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美术教育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6 08:01:05

美术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专业篇(1)

二、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教育可以爆发学生内在潜力,非普通教育所能比拟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是对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及气节、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完美触发的特殊教育。比如,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的时候,首先会感觉到这是一副描绘山水画的巨作,笔墨浑厚,气势磅礴,仿佛画里的山峰耸立于我们面前,山峰嶙峋,挺拔坚硬,让后直落千尺,将整个山川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山尖茂林密密,山腰巨石突起,老树盘根,山间小溪可以让人感觉到潺潺水声;古道上驼队的点缀,更是加强了生命力。宏伟磅礴的挥笔用墨,将国画技巧运用到如此精准,气象宏伟的自然景观,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独特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现。一部作品给学生的审美情操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自然的爱慕,这种特殊的爱慕情感会让学生感受到,以画感人,了解祖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使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国画的灵魂、国画的传神、国画的自然巧妙指出,通过整体的方式来感受,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专业对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用美术的角度去感受,是艺术教育的完美表达;以传统教育去体会,是传统教育所展现的情绪反映以及情感上的完美体会。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艺术是按照美的原则来触发灵感创造作品的;反之,也会对学生从心灵上起着没的教育熏陶和情感上的作用。艺术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相互融合相互传神的过程,它将有艺术的和谐力、节奏的感染力来体现生活、表达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意境来触发学生们的大胆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触动也必须是由感性来呈现出来的。艺术所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的一面,是心灵触动之后的一种自然感悟上的冲动,将现实生活的心灵化与艺术作品的心灵化完美融合。艺术家用心灵的呼喊或心灵上的动态、线条以及色彩用美术的形式来创造作品,正式艺术家通过作品向世人表达心理和传递情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艺术家带给世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感悟,对生活上的向往和体现。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观赏齐白石老先生《虾》的作品时,就能从这幅绘画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展现,以及齐白石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们需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于学生来讲,自我展现的机会越多,就会最大的限度的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美术专业为学生建设了创建展现个人情感的发展性及可能性的,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美术本身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外,而且还要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补充。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见识、增强思维能力等具有新时代的个性空间发展的空间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的能力,也是完善和全方位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灵感去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表达学生对整个人类环境、对祖国的大好河川、对社会文明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的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美术专业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美丽景观的感叹、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美术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自己认识的美、自己人生的独特,用美术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爆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代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将赋予艺术教育的独特创意,将美术的形象、色彩、形态可以完美的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扩展艺术的联想力,爆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意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加强美术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

美术教师自然是美术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

(一)不断充实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告诉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美术人才,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若能是有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的理想教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也会较强。这类教师一般在基本的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美术作品。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

目前社会都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方法和思想的改革:

(一)改革三中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改革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改革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第一中教学观念最重要。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革传统堂课气氛

调动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美术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乐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收获;学习中矛盾的解决关系教师的灵活处理。美术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各个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美术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美术教育专业篇(2)

在中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美术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教育,美术是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艺术,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为目的的,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丰富学生健康的感情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必要性

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教育。幼师专业的美术特点,决定了美育的必要性。在小学、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美术只是以鉴赏为目的,美术是一门副科,甚至可以随意被主课占用,并不学习实质上的美术技能,通过美术教育实施的美育比较肤浅。今天的幼师专业学生,是明天的老师,是未来幼儿教育的主体,是新世纪教育的主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对未来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影响。幼师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入学,这一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认识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对中师学生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途径

幼师专业美术教育要坚持欣赏课、绘画课、图案课、工艺课四大课程。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把美育重点放在情感体验上。

1、以欣赏为切入点实施美育

在幼师专业教育中,我们不是培养画家,不需要也没有时间培养专业人才,而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美育的提高和培养以欣赏为切入点是一个既快又好的捷径。欧洲文艺复兴复兴时期的美学家达芬奇说:“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

1.从欣赏艺术美中进行美育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感化的作用,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欣赏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我们会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不仅有高超的智慧,更有独特的审美。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我们会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画面中那桀骜不驯的线条,金黄耀眼的色彩,就像钢琴上一个个的重低音,虽不高昂却震撼人心。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初生的蝌蚪顺势而下,没有蛙声胜过蛙声。

