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合唱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7 22:27:12

合唱教学论文

合唱教学论文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成了我们群众文化人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了,科技时代的到来让大众有了更多的学习和欣赏的机会;随便一搜索,各个名家都把自己的上课教学视频上传至网上,这对我们直接和群众面对面教学的群文老师来说既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挑战,如果你上课的方式方法,学生觉得不好甚至不对,那你就会面临淘汰的尴尬境地。

在群文辅导的序列里,合唱的教学又占有很大的一个比重,不管是哪个年龄阶层都喜欢音乐、喜欢唱歌。来文化馆活动的群众有一半左右都是来学习声乐的,而在文化馆的声乐培训中按参加人数又分为单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我觉得单人及小组都不具代表性和实用性,我主要以集体合唱形式为主要研究讨论对象。

首先应该按照性别、声音条件选拔团员,可以通过模唱和小段演唱等方式进行选拔,根据声音条件划分声部,通常为四个声部,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声部。四个声部基本比例是1:1:1:1。然后高音部再加10%,低音部减10%。如40个群众的合唱队,高音部加4个,低音部减4个,这样的声部是最平衡的。

接下来我主要介绍一些我的训练方法及评价标准,我一般先练呼吸。歌唱艺术由四部分构成:气、声、字、腔。吸气要适中,该多就多,该少就少,具体地感觉到,吸气象闻花,就是很好的比喻,吐气象是血压水银柱慢慢下降,急吐气,象秤砣掉下来。开始用“S”练吐气,分匀吐、急吐、停顿等。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找到保持气息的感觉。而且,有一个人气不稳,就会出现“咝咝”声,便于纠正。在放松的基础上,肩不动才是好的,因为这样气肯定是往下吸的 接下来就是起声练习,有两种,一种是结合音乐进行,一种是不结合音乐进行。主张两种同时进行。无音乐的起声练习:例如哼鸣“ng”,象回答人的话,不保持一定的音高。这种练习好处是它打开声音而不受声音高低的限制。再是,找到气息有比例地通过声带发音的感觉。如同拉提琴弓子碰弦,弓压着弦,声音难听,只沾一点弓毛,声音又太飘。只有通过这个练习,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比例。

开始时,一切都要中等。力度、音高、气息、不强不弱、不高不低、自然地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们找到最自然的感觉后,在无乐音哼鸣保持的气息状态时,他张口的有乐音的声音比例就对了(一个合唱队在演出以前,也应该作这个练习)。

起声练习:我们一般是由哼鸣到母音“吗、呜、衣”进行训练的。刚唱哼鸣时,要让孩子不断地找,找到一个最好的地方,延长它,让他记着这个感觉。当哼鸣很好的时候,改唱母音“吗”。这个音张开时,有个标准,下牙别看到就是对的,这时声音就全打开了。

起声练完后,可唱各种练习曲,但不要把它当成例行公事。这一方面指挥的选材很重要,再有音色模仿也是很要紧的。同学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当然,这是在正确的呼吸起声的前提下进行的。

好的合唱团,它的标准是演唱作品风格、演唱技巧、演唱形式的多样性。

1.正确的演唱姿式和统一的发声状态。这就是松弛、自然。把不该紧张的部位全部放松,该紧张的部位要支撑住。2.要有正确的母音唱法。“阿、衣、埃、欧、乌”是非常重要的母音,因为你的音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音的唱法。3.不管声部有多少,都需要圆润、丰满的共鸣位置,特别是上部的共鸣位置。4.做到相应力度变化的幅度。我们这个合唱团不是凭声大取胜,而是靠变化。5.要有调配各种音色的能力。“阿”母音是一种音色,“衣”母音是一种音色,“乌”母音是另外一种音色,要随着字的变化而变化音色。6.有清晰音乐化的语言。在歌曲中的语言,是不能离开音乐的。音乐有时要求语言夸张,有时缩小,有时虚,有时实,让它具有语言的色彩的旋律线条,这样的语言才是有价值的。7.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我主张合唱的最基本训练要从无伴奏合唱开始,从多声部开始,从感觉入手。用正规美声方法训练的群众合唱,音域更宽阔、声部更和谐,音质和旋律的高度统一能达到一种辉煌和美妙的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扎实的基础,基础训练和美育教育做得扎实。

业余的团队,专业的水平,这绝对做得到,只有艺术修养一步一步地提高,艺术人才才会用之不竭。

群众训练中,要注意使群众会用假声唱高八度,即掌握真声与假声两种方法。歌唱是气、声、字、腔、情组成的。气、声、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

一个好的合唱团要做到合唱技巧的多样性,合唱风格的多样性,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样性。美丽的音色是学生们自己寻找出来的,他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综合音乐实力的是合唱团和交响乐团。

参考文献:

[1]刘波.合唱艺术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

合唱教学论文篇(2)

两声部合唱教学因其声部之间的整齐、和谐成为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运作中,两声部合唱教学的开展却未达到预期的目地和效果,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素质水准偏低;学生音乐基础上的差异;合唱教学题材缺少新内容。此外,两声部合唱教学的实践方面也应该全面开展。

