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马克思原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44

马克思原理论文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2)

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七门课程优化整合为四门,其中将以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并,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优化整合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2007年9月在全国高校正式开设。

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极强,长期以来在医学生中就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加之新的“原理”课程一共60个学时,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总课时少了30多个课时,而且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怎样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讲完涵盖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升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学的被动局面,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医学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一)、为医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

当代的医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医患关系的物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医疗的公正和廉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了两者对立的情况。医学生面临的不仅是上述的危机,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移植医学、辅助生殖技术、干细胞研究技术,无性生殖技术,等等,这些不断更新的学科前沿,爆炸性的知识增长,更使医学生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

现代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生物领域,目前医学前沿的不少技术已经和哲学、伦理学等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表明,医学生必须抛弃那种唯技术是从的医学头脑。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还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

在医学院校开设原理课,使医学生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面对当前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问题,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增强他们的反映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心智结构趋向和谐、稳定,形成健康心态,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二)、是医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医疗人员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如病史、病人的感受和检查结论不相符,病情的发展和影像的结果不符,治疗的效果和预料的不同等。疾病的产生、发展、演变和转归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和病理本身,在相当大程度上产生和来源于人本因素、社会、自然环境等,纯器质性的病变所占份额在逐渐缩小。因此,未来社会的医学模式不能简单地就医论医,就药论药,仅仅满足和局限于从细胞到细胞、从生理到生理、从病理到病理,从机体到机体的研究模式,而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系统的高度去看待人类生命。[1]

医学知识和技术设备,是从事医学的手段,而如何恰当地使用知识和技术手段,就在于医生的思维艺术。一名医生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多方位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及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依赖经验的思维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医学院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变了以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割为三部分,在不同学期由不同老师讲授,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在联系及其整体性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几部分是非常紧密的、逻辑的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讲解原理课程中,由简入繁,既讲清各部分的内容,又找出贯穿于各个部分和整个体系的基本线索,让学生在接受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辩证思维的基本逻辑,正确分析和理解医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实践提供既唯物又辩证的思想观念。管原理课对医学生来说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长期以来,在医学院校中存在轻视学习原理课的倾向。无论学校还是学生,专业理论课都是他们强调的重点,原理课总是处于次要地位,在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室使用等方面总是当配角;学生对原理课不感兴趣,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感,认为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很多与中学政治理论课重复,可上可不上,实在碍于纪律和情面不得不到时,就在课堂里看课外书或者干脆打瞌睡,使得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教师感觉授课难度比较大,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太好。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改进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深挖教材,增强自身素养

新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知识内容上扩展很多,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讲授这门课程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如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因为教师有的是学哲学的,有的是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很局限,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得比较突出,要么对政治经济学讲的比较突出,分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整体性、系统性。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对教材作深入分析,提炼出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

原理课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肯定会因为枯燥而兴趣索然,因此针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的原理课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原理课理论与医学实际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陌生感。

(二)、研究医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深入了解教育对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目的性和职业倾向性十分明确,因此,他们必须全面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每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尽管新时期的医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但医学基础课程阶段繁重的课业使他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低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这些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就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组织学生参与讲课,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医学生的特点。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社会,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形象生动地体现理论讲授的内容,而且容纳的信息量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同时网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新形式,网络快速便捷、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开辟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沟通,提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的平台,弥补课余与学生交流的不足,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

(四)、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应试型考核方式,使学生就考试而考试,死记硬背,考后即忘,学用分离现象十分严重。而医学生需要完整、准确掌握的专业课程知识点很多,各专业学科之间又没有多少内在的联系,这样,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要辛苦得多。如果改变医学院校现有的考试制度,采用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卷面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等方式,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基本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大大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成分,减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抵触情绪。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利用此次新方案实施的契机,通过运用符合医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来提高原理课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效果,对于改变医学院校原理课教学的被动局面,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3)

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奠基于对一种理论本身的整体性把握。从原创性思维的创生机制来讲,娴熟于文本以便勾连自身理论与前人文本的习古斋院式做法,背离了理论原初关切的事实本身,封塞了真正的创新通道,从而直至在封闭的理论自我中彻底滑向了“自说自话”的“经院理论”。同样,当创新性机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互切入时,“面向事实”的要求被提上议题,并直接赋予了创新的使命。而学界一直以来坚守的“面向文本本身”开显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必须得到学理上的合法论证,即必须能够证明整个知识的理论谱系是严格按照线形叠加的实证科学意义的方式累积而成的。在两种创新的手法上,前者规制着真正具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理论的萌生,而后者则极易成为了保守、惰性的原创栅栏。如何处理文本与事实的关系,随之进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反思的论域。

