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9 17:04:05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1)

来到幼儿园后,我找到了幼儿园的校长,向他介绍了这次到贵校实践的目的和一些有关的事,起初,校长并没有要接受我的意思,只是说有空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我见事情不妙,便改变了与他交谈的方式,让他知道我姐姐家也有孩子正在读幼儿园,我在家也有教育小朋友的经验,只是一个人不能只满足于现状,要寻找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经过一翻努力,校长终于答应让我在教委幼儿园完成我的这次寒期社会实践活动。

我管理的班级是1小班,面对三十多个仅有两岁的小朋友,我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了童年,于是很自信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很好地和这些小朋友们相处。然而,事情哪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刚进教室就发现有一个小女孩在教室的一角,直哭着要妈妈,于是我急忙上前询问事情的原由,可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的哭,毫不理会我的询问,周围的小朋友们也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事情的原委。看着女孩满脸的泪水,我急了:这下该怎么办才好啊?无奈之下,我请来了班主任老师帮忙。年轻的班主任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微笑着来到女孩的身旁,慢慢的俯下身子,起初她也试着问女孩哭泣的原因,女孩照样不愿说话,不停的哭着,叫着……这下老师把藏在身后的手摆出来,松开后将手中的一颗糖放到小女孩的手中,“玲玲最乖了,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哭就是最好的孩子了!”这招还真灵,女孩一手拿着糖,一手将脸上的眼泪擦干,“我…摔…倒了,痛…痛。”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一颗糖,就是一个微笑,而我却没有想到小孩子就是要大人呵护,要大人用适当的方法来“哄”着才能成长的。

上午遇到的难题是找他人帮忙解决的,下午又遇到了不同的困难:一会是小朋友午休睡醒后就不停的哭泣;一会是两个小朋友在吃点心的时候因为一小块蛋糕而争吵得泪流满面;一会又有小朋友尿湿了裤子,哭吵着要妈妈爸爸;一会还有孩子吵着要回家……所有的突发事件让我不知所措,甚至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到幼儿园来“惹”这帮小家伙?

但是,人总是要适应自己自下而上的环境,我不想一开始就干不下去了,不行,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晚上回到家后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最后决定一定要努力将这次实践工作做好。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空余时间就主动找到幼儿园的老师们谈心,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小朋友们相处以及管理幼儿园的方法。上课的时候我尽量以自己的微笑来感化小朋友们,让他们感觉我就是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愿意听我的话......

社会 实践 的帷幕渐渐落下了。回想起从开始到现在,这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成熟多了。年幼时渴望长大,但那仅仅是单纯的年龄上的成长,而现在更深层次的是指思想上,行为上的成长。每个人成长的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样,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在生活中体验着成长的艰辛,在收获中体验着成长的喜悦,也许人的一生大多是由酸甜苦辣交织,喜怒哀乐相汇,苦中有甜,甜中有苦,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就是这些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人生体验多,财富亦多,各种滋味都品尝过了,各种感觉都体验过了,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生的丰富。我渴望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我渴望品尝到成长的快乐!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2)

网查资料显示,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

《指南》明确指出:要珍惜游戏和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综合思考认识有三:一是教师的课程活动设计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内容、形式要游戏基本形式开展。其一是教师设计的,其二是幼儿自发的。二是幼儿的学习要在生活或活动中亲身直接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或在材料环境中亲身实际操作,或在过程中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其三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和推进必须立足园所教学一线实践方可取得实效。

幼儿园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幼儿园的快乐剪纸特色课程。今后如何进一步丰富课程,落实《指南》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促进幼儿主动游戏和活动,在自主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快乐发展是幼儿园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园所实际,幼儿园带领教师学习《纲要》《指南》,开始思考什么样的环境是游戏的环境,能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老师们也从行为上开始尝试“放手”,还给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

幼儿园尝试运用《指南》学习“放手”,把游戏真正还给幼儿。幼儿园的实践性教学研究便从学习落实《指南》精神,针对大家研讨公认的教学高控问题现象,从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开展了实实在在的研究进程。

以《指南》为引领实施改变行动

调整户外活动场地时间安排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与时间。由于幼儿园活动场地相对狭小,为确保全员幼儿户外充分活动与自主游戏,幼儿园调整了不同年级户外活动时间,由原来的统一时间活动分成不同时间段活动。调整后,保障了小班、中大班幼儿在户外自主活动时间和相应的活动场地面积。

改变幼儿户外活动形式 户外循环区域活动形式是针对户外体育活动贫乏的问题开展的研究,它很好地促进了幼儿体育基本动作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那就是幼儿受到高控程度较高,游戏缺乏自主性,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幼儿园便将原来的户外循环区域形式调整为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形式。

