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4 19:55:51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1)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激发学生求知心理和爱好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我教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反映的是作者依依不舍送别好友的情景:诗人和好友分手了,远行的船越来越小,留给诗人和远行者的都是孤单的身影和依恋的心情。教学时,我选择播放李书同填词的《送别》曲,那悠扬缠绵的乐曲,扣紧了学生的心弦。当他们沉浸在深情哀婉的乐曲中时,我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这时,学生的心绪已不知不觉地被带入诗境中。他们初步感知到诗文的美妙,并产生了进一步去理解诗句的欲望,收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又如,课文《梅花魂》一课教学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这样的动感画面:寒风在呼啸,大雪在纷飞,在这冰天雪地中,梅花却灿然怒放,它以不屈的傲骨,迎接冰雪的挑战。画面配之以大家熟悉并喜爱的歌曲《红梅赞》,并同时出现红梅赞的歌词。深情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歌词,使学生完全陶醉了。同时,梅花的高洁不屈的品格自然地凸显在学生的面前了。这激起学生对梅花的赞扬与喜爱,学生怀着这样的情感自然地进入对课文《梅花魂》的学习之中。

又如,教学《黄山奇石》时,课始,随着老师一番赞美黄山的话语娓娓道来,屏幕上展现出黄山那奇形怪状的岩石,学生们目睹着“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怪而有趣的岩石,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多美呀!”“啊,真神奇!”……一声声惊叹流露出学生们心中的向往,活跃的思维有如泉涌,欲心驰神往地探究黄山奇石的奥妙,于是,学习课文的热潮就开始了。

二、课中,运用多媒体组合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功能,配上教师的讲解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感觉、知觉、听觉、表象

和想象,这样,可以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又如,教第五册《科里亚的木匣》一文中,要解决“妈妈用量步子的办法找到木匣,可是科里亚用同样的方法却找不到木匣”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妈妈步伐没变,而科里亚步伐变大”这个原因,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我借助电脑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显示对比科里亚脚步的大小变化、妈妈脚步不变的情景,并反复演示,这样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月食》一文的教学中,月食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效率,我制作了能体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动规律动态课件,同时,还特意突出了地球的阴影。教学时,操作课件,月亮由于绕地球转,慢慢进入地球的影子,能反射到太阳光的部分也就越来越少,等完全进入影子,即形成了月食……学生通过亲眼看,一下子便明白了月食的成因,真是省时省力。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回声》中水波、声波的返回可用动态图片来突破难点,《黄山奇石》中黄山风景的秀美,《雷雨》中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又都可采用影像来突出重点,同时在学习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或诗歌时,可选择一段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来渲染情感,以突破情感的教学,教好指导朗读,而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又可选用一段优美而轻快的音乐来增添美感……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在课中合理选择并使用多媒体,一定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2)

(一)正确朗读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应在学初抓好拼音教学,这是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抓好汉语拼音教学是正确训练朗读的关键。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应抓紧抓准,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拼读生字,扫清朗读过程中的障碍,教师要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直到学生读准确为止。

(二)抓好字、词语、句子教学。学生首先要识得文中的字,懂其义,并且要知道哪些是词语,哪些单纯只是字。对于长句,要做到分节朗读但不能断其义,要分的恰倒好处,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分。低年级学生因为识字少,知识面窄,所以在朗读时易出现破字、断句等规象,要改善这种状况,还要狠抓朗读训练。一些学生在朗读中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地看着书来读,教师要严格要求他们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认真地指着,准确地读出来,对于学生朗读中常常出现的丢字、添字、一字一顿、重复、拿腔那调等现象,教师要做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只有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才能收到实效

(三)抓语气训练。在朗读中,使学生明白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不尽相同时,学生读文就不会只读成“一马平川”,而是高低不平,错落有致了。

其次、培养学生审美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力求做到语音标准、规范,不读错字、别字,不加字、不漏字,声调要有抑扬顿挫的美感,语气要抑扬顿挫,语流要轻重缓急,语速要有快慢变化,读出节奏感。使朗读要做到与文章内容一体化,有感情地表达文章中心意思。如二年级语文课《黄山奇石》一文,表达了对祖国河山浓浓的热爱之情,在朗读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气,语气要轻、要缓,要表现出黄山的奇、黄山的秀,使黄山的美丽如生动画卷在读中再现在眼前。仔细阅读品味描写“猴子观海”、“仙桃石”等几块奇石的美妙词句,让学生、作者与黄山胜景交融在一起,犹如身临其境,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然后再让学生把感受到的、想到的、领悟到的说出来,使其真正明白黄山奇石,奇在哪里,怪在何处,真正感受到黄山之石蕴藏着奇特美妙,如此的读法才能体现出一个“奇”字。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优美课件,引发学生的创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随课件画面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能激发他们的朗读情趣。低年级儿童易于接受感性知识,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切忌单纯模仿,这样易形成低年级学生厌读心理。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阅读情趣。如在指导一年级语文课《小白兔与小灰兔》时,先用动画的形式播放本文故事,将小白兔的勤劳,小灰兔的懒惰灵活的展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一下子喜欢上勤劳的小白兔。在读有关小白兔的语句时,就能以亲切的语气去读。

(三)抓朗读方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能逐步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意思。但单一的朗读方式易在低年级学生中产生疲倦、厌烦的心理,而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则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朗读需求,从而提高朗读水平。如教师可以采取个人朗读竞赛,小组朗读竞赛,轻声朗读,大声齐读等不同朗读方式。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3)

S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白板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笔者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投影相结合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深感电子白板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教与学、优化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中的作用效果显著。

