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8 16:46:07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1)

幼儿园计划报告借鉴一

一、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围绕中心点进行探讨和研究。

1、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互相探讨适合幼儿顺利过渡小学的有效途径。及时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通过与小学老师的座谈,使大班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幼儿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生活打好基础。

3、开展主题活动“做个美美的小学生”,通过活动,使幼儿能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环境。

二、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1、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2、各班开辟专门的“幼小衔接工作家教园地”,利用家园共育栏目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二可以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的学--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上的虎头蛇尾。

3、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召开专题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如邀请小学教师来园,举办“如何走好幼小衔接的第一步”的专题家长讲座。具体内容包括:《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幼小衔接”的问答》、《正确指导孩子阅读》等等。

4、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

5、要求家长在家庭中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

三、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交流。

1、组织幼儿参观小学。使得幼儿了解小学的学--、生活环境和小学生的学--常规,感受到一年级小学生的变化,培养幼儿入小学的愿望。

(要求参观前有谈话,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参观,如小学生是几点钟到校的?小学生怎么样上课?一天上几节课?上课时怎么样坐?午饭在哪儿吃?等问题,参观时可与小学生交谈,了解小学情况;参观回来后再组织谈话,解决疑惑,使幼儿了解小学生生活,为入小学作好准备。)

2、我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活动。

四、加强班级幼儿日常生活管理,力求幼儿全面发展。

1、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与生活,早睡早起,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等生活--惯。并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幼儿自我动手能力。

2、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井然有序,不拖拉;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幼儿的意志与品质。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3、注重教育的渗透性,提高幼儿的学--适应能力。

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如:专心听讲、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适当改变学--环境,为了跟幼儿课堂环境接轨,在本学期桌椅的摆放上要进行改变。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和握笔姿势;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教幼儿认识书包与文具的使用,学会整理书包;并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培养幼儿对时间观念的认识,有计划地安排事情,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专心听讲,专心做事等。

4、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良好的饮食--惯,懂得简单的营养知识,知道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自觉喝水,学--整理自己的物品。

5、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常规、规则,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有责任感,能够承受小挫折,有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做事,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和困难等。

6、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器械,鼓励幼儿进行一物多玩的创造性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意志品质。

五、幼小衔接具体工作内容安排:

1、召开年级和班级家长会议,请家园共育专家来园针对“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展开讲座。

2、围绕“三八节”、“六一节”等节日开展相关活动,使幼儿对重要的节日有一定的认识。

3、不定期开展故事大王比赛,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以及自信心。

4、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环境,观看一年级哥哥姐姐上课的情况,了解小学生是怎么上课的、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之处等等。

5、请小学的老师来园做讲座或者座谈,提醒各位家长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6、收集幼儿在园的活动照片,邀请摄影师来园为幼儿拍小博士照等,制作毕业册。

7、开展挫折教育,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让孩子慢慢懂得任何事情不可能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必须正确面对今后所遇到的困难。

8、开展“离园倒计时”活动,7月1日大班毕业典礼举行毕业典礼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

7、学期结束前各班开展散学典礼活动。

幼儿园计划报告借鉴二

进入大班最后一个学期,孩子们的学习-更加强烈了,为了帮助幼儿顺利渡过这段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过渡时期,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我们大班组特制定了由幼儿园、家庭、小学多方互动的幼小衔接计划,尽可能地缩小幼小衔接的缝隙。

一、师幼互动衔接。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1.创设心理氛围。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创设心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幼儿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环境,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小组排队式的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二)幼儿入学的学习准备。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各项能力的衔接。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幼儿的独立意识的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想象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等;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等。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最后,加强纪律教育,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

3.知识点的衔接。

(1)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2)数学方面的渗透: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域游戏,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幼小互动衔接。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因此,我们将与小学做好密切的联系工作,这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缩小衔接缝隙的关键点。

(一)参观小学。结合教学主题,我们将带领幼儿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使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了解小学生的一些活动,浏览小学生的作品等等,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争当小学生的愿望。

(二)教师介绍。邀请小学老师来园介绍,既要给幼儿介绍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要给家长们开展知识讲座,介绍孩子入学的相关准备工作,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也能引起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为孩子入学做好充分准备。

三、家园互动衔接。

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学习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因此除了我们老师为幼儿做好各方面的衔接工作以外,与家长做好家园互动衔接,这也是缩小衔接缝隙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利用家长会、校讯通互动平台、家园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各项准备,除心理准备外还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如:

(一)物质准备,家长要陪孩子购买必需的学习用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购买,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期盼;

(二)饮食习惯的准备,幼儿园有餐点时间,上小学后没有课间餐点,所以家长应逐渐养成儿童按时进餐,尤其是早餐要吃饱、吃好;

(三)作息习惯的准备,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孩子入小学前的暑假逐渐减短午睡时间,晚饭后陪孩子完成一些学习上的任务,让孩子养成晚上做家庭作业的习惯;

(四)知识水平的准备,让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等等。

家园互动衔接促使孩子们能够为上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幼儿园计划报告借鉴三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时间和班级:

活动时间:20--年3月—7月,活动时间为一学期。

活动班级:大一班大二班

三、活动目标

一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二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20--年2月—3月)

1、成立幼小衔接接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到人。

2、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培训、讨论、辩论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20--年3月—7月)

