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4 13:22:17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1)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机械效率,确保设备安全,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效能,提高现场施工机械的管理水平,满足工程施工要求,已经成为水利水电工程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施工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想结合;日常维护与计划维修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然而,目前施工机械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人员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工程管理制度不完善,现场施工不科学;机械设备“以修代养”,使用与保养脱节;管理人员经济效益意识薄弱,资源浪费等。

如何提高施工机械的管理水平

2.1主观上增强安全管理意识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人人有责”为原则,构建一套安全管理体系,这个安全管理体系必须规范化、系统化、可执行化,做到权责分明、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1)培养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心理稳定,身体素质好,在复杂的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应变性。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操作不熟练不上岗,不了解岗位可能发生事故及防范措施不上岗,要在取得考核证后方可上岗操作。这些仅仅只是对机械操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施工单位在给予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灵活的安全意识培训手段,如在不影响工期的条件下,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举行技术比武和安全知识竞赛,选拔优秀人员外出学习等,既增强人员互动,又潜移默化地普及安全意识。

(2)做好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

这也是间接地要求机械操作人员、维护人员以安全为前提,渗透到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对施工机械做定期、不定期的“三检”。事实上,工作前检查已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工序,但是相当多的突发事故恰恰起因于日常检查未发现设备故障及时采取措施。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及探讨,该如何在日常检查环节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日常检查标准化的这个标准必须引起施工单位的注意。

(3)培养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如果说机械操作人员作为执行者和被管理者,那么管理人员(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等)就是指挥者和管理者。在职责权限内,不仅要按法律规定、规章制度施工,而且要时刻把人、机安全放于第一位,更好地发挥上行下效功能。

施工机械的管理实质上就是施工人员的管理。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关系到每个施工人员,每台机械的实际安全,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才能更好地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工作效益。施工单位、工作环境、施工条件等不同,或许会构建不同的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安全管理体系一旦构建完成,就应该作为施工单位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工作环境、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如何变动,它只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效地贯彻落实安全思想,促进人、机结合,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2.2客观上增强施工机械管理的科学化

(1)建立施工机械的“档案”系统。

每台机械设备从购买到批准报废都要建立详备的技术档案,以便更好地安排机械的使用、保养和修理。为编制使用、维修计划提供依据。它是机械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和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包括:机械随机技术文件(使用、保养、维修说明书、出厂合格证);新增(自制)划调入的批准文件; 机械改装的批准文件、图纸和技术鉴定记录; 机械运转和消耗汇总记录; 送修前的检测鉴定、大修进厂的技术鉴定、出厂的技术鉴定、出厂检验记录及修理内容等有关技术资料;事故报告单、事故分析及处理等有关记录; 机械报废技术鉴定记录;其他属于本机的有关技术资料。 同时,施工企业应根据技术装备规模,设置相应的机械仓库,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建立机械保管、出入库等各项管理制度。

(2)施工机械资源利用合理化、最大化。

在建立相对完善的施工机械管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就施工机械的现场管理、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两方面来论述。

施工机械的现场管理。

首先要优化选择施工方案,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工期决定施工机械的规格、型号、数量以及进出场时间,使机械设备的选择使用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在机械设备的配套组合过程中,要以主要机械设备为基准,其他配套设备以主要设备充分发挥效率为选配标准,尽可能选用综合机械化设备减少选配环节。要注意对选配的施工机械的薄弱环节进行调节或扬长避短,最终达到运行效率最优的目的。其次是对机械设备进场后的布局进行合理化安排。除了充分考虑到流动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的进出口通道,作业场所外,经常性使用的机械设备应该一次性布局到位,避免频繁迁移。再次,根据机械施工计划如施工进度计划,施工作业计划,各工序协作计划,物资供应计划等,对现场的施工机械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处理不协调问题。最后,组织施工机械的有序调度。全面了解和掌握机械施工的进度和影响进度的有关因素,统筹安排,合理调节。合理组织机械施工顺序,发挥计划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利用科学的布局缩短施工循环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当故障发生或计划失调时,及时调节调度,解决问题。

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

施工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疲劳、变形、腐蚀等现象,如不及时处理就会成为安全隐患。因此,定期维修必不可少。通常,施工单位都会进行周期性维修、事后维修或者状态维修。不管采用哪种维修方式,都应是适合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要积极地做好机械设备的预防性检修工作,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效率和经济上的合理性,使设备停机损失小,综合效益高,寿命周期费用低。

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针对施工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这是对机械设备保养的硬性规定,到时必须进行,决不能因为施工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不安排人员进行保养。保养的主要形式有:日常保养,月保养,年保养,下场设备保养以及特殊设备保养等,上保养均要参照机械操作保养手册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62—03

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中国现有的1792所普通高校中设有机械类专业的高校有890所,其中地方高校达到8成多,地方高校机械专业是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主体(周济,《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2006)。但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去向明显不同于精英教育时期,有近一半多的学生在工程技能类岗位上,有3成多的学生考上研究生或在设计岗位上从事工程学方面的工作[1]。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创新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1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以南华大学机械专业为例,它是一个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老专业,最早完全按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转,扩招后又承担起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责任。目前,它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序列中处于上不能顶天、下没有立地的中间状态,前面有老牌的、强势的研究型大学创办的有博士点的机械专业,后面有近几年由高职、专科升本后地方高校开办的机械专业。这种既传承了数十年精英教育的传统,又承担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责任,有硕士点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创办的机械专业,如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这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现实问题[2—9]。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取决于办学主体的自身条件,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会受到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地方高校机械专业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了应用型的导向,但由于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没有跟上大众化教育后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变化的趋势,还基本上是按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转,基本上还是工程学的培养目标。在外部政策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粗线条地划分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二类不同的高校类别,应用型高校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有明显的职业学院色彩,并在一些新升的本科高校试点,如长沙学院就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能方面。可否在粗线条划分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二大类间找到平衡,这是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要考虑的问题。

