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留学生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4 13:27:05

留学生教育论文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1)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学水平与国际一流高校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缺少合适的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高等农业院校针对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课程明显不够,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讲授不够深入,留学生普遍感觉虽然与教师交流没有障碍,但进行课程学习的难度很大。很多留学生反映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教师讲的是什么,因而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高水平的国际性课程相对匮乏。受教师英语水平的制约,有些课程不能实现全英文教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教师倾向于开设自己熟悉的、能够轻松驾驭的课程,对于那些留学生培养中需要的必修课程,很多时候教师选择避重就轻。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学时、学分分布的欠科学导致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前沿性,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要,更不适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严重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了留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有些教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多媒体课件质量低,只是简单地将教材章节、标题进行罗列。一些口语表达水平比较差的教师习惯将知识重点和难点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缺少必要的教学解释。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少,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二、教师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一)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师资短缺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由于老教师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对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任务自然地转移到英语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身上。这些青年教师尽管英语水平较高,但学术基础相对薄弱,在知识传授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想保障留学生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谁拥有一流的教师,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留学生教育的最大支撑点是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教师只有充满工作热情,潜心投入教学,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能力提升和个人素质提高,才能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领学生学习前沿的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三)从教师自身需要的角度来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传道、授业、解惑被视为教师职业要求的代名词。当传承社会文明被定位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时,人们对教师素养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断地汲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关注专业研究领域,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使自己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教师教学发展模式

(一)项目培训模式

教师教学发展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环境和平台。由于留学生教育存在特殊性,对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每学年初,学校应按照教师培养计划设置培训项目,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同时,学校应通过派遣国内访问学者的形式鼓励教师到水平更高的学校研修学习,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对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交流水平。

(二)专题研讨模式

学校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难设立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教学工作坊、午茶会、主题沙龙等形式将教师聚集在一起,选定1~2名教师做主题发言,其他教师针对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在线学习交流的平台,设置讨论区,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结合研讨内容,引导教师自觉地通过“提出问题—积极研讨—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疑难,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改指导模式

教改指导是教师教学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合作、反思等学习方式,对教改内容进行深入研讨。教改指导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教师间形成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团队提升合力,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人快速成长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提高。教改指导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要结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学研究技能。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2)

二、留学生主体

(一)2013年来华留学生概况

2013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来华留学生总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等三项均创新高。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增加28,169人,同比增长8.58%;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增加56个。2013年接收留学生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山东、湖北、福建,且人数均超过1万人 。

(二)留学生特征来华留学生群体特征复杂,生源和多样化,语言、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各异。

1.多元化留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群体。目前,各高校招生的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达几千人,国别数少则十来个多达一百多个,这样一个庞大生源群体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异,个体差异大。

2.语言文化障碍显著留学生来源多元化必然导致该群体来华后面临融入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国家文化的适应性问题,新生尤为明显,面对新环境,陌生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留学生会表现出焦虑、压抑、思乡等症状,会出现学界所谓的“文化休克期”。此外,学生来华后语言能力各不相同,英语水平也层次不齐,交流存在障碍。

3.分散化留学生居住位置和活动场所日趋分散化。由于多数高校留学生宿舍严重不足,且留学生学制较为灵活,校外住宿群体日渐庞大,这也直接导致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更加复杂。

(三)留学生能力素质

根据上文所述,来华留学生人数呈增长态势,为了使留学生增强来华后信息接收和发送的能力,留学生应该培养和增强海外留学的基本自立、自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尽快渡过“文化休克期”-Cultural shock,适应在华留学生活,真正做到“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华文化,加快信息沟合拢的步伐。

1.自立能力

自立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质,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两者密切联系,互不可分。拥有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人比较容易适应社会,把握机遇和发展自身。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拥有自立能力的来华留学生可以独立处理入学咨询、报到、宿舍预订、签证办理等一系列事情,而不是依靠家人或亲朋好友的帮忙。通过独立料理自己事情,可以更快地了解中国社会行为方式,快速融入当地社会。

2.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的自己的行为能力。一般包括日常生活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抗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赴海外留学意味图1 合拢信息沟着同家庭依赖感分离,自己打理日常生活,自己开展人际交往,自己排解所遇各种压力,同时独立思考如何解决碰到的上述各种问题。这要求留学生赴海外前须接受一定的培训,如语言能力、生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人际交往上,少接触老乡,要大胆结交当地的朋友。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尽量做到“入乡随俗”。这是一种消除文化壁垒的有效手段。不顾一切地“我行我素”,到头来只能沦为“孤家寡人”。

3.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也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为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态度上,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发现其它文化的特征,并主动通过与交际对象的接触与社交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在知识上,一是掌握本人与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二是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在技能上,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社会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两种技能的结合便使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去。

(四)留学生管理干部主体

1.留学生管理干部内涵

在高等院校从事外国留学生招生、教学、管理的干部一般统称为留学生管理干部,简称“留管干部”。从工作职能上讲,留管干部主要从事留学生教育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留管干部是教育战线上的外交官,肩负维护国家声誉和利益的使命,其言行举止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留管干部工作极为重要,从大的方面来说,通过服务来华留学教育,积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友谊,推动世界安全、和谐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为促进各校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2.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能力素质

为促进信息沟合拢,留学生管理干部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方可同留学生这个服务管理对象顺畅地交流信息,促进彼此间良性互动。留学生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是指管理人员从事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以及工作的能力,是指由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所构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基本素质指管理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语言、思想、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专业素质指管理人员在所从事的专业岗位上,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政治素质指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品质。

