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2 09:39:13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经过三十年的普法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有所提高,但领导干部自身的法律素质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更需要提升。因此,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基层领导干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研中发现,当前荣昌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状况总体上是好的。近年来,我区采取多种举措,努力建设一支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推进荣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荣昌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当前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

1)法律知识欠缺。一是基层领导干部对实体法的了解胜过程序法。如对《合同法》、《婚姻法》熟悉的分别为76%和84%,而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熟悉的分别为48%、42%、37%。二是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对法律一知半解,对有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宪法》为例,100%的被调查者都知道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但对“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这一点,有43.5%的人不知道,有少数是持相反意见的。2)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基层领导干部普遍能意识到学法的重要性,在回答“您认为法律对您的工作重要吗”,选择“重要”的达到92.5%。但是,他们学法的积极性不强,尤其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与上级的政策、指示的学习相比,基层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次要地位。不少基层领导干部是组织“要我学”我才学。3)法律信仰还未完全树立。受封建帝制思想的影响,有些领导干部存在“权力高于法律”的思想。现行体制中还存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导致了处于权力结构末端的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唯权是从,缺乏对法律认可和信赖。调查发现,有31%的人认为法律的权威不能大于最高领导人的权威,33.5%的人认为法律不管用。因此,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热衷于拉关系,把自己的前程压在迎合上。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信仰如何树立?

2、基层领导干部理法律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受传统的法律文化观念的影响,权力至上的思想还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个人崇拜恶性发展,人们对法律缺乏基本的信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加快了法治建设进程,但“人治”的消极影响还未完全清除,法律权威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此,法治文化传统的缺失是影响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增强的重要历史原因。2)受客观环境的影响。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不强,“权大于法”的现象还存在。调查发现,虽然50%以上的人认为“法大于权”,但是当被问到“如果红头文件与法律出现冲突时怎么办”,只有12%的人选择以法律为准。在这样的情形下,基层领导干部不会注重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也不会在工作中约束自己。因此,法治环境的缺失是影响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增强的重要环境因素。3)受主观因素影响。对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具备法律知识才能形成法律意识,才能按照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力。然而,基层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有的人认为,学法是司法工作者的事,自己不是,可以不学法。还有的认为,发展经济才是重点,学不学法没关系。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是影响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因。

二、加强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教育的力度

一是科学设置学习内容。荣昌党校要发挥干部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培训中,突出《宪法》、依法执政理念、公共危机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法律实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并充分结合荣昌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建立学法制度。将法律知识学习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使学法常态化。三是建立学法考核制度。将基层领导干部学法情况登记在案,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2、大力培育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

一是培育宪法和法律至上的理念。培育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要求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将自己的全部活动纳入法律允许的范围,使法律成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的不可逾越的“雷池”。如果领导干部能做到这一点,法治政府才能建成,法治社会才会逐渐变为现实。二是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法律信仰。摒弃“人治”思想,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成为基层领导干部的信仰,这是实现法治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三是实现公正司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这种致命作用还表现在对法律信仰的破坏上。为此,必须制定相关制度并严格落实,才能确保基层领导干部公正司法的同时,在思想上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3、建立健全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保障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孟德斯鸠曾告诉我们,不受制约、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因此,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必须加强对其手中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建立权力运行的法制化机制,使得权力法定。同时,建立权力运行法律监督机制。对权力运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结果记入个人档案,督促其科学运用权力。二是实行领导干部违法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贯彻违法必究的法治原则。对严重破坏法律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伟大目标。

4、将法律素质作为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因此,我们应把法律素质作为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必要条件。调查显示,87.6%的被调查者认为“把法律素质作为选拔任命干部的必要条件”是解决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欠缺的最佳路径。这表明,只有把干部考核任免与法律素质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其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5、进一步拓展基层领导干部参加法治实践的平台

参加法治实践,是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基层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公开政务、重大决策听证和多渠道化解矛盾等方式来砥砺自己的法治能力,提高法律素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参照公务员轮岗制度的要求,结合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和日常调配,在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搞好横向交流,使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提高。通过这些做法,能让基层领导干部在不同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法治能力和法律素质。

作者:陈永春 单位: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夏福志.对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2)

[2]邸瑛琪.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EB/OL].正义网,2013-03-07.

[3]佘建卿.加大领导干部法治信仰的培育力度[J].决策导刊,2015,(6)

[4]张晓云.略论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J].理论导刊,2013,(12).

[5]王敬波.专家解析领导干部如何养成“法治思维”[N].法制日报,2012-12-14.

[6]刘芳瑜.增强基层行政领导干部法律文化素质的对策研究——以始兴县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3

[7]黄锦锦.培育领导干部法律信仰势在必行[J].法制博览,2015,(10)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2)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影响着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笔者通过对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发现,尽管基层领导干部整体的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还是有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欠缺依法行政的能力,影响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步伐,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

一、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绝大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法律的重要性的认识达成了共识。经过这么多年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有了很大提高。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法律对自己工作是重要、比较重要、还是不太重要时,有87.5%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重要,有12.5%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比较重要;当被问及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时,有近80%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是法律手段;当被问及当前领导干部最缺乏的知识是什么,有47.6%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是法律知识;这说明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充分认到法律对工作的重要性。2.基层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大幅度上升。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本人学习和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时有54.7%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了自学,这说明我们的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平时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3.我们基层政府的一些部门比较重视对各级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问卷调查显示我们的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学习有关法律,能组织干部法律学习的部门达到32.1%,这说明我们有的部门比较重视法律的学习,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问题

1.法治思维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的意识,行政思维意识比较重,往往上级领导交办的事情执行起来比法律规定执行的速度还要快。(2)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不足。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中决策程序不合法。我们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决策时没有严格依照法律程序依法做出决策,导致决策缺乏法律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得政府的决策不透明,从而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比如导致一些的发生。2.法律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1)基层领导干部中被动地去学习法律的仍然占很大比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高达45.3%的基层领导干部学习了解法律还是主要依靠单位和干部培训机构组织的法律培训,这说明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有相当多的基层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缺少对领导干部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经常性的培训,即使有的部门能够定期组织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但培训间隔的时间过长。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7.9%的部门对领导干部缺少经常性法律知识的培训;有69.5%部门组织学习法律的培训间隔周期在一年以上,这说明我们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的培训缺少经常性和计划性。(3)基层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往往更加注重其时效性。问卷调查的对象全部来自于各级行政机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往往注重的是该法律对自己工作是否有用,比如当被问及最想了解的法律是什么方面的法律时,有59%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择最想了解的是行政管理类法律。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对学习法律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是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主观上对学习法律不重视,认为学不学法律,不影响自己的工作,没必要平时花费精力去学,现用现学就可以了,因此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其次,有些部门不够重视对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认为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不重要,因此进行的法律知识培训也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把法律培训作为很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对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缺少计划性和经常性,没有形成一种制度。2.干部考核制度上的缺失我们相关部门在对各级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把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情况好坏作为一项考核内容来规定,而且现实工作中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情况好坏并不影响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以及职务的晋升,从而造成基层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强。3.各政府机关目前还缺少积极学习法律的浓厚氛围各部门组织学习有关法律并没有成为经常性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只是在某个法律的宣传日才组织干部及工作人员去学习该法律,因此,政府机关中并没有形成人人积极学习法律的浓厚氛围。4.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治思维的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且法治建设本身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对于法律制度建设而言,法治思维的形成更需时日,此路漫漫而修远。我国与法治思维相左的土壤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彻底的改良,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人治思想还没有在根本上从人们的头脑中消除,这成为制约法治思维形成的一个关键性的障碍。