一、异质性事实、单向度理论与创新模型

一般来讲,当人与现实世界相照面,无论是对社会“操心”性地静观还是对社会“烦忙”似地实践,均无法逃离出对社会付诸于“理论”——赋予个人的“理论前见”。而一个现实的事物必然处于相互缠绕复杂的关系网中,从而具有了多个普遍性质,“极端相反的性质能在同一事物里相互结合,其最后原因乃是:个别事物是多方面的。它和不同的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同一个别事物是不同关系里的不同关系者。不同关系者不但有不同的性质,而且还可有极端相反的性质。因此极端相反的性质在同一个别事物里相互结合。譬如人—— 即以“少年苏格拉底”所举的为例—— 就他和他的身体部分的关系,他是一切部分的总和,于是他是多;就他和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是一个单位,于是他是一。这样,一和多两个极端相反的性质在他里面结合。个别事物是多方面的,是由多而成的一;极端相反的性质在它里面相互结合乃是必然的”。[1]更为严重的是各种性质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的现象。在哲学史上,首次遭遇这一“哲学事件”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正是因为对作为“复数”的社会现实采用了同质性的“单数”思维,将丰富多彩的世界简单化约,剔出了差异与矛盾的一面,这也就是柏拉图“理念论”所居于“至尊”地位的本质因由。在面对异质性的事实时,柏拉图以相论道,认为同类的具体事物具有个体的差异,理念(eidos)则为异质性事实中的共性质点。从而理念变成了“提供出一种统一的图景或框架,在其中我们经验中的各式各样的事物能够在某些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得到解释,或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或过程的各种表现。”[2]而且这样一种理念成为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的最为关键的理论环节,到了中世纪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承接了这样一种思路,将外在的具体事物的多,看成是原型为一,一涵盖杂多,演化为多。虽然柏拉图对此早有警觉,“一方面,同类的具体事物是多,它们的相是一,一个相涵盖多个事物;另一方面,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同时不止属于一个种类,这种情况下,具体事物是一,与之关联的相则是多。第一方面意味着同质性:诸多个别事物同属一个种类。第二方面则意味着异质性:同一个别事物同时属于诸多不同的种类。柏拉图在提出相论之初只注意到了第一方面,到《巴曼尼德斯篇》才意识到了第二方面。” [3]但是甚为可惜地是,它以放弃了相作为同类事物范型的绝对性为代价,通过相与相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何以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分有多个相。这样一来,相与相之间的异质性就被这套同质性的思维程序给置换了。

依照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来看,理论如何真正代言异质性事实成为了“顽固”的“哲学事件”,他绝不亚于思维内在性如何切入外部世界这一康德式的“哲学耻辱”的批判。如果说康德还是在哲学上对理论批判,那么,理论如何真正切入事实则成为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必须面对的,无法回避,只能应对。柏拉图将异质性事实问题推到了哲学的“前台”,问题在于其在维护理念的终极解释、终极价值、终极关怀的纬度中最终没有走出这一影响后世的真正“柏拉图陷阱”。现今我们在次回到这一问题中,首先要寻求的莫过于,我们怎么解决这样一种有着两千多年的陷阱呢?对此,我们不妨将问题设问为,这样的陷阱本身是否真实?如果是真实的,我们是要直接解决还是跳过这一陷阱呢?如果我们跳过这一陷阱又蕴涵了什么样的理论前景。众所周知,现实世界的异质性的“复数”与理论世界的“抽象”的不完整性即或多或少地舍弃掉一些事实中的元素,从而我们经常会看到理论指导实践出现严重错位的现象,这已经足够证明“柏拉图陷阱”问题本身是真实的。其重要性在于,我们如何面对上述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只要是理论我们就无法使其包容事实一切,承认了这一点,就告诫了我们越过这样一陷阱来思考才是“走出这一迷宫的珍宝”。从理论与事实的不对等性来反思理论形成的方法论机制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

当一个理论工作者执着于理论的创作中,可能更多地是面对各色的理论进行自己的理论再创造,但“柏拉图陷阱”已经告诉我们理论的“抽象同一性”是理论致命的硬伤,推而论之,理论工作者在面对已经“抽象同一性”的理论时,本身相应于前者再形成的“二阶理论”必然在抽象的同时,丧失掉更多的事实内涵。那么,理论的真正创新机制的图谱为何?对这样一种本质主义的问题,我想试图从描述认识论的知识发生学的方向上将创新的源始关联项跃显出来。我们知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一学术史概念,[4]但是雅氏本身对“轴心时代”的东西方的远古文明的产生机制的深入探究、对于古希腊为何能够使得欧洲人“家园之感”、为何能够提出了后人无法超越的真实问题、对于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来讲为何真正堪称原创的时代,这些在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台北曾组织学者通过对中国先秦时期思想与希腊哲学进行了研究并有论著发表,[5]而在香港则曾以《二十一世纪》为代表发行过“轴心时代”专号加以讨论。[6]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轴心时代”的繁荣的讨论渐势成为学术热点,但将其作为理论创新机制来挖掘的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思。对于中国的孔子来讲,其理论的创作真实的来源在于直接面对中国的先秦社会现实,而不是文本。中国的先秦诸子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从今天看来,一个学术史案例就是他们属当之无愧的原创哲学家。现在我们常概言“大师”的缺乏在于环境的缺乏,其实更准确地讲,是西方思维与中国思维碰撞中,过于垂青于理论思维所导致的,而忘却了中国本身更注重于“事功”。当然不能说创新性思想只能属于古人,我们知道后来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等显然是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

