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党的群众路线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6 22:04:53

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篇(1)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21-03

一、领导权问题与建设群众性政党

(一)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领导权思想的萌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组织形态和政治目标建构基本成型。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二大《宣言》强调了在同全国革命党派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联合战线时,必须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所以工人们时常要记得他们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训练自己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预备与贫农联合组织苏维埃,达到完全解放的目的。”[1]陈独秀在1923年4月发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中认为要实现民主革命,必须坚持“反抗帝国主义”及“联络无产阶级”这两个原则,其中“联络无产阶级的原则”即“承认无产阶级的势力而与之携手进行”。[2]

合作中的分歧显露。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后,虽然两党有共同的革命目标,但是两党在关于革命的路径和依靠的力量等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陈独秀对依靠一派军阀反对另外一派军阀,而不是依靠工农开展革命运动的做法提出批评,他致函领袖,并在《向导》等报刊上发文批评的革命道路,招致了的压制和责难。

领导权问题的明确提出。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四大立足当时的革命形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3]中共四大的决议案还就无产阶级如何取得领导权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方针政策,并提出工农联盟是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工人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至于成功,必须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织各地农民逐渐从事经济的和政治的争斗。没有这种努力,我们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4]

中共四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强调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其他被压迫阶级力量的,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地主买办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毋庸置疑的是,中共要想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地位”,没有一个强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的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建设群众性政党,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党目标。共产国际对中共早期的组织建设和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进行国共合作。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就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了中国广大人民利益而奋斗,党的革命活动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大的“群众党”[5]。1922年底,共产国际四大通过了《关于东方问题的总提纲》,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认为中国共产党人还未能贴近人民群众。因此决议指出“为了在这场斗争中能代表一种实际的力量,共产党人应该将自己的主要注意力用于组织工人群众、成立工会和建立坚强的群众性共产党方面。”[6]要想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群众性的政党,就必须在革命中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扩大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独立地开展政治活动。

(三)建设群众性政党的困境。“二七大罢工”失败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党的领袖陈独秀对党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中共三大期间,马林提出了“一切工作归”的方针。党内主要领导人之一蔡和森认为“马林的意见,只要孙中山能接受反帝国主义的口号,什么东西都可以归给,因此有一切工作归的口号。”[7]在“一切工作归”的马林路线的指引下,1923年11月,中共三届一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的《国民运动进行计划决议案》强调国民运动“当以扩大之组织及矫正其政治观念为首要工作”。决议案特别指出:“国民运动之主要动力固然是,而之力量必须建设在各种人民的组织上面,必须以的名义去创造或参加各种人民的组织。”[8]

在这种错误方针的指导下,党的组织工作开始出现关门主义倾向,以致党在实际工作中致力于的工作和帮助发展的组织,而忽略了自身的建设。因此,中共三大后约半年左右的时间,党的组织发展不快,甚至有的地方停顿不前。因此,中共四大开始重新思考党的自身建设问题。

二、中共四大使党走上了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道路

(一)建设群众性政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群众性政党建设的本质是通过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来促使的纲领和政策左倾,从而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群众性政党建设的核心思想是将工农群众组织起来,增强无产阶级领导权,联合左派、孤立、迫使抛弃,从而转到中国劳动群众方面来。

群众性政党建设关系到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党的生命线。但是,直到中共四大,党才真正视“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并决定从各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可以说,从中共四大开始,党走上了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道路。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中共四大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革命形势、统一战线及党的状况出发,不仅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还通过了关于民族革命运动、职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及妇女运动等一系列决议案。中共四大对民族革命运动及各种群众运动作了具体的计划和安排;为了加强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成立了职工运动委员会及妇女部等新机构;为了加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通过了关于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的议决案;中共四大还首次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这是建设群众性政党、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问题。

