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油画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1 04:52:09

油画教学论文

油画教学论文篇(1)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文化,一般是指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洗礼而继承下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以儒、道、释文化为主的文化。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及油画的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师美术专业油画教学过程中传播民族文化非常有必要。

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奠定基石。当前,国内正大力宣传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并有“中国油画”之提法。油画来源于西方,中国的油画家们要想超越西方,须以民族性为宗旨,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精神及元素,才有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正如潘公凯先生所说:“当前中国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国艺术在主流风格和总体倾向上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后殖民主义跨国际的语境中自主地发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态。这是着眼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未来,将中国油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去考察思索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

油画始创于西方,西方早期古典油画多以基督教及希腊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正是这种对宗教题材的表现,显示了西方绘画的民族性。西方现代油画虽强调个性,但仍能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意识,反映西方画家在自身成长环境中所拥有的民族情感。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促使其民族化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们的奋斗目标,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大家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用西方绘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绘画的意境,或将中国绘画精神引入油画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使中西文化在小小的画布上得到了融合,油画的民族性得到了体现。西方有达·芬奇、凡·高、塞尚、毕加索等世界级的油画大师,而就目前中国油画现状来说,要产生大师,必须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和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未来灵魂塑造者的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对于高师美术教育工作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对油画创作的重要性,才能使这些未来美术教师们有着中国文化的自觉精神,并将之传播开来,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基石。

2.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总体来看,国内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81%的学生不知道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89%的学生认为京剧至少在明朝就已诞生;100%的学生不知道“玄武”为何物,多数学生听说过“青龙”与“白虎”,但不知道二者在古代曾代表过方位,属于“四灵”,而知道二者的原因,还是因为港台影视剧中常出现这一说法。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跟西方文化的渗入有极大关系,但跟学生对民族文化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文化,而不少年轻教师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其本身民族文化知识也不够丰富,无法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民族文化的缺失,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减弱及民族生命意识的衰退。一些学生的写生水平很高,但自己作品中出现民族文化元素时,却难以说明,或者一知半解,与其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高师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随着高师美术专业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及文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播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虽然学习油画必须立足于西方油画传统,必须进行严格刻苦的古典技法及基本功的训练,但是文化知识的欠缺,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障碍。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民族文化授之于课堂,将民族文化同油画写生、创作等进行结合,改变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为未来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缺少创造力预示着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会有太多收获。中国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发展至今,充分说明其有着非凡的创造性。因此,民族文化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儒、道、释三教的影响下,中国人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格物致知”和“中庸”之道,主张“以和为贵”,在此类思想的影响下,派生出一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剪纸、皮影等。将中国民族文化所包含的这些表象事物及内在的精神实体,渗透到油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又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其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油画大师米罗、康定斯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营养;凡·高则对与中国文化同源的日本文化十分着迷,进而使自己的绘画风格受到相应影响;塔皮埃斯在其文章中提及中国智慧和佛教,以及佛教所兼容的所有印度思想相交融而诞生的艺术对自身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非形式主义绘画大师,其部分作品所具有的水墨意蕴,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在油画教学中渗入民族文化元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油画教学过程中,除了能够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奠定牢固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外,还能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使学生区分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个性区别,自主选择艺术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寻找创作素材,为其毕业创作积累经验;三是使学生知道艺术创作同写生的本质区别,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四是让学生知道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实践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成果,必须要加倍努力;五是使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多的交流话题,促使学生大胆尝试,教学更具互动性。

二、高师油画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尝试

1.高师油画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指导思想。油画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渗透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形式上直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各种图形、文字、构图方法、节奏、动作;二是通过形式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来体现民族艺术精神及生活,将传统文化有目的、创造性地转化成艺术力量。

艺术实践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行为。在高师油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指导思想:一是要注意将被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材料、图形、符号、价值、思想、行为等,在保持本源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这要求学生对民族文化要有本质上的了解;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民族艺术的创作规律,突出各种民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精神实质及其适合表现的题材;三是中西方文化,特别是绘画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意”写“形”及以“形”表“意”,以“意”来追求“忘我”和“无我”的境界;现代西方绘画虽然极为追求“个性”,但就本质而言,其所表现的“形神”“气韵”等方面同中国传统绘画仍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文化理论基础。

油画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 油画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一)全面培养油画专业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油画专业生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要点所在,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成份,发散性思维所扩散的思维因子是全方位的、多因素的,创造性思维是由思维的发散性为特征的。发散性思维是横向的、逆向的,其特征是反常的,甚至是怪异的。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应积极启发、培养油画专业生的发散性思维:

1 、鼓励、启发学生改变画中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现实事物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我们都经验到的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人在心目中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因为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所以事物在人脑中往往形成思维定势。一件物体出现会在人的脑海中引起正常的逻辑关系,如果人为的阻止人们形成的思维定势关系,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陌生感和惊异感,取得创造性的效果。超现实主义者最惯用的方法就是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例如:西班牙画家达利最著名的作品《时间的永恒》,他把现实中的钟表变成不同形状的可塑面饼状安置在画面不同位置,产生一种超现实的违反正常逻辑的关系。133229.Com我们通过这类课程训练后,再引导学生在创作课中去积极改变作品中事物的正常逻辑关系,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发散意识,取得全新的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在油画制作中改变画中形象的正常比例关系。

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事物的大小比例关系形成了思维定势,但是若夸大或缩小、压扁或拉长这种比例关系,我们就获得一种特殊的形象关系。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是一个艺术的独行者,他始终沉溺于内心神秘而又恐怖的状态中,他在自己的人物雕塑作品中,大大改变了人像正常的比例关系,使作品细瘦枯干,渺小脆弱,没有肉体感,甚至没有重量和体积感,给人一种收缩和绝望的颤栗。因此,笔者认为,在油画人物写生阶段即可穿插设置改变形象比例训练课程,指导学生思维多方发散,将人物的比例大胆改变,做一系列练习,把以上练习结合到日后的油画创作中,尽可能的多设想、多实验,会使画面产生较有创新意味的效果。

3 、鼓励学生大胆改变事物的色彩进行油画创作。

色彩是绘画用以表现生活的重要手段,对于油画而言,则尤为关键。中外凡有成就的油画艺术家无不沉醉于色彩的研究与探索。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色彩意识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有意义的。笔者所接触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不懂光和环境对物体的影响,画出的色彩是固有色,常常限于看一眼画一笔的被动局面。因此,学习油画就应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色彩造型的规律上来,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掌握正确的分析、表现色彩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色彩的传统表现、观察方法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大胆地打破色彩的自然规律,去探索、去创新(中国学术期刊物大拇指中心)。