二、提升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对策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1]怎样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做到依法行政,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强调合法性,这个合法性它不仅是指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要合乎现行法律的规定即合法律性,更重要的是还要合乎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精神,它是以保护人的权利为根本出点。法治思维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2]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在我们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唯领导”的人治思维方式和“唯上级”的行政思维方式。可以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具有法治思维,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只有树立了法治思维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二)要树立三种理念

1.公民权利至上理念。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以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根本出发点。2.法律至上理念。我国是否实现法治国家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法律的权威是否树立起来,不是光看你这个国家法律制定了多少,法律制定的再多,如果法律的权威树立不起来,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法律的权威树立首要的是法律至上理念要树立,法律具有最高绝对权威,法律大于权力。尤其是宪法至上的核心理念要树立起来,宪法作为一个国家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都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宪法的权威性能否真正树立起来至关重要。我们国家现在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来树立宪法的权威比如设立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等制度,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做宪法权威的维护者,坚决捍卫宪法,同一切违反宪法行为作斗争。3.职权法定理念。行政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权,无法律授权不能享有行政权力,而且职权的行使只能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不能违反职能分工、不能违反层级分工、不能违反地区管辖。

(三)行使权力要遵循三个原则

1.合法行政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要合法,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要看我们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二是权限要合法,权力的行使是否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三是依据要合法,要求我们权力的行使首先要有法律依据,同时还要求我们依据的法律必须是良法。2.合理行政原则。要求我们在权力行使的时候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做到公平公正。3.程序正当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程序合法,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二是形式合法,符合法定形式,该书面的一定要书面;三是时限合法,按照法定时限行使权力。

(四)要依法科学决策

只有决策科学,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现实工作中因决策不科学造成财产浪费的事例很多,例如;甘肃省庆阳市政府领导拍脑门决定建设万亩蔬菜基地,结果这项决策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导致庆阳市境内有60%大棚蔬菜基地闲置;媒体报道的遍地“鬼城”的出现也是源于决策失误。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为了防止决策不科学给国家造成财产的浪费,中央规定了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即:1.公众参与;2.专家论证;3.风险评估;4.合法性审查;5.集体讨论决定。这就要求们的领导干部在做重大决策时要依法科学决策,这样就会减少因决策不科学导致的浪费。

作者:王廷勇 单位: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3)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59-01

一、基层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现状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意识不断增强,为推进我国依法治国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尚不健全,部分领导干部尤其是少数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导致社会治理一时难以转变到法治的轨道上。

1.敬法的观念仍@薄弱

基层领导干部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尚未形成,存在敬畏规则尤其是潜规则和敬重领导的现象。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心中,位子是领导给的,帽子是领导戴的,权力是领导授的,领导是父母而不是公仆,唯领导之命是从。

2.学法的动力仍然不足

一方面,基层领导干部只专注于本职工作,缺乏学习意识和动力。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他们不确定哪些法律知识对自己的岗位有帮助,且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之一。

3.守法的意识仍是不够

当前,一些具有行政约束力、带有具体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文件、政策以党组织的名义下发执行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虽然基层领导干部基于维稳的目的介入处理动机很好,但违反了法治精神,甚至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4.用法的能力仍有欠缺

个别基层领导干部在用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领导干部无视司法监督,面对行政诉讼不愿出庭应诉;有的对职能交叉的监管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程序观念,只在乎最终结果,不管过程;有的仍习惯用人治的方式处理问题,决策不公开,公开不及时、公开不透明,造成决策过程中民众与政府“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基层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1.传统人治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权大于法”的思维模式,培育出滥用权力、以言代法、以人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的土壤,使人们每当遇到矛盾时,不是用法律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寻求权力的帮助。这是造成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对法治认知淡薄认为情感、上级指示高于法律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向法治思维转变的主要障碍之一。

2.视法律为工具的错误认识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法律仅仅是一种工具,是实现一定社会管理目标的手段。因此,当法律对其有利,就会依法办事;反之,就将法律束之高阁。甚至部分基层领导干部仅把法律用来治理老百姓而不规范、约束自己。

3.法律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内容肤浅

针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教育培训,特别是普法考试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只注重对法律的表面认知,忽视法治精神和法治方法的把握,远达不到把握条文蕴含的法治精神并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的高度。

4.法律本身具有局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相关法律没能及时修订,导致社会矛盾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或实施细则,致使办案机关很难处理。

三、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对策

1.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培养法治思维理念

1.1 转变教育培训方式和重点。在培训的形式上,可采取司法行政部门与党校、行政学院联合举办专题研讨班,将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训课程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主体教学班次。在培训层次上,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基层领导干部,因人施教、因班施教。

1.2 建立以考促学机制。首先,加强对宪法的学习和考核。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所以广大领导干部应首先学习宪法,认识宪法地位、理解宪法精神,从而加深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其次,把学习法律知识和干部选拔结合起来。注重对法律知识的考核,特别注重对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以此来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

2.从重视实践运用入手,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应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多地运用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矛盾化解中去,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2.1 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既与社会转型紧密相联,又与长期实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应遵循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全面清理、重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各项考核评估指标。另一方面,要围绕法治精神健全完善制度。运用法治精神检验指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切实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法治化。

2.2 解决具体问题与完善制度相结合。如问题的解决,既要依靠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又要依赖各种权力运行机制的健全,更要依靠制度的创新。运用法治思维,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化解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纠纷是大势所趋,将长期考验基层领导干部的智慧。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4)

关键词 基层干部 法律信仰 法律意识 培养

自从党的十召开以来,中共中央就一直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领导干部作为我国权利机关的执行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更加需要灵活使用法治思维来处理日常的工作事物。特别是我国近年来暴乱不绝,甘肃晚南事件、贵州瓮安事件和云南孟连事件都是当地机关干部法治素质低下的体现,影响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就是为了在发生类似事件时,他们可以迅速处理好事件,不会让人民对政府造成“处理不公、不透明、不阳光、不得法”的劣质印象。

