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大全11篇

时间:2022-01-31 15:44:43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1)

红旗随风舞翩翩,

灯光溢彩映亮天。

举国同庆数十载,

千家万户习开颜。

关于国庆节的短诗歌(2)

国庆

举国上下庆国庆,

遥想当年战鼓惊。

全国人民齐祝兴,

皆出儿女爱国心。

关于国庆节的短诗歌(3)

喜迎国庆

金秋十月好心境,

举国欢腾迎国庆。

四十九年风雨径,

共祝未来更光明。

关于国庆节的短诗歌(4)

国庆兼颂抗洪胜利

华夏河山遍红旗,

中原内外皆兄弟。

南辗北转实不易,

念往昔,

岁月峥嵘应有忆。

洪魔肆虐似无敌,

众志成城经有计。

军民共筑卫国堤。

关于国庆节的短诗歌(5)

庆祝国庆

礼炮声声震天下,

五星红旗似彩霞。

光辉历程世瞩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开放扬起帆,

祖国跃上千里马。

今日再展战洪图,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2)

论文关 键 词:诗史 风范 浪淘沙 诗歌发展 新诗 诗话 传统诗歌 编纂 品格 地方

传统诗歌多诗话,而无诗史;今日诗歌多诗史,却无地方诗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正是弥补了这项空白,成为全国第一部区域诗歌发展史,其创新意义自不待言。而能让这部煌煌巨著初一面世即好评如潮,乃在于它兼备了诗的品格与史的风范,可为日后诗史写作之典范。诗史编纂,应是海纳百川,却又如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是一项非常耗人心血与心智的艰巨工程。《发展史》的编纂历时四年之久,终以其灵动而不散漫,严谨而不呆板,厚实却非堆砌,宏大却不落虚空的诗史风范,对2O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做了一次完满的总结,也向中国诗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呈上一份丰厚的世纪贺礼。“治史者不必是诗人,但不能没有一颗诗心”,编者对诗歌的透彻理解、精辟见解和准确的评价,正是“诗心”跳跃、诗之品格的充分表现。编者对诗歌的鉴赏更多是从“诗何以为诗”的诗学本体观出发,从题材的选择、诗体的建设到诗情的体验及美学观念的演进等多方面着手,对20世纪重庆的优秀诗歌、诗人及诗评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史的源流中重新开掘出重庆新诗的另一番审美境界。从崇本尚先、择善而从的白屋诗人吴芳吉,“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田园小诗诗人杨吉甫,到以八行体创作闻名而被誉为“沙八行”的沙鸥,微型诗创作的重要人物穆仁,以及辛勤耕耘于诗坛的“五色土”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或诗歌理论上都颇有建树,但至今尚未引起诗界的足够注意。对这些诗人、诗作的长期淡漠,大大削弱了重庆诗歌的整体实力和影响。而《发展史》正是在文学审美的“诗心”关照之下,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了及时的“抢救”,让其重见天日、大放异彩,展现出重庆诗坛真实而又更为完满的艺术风貌。

写诗史,除了诗之品格,更须具备史之风范,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编者高屋建瓴,从史的高度出发,在掌握了大量重庆新诗史料的基础上,从时间坐标轴上来纵览20世纪重庆新诗的流变,以全新的审美角度对重庆20世纪新诗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整体打量,进而挖掘重庆新诗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固有的本土特色。《发展史》还将诗歌、诗人与诗评家一并纳入诗史的视野,诗与诗人参照,诗与诗论相印证,在诗歌史的体式编排上独具新意也更为合理。20世纪重庆的诗歌兴衰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编者将诗史发展放在社会政治这一大背景之下予以观照,紧紧抓住抗战和新时期重庆新诗发展的两大高潮,将重庆新诗的流变有条不紊的铺展开来,不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思想先锋,将重庆本土诗歌、诗论的独特的区域特色凸显了出来。吕进先生指出“重庆新诗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既吸收了东部的先锋性,又包容了西部的边缘性,颇具研究价值”。正是在对重庆新诗独具慧眼的认识之下,本书不仅着重介绍了像梁上泉、傅天琳、李钢、梁平、李元胜等已在全国诗界较有影响,曾获得全国大奖的诗人,还对少数民族诗群作了重点扫描,对冉庄、何小竹、冉冉、冉仲景等代表诗人作了专节讲述。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型诗歌网站的《界限》也纳入了诗史的视野,并对这批上世纪末依托网络崛起于当下诗坛的中青年诗人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体现出治史者眼界的宏廓与气度的恢弘。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3)

论文关 键 词:诗史 风范 浪淘沙 诗歌发展 新诗 诗话 传统诗歌 编纂 品格 地方

传统诗歌多诗话,而无诗史;今日诗歌多诗史,却无地方诗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正是弥补了这项空白,成为全国第一部区域诗歌发展史,其创新意义自不待言。而能让这部煌煌巨著初一面世即好评如潮,乃在于它兼备了诗的品格与史的风范,可为日后诗史之典范。诗史编纂,应是海纳百川,却又如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是一项非常耗人心血与心智的艰巨工程。《发展史》的编纂历时四年之久,终以其灵动而不散漫,严谨而不呆板,厚实却非堆砌,宏大却不落虚空的诗史风范,对2O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做了一次完满的,也向中国诗坛、中国研究界呈上一份丰厚的世纪贺礼。“治史者不必是诗人,但不能没有一颗诗心”,编者对诗歌的透彻理解、精辟见解和准确的评价,正是“诗心”跳跃、诗之品格的充分表现。编者对诗歌的鉴赏更多是从“诗何以为诗”的诗学本体观出发,从题材的选择、诗体的建设到诗情的体验及观念的演进等多方面着手,对20世纪重庆的优秀诗歌、诗人及诗评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史的源流中重新开掘出重庆新诗的另一番境界。从崇本尚先、择善而从的白屋诗人吴芳吉,“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田园小诗诗人杨吉甫,到以八行体创作闻名而被誉为“沙八行”的沙鸥,微型诗创作的重要人物穆仁,以及辛勤耕耘于诗坛的“五色土”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或诗歌理论上都颇有建树,但至今尚未引起诗界的足够注意。对这些诗人、诗作的长期淡漠,大大削弱了重庆诗歌的整体实力和影响。而《发展史》正是在文学审美的“诗心”关照之下,对这些品进行了及时的“抢救”,让其重见天日、大放异彩,展现出重庆诗坛真实而又更为完满的艺术风貌。