一、小学两声部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水准偏低。目前,大部分的小学音乐教师都是缺少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经验不足且更急于展示自己,争强好胜的心态严重。与经验丰富,性格稳妥的老教师相比,他们在素质上的不足尤为严重。在音乐教学上他们可能会因为面临上层领导的压力,而在合唱教学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个体成员特色的发展与指导,只求结果不注重过程,教学过程生硬强制,与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合唱的进程。有时避重就轻,遇到较难的部分往往选择跳过或放弃指导,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合唱的质量。尤其是在两声部合唱教学方面,教师往往因为畏难心理,把两声部合唱教学变为单声部,或者把学生普遍教会唱两声部,但实际上在最后的整体歌声上并没有达到整齐、和谐的效果。这也就有悖于两声部合唱教学致力于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表现力和提高群体意识与团队协调能力的初衷,且这种问题越到高年级,表现得越为明显。教师素质不足是目前我国小学音乐两声部合唱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也就要求学校注重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合唱要求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教师素质不过硬,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在招聘音乐老师的时候就要设立好门槛,或者提供二次培训的机会。2.学生音乐基础上的差异。由于家庭条件和学校配备设施等条件的影响,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有所不同,家庭条件好的,或者学校设施完善的学生音乐基础可能较好,而在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不注重音乐教育的农村或较小学校的学生,音乐基础可能较弱。两声部的合唱对声部之间的和谐要求很高,如果学生的内在条件参差不齐,很容易影响合唱的质量,也很难达到声部之间的整齐和谐。两声部合唱中,第一声部一般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接受。但是二声部就比较难,两个声部之间的难度差异会导致个别因基础较弱而无法较快掌握二声部的学生产生厌烦、失落的情绪,带给学生不好的体验。声部之间的难度差异是二声部合唱在班级教学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学生音乐基础的差异,国家应该加大在音乐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学校也应该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在现有条件下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例如可以开展音乐培训或合唱比赛等。3.合唱教学题材缺少新内容。目前儿童歌曲的创作前景并不乐观,专注于儿童歌曲创作的人太少。现在小学合唱教学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题材的缺乏,多为少而且老的儿童歌曲,不符合儿童的审美,也不能引起他们对合唱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没有适合儿童心理以及年龄的歌曲,儿童很难不对合唱产生负面情绪,这对合唱的进展也有起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将合唱教学在课堂上顺利地开展起来,合唱教学题材缺乏的现状必须改变。

二、小学两声部合唱教学的实践

1.落实基础加强训练。要想学习好两声部合唱,训练的强度必须要加强。音乐主要由七个音符组成,唱好这七个音符是音乐最基础的要求,老师应该在不断巩固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学生合唱方面的练习。但是由于小学生心智不坚定、爱玩心理比较重,而和声训练又较为乏味。为了避免小学生对练习产生负面情绪,教师应该掌握教学的方法。可以采取分组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完成二声部的和声训练,感受音乐声部的丰富和魅力。2.注重老师的指导能力。学校招收新的音乐老师时要提高门槛,并对在校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合唱要求专业性很强,如果老师本身素质不够就没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并鼓励在校教师多参加合唱的教研活动,并为其提供再深造的机会,争取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合唱教学对学生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音乐两声部合唱教学有着独特的意义,对其加以重视不但可以使学生音乐素养得以提高,而且能提升小学生合唱的质量,对小学音乐合唱的教学有重大影响。

作者:田琳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区乌兰小学

合唱教学论文篇(3)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由于这一教学队伍人员的欠缺,制约了合唱指挥专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拥有专业技能的合唱指挥教师更加缺乏。很多高校采用乐器教师或声乐教师兼职教学的方法进行合唱指挥教学。有的高校还选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随后参与合唱指挥教学。这些导致了教师的专业性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随意。总体来看,合唱指挥教学缺少系统性的教学模式。

2.合唱指挥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合唱指挥专业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尤其缺少对学生主观性学习的培养。高校对合唱指挥教学内容处理不够深入,大部分学生并不十分理解教师所讲的概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模式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本身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有限,因此,学生对所受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

3.合唱指挥教材具有局限性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但是目前合唱教学的教材内容较为单一,并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大多数高校的教材是由专业教师根据经验与资料编制而成的。这些教材受到教师个人能力、主观选择等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高校之间教材差异较大,进而导致缺少完整且系统的合唱指挥教材。

4.教学课程设置相对单调

大部分高校的合唱指挥课程设置较为单调,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评价方法等方面。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代变化结合,更新速度较慢。教师评判形式、考试形式相对单一,不能具体而准确的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这极易造成学生合唱指挥能力的培养上的偏差。

二、合唱指挥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革新

1.科学的课程设置

合唱指挥专业课程应该体现合唱与指挥间的联系性,所以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这一点。科学的将合唱和指挥合二为一,是合唱指挥课程设置的目标。虽然合唱与指挥在分开状态下可以突出指挥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使教学缺乏整体性。两者结合在一起教学,学生指挥能力可以得到系统性的锻炼,并获得有效的提升。针对目前学生本身对合唱指挥认知度不够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当添加合唱及指挥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合唱指挥艺术,并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主动寻求和发现合唱指挥这门艺术的规律性和内涵。科学设置课程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因此,应该有机的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合唱与指挥教学才能够同步进行。

2.完善的教材内容

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材应该体现出为教学课程实践服务的专业性原则,并分别制定出适合各种教育层面的通用教材,这样才能体现合唱指挥教学的专业性和统一性。高校可以针对教学任务与目标选择和制定教材,并使教材的内容和功能体现出专业教学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教材编制中明确教学的中心思想。同时将教材与现代音乐艺术的最新动态相结合。可以合理地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因素,从而使教材既突出基础性,又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在理念知识框架构建时要准确把握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并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内容设置顺序。合唱指挥专业是一门音乐艺术学科,教材中应该突出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合唱指挥教学教材内容也要为弘扬传统、为民族音乐服务。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不能被忽视。