2 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湖南省属本科机械专业只有约30%的毕业生能获得工程设计与工程研发类的岗位,52%的毕业生在工程应用型或工程技能型岗位上就业,自主创业只有2.8%[1]。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省属地方高校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类似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型特征,有近三成的学生就业岗位在工程研究与设计型,就业岗位类型分层明显,完全不同于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时代,具有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新特征[2—9]。这种状况对学生和学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应具有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对学校来说,应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找到平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整齐划一实施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与多层次就业岗位类型的需要[10—13]。在这种新形势下,南华大学作为湖南省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高校,学生就业虽有着一定的行业优势,但也跟众多的地方大学一样,人才培养有了新的压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个性化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面向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学生多元化的成长价值取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抓手,以素质培养为关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的情况,确立阶段性目标:1)15%左右的学生考上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生,继续深造;2)25%左右的学生在有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学方面的工作;3)50%左右的学生在地方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相关的应用型技术工作。简言之,在大众化教育中兼顾四成左右的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南华大学在机械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构建时,坚持面向行业与地方以培养多层次人才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托,构架内容精、基础宽、可选择的“平台+模块”理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机械工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简言之,总体按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在数学、英语、物理等基础课程教学中兼顾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创设数字化设计、数控操作实训和机电创新等三个教育培训平台,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总体按大专业通识教育为主体,按专业方向模块设置2~3门专业方向必修课课程;主要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专业方向。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第二课堂、联合培养计划为载体,实现多层次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3)

前言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岗位经验,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因此本文分析了产学研一体化在技师学院机械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并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在技师学院机械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为提高技师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效率,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一、论产学研一体化在技师学院机械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有助于机械教学的开展,机械教学本身就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利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够使学生实践能力切实得到提高,同时,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不受课堂的约束,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中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其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还能够增强专业教学力量,充实机械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往机械专业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面对机械、枯燥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学校实训基地设施也不够完善,甚至有些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很少指导学生参加实训,机械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传统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机械专业教学发展,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岗位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学校在校内为学生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并寻求企业合作,不仅使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还将学生的授课地点延伸到企业中,使学生在企业顶岗培训学习,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学习到一些理论基础课程中没有的内容,极大的体现了学生机械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为学生积累岗位经验打下了基础。

二、产学研一体化在技师学院机械教学中的实施

1.科学设计教学计划

科学设计教学计划是技师学院机械教学中应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由于技师学院一般为三年制教学,通常第三年学生就要准备就业实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而机械专业学习的知识点较多,这就需要技师学院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技师学院应根据机械专业教学内容,明确学期内教学任务以及实践任务,安排好各个假期的实训工作,要协调好学生理论学习时间与企业实践时间,同时要保证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发现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时,使学生设计以及模拟现场操作情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以此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的掌握机械专业相关知识。

2.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需要技师院校要根据机械专业的具体发展目标与岗位特征,寻求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岗位实践环境,并与企业之间签订就业协议,为企业提供机械专业技术人才,以此促进院校与企业双方面的发展,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表现在双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院校应在企业中为学生寻找高端机械技术人才,担当学生的实践教师,以此弥补学生理论学习内容的不足,加强院校教师理论指导与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校企合作之后,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学生,并按照企业的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在岗实习情况。例如,在机械《钳工》教学实践中,学生要到具体的钳工岗位中顶岗作业,企业要完全按照钳工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要求学生,学校要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列入到毕业成绩中,使学生严格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实践,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充分达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效果。

3.W院加强硬件建设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要求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实践环境,这要求技师学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学院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内工厂,为学生创建相应生产线,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学生面对企业生产线作业时束手无策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院校资金有限,可以缩小校内工厂的规模,并出低价购买企业由于生产线扩建淘汰下的小型生产线设备,但要保证这些设备正常作业,避免购买残次品设备,影响学生实践效果。总之,只有技师院校克服一切困难为学生提供有利的硬件条件,才能有效提高机械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效果,为学生适应岗位需要打下基础。

4.教学融入信息化技术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4)

1.2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主要是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时间里进入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岗位任务进行。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完成岗位任务,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六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使其成为真正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本专业已经形成了包括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在内的实训环境,具体见图1。学生通过学习与考证在提高专业职业能力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提供保障。

2校内机械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由于长期以来理论课程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对加工的零件、设备、工装夹具等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去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感到难度非常大,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校内生产性机械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基本素质,为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与企业岗位的顺利交接打下良好基础。

2.1学生是生产性实训项目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零件加工,实训过程即是生产过程,在实训的过程中完成真实零件生产,既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创造了效益,降低了实训成本。学生参与生产,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为此,可对参与真实产品生产的学生进行了考核选拔,把在仿真实训阶段表现较好的学生安排到具体生产岗位,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发现有学生不适合某个岗位的,及时进行调整。通过竞争上岗,还可以刺激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热情,提高积极性。

