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电厂审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4 12:06:28

电厂审计论文

电厂审计论文篇(1)

1电厂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在电量受限、煤价上涨、电价下调各项风险因素接连冲击下,发电企业的投资风险进一步增大。由于电源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财务费用高,环保压力大,且随着新能源项目平价上网的推进,电厂建设投资战略如不进行管控和优化,投资收益将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电厂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总体要求,是要在保证项目建设安全、质量、工期的基础上,合理调配资源,把投资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实现良好的投资和社会效益。有效的投资控制,对发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项目的决策、工程设计、招标和合同管理、工程建设和竣工结算阶段,既要分别控制,定期滚动进行投资情况对比,找准问题,及时分析,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又要从整体出发综合控制,不仅是建安工程,还有设备购置、其他费用、建贷利息等多个方面,从经济性、技术先进性入手,主动想办法控制投资,以期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指标。

2电厂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主要措施

2.1项目决策阶段是投资控制的基础

项目前期决策的优劣直接影响发电企业投产后的健康发展。一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电厂项目建设初期投资控制的主要手段。由于项目总投资受选址、机型选择、方案变化的影响很大,要通过可研论证项目的先进性、可靠性,对社会、环境、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对项目抗风险能力作出结论。以可研结论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二是可研报告编制后,要通过专业评审,反复论证修改,提高报告的科学性和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的火电项目,决策阶段的可行性分析、市场分析和经济分析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非常大。

2.2项目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重点

工程设计阶段是整个电厂建设投资控制的重中之重。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续施工和投资控制,并对项目投产后产生较大影响。由于该阶段投资控制伸缩空间较大,业主方技术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设计决策和优化中来,以高质量的成果实现工程目标。一是要通过招标确定资质符合、实力雄厚、业绩丰富的设计单位。二是要通过严密的合同约束来提高设计质量,达到设计效果。三是通过专业审查,逐级审批,确定工程设计概算,作为项目投资限额。四是在施工图阶段,要进一步核实基础资料,审核图纸,严格编制预算,确保项目齐全、计算准确、方案可行。五是对多方案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要从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来考虑,避免出现初始投资低维护费用高的现象。六是要做好各阶段优化设计,在工程实施前充分分析风险因素,以及导致目标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和尺度,提前做好针对性预防措施。

2.3项目招标和合同阶段是投资控制的保障

电厂建设基本采用工程招投标方式,工程设计、监理、设备采购、施工等均通过招标从众多承包商中择优选取。该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一是发包人应对工程招投标工作高度重视,严密、细致、准确地编制招标文件,尽量避免发生错误和漏项。二是充分调研,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理想的施工单位。投标方为了中标,根据自身实力综合考虑工期、质量、造价等因素后客观编制投标文件进行投标,这对发包方的施工和投资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中标单位确定后,制定严谨周密的合同,严格履行合同会签审批制度。一则要认真研究合同重要条款,权利义务责任是否表达真实完整,确保合同全面、细致、合理、可行,尤其是对于计价依据、调价方法等牵涉到投资增减的条款,避免施工单位在开工后出现推诿和拖延。二则要严格审查资料是否合法规范,条款是否完备,防范风险于未然。三则要关注违约责任是否具体和量化,解决纠纷的方式是否恰当,避免出现大的合同缺陷。

2.4工程建设阶段做好投资控制的落实

电厂建设阶段,要抓好各项投资工作的落实。一是要严格执行工程合同、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正确处理工期、质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工期要求、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投资。二是严格审核工程量完成情况,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进度款。三是要正确处理合同变更,严格控制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通过建立制度、明确责任、严格审查手续来规范合同变更,必要时进行跟踪审计。四是针对必须进行的变更和修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该对多个备选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并进行投资增减分析,严格遵循先定价后施工的原则,必要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五是对现场签证要明确授权,多人监督,实测量化,确保真实准确,并要正确分析是否属于合同范围,是否与合同条款冲突,避免出现随意签证造成投资失控的后果。六是要加强基建现场物资的收、发、存管理,大宗设备要制定运输装卸预案,协调到货时间与现场安装进度匹配,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维保、滞期费等。七是要协调各系统工程进度,防止进度失调导致支付额外的赶工费,更要避免总工期延误,造成发电收入减少,利息增加,基建费用超概。八是在政策及市场发生较大变化时,要及时调整合同执行策略,比如国家税率调整对大额合同税费的影响,利率调整对融资的影响,要提前谋划。九是要做好监理单位的管理工作,使监理单位真正为业主所想,切实履行委托责任,主动防范施工单位的各种索赔。

2.5竣工结算审计阶段做好事后控制

电厂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

核电厂;四通一平工程;设计管理;重点内容

0引言

核电厂的“四通一平”工程,是指在核电厂主体工程动工(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FCD为主体工程正式开工的标志点)前,完成的厂区用地范围内的通路、通水、通电、通信和场地平整等工程的总称,北方地区一般还需纳入通暖工程。四通一平是核电厂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四通一平”工程按照进度计划设计、施工完成,才能保证核电厂厂区具有可利用的场地及必要的管线配备,保证主体工程按计划动工,因此“四通一平”工程是保证核电厂顺利开工的必要条件,是核电厂前期的关键工作之一。为了使“四通一平”工程设计能高效、优质地开展,需要引入科学的核电厂设计管理。核电厂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进度控制、设计质量控制、工程文件索引编制及管理、核电站设计接口编制及管理、执照申请及文件报审工作、核电站设计管理组织等[1]。“四通一平”工程设计管理的优劣,直接反映设计管理者的水平,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优劣和是否能够科学有效的开展、工程的投资效益及工程的进度计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1核电厂“四通一平”工程及其设计管理工作的特点

四通一平工程设计的重点内容包括:1)通路设计:主要涉及到施工道路的设计,施工道路需就近接入附近高等级的公路,有可能涉及到对现状道路的改造问题,还需考虑施工道路的永临结合问题。2)通水设计:需进行水源调查,进行水资源论证,获得取水申请许可等文函,再协调厂外引水管线的设计工作。3)通电和通信设计:需考虑施工电源的选择和通信接口端的确立和厂外管线的设计。4)场地平整设计:主要涉及到平整范围、平整方式、平整标高及土石方平衡等问题。四通一平工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1)往往基于尚未最终确定的厂区总体规划及总平面设计图纸,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相对较高。2)属于项目前期工作,只有“四通一平”工程按照进度计划设计、施工完成,才能保证主体工程按计划动工,因此其安排的设计时间十分紧张。3)通路、通水、通电、通信和场地平整的设计工作,涉及到总图运输、水工、电力、通信、地质、应急、环境等较多专业,涉及专业较广。4)路、水、电、信等配套设施的设置,均需与相关各部门协调,取得相应支持性文件,各方接口较多。5)场地平整涉及到的场平标高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关系到核电厂的安全性要求,技术论证需极为严谨,审批过程十分严格。6)场地平整工程的投资动辄上亿元,项目投资大。由此可见工作的紧迫性、复杂性、时效性还有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四通一平”工程设计管理工作的显著特点。

2核电厂“四通一平”工程设计管理重点内容分析

由于核电厂“四通一平”工程是核电厂前期的关键工作之一,且具有前期风险高、涉及专业广、各方接口多、审批过程严和项目投资大的突出特点,决定了在设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内容重点考虑。

2.1明确设计边界

“四通”各分项工程的设计边界应包含:施工道路工程的起终点引接位置,道路路面宽度等;施工电源所处地方变电所、厂区内临时户外箱式变电站、施工临时办公等需要用电区域的具置;施工用水取水水源可引接处的具体规划位置;施工期通信管线的起终点位置等。场地平整用地的边界范围需根据核电厂建设总体规划来具体实施确定,包含确定一次开挖或分阶段将厂区进行场地平整的边界范围,该范围边界需与多个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并邀请相关专家评审后,最终确定。以上要素均为设计阶段最前期需要明确的上游输入条件,设计管理者应在设计组织和策划阶段重点关注该内容,并加强组织协调以最终确定设计边界。

2.2协调设计接口

“四通一平”工程设计涉及的接口主要有:在通路、通水、通电、通信等各分项工程的路线选择上,与地方政府进行积极沟通,以避开施工或搬迁困难的区域,并邀请地方政府各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讨论确定;道路路线的选择有时还需要编制专题报告,如规划路线有穿越其他公路、光缆等现状基础设施,还需要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通电分项工程,一般将分包给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厂外线路的设计也需由高一级的网局沟通、审查、确认。“四通一平”工程涉及到的接口种类繁多,而设计接口管理是设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保设计进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1]。因此必须加强协调设计接口全过程的管理:建立完备的接口控制手册体系,明确规定负责设计不同分项工程的各个设计单位之间的接口,明确设计单位、用户、设备供应厂商、建造单位和其它承包单位之间恰当的接口;制定并严格遵守完备的接口程序;建立定期审查监督的有效控制制度;必要时可定期召开设计接口协调会或专题会。

2.3严格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设计管理工作的核心,直接影响着核电前期的工作能否按照进度计划顺利开展,好的设计质量管理是核电厂安全、可靠、稳定、经济运行的基石。针对于四通一平工程的设计管理,主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有。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尽可能针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系统的设计质量管理制度,及质量管理计划,并固化到设计工作程序中;落实质量目标,不断完善设计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对设计项目从立项到交付、设计后配合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强化设计审查程序,对工程中的道路、管线所经过的路径、方式、方法,对场地平整的范围、方式、标高进行全面认真的考察和优化,必要时组织讨论及评审工作,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较大范围的变更;对设计项目的质量目标实时监控,应用TQM的质量控制原理,对偏离要求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形成设计质量的循环上升;建立设计反馈制度,充分利用部门的设计信息系统,找出设计中的薄弱环节,明确质量改进方向,使参考项目的设计经验能够被新项目的设计所借鉴。

2.4与总体进度管理相协调

“四通一平”工程设计进度计划应与施工进度计划相协调,并符合核电厂总体进度计划要求。为保证FCD节点顺利实现以及后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项目部会在FCD前编制《FCD前一体化计划》,该计划涵盖了核准、设计、采购、商务合同、施工等各个方面。计划中针对“四通一平”工程的工作(设计出图、商务招标和现场施工等)进行了详细的安排,设计管理者应严格按照该计划组织设计工作,并及时进行风险分析,以确保“四通一平”工程中各子项工程的设计完成时间及其施工完成时间满足工程总体进度的要求。

2.5协助招标管理

在现有核电前期的进度计划中,经常出现“四通一平”工程图纸尚未最终完成,已开展启动招标工作,因此设计管理者需要充分协调招标部门和设计部门之间的关系,可在给设计人员下达的进度计划中,明确向招标部门提供必要参数和图纸的时间。此外,设计管理者还需协调具体设计人员,及时配合招标文件的澄清工作。由于“四通一平”工程中的场地平整分项工程常分标段来进行招标工作,在设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协调招标部门和设计部门,使设计人员在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尽量平衡核电厂区内各分区之间的土石方工程量,尽量满足招标基础文件的需求。