(二)建设群众性政党的根本方法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中共四大明确提出要解决领导权问题,必须解决党自身的组织建设问题。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强调:“在现在的时候,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倘若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组织问题的议决案不能实际地实行,则吾党决不能前进,决不能由宣传小团体的工作进到鼓动广大的工农阶级和一般的革命群众的工作。”议决案还指出“不能以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之政策为满足”[9]。只有解决组织问题,党才能走上群众性政党的道路。为此,中共四大决定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大会决定,为扩大党组织的数量,除上海和广东之外,应特别注意在产业工人集聚的湖南、湖北、唐山、天津、山东等地扩大党的组织。在尚未建有党组织的其他工业区及大都市,如东三省、河南、重庆、九江、芜湖、福州等地,也应努力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特别是在工厂、路矿和农会中,将有阶级觉悟的分子接收入党,建立党的支部。大会提出,对于各种产业工人尤其要力求其完全组织在我党指导之下,即使已经在名义之下的工人组织,我们党也应尽力去从中活动,取得指导权。

二是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农入党。为了克服组织工作中的闭关主义,以便吸收更多的先进分子到党内来,中共四大决定简化入党程序,要求广东改变吸收党员必须经过“十人团”、其他地方必须经过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实与吾党组织的原则相违背”的做法,使有阶级觉悟的分子能够“直接加入本党”[10]。

三是修改,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大会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支部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教育党员,吸收党员,并且在无党的群众中去煽动和宣传,帮助他们组织俱乐部,劳动学校,互助会……”并要求将原来章程上“有五人以上可组织一小组”,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11]

四是强化组织部,组织党团。中共四大针对中央指导地方组织不力的状况,决定“新的中央须特别注意设立一有力的中央组织部,实际上真能指导地方之党的组织”。大会对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结构和分工也做了具体规定,加强了组织部的地位,并规定组织部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设立一能够普遍地传布党的印刷品的机关”,使党的印刷品“能够经常地传布到各农会、各学校、教职员的组织、工商业办事人的组织里去”。议决案强调设立党的印刷品机关是“给吾党深入群众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借此可以与党的组织和群众树立继续更为接近的基础”。[12]此外,还要在和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中,组织中共的党团,以便从中支配该党和该团体的活动。

三、群众性政党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

(一)建设群众性政党的直接影响。中共四大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正确,使党开始走上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道路。蔡和森认为,“第四次大会是形成群众党的开始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发展到第四次大会时,革命的情形与以前不同,以前是宣传的时期,现在到了行动的时期,使党走上领导群众的路上去,且是走上广大的道路。中共四大使“党的政治组织开始走向正确的道路”。[13]

中共四大以后,工农革命运动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工会已有160多个,拥有有组织的工人约54万人。在广东,已有20余县成立农民协会,会员达20多万人,并建立了全省农民协会。”[14]党员人数也迅速增加。从中共四大到中共五大的两年零三个月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从994人猛增到57967人,增加了近60倍。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工农运动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措施,为党在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中实现和加强自己的领导,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二)从群众性政党建设到党的群众路线的转变。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加强群众性政党建设的经验,根据风云突变的革命形势,适时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概念。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较为完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根据地建设的依靠力量是什么、如何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党要不要走群众路线的问题。1928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首先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李立三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5]紧接着,也使用了这个概念,并给群众路线以明确含义。他在1929年9月28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讲到筹款工作时专门用了“红军与群众”一节的篇幅论述了包括军队在内的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指示信就军队的给养问题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并且强调:“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16]同年12月,据此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7]

“群众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建设群众性政党的历史背景不甚一致,前者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党被迫走上武装反抗反动派、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后者是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力量还不够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合作中扩大党的力量、取得革命领导权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但是“群众路线”和群众性政党建设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了搞清楚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革命动力和力量源泉是什么。也就是说,群众性政党建设为“群众路线”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始终从群众的实际出发、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为群众谋利益。

参考文献:

[1][2]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23.

[3][4][9][10][11][12]中共四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40.44-45.59.75.76.76.77.

[5]徐振岐.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31.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63.

[7][13]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6.57-64.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00-201.

[14]张明楚.“群众性政党”的提出与中共四大的作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2).78-85.

