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3:03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1)

一、关于描述春天的诗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述夏天的诗句: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述秋天的诗句: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述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二):

一、关于春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二、关于夏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2、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三、关于秋的诗句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关于冬的诗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1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1、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三):

(一)描述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2)

一、山水诗和谢灵运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时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而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大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山水诗、佛理玄理诗和应制应酬诗。《昭明文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十一首诗,“游览”这一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二十三首诗,其中有九首是谢灵运的山水诗,可见他山水诗的成就。

二、谢灵运山水诗题目的特点

在题目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方式的写作方法是谢灵运诗的一大特点,他的诗歌题目往往概括他登山临水的路线和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山水。

笔者所找到的五十五首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首不是以游览方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文选》中收录的《游赤石进帆海》,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放舟于赤石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又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十分具体。谢灵运《山居赋》注曰:“大小巫湖,中隔一山。然往北山,经巫湖中过。”明乎此,就可以说:“康乐题便佳,有一种纪游笔致。”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特点

关于“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黄节首先论及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

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再写景物,最后抒情,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开头两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山南称为阳,“阳崖”指指南山;山北称为阴,“阴峰”指北山,这是点出题目中的“于南山往北山”的地点,朝旦,是清晨;景落,是日暮,表明游览的时间,从南山出发是在清晨,抵达北山已是日暮了。接着,“舍舟”二句说出“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过的具体情形,而且又照应“经湖中瞻眺”的题目中所交代的游览方式。这几句诗把时间、地点、游览方式都交待得很明确,显然在叙事。

“侧径”以下十二句,都是在写自然景物。在倚松远眺中,傍山伸展的小路狭窄深长,巫湖碧波环绕陆洲,水天一色,空明莹澈。俯身下视,是枝叶纷披的高大乔木;仰首聆听,是从远处传来的大壑水声。“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仍然是视力所及的景物。“解作”二句,试图探求万物滋生的奥秘。“解作”即“雨后”之意,语出《周易》解卦,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其大意是:天地解缓,雷雨乃作。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复苏。“竟何感”,是诗人的自问,也是诗人的思索。“升长”句,写草木的欣欣向荣,也是诗人的领悟所得。“升长”,代指草木。“丰容”,茂盛之状。这里“解作”句,将易经嵌入景物描写之中,是谢灵运的一大创造。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春初的水中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这是写草木的蓬勃生机。海鸥在春天的湖岸边嬉戏,“海鸥戏春岸”的海鸥是灵动的,是带走了冬的寒冷,带来了春的生机与温暖的。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是写禽鸟的自在逍遥。这四句读之但觉春色融和。

最后四句是作者抒情,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即使自己孤生一人离开人群隐居也不会觉得可惜,只是没有人与他有共同的情趣同心游览,虽有随从在旁却感觉是独自游览,面对这美丽的自然山水,要用心去读懂山水中的真善美,诗人要寻找的是这样的共鸣者,但留在山水间的只有诗人的感叹内心的孤独。

正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春、夏、秋、冬都表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诗中尽管也有荒林、哀禽、霜露、落花等,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并不显示出哀戚伤感,其中的气氛仍是活跃的。在如此景物的描摹后,谢灵运往往抒发的却是愤懑忧郁之后的淡泊心情。

(二)谢灵运山水诗中对于时间更替、季节变化的独特表达

谢灵运对于节令时序的演变,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敏感,他善于捕捉那些特征性鲜明的物象,准确地再现这种演变推移,他诗中的山水草木鱼虫,无不处在节令时序的演变推移之中,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谢灵运的诗基本上每首都有山水,但是都不相同,不只是时空各异,视角也在不断变换,总是让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的表达,诗中有时直接描述,有时用特定的景物来代替,甚至有的诗作中会表现不同的两个季节,但只有当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领略到一个是虚幻的季节一个是眼前的季节,文中所用的词语是千变万化的,让读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还领略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1、直接表达和间接描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直接描写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并不多见,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季秋边朔苦”“季秋”指农历九月,这里直接表述的是季节。又如《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中的“宵”和“旦”分别指晚上和早上,这里是对时间的直接描写。又如《七里濑》:“羁心积秋晨”中的“秋晨”直接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再如:《游岭门山》的这两句“写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中的“上冬”指的是孟冬,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而“晨”则直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关于直接描写的表达还有《东山望海》中的“开春”、“初岁”,《登上戍石鼓山》中的“发春”,《石室山》中的“清旦”,《游赤石进帆海》中的“首夏”、“晨暮”,《南楼中望所迟客》中的“孟夏”,《与南山望北山进湖中瞻眺》中的“朝旦”,《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中的“杪秋”、“旦”,《酬从弟惠连》中的“暮春”、“仲春”,《道路忆山中》的“秋夕”、“夏日”、“春暖”,《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晨风”和“朝日”。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和诗句很多,如《岁暮》中的“明月”、“积雪”,《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旅雁”、“霜雪”,《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中的“徂物”,《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衰林”,《七里濑》中的“荒林纷沃若”,《晚出西射堂》诗中的“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登池上楼》中的“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东山望海》中“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登上戍石鼓山》中的“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游赤石进帆海》中的“芳草亦未歇”,《游南亭》中的“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这些间接描写,无论是词语还是诗句都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的季节和时间,几乎每首山水诗都会用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同样的季节和时间。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积雪”和“霜雪”同样都写冬天,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上是不相同的,“霜雪”使人感觉是初冬的薄薄的一层似霜一样景象,给人感觉似乎冬天刚至,久违的雪花淡淡的飘落。而“积雪”给人带来深冬的感觉,有一种厚重感。而同样的秋景,在谢灵运的笔下是不同的,一边是“析析就衰林”,在黄叶飘零的时节走向了新的旅程,而另一边则是“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同样的秋季,不同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一个个不一样的秋景。