2.6协调施工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条件,是设计、施工的规范与标准的具体运用。设计单位在编制施工技术条件时,应在满足有关规范与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各工种技术要求的一致性。设计管理者应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及时组织设计人员对施工单位人员进行设计交底,澄清疑难问题,处理变更申请及材料代用等问题。根据现有经验,在核电厂前期准备阶段,施工现场管理部门就已开始施工现场总平面的设计,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大纲。施工现场总平面图是对施工场地在空间上做的总布置图,是按照施工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的要求对施工用道路、材料仓库、管线等作出的合理安排[2]。设计管理者应组织协调设计人员在审评施工组织设计大纲时,对施工现场总平面进行详细审查和确认,统一协调现场临时路、水、电、信的分配和使用,以方便施工、运输等施工活动的正常展开,并与最终运行期的总平面规划相适应。

3结语

核电前期的“四通一平”工程,与项目参与各方均有关联,从勘察、测绘、设计、施工到分析计算论证等,涉及专业领域极广。设计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能否高效、优质地完成,对整个工程的费用、质量、进度目标的顺利达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将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于设计阶段,对设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起到优化设计和施工组织、控制项目投资和进度,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的显著效果。

作者:吴静 霍志磊 李友 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电厂审计论文篇(3)

核电站的设计寿命一般为40年(秦山一期为30年),我国第一批建设的秦山一期、大亚湾核电站等,至今已运行20余年,超过了设计寿命的一半。世界上已有为数不少的核电站运行寿命达到或者超过了40年,其运行经验表明,在到达40年的设计寿命之后,部分核电站技术上仍可安全运行。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延寿评估,在保证核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核电厂延寿成为普遍的选择。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延寿评价体系,分别是美国执照更新体系和IAEA长期运行体系,其中后者也在逐渐向着前者靠近。我国尚在研究建立延寿评估体系,美国的执照更新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核电厂许可证持有者一般在设计寿命到期前5年以上,向本国核安全监管部门递交延寿申请。其中,申请的主要依据之一便是电厂整体评估(IPA,Integrated Plant

Assessment)。本文主要介绍美国执照更新体系中的电厂整体评估方法。

1 美国执照更新文件体系

1.1 执照更新文件体系(图1)

除美国《原子能法》外,美国的执照更新文件体系从上到下分为3个层次:

1)联邦法规(CFR),包括10CFR51-环境保护法规,和10CFR54-核电厂运行执照更新要求。法规逻辑严谨,指导性强,但可操作性比较差,需要导则和美国核管会技术文件支撑。

2)管理导则文件(RG),包括RG1.188-申请核电厂运行执照更新的标准格式和内容,RG4.2补遗1-申请核电厂运行执照更新的环境报告补遗1,NEI95-10-执行10CFR54执照更新要求的工业导则。导则文件与其它工业标准有良好的接口,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

3)美国核管会技术文件(NUREG),包括NUREG1800-核电厂运行执照更新标准审查大纲,NUREG1801-核电厂老化管理通用经验(GALL)报告,NUREG1555补遗1-核电厂环境评估标准审查大纲补遗1等。技术文件具有表格化结构,可操作性强。

1.2 执照更新申请的内容

按照10CFR54的要求,核电厂运行执照持有者应当在执照到期前5-20年,向核管会递交执照更新申请。执照更新申请的内容如图2所示,其中电站整体评价是技术资料的一部分。

2 电厂整体评估的含义

2.1 定义

电厂整体评估是指为了证明核电厂延寿期间仍能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申请人进行的评估活动。证明申请人对CFR54.21所要求进行老化管理审查的核电厂设施的系统、构筑物和部件(SSCs)进行了识别,并且影响它们功能的老化效应得到了有效管理,满足当前执照基础。

2.2 评估对象

电厂整体评估包含的系统、设备和部件在CFR54.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4中规定,即执照更新范围内的SSCs,包括:

1)安全级系统、设备和部件,即在设计基准事故中和事故后维持下述功能的系统、设备和部件。

(1)反应堆冷却剂回路完整性;

(2)停堆及保持安全停堆状态;

(3)阻止事故导致潜在厂外辐射的或缓解其导致的后果(参照CFR50.34(a)(1),CFR50.67(b)(2)或CFR100.11)。

2)失效时会阻碍上述功能的非安全级设备。

3)在安全分析、电厂评估中涉及的,执行10CFR50.48《消防》、10CFR50.49《环境鉴定》、10CFR50.61《承压热冲击》、10CFR50.62《未紧急停堆的预期瞬态》、10CFR50.63《全厂交流电源丧失》要求的相关功能的所有系统、构筑物和部件。

2.3 评估内容

电厂整体评估包括:

1)对于评估对象中的系统、构筑物和部件,识别并列出纳入老化管理审查的构筑物和部件。

(1)评估对象中执行特定功能,而不移动部件或改变结构或性能,即定义为非能动。这些构筑物和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容器、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管道、泵体、阀体、堆芯围筒、组件支撑、承压边界、热交换器、通风管道、安全壳、安全壳衬里、电气和机械贯穿件、设备外壳、抗震I类构筑物、电缆和连接件、电缆桥架。不包括(但不限于)泵(除泵体)、阀(除阀体)、电动机、柴油发电机、空气压缩机、减震器、控制棒驱动机构、通风管消音器、压力变送器、压力指示计、水位指示计、开关柜、冷却风扇、晶体管、电池、断路器、继电器、开关、逆变器、电路板、充电器、电源。

(2)不根据鉴定寿命或规定的周期更换,即通常说的长寿命,需要注意的是长寿命并不是指设备寿命的长。

2)对于1)中所用的方法进行描述和论证。

3)对于1)中识别出的每个构筑物和部件,证明其老化效应得到了充分的管理,在延寿期间,能够按照当前的执照标准执行其功能。

2.4 评估步骤

根据上述规定,电厂整体评估的步骤可简述(如图3):

电厂审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引言

一带一路规划正式,电力建设是重要抓手。亚、非、拉美等新兴国家的人均GDP均处在1000美元观口附近,这些国家的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一些电建企业纷纷把发展途径瞄准了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中去, 为我国电建企业提供了迈入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结合古德洛尔项目相关背景补充印度火电厂的招标、现状情况。

作者作为涉外工程运煤专业的负责人,全程参与了多项印度的火力发电厂的投标工作,并中标印度IL&FS CUDDALORE 4×600MW燃煤发电机组项目,该机组目前均已顺利投产。

作者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的每一个阶段,从设计范围划定、初步设计方案形成到业主方审查,参与印方和业主工程师的十多次讨论和修改,作者认为在涉外工程设计上较国内有许多特殊要求和差异,为了能够为其他涉外工程提供经验教训,文中依照工作顺序做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涉外项目中的运煤系统专业设计范围

运煤系统包括卸煤系统、储煤系统和上煤系统,运煤辅助建筑包括运煤综合楼和推煤机棚。

1.卸煤系统

卸煤系统是以煤场为界,煤场前即电厂来煤从进厂开始至煤场为止。

在古德洛尔项目为码头(货船)来煤,因此卸煤系统从2号转运站(合同分界转运站)厂外带式输送机头部漏斗下口开始至煤场为止。

2.储煤系统

在古德洛尔项目中,设三座条形斗轮机煤场。每个煤场各设 1台堆料出力为4000t/h、取料出力为4000t/h、臂长42m的斗轮堆取料机。三个煤场每座长750m,单条堆宽50m、堆高10m,轨上12.3m,轨下1.7m。

3.上煤系统

上煤系统是以煤场为界,煤场后即电厂来煤从煤场开始至原煤仓为止。

在古德洛尔项目中,输送系统包括9段带式输送机和7个转运站。

全部带式输送机具备同时运行的条件。

运煤系统采用程序控制,主要设备参加联锁,解除联锁后可以手动控制。运行人员在控制室内可通过调整伸缩头及电动三通挡板的位置来选择运行方式。运煤系统逆煤流启动,顺煤流停机。事故状态下逆煤流停机。

二、涉外工程审查方对运煤专业的特殊要求

1.涉外工程审查方的概述

在涉外工程中,和承包商、勘测设计企业打交道的不是业主,而是业主的――咨询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理论上讲是业主和承包商的中间人,是业主的人,同时又是设计、施工、监理发生合同纠纷时的仲裁者,他的权力可以左右甚至主宰承包商的命运[1]。

2.涉外工程的审查流程

设计方案、标准规范和设计模式需要由咨询工程师批准,设计成品需要由咨询工程师确认,设计变更需要由咨询工程师认可,设计、施工、监理发生合同纠纷时需要咨询工程师仲裁。由此可见,工程技术人员应与咨询工程师之间有良好沟通,建立互信关系,为涉外项目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因此,把握与咨询工程师沟通的技巧,对工程技术人员是很重要的[1]。

3.审查方对说明书的要求

一是要求说明胶带的选型及选型标准、上下胶厚度、层数、安全系数等;

二是要求说明滚筒的宽度、型式、轴承密封方式、滚筒材质、外壳厚度、轴向偏差;

三是要求说明托辊、清扫器、保护开关的布置。

4.审查方对系统流程图的要求

咨询师要求大部分的设备或部件(包括计量仪表、速度检测、喷洒、水泵等)的布置、数量、参数在系统流程图上表示出来。

国内的习惯是:系统流程图仅表示系统的参数,主要O备,系统的流程。

5.审查方对计算书的要求

要求初设阶段提供的计算书有:

带式输送机的选型计算[2],头部落料抛物线计算,碎煤机选型及功率计算,高幅振动筛机的选型及筛孔、筛面计算,输煤系统用水量计算,带式输送机凸凹弧半径的计算,斗轮堆取料机斗轮的出力计算,喷雾系统选型计算。

计算书中要求详细表示出输入数据、计算公式、设计裕量、轴功率计算等,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6.审查方对平剖面布置图的要求

对于国内初设比较关心的布置优化,印方咨询师观点大不相同,他们更关心设备的检修摆放、起吊方案、通道和操作空间,不希望为了压缩主厂房尺寸而牺牲运行检修的便利性。因此,在初步设计审查中,咨询师工程师要求在图中表示下列内容:

一是表示出该区域内所有其他专业的设备(如除尘器、污水泵、电控箱)、土建结构等,便于检查通道是否通畅和有无碰撞;

二是表示道路、所有检修通道(车辆和人员通道都要表示出)、所有设备检修空间及检修起吊设施。

三是平剖面均要求表示建筑物的坐标。

三、结语

随着涉外火力发电厂工程的日益发展,对运煤系统的设计优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文中笔者结合了工程实例,对涉外工程在投标、设计及审查的各阶段特点及特殊要求做了详细讨论,并给予了可行的解决方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电厂审计论文篇(5)