营造并提供幼儿自主选择的条件 依据尊重幼儿,提高幼儿自主游戏的指导思想,幼儿园整体布局、因地制宜,积极创设适宜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户外活动环境和相应材料。如:将幼儿园户外角落充分利用,借助树木、玩具和墙体等资源,精心设计建设成幼儿软绳高空挑战区,为幼儿提供自我挑战的活动区域。利用新建的户外活动场地平坦特点,绘制公路线图,教师幼儿利用已有的多种幼儿车辆,设计形成幼儿车区,孩子们玩起了驾车交通的社会游戏。还在墙边空间运用花盆、石头、花砖等废旧材料建设成自然平衡步道区、运用栏杆围墙形成小小足球区、迷宫区、运用竹子搭建形成的竹排、竹梯的钻爬区域等。依据游戏需要重新布置小房子、平衡步道、小秋千等中小型玩具,形成了孩子们游戏“水吧”“服务区等”。与此同时,依据游戏的进程先后投入软绳、跳绳、地垫、玩具锤子、足球、纸箱等多种材料,为幼儿的自主游戏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努力转变教师观念与指导策略 立足园本培训与研究,在幼儿园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在不断地转变着幼儿游戏的观念,总结形成了组织幼儿自主游戏的适宜策略与方法:树立正确游戏观引领教育行为、注重幼儿游戏自给予幼儿游戏选择机会、经常组织幼儿游戏讨论提升经验、定期有计划实施观察与支持、充分发挥同伴作用影响进行学习、以表扬鼓励为主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逐步通过园内的基于实践的教学培训与研究,转变并促进着幼儿的自主快乐与发展。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21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35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教育形式上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挖掘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近年来,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积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让幼儿有机会接触社会,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幼儿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挖掘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特性,选择贴近幼儿实际能力的活动形式,使幼儿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我根据实际幼儿园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了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 结合教学主题,挖掘社会资源

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从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挖掘有效的社会资源,从而让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持久的作用,激励幼儿保持正确的情感和态度。同时,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结合教学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帮助幼儿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如,在教大班幼儿《奶牛》的时候,教学目标要求幼儿能够用简单的图形画出不同形态的奶牛,并大胆添画出与奶牛有关的景物,使画面饱满、丰富。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很多幼儿没有见过奶牛,对于奶牛了解的较少,所以无论在启发幼儿语言表达上还是引导幼儿绘画上都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我通与幼儿园和奶牛养殖基地沟通,带领幼儿到奶牛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幼儿可以更直接地认识奶牛,观察奶牛的外貌特征,了解牛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等等。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我问幼儿:“你们参观了奶牛养殖基地,一定有很多收获,请说出来跟老师和同学分享。”这时很多幼儿都举手发言,课堂高潮不断。有的说奶牛的头上是两个弯弯的牛角,还有的说奶牛的尾巴一摇一摆的。

二、 根据幼儿实际,制定活动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一些幼儿教师为了追求表面效果,组织一些脱离幼儿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当配角,无法真正感受到社会实践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要深度思考,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科学有效地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并制定清晰明确的活动方案,从而有条不紊的为幼儿创造学习的氛围,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效性和持续性,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我组织了一次带幼儿到超市购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带领幼儿亲自体验购物的过程,让幼儿学习简单的钱币知识,使幼儿在尝试交流、选择购物中懂得做出决定需要考虑诸多方面问题,并在购物过程中体验交流、选择、合作、分享的快乐。在活动之前,我制定了活动的详细方案:去超市购物时间有限,只能选择超市的一个区域。经过幼儿讨论,决定去超市的儿童食品区。而且,幼儿发现去超市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步行街穿过,一条是从菜市场穿过。从安全方面考虑,他们决定走步行街;去超市购物要求幼儿统一穿着园服,并跟爸爸妈妈说明情况,准备5元零钱。在超市里,有的幼儿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到手里,但是发现手里的钱不够,在我的启发下,幼儿很聪明的就想到了合买,并且商量好怎么共同分享。

三、 鼓励师幼互动,增长知识经验

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要积极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和幼儿成为好朋友,听取幼儿的想法,时刻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教师还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面,增长幼儿的社会经验,促进幼儿热爱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幼儿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樱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幼儿服务。比如带领幼儿到社区去参观,开展“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教师不仅要让幼儿更深入的了解居住的社区,知道美好的社区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还拉近了幼儿与社会的距离,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常识。在实践中,我带领幼儿与社区联合,积极捡拾地上的垃圾,幼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我还给幼儿讲述了垃圾的简单分类,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包括废报纸、包装纸、纸盒、易拉罐、矿泉水瓶等;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包括果皮、菜叶、药品、化妆品、煤渣、烟头等。通过这次社区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丰富幼儿的课余知识,提升了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为幼儿真正融入社会做出铺垫。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4)

    (一)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内涵幼儿园适应性课程针对幼儿园课程统一、钢性的弊端,以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园课程对于儿童多样性发展的适应性,强调课程目标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石,注重课程内容同儿童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儿童个性化发展为旨归,重视儿童多元发展需要。因此,该课程是一种整合性实践课程。一方面,强调儿童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儿童身体、情感、认知、行为的和谐发展,注重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资源的有机整合,强调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强调儿童的实践活动,注重儿童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儿童与教师、环境、内容的互动,强调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感知、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在设计路线上突出发展性和适应性两条主线。首先,该课程以儿童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坚持把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既考虑适宜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充分考虑儿童全体发展的共同性,又要考虑适合不同儿童发展的特殊兴趣、需要与个性;不仅要保证儿童在已有的发展水平上获得充分的发展,还要为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该课程以适应性为主要特色,强调幼儿园课程应当符合所有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发展规律,针对客观实际,为不同幼儿园不同教师和儿童的课程参与和课程实施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空间。