2、诗中的现实季节和想象季节。谢灵运山水诗中经常会出现对于两个季节,甚至三个季节的描写,但是真实诗人所处的只有一个季节,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诗作中出现想象中的季节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

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描写的明明是初秋“皎皎明秋月”的景象,但是在诗人笔下出现了初冬的景象“析析就衰林”,当时是农历七月尚未到如此的落叶深秋初冬时节,这里的“衰林”是诗人认为自己赴偏僻的海滨上任,所以把上任设想为“就衰林”。

又如《道路忆山中》,这首诗作于元嘉九年春天,诗中写道“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念悲忘春暖”一首诗作中提到了三个季节,但事实上这首诗是在春天写的,诗中提到的“夏日长”和“秋夕短”都是诗人怀念过去在山水中纵情欢乐的时光,叹息那样的时间太短。回到现实却“忘春暖”,顿觉“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

3、词语的现实意义和引申意义。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经常用一个词表达两个涵义,如《白石岩下径行田》中“芜秽积颓龄”这里的“颓龄”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衰老之年;其二是指但是已经到了秋季。这样的写法使深秋的衰景和年老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再加上诗人描写的“灾情”,使诗作更显悲凉与无奈。

又如《临终》一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凄凄凌松柏,纳纳冲风菌”,其中的“凌松柏”有两重涵义:其一是指冬季经霜侵袭的柏树;其二是指诗人自己在临川被控叛逆,从死罪降为流徙广州的不幸经历。其中“风菌”也有两重含义:其一指迎风即死的松菌;其二指使人感叹生命的短促。

4、四季分明的山水诗作。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四季分明的诗作也有如写春季的《登池上楼》,其中“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是写春景的名句,诗人侧耳细听水池荡起波澜的声音,抬眼眺望远山穿戴新绿,阳春的温煦送走了严冬的寒冷,田园中的柳树,池塘中的春草都吐露新芽,一片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色。但是这样的美景并没能驱除世人心中的苦闷。

谢灵运初夏的诗作如《游南亭》: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诗中描写了春去夏来傍晚雨过初晴,水边的兰草覆盖曲折的小路,初初绽放的莲花开遍涨水的池塘,多雨的夏日悄然而至的美景,这更替的季节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谢灵运描写深秋的诗作如《晚出西射堂》中“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等描写深秋景色的句子都是佳句,“晓霜”说明气温已经很低,严寒的冬季就快到来,“枫叶丹”把深秋的景色和美丽的颜色都描写得很漂亮,再加上夕阳的照耀和诗人幽居孤独的琴声,读者似乎都被融入这幅秋景图之中,听着略带孤闷的琴声,欣赏如此美妙的夕阳秋景,与其说是欣赏诗作,还不如说是和诗人一起穿越时空在山水中“旅行”。

冬天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笔下景观有点凄凉,有点无奈,但诗中景物一样的真实,只是不一样的凄凉美,如《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诗中描写了诗人长夜不眠,忧思难解,感叹岁月流逝,诗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齐名,“明月”的孤独加上“积雪”的寒冷,北风苍劲的怒号着,这样的冬夜,这样的凄凉只会让孤独者更觉孤独,这也许算人生的一种“凄凉美”。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价值

对谢灵运的评价历朝历代以来都有褒有贬,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褒多于贬。毕竟谢灵运所开启的新诗风和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在他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中的一种点缀,山水之作为背景出现。从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笔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拜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抛出生活杂念,真正放松地旅行,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相信每一位认真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山水的读者都是谢灵运跨越时空的共游人,因为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妙是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享受其中就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第二版)[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4、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M].中华书局,2005.

5、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2008.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3)

[教材简介]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冬日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的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品味诗句的大意,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寓理于诗。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我采用了“适度延伸”的方法:如由“古人学问无遗力”,交流古人勤学的故事;由“纸上得来终觉浅”,联想到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等。

这首诗还在一个特点,就是比中明理。在教学中,我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领悟事理一是“少”与“老”的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二是“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1、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自由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爱国诗人)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联系第四课学过的《示儿》来谈陆游,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该读什么音?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引导讨论:诗题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在读书时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二)适度拓展,理解诗句。

1、反复诵读。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自主学习。

(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3、畅谈感悟。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拓展理解。

第一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第二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三句: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第四句: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5、创意表演。

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练,注意人物语气和态度,以此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对比,感悟道理。

1、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结合古人的学习,来谈今天的学习)

可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诗句来感悟,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悟“知”与“行”,明白读书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结合刚才“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从“古诗”到“生活”,进一步明理。