我们可以欣赏的优秀作品有很多,可以采取分类、分期的方法进行欣赏,如可以进行“古罗马时期雕塑专题”、“油画风景专题”等,不管从哪个方面,都能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体会其中寓含深层的美,美育不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

2. 从欣赏大自然的美中进行美育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自然是最好的导师,国画中讲究师法自然,通过对自然的写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自然环境是引发学生丰富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素养。

3.从欣赏社会美中进行美育

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首先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的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有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美是“应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义因素,赋予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美就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适用,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

社会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社会道德风礼让尚的美,有日常生活的美。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照顾,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谦恭,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社会美重在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都是社会美的体现。

2、从培养技能训练入手实施教育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较集中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的反应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而美术则是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线条、色彩、构图、比例、解剖、透视、质感、肌理等都是它的表现形式。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形成美的训练与感受,构成了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如中国画讲究浓淡干湿,笔墨韵味,讲究意境;油画讲究造型和色彩,气势宏伟,造型准确,色彩绚丽;雕塑则注重质感与造型的结合,用形与线创造美……幼师专业的美术课程主要有素描、色彩、国画、工艺、书法、解剖与透视等,不管是哪一个门类,都离不开上述表现形式。

线条是主要的视觉元素之一,是人类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视觉语言。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美术作品中都有不同个性特色的线条艺术魅力。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体现出的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画中,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及、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事物,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在素描等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线条的运用范围更广,表现力更强。

在色彩的练习中,通过对色彩明度、色相、饱和度及调配方法的学习。色彩美之所以能打动人,不仅在于悦目好看,得到视觉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色彩能形成一定的情调,打动人的感情。色相、纯度、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画家充分发挥色彩的属性,使画面形成一定情调的色彩旋律,深化、表达思想感情。伦勃朗《带金盔的人》是雄厚深沉的情调,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是愉快开朗的情调,梵高的《向日葵》是顽强不屈服的情调……

美术教育专业篇(3)

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发,标志着中国美术基础教育进入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同时,与之关系密切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专业复合型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其中的重点。目前,我国高师美教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凝固化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以探析。

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需要

新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美术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高师美教专业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院校复合型美术人才教学体系的转变,培养出符合新世纪所需的高素质、高质量的美术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师美术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靠的是教育,教育的方针、策略和教学体系直接影响人才类型的培养,而人才又能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说,今天的高师教育就是明天的教育水平,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深入研究和探索转变对高师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显得十分必要。高师院校美教专业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美术师资的主要场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有些高师院校仍存在改革幅度不大、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依旧传统、没有创造性和活力的状况。具体表现是:课程设置过窄,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单一、片面;学生缺乏综合知识和多元文化知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教育教学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高师毕业的学生与非师范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教师能力与素质相比,并没有显出明显的优势,且高师培养出的美术师资也不能胜任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复合型美术人才,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能更好地迎合当今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改革,从而推进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我国高师美教专业培养模式转变的趋向

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不管是体制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必然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改变过去那种“专业对口”的观念就无法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不树立大学素质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打破目前高等教育职业性太强、功利导向太重的局面。因此,面向新世纪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要求

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的调整,在主要以“掌握美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基础上,明确提出美术学的毕业生必须获得“美术教育管理、美术学科研究的能力”,获得“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展美术教学,能够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研究信息,开展学术研究的学生,全面培养、发扬创新精神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三、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专业口径的拓宽

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过分注意专业性和职业性,过分强调职业分工,适应范围狭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将原有的单一学科拓宽为复合学科系。如增设应用型或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合理组织通识类、专门学科类和教育学科类课程,实现文理相通、专博结合,专教渗透;开设选修课,实行辅修制、双专业制等。具体模式可为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实行通才教育,高年级再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定其发展方向,这样就增强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转贴于 2.课程结构的调整

目前,有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有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专业领域的培养而忽略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方面的培养。这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削弱了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优势,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师范生的优势无法得到突显。