    (二)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儿童多样性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基础性发展与选择性发展相统整的目标体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儿童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提出了儿童主动探究的学习观;基于活动课程理论强调多元领域兼重的整合取向,提出了幼儿园综合实践课程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通常具有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关系、自我反省等智能,由于人们生长的家庭、文化和社区影响其智能的发展,因而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在智能组合的方式上还是在所受到的实际训练上都存在着差异性,每个人在智能强项和优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幼儿园课程要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来促进各种智能的发展,针对不同儿童智能发展的特点,开发每个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儿童的积极活动从自己内部获得的,不是从外部世界转换而来的。因此,儿童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其先前的经验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世界,主动地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幼儿园课程要创设适宜儿童学习的探究主题以及相关的问题情景,以创造适宜儿童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活动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教育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生活体验,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因而非常注重儿童自己的活动构成,特别强调儿童的实践活动,倡导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幼儿园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提供儿童感兴趣的、接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内容,以促使儿童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儿童在行动中思维,在体验、实践、探究中不断获得知识、发现和创造,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特点幼儿园适应性课程是一种基于儿童发展的整合性实践课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整合性。幼儿园教育对于儿童来说应该是全面的和启蒙的。虽然我们可以把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但各领域的内容必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坚持整合性原则,注重儿童整体的发展目标。在课程目标上强调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等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考虑。在课程内容上强调整体优化组合,将各大领域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课程资源上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和儿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二是发展性。从儿童整体而言,就是要面向全体儿童,使每个儿童都得到发展。从儿童个体而言,就是要促进儿童在身体、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坚持发展性原则,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鼓励儿童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让儿童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获得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经验,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实践性。儿童的学习通常是建构性的,最好是通过操作体验、社会互动和反省性思考进行学习。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坚持实践性原则,注重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实践体验,强调课程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及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强调儿童实际的参与、体验和发现。儿童在实际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变得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不仅主动建构了知识,获得了相应的能力,而且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目标来源、目标体系及内容结构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对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结果的预期,它反映时展和社会发展对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期望,也反映该年龄段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具体发展特征。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内容结构正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要求而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在关联。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1 TPR教学模式简介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阿歇尔(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方法。此种方法重在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其核心主张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言语行动协调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阿歇尔通过自己对人类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语言学习遵守言语动作一致的规律。开始都强调对语言的理解,注重根据言语做出动作,这与传统教学方法开始就强调语言说的技能的做法不同。TPR教学模式最典型的特征是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四个步骤:教师用祈使句的语言形式发出指令并示范动作;教师边发指令边做动作,并要求儿童跟着做;反复熟悉后,教师只发指令儿童跟做动作;儿童边发指令边做动作。

2 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状况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开展的一种正式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英语语言教学活动。总结以往对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幼儿园英语教学主要呈现出实践操作性强及趣味性的特点。在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创设一日活动情景,调动所有幼儿的参与,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的英语学习。因为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3-6岁的幼儿,此阶段的幼儿其思维发展水平还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实际教学中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或教具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但长久以来,幼儿英语教育始终未被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体系中,未受到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的基本现状总的来看就是没有统一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换句话说,整个幼儿园英语教学处于一种欠规范的状态。所以加强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 TPR教学模式在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运用

3.1 TPR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条件

因为幼儿园学前儿童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适时的对其进行英语教育对培养幼儿的英语兴趣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幼儿阶段儿童的最大特点是活泼好动,而TPR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身体反应和语言的协调进行教学,这符合幼儿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但是,要使TPR教学模式在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中取得积极效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TPR教学模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强调寓教于乐。所以幼儿园英语教学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全英语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从视听各个感官角度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其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掌握英语。

(2)教学实践中幼儿和教师的角色定位。TPR教学法不像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有相应的课程教材,因为对幼儿来说,教师的声音和动作就是教材。教师通过制作词卡图片或借助英语歌曲等来辅助教学,教师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顺序,指导并控制幼儿的语言学习,起着主导作用。相对而言,幼儿主要是倾听者和表演者,只需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发出的指令作出准确的身体反应即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直接影响。

(3)对幼儿教师的要求。TPR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教学活动,因而对幼儿教师也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首先,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儿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保证幼儿英语学习的质量。其次,幼儿教师必须具有无限的耐心和爱心。TPR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幼儿的错误持宽容的态度,必须以极大的耐心,长期反复的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语言刺激,引导幼儿正确学习。

3.2 幼儿园TPR教学活动示例

结合TPR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可行性条件,可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进行如下教学活动,以此对TPR教学模式做具体说明。

活动名称:buying a toy in the toyshop ?

活动目的:(1)理解并学会句型“buying a toy in the toyshop”。(2)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1)确定活动指令,明确示范动作。主要包括五个动作性指令:go to the shop; look for a toy; take the toy to the shopkeeper; give money to the shopkeeper; take the toy and leave the shop。(2)布置活动场景,准备道具(把教室布置成玩具商店的样子,摆设各种各样的玩具,设置收银台,在教室门口贴上shop的标志)。

活动实施:(1)教师扮演顾客到商店买玩具。进入教室时,伴随说第一个句子“go to the shop”,走到玩具架前作出找玩具的样子,伴随说第二个句子“look for a toy”,把选好的玩具拿到收银台处,伴随说第三个句子“take the toy to the shopkeeper”,做出把钱递给店主的样子,伴随说第四个句子“give money to the shopkeeper”,拿起玩具离开教室,伴随说最后一个句子“take the toy and leave the shop”。(2)第一遍教学之后,教师再进行第二遍教学并要求幼儿跟着做,如此反复几次。(3)教师只说指令不做动作,而是让幼儿根据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4)待幼儿对教学内容熟悉之后,教师转换角色成为观察者(不说也不做),观察幼儿边说边做。(5)教师重新参与到活动中和幼儿一起,由幼儿说指令,教师和其他幼儿做动作,巩固教学内容。