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从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身上总结得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课外延伸,加强阅读。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几首,读一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推荐阅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书愤》)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4)

(一)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赏读:这三句诗是写雪的精品诗句,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雪的形态,读来美丽的雪景如在眼前。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赏读:这两句诗巧妙的运用联想的手法来写雪景。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三)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赏读:这两句诗写雪时都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再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四)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赏读:这两句诗写作上也有共同的特点,作者都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赏读:这两句都是李白写雪诗中的名句。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六)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赏读:这两句诗比较独特。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七)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5)

儿童的思维缺乏理性,不会抽象地认识事物,但他们的思维却有形象性,以及成人难以企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的视角往往新奇而有趣,儿童对事物的体验往往独特而贴切,儿童思维的模糊性与形象性恰恰暗合了诗歌的特性。因此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然而这并不是说,儿童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诗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儿童的表达训练一直都是难点,说话难,写话更难,优美而又有创意地写话尤其难。这其中有一些客观的原因:①儿童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阅读量少、汉语语感不够,表达中普遍存在不清晰、不完整、不规范的现象。②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只提了要求,没有可操作的方法,也没有评价的标准,这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没有实际意义。③语言文字输出的心理过程混沌模糊,具体语言点输出的思维过程也难以捕捉。因此,要让儿童成为真正的诗人,要让儿童学会优美地表达,必须解决一个难题:如何把儿童心中丰富的想象和创意形之于语言?

有效的语言表达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二是有语言素材(句式和词汇);三是正确组织语言。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仅仅是针对第一个条件而言的。在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中,教师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激发孩子说话写话的热情;②提供典范的语言素材;③再现词汇、句式和让创意变成优美流畅的线性语言的过程,即语言输出的思维过程,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其中,最难以突破的是第三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接触了赵国庆博士的思维图示,发现其中的用来描述相似关系的桥形图在引导孩子组织语言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桥形图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专门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其形状就像一座桥,故名“桥形图”。桥的中间书写“相当于”,横线上方和下方书写具有某种关系的两种事物。在一幅桥形图中,各个横线上方和下方的两种事物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如图所示:

桥形图用来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在介绍某种事物、探索事物特征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在阅读课堂中,语言点的表达训练必不可少,创设多种类似的情境,运用某种语言结构练习说话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表达训练转换,优美文段的仿写最难,而桥形图在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典范优美的语言、生成相似语段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桥形图应用实例

结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一课 ,具体说明桥形图在表达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找春天》课文里有一组结构相似而且优美有创意的话,非常适合进行语言表达的迁移训练: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写一段类似的比喻句并且排比成段。

在充分启发孩子感受春天,进入阅读情境的基础上,首先用儿童的语言引导孩子寻找比喻句“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即要找到两样东西相像的地方:小草刚探出头,细细的短短的,和眉毛很像;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很少,眼睛也只有两只,很像;树木的嫩芽,小小的,像乐谱里的音符;小溪流动的声音丁丁冬冬,琴声也是丁丁冬冬。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本语言解码的过程,孩子说出一个教师就用桥形图记录一个,如图1所示:

接下来,通过语言启发、视频或者图画,带领孩子通过各种感官去看、听、闻、摸、尝,发现更多的春天的事物,体会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寻找更多的类似于课文中的那种比喻关系,并把自己想到的关键词,学着老师的样子填到作业纸上空白的桥形图上,如图2所示:

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解决“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内容问题。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桥形图,用关键字记录观察体验中的发现和想法,为下一步的精加工提供足够的素材。在学生思考完成此步骤时,教师要巡回观察,提醒孩子牢牢把握相似关系,把自己的创意正确地提取出关键词并填写在桥形图上,在初学桥形图时,孩子一个接一个写,很容易写着写着就悄悄地转换了原有的相似关系。

最后,教师示范如何利用桥形图的关键字生成与原来文本相似的句子。教师挑选几个桥形图上的创意,指导孩子把桥形图上的一组组关键词,变成一个个句子,详细展示从创意到句子的生成过程。通过几个鲜活的例子,再现语言生成的思维过程,为孩子下一步的写话提供范例。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桥形图和课文的典范例句,先说后写,书写成句,排比成段,修改润色。

通过这几环节,孩子们写出来的语言,有的精彩,有的平淡,但是基本上没有写不出来的情况,绝大部分都能写出3至4句。写出来的句子,基本上做到了文从字顺,正确规范,有的还不乏创意。虽然有部分重复,但有学习价值,因为这些句子经过了孩子独立的思维过程,他们做了一次语言表达的思维体操。同时,诗化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写出来以后觉得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找到了表达的快乐。经过多次的类似练习以后,兴趣浓、语感好的孩子还会迁移,平时读到一些诗歌的时候也会学着写一段。例如:

小蝌蚪游来游去,那是春天的逗号吧?

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

桃花朵朵开,那是春天的笑脸吧?

柳条随风飞舞,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金黄的油菜一片一片的,那是春天的花衣服吧?

