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9 21:16:21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1)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2)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3)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刘禅小阿斗——扶不起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

隔着门缝看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羽放屁——不知脸红

关云长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

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帝庙求子——拜错了神

关公吃酒——看不出来

关公保刘备——赤胆忠心

关公当木匠——大刀阔斧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公卖豆腐——货软人硬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走麦城——最后一招

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关羽卖肉——没人敢要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关云长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说三国——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败走麦城

单刀赴会——声势压人

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无敌

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

张飞卖豆腐——货不硬人硬

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烧火——猛灶

张飞讨债——气势汹汹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的胡子——满脸

对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出阵——不服老

击鼓骂曹——现开销〔当场指责〕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蒋干盗书——只知欢喜,忘了中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蒋干访周瑜——自找麻烦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

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4)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83-03

作者简介:刘(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外国学生常常对一些歇后语的用法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语境下用歇后语,特别是当一个歇后语只给出“谜面”后,对于“谜底”往往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对于外国学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便成为摆在所有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学习和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问题。

一、关于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对于歇后语,学界诸多学者,如温端政、马国凡、高歌东、黄华节等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并得出结论:歇后语是汉语中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熟语。

(一)歇后语的类型

1.喻意歇后语

歇后语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情况有二:

(1)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解释说明的意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对前部分的解释是直接的,不需要联想、揣测或绕弯子。如: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2)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的解释说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义,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即转义。如:没有骨架的伞――支撑不开,这里的“支撑不开”并不是单纯指伞打不开,而是指它的转义“维持不了”。

2.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后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造成一语双关的效果。如: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表面上是说莲藕着火了,实际意义却是“事理上不会发生而事实却发生了的”意思。谐音歇后语也有两个小类:

(1)音同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均相同。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2)音近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有相同的部分,也有相近的部分。如:酱萝卜――无缨(因)。

(二)歇后语的构成

构成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是一个意思,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前部分用事物或故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后部分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

1.歇后语的比喻部分是构成它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特点的依据。

(1)喻体是一件事情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小孩放鞭炮――又喜又怕;想象虚构的事情:洗脸盆里游泳――不知深浅。

(2)喻体是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用历史故事作比喻: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神话故事或传说作比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喻体是一种或几种事物

一种事物:铁公鸡――一毛不拔;几种事物: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歇后语的解释部分即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是确定歇后语的意义部分,也是对歇后语的点题。关于歇后语后部分的构成可以从材料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上看,选用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如:扁担上做梦――想得宽;书面语如:上了膛的子弹――一触即发。

选用不同关系的词语: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叠词关系。

同义关系如: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反义关系如:豆腐炖骨头――有软又硬;叠词关系如:小孩吹喇叭――哪里哪里。

(2)从结构上看

用词充当:筷子搭桥――难过。

用词组充当:偏正词组:猫不吃鱼――假斯文;动宾词组:蚂蚁搬泰山――下了决心;联合词组:白糖拌苦瓜――又甜又苦;动补词组:嘴皮子抹白糖――说得甜。

用句子充当:单句:老鼠爬秤钩――自称自;复句:大海里翻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3.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的关系

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是被解释和解释、被说明和说明的关系。

(1)从语义上看

说明结果:草人救火――自身难保;说明态度: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说明性质、特点:铁公鸡――一毛不拔;说明作用: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2)从方法上看

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性质的一种概括、归纳:百年老松,十年芭蕉――粗枝大叶;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所表达的意思的继续阐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从态度上看

表示肯定:河里的螃蟹――横行;表示否定:灯草打鼓――不响;

二、留学生歇后语偏误分析

歇后语在对外汉语中的出现,往往使外国学习者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和运用,更难以理解歇后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因此在使用上会出现一些偏误。我们列举了以下几种偏误,并作分析:

(一)语义方面的偏误

1.语义偏离:歇后语的意义与所表达的对象不相符。

(1)这个人做事不懂得变通,真是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句中的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贬义的用法,指的是钻牛角尖、知错不改的人。而句中说做事不懂得变通,所做的事不一定是错事,很可能是指这个人讲求原则,按章办事。

2.语义不明:歇后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2)他弟弟非常喜欢大米的弟弟――小米。

(3)他什么都没有,真可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句中小米在现实生活中既是一种粮食又是一款手机的名称,句中没有明确指出他弟弟喜欢的是手机还是小米这种粮食。(3)句中的一清二白指的是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而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穷的什么都没有,显然不够恰当。

3.语义抵牾:表意明确,但句子前后存在矛盾。

(4)他现在每天都在刻苦学习,真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4)句中前部分已经说了他每天都在刻苦学习,后半部分装象是装模作样的意思,与前部分意思不符。

(二)结构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的结构较为固定,但是外国学习者在现实使用歇后语时会出现加字、减字、语序颠倒等方面的错误。

1.加字

(1)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可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个碟。

(2)猪八戒的脊梁――悟能(无能)之后背(辈)。

外国学生主要受汉语数次+量词+名词构成数量短语的影响以及受中国人日常口语化交际色彩所影响,出现以上错误。

2.减字

(3)你这个人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人心。

(4)老鼠过街――人人打。

外国学生在使用歇后语时往往只注重“引”的部分,从而忽略了“注”的部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出现了“减字”现象。

3.语序颠倒

(5)你要继续努力学习可别汽车放炮――气泄了。

(6)他这是孔夫子搬家――书(输)尽是。

语序颠倒的偏误主要是受汉语正常语序的影响。

(三)语用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在语用上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性,这种特点是由歇后语起语的生动比喻或具体的表述使得比较抽象概括的注释语得以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所体现的。而语用方面的偏误就表现为所使用的歇后语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符合。例如:

我和同学上课说话,老师批评我了,我非常难过。我知道老师这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今天,我没有去上课,我出去玩了。我真是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个掸(胆)子。

(1)句中的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应该是对方说出的,而不应该由说话人在本句的语境中使用。(2)句中的好大个掸(胆)子,不应该是说话人对自身行为的评论。

这些偏误的出现,多在来华高年级留学生汉语使用中出现。因为高年级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和中级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学习“地道”的汉语,留学生们试图从汉语熟语入手,对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汇形式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汉语熟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往往不只是词语的表面意义,这也造成一部分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了总体的学习效果。