活动总结:(1)幼儿掌握句型“buying a toy in the toyshop”,可以进行扩充练习。(2)整个活动过程,所有幼儿积极参与,提高了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组织幼儿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体验、练习所学内容。

4 结语

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进行适宜的英语教学,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TPR教学模式经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积极的效果。但其并非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35-05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借助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以此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并获得研究经验”。2012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收集和分析信息、不断反思和研究保教实践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提出来。事实上,当下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已经走得较远,其中有不少人特别关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社会领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那么,作为“实践者”的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有些什么特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高校学者的“研究文化”有何异同点?开究者带着这些问题对2012年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代表参加的“全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交流论文进行了分析梳理,重点对第一作者为幼儿园教师的99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其中,个人独立撰写的论文占77.5%,其余大多为相关研究课题的集体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研究了什么

从分析结果来看,幼儿园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与“社会领域教育研究”两类。前者主要是“幼儿同伴互动与情感培养”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主要关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详见表1。

1.聚焦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

课程与教学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因而积累的经验也最多。99篇论文中,有近30%的论文是对“社会领域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包括如下三类主题。(1)“课程与教学经验总结”(25篇),主要是幼儿园或教师本人对自己已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对教育教学模式、目标、内容、途径、策略、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拓展等。其中,7篇论文讨论的是专门性的社会领域集体教育活动,如《幼儿园专门性社会领域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其余论文则从实施角度进行讨论。从论文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已认识到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需要回到生活本身,因此,他们开始挖掘除专门性集体教学之外的其他渗透性教育途径,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家庭活动、节日活动等。(2)“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10篇),主要是社会领域教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讨论。(3)“混龄课程体系建构”(2篇),主要研究“混龄”教学组织形式下的社会领域教育问题。

2.重视幼儿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体现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如独立性、自我意识、自信、遵守社会规则、社交行为、社交能力等。其中,有关幼儿园“人际互动”研究的论文所占比重较大(占86.8%)。可以说幼儿园教师比较重视幼儿良好的人际互动行为与能力的培养,这正契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

3.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情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的动力之源。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幼儿分离焦虑”“师幼依恋”“感恩教育”“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心培养”等内容。

4.开拓研究新方向:“社会领域教育的途径与资源”

有少数论文尝试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如怎样开发社会领域教育的课程资源等。《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有关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研究也是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5.很少涉及“冷门话题”和基础性研究内容

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存在一些“冷门话题”,例如“混龄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家园合作”等,以及基础性研究诸如“师幼关系”“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等也略有涉及。这些研究内容因受教师研究视野或能力所限,较少被关注。

从以上分析来看,幼儿园教师所做的社会领域教育研究选题特点是:实践取向、研以致用、选题较小、贴近工作实际,且得益于日常对幼儿的观察和自己的工作经验。

二、幼儿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7)

(一)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内涵幼儿园适应性课程针对幼儿园课程统一、钢性的弊端,以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园课程对于儿童多样性发展的适应性,强调课程目标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石,注重课程内容同儿童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儿童个性化发展为旨归,重视儿童多元发展需要。因此,该课程是一种整合性实践课程。一方面,强调儿童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儿童身体、情感、认知、行为的和谐发展,注重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资源的有机整合,强调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强调儿童的实践活动,注重儿童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儿童与教师、环境、内容的互动,强调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感知、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在设计路线上突出发展性和适应性两条主线。首先,该课程以儿童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坚持把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既考虑适宜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充分考虑儿童全体发展的共同性,又要考虑适合不同儿童发展的特殊兴趣、需要与个性;不仅要保证儿童在已有的发展水平上获得充分的发展,还要为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该课程以适应性为主要特色,强调幼儿园课程应当符合所有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发展规律,针对客观实际,为不同幼儿园不同教师和儿童的课程参与和课程实施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空间。

(二)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儿童多样性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基础性发展与选择性发展相统整的目标体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儿童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提出了儿童主动探究的学习观;基于活动课程理论强调多元领域兼重的整合取向,提出了幼儿园综合实践课程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通常具有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关系、自我反省等智能,由于人们生长的家庭、文化和社区影响其智能的发展,因而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在智能组合的方式上还是在所受到的实际训练上都存在着差异性,每个人在智能强项和优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幼儿园课程要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来促进各种智能的发展,针对不同儿童智能发展的特点,开发每个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儿童的积极活动从自己内部获得的,不是从外部世界转换而来的。因此,儿童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其先前的经验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世界,主动地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幼儿园课程要创设适宜儿童学习的探究主题以及相关的问题情景,以创造适宜儿童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活动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教育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生活体验,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因而非常注重儿童自己的活动构成,特别强调儿童的实践活动,倡导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幼儿园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提供儿童感兴趣的、接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内容,以促使儿童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儿童在行动中思维,在体验、实践、探究中不断获得知识、发现和创造,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特点幼儿园适应性课程是一种基于儿童发展的整合性实践课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整合性。幼儿园教育对于儿童来说应该是全面的和启蒙的。虽然我们可以把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但各领域的内容必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坚持整合性原则,注重儿童整体的发展目标。在课程目标上强调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等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考虑。在课程内容上强调整体优化组合,将各大领域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课程资源上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和儿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二是发展性。从儿童整体而言,就是要面向全体儿童,使每个儿童都得到发展。从儿童个体而言,就是要促进儿童在身体、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坚持发展性原则,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鼓励儿童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让儿童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获得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经验,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实践性。儿童的学习通常是建构性的,最好是通过操作体验、社会互动和反省性思考进行学习。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坚持实践性原则,注重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实践体验,强调课程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及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强调儿童实际的参与、体验和发现。儿童在实际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变得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不仅主动建构了知识,获得了相应的能力,而且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目标来源、目标体系及内容结构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对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结果的预期,它反映时展和社会发展对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期望,也反映该年龄段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具体发展特征。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内容结构正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要求而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在关联。

