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师暑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7 13:33:04

教师暑期论文

教师暑期论文篇(1)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有许多改进之处,认识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老套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乐趣的过程。以往总是“通过老师讲述,学生默默记住”,这样很快学生就会忘记,在新课程设置中,则更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掌握某个知识点,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而且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有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很好作用。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加强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体现同学间交流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在以后教学中,不能仅仅追求完成教学任务,总担心自主探究耽误时间,干脆将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对培养学生能力只是空谈。

新课程理论。新课程提倡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让教材成为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真正使教材成为老师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敢于打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挖掘每一节课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能力,乐于观察,乐于探究学习知识,让学生感到课堂不是学习知识唯一的途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主体性与能动性表现在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教材),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让教师养成认真钻研教材的习惯,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主题思想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乐学、爱学、想学,进而达到自能学习。

真的感谢陶老师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能有幸自我提升,今后,我要多学习理论,平常及时记录、整理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的学习,把这几天学到的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青年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暑期培训学习体会

中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2016优秀篇】

党员暑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暑期培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音乐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2016年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2016暑期培训心得

小学班主任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大学青年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暑期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10-02

.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2012年以来每年七月份定为夏季学期,夏季学期期间,学校安排了选修课程、暑期学校、创新论坛等多种活动,国际暑期学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暑期学校是以研究生院为主导,院系为承办主体,招收国内外学生,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开拓学生视野,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开展国际暑期学校,对我校国际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知名度,吸引潜在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可以让我校学生接受国外导师的指导,学习前沿理论、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项目开展情况

国际暑期学校由我校研究生院国际化办公室负责项目,为保证项目质量,研究生院规定了项目的基本要求:①由我校具体院系承办;②国际暑期学校所邀请的外籍讲师比例须达30%(含)以上或所参加的国际学生比例须达30%以上;③参加暑期学校的学生规模须达30人以上;④暑期学校举办时间须达2周以上;⑤暑期学校可综合采用课程(course)、讲座(lecture)、研讨会(seminar)、工作坊(workshop)、企业参观(field trip)、文化采风(study tour)等形式;⑥须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保证国际暑期学校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在“985三期”中专项拨款,为每个院系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并要求各部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项目自2012年12月开始组织申报,共有二十余项项目申报,研究生院组织评审出13个项目予以重点推进。13个项目分别来自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药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信息学与生物统计学系、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凯原法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项目经验总结

由于今年是我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开展第一年,虽然做了充足准备,但实践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解决,如财务收支、宿舍设施、校园卡办理等。通过今年的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1.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夏季学期国际暑期学校工作指导手册》。手册用于指导院系开展工作,明确规定项目流程、时间安排、不同部门联系人等信息。手册应包含如下内容:①住宿安排;②费用收支;③校园卡办理;④结业证书制作;⑤签证办理。

2.各项目之间实现资源共享。项目中的13个暑期学校分别来自文科、工科不同院系,项目内容各异,各具特色,如条件允许,可以安排某一个项目的学生参加另一项目的部分活动,如安泰经济管理学院项目中包含的参观公司等内容,向其他暑期学校项目开放。同时,工科的很多如参观实验室、探讨科技前沿应用等的项目内容,可以向安泰、凯原法学院等文科院系开放。从学校角度看,每个项目作为国际暑期学校的组成部分,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不同项目之间资源共享,会极大地丰富整个国际暑期学校内容,实现效用最大化。从学院的角度看,学科交叉能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增加项目吸引力。

3.加大宣传力度改良宣传途径。网络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了解信息的途径,研究生院在夏季学期网站上对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做了宣传。但由于夏季学期网站是2013年新开设的网站,知名度较低,浏览人数少,此宣传途径效果欠佳。研究生院网站知名度较高,可以在研究生院网站上设置较为醒目的暑期学校链接。考虑到国际暑期学校招收外籍学生的特性,可以在研究生院英文版网站上做宣传,但英文网站建设相对滞后。另外,今年的国际暑期学校宣传的前期准备也有所欠缺。除网络宣传外,研究生院还统一制作了宣传手册。手册汇集了13个项目的详细介绍,内容包括:①暑期学校项目名称;②具体时间、地点;③教学内容;④拟招生对象、人数;⑤拟聘教授;⑥收费;⑦奖学金;⑧住宿安排;⑨餐饮等。除研究生院统一模板外,学院还可以根据各自的项目特色制作宣传资料。

4.建立完善的反馈及评估机制。反馈及评估对项目后续发展尤为重要,每个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征求参加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可以有效改进项目存在的问题,为以后项目的成功开展做好准备。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暑期学校学生的后期跟踪管理,如建立校友会等,树立交大良好的声誉,保证暑期学校项目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三、项目长远目标