二、“脱节的时代”、人类理想与马克思学说建构

“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这句名言说到了时代,也说到了这个时代,不过它所关涉的是单数的这个时代,[7]德里达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这么表达显然是深刻的。“把握时代,要求理论”同样也是马克思面对的现实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从上述一般原创法度机制回到马克思的原创论域中,这也实际上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创新”。今天的理论界大量存在着不分古今、不分语境、不分问题的引述别人的文献,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则以从第1卷-50卷同质性引述为非反思的流行状态。[8]而对文本的“过度青睐”导致了一种不良的学术风气,那就是以引述数量颇多为荣,以引述古典较多为荣,而这带来的直接的后果是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推至“旧书堆”中,有太多的书要读,即使是一个亚里士多德的专家从一出生也难以读完亚氏的所有著作。汉语词“书呆子”莫非是说,忘记了生活本身而痴迷于书本无法走出来,现在的学界体制正好是将一个个“活泼泼”的“学人”转型到“死沉沉”的“专家”的“造人平台”。我们一再被教导的是,好好读书,面向文本本身,这当然不错,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最能激起原创思维的面向事实本身。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主观意志的想象,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回到马克思的原创空间,一同面对那个“脱节的时代”之后,对于体认这个论断将更加深刻。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而此时在马克思面前站立的理论形态主要是,以法国西蒙•西斯蒂与英国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梯叶里、基佐、米涅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现在要问,面对如此学理资源,马克思学说建构机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正如马克思在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评论中所指认的那样,它们“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alpari]上的德国历史。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9]批判成为了马克思切入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距离”视角。这是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理论、社会现实、社会前景作了一个“距离”。以经济学为例,西方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零距离”,而在方法论本质上限于资本,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实进行微缩,将一切社会元素化为线性因子,以躲开资本在社会总循环中长期积累的无法均衡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遮蔽阶级对立和政治斗争对剩余价值分配的非均衡影响,微观与线形化的目的莫非在于使用数学方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推演。保持“距离”与马克思的理想有关,早在1835年,中学毕业时的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就誓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0]而这也成为了马克思一生的理想,在人类的立场上,为贫苦的人们特别是无产阶级寻求一种解放的道路成为了毕生的志业。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基本的立场上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离开了这样一种立场,马克思主义也将被彻底肢解。

设定理想,用旧有理论拓展理想,发现旧有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在此之后,转而彻底走出旧有理论,重构理论这可能是马克思学说建构的运思之路。众所周知,马克思曾经受过青睐于康德、费希特哲学中“应有”与“现有”,在青年马克思看来,用“应有”批判“现有”,但是在“面向事实本身”之后,马克思发现脱离了实际的法与法的实际形势,而“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10]这样一开始于“面向文本本身”,后有在“面向事实本身”之后,走出“文本本身”在马克思的学说构建中是常常发生的。如,在《莱茵报》时期,面对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用黑格尔的一套理性原则,力图让“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这样的“文本碰壁”现象促使了马克思从新探索,接着又踏进了费尔巴哈的道路上,即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与黑格尔理解的“颠倒关系”使得马克思走出了黑格尔的迷宫。原先受到黑格尔以及启蒙主义的影响,马克思还信赖着黑格尔一套市民社会理论,在《莱茵报》之后,马克思面对黑格尔把国家看成是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即分为自己的有限性的两个领域,目的是要超出这两个领域的理想性而成为自为的无限的实现精神”。[11]并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马克思走出了黑格尔说道:“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11]

如果从其哲学观上来看,站在哲学之外的哲学观更加能够说明马克思一直将“面向文本本身”置于“面向事实本身”原则之下,将一切理论放在“事实”下面化解,那些试图才从各色各样的西方哲学的纯粹词句中嫁接马克思的做法违背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本意。[12]只有在“哲学之外的哲学观”上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才能彻底划清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界限,廓清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学说之源,从而确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性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9]它不是为了创立完备的哲学体系,为现实辩护,为现实世界做出某种充分的说明与解释,而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说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新思潮的优点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现在哲学已经变为世俗的东西了,最确凿的证明就是哲学意识本身,不但在表面上,而且骨子里都卷入了斗争的漩涡。” [11]这里不再是词句的喧嚣而是“实践”的现实“变革”。

面对“脱节的时代”,在人类解放理想的引领下,在社会现实的实践中,不断摒弃旧有的理论资源成为了学说建构的真实历史原像。我们看到为了设定体现人类利益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初步确立了唯物主义社会观;初步的唯物主义社会观帮助马克思注目于经济领域,并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论证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和指导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马克思进一步把自己的历史哲学系统化,全面地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历史观贯彻于考察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上面,从而作出共产主义的历史结论。可见,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社会理想,为了设定和论证理想而创立科学工具,伴随科学体系的系统化,最终把理想全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看法:在马克思学说的建构过程中,各种理论成分之间,理想与科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成,而在这种理想与科学的动态统一中,理想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为了设定理想,马克思就曾借助于科学的社会观,为了进一步论证和实现理想,马克思又把他的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全部社会和历史领域。这就像为了让建筑不可动摇而不停地把地基夯实一样。[13]如果说理想成为了马克思建构的明灯,那么“面向事实本身”成为了其不断走出旧有理论的坚实地平,一旦站在了“事实”的地平上,马克思学说的建构才成为可能。

