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理科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6 16:34:58

生理科学论文

生理科学论文篇(1)

“十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开始实施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我国化学工业将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化学工业发展中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将在这一时期有较大进展。

目前国家石化局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已全面启动“十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化工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发展。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和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如何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调整发展战略,全面提高竞争力,这是化工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正确分析发展的宏观环境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变化和各相关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国内物质基础得到快速积累,一方面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在质量、品种或数量上都有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导致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许多产品呈现出买方市场,从而使国内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牌号满足不了要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化工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相当一部分化工产品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其它企业,而是从国外进口的产品。

为此,化工企业必须开拓思路、扩大信息、调整战略、突出优势、确定本企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措施,把提高总体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发展的目标。要深刻领会和利用国家有关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如国有企业债转股,加大国家财政支持的技术改造,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有关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利用外资的政策,等等。

二、推进企业管理和改进决策层的机制

管理层和决策层是每一个企业的灵魂,一把手又是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中的灵魂。正如朱溶基总理所指出的:企业一把手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保证企业的一把手始终保持较高的综合素质,始终如一地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内部必须建立一个好的机制。这个机制应能确保以下几点在企业中得以落实与兑现:(1) 关键的领导岗位必须竞争上岗。因为既然存在着竞争,就必然存在着监督,对上岗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有相当高的要求。要有一个好的一把手,必须先有一个好的机制,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产生好的领导,领导可以换,但机制不能变。

(2) 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被监督的体系和制度。这一点对我国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来说尤为重要。

(3)对创造价值的关键人员的报酬应与其所创造的价值相适应。

三、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科技力量和装备、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真正抓好科研开发,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科研开发的投入很大,风险自然也很高,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笔者认为,当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时机。随着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很大一部分科研机构与政府“脱钩”,其中有一部分被“重组”进了大企业,但更多的则进入了市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装备和科技人员创造更大的价值,是很多科研单位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改革的深入,科研院所的观念越来越向市场靠拢。全靠自己于同与企业合作于相比,后者似乎更符合目前的国情,风险更低,效益也来得更快。当今知识与技术更加受到人们的尊重,现行的政策和法规给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国家就以高新技术作为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作出了新的规定,由原来可占注册资本的25%提高到了35%。

我国北方地区有一个地区级化工研究所,以生产加工天然碱技术作为经营资本,先后兼并了数家天然碱生产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组建了集团公司,于1997年上市成功。目前,该集团公司总资产达6亿元~7亿元人民币,其中以技术为主组成的无形资产达1.2亿元。总之,“十五”期间,化工企业应致力于创立新型科研开发体系,一方面着眼于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改进和提高老产品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任何一项成熟的技术,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改造、创新的基础上的。能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新技术,都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企业应予以足够重视。

四、尽快优化现有企业的资本结构

这一问题对国有 大中型企业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将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有的甚至超过10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加赘述。在如此高负债率下,企业是无法步入良性循环的。如某一大型化工企业,历年来经济效益一直很好,年利税达数亿元。但自从以贷款建了一个大项目后,由于贷款的利率高,大量的利润转化为成本中的财务费用,产品的成本高,使得企业不堪重负,经济效益也一落千丈。如果不改变“负债率高”这一现状,这家企业很难有出头之日。目前,国家对这一状况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若干政策,支持大型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工作。企业应充分抓住机会,以不让国有资产流失为前提,规范运作,尽量“轻装上阵”,早日步入“良性循环”之路。

对一些产权不明晰的中小型企业,应以多种成份的所有制并存为原则,尽快明确所有权和经营权,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律。

五、客观分析本企业主导产品的市场和发展环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

目前正处于世纪之交,我国加入wto恐己为期不远。国家各有关部门已开始编制“十五”发展计划,许多企业也积极进行“十五”发展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应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体现本企业主导产品的优势和发展条件,明确发展目标是追求最大效益,而不是最大产品规模。要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瞻前性。同时还应特别注意规划的完整性。对一个企业来说,产品的发展规划固然十分重要,但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资本扩张和资产运作、人才引进、营销机制和策略的制定与改进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与产品的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分不开的,甚至是实现产品规划的重要前提。

六、正确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任何资源都应得到充分利用,但什么时候利用,怎样利用,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对本地区的资源利用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论证,切勿盲目。我国有一个地区有丰富的红薯于这一可再生资源。 80年代末期,我国乙烯资源匾乏,该地区的想法就是以红薯干为原料生产乙烯及其下游产品,其路线为:红薯干一酒精一乙烯一环氧乙烷一醇醚一表面活性剂。那时由于我国的粮价还没有完全放开,相对较低,红薯干的价格为0.6~0.8元/kg,按此计算,该项目的可行度很大。但项目基本建成时,国内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粮价上涨,二是我国以乙烯工业为代表的石油化工获得发展,导致该项目由可行变为不可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勘探出了天然气资源,随着“西气东输”战略的提出,如何合理开采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是当今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许多地方政府和化工企业都在积极研究本地区或企业利用天然气的方案,但由于目前我国天然气在工业领域利用的还很有限,同时也受到气价、运输方式以及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化工加工利用方案类同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不很理想。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利用资源,将给我们增加财富,否则,也会给化工企业带来负担。应由市场和效益来决定如何利用资源,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七、如何看待“重复建设”

我国化工行业“重复建设”较为严重,有其历史原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从“有竞争才会有发展”这一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迫使我们的企业用先进的管理手段,高新的科学技术来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激烈的市场竞争必将会出现优胜劣汰,同时也促进企业在管理、科研、市场占有率等各方面的改革力度。但是,我们绝对不赞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尤其要杜绝落后工艺、毫无竞争力的重复建设项目。要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支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造传统和落后工艺技术,支持用高新技术产业代替传统产业,支持国内企业产品替代进口,同时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快我国化学工业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

