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

时间:2022-11-02 11:14:27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

事业单位财务篇1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由国家机关成立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成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存在一定的隐患,如财务框架的构建不完善、单位资金应用不合理、岗位职责权限不清晰、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等。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营运能力和偿付能力,对单位财政投入效益、事业发展成果、国家财政收支效益和税务管理等多方面均产生影响。基层事业单位在财务体系上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暴露出单位在体系构建上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制度,这也直接影响着财政资金安全以及单位整体发展、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环境下,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和深化机构改革,调整行政事业单位机制和社会经济作用,完善内部制度,增强部门内部流程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逐渐降低了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在实际业务开展和单位整体建设中,仍存在诸多财务风险问题,财务风险的防范不能简单而行。

一、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一)推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能

事业单位从划分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也发挥了巨大作用,除了承担本职工作外,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事业单位是国家的机构,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助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组织,它的自身发展和内部管理建设,都会对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执行决策部署、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康起到一定作用,为了满足国家事务性发展需要,理清内部各类风险成因,对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不仅是对单位整体业务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和战略谋划具有一定意义。事业单位发展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所以,认识财务风险、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对推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等具有坚实堡垒作用。

(二)单位内控管理的要求,提升单位内控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和所有人员一同执行的,是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计划而制定的管理流程。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是对单位自身建设发展能力的考验,为顺利开展相关业务,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人员财务基础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利用风险防范手段,给行政事业单位创造理想的运行环境。不管是出发点还是归宿,内部控制核心目标都在于风险防范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财务风险防范要求,为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时找出风险因素并处理,避免财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基层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风险识别、处理、应对、考核等,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三)锤炼人才队伍的需求,形成风险防范人才梯队

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人的把控,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的单位,其人员有明显的风险意识,这无疑是增强本单位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以及人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而基层事业单位相对而言较简单,组织架构和部门相对较少,基层人员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较不足,人员之间往往交叉使用,甚至还要处理不同业务工作,导致本该不相容的岗位无法体现独立性,在这种背景下,基层事业单位管理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管理者不仅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更要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纷乱复杂的工作中锻炼人的风险防范意识,筑牢风险防范体系,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在系统了解财务风险存在的因素和分析其原因后,不断加强单位自身建设,提高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锻炼单位人才队伍,通过不断应对多样的风险冲击,提高人员素养,有利于单位整体的发展,使基层单位发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二、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单位内部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中把控不严

单位财务风险存在的基础就是单位自身建设不完善,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相关制度也需不断完善和修订。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使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大大降低内部管理风险,而事实上很多基层单位机构规模小、人员结构简单,制度执行上缺乏有效管理,疲于应付上级检查或照抄照搬制度框架,导致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效能,加大了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在制度执行中,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出现工作开展不积极或疲于应付的情况,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业务开展不顺畅,关键制度起不到约束作用,人为地将制度只挂墙不执行,大大削弱了制度执行力,给单位埋下不必要的风险隐患。

(二)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弱,各部门之间职责和权利划分不清晰

基层事业单位受结构、工作量化等影响,各部门之间职责权属划分界定不清,人员交叉混用,开展业务时为了推进工作,简单照搬以往工作模式,不论工作是否要界定权责,均按之前经验完成,各部门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为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也是突击加班加点,导致只要完成相关工作即可的意识增强,这给本不应该出现的风险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整体建设存在较大问题。此外,在各业务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出了问题责任不好划分和相互推诿扯皮,对相应问题无法妥善处理,内部管理较松懈,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单位发展和管理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财务人员素养参差不齐,其他人员内控意识也相对不强