写诗史,除了诗之品格,更须具备史之风范,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编者高屋建瓴,从史的高度出发,在掌握了大量重庆新诗史料的基础上,从时间坐标轴上来纵览20世纪重庆新诗的流变,以全新的审美角度对重庆20世纪新诗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整体打量,进而挖掘重庆新诗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固有的本土特色。《发展史》还将诗歌、诗人与诗评家一并纳入诗史的视野,诗与诗人参照,诗与诗论相印证,在诗歌史的体式编排上独具新意也更为合理。20世纪重庆的诗歌兴衰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编者将诗史发展放在社会政治这一大背景之下予以观照,紧紧抓住抗战和新时期重庆新诗发展的两大高潮,将重庆新诗的流变有条不紊的铺展开来,不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思想先锋,将重庆本土诗歌、诗论的独特的区域特色凸显了出来。吕进先生指出“重庆新诗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既吸收了东部的先锋性,又包容了西部的边缘性,颇具研究价值”。正是在对重庆新诗独具慧眼的认识之下,本书不仅着重介绍了像梁上泉、傅天琳、李钢、梁平、李元胜等已在全国诗界较有影响,曾获得全国大奖的诗人,还对少数诗群作了重点扫描,对冉庄、何小竹、冉冉、冉仲景等代表诗人作了专节讲述。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型诗歌网站的《界限》也纳入了诗史的视野,并对这批上世纪末依托网络崛起于当下诗坛的中青年诗人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体现出治史者眼界的宏廓与气度的恢弘。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4)

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急剧发展,引起了城乡关系的微妙变化,如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暧昧与困惑等。因此,有的写作关注现代人自身与身份的分离,凄惶于“梦里不知身是客”,所以,找寻两者的内在同一,就成了它们的追求。比如易庆荣的《啊!妈妈》、《父别子谣》等就是这样的诗篇。

眼下,不少“小资”作家在写中产阶级的堕落和生活目标的虚无,因而整个汉语写作弥漫着冷漠、麻木和冰凉的气息。如果说,现代性是关于人类理性、自由和进步的宏大叙事的话,那么,这些写作就是“去中心化”和“向总体性开战”之类的后现代性了。当今文学界有一种倾向,把这种后现代性称为“一种新的现代性”或如鲍曼所说的“流动的现代性”。我认为,这种将现代性泛化就是一种“现代迷误”(海德格尔语)。反言之,眼下的汉诗写作绝大部分是后现代性的。而易庆荣没有被这股强劲的时代浪潮裹挟而下,仍然标举他的“普世主义”精神,坚守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即逻各斯中心主义),写作“善恶对立寓言”(法侬语)的现代启蒙性质的诗篇。实质上,在外在批判乡土负面影响的内里有着易庆荣的一颗大爱心。也就是说,易庆荣其实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幸福感觉的诗人,如《送蔡永相君》等。而且,他觉得写现代性的东西要比写后现代性的东西困难得多。他与后现作是反向的。他的写作执著地指向现代性,在反对与赞美的变奏中,力求写写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写写生活里温暖的感觉和这种感觉中光亮的东西。在当下语境中,这种选择本身是需要勇气和睿智的。我们讲它是艰难的选择是恰如其分的。

真正对艺术怀有宗教般情结的人,应该是时时刻刻都在怀疑一切,力求更新自我。只不过这种更新因人而异,各有高招。易庆荣的办法是,选取乡土作为观照对象,透过乡土表情来寻找乡土源头,直逼乡土内部的事物。他的选择与举措是明智的。因为,乡土,尤其是中国当代乡土的崛起,是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而可靠的窗口。所以,在易庆荣笔下,乡土与现代性几乎是二位一体的。在我看来,理想中的乡土诗,应该展示诗人完全独特而厚重的生命体验,应该是对乡土本质的逼近与表达。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存在的奥秘,更应把这种理解提高到真理与启示的高度。据此,我们绝对不要把易庆荣的“乡土诗”当作简单地写乡土的诗。它不仅是一种题材上的归属。也就是说,乡土只是易庆荣“乡土诗”的外在身份;它自身的本质是现代性关注的诸种命题。

总之,易庆荣“乡土诗”的现代性告诉我们,在乡土文明单面、冷漠的内面具有潜在的温暖。我们为什么一提到乡土就只有令人压抑、令人心灰意冷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就感受不到乡土里尽管稀少但仍然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幸福呢?这就是易庆荣的“乡土诗”写作给现代汉诗提供的新经验、新理性。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5)

论文关键词:新诗 诗歌史 诗社 诗史 夔州诗 竹枝词 诗圣 风貌 人文景观 独特

重庆是诗歌的沃土,巴渝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使诗歌在这里枝繁叶茂。一代代文人骚客过于此、唱于此,古代诗歌中书写巴渝山水的华章不胜枚举且多成经典,如一代“诗圣”杜甫,其夔州诗歌占了他诗歌总量的1/3,且质量上乘;在诗歌史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竹枝词”更是生长于斯并流传全国。近现代以来,伴随夔门的打开,重庆新诗高潮迭起,在新诗史上占据重要一镇。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新时期,重庆新诗始终立于时代的潮头,就是在诗歌低迷的当下,也保持了挺进的姿态,这是重庆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所赋予新诗的鲜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重庆诗人对诗歌所怀有的强烈热爱的体现。

吕进先生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一书,体现出了学者型的前瞻眼光,对本土文学研究乃至当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借鉴和资料作用。该书由重庆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发行,并于2004年7月l2日举行了首发式。(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采用史述与个案结合体例,卷一是对重庆新诗史的过程描述,卷二是对活动在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人和诗评家的重点介绍,点面之下,重庆新诗发展的轮廓得以明晰体现,其地方特色得以鲜明凸显。具体到各章节,则是叙论结合,并时时观照中国新诗发展史,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建树功用。就像吕进先生在导言中所指出的,重庆诗人在生命意识和使命意识、在诗情和诗体、在作品和传播上都具有自己的思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重庆新诗在继续着它的舞步,时刻吸引人们用目光去追随。

我们“五月诗社”成立于1983年6月l3日,当时是西南师范大学最大的学生社团。自1983年以来,“五月诗社”历任四届领导班子,出版发行了三集《五月》诗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社团停办数年,《五月》诗刊也停刊了。2004年11月26日,在大家的积极要求和热情的参与以及老师们的热心支持下,我们举行了复社大会,“五月诗社’再次扬帆启航了!面对{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这部“重庆新诗自己的第一部历史”,诗社成员倍感兴奋,不仅因为“五月诗社”在书中被多次提及,更因为这一诗歌界的大手笔就在重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提笔感言,用年轻的声音加入到关于重庆新诗的合唱中来,现选取部分代表性的观点刊发于此,与您共享。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6)

在全校营造欢度中秋、国庆的喜庆气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中华传统与诗文魅力,力求全员参与又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承办,分期举行,即减轻承办人员的压力,又能让节日气氛延续。

一年级:

主题活动:“唱经典,颂祖国”歌咏比赛

一、初步方案:

1、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歌咏比赛;

2、歌曲以歌颂祖国的爱国歌曲为主,每班一首参赛歌曲;

3、自己编排造型、指挥,自己统一服装,学校不作统一要求,力求突出创新与特色;