4 、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将具象的形象变为抽象的形象,把抽象的形象变为具象的形象来创作作品。

将具象的形象抽象化,这是现代艺术中常见的手法,也就是将具体形象几何化,抽象模糊化组织到画面中去。抽象的形象具象化即将有哲理的观念或潜意识思维的观念用具体事物做依托表现组织在画面上。在油画教学中尝试设置“抽象具象转换训练”课程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将其穿插到油画专业课的初级阶段,如静物写生、风景写生等由易到难,再结合到高级阶段的人物写生、油画创作中去。先把具象转化为抽象形象,例如 张京生教授的《餐桌上的红花蜕变系列组画》中“蜕变之一”是较常规的具象写生,通过一系列蜕变、局部放大到“蜕变之八”就是一副典型的红花局部抽象作品,很有意味,这是其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研究,多讨论,多方面指导、启发学生训练这一课题。其次,在把抽象观念意识转换成具象形象训练,如梦境中的事物往往醒后较抽象,我们可将这一潜意识思维的结果表现到画面中去,会获得创造性的效果。

5 、鼓励学生将描绘的不同事物,局部切断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象。

这种思维方法创造的形象大多表现州门对某种完美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就是这种思维的反映。在油画艺术中,“局部重组”的方法能取得较有创造性的效果,毕加索的油画作品大都采用此法,正像苏州大学设 计学博士生导 师诸葛恺先生比喻毕加索的油画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将人物切断成多块,放在炒锅里炒乱后,按打乱的秩序制作在油画布上,而取得他的个性效果。笔者认为尝试设置“局部切断重构训练护课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油画教学中,我们也应把绘画素材(形象)经多方发散、局部打乱重组,鼓励学生在这种思维方法的启发下“张冠李戴”,打破常规,将不同事物的局部相互嫁接组合在画面上,或将同一事物的不同局部打乱秩序,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组合在画面上,相信此法能很好的启发油画专业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地发散性思维。

6 、鼓励学生寻找试验多种辅助工具改变事物的形象。

我们看到的客观物象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留下的定势常规形象,如果让学生用哈哈镜、显微镜、放大镜、有色镜及各种透明半透明材料制成的工具去映射事物,将会获得一个个全新的怪异的形象,把它放入油画画面制成作品,会取得较有创造性的效果。如通过物质技术手段反映一个蚂蚁看人物、自然景观的视点效果,或是一只鸟雀俯看人或物的视点效果,这些都是较有意义的尝试,我们在具体训练中尝试设置“辅助工具探究与实验”课,这一课程可以作为课下作业的形式存在,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留意、寻查不同的辅助工具、材料及实验效果,再回到课堂中集中讨论,积极运用于油画作业中去。当然,无论是指导、鼓励学生使用什么样的物质辅助性工具去获得巧妙惊奇的艺术效果,前提都应在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念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方发散,用观念指导行动,创造有品味有特色的作品。

(二)鼓励学生联想与想象,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的记忆和想象的纽带,可以通过联想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对记忆的许多片段通过形式进行衔接,进而转为新的想法。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和记忆的如实复现”。联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再创造。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就应进行联想能力的训练,联想能力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学会由生活的一小点想到一大片,由生活的一个形象联想到其他众多个性各异的形象,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是思想和想象高度结合的产物,是解决前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的主要智力和潜力,是人脑中的宝贵资源。大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高度发展和形成的阶段,故此,油画教学必须积极地去开掘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油画学习、创造能力。“图形创意”课结合到我们油画教学中,对激发油画专业生思维的联想与想象,是一个很有效的训练途径。现当代比较前卫的各艺术流派大多是由这些丰富怪异的联想方法创作出作品的。另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对大师作品的主题与情节进行转换联想训练,如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构成形式色调不变,而将主人公变为同样姿态的拿新衣女士,主题情节变为即将出嫁的场面,是非常有意味的。总之无论在形象造型技法、语言上还是主题情节上都要好好鼓励学生去联想想象,充分挖出学生的创造的潜能,推动油画艺术的多元化创造性发展。

(三)鼓励多学科横向交叉学习,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在油画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素养越全面越能很好地启发创造性思维。而知识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不仅掌握艺术领域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掌握其它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激发我们每一位油画专业学生的潜能。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品位的油画作品。

1 、鼓励学生在艺术领域内进行各学科横向交叉的了解与学习。

做为一名油画专业的学生,其作品要取得有创造性的成绩,不能只在油画本专业领域内闭门造车。如今,艺术的发展己经多元化。首先,我们要求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画种,中国画要有一定的了解。既要借鉴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中国画技能。大家知道,西方古典油画的透明罩染技法与中国画中的工笔染色技法是很相似的,这说明各画种虽应保留自己种类风格的独立性,但融合其它画种的技巧,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是很有好处的。其次,水彩画、水粉画等画种,对油画的学习深造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油画专业生不应忽视这些基础画种的技法及基本理论知识。大家知道,在西方水彩画与油画有很大的因缘关系,油画家在创作油画之前,常常是先做一幅水彩画稿,很多油画家,又是水彩画家,水彩画的发展推动了油画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油画专业生应该好好学习领会的。第三,设计艺术学科对油画的发展影响巨大。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影响推动了油画、国画、雕塑等各艺术门类向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超现实艺术等方向多元发展。应当说上好艺术设计提高课,能更好地影响油画这个传统画种的发展。第四、对民间艺术专业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民间艺术如年画、彩塑以及手工艺品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应该说民间手工艺品、年画等是民族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应鼓励油画专业生去多读资料,多考察民风民俗,多实践民间艺术并从中汲取方方面面的有益元素,这能大大提高油画作品的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对非艺术领域的边缘学科进行了解、学习。

对于非艺术领域的相关边缘学科的了解、学习对启发油画专业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贝福里奇说:“具有相关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性就会产生。” [l7] 由美国学者对 1300 多名做出过重大特殊贡献的专家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带有整体的相关特征,他们对本专业的相关边缘学科的了解、学习是相当广博的。因此,个体对知识的掌握越多,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就会越深,对知识的运用就会越灵活,从而创造思维能力也就产生了飞跃。因而,我们在油画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相关边缘学科的知识,会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好油画这门艺术主课。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广大教师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加强使命感,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任务,并认真研究,就一定能很好的完成油画专业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m], 2002 年。

2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m], 2001 年。

油画教学论文篇(3)