三、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革新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主体,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凸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时,能够主动融入课堂,并积极思考、提出、探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承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实践中。其实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本身就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数量,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实践机会,并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唱指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音乐审美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和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内心体验,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体验转变成成为肢体动作。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对培养学生音乐思维及表现力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指挥姿势教学时,可以选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片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这场“试听盛宴”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灵震撼。学生在体验艺术家的风采后,教师问学生:“大家觉得指挥家的动作有哪一些,哪个同学可以到讲台上示范一下。”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思维,想象力、音乐表现力等能力也同时被开发出来。

2“.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

目前高校合唱与合唱指挥独立教学的教学方式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两门学科相互脱节,这显然制约了学生“合唱指挥”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置学科互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体验合唱队员到合唱指挥的角色互换过程。例如,教师在讲授合唱指挥的主要任务这一课时,在课堂开始时创设角色互换的体验环节。首先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合唱队员,另一部分同学依次指挥不同的乐章。在合唱完后,双方进行角色互换。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对他们的演出给予积极的评价,然后询问学生:“大家觉得合唱和指挥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同学们真实的体验了角色变化带来的不同,同时也从两者的角度思考了如何实现合唱与指挥的良好配合,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了教师的问题。这种联合教学的方式让合唱指挥学生学会控制音准、节拍的规律,并学会如何配合合唱部分的节奏。教师在联合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指挥与合唱协调角度思考,并掌握多声部合唱、音色、音量转换等环节的具体指挥方式。教师在分析或排练作品时,也可以引入这种联合互动教学,使合唱与指挥在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从而使学生在双重角色的转变中感悟到指挥的“统率”作用,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合唱指挥的实践技能。

3.心理效应与律动教学方法的利用

合唱教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10-01

一、前言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有效结合是现代音乐教学的创新体现,视听练耳不仅包括了大量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者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练习,是配合音乐理论学习的专业训练教程。音乐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不仅包括掌握音节、音程、节奏调式调性、和弦等音乐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熟练的读谱和记谱能力。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整合是新教学课程改革的创新内容之一,其优势是不仅能够有利于提高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理性思维、对乐谱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是现代音乐高校改革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在有效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优越性

音乐理论和视听练耳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熟悉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而视听练耳教学正好与音乐理论作用互补,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视听练耳学习感性的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将两者整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理论的同时,运用和联系音乐知识熟练视唱练耳,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下面从几点说明:

(一)视唱练耳与音乐理论教学结合是学生培养音乐思维的需要。从音乐的感知角度讲,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性认识,视唱练耳则是培养学生感性的认识和掌握音乐。两个教学形式的结合从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方面来看是将音乐学习的理性与感性结合,更好的培养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是音乐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讲,音乐理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门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要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头脑和思维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技能理解。而视唱练耳则可以看作是一门音乐应用教程,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音乐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理解音乐的整体素质。因此,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整合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

三、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可实施性

(一)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不仅符合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其教学的可实施性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方面,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结合使得教师不再仅仅担心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内在联系性,教师可以很方便的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应用教学结合起来,且教学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达到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教学目的。

(二)从学生角度讲,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是一种学与练的有效结合,受教育者不再枯燥地学习不相关联的音乐理论或者视唱练耳单一内容,获得了更多全方位发展的机会。对于大多数高校音乐学习者来说,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都或多或少的接触或者进行过音乐学习和训练,具备了一定的视谱能力和听音能力,如果仅仅单独的教授理论基础课程或者实践应用课程,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兴趣不高的情绪甚至有抵触心理。

(三)现代教学设施的改革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为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提供方便。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可以同时兼顾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另外,其优秀的听觉和视觉外放能力也提高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水平。

四、总结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是现代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要想真正发挥两者结合教学的优势,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结合教学的优越性和可实施性,而且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集视觉与听觉同时学习和联系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积累经验、分析不足,将音乐理论学习与应用学习有效整合,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民族性理念的基础理论考察――以柯达伊, 奥尔夫,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08):031-032.

[2]李志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与高师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课程纲要》指导下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J].音乐创作,2010,12(06):142-143.

合唱教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民族声乐教学必须立足中国特色,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传统技法和理论的继承

中国古代传统的声乐理论著作有刘勰的《文心雕龙》、沈括《梦溪笔谈》、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段安节的《乐府杂录》、王骥德的《方诸馆曲律》、李渔的《闲情偶寄》、燕南芝庵的《唱论》、魏良辅的《曲律》、朱权的《词林须知》等,这些传统声乐理论是民族声乐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唐顺之的《董仲峰侍郎文集序》中所著“喉中以转气、管中以转声”和金铁霖先生强调的“在唱时,要感觉到每个字在喉下脖子根处唱,也可以理解为贴在脖子根处唱每个字,”①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所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氰氯自脐间出至喉乃唁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这种理论和美声唱法理论体系所强调的“好的唱法的动力都来源于深呼吸。任何好的唱法,自然的、科学的、艺术的唱法,有训练的唱法等等,都要有呼吸的支持,都要在动力上有上下贯通的功夫”②一说志同道合。因此,作为源自古典戏曲和曲艺的现代民歌演唱,无论在技法和理论上都应在古典唱论中吸取营养。