藤萝长出了长须,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这些文字都是孩子们通过细心观察后,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想象丰富,很有童趣。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在接触周围的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但是,这些新鲜、奇异的想法和生动、鲜活的形象需要有语言的外壳,才能成为真正的诗歌。对于语感不好,没有写作经验的儿童来说,如何捕捉和记录这份诗意,如何突破语言文字的难关理清思路、书写成文是诗歌导写的难点,而桥形图则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些难题。

三、桥形图训练语言表达的基本步骤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桥形图作为桥梁,分解了语言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简单说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理解相似关系,文字变桥形图,利用形象的图去理解文本语言中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6)

如此美的古诗词意境,使本就美妙的散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更显雍容典雅、意蕴丰厚。

古诗词在散文中的串烧引用,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不妨先把古诗词提取出来,利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朗诵感知,讨论鉴赏,教师则适度点其精妙,借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现代文时,适当一些古诗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补充要精当自然,要利于理解文本情感,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如教学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补充蒋捷的《听雨》拓展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由少年、壮年再到晚年,以听雨为线,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还可借助歌曲来营造氛围,如听《明月几时有》感受苏轼被贬后忧伤和旷达心绪的交织,听《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理解李煜亡国后难言的痛楚……

一些重要的散文表现手法和古诗词表现手法是相通的,可以同步精要列举古诗例句来学习和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第五段写道:“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作者思家的情景,让人心生感动。这里,“想象”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功不可没。这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从家人着想,想象家人深夜未眠,灯前说着远行人。这一拓展比较,可获得举一反三之效,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课下作业设置可以再来个联结拓展:请找出并赏析杜甫《月夜》中运用想象技巧的句子,“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妻子的思亲之景,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一览无余,愈加深刻。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7)

实际上,在楚辞中,人名与星名,神名与星名,往往兼容,不必一定分开。星宿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其名字乃后人所加。星宿本身可能早已存在上亿上万年,《星经》之类书籍为重黎羲和之后诸多先秦天文学者如石申、甘德等辈所著,星名亦乃此辈根据一些神话传说所附会加上。诗人们作诗时写到这些星名,似乎往往带有双关含义,注家们一定要根据诗歌原文仔细领会,不可武断。如“太一”、“司命”,王逸均注为“天神”,而“五臣”、洪兴祖等均注为“星名”,对于理解原诗含义就更容易些。洪兴祖在《大司命》这个题目下甚至根据诗歌原文尖锐地指出:“(司命)其非宫中小神明矣。”同是《远游》中“奇傅说之托辰星兮”一句中的“傅说”,如果解释成人名,恐怕就很难理解诗歌原意,即使注为寓言,全句也是滞涩难通;而注成“星名”,则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如果换个角度来解释《远游》中的“轩辕”,即将“轩辕”释为星名,前后诗义就可贯通。因为轩辕星在遥远的南天空中,永远不会降落人间;而王乔为仙人,有时还会“乘白鹄住山颠”,因此,一心想成仙远游的抒情主人公“庶几或将遇之而从之娱戏也”。如果作这样的解释,那么《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两句的含义,读者是否就能更容易理解些?

三、“辰星”考

《远游》云“奇傅说之托辰星兮”,此句中的“辰星”,方位究竟在哪里?《淮南子·天文训》云:“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史记·天官书》云:“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曰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罚出辰星,其宿命国。”此句“索隐”引《元命苞》曰:“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纪,故辰星理四时。”“正义”引《天官占》云:“辰星,北水之精,黑帝之子,宰相之祥也。”《汉书·天文志》云:“辰星,曰北方水,知也,听也。知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这些汉代经典的天文学文献,明确指出:辰星是北方之宿。

然而,从王逸开始,直到当代,诸多著名骚学注家,均将辰星注为“东方之宿”。如,王逸在此句下注曰:“辰星,房星、东方之宿、苍龙之体也。”洪兴祖认同此说,并加证明曰:“大火谓之大辰。大辰,房、心、尾也。”这两句是照抄《尔雅·释天》原文。《尔雅·释天》乃迄今为止保留先秦天文资料最为可靠的典籍之一,借此来“证明”王逸之说,似乎很有说服力,所以,其后,朱熹、汪瑗、蒋骥直至当代诸多著名注家,均沿袭此说。然而,这个说法确实与早期经典天文学文献相悖。

首先,辰星无“大辰”这个别名。“辰星”有不少别名,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载曰:“兔(星)七命(按指名字):曰小正、辰星、天Z、安周星、细爽、能星、钩星。”其中没有一个叫“大辰”。其他一些典籍中也写到“辰星”的别名,如《天官占》云:“辰星,……一名细极,一名钩星,一名爨星,一名伺祠。”其中也没有一个叫“大辰”。可见“大辰”不是“辰星”,是另外一个概念。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8)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9)

2.感悟古诗大意,了解梅花的特点,体会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谁能告诉我哪个季节花开得最鲜艳?(春天)

2.是呀,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都争着抢着开放,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到了冬天,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谢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花呢?(梅花)

3.说得对,你们有没有见过梅花呢?在哪里见过?是什么样的?(学生介绍)

4.是呀,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因此在北方很少见到。老师搜集了许多关于梅花的图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梅花观赏图,配乐,教师解说)

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喜欢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不畏严寒,有200多个品种,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瓣是五瓣,或者是五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梅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瓣只有一层,那么它多数都能结果,味道好酸,如果它的花瓣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粉红、白色、黄色等好多种颜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颜色的梅花呢!好让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5.好了,同学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听了老师详细的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6.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所作的古诗《梅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梅”字。