二、人文精神在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绘画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史,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艺术流派和形式并存,已具备多元包容的现代特征,而在中国,尽管各种艺术形式并存,但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现实主义绘画以它最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面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如今,在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画坛出现了大批以官方美术学院及美术研究机构为主体的艺术家,他们主要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有表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有表现热门时事政治事件的,有表现社会弱势群体的,有表现农村、农民及农民工生活的等,在这些作品中,画家或是以现实人物为中心,或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中心,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渲染,实现画家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体现出对社会以及对那些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画家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坚持真诚地反映生活,坚持以“人”为中心,因为人的活动是艺术创作永用不枯竭的源泉。现实主义画家们关注现实民生,努力尽到自己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他们特别关心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着人间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熟练而精湛的技法、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为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呐喊,对他们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人文关怀,为他们争取着必要的基本权利,这就是这个时代———充满人间温暖的现代社会———呼唤的艺术。农民,这个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最底层而人数最众的群体,他们一代代守着土地,生生不息的劳动和耕作,当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近时,他们却还过着几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生活,尽管他们也很勤劳,但依然很难摆脱这种贫穷的生活,身在现代都市的人们对这些中国农民的了解仅限于偶尔在街头看到一些告别亲人走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生活状况却令人担忧。现实主义画家王宏剑用他的画笔表现出鲜活的农民形象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把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王宏剑历年来赢得大奖的作品都是农民和农村题材,他说:“多年来我一直朝着一个目标去追求,那就是将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和法则注入西方经典绘画的写实技巧之中,表现当代中国人最普通的生活,并力图追求画面的史诗性,使观众通过画的视觉所传递的情感领悟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这样的史诗性画面的确让观众对农民生活有了很深的感触。已故画家忻东旺也是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家的重要代表,他的画中透出了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农民工的热烈表现。忻东旺自幼生长于偏远农村,深深了解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通常表现的是普通市民、农民等这些社会中最底层、最为敏感的人群,并通过他们来反映这个社会的变革。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正是忻东旺想通过他的作品来呈现给观众的。

兴奋于自然和现实中永存的天机,沉迷于万物中不息的生命,忻东旺画画的冲动正是源于他对现实的强烈感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既没有拔高,也没有美化,更没有掺加一点水分,无需刻意的渲染和粉饰。矮小敦实,面部沧桑,这样的人物造型给观众的视线增加了新的亮点,观众并不觉得作品中的他们丑陋怪异,反而觉得熟悉亲切,更加贴近了生活的原味了。观众面对这些小人物,会发自内心的感慨,感慨他们生活的艰辛,也感慨于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我们因此会被感动和施以同情。《村民列传》就是忻东旺创作的以普通平民为原型的一组系列作品,平民,是中华文明最底层的承载者,这些人物在忻东旺的画里没有史诗和英雄般的光彩。但如果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就没有整个时代的进步,他们正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村民列传》里的人物看似非常宁静,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露出满意的神情,有的则是在劳动之余的小憩,他们朴实而憨厚的姿态深深触动着我们,这些作品没有矫揉造作,传递出的只有单纯和宁静,但是每幅作品都透出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中国社会、文化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今天,还有如此众多的民众为这个现代社会所遗忘,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忻东旺的这些作品以很直白的方式展现出平民的生活状态,让观众们在直白中体会和感悟人生,画家以这样独特的绘画语境,与表现对象进行心灵的交流。画家对人本体的尊重和认同、对绘画基本功能的肯定和运用成为了整个“平民系列”的创作原则。2014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的油画作品《桥上的风景》表现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代留学欧洲的中国油画大家,画面描绘了林风眠等几位美术界耳熟能详的大师们相聚在巴黎塞纳河的桥上,画中人物意气风发,透出那个年代青年人充满报复的神态和气质。画中每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又很鲜明,并融入了作者对于他们后来各自不同命运的暗示,展现出他们深沉忧虑的内心世界。这三位画家对于中国现代绘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画面中由阴郁的天空造成冷冷的色调以及三位画家的神态,表现为笼罩在一种浓重凄惨的文化悲剧之中,这或许就是当时中国在世界政治、文化地位的一种写照,画面因此展示出那种鲜明的人文精神。画家何红舟以极其娴熟和老到技法,撇开了当下主流的宏大叙事性表现手法,而通过知识分子来表达对于历史的观察与思考,传递出一种时代的人文精神。

油画教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62-02

油画教学中很多技巧的传授无法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所以,传统油画教学的模式需要与现代化油画教学理念融合。国内高校油画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油画教学的理念与模式仍旧占据较大的部分,影响到高校油画教学的与时俱进。同时很多高校内与油画教学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全面实现油画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 现阶段高校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油画创作课程与基础课程无法实现协调性发展

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基础性练习课程往往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油画教学创作课程为提升油画绘画技能的关键课程,是掌握油画艺术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油画教学的教学质量是较为关键的。但是现阶段在很多高校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旧非常重视讲解,油画基础性理论讲授往往占据大多数时间,对于油画教学所需的创新与探索往往较少。例如,现阶段很多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时常将学生带入农村、郊外甚至工厂寻找灵感,然后开始进行油画初稿的勾画,勾画之后进入到草稿阶段,进行几次修改,就可以进行定稿,这种教学模式及教学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鉴的意义,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必然在教学过程表现出较强的单一化、教条化,大学生学习的劲头必然不足,同时也容易将大学生引入油画创作的误区。

此外,在所谓的写生过程中,学生往往受到教师的影响,往往过多从教师的角度看待一些自身不熟悉的事物,在教师的思路引导下,进行程序化的油画绘画,这种绘画的结果充其量就是一个油画作品的复制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对于油画艺术的敏感性得不到提升,创作创作性逐渐降低,甚至在部分高校创作课程已经与基础课程无大的区别,直接影响油画教学质量。

(二)民族化特色在高校油画教学中较为缺失

油画起源于欧洲,十七世纪传入我国,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包含较为浓厚的我国独特的民族特色,蕴含我国较为丰富的民俗风情与山川美景,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另一种反映,为我国的油画创作提供了较为广泛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油画创作者与教学者继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但是在长期的高校油画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与拥有的优势,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参照西方,甚至将西方油画教学模式照搬过来,导致很多大学生油画创作的手法、构图比例、色彩选用及材料选择等照搬西方,没有任何创新,创作的内容多的为西方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包含的我国优秀特色文化非常少,严重缺乏本土意识,不仅阻碍了我国优秀油画文化的传播,也将大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大大降低。

二、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油画教学的内容,将油画审美素质教育与油画创作基础教育同步进行

