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9 23:54:22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1)

一、先行一步,建设有落实

农贸市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社区对农贸市场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在积极响应市政府提出开展样板市场建设工作前,社区已对市场进行了多次的改造升级,努力营造良好市场商贸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认识水平。早在去年,在市经贸局和镇委、镇政府的引导下,社区率先提出市场列入了建设样板市场的第一梯队,着手探索建设样板市场工作的开展。在“经贸局-镇政府-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下,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样板市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大投入,升级有成效

在4月7日在常平镇召开了全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建设暨散装水泥中转库整治工作会议以后,社区认真落实《东莞市建设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工作方案》的工作部署,积极与镇经贸、工商等部门协调沟通,组织社区领导、村民代表等人员多次到其他镇街优秀样板市场参观学习,并邀请专业公司按照《东莞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建设标准》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的设计。社区总投入120多元万完成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目前,经改造后的市场分布合理,日常管理规范,工作制度完善,经营秩序良好,并顺利通过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的验收工作。积极与镇经贸、工商等部门协调沟通,组织社区领导、村民代表等人员多次到其他镇街优秀样板市场参观学习,并邀请专业公司按照《东莞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建设标准》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的设计。社区总投入120多元万完成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目前,经改造后的市场分布合理,日常管理规范,工作制度完善,经营秩序良好,并顺利通过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的验收工作。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2)

一、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硬件设施

社区两委对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于硬件改造。市场严格按照《东莞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建设标准》,参照建设标准图册对食品安全宣传氛围,场容场貌,公用设施和猪肉、熟食、三鸟档口、蔬菜检测室等,逐一列明改造的内容和标准,并配以直观清晰的效果图,抓好场内外硬件设施。

通过改造升级,市场熟食经营铺位设立预进间、设立了独立的禽鸟屠宰间、设立了蔬菜检测室、场内档位增设了不锈钢支架用于公示商品信息及经营者资信。市场按照商品类别重新进行了划行归类,使布局更加合理整齐。杜绝了乱摆卖、乱搭建、乱张贴、乱停放等问题,保证场内外通道畅通。重点进行了排污工程改造,将原来的暗排污渠加宽加深并更换盖,彻底解决了流量不足,污水外溢的问题。为及时公示商品及管理信息,增加led电子显示屏。

二、转换观念,推进超市化管理

市场把食品安全样板是创建工作作为保障食品安全,进一步规范和活跃市场经营秩序,提高我镇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和目的。除了以一流的硬件设施保证各项功能的实现,管理上市场将超市管理理念融入到农贸市场管理中,在环境卫生、诚信经营、商品分类、陈列规范、明码实价、通道管理等方面严格要求市场经营商户,并以书面方式将各项管理要求发到经营商户手中。统一受理消费投诉并限时处理。要求市场工作人员分工种统一着装,对服务用语也做了要求。做到了从场内到场外、从硬件到软件,真正焕然一新。

三、落实制度,依法规范经营行为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3)

一、精心谋划运作机制

几年前,旧农贸市场因年代久远、面积狭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重新建造新农贸市场,彻底改变旧市场陈旧和拥挤的局面,建设文明、整洁、有序的新市场势在必行。新市场建设,尤其是村市场建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村委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提出“以市场建市场,以市场兴市场”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部门协调的运作机制。一是以农民为主体,就是明确农民群众是乡镇农贸市场建设的主体,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乡镇农贸市场建设投入的主体。二是政府引导,就是在运作中,政府向引导协调,强化管理转变。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向市场建设倾斜,把构成市场的资源(土地、商铺经营权等)和道路、排水排污等人力作用资源以及其他公共设施推向市场进行重组经营。用现有资源、资产盘活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从而达到为市场提供资金的目的。三是部门协调,就是工商、村建、土管、电力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和优势,积极为农贸市场建设服务。

二、明确市场主办单位的责任

遵循“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市场主办单位日常管理的职责。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日常卫生责任。市场主办单位是市场的管理者,应当承担市场环境的保洁工作。二是食品质量的第一责任。市场主办者必须对入市商品实行准入制度,把好质量关。三是市场周边秩序的管理责任,按照“四包”的要求,加强市场周边秩序的管理工作,为市场建设尽一份力。

三、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4)

二是开的德宏州老年大学招生工作会议再次进行督查,要求各部门加大离退休干部服务力度,同时要全力配合社区及老干部部门做好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三是积极探索服务模式,不断总结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经验。

一、基本情况

勐焕街道的建国社区、东北里社区辖105个居民小组,州、市直单位离退休干部553人,80岁以上离退休干部139人,70岁以上离退休干部190人,360岁以上离退休干部224人,离退休干部大多数年迈多病,其中不乏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老干部。我们结合社区实际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完善社区老干部服务网点。一是建立和完善了“七个制度” 、“二个协会”、“五个小组”、“一条热线”和三支队伍”。

利用社区资源做好“四就近”服务工作经验,党委、政府重视是做好“四就近”服务工作的前提。离退休干部专门学习、娱乐健身的活动,市政府有关部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了支持。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四就近”工作有顺开展起来。政府对“四就近”活动中涉及到的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为“四就近”工作的人员不怕脏不怕累。在“老干部座谈会”、“个别走访”和“问卷调查”中了解离退休干部的需求。“四就近”工作有序开展,就近学习实现了老有所学;就近活动实现了老有所乐;就近照顾生活实了现老有所依;就近发挥作用实现了老有所为。

二、“四就近”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5)