0 前言

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即进入设计阶段,该阶段项目还未正式核准开工,但项目各系统和构筑物的设计工作已经逐步开展,而设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项目质量、投资、进度等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机组后续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在项目前期阶段即开展经验反馈工作,将来自行业内各电厂建设和运行中的经验教训和良好实践反馈到项目设计中,以有效提升设计质量,实现对后续建设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事前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1 设计经验反馈体系

为使读者对设计经验反馈体系的建设和运转有较深入的了解,笔者以某处于项目前期的AP1000核电厂为例,介绍其设计领域经验反馈体系的建设和运转过程。

1.1 设计经验反馈信息的收集

AP1000依托化项目三门核电一期工程产生了大量的工程设计变更,需要后续机组进行消化吸收。同时AP1000机组同目前所有三代核电机组一样,还未有机组正式投运,因此其整体设计缺少运行检验,需要通过成熟电厂的运行经验反馈来检验AP1000机组在运行、维修、辐射防护等领域的设计可行性和可靠性。因此设计经验反馈的来源需包括AP1000机组和其他运行电厂两方面的经验反馈[1],其主要来源如下:

(1)AP1000依托化项目产生的重要工程设计变更(E&DCR)和设计变更建议(DCP);

(2)AP1000依托化项目拟后续实施的技术改造及向二期工程反馈的设计改进建议;

(3)AP1000依托化项目工程现场的状态报告;

(4)其他AP1000项目及设计院的设计改进信息;

(5)其他堆型核电机组的设计经验反馈;

(6)其他交流和会议以及监管当局的文件[2]。

1.2 设计经验反馈信息的筛选

1.2.1 经验反馈工程师初筛

处室设计经验反馈工程师在公司数据库中筛选设计相关的经验反馈,分配至设计管理处,同时对信息进行初步核实和评价。

1.2.2 设计经验反馈小组筛选

由处室经验反馈工程师组织召开设计经验反馈小组会议,对经过初步核实和评价后的经验反馈信息进行筛选,明确优先级和责任处/科/人,同时确定经验反馈分析的深度及分析报告的提交时间。

经验反馈信息的优先级根据其重要性分为A级和B级和C级,分别对应重要和一般和单项行动。

重要经验反馈的判定原则为:

(1)影响到电厂的安全功能;

(2)原设计违反法规导则或标准规范的要求;

(3)影响到二级进度计划;

(4)影响合同电厂输出功率;

(5)影响工程投资大于人民币100万元;

(6)影响设备的质量和交货计划;

(7)关键设备的材料替代;

(8)影响系统的技术指标等。

对于不适用和已落实的经验反馈则定为C级,直接关闭;对于筛选中发现非设计领域的经验反馈则通过数据库回退到初筛阶段。

1.3 经验反馈分析

经验反馈的分析深度由优先级确定,优先级为为C的经验反馈可直接给出纠正行动;优先级为B的经验反馈只需做简单分析,给出评价意见、本项目落实情况及后续行动建议;优先级为A的经验反馈需进行详细的分析,编制分析包括,内容包括对比分析,影响分析,后续初步改进方案等。

经验反馈的分析由处室专业工程师组织实施,对已有的信息进一步进行核实和完善,运用原因因子法或故障树法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项目实际进行评价,给出最终的分析评价报告。

1.4 分析报告的审批

分析报告的审批流程分两步:处室审核和公司审核。

1.4.1 处室审核

处室审核分科室校对和处室经验反馈小组审核两步。专业工程师在完成经验反馈分析报告的编制后,首先由所在科室科长对报告的内容完整性和分析结论进行校对,继而交由处室设计经验反馈小组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审查。

对于优先级为一般的经验反馈,经处室审核流程后,即进入落实阶段。

对于优先级为重要的经验反馈,需经公司级会议审核。

1.4.2 公司审核

公司审核的方式为技术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公司级领导、各生产相关处室负责人、公司部分技术骨干等。重要经验反馈经过技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落实阶段。

1.5 经验反馈的落实

审批完成的经验反馈报告,需采用有效的落实措施才能将经验落到实处,设计经验反馈具体落实到图纸和文件中的责任是设计单位,业主的职责以反馈和监督推动为主。

目前设计经验反馈的落实渠道主要有六种:

(1)设计审查意见单;

(2)设计改进建议单;

(3)设计变更建议单(DCR);

(4)通过正式工程信函协调设计单位主动进行设计改进或设计变更;

(5)若相关图纸和文件未出版,可由专业工程师在设计关注项清单中建立相应的跟踪项;

(6)其他专项跟踪单,如初步安全分析报告承诺项跟踪单等。

1.6 经验反馈的验证关闭

经验反馈落实过程的跟踪由专业工程师实施,具体流程随跟踪渠道而定。待确认经验反馈已落实到有效的图纸和文件中时,经设计经验反馈小组审核同意,该经验反馈关闭,形成闭环。

2 结语

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李干杰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的目标[3]。我国在《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对核电厂的安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4]。项目设计经验反馈体系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促进这些最新的管理要求和经验反馈在设计阶段即得到落实。这一方面降低了后续变更和改造的成本,另一方面源头上的改进能使相关要求的落实更加彻底。

各电厂及行业内经验反馈人员应积极推动项目设计经验反馈体系的建设,使之与建安阶段经验反馈体系及运行阶段经验反馈体系有机整合,从而使电厂在设计、建造、运行等阶段做到经验反馈全覆盖,全面提升核电厂的安全绩效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S.试论核电项目建设阶段的经验反馈管理[J].核动力运行研究,2013(26):191-194.

电厂审计论文篇(6)

新中国成立后,打破了原有的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电影生产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电影生产关系,并参照苏联的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规划生产、统购统销的一体化电影管理制度。文化部中央电影管理局成为统管全国电影生产、审查和经营的最高行政机构,兼有行政管理与生产管理的双重职能。其内部结构(主要简称为“两委四处一所”)集中了各制片厂的创作生产决策权、人事管辖权、政治审查权、发行放映经营管理权等。故事片的剧本创作、审批、投产权、导演分配权归电影局艺委会,编剧权属于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电影的发行放映经营管理权归属电影局发行处,技术标准、生产规范化管理由电影局技术委员会统管。

期间虽也有过革新的尝试,或做局部改动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和管理需求,但首要的前提是不能触碰政治这条高压线,一切必须以满足政治宣传需求为第一要务。综观十七年的电影政策,其制定的严密的、等级森严的电影管理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电影机器的高效运转,使其能随时听命于国家决策层的最高指示精神,而在这种体制下生产出来的电影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同时也再生产着政治斗争”。电影政策、电影制度和电影作品共同构筑了一个无形的却又威力无比的政治场域。

一、所有制改造

电影兼顾艺术与工业的特质,牵涉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在私营电影企业国有化的过程中,当时的政府采取了渐进式的逐步改造政策。

1949年初成立的中央电影管理局管理着全国的公私营电影企业。解放后私营电影企业共17家,都集中在上海,而政府对于私营电影业的政策也是比较民主的。如对于制片路线最低的要求是无害于人民,对于相关演职人员提出“欢迎进步,准许改造”的原则,对于制片计划则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配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些不但有利于私营电影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对繁荣新中国的电影事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建国初期国营电影业一度面临人才、资金匮乏的困境,私营电影企业却有着丰富的拍摄经验、对于市场、受众的敏感度和经营管理上的成熟理念。事实也证明。私营电影业的生产能力比较旺盛,1949年国营厂生产了6部故事片。私营厂也拍了6部电影。1950年拍摄的26部故事片中,私营厂也占有相当比例。《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我这一辈子》等卖座影片均出自私营影业,是对当时国营厂出品的影片在类型与风格上的补充、扩展。此后,由于对《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私营厂的形势急转直下。因为该片就是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的,当时也一致认为对于私营厂的思想领导还不够。

由于这层背景,加上全社会高涨的政治热情,私营电影业对于自己的剧本能否在政治上过关普遍抱以怀疑态度,纷纷要求电影指导委员会审查剧本。同时,由于1949年底,电影局要求在经营方面实行制片企业化,逐步做到经费自给,并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不少私营企业都出现了财政困难,人民政府曾在半年内贷款约48亿帮助其渡过难关。因此,私营电影业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鉴于种种现实困难,同时也是出于电影业管理的通盘需要,1951年,电影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针对私营电影业做出决议,认为“1,关于私营电影业的性质与方向问题:……必须加强私营影业的领导,解决私营影业在生产上的困难,有步骤有计划地走向公私合营和全部国营。……3,从1952年起,以‘长江’‘昆仑’二公司为基础,成立统一的公司联营的电影制片机构与专门从事电影事业投资的‘银团’,凡登记不合格的影业。其中的人员器材可申请加入统一的公司联营制片机构或转业,其中的资金部分可加入‘银团’,同时也欢迎其他的工商业资本家及银行投资加入‘银团’。4,在1951年度即将不能支持的私营影业,可随时申请加入统一的公私联营的制片机构。”这就为电影工业的全面国有化先走出了公私联营的第一步。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已经接受了各私营电影制片公司的纷纷请求,将这些私营电影制片公司改为国营”,从1952年1月开始,上海原来的各私营电影制片公司已合并组成为国营的上海联合制片厂,电影工业方面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此后全国电影制片事业走入完全国家化的道路。

二、制片管理制度

1,电影制片厂建设

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制片厂的规模、布局、产量直接关系到电影放映工作、干部培养等一系列电影工业的全面安排。

中央电影管理局成立初下辖的国营电影制片厂主要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此外还有一些私营电影企业。随着1952年电影企业的所有制改造完成,全国的电影制片机构大为增加。由于国家财政计划的变动,1957年文化部党组提出关于制片厂的基本建设报告。“拟采取充分利用和适当改善老厂设备,重点建设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尽可能争取建设地方厂(如广州厂、西安厂)的方针,其目的在于积极扩大设备增加产量,着重建立首都北京的电影中心和适当照顾地方积极性,为实现这一方针,建立中央对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修建予以特别照顾。”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批准了该报告,随即全国各电影制片厂掀起了体制改革的浪潮。至1959年,全国共有7个故事片厂(北京、八一、上海的天马、海燕、长春以及新建成的西安、广州),其他还有各省市建立的科学教育制片厂、新闻纪录片厂、美术厂和译制片厂等,电影生产制作能力大大提高。

