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7 23:08:09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友谊配送;生鲜物流

食品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全社会的健康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品质。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念从传统单一向现代的多样、快捷转变,对食品的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生鲜果蔬等农副产品在摘采、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至30%之间。目前国内整体物流水平较低,正处于向社会化现代物流转换过程的起步阶段,能够为我国生鲜食品提供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的专业第三方企业太少。而面对日趋高涨的顾客需求,进行生鲜食品的物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超市生鲜食品经营

1.1 京客隆超市生鲜食品经营现状 配送是物流过程的核心,生鲜果蔬的配送就是超市连锁的生命。目前连锁超市间最大的竞争主要来自于生鲜食品,而与国际上生鲜果蔬食品比重占总量30%的比例来看,我国连锁超市10%左右的比例显然落后。

1.2 京客隆超市冷链物流入库流程 京客隆采取的是统一采购、集中送货、锁定供货渠道、统一结算的经营策略。冷链物流车将果蔬从基地或产地运送至DC(物流配送中心),至进货暂存区卸货,然后验收。京客隆验收三步骤,一清点,二查质,三检测。

1.3 京客隆超市加工冷藏流程 进入物流中心的蔬果,是先冷藏还是立即加工出货,是根据门店的订单来确定的物流中心的果蔬冷藏或者立即出货加工。

1.4 京客隆超市冷链物流操作细加工分类流程 京客隆超市的大包装改小包装流程正好可以果蔬分类筛选,进行标准化,然后裹膜称重、贴标。通常单价高的新鲜果蔬批量较小,包装精细,而单价低的则相反。进入成品库的产品,称重包装贴标后可以直接出库。

京客隆的原则是:①采购过程补充原材料库存;②原材料库存保证生产需求;③加工生产保证成品库存;④成品库存保证门店需求。

1.5 京客隆超市冷链物流出库流程 京客隆生鲜食品出库到门店后,一般放在-2℃至+2℃的保鲜厨柜里销售,鲜果加工管理系统主导货物从进货入库、生产计划制订、收集加工实绩、分拣、出库、出货、配送,直到最后门店验收,并且全程配合。

1.6 京客隆超市生鲜果蔬物流特点总结 京客隆超市生鲜果蔬主要依靠低温供应链系统,通过整合上游采购物流,开放的庞大的基地采购网络将农贸市场作为竞争对手,另外还有不断地向上整合供应链,由此才能确立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品种优势和主动调配市场的空间与时间的优势。

2 相关企业采购物流的对比分析

2.1 美廉美超市的生鲜食品经营 美廉美超市在生鲜食品上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与农民直接对话的自有采购管理体系,总部采购与门店相结合。在选择生鲜食品的经营模式上,美廉美采用联营模式。但是进入连锁超市行业时间太晚,资金也不够雄厚是最大的缺陷。

2.2 东方友谊食品冷链公司经营 ①公司构架。北京东方友谊食品公司冷链部,下设1个地点:北京东方友谊配送中心。北京东方友谊配送中心地点管理3个主要仓库:冷冻库、冷藏库、常温库。②业务采购流程。③客户将需要退回供应商的货物的信息通过传真或者MAIL的形式发送到东方友谊冷链部信息中心。④信息中心根据客户要求将退货信息录入系统,生成采购退货单。进行退货货位的指定。采购退货货位可以是正常品货位退出,也可以是残品货位退出。⑤打印四联收货单:其中1联留存,1联库房,1联客户,1联供应商。⑥供应商上门提货。⑦仓库根据采购退货单据进行货物出库处理。⑧出库完成后,供应商和库房管理人员在采购退货单上签字确认。

东方友谊食品冷链公司采购过程中主要关注于结合利用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简化出入库工作,提高企业运作绩效。在未引入信息化之前,由于采购物流中的单据量多且复杂,容易造成失误。包括企业内部的网络化以及采购过程中和其它供应商或下属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以保证整个物流的顺畅实现。

综上所述,由这两个实例与京客隆超市的生鲜果蔬物流对比可知:完整的组织构架对一个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性。此外,物流采购信息化的应用连锁经营影响也十分重要。

3 京客隆超市生鲜果蔬物流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京客隆超市生鲜果蔬物流存在的问题总结 ①缺乏长期规划;②管理不够细化;③控制物流经营成本;④上游采购模式落后。

3.2 解决方案 ①进行生鲜果蔬生产实现性的评审,综合考虑成本质量,制定合理采购计划,并严格执行。实现区域集中和跨界合作、甚至与外区一体化。加强市场的挤压、分割和最后的胜出。②重点关注生鲜果蔬物流的前端流程。优胜劣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质量。对生鲜果蔬食品管理中可以应用20/80分析法和ABC分类方法,例如对重点A类商品多次加工、高频率配送,对非重点B类、C类商品采用一次加工、集中配送的模式。③巩固供应商合作,采购供应链提高效率,获得更大的折扣。企业与供应商协同反应,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联动起来。

4 总结与展望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the "Chain State" Competitiveness,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XU Mingsheng

(Hyde on the Public Record Element Software Development Co., Ltd., Shanghai 200135)

Abstrac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ural development, to revitalize rural elements, accelerat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ural resources and the promotion of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important ways.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chain state" of the main competitive ed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chain state; main competitivenes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ilation

1 “链态”介绍

“链态”①指果蔬农产品产销经营者之间建立的供销关系的型式分类,是农产品的全流通过程。我国果蔬类农产品流通存在多种渠道,中商商业发展规划院等农产品流通研究机构将其主要归为五类“链态”。按照果蔬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自然链、中介链、定向链、直采链和一体链。

自然链:“农户-农村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集贸)市场―消费者”;

中介链:“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 ―农村经纪人―批发市场―超市―消费者”;

定向链:“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采购供应商―超市”;

直采链:“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连锁超市”;

一体链:“生产基地―连锁集团――连锁超市”。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果蔬农产品按“链态”的比重划分,自然链和中介链占果蔬销售比重的73%以上,定向链约占12%,直采链约占2%,一体链约占5%(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我国的果蔬农产品的供销关系依然以自然链和中介链为主,农产品流通方式较落后。

2 “链态”主体的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蔬菜产量约6.41亿吨,销售量约为5.48亿吨;水果产量1.14亿吨,销售量1.02亿吨,果蔬主要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直采、加工企业收购、大型连锁集团一体化采购、农贸市场采购等渠道进行流通。其中: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的比重约占总量的73%,大型超市定向直采的约占2%,大型连锁集团一体化采购的约占4%左右,经由初级农贸市场销售的约占7%,其他如机关、学校、军队等采购约占14%左右(如图2所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集)贸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农村经纪人、连锁集团是“链态”中的农产品流通主体。

2.1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批发市场是销售流通中的重要角色。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约415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果蔬农产品的主要渠道,以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为例,有70%以上的果蔬农产品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流通的。从果蔬农产品的供应结构看,大城市已形成果蔬农产品的大市场、大流通。

2.2 农(集)贸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不可或缺的执行者

我国农(集)贸市场现有90000家,其中:建在农村的有 60000家,分布在城市内有30000家。农(集)贸市场主要体现的是交易、服务和物流功能。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达1.5万亿元左右。在我国的中小城市中,农(集)贸市场的集散能力比较强,成为果蔬农产品不可或缺的执行者。

2.3 大型连锁超市是农产品流通的新兴力量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经由超市销售果蔬类农产品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2000年超市经营农产品的份额在大城市的农产品销售中已占到20%以上,2003年全国74万家超市销售水果、蔬菜、肉类等生鲜农产品1250亿元,占销售总额的27%。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大型连锁超市已成为消费者放心的“菜篮子”,特别是“农超对接”工程开展以来,其在稳定价格、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农村经纪人是农产品流通的催化剂

近年来,农村经纪人发展迅猛,其数量已近千万,以苏果超市为代表的大型连锁零售商,在进行产地采购时, 70%以上是通过产地经纪人直接或间接进行采购的,这也是目前国内开展产地果蔬采购进货的普遍模式。实践证明农村经纪人的活跃程度与当地果蔬农产品流通效率成正比,是农产品流通的催化剂。

2.5 连锁集团是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倡导者

连锁集团通过建立果蔬生产基地进行“直采”的模式(即直采型或一体链型)正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根据相关部门统计, 2009年家乐福与166个农民合作社的5万中国农民加入了家乐福“农民直供”项目,每天有超过35种农产品“零费用”进场销售,“直采”模式降低了30%的流通成本,增加了农民50%的收入。

3 提高“链态”主体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产品流通建设的扶持力度,特别是针对果蔬等鲜活农产品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和扶植政策,如“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工程。国家已分批分次的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链态”主体展开了全面的扶持和资助,各地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和参与工程,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在示范中不断提高“链态”主体的竞争力。

3.2 加强“链态”主体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村经纪人的信息化水平。调研发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一般,软件也主要以ERP等为主,业务规范和管理软件较少,提高流通效率、规范交易、分析果蔬农产品数据的软件更少,亟待提高其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

调研发现,很多连锁集团、大型超市的内部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但与供货商等的外部联系依却仍停留在纸质单据上,没有统一平台,亟需建立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机具,提高果蔬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3.3 “链态”主体应统一协调各参与者的利益

各条“链态”能否有效运作,取决于链条上各个参与方是否能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调研发现,“链态”中的参与者都属于独立的法人,由于其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造成同一“同一链态”的利益冲突,“链态”主体应协调各参与方的利益,从单纯的竞争关系发展为竞争―合作―协调关系。“链态”主体的协调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协调,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整理;二是物流的协调,包括农产品的贮藏、包装、运输等。“链态”主体的协调性制约着“链态”竞争力,因此,一定要加强其统一协调能力。

本文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2009BADB6B03)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普合,申冬华,王勇.从“链态”看我国果蔬农产品流通渠道.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

参考文献

[1] 刘普合,申冬华,王勇.从“链态”看我国果蔬农产品流通渠道.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3)

在人们眼里,阎小建不仅“懂经营、会管理”,而且“有谋略、敢创新”。在他的带领下,河南洛建发展非常迅速,成立仅仅3年,已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称号,同时成为孟津县省级洛建果蔬产业集群的龙头支撑企业。

2014年9月9日,河南洛建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E板)挂牌上市,成为河南第一家在E板上市的农业企业。

现代农业,一炮打响

走进河南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里面种类繁多的瓜果蔬菜让人目不暇接,“新、奇、特”是这里的特点。

2011年4月,河南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一期工程在阎洼村开始了施工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1300万元,占地239.88亩,建有先进的日光温室16座、拱棚18座,其中包括投资500万元兴建的470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温室。

现代农业科技园首先种植的是有机草莓和精品小西瓜。而有机果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有机果蔬的生产规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进行质量管理,不能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转基因、激素等化学物质,不能使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果蔬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要层层把关,以保证有机果蔬无污染、高品质。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有机栽培技术,园区种植的草莓,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口感佳,草莓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品尝的人们赞不绝口,尽管每公斤售价40余元,仍十分畅销;而精品小西瓜由于皮薄、沙瓤,而且含糖量高,吃起来甜似蜜,即便每公斤售价10元,也依然供不应求。公司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草莓,可产1500余公斤果;种植一亩精品小西瓜,可产瓜2000余公斤,每亩地的纯收入都在数万元。

草莓、精品西瓜一炮打响,洛阳、新乡、安阳以及山东等地来购买的客商络绎不绝。阎小建和技术人员带着种植的草莓和精品西瓜到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检测,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要求,顺利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的认证。阎小建种植有机瓜果、蔬菜的信心更足了!