(2)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由于师范生既要学习专业类课程,又要学习教育类课程,所以,没有足够的教育实践训练的时间,教师专业化体现不明显。

(3)课程设置内容与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缺少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实践环节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通过课程整合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调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贡献。”(转第65页)(接第60页)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体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形成,这要求高师教师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应体会素质教育改革的宗旨,使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具体体现在:第一,眼光不能局限在课堂内,尤其是美术专业,应多增加课外学习、参观、考察、研究的机会,使学生的眼界、见识更宽广,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二,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美术文化修养上,多讲艺术特征,讲规律,讲审美,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方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发表、阐述自己的感受、见解,使其形成评价能力。

4.教师教育风格的转变

教师在教育思想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积极组织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自学阅读、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体,接受多元共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好的语言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最巧妙的手段。没有高超的语言素质,就培养不出青少年内心的细腻感情和崇高的道德情感。”教学风格首先应当包括说话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学识、才能、情操和意志的关键条件。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能否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孜孜以求、永不言退的意志品质、严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造的求新精神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有力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总之,教育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大事,高师院校美教专业教育不能脱离基础改革需要,不能脱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转变其教学体系来培养复合型美术教师人才,才能更好地迎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高校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开友.高师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9(5):第92-94页.

[2]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9(2).

[3]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17(2):

第84-87页.

[4]王尧,焦烈,刘力.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第215—217页.

美术教育专业篇(4)

1.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学生被动学习,很多时候教师依然采用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已经严重不符。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通过示范来讲授知识,这种讲课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而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客观实际,未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是标准化流水式作业成品一样,没有自身的想法,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此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传统板书式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发展。

2.缺乏对学科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缺乏对学科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不懂得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只注重在美术领域当中学科之间的关联,实现了资源共享,却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其他学科也是可以与美术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而且它们之间的结合将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美术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音乐、绘画、诗歌等,实现完美协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教学内容缺乏实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强调绘画技能,将教授绘画技能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教师传授过多的实用技能,甚至让学生去记模板,忽视了美术教学的真实内涵。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该侧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感知美,然后才能创造美,最终才能把美术教学的真谛传播到学前儿童中,符合社会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

正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尤其是美术教学缺乏美感教育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指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培养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美术欣赏是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美感对于人的重要性,善于通过审美的眼光发现生活美,进而欣赏美、拥有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互动,在充分了解学生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加以鼓励,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学术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教学手段等科学技术,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发挥自由想象提供空间。同时,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通过诗歌、音乐、雕塑等的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传播美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让儿童通过绘画表达他们自身真实情感。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真实目的,认识到学前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儿童个性,感受和体验它们的存在,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通过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积累传播美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

美术教育专业篇(5)

审美教育亦即美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著名的前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们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审美教育对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美的创造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很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

从审美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不难看出,它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从对美的发现领悟到做人的真谛,陶冶情操。对人格,中外心理学家往往主要指人的个性,而伦理学家又往往主要指人的品行,人们通常讲人格,也往往指的是后者。我们新中国的几代领袖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主要也是指人的品行。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灵魂、我们各级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也就是让受教育者懂得怎样做人,有一个高尚的人格。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对这个事关立身处世的大问题能不予注意吗?

中国历来有画品即人品的说法,外国也有风格即人格之论。那些在艺术史上巍然屹立的大师们在人格上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徐悲鸿一生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作为座右铭。齐白石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在大门上张贴拒宫或停止卖画告白,他们彪炳千古的高尚人格令世人赞叹和仰慕。在从历史上看,一个人虽有某一方面的专长,但人格卑劣,其专长也为人所不齿。宋代的秦桧,是杀害爱国抗敌将领岳飞的元凶,其生前为相,权势威赫,死后世人唾骂,遗臭万年。但这个奸相的书法还是有点造诣的,但因其人格卑劣,残害忠良,他的书法作品已为人所遗弃,流传下来的不多。而岳飞,人格高尚,书法作品大气典雅,因此人与字均受世人推崇,百世流芳。从大师们的人格,从历史正反两方面的昭示,不能不令人深思。