八、切实抓好“三废”治理

化工行业是污染环境的大户。与以往相比,大家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提高。尽管如此,距离实际要求还相差很远。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人们对环保的重要性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还没有到位,“自欺欺人,瞒天过海”的事时有发生;

生理科学论文篇(2)

2高校学科生态位评价模型的构建

运用生态位理论评价高校学科建设情况,应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评测:一是高校学科生态位的态与势的测定,二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综合评价。本文在借鉴生态位理论与测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校学科生态位评价模型的构想。

2.1学科生态位态势模型

学科生态位态势模型是整个学科生态位评价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包含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两方面。学科生态位宽度表明的是某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竞争力的强弱,学科生态位重叠度表明的是学科多样性的大小。

2.1.1学科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是从一个生态因子轴的角度研究的,学科生态位表明的是某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的生存和梯度位置,会存在生存、发展和竞争三种状态。学科要生存就要有占有一定的资源和功能要素,要发展就要协调好内部构成要素关系,增加其竞争优势,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其综合竞争力。通过分析生态位的态势理论可知,学科生存力是一种“态”属性,学科竞争力则是一种“势”属性。要想提升学科的发展力,管理者必须提升其生存力和竞争力。

2.1.2学科生态位重叠度。

学科生态位重叠是学科在各个维度上的相似程度的度量,体现的是学科之间的相似性和利益冲突的频率。

2.2高校学科建设的综合评价

高校学科建设综合评价的具体评价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2.1建立高校学科建设评价因子集。

以已经建立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内容为基础,即可整理得到各层次指标的因子集合。

2.2.2归一化处理。

归一化处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指标量纲,并实现指标变化范围的统一化。

2.2.3确定指标权重。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可行和有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综合比较各种赋值方法,结合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特别是学科建设评价指标绝大多数都属于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特性,最好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生理科学论文篇(3)

(一)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

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向上的,学生申请入党主要是对党的信仰,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信赖,为了提升自我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由于社会就业招考党员身份优势,一部分学生受到实用主义的冲击,功利心较强;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入党看成是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有些学生入党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也有部分学生从众心理较重,别人入党,我也入党。

(二)入党前对学生道德的评价标准较笼统

当前对学生入党前的考查制度不全面、不系统。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道德和品质上的考核比较笼统,一般在班级进行民主评议时,表现平常的学生反而票数较高,而在班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反而票数一般,这种状况不能够完全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二是过分注重学习成绩,或者过分注重工作能力。一些成绩优异,但对班级事物不热心的学生,或者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但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也能轻易地加入党组织,而这些学生中很大一批人威信并不高,群众基础不扎实。

(三)教育和培养的时间、形式不够充分和新颖

人文学科学生党员的培养,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最快也要一年半的时间。在递交入党申请之前,如何引导学生加强信念教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工作能力、政治素养的培养及道德品质的考察等,都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更需要有固定的党组织梯队进行管理。由于学分制的开展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业余时间都用在考研复习与各种证书考试上,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和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很难统一。以往的教育培养形式过于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缺乏趣味性和前沿性。

(四)对发展后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够

高校大多数党组织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忽视了对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管理以及考核。一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生,入党后就涉及到就业和考研问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减退,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有甚者,入党后反而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工作积极性减弱。

(五)网络教育模式薄弱

“90后”学生党员成长在信息传播比较快速的时代,基本都是网络控、手机控。网络评论、网络文学深受学生的欢迎,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重。学生很少登陆传统的党建网页和学校建立的相关微信平台,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党员学习、读书的效果不理想,如何利用网络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值得探讨。

二、人文学科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建设

(一)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健全的制度是基本保障。课题组通过调研总结得出,制度建设应以的“四个围绕”为中心,系统建立一套紧跟时代和贴近人文学生特点,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建立、修改完善相关制度,做好人文学科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第一,建立完善的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素质考核机制。从发展学生党员抓起,党员的发展和培养不单是组织程序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建设问题。在教育培训、思想引导、政治理论学习上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兴趣化。在党员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环节,从入党动机、思想认知、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学习工作和日常行为进行深入的考察。第二,制定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目标管理机制。对入党前和入党后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管理要求的考察机制,以增强党员发展的针对性。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的思想引领阶段,应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标准,对入党前和入党后的政治理论学习效果和时间表现制定相应的考察办法。第三,制定党员发展程序和责任工作机制。发展党员工作的流程规范化,主要以组织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为目标,来带动相关的规章制度推荐前的教育工作,确定推荐对象,明确推荐步骤;在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之前,党总支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规定,对学生党支部申报的拟发展对象的综合材料,逐一进行把关,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材料预审。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程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提高工作水平、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是否能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周围学生正能量,为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校风建设营造好的基础氛围;能否积极、高质量的完成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服从党的安排;在民主生活会上能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否按时交纳党费;时刻把学校、同学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否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学院、班级集体的关系;是否自觉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否发挥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及时准确反馈群众中各种思想状态,为学院、班级发展出谋划策等。为了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不断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施《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根据发展党员责任区的划分,制定相关职责。以事实为依据,在工作职权范围内失职,就要追究其责任,认真查处。坚持群众路线,接受群众监督的原则,认真对待群众反映发展党员工作问题的情况,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作出处理。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制度建设要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在机制的实施中,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适用于现代学生实际特点,又能发挥其长效、稳定的特点,并能够解决实际突出问题,以入党相关制度之间的相互联动带动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二)人文学科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创新

1.加强支部建设,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支部建立在学生身边。坚持将高年级支部建在班级和宿舍,将低年级支部建在年级。这样不仅可以让普通同学更了解党组织,加深对党组织的认识,还有利于开展群众路线,使党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可以对学生党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考核,通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开展的活动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强化了学生党员的自身修养;学生在班级、宿舍开展活动的目标、方式、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学生支部工作目标的实现不仅提高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带动了班级建设,加强了班级管理效能。党支部建在学生身边,能够直接面对具体问题,找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便于发挥纽带作用。