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还可以带动我校国际化的建设和发展。2013年的国际暑期学校共聘外籍教师59名,其中不乏本学科、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可以与夏季学期其他相关项目联动,充分利用国际暑期学校的外籍教师、院际合作资源,安排授课和学术交流活动。

1.推动英文课程建设及完善。从时间安排上看,国际暑期学校开办的时间长度与夏季学期选修课程的时间长度相当,都在一个月以内。从师资配备上看,目前的夏季学期课程多是本校教师讲授,请外籍教师也是花费巨大,因此,可以请国际暑期学校的外籍教师授课,可以在授课形式上不拘一格,安排国际暑期学校的一名或几名外籍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教授,既丰富了夏季学期的内容,又与平时课程有所区分,符合夏季学期开设目的。从更高层面上讲,国际暑期学校的外籍教师资源还可以用在学校英文课程建设上。我校能用流利而专业的英文进行高水平授课的教师仍是稀缺,可以组织暑期学校的外籍教师讲授英文课程,并形成常规化授课群体,弥补高水平的英文授课资源的空缺,进而推动英文专业建设。

教师暑期论文篇(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都指出,要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包括“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形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学生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形式。如何构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一直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方向,也符合中央的政策导向。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年来的暑期社会实践为例,通过对“基地化+项目推进”模式的介绍,尝试探索一种有助于建立高效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新模式。

1当前高效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

以北京大学1982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推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始,我国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经过30年的发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在形式和内涵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体系、保障机制、基地建设和项目设计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1暑期社会实践缺乏阵地,“游击战”特征明显。很多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没有一个稳定的据点,每年的前往地点可能都不一样。这些目的地很多都是学生原籍所在地,依靠学生及家长的社会资源帮忙联系落实。这种方式虽然能解决活动地点问题,但是不稳定性因素很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资源对于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而言毕竟是短期的,不具有长期性,所以就会出现每年都更换活动地点的现象,呈现出明显的“游击战”特征,使得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缺乏稳定的预期和可持续发展的阵地。

1.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特色。当前,很多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文化支教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赵振华,2006)。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几乎是雷同的,没有院校特色和学科特点,同学们所开展的活动也往往与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

1.3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尽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有明确规定,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参与热情不高,指导不够,结果就变成了只有高校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指导学生从事该项活动。究其原因,在于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力度不够,教师们没有动力去参与这个工作。

2“基地化+项目推进”模式的实践

我院为了克服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近年来在不断探索“基地化+项目推进”的新模式,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基本思路就是注重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建多层次的学生团队,依托基地开展项目,并加大对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激励。其模型框架如下:

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加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开展活动、服务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落脚点 (戴育滨,2006)。加强基地建设,是确保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制度化、长效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院非常重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建”的原则,针对“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暑期社会实践形式,学院与地方有针对性地共建了多个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如与清远、河源、云浮等地区的多个中小学签署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并挂牌建立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与广州市逢源街道和珠村街道等多个社区挂牌建立了“四进社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2.2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推动项目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化是专业理论知识、实际社会生活、学科相关知识等多学科的交叉,与实际工作过程密切相关,重点在于能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张军辉,201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与所选定的拟开展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息相关。根据特点,我们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分为“主题式”和“专业性”两种类型。“主题式”项目是指由上级相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每年确定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开展相关项目 (赵侠,2007)。在2012年暑假期间,为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倡导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我院组织了多只“三下乡”队伍,奔赴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了以励志教育为目的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和媒体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专业性”项目则是以学院学科优势为依托,选择一些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或地方政府关切的问题作为项目选题,让同学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例如近三年来,我们结合我院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特色,指导学生以乡镇经济和村庄经济发展与转型为主体,设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并据此有针对性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有些优秀的调研报告还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2.3围绕项目组建多元化的混合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团队组建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团队层次的多元化。团队中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本科生既有低年级学生,也有高年级学生。其中,本科生主要开展“主题式”项目,而硕士生和博士生则带领本科生开展“专业化”项目。通过组建这种混合团队,既能保证项目得以更好的完成,同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模范作用也能通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育人功能。

2.4加强对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激励。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积极性,我院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对指导老师的工作予以承认,并计算工作量;而对于参与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同学,如果所参与项目获得荣誉,则会在学年评优评奖及综合测评中给予加分,从而激励同学们认真投入到实践项目中去。通过这些激励措施,使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成果质量得到了提高,获得校级以上的优秀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数量逐年上升。

3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

为了建立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除了进行模式创新之外,还需要进行其他配套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我们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改革是两个重要方面。

3.1实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就是要把暑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改革轨迹,列入教学计划,真正把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生学籍管理和德智体能综合测评体系 (王雪、王巧玲,2009)。要把暑期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中。这既需要高校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学校的团委、学生工作部(处)以及教务处在执行层面加强沟通协调,为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3.2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高校任课教师之所以对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缺乏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决定他(她)们职称晋升的关键指标是科研成果,而指导学生实践与他(她)们评职称没有关联。按照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的文件精神,要把实践教学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因此,要提高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完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有必要将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予以考核。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06(06):114-115