审美教育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识别美与丑。美,存在于大自然、艺术和人们的关系之中与美并存的还有丑。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特别意识到的是,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其范围之广,涵盖着整个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诸领域。因此,绝不能只注意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赏识,还需要有开阔的眼界,通过对大自然界、艺术美、社会美之所在,悟出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识别卑劣、丑恶、虚伪,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此基础上来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确立和铸造自身的美。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审美教育是从客观现象的感知、领悟出发,落实到人格的形成上。美育与德育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在本质上和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美育长期包括在德育里边是有其原因的,大文豪高尔基甚至预言美学是未来社会的伦理学。

在对美术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需要指出的事,这些学生,与所有年轻人一样,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定型,但可塑性依然很强。审美观是上述三关的集中体现,自然也属如此。他们向正在校的同龄学生一样,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年代,现在又正处于我国社会具体制度大变革的转轨时期,社会在迅猛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反感的污浊和丑恶问题,这对于与改革开放同时成长而又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难免费解与迷惘,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不利,对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进而形成高尚的人格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是美术专业学生和他们的教师需要共同起注意并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受教育者辨别美与丑、优与劣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识别能力,从一定意义说,它对人的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们也通常认为,作为一个人,应该是“德识才学,德居其首”;但当代著名的大史学家蔡尚思以其饱学明察的眼光认为“识”应居首。审美能力是由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领悟能力组成的一种能力。所谓审美观念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人懂得什么叫美,对这一问题在思想上有总的看法、总的概念。它是连结美与美感的中介,是美感赖以发生的思想认识基础,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感知接受能力,亦即美感能力,它具有主观的感情因素,表现为喜欢或反感。审美领悟力,是主体对客体美的认识、理解能力,它是在感知基础上的分析判断能力,它与审美感受力相比,带有更多的理智因素。这三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一脉相承,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所说的审美能力。从中外古今的历史看,凡是有大作为、对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有独到见识的人。从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看,凡是有影响的画家也无一不是有独到见识、取创新的人。因循守旧,无独见无独创,带来的必然是平庸无奇。我国清代初期,不少画家抄袭古人作品,不敢有所创新,结果作品平平,成为我国美术史上失败的例证。而同是清代画家石涛,就不入俗流,主张画中有我、自成一家,因此,做起画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具有同样艺术境界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石涛有很中肯的评价,他说:“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石涛以及郑板桥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画史上有所建树、名垂千古,首先取决于他们审美能力即见识不凡。试想,一个在美丑面前若是不变的人,将会成为怎样的人?他将以怎样的标准立身处世?他会为社会增添什么,是财富还是亏损,是美还是丑?这对包括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当然,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像任何人一样,不是先天而来的,也不因其学了美术专业就会自然提高,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培养、陶冶。尽管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但直到他步入高校之后,面对美丑并存、善恶难辨的客观世界,面对外部扑进、内部滋生的歪风邪气,面对流派纷繁、良莠混杂的艺术界,依然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浇灌,重要学生个人的潜心努力,需要对审美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专门或非专门、系统或非系统的学习,以期在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力上均有所提高。

三、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对美的创造

审美教育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来说,都是为了美的创造。因为如前所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不外两条,一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发现美,二是使其学会创造美。在这两个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后者则是前者的结果、目的。一个人,一旦来到世界上,他就开始享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客观存在的美,这种美,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有自然形成的、更有别人创造的。这种享受是毕其一生的事情。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绝不仅是为了享受美,更主要的是为了客观世界增添美、创造美,这才是他人生价值的实现。这应该与他的享受美同在,从他稍懂人意开始,也是毕其一生的事情。特别是当他基本完成学校教育进入职业岗位之后,更需要自觉地担当起创造美的任务。这种美,有精神的、内在的,有物质的、外在的。他的创造,犹如大厦添砖、为巨轮加固、为花园添色,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美术教育专业篇(6)

4月20日我们怀着激动而又喜悦的心情来到XX市XX区XX小学,开始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很开心,同时也感受到一份责任。