2.建立党员先锋社团,增强党员服务意识党员先锋社团是由学生党员自发组建的服务性组织,社团以磨砺自我、奉献自我为己任,从被动式管理向自主性管理转换,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通过先锋社团的建立,弥补了党员后期管理的不足,并能走出校园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社团社会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宣传红色书目、义务捐书、雷锋日、义务家教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员、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为学生将来能够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开展“微型党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党课教育,不受地点和人员的约束,通过小的事例或社会热点来阐述、宣讲大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启迪并产生共鸣。

(1)提升广大大学生党员学习的主动性

“微型党课”完成了由灌输式教育向自觉性学习的转变,由普通学生党员担任主讲人,自选有益于身心、积极向上、耐人思考的专题,主讲人通过课件制作、查找资料、认真备课、社会热点提炼,讲解对党的认识,提升了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从学生角度讲党课,更贴近学生心理和兴趣爱好,进一步增强了班级普通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生理科学论文篇(4)

1应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法、利用模型教具教学、利用标

本教学、利用自身资源教学[1]

1.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和手段,也是非常普及的一种教学形式,在眼科护理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比如眼球的解剖结构,典型的疾病图片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通过给学生看从网络上下载的图片、视频,使学生不但对眼球的解剖结构及眼病有一个“平面”上的初步认识,而且使一些护理操作更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理解、记忆。

1.2利用模型教具教学

模型教具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利用模型教具可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眼球模型可使学生对眼球解剖结构有一个立体认识,有利于学生立体思维的形成,提高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模型教具的应用是对理论知识教学的一种补充。例如利用眼球模型教具教授眼病知识,学生会很容易理解病变位置、病变形态,分析眼病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损害,思维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进一步延伸。

1.3利用标本教学

这种方法多在眼球的解剖知识教学中应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具教学学生已对眼球有了大体了解,然后再在眼球标本上确认眼球各个解剖结构的位置及形态,再次观察病变时角膜、晶状体混浊的状态。接着让学生认识睫状体及脉络膜的位置、形态和颜色,进而理解它们的生理功能,尤其认识视网膜是白色透明的薄膜,而非模型、图片上的橘黄色。

1.4利用自身资源教学

上课前让学生互相对视或自己照镜子5分钟,仔细观察自己或同学的眼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同学或自己眼睛上确认眼附属器及眼前段的解剖形态、位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小点、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等。涉及眼表疾病时,如结膜炎,首先教会学生单手翻睑术(这是眼科护理不可缺少的一项操作),翻开同学的上下睑,确认睑结膜,在屈光不正同学的睑结膜上认识充血的状态,之后找到球结膜、穹隆结膜以及三者共同形成的结膜囊,同时可以直接教授学生滴眼药水和上眼药膏的方法。这样教学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角膜直接暴露于眼球最前端,容易发生炎症、外伤,要求学生必须确认角膜的位置,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患者发生角膜炎时的视力情况、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不良后果,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角膜。

1.5电视教学

电教资源是我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展示的护理操作和手术过程都是非常正规、标准的无菌操作,而且都是在临床上验证过的,是学生学习的模板。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手术过程视频,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术后护理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讲到“白内障患者的护理”一节时,在学生观看完白内障囊内、囊外摘除手术的视频之后,让学生讨论这样的患者该如何护理,护理错误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避免教科书中枯燥的理论描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的检验和补充

2.1以实践为主的方法,如绘图、手工制作

2.1.1绘图

绘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笔者对学过的眼球解剖、房水循环及一些眼病如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屈光不正等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复习,让学生画出它们的解剖图、知识导图。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二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手工制作

因为我校学生大多数是女生,手工是她们的特长。采用手工制作模式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可以选用任何废弃的塑料瓶、塑料袋等塑料制品来制作眼球模型,可以不严格限制解剖形态,让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制作的角膜上涂上牙膏、护手霜当作角膜炎模型,用凸起的塑料瓶底做成眼球的晶状体,在此基础上夹不同形状的纸作为白内障模型……这样的学习环境非常轻松,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会有成就感,再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许,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在学中玩、玩中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非常喜欢,并且印象深。

2.2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方法,如病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2.2.1病例分析

每次讲完一种眼病的护理,教师列举一个典型病例,要求学生分析。病例是医院完整的诊断、治疗、护理病例。首先学生自己分析病情,做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再对比医院规范的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这样做一是检验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既建立了临床思维,又了解了标准病历的书写程序。因此,病例分析教学搭建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平台,让学生尽可能熟悉实际工作环境,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工作打下了基础。

2.2.2自由提问

每堂课下课前,笔者总结本堂课所讲内容,然后留出5~10分钟时间供学生自由讨论或提问。他们会就自己或家人或朋友的一些眼病进行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做出诊断并提出护理措施。这个过程全体学生都在参与,能够根据真实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比单纯进行理论讲授更易于学生接受。

3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用一种方法,也可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借用现代教育工作者常说的一句话: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学内容,更要备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让他们学得更好,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白衣天使。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因此,教师也要以这样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生理科学论文篇(5)

(二)理想和信仰的缺乏对中国人来说,信仰的作用是“认识自己,连接世界”,而中国人的信仰本质是“爱,是救赎,是和谐”,信仰可以和理想一样,成为人生的灯塔。在调查中,21%的学生表示有信仰,64%表示迷茫,9%不清楚信仰是何物,6%明确自己没有信仰。李光耀曾表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信仰。信仰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信仰的缺失理所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人文精神的缺失,还表现在上进心不足,对前途缺乏信心和勇气以及自尊心、羞耻感的缺失等方面。例如,一些经济困难学生挂科、逃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不惜伪造贫困证明,夸大家庭困难程度,进行拉票等。