其原因主要有:一、歇后语所蕴含的内容及意义属于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还不够好,所接触的中华文化还比较片面,不能全面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现阶段所开设的文化课特别是传统文化课较少,从事文化教学的汉语老师人数和总体从业人员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也阻碍了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者的学习。二、课堂上对歇后语这类熟语重视不够。现阶段的汉语学习往往只关注教材,对歇后语等其他熟语形式的涉及太少,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三、现有的HSK考试正逐步减少包括歇后语在内的熟语考题,这使得本来出现频率就很低的汉语熟语变得更少了,特别是歇后语,几乎很难在HSK模拟题和真题中寻见踪迹。正是因为以上三点,使得外国学习者在歇后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误。这也促使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员意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提高从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大歇后语等熟语形式在课本及考试中的力度的必要性,成为推动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教学的内推力。

三、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用歇后语

课堂是留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第一课堂,学生在课上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急于习得汉语知识。此时适度引用歇后语可以使留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记牢,并把握歇后语前后两部分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适当使用歇后语

日常生活也是留学生在华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课下丰富的生活中可以适当使用歇后语。当留学生学习做一道中国菜并且味道还不错的时候,他就可以骄傲地对中国友人或者其他外国学生说:做XX菜对我来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看似简单的一句歇后语,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更不易忘记。

(三)增加课内外中华文化知识的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外国学习者来华学习汉语的重要原因。留学生们急于了解中华文化也急于揭开东方文明那层神秘的面纱,同样,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宣传自己、宣传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如何抓住这有利时机,需要我们在课内外汉语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教师要从语言的角度将我们的文化传播给学习者,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外国学习者输入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从而加深这类语汇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5)

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化形式的核心要素及其格式。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它们从形式上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比喻,其二是利用汉语的会意。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专门的词与汉语中的“歇后语”相对应。偶见词典中出现“sequels”作为歇后语的英译词,但它却不是“歇后语”的等译词,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歇后语这种形式。因此,歇后语的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歇后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以及词汇信息进行分解,然后再将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教授给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逻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结合其原有认知环境的旧信息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逻辑信息。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在歇后语中如谜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听话人要理解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用自身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逻辑信息其实是一种语义推演,它一方面体现的是某一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国朋友听到“聋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会是“聋子的耳朵”就是“听不见”。但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进行推理,聋子的耳朵虽然是“摆设”――听不见,但有没有它可大不一样,有了它至少没有缺少器官,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样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摆设。

第二、从百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也会决定他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的深入与否。当听话人听到一个信息,首先就会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尽可能快速地理解它,其次,对于知识渊博、百科信息了解全面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语中至关重要,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螃蟹与蛇为伴――横行霸道”,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有宽泛的常识才能领悟谜底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歇后语如果学生不懂中国象棋的下棋规则,则难以领会和理解;同样,如果不了解蛇、蟹的行走方式,螃蟹横着行走,而蛇经常横穿小道,所以这两种动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 “横行霸道”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势力胡作非为,不讲道理,如果这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听话人就好像是听天书。因此,如果学生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那么这样的歇后语经教师简单指点后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否则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教授留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中国象棋的产生、发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象棋所形成的俗语,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这种蕴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语经常是比喻式的,

第三、从词汇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词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词汇信息体现在歇后语教学中主要有要把握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谐音,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个歇后语是一个关于“渠”字构造的歇后语,这也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记忆汉字方法。如汉语教师经常在教授“臭”字时会使用与之相关的一个歇后语就是“自大一点儿――臭”。这是留学生包括本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汉字习得方式。第二个是词汇谐音歇后语,“六月里戴手套”,为的就是保护手,谐音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势,思想守旧。这种构字法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是来华留学生最能接受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认知过程也是根据词汇信息进行推测理解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独体字、合体汉字和同音字。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6)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78-03

歇后语是民间根据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创造出来的特殊的幽默语言品类,是幽默的一个分支,是汉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没有与其完全相对应的表达法。而且歇后语涉及面广,由古及今,由天上到地下等不同范畴里,不同食物中由广大群众,专家作者们探究、修饰、创作了琳琳种种,题材繁多,寓意深厚,味道不同,表达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褒与贬等等,或有优秀精神,或有娱乐欣赏价值的作品。因此歇后语的翻译是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我们在翻译歇后语时不仅要了解歇后语的出处和文化内涵,而且还要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歇后语的翻译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同时,歇后语的翻译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1.歇后语的构成与分类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谜面”讲具体的事物,“谜底”是对“谜面”的解释说明或描摹,是表达本意的所在。“谜面”和“谜底”之间常用破折号隔开。从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联系上来看,歇后语可分为比喻性歇后语和双关性歇后语两类。

1.1 比喻性歇后语

它所比喻的事物与使用歇后语的上下文所描写的事物有相通之处。这类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使本意。例如:

⑴狗咬刺猬--无从下手 (A dog trying to bite a hedgehog――no way to make an approach)。

1.2 双关性歇后语

双关性歇后语运用谐音或词语语义上的双关通过联想来表达意义。双关性歇后语又可分为谐音双关性歇后语和语义双关性歇后语。

1.2.1谐音双关性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思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思。例如:

(2) 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Breaking an earthenware pot――(lit) cracked to the bottom.(pun) interrogate thoroughly.)