一、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效事半功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才会讲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白板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白板的视觉效果显著,色彩、照相、拉幕、隐藏、动画等功能极大地吸引了以兴趣为先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荷花》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荷花的热爱赞美之情,让学生感知作者所写的荷花的三种姿态(即半开、全开、含苞),我在电子白板课件中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荷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接着让学生读文本,通过练读找出最喜欢的一种姿态,进而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感受荷花的美丽。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我利用“探照灯”效果将荷花的姿态一一呈现,学生觉得非常新奇,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能留下最生动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电子白板的运用使重难点迎刃而解

语文教学中,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重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交互白板技术这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学《槐乡五月》,教学的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在这堂课上,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先将12张槐花图片制成精美的PowerPoint,将它在白板上显示出来。在阅读前欣赏图片,感受到槐花的美丽。接着在白板中将描写这些槐花的句子呈现出来,让学生朗读这段话后,各自感悟,针对重要的或有感悟的词、句做批注。为了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我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感情朗读呈现。这使得白板不仅仅有利于“教”,更重要的是它也方便于“学”了。这种方式的学习,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重点。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

三、电子白板的多功能性,为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电子白板,可以把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保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或放在计算机上灵活地随机调用。使用时,教师只需拖动、批注,课堂教学就恢复了“黑板+粉笔”的灵活。如《黄山奇石》一课,课前我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添加了许多黄山奇石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黄山奇石“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由于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不同,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黄山的奇形怪状的石头都不尽相同,学生说到黄山奇石姿态或者哪一种变化时,我及时地从资源库中拖出有关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黄山奇石的特点。可见,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为本课的教学增色不少。手中一支电子笔,随点随拨、即触即停,不需要辗转于黑板和多媒体讲台之间,使音乐和图片的呈现更加便捷,使课堂的流程更加流畅。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在白板上批注、勾画,更使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巧妙结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课堂生动、流畅,促进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与对话,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课堂更多了一份灵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课堂更显得生动、细腻,图片、信息量的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了教育效果,有利于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4)

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具有创造型的思维能力。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无论是学生上午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它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智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而想象力在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理解他人体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创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市人们探索新领域的触角,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品味词句,引导观察,从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品位词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我从品味词句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理想像的含义。

二、引导观察、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再学习“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等章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维中语言表达的顺序,即先介绍景物的名称,然后叙述景物的形状特点,最后介绍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对文中略写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等景物进行再造想象,续编新内容。具体步骤是:

1.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扩充想象内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5)

【中图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53-3

石涛,原名朱若极,字石涛,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靖江后人、清湘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清兵入关第二年,其父靖江王朱亨嘉在广西桂林自称监国,兵败被擒以幽死。石涛尚幼,托内官存活,逃至武昌,剃发为僧。其后由湖广、江西云游浙、赣、皖等省,在安徽宣城住十五年,和宣城一带的文人墨客交往。游黄山,见“奇松怪石,千变万殊” “狂喜大叫,而画以益进”。又在南京住九年,南京是文人会集之地,与之交往的诗画朋友更多,艺术有了进一步成就。这时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固,民族矛盾比较缓和,康熙南巡时,石涛在南京和扬州曾两次接驾。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志康熙三十二(1693年),石涛旅居燕京(北京,当时又称长安),前后约四年的时间。他长住且憨斋,有时住岳归堂、海潮寺。曾与王原祁合作《兰竹轴》赠辅国将军博尔都。这次北行,接触了北方雄伟的山水与著名收藏家所藏的各代名迹,使他的艺术益进于成熟。1692年秋回到南京不久,渡江定居扬州,晚年以卖画为生,死于扬州。

他在诗、书、画以及印章方面都有高度成就,山水,树石,花卉、虫鱼,以至神像、美人都能画,突出的还在山水和花卉。石涛十四岁开始作画,终身勤奋。至今尚存大量作品:如《黄山图》轴(有多幅,其一为辽宁省博物馆藏)《庐山观瀑图》轴等是一种类型,笔墨豪放而有雄伟的气势;《细雨虬松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和《黄山图》卷,用笔略细,着重于对山水的真实感受; 《黄山八胜画册》等,则笔法老辣流放; 《余杭看山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又用一种流动如水波的线条来画山峰石皴,极其生动之致; 《淮扬洁秋图》轴(南京博物院藏)则笔墨秀雅致; 给人以清新之感。

石涛山水画的构图、笔、墨千变万化,风神面貌特多,特别灵动,赋予笔墨以自已的心灵与艺术的激情,有现实依据,但又不拘泥于真山水的如实描绘,有概括提炼,也有夸张。他在画面上追求的意境也是很独特的。他的笔墨有粗的、细的、光洁的、破烂的、干的、湿的、浓的、淡的、明净的、泼辣的、疏朗的、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来驱使,以达到所追求的画面效果。他的山水画是清代的最高成就,这种画格是前无古人的。当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建华评论说,石涛“能熔铸千古,脱去时习,独出手眼,无一笔浙、吴两派习气”。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形式分析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石涛曾为且憨斋主人慎庵作《搜尽奇峰打草稿》长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家潘正炜这样评价:“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为之心惊魄动,真奇笔也。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奇峰。石涛子,洵不愧为一代奇人已。”他一生的随意之作甚多,而这副却是经心结撰的,它是石涛艺术风格成熟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一)卷首的七个大字

《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长卷是石涛晚期的代表作。卷首有石涛题隶书“搜尽奇峰打草稿”七字,可看作他山水画创作的纲领。

清代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第八章》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条也。”现代黄宾虹《画语录》云:“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此最要紧,进而就得多打草图,否则奇峰亦不能出来。懂得搜尽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结合,画乃大成。”