二、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缺乏的成因

(一)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教育制度造素养缺失的表现在于高考文理科分班。中学生在求知欲强盛的年龄,因为分科的原因被限制在文科或者理科两个“独立”的教育系统内,理工科学生对文学的涉猎范围被大大缩减,思维和视野被局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代,“大学”有两重意思,一是博学,二是“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称之为“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虽然“大学”的含义古今相去甚远,然而,高校培养博学之材,为社会提供栋梁之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和古代的“大学”之意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现今学科驳杂的大学里,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而新学科所带来的人文气息不足,渐渐造成了高校人文素养的缺失。例如,2013年下半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有人叹息汉语失落了,有人力挺大学进行改革,对文科在高校的地位及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重新被审视。

(二)国家经济发展对理工科的重视目前,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飞快,而做出卓越贡献的首推工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也在渐增。学生的就业率成为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指标,就业的好坏作为专业开设与否的评价标准。经济效益转化快,就业面广,工作职位提升空间大等诸多因素,使理工类专业成为学生、家长热捧的“香饽饽”,也使家长、学生重理轻文,形成文科无用的观念。

(三)网络对人们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据新华社报道:截止2013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4.64亿人。网络带来了知识、技术的更迭,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但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游戏、电视剧、电影等迅速扩张其领域,信息传播被娱乐、购物网站、八卦甚至虚假新闻覆盖,而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播却如老人般步履蹒跚。在调查中,每天使用手机聊天、浏览网页至少7个小时的学生达35%。个人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减少,“指尖的风采遮住了身边的风景”,古人“来者日亲,去者日疏”的人际交往方式被淡化。媒体调查发现,在50人就餐的小餐馆,只有一人不玩手机,原本聚餐以增进情感交流的群体沟通方式渐渐被手机取代。且不说过度依赖网络、手机对身体的不良影响,“还有与现实疏远,为人意气消沉冷漠,缺乏时间感……依赖手机会使人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每况愈下,最后造成情绪不稳定、易怒、多变、没有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差等后果。”网络对人文素养的积极影响不能被否认,然而,在八方覆盖而来的信息选择上,社会和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特别是虚拟世界里缺乏情感与爱的交流方式应引起思考。

(四)校园人文氛围淡薄理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在问及“你认为校园人文活动存在哪些问题”时,50%的学生认为“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49.9%认为“内涵不深刻,参加后感觉没什么收获”,28%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吸引力”,还有30%的人选择“宣传欠佳,影响力不够,活动本身挺有意义”。事实上,不少的高校活动内容重复,形式雷同。就“讲座”这一话题进行调查,89%的讲座与理工科专业有关,而文学修养、养生保健、修身养性、仪表服装类的讲座不足10%。在“被讲座”时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有待加强,单调乏味、理论性太强、艰深难懂的内容有待改良,主讲人的表达方式有待提高等。

三、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文化课程的地位高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在于提高文化课程的地位,树立科学、艺术、人文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在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科的建设、资源备置都倾向于回报率高的专业,折射出部分高校重实用轻人文的功利性短视,也凸显出理工类专业的工具性。我国大部分高校未开设“大学语文”这一课程,而“大学语文教材中无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是跨越时空闪耀不朽魅力的经典之作,浸透作家深挚的公共关怀与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散发丰沛的人文精神……青年学子放弃学学语文,或许会割裂人类薪火相传的文化体系,亦会造成传统优秀人文精神出现断层。”2013年,北京《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将高考语文和文(理)综分别调高30分和20分,并在语文学科中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是课程改革的新气象。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1.提高教师修养。“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使自身有知识,有文化,有涵养,有气质,带动人文教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2.增强招聘教师专业的多样性。高校在招聘过程中,特别是招聘学生管理职位时,应摒弃必须要求理工科背景的理念,招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提高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性。3.加强专业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学科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理工科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识,讲好科学发展史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先人的人格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增强学校人文氛围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营造氛围浓郁的人文环境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意义重大。“三个课堂”理论已经提出多年,研究成果丰富,然而,其实践却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强调格调和内涵,提倡用精练、高雅、有内涵的活动来熏陶学生,如举办人文专题讲座,从思维能力、欣赏水平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四)强化社会人文辅助功能1.体现在企业招聘要求的改变。热门行业成为家庭、学子热捧的对象,而经济回报率较低的文科性质专业则是冷锅冷灶。因此,就业需要国家进行调控,企业的招聘应增加文科类专业的岗位,不可单纯地以企业效益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岗位设置的标准,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文科专业的力量。2.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当下改革的“深水区”中,金钱至上、经世致用的观念较为流行,诚信、道德等被边缘化,物质构建和文化构建并未实现真正的并轨。因而,只有社会达成共识,才会引起人们对人文素养的珍视。

生理科学论文篇(6)

作为一名新的教师,熟悉授课内容是教好一门课程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两者相结合,缺一不可。

1.根据学生的特点。所谓的备课并不是背课。讲课不能脱离学生,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而一味地背诵教材。相反,备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尤其是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医学类学生的特点,在逻辑性强的部分多参考不同版本教材和参考书,尽可能地把这部分内容准备充分。准备充分,在讲课时才能讲得透彻、清晰,学生才能易于明白。

2.根据课程的特点。除了上述以外,还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准备和讲授。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实验技能。因此,在讲授的时候,更要侧重于关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原理与操作。例如,在滴定分析部分,应着重讲明各种指示剂颜色的变色原理及溶液pH随滴定剂加入量的变化等情况;电分析部分则侧重pH计的测定原理,以及pH计的使用方法等;色谱则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实验理论和仪器的构造、组成部分等内容。总之,在上课之前只有做到充分的备课,在脑海里对于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才能做到对课程内容、大纲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集声、影、文、图等为一体,应用于教学中可创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视听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大降低教师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将新教师从粉笔,黑板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内容的讲授中,学生也可避免不必要的笔记,便于学生自学,增加思考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呢?