区角活动中多元化的环境,多元化的活动材料,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使幼儿的语言发展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幼儿在发问、提出问题时,不简单地依赖教师来给予答案,而是自己学会运用工具,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从而使语言活动朝着深层次发展。

幼儿通过区角活动中自主参与、自发学习,能够进一步增进幼幼、师幼之间的语言交流,它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好奇好问的同时,学会处理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动手操作与快乐游戏中学会沟通与交往,能够增强幼儿的表现力,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等,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文明、礼貌用语的场所,培养幼儿正确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而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正是利用了各种区角游戏,如“娃娃家”、 “小医院”等活动,让孩子通过模仿爸爸妈妈、模仿医生、回顾生活中的经验等,有意指导孩子通过我来做妈妈、我来做爸爸,“客人来了”“带孩子看病”等,要求“爸爸”、“妈妈”要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茶,说:“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客人再见”;看病时见到医生会说“请帮我孩子打针”、“谢谢您”、“不客气”、“没关系”等。孩子在区角游戏中反复练习,能很快掌握并学会使用礼貌言行。区角活动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很快学会了正确使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并把文明礼貌作为一种习惯沿袭下来。

2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是《幼儿园教育刚要》中第一个教育要求。

幼儿园区角活动大都是在幼儿最放松,最悠闲地时间段开展的,它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自由选择游戏伙伴,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的状态最积极、最主动,求知欲望最高,参与意识也最强。他们通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筑游戏、故事表演等活动,充分展示自我。它还能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说”的环境中,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如:孩子们在表演区,穿上特制的演出服,模仿各种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模仿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把以往的生活经验搬上小舞台的表演过程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有一个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是主宰,区角活动使他们变得自信和坚强。

3 区角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想说、敢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的表现欲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在阅读角,孩子看到故事《小熊请客》绘本后,会自发的组织故事表演,老师指导孩子们自由结合,自己讨论角色分配等等,孩子们在说服别人加入、多次交流、沟通、讨论角色人选等过程中有了自我展现的机会,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在建筑区、美工区让幼儿用语言介绍自己的创作、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孩子们在相互介绍、展示自己的作品等活动中,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4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活动空间,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园区角一般包括:生活区、语言区、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游戏区;图书角、计算角、游戏角……在这些区域中孩子通过各种生活模仿;通过图书、图片、头饰、手偶等的观察、操作、拼摆等讲述活动;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活动,通过小医生,小导游、主持人等的形式,使孩子在反复的与人沟通、交流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越发得心应手,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交流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区角活动是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探索、共享交流…。使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与伙伴,在兴趣、需要的动力支配下,进行探索、发现,以满足需要,获得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思想就是让每个孩子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相互欣赏、相互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区角活动正是由这一思想运用而生的。它弥补了集体教学中各种弊端,旨在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其个人已有的经验、发展水平,使每个个体都能满足各自不同的兴趣与需要而得到各自的发展。

5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各种材料,培养幼儿的思维敏捷性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78―03

国情知识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最难把握,在实际授课中,国情知识的比重不好掌握,教授方法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国情教学的优势非但不易凸显反而因众多不确定性一直游离在外语教学的边缘。本文梳理了德国国情教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和每个流派的特点,并借助各个时期具体教材加以佐证说明,以期为今后愈发多元的国情教学抛砖引玉,提供参考。

一、定义

目前德语教学中,很少提到“文化知识”或“文化课”(Kulturkunde),表述这一概念时是用“国情知识”或“国情课”(Landeskunde)。在德国早期的语言教学中也出现过“文化课”的概念,因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逐渐被“国情课”所取代。

德语教学早期的“文化课”(Kulturkunde)概念非常狭隘,仅指高雅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和经典芭蕾等欧洲精英文化的元素。Neuner是这样解释的,当时的社会精神以自身精英文化为标准去衡量其他文化,目的在于塑造自身智慧的整体形象(Neuner 1994)。这种做法后来被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发展到极致,二战后,巨大的伤痛也为德意志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必然的,种族主义的代表――“文化课”也在反思中逐渐衰落,后被国情课(Landeskunde)取代。

国情知识(Landeskunde)是以特定国家和地区为研究目标,解释当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为目的的区域性研究(Bettermann 2010)。Solmecke后将Landeskunde定为外语教学的专用概念,即所学语言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文化信息,她认为国情知识也应写入语言教学大纲(1982)。Pütz认为国情课应极大限度地将学生所不了解的某一国家的知识浓缩到教学之中(1998)。

综上所述,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的文化知识(Kulturkunde)概念逐渐被去中心化的、理性务实的国情知识(Landeskunde)概念所取代,而国情知识也被运用到了外语教学中,即国情课教学的开始。