4、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有现场的评委进行当场打分,最后评出一、

二、三等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时间及场地:

1、地点设在学校文化小广场;

2、时间定于国庆节前夕某天下午的三四节课。

二年级、三年级:

活动主题:“我的青春我做主”风采展示

一、活动方案:

1、以“唱红歌、迎国庆”为主题开展学生的个性风采展示活动;

2、各班积极动员,认真推荐,选出班里有文艺天赋的苗子,参加学校的节目选拔;

3、从众多参与的选手中选拔出参加最后决赛汇演的学生,强化训练后参加最后的汇演;

二、活动时、地及要求:

1、节目以红歌为主,但可以有少量的语言类节目,歌曲必须要有伴奏,节目相关需要由节目所在班级负责准备;

2、在最后的汇演中要对学生的汇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对优秀的节目时行奖励,也为元旦的汇演准备素材;

3、地点在学校操场,时间定于一年级主题活动之后。

四年级:

主题活动:中秋赛诗会

一、活动方案: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诗词创作,也可以有少量教师作品;

2、格式不限,但内容要积极向上适合于学校这个大环境;

3、对上报的诗作进行初评,初评通过的才可以参与我们的中秋赛诗会的比赛;

4、初评通过的诗作,在诗作的基础上找演员进行诵读,加入后期的包括背景音乐、参与人员、服装等包装与创新;

5、优胜作品将做成版面进行公示和保存。

二、活动要求及时、地安排:

1、作品必须要原创,要有作诗的背景与说明;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7)

我的祖国,我的亲爱

今夜,在一丛柠檬色的灯光下

在一张安静的书桌前

在一页雪白的纸笺上

我感恩地写下

我的祖国,我的亲爱

祖国,在你的怀抱里

我工作我学习我生活

我自由地幻想快乐地唱歌

我看见你,我的祖国

我的刚毅的水手长

稳健地把我们带往

没有险风高浪的海域

你的笑容安详和谐

你的笑容充满希望

关于国庆的朗诵稿子二

六十年前

伴随着一个伟人雄伟庄严的声音

您诞生了

从此世界的东方有了您巍峨的身影

三十年前

伴随着另一个伟人的频频招手

您开放了

从此多彩的世界有了您呐喊的声音

二十年前

伴随着第三代领导人的彻夜思考

您飞翔了

从此强手如林的世界上您日新月异

十年前

伴随着XX主席的亲切微笑

您腾飞了

从此世界的东方您谱写了一首强国之歌

关于国庆的朗诵稿子三:祖国,我是您的儿子

作者:心灯如豆

如果你是春风

我是永远为你歌唱的风铃

如果你是夜晚

我是为你寻找光明的眼睛

如果你是大海

我是你怀中激荡澎湃的潮汐

如果你是大地

我是你秋后累累的果实--

祖国啊,我多么地爱你

我是您的儿子

我是你脸上流淌的汗水

我是你手中火红的旗帜

我是你千百年来沉重的希望

我是流淌在你生命里

十三亿热血中殷红的一滴--

祖国啊,我深深地懂你

我是您的儿子

千百年的苦难和叹息

铸就了先辈们奋斗牺牲,前赴后继

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

装点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你曾有的屈辱贫穷落后

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

你的富饶强盛自由和美丽

让一代代人为你自豪,激动不已——

祖国啊,我多么骄傲

我是您的儿子

为了你的儿女不再颠沛流离

为了你的土地不再荒凉贫瘠

为了中华民族的永远崛起

为了头顶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请接受我们一代人的奉献和付出

甚至是我们的血肉之躯

永远无怨无悔,永远忠贞不渝——

祖国啊,我多么幸福

我是您的儿子

 

关于国庆的朗诵稿子相关文章:

1.迎国庆诗歌朗诵稿

2.2016国庆节诗歌朗诵稿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8)

关键词:傅天琳 诗歌 研究 述评

傅天琳,当代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发表诗作,其中,《绿色的音符》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诗《汗水》获全国优秀诗歌奖,组诗《苹果园之歌》获《星星》优秀诗歌奖,散文《小屋的故事》获四川省优秀文学奖。2010年,她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人奖,所以,她是我国当代诗坛成绩斐然的诗人,值得学术界研究。目前,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共搜索到30多篇研究傅天琳的文章,5篇硕士论文,我将学术界对傅天琳诗歌研究的概况整理如下:

一、从主体与创作的发展角度研究:

吕进《绿色的音符――傅天琳的处女作》(《文谭》1982年06期),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傅天琳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傅天琳离不开她所生活的时代特色,她的诗歌创作与生活保持紧密联系;肖体仁的《果园.生命.艺术――傅天琳组诗《六片落叶》印象》(《当代文坛》2006年05期),从果园的沉思、生命的沉思、艺术的反思三方面体现出傅天琳是一位与土地血肉相连、与果园生命相依的诗人;吕进、李蓉合著的《没有结束的“诞生”》,揭示了傅天琳诗歌的独特价值;余薇野《朴实的芬芳――傅天琳创作扫描》(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02期),概述了傅天琳的生活、创作过程;吕进的《傅天琳:从果园到大海》(《当代文坛》1985年08期),阐述了傅天琳诗歌内容的变化,进而,追溯出傅天琳创作过程中的心绪变化;张晨曦《论傅天琳诗歌中的苦难写作》(西南大学,2010),围绕傅天琳诗歌中困难精神的底蕴对傅天琳诗歌中的苦难姿态及其深刻原因进行探寻。探寻三种姿态的原因有:早期教育形成朴素的生存哲学、生存环境萌发完善的审美人格、巴蜀文化情境中的自觉追求。李婕的硕士论文《梦会开出花来的――论傅天琳的诗歌道路》(重庆师范大学,2012)对傅天琳诗歌道路所蕴含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挖掘和对傅天琳诗歌道路进行多维反思;弯晖的硕士论文《论新来者傅天琳的自由诗艺术》(西南大学,2012年),从三个部分分析傅天琳的自由诗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得读者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对傅天琳的诗歌创作有整体的了解。

二、从组诗、作品集研究:

邹建军的《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评傅天琳的〈一个人和她的祖国〉》(《文学教育》,2010年01期),叙述了傅天琳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是在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完成的,并概述了该组诗的思想与艺术上的特点;吕进的《会唱歌的苹果树――读傅天琳的〈绿色的音符〉》(《诗刊》1982年),通过对《绿色的音符》中的诗的解读,高度赞扬它是傅天琳在诗歌道路上留下的可贵足印,也是诗坛新人新作园地的可喜收获;陈红的《生活赋予她绿色的诗情一读傅天琳》(《文谭》1983年07期)通过对傅天琳果园诗蕴含的真挚的感情的赏析,赞扬了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方向正的《一个现代女性的精神世界――读傅天琳的组诗》(《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05期)通过对该组诗所蕴含的爱的赞颂,挖掘出了一个有着丰富人性和魅力的人的内心世界;刘扬烈的《绿色・阳光・丰收的季节――读傅天琳诗集》(《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从傅天琳诗的深化、悟化、淳化和凝重化等方面解析,突出她的诗的诗质、诗真特征;赵黎明的《“静静地到达”――读傅天琳》从“悲痛那么宽”、“你得回到地上”、“清扫灰尘”与“唤醒羞涩”、“简单的和没有难度的诗”四个方面对《柠檬叶子》的整体精神状况加以阐述;姜鑫磊的《一个花甲女生的回眸――的生活哲思》(《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从回归地平线的思考、老女孩儿的重新回眸、心灵的呐喊三方面阐释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彰显了诗歌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蒲惠民的《傅天琳的果园诗》(《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对傅天琳的果园诗所具有的深度加以挖掘,并指出了它有缺乏社会生活广度的缺陷;邹建军的《评傅天琳的如果那面钟是时间》(《文学教育》2008年12期),表明了该组诗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首先,诗中表达了一种独有的女性情怀,即,深厚的母爱;其次,诗歌结构中所呈现出的虚实结合特征;再次,诗歌呈现出的个性化艺术特征。

三、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

李怡的《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指出巴渝文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傅天琳,并揭示出她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巴渝文化的顽强坚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性格特征;李怡、段从学、肖伟胜《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一书中的部分章节介绍了巴渝文化对傅天琳的深远影响。

四、从作品总体风格角度研究:

毛翰的《蓝天一条波音鱼――傅天琳诗歌印象》(《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02期),指出了诗歌在主题方面追求“永恒的人性、人情、人道”,在艺术风格上,“黑白适度,清浊得体,”很有分寸感,从而,总结出傅天琳近年诗歌创作新的艺术追求;张用生的《清丽中的多维意象与果味里的生命哲思――傅天琳的诗歌赏评》(《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1期),指出傅天琳是一位坚持走自己的诗路而不跟诗风诗派的女诗人,并从六个方面说明她的诗歌具有独创性。吕进的《吕进:从果园到大海》(《当代文坛》1985年08期),指出了傅天琳的诗从果园到大海,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到丰富,逐步获得广度、深度、精度,进而,提出她的诗具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王良彬的《从浅唱低吟到泛着阵痛的独语》(西南大学,2007)论文着重对傅天琳后期的诗歌进行了整体探讨;李薇的《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精神》(西南大学,2012)以诗歌文本为主题,用文本解读的方式阐释诗中蕴含的美学精神或特质,最终得出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特质表现在情感美学特质、语言美学特质、修辞美学特质三个方面,最后,作者又详细分析了傅天琳诗歌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渊源;张中宇在《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一一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一文中,指出傅天琳的早期作品的规范性和后期诗作的自由、随意性,最终并总结出:通过傅天琳的诗歌,大致可以窥探出当代新诗形式的流变轨迹,以及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诗歌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傅天琳每个阶段都有佳作出现, 她的诗歌作品是个丰富的存在,更是个独特的存在。但是,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傅天琳诗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对傅天琳诗歌创作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新诗的发展,还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和诗学价值。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9)

摘要:陈义芝是中国台湾著名的诗人,活跃于当代台湾诗坛,著有诗集《青衫》、《新婚别》、《我年轻的恋人》、《不安的居住》,诗歌中融会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以“诗如练剑,正道大法”为创作宗旨。其诗歌创作中有深深的思乡情愁,其对川渝三峡的一系列诗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巴渝三峡的书写,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思乡具有深深的中华三峡血统。

关键词:文学;陈义芝;川渝诗歌;思乡愁情;三峡情

陈义芝,是活跃于台湾现当代的诗人,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同时,其根其宗,却在我们三峡大地:重庆忠州,可以说是大半个重庆娃儿!其著有多部诗集,在其诗歌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描写川渝、三峡为主要内容,抒发其浓浓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情。主要包括:《出川前记》、《川行即事》(又称返乡诗诗十首)《新婚别》、《一种茶》、《回音》等。总之,其这类诗歌倾注了自己满腔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故乡情、三峡情!

一、忠州之子――陈义芝

陈义芝,1953年出生,祖籍重庆市忠县,其父于1949年漂泊台湾,于1953年出生于台湾花莲,三岁移居彰化。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香港东亚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范大学博士候选人。1980年进《联合报》,1997年任副刊主编,曾获台湾教育部散文奖、时报文学推荐奖、图书金鼎奖、出版资讯金鼎奖、中兴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台湾诗人奖等。虽然其名声远扬海内外,但却并没有忘却自己是忠州三峡的孩子,虽未在三峡出生,但仍然可以说是“在长江母亲的怀抱里喝着川江水长大”[2]的,只不过这是超越时空限制,虽身在台湾但却心系三峡的无数三峡人,用血泪汇聚的血色长江,足以温暖三峡海岛诗人那颗受伤的心,慰藉那种思愁别情。

二、川渝诗歌中的乡愁别情

自古以来,“思乡”一直是历代文人诗歌中的不老主题,陈义芝亦是如此,其诗歌中,有道独特的风景线:以三峡川渝为内容,抒发自己思乡愁情的诗歌,在这类诗歌中充分的体现了诗人作为三峡之子。以下我们就从陈义芝的几首描写巴渝故乡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起去领略那份独特的三峡思乡情!

《新婚别》是诗人于1989年出版的诗集,和诗人杜甫诗歌《新婚别》同名,诗集充满了人间之爱、泥土之情、乡里之思,三者行成一有机整体。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拥抱抒情传统,重视语言创新、强调形音义的化合,不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其中的《新婚别》一诗,采用“古体新写”艺术处理方法,在诗的序中,写到“去年回四川,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托我带信来台,寻当年形势仓皇中她一去无音讯的丈夫”,全诗以此展开,书写了大时代下川渝人民的悲苦命运,令人刻骨铭心。

《四川水患》是诗人心系川渝人民的又一很好的证明:

该诗的开头这样写道:

四川,深陷的一只独眼|留下三行泪|地图上从右起|嘉陵江、沱江、岷江。

结尾写道:

我掏出那副新配的眼镜|在台湾八月的早报上|在多雾的蜀地|梭巡|一个字一个字|悚悚惕惕|寻找家乡的消息。

诗歌开头,通过意象的选取,给人一种悲壮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结尾点明了该诗的主旨“寻找家乡的信息,反映了这位三峡诗人虽身处海岛,却依然心系多难的家乡,可以说是:“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遗风”[3]。

《出川即事》(又称返乡诗十首),具有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全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以《西飞重庆》为始、《待决的课题为终》,想象时密时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该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全诗叙事与乡愁之情有机的融为一体,体现了深藏诗人心底的那份乡愁别情。我们仅以其中的两节作简要的分析:

川行即事之一《西飞重庆》

一、高空俯瞰 三、一张张亲切的脸在眼底闪过

大地是一张脸 其实是一座座村落,不知名却倍感熟悉

棱线分明,五官清楚 如我儿时远足行经的台湾乡下

凸起苍额,隆准和 隔世重逢

丰润的唇,呼喊我去看那 始信江山如画

生在山川长在山川时间的烟幕起起落落不能改变它

化成泥依山川的同胞云间是中国云和还是

二、一千六百公里,自上海飞重庆 四、三十年前岛上,田间小路舔舐棉花糖

俯瞰河流蜿蜒 而今在另一陌生的路上

如掌纹为大地注入生命 辽天以棉花糖海迎我

牵引我痉挛的血管 唤我,带着童稚的心

凌风拖住遏抑不住的 尽管沧桑早已成形像皱纹无法消除

奔突的心 难以成眠的夜正以我奔向家乡的速度

奔向我

《西飞重庆》作为《川行即事》中的第一首,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川行即事》奠定了一种思乡的感情基调,全诗讲述了自己从上海飞至重庆,从上空俯瞰自己魅力的故乡重庆时的所想所感。诗人因太过激动兴奋,夜不能寐,一心只想回到自己的故乡重庆忠县!早日踏上那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忠州故乡,去品尝忠县的《麻辣小面》,有诗为证:

川行即事之五《麻辣小面》

天刚亮就在炉子上烫面

土陶碗实实的土

而花椒确实正宗的麻

胡椒,正宗的辣

卖五角钱一碗

我唏哩唿噜趁热吞下

像长江水一样久长的麻辣面哟

吞下历史的龙蛇,文化的水怪

将我心扎紧

不教痛,但教堵住胸口

说不出一句话

全诗采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朴实,以故乡(重庆忠县)的麻辣小面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以“麻辣”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那份火热的激情,全诗洋溢喜悦之情,作为三峡海岛诗人不忘故乡,时时心系故乡。诗人在“乡愁的古老弦上,弹奏着麻而且辣的新声。”[2]。

当然以上四首诗只是三峡海岛诗人陈义芝川渝乡愁诗歌中的一小部分,但却足以表明诗人时时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愁情,具有深深的三峡文化情结。

三、浓浓的故乡情、三峡情

众多如陈义芝般的海岛诗人用笔墨,加上那颗火热的心,筑起了一道乡愁诗歌的桥梁,拉近了无数三峡海岛人的距离,在陈义芝的带领下,听着那首唱遍全球的乡愁之歌,走向我们巴渝、三峡!

总之,诗人陈义芝,虽然远在我们的海岛:台湾。但他却没有忘记他的第一故乡重庆忠县,没有忘记川渝、三峡,始终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别情,给我们创造的思乡别情的诗歌,宛如一首首伤感而又悦耳的歌谣,唱响了一代代无数远在海岛台湾的三峡人的心中的那份乡愁别情!

参考文献:

[1]沈奇.《时间、家园与本色写作――评陈义芝的诗》[D].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1997年第1期(总第9期)。

[2]陶德宗.《论台湾文化的中华血统》[D].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3]李元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略论陈义芝的诗》[D].台湾文学之窗。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10)

抗战时期陪都古典诗人群体蔚兴,各种群体雅集结社频繁,古典诗歌的脉络在陪都重庆绵延不绝。诗人的雅集活动彰显了陪都时期诗歌创作的存在样态,诗歌创作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具有“群”功能的社会行为,让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在新诗蓬勃兴起的压力下获得旧体诗群体的认同。抗战时期陪都的古典诗歌群体或以地缘,或以学缘,或以职官相区分,形成规模不一的群落,如果说“壬午年重九雅集”是以职官为关系网络形成的诗人群体典型的话,????本文关注的“癸未年展上巳雅集”便是以地缘为关系网络的雅集群体典型。

癸未年展上巳雅集举行于1943年的农历四月初三,因是上巳后一月,故称展上巳。此次雅集地点在重庆七星岗,雅集者共四十二人。雅集以兰亭序文分韵赋诗,后集为《癸未七星岗展禊诗录》。“癸未四月三日,渝州西郊七星岗展禊,以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四十二字分韵。”????雅集诗歌本为诗人群体的应景之作,往往雷同而乏新可陈,然正是这种相似才可窥见诗人的群体心态。此次雅集赋诗呈现出一种对于地域的偏好,较为集中于会稽、重庆、南京这三个地域概念,诗歌中的地理名词透露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当下心情以及未来期待,可由此切近陪都古典诗人群体在1943年的心态。

一、招邀雅禊仿兰亭:会稽—重庆

陪都癸未展上巳的雅集,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的癸丑上巳兰亭雅集。兰亭雅集因兰亭序及诗成为千载之下文人追摩的风流的典范。上巳修禊也成为一种文人诗歌活动的常态,历代绵延不绝。时至抗战时期,陪都的古典诗歌活动也盛而未衰,修禊赋诗也是古典诗人们的习惯延续。当然,此时修禊相较于兰亭之会已经时过境迁,诗人们对于兰亭修禊的追怀也有了当下的陪都心情。在诗人们的诗歌中,兰亭之会的会稽与当下的重庆,成为一对对举的空间概念。

雅集文人不少曾游览会稽兰亭旧址,所以当下的空间对比是记忆中的会稽山和陪都的七星岗。“昔余游会稽,兰亭展清眺。曲水但陈迹,流风怀逸少。今情挟古欢,异代有同调。山城隐冈峦,七星长炳耀。群贤盛江左,声气剧虎啸。”(简易,得少字)记忆中的会稽山风景秀美,羲之风采宛在。而现在的陪都山峦叠嶂宛,七星岗也层峰如翠,让人怀想浙中山水。而此时陪都的人文景观更让人有当年兰亭群贤的联想。俞友清的诗歌也包含了这样的时空追怀:“髫龄游会稽,临风仰昔贤。山秀风物佳,人以地灵传。中年客南北,饥驱人事牵。未忘山水游,蜡屐意忻然。海上动干戈,吴门染腥膻。挈子仓皇逃,西行百忧煎。清秋入三峡,神女拥髻妍。何来古巴州,谋生溷市廛。潇湘多词客,邂逅识钝禅。长沙王君祖柱。同抱孤僻性,喜结文字缘。展禊招良朋,冈畔七星联。禁酒断杯■,■就茶塌烟。我辈穷书生,祓愁擘吟笺。荷戈虽无力,同仇志弥坚。旦夕收两京,高咏归来篇。休明谱铙歌,狂欢唱凯旋。觞咏继兰亭,乐见泰平年。”(俞友清,得贤字)这首诗歌更清楚地交代了这种空间置换的原因。会稽山在记忆中是一种美化的乌托邦,有着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美幻。但是战争的烽火却很残酷,诗人不得不离开故乡。所以入巴蜀的经历变成一种逃难,加上到重庆后诸事不易,有“谋生溷市廛”之谓。但是所幸陪都的诗友尚多,于是雅集的活动成为客中的慰藉。诗人们的诗歌雅集成为互相激励并坚定战争取胜信念的机会。于是,诗歌最后又回到对兰亭雅集代表的祥和悠游的文化活动的向往之中。