党的群众路线篇(2)

【作者简介】 丁怀民,山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教授,山西省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海涛,山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山西省领导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13-03

同志在2013年6月中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可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按照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领导的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

一、向党的群众路线学领导的依据: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

我们党之所以有一条群众路线,是因为党从成立一开始,就认识到必须解决好两个关系到自身存在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是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二是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正确领导问题。前者是党的生命线,后者是党的工作路线。而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问题。

经过70多年的不懈探讨,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把党的群众路线总结为三句话:其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句话表明党找到了与人民群众的正确联系,也就找到了党的正确领导的基本内容。其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表明党找到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也就找到了党的正确领导的基本步骤。其三,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句话表明党找到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标准,也就找到了党的正确领导的基本标准。统而言之,党与人民群众的正确联系就是党的正确领导,这是一种非权力型领导。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形成与完善过程:也是科学领导思想的形成过程

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为探索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就为党和工农红军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其中就有“不拿群众针线”和“洗澡避女人”的规定,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纪律的严明性,堪称威武之师、文明之师。1929年12月,在福建龙岩召开的古田会议及决议案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一切工作党内讨论之后,必须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43年的运动中,写下了著名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明确提出党的正确领导的基本内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正确领导的基本步骤,就是从群众来,到群众去。

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七大通过的总纲中,对党和人民群众如何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提出了“六个必须”,即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的呼声和了解人民的迫切需要;必须决心向人民学习;必须经常告诫自己脱离群众的危险性;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和军阀主义。刘少奇同志修改报告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关于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他概括了四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刘少奇同志还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同时还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组织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篇(3)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巨大团结,使得我们的国家的空前繁荣,从此看出中国共产党确实表现出了无比优越性。现如今的共产党正领导着全国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奋进。在这个过程中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纯洁性,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崛起的中国梦,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的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党全体党员都要始终的坚持的,这样才能持续不断的巩固党未来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发展过程

2.1群众路线最早提出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党的六大中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其中 关于“争取群众的路线”的某些想法,已经十分接近于“群众路线”在现今的概念中“深入广大人民基层”的具体主张,其中更是直接表现出了“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那就是需要广大的共产党员都要深入人民群众的基层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2.2群众路线的形成

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发出了对现在群众路线仍具有启示作用的《九月来信》)中,有关“红军与群众”的内容被着重的强调了多次,这一段的论述对当时红军和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问题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比如由于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是指示这些活动都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这些重点强调的内容都在信中多次提出 。

2.3群众路线在战争时期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先生在我党的七大上发表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这一报告的内容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更为全面完整地论述,他提出广大的共产党员必须与人民群众发生极为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在处理任何事的过程中都不能脱离群众,必须要展现了共产党员区别于其他政党党员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万变不离其宗,在任何事的处理过程中都要做到不脱离群众,必须要做到“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

2.4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进展和提升

十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有关会议中,作出了八项规定。其中的绝多大多数规定都是为坚持群众路线所发,其内容要求我们要改进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尽量呀深入基层调研,到到基层调研时更要深入地了解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还有就是从政之人在场上场下都要做到厉行勤俭节约,必须严格的遵守廉洁从政的标准,这些规定针对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问题做出重要批示,以提升党员的办事效率为任务。

3、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在实践中

3.1利用党的群众路线解决清廉问题

首先,清廉一直是共产党的干部面临着的重大问题。干群关系,抑或党群关系,是共产党以至于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关系,是一种无法绕开的关系。共产党的干部和其领导的政府官员,与古代的朝廷官员一样手中也有权力,掌握着处理或决策国家大事的权力,因此这些共产党的干部也同样会出现滥用公权力的不利现象。历史上许多封建社会中的国家官员都会发生贪污受贿、滥用公权力的问题,因此就是说这些情况很有可能也会出现在共产党党员的队伍里。

3.2利用党的群众路线解决民主问题

共产党的众多党员面临着是否民主的问题。例如、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当官做老爷的思想等等封建国家或者资本主义国家官员的通病,同样也会在共产党的党员身上发生。正因为这样,群众路线提出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时我当领导人的方向非常明显,那就是为了反对和扫除现在社会中顽固的有害的风气和不良做法。从根本的观点和理论上说,、教条主义、主观主义这些旧社会的风气和不良做法究其根本,就是与民主相对立的问题。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的方式

4.1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教育

根据前一段时间中共中央的有关部署,现今在全党范围内正坚持实行党的群众路线。这正是因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是教育,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但这些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要通过不断教育提高的过程,若想长久的保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性那便只有不断的推动实行教育实践活动才可以实现。