二、国情教学的历史演变

在德国教学史早期,拉丁语是教学大纲中唯一的外语,授课内容以高雅文学为主,那时的教学内容中没有国情教学。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间国情教学才逐渐成形,当时欧洲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军事实力之间的抗衡也如火如荼,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培养掌握敌对国语言和国情知识的人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学法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事件的影响,如Reihfried(1994)所分析的,拿破仑的战败当时也影响着德国的课堂。军事、政治以及经济上日益强大的德意志需要下一代了解军事敌对国的概况,在课堂上开始采用百科全书式的概况型国情教学法(Realienkunde)。在课堂上灌输诸如地理、历史、交通、交流方式、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及文学等知识都是这一时期德国中小学法国国情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展示其他文化的目的还为了通过其他文化的“渺小”以凸显自身文化的“强大”。这一时期的法语课中也有意地论证德意志民族较之罗马人后裔的巨大优势(Gutschow 1977:25)。更进一步是出于民族政策的考虑旨在培养“德国人”(Neuner 1994)。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社会各阶层的沟通逐渐频繁和愈发深入,外语教学的思路也逐渐趋于实用,并且德语国情课开始向海外发展。学术界的讨论也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国情教学出现了不同的定义、角度和方案。在这场关于国情教学的讨论中最具代表性的首先是认知型国情教学法(kognitiv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它将国情知识从概况型知识(Realienkunde)扩展到了数据信息(Fakten)和机构知识(Institutionenkunde),并以满足学生认知为目标,试图将这些知识组织成相互关联的一个体系,以重现一个国家的现实(Delmas/Vorderwülbecke 1989)。与之同时期的交际型国情教学法(kommunikativ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则认为国情教学应以提高学习者的日常语言会话能力,增进日常生活理解能力为目标(Pauldrach 1992:7)。这两种教学法相互竞争、互相补充的20年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逐渐频繁,人文社会科学中产生了“文化转向”,因而教学法中为了应对不同文化的对话而产生了跨文化型国情教学法(interkulturell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根据Pauldrach,这一教学法关注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概括性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发展学生对异文化的领悟和移情能力(Pauldrach 1992:12)以及习得如何学习理解异文化的策略(Veeck; Linsmayer 2001:1162)。

三、国情教学流派的特点

直至今日德语国情课的教学设置仍然受到以上各种教学法的综合影响。各个教学流派从它们的产生初期就具有不同特点,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课程比重以及教授的方式上。

在概况型国情教学法(Realienkunde)占主导的时期,国情教学在教学内容中仅占从属性的地位。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语言教学的目的旨在传授语言,国情教学仅服务于语言(特别是语言结构)的教授。只有在国情知识符合语言教学目的情况下,才得以出现在教材中。所以多见于政治或经济为主题的单元中,或是语法分析的例句里(Leupold 2003:128-129; Padrós; Biechele 2003:15-27)。

这一时期语言教学中还没有独立的国情课本,为了辅助语言教学偶尔需要编撰国情教学材料。在很多诸如大学等教学机构中,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中或是单元教学需要才会加设国情内容,并且国情教学的目的是整体系统地把握了解文化的结构。在课上,学生们将学习到如概况、历史事件时间表和具体的数据等知识。相应的,在教学材料的编撰中,国情材料多采用介绍性文字、统计数据和图表等形式,简洁概括地介绍文化的结构(Padrós; Biechele 2003:15-27)。

出版于1997年的《Blick auf Deutschland》,从编撰方法上仍是一本典型的概况介绍型国情教材。首先它并非独立的课本,被作者定义为一本“阅读练习册”(Lese- und Arbeitsbuch),以各个章节都是长篇的阅读材料并且可以单独配合语言教学使用;其次教材的目的旨在提高阅读能力,为写作练习提供材料,并引起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的反思。

在后期认知型国情教学法(kognitiv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中,教学目的也逐渐得以改进:单纯地灌输知识被认为是无益于学生习得的。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们取得了共识,即加强各知识板块间的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言国家的理解。这一进步虽然仍未扭转国情教学的从属地位,但却为下一时期的理念转变做下了铺垫。

接下来随着学术讨论的增多,在学术领域里也诞生了对言语和行为进行的深层次的社会哲学研究,如Niklas Luhmann和Jürgen Habermas的理论,都推动了社会学科对交际理论和交际能力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期间美国的语言学家Austin和Searl的语用学和语言交际行为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促进了实用型的教学观念与实际教学方法的发展。

区别于之前对高雅文化的追求,交际型国情教学法从学习者的角度切入,细致地分析学习者的实际语用需求。Hans-Eberhard Piepho更是借鉴了Jürgen Habermas的语言行为理论,把交际能力(kommunikative Kompetenz)描述成为一种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由听、说、读、写组成的综合能力(Piepho 1974)。而且还对谈话意向(Sprechintention)和交际行为(kommunikatives Handeln)等概念进行了分析,将之引入了教学法(Padrós; Biechele 2003:93)。

在这一理论的引导下,国情教学资料的编撰方案产生了明显的转向。首先,教学材料不再按照语法的进度编排,而是更多加入了对交际功能的考虑;其次,教学中心也从正确性的追求上更增加了表达得体与流畅的内容;第三,语法解释中逐渐采用学习者的母语。在选题上,随着文化概念的一再扩展以及教材编写者对日常用语的深度挖掘,国情教学材料的编排进入到一个系统化的阶段,1977年出版的《Das Zertifika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和1980年的《Kontaktwelle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都通过词汇表和语法解析列表的形式对交际意向、社交场景、交际空间、交际方式、谈话方式和主题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这两本指导性的出版物都建议教材应按照学习者在德国的语用需求来展开内容并为其所列举的交际场景提供了语料,为同一时期的语言教材提供了指导意见。在这一层面上国情教学指导了语言教学(Padrós; Biechele 2003:27-43)。教材《Generation E》出版于2005年,部分显现了交际型国情教学的特征。它以16岁以上、德语初级到中级水平(按欧盟语言共同学习框架的标准A2/B1水平)的学习者为目标,旨在展现德语区多元文化的同时,整理了生活中相应方面的词汇以及对话框架(Berge/Martini 2005:1)。