[2]戴育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的科学构建[J.,教育评论,2006(03):62-64

[3]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66-69

教师暑期论文篇(4)

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国防科技大学受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南省教育厅委托,于 2009 年 7 月 15 日至 8 月 10 日承办了“微处理器设计”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高级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系统”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同时协办了“龙星计划”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本次暑期学校举办过程中,学校依托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学科优势,坚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主要指导思想[1],在办学理念、师资遴选、实践环境、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旨在打造一流的学科交流和学习平台,促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受到了来自全国 76 所重点高校 258 名学生或青年教师的一致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暑期学校的办学理念

自从 2007 年成功承办“高性能计算”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以来,我院从本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暑期学校办学经验[2],提出了“交流、创新”暑期学校的设想和方案,初步确立了以下办学理念。

1) 注重交流,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打造交流创新的暑期教育氛围。

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特定学科的教学资源优势[3],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防科技大学在微处理器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等领域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教学科研根基,但是为了给全国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研究平台,还需通过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来提高暑期学校办学质量。在师资方面,需要聘请学术界一流大师深化优质教学资源整合,邀请著名企业专家探讨现今工业界最新发展动向,不仅可以集众家之所长,给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而且还能够有效弥补我校部分学术领域之不足,通过交流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提高我校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在学生方面,则要将不同学科、不同高校之间学术交流作为暑期学校办学重点。提倡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来拓宽学生视野,加强边缘学科的研究与探讨,促进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融合;提倡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加速学术资源互补与融合,激发科研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2) 充分展示承办高校的学科特色,精心设计科学的课程结构与内容,打牢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组织与建设是暑期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也是达到暑期学校办学目标的最实质性工作,为此,我们应该立足于本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与本学科发展现状,精心设计课程设置方案。首先,暑期学校应该充分借鉴本校在科研攻关任务、追踪技术前沿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内涵不断拓展延伸,研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课题,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热情。其次,暑期学校还要充分关注本世纪以来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微处理器技术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认真组织精干完备的课程体系,如围绕VLSI工艺、体系结构、芯片设计、背景应用等多个层面具体介绍微处理器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给学生展现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前沿技术发展动态,促进学生对不同知识层面的融会贯通,激励学生在多个层面上交叉创新。

3) 重视应用,借助本校丰硕的科研成果来直接参与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强调工程实践背景,然而目前国内大学教育受物质条件限制,使研究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处理器设计领域接受系统而全面的科研训练变得十分奢侈,无法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国防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于国家战略核心技术的集体攻关,在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参与科研项目等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同时长期坚持教育与科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形成了系所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因此,在暑期学校筹备组织过程中,如何将科研一线上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骨干队伍与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互平行、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强化此次暑期学校办学效果的又一重要举措。

2暑期学校筹备与运行工作

基于上述办学理念,我们制定了暑期学校教学运行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办好此次暑期学校,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了筹备会议,讨论暑期学校招生、教学安排、后勤保障等事宜。在招生宣传方面,自申办项目批准后组织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主要途径为:制作暑期学校门户网站,在各大高校BBS论坛招生简章,向各所高校研究生院和银河系列机用户单位寄送邀请函与宣传海报,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进行对外电子邮件宣传等。截至6月30日,暑期学校共接收到81所院校、研究所980多人次报名。三个暑期学校依据“重视专业基础,强调学科交叉,对本人研究工作有较大帮助”为原则进行招生筛选,分别录取了110名、100名、48名同学,绝大多数来自“211”、“985”院校以及国家重点研究所。

另外,还组织了严密的教学备课与课程试讲工作,明确了“少而精、高水平、有特色”的基本办学原则。经过征求专家组意见与组委会反复讨论,形成了多个层面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实践课、研讨课、系列讲座等。其中,课堂讲授约占三分之一课时,其余时间则用于学生实践或专家讲座。在本次暑期学校师资选择上,我们主要立足于三点:

1) 聘请具有多年研究生教学经验的老师承担大部分理论课程;

2) 聘请具有多年一线科研经历的专家承担实践课程与少部分理论课程;

3) 聘请国内外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承担专题讲座或前沿报告,目的在于夯实本学科课程理论基础,凸显理论结合实践的办学特色,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学术创新氛围。

在课程质量方面,我们始终瞄准高水平建设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予以保障,包括教师上岗培训、定期检查课件准备质量、提前开班10天上交讲义等。同时,还组织专家组开展了两轮暑期课程试讲工作,重点对课程内容衔接、前沿发展动态、实践理论支撑、实践环境保障等环节进行了督促整改,并选择了本校20名博士研究生志愿者进行培训,专门从事实践教学辅导工作。