让有机果蔬走进千家万户

接下来,河南洛建在流转更多土地的同时,聘请了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积极与河南农大进行合作,适时引进更多的蔬菜新品种,先后种植了串串红樱桃番茄、葡萄、大樱桃、孟津梨、水晶蜜桃等精品果蔬。同时还种植了黄瓜、彩椒、生菜、番茄、胡萝卜等大众产品。

在园区职工的精心管理下,各色瓜果蔬菜都长势喜人,尤其是一些反季节瓜果蔬菜,不仅当地农民看了称奇,一些城里人看了、品尝之后更是拍手叫绝,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拥到河南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亲手采摘和品尝时鲜的瓜果。

为满足城乡群众好奇、品鲜的需求,2013年起,该公司瞅准商机,又开设了游客采摘项目,园区一年四季都有鲜美的果蔬供游客采摘:1至5月份,游客可采摘草莓;5至6月份,可采摘甜瓜、精品小西瓜、串串红樱桃番茄、蜜桃等;7至12月份,可采摘葡萄、大樱桃、孟津梨等。

河南洛建依托河南农大的优选品种和技术力量,陆续种植了100余种有机蔬菜。在营销方式上积极探索会员制配送,顾客需要什么菜就送什么菜,把这种高营养、高品质的有机蔬菜送上了餐桌。目前,该园区已发展家庭会员400多家。“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洛建’有机果蔬走进千家万户!”阎小建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每逢节假日,河南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都会吸引来自洛阳、三门峡、郑州,甚至陕西、山西的大批游客前来,品尝有机果蔬,体验采摘的乐趣。尽管这里的果蔬是市场上普通果蔬的好几倍,但游客们却不以为然,能够品尝到真正的有机果蔬,令他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现今的园区内,既有有机果蔬,也有保健菜。有机蔬菜包括春天种植的面条菜、黄秋葵、红秋葵,水果类包括葡萄、苹果、香梨、樱桃、草莓、袖珍西瓜、甜瓜等,蔬菜类包括根茎类、块根茎类、茎叶类、叶菜类、野菜类、葱蒜类、果蔬类、芽苗类、花菜类等80多个品种,保健菜类包括雪樱子、黄秋葵、冬寒菜等15个品种。园区还种植了300亩大樱桃、蜜桃、苹果等有机水果,并打了4口深井为果蔬提供纯净的水源。

据了解,目前,河南洛建计划投资350万元,用3个月时间,建设农用机械、物流(农资、果蔬)车辆、游客采摘和游览道路,对园区观光路面进行硬化和铺装,以方便游客更好地享受田园风光,感受回归自然的惬意;投资450万元,建设园区旅游标识系统、凉亭、休闲椅、道路庇荫、环境治理和美化等以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投资900万元,聘请北京中新佳联国际规划设计公司,对园区及洛阳周边景点进行了详细考察,委托该公司规划和设计以“儿童乐园”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为主题的游乐项目,让游客不仅体验收获的乐趣,还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投资150万元,建设自己的研发实验室并组建科研团队,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和设计软件等,不仅可以保障公司产品“有机”的特性,还有利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另外投资150万元,完善会员直销和冷链配送体系,建设果蔬冷藏库,购置冷藏车。

争创部级蔬菜标准园

部级蔬菜标准园创建标准就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为载体,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做到 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4)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实施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能带来一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量采用ERP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走在了信息化大潮的前列。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实施ERP也正逐渐展开。据杭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杭州地区80%的企业在作企业信息化规划时都把实施ERP作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足见ERP的思想在我国正深入人心,正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而蔬菜总产值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7.5%,约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50%,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又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蔬菜生产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蔬菜加工企业是蔬菜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一环,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它的兴衰不仅影响着整个蔬菜产业链的完整和高效运转,同时也是提高蔬菜附加值,进而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蔬菜的加工比例还不高,加工的技术还很落后,加工企业的管理还很原始,这些不仅影响我国蔬菜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加难以适应加入WTO以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举措,给蔬菜加工企业提高竞争实力指明了方向。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蔬菜的生产、加工、交易,是蔬菜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其中实施ERP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HD公司简介及ERP实施背景

(一)HD公司简介

HD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前身是1984年与日本东京丸一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形式成立的一家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1986年获得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食品卫生标准企业注册,1987年首批出口美国马蹄片通过FDA检验,1989年获自营业进出口权,1998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通过HACCP认证。现已成为一家拥有9家控股公司和多家松散型企业的国家中二型企业。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800平方米,固定资产9967.44万元,共有员工800多名,其中大中专生和工程技术人员150多名。

HD公司主要生产速冻、脱水、罐头、果汁、调理、保鲜、盐渍果菜等七大类百余个品种的系列食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销售量的90%以上。10几年来,公司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大幅提升。

(二)ERP实施背景

1.为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作用,公司以发行股票上市为契机,制定了“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2.HD公司的产品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产品,它的市场特点是生产厂家多,消费面广,并且直接面对消费者。季节的更替,口感的变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产品的销售。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对企业管理的水平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在WTO的框架下,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入,竞争对手水平不断提高,给HD公司的经营无时无刻不带来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HD公司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快内部信息处理及决策,决定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EB)、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客户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战略管理(SEM)等管理功能软件为一体的公司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三、HD公司在供、产、销等方面的特点

同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相比,蔬菜加工企业在供、产、销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在实施ERP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也是其个性化的体现。

(一)在供销管理方面

1.原料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溢损。

2.原料供应质量要求严格,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3.一般年度或定期与客户举行专题会议,确定意向性销售计划,实际生产与销售以客户正式订单为依据。

4.订单完成周期长,订货批量大。

5.一般来说,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形成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6.产品销售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它根据现有的原料及半成品来制定销售计划。

(二)在生产管理方面

1.生产计划主要根据客户订单,具有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2.当天进入车间的鲜活原料要求当天加工完成入冷库。

3.一般先加工生产半成品,送入冷库,待收到客户的发货通知才包装成成品。

4.生产现场每日的生产量、生产时间由当天的生产任务确定,具有不稳定性。

5.HD公司具有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加工手段,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实际需求,安排计划时,生产能力可以基本忽略。

6.生产用工具有不稳定性,有些时段用工量较大,有些时段用工需求量较小.(三)在库存管理方面

1.库存物品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保质期。

2.各工场和冷库都独立核算,冷库储放的物品从核算上来说属于工场,工场要向冷库交费。

(四)在财务管理方面

各单位独立核算,内部各部门、工场、冷库均为成本中心;外部各子公司均是利润中心。

四、HD公司ERP实施及结果

(一)软件功能的缺陷

由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RP产品都是通用产品,所以在功能上与蔬菜加工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主要体现在:(1)代管仓管理功能不全,无法对代管物料进行管理。(2)无来料加工管理功能,来料加工的原辅材料无法在系统内处理。(3)自定义报表的取数函数功能不足,如不能对多个产品数量的取数和区分某个产品使用某种原料的准确数量。(4)财务可以并账并表,但物流不能合并,进销存的数据无法合并,不能自动生成整个集团的进销存报表。(5)缺乏适合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和企业个性化的表单与功能,如复合加工出入库、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内部调拨单(核算单位之间买卖关系)等。

(二)HD公司ERP个性化实施

相比其他制造企业,蔬菜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ERP的实施在有些方面有别于一般制造企业,分述如下:

1.首先引入了财务管理模块和物流管理模块,其理由是蔬菜产品的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尤以原材料、半成品的贮存成本为最),所以,规划好企业的物流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重点,不仅有利于降低库存,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很快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强实施ERP其他模块的信心,尽快地打开局面。而财务模块往往有很大的通用性,受行业影响较小,因此实施风险相对较小,可以很快地上线运行。

2.实现ERP系统与CRM系统的无缝集成。蔬菜加工业中原材料供应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库存,着眼点应放在营销上,通过对市场正确的把握,充分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减少不必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库存水平,而在这方面,CRM有用武之地。

3.开展业务流程的再梳理。业务流程重组(BPR)是ERP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在HD公司ERP实施中,根据ERP系统的要求,结合蔬菜加工企业的现实情况,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如由于蔬菜加工企业的供与销有着非常直接和紧密的关系,因此把HD公司的采购和销售统一由贸易部来管理,贸易部下辖3个部门:业务部、单证部、采购部。业务部主要负责联系业务,向客户介绍生产信息和报价,推销产品,签订合同,向生产部提交信息传递单,安排生产。单证部负责订船、报关、办理单证等与发货相关的业务。采购部负责原料供应、材料采购;在生产管理中,生产本部根据业务部的信息传递单,安排生产和采购计划,进行生产调度,同时对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生产工场管理主要包括按生产本部的调度组织生产,并统计上报生产情况;在库存管理中,对公司原有的领料流程进行了重组,原有流程存在着领料比较随意、无序的情况,经过梳理以后,各工场或生产车间严格按照ERP所建议的规格、数量来进行领料,否则一律不发料……通过对公司业务流程全方位的重新梳理,不仅为ERP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使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档次。

4.注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重点是管理层应用和销售人员。同时招聘适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信息部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加强二次开发能力,解决部分系统功能性缺陷。其次建立系统管理制度,把ERP应用纳入考核范围。

5.注重基础数据的准备和完善,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需要。由于HD公司原有的管理中,管理的规范化做得不够,出现了较多基础资料的空白项,这虽然没影响核算的要求,但影响了数据的后期分析处理及系统作用的发挥。为此,HD公司专门组织力量对基础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以信息部为主,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