3.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指管理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语言、思想、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等。(1)要具备广博的中外文化知识留学生来华后除了日常学习外,他们还通过各种机会、各种渠道去体验了解中国文化。因为留学生来华留学目的和层次各不相同,有的想了解衣食住行日常文化知识,有时想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的想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宗教历史等,他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留管人员,一个贯通中国文化知识的留管人员是他们的最爱。当然,仅有中国文化知识是不够的,如果能够了解留学生所在国历史人文、当前国内态势等知识,可以拉近彼此间距离,增进好感和互信,对今后管理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正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光明日报》2014年3月13日第六版所说的:“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旋转思维,西方人是直线思维。要改变别人的观点,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遇事要想一想外国人为什么跟我们想的不一样,为什么会有不符合事实的认识和评论。这就需要换位思考。不但要善于自己换位思考,还要学会帮助对方换位思考。”(2) 外语能力强,普通话合格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在信息接收和发送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日常工作中,不管留学生汉语水平程度如何,外语的使用较为频繁,通知公告、学生谈心交流等都需要外语,因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能娴熟地运用是管理人员必备素质,是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相互理解的剂。留学生来华后想学习普通话,学习标准的普通话。一般教学人员是有普通话水平的要求的,但对于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目前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我们认为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最好能同教学人员一样达到二级甲等水平。(3)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拥有健康的体魄留学生管理人员每天面对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个性多样、秉性各异的留学生,有的不太遵守校规校纪,外出酒吧酗酒滋事,需要管理人员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笔录、劝慰等工作;签证政策调整时,脾气暴躁者根本不理会你说什么就大吵大闹,甚至拍桌子,做出打架姿势,这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留学生事务琐碎繁杂,来华之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我们平常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对留学生来说可能也是问题,因而事情特别多,而且当下留管干部,尤其是行政管理干部人手匮乏,加班加点是常态,这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做支撑。(4)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别的国际学生,因而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备条件之一。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也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5)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留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先前管理方式及交流沟通方法虽然有效,但留学生管理工作电子化、信息化和技术化日趋显著,比如,现在一般都使用电子化管理系统,从学生报名注册开始一直到毕业都在电子系统中完成,必须学会类似系统操作。同时,当前留学生群体沟通联系会使用各种工具,如微信、QQ等各种软件、这要求留学生管理人员善于学习,学习当前先进科技,同留学生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服务留学生。

4.专业素质

正如之前提及的,作为专门的留学生管理人员,我们必须要熟悉关于留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1)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理论,比如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汉语语法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掌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能,主要有语言要素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语言要素技能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构成,课程教学技能培训主要由精读、听说、阅读、写作等单项技能。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班级活动组织能力。 只有具备上述理论和技能,成功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成为一位合格国际汉语教师。对行政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行政管理、外事管理、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和国外先进的国际学生管理等理论知识,掌握留学生服务所需各项知识,如接机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网络服务、语言伙伴服务、学期活动安排等。对后勤管理人员来说,掌握后勤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国外学生饮食习惯、饮食爱好,宿舍设施要求,日常生活习惯等知识,以便更好地为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中国开始招生留学生的历史只有几十年,成熟经验还不充分。而且留学生管理工作易受国际大环境影响,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同时由于留学生群体不断发生变化,管理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不断发展中的留学生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在行政管理上,留学生报到时达到机场时间不一,如果一个个去接机,则人力和财力都顾不过来。中山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根据往年新生接机情形,运用集体智慧,创新思路,在接机那两天在机场安排2-3名志愿者全天候接机,这既解决了学生到达的时间不一又解决了接机志愿者人手不足问题,学生满意度明显提升。在教学管理上,国内大部分院校采用上午学习中文课程,下午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如何增加学生巩固和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华南师范大学借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中文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式,引进DRILL课程,每周为语言班学生开设2次DRILL,由经过培训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留学生开设一些汉语训练课程,既巩固了教学效果又使实习生得到锻炼。在后勤管理上,我们知道,来华留学生国别多样,信仰千差万别,在饮食上就要有不同体现。在听取留学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华南师范大学结合学校留学生发展趋势,尤其是清真饮食留学生呈快速增长态势,及时开设了清真餐厅,为穆斯林学生解决了生活上后顾之忧。

5.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履行好留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前提。(1)思想政治品质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留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留学生管理干部必须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交政策及动态,了解汉语国际推广国策出台大背景及其深刻含义,才能正确地向各国留学生进行宣传,灵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留学生管理人员,须认识到接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在我国外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为我国外交事业、为学校国际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职业道德品质留学生管理人员应该懂得自己肩负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重责,知晓“外事无小事”内涵。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处理问题的紧迫性和日常工作的琐碎性等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时间特殊性,常常使留学生管理人员无节假日,这需要留学生管理干部具有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明确自身职责和义务,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留学生特征决定了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具备“三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平时多同留学生交流沟通,尽可能给予细心的关怀,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负责任地解决好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留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添砖加瓦。留学生管理干部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素质,方能达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好教师。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3)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

彭庆红与李慧琳在《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现行管理模式分析与分层管理模式探索》一文中,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电话询问等方式,对大陆地区30所高校的留学生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与运行模式进行查询,综合考察后,认为可将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留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分为两类:一是综合学院模式。即学校设立集招生、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文化交流学院),全面负责学校各类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对外宣传、咨询、招生、录取及留学生入学后的学籍管理、签证管理、教学教务及日常生活管理。二是隶属于或独立于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与单独的汉语文化学院并列的模式。湖南师范大学对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所采取模式的优势在于分工明确,职责的划分更到位;不足之处在于各部门之间经常存在沟通不到位的情况,处理事务的效果不佳。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吸引留学生并推进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现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30多人,均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识渊博,熟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大多数教师拥有赴国外学习与执教的经历。课堂上,他们悉心指导,耐心讲解,课下还会热情地辅导水平较为薄弱的同学,正是他们的出色工作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得学院深受留学生的一致好评,促使留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2.举办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留学生除了可以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外,学院还为他们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留学生了解湖湘文化,更好地适应在校生活。例如,每学期开学初都会举办迎新联欢会,让他们相互认识,增进友谊;学期中,还会为他们开设语言实践课,参观湖南各地的名胜古迹,提高其汉语实践能力,加强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另外,学院也会组织留学生参加校级运动会、中文歌曲比赛等。