2.2企业化管理运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并根据生产任务情况,灵活安排学生生产性实训。学生在生产性实训期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管理,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如工时量、产量、产品合格率等),参考学生实习日记、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实训成绩作出评价。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实训基地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将原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在课室中讲授的理论课程改造成以能力为目标、以真实任务为载体、上课地点改在生产性实训车间的新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零件的车、铣、刨、磨、钳等加工,参与零件图纸的绘制、工艺文件的编写、机床的实际操作、零件的质量检验及设备的日常维护等工作,同时还参与工装夹具的管理、生产调度、班组管理等一线管理工作,强化学生机械工程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机械工程基本技能。通过真实的企业零件加工作为载体,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材,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与办学所在地区的机床厂、模具厂、零配件加工厂、商等多家密切合作企业形成企业链,以“企业链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相结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管理机制等方面建设,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估教学计划并持续改进,共同推荐就业。

3.1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成立实践教学基地理事会,由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制度,明确理事会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与义务。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的培养计划,使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与企业的生产安排顺利衔接。学生进入实践教学基地经过专业的理论培训及工厂、工程现场实践教学后,再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真正的职业素质,并最终就业。学校、企业在上述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具体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例如课程名称、课时数,以及上课时间、地点、指导教师等,并严格遵照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如校内一样能够正常运行。

3.2建设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较强的教学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所学专业为机械工程相关专业。来自基地依托单位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能力,热心教学工作并能够全程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院还将根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发展要求,适当减少学院教师的校内教学任务,安排学院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锻炼,积累其机械工程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安排学院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培训,并获得相关职业证书,提升学院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安排基地依托单位的教师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培训,提升其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最终建设一支由基地负责人、高水平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

3.3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学习,其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为此我们在与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协议书时充分考虑如何保障学生的权益。第一,实践教学基地必须能够提供安全的饮食及住宿环境,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而不受外界干扰;第二,要保证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提供安全、规范的机械工程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基地后能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学习,身心不受到伤害;第三,要有相关的安全防范规章制度,并定时开展安全教育,做好预防工作,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第四,要保证学生的劳动强度和时间不超过有关法律的规定,并为学生争取一定的劳动报酬;第五,要保障实习与就业,使所有的学生能够在自愿的情况下,在基地依托单位或由其推荐的单位实习与就业。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06-02

岗位实习资源主要涵盖实习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教学计划及学校、企业所提供的支持条件等[1-3]。在岗位实习中,如何管理实习资源,使其作用最大化,是确保岗位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岗位实习”无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对沈阳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企业命名班”的岗位实习基地实地调研,并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对岗位实习资源的管理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实习场所、设备管理

岗位实习是在企业的生产一线完成,实习场所、设备的所有权归属于实习单位。相应的管理方式、责任应该遵照企业的相关做法和规章制度[4-7]。岗位实习期间,学生将长时间出现在实习场所,并操作设备。这和以往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区别,而岗位实习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大有裨益。由于学生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企业的员工,而且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这给实习场所和设备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大型企业多有丰富的接待学生实习的经验,也有一些较为成熟的实习守则[8-12]。但是,由于学生群体的差异化,管理起来还是困难重重,导致企业有时会将学生安排在安全的环境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无法接触到具有较高实践意义的实习项目。为了能够使岗位实习的实践性更强,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在实习场所和设备管理上不能再单一的依靠企业,要积极发挥学校、校内指导教师、学生的管理责任。实习场所的管理可以采用班委配合企业导师,设备管理采用班组长配合师傅,等等模式展开,逐步形成制度,强化学生参与管理的责任感。

二、教学指导人员管理

岗位实习中,教学管理人员主要有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校内教师的管理单位是学校,而企业导师的管理单位是企业。这就造成校内教师在企业指导岗位实习时,学校难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管。企业导师在指导实习时如果出现态度不认真、效率不高等现象,往往也很难约束[13-17]。这种在教学人员管理中存在的“各管各”的现象,对岗位实习的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强对教学指导人员的管理是关系岗位实习质量的关键。首先,学校、企业要出台一系列约束教学指导人员的规章、制度、考核俗嫉取F浯危加强双方指导人员的交流、沟通,使双方指导人员更加信任,通力合作。第三,增加反馈评价,可以采用双方导师匿名打分,对双方的指导效果进行评价,等等。最终形成一套由学校、企业、校内教师、企业导师等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

三、教学计划管理

岗位实习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18-21]。校内教师对于撰写和管理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较为熟悉,但企业导师以往可能很少接触这些内容。在岗位实习开始前,应该对全体企业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了解必要的教学文件的作用及撰写要求。另外,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的教学计划等文件要共享,避免教学内容无关联或重复讲授。将教学计划管理常态化,定期检查,择优选取一些范本,加强指导教师对教学计划的重视程度,并达到人人能做出适合的教学计划的目的。筹建岗位实习教学计划资源库,使参与指导实习的教师都能共享此资源,这对更好地指导岗位实习意义重大。

四、学校及企业提供的资源管理

为了学生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岗位实习,学校和企业都会大力支持,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比如,学校会提供班车、工装、劳保用品等;企业会提供午餐、休息室、计算机、饮水等。那么,这些资源看似繁杂,无关紧要,但是也是实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如:(1)班车按时、安全的接送学生往返;(2)学生进入厂区必须穿工装、带好安全帽等;(3)有序进餐、饮水;(4)保持休息室卫生,严禁大声喧哗;(5)使用计算机要严格按照工厂的要求,注意保密。

通过企业和学校的紧密配合,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团结协作,按照上述途径和手段管理岗位实习的实习资源,将在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人员调配、学生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有所提升,切实保障学生岗位实习的顺利展开,有助力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贴近企业实际,锤炼工程素养,优化岗位实习效果,尽快成长为企业“敢于用”、“乐于用”、“放心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在京,龙长江,黄永俊.提高工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202-204.