总而言之,在广泛搜集、体验天下各地奇异山川景色的基础上进行山水画创作。山川景物与我的精神,与我的艺术修养、创作经验、冲动、灵感有机结合形成了绘画作品。

(二)卷中“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1.从风格上分析

“狂”是石涛艺术最突出的特点,石涛在世时,这一特点就为人们注意。费锡璜《松石引赠石涛上人》云:“吾师得名亦已久,写出青山福福奇。生面从前开未有,皴染破尽古人法。眼光如炬胆如斗,胸中丘壑日层出。顿觉倪黄翻在后,精灵岂必竹与松。君不见石上飞泉作龙吼。”费锡璜也注意到其画作狂涛涌起的特点,《宛雅》三编卷二十载,常自题曰:孤峰奥处补奇松。又曰:峰来无理始能奇。

石涛是脆弱的,敏感的,而且杂有一些阴柔之气,南国的细腻在他身上也有体现。他的狂不是粗犷,旷达,不是苍凉粗犷唱大风,而是一种酡然的生命沉醉。

石涛的另一面目是狂涛怒卷,他作画作诗,就是疯狂而发一大痴癫。石涛作画可以说直承张、王墨的传统,狂涛怒卷,大开大合,急速的笔墨,飞旋的意气,烂漫恣肆,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再就是石涛的惟我独尊。“我赋予了世界以意义”,石涛这一来自禅宗的惟我独尊的思想,在他的艺术中有充分的体现,这是狂禅的境界,也和浪漫的楚风豁然贯通。他说他画画完全融到了对象之中:“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这不是以自己的心灵去融汇世界,而是在生命的沉醉中,回到世界,恢复生命的自尊,而不是法度下的屈从。

可以这样说,这幅“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他大半生云游四方,登山临水,搜尽奇峰,之后的集作。

2.从技法上分析

卷首危崖层叠,中间群山起伏环抱,尖峰峭壁直插,奇峦怪石错落其间。山中溪萦洄,注入大江。卷尾一山屹立江心,烟浮远岫。全卷气势奇险,笔墨飞动,用坚实凝重的线条,勾取奇峰。石上皴法稠密,依山峰之势而盘曲交错,笔笔遒劲,“峰与皴合,皴自峰生”,二者紧密联系,十分自然。山间布满苔草,疏密浓淡有致。林木挺立,或斜出,或倾倚,或倒悬,彼此呼应。既有纵览群山之势,又与怪石、乱石相依为命。水波荡漾,长纹细路,与远山相接,由奇险渐趋恬静,使观者悠然意远。此卷皴多、点多、浓点多,却无滞浊板结之病。点与树的结构和动势有机结合,表现出大自然的生命。

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弘,构思奇特,自创高格,非胸臆旷达、寄托高远者不能作。前人评此画,既看到“浓存董意淡存倪”的囊括传统这一面,又注意到此作磊落奇藩、不守成法之另一面。此作意境高远,来自独特的构思,其构思又落实于具体的笔墨,“欲识老僧真笔墨,群山万壁见精神”,正是在笔墨中,山川精神得以显现。宝剑出匣,眩人耳目,细加辨析,究竟有规律可寻,石涛在无法中其实是有法度可以董理的。

石涛此作的笔墨到底有何特点?在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幅画的理解。我认为,这不仅是石涛的成熟之作,而且是体现石涛艺术风格特点的经典之作。点与圈的运用就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前人评此画笔法苍古、奇特,的确有此意味,但有似没有说到根部。

石涛真可谓取进点的妙处,也可以说无所不用其点。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近处用淡点湿墨,轻轻点出,如落下的波谷,是低吟;山皴上用浓墨大点,穿起了荷叶纹理,如同浪尖,是高歌;其间杂草丛树,都以或淡或浓的密密小点点出,当是和鸣。山坳处如隐如现的小径,也多以淡点轻染,是路,却像是蜿蜒的溪流,似乎都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点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乱或治,山脚下散乱地点,如乱石嶙峋,峰峦处整齐的点,如一峰迥立。

在这里,点再也不是线的辅助,不是画成之后的“点苔”,而是这个乐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乐本身”。而洒落满纸的万千苔点,或信笔直戳、或成“个”字铺排,或成“介”字密攒,犹如交响乐中的鼓点,或疏或密,或紧或缓,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形成急促、繁密而又急有条理的节奏,既摒除了杂乱感与不安定感,又增加了蓬蓬勃勃的生机与朝气。这种强烈的书写性线条上却又用无数水墨湿点密密麻麻地点将上法,用点子来造成渲染的效果,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使线与点、墨与色形成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刺激着观赏者追求新奇的心理,从而产生难以名状的惊喜和喜悦。此图可以说是点与线的完美合奏,不愧为石涛生平最壮观之杰作,正如收藏家潘正纬所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为之心惊魄动,真其笔也。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奇峰。石涛子,洵不愧为一代奇人已。”

《搜尽奇峰打草稿》又体现出石涛的圈的特点。这幅作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近山如篆,远山如浪。

此画起手之一段正是以“篆法”写成的,体现出石涛之圈的妙韵。其笔法盘旋着、裹胁着游动,运笔迟滞,风格健朗。他画的虽是冬山,却无云林的萧疏感。用笔如卷,控笔而行,如以老辣之笔作篆,既苍莽,又桀骜。