1、开展《我上小学了》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活。

2、参观小学、体验生活,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

3、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⑴入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⑵身体方面的准备:

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⑶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⑷学习方面的准备:

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2)

本学期,我们结合主题开展“我要上小学”主题探讨和环境布置,激发幼儿向往上小学的欲望。如,老师和幼儿一起创设了“今天我值日”“小学里的秘密”“离上学还有多少天”“利用多媒体观看小学生”等升旗仪式,让爸爸、妈妈带孩子参观小学环境;每天桌椅利用集中教育活动时间适当模拟小学小班化分组摆放等形式,积极给幼儿营造“幼小衔接”的环境氛围,激发幼儿我要上小学的美好愿望。

二、探索多种具体方法,搞好幼小衔接

1.时间上逐步延长

大班上学期,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下学期,我们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安排在三十五分钟以上,让幼儿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注意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3.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如,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独立交往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生活。

三、逐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本学期,加强了对幼儿任务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班上的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浇水,时间长了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对此,我们利用班上的“小老师”,让他们去提醒值日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激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根据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

另外,老师有目的地与家长协商,会不定期布置一些家园沟通小任务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激励幼儿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这样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幼儿倾听习惯。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3)

2021学前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一

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学前教育的教师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20xx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总人数有25人,男生有18,女生7人,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一年了,他们在生活的自理能力提高,基本都能自我服务,学习上有了自觉性,主动性,探索性,生活行为习惯好,文明有理,尊重长辈,尊重老师,团结同伴,能和睦相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继续加强幼儿午睡的自觉性,继续加强幼儿安全,卫生知识,提高幼儿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我们两为老师团结一致,使幼儿的一天保教工作做到。

二、管理班级工作计划。

1、班主任老师带好头,言行好,衣着整齐,能认真接受上级领导布置工作,服从领导安排。

2、继续加强幼儿安全卫生意识,提高幼儿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

3、继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日常礼貌用语,学习礼貌待人,尊重别人。

4、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利用本园的有利条件,将教学继续提高,确保幼儿一天正常的教学活动。把知识传授给幼儿

5、做好各科的教学工具。

6、保育方面、首先能把教室的卫生时刻打扫干净,做好交接班工作,做好午睡工作,时刻幼儿面色变化,幼儿身体的冷热,教育幼儿能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收拾自己的玩具,衣服,图书等物品。

三、教学工作计划。

1、班主任老师与科任老师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教学,取长补短,提高各自教学水平,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和培养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2、有目标地制作各科的教学具,及充分地利用本园的有利条件,通过剪,撕,折,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手腕灵活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加强体育锻炼,保证每天半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通过体育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加幼儿体质。

4、每周一张贴好一周教学计划,预先备好课,课前做好教学工具准备。

5、五大领域。

(1)健康——身体运动智能,随儿歌指令。

(2)社会——人际关系智能;人能主动与人打招呼;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探讨成为别人好朋友的原因;知道自己进步的地方;交流成长的经验,增进对运动安全与游戏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自我认识智能。知道各种庆祝生日的方式,体验过生日的乐趣;学习照顾植物,培养对植物的爱,体会玩叶子的乐趣;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3)语言——语言智能,理解有情节的儿歌内容,感受中国儿歌连锁调的形式特点;学习阅读;按照情节发生顺序,讲述图片故事;要集体面前讲述自己改编的故事,提高创造运用语言的能力。

(4)艺术——音乐智能;培养使用乐器的能力,能用乐器制造不同的乐音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培养对律动的感受力,学习创编新词,演唱新歌曲;体会音节的节奏,做不同的动作;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对乐曲结构的敏感性。空间智能;学习创作连环画,准备集体上演和进行创作,联想代表自己的符号,学习设计属于自己的信封和信纸;学习运用脸部肌肉与形体动作做出创造性动作;尝试用点画线创作,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5)数理逻辑智能。观察辨别空间线索,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初步获得年和月的概念;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式进行测量;培养比较和配对,推测的能力;增进数数能力,学习简易统计方法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类;比较各种不同特征的线,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自然观察智能,建立初步的镜面反射的概念,认识动物中的运动高手,比较动物和人的外形观察各种叶子的外形和特征,观察各种树叶之间的异同;知道水的冷热对泡茶的影响;认识线并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知道某些线有传递声音的功能。

四、安全工作计划。

1、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幼儿用电、交通、游泳、放火、防震、放毒等各项安全教育。如教育好幼儿上落楼梯向右走,不准在教室追逐,大少便与喝茶要排队,教室张贴安全标志,教育幼儿不准乱摸电插座,在家里不准玩火,不准带火种回幼儿园,并教育好幼儿当遇上危险时请打110向警察叔叔求助,或大声向外叫救命。

2、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常规安全大检查及卫生检查,并每周五向幼儿进行卫生,常规,安全的教育。

3、利用音乐游戏组织幼儿下课常规,调动幼儿的自觉性。

4、教育好幼儿不要乱把食物放在嘴里,以防食物中毒。

五、卫生保健工作计划。

1、做好幼儿冷热工作,能够及时为幼儿增减衣服,午睡注意幼儿的睡意,发现异常立即做好应变办法。

2、每天早上做好晨检,做好病号登记,特别要吃药的幼儿名单。

3、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组织幼儿锻炼,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幼儿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康。