一、基层干部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知识是一切素质形成的基础,领导干部自身掌握了多少的法律知识,就决定了他们自身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的成熟程度,也昭示着他们在工作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概率,也是依法办事的基本前提。

笔者在走访了十多个乡镇机关单位后,每个单位按照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结果显示:一共十三个乡镇机关单位,基层干部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都普遍偏低,只有三个乡镇机关单位的干部基本达到了合格标准。其中有八个单位的基层干部虽然普遍具有法律意识,但是学法的主动性不够,许多行政法规都不熟悉。并且他们表示,虽然每年都会组织干部学习法律法规,但是学习的范围比较窄,这些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学习深度也较浅,重形式而轻实质。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也是就是我国基层干部在处理刑法案件时,不能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薄弱

在十三个乡镇机关中,笔者挑选了115位基层干部开展调查,其中有92%的干部表示法律对自身的工作很重要;有2%的干部表示不重要;有6%的干部表示不涉及或不清楚。在受访干部中有94.8%的人表示应当将具备相关法律知识作为任用或提拔领导干部的前提。但是笔者发现虽然这么多人都意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些乡镇机关单位中,系统学习过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的工作人员还不到30%,系统学习过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的领导干部不到8%。

根据上述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最起码知道法律才是维护自身也是保护群众最有利的途径,可惜的是,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较浅。特别是在地方换届和领导提拔的过程中,想要将法律知识作为考核标准的理想就很难实现,有些地方经常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就是当届的一把手来决定任用和提拔名单。出现这种现象虽然已经很令人担忧了,不过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宪法》中,都没有对相关法律进行全面普及。

(二)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结构不均衡

除了上述所说的,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缺乏之外,笔者还发现,在法律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的干部中,他们掌握的法律知识普遍存在偏向性。一般来说,基层行政干部对于实体性的法律的知识了解较为全面,对于程序性法律知识了解较少。笔者将具体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表1所示:

从表格数据中,可以明确看出,基层干部对于实体性法律了解情况较好,对于程序性法律了解情况较差,欣慰的是,基层干部对于我国《宪法》内容和相关条例的了解情况比较理性,基本上没有人不知道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和基层权利机关的行政权利,知道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之一,知道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定年龄是18岁。但是在笔者询问“国家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这一调查问题时,许多干部持不知道或者持相反意见;在笔者询问“哪些行为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时,也有许多干部认为督查、处罚或者剥夺权利是执法行为。但是事实是发放优抚金和法人登记这类赋权行为也是行政执法。

(三)缺乏对法律的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

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干部对许多法律知识的了解浮于表面,一知半解占大多数。比如:许多干部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是不知道《宪法》指定的时间;许多干部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但是不知道政府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这些结果可以明显地反应出我国普法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干部缺乏对法律的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

二、基层干部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自觉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实践能力都与丰富的法律知识分不开,知法是守法的重要前提。虽然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许多基层干部有法律意识,只是缺少了法律知识,但是笔者认为这次的调查基数不大,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基层干部的情况,并且在结果中还是存在2%的领导干部,不具备法律意识的现象。所以还是应当继续加强法制教育,推行普法学习,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不仅是基层干部,还要让群众也意识到,只有法律才是维权的最佳途径和利器。

(二)明确学习目标,针对性补充学习

笔者认为,对于非法专业的人士来说,他们的法律意识几乎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依靠有意识培养和学习才能形成,这个理论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同样适用。基层干部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只有比群众更了解法律知识才能为群众维权,所以首先应当明确普法的学习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将普法学习的成绩作为干部日常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有了目标才能更好地衡量干部的法律知识学习情况,也是基层干部学习法治的推动力。不仅要学习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还要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宪法、民法、调解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都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地毯式学习完毕之后,笔者认为还可以开展针对性学习,也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根据本职工作的需要,针对个别法规深入研究。比如:农业水利部门的干部就应当深入学习执法以及环保的法律知识;教育部门的干部就应当注重学习教育法和行政法;国土和建设部门的干部应当侧重学习国土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

结语:

本文基于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了基层干部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培养的问题,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曾雅丽."后税费"时期广东农村基层干部法律素质的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199-201.

[2] 张文婷.以人为本,按需施教――顺义区基层干部涉农法律知识培训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30):233-234.

[3] 柳亮.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192-195.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5)

[作者简介]沈小璇,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福建龙岩364000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011-05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目标要求,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已成为党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试就此课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实施者。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他们的素质、能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进度和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当前,从总体上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突发事件、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较好地发挥了带头作用。但是,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无法胜任带领群众实现科学发展的职责。二是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缺乏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中、形式主义严重,搞政绩工程,工作扯皮、效率低下,损害群众的利益,在群众中公信力降低。三是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法制意识、民主意识不强,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征地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和换届选举过程中对群众民利的直接损害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导致一些地方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等增多。四是有的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带头、搞封建迷信,搞宗族制、搞帮派、争权夺利,甚至,侵犯集体和群众的利益,从而导致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强,影响了班子的战斗力。五是一些地方由于农村基层工作强度大,报酬低、出路窄,保障和激励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致使其干劲不足,甚至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干部的健康成长,造就一支真正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真正了解基层,熟悉国情,与农民群众建立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政治可靠、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多方参与,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当前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新选用机制,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1 扩大选任工作的民主化程度。要不断改进农村基层组织选举制度,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多种切合农村实际的新型选人办法,积极探索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一人兼”与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三位一体”模式,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致富和带富能力强、化解矛盾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工作负责、对党有感情、对农民有亲情、对事业有热情、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热爱农村、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提高选用村党组织书记的公信度。

2 拓宽选用渠道。要建立农村人才市场,完善人才网站,促进人才交流和流动,跨行业、跨地域选拔农村基层干部。一要注重“选”,就是注重从复员退伍军人、外出打工返乡青年中“选优”;二要善于“挑”,就是善于从专业大户、能工巧匠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中“挑优”;三要探索“调”,就是积极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从农村工作基础较好,经济相对发达的村交流“调配”,逐步推进村干部的职业化,从而激活村党组织书记的源头活水;四要提倡“派”,就是提倡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乡镇机关中的优秀年轻干部“下派”到村任职锻炼,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配强村级干部队伍。