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如果能掌握一两种戏曲、曲艺,必将在演唱的风格和韵味上有所突破。许多前辈歌唱家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功底,李谷一、张也、雷佳、王丽达都曾是花鼓戏演员。孙丽英出生在京剧世家,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年仅4岁时,孙丽英就跟父母学起了京剧。要演唱《黄河渔娘》,不妨先学一学河南的豫剧,学一学《谁说女子不如男》、《亲家母请坐下》。要想唱好《梅兰芳》,先唱一唱京剧的四平调,必定能把握语言和风格的特点,更好地依靠语言字调的行腔来完成声乐情感的表现,因为中国民歌丰富的润腔特色,主要源自绚丽多姿的民族戏曲及曲艺。《兰花花》 等新编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的“泣声”、“抽声”,就是对戏曲演唱中哭腔的吸收。③

在美国大片、娱乐真人秀充斥眼球的时代,传统的戏曲和曲艺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教师的认识能力和在教学上的把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将强传统声乐理论的教学、用优美而博大的戏曲曲库丰富教学的曲目,纠正目前民族声乐“新生代”演唱中出现的种种偏向,使教学和演唱在吸收西洋发声方法的同时,依然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韵味和风格。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戏曲、曲艺的唱段,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田间地头、到劳动人民中间去领略民风民情、体验生活。这样,学生演唱中表现的感受能力就不会浮在表面,就能唱出人民群众的心声,真正唱好风格浓郁、原汁原味的民族声乐作品。

2 合理借鉴美声唱法的精华

借鉴美声唱法的技术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要把握分寸感。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通常声音脆、亮、靠前,也常常会出现真过多的现象,这是由于学生演唱时没有打开喉咙,不能合理运用气息在共鸣腔体里演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打“嘟”对学生进行气息训练,在练声的时候用“u”母音的演唱帮助学生打开喉咙、用哼鸣的练习帮助学生找到声音的高位置。这些技能技巧的训练逐步使演唱声音渐渐圆润丰富起来,与真声按合适的比例融合,形成良好的混合声。这种混声唱法的科学性在于换声的自如及声区的统一,并且由于运用了三个声区的整体共鸣,声音不仅丰满圆润,而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高音柔和优美,位置通畅,富有穿透力。这正是美声唱法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此外,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的概念对民族声乐的教学也十分有用。它能有效解决高音的挤、卡、喊叫以及喉结上提的问题,使学生能做到三个声区的统一的混合共鸣,并取得通畅的高音位置。

在教学中借鉴美声唱法的技术目的是学生演唱的音色更加符合我国人民大众特有的审美习惯与风格,是使学生的演唱更具民族性,更具中国韵味。在教学中切记不能抱着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立足传统、展示中国特色。

3 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这些年,民族声乐教材出版了很多,到底什么样的教材和作品是适合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的呢?笔者认为教学曲目的选择的立足点应该是,通过教学曲目的学习,使学生既能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的优秀遗产,又能借鉴和吸收欧洲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全面提高演唱技能技巧,能把握不同歌曲的演唱风格,提高整体的表演水平。民族声乐的教材因该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广泛性,同时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

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特点来选择教材,将曲目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次,切记不能拔苗助长,比如:教学的第一年教学的重点因该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歌唱习惯,使其初步具有民族特点的声音色彩。

我们的民族声乐讲究“依字行腔”,我们经常说“一字不正,如钝刀杀人”,吐字、咬字的训练是声乐训练的重点和中心,在我国传统戏曲的训练中就有“咬字千金重”的说法。现在在我国的大专院校,发声练习一般借鉴美声唱法的练声曲,笔者认为民族声乐的练声曲的编写因该以汉字十三辙的规律为基础编写,要有朗诵练习、韵母练习、旋律带字练习。使中国传统的五音、四呼、十三辙的咬字、吐字归韵收声的方法得到训练和使用,真正使发声训练与中国的语言特点紧密结合,为学生演唱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服务。

教学曲目应该全面。戏曲、曲艺、艺术歌曲、传统民歌、创作民歌、中外歌曲咏叹调、歌舞性歌曲、赞颂歌曲、抒情各区域都要涉及。因为通过类型丰富、风格各异的作品的演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增强嗓音的歌唱能力。民族唱法的风格的建立要通过大量曲目的演唱才能建立。通过外国作品的演唱可以更好地训练声音和气息的配合、共鸣腔体的运用。演唱中国传统的戏曲则可以更好地借鉴我国传统声乐的精华,使学生演唱时的咬字、吐字更具韵味,收声归韵更加规范、声情结合更富有美感。循序渐进地选择丰富的教学曲目,并能在教学中突出本民族的声乐特色,吸收外来有用的曲目,因此必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演唱达到特点鲜明、风格各异、语言清晰、声情并茂的境界。

民族声乐的教学要使学生的演唱能立足于本民族的语言的特色,结合旋律的特点、创造富有民族风格的行腔,结合歌曲的意境作恰如其分的形体表演,达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气韵贯通、神行兼备的艺术境界,能有个性地诠释音乐,给听众一种美的享受,为社会大众服务,展示中国民族声乐绚丽多姿的魅力。作为从事教学的教师,也因提高个人素质,作为教师不仅需要示范时展示高超的技能技巧,还需要掌握音乐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收集、整理、研究民间音乐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事业才会更加蒸蒸日上、后继有人。

注释

合唱教学论文篇(6)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部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合唱教学论文篇(7)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部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合唱教学论文篇(8)