时期,为了满足电影年产量翻倍增长,电影制片厂的规模、数量也必须不断扩大。当时有的省某些专署、直辖市、县也要建立制片厂或摄影站。但这种一味盲目的扩张显然违背了客观物质基础,造成了制片厂机器设备和放映机生产的供不应求,尤其是电影胶片供应紧张,这些都极为消耗人财物力。1959年文化部向中央提出缩小电影制片厂建设的请示报告,基于各地的实际情况,建议:(1)除协作区中心城市外,各省一般暂不建故事厂。东三省的哈尔滨、沈阳等城市由于气候条件、人民生活、风俗习惯大体相同,应该充分发挥长影的潜力,最近几年内没有必要再建立故事片厂。西北数省(除新疆维族自治区外)也应集中力量办好西安制片厂;(2)从现有的五个老厂(北京、八一、长春、上海的天马、海燕)再加上各协作区四个新厂(西安、广州、四川、武汉),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昆 明、新疆、内蒙三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三个厂可共有十二个故事片厂,完全可以满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的故事片产量,因此,凡是其他各省已经筹备建立故事片厂的,或已经开始部分动工的,均应采取坚决措施,妥善下马;(3)省以下的市、专署、县一律不建立新闻制片厂或新闻摄影站;(4)各业务部门(已设了制片厂者除外)以及大专学校,不建立电影制片机构。事后证明这个报告提得非常及时,总理也在同年5月发表了“关于文艺工作两条腿走路问题”的讲话,指示工作任务既要力争完成,又要留有余地,遏止了电影生产领域的非理性扩张。

但不论如何,这种建立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上的生产企业,由于政企不分和“大锅饭”的平均分配方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自和经营活力,成为日后电影体制改革的一大障碍。

2,电影制片管理

(1)导演中心制

1953年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制片厂实行摄制组工作制度和制片主任制度。1956年的舍饭寺会议提出成立以导演为中心的创作集体,自负盈亏,这个意见在1957年《文化部党组关于改进电影制片工作若干问题的报告》中有所体现,该报告指出要“改变电影制片工作的过分集中和对艺术创作的过多干涉的做法,将艺术创作的责任下放。各制片厂可根据不同情况,以导演为主,成立若干创作组织,负责艺术创作责任,或采用由制片人、编辑、主要技师和摄制组的基本成员,担负起全部制片的责任的办法(即独立制片单位,负艺术创作和经济核算的责任),由他们自己负责组织剧本,挑选演员和安排工作计划,保证完成上级所分配的题材比例、年度计划。但因各个厂情况不同,在实施时应因厂制宜,不必强求一律。”这些想法由于后来“左”的思想和政治运动冲击一直没能很好地得以实践,直到1961年在新侨会议上讨论制定的《文化部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和生产领导的意见(草案)》中才得以明确。该意见试图使制片体制系统化、制度化、合理化,首次以法规性质的文件条文确定了电影艺术创作管理制度,提供了以法治方式领导和管理电影艺术创作和生产的范例。

该意见规定在电影艺术创作上,制片厂必须在摄制组中建立以导演为中心的工作制度(即导演中心制),导演在确定影片风格、艺术构思,创作分镜头剧本,发挥演员、摄影师、美工师、作曲家、技术人员等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决定权。演员如感到不适合扮演规定角色,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最终必须服从制片厂和导演的决定。剧组的生产管理和行政工作则由制片主任负责。这种分工明确的管理制度一直延用至今,以导演为主制片为辅的安排虽然有其弊端。但却在计划经济体系中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建国后,中央电影管理局从思想工作、行政和艺术创作上全盘统管全国电影制片厂。1957年初起,根据分散经营、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原则,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交上海市管理,除方针、计划、制度和主要干部的调动由中央统一处理外,日常的生产工作和思想工作统由地方管理,实行双重领导的办法。其他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则因为地方条件关系,仍归属中央。

1958年以后,文化部直属各制片厂及各省建立的制片厂,统归省、市(区)委、文化局(电影局)领导。这次体制下放导致了经营和管理的诸多矛盾,期间生产指标偏高,造成了创作干部劳逸不均,不利于电影事业的正常发展和影片质量的提高。1961年文化部根据当时的情势和宣传工作的需要,决定北京、天马、海燕、长春、八一五个重点制片厂,分别直接受北京、上海市委、吉林省委和军委总政的领导,文化部则在上述各重点制片厂的长远规划与年度生产计划上予以指导,定期检查其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情况,必要时进行适当调度。也即是说文化部对于这些电影制片厂不负有直接行政管理权。而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和生产任务上的调配。1962年文化部收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归部里直接领导管理。对于长春、上海、八一等制片厂,除了对各厂的生产指标、选题、品种计划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外,还根据需要在各厂每年摄制的影片中选定二三部作为重点进行审核。为了使这些重点片达到较高水平,文化部还有权从全国各厂范围内选择适当的艺术人员予以配备保证。

1965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三大革命和反帝反修斗争的需要”,文化部党组又制定了新的管理制度。根据每个大区有一个故事制片厂的原则,除北京电影制片厂仍由文化部直接领导以外,将其他故事片厂就近交给各大区中央局领导,而各大区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在统一领导下委托所在省、市管理。同时,为了加强三线建设,把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迁往成都,作为西南大区的地方厂。

不管制片厂的上级领导组织变动如何频繁,有一点却始终坚如磐石,稳固不变,那就是党对电影艺术创作、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领导地位。自1961年起,各大电影制片厂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制片厂内部各种机构的职责分工。整风运动结束后,思想政治工作被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1965年文化部在电影系统较大的单位中都实行了党委制,并建立和健全各制片厂的党委会,以确保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路线。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建立政治部、政治处,在大的影片摄制组设专职党支部书记。加强党的基层工作。这样,从上到下,每层都设立了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一台庞大的文化宣传机器不仅能运转自如。还能确保随时都能在国家政策的指令下快速生产出合乎意识形态要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审查制度

电影审查制度是电影政策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一部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建国初制定的电影审查制度历经修改,但是把握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却经久不变。十七年电影的审查制度一个突出特点是刚性的标准限定了弹性的艺术空间,领导意志的强力灌输替代了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就时间跨度上来看,呈现出前紧后松的特点。

1,严控阶段(1949―1956)

新政权建立伊始,亟需在思想态度上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为了配合高密度、强攻势的宣传工作,这一阶段的电影审查制度以严控、趋紧为特点。

新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确立,可溯源至1948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宣传部的指示》,其中认为如果审查过于苛刻,“其结果将窒息新的电影事业的生长,反而帮助了旧的有害的影片取得市场。我们审查电影剧本的标准,在政治上只要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而不是反苏、、反人民民主的就可以。还有一些与政治无大关系的影片,只要在宣传上无害处。有艺术上的价值,就可以。”《指示》对于影片题材的规定:“主要的应是解放区的、现代的、中国的,但同时亦可以采取统治区的、外国的、古代的。”这种较为宽松的审查精神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文化部关于电影业五个暂行办法》中,有关“电影新片 领发上演执照暂行办法”是这样规定的:“凡已向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以下简称中央电影局)登记核准之电影制片业,其新摄制之影片及其剧本,一律免予审查”,“影片映演时,其内容如经检举有与中国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相抵触,应由中央直属省市或各大行政区文教主管机关审查属实后,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决定处理办法;各级地方官不得自行处分。”0也就是说,对于电影审查实行的是广泛的群众监督。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影片表现手法新颖、风格朴实,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相应地,一些影片在内容上出现了某种偏离政府文艺规范的倾向。比如后来广受批判的《武训传》及《内蒙春光》《关连长》《农家乐》等,尽管这完全是一种无意之举,但却已引起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部门的注意。

没过多久,电影审查制度的具体规则渐趋严格,尤其是成立自1950年7月的电影指导委员会,渐渐形成了苛刻的审查标准。1951年3月在《加强党对于电影创作领导的决定》中专门提到了电影剧本及影片的审查制度,规定“(一)电影剧本及影片的审查,应经过故事梗概、文学剧本、完成片三个步骤,责成中央宣传部负责审查。中央宣传部召集有关实际部门的领导同志开会讨论。由中央宣传部集中意见,做出最后决定。凡参与审查的各部门负责同志均应在审查决定上签字,以示郑重。凡经审查通过的剧本,制片厂必须严格遵照拍摄,未经原审机关的批准,不得擅作修改。(二)电影剧本的故事梗概,须经编剧有一定时间的生活体验,研究酝酿成熟并逐级讨论后始可提出,以不超过2千字为限,故事梗概的审查时间为两星期,文学剧本以不超过2万字为限,审查时间为3星期。”

同年10月,《关于国营电影的审查问题》进一步将电影审查权力集中化、步骤严密化,许多报批、修改事宜须得文化部长作最后决定才能通过或投拍。在确定电影审查按创作计划、文学剧本及影片等三个阶段进行的前提下,将每个阶段的审查程序做了流程上的严格规定,光是创作计划就要经过四次审查:先“由电影局初审后送部长审查,部长在5日内初步决定采用与否。如经采用,则由部长通知电影局将创作计划分送电影指导委员会各常委与其他有关委员及有关机关共同审查。最后由部长汇集各方所提意见。做出最后决定”。文学剧本的审查细分为初审、复审两个步骤。手续更为繁琐。初审阶段:“文学剧本经电影局初审后,送部长审查,同时分送电影指导委员会各常委与有关委员及有关机关,共同审查。最后由部长汇集各方所提意见,召集电影指导委员会常委会。做出决定,并确定必须修改之点,交原作者修改。”复审阶段:“修改后的文学剧本经电影局初审后,送部长审查,必要时部长得委托常委中之一人或二人共同审查。最后由部长做出决定,通过定稿。”影片的审查“由部长会同电影指导委员会各常委与有关委员及有关机关,共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成后的‘完成片’,由部长会同电影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及有关机关,做最后审查。审查通过后,由部长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签字。”粗略估算,一部电影从创作计划开始到最后公映。至少要经过11次相关审查。如果是重点片或内容涉及重大政治问题的影片,还必须由文化部送请中共中央审查。

能顺利通过浩大冗杂的审查工程的电影并不多,1951年原计划摄制34部影片,但到年底绝大多数剧本都栽在审查过程中,只有7个剧本投产但并未能在当年公映。加上1952年文艺整风的影响,1951年一整年和1952年上半年都没有电影出品。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了自领导层到文艺界的多方面重视,1953年,严苛的审查制度终于有所缓和,也减免了很多中间环节。政务院提出建立统一集中、层层负责的审查制度。故事片剧本、大型纪录片拍摄提纲和完成片等由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初审,再由中央文化部审查批准:电影局应认真审查获批后的故事片剧本,尽量避免影片摄成后做重大修改;除特殊情形外,其他片种的剧本或拍摄提纲和完成片,一般由电影局审查批准;全年电影剧本题材计划及有重大政治性的剧本或拍摄提纲,送请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查。

2,放松阶段(1956―1966)

1956年初,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内在实施“一五”计划时暴露出了国民经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内政外交上的新变化使中共高层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双百”方针的讲话,中共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政治基调的变化反映到电影界,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审查制度悄然放宽。

1956年至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电影体制改革力度最大也最见效的时段。体现在审查制度上,改变过去层次繁多的审查制度,电影局只着重于方针政策的领导,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及北京、长春制片厂则着重掌握影片的政治原则和基本水平,批准影片剧本的拍摄和完成片的发行,其他片的艺术处理完全由创作组负责和创作人员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在宽松的氛围下,出产了一批题材丰富、追求艺术个性的好作品,如《智取华山》《鸡毛信》《梁山伯与祝英台》《平原游击队》《南岛风云》《羊城暗哨》《不夜城》等。