我国高校油画教学由于受到写实派油画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较为单调,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热情与油画兴趣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油画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步克服这方面的影响,对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选择吸收,逐步做到扬长避短。在实施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油画教学应增强学生油画造型语言与绘画技能的针对性培养,这两种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油画绘画打下创新的基础。

其次,在油画教学的理论及观念方面,应注意多元化教学理念的渗入,引导学生打好油画基础,同时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生放置到优化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来,充分的挖掘学生在油画方面的艺术潜力与艺术个性。

第三,转变传统的对油画教学为单纯的技能性教学的错误认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逐步打破传统的油画创作过程中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手法、色彩运用、材料选择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从而弥补现阶段油画教学模式在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将油画创作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

油画艺术的发展只有立足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油画艺术引入我国以来,本土艺术形式与油画艺术在很多方面有着较为激烈的碰撞,这是油画艺术更好融入我国文化的必然途径。因此,在高校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油画创作民族化的重要性,其次,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油画创作民族化的关键。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才能实现中国油画的创新。这首先需要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虽然油画学习需要学生遵循西方油画传统,但若忽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势必将限制学生在油画创作方面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油画创作的全面创新。

此外,在引导学生重视优秀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油画创作的过程中时,应当注重让学生自我寻找东西方油画的结合点,全面鼓励学生将我国优秀的题材,通过油画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从而实现油画艺术的诠释。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在高校传统的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没能对油画基础性教学进行多方位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油画教学的始终处于基础性创作的层面。

所以,在高校进行油画教学的过程中,应全面的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引导,摆脱现有认知与传统的油画绘画理念的束缚,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探寻更好的油画创作理念,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探寻油画教学的方式,另辟蹊径,这对于提升高校油画教学的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为提升大学生油画创作能力,应首先从培养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入手,引导大学生在传统观念的指导下,打破正常创作逻辑局限,鼓励其在进行油画的创作时,应大胆改变事物色彩、描绘比例,甚至可以对油画的组合事物形象进行重新改造与搭建,此外,引导大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在油画创作时的想象力,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从而更好挖掘大学生在进行油画艺术学习时的潜力,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油画创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高校油画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体系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高校进行油画教学时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高校油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其适应社会对油画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关键的。同时构建出完善的油画教学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高校所处区域的不同构建多所艺术高校在油画教学上的协调机制,将“大油画教学”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油画教学当中,具体表现为高校应以本校的油画教学教师资源为依托,在兄弟高校之间搭建教师协调机制与互动关系。

例如,可以构建油画教学专家委员会,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油画教学的引导与督导,从而可以规范油画教学制度,教师的油画教学水平必然也会得到针对性的提升。

对于一些地位较为特殊的艺术高校来说,应当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充分借助现代化互联网教学资源,在自身可以达到的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油画教学的教师评价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将外部的油画教学评价资源引入油画教学评价体系,这对于提升油画教学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油画教学评价标准为高校油画教学评价的具体标尺,能够较为直接、整体及公正地对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能优化提高高校油画教学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教育产品合格率。因此,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仅仅注重教学技术提升的理念,从管理的层面提升油画教学的规范化。此外,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时,应遵循艺术教学的规律,认识到油画教学的持久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青,范秀娟,周永凯. 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深化艺工结合类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

[2]张燕. 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视角[J]. 教育探索,2013,(3).

[3]侍寿永,嵇金山.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 继续教育,2012,(2).

[4]王小丽,钟有添,谢琼B. 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2,(12).

[5]聂永成. 多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在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科学,2011,(2).

油画教学论文篇(5)

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分化

英语中“art”一词的主要词义是“人工造作”,强调“技艺”这个概念,后又有“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等阐述艺术的定义。《新华字典》中对艺术也做了阐释:“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①从这些定义里可以总结出艺术是“制造与创造的结晶”,而这种结晶的最终目的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都只能通过“手工”这一方式实现“制造”和“创造”,这样的生产方式运用在艺术创作上,艺术的价值就被“制造”与“创造”两个载体所承载,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劳动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精神创造的价值。

进入工业社会,机器的运用取代了大部分“制造”过程,随着大量廉价的工业产品进入生活,“创造”的价值从“制造”中被分离了出来,“手工”作为“独特创造物”生产的基础成为艺术品价值唯一的承载方式。在这个时期,相比快速简单生产出的工业产品,“手工”产品因其具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和更细腻的精神表达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在艺术生产领域,这种反工业的生产方式对艺术品价值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创作中的手工创作价值在这个阶段得到广泛承认。

在步入科技社会后,这种“手工生产”的价值仍然被保留了下来,但在艺术生产领域,“手工”这种生产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与“创造”这一艺术生产核心分离,科技对旧有艺术实现方式――必须通过手工的创造――进行了部分替换,这一替换的过程形成了“创造物”艺术价值的分化,即分化为“手工的价值”和“纯艺术的价值”。这种价值分化影响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油画领域也身处其中。

新的价值分化使艺术呈现多元化和融合化的趋势,“纯艺术的价值”呈现出一种观念化,在新的价值分化下,“手工”这一生产方式在艺术生产的过程当中占据的比重逐渐缩小。丝网印刷、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艺术形式百花齐放,这种艺术在追求“传达”观念的同时兼容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弱化了“手工的价值”,而网络与媒体的传播也影响着“油画”这一艺术形式。尽管油画艺术的价值仍然是“手工的价值”与“纯艺术的价值”的二元合一,但油画艺术领域也受到这种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无论是艺术创作者或艺术学习者都受到其他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影响,油画教学作为油画艺术学习者获得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与时俱进。

二、价值分化与中国油画教学方式及其变革

随着价值分化,中国油画创作中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也逐渐分化为两种以不同创作理念作为核心的艺术――“注重观念的当代艺术”和“注重技术的学院派艺术”。其中“注重观念的当代艺术”弱化“油画”这一形式中的技术因素,如光影形体的塑造、真实环境的三维空间表达、油彩色层叠加产生的效果等,强调用画面中的图像传达观念。而“注重技术的学院派艺术”将“油画”这种艺术方式本身作为艺术表达的重点。塑造形体、创造空间、描绘光影等技术手段是艺术的主体,以其细腻的变化传达情感,尽可能地减弱图像符号化倾向和观念的植入。中国油画创作中这种创作理念的分化体现相较西方更为明显,这是由中西方艺术创作不同的切入点造成的。随着西方艺术以“人”为主体的创作思维的发展,“人”思维的产物――“观念”成为艺术表达的核心。“油画”的技术形式成为艺术表达的一个过程。而中国艺术创作以“自然”为主体,无论是用西方的“油画”技术还是东方的“水墨”技术,其表达的核心锁定在用技术创造的“物质化美感”中。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引导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以大学本科教学为例,其中,大多数油画专业教学采取了欧洲油画创作中“技术核心”的教学方式,以欧洲传统绘画的传承手段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创造力,但在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人文主义的观念被“物质化美感”取代,教学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强调认知个体对既定“物质化美感”的某一种样式进行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不断重复同一“制造”过程的基础上厚积薄发,需要认知个体在长时间专一的实践教学中不断重复积累,从而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技术的磨练过程中逐渐实现认知个体的“制造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统一。