然而在教材的海外推广中,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负面回应。各国国情、教学传统和教学条件与教材设计者的预设略有不同:某些教学传统以书面表达为主,很难接受以口语为主的交际型教学法;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编撰的教材无法满足很多学习者对本国与德国的语言文化对比的需求;最后,教学材料对硬件的要求在某些教学场所无法实现(Padrós; Biechele 2003:52)。综合上述的复杂情况,交际理论在不同的教学群体和教学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排斥,这也引导了教学研究者以及教材研发者转向去考虑文化接触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为跨文化学习做好理论准备。

于是,跨文化交流型国情教学逐渐兴起。在大纲的制定上,歌德学院反思了上一时期的工作,于1992年出版了《关于海外语言文化传播的25条指导原则》(25 Thesen zur Sprach- und Kulturvermittlung im Ausland),确立了更为适合德语海外教学的内容准则(Padròs; Biechele 2003:93)。这一指导性意见旨在减轻海外教学所受到的冲击,不仅为了研究德国文化,更是为了推动当地学习者对德国语言及文化的接受程度,加强了对他者文化认知的研究以及两者的比较。

而在德国本土,为了解决劳工移民问题,德国从60年代起重视“跨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强化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等值观,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并强调多文化的共存是德国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Krumm 2003:139)。接受外籍成年移民时,必要条件除了德语语言课程之外,还有必须完成国情课程,以方便他们融入社会。

因考虑到文化认知的差异和学习者对上一时期教学方法和材料的负面反应,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一些教材编撰者与旅居海外从事德语教学的教师合作,编写适用于当地学习者使用的语言教材。这些“地区性教材”(regionale Lehrwerk)把当地文化背景和教学条件作为教材编撰的出发点,将德国和当地的文化比较贯穿始终,成为当地语言学习的教学材料。

在德国境内,针对外国移民的国情教材也相应面世。它们首先从名称上就体现出对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生活需求的考虑,如《30 Stunden Deutsch》(《30小时了解德国》)、《Alltag in Deutschland》(《德国日常生活》)和《Zur Orientierung》(《适应》)等;其次这些教材贴近他们适应德国生活的需要,从国家公民的权利、义务,办理各种手续所需填写的表格、所需进行的对话,了解当地德国人所需知道的史实及风俗等方面着手展示移民首先接触到的语言场景。让他们在文化接触之初,更有自信及安全感,避免误解。而这些精炼的教学材料在设计之初也被规划为海外语言课程的补充材料,可分解到各单元配合教学使用。

四、结语

德国国情教学在教学史中发展较晚,却十分迅速。从保守的文化崇拜到国家利益驱使的概况型国情教学,直至为了推进交流和形象改造的文化宣传,国情教学的内容和展现形式都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渐现成熟的编撰与设置、人性化并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原则仍是教材编撰的主流。

[参考文献]

[1]Bettermann,Rainer.Landeskunde[A].In:Barkowski/Krumm(Hrsg.).Fachlexikon Deutsch als Fremd- und Zweitsprache[C].Tübingen und Basel:A.Francke Verlag,2010.

[2]Leupold,Eynar.Landeskundliches Curriculum[A].In:Bausch/Christ/Krumm(Hrsg.):Handbuch Fremdsprachenunterricht[C].Tübingen und Basel:A.Francke Verlag,2003.

[3]Otto,E.Methodik und Didaktik des neusprachlichen Unterrichts[M].Marburg,1925.

[4]Kilimann,A.; de Vega, S. (Hrsg.). 30 Stunden Deutsch [M]. Stuttgart: Ernst Klett Sprachen GmbH,2005.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7)

英语阅读互动社区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只能按照老师预定的统一材料进行阅读和学习。但是在英语阅读互动社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年段或水平挑选阅读材料,即使是同一个水平的学生,都会因为阅读速度不一而产生差异。

分级阅读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针对少年儿童的阅读培养方式,已有几十年历史,拥有成熟、完善、多样的分级方式与分级标准,在北美、欧洲、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经过充分论证、实践检验和事后研究,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阅读培养方式。

英语阅读互动社区的阅读材料根据国际的研究成果,根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有20本电子书籍。四个等级分别对应小学三到六年级的水平。这样,学生每个学期最少可以读到10本电子英语书,如果是水平稍高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高一级的阅读材料,或者一个学期内阅读10本以上的电子书籍。分级别的阅读,可以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拓展阅读,实现了“把合适的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学生的手中”。

英语阅读互动社区实现三维互动个性化评价

传统课堂的师生间的一对一反馈,总是学生做、老师评,学生没有太多的主动权。而在英语阅读互动社区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系统对学生的个性化即时评价。英语阅读互动社区支持即时的个性化在线学习评价。每篇阅读材料后面都预设了一些简单的检测题目。学生在完成阅读材料后可以马上解答题目,并能看到社区的即时反馈,然后重新阅读和改错。学生还能根据学习反馈情况,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和内容,实现了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在完成阅读学习后,要根据老师的要求仿写小故事。完成仿写后,学生不仅仅是等待老师的点评,还要对同学的习作进行评价。低年级学生以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中高年级的学生以一句话或几句话点评的方式对同学评价。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老师的点评,还能得到同伴的认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系统评价。除了生生评价外,互动社区还打破了传统评价模式,实现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评价。学生在阅读某篇读物后,可以根据自己对它的喜爱程度按照1-3星进行评价。互动社区的后台资料库会根据学生的打分,在社区首页的“我最喜爱的故事”显示前10位最高分的读物排名。老师在分析统计数据后,会增加类似难度或内容的电子书,对于程度太难或者内容太深奥的书,则设置为下一难度的任务,为下一届学生的使用做好准备,使网站设置更具有科学性。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8)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语言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但幼儿往往对单一的语言材料不感兴趣,针对此,笔者根据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创设语言区环境,调整语言区的操作材料,并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材料中渗透环境语言,强调操作材料的情景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语言环境熏染的同时,获得满足感,从而在宽松的环境、适宜的操作材料中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