一、明确教学取向,强调理论教学及研究

高等师范学校中声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师。这个目标决定了教学必须在解决学生自己“会唱”问题的基础上,让其掌握“会教”的本领。“会唱”与“会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存在明显差别:“会唱”只需学生个人了解声乐,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歌唱技术;“会教”则需在此基础上发现他人的问题,采取有效办法,使对方领悟歌唱技术。然而,一名音乐教师要综合解决学生在音乐方面出现的多种问题,并提升其音乐素养,使其达到一定的歌唱水平,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会显得“功力不足”。所以,高师的声乐教学力度应更加丰富,学习的知识面也应更加宽广。

高师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更具全面性,知识结构更加宽广,即加强与“会教”相关的教学内容。“会唱”声乐的教育则应偏重于形象思维,重感情;“会教”声乐的教育则应偏重于逻辑思维,重理性。“会教”的声乐教育强调理论教学和研究,从现实性看,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巧理论、声乐教学法几部分。从具体内容看,基本上包括声乐美学、声学史、歌唱生理学和歌唱心理学、声乐技巧的理论、声乐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几部分。

强调理论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就是强调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修养,这应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文化素质是优秀素质的组成部分

高师声乐教师的文化素质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包括声乐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

(一)声乐专业知识是教师应掌握的核心知识,是教学的关键

高师声乐教师对声乐专业知识的掌握必须要精而深,要准确掌握歌唱器官构成以及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和共鸣等一系列的专业技巧,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提炼和升华,进而让其掌握歌唱的知识、规律,使其歌唱技能、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以便日后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上遇到的难题。其专业知识造诣,面对难题才能有更多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

(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是教学质量的基础

高师声乐教师应全面掌握以下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1.语言学

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多种声音的构成的学科,要探究音与音的结合和互相之间所发生变化,以及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曲旋律的基础,离开语言空有技巧构不成歌唱艺术。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和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如有些学生只注重声音而忽视歌词,使得演唱的时候吐字不清;有些学生则只注意歌词,把歌曲中的字唱得像分解拼音字母,将一个字拆成几段,令人听起来很吃力,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连贯美。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把意大利歌剧、德国艺术歌曲唱好,因为那是声乐训练的必修课,是美声诞生、发展的源头。但是,如果我们连本国歌曲都唱不好,连本国语言都不能在歌唱中运用自如,又谈何学业有成。另外,由于中西语言在结构和发音上的区别很大,在运用传统的美声发音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之前,应准确掌握和运用我国语言,才能克服这一差别。

一般情况下,我国文字是由子音、母音及收尾构成。唱好中文歌词应轻唱子音,强唱母音,注意快速收尾音。合理、准确地唱好每一个字,唱准每一句歌词的语调、轻重音,对于完美地表达一首歌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语言学,准确掌握发音原理和语言构成,才能引导、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表达出歌曲想传达出的意义。

2.文学

声乐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歌曲由旋律和歌词两方面构成,而歌词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教师是否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师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就能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形象、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从而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水平。

3.美学

美学知识在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歌唱者要求注重音乐美、语言美、表现形体美、表情美等,而声乐教师既要研究美,又要塑造美的形象,使受教育者得到美的熏陶与培养。

4.生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功能的科学。声乐教师应清楚地了解人体有关发声的器官的形状、位置、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5.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规律的科学。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可解决师生之间的一般认识问题和声学学习问题。心理学还可帮助我们了解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章程,其对教师职业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可让教师从身心发展、身心健康角度对学生进行深刻分析,掌握其心理现象,从而有的放矢,有效促进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

6.哲学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方法论,用哲学思想指导教学,用辩证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要有一定的哲学知识,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科学知识是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工具

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教学中知道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其必须较系统地了解教学内容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教学方法等之间的关系。需要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因地制宜,选择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开展教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的教育科学知识。[1]

高师声乐专业教师可在熟练掌握教育学外,在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等种类众多的专业教育知识中熟练地掌握关键的几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适应现代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需求,才能肩负起社会赋予高师声乐教师的教育使命。

三、深化声乐教育,培养多能音乐人才

目前,高师声乐教育中有些令人忽视的现象,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偏重强调声音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高师声乐教师除了对声乐技术精通,对声乐理论和教学理论有较高造诣外,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有胜任不同声部、不同唱法教学的能力。如女教师既要会教女声,也要能胜任男声教学;既要会教美声唱法,同时也要传授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因此,高师声乐教育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既要能教传统的歌唱方法,又要掌握本民族的声乐教学特点,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在民族声乐教育上,应注重培养学生戏曲、曲艺演唱方面的能力,提高其民族唱法的技能。目前,就戏曲唱腔而言,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还是较为欠缺的。一些优秀的戏曲唱腔曲目在高师声乐教材中不易见到。高师声乐教育应把戏曲理论、剧种介绍、唱段分析及演唱、唱腔欣赏等纳入声乐课程,以此来深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使其将来顺利走上教学岗位。

四、学科领域中的相关课程

根据教育理论家“相关课程”理论,应注意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构建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适应我国现状及发展需要的相关音乐教育课程,以便让理论课与表演课、基础课与应用课结合起来。就声乐领域而言,相关课程有:1.声乐基础(包括加入和声学中的部分基础);2.声乐文献材料(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及模仿创作);3.合唱与指挥(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结合)。

声乐文献与材料是一门围绕声乐作品展开的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是在聆听基础上进行旋律、和声、曲式、复调等方面的分析。所学习的作品以在音乐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独唱及合唱作品为主。适当安排旋律写作技法、支声复调等模仿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合唱与指挥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性课程,可有效地体验音乐、提高音乐修养,教师要将合唱与指挥二者并重看待,在演唱的基础上加强指挥技能的训练,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三种类型结合起来。