4.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实践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点主要是实践,坚持实践第一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关键不看你如何宣传,最重要的要看你如何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心所在、意义所在便是此事。近期在全党范围内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重点放在了作风建设。

4.3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监督

仅仅依靠自觉去实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依靠各种强有力的监督。众多监督方法中最行之有效的有以下两种: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应努力完善法纪法规监督。这是最基础性、最专业性监督形式,其他都是补充性、辅等非必要监督。如果只依靠群众、依靠媒体去监督党的作风问题,恐怕并非最佳做法,相反特别是靠制度性法律法规的监督,靠法纪党纪部门专业性监督。二、支持并鼓励群众监督,我党领导干部衣冠是否正、脸上有无灰尘,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

5、结语

上述基本认识归纳起来说,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四大重点便是为民、务实、清廉和民主。党若是想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就必须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群众路线。只有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顺利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而以最好的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参考文献:

党的群众路线篇(4)

摘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党的最高价值取向。但近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党员群众观念、公仆意识淡化,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推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学习、再教育、再武装,彻底贯彻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从确立信念、构建文化、知行统一3个方面强化。

关键词 :群众路线;确立信念;构建文化;知行统一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75-02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党员干部在全力抓好经济建设以及各行各业的业务工作中,淡化了自己的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忘记了我们是谁,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忘记了我们在党旗下曾经的誓言,忘记了我们奋斗的宗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越来越严重地脱离群众,甚至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作威作福,享乐奢靡,作风浮夸,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更有甚者卖官、跑官,鱼肉群众,损公肥私,蜕变成了我们曾经斗争、革命的对象,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肉相连关系。

所有这些腐败和蜕化变质的痛心现象,都是从这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开始的。党中央号召全党深入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党风建设。我们党从建党一开始就在自己的党纲中开宗明义地申明我们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党,以解放劳苦大众、服务人民作为我们的宗旨。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再次申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奋斗任务和目标,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现代版。它既继承了我们党始终一贯的党的奋斗宗旨,又发展和接轨了我们党在新时期中的努力方向。而且,同志的号召,最简练、最准确地阐明了全党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所在。

因此,摆在我们党这个时期建设的新课题,就是要重温我们的誓言,重温我们党的纲领核心。解救人民大众于水火,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衷,引导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奔向共产主义是我们党始终的奋斗目标。并且,党始终声明自己完全是为人民大众的,除此不会谋求其他利益。因此,我们党从建党开始,所经历的一个个奋斗阶段,都取得了一个个胜利,无一不是为了人民大众,得到了全体人民的一致拥护和赞颂。一部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清楚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奋斗历程中,无一次斗争不是为了人民大众谋取福祉,同时也无一时一刻不是紧紧依靠人民大众实现的。

早在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身处“三座大山”压迫之下,为解救人民于水火,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促进了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建,使得农运工作逐步展开;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中国共产党人广泛深入广大贫苦群众,并且教育群众,启发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血肉之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会广泛地发动群众,开展起波澜壮阔的人民土改革命,建立起人民的革命武装。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并积极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进一步团结更加广大的各阶层、各民族以及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形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抗日战线,结成了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坚持8年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和世界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土改斗争以及它所展示的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爱民、亲民的朴实作风和对人民的赤子真情,感召了广大人民群众,赢得了人民最大信任,踊跃参军,使得人民武装力量得到迅速壮大,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一举打败了国民党的武装力量。

新中国建立起来后,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建设国民经济中,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因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成绩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呼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愿望,果断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重新唤起了民心,赢得了信任,领导人民在仅仅30来年的时间就使得我们国家迅速地崛起,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实力壮大的东方大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清晰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

那么,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繁荣了,就可以不必再在乎人民群众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目标决定的,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党就会停止生机和动力。因此,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如何高级,我们党都不能够脱离人民群众,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以前是,今后也仍然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尺。因此,要紧紧围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心系群众,贴近群众,把我党的优良作风的政治优势继续发扬光大。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不断斗争、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要贯彻落实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活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结合现实,知行结合,从而得以开展和发扬。