6.在ERP的整体设计架构上,采用功能结构方式,使系统之功能与组织结构分开,以减小组织结构变动对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采用分工合作﹑民主集中功能分配原则,以减少个人因素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各功能模块皆采用预期警示﹑主管监督﹑过期锁定等系统校验方式,以避免实务作业者失误而造成对工作目标实现的影响。对于各部门的专门工作,着重按照基本控制原则处理实务作业中的各种情况;在跨部门的运作中,则着重在内部的监控和自动审核的管理功能;在对整个集团的管理中,则着重于实时汇集各种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为高层领导者提供管理、决策的重要情报。

(三)HD公司ERP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施,HD公司ERP项目第一期的实施任务基本完成,ERP系统也开始在应用中日益显现它的优势:

1.将企业业务和财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规范了总部物流管理;

3.形成、规范了具有蔬菜加工业特色的业务运作;

4.集团信息化的整体框架规划形成,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5)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实施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能带来一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量采用ERP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走在了信息化大潮的前列。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实施ERP也正逐渐展开。据杭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杭州地区80%的企业在作企业信息化规划时都把实施ERP作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足见ERP的思想在我国正深入人心,正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而蔬菜总产值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7.5%,约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50%,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又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蔬菜生产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蔬菜加工企业是蔬菜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一环,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它的兴衰不仅影响着整个蔬菜产业链的完整和高效运转,同时也是提高蔬菜附加值,进而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蔬菜的加工比例还不高,加工的技术还很落后,加工企业的管理还很原始,这些不仅影响我国蔬菜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加难以适应加入WTO以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举措,给蔬菜加工企业提高竞争实力指明了方向。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蔬菜的生产、加工、交易,是蔬菜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其中实施ERP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HD公司简介及ERP实施背景

(一)HD公司简介

HD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前身是1984年与日本东京丸一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形式成立的一家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1986年获得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食品卫生标准企业注册,1987年首批出口美国马蹄片通过FDA检验,1989年获自营业进出口权,1998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通过HACCP认证。现已成为一家拥有9家控股公司和多家松散型企业的国家中二型企业。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800平方米,固定资产9967.44万元,共有员工800多名,其中大中专生和工程技术人员150多名。

HD公司主要生产速冻、脱水、罐头、果汁、调理、保鲜、盐渍果菜等七大类百余个品种的系列食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销售量的90%以上。10几年来,公司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大幅提升。

(二)ERP实施背景

1.为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作用,公司以发行股票上市为契机,制定了“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2.HD公司的产品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产品,它的市场特点是生产厂家多,消费面广,并且直接面对消费者。季节的更替,口感的变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产品的销售。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对企业管理的水平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在WTO的框架下,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入,竞争对手水平不断提高,给HD公司的经营无时无刻不带来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HD公司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快内部信息处理及决策,决定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EB)、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客户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战略管理(SEM)等管理功能软件为一体的公司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三、HD公司在供、产、销等方面的特点

同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相比,蔬菜加工企业在供、产、销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在实施ERP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也是其个性化的体现。

(一)在供销管理方面

1.原料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溢损。

2.原料供应质量要求严格,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3.一般年度或定期与客户举行专题会议,确定意向性销售计划,实际生产与销售以客户正式订单为依据。

4.订单完成周期长,订货批量大。

5.一般来说,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形成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6.产品销售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它根据现有的原料及半成品来制定销售计划。

(二)在生产管理方面

1.生产计划主要根据客户订单,具有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2.当天进入车间的鲜活原料要求当天加工完成入冷库。

3.一般先加工生产半成品,送入冷库,待收到客户的发货通知才包装成成品。

4.生产现场每日的生产量、生产时间由当天的生产任务确定,具有不稳定性。

5.HD公司具有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加工手段,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实际需求,安排计划时,生产能力可以基本忽略。

6.生产用工具有不稳定性,有些时段用工量较大,有些时段用工需求量较小.(三)在库存管理方面

1.库存物品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保质期。

2.各工场和冷库都独立核算,冷库储放的物品从核算上来说属于工场,工场要向冷库交费。

(四)在财务管理方面

各单位独立核算,内部各部门、工场、冷库均为成本中心;外部各子公司均是利润中心。

四、HD公司ERP实施及结果

(一)软件功能的缺陷

由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RP产品都是通用产品,所以在功能上与蔬菜加工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主要体现在:(1)代管仓管理功能不全,无法对代管物料进行管理。(2)无来料加工管理功能,来料加工的原辅材料无法在系统内处理。(3)自定义报表的取数函数功能不足,如不能对多个产品数量的取数和区分某个产品使用某种原料的准确数量。(4)财务可以并账并表,但物流不能合并,进销存的数据无法合并,不能自动生成整个集团的进销存报表。(5)缺乏适合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和企业个性化的表单与功能,如复合加工出入库、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内部调拨单(核算单位之间买卖关系)等。

(二)HD公司ERP个性化实施

相比其他制造企业,蔬菜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ERP的实施在有些方面有别于一般制造企业,分述如下:

1.首先引入了财务管理模块和物流管理模块,其理由是蔬菜产品的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尤以原材料、半成品的贮存成本为最),所以,规划好企业的物流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重点,不仅有利于降低库存,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很快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强实施ERP其他模块的信心,尽快地打开局面。而财务模块往往有很大的通用性,受行业影响较小,因此实施风险相对较小,可以很快地上线运行。

2.实现ERP系统与CRM系统的无缝集成。蔬菜加工业中原材料供应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库存,着眼点应放在营销上,通过对市场正确的把握,充分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减少不必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库存水平,而在这方面,CRM有用武之地。

3.开展业务流程的再梳理。业务流程重组(BPR)是ERP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在HD公司ERP实施中,根据ERP系统的要求,结合蔬菜加工企业的现实情况,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如由于蔬菜加工企业的供与销有着非常直接和紧密的关系,因此把HD公司的采购和销售统一由贸易部来管理,贸易部下辖3个部门:业务部、单证部、采购部。业务部主要负责联系业务,向客户介绍生产信息和报价,推销产品,签订合同,向生产部提交信息传递单,安排生产。单证部负责订船、报关、办理单证等与发货相关的业务。采购部负责原料供应、材料采购;在生产管理中,生产本部根据业务部的信息传递单,安排生产和采购计划,进行生产调度,同时对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生产工场管理主要包括按生产本部的调度组织生产,并统计上报生产情况;在库存管理中,对公司原有的领料流程进行了重组,原有流程存在着领料比较随意、无序的情况,经过梳理以后,各工场或生产车间严格按照ERP所建议的规格、数量来进行领料,否则一律不发料……通过对公司业务流程全方位的重新梳理,不仅为ERP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使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档次。

4.注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重点是管理层应用和销售人员。同时招聘适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信息部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加强二次开发能力,解决部分系统功能性缺陷。其次建立系统管理制度,把ERP应用纳入考核范围。

5.注重基础数据的准备和完善,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需要。由于HD公司原有的管理中,管理的规范化做得不够,出现了较多基础资料的空白项,这虽然没影响核算的要求,但影响了数据的后期分析处理及系统作用的发挥。为此,HD公司专门组织力量对基础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以信息部为主,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

6.在ERP的整体设计架构上,采用功能结构方式,使系统之功能与组织结构分开,以减小组织结构变动对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采用分工合作﹑民主集中功能分配原则,以减少个人因素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各功能模块皆采用预期警示﹑主管监督﹑过期锁定等系统校验方式,以避免实务作业者失误而造成对工作目标实现的影响。对于各部门的专门工作,着重按照基本控制原则处理实务作业中的各种情况;在跨部门的运作中,则着重在内部的监控和自动审核的管理功能;在对整个集团的管理中,则着重于实时汇集各种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为高层领导者提供管理、决策的重要情报。

(三)HD公司ERP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施,HD公司ERP项目第一期的实施任务基本完成,ERP系统也开始在应用中日益显现它的优势:

1.将企业业务和财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规范了总部物流管理;

3.形成、规范了具有蔬菜加工业特色的业务运作;

4.集团信息化的整体框架规划形成,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6)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实施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能带来一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量采用ERP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走在了信息化大潮的前列。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实施ERP也正逐渐展开。据杭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杭州地区80%的企业在作企业信息化规划时都把实施ERP作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足见ERP的思想在我国正深入人心,正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而蔬菜总产值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7.5%,约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50%,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又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蔬菜生产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蔬菜加工企业是蔬菜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一环,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它的兴衰不仅影响着整个蔬菜产业链的完整和高效运转,同时也是提高蔬菜附加值,进而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蔬菜的加工比例还不高,加工的技术还很落后,加工企业的管理还很原始,这些不仅影响我国蔬菜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加难以适应加入WTO以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举措,给蔬菜加工企业提高竞争实力指明了方向。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蔬菜的生产、加工、交易,是蔬菜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其中实施ERP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HD公司简介及ERP实施背景

(一)HD公司简介

HD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前身是1984年与日本东京丸一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形式成立的一家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1986年获得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食品卫生标准企业注册,1987年首批出口美国马蹄片通过FDA检验,1989年获自营业进出口权,1998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通过HACCP认证。现已成为一家拥有9家控股公司和多家松散型企业的国家中二型企业。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 800平方米,固定资产9967.44万元,共有员工800多名,其中大中专生和工程技术人员150多名。

HD公司主要生产速冻、脱水、罐头、果汁、调理、保鲜、盐渍果菜等七大类百余个品种的系列食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销售量的90%以上。10几年来,公司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大幅提升。

(二)ERP实施背景

1.为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作用,公司以发行股票上市为契机,制定了“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2.HD公司的产品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产品,它的市场特点是生产厂家多,消费面广,并且直接面对消费者。季节的更替,口感的变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产品的销售。[文秘站:]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对企业管理的水平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在WTO的框架下,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入,竞争对手水平不断提高,给HD公司的经营无时无刻不带来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HD公司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快内部信息处理及决策,决定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EB)、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客户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战略管理(SEM)等管理功能软件为一体的公司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三、HD公司在供、产、销等方面的特点

同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相比,蔬菜加工企业在供、产、销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在实施ERP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也是其个性化的体现。

(一)在供销管理方面

1.原料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溢损。

2.原料供应质量要求严格,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3. 一般年度或定期与客户举行专题会议,确定意向性销售 计划,实际生产与销售以客户正式订单为依据。

4. 订单完成周期长,订货批量大。

5. 一般来说,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形成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6. 产品销售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它根据现有的原料及半成品来制定销售计划。

(二) 在生产管理方面

1.生产计划主要根据客户订单,具有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2. 当天进入车间的鲜活原料要求当天加工完成入冷库。

3. 一般先加工生产半成品,送入冷库,待收到客户的发货通知才包装成成品。

4. 生产现场每日的生产量、生产时间由当天的生产任务确定,具有不稳定性。

5. HD公司具有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加工手段,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实际需求,安排计划时,生产能力可以基本忽略。