3 加大后备干部人才培养力度。要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更多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后继有人。积极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要结合各村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和产业发展状况,有目的地引导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和长期在外打工回乡的人回村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农村基层干部储备人才。要建立人才档案,将从县(市、区)直机关、乡镇年轻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回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企业能人中选的后备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锻炼,促其成长成才。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1 统一认识,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整体规划工作。各县(市、区)、乡镇应把农村基层干部纳入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整体规划,制订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年度计划,分级分层抓好落实。要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从经费上保障干部参加培训。在实施教育培训前,应注重把握好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师资聘请、培训方式、强化管理等重要环节,力求在实现培训内容个性化、实现培训力量专业化、实现培训形式多样化上先行先试,有效增强干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还应建立对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育的验证程序,并依托人事管理信息库,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信息系统,做到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科学和规范化管理。

2 拓展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系统化。

一是政治理论和政策培训教育。要按照建立学习型基层组织和学习型党员干部的要求,结合当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农村基层

干部进行较为系统的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习,使他们转变发展观念,把握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同时要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系统培训,使他们在熟悉和掌握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并积极地向农民宣传,使党的方针政策被农民所掌握,从而达到用政策推进工作,用政策凝聚人心,用政策鼓舞士气的作用,发挥好、调动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各项工作落实符合党的政策,满足群众要求。

二是进行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职业操守,既重政治品行,又重生活品行;使他们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传统美德,带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使他们牢记党的宗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三是农村经济知识培训。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掌握带领农村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基本技能,树立市场观念,了解市场变化,把握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经济的理念谋事,用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用市场经济法则评事,把党的政策和市场信息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进而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

四是法律法规教育。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适应这一目标要求,就必须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特别是与农业和农村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法律法规方面的“明白人”,知法用法,在实际工作中,善于从法律的视角进行思维和判断,把法律手段、民主作风和灵活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疏导纠纷、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把对国家、集体负责与对农民群众负责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好权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做到遇事懂法、办事依法、处事公正、作风民主,进而带领农民群众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五是工作规范化教育。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农村基层干部认真学习与农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重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基本功,使他们能够准确把握群众所需所盼,不断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并把集民智以图发展,察民情以定取舍,尊民意以作决策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转变工作作风,确保工作的落实。

3 创新方式,增强培训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注重学习培训的层次性,做到经常性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齐抓。要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来抓。支持和鼓励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参加自学考试、电大以及农广校的学习,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经过2―3年的努力,使乡镇干部普遍达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每村有1―2名村干部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二是注重学习培训的灵活性,增强实效性。要从农村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出发,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要以县(市、区)、镇党校为阵地,进行系统性培训;以农广校、职业中专为依托,进行实用技术轮训;以农业示范服务基地为快车道,进行实践性培训;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及发达地区乡镇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施结对帮扶,邀请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来传经送宝,同时带出去参观学习。进行现场培训;要发挥县(市、区)属部门的职能作用,组团下乡培训;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开展电化教育,进行直观培训;要结合“”,以会代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村基层干部巩固现有知识,掌握新内容,在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的进步;使农村基层干部成为科技致富能手和乡土人才,团结带领群众奔小康。

三是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要组织基层干部继续深入学习区内、外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培养他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甘当公仆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农村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发基层干部学先进、比贡献,立足本职干事业的积极性。

(三)注重锻炼。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

1 鼓励投身生产实践,挖掘基层干部的潜能。实践长才干,实践出真知。要让基层干部注重实践锻炼,立足岗位成才,在实践中建功立业,在创造中锻炼自己。各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对优秀的年轻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要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参与中心工作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农村的具体工作中得到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实现基础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变,学历转化为能力,并在实践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丰富阅历,提高认识水平、政策水平和创新水平,增强解决问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要继续开展“五好”村党支部、镇党委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支部+协会”党性实践活动,使基层干部在组织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 加强岗位交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村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暴露的问题和矛盾较多,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我们应将培养一批敢于直面矛盾、勇于面对困难的干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应每年从乡镇、村上派10名左右的干部到市、县(市、区)局、农业局、建设局等单位锻炼,努力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组织和发动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

3 加大异地交流力度,提高开创工作局面的能力。要坚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基层干部到外省市、区和本市其他县、区的一些先进镇村、乡镇企业去交流任职,使他们开阔眼界,学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敢闯敢干、敢担风险、敢于拼搏的精神,不断增强善于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开创工作局面的能力。

(四)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

1 提高经济待遇。一要建立健全收入保障机制,探索实行村干部工资现金发放制度,如将村干部工资纳入乡镇财政年度预算,逐年增加乡村两级的转移支付力度,适时提高乡村干部待遇。二要建立健全效能工资制,村干部的工资由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础工资由各乡镇党委根据各村人口规模和工作难度系数来确定,绩效工资根据

村级经济状况和干部工作实绩来确定,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农民增收显著的,农村基层干部要得到相应的奖励。三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将农村优秀村干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其标准要尽可能与城镇职工的标准一致;要建立离任村干部定期补助和低保制度,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四要建立农村特困干部关爱基金,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面临着无钱治病、因病返贫、儿女无力赡养的特困情况,要发动社会捐助,建立农村特困干部关爱基金,用于慰问关爱在生产生活别困难的农村基层干部,从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改善政治待遇。一要认真落实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政策待遇,对各方面表现突出、有发展潜力的,要及时列入乡镇后备干部队伍;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要及时通过法定程序或其他规定将他们推上村主要领导岗位,特别优秀的,及时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要统筹选调生和公务员招考,乡镇、县市区公务员招考要主要面向大学生“村官”,或设定专门岗位、拿出专门指标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考;县市区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补充人员的,要优先聘用本地到村任职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要建立健全晋级晋升制度,要敢于打破农民身份限制,加大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同时。对在农村担任村干部连续3年以上、符合公务员招录条件的优秀农村青年,可通过统一考试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选任乡镇领导干部或招聘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以此激励村干部扎根基层工作,吸引农村优秀青年回乡投身建设。三要建立健全政治荣誉激励制度,一方面,出台相关文件规定获省级以上表彰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可享受乡镇领导班子副职政治待遇,列席乡镇领导班子有关会议,参与有关重大决策;积极推荐提名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农村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在社会上突出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地位,使村干部岗位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县乡两级每年都要定期表彰和奖励政绩突出、农民拥护的农村基层干部,并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努力形成重视、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干事业的积极性。

3 优化工作环境。上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农村,帮助基层村干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有力“靠山”;上级布置工作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交任务又交政策、方法,对基层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要相应配套多关心多支持多为基层干部着想,应由有关部门承担的工作,不能转嫁到农村基层干部身上,努力为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6)