在上述诗人们心中,兰亭雅集被幻化为一种文化乌托邦,他承载着诗人对于田园牧歌似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幻境,是诗人们的一种隔着时空的遥远想象。和这个会

兰亭相对的是陪都重庆,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生存困苦的环境,这种对举中,诗人要树立的是一种理想的概念。但是兰亭的时代背景如果被拉近了看,也是“尚想永和年,亦非太平日”。(沈兆奎,得毕字)如果剥离幻想的沉醉,我们回到东晋的现实,那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所以在这样的时空对举中,会稽和重庆又有了不一样的空间感悟,且看雅集诗歌:“癸丑溯永和,癸未客重庆。遥遥千载下,禊事同斯盛。会稽与渝州,禹踪互辉映。遭时虽■,嘉会且觞咏。清谈岂伊误,涕泪何须迸。但使心国家,风起中流榜”。(林德符,得映字)对于诗人而言,对两个雅集行为的比附,也是对两处时空的比附,癸丑和癸未,会稽和重庆,相似的是修禊之盛,不同的是修禊之人。晋代文人常常遭到清谈误国的讥评,但是诗人却要扭转这样的印象,心系国家便是文人风流的根本,这样的论调与当下的陪都抗战便融为一体。傅醒华的诗也持相同论调:“笑傲沧州五岳摇,伊谁夺得兰亭最。清谈误国永和时,长使千秋伤束带。我辈巴渝敌忾同,殊途共策皇图泰。乾坤终古几悲秋,卧听松涛传万籁。”(傅醒华,得会字)诗人们对于东晋文人的清谈终难释怀,但是时空转换下的陪都文人却担负了更多的家国责任,他们致力于出谋划策,也抱有同仇敌忾之心,文人所承担的是一种努力开泰平的重任。

一旦意识到兰亭雅集背后的文人无奈和当下诗人们所应有的担当,诗人们的诗歌就变得更为激昂和刚果一些:“我偕诸燕集山城,偏向新亭悼风景。不羡夜宴桃李园,要识渡江风鹤紧。嗟哉吾党二三子,东方生数三为准。好将华林射马文,换作凯旋铺地锦”。(曾大椿, 得岭字)诗人对于渡江风鹤的体认,也是对于当下战争情势的思考,这是所谓“吾党二三子”所必须懂得的社会状况。因为雅集诸人并非纯粹的文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民国政府的官员,他们对于战争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们心态和反战态度,将影响到这场战争的胜利。  黄立也写道:“十年尝胆共黔黎,重庆而今忆会稽。甲■五千屏越北,貔貅百万振巴西。群贤赓举兰亭禊,三峡长留杜甫题。指日凯歌须纵酒,一觞一咏醉如泥。”(黄立,得稽字)这首颇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风采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有着兰亭精神的影子,这种信念不是来自于兰亭的文人风流,而是来自昔日越国的三千将士吞吴的豪情。那种在越北和巴西的空间对举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意图援引的历史精神。

会稽和重庆,相距着遥遥的时空,诗人们在这两个空间中进行着自己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思考,兰亭雅集带给后人的是一种文化的怀想和现实的行动力,而对于兰亭雅集的历史背景开掘,也让诗人在时空的对举中获得更多抗战胜利的信念。

二、招邀湖湘客:湖南—重庆

陪都的雅集诗人身份决定了雅集的样态,至于诗人的地域身份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陪都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意味着一种去地域化的特征,诗人们的汇集是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地域迁移,当时陪都被认为是“人文荟萃”,涵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而古典诗歌的诗人群体构成,有着地缘的传统,但是我们关注到陪都雅集常常不具有地缘的明显特征,陪都这个特殊文化空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往往在按照新的关系网络建立诗歌联系。但是我们也要追问,传统的地缘关系对于陪都这样一个开放的更为多元的文化空间来说,其意义真的就淡化至此?

在对癸未年展上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缘在陪都也是一个重要的诗人网络编成机制,尤其对于向来倚重传统的古典诗人群。参与这次雅集的人数为四十二人,参与诗歌创作的为九十五人,其中湖南籍人士四十八人,湖北籍人士十一人,湖湘籍人士占此次雅集的大半。对于这种地缘身份,诗人们在诗歌中已有所涉及。“晤言多喜来三楚,俯仰何由托一丘”。(成惕轩 得修字)注曰:“与会者多湘鄂人。”“招邀湖湘客,裙屐各纷萃。”(李澄,得禊字)诗人们自己也关注到主体群体的“三楚”“湖湘”身份。

在诗人们的空间观念里,重庆和湖湘再次成为一组对举的概念。当湖湘作为故乡的概念出现,重庆作为一个战时的栖息之所,其间的空间转换就成为了一种思乡之情的表达因由。 “年来见性供伊兰,糙米藜羹可作餐。随分勉劳螳臂力,遂心犹羡鹿皮冠。巴山一脉千峦障,字水平流百尺澜。湔■及时莫惆怅,故园东望独凭栏。”(凌惕渊,得兰字)在该诗中,交代了陪都生

活的一些细节,“糙米藜羹”的餐食,可见在重庆战时生活的不易。巴山蜀水的景色虽然足供湔■,诗人也自道“莫惆怅”,但是最后一句故园东望却把一种客中的心态刻画无疑。凌惕渊为湖南长沙人,供职于重庆上清寺交通部总务司,诗中重庆和湖南的空间转换就在乡思东望的一瞬间。

龚声溢写道:“结侣登高冈,天风醒宿酲。兰蕙吐芳菲,修竹正青青。麦秀盈畴野,康济我庶蒸。长江天际来,蜿蜒下沧溟。日夜涛声急,若为鸣不平。回首望荆楚,兵戈正纵横。烽烟迫霄汉,四海苦飘零。观彼累累冢,恻然念忠贞。疾风识劲草,千古留香馨。慷慨发我歌,湔■继兰亭。”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呈现为一种对于故乡战事的关切。回首荆楚大地,此时正是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在尸骨遍野的故乡,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进入了诗人想象的视野,他的悲歌慷慨成为了对忠贞之士的褒扬。让诗人联系起重庆和故乡的是长江之水,宛若鸣不平的涛声让诗人将空间置换于长江彼岸的故乡。

对于重庆和湖湘而言,这是两个对举的空间概念,也是两个对举的文化概念,因为陪都的人文之萃是历史的被迫,而湖湘的文化传统,从屈原忠贞到楚歌婉转,都是一种经历了历史积淀的文化因子,在这些流离播迁的湖湘文人身上也打下了深深烙印。向惺写道:“骚人千载缅灵均,荆楚自昔英才富。”(向惺,得又字)在重庆和湖湘的空间关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的对比。