6. 生产用工具有不稳定性,有些时段用工量较大,有些时段用工需求量较小.(三)在库存管理方面

1.库存物品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保质期。

2. 各工场和冷库都独立核算,冷库储放的物品从核算上来说属于工场,工场要向冷库交费。

(四)在财务管理方面

各单位独立核算,内部各部门、工场、冷库均为成本中心;外部各子公司均是利润中心。

四、HD公司ERP实施及结果

(一)软件功能的缺陷

由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RP产品都是通用产品,所以在功能上与蔬菜加工

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主要体现在:(1)代管仓管理功能不全,无法对代管物料进行管理。(2)无来料加工管理功能,来料加工的原辅材料无法在系统内处理。(3)自定义报表的取数函数功能不足,如不能对多个产品数量的取数和区分某个产品使用某种原料的准确数量。(4)财务可以并账并表,但物流不能合并,进销存的数据无法合并,不能自动生成整个集团的进销存报表。(5)缺乏适合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和企业个性化的表单与功能,如复合加工出入库、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内部调拨单(核算单位之间买卖关系)等。

(二)HD公司ERP个性化实施

相比其他制造企业,蔬菜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ERP的实施在有些方面有别于一般制造企业,分述如下:

1.首先引入了财务管理模块和物流管理模块,其理由是蔬菜产品的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尤以原材料、半成品的贮存成本为最),所以,规划好企业的物流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重点,不仅有利于降低库存,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很快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强实施ERP其他模块的信心,尽快地打开局面。而财务模块往往有很大的通用性,受行业影响较小,因此实施风险相对较小,可以很快地上线运行。

2.实现ERP系统与CRM系统的无缝集成。蔬菜加工业中原材料供应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库存,着眼点应放在营销上,通过对市场正确的把握,充分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减少不必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库存水平,而在这方面,CRM有用武之地。

3.开展业务流程的再梳理。业务流程重组(BPR)是ERP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在HD公司ERP实施中,根据ERP系统的要求,结合蔬菜加工企业的现实情况,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如由于蔬菜加工企业的供与销有着非常直接和紧密的关系,因此把HD公司的采购和销售统一由贸易部来管理,贸易部下辖3个部门:业务部、单证部、采购部。业务部主要负责联系业务,向客户介绍生产信息和报价,推销产品,签订合同,向生产部提交信息传递单,安排生产。单证部负责订船、报关、办理单证等与发货相关的业务。采购部负责原料供应、材料采购;在生产管理中,生产本部根据业务部的信息传递单,安排生产和采购计划,进行生产调度,同时对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生产工场管理主要包括按生产本部的调度组织生产,并统计上报生产情况;在库存管理中,对公司原有的领料流程进行了重组,原有流程存在着领料比较随意、无序的情况,经过梳理以后,各工场或生产车间严格按照ERP所建议的规格、数量来进行领料,否则一律不发料……通过对公司业务流程全方位的重新梳理,不仅为ERP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使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档次。

4.注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重点是管理层应用和销售人员。同时招聘适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信息部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加强二次开发能力,解决部分系统功能性缺陷。其次建立系统管理制度,把ERP应用纳入考核范围。

5.注重基础数据的准备和完善,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需要。由于HD公司原有的管理中,管理的规范化做得不够,出现了较多基础资料的空白项,这虽然没影响核算的要求,但影响了数据的后期分析处理及系统作用的发挥。为此,HD公司专门组织力量对基础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以信息部为主,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

6.在ERP的整体设计架构上,采用功能结构方式,使系统之功能与组织结构分开,以减小组织结构变动对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采用分工合作﹑民主集中功能分配原则,以减少个人因素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各功能模块皆采用预期警示﹑主管监督﹑过期锁定等系统校验方式,以避免实务作业者失误而造成对工作目标实现的影响。对于各部门的专门工作,着重按照基本控制原则处理实务作业中的各种情况;在跨部门的运作中,则着重在内部的监控和自动审核的管理功能;在对整个集团的管理中,则着重于实时汇集各种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为高层领导者提供管理、决策的重要情报。

(三)HD公司ERP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施,HD公司ERP项目第一期的实施任务基本完成,ERP系统也开始在应用中日益显现它的优势:

1.将企业业务和财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规范了总部物流管理;

3.形成、规范了具有蔬菜加工业特色的业务运作;

4.集团信息化的整体框架规划形成,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7)

随着物流热的逐渐升温,城市物流配送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方已将蔬菜配送列为政府支持发展的重要产业和GDP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首都北京近3000万居住人口,如果没人每天按人均2公斤,1年的蔬菜消耗量就达到近2200万吨的蔬菜消耗量。如何稳定蔬菜价格,如何提高本市蔬菜自给率,如何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的契机,如何规范操作流程,如何降低配送成本支出,打造让消费者买到放心,低廉、新鲜的品牌蔬菜。

一、中小蔬菜配送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存在问题

(1)各部门之间界限不清晰,岗位职责不明确。在配送中心的实际运营中,信息部打印客户订单,在订单中标注果蔬重量,但是,有时候客户所要货品规格写得比较模糊,或者不写,信息录人员或者客服也没电话确认,导致配送人员送去的货品并不是客户所需要的,因此,出现退货并补货,从而加大物流成本的支出。(2)库内整体规划不合理,导致仓库利用率较低。普库规划混乱,配货区和月台的界限不清晰,车直接开进普库,占据月台和配货位置,客户备货区码放混乱,导致出库串货、缺货、多货现象时有发生;冷库利用只达到近20%,其余处于闲置,仓库利用率较低,导致仓储成本上升。(3)操作流程不规范,造成少货时有发生。在配送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断链现象,漏洞较多,失误频繁发生。果蔬在入库的时候,部分货品要在库里存放一段时间,没有专人负责办理入库手续,进行在库管理,当这部分货品在出库的时候,也没有出库手续,没有经常做盘点,无法确保账实相符;出库时,在分拣、配货没有复核,导致在库称重与客户所称重量频繁出现不一致。造成缺货现象时有发生。(4)员工素质低,服务意识不强。配送企业大部分作业人员从社会招聘,没学过物流,没干过物流,根本不懂物流。在作业过程中,缺乏操作的规范性,缺乏服务意识,导致缺货、串货、多货现象严重。(5)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下。蔬菜配送服务大部分只停留在送菜服务上,储存、保鲜、加工等设备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较差或者设备不配套。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低,多数特色蔬菜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不能提供交易平台,使得蔬菜配送业的发展仍局限在一个单一的营销渠道,和外部的信息沟通不畅而不能把握大好机会,浪费了有力的市场资源。

二、针对中小蔬菜配送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8)

过量施肥加剧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土壤连作障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和生态失衡、病虫害严重。一些重点设施蔬菜生产地区,土壤pH值已降至5以下,钙、镁、硫、硼、钼等中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脐腐、顶腐、缩果、茎裂、花而不实等生理病害呈多发趋重态势;青枯、枯萎等土传病害越来越重;土壤盐分含量比露地菜田高数倍甚至10倍以上;植物营养失调,生长不良,诱发多种侵染性病害。据余海英等对某省主要设施栽培地区土壤盐分累积变化规律的调查研究,由于过量施肥,设施土壤连续种植4年左右,土壤的平均含盐量即达到1 861.28 mg/kg,EC值为0.53 mS/cm,已超过茄果类蔬菜发生生育障碍的临界点(EC>0.5 mS/cm)。另据某设施蔬菜大市(县级)土壤化验结果,连续种植3年、6年、10年的设施内土壤EC值分别为1.68、1.82和1.88 mS/cm,已超过茄果类蔬菜发生生育障碍临界值2倍多。

3.4低温高湿病害多发趋重

由于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上推行的是节能栽培技术体系,棚室内夜温偏低、湿度大是普遍现象,加上相当一部分农户健康栽培防病意识薄弱,为了省钱省事不落实地面覆盖技术措施,大水漫灌,更加剧了棚室环境的低温高湿状况,致使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低温高湿病害在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上呈多发趋重态势。

3.5装备水平低产出率不高

我国的棚室普遍缺少环境调控装备,温、光、水、气等小气候要素调控能力差。同时,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人均管理面积小,劳动生产率低,温室黄瓜、番茄产量通常只有10~30 kg/m2,而荷兰的温室蔬菜产量为黄瓜60~100 kg/m2、番茄50~70 kg/m2。

3.6家庭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设施蔬菜产业,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对设施蔬菜产业高投入和高风险的承受能力弱,难以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无法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面对千家万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严重制约着设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匮乏,集约化、专业化育苗率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等,都亟待研究解决。

4发展对策

我国虽然早已稳居世界设施蔬菜大国之首,但是与荷兰、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激励政策,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结构性能,健全标准体系,适度扩大规模,推进旧棚改造,促进提档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4.1加强科学规划引导

要把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作为我国的主要园艺设施,根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各地的目标市场、交通运输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在全国园艺产品周年均衡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制定全国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区划及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北方重点研究节能日光温室的规划布局,冬春日照百分率≥50 %、最低气温不低于-20 ℃的地区,以喜温园艺作物反季节栽培为主,其中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反季节优质瓜果生产为主;冬春日照百分率≥50 %、最低气温低于-20 ℃的地区,以发展果菜类提前、延后和越夏长季节栽培为主。长江流域以发展大棚防寒保温遮阳避雨栽培为主。华南地区,冬季以扩大昼夜温差为主要目的,发展冬季塑料大棚优质瓜果生产为主;夏季以遮阳避雨为主要目的,发展简易遮阳网覆盖栽培。目前,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已经着手制定《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各地也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设施蔬菜发展规划,明确主要设施类型、主栽作物、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形成合力,推进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带建设。

4.2强化冬春安全生产

首先,要尽快审议已有的园艺设施标准,制定完善设施蔬菜标准体系框架,启动制定修订程序,优先进行节能日光温室标准制定修订,明确分区域的优型结构指标体系,尽早实施。其次,要认真做好科学规划工作,在坚持向优势区域聚集的原则下,按照产地环境条件优良、目标市场明确、区位优势显著和气候适宜等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按照构架坚固、性能优越、造价合理的要求和最新的棚室国家(行业)标准规划设计当地的设施蔬菜产业;规划设计完成后,应组织业内专家评审,并按照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完善后组织实施。第三,要按照有差别激励原则,尽快梳理完善各地各级扶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政策措施,通过实行有差别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按照优型架构标准新建和改造棚室、及时进行棚室修缮更新的补贴力度,并坚持严格按标准验收合格后兑现补贴金,鼓励发展优型棚室,减少“巨型”棚室和低劣棚室,促进设施蔬菜生产者按照安全使用限期进行棚室修缮更新,最大限度地消除设施蔬菜安全生产隐患。