这种教学方式由欧洲传统的“手工作坊”而来,以其扎实的教学成果见长。这种教学方式具有持续时间长、技术传授单一、学习进展速度慢等特性,而相对于欧洲传统“手工作坊”,中国当代油画教学课时短、内容多,传统的教学中所需条件在当代普遍教育体系中并不能被完全实现,当代油画教学成果也与传统“手工作坊”的实际教学成果有一定偏差。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性特点,在对传统“手工作坊”的教学方式移植的基础上进行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调整必须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从油画学习的专业特点出发,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式建构一个可供长期应用的学习机制,充分发挥认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用以不断调整适应观念与知识的飞速变化。在当代社会的多元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以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待当代油画教学这一课题对艺术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艺术学习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建构认知的关键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在认知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建构认知的过程在艺术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艺术创作基础的艺术学习过程与艺术创作有同样的三个过程――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与统筹这三个过程的发生正是对艺术认知的建构。建构的过程分为两个基本步骤:“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在艺术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中,同化与顺应交替发生,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在艺术创作中可以这样理解:同化是通过对已有的“艺术构思”方式的重复,结合“艺术体验”――既外部环境中有关信息,从而达到一个信息整合的结果――“艺术表现”。顺应则是由于“艺术体验”超越了视觉经验中的“艺术构思”,从而引发对“艺术构思”的重组和改造,而这个改变过程最终体现在“艺术表现”中。由于艺术学习具有与艺术创作类似的过程,同化与顺应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起作用。在认知个体艺术学习的不同阶段,两者交替发生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认知个体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学习理论在更深层次上适用于艺术教学。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首先,艺术学习的技术方面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将所学的抽象知识,如透视学、构成学、色彩学等转换成为具体的平面图画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其次,艺术学习中“艺术体验”的独特性决定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一种普适的真理,个体先前经验的局限性决定了所建构出来的知识的不确定性;再次,艺术学习中知识的建构并非随心所欲的,由于艺术形式和艺术工具的制约,与他人(教育者、同学等)磋商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成为认知个体建构知识的帮助者,通过交流使得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受文化、美术理论等因素影响;最后,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建构的多元化。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提供的学习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产物,技术知识与理论知识往往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之谈在专业课程中传达给学生,并且由于学生个体“手工”差异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的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种多元化建构的方式正是艺术学习的过程。

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方式

中国当代油画教学是艺术学习中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方式之一,是知识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统一。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以西方油画教学方式为基本构架,在建国后至今的本土化应用期间,由于中国艺术观念与西方艺术观念本质的不同,中国当代油画教学逐渐与中国传统观念下的教学机制产生了一定分歧,这种分歧使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教学目标倾向于技术水平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教育的多元化特质,并且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中根据东西方不同艺术观念逐渐产生的两分法指导下,另一种根据西方艺术观念产生的油画教学方式由于对思考的重视而倾向于哲学范畴,将油画教育的领域无限扩展,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思考的平台同时却在统筹方面举步维艰。

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学习时间长、学习范围广、学习过程复杂等特点,针对油画的教育应根据其具有的特点进行教学。在长时间、多内容、层次复杂的油画教学过程中,用建构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方式的指导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它不仅能够在学校的课程中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的知识吸收和应用,还能够在课程以外给学生建构独立合理的学习方式,符合油画学习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一认知规律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中的循环显得尤为突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阶段可以分为“基础教学”“创作教学”这两个固定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平衡”与“新的平衡”,教与学的过程则对应着认知规律中的“不平衡”阶段。从微观角度看,中国当代油画的教学又可分为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艺术实践教学,在这三个教学部分中都有不同的“基础教学”与“创作教学”阶段。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与油画教学中油画基础知识的吸收以及针对某一种油画样式的研究学习“相符”。

结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油画教学需要先建构一个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必须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建构。这个学习环境的建构应该是横向丰富、纵向递进的,如在油画入门教学中的初级阶段,在讲解简单的手工制作过程和基本材料使用的同时应针对学习的初级阶段配合初级的画面构成的审美教学,以及油画史论中对应的部分。建构一个初级阶段的“情境”,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供一个粗糙的构架,这是对于建构油画学习意义的基本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阶段性匮乏不可避免,如对于油画理解的偏差,对于造型训练的观察方式混乱等,根据“平衡――不平衡”的理论依据,施教者应在原有“平衡”的认知基础上,给予学生新的知识刺激,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将会在“同化”与“顺应”两种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新的平衡点。此时,学生将意识到知识是个人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平衡。随着新的认知,已建构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将会随之调整。跨越了此阶段的学习者在基本掌握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协调和帮助,如根据学生的绘画方式和观察方式给予全方位的建议和解决方向,而这些建议是围绕学生已建构的学习框架进行的,辅助其知识系统的完善与发展。考虑到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更需要注意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的独特性。

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不同阶段,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可以不断叠加,层层累积,根据学习者个体的不同特性形成每个人独特完整而具开放性的学习体系。

五、建构主义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意义

随着全球的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建构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油画这种西方传统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土地上扎根尚浅,并且受到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浪潮这一文化多元化过程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中国当代油画出现百花齐放的积极现象,同时也出现了由观念冲突带来的混沌状态。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当代油画教育应积极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为培养新时代油画人才打下有利于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基础。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能够适应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教学环境。首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主动的姿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学习体系的建构中掌握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方式方法,为油画教学的学习者建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长期的油画学习中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其次,在建构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也将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思考的维度,增加学生互动中求进步的能力。最后,通过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当代油画教学将为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提供一个艺术学的视角,为学习者进行多角度思考创造条件。由此看来,建构主义对于中国当代油画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指导方法,更能够作为一种普适的艺术学习方式并对艺术学习体系的不断发展提供依托。

油画教学论文篇(6)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油画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的教学,是充满艺术魅力、趣味盎然的教学。当代油画艺术教育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关键词】教学审美化多模式油画教学体系1、油画教学的基本文化理论素养的提升