1.2.2 语义双关性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是后半截出现一语双关,其表面意思是对前半截作解释说明,但其实际意思是表达整个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语义。例如:

(3)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Using a rolling pin to blow a fire――totally impenetrable).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歇后语的文化内涵

2.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歇后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没有与汉语歇后语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要更好的了解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准确翻译歇后语,必须要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经归纳总结,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如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1.2 习俗差异

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 dog(你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2.1.3 的不同

英汉语中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 to hell(下地狱)”。

2.1.4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如“草船借箭――坐享其成”、“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东施效颦”。而大部分的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朵拉纸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2.2 歇后语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歇后语形象生动,比喻新奇。前半部分是形象,后半部分是寓意或双关。明白它的意义往往要经过思索,才会达到理解上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意外之境。许多歇后语给人以诙谐风趣、辛辣刺激的感觉。如“老虎变猪婆――又笨又恶”和“骆驼生驴――怪胎”。因为中英语言毕竟分属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完全对应的喻体与文化内涵相一致的现象只是少数,大量的歇后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只是部分地对应或毫无相同之处,汉英喻体不同,文化内涵亦不同,表达方式迥异,例如:

(4)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When the tiger is away from the mountain, the monkey calls himself the king.)与英语习语“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is king.(盲人国里独眼为王)”意思相近,但文化内涵并非完全等同。

歇后语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历史典故、思维观念和道德标准产生了许多中国式的表达方法,绝大多数歇后语就是这种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折射。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中的“泥菩萨”形象恐怕令英美人难以想象。因此,如果拿let alone anyone else来翻译就不足以表达出文章的文话内涵,前者有“爱莫能助”之意,而后者含义却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再如:

(5)老鼠爬称钩--自称自(A mouse climes onto a steelyard hook――weighing itself in balance/chanting the praises of oneself )句中的“称”是个谐音,既表示称重量weigh又表示称赞praise,用来表示那些没有本事的人自我吹嘘,而英美人区别不了“称”与“称赞”谐音的韵味。

3.翻译的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主张“信、达、雅”,傅雷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r在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前言中说翻译的任务是以最清晰最易让人接受的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虽然这些主张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含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重视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或没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或者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诗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我们在翻译歇后语是也应牢记这一条。

4.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根据歇后语的分类、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标准,歇后语的翻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4.1 完全直译法

完全直译法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完全直译法不仅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上的对等,以保持原文载有的文化价值和形象生动的比喻,从而丰富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手段。“谜面”和“谜底”属于一般事物和情理,其间的关系各民族人民都能理解,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这类歇后语只需直译。如:

(6)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To send the feather of a swan one thousand li――the gift in itself may be insignificant, but the good will is deep.)

(7) 一根筷子吃藕――挑眼(Eating lily root with one chopstick――picking it up by the holes.

4.2 直译加注法

等值翻译很难在所有层面上实现,特别是意义相同,词和形式也一致的等值存在着不少客观的困难,主要因为中西文化渊源差异。英语中几乎不存在类似汉语歇后语的表达形式,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歇后语常采用直译加注法,以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如:

(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Box on the ear was skillfully given by a C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 Kai.)[A fourteenth century novel based on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Chou Yu of the Kingdom Wu had Huang Kai, another of Wu general, cruelly beaten, and then sent him to the enemy camp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enemy.]

4.3 意译

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愿意。以喻义为主的歇后语有的虽有形象,但与喻义关系不大;有的虽然形意并重,但用直译无法表达时,我们就用意译法。如:

(9)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He i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ll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10)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When we pass from the old society to the new one,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

(11)我们校队近年来可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Our school team has kept lo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4.4 直译和意译兼用

直译和意译兼用就是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歇后语常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文化烙印,如何把歇后语中负载的文化价值移植到英语中去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有些民族文化色彩浓的歇后语在于形象和风格,翻译时须以忠实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为前提,直译之后再加意译,以显其喻意。

(12)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ChuKeK Liang the mastermind, meaning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13) 我说二三百两银子,你就说二三十两!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When I say two or three hundred taels, you say twenty or thirty! It'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the lips are far apart!

(14)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 The tail of a rabbit can't be long――won't last long.)

4.5 习语套用法

英语里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歇后语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妨借用英语同义习语来译。例如:

(1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16)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17)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我们在借用英语习语来翻译歇后语时应注意他们的修辞色彩,如两种语言的修辞色彩不同,我们就不能套用。如“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就不能译成“No man cries stinky fish”。前者有褒义,而后者则没有。

5.结束语

歇后语的翻译相当灵活,译者应根据所译文章及歇后语的具体情况做到灵活处理。尽管歇后语的翻译灵活,但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时还是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5.1比喻性歇后语的翻译,如果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比喻相通,一般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采用直译法

5.2 双关性歇后语的翻译,由于双关语(尤其是利用谐音构成的歇后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一致的情况,一般采用意译法。

参考文献:

[1]凌利.歇后语词典[Z].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刘学明.汉英习语用法对比研究及应用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侯宁海.英汉习语大典[Z].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6]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汉英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7)

一、引言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因此歇后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具有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且富于哲理,结构短小精悍的特点。

歇后语属于汉语特色语言现象,因此国外学者并未有太多关于此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歇后语做了很多研究,陈望道(1980)在其《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歇后语归为“藏词”并将其分为两类:歇后藏词语和辟解语。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于歇后语的研究也逐渐向认知方向发展,刘洪静(2013)、李乐(2013)都是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歇后语进行的解释,分析了歇后语的认知机制和意义构建。本文着重分析歇后语形成的心理空间中各要素的关系以及通过关系形成空间映射,可以更深入得了解歇后语内涵意义的形成。

二、歇后语和概念整合理论

1.歇后语。歇后语的结构通常分为前后两段来表达某个特殊含义,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者隐喻,后一部分就是对于意义的解释。在使用歇后语时,通常只说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人们通过前半截的比喻来猜想和领会歇后语的本意,这也是歇后语名称的来源。歇后语按其构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也就是从前半截的比喻部分推理出后半截的解释部分,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另一类是谐音式的,其中谐音部分只存在于后半截的解释部分,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增加的谐音,如:炒了的虾米―红仁(人)。

2.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从福克尼耶的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过来的,其代表作为福克尼耶于1997年出版的《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包括了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或者称为普遍空间、一个合成空间。输入空间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当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II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精致”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的本质是关系的整合,因为信息输入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连通靠的是关系,关系将空间与空间连通起来才形成了认知网络。”(王正元, 2009)空间与空间的关系表现为:因果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身份连通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特征、范畴、意图关系。

三、从概念整合分析歇后语

空间之间的连通关系是构成歇后语的重要因素,歇后语前半部分的比喻同后半部分的内涵是在关系的连通下才能形成。下面用具体例子来分析,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比喻有苦难言,这个歇后语让听话者形成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包含有哑巴、黄连这些要素,输入空间2包含有当事人、苦难这些要素,其中哑巴对应的是当事人,而黄连则对应的是苦难,类属空间的主体遭受客体,基于空间与空间的因果关系,合成空间的内容是当事人是哑巴,讲不出话来,苦难是黄连,哑巴吃了黄连也不能形容黄连究竟有多苦,因此当事人遭受了苦难也没有办法述说自己在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不适,由此产生的新创结构就是自己遭受了苦难却难以对别人讲述。这就体现了空间之间的因果关系。