在体制机制相对健全的单位,制度建立、人员管理、岗位职责分工都相对比较完善,对于财务风险的防控处理较为良好。而基层单位受基层架构影响,往往会有一人多岗、岗位职责不够细化、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情况,导致财务和业务人员之间工作有交叉,甚至财务人员不是相关专业、没有任何财务知识的人,或临时兼职的人承担财务具体事务工作,使财务基础性内容出现偏颇,导致工作无意中出现违纪违规行为,影响了财务基础性工作,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财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在岗位上长期得不到有效学习,有些学习只是疲于应付,相对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也就自然退步很多。业务人员不懂财务相关知识,工作中注重成果,财务风险无形之中被扩大,日常工作简单干、省事干,风险防范、内控规范意识淡薄,增加了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基层事业单位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监督

基层单位本身架构小,属于财政层级的最底层,制度很多都靠上级制定,而上级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时又缺乏基层实践,对基层单位有参考但执行上适应力较弱,制度形同虚设。基层单位开展业务时,参照执行相关制度,不加以调整和改进,照抄照搬,导致制度空泛,执行上减弱了制度约束力,无法规避各类风险发生,在内部管理中,触及业务细枝末节时,更是在开展业务和操作上没有依据。而后在前期制度制定上,还缺乏后期有效管理和监督,基层单位在制度制定时就不到位,那么为了应付各级考查,各基层单位对制度也是照搬照抄,不切实际的制度,自然失去了监督的作用。

(二)领导主体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缺乏有效管理

在单位内部管理中,领导主体就是整个团队的领头人,决定着单位整体建设和长期发展方向。在基层事业单位中,很多领导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但对于财务工作大多是门外汉,随着常规审计暴露出各类问题,很多领导也都较为重视财务工作,即便如此,还是对财务风险意识不足,无法准确发现问题核心,导致工作做了很多却不在重心上,财务风险依旧存在。在内部管理上,管理队伍较松懈、执行制度不坚决、业务职责和岗位权属不清,导致业务开展结果差强人意。也是因为领导主体在开展单位建设时,没有将风险看清楚、划清楚,才导致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对财务风险也是只有防范无预案。

(三)财务人员培训和基层指导较弱

基层事业单位中,人员较为单一,工作内容多样,导致一人多岗且不具有岗位限制,财务人员更是无法指定专业人才,导致财务工作出现不必要的纰漏,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上级对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财务人员在工作中仅靠上级指导不能较快完成当前工作,要让财务人员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并及时更新,才能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而各系统内组织的培训班相对基层人来说也是两难,要么不切实际,要么无法抽身。如何做好基础性培训和日常工作指导,也是很多单位需要去探究的。[2]

四、加强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加强内控管理

一是事业单位要健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制度的建立要从自身建设出发,以上级各部门制定的制度为参考,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相关制度内容或建立细则、实操操作手册等,修订和完善内部流程和程序,使相关制度更加贴合实际,既有框架支撑又有操作指南,便于基层单位执行和事后监督考核,将财务风险划定到更加可控的框架之内。二是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合理调整业务动态目标,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执行,科学规划内部各项业务指标和流程,梳理查找可控风险点并加以防范,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梳理日常业务行为,强化内控管理能力,科学有效地检查和防范财务风险点,寻求财务风险应对策略,避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发生。三是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从技术手段上将风险抵御在,减少财务风险发生隐患和频率。近年来财务共享和财政一体化系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水平,使决策者迅速得到有效信息并得出可行方案,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更加直观。其中财务共享可以让财务人员从日常工作中抽身,提高财务人员的独立性,减少其他因素影响,保障财务系统安全独立,对单位经济活动的体现也会更加便捷,以系统视角展现财务工作独特的专业性、内控性,同时也使资金利用在有效范围内得到安全、高效的保障,通过系统规范和控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二)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提高财务风险

防范能力在单位内部实施可行的管理方案,优化各业务职能职责,细化岗位管理需求,以岗定人加强人员调配,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分工协作,对具有较高财务风险的岗位实行双人管理,对重点岗位加强监管,同时提升基层财务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提高单位管理能力。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人员风险意识、纪律意识,不断激发人员管理效能,积极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制度约束下,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督管理,使制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单位管理更加有效,对适当岗位鼓励职工轮岗交流、换位思考,拓宽人员工作思路,通过内部监督、制度约束,提高单位执行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三)加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规范财务行为