历经漫长的岁月,当代的艺术教学已经很科学化了,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视野、教学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油画极具个性的技术特征,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各种画面调控技术,使真正的油画教学还离不开原始的师徒形态。师徒或师生共同面对画布的切磋与交流是任何现代手段也无法取代的。油画教学往返于共性与个性之间,而更根本的是发展个性。真正高水平的油画教学,不是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普遍应用,而是极具个性色彩的审美化陶冶过程,优秀的油画艺术不可能在规范的教条中产生,而只能在审美氛围中以个性的姿态诞生。油画教学的文化素养要做好三方面的学习:其一,要熟练掌握中外美术史知识。外国美术史对于油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系统了解的,不同流派的画家要有针对性的单独分析研究,理解经典的艺术之所以经典的缘由同时,它也是我们绘画道路自我定位的基础;中国美术史对于研习油画艺术的东方人笔者觉得更是一个归宿性的问题,同时制约着我们艺术的深度与厚度,这是我们的天然优势与财富。其二,学生要有针对性与选择性的阅读、了解中外有影响的艺术理论著作。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一些文学与哲学方面的书籍,文学与哲学与艺术思想、艺术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了解对认识艺术及完善人格有重要意义;第三,学生对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下中国的艺术状况要有自己的认识与判断,要多关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的艺术发生,也是对我们艺术学习与艺术创造的重要参照,对它的认识与判断甚至借鉴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然过程。 2、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的培养

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培养是一个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割裂的分别对待,事实上它们也不可能孤立割裂开来,它本身就是需要兼顾起来渐渐修炼的。对于画者来说,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最基础的要求,绘画个性意识是在此前提下渐渐彰显的。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一般包含造型能力和色彩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造型能力的提升是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核心内容,当然把握造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习画着来说,其最基本的一项内容是形象的具象再现能力。具象再现能力首要的理解应该是把握艺术对象形象特征的线形能力,表征上表现为能把对象画像的能力,这一能力也是造型能力的起步要求,描画对象特征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整体观察、整体比较耐心训练逐渐培养的,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基本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形象的再现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抽象的形式美感,说白了就是画面构图、构成的训练与推敲。造型能力的这两方面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兼顾培养才有实际的意义,在教学中脱节地强调一个方面是导向性的原则问题,孤立地强调具象再现能力会使画面乏力而无生机,也是艺术前行必须跨越的障碍;孤立地强调抽象形式美感更是表面肤浅的,它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前者的磨炼之上的,前者是根基,是酝酿后者的土壤。这里要强调的是具象再现能力不是必然要表面上古典写实或超级写实能力,所以前提是我们造型意识的觉醒与准确定位,当然这种对造型敏锐的概括把握能力不是短时间能掌握的,往往需要我们整个艺术生涯去锤炼它、升华它。其二,色彩能力的培养是与造型能力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一般提到学院的色彩训练都是与具象造型相结合也是最基本的色彩基本功能力,需要我们耐心而系统的训练与培养。另外,在前者训练的基础上注意画面的色彩搭配与构成的关系,进而渐渐探讨与尝试各种各样的表现性或抽象性倾向的色彩处理方式,这也是画面有持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品质。在锤炼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怎样使个性意识觉醒对于我们的艺术道路尤为关键,这涉及艺术方向的选择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更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征程。学习阶段应该是大体上确定一种绘画上的审美趣味倾向而非明确的个人风格化图式,不管怎么说,艺术个性意识的觉醒应该是我们自我气质禀赋的自然流露,它应该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画面上的表征,真正成熟的个性风格肯定不是刻意的自我粉饰。我们真诚地去思考、去画的过程就是潜在的个性意识、个性风格取向觉醒的过程,它不是要单独拿出来要急功近利、刻意彰显的一个东西。因此,学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培养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其实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油画教学写生与创作课程的关系

在目前的各种写生课程无疑要占用专业技巧课的绝大部分时间,这是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最有效又必经的途径。创作课程一般时间较短,上课方式多元、自由。现在有些高校在分阶段、尝试性地增加创作课程,只要把握好分寸,这肯定是值得鼓励的有意义的尝试。以上只是简单地从课程性质上加以划分,事实上在艺术创作更多关注艺术本体语言的当下环境里,大家都明白写生与创作联系密切,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界限。这给我们教学的启发是:写生课程与创作课程无论是具体操作还是审美理念上都应该是相互贯通的,写生与创作理应紧密联系,不能脱节,更不应风马牛不相及,而这样的问题却存在于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具象写生训练时要加入创作的理念,使看似呆板的写生变得有趣而丰富,如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具象语言个性(具象语言有很大的包容性,根据自己的气质、兴趣强调某种绘画元素能形成千变万化的风格趋向),引导学生对画面线形及画面分割做深入推敲,强调画面的趣味格调等等;创作课程要体现出自己在平时训练中展现的相对稳定的审美习性,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去完成创作,切忌无意义的临时模仿性的创作。4、油画教学的审美化

油画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的教学,是充满艺术魅力、趣味盎然的教学。由于其技术难度较大,经常是技术性教学占据统治地位,致使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如果以美的创造作为油画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审美训练为基本目的,那么对油画教学的方向性把握和技术性筛选将起到根本的制约作用。从油画的艺术方面思考,其实用价值应以审美的眼光进行严格筛选,否则将是一种技术的奢侈与精力的浪费。

油画教学的审美化试图将以审美作为教学的主导与先决条件,把教与学的油画技术趣味化、审美化,人人可以掌握,并且可以以此为工具进行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油画教学将在愉悦与审美中进行。审美是动态的,教学审美化也是动态的,把某一形式美原则固化或者把某一图式呈现的美感惟一化,都是教学审美化的低水平误导。油画教学审美化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但由于其动态的存在特征,使其对具体教学的把握只能是略带混沌色彩的模糊性把握,试图将其清晰化、条理化的所谓科学整合归纳,反倒有可能事与愿违。因此,油画教学审美化的实践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同构的动态结构和混沌系统,充满着许多可遇不可求的灵感、偶然性和新发现,这正是油画教学审美化的魅力所在,也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基本特征。 5、关于多模式油画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造型技术能力训练,现在普遍采用的苏式油画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但是如果以表现主义的眼光审视,更会感到客观对象再现的诸多规则时时压抑着情感宣泄的热烈冲动。况且,任何一种技术手段都有其表现能力的局限性。鉴于此,多模式油画教学体系的建立便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多模式油画教学体系要点:

1. 美术史所传承或保留下来的所有图式都可以成为学习油画技术的选择对象。

2.所有图式作为油画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都是承载人类情感的符号,都具有表述的有效性和可解读性。