一、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现状

基层领导干部不仅是我国领导干部队伍中的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基层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他们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但是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不认真学习新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法律意识不强,依法行政能力欠缺,满足现状,得过且过;有的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在原则问题上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哲学,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惰性严重,对全局不关心,对大局不热心,对发展不尽心,拿着国家的俸禄,就是不干份内的事。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形式主义严重,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安排部署多、检查督促少,不讲实效;有的基层领导干部碰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往上交,不办实事。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在感情上不尊重、行为上不理睬、行政上不作为,甚至侵害群众利益,中饱私囊;有的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要害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把职位当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经营,肆意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耍威风、搞特权,巧立名目,吃拿卡要,弄僵了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了经济发展。

二、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意识不强,依法行政能力欠缺

部分领导干部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领导干部在重视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还没有把法律知识转换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具体而言,一是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和实际工作相脱离。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工作中还是老一套,法律培训学习存在走过场。二是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信仰相脱离。为了学习法律而学法律,没有认识到法法治的本质,也没有树立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三是对依法治国方略认同较高同自己的实践相脱离。对人不对己,甚至认为法律是自己手中管理的一个工具,只强调手中的权力和管理,自己却排除在法律约束之外。基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基层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能力的认识还不够重视,还习惯于用人治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甚至于用破坏规则的办法来处理问题。其次是在依法行政的实践中的缺乏自觉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对领导干部的要求,缺乏从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到具体行为的转变。

(二)协调不很灵活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协调能力必不可少。对上对下要协调,对内对外要协调,工作内外也要协调。要办好事情,开展工作,凝聚人心,都需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目前,基层领导干部虽然具有相应的协调能力,但有些仍不十分灵活。比如,有的忙于抓工作求实绩,忽略了与同志们的及时沟通,不很了解同志们在想些什么、最需要些什么,以至于思想工作做不到点子上,不能切实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问题;有的不善于提前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等到出了问题才去事后弥补,往往事倍功半;还有的不能因人、因事对症下药,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时,特别是在和其他职能部门协调时,不善于适当地作出必要的、不丧失原则的妥协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三)执行不很到位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只有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才能更好地驾驭各项工作。现在基层领导领导干部中有些人执行力虽然不错,但尚有落实不十分到位的情况。比如:有的工作节奏不快,对上级的指示和领导交办的工作贯彻执行不及时;有的重传达、轻实干,仅仅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通知落实通知”,没有将上级指示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有的虽然会决策、会指挥、会落实,却不去一线走一走,看一看,不了解真正的效果。有些虽然去查了,但大多数是“明查”,导致难以全面了解和发现问题;有的即使发现了问题,“但充当老好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去严厉批评,使问题得不到纠正。

(四)创新不很突出

创新是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缺少了创新力,就缺少了很多生机;一个干部缺少了创新力,就缺少了成长的动力。现在基层领导干部大多想创新,但真正有成果的不多。比如,有的不善于学习新经验,不经常“走出去”学习其他地区、其他部门的先进经验,借鉴他们的新做法、新措施改进工作;有的不善于研究新问题,想创新却又不能安下心去调研、去分析总结,没有下真功夫把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透,把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新趋势研究透,把新形势下工作对象的新特点、新变化研究透;还有的不善于运用新方法,往往习惯于固有模式,“吃”现成的,不愿花时间去琢磨新方法、探索新出路。

三、完善对策

(一)强化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素质

基层领导干部职务不大,但职责不小,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党的性质。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指导自己的领导实践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信念,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要常修为政之德,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层领导干部的良好道德品质素质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前提。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小事求大善,小节立大德”,时时处处树立党的良好形象,以德服人,以德养廉。要常思贪欲之害,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淡泊名利,始终保持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私心杂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能把握住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让良好的思想素质成为一种人生追求。

(二)提高学习意识基层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养成勤学习、善思考的良好习惯,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明辨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基层领导干部所处的工作环境艰苦、信息闭塞,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发展的要求,不落后不被淘汰,就要不断学习,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尤其是要不断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观念。基层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扩大学习范围,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分析、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党性觉悟,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才能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思维空间,从而进一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

(三)学会调整心态

要保持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的问题,才能坦然面对现实生活,冷静对待各种诱惑,真正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理性地克服消极与悲观情绪,在名与利之间始终保持平静心态。

(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文化是大家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良好的基层文化可以激发大家的热情,统一大家的意念和愿望,让大家觉得在这种文化之中自己永远有自己的角色,激励大家齐心协力的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激发基层领导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基层领导要营造尊重人的和谐氛围,树立基层领导素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基层领导干部要尊重职工的需求,关心职工的成长和发展,重视职工的个体性和参与性,基层领导要增强识别人才的能力。在群众和发展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群众依恋并热爱自己的社会。

(五)提高管理能力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敢管。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如果,一个单位松松垮垮,一盘散沙,正气不树,歪风盛行,职工还有什么斗志?工作还有什么进展。所以基层领导一定要正气凛然,是非分明,在严格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对职工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一定不能偏心,对待大家要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待与自己较疏远的那些人,更要公正公平,一碗水端平。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还应做到用权不靠权。有权不放弃,有权但不专权,有权不弄权,有权不唯权,一定要注重非权力因素,提高才能,加强修养,才能做到有权有威。

参考文献:

[1]陈潮填 《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素质要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曹大友 张守明 《领导管理理论与实务》,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李俊伟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1

[4]丁恒龙 《基层领导公共行政实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1

[5]吴小红 《新媒体舆情对领导干部素质的特殊要求》,求实,2009.(12)

[6]王海丽 《浅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5)

[7]李文仙 《浅谈团场领导干部“德”的素质要求》,兵团党校学报,2007.(3)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7)

一、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必要性

1.工作积极性。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前,一些农村的基层干部常常会因为一些制约因素而导致“老手段不能用、新手段不会用、软手段不适用、硬办法不敢用”局面的出现;因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薪水待遇普遍较低,这便使得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从而让他们对工作产生深深的质疑,这是制约农村基层干部提高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一免两补”这项政策出台后,一些农村的管理组织上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主要是乡村融合、精简单位等,这便使得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工作失去了信心。

2.改革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面对职能定位、管理措施、工作手段等问题该如何进行转变与更新时,常常会变得茫然无措,进而无法正确地开展自己所需要负责的领域工作;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还无法适应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而且很多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工作时,其工作方式及手段依然滞留在传统的、浅层次的管理模式上面,从而使得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无法胜任其分内的工作要求。

3.干部自身素质偏低。现阶段,因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都比较偏低,比较落后,这便导致了农村基层干部无法达到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目的,进而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农村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当前,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在管理模式上依然采用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些管理模式,而对于新兴的相关政策却不予了解,从而使得国家颁布的新兴政策无法切实地传递给村民们。