这幅画体现出“远山如浪”的特点,兹可见以下一段山水。

起手处,是远山,淡墨写成,峰峰相连,如浪花相追,波光潋滟,悠然的唱着欢快的歌。

而其后经过中段平缓的过渡,则大率有些波翻浪涌的意思。山石斟酌采用的荷叶皴,据说此皴法创于王维,其特点是柔和细腻。而石涛又加以变化,他糅合了大披麻的一些方法,将荷叶皴的线条拉得更长更细密,如风乍起,浪才生,没有凌厉的气势,确如对答的群沤,自在奔腾,轻歌慢唱。这里还揉进了一些卷云皴的意味,使山势有一种飘动感。不守一家皴法,或南或北,只要有用于意,都尽情采用之。

此段正映证了石涛所说的山即海、海即山的思想。石涛的朋友徐云评此画说得好:“三车解悟吾师去,留此波涛觉后人。”石涛此画中的“奇峰”,毋宁以“波涛”视之。

就《搜尽奇峰打草稿》全画来说,可以说点中有圈,圈中有点,圈圈点点,点点圈圈,极尽奇妙。圈以线成,此画可以说是线与点的合奏,真将线点结构的意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线和点二者言,点显而线隐,点多而线少。以较少的线穿起点,使点在散漫之中,又有内在的脉络,在迷离之中,又有了一些可以把捉的线索。点迷离,线飘动,在飘动之中出现迷离,在迷离恍惚之中有流动之韵。

而就其取古篆之法言之,其实就是点与线的结合。其用笔最似《石鼓文》,圈中有点,见其剥蚀;点中有圈,见其盘旋。这在其作品中表现非常明显,前有所述,此不重复。

黄宾虹《虹庐画谈》云:“清湘老人所画山水,屡变屡奇,晚年自署‘耕心草堂’之作,则粗枝大叶,多用拖泥带水皴,实乃师古人积墨破墨之秘……石涛全在墨法上力争上游。”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题跋分析

石涛题跋的千变万化、不可究竟是石涛绘画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特色和突出成就。自有所谓“文人画”以来,画家们无不注重用题跋来补充画面的不足或生发画面的意境。石涛的题跋,有时题在画面的上方,有时在下方,有时在卷前,有时在卷尾,有时在边角,甚至有时在画面中间,一切服从于画面布局与效果的需要。题跋所用的字体也是变化多端,忽而行草,忽而隶篆,有时甚至多种字体并用,可以说石涛是同时代最为自觉地讲求题款书法与画面形式相协调的画家,细笔清雅的小幅册页往往用秀丽婉约的行楷题跋,粗笔奔放的大幅卷轴往往用古茂苍茫的草隶题跋。石涛题跋的内容既有阐发画面意境及阐述画法、画理的,也有慨叹身世际遇及针砭人生世事的,甚至有与画面内容无关而纯粹出于画面形试需要的。

而《搜尽奇峰打草稿》卷末的长题,全文如下:

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着。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可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哪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辨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下,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

钤白文“苦瓜和尚”、“冰雪前身”、“石涛”印。

石涛在此画卷后题上论画长文,自有深意。其一,他赞同郭熙画山的“三可”论,即“可望、可游、可居”,并举例加以说明,而且对闭门造车者提出严厉的批评,表现出石涛对“生活”的重视,贯彻了以山水实景为师的一贯主张。其二,他主张在对真山真水有深刻体验的基础上的创新,反对玩艺术(“交泛滥之酒杯”)和保守主义(“货簇新之古董”),反对一味摹仿古人今人。其三,从“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句,可以看出,石涛反对把艺术法则(包括艺术程式)固定化,同时又绝不否定艺术客观规律和具有指导作用的艺术法则(比如他的“一画”论)的存在和重要作用。从石涛文字的口气(“学者知之乎?”)看,他认为当时真正懂得艺术规律和借古开今的人是很少的。无怪乎石涛晚年旅居扬州后,要写他的《画语录》和《画谱》了。

参考文献:

[1]清・李.大涤子传[M]

[2]黄宾虹.虹庐画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3]杨成寅.石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5]顾强先.石涛绘画研究[M].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第三期,1981.

[6]朱良志.石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清・石涛.石涛画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8]韩林德.石涛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清・石涛.画语录[M].(知不足斋丛书)本.

[10]郑拙庐.石涛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6)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在布置学生抄写生字时,要求学生用生字卡片做个游戏:第一步,把生字按字形结构归类;第二步,把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再按在田字格中所占比例的不同情况重新排列,即按左宽右窄、右宽左窄、左右各半、上大下小、下大上小、上下各半的字归类。学生在归类的过程中,动眼、动脑、动手,兴趣盎然,同时反复观察每个生字的字形结构,加深了印象,一般抄写三遍就足够了。我还把抄词语变为写词语,就是鼓励学生在抄词语的时候,抄写一遍生字组成的新词,再根据生字的意思自己组一个到两个词语写下来。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创造发挥的余地,又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就不再视抄写词语为枯燥的事,而是津津乐于此事。

二、作业设计要有开放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开放性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使作业和实际生活接轨。让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知识,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书报、影视作品、网络知识、乡风民俗、传统节日等都可以作为作业内容的资源。例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写了黄山一绝——奇石。课文具体描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特点。语句生动,十分有趣。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上网搜一搜黄山奇石的照片和视频。第二天上课之前,就有很多学生非常兴奋地展示了他们搜到的奇石照片,有课文中提到的奇石,也有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奇石。课堂上我抓住课文中对奇石形状和姿态的描写,配上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朗读,让学生充分领略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课文的最后一节,作者列出了另外一些奇石的名称,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但没有具体展开描写,最后还写到“还有一些没有名字的石头,正等着我们给它们取名呢!”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让人意犹未尽。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两份选择性完成的作业,作业A:将最后一小节中,作者没有展开描写的奇石,选择一块进行合理的想象,模仿课文写具体。作业B:在网上搜索的黄山奇石的图片中,选择一块自己最感兴趣的石头,发挥想象,自己给它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并配以书面的特点介绍。两份作业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后者创意的空间更大,难度也更高。