4.3综合治理连作障碍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坚持定期化验土壤,确定合理的目标产量,按照推荐配方施肥,鼓励施配方肥,克服过度施肥。每667 m2基肥施入量畜禽粪要控制在5 m3以下,当土壤EC值达到栽培作物发生生理障碍临界点时停止施肥。二是坚持合理轮作,最好是定期与玉米等大田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定期实行水旱轮作。三是坚持施用生物有机肥或利用夏季休闲期种植苏丹草、甜玉米、豆科作物等,对土壤进行生物修复。四是利用夏季进行高温闷棚或采用热水灌注法进行土壤消毒。五是采用嫁接换根及其他健康栽培措施,增强蔬菜作物的抗性。六是增施禾本科秸秆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缓冲性能。

4.4预防低温高湿病害

低温高湿病害,是由于棚室内夜温偏低,空气湿度达到过饱和,导致作物茎叶表面结露形成露珠或水膜,病菌孢子借助露珠和水膜萌发侵染。防治的关键是要将棚室气温控制在露点温度以上。据观测,当棚室气温在20 ℃以下时,气温每升高1 ℃,空气相对湿度可降低5 %以上。欧美国家多通过人工加温把温室的夜间温度控制在15~20 ℃,几乎没有低温高湿病害发生。日本、韩国多在日出前1小时左右进行人工补充加温,以缩短作物体表面结露时间,也很少发生低温高湿病害。因此,我国防治设施蔬菜作物低温高湿病害也应立足于提高棚室夜温,防止露点温度的出现或有效推迟其出现的时间。主要措施有:选用防(消、减)雾型多功能复合膜,尽早扣膜冬前蓄热,冬季白天适宜高温管理多蓄热,夜间加强保温覆盖,地面实行地膜或秸秆全覆盖,采用膜下滴灌或暗灌,必要时进行人工补温。

4.5发展轻简增效设施蔬菜

轻简增效,是我国现代农业也是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近期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推进节能日光温室现代化,包括按照简化建造工艺、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应急补温等思路改善结构,研发推广中国特色温室环境调控技术装备等;二是加快适用于棚室农事作业机械的研制和选型配套,并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三是推进棚室少免耕及肥水一体化补给系统的开发推广;四是积极完善、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装备与配套技术。

4.6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引导培育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最佳选择。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扶持组建农民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或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进入流通。同时,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土地使用权按其使用价值依法有偿流转,达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4.7加强园艺技术推广服务

各地要高度重视设施蔬菜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设施蔬菜作物生产的技术集成创新、展示示范、进村入户指导培训等推广活动,并加强对农技人员推广工作业绩的考核监督,把农技人员的薪酬与其推广业绩挂起钩来,使农技推广队伍能为当地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政策建议

设施蔬菜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产业,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支持。为了促进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在研究日本、荷兰、西班牙等国家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

5.1研究制定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设施建设补贴政策

补贴范围及项目:重点发展区域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内建设的大棚、温室、集约化育苗设施、灌溉设施,以及路网、电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其中园艺设施中,北方只补贴符合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的节能日光温室,南方只补贴符合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的塑料大棚。补贴标准:规定补贴内容采购价的40 %,其中中央财政补贴25 %,地方财政补贴15 %。

5.2研究制定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蔬菜生产补贴政策

补贴的范围及项目与第一项相同,补贴标准则应提高到规定补贴内容采购价的65 %,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 %,地方财政补贴25 %,以鼓励更多地开发利用非耕地。

5.3研究制定园艺设施限期修缮更新补贴政策

修缮更新限期:竹木结构骨架设施,限3年进行一次全面修缮更新;钢骨架设施限10年进行一次全面修缮更新。补贴范围及项目:重点发展区域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内的大棚、温室修缮更新费用补贴;在规定的限期内修缮更新予以补贴,超过规定限期才进行修缮更新的不予补贴。补贴标准为修缮更新费用总额的30 %,其中中央财政补贴20 %,地方财政补贴10 %。

5.4研究制定设施蔬菜产业重大技术补贴政策

补贴范围及项目:具有对3种以上主要病虫害高抗(免疫)的优质高产品种,对保证园艺产品质量安全起关键作用的消雾膜、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板、生物防治产品、遮阳网、电动喷雾器以及棚室环境智能调控设备等。补贴标准:规定补贴内容采购价的20 %。

5.5研究制定园艺设施生产保险的政策

鼓励农民自愿参加设施蔬菜保险,政府对参加保险并交付保费的农民给予所支付保险费总额50 %的补贴。保险公司发生亏损时,由政府支付理赔超定额补偿。

5.6研究制定设施蔬菜产业的贷款税收优惠政策

设施蔬菜生产贷款,执行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及技改贷款利率;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蔬菜生产贷款,执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利率;对于第一次投资创办设施蔬菜企业,政府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为其提供无息贷款;利息差由政府财政补贴。设施蔬菜企业的所得税实行15 %的优惠税率。同时,积极构建农业银证平台,以政府财政提供农贷风险补偿金为支撑,构建由农业主管部门、农业金融机构、财政组成的联合放贷机制,一方面保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融资,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信贷安全。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 people daily consumer staples, and its struc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My paper devoted to the research of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take apple for example, using the unitized way to optimize the whole process. Analyzing the packaging attributes, and based on the consumer buying habits and national standar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apple grading index, and design a suitable system the unitized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of fruit and vegetable to reduc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picking the problem,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to reduce the circulation costs.

Key words: fruits and vegetabl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mode; consumer buying habits; packaging analysis

1 背 景

果蔬是人们日常消费必需品,果蔬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占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果蔬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以2014年为例,蔬菜产量达76 005.48万吨,水果产量达26 142.24万吨,果蔬类农产品占生鲜农产品绝大多数。图1反应了我国主要农产品2009~2014年生产量,总体趋势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产品面临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产品物流发展方式必须提高效率和质量。目前,果蔬农产品在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流通渠道复杂,环节众多,损失率较高;流通与消费需求的对接研究不足,产品多次换装,损耗和浪费较大,无法满足现代精益物流要求。

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开展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优化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运用集装化方式对整个流程进行优化,以减少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环节出现的问题,降低流通成本。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采用集装化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产品运输效率,按照预定标准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分拣包装,以减少损耗;另一方面,对接消费与产销需求,减少产品换装频率,作为一个追溯单元,信息采集方便,易于信息集成处理,形成系统的流通追溯体系,是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消费可追溯系统的重要保障。

2 基于消费者购买习惯的集装化设计

为了做好果蔬类农产品集装化流通,应首先针对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进行研究,基于消费者购买习惯完成整体集装化设计,特别是包装形式的设计,以便消费者接受该形式。

2.1 消费者购买习惯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消费者对于集装化果蔬农产品形式可接受程度,本文以苹果为例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了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对消费者需求量、消费结构、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购买原因、购买数量、购买频率、购买方式、购买偏好及评价等。并根据被调查者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月收入等基本情况,针对苹果的购买习惯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一共收回572份,其中,纸质资料收回225份,网上回收347份。

基于该项调研,如果提供重量、产地、口感等信息,有345人接受集装化方式,占总调查人数58%,227人接受散b方式,占总调查人数42%。在采用集装化的基础之上,开展了以购买重量为主要参数的调研,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在接受调查的572个消费者中,189人单次购买苹果为1公斤,占总调查人数的33%,250人单次购买量为2公斤,占总调查人数的44%,78的消费者每次买3公斤,占总调查人数的13%,很少一部分消费者一次购买5公斤以上。综上,90%的消费者能接受的包装量为1~5公斤。

综上所述,采用集装化具有较为广泛地市场前景,消费者乐于接受集装化的包装形式,包装重量主要集中在1~2公斤。

2.2 包装属性分析

在果蔬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包装形式存在多样化,以苹果为例,包括箱式、袋装、散装等包装形式的切换,图3所反映的是苹果在各个流通环节换装情况。

由图3可以看出,苹果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包装形态,即散装与集装,集装的种类有果筐、周转箱、袋装、箱装等形式。

由表1可以看出,散装形式较为分散,运输效率较低,采用集装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同时通过集装化按照预定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分级、包装等作业,减少损耗,提升农产品的产业附加值,降低流通加工环节产生的不必要成本。

本文主要针对苹果的关键流通环节,基于各种集装形式的对比分析,提出柔性化网兜集装方式设计方案。网兜包装示意图如图4所示。

采用柔性化网兜方案,主要优势有:

(1)构成成份是聚乙烯,无味无毒,PE材质环保,不会造成污染;

(2)抗腐蚀性强,抗晒,经久耐用;

(3)具有良好的通风特性,短时间内不会变质;

(4)韧性强,提携东西的时候不容易破损,更不容易给商品造成损失;

(5)直观性好,外观美,更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6)r格低,商家可以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包装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采用网兜模式包装可以最大化减小流通成本,在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基础上,达到供应链角度利益最大化。

3 基于集装化的果蔬农产品流通加工系统设计

为了实现集装化流通的目标,需要分析果蔬类农产品的自身特性,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设计专门的流通加工系统,以满足果蔬类农产品分层次的需要。

3.1 分级标准确定

参照消费者习惯,以苹果为例进行分级标准的确定,从而为系统的设计提供参照。结合消费者购买习惯,将苹果的大小、含糖量和颜色作为衡量苹果的三个指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鲜苹果专业标准(ZB B31006-88)中所规定,将苹果分为AAA级、AA级和A级三个出口标准,并加入了不符合标准的苹果剔除指标(0级苹果),因此苹果的分类更加合理。具体指标划定标准,如表2所示:

3.2 系统设计分析

针对农产品流通需要,基于对消费者购买习惯的调查研究,在考虑检测、分级、称重、包装等核心作业功能需要的基础上设计流通加工系统。该系统包括检测模块、位姿模块、输送模块、梳离模块、称重模块以及包装模块,各模块间有着通用模块接口,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在离线分级状态,将某一等级的整箱苹果从上料装置进入,通过梳离装置,使苹果在输送带上呈单行排列,苹果经由果盘送到卧式称重模块,该模块由多组高精度皮带秤组合而成,果盘控制苹果进入皮带秤进行称重,称重模块将每一组苹果重量信息传入上位机,上位机根据已然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组合,筛选出符合包装要求质量的苹果进行包装,被选择通道的苹果经由传送带输出到包装机,未被选择通道的苹果输送到下层传送带,输出到指定的工作台。该系统主要功能如图6所示。