3.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郑兴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为了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首先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概况,其次对该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与基本方法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几点思考。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19-02-19-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2015年2月第7期Feb.2015NO.7了及时了解与掌握留学生的动态,笔者作为一名学生助理,协助授课教师进行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随时与授课教师保持联系,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上课及出勤情况;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努力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要对其进行警告,屡教不改者要上报给上级部门。另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留学生开放,若发现他们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也可以咨询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多方面的协作努力,学院的留学生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湖南师范大学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而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特殊却又非常重要的工作。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与中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思考,需要改进。

1.当务之急是建立标准统一的留学生入学评价体系。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对基本上将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归纳为:确认留学生的身份是否安全,一旦完成注册,便进行分班考试(笔试+口试),根据考试成绩将他们分到不同的班级中。因此,借鉴国外大学已有的优秀经验,制定一套成熟的入学评价体系,是改进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优化留学生的生源结构。2010年9月28日在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留学中国计划》,提出“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层次有了明显提高,从最初单一的本科生发展到本科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生、研究学者和短期生等6个层次。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当前的留学生主要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短期生,且后者占据绝大多数。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国家及遥远的非洲国家,且大部分是中文水平为“零基础”的自费生。为了提高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学校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优化学生的生源结构:首先,严格要求入学门槛。根据规范的入学评估体系,筛选出高中毕业成绩优秀和素质高的学生入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全面提升,让高层次优秀的留学生融入校园,培养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并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型人才。其次,本着巩固亚非国家,延伸至欧美国家的原则,积极扩大欧美国家生源。

3.创新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采用趋同管理。趋同管理,指的是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于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是比较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对留学生教育所采取的方式而提出的一种留学生管理模式。趋同管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地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和中国学生一起住宿、一起活动的同化管理,而应该是在教育国际化产生的多元化背景中的趋同管理。由于各种条件的约束,湖南师范大学目前对留学生仍实行特殊管理政策,由独立的留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一切事务。留学生的中国高校学习生活,应该是和中国学生吃住一起,使用统一的书本学习同样的知识,但他们又与中国学生不同,体现在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因此对留学生进行趋同管理是必然趋势,构建留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也迫在眉睫。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4)

(一)在学习、情感以及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

1.来华留学生由于不能很好适应新环境,产生了一些困惑。很多留学生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对陌生的环境无法多适应,对个人家庭是否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顾虑,比如亲人突然病故等。留学生对于我国的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还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很难一开始就对环境熟悉起来,空闲的时候往往无所事事。不同的国家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有不同的习惯,来华留学生从开始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中国同学或者老师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一些烦恼,甚至会产生没有朋友、很孤独的感受。留学生初到学校进行学习,还会面临学习模式不一样、专业不适应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容易有畏难的情绪,一些学生甚至会想要换学校或者换专业,这对其学业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留学生身体上可能被查出有某种疾病,但是很多高校对这方面还缺乏引导,留学生一开始往往也不知道这些问题应该找谁倾诉或者寻求帮助,而疾病往往对于学生的身体、生活以及学习都会带来影响。

2.来华留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以及对交通安全不重视导致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一部分留学生对本地规章制度没有进行认真学习,一些法律问题也存在认知缺陷,监护人对其不能进行很好地监管,导致一些留学生放纵自己,打架斗殴、喝酒泡吧等,这些行为都会对留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3.由于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困惑。一部分来华留学生与其他同学会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往往会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文化,留学生由于与同学宗教信仰不同,可能会在某一个特别的时间段,对同住的同学及其生活习惯产生影响,久而久之就可能会积累矛盾。

(二)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困难

1.对职责的划分尚不明确。

在我国一些高校中,职能部门或者专业学院往往认为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该是国际学院的职责所在,他们对留学生进行事务处理时,往往不会将其与本国学生一起进行处理,这会在培养留学生的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我们在与一些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学院认为本校留学生的招生事务以及住宿都是由国际学院统一安排,因此思想教育也属于他们工作的范畴,而不属于学院的工作范畴。还会有一些学院的老师认为,留学生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都与我们存在较大差异,把他们当成一种负担,一些通知没有对其通知到位。除此之外,由于留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是十分集中,需要将其安排在不同专业学院,无法专门为留学生成立专业学院。此外,留学生的人数不多,这就使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因此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管理,就对其人数规模产生了新的要求。

2.师生配比缺少平衡。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会在国际学院配备管理人员来对留学生进行专门管理,这些工作人员管理的往往是留学生的招生、住宿以及一些日常工作,留学生在学校报到需要准备的一些材料,比如签证、体检、学籍、档案等也都是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但是由于工作十分琐碎,必然花费相关人员的精力,因此这些工作人员很少有精力对留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管理。曾经有学者认为,工作人员管理一个留学生的工作量与管理三个中国学生的工作量相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语言上的交流不方便以及文化习惯的不同。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对留学生有更大的耐心,现实情况是高校辅导员日常事务往往很多,精力有限,对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往往缺少时间与精力来管理,尤其是来华留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语言差异、环境陌生、习惯不相同等。这时候留学生是最需要得到帮助,而辅导员在新学期开始时往往也是最忙碌的时候,因此无法留出多余的时间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除此之外,高校对留学生管理的人员有限,除非留学生人数大量增加,高校可能才会考虑增加工作人员,而目前实际的情况是,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基本是由国际学院进行处理,管理人员的配比不均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改善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要想使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整体生源质量得到提高,首先需要高校在留学生招生的时候,把关严格,拒绝浑水摸鱼,一些自主学习能力极差的留学生应该拒绝接收;其次,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提高,从而能使一些国外一流大学学生愿意到我国高校进行学习。留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得到提高,那么一些老师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他们就不会再认为留学生是一种负担,也会更加愿意与留学生进行交流。