2.2课程组织实施

此次办校总共历时27天,周一至周六全天上课,周日休息,考虑到暑期期间气候炎热,为了保证学习质量,上午主要安排了课堂授课,下午或晚上则以课程实践、专家座谈/研讨会为主。本次办学立足于本校课程资源,同时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前来开课讲授,课程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合乎暑期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微处理器设计”全国暑期学校为例,开设了VLSI设计基础、微处理器体系结构、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与体系结构实现等4门必修课程。其中,“VLSI设计基础”旨在从工艺底层出发让学生掌握VLSI设计基本方法与基本概念,掌握全定制设计方法和工具,熟悉低功耗设计方法;“微处理器体系结构”主要让学生掌握主流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熟悉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原理,同时了解流处理、GPU等前沿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目的则在于让学生从工程设计角度体会典型的高性能微处理器体系结构,掌握以Open Sparc为代表的RISC体系结构设计流程;“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与体系结构实现”从应用层面出发让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基本理论知识,为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通用处理器研究设计打下坚实的应用知识基础。

此外,学生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网络服务等方面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大家明显感到军营文化秩序井然、管理严格;住宿条件整齐卫生,各种物品一应俱全,衣食住行方便;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周到,组织活动丰富。然而,我们却不容忽视学生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课程内容设置偏多。本次办学共计27天,每天分三个时段授课,分别为3小时、2.5小时、2.5小时,部分同学反映课程过于紧凑,缺少课后消化时间及同专家进一步接触时间。

2) 推荐书目未在网上提前公布。部分同学的课程基础较差,需在正式授课之前进行课程预习。还有部分学生觉得应该事先熟悉课程内容,可以带着问题来听课,与老师进行更多互动交流。

3) 图书馆资源未完全开放。由于图书馆资源开放时间偏短,部分同学反映课堂上遇到问题无法及时查阅图书馆资料。

这些问题应该在今后开办暑期学校时加以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1) 施行教学管理网络化,允许学生自由选修感兴趣的课程,便于有足够时间消化所学知识;

2) 在开班前一个月在网上公布相关教材及参考资料,便于学生做好学前准备;

3) 全面开放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保障等。

4结语

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营造学科融合的创新人才环境,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2009年夏季举办了计算机系列暑期学校。办学之初,我们便明确了落实开放性办学、实施资源共享、打造精品课程、展示学科特色、强化工程背景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并且认真落实到了筹备与组织的各个环节,在师资遴选、实践环境、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与创新。该系列暑期学校共有258名学生或青年教师参加,历时27天,开设了9门前沿理论课程与4门实践课程,总课时达422学时,同时还邀请了16名海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创造了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暑期学校的高水平办学效果。问卷调查表明:同学们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专题讲座、后勤保障等环节上的满意程度均达到了预期效果,大家普遍反映学习了知识、开拓了眼界、锻炼了能力、收获了友谊。同时,学生还为今后继续举办暑期学校提供了一些建议。此次开办暑期学校给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我们衷心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国家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继续举办更高水平的类似活动,从而推进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 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1.

[2] 柴文玉. 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教育理念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07(1):85-88.

[3] 张淑林,裴旭. 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打造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品牌[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7-8.

[4] 董南燕,王卫,卢晓东. 暑期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7(4):40-44.

Explor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Summer School in Computer Series

LAI Ming-che, GAO Lei, WANG Zhi-ying, LU Hong-yi

教师暑期论文篇(5)

7月13日开幕式后进行了院长论坛,八所国内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与学员们就建筑教育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教师暑期论文篇(6)

2.引导学生交流暑期有趣的事情和内心感受,自己设计展示方案,展示自己的暑假作品,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积累生活体验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品味暑假生活带来的快乐。

2.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交流暑期有趣的事情和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暑期趣事的交流,让学生品味暑假生活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大家暑假过的好吗?

学生:(略)

老师:大家在暑假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学生:(略)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你在暑假经历的趣事和感受。(过渡)

【讲授新课】

一、暑假的趣事和感受(板书)

(一)暑假的趣事(板书)

老师: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二页,我们认真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图中的同学们正在交流他们在暑期经历的趣事。让我们也来谈谈你所经历的趣事吧!

(让同学们自由结组,进行交流。)

学生:(略)

老师:大家都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找几个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略)

(还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暑期参观”、“暑期活动(一)”、“暑期活动(二)”、“暑期夏令营”;图片“安全伴我过暑假”、“好书伴我过暑假”、“暑假科普”、“快乐暑假”等。)

老师:暑假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在暑假经历的趣事中,我们肯定会有一些感受深刻的事情,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这个同学在暑假经历了什么趣事,他有什么感受?(过渡)

(二)我的感受(板书)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三页,认真看一看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这个同学通过暑假和爷爷摘西瓜、卖西瓜,学到了什么?他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略)

(还可给同学讲文本资源中“农村孩子如何过暑假”、“我的暑假生活”等知识。)

老师:我们大家是不是也有令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略)

老师:大家从这些事情中,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些收获,下面大家把这些感受、收获记录下来吧!