1958年后,为了实现电影产量增产,促进文艺战线上的,原由文化部统领的电影审查转由各省、市(区)党委、文化局(电影局)负责,只有申请全国发行的影片,才必须经过文化部复查。而此时中国电影已基本理顺生产、发行和管理等领域的关系,艺术家们无论是在创作经验还是政治敏感度方面,均有所积累。因而从1958年到1960年底,电影创作迎来了一个高潮。不仅影片产量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出品了至今仍奉为经典的优秀电影,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林家铺子》《青春之歌》《刘三姐》《红旗谱》《林海雪原》《冰上姐妹》等。

1961年贯彻中央“八字方针”,总结以来的电影工业经验教训,审查制度又减少了不少层次,除了有关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当前国内外重大政策方面的问题,要请上级领导审查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外。一般的剧本、分镜头剧本或样片统由制片厂的领导负责审查决定。对待创作中出现政治性的错误,也一改过去粗暴的处理方法,更注重协商的民主方式,“领导方面应该向作者提出,帮助作者认识,通过作者进行修改。一般思想上的或艺术表现方法上的问题,领导方面也应该提出意见供作者参考。但不作硬性规定。无论是政治性的问题,还是艺术性的问题,都应当采取和创作人员共同商讨的方式,通过创作人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来求得解决”。1962年审查制度在上一年规范化的基础上有所微调,出台了《文化部关于各种电影剧本与影片审查的规定(草案)》,国产影片中“凡属文 化部下达计划任务者,其完成片由各出品厂或由其主管部门报请文化部审查(或文化部委托有关单位负责审查)……在文化部计划以外生产的影片,包括各厂代制片,如需申请全国发行,由各出品厂或委托代制单位向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提出申请,由公司转报文化部审查决定。”另外。还规定了科教片、纪录片、译制片等片种的审查规则。得益于上述宽松的电影政策,电影创作也取得了很大收获,纷涌而出《洪湖赤卫队》《暴风骤雨》《红色娘子军》《李双双》《冰山上的来客》《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等质量上乘之作。

1964年后,随着贯彻文艺工作的“第一个批示”精神和文化部整风运动,电影故事片减产,但在一大批重宣扬阶级斗争而轻艺术创新的作品中,仍不乏优秀之作,如《兵临城下》《阿诗玛》《霓虹灯下的哨兵》《烈火中永生》《舞台姐妹》《苦菜花》《地道战》等。至1966年“爆发”,电影生产全面陷入停顿。

四、发行放映制度

电影发行是整个电影事业中最敏感的环节,影片生产、拷贝洗印、电影放映以及整个电影事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往往首先会在电影发行这个流通过程中反映出来。它也是电影事业的信息反馈系统,为电影事业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依据。

新中国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建立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建国后至1950年秉行民主协商、公私兼顾的原则。实行公私合营,以公营为主的方式。具体做法上。以电影局直辖的影片经理公司在各大行政区所设的分公司。统一全国影片发行工作,影院较多的城市则采取统一排片的办法,也即统购包销的方式。1953年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改组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简称中影公司),撤销各大区公司建制,加强省、市发行机构的工作,建立健全有关发行放映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在电影局增设电影放映网管理处,并在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对全国电影放映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中影公司联系着全国电影制片厂、洗印厂以及电影机械生产与物资供应部门,又联系着全国城乡10多万个电影放映单位。它通过发行放映回收电影资金,保证制片厂、洗印厂的再生产;它是电影行业的经济结算中心,担负着‘电影银行’的资金融通任务。”1952年至1957年,各大地区电影分公司从事发行放映管理工作的都是中影公司的直属机构,其人员编制与经费开支均由中影公司统一调配、统一核算。中影公司统一向制片厂收购影片节目的发行权,印制拷贝发行到各大区,再由各大区向下发行。发行收入则集中到各大区分公司后,再统交中影公司分配使用。这种统收统支的核算管理办法,在当时全国只有700多个35毫米电影院,电影映出场次也有限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1957年为了密切电影生产与销售的关系,推动制片厂厉行经济核算、自负盈亏,影片的发行工作“拟改变发行公司分账代销或按质论价收购版权发行,借以刺激生产,提高质量。至于新闻纪录、科教、美术等片种,在一两年内,仍按现在的办法暂不改变”。时期。电影局为了精简机构,将放映网管理处划归中影公司。成立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规定其具有政权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双重性质,这进一步加强了发行体制中政企合一的情况。同年取消了各大区代办处。各省、市、自治区的分支机构均改名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其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全部划归地方政府负责。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1993年的电影体制改革。此外,1958年初至1963年2月期间,还试着将各省、市、自治区发行企业的业务和财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影片发行实行统购分销办法等。由于脱离国家经济体制。这些原本想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措施被卷入的火热气氛,反而事与愿违,造成了经营管理上的铺张、混乱现象。

1963年12月,国务院以125号文件批转了文化部《关于改进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管理体制的试行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经济分配形式,即电影节目由中影公司统一向制片部门收购,拷贝统一由中影公司安排洗印、分配和调度。省级电影公司除提留发行收入的8%~15%(各省比例不一样)作为发行业务费用外,全部上缴中影公司。老、少、边地区电影留成比例较其他地区优惠。中影公司以年初下达计划任务形式,将发行收入任务指标下达各省,若省公司超额完成年发行收入任务计划,则省里可以在超额部分中多提留。这一方案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真正得以实施是在“”后的1979年,国务院特别了198号文件之后。

总体而言。制片生产和发行体制上的指令性计划、统购统销和统收统支的方式,在当时形成了产销一体的国家垄断模式。在扩大影片宣传效应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许这组数据颇能说明一些问题:1949年以后,全国城乡电影放映单位(含电影院、放映队等)从1949年的646个,到1965年的20363个,增长了3I.5倍;电影放映场次从1949年的1388145场,到1965年的655.4万场,增长了4.7倍;全国电影观众从1949年的4731万人次,1965年达到46.3亿人次,增长了97.8倍;电影的发行收入从1949年的205.8万元,到1965年的1.3亿元,增长了63.1倍。但久而久之,也产生了影响电影生产经营部门的积极性、抑制艺术创新力的消极一面。并且后一种消极作用在日后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人才培养模式

建国后党和国家对于文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向来很重视,而这种重视与关切也通过具体的条文政策加以彰显,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除了人才选拔、培养、激励、管理的高度计划性之外,对于文艺人才生活方面的关心也落实到具体规定上,这既闪耀着十七年电影政策的人性光辉,又从另一面透视出领导层强力管制的无处不在。

意识到“目前党对电影领导的主要缺点,是电影剧本创作的主题拟定,没有统筹和缜密的计划,对电影编剧缺乏经常有力的指导与培养,电影编剧人员的实力与思想质量不能与当前工作需要相适应”,这势必会影响到革命电影事业的发展。因此,1951年主管部门制定了分层次、有计划的电影编剧人员及电影干部的政治教育和训练问题,在人员调度上:“决定在全国抽调有相当政治修养及写作能力的创作工作者15人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担任电影编剧,并应与年内调集完毕,连同电影局原有编剧,共同保证逐年按期供应电影剧本,上海联合制片厂剧本创作所的电影编剧,应由华东局负责抽调可以担任编剧干部12人至14人,以保证按期供应电影剧本”;在人员选拔上,实行行政指令:“责成各中央局(分局)各野战军,各大军区政治部随时注意发现适合于培养发展为电影编剧、导演、演员、作曲的艺术干部,保送至中央文化部电影局予以培养教育”;在政治教育上,“责成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于每年3、7、11月份。分3次开办政治训练班(每期三个月),于各片完成其摄制工作后,轮流训练各厂及各项电 影干部”;在生活上,“责成中央宣传部对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的电影编剧负责政治上的领导,切实加强其对理论的与政策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并使他们有机会参加一定政治会议及社会活动,并应经常深入群众的斗争生活,以提高电影编剧的政治素养。”。

1959年在“关于文艺工作两条腿走路问题”的讲话中提到“在生活上,既要政治挂帅,又要讲物质福利。在劳动问题上,既要重视劳动锻炼,又要保护身体健康。”为了贯彻这一精神,除了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创作人员外,文化部还制定了必要的奖励制度,自1962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影片评奖,以奖励优秀的影片、优秀的电影创作工作者和摄制优秀影片的制片厂。各制片厂也可以每年举行一次评奖,向全国评奖推荐优秀节目和优秀工作者。评奖活动密切了电影艺术与观众的交流,这在娱乐种类较为单一、传播技术相对滞后的20世纪60至80年代,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反馈形式。中国电影界历来有三大奖:政府主办的华表奖,文联和影协主办的金鸡奖、百花奖,根本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电影走向繁荣。

此外,文化部还制定和实行了稿酬制度,以保障作家艺术家按照稿酬制度取得应有报酬。在文艺工作者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上,也有明确规定:“专业作家,应该保证每年有十个月的时间。用于深入群众生活和进行创作。担任行政、教学、编辑工作的作家艺术家,每年也应该给予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写作假期。文学艺术工作者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一般每年定为半个月到一个月。文学艺术工作者男的在四十五岁以上,女的在四十岁以上,或者体弱多病的,可以不参加生产劳动。”

电厂审计论文篇(7)

2厂址选择程序

核电厂选址工作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划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的厂址查勘工作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的厂址评价工作两阶段进行。

厂址查勘阶段:厂址查勘的目的是在考虑技术、安全和环境及经济方面的问题之后,确定两个或若干个优先候选厂址。它涉及对大区域的研究与调查,其结果是否定不可接受的地区,随后再对位于其余可接受的地区内的厂址进行系统筛选、选择和比较。

厂址评价阶段:厂址评价阶段包括对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的一个或若干个优选厂址(在特定条件要求下)的研究与调查,从技术、安全、环境和经济各方面,特别是从安全可靠性和环境相容性的观点出发证明该厂址是可接受的。

核电厂厂址选择的过程,通常包括对厂址选择技术任务书中规定的一个大的区域的调查和研究,以选择两个或若干个优选厂址,继而详细评价那些优选厂址的可接受性,以最终选定推荐厂址。

厂址查勘阶段主要流程如下:工作准备、区域分析、图上选点、现场踏勘、厂址筛选、比较排列候选、编写厂址查勘报告(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卷)、厂址审批(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准)。

厂址评价阶段:针对批准推荐厂址的特征,提出并编制所需勘察试验工作的技术任务书、按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勘察试验工作、验证推荐厂址是否适宜、编写厂址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卷)、厂址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

3厂址选择准则

从厂址选择工作开始到最终选定推荐厂址的全过程中,均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并必须在厂址选择报告中予以明确论述:

适于建造和运行拟建核电厂的与技术可行性因素相关的厂址特征;所选厂址所在区域可能发生的外部人为事件和自然事件对核电厂的影响;可能影响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向人体转移的厂址特征及其环境特征;与实施应急措施的可能性及评价个人和群体风险所需要的有关地带的人口密度、分布及其他特征;影响在所选厂址上建造和运行拟建核电厂的经济合理性的厂址特征。