(1)指名拼读。

(2)怎样记住这个字?(猜谜语:每天站在木头边、加一加、拆部件、老师重点教给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梅是形声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木”字是形旁,表示梅字的意义和树木有关,右边的“每”字是声旁,表示“梅”字的读音和“每”相近。汉字中大部分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学会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非常重要。)

(3)“木”字家族的成员可真不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松、杨、柳、柏、枫、桃、杏、李)这样归类学习,也是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你能结合刚才的短片用“梅花”说一句话吗?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看来你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听得非常认真。短片中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许多特点,那诗人王安石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诗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3.梅花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拿起笔,端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做上记号,再逐句把诗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

5.男女生分读。

6.齐读。

三、随文识字,意境中感悟

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体会诗句内容,并在意境中识字。)

1.“墙角数枝梅”

(1)梅花开放的位置――墙角。识记“墙”字。我们班有墙吗?用手指指墙在什么位置?这个字的笔画这么多,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猜谜语:左边有土回不来)

(2)“数枝”(课件演示:一枝、数枝)数枝就是很多枝,墙角数枝梅就是墙角有几枝梅花。

识记“数”字。“数”这个字念“shu”,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数学书)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shu”(课件出示)数一数,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小组有几个同学?

识记“枝”字。这个字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组词、形声字、加一加等)

小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几枝梅花盛开的地点。除此之外,再来看看古诗,你还读懂了什么?

2.“凌寒独自开”

(1)梅花开放的时间――开在冬天里。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寒”,现在就是冬天,我们到外面去,就会感觉到天气比较寒冷。寒冷的反义词是“温暖”。因为天气冷了,所以我们要戴上帽子,因此这个字是宝盖头,这两竖就像我们的脖子,为了保暖我们还要围上围巾,这三横就像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两只小脚丫也藏在了皮靴下。瞧,这么复杂的字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就记住了。

(2)“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许多花在冬天都凋谢了,只有梅花还在盛开)这说明梅花――非常勇敢、顽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独”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在学习新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部首“反犬旁”。(领读)由三笔写成。数笔画,教学新的笔画名称“弯钩”。(书空“独”字)你能帮“独”找个朋友吗?它不喜欢一个人。(孤独、独自、独立、单独、独一无二、独唱)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寒,就是寒冷,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那“凌”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告诉大家“凌”在这里是冒着的意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跟老师读“ling”你能给“凌”组个词吗?(凌晨、凌空、凌云、凌乱、冰凌)

(4)那么从这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梅花的顽强不屈,不畏严寒,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赞美来读一读前两行诗句。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1)梅花是白色的。(遥知不是雪)

这里我怎么没有见到“白”字呀!“遥”就是远远的。在远远的地方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 “遥”,就是远的意思。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吗?(换一换)

(2)作者差点就把这洁白的梅花当成雪,可仔细一分辨,不是雪,为什么呢?“为有暗香来”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暗”这个字念“an”,本意呢是光线不亮,它的反义词是“明”,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黑暗、暗示、暗号、阴暗)

4.配乐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加深理解。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梅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的国花,诗人写下这首梅花,也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梅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美丽独特的梅花,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美美地吟诵一下这首诗呢?(齐读)

5.熟读成诵。

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古诗,喜欢梅花以她洁白的花朵,给大自然增添美;喜欢梅花以不怕严寒的品格,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喜欢梅花以她的暗香,给人们送来了喜悦。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师生合作对读对背、自由背、个别背、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集中认读,强化记忆

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看来本课这些比较难的生字也应该没问题了,是吗?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读。

3.游戏:赏梅花。将词语写在梅花形的卡片上。读对的将梅花送给她。

梅花墙角 数学树枝 凌云 寒冷 独自 遥远 黑暗

数九寒天 五花八门 独一无二 柳暗花明

五、总结

1.出示句子: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说梅花飘香缘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学习梅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经历了磨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10)

曹操是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志深笔长,粳概多气”“颇有悲凉之句”,内容主要是反映汉末的战乱和百姓的苦难,有些作品也歌唱了开明政治和统一天下的理想,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情,《对酒》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他击败中原黄巾军,率兵到洛阳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时,当时的曹操意气风发志满意得,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信心,便提笔描绘了一副理想的太平盛世图景,情不自禁地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蓝图。

诗歌的前五句写诗人痛饮后放歌太平盛世,塑造理想政治中的统治阶级形象:贤能忠良,体恤关怀百姓。“吏不呼门”中的“吏”就是下层官员,本句是写小官不到百姓家里催逼赋税;“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此处代称得力的大臣和高官,这句是说帝王贤明,宰相等高级官员也都是得力辅佐之臣。前五句写出了统治阶级从下到上,是一支亲民而且贤能的队伍,这使百姓安居乐业有了前提和保障。

有关于冬天的诗句篇(11)

《随园诗稿》,又名《随园主人呈雅雨公诗册》,是袁枚部分诗作的稿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第四册收录此稿本的影印本。