(二)分工明确、目标清楚

国际学院、专业学院以及职能部门之间应该对自己所要负责的工作以及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不要产生互相推诿的情况。高校对留学生进行培养要制定一个整体规划,对不同的部门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如果国际学院对留学生的一切事情都包揽包办,那么对于留学生教育水平势必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校国际化的发展,这是一些高校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很多高校中的相关专业学院仍然会习惯上将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这也是留学生很难融入学校环境的原因,因此,很多高校的专业学院还应该加强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等对待理念的培养。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5)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留学生长期旅居海外,对祖国的自然风光及社会风俗了解的相对较少,但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留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感受祖国的山山水水,感知风土人情,探访故人,逐渐培养他们对祖国的亲近感和依恋感,唤起他们的民族意识,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认同民族文化的热忱和意识,从而提升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荣耀感。

因此,各涉外高校应高度重视留学生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积极组织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比如,创建“爱我中华”、“丝绸之路”、“长江黄河溯源”、“勇攀五岳”、“古都探访”等各类社会实践团队,让留学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不断开阔眼界。开展上述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加强师生的联系和沟通,增强留学生对学校的感情,还可以使留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对中国的理解和热爱。此外,上述正而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学生而对有些海外传媒负而报道的免疫力,提升留学生对中国的思想认识高度。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6)

来华留学生安全工作的涉外性特征及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决定它是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留学生招收单位必须严格做好。

1、涉外维稳工作的硬性要求

从工作性质来说,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工作对象是具有外国人身份的留学生,具有明显的涉外性。处置不当,尤其是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恶劣后果,让工作限于被动,甚至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就工作形势来说,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不断发展,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各类交通事故、溺水事故、打架斗殴等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明显增多,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2、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性需求

来华留学生在多数院校都处于分布教学单位广、所处年级不一的分布状态。同时,各类短期生、进修生学习时限不同;留学生专业实习、参加会议、探亲访友等外出活动多,各院校组织的文化考察频繁,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艰巨。生活条件上,各院校为留学生配置的公寓生活电器设备相对较多,而且部分留学生还存在自身铺地毯和购置电器的现象。这些学习生活特性决定来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任务相比本国学生更为繁重。

3、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留学生出入境监管、外出活动管理、学习生活管理等方方面面,是开展我国法律和各院校校规校纪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恰当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促进留学生知晓并遵守有关法纪规定,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热爱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不恰当的管理工作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安全教育和管理是留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是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实践

2007年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留学生。经过近6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富有一定特色的留学生安全工作体系。

1、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统

信息工作对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先导性作用,及时掌握留学生安全信息,了解有关情况,能够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留学生生活动态。通过对外汉语教师与留管干部的工作联系,及时掌握汉语预科阶段留学生学习纪律,开展违纪教育;通过学业跟踪调查制度,定期掌握留学生专业学习进度、预毕业生毕业情况,及时汇总特殊情况报学校处理。

2、开展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工作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法纪意识不一,决定安全教育在留学生工作中十分重要。立足工作实际,学校积极加强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坚持邀请所在地出入境外事警察来校宣讲出入境法、治安处罚法等,讲解临时住宿登记、限定地区旅游登记等外国人在华应履行的义务。警校联合的安全教育,融洽了警察与留学生的关系,使留学生更乐意接受有关规定,提高法纪教育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3、完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学校出台了留学生教育暂行管理规定、违纪处分办法等文件,构建了安全工作的联动机制,逐步建设起了多部门参与的留学生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操作层面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留管部门制定留学生外出请假登记制度,执行专职辅导员入住留学生公寓查房查人工作,确保来华留学生活动监管无漏洞和死角,外出行为全部纳入监管,完善了安全检查和预防体系。注重及时与违纪留学生进行教育谈话,引导学生纠正不当行为,遵守规定;将留管干部分成若干小组,定向联系留学生,了解和掌握留学生的生活动态,构建心理联络工作体系。

三、对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来华留学生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的形势,应深入探索如何规范化、制度化地做好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安全信息宣传

来华留学生法纪意识和水平不一,对我国法律和各院校管理要求陌生,易导致留学生以“不知道”的借口为不当行为辩护,推脱责任。可以采取制度上墙和安全信息公共场合展出的形式,实现安全信息宣传内容的物化,确保管理制度和规定宣传的硬性覆盖,强化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增设《留学生生活指南》、《安全手册》等学习反馈单,与留学生签订宿舍用电防火承诺书,增强安全教育的反馈;开展入学教育和管理规定的考试,检测并强化留学生对管理规定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落实宣传教育实效。

2、强化安全管理教育

因社会文化的不同,留学生对我国法律和学校管理规定不理解乃至于质疑都是留学生管理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如何恰当回答这类疑问,不仅关系到规定的权威性,更影响着留学生对制度的遵守。简单硬性要求性的回答,只能加深留学生对管理制度的不满,起不到批评教育的实效。此外,要抓好留学生新生纪律教育,应充分利用新生刚到中国时对制度的服从和对教师的听从心理,积极抓好第一年的安全纪律教育,及时纠正不当行为,树立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的权威,为日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可操作化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7)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有效的监护,缺乏家庭应有的亲情、温暖,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使他们的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错位。留守学生因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得不到亲情的滋养和满足,得不到生活的需要与保障,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爱、亲情缺失难于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而对留守学生来讲,学校成了他们唯一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失去了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回应,使学校的管理措施在家里得不到强化、补充,学校教育单边难支。

2、农村留守学生的生活失控。留守学生的家长,在子女的用钱上,往往容易走向极端:一是父母因没有时间对子女学习、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愧疚感,于是就给子女较多的零花钱,使留守学生因金钱过多而丧志、而生惰、而生非、而变坏;二是有少数父母在外务工工资低,生活窘迫,给子女拿的钱少,根本无法满足孩子的生活学习的需求,导致孩**时间生活在窘困、自卑的阴影之中,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孤僻和悲观厌世的畸形心理。这些生活问题,常常是隐性的,也很难得到临时监护人和学校教师的注意,也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