再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比喻人或事无变化,在这个歇后语中,输入空间1是“外甥空间”,包括了外甥,亲属关系,打灯笼这些要素,输入空间2是“舅父空间”,包括了舅父,亲属关系,被灯笼照这些要素。类属空间是舅甥关系,在古代社会,舅父对甥男的抚养、工作和婚姻生活负有责任,因此舅父对甥男有一定的权威,甥男常享有仅次于舅父嫡亲子女的继承权,可见舅甥关系的独特性。这种特殊性也就形成了空间的身份关系,外甥和舅父的身份关系使得外甥打灯笼的时候照到的是P系亲近的舅父,这也就是合成空间。而“舅”又与“旧”同音,因此通过谐音形成了新创结构也就是“照旧”,形容人或事没有变化。这就体现了空间通过身份关系进行了连通。

四、结论

同以往的从整合网络类型来分析歇后语不同,本文主要是从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歇后语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歇后语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依据,由此可见,歇后语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概念合成网络类型形成的,因此歇后语从“引”到“释”具有逻辑性,使得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歇”去后半截听话者也可以推理出其内涵意义。这也为汉语歇后语形成过程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illes.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3]李乐,孙毅.概念整合视阈下的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动态机理考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33-43.

[4]刘洪静.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阐释[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8.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8)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方言 晋语 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关于歇后语,《现代汉语词典》(6版)的解释为: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半部分像谜语,后半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于全有《P于歇后语的内涵及特点问题》一文概括歇后语的特点为:意义的后实性;风格的口语性;结构的双合性。在书写中,歇后语两小句之间常用破折号分隔。内蒙古西部方言存在大量的歇后语,研究程度还不够,所见的内蒙古歇后语资料主要是地方文化学者,在编纂内蒙古地方志资料、方言资料过程中对歇后语做的搜集整理,截至目前还没有专著出版。歇后语作为地方文化和方言研究的重要语料,对了解一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地方文化很有价值,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年轻一代受普通话影响越来越多等原因,歇后语的使用在逐渐减少,对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的研究显得很有意义。

一、方言歇后语的文化特征

(一)反映了草根文化的特征。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由老百姓自己创造、自己使用,反映了草根文化,主要来自日常生活,来自底层。用口语化的、贴近生活的语言和语料而成的歇后语,带着普通老百姓的烙印。例如厕所里的名言: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厕所里面跳高――过粪(分)。这些歇后语很俗气,带着深深的乡土气息,一般在口语中使用,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很少用,算不上“阳春白雪”,反倒像“下里巴人”,不过俗有俗的好处,听起来不费力,甚至会让人忍俊不禁。

(二)反映了语言游戏的特点。内蒙古西部方言俚语中有许多调侃、挖苦、警示的内容,有语言游戏的成分。例如:“半夜想起朝南睡――想起哪出是哪出”,批评别人不做规划,想干什么干什么;“玻璃上的苍蝇――有光明没前途”,讽刺别人没有前途;“坟塬上的耗子――吃鬼”,讽刺别人显摆;“裤带上别个死耗子――假装打猎的”,讽刺别人“能装”;“老奶奶上鸡窝――奔蛋(笨蛋)”,说别人是笨蛋;“耗子掉了面瓮了――一看一个白瞪眼”,批评别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些歇后语听起来妙趣横生。歇后语创作主体是老百姓,他们可能没有特别高的文化,但是生活阅历丰富,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歇后语,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使得许多不可言传的事情、深奥晦涩的道理简单通俗地表达出来。他们把歇后语视作一种语言游戏丰富生活情趣。人们通过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使得交际中充满俚趣,但又能说明问题,使对方明白。从语体风格看,方言歇后语更加口语化,更加形象生动、充满趣味,在调剂语言生活、丰富交际的趣味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交际中用歇后语,虽然有时有讥讽、挖苦、警醒的意思,但是对方不会生气,在诙谐友好的气氛中,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不伤和气。

二、歇后语与方言

(一)歇后语中运用了方言词汇。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由老百姓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了地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增强了交际的趣味性、生动性、通俗性,是先民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在创作的时候使用了内蒙古西部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本方言区的人能够听懂,而其他方言区的人听起来则比较困难。通过方言歇后语交流,增强了“乡音”的吸引力,也使交际更容易明白。如:黑老鸹死了八年――嘴还硬着呢;菜盘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吃上山药跑肚――拉圪蛋了。“黑老鸹”指的是“乌鸦”;“扎猛子”指的是“翻跟头”,“拉圪蛋”指的是“闯祸了”,这些词语都是内蒙古西部方言词,其他方言区的人们听起来难以理解。

(二)歇后语中利用了方言语音。谐音双关是歇后语常用的修辞。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谐音不是按照普通话发音谐音,而是按照内蒙古西部方言的发音。如:剃头不蘸水――甘肃。“剃头不蘸水”,就是“干着削”,“削”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发音为[?揶y?藜?揲],“肃”发音为[?揶y?藜?揲],“削”和“肃”谐音。又如:厕所里开拖拉机――烦死;厕所里面拉电灯――找死。内蒙古西部方言大部分地区s、sh不分,所以“死”、“屎”两字同音,利用方言语音特点,使得歇后语更具方言味。

(三)使用了方言地名。方言歇后语中使用了当地地名。如:准格尔旗的海红子――大小也是个圪蛋;后山的天气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东风压倒西风――东胜。“海红子”、“圪蛋”是方言词,“海红子”是海棠的一种,“圪蛋”本意是“蛋形物”,这句歇后语中的意思是:“大小是个东西”。内蒙古西部区以阴山为界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靠南,比后山温暖,后山则风大寒冷,天气变化大。准格尔旗是鄂尔多斯市下辖的一个旗;东胜是鄂尔多斯市的市政府所在地。准格尔、后山、东胜都是内蒙古西部地名,歇后语中使用地名会使交际更加亲切,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三、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一)歇后语与农耕民俗。中国有着漫长的农业社会史,中国农业人口曾经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内蒙古西部的百姓很多是明清以来走出口外垦荒的农民,他们走西口带来了家乡的方言。之所以走西口是因为在农耕社会里,没有土地就难以生存,于是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口外开荒种地,可以称之为“明清之际的西部大开发”。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所以语言生活也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农村的语言生活非常丰富,在歇后语中得到了反映:

1.歇后语与家禽、家畜、鸟虫等。如:贱蛤蟆掉羊圈――招毛没毛,攒粪没粪;老母猪领儿――来几个算几个;老母猪上树――大有进步;公鸡放屁――没多大雄气;背朝手进鸡窝――不捡蛋(不简单);癞蛤蟆踢飞脚――想露露花腿腿;二大妈叫鸡――咕不得咕(顾不得顾);公鸡哈料子――兜展了;半夜拉驴――溜鬼;驾辕骡子扭屁股――挪挪对对不上套;马高蹬短――上下两难。以上歇后语中出现了贱蛤蟆、母猪、公鸡、驴、骡子、马等与百姓农耕息息相关的词,通过这些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鸟虫等做比喻进行说明,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生活。

2.歇后语与农具。如:耗子拉木钎――大头还在后面;狗粪叉掏屎――硬手。木钎、粪叉是农民常用的农具,语言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歇后语中用木钎、粪叉,反映了农具的使用情况。

3.歇后语与农作物。如:麻秆挑水――承担不起;刺苗遇到枣核――针锋相对;荞麦皮喂牲口――不是好料。麻秆、刺苗、荞麦皮等都和农作物有关。人们用自己农耕中的作物做喻,说明道理,能够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二)歇后语与礼俗。“童男童女掉水里――衣服湿了架架不倒”,童男童女是丧葬中的纸作,用纸张糊成的童男童女的模样,掉到水里纸湿了但是支撑的架子是高粱秆做的,不会湿;“棺材里露头――死不要脸”,人死了会装殓入棺材,但是被装到棺材里了还把头露出来,意思是死了不要脸,语义双关,另一层含义为“死不要脸”,是詈辞。

(三)歇后语与饮食民俗。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不少歇后语运用了与日常饮食有关的内容说明道理,很接地气,简单明了。例如:风箱板隔锅盖――冷气一受热气一受;白吃果子――嫌酸;地皮菜遇上闷森森雨――抖的锡展;豁牙子啃西瓜――尽道道;黄河下豆面――碗大汤宽;面条子不熟――欠煮;锅盖揭早了――生的;雀头炒菜――尽嘴;馅饼抹油――白捎;水缸里刮台风――无影踪。“抖的锡展”比喻很舒服,很惬意;“道道”指的是啃西瓜留下的牙痕。以上歇后语中出现了“锅”、“果子”、“地皮菜”、“菜盘子”、“西瓜”、“豆面”、“面条”、“锅盖”、“馅饼”、“水缸”等和饮食相关的词汇。这些都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用的器物,常用的饮食,反映了内蒙古西部饮食文化。

(四)歇后语与服饰民俗。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皮裤没毛,就是棉裤太薄);数九寒天穿裙子――美丽冻人(美丽动人)。让晒盼鞑康厍地处北疆,天气寒冷。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根据《乌兰察布盟志・气候》中记载:乌兰察布最冷一月份平均气温-13℃~-17℃。全市冬季极值为四子王旗的-39℃。寒冷期(日平均气温≤0℃)大部分地区从10月末开始到翌年3月末4月初结束,长达五个月。冬季风速大,大风日数多,并经常有冷空气入侵。这么漫长的寒冷天气里,穿着自然丰富,种类分得也很细致,如:内蒙古西部人们的裤子,有打底裤、秋裤、二毛裤、棉裤、毛裤、皮裤、单裤、线裤、绒裤、护膝等多种,从名称上都可以一窥内蒙古西部裤子的分类。歇后语用了皮裤、棉裤、裤子来做比喻,贴近生活,容易理解,是内蒙古西部服饰民俗的反映。

四、结语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和语言素材,活跃了人们的交际,使得语言表达更生动、有趣。但是应该注意到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因为记录少、整理少,挖掘少,很多歇后语已经消失,年轻人已经不怎么使用,需要方言学者和地方文史专家搜集整理、传承、保护。

注:

语料来源:孙荣编著《鄂尔多斯汉语方言集锦》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李景泉《清水河方言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胡云晖著:《敕勒川方言俗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3年;语料提供人:章晟、任国华、胡鹏飞。

参考文献:

[1]马国凡,高歌东.歇后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1983(7).

[2]乌兰察布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兰察布盟志[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8):306.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FU Ling, LIU Hua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one kind of idiom phrases,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s, which is rarely involv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some of textbooks even not choice as teaching contents. But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from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is a very good teaching content. In this articl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1 以歇后语特点为角度

1.1 歇后语独具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歇后语主要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所以与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有很多联系,其中蕴藏的传统民俗文化就更具独特性和丰富性。所以,歇后语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的重要载体,又是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歇后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第一,修辞美——歇后语语言生动,形象俏皮。巧用比喻:比喻可使事物形象描写的更加鲜明,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过形象的比喻,让人产生丰富的美的联想,从而感悟其话语里的哲理。 如:“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妙用双关:前一部分都是隐语,后一部分运用谐音构成双关,表层意思引出深层意义,听起来妙趣横生,让人咀嚼再三,过耳难忘。如:“黑旋风的本名——理亏(李逵)”。善用拟人:运用拟人修辞法赋予动物、事物以人的情感,使语言俏皮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癞蛤蟆穿大红袍——只可远看,不能近瞧”。喜用夸张:歇后语除了较多运用以上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意识地突出、夸大事物的情状,渲染事物的本质,将抽象的道理生动化,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第二,含蓄美——歇后语表意委婉,迂回曲折。“含蓄”是文学作品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审美目标 。古人有云:“文贵远,远必含蓄。”含蓄被公认为汉语表达的较高境界。歇后语深得含蓄委婉之妙,含而不露。在语言活动中,或前后都说,或只说出前半段,不说后半段,而要听者通过审美联想活动,从前半段中“悟”出后半段的意蕴所在。第三,凝练美——歇后语简洁明快,词约意丰。歇后语的语言形式高度凝练,简洁明快,用字大都保持在五六个字以内,很少有超过十个字的。歇后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谜面,隐住后面谜底部分。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会造成一种突出的戏剧效果,不但强化了受话人对语义的了解,而且引出一种美妙的意境。第四,韵律美——歇后语讲究节奏,音韵和谐。在节奏上: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并不工整,不像成语那样整齐。前一部分有四字格的、五字格的、六七字格的,后一部分多为两字格、三字格或四字格,读起来前后呼应,自然流畅。在音律上:汉字有阴、阳、上、去四种不同的音调,在歇后语中,四种音调参差组合,平仄相间,犹如古诗词一样讲究音律,朗读起来有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易诵易记,又富有音乐的韵律美。