今天我们还是学生,明天我们也许就将走上教师的岗位,我们将肩负着培育祖国新一代的光荣任务,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周的见习,让我既感受到了那份荣耀与喜悦,也感受到了做好一名教师的劳苦与艰辛。

老师曾经教过我们说:三尺讲台是神圣的。每个孩子都是坠入人间的天使,而老师就是为他们编制翅膀送他们飞上天空的人。所以,要成为成就别人梦想的人,我们应该付出的努力,丰富自己的内涵,开拓自己的视野。为自己成功迈向教师这个行业而铺石垫路。

我认为教育见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通过见习、实习培养各项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已达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之功效。

在这次见习中,我们主要是听优秀教师讲课,感受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在这次见习中,我是这样听课的:

美术教育专业篇(7)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常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指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而不需要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普通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而不要求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

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很高,除了具有专业学历外,还要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第二学历的学习,之后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在我国,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在一起来完成,更为特殊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一些名牌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担任。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主要来源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美术教育,由于在专业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了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普通美术教育特征,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却被其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培养几个艺术家,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走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成名成家抱有强烈的愿望,这加剧了一些老师重视专业美术教学的职业心态。由于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上有偏差,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在“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的美术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普通美术教育被忽视,专业美术教育得到重视,这种职业心理仍遗存在现在的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中。

从美术教育界内部来看,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条件优于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也高于师范美术教育。而从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来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些原因造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专业、学科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力图培养一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专业或学科的地位。或者,一些教师将成为艺术家作为目标,以提高知名度和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也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分化为专业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两块,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财力、物力和优秀的教师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师范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其规模从整体看不到专业美术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的形成。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常常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种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走向是完全不同的。直接把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复制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达不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化,并直接把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嫁接”给了学生。一些学生无法树立从事普通教育的职业观,他们不愿意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即使这些学生别无选择地到了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也无法安心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其教学任务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之我见

其一,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工作走向。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的是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美术文化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其目的是创造更先进的美术文化。

美术教育专业篇(8)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美术教育专业篇(9)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幼儿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至关重要,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教育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重视全面性教学工作推进,尤其是对美术艺术内容的知识融入,对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能力及儿童沟通能力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关键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推进学前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掌握美术课程教学关键性节点,从通俗易懂的美术表达形式塑造,到声情并茂的美术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均应充分发挥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的导向优势,使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意义得以进一步展现。

(一)通俗易懂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美术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幼儿美术教育能力,运用美术艺术图像传递,更好加强幼儿教育人才培养。因此,美术课程教学通俗易懂,不仅对高职院校提高其综合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同时亦是推动幼儿教育工作实施的核心关键。图像信息的传递准确性相对较高,对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也便于理解,通俗易懂的美术课程教学运用,将直接对学前教育学生未来阶段的幼儿教学方式产生影响,使其更重视对幼儿教育知识理解能力的提高,采用美术绘画教学弥补幼儿教育信息沟通不足,一方面能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自我提升提供实际帮助,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未来的学前教育岗位工作做进一步铺垫。

(二)声情并茂幼儿阶段儿童对具象、抽象图画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为更好地开展儿童学前教育,在学前专业教师培养阶段,要以意象美术艺术形式为主体,开展拓展性的美术课程教学,从而保障教学工作安排合理性,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对更深入的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理解,以便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绘画与鉴赏能力。声情并茂,并不单指幼儿课堂教学氛围与环境,同时也指在教学方面内容的设置,是否具备良好的多元性特征,以美术育儿方法提升教育信息传递能力,以此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性,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学前教育能力稳步提升。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核心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学习,主要分为文化学习及艺术教育两个方面。文化学习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艺术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美术艺术内涵,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艺术、文化素养,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为学前专业学生未来岗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围绕美术文化教学推进学前专业美术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计,必须围绕美术文化教学进行推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美术课程教学虽在短期内,即可有效掌握绘画要点内容,但如何运用美术绘画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方才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文化功底,将改变学生美术绘画文化内容表达不足,从根本上提高绘画的环境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绘画,与幼儿教育群体展开心灵沟通。第二,美术课程内容涉及多项教学标准,不同的标准对学生美术表述能力要求不尽相同,对此,必须以文化推动教学的方式,将美术文化内涵充分在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方面展现,在提升美术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美术文化底蕴夯实基础。