[2]赵道利,南海鹏,吴罗长,等.水利水电类专业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08-109.

[3]谢力生.提高工科专业教学实习质量的建议[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5):12-15.

[4]吴军.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66-168.

[5]秦正龙,高礼久.提高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0,37(4):232-233.

[6]汤亚钰.浅谈校企合作机制下顶岗实习体系的构建[J].才智,2016,(14):67.

[7]张海燕.校企合作模式下顶岗实习质量体系的构建[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3):82-84.

[8]李永华,张罡,刘红,等.工程岗位实习中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质量监控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2,(3):67.

[9]梁永奕,吴强.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集中顶岗实习质量控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104-106.

[10]贾宏丽,高崎,郝冰.装备质量管理专业岗位任职实习的组织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1,25(6):39-40.

[11]唐欣,侯振宗,王震.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平台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1):223-224.

[12]黄晗.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旬刊,2016,(8):39-41.

[13]习燕玲.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25):216.

[14]贾伟杰.高校机械实训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6,(11):189.

[15]谢慧超.交通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2,(5):39-42.

[16]彭天好,许国安.机械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41-147.

[17]边朝顺,张广柱.机械实训教学的安全隐患与管理措施[J].技术与教育,2005,19(1):53-54.

[18]胡斌.基于机械工程师能力培养的机电液综合实训平台创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71-74.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control from a secur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control and key monitoring three was studi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control; Security planning; The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进行安全策划,编制安全生产保证计划

(1)安全生产策划

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 结构、环境、承包性质、技术含量和施工风险程度、危险点以及关键环节等因素进行,从工程项目的实际出发进行,做到突出重点、针对性强。安全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配备必要的设施、装备和专业人员,确定控制和检查手段、措施。 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设施的搭设部位、数量、时间,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和有资格的操作人员配备;针对施工现场规模大小、工程进度、施工的人数来制定安全检查的次数。 确定整个施工中应执行的文件、 规范。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作业过程,如脚手架工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临时用电、动用明火、沉井、深基础施工和爆破工程等作业,需要执行的规程、规范等,应在作业前做出具体要求,并做好相应的书面交底以及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 冬季、雨天、雪天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确定危险部位和过程,对风险较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进行安全论证,同时采用相应安全技术措施;做出因本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而需补充的安全操作规定;选择或制定施工各阶段针对性安全技术交底文本。 主要针对的是施工过程中的分步、分项工程情况;制定安全记录的种类和表格,确定搜集、整理和填制各种安全活动例剖析、易发事故部位及劳防用品的使用要求。

(2)特定情况下的适时安全教育

季节性,如冬季、夏季、雨雪天、汛台期施工;节假日前后、节假日加班或突击赶任务;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施工;发现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后,新进入现场等。

(3)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执行 GB5306-85《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本工种专业培 , 资格考试,取证上岗。

(4)经常性安全教育

根据接受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方法进行。 比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现场定期的安全日活动;班组每天的三上岗(上岗交底、上岗检查、上岗记录)和安全讲评活动等。

(5)编制安全保证计划

编制相应的专项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包括特殊过程、特殊脚手架、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职业安全与卫生,如改善劳动条件、 减轻劳动强度,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现场机械、设备等各类防护、保险装置等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文明施工和环保,包括场容场貌、环境保护、生活卫生等方面的保证措施计划;按 JGJ46-88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规定的六个方面要求编写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6) 制定地下障碍物清理和道路管线保护方案

工程项目部应按业主提供的地下管线资料,就工程施工区域及其影响的区域的地下管线障碍物的详细情况, 包括位置、 深度、走向、管道的直径,供电电缆管道、通讯电缆等,与业主有关部门人员交接清楚,必要作实地勘查。

(7) 具备合格的生活卫生设施和条件

施工现场必须按国际劳工组织第 167 号公约的要求, 设置宿舍、厕所、食堂,具备卫生、安全、健康、文明的有关条件。 施工过程中确保职工的饮用水供应,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必须提供防暑降温饮料。

(8) 按计划组织设备、设施和防护用品的进场

结合工段特点与结构施工的需要,确定并落实施工机械的数量、种类、型号的进场顺序、有专人负责及时配置安全设施、用电设施及施工中各类防护用品。

(9) 落实劳动保护技术措施

针对施工中不同的施工工艺,对劳动保护技术措施所需的资源,按施工程序先后逐一加以落实。

(10) 落实施工管理和作业人员

按现有的行业管理要求,施工现场至少配备一名持有上岗证的安全员, 负责施工安全有关工作。对某些特种作业和管理人员的上岗资格要考虑到行业规定,塔吊、施工升降机的装拆工,整体式提升脚手架操作人员等都应经过行业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一般施工人员也应经过岗位技能培训,合格后上岗。