3. 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性格、气质、爱好不同,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不同,如果要求所有人都学习一种“标准的”油画语言,则既不符合艺术规律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如果选择在某一图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中补充该图式所需的技术基础,达到时间投入的低成本化,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油画教学论文篇(7)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油画教学论文篇(8)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油画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 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美术教育;基础课;油画教学

Key words: train objective of fine arts major; fine arts education; basic courses; oil painting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66-01

0引言

普通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与高等艺术类院校的美术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通师范类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大学群体了。因为他们能进入师范类专业的大学因为在高考中要求师范类学生文化课的分数要求比专业美术学院的文化课程要求高,专业相对比专业美术学院文化课分数低。正因此,在综合性师范类院校里,怎样提高美术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成为重要的问题。

1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因为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美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师资力量。通俗的讲就是说培养的不是专业美术工作者,而是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美术教育者。专业美院油画系学生的专业课安排时间上四年都在进行油画训练。而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开设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环艺、水彩等美术类相关课程都要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主干油画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与专业美院的油画专业相比师范类的美术学专业的油画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美术师范生油画授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2美术基本功薄弱影响着油画课程的训练

师范类美术学生对于高考这块文化课要求比专业美院要高,但美术基本功上要比专业美院的学生要弱很多,且大多数师范高校在录取时候文化课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很多考进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薄弱。但文化课却相对要好,虽说文化课好,理解能力会快,但“手上”的基本功却还缺少必要的锻炼。特别是众多学生是从普通高中学校直接考入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在高中期间美术基本功锻炼时间就很少,有的只做了几个月的素描以及水粉的基本功培训。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油画。笔者对国内某高校学生做过调查,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接触过油画的学生不足百分之二十。西方油画的学习基本功正是素描能力拓展,基本功薄弱从根本上限制了专业油画的学习。

3学生油画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及学习时间上的投入不足

高等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培训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学生的学习背景的特殊性。美术学专业的油画训练基本是从大二开始的美术学专业学生一般在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国内一般美术学专业方向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以及设计方向。前期我们谈过入学时期学生水平层次不齐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油画,而有些学生是从普通艺术类学校中专或者中职毕业,在中学期间就专攻美术的油画专业,从这类学校毕业的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却从未学过油画相比较。学生对油画理解以及掌握的程度就有比非常的差异。进入大学后,在同一个班级里,既有对油画技巧掌握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有对油画技巧掌握相相对较差的学生,还有极其个别一些学生几乎不懂油画。这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对油画前期教学带来较大阻碍和能力发挥。有点学生觉的讲的太浅显,而有的学生觉的讲的太深,自我的能力还不能达到。

4关于高师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改革对策

面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中面对的困境,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在新生进校后,对其全面的进行油画基本功摸底测试,根据学生测试能力的结果,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归类分为基础班以及加强班两种类型,强化基础课训练。每种类型的班级的教学都有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经过笔者长时期的教学实践,分类教学能够有效的解决前期因为美术基本功薄弱影响掌握油画能力的问题,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美术类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油画技巧,教师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育方法观看西欧国家高校油画大师的训练的方法。现在的教学方式在也已经不能和50年代苏联油画教育模式相比较,更不是简单古板的“教”与“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说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调动不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把问题讲完,但是学生能够吸收消化掌握了多少,什么问题还不清楚,这些都是传统说课教学的弊端。如今西欧国家西方油画教学模式,采取了互动式教学手段,教师主导着课堂,在课堂上不光“说”在课堂实践上。与学生在一起做画训练,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在的交流中的完成了授课内容。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能力以及素质在美术油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传“道”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道为最先。在高等师范院校里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标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不断地自我提高自身水平能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总的来说,在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方向的教学是美术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笔者对师范类高师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进行了分析建议和改革,虽说获得了部分的成效,但肯定还会越到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论怎样高师院校里油画教学改革还未能止步,变革仍然是个长期探索的一个阶段,只有不断的深化专业油画教学改革以建立有利于高师美术学专业的教学为目标,实施创新的教学才能完善解决高师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元佳.试论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改革.南宁师范学报,2008(9).

[2]徐文光.中韩油画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思考.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戴士和,马路,丁一林.油画教学的四个焦点问题.美苑,2003,(1).

油画教学论文篇(10)

中国油画艺术中, 形神论这一艺术理论与佛教思想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中国艺术形神之说自古以来一直是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形与象二者相互关连,合二为一即为形象。 将其分开来看,可最早追溯到中国的先秦典籍《易经》。 该书这样阐述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这是最早的对形象的理解,将象等同于像。 《系辞传》则肯定了易象的来源是天上万象的写照,并提出观物取象的思想。老子也曾对象加以说明。 他所著的《道德经》中提到道之为我,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该句中对象的描述或指对象的具体形态、物象,亦或可能是对宇宙中自然万物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一种模糊意义上的形容。 但不管怎样,都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对象的理解。由此看出《易经》和老庄哲学都蕴藏着一定的美学思想,比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文化要早很多,它们是中国艺术美学理论形神论形成的必要因素。 随着历史与艺术的发展,佛教思想文化在与儒道等典型文化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融合的进程中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并与儒道思想文化一起加速了中国艺术美学形神论的成熟与完善。 形象一词在佛家典籍中早已被提极过,但并非对艺术而言。 前者的《易经》与老庄哲学只提到了象,而并未将形与之联系在一起。 而佛教则很好地将二者合二为一。 《高僧传卷八》这样记载道:圣入之资灵妙以应物,体名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象以传真。 其中虽然充满了唯心主义思想,但形象一词却却诞生了, 这其中的美学思想不言而喻,而更加推动了形神论之说走向成熟的是佛教的神不灭论,其着力揭示了神是不随形灭的。 形是易朽的东西,神是精极而为灵者也,它是恒常不变的实体(无生) 可以托身异形、随物冥移这些佛教的思想文化点明了神的重要及灵性,也表明了形的暂时性,不恒久性。于此形粗神精的价值观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了,这也恰恰体现了艺术美学思想中的形神论。