那么,怎么才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正确方式呢?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理性认识,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来分析和设计我们的正确的群众路线图,避免由于急于纠正目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现象,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大轰大嗡,大搞文革式的群众运动。过去一段时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一直认为广泛进行群众运动就可以贯彻群众路线,这一做法,完全把党所要求的群众路线混为一谈。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明白我们党在上台执政之后,有些同志对“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日渐淡化,骄傲自满、浮华奢靡的情绪日渐滋长。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要清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服务,替人民办事,心系人民群众,紧贴人民生活,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自己不许有任何特殊利益。

作为共产党人不仅要坚持群众路线,还要注意拜人民群众为师。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要时刻记住,要深入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向人民群众学习。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增长智慧,尽快弥补自身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够更有力度的执行正确决策,带领群众行动。深入群众路线是我党长期以来的方针路线,一个不深入群众的共产党员,势必不能带领群众,发挥我党的先锋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要靠一片赤诚,一片忠心,还需要理性,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搞清什么是真正的群众路线,如何才是正确的践行群众路线,就容易陷入盲目、简单、错误的歧路上去,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有着惨痛教训的。

在1958年以后,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我党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严重,错误的把群众路线当为群众运动,从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当时的共识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的群众运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决定力量……对待革命群众运动的态度问题是区分无产阶级革命家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一个根本标志”。盲目的群众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破坏性的,可以有效地破坏一个现存的社会,与建设时期需要的稳定、秩序、制度、法律是相抵触的。“有些同志,把群众运动当成是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好像不搞群众运动就不是群众路线。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要在群众中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一切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必须依靠群众的自觉和自愿。而当时的许多群众运动,往往没有真正的群众基础,而是在强迫命令的情况下进行的,“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脱离和违反群众利益”,恰恰违背了群众路线。这种违背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不仅不能反映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破坏了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证明,群众运动的最大受害者往往就是群众本身,这是十年“文革”留给人们的沉痛教训。

现在有些党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缺少认识,而是缺少继续执行的信心。有些党员提起群众路线,都可以做到说得到位,讲得出彩,但其实只是一纸空谈,群众观点没有真正执行下去,更没有深入到自己的观念形态中去。而执行下去的信念则需要一种更坚定、更持久、更经得起磨练的意识。要时时知道我们党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要时刻铭记这一根本,大力推行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方针教育,引领党员真正领悟这一方针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因为工作地位、工作特点变化,甚至抵制不了金钱美色的诱惑,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周期律”的魔咒。如果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保持清醒头脑,能够始终坚持不脱离人民群众,我们就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影响着党的发展。群众路线就是党与人民沟通的纽带,所以,群众路线到底成不成功,直接会导致我党最终的成败。

显而易见的,对于党的群众路线,只有正确的认识,即使是已经转化成自己的观念,也是不够的,还要及时地把这种理论和思想付诸于行动。而实践则是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好的方法。所以,要帮助党员正确而又及时的实现从“知道”到“行动”的转变,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坚持以高度的理论为指导,以强烈的改革激情为动力,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使命。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纸上谈兵,做群众路线的贯彻者与执行者。要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人民需要的、人民依靠的时时铭记于心。凡事为了群众,凡事依靠群众,竭尽全力让群众满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感悟党对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高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1128.

党的群众路线篇(5)

1.时展要求的体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1月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近年来,我国公民通过互联网积极进行社会参与,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的内涵。国内网民“互动参与指数”达49.0,甚至高于美国的45.8。另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其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3年12月的2.81亿,微博使用率为45.5%。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既然网络已经改变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面对世界上数量规模最为庞大的网民群体,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延伸拓展,抢占网络高地,重视联系网络世界中的群众,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2.传统群众路线的延伸。传统的群众路线运行机制是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基础上的单向“灌输”机制,Web2.0时代党的网上“群众路线”,将传统的优势融入到新兴的传播方式中,通过数字化方式的延伸,网络政治沟通展现出了全新的特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干部和群众成为网上“邻居”,展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党的网上“群众路线”成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新媒体终究只是一种媒介,树立BRIDGEOFCENTURYWeb2.0时代的网上“群众观”,依然需要强化网下“服务观”的执政理念,二者兼可得,偏则废。3.实践形式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拥有了双向的互动性。网上“群众路线”在网络对话平等交流、微博问政为民解忧、采集民意和舆论监督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为党群沟通开掘了新渠道,为教育引导群众开辟了新途径,为接受群众监督打造了新利器。从传统的纸质媒体监督到网络问政,新媒体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提高了群众路线的实践效果。