1.将图片与动画相结合。在分析化学的讲授中,如果只贴上静止的图片,学生兴趣不大,但是如果加上适当的动画和声音,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多媒体排序要符合讲课的流程。多媒体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依托于课本,同时又是对课本的丰富,是在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基础上的。多媒体的设计安排要符合教学流程和教师教授的思路,这样教师教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

3.教学课件质量的好坏需要学生的评价。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多媒体设计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即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完善、补充,结合学生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多媒体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新任教师来讲,切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只围着屏幕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能对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取代了教师讲授的主体地位。

生动的教学

分析化学课程逻辑性强,有的内容相对枯燥、难懂。这就要求新任教师在讲授的时候,除了尽量讲清楚、讲明白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学生动性:

1.运用幽默的语言。幽默是一门艺术,幽默的教学语言具有提神的作用。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既能使学生始终集中精力,又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教学语言表达通俗、生动,有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只有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的效果。

2.改变教学方式。如今,多媒体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然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丰富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来当老师给同学们讲授课程的某一部分,请其他同学指出其中的错误。这样,不仅改变了知识单向传输的方式,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了责任感,他们在看书、掌握课本知识的时候就更加认真、积极,同时,也体验了教师备课的过程。除此之外,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热情。所以生动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生理科学论文篇(7)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轻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在从学生到成年人的过程中最难转变和最难把握的往往也是时间的管理自我的管理。本次科研我们把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的观念对我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做了一次科研调查。

我校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情况

我们一共抽取了我校100名学生为代表完成了关于时间管理自我规划的调查结果如下:

1.课余时间的利用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非常充足的,然而,能把这些时间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的学生并不多。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课余时间里,约八成的学生都选择玩手机上网,而把时间花在写作业看书和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分别是56%和19%。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并不合理,把时间用于学习上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已俨然成为了一名“手机控”,由于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象产生。社团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举办的,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余还能锻炼他们的处事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但我校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并不积极。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不知道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不懂得管理自己是现代大学生的一大通病,而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的放纵自己。

2.做事效率――拖延症的“患病率”

拖延症并不是医学上的一种症状,他更适用于经常做事拖延的人群。针对拖延症的问题,每个年级的学生情况都有所不同。我们针对我校学生抽取了一百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如图1所示,首先,在大一人数中超过80%的大一学生都表示自己有拖延症;而大二的学生有和没有各占一半;大三几乎都表示自己有拖延症。不分数字大小,每个年级的学生患有拖延症的人数都很高,表明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十分薄弱,但大部分学生都有改进意识。拖延是缺乏自我管理的一种表现,比较热衷于时间管理的人群,其在学习上的拖延行为就会较少。

3.未来的规划

在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行为中,懂得规划是衡量一名学生有没有自主管理能力的一项标准。懂得自主管理的学生必定会对自己的未来画出一个大致的框架。我校学生中只有14%的学生是有明确的未来规划的,这一类人,有目标、有方向,按照自己的要求朝着心中的目标一步步前进。有大约59%的本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大概的方向但是没有目标和规划,这一类人,有方向但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另有14%的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选择走一步是一步。我校学生普遍都知道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向,只是在追求这种生活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归根结底,自我规划与正确认识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定位的合理性是相辅相成的。

4.规划完成情况

基于一天的时间规划,本校学生的完成情况是比较理想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将当天规划的任务完成。然而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能够认认真真对待的人数比例很小,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能大致完成这一天的任务,也就是说有那么一两件事情今天是无法完成的。这足以表示大学生在处事方面缺乏效率和积极性,对自己不够严格。当天布置的作业,等到上交前的一两天开始写,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无法确保完成的质量好坏。因此,也就更加突出了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但是在纠正自身错误之前,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呢?对此我们展开了起因的调查。

二、大学生自控能力较低原因分析

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低,我们采用了头脑风暴的讨论方法结合我校学生的访问调查,得出以下几点原因其中包括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现如今高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九零后,由于他们从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容易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认为在学习生活中只要努力学习,遵纪守法,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对身边的人、事、物相对比较淡漠。加上失去了高考的束缚和学业上的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懒散、迷茫。许多大学生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没有及时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缺乏紧迫感,常常在期末考试临近时,才认识到落下功课的严重性,加班加点的开夜车。

由于过于局限于应试的内容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的基础打得比较牢固,而程序性知识较少,对于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加工、利用信息,即学会学习,掌握记忆和思维等技能摸不着头脑,这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其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

大学生对生活费拥有绝对的决定和支配权力,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对金钱的使用节制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弱,这就出现了支配金钱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不以为然。出现消费无计划、铺张浪费、攀比成风和乱借贷等现象。金钱用于学习少而娱乐多,因此荒废了学业。

在处事行动方面,对于青年早期的他们,比较敏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低下,不能对自我进行认知、控制和调节,不能转移、调适消极情绪,常常表现为遇事受挫得过且过。而大学同学多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不相同,若是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管理缺乏有效借鉴或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人对自身约束力的差异。

2.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身边的物质环境越来越优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随着这些思想的盛行,加上大学生们自身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的辨别能力,一些大学生开始好高骛远,随波逐流。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世界进入他们的生活中,比较容易使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无所适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