(一)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目标来源一般认为,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目标也是从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三个方面的研究寻求支持的。研究幼儿发展,就是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方面,通过学习发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借鉴实现儿童发展目标的已有经验,了解儿童“应该”实现的发展状况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行为表现,了解儿童的现实发展状况和实际的发展水平。然后,将儿童的理想发展状况和现实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儿童的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从而制订适宜于儿童发展的预期目标。研究社会生活,就是要了解社会发展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和要求。一方面,通过研究教育政策、法规、文件等,了解各级政府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和要求,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了解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和要求,通过研究家长的需要,了解家长及社会成员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社会生活的变化,了解社会生活对儿童的实际影响。然后,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价值选择,从而制订适宜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研究人类知识,就是要研究知识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通过对知识的研究,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握儿童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了解儿童学习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认识这些知识领域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然后,将知识领域进行合理的筛选和科学的统整,从而制订适宜于时展的预期目标。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社会生活的研究和人类知识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当然,能否建立起真正适宜的课程目标,还要取决于统合、协调和筛选工作,也就是将三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围绕儿童发展这一中心进行价值选择,从而制订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框架。

(二)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目标体系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目标体系结构包括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方面。从纵向结构而言,包括五个层次,即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年龄目标、单元目标、活动目标。总目标和领域目标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预先确定的,在制定时应考虑幼儿园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通过幼儿园生活,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因此,总目标、领域目标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年龄目标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的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目标,这三个年龄段的目标之间应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分阶段进行,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园适应性课程采取综合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单元目标就是专门为某一个综合主题实践的单元而设计的预期目标,活动目标就是专门为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设计的预期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往往是由教师在总目标和领域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年龄目标的要求而设计的,因此,它们相对来说不仅具有具体性,而且具有变化性,教师可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对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进行调整。从横向结构而言,纵向结构五个层次中的每一个层次中都存在着横向目标。根据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我们把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目标的横向结构分成情感、技能和认知三个方面,情感目标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技能目标包括动作感知、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认知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每个方面的目标又可以根据其性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层次。课程目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共同构成了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体系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基本依据和重要参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规定性目标和操作性目标的关系。所谓规定性目标,就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一类文件中所提出的目标体系,这是国家或地方对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程实施时,应当首先学习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每项目标的真实涵义及具体要求;所谓操作性目标,就是结合地方以及幼儿园的发展实际,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将规定性目标转换成幼儿园具体操作的目标体系。规定性目标是操作性目标的基础,也是操作性目标的依据;操作性目标是规定性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规定性目标的园本化。

二是要处理好儿童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虽然儿童在身体、语言、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儿童发展又是独特的,没有两个儿童是完全相同的。幼儿园适应性课程,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结构的构建上体现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将儿童共同性活动和选择性活动有机整合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课程目标的构建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既要关注所有儿童在情感、技能、认知方面的整体发展,又要关注不同儿童的不同发展需求,对不同儿童进行个性化教育。

三是要处理好儿童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目标观,不能为了儿童某一方面的发展而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目标,也不能为了儿童当前的发展目标而牺牲长远发展的基础,而是要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特别是注意那些对儿童今后一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品质,如身心健康、思维训练、情感发展、能力形成等。

(三)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内容结构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围绕儿童发展这一核心,构建了共同性活动和选择性活动相统整的内容结构体系。共同性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保证所有儿童都得到基础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选择性活动是共同性活动的深化和拓展,是在儿童拥有基础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专门为具有相应兴趣、潜能和特长的儿童而设置的活动内容。而选择性活动的形式更加灵活,可以根据活动主题或幼儿园总体规划进行灵活组合,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还可以通过在不同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进行活动的更换。共同性活动侧重儿童共同性和基础性方面的发展,它以综合主题实践活动为轴心,将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个领域中最基础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不仅使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而且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基础性从而适宜于全体儿童的发展需要,确保所有儿童在身体、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共同性活动主要由一系列综合性主题实践活动构成,根据小班、中班和大班的不同年龄目标,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能够体现基础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主题。每一实践活动主题既要能够包含五大领域的内容,又要能够包含儿童发展的所有方面,还要有利于活动过程中的生成。主题选择及活动设计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选择性活动侧重儿童差异性和个性化特长方面的发展,它以区域性活动为轴心,将活动空间相对划分为语言发展、趣味数学、音乐表演、创意美工、益智建构、科学探究等不同活动区域,让儿童根据其兴趣、基础、特长等进行自主选择,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之间的互动进行学习。选择性活动强调儿童的自主选择,旨在满足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性活动包括班内选择性活动和跨班选择性活动。班内选择性活动是整个选择性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有意识地将班级活动室划分为多个活动区,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以及儿童的发展水平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这类活动的特点在于,各班相对独立,活动区域的设计呈开放式,儿童可以自由参与各个区域的活动。跨班选择性活动通常是以整个年级或同年级部分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它打破了班级的界限,让儿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进行活动,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区域的具体安排要依据幼儿园的整体计划和实际条件而定。