一、语言区指导要点

(一)注意个别化教育的落实

区域活动具有个别化教育的特征,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语言区也是如此,它提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内容,这样教师在区域的指导时更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而进行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语言区特别指出教师应具有因人而异教育能力,不能对幼儿有统一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情况而定,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对于讲述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侧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力,给予建议或点拨式的引导,多提问幼儿为什么?让幼儿想出恰当的词汇表达;对于能力中等或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提示,让他们模仿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发言、讲述,教师讲一句,幼儿重复教师的语言,给予积极的鼓励,避免幼儿由于心理紧张而造成说话断断续续现象。

(二)注意介入时角色的定位

区角活动的指导看似简单,实际上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水平。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以及幼儿是否需要帮助。像有的教师走马观花的巡视,是不能发现问题的,如发现幼儿活动存在问题,也不要贸然地指手划脚,中断孩子的活动。笔者认为,教师的指导不在于是否一定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而在于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的时机、方式把握得是否准确。通过观察,捕捉幼儿活动的信息,在语言区中根据本阶段区域的指导重点、根据目标进行指导,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相互结合。在活动开始和活动结束环节,通过扫描和巡视,了解幼儿的进区情况和结束情况,以及活动结束对材料的整理情况等等。一般需要教师立即介入的主要情形是:A当幼儿出现负面行为时;B当幼儿不知材料玩法时;C当幼儿游离于游戏情形时(大家都在讲述,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等等。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在活动的中间环节,应以重点观察为主,静下心来尽量不要干扰到幼儿自然的行为,耐心的观察,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急于干预,细心的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细微的有价值的行为表现。这样能满足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真正需求,使教师指导无牵强之意。

二、语言区强调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

(一)强调创设宽松环境,创造幼儿想说、敢说的欲望

《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区创设的位置应比较独立、安静和温馨的环境,由于语言区重点是幼儿语言上的交流,同伴交往中的交流,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相互的交流才不会成为一种干扰,温馨的环境给幼儿一种安全感,促使幼儿想说的欲望,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语言区我进行了一番布置,地面铺上了塑胶地板块,旁边用围栏围起,还要保持光线的充裕,幼儿可以席地而坐,不受坐姿的影响,而不喜欢看图书,他们可以自由的与同伴一起讲,一起看,一起说。我又画了有山、有水、有花、有桥的故事背景图,贴在很矮的墙上,上面有一根一根的小吸管,(幼儿可以将图片插到吸管的洞里)幼儿可以很自在地坐在那里取指偶或木偶进行表演:另一边则设有故事火车、看图讲述、动物摸箱等游戏。

(二)强调材料具有创造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丰富的环境刺激有益于促进孩子的记忆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的语言材料应能引起幼儿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幼儿一成不变、机械模仿的看图说话缺乏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给幼儿一些既有意义又形象的图片,让幼儿凭自己的想象说出画面上描绘的事情的原由和心理活动等。比如,提供一些不同表情的娃娃表情图和一些幼儿发生事件的形象图片,引导幼儿把两者连接起来进行想象和表达。提问遇到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平日的生活经验说出多种的答案。能力较一般的幼儿可以借助发生事件的形象图片,说出一句简单的句子就足以达到目标了。

再者可以提供一些可以让幼儿任意组合拼贴的图片,有一定联系的相关人物图片、动物图片,让幼儿根据自己任意摆放的画面进行讲述,讲完一次后,可以再次变动画面,进行另一种讲述。如中班挂图“种糖果”共有四幅图,图中主要讲的是小兔子种糖果,不管这四幅图如何的变化顺序,幼儿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想出为什么小兔子想种糖果,结果会发生什么事?为了方便幼儿变换操作四幅图,教师可以把原有的挂图缩小成A4大小的图片,在操作墙上设计“火车”的造型,火车头后面是一节一节可以装图片的“车厢”,方便幼儿更换图片的顺序,自由的讲述。

教师利用幼儿都喜欢故事的特点,用续编故事、改编故事、自编故事的方法培养有目的的讲述,发散幼儿的想象力,如在木偶台上,提供故事“三只蝴蝶”的相关角色木偶,幼儿边说边表演、边说边操作,表演到幼儿熟悉故事的情节时,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改编故事情节,有利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能保持幼儿持久的兴趣。

(三)强调材料具有趣味性,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获得最大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为了达到发展目标,语言区投放的材料增加游戏规则是有必要的,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的语言游戏环境。如中班语言区学说量词,教师提供操作材料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装着各种可以说出量词的实物卡片,为了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创造一个想说的环境,教师在盒子的外面花了心思,做了一个可以贴绒的三层楼房子,上面有一格一格的,(目的一格贴一张实物卡片),便于幼儿边操作边说,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操作过于简单,幼儿只能独立的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没有听众,也没有交流的同伴,幼儿易产生孤独感。但如果操作材料再进一步改进,增加一些适合的游戏规则在里面,设计以游戏形式进行,提高了材料的趣味性,有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如:规则游戏可以两个以上的人一起玩,通过“一买一卖”的形式进行游戏,其中请一个人扮店主,负责卖东西的,提问“你好,你想要买XX”请其他幼儿扮顾客,顾客要使用量词完整说出想要买的东西,“我想要买一X帽子”说对了店主才能卖给他。创设这样的语言游戏环境,让语言表达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幼儿有同伴的交流与督促,有助于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同伴的优点,相互学习,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幼儿更想说更愿意说。这样的操作材料,增强了幼儿游戏的兴趣。