教育环境。刚脱离中学保姆式教育的大学生,高度依赖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能适应弹性学制。而传统教育采用统一的说教方式,很少考虑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缺乏独立人格教育,学业也都是在家长的高考志愿和学校的培养计划下学习,按部就班地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掌握规定的知识,完成规定的学业,因此,他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自和选择权,很难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业目标。这不仅压制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使得他们不会享受汲取广泛知识的机会和乐趣,缺乏接受新实事物的欲望,学习依赖性强,从而丧失自我管理的意识。除此之外,传统教育偏重于学生智力开发,却忽视了情感教育,因而学生缺乏良好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情商是一个人情绪控制和管理的标尺,长期忽视必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这就导致了上文所说的大学生抗压能力低下,学生容易遇事受挫得过且过。

家庭环境。计划生育使得独生子女问题表现突出,他们在家中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家庭对子女过分的庇护使得学生表现得消极、娇纵、缺乏客观的正确认识和自我评价、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力等,这也影响到了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虽然分析了那么多原因但是真正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是那些呢?哪一个又是最有代表性的呢?针对这个我们对一百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将调查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以每日学习时间为自变量,是否参加社团和人生规划情况为因变量做了数据回归分析。可以从下图中得出以下结论。由下图可以看出X1、X2、X3的P值均小于0.5,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H0,是否参加社团与每日的学习时长还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为负相关,在社团花费过多时间的学生,学习的时间就越少。而且在与有明确的规划的同学相比,完全没有规划和有模糊长期规划也与学习时长有关。说明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之一。

三、大学生自主管理实施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一下建议:

生理科学论文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教育更多地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育,这种现象在高校理工科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1世纪的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担负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是与天文共生的相别相系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两千多年前《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古代就很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文素养。在西方,人文拉丁文词源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中西旨意相类。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人文科学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科学。它包括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人文学科是以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社会学是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行为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它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具有客观性、实用性等特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知识、素养、行为是三个不同的层面,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仅仅是材料和工具,是一种可以量化的东西。拥有较多的人文知识不一定就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中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最终反映在具体的行动上,即是我们所谓的人文行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外显,也是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人文教育虽然已引起政府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总体上来看,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弊端也日趋严重,多数大学生虽然胸有大志,但这种志向迫于生存竞争等的压力,多为近期实现的目标,而非远大理想。轻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埋头现实利益的摄取,便暴露出了部分大学生违背人文精神的“重科学发明轻人伦道德”、“重个人志向轻人生社会价值”、“重现实观望轻参与思考”等不良状况。还有部分调查列举了缺乏人文素养的其它突出的共性问题和表现,如有些学生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和认识,民族自信心不足;文化素养较贫乏,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都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道德修养较差,一些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准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至于社会适应能力较低、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云大杀人案”、“清华硫酸泼熊案”和“复旦学子伤猫案”就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不健全的典型事例。

三、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大学连续多年扩招,学生多、情况复杂,学生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精英教育的荣誉感也不复存在,这就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进一步暴露并加深。社会中的人,其力量的形成和目标的选择是由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素质决定的。任何能够开拓事业并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是有内在力量的人。而目前,由于外界过多的物质诱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致使许多大学生连基本的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尚不具备,便去专注于某些专业技能,使他们太多地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纯朴、激情与执著,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人文素养,心态过早地按社会时尚定型,后果是其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欠缺。

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的功能也不再只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是要设计未来。如何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多角度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一)转变观念,树立长远的人才培养模式。

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科技专业人才培养中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个点缀或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因人文素养教育不能“立竿见影”,也无法产生经济利益,而认为人文素养课程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观念普遍存在。必须注意到,素质的养成具有一种积累性和潜在性,它是在长期的教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必须注意克服盲目适应短期的社会需求,淡化教育目标的功利倾向。

(二)改革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个性发展。

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在大学也十分严重,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但目前不仅中、小学完全为高升学率迫使师生追求高分数忽视“做人”的教育,高校也出现了新的应试教育现象,除正常的学历考试和学位考试外,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因素的诱导下忙于考证、考级、考研,这一现象已严重影响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了扭转人文教育的被动局面,有必要对人才的评价机制做出必要的改革,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不能仅仅是在学业上取得了高分,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了几张证书等,必须是一个成绩优良、人格健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营造人文素质养成的校园环境,在积极的环境熏陶下,激励个体通过创作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加速人文素质的内化和外现的过程。

(三)建立适合21世纪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课程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人文教育的课程达到20%以上,甚至30%,而我国由于课程体系中人文方面的课程不足,使得大学生的语言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貌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素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较低,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要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大基础课比例,减少专业课比例,同时加大选修课力度,增设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以彻底改变理工院校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教育倾向。合适的课程体系要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必须了解我国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国内外著名的文学作品,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在论文写作等活动中灵活运用,懂得一定的心理、哲学和宗教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外语基础。

(四)根据学科特点,寓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中。

大学教育的特点是知识研究的高深性和专业性,素质教育若不结合专业教育进行,将难以收到实质性与持久性的效果。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人文教育都是基本的前提,它不是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新的学科教育,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并不能仅靠人文知识的积累,而且人文课程的实施空间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是主要的。专业课教学一般约占高校课堂教学60%以上的时间,专业课的教师又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多数,如果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不与人文素养教育结合,人文素养教育就很难深入和持久。因此,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体现和培养人文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高校综合人文素养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熏陶和影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崇高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而大学教师正是帮助大学生把人文知识转化人文素养的引导者。“打铁先要自身硬”,很难想象一支素质较低的教师队伍能培养出素质较高的学生来。在此意义上说,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看成是人文教育的关键之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关键。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除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资源配置等等因素外,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很重要。应在校园内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人文景观,倡导校园文化,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的魅力,利用人文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渗透,通过学校优良传统学风与治学精神的耳濡目染,给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文斌.高师理科新生人文素质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李蕖,刘松涛,赵卓宁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12期.