4厂址查勘阶段工作

首先,根据国家电力规划和核电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根据省内的用电需求量分析,取得省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由建设单位负责,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厂址选择工作。

4.1厂址选择准备工作

首先组成厂址选择工作组,厂址选择工作中通常需要用到核工程、电力工程、核安全、辐射防护、放射生态、总体规则、交通运输、工程地震、工程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学科的专业技术。厂址选择工作组应由对以上几个学科或某一学科有全面知识的专家组成。

收集、确认、整理和研究有关法规、标准及指令性文件。核电厂的厂址选择必须按现行有关法规、标准及主管部门的指令性文件进行,并充分考虑拟建核电厂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厂址选择技术任务书的要求。在厂址选择准备工作中,应收集、确认、整理和研究有关法规、标准及指令性文件。

编制厂址选择技术条件,一般包括:拟建核电厂的建设规划、设计基准地震限值、厂区建设用地面积、主厂房区布置、淡水供水要求、输电和对厂外电源的要求、放射性排出物特征、运输要求、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居住区面积和其他必须满足的技术条件。

编制厂址选择工作大纲,一般工作大纲包括在厂址查勘和厂址评价期间需进行的工作及其说明、表明各项任务先后顺序的图表(包括每一步骤必须考虑的厂址特征)、对每一厂址特征用来进行区域分析、筛选可能厂址、候选厂址和优选厂址及评价厂址适宜性的准则、应用这些准则的程序及所需的资料、任务分解、分包单位及其接口关系、综合进度表等

编制厂址选择工作的质量保证大纲。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包括:地图和/或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水系图、流域内的陆地和海洋水文资料及水利工程资料、交通运输资料、电网资料、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及说明、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及说明、地震震中分布图(1∶400万、1∶100万)及说明、地震目录、卫片和/或航片、地球物理勘探、已有工程勘察及石油勘探等资料、气象资料、其它可能收集到的资料(例如机场、军事设施、工业基地的位置等);

4.2厂址查勘阶段的工作

厂址筛选过程中必须考虑与技术可行性、安全可靠性、环境相容性、经济合理性有关的厂址特征。

与技术可行性有关的厂址特征:地形、电网、水源、运输线路、离工业中心的距离等;

与安全可靠性有关的厂址特征:地表断裂、地震活动、地下岩土层的适宜性、斜坡稳定、火山活动、洪水泛滥、极端气象现象、外部人为事件等;

与环境相容性有关的厂址特征:大气弥散、水弥散、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应急计划、非放射性影响、经济发展规划等;

与经济合理性有关的厂址特征:工程费用、输电费用、取水费用、运输费用等;

厂址查勘过程一般从分析厂址选择技术任务书规定所考虑的区域开始,然后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

进行区域分析以查明可能厂址。采用已收集到的某些地区特征的现成资料来淘汰所考虑区域中不适宜的大部分地区;

图上选点以查明可能厂址。图上选点是在区域分析中判断为可能地区的范围内,通过对1∶50000地形图的研究和更为详细的具体资料,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的判断而筛选出符合一定的技术条件、有可能作为该拟建核电厂的若干个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具体场地作为可能厂址,并指导厂址踏勘调查工作。

现场踏勘调查。现场踏勘的目的,是通过对图上选点筛选出的多个可能厂址,到县、地主管部门和实地逐一地进行现场调查和当地资料收集工作,核实、修正被评定为可能厂址的建厂条件资料,以便从这多个可能厂址中进一步筛选出若干个(一般不得少于3个)候选厂址

厂址筛选。根据现场踏勘调查报告筛选出可作为拟建核电厂厂址的可能性更大、建厂条件比较好一些的可能厂址作为候选厂址。并采用这一步骤工作中的那些可比条件,对这些可接受的可能厂址进行一定的比较、综合评定后,筛选出不少于3个厂址条件更好一些的可能厂址进行复查,以作为在以后的步骤中选择优选厂址的基础。

比较和排列候选厂址的优劣顺序——以选择出优选厂址

4.3厂址查勘报告编写

厂址查勘结束后,将全部结果和对它们的分析,连同数据、程序和要考虑的问题及建议一并汇编成最终的厂址查勘报告,以作为编制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厂址查勘报告编写是厂址查勘阶段全面反映厂址查勘的情况和结果、并据此申请和批准核电厂建设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文件之一,必须如实予以充分说明。该报告的不同章节通常由厂址查勘队(组)中合适的成员编写,经查勘队(组)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审核、修改、统稿而成,并对厂址查勘报告全面负责。

厂址查勘报告是核电厂建设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分册。应在厂址查勘进行到这一步骤以前的各个步骤中收集的全部有用资料、现场踏勘和必要勘察试验及工程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论述所选的优选厂址确实是在厂址选择技术任务中所指定的区域内所能合理选择到的一些厂址中的最好的厂址。

5厂址评价阶段的工作

厂址评价阶段的工作,是对在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中获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中所推荐的优选厂址进行进一步的符合有关法规要求的调查和勘察试验,并据此达到以下目的:证实该推荐厂址的适宜性和优选性;确定主厂房区位置并完善全厂总体规划和厂区总平面规划;确定并评价与厂址适宜性评价有关的设计基准;估算与推荐厂址的厂址特征有关的工程量及投资。

5.1厂址评价阶段的工作程序

厂址评价阶段的工作应从研究和分析厂址查勘报告及其在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中提出的问题开始,然后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专题调查和勘察试验;

确定并评价与厂址适宜性评价有关的设计基准;

对推荐厂址的适宜性进行全面评价,以证实推荐厂址的适宜性和优选性;

编写并提出厂址评价报告。

5.2所需的专题调查与勘察试验

专题调查和试验工作是厂址评价阶段的一个主要工作,这些专题研究工作也是编制厂址安全分析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支持性文件。承担厂址选择工作的总体设计院应受业主的委托,统筹考虑全部所需的厂址调查与勘察试验工作、妥善解决工作的接口关系、提出完成所需各项调查与勘察试验工作网络计划和针对每项任务分别提出技术任务书,进行监理、质保检查和成果验收工作,对厂址调查与勘察试验工作全面负责。承担专门调查和勘察试验工作的单位,应是专业对口的、有一定核电厂厂址调查工作经验和法规水平的单位。

这些专题一般包括工程水文调查、冷却水取排水方案的试验验证、淡水供水条件调查、取水、排水及输水构筑物的设计资料调查、气象观测与试验、地震调查、工程地质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勘察、地形测量、环境调查、外部人为事件调查、电网调查等。这些专题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可行性研究部分详细介绍。

在厂址选择的全过程中所进行的所有厂址特征的专题调查和勘察试验成果,任务承担单位应全面负责。但业主还必须会同承担厂址选择的总体设计院,采取恰当方式对其成果予以验收。对其中有一些调查内容涉及多学科及对所选厂址的可接受性可能具有关键影响的那些项目,还应组织有同行专家参加的专门评审鉴定。

5.3厂址适宜性评价

对推荐厂址的适宜性评价,必须以实际调查和勘察试验的成果资料为基准,并充分结合设计方案和工程措施、按2.2条的厂址选择准则进行综合评价。对推荐厂址的适宜性评价必须包括:

a)工程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b)对外部事件设计基准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c)涉及核电厂对其所在区域产生环境影响的厂址特征的环境相容性分析;

d)涉及厂址特征的经济合理性分析。

电厂审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现如今,压水堆核电厂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的影响下,堆形发展越来越多样、堆形设计越来越完善。但是,源项在实际计算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严重阻碍核电厂的有序发展。以源项的基本应用为出发点,构建适用性强的源项计算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一、裂变产物源项的基本内涵

(一)基本定义

核电厂常规运行源项由两方面构成,分别是控制流出物、检测环境的放废管理源项和有效管理辐射的辐射防护设计源项。其中,前者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又可再次进行源项细分,根据核素类别:氚源项、裂变产物源项等;根据计算流程:固体废物源项、堆芯积存量等

(二)主要类型

压水堆核电厂堆型主要有四种,分别为CPR1000(M310)、AP1000、EPR、VVER。CPR1000源项产于法国,在当时符合一定的设计标准,并能及时满足应用要求,它能供应保守和现实两种源项,在后续源项评价中发现,该源项存在一定的计算问题,造成设计和应用的严重脱节。AP1000堆形产于美国,它主要提供设计基准源项和现实源项,排放源项仅一套。该堆形核电厂在实际选址期、设计期、装料期均应用该排放源项,以此进行环境分析和核电厂容量论证。随着科技的不断完善,该核电厂的运行弊端逐渐显现。EPR堆形在AP1000堆形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规格书源项,它能提供预期及最大排放源项,该源项仍处于审评阶段。VVER产于俄罗斯,目前实际应用不多,仅限本国,少部分分布于中国,伊朗等。

二、压水堆核电厂裂变产物源项计算框架分析

纳鲜龇治鲋锌芍,以上堆型源项无论是在设计中,还是运行应用中,均存在不合理性,影响计算流程和计算结果。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对适用的计算框架,具体如下:

(一)标准要求

核电厂中不同类型源项均有特定的设计标准和参考依据,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标准和依据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现如今,放废管理源项计算体系不够健全,并且已有的计算标准也不够完善,导致源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核电堆型丰富,不同堆型源项的计算方式存在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标准管理复杂度。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正对此制定相对规范的审查标准,从而能够促进源项设计的规范性以及审评的合理性。

(二)运行数据

源项研究以核电厂一回路活度浓度的运行数据为基础,并且一回路活度浓度时源项计算的基本条件。选取部分核电厂的运行数据为本文探究提供支持,在运行数据比较中能够看出,法国在早期阶段一回路当量较高,随着核电厂发展速度的加快、设计水平的提高,一回路当量明显下降。考虑风险这一客观因素,设计源项和现实源项的假设应分别持保守和现实发展状态。从核电厂运行数据中可知,以技术规格书为标准,当一回路当量的平均数值大于2.1GBq/t时,应在60天内停堆,当前组合假设11.5GBq/t不是十分合理。堆型设计不会对燃料元件损坏产生直接影响,但是燃料自身设计和外包装材料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所以,AP1000等堆型能够以M310一回路源项的基本假设为借鉴。

(三)源项计算框架

适用性较强的压水堆核电厂裂变产物源项计算框架,需要以研究工作为基础、以源项应用目标为引导,同时,应用理论计算和运行数据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从而实现计算框架构建。技术规格书的相关规定对事故和常规运行进行了明确区分,它促进基本假设问题有效解决,它在辐射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运行以及现实等排放源项在计算框架中被正式明确,这有利于促进压水堆核电厂准确选址,有利于全面评估核电厂的运行影响,同时,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检测方案。除此之外,该框架具有源项适用性,并且在重水堆裂变产物源项中同样具有计算参考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内压水堆核电厂要注重运行数据的记录和积累,以便为源项计算提供有效依据,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相关专家学者还要继续研究源项框架计算方法,为我国核电厂的可持续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我国核电厂事业健康、有序运行,推动核电厂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电厂审计论文篇(9)