五、声乐的经济意识

声乐的经济意识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现实性强的课题。声乐专业服务于社会,高师毕业生走向社会岗位,经济是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音乐商品化、商业化是社会现实,并且充满着市场竞争。学生凭书本上的理论还不可能迅速、熟练掌握市场法则,但经常性的政治时事学习,了解社会发展形势,掌握一些市场经济知识,有助于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岗位。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客观面对市场经济现实,准确自我定位、明确社会发展大方向,不浮躁、盲动,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政策理论的指引下,求生存、求发展、做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繁荣,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也向前进的方向发展,但也出现了某些非主流现象。近年来,流行歌曲创作中盲目追求感官刺激,歌词、曲风另类怪异的歌曲数不胜数。流行歌曲有很强的时代性、商品性。商品音乐以赚钱为目的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要维护良好的音乐环境,不是取决于流行音乐本身,而是取决于艺术家的态度。保持严肃、严谨的艺术态度就可使音乐内容、格调健康向上。另外,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要使音乐市场机制下的流行歌曲创作沿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方向发展。

音乐专业要走向市场、服务社会,不但要体现在良好的艺术审美和修养上,还要体现在能针对音乐创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说上。高师毕业生的本领不但要体现在会唱、会教上,还要求其会对声乐的实践予以评说。

合唱教学论文篇(9)

在声乐教学的方法上,由于长期延用专业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使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也大多崇尚美声唱法,其实这并不是发展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的唯一手段,我们要从教学方法上抓起,力求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平衡,这是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声乐教学的民族化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落实这个话题,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使命,发展为目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保护和发展,这并不是强加的历史责任,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它有绝对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从古代的琴歌、宋词、戏曲、京剧等,到现今的民族声乐发展,可以说它们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关系。而这些传统艺术的种类,是中国历代人民缔造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文化和审美取向。所以,高师声乐教学要把握中西声乐文化的契合点,研究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结合点,从而在演唱风格和技巧上体现民族性。

在声乐教学的作品内容上,民族声乐作品本身就彰显着民族性,我们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民族声乐作品这本身就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民族声乐作品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极大的优势:第一,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线条是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有可能不用听唱词,只听音乐的旋律就能表露出中国民族特征,优美的旋律线条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表现手法;第二,艺术审美取向同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就是母语教育,在母语教育的环境下,无论是人文、地理、社会等都带有民族的个性,用百姓的话就是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民族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便于理解和学习。第三,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本身没有演唱方法的界线,在声乐演唱学习中,大量的采用民族声乐作品就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体现。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性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观念的民族意识

一个民族的历史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文化积淀,教育本身的职责就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它能够凝聚和融合一个民族。声乐学科是传承艺术文化的桥梁,是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个性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对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宣传、渗透和融合的作用,对形成民族自强意识、民族自豪感都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主题。

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民族意识,并通过声乐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这样才能落实高师声乐教学思想的民族意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具有典型民族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潜意识下传递民族精神,这是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体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声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要求高师声乐教学的观念要体现民族意识,它体现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

高师声乐教学既要体现民族性还要体现多元性,多元的声乐教学内容符合现今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路线,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念已被世界各国认可。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为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基础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出符合我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方法。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声乐教学也应坚定的开创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打破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竭力的吸收不同地区、民族的声乐文化为我所用。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间的声乐文化交流相对来说甚少,高师声乐教学有义务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的声乐文化,由于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音乐文化风格各异,所以我国的声乐文化本身就体现着多元化的特征,如将其整合应用到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它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把各个民族的声乐文化联系起来,潜心研究它们各自优缺点和文化特征,并从各民族中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声乐作品,将其节选出来,并应用到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这不仅能使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实现多元融合,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声乐文化的交流,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合唱教学论文篇(10)

会议特邀意大利罗马圣・桑塔切里亚音乐学院教授、乐理和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玛丽亚・帕姆里(Maria Palmtdli)进行讲学。在讲学中她强调视唱的训练从读音名和节奏开始及加入装饰音后的读法、唱法,提醒人们注意视唱练耳音乐曲目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及作曲家所处的历史年代和应有的演唱风格;还作了关于作品演唱时的速度变化练习,阐述了这种练习的目的、意义及其训练方法。

二、教学论坛

本年度教学论坛是继“2007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论坛之后的又一次教学论坛,也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学术内容。论坛由教授、教研室主任论坛,教材教法论坛,青年才俊论坛,研究生论坛等四个部分组成,来自全国音乐艺术院校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师及有关人士三十多人参加了活动。

在教授、教研室主任论坛上,上海音乐学院蒋维民教授作了《介绍上音视唱练耳教学的若干情况》的发言。他说:根据上音学生的情况,他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上注意教学进度环环相扣、斜坡前进;在练习中,注意利用公式、顺口溜、条理归纳等方式进行训练,之后找出重点和难点,并进一步练习。

西安音乐学院王高飞教授作了《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主要谈了:①准确定位学生的研究方向,包括教学型、技能型、创新型、研究型等等:②导师的个人素质。包括导师在信息资料、研究方法的掌握,知识的丰富和实现全方位能力的突破以及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等方面;③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获取知识、专业技术、创意研究、论文写作与表达等能力以及学术道德的培养;④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国际视野。