该系统的主要工作环节流程如下:

(1)苹果识别

苹果级别的划分可依据大小、色泽、甜度等来确定。苹果识别可分为离线检测和在线检测。检测单元把采集到的苹果信息送至控制系统,实现对苹果的自动检测与识别。

(2)苹果位姿调整

苹果位姿调整是上料系统的控制核心,主要包括速度控制、升降控制、定位控制等功能,实现位姿调整,并具有完善的保护功能,如防撞保护、急停保护等。

(3)苹果组合称重

苹果组合称重是本系统机械设计和算法设计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带筛选的通道、分离传送带、皮带秤组成。上料设备将苹果送入筛选传送带,再由组合秤控制分离传送带,将苹果送到皮带秤。上位机根据称重斗中的不同重量值,进行筛选、排列、组合,选出最接近标准值的组合。这一环节,上位机和机械组件的信息交互是关键。

(4)包装

包装环节是系统构成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称重系统选出合适的组合后,经传送带传输,送入包装系统进行网兜包装,同时贴识标签。

4 总 结

本文致力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优化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以苹果为例,运用集装化方式对整个流程进行优化,根据消费者购买习惯以及各类包装属性进行分析,结合国家标准,提出苹果分级指标,并设计一种适合果蔬农产品集装化流通加工的系统,以减少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10)

作者简介:陈永福,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国英,中国农

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3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2)01-0065-13

2010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蔬菜价格快速上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2011年,全国多个地区的菜农在蔬菜丰收后却遭遇季节性价格下跌及产品滞销,尤其在山东、江苏、河北、天津、辽宁、河南和福建等多个省市,大白菜、卷心菜等多种大众蔬菜的价格急剧下跌,菜农饱受“卖菜难”之苦。而在产地蔬菜严重滞销、价格急剧下滑的同时,城镇消费者购买蔬菜的价格却不见下降。这种蔬菜市场反复出现价格暴涨暴跌、供求与价格结构性失衡的现象,对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

与中国的蔬菜价格起伏不定、剧烈波动相比,日本的蔬菜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即便是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除部分地区因受到核辐射的影响而导致蔬菜价格变化较大外,其余地区的蔬菜价格并没有出现暴涨的局面。这得益于其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即主要通过蔬菜稳定基金制度及应急供求调整对策机制来确保蔬菜供求、稳定蔬菜价格。

本文拟对日本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及具体做法进行梳理,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建立稳定蔬菜价格的长效机制和应急预案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 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的建立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日本的蔬菜市场也曾面临供求不稳与价格波动的问题。为了提高和确保菜农生产蔬菜的积极性,保证蔬菜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逐步建立起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

(一)稳定蔬菜价格制度机制的历史沿革

在日本,蔬菜的交易活动主要通过市场内买卖和市场外流通两种渠道进行。其中,市场内买卖即批发市场交易以拍卖方式为主,只存在销地批发市场,由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和其他批发市场组成。而市场外流通一般不通过批发市场,而是产销双方直接见面进行交易,以减少流通环节。虽然日本大力提倡产销直接交易的市场外流通,但目前来看,蔬菜的流通仍以市场内交易为主。由于日本土地稀少,难以自然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体,加上蔬菜的种植与销售存在特殊性,农户单独进入市场销售蔬菜不仅会造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且会引起蔬菜供需失控。尤其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大力推行稻田转换、水田利用等农业政策,使得蔬菜的产量迅速增加。加上国内市场的被迫开放,外国农产品涌入,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曾经使日本蔬菜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出现严重过剩,蔬菜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农业协同组合(相当于“农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为“农协”)成为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了保证城市蔬菜供应、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同时稳定蔬菜价格、保护菜农的生产积极性,日本政府于1966年7月1日公布并开始实施《蔬菜生产销售稳定法》,成立了销售者的自助组织――“蔬菜生产销售稳定资金协会”。1971年,日本对《蔬菜生产销售稳定法》进行修订,并为直接处理短期供需不平衡问题成立了“财团法人蔬菜价格稳定基金会”。1976年,日本再次对该法进行修订,并根据新法将上述两个组织合二为一成立了“财团法人蔬菜供给稳定基金会”,还增加了一些新的业务内容。2002年,日本进行机构改革,“财团法人蔬菜供给稳定基金会”被并入“农畜产业振兴机构”(独立行政法人),之后一直由该机构对基金会的业务进行管理和运作。2006年6月,日本在《蔬菜生产销售稳定法》中增加了有关支持合同蔬菜订购和确保非指定蔬菜价格稳定的条款,这是迄今为止对该法进行的最近一次修订。

除了建立健全维持蔬菜价格稳定的长效制度机制,日本还确立了蔬菜应急供求调整的对策机制,以避免蔬菜价格短期暴涨暴跌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造成负面影响。

(二)稳定蔬菜价格制度机制的理论基础

蔬菜是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农产品之一,具有季节性生产、消费均衡、品种多样、产品鲜嫩易腐、产量不稳定等自然属性。在市场交易中,蔬菜易腐烂的特点要求其迅速流通,快进快销。在市场供求中,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需求的均衡性存在尖锐矛盾,较其他商品尤为突出。而且,蔬菜产品涉及面广、经营量大、价值相对低,表现出经营管理需要大量劳力,而劳动对象又“不值钱”的非均衡性。此外,蔬菜的经营比较分散,通常是菜农自主选择种植能赚钱的蔬菜,因此播种面积很难控制、产量难以测定。

鉴于上述种种蔬菜在国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蔬菜供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其生产和交易进行干预。日本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是政府调控蔬菜市场价格较为成功的范例,也符合相关的理论逻辑。

一般而言,蔬菜价格的暴涨或暴跌都会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价格下跌时的情形,假设原来的市场价格是P1,对应的供给量是Q1,如果价格下跌到P2,生产者将蒙受损失SS(如图1中阴影部分);如果不对生产者提供补贴的话,下一年生产者的预期价格水平是P2,那么供给量将下降到Q2,导致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推动价格上涨到P3。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菜农和消费者双方而言,都将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实施补贴政策,尽力使价格维持在P1水平(参见图1)。反之,当蔬菜价格上涨时,如图2所示,如果蔬菜价格处于较高水平P1时,政府需采取措施(如为生产者提供补贴)促进蔬菜供应增加,以便使供给曲线由S1变为S2,并在P2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供求平衡。此时,消费者将享受到低价的实惠,而生产者所蒙受的损失也有所补偿。

综合考察日本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的做法及效果,对于中国有效地调控蔬菜市场价格,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此要说明的是,本文关于日本稳定蔬菜价格制度的说明,主要参阅日本农畜产业振兴机构提供的相关资料。

二 日本的蔬菜稳定基金制度

日本设立蔬菜稳定基金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蔬菜生产,保证蔬

菜供应,确保蔬菜价格稳定,减少蔬菜价格涨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本的蔬菜稳定基金制度依据《蔬菜生产销售稳定法》设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稳定指定蔬菜价格的措施;(2)稳定合同订购蔬菜供应的措施;(3)培育特定蔬菜供应产地的价格差补贴措施。下面分别对其具体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稳定指定蔬菜价格的措施

稳定指定蔬菜价格的措施,是通过对指定产地、指定消费地、指定蔬菜品种以及注册的销售团体和大规模农业生产者的管理来运作的。(参见图3)

在日本,指定蔬菜包括卷心菜、黄瓜、芋头、萝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葱、白菜、青椒、莴苣、洋葱、土豆和菠菜等14个品种。2006年,这14种指定蔬菜的销售总量达966万吨,占日本蔬菜市场销售总量的74%,其中参与该措施的指定蔬菜的销售量为274.5万吨,占日本指定蔬菜的市场销售总量的28.4%,占日本蔬菜市场销售总量的23.4%,占日本蔬菜总产量的22%。可见,假如该措施生产计划的蔬菜产品覆盖面较广,稳定指定蔬菜价格的措施成为日本确保蔬菜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

稳定指定蔬菜价格措施的具体运作方式是,在指定蔬菜的价格急剧下跌时,农畜产业振兴机构直接对登记在册的生产者,或通过已注册的生产者所属销售团体对生产者提供补偿,以缓解价格下跌对农户从事蔬菜经营的影响,确保农户继续进行蔬菜生产。补偿对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农林水产省指定的蔬菜产地生产的蔬菜、已注册的销售团体受生产者委托销售的蔬菜或已注册的生产者销售的蔬菜、在既定的销售期内向农畜产业振兴机构规定的批发市场销售的蔬菜、达到农畜产业振兴机构规定标准的蔬菜。该措施的运营资金来自设立在农畜产业振兴机构内的蔬菜稳定基金,由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地方)政府和生产者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出资。

该措施的实施过程,包括四个步骤:(1)政府制定未来五年的蔬菜供求平衡预测表,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未来的生产计划。(2)生产者或销售团体向农畜产业振兴机构提出加入计划的申请,并提交生产计划(每年两次)和计划销售的指定消费地所属批发市场。(3)生产者或销售团体按计划销售指定蔬菜到指定消费地批发市场,当市场上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保证基准价格(按照过去六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的90%设定)时,生产者或销售团体(该团体再支付给生产者)将获得补偿,即按照销售量(Q)乘以保证基准价格(A)和平均销售价格(B)之差计算的补偿金额[Q×(A-B)]。需要说明的是,当市场上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最低基准价格(按照过去六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的60%计算)时,补偿金额将按照保证基准价格和最低基准价格(C)之差计算[Q×(A-C)]。而且,从2011年开始,该项措施又增加了当蔬菜生产投入费用高涨时将提供安全保护网的补偿措施,即把计算保证基准价格和最低基准价格的百分比提高五个点(参见图4)。(4)农畜产业振兴机构向生产者或销售团体(该团体再支付给生产者)按照销售计划和实际应得的补偿支付相应金额。

在这项措施中,指定产地是指由农林水产大臣依据各道府县知事的申请批准设立的蔬菜生产地区;销售团体主要指农协,农户的申请计划通过农协向农畜产业振兴机构申报,其计划销售的蔬菜也委托农协向指定市场销售;大规模农业生产者是指种植指定蔬菜的面积超过两公顷的生产者(以农业公司为主),其种植的指定蔬菜可以直接申请成为该措施的补偿对象。

(二)稳定合同订购蔬菜供应的措施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性,加之大型零售商引入了蔬菜生产销售一体的追溯系统,日本的加工企业和零售商与生产者直接签订合同订购蔬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稳定合同订购蔬菜供应措施的目的,就是减轻生产者参与蔬菜合同订购的风险。