三、社会转型、中国主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自台湾学者首次将“social 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转型以来,对社会转型通常理解为由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变迁。同时,社会转型并非指社会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变革,而是在经济转型的推动下的社会整体的嬗变,其实质就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变迁。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揭示的政治发展一样,社会转型的方向不仅有正面的积极发展,也存在着消解的一面。就目前国内理论界来讲,我们并不缺乏对社会转型的描述性认知,但这并不等于讲,我们真正地作了“本质性”地把握。在本质主义看来,这有点不可思议,但追求本质却激荡着人们的豪迈热情,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对中国传统作了过多性的“哀悼”,但作为中国人总要启程。

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现实,社会理论,包括中国人,都将面临着“痛苦”的认同困境。特别在中国的大量西文本的引进过程中,出现了“尽管中国论者所援用的西方理论不尽相同、其理论渊源或理论脉络亦相当繁复,但是我们在研究和分析中国问题的时候却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这样一些大致相同的问题: 第一,把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西方理论旨在回答的问题虚构为中国自己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第二,把西方论者迈入现代社会以后所抽象概括出来的种种现代性因素倒果为因地视作中国推进和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性条件;第三,把中国传统视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障碍而进行整体性的批判和否定;第四,忽略对西方因其发展的自生自发性而不构成问题但对示范压力下的中国发展却构成问题的问题进行认真且仔细的研究;第五,在西方的理论和观念未经分析和批判以及其理论预设未经中国经验验证的情况下就把它们视作当然,进而对中国的种种问题做非彼即此的判断。” [14]上述学者面对中国社会的现状的批评是极其深刻的。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如何直面国际学术界,同时又能深刻地把握住自己的“中国问题”,这本身就迫使理论工作进行反思和检讨。到底怎么样才能具有“全球性”,怎么样才算把握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思考的实质在于,如果我们已经将中国置于全球视野中,成为全球的一个构件,那么,中国的本身就是全球的,我们的中国学术当然理应是全球的。这就触及到一个最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在全球的学术环境中找回“学术的自我”,如果我们仅仅在“西文本”中痴醉,满口不着边际的“学术黑话”,在一切悬空了的学术中,中国问题始终没有出场,而出场的,或将被推之出场的莫过于是西方的话语重演。我们的学术最好的命运莫过于成为了绝佳的“赝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首先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行这样一种追问: 即在全球化的改革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究竟需要建构怎么样的学术传统,或者说中国学术传统建构的方向是什么?而这样一个追问可以进一步转换这样一些具体问题: 目前我们所建立的整个学术传统和学术建制,是否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改革时代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它是否有助于承担和完成中国社会科学在这个阶段的使命?它是否有助于中国社会科学更确当地认识、解释乃至影响这个阶段的发展?换言之,这30 年来以知识移植为主要品格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究竟能对世界的学术做出什么贡献?” [15]这就是说,在中国的学术建构中,能够担当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社会科学的真正的学术鹄的。

担当这样一种转型的理论形态,学界的意见分歧很大。假设排除非正常学术化因素以外,在国内的学术的“公共话语”中,能够把各自的理论汇聚为一种涵盖性极强的理论的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然具备了这样的实质要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实的理论指导中,有其理论上的合法性根基。马克思主义首先具备“全球性”,可以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这些年来非常活跃,其理论研究水平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反对“洋教条”, 反对“面向文本本身”的纯粹学究的态度, 但交流和对话的目的就在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把握到了他们的现实问题,而把握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讲,像科亨、德里达、哈贝马斯、罗蒂这样的学者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但与将“面向文本本身”置于“置于中国现实问题”之下的次位的原则要求并不矛盾。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阅读罗蒂走出罗蒂”,“阅读哈贝马斯超越哈贝马斯”,但是理论界却有着单色调的“文本崇拜”现象却阻碍着中国转型理论的建构。依照前文所述,社会转型这是一个“复数”的异质性社会,对其提供一种恒固的理论单数形态本身堵塞了理论的生成,那么,作为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正在动态的过程中克服这样一种古老的理论难题,走向真正的实践理论形态。

寻找中国学术的主体,成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界的理论使命。而将此落脚到现实处,最为核心的将是读懂中国现实。所有的“面向文本本身”的理论活动,都将皈依于“面向现实问题本身”的实践活动。任何游离于中国现实的理论,都逃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宿命。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才能融入到中国的个体世界,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世界。可能有学者疑问,作为一个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中国的学术主体,在这里只要交待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全球”的就已经足够了。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使我们相信其能够给予我们变革世界与变革自我的力量,这同时对中国来讲,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向事实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摒弃只关注“面向文本本身”所造成的“主体迷失”现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毫无反思和批判地接受西方的概念或理论框架,以此作为“理论示范”引领中国学术。这是一种“暴力性”的击毁整个中国“血脉”的传承。其次, 这种创新实践的展开,无非是将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统统放在西方知识框架中加以过滤,加以恣意的“裁剪”或“切割”,这些研究成果势必带上西方知识烙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更为严重。情况更为吊诡的是, 中国论者对“消费”西方知识乐此不疲。最后,在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即要在原创法度中,处理好“面向文本本身”与“面向事实本身”的辩证关系。将“中国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立足点、研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理论旨归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问题,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具体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m] .陈康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7—48

[2]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m] .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14

[3]徐长福.异质性的得而复失: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读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4]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15

[5]高怀民.中国先秦与希腊哲学之比较[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

[6]余英时.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j].香港:二十一世纪,第58期.