一是创建财务集中管控团队。部分事业单位层级较多、面较广,基于此事业单位应增强财务集中管控能力,建设共享财务中心,开展财务统一管理等,使财务人员脱离日常烦琐业务,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资金成本、绩效管理等工作。二是加强财务人员日常培训。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应着力解决基层财务老人知识更新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激励财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职称规划,寻求岗位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三是拓宽财务人员吸收和提升渠道。随着会计从业资格的取消,越来越多的人员被吸收进来,无经验无专业化新入行的财务同事就显得无从下手,这既需要入职培训也需要后期给予不同的鼓励和支持,很多基层财务人员长期得不到晋升和提拔,导致很多青年人不愿意从事财务工作,扩宽财务人员提升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也更有利,能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四)增强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基层单位业务面杂而广,人员不同程度上会受工作经验和现实影响,对财务基础知识和风险知识掌握不够,普及相关内容对基层管理和风险应对是有利而无害的。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是提高人员认识风险、应对风险能力的要求,以各类培训为契机,以不求精但求全的方式展开,扩大人员风险防范的范围。利用内部制度要求,规范人员财务行为,提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五、结束语

基层事业单位在国家建设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需要自身有效管理,还需要切实可行的制度规划。从自身建设出发,从单位内部管理入手,健全各类制度并据实执行和有效监督,逐渐增强单位风险防控能力、提高从业人员风险识别和把控能力,强化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控财务风险中的各类问题,规避重大风险隐患,从而有效加强单位自身建设和事业发展。

作者:薛卫培

事业单位财务篇2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深化,各级政府对事业单位按职能进行清理规范整合的行为越来越多,对事业单位进行划转、合并、分立、撤销和改制等撤并财务工作也备受关注,随之势必面临一系列财务风险问题,撤并后经常会出现财务管理乱象,不利于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事业单位撤并有关概念,梳理了事业单位撤并有关财务工作内容,从事业单位撤并财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事业单位撤并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以期对事业单位撤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事业单位撤并概述

事业单位撤并是其因行政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进行相应整合,具体形式包括合并、分立、划转、撤销和改制五种情形:一是合并,即两个或更多事业单位合并;二是分立,即把一个单位分成几个单位,资产、债权债务和经费指标相应调整划拨到分立后的事业单位;三是划转,是指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单位之间的事业单位整体划转;四是撤销,即宣布解散、终止事业单位;五是改制,即单位改变性质或变更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事业单位撤并有关财务工作

事业单位撤并涉及的财务工作内容较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制定撤并方案,确定工作内容,分配工作任务,安排好阶段性工作日程;二是指定专人负责与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沟通,与税务、银行、社保、公积金中心等相关单位联络协调,做好账户合并、财务衔接等有关事宜;三是开展财务清算工作,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留出足够时间盘点实物资产和处理往来账款;四是注销税务登记,完成当期纳税申报、残保金缴纳、社保人员增减后,注销税务登记;五是注销事业法人证书,使用财务清算报告、注销税务登记证明等有关材料,注销事业法人证书登记;六是设立新单位,办理事业法人证书登记,备案并刻制印章,新开银行账户,办理税务登记、社会保险、公积金等有关业务;七是建立健全单位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职责,合并资产及账簿,统一财务核算信息系统,进行期初数据录入。

三、事业单位撤并财务处理程序

(一)提出撤并清算方案

事业单位撤并情形出现后要及时成立清算组,通常单位领导任组长,成员由财务、纪检、资产管理、人事部门有关人员组成,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成立,在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指导监督下制定清算方案,并组织实施。清算组的主要任务是对单位的资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实,编制财产和债权债务目录清单,对有关事项提出意见,并妥善处理单位遗留问题。