2形神论之于油画创作的重要意义

形神论在美学上的反映,最突出的就是贵神贱形,即重视画面的神,形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由此,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中的形神论理论更为丰富、成熟,集多家思想文化融合互补于一体,但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神不灭论的痕迹则尤为明显,由此,绘画艺术理论也就更为丰富多彩了。如以形写神。元代刘见孙的《萧达可文序》中这样阐述道:即神似,虽形不酷似,尤似也。 其意思是说有了神采了,尽管形象上不太吻合,也没有关系,神似则可。 《画论》中说:今人看画,多取形似,不知古人最以形似为末节。 意思是说,时下人们欣赏画作,大多通过形来评判该幅画作的好坏,岂不知古人早已将形的好坏放到了评价标准的最后。 于此同时,形神论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大量的艺术实践。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画的大量绘制也很大程度地加速了艺术的发展与艺术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形神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形神论的美学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深远,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 具有一定国学基础及文人精神思想的中国艺术家在面对油画创作的时候,只是在材料技法方面稍显陌生,占主导地位的却仍然是人的思想精神,而这恰恰是油画创作标准的最高层面,即神的层面。 中国油画家受传统文化形神论的影响,在油画创作中不断探索,十分注重画面中的形与神。油画艺术对于东西方而言,确实存在着差异。 西方古典的写实性与东方传统的表现性、写意性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这只是二者在形与神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前者在形上要求严谨性、科学性,理性的成分较多;后者则把形放到次要地位,只求似则可,把神即精神、性灵、神韵列在首位。 二者之间看似冲突,但仔细分析判断后,事实并非如此。 二者只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了在油画创作上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以及表达一定程度的精神世界、思想内涵。 中国众多的油画家们正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点上,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油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快速发展,形神论则一直被高度重视并贯穿于油画创作之中。

油画教学论文篇(11)

近百年来,中国油画得到空前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专业院校和高师院校油画教育教学发展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师油画教学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混淆不清、教学观念滞后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高师油画教学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条件,积极构建高师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努力实现高师油画教学与中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一、高师油画教学及其第二课堂

1.高师油画教学的目标

油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油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与专业院校强调“专业性”和油画“人才”培养不同,应突出其“师范性”和“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资。

2.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进行的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指为了实现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开展,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有效的学习形式和训练方法,组织有效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模式。

二、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及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1.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

(1)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专业基础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高校扩大招生,美术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不少学生因各方面原因“半路出家”,甚至出现文化不行就“改行”学习美术专业的思想误区,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素养普遍低浅,专业基础良莠不齐的现状。

(2)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检索和调研发现,高师美术教育油画课程与专业院校油画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在内容上都设置了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人体和油画创作等科目。在课时分配上,也基本与专业院校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目标混淆。同时,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受前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改革和发展,一直以来偏重技法,忽视理论学习和人文素养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

(3)教学安排和教学场所不合理。

特殊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油画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其具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场所。因教学改革的滞后和全校教学安排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如前两节为油画专业课,后两节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训练场所拥挤等情况。这种过于分散的课时安排,不符合油画教学的规律;过于拥挤的油画教室也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训练的需要,从而制约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4)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

高师油画教学仍普遍局限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通常采用示范和口述相结合,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法和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和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长期以来,这种缺乏个性引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导致学生思想平庸,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严重散失,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口头。

(5)学生闭关自守,远离生活和实践。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闭关自守,盲目崇尚专业美院及相关热门画家,图片照搬,临摹复制,专业学习远离生活和实践,缺少生活体验,思维和情感枯萎,审美情趣肤浅低俗,艺术严重缺失了精神感悟和思想内涵。

(6)学生专业学习浮躁,缺乏良好的艺术学习价值观。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对当前就业情况和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了解和分析,或缺乏准确定位,或过于乐观和盲从,专业学习浮躁,没有树立良好的艺术学习价值观。

2.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第二课堂与油画教学第一课堂是互为作用的。一方面,在油画教学第一课堂中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诸如课时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教学目标混淆问题等问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对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促进,油画教学第一课堂会反作用于油画教学第二课堂,使其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为弥补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足提供了阵地和平台,促进了教学。

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师油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凸显。面对高师院校油画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相脱节等情况,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多次召开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与研讨会,下发了关于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的相关通知。如1994年12月,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等。但是,事实远非如此简单。高师油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油画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前苏联美术学院专业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高师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为弥补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足提供了阵地和平台,促进了教学。

三、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是复杂的,同时也是多元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第一课堂,促进“教”“学”发展,笔者拟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构建,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融入:

1.创新教学思维

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首先得创新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境界,为此,我们色彩教研室的油画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思考和研究教学,不断创新自我,利用参观学习、走访交流、考研提高、专业进修、出国深造等各种形式,设法给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不断创新和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积极推进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2.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扩大招生后美术专业学生过多的现实情况,可以在油画课程中大胆采取“分层递进”“普及式”和“精英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分层”主要是以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主要依据,通过谈话、交流和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用综合评定等方法客观地认定学生的专业水平,根据其专业能力及兴趣爱好提出不同的要求,即所谓的“分层递进”:另外我们采取“普及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培养;对于专业基础较好,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我们重在启发和引导,即所谓的“精英化”教学,实现优秀学生专业水平的可持续进步和有效突破。

3.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的重要因素,是联系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重 要媒介,是知识传递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改变过去只给学生布置作业,给成绩,不管学生学习和训练过程的弊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成立专门的油画研究工作室等有效教学手段,构建学生第二课堂,对广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普及式”教育和提高,并对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专业强化训练,以一个带几个,以点带面,最终达到提高整个班、整个年级、整个学院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4.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技法、技能教学模式,并弥补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定位的不足,既注重技能技法的训练又注重“师范”教育取向的锻炼和培养,注重强化学生对油画史、油画作品欣赏、美术心理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并积极引导学生对美术史、风格、流派等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感悟大师作品、听取大师学术讲座、参观全国美展、访问画家和教授等形式来提高审美修养,同时也穿插一些最新、最前沿、最及时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学习和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实现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技法、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艺术文化学习层面的创新和突破,有效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高师油画教学的教学目标。

5.创新教学评价

针对“高师”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教学评价,对于“分层递进”“精英化”的教学模式,采取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即实现教学评价“多层化”,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相吻合,实现教学评价创新。学生通过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生的层次确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单纯看考试成绩,而是通过交谈、演讲、习作、创作、参展和获奖情况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形式对其产生一个最后的综合评价。

6.创新教学机制

针对目前油画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前油画教学的需要,而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有效构建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群策群力,统筹协调,齐抓共促,学校和学院要努力挖掘好的形式和做法不断实践、完善、深化和创新,通过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形成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有效机制,发挥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高师院校油画教学是推动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不断探讨、分析和研究,试图在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实践证明,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为促进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油画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宇坤,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的油画课程设置[D]:硕士论文吉林:延边大学。2007,10

[2]刘建新,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师范油画教学,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01):96-98

[3]赵峰,对师范院校油画教学的若干思考,滁州学院学报,2005,(0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