[7]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 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2.

[8]国内学者张一兵先生对此较早作出了批评,参见《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5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651-65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49;250-251;416.

[12]孙亮.重新解读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j]人文杂志,2008,5.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4)

 

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1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知道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代社会,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如何读马克思、学马克思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读马克思,学习他的不忘初心。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付出,不因为困难而退缩放弃。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坎坷,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牢记自己选择这份职业时的初心,脚踏实地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读马克思,学习他的实践精神。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不管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都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继而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处在基层岗位,实践和学习才能帮助我们增长才干,提升自我。

   读马克思,学习他的人民立场。正所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我们的政党是人民的政党,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抓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百姓群众的实际出发,扎根基层。

   马克思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既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同时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定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真正地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2

   通过整整3天在马读会的学习,我初步了解到了一些有关马克思的事迹。在第一天的辅导讲座中,钟国端老校长对我们说,他是过去一千年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所编所写的《共产党宣言》成为了各个国家流传的经典之作,它的销量仅次于《圣经》。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起着多么决定性的作用。

   在第一阶段的最后一次课中,老师对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下面就由我在心得体会中写出我的看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我觉得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就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来说说唯物史观。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物质生产的发展,才是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然而在他提出唯物史观之前,有人曾经提出过唯心史观这一看法。但是唯心史观说的是“从人类思想变化引起政治变化,从而使社会进步。”但是这一说法是完全经不起推问的。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那就是唯物史观。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因为个人意识而转变的。那么我认为就这一点,已经能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思想了。那便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再是他提出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所说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并不是应有的所有酬劳。”老师也为我们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工人他工作了8个小时。但是他所得的报酬只有5个小时。从表面来看工人的确是在他那里获取了酬劳。但是剩余的3个小时,就被称为剩余价值。那些资本家就是利用剩余价值发家致富的。这也导致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穷人更穷,富人更富。马克思说:“资本家与工人是没有平等可言的。”“生产者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不能获得自由的。自由是这样,明珠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又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部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解放的道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

   我想这已经很概括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为什么说它是科学理论。马克思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提供科学主义的人,他的思想在那个年代是引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二、是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还是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实这个问题是后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干部自己补充的。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的问题。在讨论时我第一个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觉得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因为毕竟马克思主义并不适合每个发展中的国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死的。然而国家是活的。不能说他是经典就硬套在这个国家的发展观上。这样没有益处,只会时原本正常的发展条例变的混乱。所以说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因为觉得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能在中国这个国家发展下去。

   但是组内的另一个同学提出了异议。她认为了是马克思主义选择的中国。她觉得马克思主义是适合各个国家的发展,她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能够融会贯通的经典,而不是像我所说的那么死板。

   不管讨论的结果如何。我认为会出现异议是件好事,然而异议存在的根本是因为我们都不是特别了解马克思主义。所以我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更深刻的去了解。

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3

   我们第三组的10位同学带着问题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为”共勉。在对科学理论的学习、理解过程中碰撞思想,也泛起了不少思想的小浪花。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只向大家简单地汇报其中的一条,也是解决了我们众多思想困惑的基本认识。我把它归纳为12个字——满怀科学精神,牢筑思想根基。(题眼是科学精神)

   引子

   在政府机关工作,我们学马列、讲马列已经好多年,但是今天,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却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

   经常的,我们会在书本中看到,甚至自己也会这么写——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是共产主义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毋庸讳言的是,我们都曾经在心里默默地问过为什么——它凭什么就成为行动指南了?它到底要把我们指向哪里?它因为什么而能量强大?它又能把我们推多远呢?——不能不说,那时的我们在认识上还没有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根,马克思主义更没有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扎根。因为嘴上能说,其实不懂。

   说不懂,心里还有些不服,我们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好问题,但是面对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依然犯愁:

   知道局部要服从整体、眼前要配合长远的道理。但是不符合规划要求,却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老城区改造能不能做呀?

   知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道理。但国有企业至今存在的人浮于事,不能与现代企业制度并轨,这条沉重的后腿能否斩断呀?

   知道人最终要实现自身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折断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摆脱所谓“文科班”、“理科班”、“特长班”的阴影,真正释放个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呢?