吉林艺术学院孔云霞教授作了《从“基本技能”到“音乐本体”的理念变革》的发言,对我国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然后从“源于音乐,回归音乐”的教学理念出发,讲述如何通过音乐感知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并认为视唱练耳学科加速了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 南京艺术学院的滕缔弦教授以《Barbershop合唱及其对我视唱教学的影响》为题,播放了本人在国外参加合唱的表演及录制的教学CD,阐述了如何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才能达到录制合唱的要求,以及肢体语言对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晨炜教授以《期待可持续发展的视唱练耳》为题,从哲学、音乐学等八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了视唱练耳这一音乐基础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尹正文教授以《多声部实践教学》为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办多声部视唱比赛及音乐会等,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形态,并认为小组形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应力求表演形式多样、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体裁多样等等。

在教材教法论坛上,上海音乐学院周温玉,中央音乐学院王禾、王时,天津音乐学院傅红妹,西安音乐学院权思分别介绍了所在学校及个人的教材出版情况。此外,武汉音乐学院李金华,中央音乐学院张浩、付妮,中国音乐学院彭世端,哈师大教师尹正文作了发言。

在青年才俊论坛上,中央音乐学院郝卓亚以《教材建设中的多元化思维》为题,讲述了如何克服不能顺利读谱的因素如谱号、拍号、音高、节奏等,并介绍了《节奏与读谱训练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夏月以《“音乐作品听觉训练”课程的构思与实践》为题,讲了开课的背景、目的、与视唱练耳课的异同、现有教材和准备工作等等。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以《对视唱练耳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为题,阐述了突出“功能性”听觉技术教学理念、明确专业核心技术结构、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测评标准等等。西安音乐学院葛卉以《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性问题的思考》为题,谈了民族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属文化范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因此有独特的音乐思维。中国音乐学院孔奕以《论视唱学习中的音乐力度训练》为题,谈了音乐力度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发展沿革、熟记力度标识与练习、无力度标记的力度处理与练习、音乐力度的感知与联觉练习、音乐力度的风格认识与练习等等。上海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宁楠以《视唱中的呼吸》为题,谈了表达音乐与呼吸的关系,并举例证说明。

在研究生论坛上宣读论文的有:中央音乐学院裴聿茹的《传统和声对视唱延展练习的作用》,武汉音乐学院汪静的《音程级理论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的应用》,徐静苇的《论基本乐科习题训练的功能与编制标准》,西安音乐学院凌娜的《从音乐审美心理学原理谈实际音响音乐作品听觉训练》,沈阳音乐学院扈艺宝的《首调训练方法在多谱号视唱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李盼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的音准问题》,孙晶莹的《浅谈视唱练耳在合唱作品中的重要性》,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郝谨的《视唱练耳课程的定位与思考》,西安音乐学院沈燕的《儿童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思考》,中央音乐学院李鹤的《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即兴创作》。

三、观摩演出

本届视唱练耳艺术周共有四场演出。“‘未来之星’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专业音乐会”由来自全国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专业学生。“古典与现代音乐会”上半场是中央音乐学院2006级作曲系、指挥系学生通过改编原作以加强视唱练耳教学的视唱作品,下半场是“‘八风’无伴奏合唱组合”的特邀演出。“挑战视听音乐会”上,云南省富民县小水井乡苗族农民合唱团演员们是地道的农民,他们穿着自己缝制的民族服装,唱着亨德尔、伯恩斯坦、比才、舒曼、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合唱作品,使听者感到震撼。“全新演绎――合唱作品音乐会”是杨鸿年教授应邀举办的讲座音乐会,他结合由48人组成的少年合唱团的演唱来说明合唱时出现的音准问题,比如音准与速度、节奏、力度、音区、旋律线、和声、调式、调性、音律、呼吸等等。精彩的演讲和少年合唱团的演唱不时引发出台下热烈的掌声。

四、视唱比赛

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改编、创作及演唱大赛向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练耳及乐理教学联盟征集由名曲改编及新创的视唱作品,共收到了130份参赛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周温玉、北京戏曲艺术学院黄珊珊、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中央音乐学院刘思军、上海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宁楠、天津音乐学院王丁丁、中国音乐学院孔奕等分别获得了教师组大奖,另外还有18位教师的27部作品获得了教师组优秀奖;10部作品获得学生组大奖,29部作品获得学生组优秀奖;20多部作品获得视唱演唱大赛的优秀表演奖,11部作品获得视唱演唱大赛的表演奖。

合唱教学论文篇(11)

Abstract: Being teaching-emphasized constitutes a major feature distinguishing vocal music education at normal colleges from that at music conservatories in terms of goals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t music conservatories aims at producing singers while normal college education aims at fostering teaching faculti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particular. Therefore, vocal music education at norm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not only on singing skills but on students’ all-round ability so as to lay solid foundation for being a competent teacher.

Key words: vocal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emphasized all-round ability teaching approaches

高等师范声乐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只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它的“师范性”特点。“师范性”应该是高师音乐专业与专业音乐学院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歌唱演员为目标,师范院校应该是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上不应该只是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其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基础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传授者,其自身要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感才能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使命。那么,如何把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与声乐教学结合起来,体现声乐教学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是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课题。

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收到应有的成效。甚至有教育专家提出,“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的美没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失去了审美的耳朵”。这么说虽有点夸张,却反映出高师音乐教学(特别是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只是片面强调声音技巧和发声方法,忽视了声音的美感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审美标准,歌唱者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体味声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唤起内心的共鸣,使歌唱失去了灵魂。学习发声方法,掌握发声技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完整的表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在声乐教学中应始终把这一理念播撒在学生的内心里,要懂得用心去歌唱而不只是用技巧。在用心歌唱的过程中才能体会美获得情感的共鸣。