学生:(略)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四页,看下面这首儿歌,跟我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略)

老师:暑假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走向社会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收获。”大家看儿歌上面的同学们在做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大家说的很好,他们在展示他们的暑期作品,下面,让我们也来让我们举办一个暑期的作品展吧!(过渡)

二、暑期作品展(板书)

(让同学们欣赏图片“暑假航模赛”、“暑假手工”、“暑假学画”。)

老师: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可能也参加了好多类似的活动,做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怎样展示我们的暑假作品。

学生:(略)

(让同学们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制订一个展示方案。)

老师:下面大家把自己课下准备的作品拿出来向大家介绍、展示一下吧!

学生:(略)

教师暑期论文篇(7)

以浙江省某新崛起的独立学院为例,在校学生数目约为9000人,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总数就有过百项之多,个别系部光一系便上报队伍30多支。一所新兴的独立学院的开展情况尚已如此,其他成熟高校的开展情况想必更加喜人。然而在喜人的活动开展背后,安全预案缺失、指导教师跟踪不够、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都相继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无法全程跟踪。多数高校对于学生暑期实践开展的地域无严格限制,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园所在地进行,也可以去省外开展。由于暑期实践时间大多要求在五天以上,有些队伍甚至会安排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实践,多数指导教师因为地域和时间的关系,无法全程陪同学生,了解学生活动开展的细枝末节,这就造成了暑期实践中的安全漏洞。一旦发生事故,在第一时间学生只能自行解决,随后再联系指导教师,因为地域关系,很多指导教师在事后也无法赶到现场。

2.实践类型多,非专业教师无法胜任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类型基于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既有人文经济类的,也有建筑设计类的等等。一些对专业知识要求或是危险性比较高的实践活动,必须由专业教师担任,才能预防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例如某项关于化学类的实践,学生随意填写了一位外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即便教师在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一些失误,指导教师也无法第一时间洞悉或解决。

3.经费问题引发安全隐患。目前多数高校要求学生先自筹经费开展实践,待实践结束上交材料之后,再根据实践表现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由于事先没有经费或是因为无法预测实践之后究竟能够拿到哪一档次的补助,学生大多手头拮据,出行和住宿都是能省则省,尽可能挑选便宜的交通工具和住宿,并不考虑交通和住宿是否正规,总抱着我们一群人在一起不会有危险的想法。

4.大学生处理安全突发事件能力薄弱。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平日学习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能力较弱。普通的校园活动对于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的要求和活动维持时间都没有暑期社会实践那么高那么长。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在遇到安全事故的第一时间通常会选择拨打110或是打电话向朋友和老师求助,极少有人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除了110、120、119之外的相关部门电话。

三、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一些举措。

1.严格审核项目方案,给师生加压。严格审查学生上交的实践方案,充分讨论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杜绝学生打着实践的旗号跑到省外游玩,必要时候可进行立项答辩。通过答辩的方式既可以给学生施压,也可以给指导教师施压,教师是否对项目进行了悉心指导,还是只是挂名,通过答辩十分容易辨别。在要求学生写好实践日记的同时,省内项目必须要求指导教师亲自跟踪,省外项目要求教师每日电话跟踪,不管任何一种跟踪方式,均需要指导教师完成指教师实践日记,以防指导教师浑水摸鱼。

2.重新规划实践经费发放制度。可在立项答辩之后,根据学生表现,预支一部分经费,如若实践项目如期完成,材料上交齐全,表现良好,可给予剩下的经费,否则剩下的经费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开展实践的基本经费,又可鼓励他们努力认真地完成实践及后期材料。学生了有了基本的经费之后,就可以选择正规而廉价的交通工具和住宿,养成索要发票以便后期报销的习惯。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经费拮据而引发的安全隐患。

教师暑期论文篇(8)

二、活动形式:个人阅读与集中论坛相结合

三、具体安排及要求:

1、所有一线教学人员必须全部参与到该活动中来,并根据中心学校统一规定书目,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阅读,并将自己所选书目以邮件的形式发至yyhppwan@xx,截止时间为7月6日上午12:00之前。

2、阅读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同时,写出阅读心得,字数在5000字以上,学校将在开学后第一周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读书笔记不允许使用电子稿,不得打印,统一用稿纸手写,严禁下载抄袭。8月25日前上交学校教务处。