这份手稿是袁枚呈现给卢见曾(号雅雨)的诗集,与其生前便刻印成书的三十七卷《小仓山房诗集》(以下或简称“《诗集》”)及《补遗》二卷不尽相同。王顺贵、王英志等先生先后撰文对《随园诗稿》(以下或简称“手稿”)中不见载于《诗集》的袁枚佚诗进行了校录或考释①。王顺贵认为手稿存诗共34首,佚诗22首②,王英志认为手稿存诗共61首,佚诗亦是22首,然篇目有别。

据笔者统计,手稿收袁枚诗作17篇,共62首,其中16首不见于《诗集》(包括《补遗》,后文同),可定为佚诗。

《随园诗稿》因是手稿,不免要进行辨认、誊录。王顺贵的录文错讹较多,王英志竭力匡正,多有可取,然亦不免疏漏,失于繁琐,对手稿印证不足。本文兹以王顺贵录文为底本,选列王英志之说,并加按语进行辨析。

一、《随园诗稿》见存篇目考

《随园诗稿》诗作见存于《诗集》者,共46首,它们是:《种梅》4首(共6首)、《看梅》8首(共9首)、《折梅》2首(共3首)、《菩提场古梅歌限“大”字c周兰坡学士分作》1首、《〈赠吴将军〉并序》4首、《骗马歌为傅总戎作》1首、《山居绝句十四首》9首(共14首)、《丁巳冬,仆与郭凤池侍讲为车笠故事,其三人则邓元长、谢伟人、李傅天也,今邓、谢均已化去,余与侍讲别十二年,见于秦淮亭子,侍讲赠诗四章,严催和韵,会闻有杜牧寻春之语,故有第三首》4首、《春雨楼题词为张冠伯作》1首、《八月二十九日同沈补萝、潘筠轩、李晴江探桂隐仙庵,归憩古林寺》2首、《送秋四首》4首、《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2首(共4首)、《北魏孝静帝移宫处》1首、《登华山》1首和《马嵬》2首。

《诗集》在收录这46首诗作时,只有极少一部分诗作只字未改,如《种梅》“十丈春山带雪量”首、《登华山》等。但绝大部分诗作的诗题、字句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如《种梅》“镇日寻春出凤台”首,《诗集》卷十改作《买梅》,且首句改作“为买梅花手自栽”;《折梅》“要把疏疏密密分”首,《诗集》卷十《折梅》首句改作“为惜繁枝手自分”,又将下文“四顾”二字改作“细想”;《北魏孝静帝移宫处》、《骗马歌为傅总戎作》等诗都有改动,而《〈赠吴将军〉并序》中的诗句则变动最大。篇幅所限,不能悉举,姑举三例:

(一)《丁巳冬仆与郭凤池侍讲为车笠故事,其三人则邓元长、谢伟人、李傅天也,今邓、谢均已化去,余与侍讲别十二年,见于秦淮亭子,侍讲赠诗四章,严催和韵,会闻有杜牧寻春之语,故有第三首》

按:王顺贵认为此四首为佚诗,失检。王英志已指出此组诗见于《诗集》卷九,题为《与郭凤池侍讲秦淮话旧作》。第一首尾联“临水角巾应从倚,六朝春在水晶帘”,《诗集》作“料得凭栏定含睇,六朝春在水晶帘”;第四首颔联“领略鸾花辞白下,安排环佩侍青宫”,《诗集》作“垫角风标传白下,唾壶恩宠极青宫”。王英志校改“从倚”作“徙倚”等几条,均与手稿合,然亦有未尽处。③

(二)《送秋四首》

按:此四首王顺贵、王英志皆定为佚诗,失检。第一首与《诗集》卷九《送秋二首》的第一首诗实同,其余三首均见于《小仓山房诗集补遗》卷一,题为《冬日作》(共4首),除了第二首首句“满背驮红叶”,《诗集》作“满背飞黄叶”;第三首末句“飘然一杯酒”,《诗集》作“残书理几回”外,其余字句几乎全同。兹录第一首诗为证:

《随园诗稿・送秋》

弹琴送秋色,问欲去何方。树影一帘薄,虫声彻夜忙。

月高风渐定,水近意先凉。趁此水丝冷,因之秦履霜。

《诗集・送秋》

秋风整秋驾,问欲去何方。树影一帘薄,虫声彻夜忙。

花开香渐敛,水近意先凉。从此冬心抱,弹琴奏履霜。

按:王英志认为尾联“水”、“秦”二字当作“冰”、“奏”,是。《履霜》即《履霜操》,乐曲名。然二字手稿本不误,乃王顺贵录文有差。

细玩二诗,除了一、五、七、八四句经过润色外,其余全同。历来作诗属文,数易其稿者实为平常,二诗虽有改易,但实为一诗的痕迹仍然比较明显。

另外,第二首颈联“树秃长江逼,松青百草分”的“逼”字,《诗集》改作“近”,于平仄、诗意更胜一筹。王英志云第三首“月中鸿爪去”中的“月”、“山深无宿家”的“家”二字当作“目”、“客”;第四首“江上面面收”的“上”字当作“山”,皆与《冬日作》合,然手稿本不误。

其余三首仿此,类似于今之“初稿”和“定稿”,皆非佚诗。

(三)《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

按:此四首王顺贵、王英志均定为佚诗,其实四首中只有两首为佚诗。《诗集》卷九《凤池侍讲与兄某北上同卒徐州。闻讣惊骇,为诗以吊》二首,与其中两首内容一致。仅录手稿二诗如下:

其一

自敲湘竹写哀辞,准吊徽之与献之。一别便传人永诀,百年从此事难知。

朝天孤凤凌风去,半夜红兰带雪垂。惆怅浮生真草草,不如落叶有秋期。

其二

如此人难过四十,可怜官正要三迁。都非意料真为命,但怕伤心不是天。

南国琴书谁嗣续,东宫环佩亦潺。羊昙苦常桓伊挽,招得残魂月一船。

第一首,王英志认为首联“准”字当作“双”,是。下文将另作探讨。第二首,王英志认为尾联“常”当作“唱”,是。手稿本不误。

第一首,“朝天孤凤凌风去”,《诗集》作“两行孤凤朝天去”;第二首除首联基本一致外,《诗集》作“骤闻死信还疑梦,不解伤心最是天。两代芸香谁嗣续?九原花萼转联翩。想他风雨彭城夜,错把长眠作对眠”。第二首诗虽然字句改动较大,但因袭关系依旧清晰,情况与例(一)相似。

二、《随园诗稿》所存袁枚佚诗考

《随园诗稿》所存袁枚佚诗共计16首,它们是:《赠抱孙先生诗》4首、《种梅》2首、《看梅》1首、《折梅》1首、《山居绝句十四首》5首、《别家孝廉蕙 1首、《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2首。

《赠抱孙先生诗》共四首,题目为笔者所拟,原诗无确切题目,诗前有一段极似小序的文字:

“抱孙先生再领两淮转运之任,枚江左末吏,靡由识荆。门人王梅坡来自扬州,道先生问枚甚悉,并诵其壁间题句。枚窃喜自负,恭赋五言四章,渡江求教。知己之感,情见乎词。”

“抱孙”为卢见曾的字。王顺贵失收,王英志已指出,并全录其文,然其三篇文章录文不全同,如“皇皇尧舜术,敢责夔龙身”句中的“龙”字,其最初文章误录成“隆”字。除此,王英志的录文有三个错字,在其主编的二十册本《袁枚全集新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亦未校正。今订讹如次:

(一)间之奉华台,隔以九霄云。

按:奉,手稿实作“章”。章华台,楚宫名。此联互文,“章华台”与“九霄云”对举,描写两人相距之远。诗前“小序”云“恭赋五言四章”,“章”字字形与之吻合,可为本证。

(二)商贾不与齿,《周官》有令言。工商靳锦绣,汉制垂明文。

按:官,手稿实作 ”,即“服”字,释为“制度”。“齿”为“录用、收纳”之义。此两联对举,约言为周、汉时期法制规定商贾不得为官吏、不得衣\绣,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的“抑商”思想。

(三)不愿为韦皋,月尽徒纷纷。

按:尽,手稿实作“进”。月进,《汉语大词典》谓“唐德宗时地方官吏为买宠而逐月进献财务”。《旧唐书・韦皋传》:“皋在蜀二十一年,重赋敛以事月进,卒致蜀土虚竭,时论非之。”此二句乃袁枚阐述为官之道在于勤政爱民,莫要像韦皋那样为了一己私欲而横征暴敛,惹人非议。

此外,《种梅》之一首联云:“玉佩明重重加,半披霜影半横沙”,王英志已指出录文“重重”为“岁岁”之误,手稿《看梅》之一“春早长留好岁华”句的“岁”字字形与其吻合,可证王英志之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园诗稿》是袁枚部分诗作的手稿,在陆续编入《小仓山房诗集》并刻印成书的过程中,袁枚对其中一些诗作做过不同程度的修订。《随园诗稿》所存袁枚的佚诗共计16首。

三、馀论

笔者还想就两个问题,并结合《随园诗稿》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随园诗稿》诗作的创作时间

《小仓山房诗集》中的诗作每一卷下都会标明具体年份或一段时间,一般认为是诗作的创作完成时间,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从手稿到刻印成书可能会经过一段比较漫长的时间,诗作最终完成的时间肯定也有偏差。这些诗作主要散见于《诗集》的卷一、卷七、卷八、卷九和卷十,卷十所标年份为乾隆甲戌年(1754),而开篇的五首《赠抱孙先生诗》应当稍晚一些,故王英志认为《赠抱孙先生诗》写于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复调两淮盐运使之后,这是可信的。卷一所标年份为乾隆丙辰年(1736),故手稿中的大部分诗作创作于1736至1754年之间。

(二)整理《随园诗稿》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整理《随园诗稿》至少应注意三个问题:

1.注重对《随园诗稿》文本的校读

王英志先生虽然纠正了王顺贵录文的不少错误,但疏于对手稿原文的查检。如《看梅》“钩帘扬帐总先闻”句,王英志认为“扬帐”当作“揭帐”,且引袁枚《子不语》为证,详加论证。其实,只要核对一下原稿,就会发现是王顺贵的录文有误。

王英志校改王顺贵的文字还有很多是正确的,但都犯了对手稿原文避而不谈的毛病。且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手稿和《诗集》的相关篇章,正如上文所举例证,不难发现很多诗作都是有承袭关系的,实际上是一首诗的不同稿本而已,绝不能以佚诗视之。