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既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园地,所以,我也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内容引进语文作业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质。例如,我们学校响应教育局号召,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就布置学生回去背诵、练写朱子诗词,让学生感受到朱熹伟大的人格魅力,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学生的智力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结构的不同,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智力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作业的时候,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考虑到难易的不同要求、题量的轻重分配、时间的长短安排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那些优等生,则让他们“吃饱”又“吃好”。

例如,关于背诵方面的作业,一般学生只要求按教材要求背诵,而对那些优等生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句段背下来。再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

1.把课文中介绍的奇石讲给父母听;

2.将课文中提到但没有具体介绍的奇石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给父母听;

3.在网上搜索的黄山奇石的图片中,选择一块自己最感兴趣的石头,发挥想象,自己给它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再讲给父母听。

这几项作业难度依次提高,分别适应于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各取所需,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作业设计要有自主性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7)

黄柏山森林公园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气温为15.2℃,7月最热平均气温22℃ ,是消暑避夏的好去处。

黄柏山是江淮植物区系的交汇点,植被区系以亚热带种类为主,兼有暖温带植被成分,因此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有植物2000余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植物就有20多种,如银缕梅、青檀、金钱柳、古银杏、鹅掌楸等。动物种类繁多,有371种,其中白冠长尾雉、商城肥鲵、金钱豹、豪猪、狍子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因此黄柏山被誉为豫南的“天然动植物王国”。

优越的气候条件、充足的水源、较高的植被覆盖率,使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王兵教授于黄柏山测得负氧离子含量为我国空气负氧离子保健浓度评价标准最高等级。

黄柏山拥有丰富独特的森林景观。景区林木茂密,林相整齐,森林覆盖率高达97%。大面积的林海铸就了这里独特的森林资源景观:红绿掩映的小林海原始森林、天池千亩竹园、大牛山万顷松涛、界巴冲映山红、前河红叶林、王后冲紫荆园等森林景观遍布山间。林内空气湿润、清新,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来这里踏青,杜鹃花一丛丛、一簇簇,映红满山,漫山绿叶红花,十分赏心悦目。野兰草点缀其间,混合着春天的气息,清香扑鼻,令人陶醉。盛夏时节,林涛阵阵,遍山碧绿,万木峥嵘,生机盎然,美不胜收。秋天则天高气爽,碧海晴空,漫山红叶,落叶缤纷,五颜六色的野果点缀其间,如猕猴桃、八月楂、野葡萄等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万木萧条的冬季,这里的松竹仍然挺拔苍翠,傲霜斗雪,远山银蛇飞舞,景色迷人。

密林深山之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有清香怡人、回味无穷的黄柏山九峰云尖茶,有别具风味的花儿菜、苦菜、竹笋、香菇、厥菜、贯众、黄柏山甜{等土特产品,有治风湿、晕眩有奇效的天麻、清热解毒的黄檗、滋阴补肾的茯苓、“人间仙草”灵芝、药食兼具的桔梗等名贵中药材。

回荡传说的山谷

黄柏山中,各种奇特的景观为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平添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而回荡着杨腊红与黄花天子故事的黄柏山大峡谷以及高山平湖的黄柏山天池,则吸引着人们流连忘返。

黄柏山大峡谷入口将军X上,有块造型奇特的巨石,石顶苍松作冠,红花为缨,形状酷似古代戴着头盔的将士。相传北宋年间,黄花天子不满宋朝昏庸统治,率众起义,自立东圣神州九渡莲花国,此处便是重要据点之一,杨蜡红率军围剿,黄花天子不敌退守他处,其军师龙天飙忠心护主,摆下石门阵,誓死据守天险,英灵化作巨石,便作将军石。将军石畔,黄山松于崖石之间横空而出,姿态万千,如美女、如醉汉、如苍龙、如飘云,或仰、或卧、或立、或侧,媲美黄山景,尽显松之韵。

峡谷中独特的巨型花岗岩地貌在河流千万年的冲刷下形成了滴水峡令人难忘的景观:瀑布群集,深潭星罗,巨石林立。有饮马涧、梳妆潭、铜锣潭、桃花潭……其中犹以铜锣潭最为有名。谷底一处清澈见底的潭水,坐落于山涧,与四旁绿树青山相映成趣。谷底更有相传是杨腊红攻打石门阵时的饮马涧及战隙梳妆沐浴的梳妆潭。

海拔835米的深山里,汇集着一方碧翠的池水,这便是滴翠湖。湖畔茂竹绵延,苍翠欲滴,水杉耸立,高大伟岸,松林起伏,涛声阵阵。湖中水波粼粼,碧若翡翠,浮山掠影,尽收池底。四时之景不同,最美是云雾起时,丝丝缕缕,洁白如絮,远山近水,时隐时现,变幻无穷,置身其中,如临仙境。