(11) 依法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管理与作业人员都属于从事危险作业的性质,都须依法办理保险。

2.施工过程的控制

依据安全策划后编制的安全保证计划进行重点控制。 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必须是一环扣一环,施工负责人负责检查监督每项工作的开展和接口的落实。 上一道工作不落实,下一道工作就应拒绝接受或拒绝施工。

(1) 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持证上岗人员资格的控制要求。通常教育部门主管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培训。人事部门负责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的资格审查,劳资部门负责施工人员上岗技能培训工作的管理。现场安全部门检查、验证持证的有效性。

(2) 对施工过程中所需的安全设施、设备及防护用品的控制要求。施工过程中所需搭设的安全设施、设备及防护用品,必须按安全保证计划中的规定,明确检查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合格后投入使用。

(3) 对临时用电设施的限制要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变配电装置、架空线路或电缆干线的敷设、分配电箱等用电设施,在通电投入使用前,按临时施工用电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通电使用。

(4) 对施工机械、塔吊、井架等起重设备的控制要求。 施工机械中的中小型施工机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验收,其中塔吊、施工升降机再向行业的机械检测机构申请检测,合格后投入使用,做好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

(5) 脚手架工程的控制要求。特殊类脚手架按施工组织设计中专题方案规定的要求进行搭设。普通脚手架按规定搭设。各种脚手架搭设到一定高度时,按安全保证计划规定的要求,由有关部门或人员分步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使用中要落实专人负责维护。

(6) 对各类专项技术措施的控制要求。在安全保证计划中应明确专人或部门负责,会同项目工程师、施工负责人、安全员等落实专项技术措施,并进行检查验证。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Design of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Learning Field

DING Xinqiao, LIU Xia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e design of learning field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occupation a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tasks, obtains the post core skills, transform the task into learning area, so as to construct the learning field curriculum.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use learning field to design "automobile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 course, focuses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Key words learning field; curriculum design; situational learning;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

1 学习领域课程的内涵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单元,它来源于具体的职业行动领域,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①学习领域的确立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学习的主题围绕职业任务和职业行动过程开展,强调学生的职业成长。这种课程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实施与实际工作过程同步,使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企业实践,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养成所需职业能力。教师也由过去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

2.1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了解学生实习期间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获得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面向的汽车机修类、汽车电工类和汽车钣漆类三个核心岗位群以及汽车公估类和汽车接待类两个拓展岗位群。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工作技能。②汽车机修类岗位群包括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两大典型工作任务。这里选择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这一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中隐含的知识和核心工作技能,确定职业学习领域。

2.2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学习领域构建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等后续课程开设的基础。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学习领域围绕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修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各系统的结构、位置、拆卸、清洁、检测、维修、安装、调试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为后续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 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3.1 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发动机各机构和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各组件位置,掌握发动机的拆卸及装配要求,熟悉各检修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能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检修措施。

3.2 能力目标

具备正确使用发动机常用检修设备的能力;具备完成发动机各总成分解与清洗的能力;具备检查与正确测量发动机机械系统主要部件的参数数据,并通过查阅维修手册得出检测结论,给出维修措施的能力;具备发动机总成装配与运行调试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对专业的信心,增强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环保和安全的责任意识。

4 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方法目标的要求,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中,强调学习领域与企业工作之间的衔接。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学生的专业能力能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关键能力的提升。

4.1 学习领域情境划分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修课程依照发动机的相对独立的各个系统为出发点,根据发动机检修工作过程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将课程划分为6个学习情境,再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路,将每个学习情境划分为若干子情境,每个子情境都对应着具体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工作。学习情境的划分如表1所示。

4.2 学习领域子情境设计

在学习领域的设计中,每一学习情境划分若干子情境,在每一子情景下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子情境的具体设计与实施直接决定了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效果。选取学习情境“柴油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检修”中关于“喷油器的拆卸、安装与调试” 这一子情景为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步骤,分析学习领域子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子情景的设计如表2所示。

5 学习领域课程评价

以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依据,注重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在考核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及团队协作等纳入考核范畴,实行过程考核与笔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60%,在实际教学中由老师结合学生表现进行考评,具体内容包括素质考评、实操考评及工单考评;笔试考核占40%,由学院统一组织考试。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的管理形式需要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是落后的,就其企业筑路机械管理来讲也是如此。当前,国外先进的筑路机械、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地引进施工企业当中,这样的新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是筑路机械管理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要从事于现代管理。

二公路工程机械设管理现状

(一)公路工程管理部门的机械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以计划预防制为中心的传统管理,管理办法基本停留在靠直观判断、经验办事的方式上,工程机械管理人员与外界技术交流机会较少,自身的业务技能提高的较慢,技术的更新跟不上现有大型设备、新型设备的不断开发更新,以及管理手段落后,使得大部分单位的机务管理没有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基本处在烦琐的事物性劳动中。

(二)技术管理工作薄弱。公路工程管理部门技术管理工作弱而不全,基层管理三定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基础资料的原始记录不全。只重视设备的技术物资寿命,不重视经济寿命;只重视设备的购置费,不分析比较设备寿命周期费;重生产,轻维修,任意挪用大修基金,忽视定期保养和计划修理,使得机械设备的正常维修得不到有效保障,致使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状况恶化。