三、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实施策略课程实施是一个课程开发和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由观念向行为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课程实施者以相应的课程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将课程计划落实到课程实践中去。

(一)重视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和过程管理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变革的过程,怎样从思想上让教师接受这种课程,园长是关键人物。园长首先要对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理念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把这种理念传达给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新课程,才能保证课程在幼儿园的顺利实施。实施新课程的首要工作就是执行者的精心策划。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园长要把新课程和本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园发展的课程计划。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实施,园长有必要指定专门负责课程实施的业务副园长,并设置专门的课程实施办公室,具体负责课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和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计划一般包括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上一年课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发现课程实施的不足,确定本年课程实施的重点。第二部分确定课程研究的内容,包括师生共同选择主题活动内容、创设活动环境、开展家园互动等。第三部分研究措施,包括对活动案例进行教学个案研究、进行区域活动研究、加强和家长的沟通等。第四部分具体安排每个月的教学安排、活动内容和具体时间等。制定课程实施计划不仅让教师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有了一个清晰、条理的把握,而且也是幼儿园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8)

根据我园的“十二五”立项课题《环保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实践研究》,我们从各个环节入手,大到主题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小到生活教育、随机教育、细节教育,总之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只要能够想到的,几乎都开始对幼儿丰富起绿色环保这个意识。渐渐地,在墨守成规的教育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意识在慢慢地树立,但也只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而等孩子出了校园呢?孩子依旧是孩子,对身边的关注终究不够,他们的环保意识显然被框架在了幼儿园的小环境中。

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学习呢?这成了我研究的最新课题。翻阅大量的资料,网上找寻最好的途径,在生活实践中让幼儿与自然亲密地接触,也许这才是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最好的方式。针对这一重要的发现,我们以三部曲的形式循序渐进。

第一乐章:制订计划,发动家长的集体参与。活动初期,我们根据身边的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地点,制订好计划方案、活动流程等,并将活动告知家长,然后进行修改。

如某次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春天野餐活动。

活动时间:2012年4月8日13点~16点30分。

活动地点:绿地21城对面的大草坪。

活动人数:以家庭为单位,人数不限。

活动目的:亲近自然 放飞心情 亲子互动 保护环境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烧烤物品和烧烤架,幼儿自带野餐布、饮料和小零食。

活动内容:

(1)下午13点集合,清点人数。

(2)下午13点10分~14点,准备阶段。分发幼儿小口哨,搭烧烤架,放置野餐布和食物,幼儿开始放风筝,一名教师负责烧烤,一名教师负责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

(3)下午14点~16点,活动阶段。一同分享食物、幼儿在家长陪同下自助烧烤、家长带领幼儿放风筝、集体游戏等。

(4)下午16点~16点30分,收拾阶段。教师鼓励幼儿保护环境,将自己给环境带来的垃圾带走,其他游客留下的垃圾,也请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将现场收拾干净。

第二乐章: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共同带领幼儿有序地进行放风筝、野餐、烧烤、游戏等有意义的活动。同时也提供了与家长交流的平台,可以将学校的一些主题活动、课程配置、教育理念告知家长,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园、在家的情况,更好地促进家园交流与家园合作。

在自然环境的活动中,让幼儿与教师有了更加自由交流的方式,幼儿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不断提醒幼儿在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的同时,不能伤害到大自然,自己产生的垃圾要自己扔进垃圾袋里。活动结束,让孩子与成人站在同一高度,并成为本次活动的主体,自发、自觉地清理现场。在草坪上,如果还有其他不文明的人留下的垃圾,那也请我们的孩子们争做环保小卫士,一起手拉手,将随手可以捡起的垃圾捡到垃圾箱中,并从我做起,用我们最美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活动结束,请孩子清洗小手后,一起合照,为活动留下最美丽的瞬间,纪念这次有意义的活动。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在自然中认识这些事物,这能够让幼儿接触真实的事物,教育意义不可言说。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这使得他们缺少玩伴,一直处于比较孤单的环境。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交际环境,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使其学会与他人相处。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家校结合三个方面,讨论在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一、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十分广大,资源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老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资源,将这个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认知世界。现在大多数幼儿主要是通过图画以及动画片来认知事物的,但是这些事物存在着失真的现象。在社会实践中,幼儿可以全身心感受自然,他们能够看到最真实的事物,对教学活动充满兴趣,真切感受自然的变化与我国的文化,这是在教室看图画或者动画片无法替代的。为了让幼儿多认识一些植物,笔者在征得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同意与支持以后,带领本班学生参观当地的植物园。孩子们进入植物园之后非常兴奋,我为他们一一介绍郁金香、兰花、桂花树等。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亲自闻花香,触摸花朵。在这个活动中,我对孩子们说:“花被摘下来之后,就要死掉了。大家说,我们可以摘花吗?”孩子们回答:“不可以。”我再问学生:“我们要不要好好爱护花草呢?”孩子们说:“要。”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接受教育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这使得老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兴趣,设计幼儿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老师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意耐心指导幼儿,正确教育幼儿。幼儿的年龄非常小,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在活动中无法长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此,老师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措施,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这个实践活动中。在与当地的消防队取得联系后,我带领学生参观消防队,让他们体会消防叔叔的工作不易之处,并且树立安全意识。然而,在消防员为孩子们讲述防火知识的时候,孩子们只认真听了一会,然后就开始窃窃私语,明显出现“走神”的情况。显然,这种活动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我与消防官兵商量,让孩子们亲自试穿消防服,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且让他们了解消防服装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个活动还模拟了灭火现场,让孩子们学习在火灾中怎样逃生。我借此机会,还告诫孩子们不能随便玩火,以免发生危险。