3、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缺少辅导、监督。一是作为监护人的临时监护人的职责与角色定位,首先对留守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关注优先,而严格训诫、行为表现的监管很少,对学业的介入就少之甚少。二是作为隔代教育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老式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的差异,文盲率较高,与留守学生的思想观念差异极大,沟通障碍明显,对其学习就更不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和督促。

4、农村留守学生的安全无保障。由于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中,出现了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管理空档,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严重存在,留守学生溺水、触电、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一旦有心理问题既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也不方便或不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与倾诉,如果又不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及时辅助和矫正,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身心的不安全。

二、班主任做好留守学生工作的对策

1、建立健全机制,发挥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学生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学生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2、让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

(1)感情输入。留守学生因为与父母接触相对较少,缺少父爱或母爱。因此,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时,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他们要怀有真诚的感情,倾注更多的爱,关心、体贴他们,经常与他们谈心,极力营造亲情氛围,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在班集体中找到家的感觉,从而自由、愉快地成长。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树林里那么大,也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作为个体的学生也是一样,各有各的优点,缺点也不尽相同。曾经有些老师对某些学生的评价是:学习不认真,经常违反纪律,真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都有其聪明的一面,只要他发挥其优势的一项,弥补自己的弱项。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这样,他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地表扬他们,使他们扬长避短,找到各自的人生目标。

(3)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开学初期,要非常详细地记录留守学生的个人信息、家长信息以及在家法定监护人的信息,并分栏造册。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每次都要登记好。并登记好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记录,督促家长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免感情年久疏远。

(4)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班主任在搞好日常管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卫生、成绩、违纪状况,要实行量化管理。特别是提高服务意识。对学生要亲切的关怀和细致的关心,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3、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学生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1)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学生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困惑,多走进他们,多接纳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了由于留守而缺失的亲情。

(2)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一起合作,是留守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收获了成就感,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学生成长的乐园。

(3)成立留守学生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学生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8)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的爆发,日本的强大引起中国人的反思,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由于日本是中国的邻国,风俗相似文字接近,西书已由日本摘要翻译、刊有定本,因此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于是,1896年唐宝愕、胡宗滚等13名学生赴日留学,标志着中国近代留日运动的开始。

从1896年派出第一批13人赴日留学,到1919年的20年间,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这其中的政治家有中国的居正、宋教仁、张继、廖仲凯、胡汉民等;中国共产党的、董必武、陈独秀、,王若飞、施存统等,另外的如黄兴、女革命家秋瑾、陈天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方声洞、愈培伦等。军事家如蔡愕、阎锡山、蒋方震、张孝准、等。文学家如鲁迅、巴金、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夏衍、丰子恺等。因此,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与清末民初培养的留日学生是密切相关的。

一、早期留日教育家――王国维

王国维是早期留日学生中的一员,对20世纪初年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瓦解,近代新式教育正在萌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的教育思想的三大精髓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知识教育提高到“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的高度;大学是自由研究学术之场所。他译著的《教育学》,是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第一部外国教育学著作。他以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为基础,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并用之亦诊释亦批判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他参与创办主编了近代第一份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教育世界》刊于1901~1903年间,登载了97篇有关日本学制的译文,几乎都是日本办新教育以来所颁布的法令、章程,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门类。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最早引进外国教育理论,最早翻译外国教育学著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完备的外国教育理论体系;他是最早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体育、智育、美育多方面发展的“完全人物”;他是最早试图在近代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的基础上的中国教育理论的开拓者;他是最早谋划创办师范学堂,堪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诸多“最早”的教育活动集于一身,其成就非一般的专门教育家所能及。

二、近代教育改革

从20世纪初人数开始急剧增加的留日群体,对清末的教育改革体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旧教育给予猛烈的抨击并积极投身到各级新式教育体系中。

1.教育目的

1906年,清廷正式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定为教育目的,其中“尚武”,即仿自日本的军国民教育。当时,留日学生对日本的武上道精神和军国民教育,无不深有感触。1902年,留日学生在《军国民篇》首次阐述军国民教育思想。同年,留日学生蒋百里译《国民之教育》文,进一步阐释了军国民教育理论。宣统二年,各省教育总会止式提出“请定军国民教育主义案”。民国建立后,国体虽然更新,但教育体制仍沿袭清末,不过将学堂改称学校,将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育宗旨中,也仍然保留着清末军国民教育的内容。

2.学制改革

1902年,清廷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拟具全国新学堂章程,张乃参照日本制式,拟成《钦定学堂章程》。但此章程末能切实实施。1903年,清廷复令张之洞重拟。张之洞于是年11月拟成《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亦主要参考日本学制,分三段六级。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六级依次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涵儒院。其后,清廷制定的系列具体的教育法规均模仿日本,如清末师范学堂的学制和课程设计,即以当时日本的高等师范和寻常师范学校规程为蓝本。清末新学制之所以取法日本,是因为日本教育体制既采自西洋,又保留着浓厚的‘忠君”色彩,适介清廷既要变革,又欲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故清廷乐于仿效;二是受到留日学生的影响。清末留日学生大多学习法政和师范专业,归国后又多进入政界和教育界,因此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影响较大。张百熙和张之洞的幕僚中小乏留日归国学生。“钦定”和“奏定”俩个学堂章程,名为二张所奏,但在具体草创过程中,留日归国学生实出力不小。