此外,《山居绝句十四首》之一的“澹澹春阴暝色迟”首“野田冲过半桥雨,惊起一双白鹭鸶”句,王英志录文将“雨”字作阙文空格,未详何因。检手稿正作“雨”,清晰明了。

2.掌握一定有关校雠、书法的知识,这对校理《随园诗稿》这类手稿类的古籍十分重要

王英志已经强调了具备书法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掌握一些校雠学的基础知识也十分必要。如《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其一首联“自敲湘竹写哀辞,准吊徽之与献之”,王英志认为“准”是“双”之形误,云“草体字‘双’貌似繁体字‘省,但含义迥异”,并详举《晋书》中“人琴俱亡”的故事,略显繁琐。

“准”字确为“双”字之讹,检之手稿,知与书法并无关系。其实,手稿中是在“b”(只)字的左上角有个“两点水”,并非“三点水”,而这个“两点水”实际上是重文符,表示“隹”或“b”字,则此字实为“p”字,即“双”的繁体字。《诗集》正作“双”。

手稿《菩提场古梅歌限“大”字与周兰坡学士分作》“我闻其言弹双指”、“巨灵双手掘梅根”、《骗马歌为傅总戎作》“或双超阵过”、《登华山》“绝壁纳双踵”等句中的“双”字都用了重文符,均与草书无关。

再如《赠抱孙先生诗》“民力亦巳屯”一句中的“巳”字,若按本字解则文义难通。但当我们了解了古人己、已、巳不分,均随文而定时,则知此字实为“已”字,文义畅通。

3.要充分运用工具书,如辞书、地方志等

阅读、校理古书,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若是能够利用好工具书,有时不仅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很有可能连带着解决其他一些问题。

如关于《丁巳冬仆与郭凤池侍讲为车笠故事,其三人则邓元长、谢伟人、李傅天也,今邓、谢均已化去,余与侍讲别十二年,见于秦淮亭子,侍讲赠诗四章,严催和韵,会闻有杜牧寻春之语,故有第三首》、《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问题,王顺贵根据诗题推断前一首的创作时间是嘉庆丁巳年(1797)冬,即袁枚(1716―1798)去世的前一年;后一首则难以判断,王顺贵承上首“丁巳冬”的时间,推断此诗定当作于袁枚生前,故创作时间为1797年到1798年之间。

且不云上文根据“卢见曾复调两淮盐运使的时间”推断整部诗稿的完成时间约在1754年左右,亦不云卢见曾是否能够活到嘉庆年间,只题目中“今邓、谢均已化去,余与侍讲别十二年”一言,便可断定此诗作于“丁巳年”后的第十二年。所以这个丁巳年绝不可能是指“嘉c丁巳年”,只能指乾隆丁巳年(1737)。此或可解决第一首诗的创作时间问题,第二首则仍悬而未决。

笔者想要换个角度,即通过对诗中提及的人物稍作考察,很多疑问便可迎刃而解。以第二首诗中的郭韵青为例,王英志疑其为郭运青或其兄弟,未作深考。通过查检《安徽省全椒县志》、《清代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等书,我们认为郭韵青、郭运青以及第一首诗中的郭凤池实为一人,名肇u,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乾隆十八年(1753),字运青(又作“韵青”或“韵清”),一字凤池(又作“奉墀”,或云“奉墀”为其号),江南全椒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兄弟五人,先后登第。今存《佛香阁诗存》五卷。其字号诸书记载不一,盖有音讹,在此不必深究。

当我们查实了诗中郭凤池这一人物及其生平,尤其是生卒年,那么这两组诗的创作时间也基本可以坐实:前一组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后一组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

注释:

①详参王顺贵《袁枚诗歌辑补二十二首》(《文献》2012年第2期)、王英志《〈袁简斋手札〉所收诗作献疑》(《文献》2014年第3期)。另王英志撰有《袁枚零散集外诗51首考释》(《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袁枚零散集外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二文,此三文录文、考释等有相通处,个别录文亦有改动,本文征引时择善而从,统称为王英志之说,不再一一标明篇目,读者可自行查阅。

②王顺贵原文将《随园诗稿》误作《袁简斋手札》,王英志已指出,不赘。

③王英志校正王顺贵录文误字详参其《〈袁简斋手札〉所收诗作献疑》脚注,然亦有疏漏。胪举如下:其二颈联“酒雨更无知己赋”,王英志已指出“酒雨”是“旧雨”之误,另“更”字据手稿当作“竟”,与《诗集》同;其三颔联“日日长看隔水青”的“看”字,据手稿当作“眉”,与《诗集》同;其四颔联“领略鸾花辞白下”的“鸾”字,据手稿当作“莺”。

参考文献:

[1]袁枚.随园诗稿[M].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

[2]袁枚.小仓山房诗集[M].袁枚全集新编.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3]王顺贵.袁枚诗歌辑补二十二首[J].文献,2012,02:148-151.

[4]王英志.《袁简斋手札》所收诗作献疑[J].文献,2014,03:170-172.

[5]王英志.袁枚零散集外诗51首考释[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47-53.

[6]王英志.袁枚零散集外诗[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03:49-52.

[7]刘d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