一、引言

电力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电力行业的投资额从2004年的4800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7200亿元,其中火力发电企业约5500亿元。电厂的建设促进了区域、国家的经济增长,也给社会带来了占用耕地、消耗资源、排放各种污染物等不利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正确评价火力发电企业带来的社会影响,规避不利的社会风险,增加投资的社会效益,使火力发电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开展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效益审计是1948年由阿瑟・肯特在《经营审计》一文中提出的。此后。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审计机关和学者提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效益审计模式。加拿大是第一个采用效益审计的国家,创立了综合审计典型经验;美国则是最早将效益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其于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

国外的效益审计大多集中在对公共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果性的审计上,用效益审计来谋求资金节约。随着效益审计的不断发展。各国逐渐把效益审计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质量管理等方面,瑞典、挪威等国先后提出应该将项目实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作为效益审计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影响评价的方法。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了多种定性、定量模型,但是这些方法、模型并未引入社会效益审计。

从国内发展来看,目前尚未提出针对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的模式。《绩效审计的中国模式》仅仅对构成模式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构建中国绩效审计模式的措施,理论性较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出版的《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主要是针对项目实施之前的社会评价,对能源项目社会评价的目的、利益相关者和任务做了简单介绍,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审计内容、步骤、指标,操作性不强。本文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审计的要求,建立一种适用于审计部门的、针对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模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应用验证的研究。

二、火力发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模式

火力发电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同时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监控对象。从广泛意义上讲,火电厂的建设可直接促进该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增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造福于所有的人群和整个社会。然而。项目的建设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土地征用、人口迁移、环境影响、引起当地市场上能源价格的变化等,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就是火力发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所要特别关注的。在借鉴国外社会效益审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特点,笔者综合考虑投资额、产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利税、对稀缺资源――水、煤炭等资源利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外部公共关系的影响等方面,从审计的目的、内容和步骤出发,构建火力发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的模式。

(一)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应根据火力发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从获取各种资源的角度来说的。强调的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追求社会总体的花费最小化;效率性强调的是投入的资源和产出的产能,追求投入最小,产能最大;效果性强调的是该企业对地区总体经济、社会环境、生态资源、自然环境、当地居民所产生的正负效果。追求正效果的最大化,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正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以及经济与环境、国家与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审计内容

火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火电企业所在地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从火电企业对该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影响来分析。

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火电企业的建设。会大大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同时。由于火电企业一般建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为使交通更加便利,企业会修建一些基础设施。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案将对后续项目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可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3 对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是火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需要评价企业发电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对三废进行污染防治的水平。

4 对外部公共关系的影响。火电企业的建设大多涉及占用土地、安置移民等问题,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评审企业给当地居民生活、就业、收入带来的影响。

根据审计内容,形成如下反映社会效益状况的关键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审计步骤

根据火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的特点和审计的目标、内容和指标体系,实施火电企业社会效益的步骤可分为以下四步:

1 选择社会效益审计方法。

由于火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指标难量化等特点,决定了社会效益审计是一个以人文分析为重点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审计,因此在审计的时候要综合运用有无对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和层次分析等方法。

2 搜集并整理数据、资料。

根据火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的内容,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本着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的原则。企业内部所提供的任何资料必须附有相关的文件、批文为证。一些特殊数据、资料的搜集必须由审计人员到现场观察、走访,并通过和各部门人员的座谈来获得;已经入档的资料需要从档案室调出原始的档案资料进行核对。需要从企业外部搜集的数据、资料,如建材加工企业对灰渣的再利用情况、脱硫石膏的实际产出量与去向、税收的实际上缴情况等,要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当地政府、当地居民了解实际情况。并与发电企业所提供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同时。还应该搜集本地区近几年发展状况的数据以及火电行业的各项指标的最优值、平均值。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3 计算、分析社会效益审计的指标。

所取得的数据、资料需要通过横向(与同地区同规模的火电企业比)、纵向(与项目实施前后几年的外部指标数据比)对比分析,综合评价该企业给国家、地区、当地居民所带来的正、

负社会效益。

4 提出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面的评价,对火电企业的社会效益作出总结。指出该企业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并且针对这些社会风险,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企业朝着环境友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效益审计模式的应用――内蒙古某火电企业一期工程的社会效益审计

某火电企业位于内蒙古LC县,一期工程(2×600MW机组)投资额为50.26亿元,设计年运行时间为5500小时,目前已竣工投产。其主要工程包括:征地297.19公顷。其中厂区面积63公顷;一期主体工程是直流水冷发电机组、加装脱硫装置;环境工程――两台脱硫塔、贮灰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站、绿化工程、烟气连续监测系统和LC县污水治理工程(目前尚未实施);厂外工程――厂外公路、铁路专用线,步量河改道工程,启/备变电源工程;社会补偿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引水工程。

通过研究该电厂一期工程实施所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评估项目对总体经济、社会环境、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和外部公共关系的影响;分析潜在的社会风险,制定避免或消除负面影响的措施,帮助企业朝着满足当地需求的健康方向发展;为当地受项目影响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分享项目收益的机会,增加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降低社会风险和成本。

下面重点介绍社会效益的分析结果:

(一)对地区总体经济的影响

LC县原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近年来该县的税收、产值大幅增长。从图2可以看出,该火电厂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当地的税收、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对调整该县产业结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自2003年开工以来,为LC县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契机,使该县从农业主导型变成工业主导型县城。同时。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为了满足电厂运输设备等的需要,该电厂将原来的土路改造为三级公路、沥青路面,大大改善了临近村庄的交通状况。

电厂的建设改善了LC县的投资环境。为区域经济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近年来LC县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增长(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电厂建设的带动效果。

(三)对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007年全年单位供电标准煤耗预计325.2g/kwh,高于《环境影响报告书复核报告》中的设计值321.8g/kwh,主要原因是由于《DH电厂一期工程可研报告》中没有考虑脱硫工程。加装的两台脱硫装置投入运行后导致供电标准煤耗率较高。该企业一期工程使用附近的一个内陆湖湖水作为冷却水,每年耗水693万立方米,温排水会增加湖水的蒸发量。而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每年将节约农田灌溉用水1320万立方米,这些地下水可以补给蒸发的内陆湖湖水,从而维持湖水的平衡。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有:废气(SO2等)、废水(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灰、废灰渣。一期工程安装了两台脱硫装置。降低了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厂区内的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后,作为输煤、除灰、绿化等系统的水源;固体废弃物采用干除灰、干除渣的方式进行处理。单位供电二氧化硫排放量4.08g/kwh,高于设计值2.27g/kwh,因此。企业要加强脱硫工作,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四)对外部公共关系的影响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汽车尾气、噪声等污染。电厂建设期间,提供了2000就业岗位,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见图4)。运营期间,该电厂直接和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大约共有1500多个。

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使得LC县的灌溉面积扩大了8000~10000亩,井灌区、库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分别从62%和40%提高到了87%和70.8%,进而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利益。贮灰场征用了该县某村的土地共2.5km2,共有147人搬迁出村。该村农民平均每户可以得到22.92万元的补偿,被征地农民可以利用这些补助费从事其他职业。同时,以自愿的形式为该村失去全部土地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这样既满足了农民目前的需求,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发展建议

注重保持该内陆湖水量的平衡,注意防止湖泊水资源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加强监测,积极提供有效防治措施。监测必须纳入生产管理轨道。对污染物等进行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防治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该企业的资源利用率较高,但是火电企业属于高耗能企业,对土地、煤炭、水资源的消耗是比较大的,后几期的工程需要考虑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措施来减少对稀缺资源的消耗,如用空冷来减少对湖水的消耗。

电厂审计论文篇(10)

(一)优越的厂址条件

厂址地处供煤矿区开发规划中心,所有规划矿井均在40Km范围内,煤炭平均运距为20.6km。且该厂址紧邻三岔河,取水方便,取水距离仅为950m,高程15m。六纳公路(三级油路)、仓边公路(四级)从厂区穿过,经改造提级后,可确保大件设备和今后煤炭运输。

(二)丰富的煤炭资源

1、井田勘探情况

2、开发现状及规划情况

随着化乐、新华井田普查勘探工作的完成,储量趋于明确,特区已委托省煤矿设计院编制完成《矿区总体规划设计》并通过了评审。规划新建6对矿井,总能力675—805万吨/年,另有地方配套且通过验收的乡镇小煤矿9处和在建小型矿井2处,生产能力60万吨/年,本期规划矿区总规模为735—865万吨/年。

(三)便利的交通位置

二、电厂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在项目技术准备上,电厂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工模型试验、厂区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压覆矿产资源评价报告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查取得批文;电厂工可研报告已于今年3月25日通过国家电规总院进行的评审;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已编制完成待审;环境评价报告书近期编制完成;电厂项目初步设计的现场勘察测量、接入系统的设计方案及项目核准支持性文件取证等项工作正在进行。

(四)在交通运输上,为配合电厂建设,市政府已规划在2006前将主要产煤地至电厂的4条公路改造成二、三级油路,分别是红岩脚20km;梭戛至县界公路38km;羊场经新场乡至化乐煤矿35km;经新窑、堕却至长箐29km。主要运煤公路立火至岩脚二级油路拟于明年动工修建。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电厂审计论文篇(11)

一、前言

为满足爪哇岛的电力需求,PTPerusahaanListrikNegara在西爪哇省IndramayuRegency市建造一座燃煤发电厂,电厂名称为PLTU1JawaBarat3X330MW发电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现已更名为“中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PENTA公司组成联合体成功签署了电厂项目的EPC合同。对外主合同签订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签订了本项目的工程执行承包合同,确定了公司将承担执行印尼项目EPC合同范围内的全部工作和责任。

公司十分重视采购设备的质量,如何合理保证采购设备的质量,低成本按时实现预定的采购目标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难点。利用系统思维和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监造是解决难点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以PLTU1JawaBarat3X330MW电厂项目监造实践为基础对如何解决这个难点进行了探讨。

二、全过程检验监造简介

设备全过程检验监造从任命项目总监造工程师开始,贯穿于设备采购全过程,属于项目驱动的质量监督。总监造工程师首先进行监造策划,形成可行的项目监造程序,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组织召开设备制造商与设计分包方技术联络会议,确立设备监造的执行依据和质量控制点,进入监造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利用全过程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动态监控,根据设备类别、厂家制造水平和制造阶段的不同进行跟踪调控;设备交付、业主验收,提交监造总结报告后,检验监造过程关闭。

三、项目监造策划

监造策划的任务就是形成监造计划和建立监造质量管理体系。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宗旨是质量出自计划与过程控制,而非出自检查。只有做出切实有效的监造策划,才能指导监造的实施与过程质量控制,