三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部设备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项目部所追求的是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效益。对机械的使用自然是越快越好,但由于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加班加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这种“重管理轻使用”的行为直接影响机械的技术状态和使用寿命。而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机械,尤其大型机械,项目部都不愿承担高额的维修费用,而仅由一个项目部承担也不尽合理。

(二)机械管理与生产管理存在矛盾

项目部主要以路桥技术人员组成,机械管理人员往往不在项目部或不是项目部重要组成人员,而生产管理人员作为机械使用管理的门外汉,对机械的正确使用、定期保养等知识可想而知,而操作手对施工技术所知甚少,往往处于施工被动或受支配地位,这样机械管理被大大削弱。

四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若干看法

(一)积极作好设备的组织工作

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为公路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二)强化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机械设备管理中的一项复杂、涉及面广的重要工作。人在机械设备管理中最活跃并起决定作用,机械设备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尽快改变操作人员观念滞后、知识陈旧、技术生疏的状态,工程机械管理部门必须利用空闲时间组织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培训,使其了解机械的构造原理、性能、用途,掌握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等基本知识,做到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故障。

(三)加强机械设备的成本核算

机械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成本效益。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的,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应对燃油、油和维修费等执行单机登记,随时掌握设备完成单位产量、所需动力、配件消耗等杂费开支等情况。建立奖罚制度,做到有奖即奖,有罚必罚。

五对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机械设备使用管理

建立严格的机械使用岗位责任制,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的三定制度,使机械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修理、安全等方面从始至终有人负责落实,真正做到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专职,台台机械有人管的工作机制。为了保证公路建设的施工质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公路建设项目要求和具体施工条件,对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机械必须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切忌“大机小用”,这不仅浪费能源,还难以达到施工要求。

1机械设备的购置

机械设备的购置,首先要从机械设备的适用性、技术先进性、经济性、可靠性、环保性、维修性等方面做好选型工作,收集市场货源信息和了解制造厂或销售商相关情况,并从价格、付款方式、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货比三家,大型设备及用量较大的易耗易损配件应采用招标制。选择物美价廉者签订采购合同,并由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做好验收、安装调试、违约后的索赔等项工作。

2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

(1)企业所购置的机械设备经点收入库后就要按企业要求进行统一编号,并按性能分门别类地把编号印制在设备上,以便日后识别。建立机械设备台帐和档案。凡购置的机械设备,都要建立《机械设备台帐》,它是掌握单位设备资产状况,反映单位设备拥有量及其变动情况的主要依据,主要机械设备发生调拨、调动、封存、转让、抵押、报废等情况时都要及时办理相应的手续,以做到帐物相符,并要同时建立单台设备的档案,记录本机的技术性能、证明书、更换主要部件、事故等运行记录,直到机械设备报废。

(2)贯彻人机固定原则,企业大型机械设备必须实行人机固定,驾驶员为第一责任人,落实岗位责任制,并与其工资挂钩,做到台台设备有人管。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后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3)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做。机械设备完成项目施工返回时,应由机械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所返回的设备进行检查、验收。

3 对机械设备的合理选择

(1)要考虑设备的适应性,筑路机械应适应工程技术特点和工程量大小,配置少了影响生产和进度,配置多了造成浪费。

(2)要考虑设备的安全性,有安全隐患的设备一律不能使用,要选择本身有多种安全保护措施、可靠性高的设备。

(3)要注意设备的通用性和专业性的有效结合,主要机械和配套机械的有限结合,主要机械和辅助机械的有效结合。

(二)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

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坚持贯彻“强保”与“需保”相结合的保养制度,克服以往的“计划预防保养”、“发生故障保养”。工程机械管理部门按照机械保养使用说明书及运行记录并与机驾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实行“强制保养”和“按需保养”相结合,随时抽查督导保养的落实情况,做到“定期保养,强制执行”。

六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应充分体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以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一套安全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纵到底,横到边,层层落实,不留死角。应包括第一责任人、主管负责人、日常安全业务管理责任人、安全管理员、操作人员,所有成员要各负其责,措施得力。

(一)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使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约束安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使安全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遵照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基本方针,依照《劳动法》、《安全生产法》以及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目标考核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活动制度。

(二)培养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心理稳定,身体素质好。在复杂的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应变性。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操作不熟练不上岗,不了解岗位可能发生事故及防范措施不上岗。要在取得考核证后方可上岗操作,要做好操作人员劳动防护工作,安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签订安全责任合同并与经济挂钩,使操作人员具有安全风险意识,避免事故发生。

(三)加强机械使用环境的保护

机械停放场地应符合安全要求。机械停放位置要合理,以适应机械运动所需的空间,周围环境不应对机械运动构成危险。场地应平坦、坚实,使机械能进能出,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疏散。夜间应有充足的照明,消防器材要合理布置,并在周围及机械出入口设立警示标志。冬季要做防冻,夏季要做好防雷电、防水,一年四季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是机械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是完成好生产任务的首要条件,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杜绝或减少事故的发生,才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随着公路工程机械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工程机械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管理当中必须本着“管理思想是核心、管理体制是保障、管理方法是基础、管理手段是工具”的原则,对机械设备进行全方位、科学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得到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17-0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偏重于互换性理论的系统介绍,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在课程设置中知识性内容较多,实践性内容较少,再加上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普遍感觉学习吃力。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弄懂了,也难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灵活运用。