3、根据中心学校统一安排,暑假期间我校将组织二次专题读书论坛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次:7月26日上午8:00,在学校会议室进行,参加人员有:宋丽君、张学娟、苗清秀、张宝、郑金菊、董波、李海梅、赵辉、于恒、刘霖妍、岳微、李丽、张娟、王环、李燕、朱旭,每人发言时间不少于10分钟,尽量做到脱稿发言。

第二次:8月25日上午8:00,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全体一线教学人员全部参加。采取随机抽阄的形式确定发言人员,发言时间不少于10分钟。

4、为确保论坛活动的实效,原则上不允许请假,如有特殊情况无法参加,至少提前一天找校长请假。

5、学校将根据教师论坛、读书笔记情况对教师假期读书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将结果作为第三批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教师评选的重要依据。

1.《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已学习的教师不需再读了。)

2.《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

3.《当代德育新理论从书(情感德育论等8本)》 朱小蔓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5.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6.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教师暑期论文篇(9)

1.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授课的意义。心理学是人际学,是关系学,是生活学。作为一名教师,懂得标的心理学原理和法则对教师的助人成长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你需要掌握像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艾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等知识。学习这些理论,对整体把握学生学习心理有着重大意义。如上课分析同学们的听课状态,判断同学们的兴趣度,及时调整教学安排。而非师范生没有经过这种专业的培训,很难掌握理解同学们的状态,这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

2.口才对教育教学能力的重大影响。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谈吐是教师的第二外貌。教师的语言实际是一种专业的语言,是一般语言在教育行业中的特殊运用。通过本次夏令营的授课环节,我们发现师范生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直戳要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学生。同时更多的与孩子们互动,尽可能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非师范生则委婉含蓄,用自己认为舒服的方式去授课,没能考虑到学生们的需求。或幽默风趣,或晦涩难懂,或泛泛而谈,难明重点,这影响了教育的统一性。

3.教师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精神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教师的自我责任意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而教师必须树立主人翁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亲民”中不失威严。师范生长时间来的教学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状态,展开教学活动。而非师范生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接受以及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当他们克服不自在的状态,真正认识到教师的伟大,才能够转换身份,融入到教学中去。适应时间的差异就源于平时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差异。

二、非师范生培养方案与教学方式在暑期实践中的体现

从非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来看,非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专门人才。在大学接受教育期间,更注重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反应力与灵活性较好。樊宏、戴良铁(2009)构建了能力结构模型,认为能力实质上是建立在处于某种价值观和文化情境下,以内在才能为基础并能够通过学习、努力和实践,从外界获得各种类型的技能和知识的一座金字塔。自下而上,那些可以通过学习或培训来提高能力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墨子曾经表达过人的生存、人的命运依赖于人的能力(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意思,认为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而是要通过艰苦的磨炼和后天的培养才能得到。非师范生专业学生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是对自身培养方案的一种体现与展现。不可否认,在教学方式上,师范专业的学生会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学会了前辈教师大部分的经验,而非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自身在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大。

教师暑期论文篇(10)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在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概念,比如“国际性”。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国际性”是两个稍有区别的概念。“国际性”强调的是一种属性,或是特点,“国际化”更多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或是趋势,同时,“国际化”会使人联想到“西方化”“全盘西化”,因此会越来越避免使用“化”这样的词。但是二者也有共同之处,都是关注本土文化之外的文化,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本文所采用的是“国际化”与“国际性”,只是在构句方面有差别,没有太多词义上的差别。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率先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也为了提高本国教育水平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每所高校都希望能够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开展各种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其中,暑期学校项目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暑期学校项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每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开展各种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中,暑期学校项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何谓暑期学校,不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涉及的暑期学校项目是指高校在暑期时间(通常为期一个月),聘请优秀的师资,为本校学生或者是外校学生(或社会其他人员)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并开展课堂管理、成绩考核、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活动等环节,同时予以学分互换认定的项目。

国外高校的暑期学校项目历史悠久,早在1871年,哈佛大学就开办暑期学校,目的是将本校的优质资源向社会开放。这一制度受到了美国其他高校的推崇,比如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相继举办暑期学校,因此暑期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在美国高校中保留至今。同时,欧洲各高校也借鉴这一模式,先后举办暑期学校,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暑期学校。国外高校的暑期学校项目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第一,生源广泛。比如康奈尔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等均招收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社会人员,打破了最初只招收在校学生的做法,使得在校学生在真正毕业进入社会之前可以有机会和“社会人”进行沟通,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第二,课程设置新颖多样。康奈尔大学的暑期学校项目的课堂不仅设在校内,也提供在校园外的体验式教学,同时,暑期学校是由远程教育和暑期学校学院共同主办,在课程的提供方式方面,引入远程教育。第三,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很多国外的高校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也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学校在暑期开设的讲座、论坛。第四,宣传手段信息化、便捷化、人性化。哥伦比亚大学暑期学校项目采用了RSS(“Rich site summary”or“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术,当网络使用者经常浏览的网页有更新的时候,它会自动提醒网络使用者。