3.教育师资

1903年,清廷颁布《学务纲要》称:“此时开办学堂,教员乏人。”为此,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在上奏中提出:“亟应多派学生分赴东西洋各国学习专门,以备将来学成回国,可充大学教习。”由此可见,新学师资的培养是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赴日留学生读师范、学教育的占相当大的比重。1903年4~10月,共毕业175人(不包括其他学校继续深造者,下同),其中读师范者71人,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共毕业124人,其中读师范者86人,占69.3%。1904年5月至11月,毕业165人,其中读师范者37人,占22.4%。这些学生在日本专攻教育、心理、教授法、管理法等课程,通过听课、参观、讨论等活动,贪婪地吮吸办理近代新教育的新知识,回国后,凭借在国内积累的一定的管理和教学阅历,被迅速充实师资队伍中。鉴于当时留学生回国后,群趋政界,一部分学师范的留学生亦转入仕途,有违清廷派遣留学生的初衷。清廷乃于1907年明文规定,官费出国留学生将来毕业回国,皆令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并奖励出洋学习师范的学生。这使得大部分留日学生无论是学工、学农、还是攻医、读经济,归国后都首先从事教育工作。全国各地各级各类高校,出现了一个数量比较可观、分布十分广泛的留日学生群体,民国以后,仍有部分留学生从事基层教育。直到20年代以后,中小学师资开始由国内大学自己培养,其中留学生所占的比例才有所下降。

4.教科书的编写与报刊的创办

教科书是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的物质基础。20世纪初,随着国内新式学堂的兴办,教科书的编写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留日学生在留日期间组织了译书团体,翻译了大批日本或西方的文化科学书籍,然后把它们输入国内,各级各类学堂以其作为教科书和参考读物(如表1)。

表1 我国早期出版社翻译的外国书籍

这些教科书和国内学堂设置的课程有紧密联系,因此多为各省新式学堂所采用。留学生编译的教科书一般都在日本印刷后运回国内,还有一部分留日学生将个人所译的教育书籍寄回国内出版。所有由留日学生编译撰著的新式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尽管从体制到内容都不很完善,但却具有传统教材所缺乏的近代气息,不仅直接适应了新式学堂发展的需要,而且为改造传统教学内容提供了借鉴。留日学生还翻译出版了日本和西方教育理论书籍,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介绍到中国。1903年至1905年,出版了熊谷五郎著的《教育学》、富山房编的《教育学问答》、《教育学新书》、高岛平三郎著的《心理教育学》等,并自编教育学教科书,仅1906年至1910年,各地就出版了七种教育学教科书,如缪文功的《最新教育学教科书》、蒋维乔的《教育学》等。留日学生的翻译出版活动,促进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的传播,向国人灌输了教育的新思想,几年间,教育学、教学论、教授法、管理法等新名词喧腾众口;心理、气质、观察、实验不绝于书,有力地传播了近代教育观念,促进了国内教育界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促进了清末教育改革和发展。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刊物始于1900年11月创刊的《开智录》和12月创刊的《译书汇编》。1903年以后,各省赴日的学生越来越多,纷纷组织本省留学生的同乡会、同学会,创办具有地区性特点的刊物,如《湖北学生界》、《浙江潮》、《苏报》、《云南》等。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所办刊物至少有七、八十种之多,这些刊物,对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包括科技文明都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日本明治初期的启蒙运动着意汲取西方近代思潮,因此欧美各国的学术名著,无论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科学、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等,皆有日文译本。“日本几乎是西洋文化的橱窗。”留日学生置身于迈向近代化的日本社会环境中,外受新知的启发,内忧国势的危迫,“莫不愤然企图改革”。而改革必须先从思想观念上着手。因此,他们认为,首要工作就是向国人介绍新知,而介绍新知的最主要手段是翻译日本书籍。

参考文献:

[1]王奇生.开新式教育之先河――近现代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神州学人,1997,(12).

[2]夏风.清末留日教育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J].教育评论,1987,(4).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9)

据《中国近代出版史料》统计,1880—1904年,汉译日文书共2,200多种,其中自然科学260多种,应用科学近400种,社会科学近1,400种,其他200余种,社会科学约占60%。由此可以看出,清末译书主要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而在社会科学中又更侧重政治理论读物,这显然是与译书学人的政治要求是相一致的,因为这些人留学日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故而他们充分利用通晓日文的优势翻译了大量政治法律方面书籍,如《论》(菊地学而著、林桀译)、《日本议会史》(工藤武重编、汪有龄译)、《万国宪法比较》(辰巳小二郎著、戢翼译)、《欧美政体通览》(上野贞吉著、巅涯生译)、《国家学原理》(高田早苗著、稽镜译)、《国民公私权考》(井上馨著、章宗祥译)、《政治泛论》(永井惟直著、范迪吉等译)等。仅次于政治学的是教育学。留日学生把教育看成振兴中国的基础,大力倡导兴办学校,而新学堂的设立急需大量的教科书,因此解决教科书问题成为当务之急。这种客观形势直接促进了留日学生对教育类书籍的翻译。《游学译编》《译书汇编》等期刊专设教育专栏,介绍世界流行的教育理论,风格流派,企图以其开民智,促进中国教育。例如刘揆一翻译了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内藤庆助编著的《小学教育法》,“于教育之原理,修理之方法言之尤为亲切”[11];湖南编译社翻译了《学校实践管理法》,所刊广告直接切中中国教育界之要害“中国言学校数十年矣,而造就无人……是故因学课之不高亦管理未善有以致之也”,并强调翻译该书的目的是“以饷国民”[11]。除了一般的教科书、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留日学生还翻译了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著,如编译出版了日本的教学大纲《新译普通学科教授细目》,日本中野礼次郎的著作《十九世纪欧洲教育之大势》等等,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中国人了解“欧洲各国教育发达之原因”[11]。可以说,留日学人翻译的这些图书,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蓝本,在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批图书也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好评。除了政治学和教育学,留日学生还翻译了大量其他学科的著作,如哲学、史学、宗教学等等。学人们编译了数十部亡国史,如《近世亡国史》《波兰衰亡史》《印尼灭亡史》《朝鲜亡国史》等,冀图以史为鉴,唤醒中国人的救国热情。倾向革命的留日学生则大量编译资产阶级革命史书,如《美国独立史》《法国革命史》《意大利独立史》等,这些书籍为中国革命青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此外,学人们还编译了许多理论书籍,如哲学方面编译出版了《哲学纲要》《哲学大观》等;史学理论方面有湖南编译社出版的《史学原论》;宗教学方面有留日学生编译的《世界宗教史》《宗教研究》《伦理与宗教之关系》等。除了上述译书种类,留日学生还翻译了包括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数十种类别的书籍,内容广泛,他们通过翻译活动将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带到中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2清末译书活动的影响