4、每周检查幼儿的手指,要求幼儿不准留长指甲,隔天就要洗头,每天要更衣。

5、教育幼儿要多喝水,多吃蔬菜,不要挑吃,均匀饮食,有助身体发育。

六、家长工作计划。

坚持家园联系制度,以面谈,电谈的形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等情况,我们也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反应幼儿在园学习情况,生活等情况。如每天早上用亲切的微笑迎接家长与幼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在下午放学就把幼儿的一天生活学习反应给家长知。我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了解,进一步提高幼儿学习的自觉性。

2021学前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衔接的幼儿教育阶段,既要充分认识它们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们的连续性;幼儿园的教育,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强衔接意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这不是具体知识的多少,而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既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又是幼小衔接的焦点。

二、开展教育活动,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

(2)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

2、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

(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

(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

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1)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适当改变太多儿童化的教师态度,在师生关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求或批评)接触应成为主体。

(3)鼓励幼儿多与同学、老师交往,鼓励其合作性行为。

4、讲究教育的相互渗透,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当性。

(1)以儿童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活动,不“拔苗助长”。

(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等。

(4)适当改变学习环境,为了跟小学的课堂环境接轨,在下学期后半段将幼儿的座位改成小学的上课座位形式。

(5)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及握笔姿势。

(6)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

(7)教幼儿认识书包与文具的使用,并进行简单的书写练习。

(8)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各班学期初召开专题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2、各班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

4、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5、要求家长在家庭中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

6、积极参加幼儿毕业典礼。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参观小学的校园,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

2、邀请小学生来园与小朋友座谈,请小学教师介绍小学生活。

3、通过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如:玩角色游戏“老师与学生”,给幼儿讲有关小学的事或老师上课的故事,减轻幼儿的思想压力,促使他们向往做一名小学生。

2021学前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教学总目标

(一)绘画

1、学习记忆画、想象画的画法,用这些形式表现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事物,体会表现的喜悦。

2、用硬笔线描的方法,绘制简单动植物。

3、继续学习以平涂为主的硬笔着色方法。

(二)工艺

1、学习简单的纸工、泥工、拼贴、拓印等技法。

2、用撕、折、拼贴等方法,制作以纸工为主的简单图形。

3、用团、搓、压、捏、拉、接等方法,制作简单的泥工模型。

(三)欣赏

1、观赏有趣的动、植物。

2、欣赏富有童趣的儿童画。

3、欣赏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用水彩笔或蜡笔的形式进行平涂作画,描绘观摩、

记忆、想象中的动植物,线条要求流畅,色彩丰富,构图饱满,造型大胆、夸张,生动活泼,富有一种童趣。

2、传授折纸的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系列练习。

3、学习用费材料进行简单纸工制作练习。

4、欣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及优秀儿童美术作品。

(二)难点:

1、在绘画训练中,要求达到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丰富,构图饱满,造型大胆、生动,富有儿童情趣以及创造性。

2、在工艺制作中,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识图能力,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以及动脑创新能力。

3、在欣赏过程中,提高欣赏表达能力,培养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

三、教学情况分析

从学生在前一学期教学情况来看,这些学生学习接受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同时对工艺制作大感兴趣。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绘画上构图能力较差,色彩运用不够丰富,画面排放不够整齐,有零碎感,态度不够仔细。

2、工艺制作上精细度不够,意图能力较差。

3、优、差生差异太大。

五、措施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4)

在采访中,各位幼儿园老师都表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必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转变做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在做法上,三家幼儿园也有很多共性,具体表现在:

1.重视习惯的衔接。

(1)注重行为习惯的衔接

连云港市连云区幼教中心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了一些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时间的衔接。将幼儿教学活动时间延长,由大班的30分钟延长至40分钟。幼儿园可以在大班的第二学期每天或每周有一个到两个教学活动时间与小学教学时间保持一致;②常规的衔接。在大班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将小学课堂常规融进教学活动,如一节课中尽可能不去喝水、不上厕所、有疑问要举手等等,让幼儿在适应中逐步学会并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③学习习惯的衔接。让幼儿学会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汇报等学习习惯,学会预习、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帮助幼儿在学习中树立团队意识。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要求孩子每天早晨按时起床上学、课间自己上卫生间、中午自己去食堂吃饭、自己收拾学习用品、遇到困难不慌张并能独立想办法解决或主动寻求帮助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至关重要。

(2)注重学习习惯的衔接

苏州市新区实验幼儿园老师借助教具教学,让幼儿实际操作,使他们较快、较直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以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还采取各种形式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如自制图书、阅读图文故事,并为每个孩子专门准备一本“趣味识字本”,让孩子们将生字写在“趣味识字本”上等等。

2. 加强与小学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活动。

连云港市连云区幼教中心邀请小学低年级的男教师对幼儿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授课,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制定活动课程,使“幼小衔接”不再是幼儿园单方面进行的活动,而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设计和组织儿童的综合实践活动,努力使幼儿园和小学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而进行平等合作,使二者逐渐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课程包括“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科学”五大领域,同时根据社区资源开展一些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各项活动有了男教师的授课,为孩子们的性格培养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每周一次或两次的“幼小衔接课程”的活动,加深了学校和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为学校了解幼儿、幼儿了解学校搭建起和谐的平台。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开展“我与红领巾手拉手”活动,请小学生带领大班孩子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的教室、各类场馆;开展“小学的老师来做客”活动,请小学老师向幼儿介绍正确的写字握笔知识及进入小学孩子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开展“我背小书包啦”活动,请大班孩子在大班下学期每天背小书包上学,引导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还与小学举办“六一联谊活动”等。