文人的遗踪

黄柏山人文历史悠久,南宋爱国大词人张元干,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以及同时代著名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高僧无念禅师……都曾寄情黄柏山山水,感叹江山社稷、世事沧桑,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有的还在此隐居避世,著书立说,或开园建寺,广传佛法,使黄柏山成为“江淮文蔚”、“楚豫禅宗”之地。现黄柏山存有寺庙、书院遗址十余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法眼寺、息影塔院、李贽书院等。法眼寺为明代著名僧人无念禅师创建,是鄂、豫、皖三省古刹,有“楚豫禅宗”之称。无念禅师为古代百名著名高僧之一,曾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七省经略梅之焕往来甚密,因而法眼寺在当时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其楹联 “三十里隔断红尘看茂竹深林别有风情殊事世,五百年重开绿野听飞泉鸣鸟另出境界异人寰”正说明了当年黄柏山之鼎盛。如今法眼寺历经风雨,门前两尊2米多高的石狮、两株需四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银杏风韵犹存,记载着法眼寺的荣辱盛衰。

息影塔,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天启年间七省巡按梅之焕为纪念挚友无念禅师而筑,俗称“祖师塔”。塔体八方共四层,系料石砌垒,三层平台均铺条石,据说无念禅师葬于第三层平台下。四周石墙,竹林环抱,仍见石桩残迹,在息影塔两侧,有楹联一副:“白棒藤条明见性,萝卜白菜悟真经。”彰显一代禅宗清心寡欲、参禅悟机的形象。息影塔四周近300米范围内,还有7个高1米至3米不等的小塔,相传是无念禅师的弟子们为护卫祖师塔而建。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8)

当绘画成为一种职业状态和日常习惯,张大千的个体性格和艺术追求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最终促成鲜明的艺术性格的生成。艺术性格是指艺术家个人长期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艺术家复杂的人生体验与心理历程的积累,是艺术创作与心理情感的契合。朱光潜曾说:"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生命艺术化","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于人生。"。个体性情和生活历程与艺术创作和艺术性格相互对应,互为影响,共同呈现出艺术家的艺术特质和个性。作为一名在艺术上造诣高超、艺术影响深远的书画一代宗师,张大千生活经历丰富、艺术足迹遍及海内外、艺术探索和研究不断,精妙的艺术作品成为了社会珍贵的精神财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张大千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将个人的本质心理投射到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格又反映出艺术家的生活心理。

一、根植传统

生活中在家庭礼规和习惯上处处遵循传统文化方式。艺术上研学传统名师、严格依循传统绘画的学习方法。张大千从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都有着浓厚的传统情节。布履长髯、道骨仙风的传统衣着是他最鲜明的外形特征,在海外几十年的艺游生活中,始终以中国传统装扮示人,宣扬了中国文化也体现出他的恋归故土之心。同时他遵孝重悌,尊对长辈、尊对兄长。家庭教育中,教导子女在生活习惯和日常礼仪中都要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如晚辈早晚给长辈请安、吃饭用餐尊敬长辈等。张大千自己也是一直在生活中尊重长辈,即使兄嫂也以长辈之礼对待。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海外生活时,始终书信不断并以自己之力照管远在国内的兄嫂侄亲。张大千强烈的家庭观念意识也反映出近代传统文化观念在个人心理上的影响。另外,家规有三戒:戒烟、戒酒、戒赌。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才能正确行事做人。张大千与兄长张善子开办了私人门堂"大风堂"招收徒弟、传道授艺,延承了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绘画师徒相授的教授模式。"大风堂"对入门弟子都有严格的传统拜师礼仪规定,弟子叩头行礼、接受老师训导、师徒互赠礼品,这些尽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和精神。张大千在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崇敬和依循同样也反映在他长期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中。年轻学习古人画作时,便苦学精研石涛和山人的画作和绘画理论。品评鉴赏石涛作品之多、临摹学习石涛之专都是同代艺术家难以达到的,因此张大千被誉为"石涛再世"。张大千曾经为了求得石涛的画作而"甑无米、榻无毡,弗顾也。",由此可见对于传统名家的崇敬和喜爱。"习画,应先审选一家作为楷模,从勾勒名迹入手,打定根基;渐次参考各家以扩境界,但亦宜撷取各家之长,切忌不问精细囫囵吞枣;最后能化古人为我有,创造自我独立的风格。对传统的谦虚吸纳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艺术根基。传统绘画中,传统文人画一直以文化内涵和抒发胸臆的特点成为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文人画中,在诗、书、画艺术各个方面,艺术家都要有很高的修养和积淀。张大千对传统艺术和文化也都有较高的艺术修为。他认为渊博的知识对于画画也是大有益处的。他对学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多读书。"绘画之外的传统见识和博学知识为他的绘画之路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广博全能

张大千喜好广泛,在生活中处处都体现出艺术的趣意。在书画装裱、书法篆刻、摄影、园林、戏曲、旅行、艺术评论、艺术鉴赏、艺术教育、美食烹饪、社会活动、石窟艺术保护和研究等方面才华出众,建树卓绝。张大千三次踏行黄山,饱览黄山风景,体味自然山川的奇秀神韵,"黄山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无奇不有。"张大千对黄山情怀深厚,黄山的奇、险、深、幽为他提供了创作上无限的灵感和感悟,直至晚年也仍在思怀黄山,构思黄山。不仅黄山画作作多达六十副之多,诗词文赋四十多首。除此之外,还以摄影的方式来记录黄山的自然风光,后来汇编成了《张大千黄山摄影画册》,奇秀的黄山美景终于为更多的人了解。张大千所拍的黄山《蓬莱仙境》在比利时的万国博览会的摄影作品赛中获得"金奖牌"。1930年张大千和张善子、黄宾虹、郎静山等画家一起组织了开发黄山的"黄社",号召所有社友都以绘画、摄影、诗词和文章等方式纷纷为黄山作艺术宣传。这对于黄山成为旅游名胜做好了开发和宣传,现在黄山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张大千情系黄山,以书画、诗歌、摄影和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展现了对自然山川的体悟和情感,同时也体现出张大千才能广博的一面。生活中的张大千爱好广泛,他的一生成为近代艺术家趣闻轶事的一段传奇。张大千在生活中广泛的爱好、洋溢的才情同样也投射到了艺术探索和创作中。张大千绘画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题材上,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各科均能,各科俱佳。画法上,工笔、写意、工写结合、泼墨泼彩样样精通。他是现代绘画中少有一位全才型艺术家,被徐悲鸿称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艺术尤以山水画著称,山水画学习从名家诸派入手,博采众纳,融会贯通。他的山水画学习追名家,师法众,起步高,因此能逐渐走向山水创作巅峰。人物画方面,自小受母亲、兄姐的指导和影响,古典人物、仕女、佛像人物、敦煌供养人和泼墨泼彩人物等不同人物类型都能神态尽显,各具特色。花鸟画及动物绘画方面也是独具神韵。花卉、蔬果、禽鸟、虫草、猿猴,甚至常人不屑一顾的哈巴狗也能成为他画中的表现主体。晚年借鉴古人泼墨之法,创新了泼墨泼彩艺术表现方式,最终艺术水平到达艺术的高峰。