2 以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角度

2.1 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等。首先,对求知、认识需要。这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尤其在科技发展的时代,他们更渴求知识。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其次,交往的需要。今天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基本上处于缺乏儿童伙伴的状态,但他们从内心来讲却很需要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友谊,需要集体给予的温暖。

歇后语教学首先满足了小学生群体对知识,对认识的需要,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交往的机会,实际上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需要的特点。

2.2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学校情景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根据以上动机特点可知,教师合理的教学引导,同伴之间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语言学习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鲜活的语言学习,来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特点,学生可以从歇后语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较好地发展个性,品德和社会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歇后语学习和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抓住机会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

3 对歇后语教学实施的构想

第一,教师进行歇后语随堂教学。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在进行教材所编入的歇后语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入课外歇后语资源。小学生对歇后语这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非常喜爱的,教师应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累歇后语,学习,理解,鉴赏,应用歇后语。

第二,学生自主收集,积累歇后语。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深入生活,收集歇后语。可以采用三种收集方式:(1)个人访问。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充分挖掘社会关系网,随时随地向身边的人征收歇后语,如长辈、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等。(2)小组采访。学生自发组成采访小组,以小记者身份主动接触周围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物、知识分子等,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歇后语。(3)到文化馆、图书馆查阅书籍,上网下载等方式拓宽各种渠道,收集各种歇后语。

第三,开展歇后语趣味活动。可以采取各种活动形式,如歇后语主题班会,办歇后语手抄报,歇后语黑板报等。这类活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教师应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歇后语的积累和学习融入到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四,探究出适合小学生的歇后语校本课程,进行系统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包括收集歇后语以编写歇后语教材,设计课程结构,建构歇后语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此过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歇后语教学过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和完善,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既可以缓解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又可以使学生在开展歇后语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走入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并认识应用社会资源,同时也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 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

[2] 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 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1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04-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27

1 . 引言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形象。歇后语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熟语,通过运用谐音或者双关等修辞方法,建立起形象生动、立意鲜明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口语中运用十分广泛,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就是在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中,也随处可见。社会各阶层――上至领袖人物,下至贫民百姓,也常会在谈话和文章中用上一两句歇后语(郭建中,1996)。但是,对于歇后语英译的研究不多,原因主要是其语言形式复杂、内容颇具民族性以及歇后语翻译的理论框架的缺乏。这不仅影响了外国人对歇后语这一语言奇葩的赏析,还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

2 . 解释性翻译

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源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莫过于独特的民族特性(郭建中,1996)。翻译不但需要对源语言内容的字面解释,还应做到有效地传达源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仅能够读懂而且能够增长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这才能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解释性翻译尤为必要。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As a last resort, 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翻译中遇到无计可施的情况时,解释是最后的办法)。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认为一切交际都是通过翻译或解释来实现的。很多中国文化特色词或表达,比如歇后语,其语言形式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含义又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而解释性翻译在解释源语文化、传达源语言信息等方面占据重要一席。实际上,解释性翻译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内最先提出解释性翻译的是段连城先生,他(1990)指出:多年的对外出版工作经验表明,不管写得多好的中文,如果机械地逐字逐句译成外文,而不在翻译阶段进行必要的加工,就不可能成为流畅的外文。他认为在翻译具有明显中国特色或文化属性的内容时应该进行解释性翻译,具体可以进行三种“手术”:镶补、减肥和重组。何慧刚(1998)指出,解释性翻译可分为解释性增补和解释性替代两种类型。解释性增补,是指当源语中词语的理性意义在译语中出现词汇空缺,其联想意义也近乎空白时,译者保留源语中词语的形象,而将其深层次意义以补充的形式进行解释性翻译。添加补充部分可以解释原文的比喻含义、文化特征或文化背景以及原文的省略部分。解释性替代,是指当词汇在源语和译入语中的理性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完全不同,不能按照字面理性意义翻译而应该用解释性替代的方法翻译原文。

3 . 解释性翻译在“歇后语”一词及歇后语英译的应用

3 . 1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

从字面上来讲,歇后语的意思是讲一点话,停顿一下后(歇一会后)又针对上述谈话做一个评论或揭示内涵。后面和前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歇后语这一名称直译成英语,可译为rest-ending sayings or post-pause expressions。但这样翻译,可能让目标语言读者摸不着头脑。所以很多翻译家采用解释性翻译。罗圣豪教授把歇后语译作enigmatic folk similes。similes,如前所述,歇后语一般由喻体加本体两部分组成,其修辞手段大多采用隐喻的结构;folk,表明歇后语起源于民间,在日常口语中用得尤多;enigmatic,表示这种表达方式具有谜语的性质和特点,所以这种译法基本上反映了汉语歇后语的特殊结构和本质特征。还有广泛认可使用的翻译是将其解释性地译成Chinese folk wisecracks,即中国民间俏皮话、风凉话。

正了歇后语这一名称的英译名,就相当于给了它一个定位,不会让目标语读者对其感到困惑。在阅读文学著作时面对突然出现的歇后语知道如何归类,是什么情况。

3 . 2 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

汉语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从修辞角度来看,前一部分一般是个比喻(a figure of speech),又称“喻体”(vehicle),也叫“比”(comparison);后一部分一般是比喻的真正含义,由“喻词”(comparative word)构成,可称为“本体”(tenor),也叫“解”(reference)(金惠康,2004)。 简而言之,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前面具体到一个小事件,后面一部分则会把小事件蕴含的哲理点透。

就前后两部分联系方式而言,可概括为两大类。

(1)比喻式(寓意)歇后语

这一类属于一般事物,符合普遍情理,前后的关系各族人民基本都能理解,所以很多情况下可以直译,不需解释。比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 Year to a chicken―harboring no good intention; 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但是有很多比喻式歇后语对汉语民族不言而喻,而对英语民族来说,就难以理解,因为涉及的思维方法、语言表达手段不同,社会文化联想和社会经验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比如: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Like a rabbit’s tail―(lit) it can’t grow any longer; (fig) won’t last long.(homophonic pun).