(二)以美术艺术教育为中心设计学前专业美术教学课程美术艺术不同于美术文化,文化的根本在于对内涵的展现,艺术的关键则是对意境的呈现。因而,美术艺术与美术文化应相辅相成,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美术艺术分析与欣赏水平的提高,弥补学前专业学生多元层次空间不足。传统意义上的学前专业美术课程,多以彩绘、素描画等为主,课程设置目的是由于幼儿儿童不具有良好的知识文化分析能力,对艺术的理解也受年龄的限制无法进行准确表达。但随着近年来儿童对知识内容的接触愈发丰富,学前教育也应不断做好教育革新。例如,对美术课程教学艺术表现力的提高,将在不同层次与阶段,丰富学生意象空间,使其在未来的岗位工作方面,能充分地针对不同幼儿儿童教育需求,制定科学的工作策略,以此利用美术艺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想内涵的间接影响,提高幼儿阶段的儿童教育水平。

三、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美术课程教学虽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但在教学工作推进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差异、教育针对性不足问题,是现阶段困扰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根本,也是美术课程教学推进的主要阻碍,需通过对问题成因的分析,逐步地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为学生更好地接触美术课程专业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一)高职院校学生美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生源问题,始终是困扰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由于受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个体美术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对美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美术艺术专业招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其绘画水平自然相比于专业调剂学生而言基础更为扎实,在美术学习方面也更具有实际优势。而高职院校的本质,则是做好专业化人才教育培养,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教育工作。所以,对于统一美术教学工作的进行,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自然有所差异,使教学课程的设置更为困难,也不利于美术教师统一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由于长期背负教育能力不足、教育专业化水平差的恶名,使其在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方面,容易造成一定的学生误解与家长曲解,并不利于专业教育沟通,周而复始,高职院校即便具备良好的教育专业素质,也难以被外界公众良好认知。受此影响,类似美术类教学科目,便长期无法得到充分重视,使美术教学工作常被其他专业课程所替代,无法从根本上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美术教育保障,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始终未能针对教育个体开展教学布局,导致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最终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策略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用越发受到实际关注,为更好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必须从细节角度出发,做好教育细节优化,并积极地进行教学策略改进,适应多种美术教学环境,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解读能力培养为根本,不断拓展美术课程教育专业范围,实现多项教学内容的有效互通,为后续阶段的学前专业美术教育创新提供多层次教育帮助。

(一)加强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细节控制加强美术课程教学细节控制,使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更便于理解,通过教学知识的细致化分析,避免学生出现美术学习无从下手的情况。细节控制要求教师能从不同的维度、知识层次,对美术绘画进行进一步解析。例如,在对某幅画作的分析方面,教师应从绘画的细节上进行分析,讲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心理意境、画作的艺术内涵等,帮助学生从自己喜好的角度更深入地进行美术学习,一方面可有效地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美术课程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际教学意义,提供切实的教育保障。另外,加强专业教育细节,也是一种现代化教学应用形式,在美术绘画教学方面,长期的细致化教学工作开展,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充分学习细致化教学的精髓,为其未来岗位工作做有效助推。

(二)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改变,一定意义是为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应用,学生对美术绘画知识兴趣偏低,不利于更深层次地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改变教学策略,则是指美术教师,应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并充分地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美术知识匮乏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充分与当前美术学习环境融为一体,通过美术教学氛围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将有效改变高职院校教育针对性不足现状,实现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学的现代化推进,为学前教育的与时俱进,奠定良好根基。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解读能力美术艺术解读能力培养,是运用美术课程教学的便利,使学生能独立地进行美术艺术分析,并对关键性美术艺术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育的含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艺术解读能力培养,主要分为以下三点内容。首先,是确保学生对美术知识有正面理解,能充分将美术绘画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阐述,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正确的美术学习方向。其次,要重视对多元化美术元素的运用,从美术作品的构成方面展开分析,强化学生美术艺术的多元素整合能力。例如,在美术课程教学材料选择方面,可以选用内容色彩丰富,知识内涵充盈的画作进行分析,使学生与多元美术元素进行分析接触,继而提高学生美术艺术欣赏能力。最后,要采取导向教学策略,以学生学习导向为基础,布置具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美术学习爱好,从学习兴趣方面着手逐级递进的培养学生艺术解读能力,以此,使美术艺术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岗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专业篇(10)