二、党的网上“群众路线”的基本目标

时代背景赋予了群众路线新的内涵,我们要积极掌握Web2.0时代的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沟通政情民意,提高宗旨意识,最大限度的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新时期党的执政地位。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密切党群关系,树立宗旨意识网络技术对当今时代有这样重大的意义,谁重视网络,培育网络,让网络尽早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谁就占领了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制高点。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积极掌握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Web2.0的互动平台,将传统的政治优势融入到新兴的传播方式中,找到“共同语言”,这样更加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树立利用公共平台服务大众的宗旨意识,广泛凝聚民心,形成向心力和发展合力。

(二)实行立体动态管理,通畅诉求渠道,提升党组织影响力与当前最为便捷高效的网络社会相适应,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多元化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模式,从单向静态管理走向立体动态管理,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克服过去基层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单一、信息不对称、静态被动的局限,形成随时记录、随时更新、随时调整的动态管理格局,重视网络舆情,通畅诉求渠道,消除党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提升党组织影响力。

(三)实现全面覆盖,加强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对于人民群众而言,网络参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虚拟性、数字型和无序性特征,并不能代替现实中民众意愿的规范表达,如何将制度外的、无序的网络参与纳入到政治参与研究的范围中来,努力构建一种能够体现党和人民群众情同血肉的紧密联系基础上的服务机制,是颇为艰巨的任务。重视党的网上“群众路线”,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也要重视隐忧和负面问题。依靠网络的同时,还应与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结合起来,配套运用,全面覆盖,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形成科学政策,进一步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党的网上“群众路线”实践路径

按照Web2.0时代“群众路线”目标,探索网上“群众路线”的实践途径,架起一座党群、干群之间的“电子桥梁”,对于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实践路径,主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来实现。

(一)树立现代化群众工作理念,构建群众工作新格局,解决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信仰”考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Web2.0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顺应时势,积极掌握和运用新时期互联网这一现代传播手段,将群众工作延伸并运用至网络世界,为创新群众工作找到新的媒介、途径和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就是要树立现代化群众工作理念,提高利用网络开展群众工作的自觉性。要充分适应变化了的执政环境,转变思维方式,更新服务理念,释放政党自身的整合功能,创新群众工作模式,构建群众工作新格局。通过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进而排解民忧,汇集民智,凝聚民心,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解决意识形态建设的“信仰”考题。

党的群众路线篇(6)

顾新健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的重要源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和兴亡。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依靠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牢牢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根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谋求生存、发展空间、最后壮大了自己。因此,群众路线既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政党建立实践中的运用。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认为: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一般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把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加以分析、归纳、总结、提高,上升到理论认识高度;而“到群众中去”,就是把理论认识转化为群众的行为,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加以检验、修正和充实,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坚持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路线。

二、三代领导人论群众路线

从建党初期,经过井冈山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期间,同志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理论内容,在他所写《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并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党的七大上,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路线。

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修改的报告时,结合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对此作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指出群众路线是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他还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等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和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同志曾反复强调:党的三大作风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对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全党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绝不能;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强迫命令;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人民同甘共苦,坚决反对挥霍浪费,贪图享受。

可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重要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三代领导人对此非常重视。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违背群众路线,我们就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失败。

三、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反对两种“主义”

当前群众反映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这与党的群众路线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严重影响着党群关系,败坏党的形象和威信。对此同志曾强调指出:全党上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痛下决心,把这两股歪风煞住。

我们做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形式,但是决不能为了图虚名而不顾实效、走形式、摆花架子,更不能不顾具体实际,一味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早在1930年5月,同志就指出: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当前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民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空头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政酿成恶果等等。凡此种种,都是群众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与坚持群众路线相背道而驰的,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的产生,源于我国封建社会。、邓小平同志都多次对种种现象予以痛斥,认为在一个很长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同志同样深刻地意识到给党的肌体和党的事业构成的危害,列举了种种新的表现形式。如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的现象,不思进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一切为了保官的现象等,并指出对于“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