三、家校结合

由于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非常依赖自己的父母。因此,要想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就要与家长进行良好交流,与家长合作,共同教育学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亲子运动会等,让家长能够与幼儿一起参与活动,使家长与孩子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健康的关系。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鼓励家长自觉带领幼儿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减少幼儿在家中玩游戏的时间,让幼儿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认知。二者要做好沟通,及时反馈幼儿的成长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老师的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在得知学校鼓励孩子们多参与社会活动之后,很多家长都开始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参观动物园,或者是带着孩子旅游,让他们在“玩中学”。老师也会将孩子们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告诉家长,双方保持及时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总而言之,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还能够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接受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因此,老师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与幼儿一起探索世界,使社会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老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幼儿为中心,设计一些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社会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要家校联合,学校与家长一起为幼儿设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获得认知与感悟。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10)

当前,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培养是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热点话题。幼儿园文化指的是园所管理者、教职工及幼儿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方面的内容。1教师作为幼儿园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参与者,幼儿园应该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提升教师道德素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增强教师业务能力等间接地强化幼儿园文化建设。同时,幼儿园文化也影响着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因而深入探讨两者的关系并将教师发展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探索,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也有着长远意义。

一、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培养的关系

1、校园文化引领教师发展

现代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还不是很高2,幼儿园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业务培养。西安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的实践表明,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我们通过宣传本园文化理念、指导教师建设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接受适宜的岗前理念培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教师对幼儿园的归属感,促进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现状。

2、教师发展促进文化建设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汇合在一起组成了幼儿园独特的组织文化。教师作为幼儿园人员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仅通过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制度实施、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更是在相互的交流和影响中增强了幼儿园的整体形象和教育质量,感染了幼儿和家长的行为文化,进而将幼儿园所提倡的精神文化落到实处。

二、文化建设和教师培养一体化实施策略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结合所在幼儿园文化和教师培养状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园所文化建设和新入职教师培训一体化实践模式。

1、宣传文化理念,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一个好的幼儿园本身就应该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和文化系统。幼儿园文化理念系统包括文化主题、培养目标、园风园训等,体现了幼儿园的办园风格和教育特色。幼儿园可以通过岗前讲座、实习体验、经验分享、讲解比赛、艺术活动等方式将本园文化理念宣传到每一位教师心中,让教师在耳濡目染、动手实践中,领会幼儿园整体教育目标和办园理念中蕴含的教育观、儿童观,达成共识、团结行动,为进一步落实幼儿园文化理念奠定基础。

2、建设物质文化,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物质环境是文化理念的载体,也是一种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合作交流、美工设计、物化教育观念的能力,陶冶了教师的艺术情操,更促进了教师对幼儿园文化理念的理解和应用。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的教师们通过参观学习民间造纸技术,并结合幼儿学习特点,利用废旧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创造性地在楼梯拐角设计了“造纸坊”、“木工坊”,给幼儿营造了探索造纸科学、感受中华文明的良好学习氛围。还有教师们根据本班幼儿学习特点和教育主题,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区域,投放了科学适宜的游戏操作材料,用环境和幼儿对话,指导幼儿自主学习,发扬园本“高瞻课程”,实现“培养幼儿自主独立性”的教育目标。

3、践行制度文化,促进教师行为管理

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幼儿园管理制度可以被大多数教职工接受,从而培养教师和幼儿自我管理、自我约束。3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保健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还是幼儿园结合蒲公英文化精神创造性设计的汇课制度、定期业务研讨、三教轮保要求、班级自主管理与年级组统一课题相结合等,都体现出幼儿园对教师发展的重视,通过常规管理促进教师自我管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学习能力。

4、营造精神文化,启发教师同心成长

精神文化需要物质文化的支持。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一方面提供了“心灵呼吸吧”楼顶花园让教师放松心情、打开思路,开辟了“教工休闲吧”电子阅览室和开放书架,号召教师们相互学习、丰富自己,另一方面也建设了多功能大厅和文化长廊、一起读书吧、一起飞翔吧等诸多公共区域引导师生自由探索,随时随处接受幼儿园文化的熏陶。同时精神文化体现在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影响着管理者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幼儿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领导者与教师沟通经验、进班分享课例,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教师之间像朋友、姐妹一样,家长和教师也相互理解、互相配合,这正体现了灞桥区第二幼儿园“同心成长、自我绽放”的园风园貌。

5、强化课程文化,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围绕“培养幼儿自主独立性”的教育总目标,灞桥区第二幼儿园引进高瞻课程理念,提供丰富的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先计划再游戏,活动后有交流”,培养幼儿的计划意识、分享意识,启发幼儿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后续又发展出“户外探索活动”、“集体和个体化走班活动”等园本课程,在五大领域主题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在整个园本课程研讨和实施的过程,教师们都多次接受课程理念培训、进行园本课程设计和观摩、参与课程资料搜集和分析等,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文化是幼儿园发展的灵魂,师资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培养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探索,是幼儿园创造性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从源头上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幼儿园实践活动总结篇(11)