4.基层组织后继乏人。现阶段,由于农村受到文化、经济、交流等多方面的制约,这便导致了其基层干部组织缺乏后继工作者,进而使得农村基层干部组织呈现出老龄化趋势,而且其管理结构也变得极为不合理;因为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润与发展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都比较偏低,这便导致了很多的年轻人与知识分子都选择进城工作,或是读书考学、参军等,这便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在新生力军上面显得极为贫乏,无法将管理方针理延伸到下一代,进而造成了基层组织人员的青黄不接。

二、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无法正确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一些部门领导无法正确认识到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许多部门领导将重点全部投放在对经济发展的工作上面,进而忽略了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工作素质提高的任务;许多部门领导认为,对农村进行发展建设工作的难度很大,问题很多,因此使得这些部门领导产生了优先让位发展的思想。

2.培训的侧重点偏差。在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工作时,常常会出现一些依照书面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这便导致了理论与世界的脱轨化,从而使得培训工作的目的难以实现。其中,对于现实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村民遇到的问题的关注程度过低,再加上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培训工作与相关部门及单位的实际情况的联系较少,这便使得培训内容变得不切实际起来,从而导致培训工作的作用无法确切实现。

3.教育培训的手段落后。在以往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中,由于其教育方式传统老化、枯燥单一,而且常常是不分对象层次和类型地进行着满堂灌的教育手段,这便使得接受培训的基层干部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使得理论与实际的相脱轨,从而导致了农村基层干部在日后的培训工作这一环节上降低了关注力度;许多培训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而且形式单一枯燥,大多局限在说与听上面,很少运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手段进行培训工作,这便使得培训工作缺乏灵活性与真实性,从而使得培训与现实的不相容。

三、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改革与创新

1.培训内容的创新。目前,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和一些基层干部的要求来进行工作部署,积极做到“符合实际、切实合理、效果显著”的程度,进而将科学性、合理性的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内容创新并完善;将培训工作中的创新与改革给予重点关注,对于一些文化水平程度不同、工作类别不同的基层干部的学习需求做到重点突出,从而将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和侧重性加强。

2.培训方式的改革。在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工作时,要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或是热点为实例,然后以“四个结合”为主要培训手段;利用先进工作者为典型实例,从而让一些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同志现身说教,然后再从基层干部中挑选一部分到经济发展超前的地区去学习管理经常,进而将基层干部的视野与观念进行扩展与更新,从而使得培训工作实现最终目的。

3.扩展培训渠道。为了能让基层干部对工作知识和管理手段有着切实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将培训工作与一些高等院校进行联合,然后再对基层干部展开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工作,这样不仅能丰富基层干部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将培训工作的档次进一步的提升。这样一来,不仅从整体实力上提升了培训工作的水平,同时也帮助基层干部提升了自身素质,这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是否能够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工作彻底落到实处,是否能够让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贯彻,这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部分,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点。而其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加大对其基层干部的教育工作,构建出合理且科学化的教育制度方针,使其能够长远且平稳地发展下去,这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贺国强.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J].求是,2006,(8).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8)

基层是我国政权的基石,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素质能力的高低、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好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而基层公务员培训长期处于薄弱环节,据四川省人事厅2007年在368个乡镇进行的“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显示, 90%的基层公务员认为培训机会少, 5%的基层公务员在近三年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针对这一情况,四川省人事厅2007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计划,拟到2011年,将全省基层公务员轮训一遍。在实施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时,探索采取“类别化+带动式+效益观”的培训模式,即对基层公务员分类设置课程,以重点干部培训带动全员培训,用效益化观念管理培训。经过两年的探索,四川基层公务员培训成效初显。

类别化设置课程——建立个性化、针对性的内容体系

基层公务员由于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不可能采用一个模式设置培训内容,有针对地设置培训内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科学划分类别。针对基层公务员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情况,按照“业务相近、能力趋同”的原则,根据管理级别、岗位性质、工作要求的不同,将基层公务员划分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执法部门三类,分级次、分条块实施培训;二是分类调查需求。2007年,四川省人事厅开展的“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对成都、泸州等14个市州、42个县市区、321个街道办事处的公务员采取书面问卷、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对乡镇干部、街道社区干部、一线执法干部分别进行培训调查,掌握了他们的不同需求和愿望;三是区别设置课程。在培训需求调查基础上,针对基层公务员培训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构建了“3+X”培训内容模块,即以重大时政理论、群众工作能力、突发事件应对三部分内容为三类基层公务员通用培训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三类基层公务员的不同情况,分别设置个性化内容。乡镇干部以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与实用技术、农村工作方法与艺术为主要培训内容;街道干部以社区服务、城市综合管理、城镇工作方法与技巧为主要培训内容;一线行政执法干部以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解释、执行为主要培训内容,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内容,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动态调整的培训内容体系。

带动式实施培训——建立有重点、全覆盖的培训格局

以领导带一般,推动乡镇干部培训。在乡镇基层公务员培训方面,省上主抓镇长、副乡镇长等领导干部的培训,各市州、县市区主抓一般干部的培训,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培训机制。2007年四川省人事厅实施“千名乡镇长培训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基层领导执行力、沟通协调与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工作心理调适”等为主要内容,利用两个月时间,集中举办8期培训班,培训1005名乡镇长;2008年对甘孜州325个乡镇的乡镇长轮训了一遍,这是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首次大规模乡镇干部集中轮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人事厅围绕灾后恢复重建,举办了“生态修复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损毁水利工程修复整治”、“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灾后集中安置点管理”4期专题班,培训基层领导干部400余人;成都市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主题, 2005至2006年对全市222个乡镇的党政正副职、6201名乡镇干部轮训了一遍;2008年围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基层干部统筹协调能力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为主要内容,培训乡镇干部280余人;广元市开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城建与国土管理、和谐社会”五大专题培训,举办培训班37期,培训乡镇干部5470人。通过抓领导培训,带动了乡镇公务员培训工作全面开展。近年来,四川省采取以考促学的办法,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学一门考一门的在职培训,已培训考试依法行政、WTO知识、行政许可法、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公务员法知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科目,包括乡镇干部在内的150余万人次公务员参加了培训。

以试点带全面,推动街道干部培训。基层公务员培训处于薄弱环节,而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培训又是薄弱中的薄弱。为破解难题,四川省人事厅于2008年启动街道公务员培训试点,首期在乐山市、攀枝花市试点。乐山市试点呈现“研讨解决实际问题、互动参与教学”两大特点,开设街道办事处主要职责、基层信访和处置突发事件、社区服务等课程,聘请城管局、政法委、信访、人事、劳动、民政等部门领导授课,讲问题、讲案例,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学后即可用、用则有效果。乐山市对市中区所辖4个街道办事处50余名公务员进行了为期7天的集中培训;攀枝花市连办6期培训班,街道公务员及社区工作人员700余人参加了培训,并编辑了专门的“乡土教材”,内容涵盖社区各个方面,同时建立了社区人才培训登记制度,作为任职、晋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依据。今年,四川省人事厅在总结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开街道公务员培训工作。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9)