四、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做到听民声、集民智、倡民意、解民忧、谋民利

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做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做群众意志的体现者和协调者,忠实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要做到听民声、集民智、倡民意、解民忧、谋民利,切实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听民声。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他们的情况往往最能反映事实的真相,最能体现事物的本质,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地作出决策。

2、集民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制定决策的智慧源泉,把群众中多样的、分散的见解想法和群众实践中新鲜零碎的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就能成为正确的系统的决策办法。

3、倡民意。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顺民心、合民意的事,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工作就会有起色、有突破。

4、解民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上利益主体多元化,加上国有企业下岗问题,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我们要动员起来,关注生活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群众路线篇(7)

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体现。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报告告诉了我们这次在全党深入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篇(8)

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树立群众观念,也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在思想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同志讲,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凝聚了巨大的前进力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师生员工站在一起,同师生员工坐在一条板凳上。

二、要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时刻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必须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摆正同师生员工的关系,清楚认识“我是谁”的问题。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对党群关系,有像舟和水、鱼和水、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等比喻,这些都强调的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告诫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指出“我们党有许多优势,根本的一条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所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得很及时,切中了要害,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健康进程中又一项重大而英明的决策。

三、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群众。这次中央和省上提出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首先是要查找“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坚持“五个对照”(、廉政准则、改进作风、群众期盼、先进典型),抓好“四个剖析”,突出“三重要求”,严格“四级把关”,对我们机关干部来说,特别适用,特别有针对性。办公室作为学校的综合办事机构,是学校党委、行政管理的参谋和助手,是学校的司令部,它沟通上下、联系左右、协调内外,具有承办、参谋、协调、督办等职能,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之责,是展现学校形象的一扇窗口和一面镜子。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做好本职,服务群众。师生员工工作就是民情工作,基层工作就是民生工作,服务师生员工,弄清师生员工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师生员工做什么,认识清楚,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教育,我认为办公室要以搞好服务为核心,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针对存在的工作标准不高、学风文风会风作风不够实、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服务不到位、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小有小改、大有大改,逐一抓好整改落实,更好地服务领导、服务师生,为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是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需要。我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甚至一种精神追求,始终保持对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的激情,自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工作需要的被动型学习,提升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的主动型学习。努力提高工作标准和目标追求,坚持学用结合,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发自内心地多学习,多思考,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少一些浮躁和肤浅,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二)是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归根到底就是服务。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是办公室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必修课。尤其要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面对每一件大小事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坚持认真再认真,细致再细致的原则。每一句话、每一个电话、每一件小事都要据实情、讲实话、重实效,做到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我们手里延误,不让传递的批件在我们手里中断,不让办理的文件在我们手里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我们手里发生,不让前来办事的师生因我们而受到冷落,不让学校形象因我们而受到影响。同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不断改进和加强为二级单位部门、为师生员工、为干部职工服务的方式和能力,热情帮助、认真解决二级单位部门、师生员工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如实反映二级单位和师生的意见,有效加强领导与二级单位、师生员工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领导与二级单位、师生员工之间沟通的新桥梁和纽带,时刻把为领导服务、为二级单位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铭记在心,事事做到想在先、跑在前、服务跟得上。

党的群众路线篇(9)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谋划部署

局党组对开展好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困难职工活动高度重视,坚持把此次走访活动作为当前必须抓好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提升群众工作水平、构建和谐固安、加快跨越赶超的难得机遇。局党组书记__同志亲自安排部署,落实局办公室人员专门负责,精心准备,对走访慰问对象进行摸底,准备慰问品等工作,确保走访慰问活动顺利开展。此次走访对象为:低保户__工业区东庄的__,妻子患有精神病,生活困难;单位职工李明,离异,有一子3岁,随其生活。父亲患脑血栓后遗症,无收入及劳动能力,母亲体弱,在家务农。全部家庭支出均由其承担;刘杨,患病,需长期靠药物治疗;史增永,老党员,住房紧张,生活困难。

二、走访慰问活动开展情况

党的群众路线篇(10)