(二)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1.核查账目。通过对单位会计账簿、记账凭证、预决算报告等会计资料进行核查,全面摸清事业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和财务收支情况,核查各项资产、负债准确完整情况,核对财政拨款收入和财政部门额度指标是否相符、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是否账账相符等内容。2.核查固定资产和存货。在核查账目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实物资产进行盘点,检查是否账实相符,并根据实物资产的实际存量开展资产评估,合理确定其价值。3.清算债权债务。单位要积极催还、追要债权,要及时足额清偿债务,财务清算报告中要注明债权债务确认情况,对无法收回的债权、暂时不能偿还的债务作出详细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4.确认清算损益。单位在清算过程中处置资产发生的损益、处理债权债务发生的损益、各种清算费用等均应记入清算损益,并及时入账。5.编制清算后财务报表。单位在核查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该入账入账、该核销核销,最后编制财务报表、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反映单位年初至清算结束期间的财务运行和预算执行情况。

(三)编报财务清算报告

报告一般包括事业单位基本信息、资产清查工作范围和内容、核查确认的资产和债权债务情况、财产评估情况及财产作价意见、相关事项处理意见以及清算损益情况等内容,连同财务报表一并报主管单位、财政部门审核批准。

(四)办理资产交接等财务工作

单位根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结果和相关事项的处理意见,移交、接收、划转国有资产,调整相应经费指标,办理产权登记、单位变更或注销登记手续以及其他财务工作,同时做好相关会计处理。

四、事业单位撤并有关会计处理方法

(一)清算日结账

单位应当在清算日进行结账,结账后,财务会计的收入类、费用类科目应无余额,“本期盈余、本年盈余分配、无偿调拨净资产、以前年度盈余调整”账户不应有余额;预算会计的收入类、支出类账户,“其他结余”“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账户不应有余额。

(二)资产核实会计处理

资产清查中发生盘盈或盘亏,要及时进行会计处理。资产盘盈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确定的成本及时入账,并确认清算收入;资产盘亏、损毁或报废的,应当按规定核销相关资产,并确认清算费用。

(三)债权债务清理会计处理

对往来款项中已取得证据确实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确实无法偿付或债权人免予偿还的债务,应按规定报经批准或备案后核销相关债权债务,并确认清算收入和清算费用。

(四)资产评估会计处理

因资产评估对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会计处理。清算期间按规定对有关资产开展资产评估、涉及价值变动的,资产账面价值应当根据批准的评估价值进行调整,确认清算收入或清算费用。(五)清算损益会计处理发生的资产评估费、审计费等记入清算费用,清算结束将清算收入、清算费用的差额即清算净损益转入累计盈余,并及时结账,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编制清算后的财务报表。

作者:张轶红

事业单位财务篇3

引言

在以往,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预算执行情况,但是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无法反映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情况,不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2019年新《政府会计制度》正式实施,迎来双基础核算模式,核算方式较之以往发生较大改变,这要求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要严格遵循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确保财务报告编制规范、合理、科学,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财务报告编制办法》等制度也不断完善,这为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当前形势下,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仅仅采取收付实现制已然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推动权责发生制落实具有必要性,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中引入权责发生制适应了事业单位发展需要,能够全面反馈单位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财务规范化建设。

一、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的必要性

在事业单位中,虽然收付实现制应用时间较长,且已广泛运用,但是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弊端,难以全面准确核算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同时无法明确债权债务关系,了解收入费用情况,这导致的结果是难以全面反映出政府部门的综合财务状况[1]。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自身资产底数不清楚、不掌握,这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容易误导决策,不利于单位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财务规范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政府部门严格遵循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改进核算方式,基于双基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既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又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全面获取政府部门财务数据,数据来源更加全面和多样,如此能够为财务报告编制奠定数据基础。财务报告能客观反映出政府部门的财务运行状况,了解现金流量情况,明确资产状况和成本费用情况等,如此不仅有助于财政部门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管,还便于事业单位针对性、科学性制定后期工作计划,提升单位运营水平,真正实现有效利用财政资金,发挥服务效能。