   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这些问题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候,我们面面相觑。

   所以,我们充其量只是马克思主义的fans。(但这是我们对一周前的自己进行的自画像)

   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有所不同了。当然,我们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值得欣慰的是,通过集中学习,我们豁然地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那是陈章亮教授在课上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般地把我们引出了误区。他在分析国内外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尖锐地提出:“革命的败痹在于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搞附加外来成分太多······长期以来用革命性替代科学性。”这就是在强烈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去重新学习。

   内容

   一周以来,我们遵照陈教授的指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还学习了《江,_文选》的理论精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果然,一以贯之的学习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跃然成为我们引起强烈共鸣的焦点。

   间接经验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诞生至今的一个半世纪里,世界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动,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但是马克思主义却没有被人遗忘,甚至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而被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异己铲除,反而被饶有兴趣地进行研究。150多年的历史已经替马克思主义表白了,它不是向世人许诺天堂的《圣经》,而是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用来聊以慰藉心灵空虚的幻想,而是用来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_。

   直接经验

   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与建设探索过程又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挥洒得淋漓尽致,成为活生生的教材。当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候,便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及时制定符合国情和人民愿望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新_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等等,最终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日渐丰富起来。但是,当我们急于求成,坚信“人定胜天”,将马克思主义别在胸前的时候,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生产资料严重浪费,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践作为作证的。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被不断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史、解读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同的解读,因此也表现出多种理论形式,诸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这些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不同理解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着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着,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着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着,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着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着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着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着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70―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一是理论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本文侧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谈谈学界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几个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称谓有多种。将其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先后称过“马列主义普遍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此后,在党的文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称谓被继承下来,得到了普遍使用。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有哪些?由于切入的视角各异,理论界给出了众多的答案,可将这些答案归纳成以下六种观点:

一是实践检验论。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管用,只有能为当前的实践服务,经得住实践反复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学者就指出,“基本原理”是相对于个别性的结论或理论判断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价值的科学理论。也有的学者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所面临着的经济落后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实际,指出了邓小平着重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如何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归纳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2’

二是层次论。持层次论的学者比较多,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有层次的,而这种层次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所决定的。有学者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包括世界观、方法论,而且还应包括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因此,基本原理是有层次的。可以把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本原理的第一层次,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普遍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第一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得再具体一点,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三是整体论。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概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的学者亦较多。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之所以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因有二:第一,对于揭示的对象而言具有普遍性。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分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学科特点,但它们又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整体,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因此可以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有的学者认为,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因而,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其一,物质的观点;其二,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其三,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其四,生产劳动的观点,或更进一步抽象为社会实践的观点;其五,群众史观;其六,社会进步论和人类解放论。

四是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论。有学者从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的角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内涵。该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由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确立的科学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包含的几个主要观点有:纷繁的人类社会,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四大要素组成;生产力是社会一切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任何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生产力)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社会革命推进下,依次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四个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将被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

五是价值、原则论。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和根本原则方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持该观点的学者说,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实践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要义,坚持这三个要义的有机统一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有学者指出,无论包含多少理论上的探索、论证乃至发展变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它自己并且始终不变的根本原则,其实就是这两条: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如果想找到一种最简单明确的表述,那么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两句话:实事求是,一切为了人民!”

六是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指出,立场就是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立场有真理f生和价值性两个维度,即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则包括以下内容: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就是指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所获得的或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方法主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坚持和发展真理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二、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理论界为什么兴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热潮,除了因为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5个二级学科之一以彰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外,学者们还从以

下几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一是总结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需要。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成为了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产生了众多的理论成果。其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成为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首要成果。有学者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十条宝贵经验的第一条。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概括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时,将这条道路归结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有学者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浴血奋斗的历史经验,是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首要宝贵经验。

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要素、细胞形式。也有学者指出,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或是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基本原理或者说基本思想。它决定该学说的本质和学科的性质。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它当然包括自己特有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和最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的理论支撑。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所在。理解、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须要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很难硬性规定。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难硬性规定。因而,有学者指出,基本原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的规定,即它适用范围的有效性问题,而不是量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数量,指定只有哪几条是基本原理。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需求,我们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中发现新的基本原理,也有些过去被错误认为是基本原理的东西,实践证明并不具有普遍性。普遍原理同样是发展的、变化的。这就是说,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会随之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固定”,必须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进行创新。

四是关系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学者认为,能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关系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该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究竟包含几条?内容又有哪些呢?对于搞理论研究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这个问题所折射出的,不仅是我们应该怎样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也是我们应该怎样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思考。有学者就从教条主义错误引起的危害方面,阐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该学者认为,如果分不清基本原理与非基本原理,应该坚持的不坚持,这就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犯大错误;反之,不该坚持的去盲目坚持,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给实践带来危害。

三、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的重要责任。而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发展的。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掌握住了这一精神实质,并指出了在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学者就指出,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原理及其发展史中的范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从中提炼出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将其提升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范畴。其次要制定新的范畴。该学者在文章中还提出,为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构成的科学体系,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解读和理论创新,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加以考量,并注意划清一些基本界限,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还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什么是、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实践的产物必须在实践中发展,不允许人们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观点认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理论工作者必须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在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上下功夫;必须确立良好的学风,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处理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上的学习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而且要联系自己的主观实际;还要高度重视理论普及工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起来。如何结合?有学者认为,这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辩证结合和双向互动,让中国的同志解决中国的问题。