(四)强调材料具有操作性,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

如结合主题“车车世界”的主题活动在语言区提供“猜猜它是谁”,材料是这样设置的:做成一座房子的结构,大门是由两片可以翻盖的,操作的门,接着把常见的交通工具图片打印成A4大小装在房子里。由两个幼儿共同操作,你来翻,我来猜,翻出一扇门,让其它幼儿只看出图片的其中一部分,其产生神秘感,请幼儿猜出这是什么车,接着翻开另一扇门,寻求答案。幼儿学说短句:这是xx车?再如:提供“小动物找尾巴”,材料各种小动物没了尾巴的图片,各种相对应的小动物尾巴,主要是引导幼儿为小动物找尾巴,增加操作的趣味性、游戏性,引导幼儿在语言游戏过程中学说短句。这样幼儿的语言技巧在教师设计的区域玩具中,用游戏的形式自然地得到了实际锻炼和运用。

(五)强调材料具有情景性,提供幼儿善于表达的材料

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所创设的区域环境,应该是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着手,引导他们利用多种感官,从多个侧面感知,达到以景生情,以情促知的目的。

教师在创设语言区时,要考虑创设一个幼儿自主学习的活动环境,应注意提供多种活动材料,还幼儿一个自由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可以使幼儿的语言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组合,这时教师只是一个创造者,观察者。区域活动中的每个区域设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要与其他教育活动密切结合,本着这样的理论依据,和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结合正在进行的“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我在语言区提供的相关的昆虫资料。例如,在语言区中,我把幼儿搜集到的昆虫材料,贴在便于幼儿观看的位置。一大早幼儿入园,看到墙面上贴着幼儿事先搜集到有关昆虫的图片,便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这么多昆虫呀,咦!这是什么呀?”“蜻蜓也有蓝色的翅膀吗?”当幼儿发出疑问时,这时的我并没有急着的介入他们的交流活动,而是在一旁旁听当做没有听到似的,幼儿又接着互相的讨论着,“当然不是了,这是豆娘,身体比蜻蜓还要小呢?”“你怎么知道的?”“我和爸爸一起找的,他告诉我的”,“瓢虫会冬眠吗?”“你分得清益虫和害虫吗?”这样的交流,两三个幼儿整整交流了半个小时。从中可以分析提供语言材料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请幼儿搜集相关的图片,这样的过程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为幼儿知识感性经验做好铺垫,因此教师提供幼儿熟悉感兴趣昆虫图片,又是幼儿接近生活感兴趣的话题。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机会。

在区域活动中,空间是开放的,幼儿进行活动的区域是自选的,活动时间是充足的,幼儿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交流、讨论和分享;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有序、温馨的环境,幼儿在这种有趣、生活化的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是具有生命力的,使幼儿的身心能得到更好更健全的发展。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语言区域都“活”起来。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让孩子在区里自由的与朋友交谈,让孩子感受到宽松和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愿意与之“对话”。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如何创造一个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让语言区成为幼儿自主学习、游戏的土地。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9)

(一)活动兴趣高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发展的前提。一般来讲,幼儿都比较喜欢区域活动,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就兴奋地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开始活动。外向的幼儿情绪上会有明显的表现,内向的幼儿不会有太明显的表现,但仍然可以看到其愉悦的表情。

1.对区域活动感兴趣的幼儿的表现。

兴致勃勃地摆弄玩具、操作材料;喜欢与同伴合作、分享和交往。

2.对区域活动缺乏兴趣的幼儿的表现。

无所事事;只观望、不参与;胡乱摆弄材料;打打闹闹。

(二)活动过程中的专注与投入度

如果环境适宜,材料丰富,好奇心和对于游戏的渴望会促使幼儿投入到区域活动之中。但是因为个性不同、兴趣不同、教养方式的不同导致幼儿的习惯不同,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就有很大差异。有的幼儿高度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对游戏内容和玩具、材料充满了兴趣,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和发现;有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停地观望别人,或追寻教师,而不是关注活动本身;也有些幼儿会表现出缺乏积极的情绪,只是重复单一的动作。

(三)持续时间长短

对区域活动感兴趣的幼儿总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操作材料,会有很多游戏的花样,每一种活动都会持续很长时间,会不满足于教师限定的区域活动时间,每次结束时总是意犹未尽;对于区域活动缺乏兴趣的幼儿则表现相反,每一种活动都是浅尝辄止,简单地摆弄一下就算好了,或者手里拿着玩具材料,眼睛却盯着旁边的幼儿。

(四)对活动结果的关注

不同的区域活动会有不同的结果,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等都会有幼儿的作品,而其他区域则会有相互间的合作或角色表演。对于区域活动感兴趣的幼儿也会极为关注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结果,一方面努力争取有好的作品或结果,另一方面不容许别的幼儿破坏、轻视自己的结果,渴望教师的关注和肯定。