把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在课堂发声练习时,要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建立美好的声音形象;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中外大量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积累音乐文化知识内涵,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对歌声的审美、音乐感觉的审美、演唱情感的审美。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情感。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师声乐教学应以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重点除了演唱能力还应包括教学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等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体现“师范性”的特点。

1、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是高师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最根本的区别。高师声乐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在声乐课教学中应经常组织学生互相听课,也就是在上课时组织其他学生观摩教学。在观摩学习中逐渐掌握教学方法。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以后,比如在三年级时,可以开设专门的“教学实践课”。每个声乐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按年级为一组,每个学生轮流当老师给小组其他学生上课,老师给予指导。最后,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这种教学实践课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只有在“教”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主动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 培养艺术实践能力

综合素质的提高只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舞台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表演能力、演唱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它体现着歌唱者对于音乐的感知、想象、审美和创作,也是对歌唱者心理素质的训练。当前,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个别专业突出的学生有参加演出或比赛的机会,大部分声乐学生都缺少艺术实践。声乐教师要为自己的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从三年级开始。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演唱会。专业好一些的学生可以独唱、对唱;专业一般的学生可以为其编排重唱、小合唱等。另外,声乐教研室还可以定期举办声乐比赛,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声乐教师要鼓励学生走上舞台,不要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在锻炼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艺术实践中受过历练的学生,将来才能更好的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自如的为学生范唱还可以登上舞台为学生展示美好的声乐艺术。

3、 培养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

作为中小学音乐老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并具有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中小学的唱歌课、音乐欣赏课以及课外辅导中,都要求老师善于分析、理解和处理作品。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不仅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歌词内容、人物性格,对于演唱的音色、强弱、语气、速度、情绪甚至和弦的连接、调性的转换、旋律线条与伴奏织体的结合等都要进行分析。四年学习中学生能自己演唱的作品是有限的,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或经常安排学生进行教学观摩、听课。在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的理解、学习过程中会积累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三、声乐教学曲目的设置

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曲目设置的范围狭窄、类型单一,几乎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独唱歌曲几乎占领了整个课堂教学,这和中小学歌唱教学以及课外辅导的内容是严重脱节的。在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集体性的演唱方式比独唱更具有实用性。

高师声乐教学在曲目的设置上应该突出“师范性”的特点,不能盲目的追求作品的难度和专业性,要大量扩充一些更通俗易懂,更能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作品。曲目要尽可能丰富一些,打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束缚,甚至可以把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和儿童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曲目的类型上也应该打破陈规,打破只有独唱歌曲占领课堂的局面,把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各种演唱形式,比如:二重唱、对唱、四重唱、小合唱的曲目引入声乐教学的课堂中,为适应将来的唱歌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做准备。

四、结合声乐理论的教学

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因其“师范性”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更应该侧重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但是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仍然照搬声乐表演专业的模式,教学以专业技能课为主,有很多学校还没有开设声乐理论课。而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声乐基础理论都很薄弱,很多学生对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特别是歌唱的发声器官都不了解,由于缺乏理性认识,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往往一个问题重复多次的讲解也难以解决,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必须改进原来只重技能的声乐教学模式,将声乐理论课融入到声乐教学中。那么,在一年级就可以把“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到课堂之中,使学生不仅靠感觉去学习发声方法还在理性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开设声乐理论课的目的一方面着眼于师范性学生将来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广博的文化背景,拓宽声乐理论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将来能更胜任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在四年的声乐教学中,应该系统的开设声乐理论课。包括歌唱的嗓音保护、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语言艺术、歌唱的心理等课程。声乐理论课可以作为声乐主修学生的必修课,而其他方向的学生可以作为选修课学习。

五、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近些年来,高师声乐教学正在探索和实施新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沿用的专业音乐学院“一对一”式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些教学形式应该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一些学校除了声乐个别课,还开设了小组课(大组课)、声乐集体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为了突出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特点而设置的。

1、声乐小课(个别课)

声乐个别课是针对有一定程度的主修学生采取的授课方式,是音乐学院传统的授课模式。它的优势是:在教学中可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歌唱和发声中的问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细致、具体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这种授课方式对于专业学习比较突出的学生还是有必要的。但是,由于个别课教学只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有利,而在其它能力的培养上则存在很多欠缺,只有单纯的个别课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高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2、声乐小组课(2-4人)或大组课(4-8人)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小组课,以集体歌唱、练声,并侧重于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教学,可以为一、二年级学生和声乐选修的学生设置。他的特点是:有利于对歌唱共性问题的掌握,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浏览大量的声乐曲目和学习对歌曲的分析、处理能力。当然在教学中也要进行个别辅导,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再因材施教。另一种是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的小组课,这种授课方式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和观摩的机会,还能激发竞争意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训练的内容也比个别课丰富。可以把重唱、对唱、小合唱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正符合普通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3、 声乐集体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专业课,一种是声乐理论课。声乐专业

课教学中可以选取几位学生做教学示范,其他的学生观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集体课形式也适合开设声乐理论教学,可以系统地讲授声乐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正是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体现。

当前,高师声乐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明确教学目标,真正建立起符合高师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体系,才能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邹本初,《歌唱学》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李静玉,《声乐排课实用教程》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王国安,《从实践到决策》 广州,花城出版社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刘九思,《创建有高师特点的新声乐教学体系》,人民音乐

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东出版社

喻宜萱,《声乐艺术》,华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