为此,应以企业对生产操作工与机械产品检验员的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也相应更名为“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该课程改革从2009年开始进入研究与实践阶段,并在校内成立了“‘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课题组经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改革成果

(一)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框架

完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过程中参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相关做法,不断优化阶段研究成果。笔者走访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机械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掌握了机械加工行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用工需求情况,调查了学校往届学生就业的岗位种类、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岗位薪酬等情况。调研结果表明: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有机床操作、工艺技术、机电设备装调与维护、产品检验、质量管理等。检测技术的核心岗位是:质量管理员、质量检验员、量仪维修工等。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学校把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高职班)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为: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机械加工与机电液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床操作、机电液控制、产品检测、设备维修等技能,能从事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产品检验、量仪维修、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现场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社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就业岗位后,需要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课题组邀请了广州理工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杰安模具厂等企业的专家及校内课程专家对专业面向的6个主要就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如下页表1所示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明确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工作岗位对员工各种职业能力的要求。

构建基于机械产品检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从检测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机械产品零部件的检测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导向,按照“检测项目技术分析――检测方案制定――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质量保障”的工作过程,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与重建,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新体系。

校企合作开发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组织、评估教学的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标准。笔者根据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了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内容、教学载体与教学方法,明确了师资、考核方法及实训条件要求等重要内容,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明确课程目标,理解考核标准提供了参考。

(二)建设了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精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项目源于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依据企业机械零件质量检测的工作过程,以企业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开发零件长度误差检测、零件角度误差检测、零件形位误差检测、零件表面粗糙度检测、螺纹误差检测、齿轮误差检测、零件的综合检测、金属材料常见力学性能检测等学习情境,融合因果图、直方图、排列图、工序能力计算等质量控制方法。同时积极吸纳机械零件质量检测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程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确保教学内容满足企业的需要,从而保证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需求。

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现有设备,结合所选择企业的产品和工序质量控制案例,与企业合作开发了“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的校本工作页。该工作页已经投入了使用,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为便于学生了解有关公差知识与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了解测量工具的原理与应用,选用了相关学术期刊和教材作为师生的参考资料。

完成部分项目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 按照“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教学法实施的需要,进行了项目教学设计、编制了任务书、学习指导书和各种检验计划表和控制图表,开发了多媒体课件、动画、仿真软件,拍摄了教学视频,便于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必备知识,完成工作任务,也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以任务驱动方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每一项目教学过程由具体的工作任务出发,按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来实施,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主动获取检测和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学习检测工具和使用方法,在学中做、教中做,在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式,最终完成工作任务。通过8个典型零件和质量控制项目,学生逐步领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检测对象、检测工具、质量控制方法和工作要求,达到知识、能力、态度的教学目标,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实践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各项目宏观上采用“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法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书中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具体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岗位工作能力。(2)采用引导文引导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相互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加深对图纸上公差代号和其他技术要求的理解,掌握常用检测工具的结构、原理、使用和保养方法,掌握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行动策划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每个项目任务的教学中都设计相应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处理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问题的整个过程,并获得完成类似任务的直接经验。(4)运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检测方案,促进公差、检测及质量控制等知识的构建与分享,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5)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产品检测、质量分析与提出处理意见的过程中,体验操作者、检验员、技术员等不同角色的工作内容、要求和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反思、改进学习 在考核评价上,打破以往评价主体单一、重终结性评价、重考试评价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几个方面。重视过程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交流表达,相互协作,积极反思,持续改进。检查评价阶段使用评价考核表对照评价打分,评价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考勤、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过程性学习效果评价(阶段任务完成质量);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获取知识、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评价(相互协助、承担责任);职业素养考核(操作规范、场地环境清洁、行为习惯);表达能力评价(讨论、发言)。

(四)完善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按照“真实产品、真实设备、真实环境”的建设要求和以生产性为主导的建设思路,围绕专业和课程教学,学校建有“机械产品检测实训室”、“精密测量实训室”、“金属材料与性能检测实训室”等,各实训室配置齐全且先进,总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

改革成果评价

第一,社会评价良好。机械产品检测的一体化项目课程与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结合,模拟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控制,使学生在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得到实践的支持与指导。机械制造行业产品检测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培养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实际、科学合理、适合课程特色,在同类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领先水平。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尤其是在机械产品检测及质量控制、量具的应用方面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企业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第二,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提高。任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结合了技工学校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结合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考核以任务完成过程考核为主,并模拟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式,学生成就感特别强。

第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改革的意识和教学能力。从企业调研、专业论证会、课改培训到一体化教学设计、课改研讨课等,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往往是学习、工作、研究一肩挑。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课改实践,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造就了一批热心职教科研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为了适应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不少教师争先利用寒暑两假到企业参与岗位实践,自觉更新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每年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当然,这项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后续工作主要有:(1)加强一体化项目课程成果的应用,深入探讨与该课题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和完善项目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2)继续编写完成教师教学手册与教材,进一步完善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系列化课件、教学设计、考核试题库、项目评价体系等配套资料。(3)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4)完善校内一体化实训场室的建设。(5)完善校企合作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向产学研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余曼丽.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2]杨琪文.关于机械测量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