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会基础理论知识与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审美与修养。而美术教师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第一教育资源,对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伴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给现代美术教育及其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进程中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要从其专业能力、个人艺术修养以及个人教育研究与教学能力方面来分析。

(一)美术教师个人专业学科的知识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能够胜任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首先应该具备其所要教的专业学科的知识。教师所传授的课堂知识必须是系统的、有组织的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是要能够充分说明学科代表性观念,明确学科的探究方法,并且能够挖掘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教学内容。美术教师自身要具备的所教专业的学科知识,包括美术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美术学科在教授时的策略与美术课程的设计等。教师在课堂教育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对美术学科本身的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个人基本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灵活多变,不能一味地恪守引用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对美术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美术教师个人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

个人的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与水平,包括对各种艺术形态的认知度、分析与判断力,以及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认知度。比如一名艺术工作者,他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其艺术修养。而作为教书育人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其个人的艺术修养是所从事美术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接触的任何人或者事物,都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美术教师要注重个人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美育的接触主要是美术的普通教育,除了接触一定的美术技巧以外,更应该让其领悟到艺术内在的共通规律。在课堂教授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对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了解美术作品中的美感与理念,借助美术技法来理解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掌握必备的绘画技能是前提,更为重要的是其应当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是能够提升自己并积极影响他人的美术教育人才。

(三)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的研究与教学能力

教育工作者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中,还包括对教育的认知、如何教育等,也就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性知识。美术教师应具备多种学术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原理以及儿童心理学等,另外,还包含一些实践性的知识,例如对美术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策略制定。美术教师还应具备对课程情景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总结、反思,升华成为教学经验的累积。美术教师要求其掌握的学科类知识比较精深,基础知识要深厚,美术专业技能与知识要扎实,教育教学知识要精通并能够根据学生状态有所变通,三者相互统一,共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发挥其作用。

(四)教师个人的专业智慧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德智,是多方面素养的一种综合性效应,是各方面知识、技能、思想、修养的升华。“唐宋家”之一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之说。这些话语隐喻了教师的智慧形象和智慧性格。而教师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专业智慧的水平。对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师而言,具备这种专业智慧,对于初级阶段的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身的艺术气质与人格魅力,优秀的美术教师不需要太多的动作,他本身就有一种能够吸引别人听他说话或者愿意与他亲近的能力。而自身具备强烈人格魅力的美术教师,在其课堂之上,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主动投入课堂,被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工作以及对待艺术的热情态度所感染;真正有魅力的教师,他们的批评会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问题,而不会使人沮丧或者失去信心。因此,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艺术气质,能够对其美术教育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基础教育中提升美术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一些方法

(一)培养美术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美术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不断完善美术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其主要内容是使教师了解到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自我提升意识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专业能力以及修养的提高;另外,通过自我意识进行自我调节,保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来培养自我提升意识,进行自我教育。因此,美术教师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提升意识。此外,美术教师必须要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吸取新概念、新技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敏锐的眼光和积极探索意识。通过现实教学过程,不断累积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改进教学;另外,美术教师要能够主动地去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向的新理念,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量,提高理性上对美术教育工作的认知,并能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美术教学工作,以提升教学效率。

(二)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与制度,为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美术教师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资金条件、信息与社会舆论条件等,使美术教师在感到压力的同时,更有现实意义的帮助与鼓励,促使教师事业的发展。只有整体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提升,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除此之外,要加强对美术教师职业培训的力度。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即便是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艺术修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教师,仍然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在职培训,养成其对自身专业精益求精的钻研态度。现代艺术教育越来越细分、专业化,并且朝向多元化发展,这就必然要求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不断地更新自我、提升自我。