3. 引进家长参与管理机制,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和帮助家长正确对待幼小衔接工作,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家长座谈会、家长调查问卷等活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苏州新区实验幼儿园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和定期的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使家长和幼儿园步调一致。

除了共性之外,三家受访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也各有特点,这些个性值得各园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连云港市连云区幼教中心李极园长主张:在合作、共育中做优“幼小衔接”

李极园长表示长期以来“幼小衔接”的目的常常被说成是“怎样让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因此要更加重视幼儿园的建设,重视“幼小连接”。“幼小衔接”工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李园长所在幼儿园的幼教中心积极加强和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针对幼小衔接,幼教中心专门设计出适宜幼儿的“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如从时间衔接入手,将幼儿教学活动时间延长,由大班的30分钟延长至40分钟,在大班的第二学期每天或每周有一个到两个教学活动时间与小学教学时间保持一致。李极园长指出,“幼小衔接”是幼儿“心理、能力、智力、常规、习惯”等多方面的衔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衔接,幼儿园一定要设计好“衔接”的内容、把握好衔接的方向,真正做好“幼小衔接”这项工作。

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冯雅静园长提出:加强教师思想指导工作,将“幼小衔接”落到实处

老师要从自己做起,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理念上以“最大限度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为目标,为孩子们多考虑一点、多付出一点。在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中应该分步实行培养计划,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条理,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从正面激发孩子们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光荣感。幼小衔接全面目标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在平时有计划地用智慧把点滴想法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及园(班)本课程中去。

苏州市新区实验幼儿园金晓筠园长表示:通过特色活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5)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桌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在园创设小学一日流程表提示幼儿生活意识。

再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十分重要。班级加强了值日生的责任意识。

最后,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班内每周评选优秀小榜样。

二、幼儿入学的知识准备。

重点做好三个衔接。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为幼儿入学作准备,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的过程,更要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因为大班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

3、知识点的衔接。

在大班要不要教幼儿学习小学知识?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愿望,把握分寸。如:语言课上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根据每天学习的拼音进行组词游戏,拼拼读读锻炼幼儿的发音。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前书写练习。幼儿上学后如果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上学后容易引起认知共鸣,产生强烈的上学愿望。

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幼小衔接,教师要当作重要任务,认真对待完成。

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3月底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从而让大班的家长们能够初步了解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准备,并能够让这些家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有目的性的训练和培养。

2、利用家园共育栏目,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二可以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虎头蛇尾。

3、利用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家访、QQ留言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改变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4月份带幼儿去小学观摩,从单一的观摩小学的教学活动,可以涵盖到观摩小学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校舍面貌等,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幼儿向往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更进一步的培养幼儿入小学的兴趣。

2、通过创设班级主题环境用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3、注意对大班幼儿在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适时调整大班幼儿的生活作息时间表,使幼儿能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的节奏。

4、认真做好幼小衔接各项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整理幼儿档案,收集幼儿在园资料,做好离园毕业的资料。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051-04

在日本,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比较受重视。早在1947年,日本文部省就颁布了《保育要领》,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即强调幼小衔接。1957年,文部省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要领》,要求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强调幼儿园教育要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并帮助儿童为适应小学教育作准备。这一要求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幼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提早开始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在随后的20多年中,文部省对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进行了几次较大的修改,着力在纠正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摒弃分科教学,将严重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从分科教学拉回到了综合教学的轨道。200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开始试行、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纵观几十年来日本幼小衔接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在教育观念、教师职责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与我国幼小衔接明显不同的特点。日本的经验对改进我国幼小衔接的方式,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有借鉴价值。

一、日本幼小衔接的特点

1 教育观念:从确保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到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1957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还是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其根本目的都是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但这两份文件造成了不同结果。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主张让幼儿园教育适应小学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育成了提早的学校教育。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则主张幼儿园教育应该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太放任”“没有教育行为”,而小学教育则“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忽视儿童的主体性”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教育界人士开始重新审视幼小衔接制度,不再将幼小衔接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即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把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的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携手做共同的事情――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4年建议政府实施“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2 教师职责:从单向支持配合到双方平等合作

在日本,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小学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幼儿园似乎总是“低人一等”。因为长期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于确保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所以幼小衔接被看成是幼儿园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小学教师则对其毫不关注,也没有与“低自己一等”的幼儿园教师交流的热情。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师的过错。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为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主张引发了教师职责的转变。现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为推进衔接工作的开展,增进教师对两种教育的理解,很多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开始采取教师深度合作方式,如共同进行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互备对方课程并进行深入讨论,进行体验式角色认同和岗位互换,围绕相同问题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等。越来越多的幼小一贯教育学校采用团队教学的形式,让小学教师到幼儿园或者让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工作一段时间。在团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处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另一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理解,对于如何将这两个学段的教育“一贯化”有了紧迫感和切身的体验。通过这种全方位、长时间、讲实效的团队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而且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工作风格,这种深度的了解和合作使教师之间交流的内容更加具体,合作的程度更加深入。