二、幼儿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一)自主性

区域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所以,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讲,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选择喜欢的区域;主动选择游戏玩伴;主动选择游戏材料;主动进行同伴交流和交往;主动寻求合作;活动有争执时不轻易放弃。

(二)目的性

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做事的目的性一般都比较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目的性随年龄不断提高。一般来讲,目的性较强的幼儿每次区域活动时都很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知道自己想怎么玩;而目的性不强的幼儿则可能看见材料才会开始想怎么玩,或者边玩边想,或者盲从别人的意见。

(三)计划性

计划性和目的性有一致的地方,一般来讲,目的性强的幼儿计划性就强。有些教师会关注幼儿区域活动前的讨论,通过“你今天想去哪个区域玩?玩什么?怎么玩?……”等问题帮助幼儿提高活动的计划性,消减其盲目性。计划性并不意味着幼儿活动中的表现一定和之前说的一样,而是他能明确知道自己每一步该怎么做。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或者与幼儿交谈,都能了解到幼儿活动的计划性。

三、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一)参与群体活动的兴趣

幼儿是否喜欢参与群体活动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一点。一般来讲,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幼儿喜欢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除非是益智区某些需要独自进行操作的活动。如果一个幼儿始终选择一个人操作材料,可能是材料对他吸引力太大,也可能是因为他不愿意与别人一起活动,教师需要细致观察了解再做评判。

(二)在群体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

大家都在一起玩,有些人表现得比较突出,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总是愿意出主意想办法,也有的愿意指挥别人,也有的仅仅是跟从别人,当然也有一些幼儿不断地与别人发生纠纷。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幼儿善于表现自己,也经常处于主动地位,不会轻易与别人发生纠纷。

(三)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区域活动时间相对自由,所以幼儿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自由交往,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幼儿总是能很快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交流游戏的玩法,也会有分工与协作。当然,随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经历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的发展阶段。不过,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也会有差异。

(四)对玩具材料的分配和使用

一个区域中的幼儿需要共同分享区域中的材料,如果幼儿经常因为玩具材料与别人发生纠纷,可能因为玩具材料太少导致,也可能与幼儿个体对材料的独占有关。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幼儿会遵守规则,每次活动只拿一个或一盒材料,玩完之后再放回原处,先来的或先拿的先玩,不与别人争抢。

(五)发生同伴纠纷的频率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很正常,这与幼儿交往技能缺乏、语言表达水平有限有关,但如果某个幼儿无论在哪个区域,无论和谁在一起都很容易发生纠纷,而且发生频率较高,这就说明他的社会交往技能欠缺,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六)解决同伴纠纷的途径和方式

发生纠纷很正常,发生纠纷之后的处理方式既表现了幼儿的个性,也能表现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会不断地学会用不伤害别人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一味地争夺、打人或者只会告状、哭泣、退让的幼儿都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幼儿会使用协商、适当退让、讲理由、轮流、寻求帮助,接受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四、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一)语言表达水平

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表现。区域活动是相对自由的活动,幼儿会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有的幼儿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兴趣,也会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轻易地与别人发生肢体上的纠纷;也有的幼儿很少与别人发生语言上的交流,自己玩,不满意就动手。

(二)选择材料的难易程度

区域中的材料一般有很多选择,有难易不同的层次,尤其是生活操作区和益智区的材料。认知发展水平高的幼儿喜欢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材料,而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差一点的幼儿则可能只选自己喜欢的、简单的材料。

(三)对材料的创造性使用

区域投放的很多材料可以一物多玩。有些幼儿思维活跃,在学会操作材料之后就可能会有很多创造性地表现,尤其是对材料的创造性使用,让材料发挥更大价值,让区域活动更有趣,充满吸引力。

(四)已有经验的迁移

观察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情况,也包括幼儿已有经验的呈现和迁移。聪明的幼儿会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经验,让自己的游戏富有变化。

(五)幼儿的作品

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作品的分析是评价幼儿发展的很重要的方法,教师尤其要关注美工区和建构区中的幼儿的作品,可以从作品的独创性、完整性、复杂性、表现力、艺术性等方面评价。

(六)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在自主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会遇到同伴间的纠纷,也会遇到材料操作的困难和游戏持续推进的困境。认知水平高的幼儿喜欢面对挑战,喜欢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自主解决困难;相反的,有些幼儿一遇到困难就会放弃。

(七)自己对活动结果的反思与评价能力

无论是区域活动过程中还是在区域活动结束环节,教师都可以请幼儿表达对自己活动的看法,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认知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的幼儿对自己和别人的活动结果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对幼儿自主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经常被教师忽视,需要引起关注。

五、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守规则的能力

(一)是否知道每个区域的活动规则

规则是区域活动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区域活动之前和过程中,教师都会和幼儿讨论规则,也会不断提示幼儿遵守活动的规则,但有些幼儿就是不关注规则,无视规则的存在。

(二)能否按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知道规则仅仅是遵守规则的第一步,能否按照规则的要求约束自己才是最关键的一种能力。一般来讲,年龄越小,幼儿的自制力越差,越容易因为神经兴奋忘记规则,规则意识和守规则的能力随年龄地增长不断提高。不同的区域,幼儿的表现也不一样。相对来讲,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相对静的区域,幼儿比较容易守规则;而表演区、角色区等相对动的区域,幼儿比较容易因兴奋违背规则。