和国外暑期学校项目的发展不同,暑期学校项目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暑期学校,社会反响良好。随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尝试举办暑期学校。这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项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积极开展改革和建设,初步实现了“固本强基、重塑形象”的阶段性目标。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把全面提升国际性、扩大国际影响、实现“十年腾飞”作为新的阶段目标,更加注重提升学校各个方面的国际性,采取了多项切实措施。其中,自2009年开始举办的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取得了初步成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中国人民大学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了宝贵经验,开辟了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的一个新途径。

对于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措施,从国际交流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学生项目、教师项目、学校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项目。从是否获得学位或者学分来看,有长期的出国攻读学位的项目,或者是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也有短期的交换项目或学习项目(春季、秋季、暑期、寒假)交换项目,还有出国实习等项目。从项目的性质来说,有时间相对比较短,影响力广泛的国际会议或论坛,这是一个能够在短期内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团聚一堂,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的机会。

相对于其他的国际交流形式,暑期学校更加具有完整性,虽然项目时间短,但它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聘请、学生申请、住宿安排、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反馈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活动的缩影。

三、暑期学校项目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性方面的作用

1.暑期学校项目的理念丰富了人才培养概念的内涵

人才培养概念的提出起源于高校的职能。传统意义上高校的职能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我国高等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在论及高等教育主要的三大职能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时指出:“高等学校三个职能的产生与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先有培养人才,再有发展科学,再有直接为社会服务。它的重要性也跟产生的顺序一般,产生的顺序也就是它的重要性的顺序。应该说,第一,培养人才;第二,发展科学;第三,直接为社会服务。不能颠倒过来,把直接为社会服务摆在第一位,把教学或者科研摆在第二位、第三位。”同时,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职能中的中心地位。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活动,以及人才培养评估等。国内外暑期学校项目的开展,都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比如哈佛大学提到“暑期学校旨在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国籍,不同背景,不同性别的人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表明学术资源的共享化或国际化;香港大学暑期学校项目旨在“提高世界学生对于亚洲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港大校园生活的体验”,从学生对于校园生活的认知层面来阐述学术国际化或文化国际化。以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的暑期学校安排在每年7月份,为期4周。在实施过程中,暑期学校以课程、师资、学生、校园文化等几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为重点,通过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师、招收国际学生,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创造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和校园环境,提升办学的国际性。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一起成为了高校的四大职能。国际交流这项学校职能的产生,并没有削弱人才培养在高校职能中的地位,而是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国际性的理念贯穿其中,其作为行动目标具有指导性,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的背景与趋势,必定影响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暑期学校项目切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微观层面,由点及面,自下而上提升国际性

在“人才培养”概念的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也随之不断发展。1996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这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词组第一次出现在国家重要的法规性文件中。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范围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一个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观层面指的是某一层次或者是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微观层面是指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组织运行的相关项目。暑期学校项目切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微观层面,由点及面,将人才培养理念更好地实践层面进行操作,推进国际性发展。不但能够最直接的反映遇到的问题,而且对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暑期学校项目在国外有很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兴起不到10年却发展迅速的暑期学校项目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方面,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性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它必将能够推动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暑期学校项目拓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思路

随着学术界以及实践工作者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度越来越多,国内外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文献也层出不穷。综合评价即可发现,各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是关注的重点,比如分为通才模式与专才模式,也可分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与复合型。基本研究思路为:将作者所在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类型的划分,然后着重在这一类型进行探讨。其次,先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分析,然后再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在这样的研究中,往往个案研究的角度过于宽泛,远远超过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再次,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基本选择的是以学校为论述的主体,缺少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一个项目。

三、结语

暑期学校项目是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策略,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跨专业、跨学科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通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暑期学校也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和经验、不同价值观的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因为暑期学校项目在我国高校中实行的时间不长,推广范围也不是很广,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随着学校对于暑期学校项目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相信暑期学校项目会运行更加常规化、科学化、人性化,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吴言荪.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

[3]柳丽华,马勇.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的探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6):78.