3 课程内容:从各自为政到融为一体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职责的转换,必将引起课程内容的调整。

因为以往幼小衔接的任务主要由幼儿园教师承担,所以所谓的课程内容的调整也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例如,195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分成了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绘画等6个科目。之后,幼儿园教育开始向小学教学体制“靠拢”,像小学一样进行分科教学,以致忽略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真正意义。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促使幼儿园教育摒弃了并不适合幼儿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分科教学方式。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尝试,但这又导致幼儿园教育忽略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抛开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思路,共同为3~12岁儿童选择自然衔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融为一体的课程中使幼儿园幼儿到小学生的过渡成为类似于幼儿园幼儿从小班到中班和从中班到大班的过渡。

在幼儿园教育方面,2000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指导要领》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调整,将其分成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和表现等5个领域,还将大班幼儿的游戏时间延长到每次40~50分钟,使之接近于小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小学教育方面,低年级不再进行分科教学,而是进行领域活动;不再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而是开展综合的主题活动;不再由教师直接教学,而是让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在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社会课和理科课程,开设生活课,从和儿童有关的社会、自然以及儿童自身三个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让儿童通过观察、制作、探索、调查、培育、游戏等活动去实际体验、直接尝试。

由此可见,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内容衔接方面,“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更多的是引导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关注幼儿园教育,既学习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也关注儿童的学习和探究方式。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幼儿园化

已经成为当今日本幼小衔接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对我国的启示

哈克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若幼小衔接不到位,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会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断层问题:人际关系断层、学习方式断层、行为规范断层、社会结构断层、期望水平断层、学习环境断层。

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园和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进行的。与日本早期的幼小衔接相似,我国的许多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师资培训制度也是分离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小学教师培训分属不同的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间的“互不关心”。一些社会早教机构进行的幼小衔接培训,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拼音、识字、看图说话、数学、英语口语等方面,更像是小学教育的提前开始。可以说,哈克所提的幼小衔接断层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的幼小衔接方式,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促进儿童发展。

1 实现幼儿园师资和小学低年级师资的混合培训

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训合二为一,是促使幼小衔接顺畅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都不了解,以致各干各的,导致幼小衔接不顺畅。若实现幼、小师资混合培训,将有效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在共同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增进了解,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帮助儿童克服面对小学教师的陌生感。

2 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连续性

要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方面,要在幼儿园课程中体现出向小学的过渡。例如,在组织制度上,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8点15分之前来园,不迟到;调整午睡时间,大班幼儿从5月份开始将每天的午睡时间减少15~30分钟,6月份再减少15~30分钟;设置课间10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等。这些调整有助于幼儿逐渐熟悉小学的作息安排,避免上小学后的行为规范断层。在活动内容上,可以拓展幼儿园课程中的相关主题,如将“我要上学了”设计为“我要毕业了”“我眼中的小学”“我喜欢的课堂”和“我的小书包”等主题模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小学的学习生活和规则等,避免上小学后出现断层问题。

另一方面,要在小学低年级课程中体现出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例如,可以适当调整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增加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活动;在语文、数学、社会、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渗透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活动化等特点。同时,在评价方面要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建构,让儿童拥有更多自,主动适应转换期,从而能逐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龄儿童对周围环境是相当敏感的。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将面临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改变,有可能出现生理、心理适应上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体现出连续性,如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增设与幼儿园类似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区角。当然,小学教室中活动区角投放的材料要与幼儿园既类似又有所不同,呈现出递进性,以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环境创设上的连续性能有效降低儿童进入小学教室产生的陌生感,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当然,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组织家庭教育协作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上小学的兴趣,为儿童上小学作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7],比较教育研究,2006,(5):39―42。

[2]小田丰,木夏良彦,新时代的幼儿教育[M],东京:有斐阁,2002:197。

[3]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要求[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7。

[4]奥山登美子,幼儿园和小学:编制具有一贯性的教育课程[J],初等教育资料,2003,(8):90-95。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05-02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其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差异,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从心理上看,小学学习已成为生活中的主要部分,要真正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必需有一个幼小衔接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应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首先,要初步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在: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幼儿教育是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经阶段;幼儿园的办园方式百花争艳,教育应遵循幼儿纯真的天性。其次,幼小衔接教育中的主要对策;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性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等几个方面,做好这几方面的准备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一、 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普及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应是教育自然的连续。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分析和探讨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育的关键在实施衔接教育中,我们应做好如下准备:①专门设计的衔接教育活动;②与衔接相结合渗透于各种学科的教育活动;③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④家庭教育的配合等。为了使专门的衔接教育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活动衔接,采取“重点,难点,分散,循续渐近,专项活动,由少增多”的做法,充分利用单元教育活动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渗透性特点,有机地选择与处理。如实践性的专门活动“今天我玩什么”,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自己制定计划活动”并能根据规则调整自己的计划,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过程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制定自己每天参加各项活动区的计划,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会做自己的名片,知道在活动区计划表中插名片的要求与方法及各种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的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的活动区活动就按这些要求转化为常规执行。