常识告诉我们兔子的尾巴不是很长。但是“长不了”只是汉民族所特有的语意联想,如果直接翻译“won’t last long”,会让目标读者感到不解,所以必须再做解释性翻译,化隐为显。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A toad lusting for a swan’s flesh―a daydreamer or nympholespy.

这里的文化障碍在于中文把癞蛤蟆拟人化,指像癞蛤蟆一样丑陋的人也想娶天仙般的美女,所以必须加以解释。

(2)双关式歇后语

双关式歇后语一般只能用解释性翻译双关语,一般都认为是不可译的,因为源语中的同音异义形成的谐音双关或一词多义形成的谐意双关,一般不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另外,语法结构上的歧义,目的语与源语也不可能有对应的形式。Forster曾指出,翻译出来的双关语,尽管译笔巧妙,但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双关语,而只是反映原作使用了双关语这一事实。源语中的那个双关语可能是无法翻译的。因此,在翻译中,对双关语的处理,一般只能做解释性翻译。正是由于语言形式和文化特征的障碍,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时不得不舍弃歇后语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民族特征而只译其意。如下两例:

孔子搬家――尽是输(书)。Confucius makes a move―(lit) to leave all books; (fig) to lose all [homophonic pun in Chinese: 尽是输(书)(jin shi shu) means (1) all books; (2) to lose all.]

这句歇后语前后的关系在于孔子博览群书,藏书众多,故每一次搬家都是书。“书”和“输”在汉语里是同音异形词,但在英语里“book”和“lose”相差甚远,所以必须要解释。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Shredded shallot mixed with tofu―one is green (homophone: clean) and the other white: clean and white(innocent).

这里涉及“清白”的语意联想,汉民族用青和白两种颜色,谐音“清白”,这是英语民族所没有的,必须加以说明。

4 . 解释性翻译在歇后语英译中的运用原则

4 . 1 译者要真正读懂歇后语表达的含义

歇后语虽短小精悍,但内容庞杂,涉及历史文化、神户传说、经典著作等等。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明晰歇后语的联想意义或背景知识等。作为本族的译者,可能会对一些常用的歇后语理解得比较到位,但有很多还是应该查阅资料,做到准确理解,全面解释。比如“刘备卖草鞋――(1)本行(2)有货”。这里面涉及一系列历史知识,必须加以解释说明,甚至加注介绍人物。此歇后语可译为Liu Bei selling straw shoes―(1)his original profession or calling(2)(lit) having the goods; (coll) having some special knowledge on a certain subject; learned; competent. (Liu Bei, one of the three rulers in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originally was a peddler of straw shoes).

4 . 2 译者要平衡译文信息和目标语读者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对译文潜在的读者群进行定位。在翻译时就需从读者角度考虑,估计他们阅读的难点,尽可能用他们习惯的方法传达原文意思。对于歇后语中所涉及的中国特有事物要作解释。正如Nida所说: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收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源语及目的语的语篇,也要了解其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等,要设法化解由文化、社会背景差异而带来的理解困难。在汉英翻译中,英语读者因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对译文往往会有理解上的困难。王佐良先生在谈及翻译中最大的困难时说,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4 . 3 知晓度原则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历史知识、歇后语等俗语、形体语言已经越来越被外国人所熟知和认同。比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一中国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歇后语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这一歇后语译介到西方之后,很多外国读者就对这一歇后语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对其翻译研究一直高烧不退。因为研究得比较多,西方人已经知晓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果关系,因此有些内容在翻译时就可以不用解释了。罗圣豪教授编写了一部《汉英歇后语词典》,有利于英语民族更多地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也对歇后语翻译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 4 适度原则

如前文所讲,很多歇后语,比如一部分比喻式歇后语,所蕴含的道理是各民族所共通的,所以直译即可让目标读者明白,就不需要再花大力气解释;但是面对有中国特色的词则必须使用解释性翻译,尤其是面对双关歇后语,就必须动用解释性翻译的手段了。而且解释的时候不能过于嗦,要尽量简洁。

5 . 结论

总之,解释性翻译是克服语言之间不可直译问题的有效方法,虽然貌似背离“信”“达”,但这是现在的翻译阶段翻译水平下最有效的翻译方法。它能使译文相比较而言,更忠实于原文,更加符合译文语言的自身习惯和规律,提高了译文的可阅读性,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接受原文的旨意。综上所述,歇后语的翻译实属不易,但无数翻译家的多种尝试也证明了歇后语的可译性。解释性翻译为歇后语的翻译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路径,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中国翻译,1990(5).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篇(11)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77-02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是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Gri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强调交际过程是说话方提供关于其意图的明示刺激,听话方通过推理来寻求最佳关联理解的过程。最佳目标是保留传达交际线索的风格特征,反映话语的信息内容及表达此信息内容的方式,以及这样的风格特征要达到的特殊效果。

作为交际的翻译活动,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所依据的自然也是关联性。翻译过程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哥特的“三元论”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反应,该论认为翻译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原文作者向目的语读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译者根据自己对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

然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文化背景不同,同样的话语,不同读者可能读出不同程度的关联性,达到不同语境效果。因此,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须再现在其与目的语读者共享的认知环境中可能产生最大语境效果,从而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即译者必须考察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及阐释的任何方面在此认知环境中的关联性,根据最佳关联性目的做出翻译决定。