一、当前基层国土干部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1.基层国土机构刚刚建立不久,职能设置、人员配备还有待完善。

国土干部应该是依法行使国家土地管理权的行政管理职能人员。在现实当中,那些在基层国土管理机构工作,编制还没有解决的人员,当然也就不应纳入干部培训之列,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工作在土地管理第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他们也就很难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如铁岭基层国土资源所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到目前已建所36个,都是县级国土局派出机构,都是事业单位,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8个,占50%,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8个,占50%。现有编制数183人,实际有人数183人。人员编制均为事业编,这与行政执法不相匹配。

2.现行的基层国土干部培训制度不能适应基层国土干部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1)培训中心不突出,广大基层一线国土干部得不到应有的培训。目前培训的对象主要限于县(市)级以上的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广大从事土地管理工作第一线的人员很少得到培训。这与他们所承担繁重工作应加快知识更新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一个基层所只有所长副所长少数几人参加过培训。虽然我市推行了“一人学习,全员受益”的做法,但因其他人员所学知识又经过了一个中间环节,故这种学习的效果如何,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2)培训机制不科学,基层土地管理人员得不到较高层次的培训。目前按规定,各基层土地管理所由市级土地管理机构负责培训,市级以上由省国土机构负责培训,就基层土地管理人员来说,面广量大,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市级国土培训机构普遍没有专职教员,全靠临时兼职教员授课。这些兼职教员本身工作任务压力很大,没有教学经验,又没有专门时间去备课、调研,俗话说,没有名师当然不能出高徒。

3.培训缺乏长远打算,无法达到培训之目的。

当前的基层国土干部培训的长期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现在进行的培训往往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培训时间短;培训的知识不系统,参加的培训往往没有彼此间的系统联系;培训的单一性,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国土法律法规知识和技能,轻视了培养国土干部职业道德理念的培养。因为培训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培训归来的国土干部们作用还不够大,收效还比较缓慢。

4.培训方式单调,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经过培训的国土干部大多认为,现实的国土干部培训方式单调,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方式主要是授课教师满堂灌,培训的内容也主要是一些高深理论。这样的培训方式,被培训的人(学生)是被动的,教师仿佛是在完成任务,教与学两张皮,学生难以学到知识。从基层国土干部来看,他们极需要培训的知识更主要(来源:文秘站 )的是,如何解决土地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运用新知识从事土地管理工作,以及如何熟练地运用土地管理技能。

二、加强基层国土干部培训的必要性

1.从层次管理上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基层国土干部的培训。基层国土干部的素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石。俗话说“基层不牢,地动山摇”。作为全国土地管理最前沿的战士、占全系统职工总数32.3%的国土管部工作在基层,他们直接面对广大群众,面对工矿企业,面对各用地户,工作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国土系统形象。基层国土干部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地管理的方向、进展和整体效果。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加强培训是树立国土系统良好形象的必要途径。

2.从人员只是结构上加强对基层国土干部培训有其客观的必要性。就铁岭地区基层国土干部来说,大学本科34人,占18.5%,专科116人,占63.3%,中专以下33人,占18%。其中:土地专业10人,占5.4%,经济及管理专业80人,占43.7%,测绘及信息技术专业11人,占6%,法律专业27人,占14.7%,其他55人,占30%。虽然专科以上学历超过80%,人员素质较高,但具有土地系统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政策和业务能力、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而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基层国土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根本途径,显然至关重要。

3.从越来越繁重的工作量上培训基层国土干部也日益迫切。基层国土干部教育培训是增强国土管理能力和提高国土管理水平,保证国土工作顺利进行和国土管理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保护耕地,规范管理土地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各种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矛盾不断显露,基层国土干部的工作量不断增加,日趋繁重的国土管理工作使基层国土干部不堪重负。如何解决经济发展的土地需求同保护耕地、规范管理土地之间这一矛盾,已成为各地基层国土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虽然有待于多方面的制度支持与保障,但是作为提高基层国土干部素质重要手段的国土干部培训固然不可缺位。

三、对现行基层国土干部培训的一点建议

1.突出中心,切中要害,将基层国土干部培训作为重点。

应建立基础培训方法。增加培训人员层次。现实中各地培训对象仍以县级部门负责人为主,而基层国土干部由于土地管理工作繁重,培训名额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参加上级国土部门组织的土地业务学习和培训,迫切需要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因此,应侧重基层国土干部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土地管理技能、方法的培训,加大基层国土干部的培训力度。

2.建立长期性、系统性的培训机制,促使基层国土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管理制度的 不断加强,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相应的土地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各类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土地管理工作的难度必然不断加大。基层国土干部要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为形势是不断发展的,为此,也就要求国土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此同时,对国土干部的培训也应是长期的、终身的、系统的和有针对性的,而不应该是蜻蜓点水似的,流于形式。使国土干部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用思维、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高素质来树立自身所发出的管理的权威性。

3.改变现有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应有针对性。

培训只有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进行,才能达到教育培训之目的。为此,在国土干部培训中,应进行交流互动式培训。让教师在互动中发现问题,从而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生在主动中学,学以致用。在培训内容上,不能脱离土地管理工作实际,要以土地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主。为此,最好多一些案例式教学法。案例不仅反映各种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状况、法制建设水平,而且如实地展示了土地管理者对土地法的理解、管理意识、执法精神、分析能力、管理技能等综合能力,换言之,案例是土地管理者素质的真实表现。在国土干部的培训中,尤其是基层国土干部的培训教育中,更应当注重案例的教学。案例分析是提高国土干部,尤其是基层国土干部素质最简捷方法之一。从教学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法提供给教师与学生一个沟通的平台,利用这样的一个平台,进而形成讨论、争辩的教学氛围,并且经历一种管理角色转换的体验,使教与学的双方在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共识,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10)

_、部分干部职工工作方向茫然。由于工商所大部分干部长期主要从事收费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定费、收费、催费上面,因此停收“两费”后,少数基层干部未能及时调整过来,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有的深感今后的工作量聚减,过于轻松;有的则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不知干什么,怎么干。