总而言之,“凡是摒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甚至以各种方式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人也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是在研究中要注意一些问题。较多的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为了从整体上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问题,实现其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理论武装人民、服务人民。三是区分理论基础与具体方针政策。四是加强理论研究和建设。也有的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在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该学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注意区分层次。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是在不同层次上使用“原理”、“基本原理”的。我们讲基本原理,首先,要明确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原理,还是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一部分的原理,或是某一部分原理中的重要理论观点?只有范围明确,才能确定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同时,要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管从哪个层次说,在其适用的范围内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是普遍的,而它的运用则是特殊的,因此不能用

特殊情况去判定其固有的普遍原理的正确或错误。

此外,有的学者从其它角度指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遵循坚持与发展统一的原则;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四、简要评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界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几个问题上的深入研究,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但上述一些问题的研究还有不足的地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不够重视。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发展、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动力和源泉。但这并不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可以“随心所欲”、毫无根据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不能以实践的名义凭空捏造出几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和发展有其固有的理论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离开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会失去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基本原理蕴藏在马克思主义文本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近年来,理论界围绕着“回到马克思”的话题,兴起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热”。例如,理论界在研究《克罗茨纳赫笔记》、《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三大手稿等文本中,就产生了一大批有助于被吸收、可作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成果。它告诉我们“二手”、“三手”、乃至“多手”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会遭遇解释学的“问题视域”,会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本真面目。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要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尊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真实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面目的过程中,“让马克思主义走入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

但即使如此,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仅仅是“回到经典作家”是不够的,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后继者、传播者的文本。包括第二国际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本,乃至后马克思主义者的文本都是需要“回到”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此外,对文本的研究,要能坚持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展开马克思主义文本史、发展史、传播史、文献史、专题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11]田心铭.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问题论纲(上)

[J].高校理论战线,2010(1):4―10.

[2][24]梅荣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个马克思主

义文本有关论述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36―43.

[3][12][19]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教学

与研究,2009(7):16-23.

[4][17]刘林元.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认识[J].

学习论坛,2009(7):44-45.

[5][14][15][22]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35―45.

[6][13]寇清杰.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南开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12.

[7]池元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J].东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8(5):5―8.

[8]何贻纶.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J].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006(4):140―141.

[9][16]李德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从

一个平常问题引发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8-12.

[10]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151―153.

[18]梅荣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的

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13―19.

[20]方世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的功能[J].

思想理论教育,2009(15):54―57.

[21]袁银传.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阐释的意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3―7.

[23]夏建国,韩美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问题及价值取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50-0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它与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有何区别?怎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不断探索,并作出科学的回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明确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并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际和正在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涵义的厘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没有给马克思主义下过明确的定义,只是指出所创立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理论武器,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后来,列宁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正式定义,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并认为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以“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概念出现,但都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严格的界定。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并经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基本观点、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观点。

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坚持运用它来分析和研究今天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等等,都是基本原理。”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它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这里讲的世界观,主要是指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别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则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它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

第二层次为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是根据历史任务而提出的结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仅24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作序时就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因此,对马列著作中的重要观点和重要结论,要区别情况,不能盲目搬用。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结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结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等,这些重要结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些个别观点和结论是革命导师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预测,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们有可能变得不正确。恩格斯坚决反对把马克思的个别论点绝对化的做法,指出马克思提出这些论点只是把它们看做相对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坚持的和当做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么,无论马克思、列宁和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如果把个别观点普遍化,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结果只能导致实践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史一再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对于第一层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于第二层次的一些重要观点,要坚持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对于第三层次的具体结论、具体观点,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凡是被实践证实是错误的结论,我们就要勇敢地否定。

二 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看法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各国的具体情况、实践主题也是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1.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而“一般的东西,总是要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世上没有单纯的一般存在物……一般和特殊是矛盾统一的,没有单纯的一般,也没有独立在一般之外的单纯的特殊。”任何抽象的理论都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在这种相结合中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依据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结合实际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在于承认社会历史的变化,敢于正视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把基本原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获得崭新内容和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了实际,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态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甚至个别字句,否认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实质就在于,割裂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本质联系、用理论剪裁实际、用理论抹杀现实。尽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教条主义已没有多大的市场,但它仍然是束缚我们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敌。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在“坚持”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际工作领域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则,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会走向曲解甚至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定在人类实现的信念。同时,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反对那种以“坚持”为口号,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发展的错误态度。这种僵化的“坚持”,脱离了实际,脱离了时展的要求,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方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2.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首先要搞清楚解放思想是产生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前提。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只有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产生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思想、新观点,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就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里程碑式的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的灿烂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8)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知识海洋。如果要给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层次进行定位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大科学,泛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大文化。何以谓之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社会理想、思想来源、实践领域都是极其广阔、极其高妙、极其博大、极其繁杂的,非“大”字不能涵盖之。马克思主义是追求人类解放的大学问。

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解读;第二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精神、精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三种是笔者提出的一种解读,即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命题中最富于哲理、最容易理解、最经得住时间考验,而又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三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第一原理,又叫人类原理。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马克思主义第二原理,又叫实践原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第三原理,又叫辨证原理。“辨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辨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辨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三大原理之于马克思主义好比几何公理之于欧几里得几何。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命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三大原理的推论,如“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两个决裂”等归根结底是辨证原理的运用。