2.1推动了清末教育变革的进行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推动了清末教育变革的进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据许多参与编译图书的学生回忆,那时他们在学堂用的教科书,多为这些留日学生的译本。留日学生对教育变革所做的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将各种新式教科书引进学堂。1900年以后,由留日学生组成的翻译团体,如译书汇编社、湖南编译社、教科书编译社等,都曾编译过大量教科书,涉及历史、地理、教育、法制、经济等方面内容,一些留日学生回国后仍继续从事教科书编译工作。1903年,京师大学堂刊有《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其中不少都是由留日学生所译,如箕作元八等著、胡景伊等译《欧罗巴通史》,失津昌永著、吴启孙译《大地平方图》及《五大洲总图》,杨廷栋著《理财学教科书》,何橘时译补《中学生理教科书》,水岛久太郎著、陈榥译补《物理学》等。当时出版界的龙头———商务印书馆甚至“招聘不少归国的留日学生,出版各种新式教科书。这批教科书大部分以日文书为蓝本编纂而成”。虽然留日学生所译的教科书总体看来比较粗糙,如“取材过于日本化”,“日文语气太重”等,但晚清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毕竟迈出了由旧教育走向近代教育的重要一步。他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为中国教育注入了一丝新的活力,更提供了更多新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传统教育界。同时,这批译书满足了国内新式学堂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清末教育变革的进展,为更好地改造传统教育积累了经验。

2.2促进了新思想、新概念的传播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使西方文化广泛传播,让中国人民接触到外国各种先进思想和理念,是又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这股译书热潮,对提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水准无疑是不能低估的,许多新思想、新概念都是通过译书得到传播的,一些新兴词汇都是由留日学生首先使用,并经由他们传到中国,并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如“帝国主义”一词,就是由留日学生首先使用的。1901年,《开智录》在“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之前途”一文中痛斥帝国主义就是“侵略主义”“扩张版图主义”“膨胀主义”,此后“帝国主义”一词被广泛使用。另外,“经济学”“社会学”等词也是由留日学生首先使用的。《译书汇编》第七期在翻译日本法学博士失野为之的《经济学研究之方法》一文时,首先使用了“经济学”一词;而戊戌时期严复等人在介绍欧洲社会学时一律称为“群学”,直到1902年留日学者章太炎在翻译日本岸本能武太所著的《社会学》一书时首次使用了“社会学”一词。上述数个新名词的出现都为当时中国迂腐陈旧的思想界注入了一丝新鲜活力。可以说,留日学生对这些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促进了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思想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2.3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留日学生所译书籍广泛介绍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学说,冲击了中国封建文化,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如湖南留日学生杨毓麟撰写的《自由生产国生产史略》在《游学译编》上连载,详细介绍了美国的诞生和发展,同时结合中国实际,畅谈体会和感想,他写到,“欲造国民者,必先造其魄力;欲造其魄力,必先造其思想;欲造其思想,必先造其根性。”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发动之前,为其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直接反映辛亥革命前的历史的译作,有日本宫崎寅藏著,金一(金天翮)译的《三十三年落花梦》[15],此书秘密流行在民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起到了强有力的革命宣传作用。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我国教育发展迅猛, 现在,国外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逐渐趋于多元化、专业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的留学生中,医科类留学生的的规模也日趋增大。医学汉语学习越来越成为社会和留学生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加紧医学含义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本文从ESP视角着眼,对我国医学汉语的esp理论应用进行分析,并探讨基于esp理论的医学汉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ESP教学理论;医学汉语

0 引言

21世纪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我国成功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全球化的社会要求人才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又要有较高英语水平,从传统的专业型人才需求向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迅速转变。医学汉语正是帮助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医院或高校进行医学知识研究和探讨或工作的专业汉语必修课程。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和后期研究中与病人的接触,不得不使用汉语,医学汉语正是满足这些外籍人员的需要而来的。而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也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世界接轨,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背景下开展医学汉语教育是社会的需要。

1 我国ESP理论发展现状

ESP英文全称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译作:专门用途英语。故名词义,ESP是为某一专业量身打造的英语课程。虽然,在我国ESP俗称专业英语(Subject Based English),ESP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不同要求,例如商务英语(BE)、财经英语、医学汉语、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报刊英语等都是专业英语,却又根据本身学科的特点各有所异。

大学英语是我国传授ESP的主战场。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无论文科理科和工科, 将大学英语教学遵循ESP教学理论分成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阶段,大纲中附有词汇表、语法结构表、功能意念表和语言技能表的等。自1993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招收研究生、普通高校本、专科、成人教育本、专科数百万人,随着政府和国民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每年都有近200万人接受我国ESP教育。

2 医学汉语教学现状

医学汉语的设立之初,就是要尽量适应留学生在中国进行专业课学习及临床见习时,并且能为他们解决语言障碍引起的问题。虽然,来华留学生接受的是在校课程研修或临床学习的英文授课,但是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医学理念需要用中文来解释,如何能与外籍留学生进行容易理解的交流,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加之留学生要在中国进行临床见习,涉及到的病人都是中国人,这是如何用能理解的语言沟通也是困扰留学生们难题。这样医学汉语的学习就成为了外籍留学生来华研修的重要语言基础。