[4]潘懋元.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

教师暑期论文篇(11)

二、小学期研究现状

小学期是舶来品,是向西方高校教学制度学习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于哈佛大学在1871年开设的暑期学校。小学期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又一次尝试,具体指在不影响春秋两季学期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在暑假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时间不限,教学内容不固定,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增加实践教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等目标。高等教育管理者认为小学期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与实践和科研训练两个重要的平台,能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宗旨是改善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实现学校的国际化。小学期应该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并且在内容上要突出短、平、快的特点。

在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试办过暑期学校,但因为当时办学目标不明确、机制没有理顺等原因而没有坚持下来。2004年,北大参照美国一些大学的学期制度,空出12周时间进行暑期学校模式试点。北大自开办暑期学校以来,除了本校名教授开设课程外,还邀请了一批知名学者到校授课,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各学科前沿的知识。开放性、国际化、服务性,是北大暑期学校的三大特点。

复旦大学的学期安排,是两个为时20周左右的长学期,3周左右的寒假与8周左右的暑假。在8周的暑假中,有6周用于暑期教学活动安排。复旦大学暑期学校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制度变革性质,其安排暑期教学活动、开办暑期学校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进一步推行以文理教育为特色的全面学分制。二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化课程,包括在正常学期中与教学时间有冲突的课程安排、第二专业课程等安排在暑期。三是引进国际一流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作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厦门大学于2004年再度推行三学期制。厦门大学更注重学期制改背后的东两,认为学期制改只是一种制度形式的转变,其核心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厦门大学对三学期制的定位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实施三学期制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大学新三大职能在培养对象方面的体现。

中国科技大学在开办暑期学校过程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科大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科技英才”,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科学前沿、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空间。

而非研究型大学,如江西理工大学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其推行的三学期制改革中,春秋两个长学期与现行两学期制差别不大,大多数为理论课的教学,同时也包括部分随课程的实验课程。短学期安排集中性的实习、实验、实训、社会调查等,包括军训、金工、单独设课的实验和一些能在短学期内完成的理论课(主要是综合素质任选课程)。少量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可以安排在长学期里进行。具体而言,短学期主要解决大面积的集中实习问题,同时,合理安排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四部分实践教学内容。

三、云南农业大学文科类小学期教学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对于云南农业大学的三个小学期,分别划归大一、大二和大三。大一小学期主要是军训,因此,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

2、研究方法和过程

小学期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因素多、实施难度大、跨度时间长的工程,为了更好地了解现状,本次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鉴别、整理学期制改革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全面的了解小学期的历史,国内外高校的发展情况等;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此次调查共向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45份,回收率达86.25%。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对当前云南农业大学的小学教改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发现其当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小学期的课程设置创新不够。课程设置是是学期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学生们也很关注自己在小学期能够学到什么。对于我校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本校学生小学期后普遍认为课程设置创新不够,多是些枯燥无味的讲座和理论教学活动。学校文科小学期的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较少,完全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等。此外,在实际运作中,部分小学期的课程和两个长学期的内容关联甚少,小学期内容与春秋两学期的内容没有相呼应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小学期实践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质量的提升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2)部分教师思想观念没有转变。部分教师上了一学期的课后,还没有从疲劳中缓过来,加上小学期的开设对教师的科研时间造成了冲击等等方面,导致部分教师对第三学期持消极态度。有的小学期授课教师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引起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学生的不配合,又反过来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上课情绪,降低了上课质量。学校应加强引导,建立健全小学期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小学期教改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探寻符合当前需要、又力所能及的教学课程。

(3)学生积极性不高。由于小学期被安排在暑假,部分学生忙着打工、培训等各种策划和行动,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来上课的人积极性也不高,有时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要么玩手机,要么睡觉,和老师几乎没有互动。此外,因学期调整而出现的理论课程教学“缩水”,而实践类教学又因安排组织不当流于形式。增加短学期后,本来教学内容应更丰富,教学方式更为灵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高,出勤率很低。

(4)资源整合不充分。小学期改革,在资源使用率上,并没有注入多少新的活力因素,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县合作等很多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小学期的一些课程资源、专题讲座及学术报告,类别不够丰富且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不够频繁,范围不够广。对于成功的改革方法以及改革误区等经验交流不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弯路,阻碍了改革的速度。

四、小学期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结合上述的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改进第三学期运行效果上,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小学期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县合作,完善小学期课程体系。引入优胜劣汰的课程机制,推广学生们爱选、爱听的课程,淘汰一些学生反映较差的课程。同时,在课程设置上积极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充分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对第三学期课程学习的兴趣。

2、注重学生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问卷调查的结果如图2所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最认可实践类课程和实用型课程。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和保障。在实践中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理论知识,可以发现理论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弥补和修正。在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学习方法,破除之前被动式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批判性思维方式。这样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新知识和信息,灵活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信息分析、归纳,从而适应变化多样的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实际上,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希望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但是由于自身资源和信息有限,部分学生都无法参与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而小学期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现实需要,使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使学生走出去,企业引进来,学生在实践教学计划中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专业实习都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为尽快融入社会做前期准备,另外降低了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成本,为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员提供人才资源。

3、完善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考核

在成绩考核方面,调查结果如下图3所示。

通过问卷调查也可以发现,同学更倾向于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而非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或者实践的方式考察,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这也符合小学期教改的最初目的。

4、合理规划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