(三)培养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工作的热情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投入的热情。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引导学生的美术教师,对自身的工作需要保持一定的热情。作为美术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工作的热情,来自教师对自己学生的热爱,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心地去关心学生,并且能够充分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保持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能够真正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关注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态度,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另外,教师对美术工作的热情还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创造力,一名好的美术教师需具备标新立异的创造力,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吸收课堂知识。

(四)美术教师要不断开阔自身艺术视野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还应该具备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链接能力,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的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艺术知识视野,扩充知识容量,广泛涉及其他学科,并要善于发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现代艺术教育,是属于综合性质的教育,各科专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关学科的学科交叉性知识,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学科知识的孤立。

美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升,需要体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这样才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走进现代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促进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语

在现代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美术教育相比传统教育而言,已经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深化,这对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不断累积自身的知识阅历,丰富知识结构,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现代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曾珊珊.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0(5).

[2].催生教师专业智慧.成就教师幸福人生[J].党史纵横,2011(11).

美术教育专业篇(11)

一、前言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这也就使得学前教育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所在。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门学科。[1]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等都有所发展,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美术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欢。但是在目前学前教育的美术教育中,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学前美术教育系统,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发展到更加完善的地步,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从本质上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考虑的。要想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开始重视培养教师的源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情况。[2]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师素质不够专业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中,很多教师都是来自于职业艺术学院或者艺术学院的美术生,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来自专业的美术院校。在这些人中间,又只有一部分的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知识,因此其实是很难能满足专业性的教学需求的。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对象都是幼儿,幼儿的心理难以捉摸具有浓烈的个人特点,而且很难控制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幼儿在课堂上还会出现各种争吵的现象影响教学,这些问题都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产生影响。而缺少相关教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因为高校学生在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时候,也很少会实际地考虑这些问题,最后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是脱节的。

(二)缺少专业、统一的教材

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还缺少统一的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教材大多数来源于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材拼凑而成,这样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知识显得数量庞大、领域众多但是却缺少核心内容。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是如此,对于学前教育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性学习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是有限的,教材的庞大和跨学科会造成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同时,因为数量庞大学科众多,也会造成学前教育巨大的压力,很容易抹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对学习美术的厌倦心理。

(三)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教学过程。第一个教学过程是在高校内进行的,也就是教师传授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知识。第二个是在学前教育中完成的,也就是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学生传授给学前幼儿的美术知识过程。在目前的教学中,这两个过程是分别独立的,这样也就造成了高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办法与实际的工作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很多工作中不需要或者很少用到的知识,而很多在实际工作中被大量提及的知识则很少提及,从而也就造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美术是一门无法单纯用语言和学识来指导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他的个人魅力和文化熏陶,要有着对艺术独特的见解,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和自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单纯的照着课本读书教学的教师是无法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美术的内涵和灵魂的,更不要说通过自己的解读让学生相信和对美术感兴趣了。[3]只有教师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正确而深远的影响。所谓人格魅力,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更加是学生的榜样和学习的动力,它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必须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且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通过不断地提高和改善,从最根本的改变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建立更加专业和系统化的教材

不论是在高校的教学环节中,还是在学前教育阶段,都需要教材的支撑才能给开展教学活,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更加专业和系统化的教材。首先,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将美术学知识与学前教育的知识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给保证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给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有更加立体的认知。其次,还需要建立更加系统性的教材,除了上述的美术教材和学前知识教材之外,还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让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进入到更加系统化的阶段。[4]

(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为此可以采用的方式有:首先,高校可以建立与学前教育场所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可以让高校与当地的学前教育学校签订实习与就业合同,每年都能够开放一定的名额给高校学生以及高校教师实习、体验和工作,这样就能够让高校教师与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学前幼儿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内容。[5]其次,学前教育中的工作人员也需要给予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以一定的反馈。比如说可以每年年底的时候,针对当年你的工作情况,对学前幼儿美术教学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作为相应的调查,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参考建议。

(四)培养学生的美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