_、基层工商所队伍整体素质,无法适应工商转型的要求。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基层工商所都存在干部年龄偏大,素质不高的现状,以前不少工商所的重心侧重于收费职能,收费工作简单不需要动脑筋,上级考核又是以收费任务考核为主,因而大部分干部很少有机会或者也不愿意接触执法办案,停征两费后,难以适应新的工作任务要求。相当一部分干部对工商法律法规不熟悉,不懂执法程序、执法技巧、文书制作,在监管巡查中也很难发现和识别非法经营行为等较为复杂的违法行为。如××工商所有干部职工__人,具有执法资格人员__人,平均年龄__岁,该所能独立办案的只有__人左右。××工商所共有干部职工__人,具有执法资格人员__人,平均年龄__._岁以上,该所能独立办案的只有_人。

_、日常巡查监管仍然沿用收费为主的监管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收费为主的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目前基层工商所仍然沿用旧的监管模式,监管范围基本上仍然停留在以对有形市场和对一些小规模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监管为主。虽然有巡查队,其职责由于过去以收费为主,日常监管的执法业务知识欠缺,巡点不明确,也是巡而不查,对市场整治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运动式、突击式、阶段式的整治,缺乏事前预防、动态监督的意识和手段,科学、长效的监管机制还有待健全。

_、基层工商所人员分布不合理,人员不能流动,人才得不到重用,缺乏应有的活力。我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__人,在基层工商所一线的只有__人,占总人数的__%。自____年下半年以来,我局基层工商所之间不管所长、副所长、一般工作人员几乎未交流,即使这两年变动的三名工作人员(_人进机关,_人从××所调××所)都是不得而为之。在工商所一线工作的有培养前途的干部,长期在副所长或者一般工作人员岗位上得不到交流、重用提拔,上级机关的副主任科员“用脚踢”,在基层工商所除所长外,不管干好还是干坏干一辈子混不到一个副科级。基层的干部在怪命不好,他们认为进机关提级任职在靠关系,不是凭个人能力,相当一部人在政治上选择了放弃,工作选择了敷衍,在生活上选择了沉伦,缺乏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应有的活力。

_、基层工商所的必要经费、交通工具得不到保障。自去年取消工商管理费后,工商所的办公经费日趋紧张,特别是今年_-_月份的“零经费”,再加上两年多的生活津贴未发放到位,上级机关引导不力,甚至对基层工商所说“有钱开门,无钱你们看着办……”,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所的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目前我局_个工商所每个所只有一辆车,其辖区都有城乡结合部,管辖范围都比较大,而且有的监管对象地处偏远,要到达市局推行网格化市场巡查的标准,要求一周巡查_次,除了××所、××所勉强维系外,××所、××所、××所靠一辆车保证巡查几乎不可能,因此落后的执法车辆影响了巡查执法。

三、基层工商所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_、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职能转型的紧迫感。由于诸多原因,多年来,基层工商所一直把依法征收两费作为工作的重点,停征两费后,要实现基层工商工作的重心转变,就需要全体干部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把思想统一到省局市局关于职能转型的要求上来。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引导教育,一方面要组织基层工商干部学习《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更新执法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基层工商干部开展以“如何促进职能到位”、“两费停收后工商怎么办”等为主题的讨论,使大家正确认识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辩证看待“两费”取消给工商部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危机感,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省局市局关于职能转型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长远发展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职能上来,从而实现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和监管方式的大改革。

_、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着眼工作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基层工商所干部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一是要区分不同岗位对象进行培训。依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针对不同业务、不同岗位、不同人员进行培训,对基层干部要着重围绕“六会”(会监管、会办案、会服务、会维权、会协调、会电脑)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监管执法能力。二是要创新培训模式,在定期全员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案件情景模拟演练、现场指导办案、跟班学习、到兄弟单位进行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同时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的带动作用,在日常开展行政执法工作中,由业务骨干及办案经验丰富的人员带领年轻干部和年老干部开展执法办案工作。三是要充实培训内容。不仅要进行工商部门常用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培训,还要突出执法办案技能、业务技能培训;四是要注重培训效果。要实行逢训必考和“一月一法、一季一考”、岗位练兵等多种考试方式,严肃考试纪律,将培训考试与年终考核、评先评优、职务变动挂钩,激发执法人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以考促学,增强将学习培训内容转化为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的效果。

_、推行网格化坐标式的市场巡查,创新巡查监管方式。基层工商所要严格按照市局网格化坐标式市场巡查管理办法及分局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合理划分网格,确定坐标点,确定网格责任人,并将“定格、定点、定员”的情况予以公示。网格的确定,以工商所为单位,将工商所管辖区域确定为一个网,然后分层分片网划分为若干个格,并以相邻的两个以上格组成巡查站,确保_人以上开展巡查;坐标点的确定,每格内销售高危商品、食品等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和信用度差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确定为网格中的巡查坐标点;责任确定,每格明确一名巡查干部作为该格第一责任人,与相邻的格组成一个巡查站,站长为该站的责任人,负责该站各格日常监管的组织和协调,同时又是相邻格的第二责任人。各所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和完善网格化坐标式市场巡查管理制度,尤其是考核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监管类型和对象,提出不同的监管目标和考核要求,使每个监管人员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做到责任与职权相统一。

基层干部学法用法篇(11)

一、 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思维

1.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思维。一是当前形势所需。经济建设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旋律,我国已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必须要学好用经济的眼光去思考、解决问题;二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思维,不管你从事的是党务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都与经济或多或少脱不了干系,并且与经济息息相关;三是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经济将更加重要,特别是即将进入适应经济时代,如果一名基层领导不掌握一定的经济学思维,将会寸步难行,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2. 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具备怎样的经济学思维。一是具备宏观经济基础知识,能了解、懂得国家、省、市、县的经济政策;二是能够懂得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术语,做到不说外行话;三是掌握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律。

3. 基层领导干部怎么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思维。一是自学。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必须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不会落伍。二是向他人学。自觉各类培训学习,珍惜培训学习的机会,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积极争取学习机会,多听经济学专家的报告、演讲。三是在工作中去。在工作中碰到经常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不能绕开走,要围绕问题向书本去求学,向专家去请教,直到找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使自己经济学知识更上一层楼。

二、 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

1. 基层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是基层行政工作的立足点。当前社会已发展到关键的环节,社会矛盾突出,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作为一名基层领导者面对拆迁、社会福利分配、干群关系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法律的途径来解决,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一名基层工作者必须具备法律思维,在工作中生活中用法律去化解和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才能确保一方平安。

2. 基层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与媒体的保证。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因此,也引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社会上仇官、仇富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公共突发事件。作为一名基层领导者,每天面对的是群众、农民,是各类事件具体实施者,随时都会面临各类的发生。因此,基层领导者必须学会法律,要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否则,将会引发更大的事件。

3. 基层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作为基层工作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根本点。只有法律才能确保处理社会问题的公平、公正性。因此,在工作中用法律去思考问题,用法律去看待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 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