第一步,结对教研。

采取划片调研的方法,将92所幼儿园分为7个教研辅导网,每个教研辅导网约有10余所各级各类幼儿园,每个教研辅导网均有1所省级一类园担任牵头单位。将幼儿园一日活动大致分成晨间活动、盥洗入厕喝水活动、户外活动、教学活动和室内游戏活动、餐点活动、午睡活动、离园活动七个方面,每个教研辅导网重点负责其中一个方面的实践研究。

2012年起,我们安排和指导7所幼儿园分别深入网片内各幼儿园,进行全面调研。重点调查了解幼儿一日活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指导幼儿园结合本园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各类活动的时间比例。

第二步,展示交流。

2013年元月,组织了全区幼儿园“优化一日活动”专题展示交流活动。展示交流之前,集中7所幼儿园的园长、骨干教师,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区内幼儿园在一日活动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地分析、梳理,对7所幼儿园展示交流的内容进行了反复研讨、审稿,并对展示交流的体例进行了统一要求。

第三步,提炼总结。

展示交流之后,我们广泛听取区内各方专家和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意见,并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继续进行反复研讨、修改,提炼出每一个环节对幼儿的基本要求和保教人员的指导要点,还结合区内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各环节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蜀山区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要点》。

第四步,实践检验。

2013年2月,区教体局将《要点》以文件形式(蜀教体[2013]25号)正式下发到区内每一所幼儿园,要求各园高度重视幼儿一日活动开展,组织一线教师、保育员认真学习《要点》,开展全员培训,科学安排、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还要求各园结合园本教研开展观摩、研讨等活动,使每位教师、保育员都能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并要求各园把《要点》的学习与贯彻落实《指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指南》的精神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提高一日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

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合肥市教育局、安徽省教育厅分别转发了此《要点》。因此,《要点》不仅在我区各级各类幼儿园接受了实践检验,还在全市乃至全省幼儿园接受了实践检验,涉及到全省城乡各级各类幼儿园,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主要内容

1.把《规程》、《纲要》、《指南》的“保教结合”、“全面发展”、“以幼儿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核心理念和价值,通过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进行具体化,变为可把握、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2.《要点》分为晨间活动,盥洗、入厕喝水活动,户外活动,教学活动和室内游戏活动,餐点活动,午睡活动,离园活动等七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均提出了基本规范、要求,涵盖了从幼儿入园到离园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对落实幼儿园教育目标,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3.《要点》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通过具体措施规定,对幼儿、保教人员、家长等各个主体提出了基本要求,体现了《指南》“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体现了对教师组织和指导幼儿一日活动的专业能力的重视,以及对家园共育的重视。

4.《要点》通过一日活动常规的措施规定,对幼儿园提出了硬、软件要求。软件方面如:特别重视对幼儿园理念引领,要求幼儿园以《规程》、《纲要》、《指南》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科学保教。硬件方面如:对游戏和操作材料、环境创设、场地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

5.《要点》针对了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存在的主要的、共性的问题,适用于各级各类幼儿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类或某一所幼儿园。因此,《要点》下发后,受到幼儿园的热烈欢迎。2013年3月,《要点》还作为会议交流材料编入《安徽省关于学前教育相关文件汇编》,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受到教育部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三、效果与反思

(一)主要效果

1.《要点》在全区幼儿园常态化实施。

我区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基本做到科学合理,一日活动组织基本规范,基本杜绝了“小学化”现象,全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幼儿园一日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全区幼儿园一日活动在时间、内容上都较前有较大改变,不仅时间安排合理,还能保障各类活动的落实,幼儿园规范办园、科学保教进一步得到了落实。其中区角游戏和体育游戏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改变了以往“重学习、轻游戏、重室内、轻室外”的现象。

二是保教人员组织和指导幼儿一日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保教人员能够根据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基本内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保教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促进了幼儿健康发展。如:在洗手、进餐等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和水平差异等,给予不同的指导,促进每个幼儿都能有富个性地健康发展。

三是促进了科研能力提高。我区教研员、园长、教师还撰写了有关论文、经验总结、案例分析、活动设计等若干篇。笔者撰写的《优化一日活动,提高保教质量》一文入选教育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一书,此书于201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要点》在全市和全省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施。

教育厅将《要点》下发至全省以来,各市及时下发执行,全省各地掀起了学习贯彻《要点》的高潮。全省10余市教育部门举行了学习贯彻《要点》的专题观摩、培训活动,全省许多幼儿园也开展了学习实践《要点》的园本教研活动,有的幼儿园还把《要点》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要点》对提高全省幼儿园保教质量也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主要反思

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我们仍然在反思,在学习贯彻《要点》、提高保教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点》的落实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之以恒地给予重视。要加强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检查和指导,要把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作为幼儿园评估、年检、专项检查的重要内容,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第二,《要点》的落实需要变成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自觉行为和常态行为。幼儿园要把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作为科学保教的重点工作,认真加以推进。要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和实践,让教师、保育员理解和掌握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内涵和要求,使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第三,《要点》的落实必须与本地、本园情况相结合。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贯彻《要点》,把《要点》做法用之于本地实践,把《要点》规定内化为本地、本园要求,切忌僵化理解,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