“大雅久不作,颓波日以坠。安得追,淫蛙息鼓吹。欲浼象教力,元音期广被。忆昔江汉滨,名流多荟萃。俯仰无古今,瑰奇抒妙思。南风今不竞,韶■嗟谁嗣。”(程保华,得事字)这首诗歌沿用了传统的文道一体的观念,认为诗歌的风雅与淫哇关系到世道的盛衰,而如今的九州烽烟,正是和大雅不作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责任便是扬■风雅,诗人很自然的回到自己熟悉的湖湘诗歌传统中。在诗人的回忆中,荆楚之地便呈现出和战争时期相对的一种文化的清明状态。那时名流如鲫,且古今入怀,妙思无穷。现在却是风雅衰微,道无嗣响。

湖湘文化传统中既有屈原、贾谊的文采风流,也有楚虽三户亦可亡秦的民风激越。故而当重庆和湖湘成为对举的文化概念时,湖湘的文化历史积淀固然为陪都诗坛的浓墨重彩,而湖湘的尚武精神在此时也颇为切合实际。林德符写道:“况乃湘泽间,英灵非遐■。先政有遗型,文教武功并。辞赋思屈贾,虾烈多剧孟。即今三户存,已然百战劲。”(林德符,得激字)对于文教武功的强调,使得湖湘群体在陪读充分地发掘出了自己的群体价值溯源。这也成为他们在陪都的一种精神支撑。王祖柱也写道:“烽火暗湖■,虏骑窥巴丘。道污国亦痱,坐蒙不祥羞。列座多楚士,三户切同仇。停杯感苍茫,击筑发商讴。愿言祓氛■,重奠旧金瓯。胜践追永和,■歌生绸缪。”(王祖柱,得修字)重庆正在发生的战火纷扰成为激发诗人产生空间跨度的缘由,“虏骑窥巴丘”写的正是当下的抗战之实,所以在座的具有三楚身份的诗人应该也必须怀有当年那种三户同仇的情感,这是抗战时期一种需要被强烈唤起的爱国热情。当三户同仇的概念因为抗战的现实被从历史的抗秦转换为抗日时,湖湘这个地域化的概念也被消弭在抗战的爱国情绪中。

湖湘和重庆这两个地域概念在雅集诗歌中成为一种切入陪都诗人群体地域化概念的极佳途径。虽然陪都并不需要依赖地缘来建立诗人的关系网络,但是传统的地缘关系却能让诗人们强化自己的地域身份,熟悉的湖湘文化背景,带来的是共同的诗歌宗尚、共同的话语背景以及共同的朋友圈子。这便是维系古典诗人群体关系的重要因子。

三、愿早还行在:南京—重庆

在雅集诗歌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域概念就是南京。重庆作为陪都,其政治地位相对应的城市便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了。南京作为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其诗人群体本就丰富,雅集活动也于春秋佳日在金陵山水间上演。当这些雅集活动移植到陪都,不知在诗歌中会如何呈现?  且看黄右昌之诗:“我昔旅金陵,爱梅等爱竹。吟梅冕国花,抛砖期引玉。中有王子(钝禅)诗,意远词芬■。浩劫典籍沦,孤本犹在篾。忧乐天下心,游豫岂关独。纷吾去首都,板荡天地覆。倾侧扰攘间,崎岖入巴蜀。筚路启山林,蓝缕开■屋。射隼盼高墉,浩歌响幽谷。荏苒逾六载,河山犹未复。”(黄右昌,得竹字)在该诗中,金陵和重庆的关系正如历史呈现的那样,南京的

梅花让人留恋,钟山本是王气所钟,但是战争来临也不得不迁都西南,而诗人们也不得不纷纷入巴蜀。“崎岖”一词道出蜀道之艰,也透露了诗人的入渝心态。诗人已经在重庆生活了六年却始终未能等到战争胜利。但是希望还在,所以在诗人雅集诗歌的末尾写道:“来岁聚石头,修禊钟山麓”。这种畅想支撑了诗人艰难的陪都岁月。

苏启良的诗歌也在战火纷飞中寄托着乐观的向往:“沧海正横流,烽烟来北地。鲸浪起东溟,势欲移神器。天西有高楼,建瓴如泰岱。江汉双带流,四方具形势。沃野称险塞,中兴惟此利。名士过江来,新都成暂憩。倏忽吾春秋,乡关多苦思。觞政集兰亭,赓绍前朝事。风景颇不殊,河山终有异。日夕望东旋,收京同饮至,人定可胜天,莫洒新亭泪。”(苏启良,得地字)所谓的沧海横流,烽烟北起,写出了战时的乱离,而重庆正是乱中暂时栖止的最佳去处,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战略考量都是作为陪都的最佳选择。所以才有了当下“名士过江”的情况。陪都虽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思乡之情和对于国家战乱的苦思。所以在重庆和南京之间产生了一种空间的向往,那就是还都。诗人的笔触也坚定而充满希望,“人定可胜天”。于是诗歌的空间便转移到长江之尾的南京。

吴学衡的诗歌也表达了这样的心情:“六载春光羁旅情,昔游胜地忆神京。寻芳玄武樱桃熟,泛艇秦淮风月清。别后江山怜折柳,樽前烟雨怯啼莺。明年白下同修禊,收取鲸鲵见太平。”(吴学衡,得清字)对于南京这个地域概念而言,它既存在于记忆中,是秦淮风月,也是玄武樱花,这是旧京的美好图景;它也存在于未来,诗人希望能在第二年回到南京,在那里相聚雅集。在记忆和未来之间,需要完结的是战争。

卢前的作品显示出一种细节的想象力:“南山不满眼,云气何■。闻歌婆,去年落岭外。梦中长江水,嘉陵一衣带。流过我家时,莫涛益澎湃。儿正望爷来,老母倚门待。坐我涟湖上,■底发深慨。悬知朋簪乐,尚有挑菜会。胜事未及与,随缘掉书袋。更琢五七言,写此流民态。献我海■吟,愿早还行在。”这首诗颇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空间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让诗歌更具有一种张力,而这种张力从前容纳的是爱情,此时容纳的是亲情。诗人看到了盼望父亲归来的孩子,看到了倚门相望的老母亲。这双眼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己之亲,这是千千万万战争中分离的家庭。诗人还看到了朋友们的聚会,那也是无法参加的了,诗人全用手中的笔书写着三吏三别之后的民间疾苦。诗歌最后,也是以回到南京作为收束。

如果说会稽—重庆这对空间概念连接的是过去和现在,那么金陵—重庆这对空间概念更多连接的是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追怀固然能带给现实以动力,而未来的期望也能带给现在以温暖。我们回望历史,知道1943年的雅集之后,并不能在“明年”便还都金陵,但是却也距之不远。1943年的战争已经进入最艰难的时候,也即将进入尾声。所以金陵的地域空间置想就带有一种积极的色彩。“金陵明岁会,举国共期之。”(钟德基,得之字)“明岁会金陵,中兴颂必有。”(龚张斧,得有字)在一种期待中,雅集的作品完成了它的空间想象。