三、行万里路

纵观张大千一生的艺术履痕,拜师学艺、旅居生活、艺术交流,从中国内地的四川、上海、北京,香港到海外日本、印度、阿根廷、巴西、意大利、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美国等地,其艺术足迹真可谓纵横万里。以自然造化为师,"搜尽奇峰打草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古代的画理中就曾强调画家亲身观察体悟自然的重要意义。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畅游中国内地各大名山,饱览山川胜景,黄山、华山、莫干山、雁荡山、桂林、青城山、峨眉山等山水,地域气候各不相同,因此山水韵致也各具特点,为之后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打好了腹稿。步履万里,同样艺术之行也是艰辛艺炼几十年而终达佳境。张大千画风气质几经变化,从30岁的"清新俊逸"、50岁的"瑰丽雄奇"、60岁后的"苍深渊穆"到晚年的"自然淳化"。同时期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家毕加索,也是在不断地艺术探索中前行,历经了多种艺术风格。包括蓝色时期、粉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和田园时期不同的艺术尝试和探索。由此可见艺术之路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漫长的艺术追求之路犹如行走万里,艺术高峰的攀升渗透着艺术家一生的勤学与精研。持之以恒的长期的艺术坚持和探索,张大千最终到达艺术的至真之境。

四、明丽大气

张大千性格豁达开朗、慷慨大方、义气豪爽,具有乐观自信的心理特点。张大千一生卖画养家,收入不菲,但往往没有多余的钱财。除了热衷古画收藏而"富可敌国,穷无立锥之地",张大千对朋友、对亲人都是慷慨大方,尽全力帮助。曾为社会低下的茶房服务生画画,也曾买画捧场,提携穷困潦倒的画坛后人关山月。张大千与挚友江南才子谢玉岑的情谊相投,友谊深厚。1934年当朋友贫困和患病之时,几乎每隔一日从苏州去常州专门探视好友,并作画相赠。据称,张大千与谢玉岑的交往中,赠画达到了200副之多,显示出张大千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在朋友病故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不顾自己经济的拮据而倾囊相助谢玉岑遗孤,帮助度过难关。张其昀评其为人:"内重外轻,至诚怛恻,具有真性情的人。"张大千曾教导自己的孩子:"一个人没有开阔的心胸,怎画得出雄伟壮丽的山河;不喜欢动物、飞禽,怎画得出奔腾的骏马、可爱的小鸟;不热爱大自然,怎画得出参天的大树、鲜艳的花朵?"。张大千豁达大气的真性情的性格心理也反映在了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中。张大千在绘画色彩上,无论是仕女、花鸟设色上总是明丽清朗。如在花卉花瓣上着色生动、花卉娇艳之态体现得恰到好处。他喜好画荷花,以此体现自己的性情。彩墨荷花中,荷花花蕊的暖色与荷叶的冷调相互衬托,相得益彰。明丽的色彩是艺术家内在心理开朗豁达的外化与表现。另外,张大千的艺术还还呈现出豪迈大气的画面势气。早期艺术较为工整严谨,但画面构图布局层层相因,体现出浑然的势气。中后期艺术笔法自然,更增势气。如画荷花,喜好画数丈之长的根茎,墨色淋漓的荷叶,浑厚大气之势呼之欲出。82岁时,创作泼墨泼彩大作《庐山图》,画作巨大,气势磅礴,水墨酣畅。将庐山神韵苍茫之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庐山图》高1.8米、长10.8米,山峦叠嶂、云雾飘渺,屋宇楼台、山峦树木、气雾云层在变幻的丹青中亦虚亦实,势气庞然。

五、雅俗共生

张大千内心心理既与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是一位眼光开阔、热爱生活的积极入世的社会活动家,这也是近代社会形态发展与变更在艺术家个人身上的体现。生活中,张大千喜好传统戏剧,京剧、川剧、豫剧、秦腔等,甚至票戏自己扮演戏剧角色,与戏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马连良等都是挚友。一生中喜好凌然傲雪的梅花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在自己的私家园林中摆置梅花,水塘种植荷花。曾以梅花为主题举办"梅花宴"以文会友。这些都体现出艺术家追求高雅的生活趣味。但生活中张大千也是一位喜好热闹、乐于摆谈的人。常与友人同道一起畅谈,画坛艺事、新闻趣事、个人经历都能让他侃侃而谈,尽情畅聊。另外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他善于处理自己与社会各种角色的关系,社会名人、政客商贾、艺人画家、平头百姓都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熟络的人际关系网也为艺术家的艺术生涯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作为一位美食家,张大千乐于烹饪美食,也时常邀约友人一同品味美食佳肴。这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张大千"大隐于社会"的出色社会能力。生活中张大千雅俗并举的心理在绘画艺术中也有对应的体现。张大千的艺术呈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性格和特点。绘画中一方面画传统风雅之物,梅兰竹菊、名人高士、山水隐士之类,另一方面也画牡丹、瓜果蔬菜、虫草鸟禽。画作中既有象征富贵的金碧辉映、艳丽夺目的牡丹,又有体现超脱避世的雅致脱俗、静穆秀逸的山水。既画古代隐士高人,又画现代女性和孩童。雅与俗,文人绘画与现代绘画在张大千的艺术中找到了恰当的契合。因此,张大千绘画虽然根植于传统,但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了现代社会的情趣,具有雅俗共生的艺术性格特点。