二、党的群众观的不同视角分析

党的群众观的变化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从执政党方面来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这个认识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持续至今。群众路线在相当长的时期是党执政和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但是必须认识到,十年“”的破坏,党内一些人不仅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背离了支撑中国革命胜利的群众路线,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纠偏,强调实事求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十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强调群众路线,是基于对当今时展趋势的充分研判而确立的,更是基于对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深刻认识。第二,从党政官员方面来看。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检验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邓小平曾经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来衡量制定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可行,衡量执政官员是否合格。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中,鲜明地体现出邓小平对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观的要求。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化,党内出现了一些对群众利益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其中最严重、影响最深、波及最广的就是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官员腐败现象,在社会中固化了部分群体的利益,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未能使绝大多数群众享受到改革的巨大成果,这也是今日中国的难题之一。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顶层设计上存在漏洞,说明坚持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第三,从人民群众本身来看。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生活的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生活自由度的增加,都使中国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应该说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好的历史时期,也因此造就了中国人对更高程度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思考。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个体利益的重视,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美好期待,对民主正义的追求,正在形成推动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公民意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说明中国百姓已经摆脱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阶段,群众已经不满足于“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而是有了自主性,这是重大的历史进步。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需要与时俱进,这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服务型的政党和政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群众路线篇(11)

“七一”将至,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的87岁生日。回顾我们党80多年的风雨历程,她之所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最重要就是始终坚持依靠和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和“可靠保证”。

党自产生起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广大共产党员、人民子弟兵真情实意关爱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从而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使党在艰苦斗争的环境里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关系。由此,在生与死的决择中,人民群众舍身保护党的干部、人民子弟兵的感人事迹屡见不鲜。所以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血肉联系,战胜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明确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决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80多年来,千百万共产党员之所以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干事创业,完全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像刘胡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共产党员们。

特别是当前,举国震惊、历史罕见的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从中央领导人到各级领导干部,到广大共产党员,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他们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和人民的召唤,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赞誉,同时也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一块红煤可以点燃千万块煤,一颗红心可以照亮千万颗心。在生死考验面前,共产党员的冲锋陷阵和情系人民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为准则,不仅让普光气田和山西省的入川救援队队员选择“火线入党”,让许多人接受了教育、震撼了心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更让西方媒体发出“共产党在中国越来越成功”的感叹。

危难时刻,有许多为了群众利益挺身而出的党员干部,在平时工作中有许多“时时想着群众,处处帮助群众,事事为了群众”的党员干部,更有许多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利益的党员干部。

华苑公司针织二厂厂长邵均克,就是我们身边党员干部的先进代表。她以服务群众为己任,以奉献社会为追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她深入社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先后培训待业和下岗人员200多人,帮助他们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她心系残疾人,创办生产拖把和防滑手套的工厂,安置143名残疾人就业,手把手教他们掌握生产技术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她视残疾员工如亲人,关心呵护他们的衣食住行,牵挂他们的喜怒哀乐。她不计个人得失,先后拿出家里6万多元积蓄,购买机器设备和生产材料,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残疾员工就医垫支,并把自己数千元奖金全部用来改善员工生活。

我们知道,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一项长期任务,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是我们党组织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那么,怎样更好地坚持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长效机制,在这里谈几点我们粗浅的认识:

第一,建立健全加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的学习教育制度。“双促”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及时将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学习教育制度,经常性地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正确认识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与促和谐促发展的关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职工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样才能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

第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提高干群亲和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法宝。要促使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增进感情,就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一是健全干部联系点和党员责任区制度。建立干部联系点,可以使干部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可以使领导干部在帮助基层单位或职工群众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同时,了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以利于工作的开展。通过合理划分、有效考核,完善党员责任区制度,可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帮助职工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坚持领导定期接待群众制度。成立专门的接待小组,坚持定期接待群众制度,实行工作日专人接待群众、节假日轮流接待群众,确保职工群众反映渠道畅通。三是尝试建立干群沟通平台。通过职工座谈会、谈心谈话或者电子邮件、qq、单位网站等形式,让领导干部更便捷地与职工群众相互交流,使领导干部能够真实地把握职工群众的心理动向,及时了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