会稽、湖湘、重庆,这三个地域概念的关系在《癸未七星岗展上巳雅集诗序》中可以得到发掘:“巴子故国,天眷在西,名士过江,衣冠麟萃。爰于癸未夏四月初三日命俦选胜,分韵赋诗,都九十四人,各有所述,数帙山阴,襟题汉上,古今异体,兼善其长。竞病无余,顺以为次,观乎南金东箭,荆楚多材,亦有玉洁兰幽,闺闱挺秀,马工枚速,王后卢前,各摅襟怀,俱呈芳润,扬风■雅,相期调协工商;念乱忧时,故知语多悲愤。可怜渝水,竹枝半是,新亭涕泪,固已同笙磬之清音,极玄黄之大观矣。”

该序对雅集缘由交代颇详细,也历数了陪都重庆的文事之胜。陪都文采所萃,不输王扬卢骆;而终究是名士过江,难免凄楚,这也道出了陪都癸未展上巳雅集的情感基调。而所谓的“数帙山阴”“新亭涕泪”则奠定了癸未展上巳雅集的历史基调,重庆与会稽相对举,陶抒历史胸怀。而“荆楚多材”也涉及了此次雅集的群体地缘关系,颇见此次雅集兴会的空间背景,重庆于湖湘构成了一对地域的关系,可以追索陪都诗人群体的地缘结构。而名士过江,终盼还都,这正是身在重庆心念南京的所在。此次雅集赋诗,便呈现如上的时空转换观念,可以此观察陪都重庆的诗人群体的心态。■

有关国庆节的诗歌篇(11)

一、活动主题:勤奋学习,理性爱国

二、活动时间

9月28日-10月12日

三、活动内容

(一)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以保钓爱国,我们怎么做为主题,召开主题班队会,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学会以正确方式、正当途径,表达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动力,勤奋学习,主动发展,健康成长。(时间:9月28日)

(二)勤奋学习

理性爱国征文活动。在四、五年级组织爱国保钓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意愿,疏泄情绪。字数300-500字,题目不限。(10月10日前完成,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一起做好指导,周五上交)

(三)小手牵大手

理性爱国活动。

1.各班在班队会及证文基础上,引导学生做一名小小宣传员,积极动员家长自觉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理性保钓。

2.争当爱心小公民活动。各班以村为单位,组织献爱心活动。为烈军属、孤寡老人或在本村清理街道,将爱心落实到行动上。(印社会实践活动表,假期完成,开学后上交)

(四)办一期《勤奋学习,理性爱国》主题手抄报。可以以钓鱼岛相关历史、地理知识和理性保钓重要性、必要性的分析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钓鱼岛问题上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做个明明白白的爱国者。四、五年级每班3份(假期完成,10月8号上交)

(五)开展一次专题法制教育。结合当前保钓游行集会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次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相关知识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知法懂法,自觉守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六)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合唱比赛活动。比赛时间:10月12日中午,地点:校长室前院。

四、活动要求

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增强政治敏锐性,充分认识当前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周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迅速部署,严肃、认真、按时、保质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各中队要将正面教育作为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的主要手段,要精心筹划各项活动,确保各项活动方向正确、内容健康。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务必在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学校十一国庆活动策划二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庆祝活动,体验庆祝国庆的欢乐情绪,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少先队员民族自豪感,调动每个孩子积极参与的热情,真切感受经典诵读的快乐,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活动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活动对象:全体师生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9日-20xx年9月30日

二、活动准备:各班布置教室黑板板画主题悬挂标语气球、彩带若干

三、活动内容:

1.出一期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黑板报。请各班于9月29日前完成。

2.全校开展歌颂祖国、爱我中华的经典诵读比赛。时间为9月30日下午两点。

3.评比标准:

(1)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

(2)所选诗歌内容必须是以歌颂祖国为主题。思想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3)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

(4)读出诗歌的韵味,语气、语调适当;重音、节奏恰当。

(5)表达诗歌的情感准确自然。

(6)现场演出效果好。

四、活动具体要求:

1.以中队为单位参加比赛,各年级段分别评奖,各中队原则上要求全体队员参加。本次活动将评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若干。一二等奖将设立奖金,以资鼓励。

2.诵读内容积极向上,颂扬美德,崇尚感恩,传诵经典,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3.1-3年级可以选择《经典诵读读本》和童谣,4-6年级选择歌颂祖国的诗歌或散文朗诵。

4.活动主要负责人及分工:

评委:XxXx

统分员:Xx

会场布置:Xx(音响)XxXx

Xx市Xx学校

学校十一国庆活动策划三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庆祝活动,培养中兴小学少先队员民族自豪感,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真切感受艺术节快乐,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时间:9月30日14:00点

地点:江明中兴小学大操场(如遇下雨全校观看《东京审判》,开幕式顺延至国庆节后)

组织策划:

艺术总监:

评委会成员:

活动准备:

1、各年级诗歌朗诵排练。负责人:年级组长(语文组长协助)

2、彩旗队排练负责人:

3、主持:学生与老师各一名负责人:

4、信息技术支持负责人:

5、活动现场调控负责人:

6、横幅准备:主席台kt板制作:祖国妈妈,我爱您千人诗歌朗诵会马绿叶

横幅:江明中兴小学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式叶子

7、每班15个小氦气球负责人:叶国军

每人写上对艺术节的祝福语(两人一个,正反写)负责人:班主任

8、9月28日综合实践活动课各块彩排。负责人:、各块负责人

9、教师爱国歌曲联唱编排负责人:

开幕式程序:

1、开场合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校合唱团

2、主持人宣布开始。

3、全体起立,唱国歌。

4、马校长为开幕式致辞。

5、彩旗队欢呼着进场(音乐准备:王一华)

6、大队长王中华宣布:江明中兴小学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全体队员此刻放飞氦气球,音乐声进入,主持人煽情的语言转入下一环节。(音乐准备:王格格)

7、祖国妈妈,我爱您千人诗歌朗诵会开始。

学生座位:以年级为单位六个方阵.

(1)一年级负责人:

(2)三年级负责人:

(3)五年级负责人:

(4)二年级负责人:

(5)四年级负责人:

(6)六年级负责人:

建议:朗诵时间56分钟。低段以童谣为主,中段以纯诗歌为主,高段以诗歌与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为主.

8、教师爱国歌曲联唱。负责人:闻明国

9、全场歌唱《歌唱祖国》。校合唱团领唱

10、开幕式结束,各班退场。

评奖办法:

1、设立年级最佳组织奖若干个。

2、评比标准:

(1)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

(2)所选诗歌内容必须是以歌颂祖国为主题。思想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3)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