医学留学生不同于一般的留学生群体,他们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在于医学方向的知识交流,他们要理解和体会中国的医学应用及理论,就要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了解中医的历史和发展,他们身处汉语言的大环境中,学好医学汉语和中国的语言文化知识,是他们在医学知识深造国学横中必不可少的的一门课。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ESP理论在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ESP视角下的医学汉语教学。

3 ESP理论下我国的医学汉语教学现状

目前ESP视角下的我国的专业教育的特点有二,专业人才的专业英语学习,和在校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同步学习。ESP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如各类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或者是把英语作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面对紧张严峻的教育形势,要加快和完善教育的发展,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化高效化的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表现在教学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方面的水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要探索优秀的医学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要从我国的教育国情出发,在结合ESP教学理论的同时,以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应用特点为切入点,并要参考其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日常教学中逐步形成我国特色的基于ESP教学理论的医学汉语教学模式。

4 基于esp理论的医学汉语教学模式初探

笔者通过前文探讨,初探我国基于esp理论的医学汉语教学模式方案,提出了如下方案:

(1)交际中学会汉语,医学汉语用在医学。“外国人初学汉语汉字,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看到字形很难读出字音,如果从开始借助汉字来学习普通话,……” (张朋朋,2004)。的确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第一大困难就是语言不通,我们的ESP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轻松进入医学学习,但是不懂中文还是不能了解中国医学精华,不能跟中国病人和医生了解医学治疗效果和医学原理。医学汉语的教学模式一定要紧靠应用,在交际中教学生说汉语说普通话,听得懂,说的出。

(2)先说中国文化,再书汉语文法。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肯定显示医学其次才是汉语,所以通过ESP教学传播中国医学文化,来影响留学生对医学汉语的理解,甚至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更多传统文化,并且能够表达出来,然后再教授留学生的汉语书写,达到能够用汉语全方面帮助在中国的医学学习。

(3)优化考试制度,结合ESP教学理论考察汉语。对于外籍留学生来说,中国的医学汉语其实是一门比较难的ESP。但是既然不简单就要严肃对待,注意完善考核制度的同时,要根据留学生对医学汉语的学习状态,调整考核难度和知识量。促进留学生对医学汉语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增长,也能帮助留学生正确认识医学汉语的学习。

5 结束语

ESP(专门用途英语)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以来,越来越受学生们的欢迎和语言学家的青睐。笔者相信,只要教育工作者们正确认识ESP在我国日益普及的现状,以及 ESP教学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迅速发展,紧紧抓住现在我国在各个教育领域的ESP理论应用的重要时期。就能不断扩大当前医学汉语领域规模,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创新,不断思考,发展和传承中国的医学,弘扬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刘娜,冯振卿,张曦.关于医学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8年4月.第16卷.第2期.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Apr.2008 Vol.16 No.2

[2]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外语教学.2005年5月第26卷.第3期.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ay.2005.Vo.l 26 No. 3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11)

一、 医学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教学现状

我国的医学类留学生大多来自西亚、南亚、非洲等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在中国学习医学知识和相关临床专业技能,在中国完成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毕业回国后从事医疗相关工作,满足本国对医疗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这样的学习源动力和诱因,也就造成了医学类留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从主观上就缺乏学习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医学类留学生在中国是一个相对具有单一专业性的群体,其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相对封闭,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方式,使得英语就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日常学习需要和教学需求,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这一类留学生,与校园的主流文化始终有一定的距离。

一方面,按照我国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各接收医学类来华留学生的高校,必须为留学生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程,以实现国家《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的“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的发展目标,这是基于国家战略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各接收医学类来华留学生的高校,忙于医学专业英语授课体系的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也导致来华医学类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的设置和教育教学始终徘徊在粗放式的初级发展阶段。

因此,医学类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就呈现出“三个缺乏”的具体表现,即: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以及缺乏开放的教学模式。

1.缺乏完善的中国文化课程体系

来华医学类留学生的基本学制为六年,而根据《来华留学生医学

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的要求,这类留学生只开设一个学期的中国文化课程,且基本仅限于理论课授课,这样的安排根本无法实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因此,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急需更新和设立。

2.缺乏专业的中国文化课教师

目前,各接收医学类来华留学生的高校,承担这类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或者英语技能较强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的优势是英语表达能力强,容易和留学生沟通和交流。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在教学当中,只能与留学生进行浅层次的文化交流,而无法帮助留学生形成“物质文化―艺术文化―精神文化”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3.缺乏开放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

目前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以理论课授课为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留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更不利于培训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因此,“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二、 医学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改革

必须从“三个建立”来着手进行医学类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1、 建立完善的中国文化课课程体系

建立文化理论课、文化体验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除根据教学培养方案需学习外,其余学期均应安排相应的中华文化课程,贯穿于医学类来华留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的始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2、 建立专业的中国文化课程师资队伍

应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人应该为本专业的专任专职教师,具有完备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具备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 建立开放式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提出“开放式教育”的主张,20世纪70美国和欧洲各国积极探索开放式教育并广泛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开放式教育,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以创新、包容、灵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式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开放性上。

(1)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体现在传授的中国文化不仅有传统性,还应兼具时代性;不仅有民族性,还应兼具国际性。例如:在中文化中,红色象征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并赋予辟邪功效,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有大红灯笼、红色春联、红色婚服、红包等等,这些习俗很多都延续至今。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文化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跟留学生讲授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可以让留学生结合自己国家的特点,也介绍自己国家的而传统节日,比较异同,分析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以及价值取向,这是文化融合的过程,更是培养留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过程。

(2)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开放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

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留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构建起不同文化主题的相关知识体系。

(3) 效果评价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学的效果评价以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留学生

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因此,评价体系和评价手段必须多元化,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设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多方位、多角度、发展性地评价留学生,注重过程中情感、意志、态度的考量。

总之,来华医学类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必须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飞跃,从而真正实现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开放式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2007年,http:///punlic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