二、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面临的问题

(一)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时,如果数据来源不可靠,就容易出现信息失真情况。政府财务报告和财政总决算报表是政府综合财务报表的主要信息来源,其数据信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政府部门编制决算报表较为关键。在编制决算报表时,一些数据需要财务人员依靠以往工作经验进行主观判断,才能进行填列,如工资福利费用数据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财务综合报告中的数据与实际存在差异的情况[2]。除此之外,在编制部门财务报表时,质量问题难以管控,在信息化时代,会计核算时采用大数据技术,运用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经常采用以表转表的编制方法,每一项数据的转换、调整都具有一定的依据,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然而,在会计工作实践中,财务人员不注重会计数据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认为只要能够通过系统审核就可以,财政部门工作量较大,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严格审核,检查的深度和细致程度不够,更多都是从表面层次进行一些审查,如此容易影响财务报告编制质量。一些部门在报送财务报告时,存在质量不高问题,出现事项遗漏、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如此大大增加了政府综合财务报表编制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对账缺乏规范性,及时性不强

按照财务工作制度的要求,需要经常进行对账,对表内、表间各种数据进行相互验证,能够保持有效衔接[3]。当前在对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往来款项是对账的重点内容。有些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有的业务单位已经注销、合并,业务主体发生变化,想要进行函证却无法找到主体。有的事项办理时程序不规范,缺失原始凭证,款项列支时不符合财务要求。由于对一些业务事项存在不同的理解,处置程序存在差别,增加了会计业务处理的难度。第二,单位与职工之间的款项往来不规范,比如暂借款、垫付款的处理不符合要求。只能从账面上看到资金流出的记录,无法显示后期进行了资金业务核销,甚至还出现了用原始票据进行再次核销的问题,造成了资金损失。第三,未建立对账机制,不管是财务会计,还是预算会计,未能做到不定期对账。在预算和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中,对于工资福利费用,未能做到一致性处理,如分别纳入不同费用账户。在年底编制报告时,对于预决算报告,往往存在一定时间差,并且需要与财政部门核对决算数据,但是由于未能同财务会计进行数据核对,对账不及时,常常导致数据差异较大,影响财务报告编制质量,增加工作难度。

(三)权责发生制执行存在偏差

要将权责发生制落实到位,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做好衔接工作,要按照上级关于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文件要求,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无缝对接,核算方式符合实际情况,能够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4]。实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运用,权责发生制更多运用核算各种经济业务,两种核算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当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时,如果一些事项没有进行会计记录,无法进行数据调整,将会出现数据差异。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核算时,虽然没有对款项进行结算,当符合确认条件时,可以根据实质情况进行会计确认。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时,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存在差别,对财务报告的编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数据的转换与调整,这些问题需要给予解决。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要将部门财务账和基建账合并处理,并进行双分录核算,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基层会计人员没有开展过这类业务,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不足,没有完全做到双分录核算,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时,由于会计核算主体存在问题,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完整,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处理,但由于多种因素,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资产数据并没有在部门单位的固定资产账目中体现出来,此种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基建资产数据的缺失,造成对资产的核算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

(四)收入成本核算配比较难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规定,需要实行权责发生制的记账方式时,很多财务人员不适应,对新的记账方法不了解,不能准确地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法来记账。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不强,缺乏成本核算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积极作用。在一些财务人员的思维观念中,现金流入流出才是记账的依据。比如,对于接近年底产生的收入也要主动预估相应的成本,但是一些单位未能规范操作,加之由于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特殊,由此增加了成本核算工作的难度,很多项目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存在很大困难。

三、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提升财务报告编制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改进编制方法,提升编制水平