该项措施涉及的蔬菜包括指定蔬菜(14种)和特定蔬菜(34种),其定蔬菜包括芦笋、草莓、枝豆、芜菁、南瓜、白菜花、甘薯、青豆、牛蒡、小松菜、荷兰豆、豌豆、春菊、生姜、西瓜、甜玉米、芹菜、蚕豆、小白菜、香菇、韭菜、大蒜、蜂斗叶、绿菜花、鸭儿芹、甜瓜、长山药、莲藕、辣椒、冬葱、薤(剃头)、苦瓜和黄秋葵等。其运营资金的来源根据合同涉及蔬菜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涉及指定蔬菜的合同订购中,中央政府、都道府县政府和销售团体(或生产者)按照50%、25%和25%的比例出资,当合同涉及蔬菜为特定蔬菜时,三者按各三分之一的比例出资。

稳定合同订购蔬菜供应措施的运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具体措施。

1.确保合同数量的措施。即当生产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不能确保合同供给数量时,对生产者将原本计划供给市场销售的蔬菜用于供给合同订购的费用进行补偿。补偿办法是:当市场上的平均销售价格高于基准价格30%(也称“指示性价格”)时,针对把本应在市场上销售但用于合同订购的蔬菜供给,按照市场平均销售价格与合同订购价格之差的70%对生产者进行补偿;如果是生产者从市场购入蔬菜并用于满足合同订购的情况,则按照购入价格与合同订购价格之差的90%进行补偿。需要说明的是,补偿数量不超过合同订购数量的50%。

2.防止价格下滑的措施。如果合同订购价格与市场价格联动,当市场上的平均销售价低于保证基准价并急剧下降时,按照保证基准价格与平均销售价格之差的90%对生产者进行补偿;当市场上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最低基准价格时,按保证基准价格和最低基准价格之差的90%进行补偿。从2011年开始,保证基准价格是按照过去六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90%进行测算,最低基准价格则按照过去六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55%进行测算。

3.调整销售的措施。这一措施针对的是签订合同的生产者在确保合同订购数量和面积之外种植的一部分供合同外销售的蔬菜的情况。当市场上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基准价格的70%(也称“启动补偿基准价格”)时,针对不把供合同外销售的蔬菜销售到市场上的生产者,按照基准价格和合同订购价格二者中较低水平的40%进行补偿。

据统计,2010年,日本纳入稳定合同订购蔬菜供给补偿方式的蔬菜的销售量为11.1万吨。该措施不仅有利于保证生产者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提高其签订合同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食品加工商、餐饮业者和流通业者等蔬菜的实际需求者按照预定价格和预订数量获得稳定的蔬菜供应,进而稳定物价水平。

(三)培育特定蔬菜供应产地的价格差补贴的措施

培育特定蔬菜供应产地的价格差补贴措施的实施对象,是特定的34种蔬菜及地方政府选定的目标产地所生产的14种指定蔬菜,而且这些蔬菜必须销售到批发市场。需要说明的是,当特定蔬菜的销售者生产规模较大时,还要求其种植面积大于1.5公顷。该措施是由中央政府、都道府县政府和销售团体(或生产者)各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出资,主要目的是当特定蔬菜的价格急剧下降时,对生产者支付价格差的补偿金,以确保生产者继续经营蔬菜生产。

培育特定蔬菜供应产地的价格差补贴措施的具体运营机制是:当市

场上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保证基准价格(按照过去六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80%测算)时,按照保证基准价格和平均销售价格之差的80%对生产者进行补偿;当平均销售价格低于最低基准价格(按照过去六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55%测算)时,按照保证基准价格和最低基准价格之差的80%对生产者进行补偿。同时,该措施也涉及稳定指定蔬菜价格业务的收入安全网等相关措施,即当蔬菜生产投入费用高涨时,把计算标准的百分比提高五个点。

(四)相关制度的具体操作及实施效果

在日本,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对蔬菜的产销活动实行一体化管理,其管理机构全部设在农业系统内。在中央,农林水产省食品流通局内设有蔬菜振兴课和蔬菜计划课,分别负责蔬菜生产、流通的宏观调控和科研、推广的协调,制订蔬菜统计年报、制作计划安排、发放稳定基金等。地方政府则根据蔬菜种植面积的大小设置相关机构,负责管理本地区的蔬菜产销工作。蔬菜稳定基金制度与日本政府每年下达的蔬菜产销计划相配套,与相关法律制度共同构成了日本对蔬菜产品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

第一,从日本实施蔬菜稳定基金制度的结果来看,该制度的确有效地保证了日本蔬菜产品的稳定供应。1992年日本的洋葱价格暴跌,但1993年和1994年蔬菜稳定基金措施涉及的蔬菜销量覆盖率分别为34%和42%。这表明,即便价格下跌,由于政府对洋葱生产提供一定的补贴,参加该机制的生产者反而出现了增长。另外,从销售量来看,虽然1992年洋葱的销量为116.2万吨,1994年为93.5万吨,下降幅度为20%,但是加入蔬菜稳定基金制度的洋葱预订数量仅从1992年的39万吨减少到1996年的38.8万吨,降幅微乎其微。这进一步表明,虽然日本全国范围内的洋葱销售量受价格下跌的影响而出现下降趋势,但加入蔬菜稳定基金的洋葱销售量基本维持不变,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日本蔬菜市场上洋葱的稳定供应。

第二,蔬菜稳定基金制度还起到了稳定蔬菜价格的作用。从图5所显示的日本东京中央批发市场的指定蔬菜价格按上、中、下旬计算的变化情况来看,近年来,尽管蔬菜价格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变化幅度都不太大,价格均值为每公斤165.7日元,标准差为每公斤23.8日元,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仅为0.144。这表明,对占总销量五分之一以上的蔬菜实行计划性销售,对稳定蔬菜市场的总体价格至关重要。从长期来看,以卷心菜为例,在蔬菜稳定基金制度刚建立的1966~1968年,卷心菜在秋季、夏季和冬季的价格变异系数分别为1.01、0.57和0.88,经过一段时间实施蔬菜稳定基金制度,到1978~1989年,其变异系数分别下降到0.27、0.37和0.29,直到2009年都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

三 蔬菜应急供求调整对策

由于蔬菜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蔬菜稳定基金制度并不能完全保证日本政府对蔬菜价格调控的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气候变化等突发因素做出反应。为此,从2009年起,日本开始实施蔬菜应急供求调整对策。即在蔬菜价格下跌的情况发生时,采取延后销售、转加工用途销售和市场隔离等措施来控制市场上蔬菜价格的下滑,同时对农民由此而遭受的损失进行补贴。反之,在蔬菜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则对因为蔬菜提前上市对生产者造成的损失提供补贴。

该项对策实施的对象主要包括重要蔬菜和需调整上市销售时间的蔬菜,前者包括萝卜(秋冬季)、卷心菜(全年)、洋葱(全年)、大白菜(秋冬季)等,后者包括萝卜(春夏季)、胡萝卜(全年)、大白菜(春夏季)及莲藕(全年)。其中,卷心菜、洋葱、大白菜等露天种植的蔬菜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价格变动比较剧烈,市场流通量也较大,对其供求进行调整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中国目前受影响最大的蔬菜品种。日本蔬菜应急供求调整措施的资金来源于国家和生产者,双方各自承担50%,并由农畜产业振兴机构管理运作。

(一)在价格暴跌时,采取的主要对策包括延后销售、转加工用途销售和市场隔离

延后销售措施的实施对象是推迟蔬菜上市销售的生产者,针对其因延后销售引起蔬菜品质下降而蒙受损失的部分进行补偿。当市场上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过去六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的80%时启动该措施,并对延后销售的生产者按照平均销售价格乘以0.3的单价进行补偿。

转加工用途销售措施,是指为减少市场销量,要求生产者把用于市场销售的过剩蔬菜转而销售到加工领域,并对参与该行动的生产者补偿种子、肥料和农药等部分成本投入。当市场上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过去六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的70%时启动该对策,补偿单价=平均销售价格×0.4-加工用途销售额+转加工用途销售成本。

市场隔离措施,是指临时让特定产地的生产商停止向市场销售蔬菜。鼓励其将蔬菜销售到加工用途和饲料用途,或者把蔬菜返还至土壤中作为有机肥有效利用,并对实施市场隔离措施的生产者所投入的种子、肥料和农药等成本进行部分补偿。当作为实施对象的蔬菜的市场平均销售价格低于过去六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的70%时启动该措施,对属于有效利用的情形,补偿单价=平均销售价格×0.4;而属于价格上涨后再销售的情况,补偿单价=平均销售价格×0.3。

(二)当价格暴涨时,主要采取提前上市销售的应急措施

该措施主要是对提前上市销售蔬菜的生产者补偿其提前收获而产―的损失,补偿对象仅限于重要蔬菜。当重要蔬菜的平均市场销售价格高出过去六年平均市场销售价格的50%时启动该项对策,补贴单价按照平均市场销售价格乘以0.3进行计算。

由于日本的蔬菜应急供求调整对策出台时间较短,所以作用还未完全显现。但是,由于目前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所以这种应急性措施对中国调控蔬菜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 日本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蔬菜种植劳动力的减少以及蔬菜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蔬菜价格涨落的不稳定性因素将长期存在。借鉴日本稳定蔬菜价格的制度机制,针对中国蔬菜价格急剧波动的现状,有必要建立稳定蔬菜价格的长效机制和应急预案制度。

(一)建立蔬菜价格调控的长效机制,从立法一机构一组织一平台建设出发,全面确保蔬菜供求和价格稳定

(1)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蔬菜价格稳定法》,从立法的角度长期稳定蔬菜价格,避免陷入菜价上涨时打压价格、菜价下跌时又设法提高价格的局面。(2)将蔬菜生产纳入国家财政补贴范畴,合理确定补贴标准,科学制定不同品种、不同期限、不同比例且长短期配套的补贴项目,支持蔬菜生产,调控蔬菜种植面积和上市规模。(3)建立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合作社或生产者共同参与的稳定蔬菜价格的基金机构或协会(蔬菜价格稳定基金会)。(4)大力发展农村蔬菜合作社,让分散生产的小规模农户参与蔬菜生产计划。充分发挥合作社在蔬菜流通领域的作用,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蔬菜流通效率,建设和推动蔬菜消费地和生产地之间有效对接的纽带与载体。(5)开展主要蔬菜的供求预测工作并建立蔬菜信息定期制度,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引导农民合理种植,避免少数品种集中、大量种植的情况发生;建立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加强对蔬菜流通方面的管理。