[3]张书诚.《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

[4]覃爱梅,陈燕云.关于公差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3).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10)

作者简介:潘安霞(1971-)女,江苏盐城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CAD/CAM/CAE、教育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0]27号);2011年度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项目(编号:K201120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52-02

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高职课程建设要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体现工学结合是关键。

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1]

《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课程是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能力和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技能的主干核心课程,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基于数控技术专业岗位开发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项目,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内容,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在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教学,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

(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确定教学目标

突破传统以学科为体系的知识体系,以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课程培养目标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任务

分析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整理出完成该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燃油箱吊座、滤清器管座、捣固机振动轴、斜齿圆柱齿轮、铣刀头、手动阀、钻模等项目为课程教学载体,这些载体分别来源于南车戚研所、南车戚机厂、常州常发集团、常州新瑞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涵盖了拉伸特征、圆角特征、扫描特征等基础特征的参数化造型、应力分析、装配等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可以随企业的技术发展进行更换,使课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特别是重点行业服务。

(三)以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安排了七个项目,七个项目的排序使教学知识和技能呈螺旋上升,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符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项目的实施由封闭逐渐到开放,教师的指导时间逐渐减少,学生的自主时间逐渐增多,直到完全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满足培养目标所需的行业通用能力。

项目的排序从简单复杂,从单一综合,从生疏熟练,各项目之间具有包容和递进关系,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的组织

(四)教学内容涵盖职业资格标准

《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充分考虑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职业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取涵盖《CSWA行业职业标准》,明确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行业通用能力,凸显了课程的职业性。

二、以“五合一”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

(一)学生与机械设计师角色合一

不管在什么领域,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四个阶段: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

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机械设计师角色合一,担任机械设计的工作岗位。比如在燃油箱吊座的数字化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项目经理,学生扮演项目成员,即一个普通的机械设计员。第一,确认工作任务。给项目成员一张燃油箱吊座的二维图纸,项目成员根据任务要求获取与完成任务有直接关系的草图绘制、拉伸特征等知识和技能。第二,计划。使用头脑风暴法、讨论交流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利用前面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计划,确定完成燃油箱吊座的设计工作任务的途径、步骤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第三,实施。在教学实践中, 实施过程会与前一步骤计划的结果有一定偏差。使用分析比较法得出最优方案。第四,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检查阶段,使用演讲法、演示法对自己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展示,相互检查;最后对自己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同行进行评价,项目经理进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对工作过程的一个质量控制,保证得到所期望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合一

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以项目为载体,以每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为驱动,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每一个项目都是由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构成,如表2所示为工作任务引领教学过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从事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满足培养目标所需的行业通用能力。

表2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

(三)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合一

将课堂教学、实训地点融于一体,在模拟企业的真实情境中进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利用常州科教城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合作企业的设施,由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四)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一

专任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学习完成一个产品的设计所具有的工作流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且在教学中将工作过程与教学工作统一。并且聘请企业的设计师为学生开设设计师工作岗位的文化讲座,个别的工作任务由企业的设计师主教,专业教师辅教的形式开展教学,将企业的工作氛围和文化氛围带入到校园,真正做到“工”与“学”的结合。

(五)项目与产品合一

项目的载体都是来自于企业,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比如密封垫挂钩自动安装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就是由专任教师和新瑞企业共同解决的科技难题,专任教师将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设计,并且用于教学,做到了项目与产品的合一。

三、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参照构建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目的不是淘汰学生,而是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成长,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业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在制订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时,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的、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学生的主体包括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评价内容多样化

由单纯的知识考核转变为知识考核、能力考核和素质考核。采取笔试,动手实做,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工作绩效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评价方式过程化

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转变成结合项目和任务的特点,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设计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四、结束语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篇(11)

2实现有效机械设备的有效的维护保养

提高认识,责任到人。对于企业人员进行设备管理教育,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线的设备操作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制度上,对设备维护保养的工作进行责任划分,做到“人人有责”。加强培训,持证上岗。企业对于新进员工必须进行入职前的培训。这些培训应该包括操作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操作技能培训能让员工熟悉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这些都可以使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快速适应,不盲目操作。而安全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建立“安全生产”的理念,使员工形成安全操作的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这样能从源头上很好的控制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企业的培训教育工作要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开展。一方面要编制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流程手册,每位现场操作人员人手一册;另一方面,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前一定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制定计划,定期维护保养。对于企业来说,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应该形成定期的计划和不定期的应对流程。设备在正常运行的状态下,只是要求简单地维护和保养,所要求的技术不高,费用也比较低,主要是减少一些零部件的磨损,保证设备运转正常。但是企业往往忽视的也是这部分的保养工作。传统的认识是,没问题就没必要保养,认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但其实这些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是及时发现小问题,避免累积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进口机械设备,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保养,以此消除可能出现的故障隐患。因为一旦出现故障,要修复就需要投入昂贵的人力资金成本,造成更大的费用开支。

建立考核,检查成效。企业制定了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计划后,要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就需要制定配套的逐级考核机制,由管理人员将维护保养计划逐级下达给现场员工,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要坚持进行每月的巡检制度,对设备的状况进行登记,对其存在的隐患所做的维修同样计入登记表,维护保养人员要在表上签字确认,作为检查和考核的依据。企业应将维护保养工作作为管理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