生理科学论文篇(9)

管理既然是这样一种活动过程,就不可避免会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不恰当的错误的管理之分,因此,笼统地说“管理是生产力”是不科学的,应该说科学管理是生产力。

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泰罗科学管理基础之上更为深刻的认识,即按照客观世界内在规律和人性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管理活动,重视定量分析和战略规划,强调哲学思维和方法对管理的指导作用,把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按照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坚持自然、社会、人本身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管理看成是一个不断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复杂的过程。

第一,管理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自主性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社会越发达,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呈现给我们的也越多,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认识和处理问题难以发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成功的管理必然是在变化中寻找本质和规律并适应其发展。

第二,管理必须适合和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思想发展史表明:在从一种管理方式演变成另一种管理方式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组织形式变化是根本原因,人性发展的新需要是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空间构成的虚拟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往群体劳动、集中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自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时代开始了。

第三,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过程哲学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管理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内容,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理论、技术科学成果以及关于人的科学的新认识是科学管理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学科的进步就没有管理学的发展。

第四,坚持自然、社会、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管理的显著特征。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过多人口形成的物质需求压力,人类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土壤沙化、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气候异常、各种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后果。这些结果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种族之间的利益纷争,导致国家、地区间矛盾冲突不断,影响人类和平发展。

第五,科学管理要以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为最高准则。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仅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不行的,需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加以解决。任何个人、组织、国家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人类共同的幸福。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建立在牛顿力学机械观线性思维基础上的,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把人放在和自然界完全对立的基础上,忘记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应当与自然界共繁荣,而不是征服自然。二是只看到了物质生产力,忽视了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固然,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决定政治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前提。但是,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而且,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成为推动物质生产进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

用系统论观点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过程哲学思想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是处在不同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人,能动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创造精神财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体。其中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自身生产的能力。

自然生产力,“就是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自然力就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与人的劳动无关,影响和作用于人们生活的力量。在人类早期,自然力对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起了根本性作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富足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由于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部分自然界成了打上人类烙印的“人化的自然”或称人的思想“物化的世界”,从而形成一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劳动生产力。这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生产力已经成为制约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外在力量。

社会生产力是以实践着的人为主体和终极目标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本身生产力的复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命的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因此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三个方面。“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第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工具,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曾经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扩大,都离不开生产中人的力量。物质生产力提供的物质财富数量和质量决定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因此,在人类发展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人们活动的最高目标,经济增长是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

第二,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精神劳动从物质劳动中分离出来,真正的精神生产便出现了。精神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自己思维、情感、意志、审美、创造性等精神品质的能力,包括思想及其物化的技术形态和制度产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思想与意识的自由对生产力影响很大”;还说,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意志,对社会生产力发生作用,但是要享受艺术事先必须具有购得它的物质手段,因此,艺术家对于物质生产,对于节约行为也具有提供诱因的作用。李斯特提出,生产力主要在于个人的智力和社会条件,一个国家通过改进其社会和智力条件,就能够运用现有的物质资本,使生产力提高十倍。精神生产力的成果表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宗教,也表现为制度产品,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共制度以及社会的公序良俗。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促进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知识和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将越来越少,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多,精神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由此推动人的发展,成为人类活动的价值追求。

第三,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人是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种的繁衍是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身生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口的生产既是一种自然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自然人繁衍后代,受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制约,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只能提供一定数量人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最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人的社会化。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另一种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人的社会化需要和适应社会的各种劳动技能,以及作为有尊严的人的交往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传授生产和生活知识、经验,培养适合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教育,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新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获得广泛传播,新社会的实践主体经过社会化和良好的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第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由于生产本身不发达、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人总是处在片面发展和异化中。表现为劳动者为社会生产出财富的同时,却为自己生产出贫困。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劳动能力的提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甚至生育和抚养子女,都被看成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被异化成机器的一部分,资本的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自由和全面性。只有在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产生。

生产力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各种要素的结合方式、结合程度、结合效果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力量,体现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水平。如果把生产力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比作鱼网的经纬线,那么科学管理就是使其成为具有捕鱼功能的鱼网的纽结。科学管理不是生产力的硬件——机器、厂房、设备,也不是生产力的软件——先进的科学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是把生产力硬件、软件结合起来的组织件。科学管理是根据生产力总体变化规律,从整体出发协调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使之达到优化状态的过程。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制度文明建设。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只有在科学管理条件下,各种要素有效地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样的道理,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界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运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

人们常说科技是第_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精神劳动的成果,并不是现实生产力。因此,在诺斯看来,科学技术本身是制度创新和组织变迁的结果。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决定其正确发挥作用和效能的是科学管理。

生理科学论文篇(10)

2在临床带教中发现妇产科护理学生在实习中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2.1“独生子女问题”

随着独生子女毕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到护士的行业。独生子女护士的增多使护士队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如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我意识强,缺乏同情性;固执任性,自制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差和缺乏沟通交流技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具体在实习工作中表现为工作适应性差,临床护理工作独立性差;不懂得如何关心患者,缺乏与患者交流;在工作中出现错误而受到批评时,固执任性,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动手操作能力差,实习期间该掌握的基本操作不能很好地完成;在工作中表现为当遇到患者突况时或危重患者时,往往不知所措,同时不能根据病人的职业、教育和疾病,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开展健康心理教育。

2.2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

部分实习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将护理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发药、打针,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护士只要正确执行医生医嘱就可以了。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区域和无菌物品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妇产科很多护理操作都需要无菌操作,但相当多的实习护士对无菌技术在理论上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在具体妇产科临床操作上无菌观念不强。[2]如在阴道灌洗上药时存在跨约和污染无菌区、未按规定消毒、洗手不规范等问题。同时妇产科各种器械材料应用比较多,而实习护士不能按照不同器械的要求严格消毒灭菌,对于一次性的不能严格管理,这样容易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2.3保护病人的隐私的意识不强

