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2-09-04 10:15:29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新农村建设又是制约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水平的短板,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片面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注重形式轻视内容、着重物的价值忽略人的价值等突出问题,并引起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探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确切含义,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

(一)人的本质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析始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宗教的现实本质,认为黑格尔的目的在于虚化人的本质,否定人自身的价值而肯定宗教和神的价值。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来构建自己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在《导言》中提到“反宗教的批判依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进而他还强调:“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对宗教的批判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立足德国革命的现实,他指出德国要实现彻底的革命和普遍意义人的解放就必须建立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础上。“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时期,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永远都不会过时。

(二)人的本质是“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多次论述人的需要问题,他认为劳动还是人的谋生手段的时候,人是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是一种必须满足和比较容易满足的需求。“而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这样人的发展需求就成为主要的需求。需要是人自身的一种主客观双向的心理意向。“人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确证他的本质的重要对象,人的需要充分地表现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过程性”。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社会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因此人的本质就直接体现为人自身的各种需要,满足和保障人的需要就是满足和保障人的利益,这对当今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宣扬的是一种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他是把宗教的本质错误归结为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的集中说明,我们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抽象的物体,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社会中的有机体。我们绝不能撇开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而将之置于抽象的概念之中。“人的本质不是自然关系而是现实的诸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人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此基础上人类发展了政治、经济和道德等复杂的社会联系,这些社会关系也从侧面印证了人的本质。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是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必要前提。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农村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充分肯定了人作为人的最高价值。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却又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的现象存在,具体表现为:首先是建设主体地位归属不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然而在大多的农村。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政府的主导地位与农民主体地位不协调”。中央有关“三农”文件精神每年都强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但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却与之相违背,基层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又是主体,在目标和规划制定时基本很少考虑人民群众的建议,甚至存在拍脑袋工程和惯于搞一言堂的现象;其次是“重物轻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指标是发展经济,加之自古以来我国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导致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指标和数据,以经济发展和政绩为本,从而忽视人的主体价值。

(二)注重形式忽略农村群众宜居宜业的现实需求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表现,居住环境又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生活条件。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却存在搞形式主义忽略农村群众宜居宜业的现实需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村庄规划不科学缺乏人性化、在易地扶贫和重大水利设施修建安置上存在问题。“农村村庄规划的制定者多为政府或其相关部门,基本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农民处于被动参与规划制定的地位,致使村庄规划难以真实反映农民的需求与愿望,严重阻碍着村庄规划顺利进行”。不管是新农村村庄规划还是扶贫搬迁安置规划,首先都要考虑人民群众是否宜居宜业。但现实中许多基层政府和部门为了集中资源和钱物,快速完成好上级下达任务,没能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考虑其现实需要。在村庄设计布局上面存在不合理和违背科学的做法,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三)没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意义上,农村邻里之间关系较为淳朴。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农村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原来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同于过去的新矛盾、新的不和谐现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际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际关系变成了纯粹的物质和金钱交易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也相应物化。人与社会的联系也是通过物质和金钱来维系。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新农村中人际关系越来越功利化和冷漠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方面的要素,新农村是一个小社会,而农民是这个小社会中一个有机体,不是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物。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物化问题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对新农村建设中贯彻以人文本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能否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是农民主体性地位能否得到真实实现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体现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精神,它从根本上肯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以人文本”战略是十六大以后党基于基本国情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和价值观,这里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农民为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最终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里就是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中以人文本的思想。可以说“以人文本”是对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为新农村建设中贯彻落实以人文本的理念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

(二)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群众利益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终极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人文本’,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每一个人的各个方面的本质都应不受阻碍的得以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满足其发展的各种条件。马克思支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不存在,集体财富充分涌流之后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他还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农村人实现全面发展所需的条件,特别是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宜居宜业的现实需求,科学合理布局新农村建设。总之,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为新农村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保障群众利益提供了现实的指导。

(三)新农村构建和谐人社关系和人际关系具有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以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为出发点,揭示了人的本质是我们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和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正确把握好人社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前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这两对关系,首先是新农村建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人与新农村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物化的关系,构建新型的农村和谐人社关系和人际关系。我们讲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要立足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也会促进个人的发展和进步。正确处理好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可以为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综上所述,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与新农村建设是理论与现实维度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战略相辅相成。对人的本质问题探讨和研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于我们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为我们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发展路径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