如果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笔者倾向于用“人人为本,事事求实”这八个字概括。人人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的发展,人人为本的涵义有几层:一是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之本,都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本质上是平等的,或者说人人平等;二是指每个人都以人为本,以他人为本,这就是集体主义;三是指人人都追求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事事求实是对实事求是的发展。实事求是,重心在求是上,“是”在这里指规律,人们探寻规律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所以求是的目的是求实,事事求实就是指办任何事情都要明实情、出实招、创实效。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定位为大哲学,目的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理学。马克思主义哲理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门具体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分支哲学的总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道理哲学、教育哲学、心理哲学等,这些领域是极其活跃的,分支哲学发展起来了,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纯哲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科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科学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等。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实是大科学。坦率地讲,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阵容庞大,但乏善可陈,许多研究人员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注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于视角的新奇、方法的多样,往往能提出一些深刻的见解。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国内没有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索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思想理论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成我所长。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问题。用宏大的视野、战略的思考、实践的意识来发明新说、发现新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为了传播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统一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鼓励学术创新,强化学术批判,要形成一种人人勇于探索真理的氛围。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才会渐入佳境。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成果的精华,它包括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性思想,将其仅仅归纳为几门学科的总和,低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用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为参照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进行指导的宏伟理论。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可以从功能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看成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在吸收人类已有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的基础上,为人类建构一个人人幸福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人类理想理论;二是运用理想社会的价值标准去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三是吸收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为推进社会进步,使社会逐步向理想社会逼近的伟大实践提供指导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社会实践理论。这三个理论板块以三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石,人类理想理论以人类原理为基石,现实批判理论以辩证原理为基石,社会实践理论以实践原理为基石。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9)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知识海洋。如果要给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层次进行定位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大科学,泛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大文化。何以谓之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社会理想、思想来源、实践领域都是极其广阔、极其高妙、极其博大、极其繁杂的,非“大”字不能涵盖之。马克思主义是追求人类解放的大学问。

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解读;第二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精神、精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三种是笔者提出的一种解读,即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命题中最富于哲理、最容易理解、最经得住时间考验,而又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三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第一原理,又叫人类原理。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马克思主义第二原理,又叫实践原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第三原理,又叫辨证原理。“辨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辨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辨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三大原理之于马克思主义好比几何公理之于欧几里得几何。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命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三大原理的推论,如“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两个决裂”等归根结底是辨证原理的运用。

如果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笔者倾向于用“人人为本,事事求实”这八个字概括。人人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的发展,人人为本的涵义有几层:一是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之本,都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本质上是平等的,或者说人人平等;二是指每个人都以人为本,以他人为本,这就是集体主义;三是指人人都追求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事事求实是对实事求是的发展。实事求是,重心在求是上,“是”在这里指规律,人们探寻规律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所以求是的目的是求实,事事求实就是指办任何事情都要明实情、出实招、创实效。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定位为大哲学,目的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理学。马克思主义哲理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门具体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分支哲学的总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道理哲学、教育哲学、心理哲学等,这些领域是极其活跃的,分支哲学发展起来了,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纯哲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科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科学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等。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实是大科学。坦率地讲,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阵容庞大,但乏善可陈,许多研究人员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注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于视角的新奇、方法的多样,往往能提出一些深刻的见解。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国内没有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索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思想理论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成我所长。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问题。用宏大的视野、战略的思考、实践的意识来发明新说、发现新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为了传播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统一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鼓励学术创新,强化学术批判,要形成一种人人勇于探索真理的氛围。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才会渐入佳境。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成果的精华,它包括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性思想,将其仅仅归纳为几门学科的总和,低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用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为参照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进行指导的宏伟理论。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可以从功能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看成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在吸收人类已有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的基础上,为人类建构一个人人幸福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人类理想理论;二是运用理想社会的价值标准去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三是吸收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为推进社会进步,使社会逐步向理想社会逼近的伟大实践提供指导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社会实践理论。这三个理论板块以三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石,人类理想理论以人类原理为基石,现实批判理论以辩证原理为基石,社会实践理论以实践原理为基石。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0)

时间 专业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研究对象 学科地位 研究方法

Keywords:The subjec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Studying objectives Subject status Studying methods

作者简介:郭文慧,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课程早就存在,然而它作为一个学科则是近几年的事。在党中央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由一门课程上升为一门学科。虽然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较为熟悉,但对它作为一门学科却不是很了解:不了解它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以及研究该学科的方法。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在结合众多学者深刻见解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雷声教授在“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意识问题”一文中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 综合性研究的学科。这一学科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 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旨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

国务院颁布的的相关文件曾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作出过介绍。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该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学科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一级学科。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轨迹和发展历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它又是其它几个二级学科发展的前提,其它几个二级学科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展开形态、发展形态及运用形态。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整体性研究法。以前总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角度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求把这三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从中抽象出“一以贯之”的理论,进而给人们以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逻辑上具有严整性。

第二,理论、实践相结合研究法。如上所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研究理论本身是研究该学科的一项重要工作。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是,亦不能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结合的实际主要是当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及其研究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相信在以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习目标会更明确、学习动力会更强大、学习方法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梅荣政: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

[2] 列宁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0

[3] 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