(一)监造计划

明确监造目的是制定监造计划的前提和依据。本项目设备监造的目的是保证设备的性能、参数符合合同要求,满足项目需要;控制设备生产过程,保证设备按要求时间及时供货;控制材料采购,保证设备任意部件均符合标准和合同规定;监控设备试验、检验过程;保证设备的包装满足要求。

本项目以设备关键性级别、项目质量计划和以往的经验教训等为基础,根据项目特点、设备特点首先确立监造的工作范围、技术要点、执行依据与检查点的划分原则。经过监造策划形成的项目监造计划和标准文件是整个监造工作的基础。

设备关键性级别表明设备的重要性,Indramayu3X330MW电站工程总共有200余项的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对于如此大量的设备材料不可能等同对待,因此本项目监造策划根据设备关键性级别并结合与外方业主的合同中对设备检验试验的要求,进行重点针对性管理,充分保证了重要、主要设备的质量控制,满足了外方业主的要求,同时兼顾项目设备整体质量,整个监造过程主次有份,全面控制,在整体质量可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监造成本。

本项目监造策划中,根据发生故障导致的影响程度,将设备分为四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设备。一级设备为若发生故障会导致机组发电量完全损失或造成严重的安全或环境危害的结构、材料和组件。二级设备为若发生故障会造成机组重大损失的、不属于第一级的结构、材料和组件,包括具有重大经济价值、若发生故障会导致可容忍的环境危害的设备。三级设备为若发生故障会造成正常机组容量损失或造成严重的运行问题的结构、材料和组件。四级设备为若发生故障,不会导致机组容量损失或不会造成重大运行问题的设备。

对于某一设备的监造,根据被监造设备的特点及设备制造商所提供的质量控制程序文件,同时需结合业主对设备检验试验的要求,确定该设备的质量监控点(见证项目)和监控内容以及监控方式,才能准确有效得把握和控制好设备制造整个设备制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进度和质量。本项目监控点的监控方式分为现场监控(W点)、文件监控(R点)和停止待检点(H点)三种方式,其具体在各设备的监造大纲中明确。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以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依据本项目特点及相关规定与文件,结合业主对设备检验试验的要求,编制了适合本项目的切实可行的监造管理办法,建立了有效的监造部质量管理体系。本项目监造管理办法明确了设备监造目的、监造范围,组织机构及各方职责,设备监造工作分类及工作流程,监造文件的准备和提交,制定了监造工作标准表格,充分保证了质量计划的有效实施。

1、组织机构。设备监造工作由项目部设备监造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配合。设备监造部设总监造工程师一人,质量控制工程师一人,进度控制工程师一人。下设监造工程师共分为5个小组,分别为驻厂监造组、电气仪表组、锅炉辅机组、汽机辅机组、其他设备组。其中驻厂监造组包括锅炉驻厂监造、汽轮机驻厂监造和发电机驻厂监造。

总监造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制设备监造大纲,明确质量控制点;指导和组织监造工程师开展设备监造活动;全面了解设备生产情况,协调和联络项目部相关部门解决设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质量控制工程师负责审核并确认各个设备供应商提交的设备监造计划和质量见证表;根据设备生产进度情况确定设备巡检方案,并进行全面跟踪检查;组织解决设备监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及时上报;按规定时间汇总提交设备监造情况报告。

进度控制工程师负责审核各个设备供应商提交的生产进度计划,对设备生产进度进行全面跟踪检查与及时调整;组织解决设备生产进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及时上报。

监造工程师配合编制设备监造大纲,明确质量控制点;根据各项监造依据开展全面的设备监造工作并编写监造日记、监造报告、监造总结等监造文件。

2、设备监造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处理流程。质量问题是指产品的任何一个质量特性或过程不符合规定要求。质量问题分级管理可以明确监造重点,提高监造效率,对发挥质量综合管理和监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监造过程发现的质量问题,视其严重程度并按照组织结构分级处理与汇报,如图1所示。

对可以通过返修弥补的一般性质量问题,监造工程师填写“质量问题反馈表”通知设备制造商,并责成提出处理方案,经监造工程师审核后执行,处理结果报总监造工程师复查;对难以修复的重大质量问题,除责成设备制造商写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方案外,监造工程师应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总监,在征得业主同意后,签发“部分加工暂停指令”,直至问题解决方可转入下道生产工序。

3、设备监造进度控制流程。设备制造商填写“生产进度计划报审表”送监造工程师审定,生产计划按周、月、季分别编制。该进度计划还应包括按合同确定的备品备件、设备图纸、设备安装和维修手册等软件的交货进度计划。

监造工程师对所报计划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及其合理性进行审查,并在报审表中签署审定意见。当工程进度与总体进度计划有不符点时,监造工程师必须与项目经理、设备监造部负责人和专业工程师认真讨论解决方案,确保设备交货日期能满足总进度计划的要求。

四、监造实施

根据监造策划,形成本项目监造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根据监造工作流程,即可实施设备监造,对其中的主要部分简要介绍如下。

(一)设备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设备供应商是关系产品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所有设计要求都要通过其来实现。对设备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是全过程监造管理的首要环节,能够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监造成本。设备供应商的审核应根据监造策划中形成的质量管理文件及相关程序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质量计划及文件系统,交货能力、技术能力、后援服务、人力资源、现有合作状况等进行审核。

(二)产品设计文件审核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监造管理的重要环节,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图纸、工艺规程和技术资料等,是生产技术活动的依据,也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对制造厂的设计计算书、设计图纸和关键制造工艺进行审核,确保设计和关键工艺质量,是把住设备制造第一关。

(三)监造总体会议

监造会议是整个设备监造循环中由策划到执行的里程碑,与会各方要明确设备监造要求、原则和标准,确认设计文件、制造工艺和检验工艺文件,审核产品质量见证表和产品质量试验程序,把握设备上产进度。

产品质量见证表说明了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所设立监控点的监控内容和方式。监控点的监控方式分为现场监控(W点)、文件监控(R点)和停止待检点(H点)三种方式。产品质量试验程序是制造商对产品试验工作进行的系统策划和总体安排,一般以文字或图表明确产品的主要质量特性、配备资源、选择检验和试验的方式,是指导试验工作的依据。

产品质量见证表和产品质量试验程序是监造执行依据,需经与会各方共同确认,确保订单的检验要求全部列入。

(四)制造过程监控

在设备制造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遵循“预防为主、重在过程、主动控制”的原则,推进项目监造观念的变革,变被动监控、事后整改为主动控制、提前预防。监造人员的过程监控与制造厂自检相结合,加上项目检验部门抽检的方式,对设备制造全过程实行巡检、抽检、监督和见证,严格把好每一道工序。

1、材料质量控制。材料进厂后,监造人员应逐项核对材料型号、规格尺寸与材质证明原件等,审核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并审核材质证明原件所列化学成份及机械性能是否符合相应标准或规范要求。

2、工序质量控制。在质量监测过程中,对于质量计划中设置的见证点、停检点,监造人员按照作业程序及时进行检查,其中对于H点必须由监理人员以及EPC总包方人员确认认可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以确定阶段成果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对于W点或H点要防止跳过检查,因为避免错误的成本总是大大低于补救错误的成本。

(五)出厂验收

出厂验收项目包括设备性能试验见证,相关文件检查,出厂包装检查等。

1、设备性能试验见证。设备性能试验是保证设备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最重要的工序,是设备制造能否成功的关键。监造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出厂试验见证,对重要和关键设备,还需邀请业主参加。各见证代表对待验设备进行现场试验见证,经讨论后形成会议纪要,记录遗留问题、解决措施及验收结论。验收合格后设备方可出厂。

凡主合同中规定的由业主来华见证项目,监造工程师必须在确定的见证开始时间前20天进行预检工作,并将检验情况上报项目部,保证业主来华见证一次通过。对于业主来华见证项目,监造工程师必须在确定的见证开始时间前10天督促设备制造商准备齐全相关的文件资料。

2、出厂文件审查。监造工程师应依据项目部规定的出厂文件清单及相关规范、协议等进行设备出厂文件审查,包括图纸、质量计划、产品试验程序、产品质保书、安装使用说明等相关文件,只有所有出厂文件齐备并符合合同等相关规定后方可开始包装运输。

3、检查产品的外观和包装。完成设备性能试验和出厂文件审查并经监造人员签署后方可进行包装发运。特别需要指出且往往容易被忽略的是备品备件、专用工具以及设备文件等,监造人还应检查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并同设备一并包装发运。在这个过程中,监造人员要检查产品外观,如锈蚀,油漆脱落,机械损伤等缺陷;对于产品包装,由于本项目现场在印尼爪哇岛,设备需经长途海陆运输和多次起吊装卸,为保证设备在此过程中不被损坏,其包装须满足出口产品包装要求,达到防腐蚀(包括盐腐蚀)防雨、防震、防晒、防摔等要求,因此监造人员必须按照项目部包装运输规定审核制造厂提交的包装方案,检查产品实际包装是否与合同要求相符合并应符合科学合理、牢固可靠、经济紧凑和方便搬运、仓储等要求。此外,还需检查标识内容是否齐全、清晰、不掉色,外包装是否标明了吊装点、支撑位置等。验收合格后出具检验放行报告,设备方能放行出厂。

五、监造过程监控

(一)加强沟通

通过各种月报、简报等资料,监造联络会、出厂验收等会议,以及日常的驻厂监造周报、工作日志和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制造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严格把好每一关。

(二)检查督导

监造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重点厂、重点项目实行不定期检查与督导,做到对重点和突出问题随时掌握,及时协调解决。

(三)持续改进

定期召开监造例会,对前段监造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对于重大监造质量问题召开专题会,深入分析总结,不断完善监造管理体系,提高监造的综合效益。

业主是服务的最终受益方,让业主满意是项目监造的最终目标。总监造工程师要及时与业主沟通,通报监造进展,征求业主意见,深入分析总结,不断提高监造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六、监造收尾

监造收尾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容易忽视的内容,其包括监造评估和监造终止两个阶段。

监造评估不仅是在监造完成后进行,还包括在监造实施过程中的对各关键点的质量评估。监造评估看起来属于事后控制,但其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应抓住监造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精髓,使将来的监造管理能从中获益。

监造终止阶段,是在监造终止后,检查监造文件是否完备,同时进行项目监造总结。项目监造总结是一个把实际运行情况与项目监造计划比较以提炼经验教训的过程。

通过项目监造策划和总结,项目监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到完整的记录和升华,成为“组织财富”。

七、结束语

项目全过程监造以设备关键性级别为基础,有针对性展开监造活动。与以往监造注重结果不同,更注重过程,侧重预防为主和主动控制,涉及从设计、制造到验收的全过程,促进了传统制造业质量模式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的转变,提高了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进程。

设备制造全过程监造实践证明,将项目公司的协调作用、质量见证公司的专业经验与公司设计部门的技术支持相结合,以标准规范为基础,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通过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持续改进,对设备制造质量、进度进行有效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设备制造按合同目标顺利进行和实现,从而达到项目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