(二)建立蔬菜的安全保障体系,把从事重点蔬菜和订单蔬菜生产的生产者纳入收入安全网的保障范畴

果蔬采购工作计划篇(11)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类型

农产品物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模式,其物流模式包括各个农产品物流的渠道设置、环节组成、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项业务、制度的安排。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物流的实际情况,有几类模式的特征较为明显,在实践中广为采用:

(一)自产自销物流模式

即农民在短距离的生产地市场自行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如乡镇的农户种植蔬菜后在乡镇集市销售或者自行运输到城市进行销售。农户可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收益及时兑现,但由于产品销售规模小,档次低,物流量小,一般在简易市场或露天市场,同时因缺乏加工、保鲜、包装等物流技术处理,农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产品滞销和浪费极大。如今年3月在山东、河南、浙江等多个地区部分品种的蔬菜出现滞销,山东一些地方的大白菜,甚至出现了卖2分钱一斤也无人问津的现象。又如今年4月初开始至6月下旬,海南香蕉价格由每公斤7.6元跌至0.4元,一度令蕉农揪心。这都体现出农产品自产自销之路的艰难。

(二)农产品批发物流模式

即农户+产地批发+销地批发+销地零售,这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地域之间的分工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者将其产品销售给产地批发商,产地批发商只需将产品销售给销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再将产品给销地零售商。

据统计,当前全国有43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我国大部分果蔬的周转流通,对农产品销售和果蔬产品供应具有主导作用。如山东省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以规模大、品种多、档次高闻名全国,“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去的菜”是社会各界对它的评价。

(三)第三方物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是主导者,凭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和提供的优质服务,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速度,减少浪费,增加经济收益。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率明显偏高,由于长时间日晒雨淋、温差变化,导致我国果蔬产品在物流全过程中损耗率约25%,高的甚至约30%。这一比率,比发达国家果蔬产品平均5%左右(其中美国仅1%)的损耗率要高出很多。在酷热酷寒天气情况下,我国每天“走在路上”的果蔬,有时损耗量达到上万吨,好不容易进城上市,有的水果干瘪,有的蔬菜打蔫,激发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后只能报损变成饲料或者垃圾,每年这种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而第三方物流可以极大的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将损耗控制在5%以内。不仅避免了浪费,农民和企业的效益也同步得到了提高。

(四)物流园区模式

即以区域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链条,并在一定经济区域内按照政府规划形成合理布局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优势在于规模大、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服务集约化、信息化程度高。如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就集中了果蔬水产、粮食油料、禽蛋肉奶、花卉农资4个物流板块和交易、理货、仓储、配送、会展等15个专业单元区域。据了解,该项目在2009年至2012年的第一发展阶段,以优质农产品经营为特色,以电子化交易为手段,将打造加工配送业务为支撑的农产品物流园区。服务半径100公里,实现年交易量50万吨,交易额15亿元。“买全国的农产品,卖全国的市场”,这就是该物流园区的经营发展理念。

二、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与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山东省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是我国种植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产品物流需求稳步增长,蔬菜物流比重较高。表1是山东省的各种农产品近5年的产量。

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产品的产量是逐年递增,且增速基本比较稳定,因此作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山东省有着广阔的农产物流发展空间,以重要的经济作物蔬菜为例,2009年播种面积为1755.98千公顷,产量8937.2万吨,产值达1356.53亿元,出口额20.12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2010年的产量更是达到了9030.7万吨,根据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到2015年山东省蔬菜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1亿吨。

然而与巨大需求不相匹配的是发展缓慢的农产品物流。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山东社会物流总额为86425.5亿元,工业品物流总额72239.3亿元,占物流总额的83.6%,而农产品物流总额为4664.4亿元,仅占物流总额的5.4%;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2.5%,而农产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2.8%,二者差距可见一斑。

(二)农产品物流模式以批发为主,较为单一

由于山东省具有农产品产需不平衡的特点,各地市的农产品物流主导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以上的各种模式并存,在城郊周边以及乡镇的部分欠发达地区,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仍然存在;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环,从事专门运销的零售商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农产品产业化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而能够提供专业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组织少之又少,因此从全省范围来看目前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单一的农产品批发模式,即农户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通过农产品产、销地批发市场联结,如图1所示。

截止到2010年,全省建成并使用具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56个,例如临邑临南蔬菜大市场、滨州鲁北无公害蔬菜市场、威海水产品市场、金乡县蔬菜市场、淄博鲁中果品市场、济南七里堡市场和堤口果品批发市场等,以及闻名全国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这些市场虽然环节多,物流周期较长、交易成本高,以现货交易为主,成熟度低,但是在现阶段仍然是连接物流链的核心环节,承担着物流活动中的采购、配送和零售功能。

(三)物流主体发展乏力、市场整合能力不足

由于农产品物流具有量大且频繁、点多且面广、季节性以及易耗性等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在实际运作中的复杂性,对物流服务提供主体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另外农产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运输工具、技术手段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部分生产企业和农户认识到第三方物流主体的作用优势,愿意把物流业务交给这类组织来做,但在山东省内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功能少、融资能力弱、存在缺乏网络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从而难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另外,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虽然较多,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难以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形成规模经济,所以目前仍是靠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充斥物流市场,这些主体很难从事复杂性较高的农产品物流运作,市场整合能力严重不足。

(四)物流环节过多,费用过高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

2011年4月在国家发改委物价形势座谈会上,就农产品价高使市民生活压力增加,价低则让农民利益受损这一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就是物流成本过高。以蔬菜为例,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田间收购的7-8分一斤的蔬菜,流通到市区消费市场的卖价达到8-9毛钱甚至一元多一斤,近10倍的价格差距主要来自运输、人工、存储、以及蔬菜自身消耗、市场摊位成本等各种因素的累积。山东省虽然拥有众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但农产品生产仍然基本由农户自行完成,运销商贩收购,然后经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中间环节过多。在农产品产销总成本中,生产成本所占比重低,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对最终价格影响很大,真正的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尚没有普遍应用。另外,需求与生产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生产主体对市场需求不了解,产地出现超低价和“卖难”现象,而环节过多,在消费者市场则会出现“买贵”现象。

(五)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低,物流主体分散,规模偏小

农户主体在我省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但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发达地区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联合体;中间环节多样化态势显著,既有零散的运销专业户和季节性、临时性的农民运销队伍,也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还有不同规模的私营代购公司;产、销地批发商的主体主要是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零售商则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不一的超市、综合性零售店及各种城镇零售商贩的地摊销售等。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产品物流从业主体绝对数不小,但普遍以简单、零散的经营方式从事小规模运销,缺乏规模效益,以连接农户和批发市场的零散的农民运销队伍为例,主要活动是到各村定点收购,或者把小批量农产品贩往外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但很难达到经济规模。而且由于缺乏大中型农业企业的支撑和带动,小规模物流与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与产地销售商签订供销合同的并不多,没有与购买方或者消费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三、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选择和优化

(一)积极、深入的开展“农超对接”活动

2009年,商务部正式会同农业部要求实施“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为此,中央财政安排4亿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全国17个省(区、市)开展试点,试点范围包括农产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快速检测系统及农产品品牌培育等205个建设项目。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经由农超对接销售的比重仅为15%左右,而美国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到了80%左右,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的销售比重也达到了70%。

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切实组织好农产品流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实施农产品农超对接,充分发挥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供应链的优化,实现“超市直采、产地直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农产品生产的稳定发展。根据计划,“十二五”末,山东省超市生鲜农产品占超市经营额的30%以上,超市农产品自营占生鲜农产品经营比重的80%以上,超市农产品直采占生鲜农产品经营的6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生鲜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销售的比例达到20%。

(二)借鉴宝贵经验, 实行“农超对接”环节的优化

“农超对接”方面,山东的各大超市应向沃尔玛学习。沃尔玛是首批国家农超对接的试点企业之一,同时也是“超市+农民合作组织+农户”模式的积极探索者。

1. 基地选择: 2008年12月以来,沃尔玛公司先后在大连市建立了苹果、葡萄、蔬菜、鸡蛋、大樱桃和棚桃6个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对每一个基地,沃尔玛都设了严密的流程进行审查,要想成为沃尔玛的直采基地,必须遵循一套严格的品质标准,首先沃尔玛会派专家和采购团队去基地考察,了解农产品的产量、产品结构及基本设施等。然后会安排内部的计量控制检验部门和第三方国际认可公司,对农户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药化肥、耕种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核。开始合作后,基地从种植的农产品种类到种子、播种、技术、检测、采收、冷藏、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在第三方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如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不合格,沃尔玛会暂时中止合作,对农户进行再培训,包括农产品从种植到采摘,甚至到包装,待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后,双方才能再进行合作。

2. 物流配送:高效灵活的物流配送体系成为农超对接的关键一环。一般当采摘好的农产品装箱之后,沃尔玛就开始了对物流品质的全程控制。在运输途中,为了不产生太大损耗。沃尔玛会严格监控包装技术,控制物流温度,以保证损耗从通常状态下的10%降低到5%以内。当农户的产品被装箱运往沃尔玛的配送中心时,并不代表农户就与自己种植的产品失去了联系。实际上,纳入沃尔玛采购系统中的供应商都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产品在每一家沃尔玛商场的适时销售情况。

3. 人员培训:沃尔玛计划将在两年内培养200名以上的农超对接培训师。通过农业生产专家、商业流通专家、食品安全专家等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代表的培训,使他们成为能够培训更多农民的培训师,以不断提高农超对接项目的实施水平。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对接模式,推进“区超对接”

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也是“农超对接”能否持续深入的关键所在。在农产品认证费用、税收以及交通费用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包括加大对超市企业兴建配送中心、冷链物流的力度,在资金上加大补贴、在项目用地上给予政策扶持等。

山东省应围绕“推行国际标准、统筹两个市场、打造山东品牌、促进富民强省”的目标,积极推动大型超市连锁企业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对接,引导支持大型超市设立示范区农产品专区、专柜,推动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城乡居民菜篮子,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向全民共享转变。鼓励示范区企业与合作社在超市采取商品展示会、产品推进会等形式,加大示范区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示范区产品的认知度。

(四)引入第三方仲裁机构,让“农超对接”做到公平公正

由于“农超对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农户与超市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保证“农超对接”的公平、公正,让“农超对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在蔬菜检测、损耗等过程引入第三方仲裁机制势在必行。

由于天气、田间管理等因素影响,对接农民可能出现蔬菜减产或绝产的情况。为了降低超市在采购过程中的风险,超市会尽量拓宽采购渠道,在不同农民和合作社手中适量采购。一方面是合作社和农民,一方面是超市,只有通过第三方介入监督的方式保证,才能让“农超对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