有些方面通过潜移默化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态度与习惯的衔接,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来实施,如学习习惯,社会性适应等。在衔接教育中,提出“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充分表现能力,促进发展,激发幼儿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个别教育的原则,改变老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帮助幼儿做好衔接准备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幼儿园系统的做法,使教育活动有利于衔接,如上课的组织过程中严格控制集体活动时间,尽量增加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时间(如每天增设10―15分钟的智力训练或操作活动),所以活动的设计,组织要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发展需要,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可操作性,可变性和层次性,利用专门的活动区(如:数学区、语言区、智力区等,供幼儿自由活动;另外,改变部分教学常规,如增加个人值日包干区,小组包干区,每天早晨幼儿自己安排一日的游戏内容,要自己管理自己等。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关键。实现教育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孩子幼儿园的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经阶段。为能使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必须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近地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渡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幼儿园教育发展迅速,办园方式百花争艳,应防止小学倾向。

当前,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小学学前班,民办幼儿园等多种办园方式百花争艳,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质量,争取家长的参与;片面迎合部分小学对新生入学的智力测试;片面地理解早期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这是幼小衔接中应该防止的倾向。

第五、幼儿教育中应遵循幼儿的纯真的天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造成一些果实的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会使活泼的孩子变的老态龙钟。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主要是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而不是提前教给幼儿小学知识,提前要幼儿掌握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运算知识和技能。现实中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照搬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在幼儿园中班就填鸭式学习,更有很多老师,还要留家庭作业。他们想培养智力超群的孩子,以为这样做,幼儿上小学后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却不知道,这样做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抹杀了幼儿的个性,埋下拔苗助长的祸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是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也是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不能泯面幼儿的天性。人的成长是在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极端重要的,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尽管如此,我们往往忘记人的天性是人成长的内部依据,是不断成长,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中依然保持自身的根据。康德提出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这一命题,正础指出了受教育是人的需要和权利,然而不应理解为教育随意塑造人。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反之,使幼儿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超前传授,入小学扣,老师进过的内容,学生全学过,这些知识对他们没有了新鲜感,在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孩子们学的知识是“夹生板”,不利于系统的学习。

因此,教育者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要有清醒的认识,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重在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的顺利完成幼小过渡。

二、幼小衔接的主要对策

幼小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节点,应由小学和幼儿园互相完成。主要从幼儿园角度,特别是幼儿园高年级的教育实践来谈一些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 固链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小学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游戏与学习的本质差异就在于后者有很强的任务和规则性,前者没有。所以,我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活动学习目标和要求,并评说完成情况,逐步使孩子树立学习的任务意识。另外,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强调一些规则,让孩子们认识规则,体验规则意识,逐渐自己遵守规则,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做中学,学中恩,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早晨孩子们到校后,安排一些英语学习内容,要求孩子们主动自由地去听唱,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晨检时,让孩子们根据录音机的指令,主动拿出尽收眼底来跟读,听读,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上课时,以主师突出的游戏活动形式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有意识的采取引导,启发等教学方式去组织活动,让幼儿对所学的内容能够总结方法和规律,主探求知识,课堂上做一些小练习,随堂功固,做适当测试,逐步使孩子们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在课外时,我们也没有完全迎合某些家长留家庭作业的要求,而是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介绍一些学习内容,让幼儿回家自由学习,教师则有意识地给予鼓励和辅导,这样,对孩子的主动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据我所知,有的幼儿到了大班和学前班,仍像中班和小班一样,上课时,想去喝水就喝水,想去厕所就去厕所,对上课的学习任务想完成就完成,不想完成就不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孩子们提早适应小学的需要,我们在学前班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区分上课和课间的不同要求。让他们在课间上厕所,喝水做好准备,上课时提出简单的课堂行为规范和学习任务要求,培养孩子们坚持30分钟注意力的学习习惯,进行有目标,有规则的集体学习锻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们正确的学习行为,矫正偏差的学习习惯,从心理上承受课堂的规则要求。

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生活能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所谓独立生活能力,即是不依赖别人,而能完全靠自己生活的一种能力。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很大,很多幼儿园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中感到困难。

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穿脱衣服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幼儿园和小学的另一区别是规整的运动安排和严格的作息制度及独立的生活能力。小学生要严格按照课表进行学习,课间,课外活动,做值日,整理或准备学习用具,入厕,喝水等都要自己独立完成。这就要从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如让孩子们认识课表,学习使用课表,训练他们按课表要求准备学习用具,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们擦擦桌子,扫扫地,逐渐教孩子们认识钟表,建立时间观念,懂得遵守时间,安排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教他们自己安排一些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从心理机制上看,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例如,孩子每天来到幼儿园问候老师,如果是家长提醒才说,这只能叫行为,不叫习惯。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

3.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学习活动方式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规则约束的增多,培养幼儿承受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必要。特别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自信心,课堂上的自控能力,执行规则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心理辅导,要有计划地逐渐实施。

有一名幼儿没上过幼儿园,直接踏进了学前班,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有时还不懂自己吃没吃饱饭,下课时,从不与老师主动交谈,也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后来主动和他谈话,在平时他有一点进步就去鼓励他,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让他从中树立起自信心。经过半年的学习生活,他在各方面大有改变。还有一个女孩刚转到班里时,很少说话,不能和其他幼儿一起玩,更不会和老师去交流后来老师每天下课时与他拉着手交谈,平时多关心,照顾她,然后在各方面为他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让他当小班长,主动交给他一些任务,让他配合老师来完成,并及时鼓励和赞扬他。慢慢的,他自信心强了,胆子也大了,也比以前活泼了。