(三)被指出违规后是否愿意改正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10)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合作,又要注意让他们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到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区域环境的建设注意动静分开(如音乐区和美工区),利用玩具柜、钢琴、自制屏风式隔板从中隔开划分区域,以保证幼儿参与不拥挤。对于活动量大的区域(投掷区),要划分到活动室外的一角,这样既便于关注到幼儿也满足了他们爱运动的需求。另外,我们在每个区要设立标记,提出相应的规则。当发现某一区域没有标记时就暂时不进入该区域,其实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常规培养。同时又便于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安排,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自己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成为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以便让幼儿从中理解“轮流、等待、分享、谦让”等的含义。

二、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社会交往、动手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到了大班,他们的抽象思维已经形成,想象力也丰富了。于是在区角里我们投放上了半成品材料,这样大大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各种车辆”的主题中,在手工区材料的提供上,我们首先提供了牙膏盒、饮料盖、纸盒等几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制作,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摆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再满足现状时,就再次投放了一些新奇的材料,以便让能力强的幼儿自主探索制作。

即便是同一年龄的幼儿在智力、能力上也是不相同的。他们有的想象力丰富、语音表达能力好,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差;有的懂事但交往能力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投放了不同的材料:针对动手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我在语言区里用幼儿收集的塑料瓶制作了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截图玩具,让他们通过比拼完整的故事情节,讲述故事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语言区里不停地讲着《傻小熊进城》《小姑娘的小花帽》《三只小兔》的故事,还根据故事和生活经验不停地与同伴进行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在角色区里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幼儿不仅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兴趣更浓。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投放材料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幼儿创造的源泉,只有产生了兴趣,幼儿才能由愿意玩,变为主动学。由此可见兴趣能激发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不断地在活动中讨论研究、创新。平时我们要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兴趣。如一次晨间活动时,陈超和王小亮在往自己设定的目标投沙包,很多幼儿在旁边围观加油,我想与其让他们在旁观还不如让他们都参与进来。于是,我在投掷区又投放了套环、报纸球、磁铁板等材料,让幼儿在玩时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投掷技能。

(三)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材料

区域活动的材料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跟着主题的步伐进行,主题开展到哪个阶段,环境就应相应地创设到哪里,同时区角材料也要相应地更换变动,以便让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不断更新、变化的活动区域,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主题《七彩世界》,在科探区我们提供了碟片及吹泡泡的工具,让幼儿发现有很多七彩的东西。比如在语言区我们放置了幼儿设计的七色花,让幼儿说出自己想让什么颜色的花瓣实现什么样的愿望。另外,在美工区我们还提供了橡皮泥,既可以让幼儿用橡皮泥捏出不同造型的物体,也可以让他们用橡皮泥给玻璃瓶进行装饰,使瓶子变得更漂亮,幼儿还可以将所有七彩的东西装入瓶中,制作七彩花瓶。主题《我发现的奥秘》中,在科探区我投放了可供幼儿观察的磁铁,有关于电的(电筒、电池)、有关于镜子的(放大镜、望远镜、万花筒等)等。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了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以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和不能吸哪些物体,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在利用电池时要按正负极标志安装等。

三、边观察边指导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主角,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要扮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给予适当指导,使不同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开展的《我设计的书包》这节区域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制作书包。小朋友在制作书包的过程中充满了自信,非常投入,有几个小朋友的书包制作得既漂亮又精致。我发现他们都很想背起自己制作的书包,但是背带是卡纸制作的,固定性不好,背一下就会脱落,这使幼儿十分懊恼。这时,我走了过去并递给幼儿一个透明胶,说:“你的书包制作的真漂亮,但是别急着背,要让你的书包变得更坚实点再背起来。”小朋友听后立即动手把书包的背带粘结实了。当幼儿遇到困惑时,教师及时给予一种思路,就会让幼儿继续充满自信地创作,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从各个角度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学习的材料,让幼儿去操作、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不断地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11)

一、会议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精神,加强乡镇共青团工作交流,大力推动全县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安排部署农村共青团相关工作。

二、会议地点:***镇红星社区会议室(红星桥头)

三、会议时间:2012年5月16日(周三)上午9:00

四、会议内容:

 现场观摩红星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情况,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张德江书记在重庆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交流探讨农村共青团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各项工作任务。

五、参会人员:

 28个乡镇团委书记;***镇十字街社区、州屏路社区、红星社区团支部书记(3个示范点参会由***镇团委通知)。

六、主持人:团县委书记***

七、议程:

    会议分两个阶段,5月16日上午9:00—9:20:组织全体参会人员参观红星社区共青团市民学校,查看资料,听取讲解;5月16日上午9:30—12:00:召开会议,会议议程如下:

(一)***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致辞;

(二)由**同志领学胡锦涛总书记和张德江书记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三)会议发言。先由3个市民学校示范社区团支书发言,然后请有关乡镇团委书记发言;

(四)团县委各部门安排工作;

1、**安排办公室、组织、权益等工作;

2、***安排青农、青年就业创业等工作;

3、**安排宣传、志愿者(市民学校)等工作。

(五)团县委书记***同志讲话。

八、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团委要围绕乡镇组织格局创新、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保护母亲河、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认真梳理总结,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建设,准备书面发言材料,作好发言准备。书面发言材料会后统一交团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二)会场布置由***镇、团县委共同负责,会标、后勤服务由***镇负责。座位牌由团县委负责。

(三)现场观摩所需的资料、讲解等,由***镇团委和红星社区团支部负责。

(四)会议材料由团县委准备。

(五)邀请县电视台、***日报派记者做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