二、歇后语与翻译

歇后语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以短小且风趣形象著称。作为“引子”的前半部分就像谜语,而作为“后衬”的后半部则如谜底。通常人们只说前半部分,让听者自己去领会和猜测其本意,如:瞎子点灯――白费蜡、大姑娘上轿――明里哭暗里笑等等。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富含韵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如《骆驼祥子》中的很多歇后语都起到了这种作用,在写虎妞到曹先生家去找祥子,见面第一句话就说:“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这句歇后语恰当地表达了虎妞对祥子不露脸的不满和怨恨,调侃的口吻使得语言幽默风趣,同时有助读者更为清晰地理解老舍笔下的那个社会,更为深刻地理解祥子的悲剧命运。

正是由于歇后语负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色彩,包含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很难被外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在涉及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译中,有些文化需要译出,否则会导致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而另外一些文化则无需翻译,目标语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充分理解译文所要传达的源语意图。如何有效地处理含有文化因子的翻译,就要求译者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寻求最佳关联并恰当表现,以较好地达到翻译目的。汉日两门语言虽其相似性较多,但词汇、语音和句法等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也给歇后语的日语翻译带来不小影响。从关联理论角度来看,翻译就是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推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需要以最佳关联为指导,对语境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找到最佳关联,创造出合适的语境效果,从而使目标语读者达到最大关联和最好的阅读效果。

三、实例分析

歇后语翻译重在准确传达其作者的意图以实现其交际功能并恰当译出其风格,运用关联理论指导歇后语翻译能从根本上抓住其翻译的本质,本文拟运用关联理论,通过对立间祥介和中山高志的译著《骆驼祥子》中先后出现的几句歇后语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歇后语日译策略及其语用效果。

1.“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她的嗓门很高,和平日在车厂与车夫们吵嘴时一样。

A:「おまえもいいなもんだよ。でてったきり、知らんぷりとはねえ。车夫たちとやりあうときと同の甲高い声でそれだけ言うと同时に…(立间祥介,P132)

B:「いいなもんだね。’肉包子’(肉まん)を犬にぶっつけたように、まるでってこないじゃないかね声の调子は非常に高く、日顷车场で车夫らとわめき合うときとわりなかったが…(中山高志,P129)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意为得到好处后有去无回,此处为虎妞责备祥子尝到甜头后就消失之意。立间详介只翻译了后半部分的有去无回,目的语读者难以体会尝到甜头这层含义,而中山高志则采用了直译,将原文意思准确翻译出来,让目的语读者直接感知源语语言特色并完成从源语作者到目的语读者的跨文化交际目的,实现源语和目的语间的最佳关联。

2.有急等用钱的,有愿意借出去的,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A:急场の金に困っている人があればこそ、こちらも贷してやるのであって、周瑜が黄盖を打掷したようなもの(苦肉の策。『三国志の故事)、武士は相身互いじゃないか、と。(立间祥介,P119)

B:大急ぎに金がいる人があり、また贷してやろうという人があれば、周瑜が黄盖を打って大 芝居をやったのと同じことで、渡りに船じゃないか。(中山高志,P116)

“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出自《三国演义》,没有阅读过《三国演义》的日本读者很难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此歇后语的真正含义。立间详介和中山高志都将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直译了出来,而对歇后语的后半部分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式,立间详介意译为「武士は相身互い,同时为了不造成文化丧失,又采用文内加注的方式进行了信息弥补,如此一来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文便可了解周瑜打黄盖这一典故的文化内涵;而中山高志则套用了日语固有惯用语「渡りに船,用日本原有文化形象直接替代源语中难以理解的特有文化,目的语读者的潜在语境得到激发,把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也能得到与源语作者意图相等同的语境效果,但却容易造成信息缺失,如该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等等。

3.看祥子没动静,高妈真想俏皮他一顿,可是一想他的正直劲儿,又不大好意思了:“你真行。‘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也好。”

A:祥子がなにも言わないので、高马は皮肉のひとつも言ってやろうかと思ったが、一途な彼の性格を思うと、それもかわいそうに思った。「伟いよ、あんたは。ばか正直にやるだけのことをやってみるのも、またいいだろうさ。(立间祥介,P124)

B:祥子がてこでこも动かないのを见て、高马は本でちょっとからかってみってやろうと思ったが、彼の真正直さを考えてこれもすまぬことだと思い直した。「お前は本当にえらいよ。石部金吉式も结构だ。(中山高志,P121)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意指人的性格直率、没有城府。立间祥介将“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翻译为「ばか正直にやるだけのことをやってみる,采用意译方式,虽然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却也丧失了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语言风格。中山高志将原文译为「石部金吉式,石部金吉式是日本人所熟知的人物,性格直来直去、不会灵活变通。这无论从涵义还是语言形式都与原文较为贴切,可视为实现了最佳关联。

4.“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

A:そうすりゃ、相手はだれだってことになるけどあたしは知らぬ存ぜぬでおしとおす。(立间祥介,P139)

B:爷さんきっと根掘り叶掘り闻き出そうとするに决まっている。あたしは徐庶が曹操の所に连れてこられたときのように一言も言わない。(中山高志,P135)

《三国演义》三十六回中出场的徐庶是蜀国刘备的参谋。因其母亲被魏国曹操所挟持做了人质,他入了曹营,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从没为曹操献过计策。立间祥介使用意译法,略过谜面,只翻译了歇后语后面的谜底部分。中山高志则采用了直译法,按原样翻译并在译文后面对该历史故事做了加注说明,这样不仅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同时还保存了原文特有的文化及语言风格特征。

综上不难发现,在将汉语歇后语翻译成日语时运用关联理论可以很好地突出其语用效果。但由于不同语言本身风格不同,即便是中日两国语言及文化存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影响渗透关系,在翻译中“得其意忘其形”也在所难免。歇后语本身的独特形式很难得以保留,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像在汉语中那样只讲上半句,下半句无需说明。故歇后语的日译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它本身的特点以及译者对目的语读者文化视域的把握,对那些比喻生动形象而又浅显易懂的,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可采取直译,让目的语读者接受一定异域文化以利于文化传输;对于目的语读者较难理解的歇后语,又可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套译,方便读者理解,但须注意文化缺失的恰当弥补。总之翻译时虽无固定标准或模式可套,但尽量做到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也适当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必要时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文化缺损弥补即可。

参考文献:

〔1〕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2nd edition.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0.135.

〔2〕Gutt, 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2nd edition.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