妇产科因为专业的问题,涉及到病人的隐私比较多,如不孕不育、未婚先孕、性病等,而实习护士没有体会到病人的感受,保护病人隐私的意识不强。如在询问病人病史时声音比较大,没能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否适合。妇产科的很多护理操作,都涉及到病人的隐私部位,而实习护士在操作时,态度欠严肃认真,具体在处理伤口时不注意遮挡,暴露病人太多。

3实习学生在护理带教中现的问题,让我们感到重视及加强护理带教的重要性

具体在护理带教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3.1加强护理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新的护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以病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具体在工作中要多关心病人和照顾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注重病人躯体和精神心理方面的整体健康。所以要教育实习学生关怀病人的意识和能力,满足病人的需要,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职业道德要求是从事护理工作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管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多么专业,也是不合格的。[3]所以在护理实习的带教工作中,不但要传授妇产科临床护理技能,更应加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她们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患者热情负责的品德。

3.2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妇产科实习护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不是简单地打针、发药,认真执行医生的遗嘱,护理工作还体现在对病人的心理支持、生活护理与病人加强沟通,指导康复等工作中,同时在对医疗风险控制和医疗安全保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妇产科实习的学生,在加强护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妇产科专科相关护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无菌观念的灌输,注意交叉感染的预防控制,熟知妇产科相关药物、器械的用途与性能。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多沟通、多思考、多观察、多分析。刚进临床的实习学生不知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在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贯穿起来教学。在进行操作示范前,先让学生熟悉操作过程,强调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操作时边讲边做,并选择合适病人,让护生进行第一次操作,使基础理论与工作实践充分结合。

3.4加强对病人隐私的保护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隐私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当代公民保护自身人格的一项重要权利。所以要加强实习学生注意对病人隐私的保护。[4]如在询问病人病史时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同时在进行隐私部位护理操作时,态度要严肃认真,注意对隐私部位进行遮挡。

3.5加强护理实习学生的考核

生理科学论文篇(11)

二、转专业本科生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想转专业的原因很多,既有本科生本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因素。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学籍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办理流程缺乏了解,导致未按期提交转专业申请表,以至于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

每学期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转专业的文件已经下发、转专业工作已经结束之后,还陆陆续续有学生来教务处提交转专业申请表,理由是之前不知道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转专业申请表。这不仅影响学生自身,也对学籍管理工作造成重复,增加了工作量,还牵涉其他部门也要做重复工作。

2.学生转专业存在盲目性,因为一时冲动而申请转专业,转专业工作结束后,又来要求撤销转专业,回到原专业。

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考虑清楚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也没有和父母、老师或同学等进行必要的探讨,更没有了解其他专业相关的情况。因此,随意地申请转出原专业,又盲目地转入新专业。

3.转专业学生对后续手续的办理不了解。

转专业文件下发后,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需要在原院(系)教务员处打印成绩档案,取学籍表;然后到转入院(系)交学籍表、成绩单,办理有关转入手续;到教材供应中心领取新专业的教材;在学生证学籍异动说明栏注明转专业情况并盖章;办理新准考证;在原专业已修的课程可以申请免修,未修的课程要申请补修。这一系列的办理程序需要多个部门合力完成,导致很多学生一头雾水,浪费时间,也对学校各管理部门工作造成混乱。

4.部分热门专业申请转入的人数太多

由此给安排教室、学生管理等工作造成很大压力,也会影响教学质量。

三、转专业本科生学籍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科生转专业是一种需求,是各个高校都存在的现象。针对转专业本科生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管理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一理念已逐步为高校教学管理者所认同。学籍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学习自,真正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和成熟的个体,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管理呈现的是刚性的、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态度。学籍管理涉及的是与学生相关的一系列事情,如学生信息核对、注册、各种学籍异动、财务收费、选课及教室安排等,这些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等更应该受到关注。学籍管理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需求,支持学生的选择。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建设高校管理体系和措施,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按照一定的条条框框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复制品。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对学生具有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教育才会拥有生命和源泉。

2.在转专业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转专业咨询、心理指导和职业倾向测试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对专业选择犹豫不定的学生,可允许先跟班听课,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也能有效减少转专业后申请撤销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使学生不再因为转来转去而浪费时间,也减少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3.灵活调整转专业办理时间。

该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转专业在学期末提出申请,可在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由上一学期末延续到下一学期初,在下一学期开学大约第二周发转专业文件。这样中间的暑寒假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认真思考,和家人商量,慎重选择,又不会耽误转专业学生到新专业上课,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4.新生进校后,每人发放一本《学生手册》,并组织学习和考试。

《学生手册》中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对转专业的办理时间和流程都有详细规定。学生熟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可以避免错过转专业办理时间。

5.给每位转专业学生发放一份通知,随转专业文件一起下发。

通知上有详细的转专业办理程序,方便学生办理。

6.继续推进学分制改革。

关于转专业后学生的学分互认,该校规定“学生在转专业前未修转入专业所开课程的均须补修。转专业以前已取得的学分,如果相应课程内容符合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则转专业后学分仍然有效;若低于转入专业相应课程的内容要求,则学分无效,必须补修。学生转专业后,转入前所在班级已开而本人尚未修读并取得学分的课程,应采取补修的形式取得成绩和学分”。至于如何认定需要补修还是免修,“具体由教务处审定”。这就造成实际操作中充满争议,如该校大一上学期开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一),很多专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考试试卷都是一样的,但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赋予了不同的学分,差距在0.5~1.0。如果严格按照学分一致才可以办理免修,很多学生反映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如何界定两门课程之间的相近程度,学分按照怎样的标准转换,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都不够清晰。如果能经转入学院专业教师确认后,原已获得的学分符合转入专业学习要求的即可予以承认,这样操作起来就更简便易行,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不符合要求的,可作为选修课学分,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白学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