总之,“幼小衔接”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教学模式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注释:

[1]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参考文献

[1]爱心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5期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8)

本学期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毕业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我们注意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为什么要开展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让适龄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学段的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开展幼儿衔接的工作呢?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其次定期进行教育实践观摩,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目标要求,开展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美术、计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我们通过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理清了思路,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通过这些细化和量化的计划建立,在增强了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组织与实施、评析、专题研究、研讨及撰写的能力。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都研讨与区域活动有关的理论学习文章,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大家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研讨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许多信息交流及实践观摩、操作的机会,渐渐的教师能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研究的思路,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研讨

1、通过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通过学习《上海市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师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衔接的。幼儿教育阶段,既要充分识它们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们的连续性;毕业班级的工作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强衔接意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这不是具体知识的多少,而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又是

幼小衔接的焦点。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是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

为此,在活动前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2、重视教育实践活动,聚焦集体活动研究

我们认为经典的故事作为幼儿课程的重点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具有哲学启蒙知识,幽默诙谐的寓言成语故事《小马过河》《守株待兔》,《三个和尚》表现智慧和力量的《夸父追日》《神笔马良》等,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作品,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更强,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启蒙道理。在研究中我们分两步走,根据主题,教师的教学特长选择相应的内容,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开展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上午观摩两位老师组织同一内容的集体活动,下午进行研讨。

如三月份大一班马老师、大五郑老师选择了同一内容语言活动“神笔马良”,下午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开展了讨论,内容是否适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有何不同?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如何,故事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等。研讨中上课的老师首先对活动从活动的目标达成、重难点把握、幼儿课堂发展状况进行反思,观摩的教师根据以上问题进行点评,在比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找更适合的方法。茅炜、金丽函两位青年教师选择了美术活动“曹冲称象”美术活动,以故事为切如点引导孩子进行连环画创作,在比较中我们感到茅老师的设计的环节更合理、幼儿的兴趣很浓厚,而金老师的课重难点不突出,没有凸显美术活动的特点。

四月份根据研究的重点:教师是否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采用什么策略?活动效果?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汲军红、夏益飞选择了《三个和尚》故事开展语言教学,两位教师目标侧重点不同,过程设计不同,但教学效果很好,给了听课老师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五月的主题“劳动最光荣”大四班的陆叶云老师选择了《守株待兔》成语故事,在活动中老师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讨论辨析法、情节迁移法等教学策论,我们认为构建幼儿互相沟通,互相协调的心理氛围,对激发幼儿个体情感和情趣十分有作用。教师根据幼儿需要让幼儿自愿组合小组,开展讨论让幼儿在全班学习中找到问题聚焦,在小组学习互助互教,能力强的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间互相沟通、欣赏模仿,喜欢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有机会让老师在别的同伴面前表扬自己,能有机会得到更多人的积极关注,情感活跃,在良好生生学习氛围中,幼儿理解、表达交往力都得以提高。“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

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针对小学老师提出的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的要求,我们对衔接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生活活动的重点。如: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为了配合小学教育,大班末期我们允许幼儿带书

包入园,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训练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

意识和独立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幼儿的社会性衔接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和先辈的日子,为了教育幼儿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特别组织幼儿开展了向革命烈士扫墓活动。活动前我们先向幼儿介绍了烈士的事迹,然后献上各班幼儿亲手制作的花圈,并在各班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端午节让孩子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六一节让孩子体验快乐的、幸福……

我们组织幼儿到中山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9)

当今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但是时至今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到了小学后,部分孩子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入小学后的学习,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寻求好的解决办法。

一、幼小衔接的含义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这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 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度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二、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①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④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⑤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⑥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以上断层使德国30%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三、各国幼小衔接的相关策略

1.学制上的衔接

美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是指对0~8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年满5周岁的幼儿可以免费进入学区内小学附设的幼儿园就读,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K-2”学制,是美国幼教的一大特色。

法国摒弃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蒙教育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深入教育阶段”,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母育学校的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大班中已经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便可以开始第二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的课程,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学生一样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并初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

2.课程上的衔接

美国采用国家本位的课程设计或学校(幼儿园)本位的课程设计模式,以确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连续性与一致性。部分州实施幼小衔接课程(Transition Program),为了让某些尚未具备小学一年级基本能力的幼儿得以顺利衔接小学课程,特别安排有关认知学习方面的课程训练。

日本新《幼儿园指导要领》将幼儿园原来课程中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同时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 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这门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类似于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环境”领域(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类似), 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它注重让儿童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各种初步的科学知识, 让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注重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由于综合探究的学习观的影响和综合探究课程的出现,日本的小学教育正在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既学习幼儿园教育综合探究课程的教学方式, 又学习幼儿园教育中儿童综合探究学习的方式。

3.师资上的衔接

美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师资是合流培训的,在大学教育院系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其证照是涵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K-2)阶段的。因此,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对比两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质、教学内容与方法,都能彼此了解,甚至在衔接策略的协调沟通上,也能考虑儿童的差异需求,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得以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与环境创设上,更能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共同特质,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