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平行记账的方式。为顺利开展平行记账工作,需要对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更新,财务报表是根据各种财务数据核算形成的。事业单位要重视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要以信息系统开发调整为契机,对单位财务记账系统、部门决算系统和财务报告系统进行有机整合,从而能自动提取数据、汇总数据以及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实现账表一体化,建立综合的财务核算平台,最终做到会计数据与会计决算报表、财务报表有机结合,数据链接畅通,避免因为人为因素导致偏差,为政府部门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财政预算会计仍然执行收付实现制为主的核算方法,因此在编制综合财务报告时会遇到对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进行调整的情况。政府部门在编制综合财务报告时,要对需要调整的事项进行分析评估,选取合适的编制方法,因为一些会计决算数据可靠性低,会计报表存在调整事项,进行调整时,要结合预算数据、财务报表数据来计算调整金额,要确保会计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避免出现会计信息数据失真的风险。

(二)做好数据核对工作,确保会计要素统一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账目核对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好账目核对工作,对于不同报表,以及报表科目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保持一致,保持对应关系。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能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有重要比重。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针对累计折旧,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处理,而在未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之前,对于累计折旧,并未明确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只是针对折旧数据进行单独计算。在开展会计工作过程中,存在账务处理与平台数据之间的衔接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资产类别,要做到准确划分,在资产增、减以及计提折旧操作时,要及时全面的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对,确保数据一致性。针对往来款项,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做好事项核实工作,对于外部往来事项,应由专人进行处理,在职权债务确认过程中,可以通过函证的方式进行。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往来款项,财务人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并严格履行好各项手续,以年度为周期进行处理,确保在一个年度内处理完毕。对于收入费用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单位经济活动类型,以及经济性质,进而了解单位年度运行情况,在编制报表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数据核对工作,确保在双会计基础上,收入费用能够保持一致,从而减少失误[5]。

(三)注重搭建适应权责发生制需要的会计管控体系

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时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然而目前很多行政单位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方式进行账务处理,在处理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事业单位的基建账还没有完全与单位的财务账合并处理,财务数据不完整,影响了财务报告的编制质量。要做好部门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合并报表,主管部门要妥善处理好各类信息,做好统筹安排,内部单位与外部单位要与单位信息库相匹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定出台数据管控手册,对本部门的各类信息进行规范,明确编码规则,为财务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工作。要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因为主体问题导致的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可以建立基础设施数据库,根据项目的项目主体、立项时间等具体要素点,将公共基础设施纳入数据库管理,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数据准确性[6]。当前时期,政府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数量很多,标的金额较大,如果这类数据缺失将会对财务报告的全面性造成很大的影响。要努力解决获取公共基础设施数据困难的问题,将政府部门预算项目管理的经验充分运用到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中,根据项目要素进行确认,确保将资产入账处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第一步,要求各基层单位要在具体职责范围内对各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进行确定,划分准确,避免因为权属不清造成入账不准确或者出现遗漏的情况。第二步,入账价值要确认准确。利用基础设施项目库,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各基础设施的立项及结算报告,确定出基础设施的入账价值,入账数额要经过审计部门确定,或者根据评估报告来确定。第三步,对于没有建设完成的基础设施,要先估算入账。当项目审结时,再调整入账价值。对于新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果能够确定出入账价值,就第一时间确认,对于估算入账的要及时调整,逐步实现将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纳入政府资产管理范围,并在财务报告中得到体现。

(四)注重提升收入成本配比科学性,确保核算精准

按照严格的账务处理程序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记账规则进行了很大的改变,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有利于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财务人员要认真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涵和规定,认真做好新旧准则之间的衔接工作,为新准则的顺利实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改进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财务人员要注重财务核算工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认真落实新会计准则的各项规定。在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时,很多数据都是来自政府部门的财务报表,而这些报表都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处理的。当年末进行账务处理时,对于收到项目款的处理方式要根据项目状态来决定,如果项目还没有开始进行,可以用往来科目进行处理,记在预收账款科目中。结语综上所述,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是财务工作的重难点,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背景下,单位要注重推动财务报告编制规范化、合理性、科学性。新《政府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加强财务规范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出了关于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的新规定。作为政府部门,要主动面对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于在财务报告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适应新要求,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提高业务能力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各项经济业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作者:李彦琼 单位: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漳浦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