结语

张大千的生活中渗透着艺术的精神,艺术中又融合着生活的性格。性情心理与艺术性格浑然一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张大千生活的真实体现着张大千艺术性格的本质。艺如人生、人生如艺,艺术家生活中的性情和个性孕化了艺术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风格。张大千个性生活心理成就了张大千艺高才广、承古开今的艺术性格和魅力。

参考文献: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9)

二、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

在当前的一些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对教学方法的辅助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教媒体不再是辅助作用,反而成为教师演示或者装裱课堂的工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备课时精心制作的一些“精美”的课件,便将整节课的时间用来展示课件,虚耗掉大量的时间,学生则成了观看软件展示的观众。教学不是汇报演出,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完全依赖课件去展示,而没有与学生交流学习,则永远不会实现“多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我在设计PPT时有一些小技巧,如设计完PPT时向自己发问:还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哪些部分过于花哨?什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些反思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在课堂上,我会控制PPT的切换速度,尽量不让学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让PPT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设计总体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控制下,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三、为达最佳教学效果服务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10)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奇石的秀美景观。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更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研读文本。

2.变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改变阅读教学中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教学中我把一些难以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古诗文的时候,经常因为学生对古人生活体验不够,而无法准确把握其主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就会改变这一切。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奔腾不息的长江中,一叶小舟在远处渐行渐远,与浩渺天际融为一体,最后,不见友人,只见长江,那是何等难忘的离情别绪!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边想象是个描绘的意境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自然有声有色。如果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就算讲到口干舌燥,学生也仍是一头雾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这些学习信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3.观察体验,真情表达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习作学习的效果。如习作《可爱的××》,写一种小动物,在教学前,根据习作要求,我让学生事先选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教学时,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拍几组动物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没看清或记不下来还可重放,再看,再观察,写作时注意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来写。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由联想创意,使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展现在眼前,通过直观展示,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此外,我还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发展了个性。

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课堂上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将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了解“克隆”是什么?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由“面”及“点”筛选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同时又存在哪些弊端?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库寻找答案,学生经过反复深入地研读课文,并在论坛交流心得,辩论:该不该克隆人?成功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5.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11)

一、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

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奇石》一文时,运用了信息技术,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

文明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对我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课文中仅有的三张图片给学生留下了模糊的形象。我运用信息技术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课件,在网络上搜索关于黄山奇石的介绍和图片资料。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三个有名的景点作动画展示,山石周围云蒸雾涌。“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在云腾翻滚出,慢慢地显出了“猴子观海”的山石;在晴朗的天空下,“仙人指路”的山石清晰地展现在 学生眼前,学生被这一幅幅身临其境的图片吸引了。信息技术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了具体的感知,黄山奇石在学生心中不再陌生。有了具体的体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由陌生变成熟悉,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容易,有的学生能当堂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更好地突破了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文时,蝙蝠是学生偶尔见到的事物,但是学生对蝙蝠的特性并不了解,雷达对学生来说就更是陌生。如何教好这一课,让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成为教学的一大重难点。如果简单地让这一课变成讲授课,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空洞的知识。没有任何印象,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一定是失败的。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在教学本课教学之前,运用信息技术做了精心的准备。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方便和快捷,我抓住本文的重难点,掌握学生的先前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搜索到科学家的三次详细试验过程,将动漫、视听效果集于一体,让学生学习试验报告单的填写。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蝙蝠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向学生简介蝙蝠的嘴、耳朵、眼睛。尽管平时学生偶尔看见过,但对蝙蝠的嘴,尤其是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是不了解的。有了信息技术图片的展示,学生仿佛明白了一些,真正地掌握知识是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过程,所以我将科学家的三次试验过程做了详细的准备。每次试验的环境相同,不同的是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第二次将蝙蝠的耳朵塞上,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三次不同的方法,绳子上的铃铛有了不同的反应,在强烈声音的冲击下,学生听觉、视觉、感觉有了新的体验,对蝙蝠能在夜间飞行有了了解,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科学家运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我向学生展示常见的简单的雷达图片装置,并对雷达的天线、荧光屏做了展示,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突破了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朗读,能让学生在有节奏、有声音、有图片、有情景的环境下有效训练和提高朗读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朗读给学生有效准确的示范,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课文短小精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味、感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战争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就需要朗读,需要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作辅助。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领下,走进课文,走进文章作者的内心,感受到战争给世界带来的不安宁,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模仿能力强,范读的声音和节奏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范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短小精悍的课文,学生朗读好几次都不觉累,当遇到长篇课文时学生朗读就累了。长篇课文,部分可朗读,可分节读,可默读,久了,学生就厌倦了,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朗读,边听边感悟,边思考边理解,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纠正自己的朗读错误,加强语言训练,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更好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