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相同的,包括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这种教育使得他们对各年龄儿童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英国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来自大学,保育员来自推广教育学院。教师必须通过四年学习并取得教育学士学位,她们的工作对象是3~9岁的儿童。保育员的工作对象是 0~8 岁的儿童,在校所学课程也是相应的。教师在学习期间已经对学前和小学的儿童状况有所了解,这对于他们从事衔接工作大有帮助。

四、对于我国幼小衔接的展望

1.突出理念上的衔接

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的、情感的、态度的、社会的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儿童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同时要强调让小学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着力改变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现状,幼儿园方面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汁划、足够长时间的社会与学习适应性教育,真正意义上减缓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坡度,而不是在大班临毕业前做一些突击性的训练,或做一些诸如改变课桌摆放形式,延长课时等浅表性的工作;要将精力集中放在对幼儿进行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坚持性,注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做好入学准备。小学方面则可弹性调整小学一年级入学初的课程内容与节次时数安排,考虑幼儿个别特质与幼小经验的差异,让幼儿有更弹性的衔接转换与适应期,得以逐渐融入小学阶段的课程与教学之中。

2.搭建三方沟通平台

综观幼小衔接的现状,还普遍存在着幼儿园、小学及家长三方联系较少或不够深入的状况。我认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必须让家长积极参与,搭建好三方沟通平台,共同就作息时间、学习方式、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研讨,形成一定的共识:根据两个阶段的差异性互相靠拢,将共性之处如“兴趣点、习惯培养”等加以发扬光大,这是做好衔接工作的核心环节。这些转变为互动式的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长做好配合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一起拟订课程目标、商讨课程设计、组织课程开发、互评课程实施,统筹安排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增强幼小衔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编拟“小一新生入学手册”、亲子教育简讯或刊物,除了可以让幼儿园教师熟悉小一新生入学的相关课程、教学与辅导策略外,更可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此阶段的衔接信息,对幼小衔接给予协助与支持,强化与教师间的理念沟通和参与学校课程发展与课程设计,给教师提供适当的教学支援,这样就能为较好地搞好衔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1]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1998年第1期

[2]杨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10)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最后,幼儿教育中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造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从而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阅读能力可以使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第四,有目的有规划有计划地在学前教育中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辅之以拼音教学对学生的认字、写字及读字能力进行培养。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后继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为儿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准备阶段,对于儿童心理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的导向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和配套问题上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学前教育课堂时间参照小学阶段进行设置、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向小学看齐、教会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培养其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目前这几个方面是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改观。

参考文献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篇(11)

孩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说的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在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这一时期,此时是离开幼儿园生活,接受正规的小学生活的初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首先它们的教育特点是不同的,学前阶段的学习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游戏居多,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各种教学活动为主,没有作业,更没有考试,而小学阶段是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另外,它们的作息制度及师生关系不同,学前阶段生活节奏很宽松,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幼儿教师如父母般地照顾幼儿并介入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的气氛和谐、亲密。而小学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比较少,两者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及对幼儿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一直是备受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呢?我们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准备呢?

这学期我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期,我们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时候,结合班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幼小衔接的准备活动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主题探究活动、各学科教学、各区域活动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加强幼儿前阅读、前书写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幼儿能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具体方案为:

一、身体方面的准备

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良好的常规训练下,自理能力逐渐提高。在活动中我鼓励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帮助和带动自理能力差的幼儿,慢慢的他们基本都能自己收拾餐具;自己整理衣服;自己穿鞋;自己刷牙洗脸,还学会了自觉整理玩具。特别是那些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在老师及同伴的指导帮助下进步十分明显。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也逐渐提高了,比如有的幼儿画画时会和别的幼儿合作了,不会互相抢彩笔找老师了,能尝试独立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是依赖老师的现象也减少了。这些能力的提高能为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班级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备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愉悦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从中获得知识和进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进行参观、实践等社会活动,引导幼儿区分美丑善恶,促使幼儿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学习方面的准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能让幼儿尽快适应进入小学后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形式。本学期我们在环境布置、教学方式、作息时间等方面都做了适当的变化,有意识的模仿小学的学习方式,让幼儿提早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在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并要求举手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慢慢培养幼儿上课听讲的专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前提,因此我们要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的坐姿与握笔姿势;科学的用眼、用脑;整理学习用具;独立完成当天的作业等等。

四、卫生保健工作的准备

(一)防止传染病流行,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二)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比如我园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的地震逃生演练;(三)加强对个别体弱易病的幼儿的照顾,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五、家长工作的准备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只有幼儿园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联系家长,一起影响幼儿。这学期,我们开展的家长工作有:开学时召开了家长会,让家长了解班级工作计划,取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更好的实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打下基础;邀请家长参加班内、园内的各项活动,和老师能默契配合,关注幼儿;在家园联系栏中开辟“家庭教育”,鼓励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转变观念,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六、教师专业成长和团队合作的准备

这些年的合作,我班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合作的气氛,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不断创新,及时反思,不断进取。总之,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给孩子留下对幼儿时期的美好回忆,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相互衔接工作中,更好地关注这一时期幼儿的特殊需求,有效而科学地帮助他们平稳顺利的走过这一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