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师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5 23:33:30

教师专业

教师专业篇(1)

教师专业化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国际上一种主要的教育思潮,从国际组织到国家政府都在提倡和推动教师专业化,但无论如何,教师专业化最终要通过教师教育来实现,所以我们思考的重点视角就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现代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即“学术性与师范性”,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做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专业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的职业不可替代性仍存在一些争议。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就应依据专业化标准来设置。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属于一种“学科本位”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特点,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鉴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应走出“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樊篱,树立起“双专业”的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

这就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树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课占25%,教育理论课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教师的专业特征明显。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设计如下:一般文化课占20%,学科专业课占40%,教育理论课程占20%,教育技能课程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这样可以体现出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课程改革可以从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着手,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结构化是指课程门类增加,形成课程体系;微型化是指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在总量上不增加太多的课时。例如教育学科课程可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实践等构成;每一类课程又形成微型结构:教育学课程是由教育学专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教师学等若干门课程所构成,这种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更适合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

只有在专业化的视野中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质量所提出的需要。为此探索和建立一个教师教育的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的理论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教育管理部门和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教师专业篇(2)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

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师专业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

[1] [2] 

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教师专业篇(4)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www.133229.COm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

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教师专业篇(5)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wwW.lw881.com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

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教师专业篇(6)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

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师专业篇(7)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尽管人们对于将教师职业视为“专业”或“半专业”的看法还存在某些分歧,但教师专业发展确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1]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的知识、技能与道德等方面的专业化,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从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转变。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与核心要素。“从今天世界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师道德规范的形式(如守则、公约、规定等)来看,‘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已经初步建立。其基本内涵,或者与过去的一般性师德要求相比较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的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实际;师德规范在内容上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由一般性的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特征更为明显的教师(或教育)‘专业道德’方向的观念转移实际上是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2]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可以看出,“发展”是关键词之一,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之有机构成部分的专业道德的发展,也必然涉及教师生涯发展。不具体分析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的需求,师德建设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讲座、学历进修等方式,这种集中、统一的培训形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集中传达大量信息,但却容易忽视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对于师德教育的不同需求。这种“一锅煮”的方式,使得教师成为抽象的符号,成为师德建设的客体,而非自身道德成长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心理特点与需求的培训模式难以取得实效。本文便试图探讨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下,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生涯发展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以为促进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提供思路。

一、关注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生涯发展,是指教师选择了这一职业,扮演职业角色,适应职业要求,信守职业承诺,承担教师职业所规定的义务,并享受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利,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当我们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在生涯发展的角度来审视,那么专业成长就是从职业选择到职业退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成不变的,它有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并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因此,关注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首先,就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而言,职业道德规范内化的机制是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心理发展需要。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心理发展需要不尽相同,针对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培育,才能促使教师将职业道德规范从外在的约束性条款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主动实践职业道德要求。其次,就教师专业道德成长而言,教师是在面临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因为职业道德的要求带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实践则具有情境性、个别性,不同的教师在实践道德要求的过程中会遇到将抽象的要求向现实情境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面临不同冲突并解决冲突的过程。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应充分考虑教师在生涯发展不同阶段上需要解决的冲突、教师的道德发展水平及教师的调节能力,遵循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以教师生涯发展阶段为基础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是在确定教师的心理需要与道德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为帮助并支持教师的专业道德发展指明方向。

二、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思路

借鉴学者们对于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研究,结合实际调查结论①,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并据此分析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思路。

(一)教师生涯进入阶段(从教0―4年)②

初任教师,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仅仅三四年的教师,处于生涯进入期。这一时期教师的特点在于:第一,面临着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与适应问题。第二,初任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的认识模糊,不能充分依照职业要求从事职业活动。第三,由于职业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或对现实的不了解,初任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与危机,心理压力较大。研究发现,在美国,约有30%的初任教师在1~2年内离开了教学岗位;10%~20%的人在5年后离开了教学岗位。总起来,大约50%的初任教师在7年之内离开了教学岗位。[1]因此,教师生涯进入期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我们的调查与访谈中也发现,教师对于生涯进入期的专业道德建设非常关注与重视。例如,在问及“您觉得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哪个阶段更需要师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的问题上,81.5%的教师认为,工作1~5年内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最需要进行师德教育和培训的阶段。问及“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时,有的教师认为:“部分教师对师德认识不够,而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中。他们对师德的认识不深入,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不到位,认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也有的教师认为:“在职时间较短的教师,常常因受到各方面的挫折,工作消极、被动、缺乏热情,应该针对这一现象,给予相应的人情关怀,使其走出感情的低谷,重新振作,做好本职工作。”

初任教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针对他们的特点,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帮助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增强职业认同感。教师对职业以及自身如何扮演职业角色的认识,将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发展。为此,需对初任教师进行有关职业角色转换及角色扮演方面的培训。例如,使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通过参观或课堂观摩等形式,使初任教师了解作为一名教师其职业生活的基本情况。第二,加强对初任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培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教师角色规范之一。考虑到职业道德规范培育在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将其从教师职业角色转换中单列出来讨论。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当确立教师从事教师专业所信奉的职业理想,阐明教师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制定其所应履行的道德规则。其中核心是从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到道德规则,它们从高到低分别构成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层次体系。[3]学校也应从这三个层次加强师德培训,使教师了解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有的理想,熟知教师应遵守的职业操守。第三,营造良好氛围,实施人文关怀,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危机,增进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坚定教师的从教信念。当然,部分教师进入职业生涯,能较快地转换角色,并且能进行较好地自我调适。对于这些能平稳进入教师职业的教师,师德建设就应注重保护他们的职业热情,保持对待职业的信心与激情,提升他们的职业理想。

(二)教师生涯发展阶段(从教5―16年)

经过入职阶段的磨合与调整,并经过较长时期的教学实践后,教师进入了职业发展期。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在于:第一,教师的专业角色渐趋成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成长点。与初任教师尚处于职业角色转换期不同,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对职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了教师职业的要求并逐渐体验到职业乐趣。与初任教师对于职业选择的怀疑与动摇不同,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较少对职业选择犹豫不决、彷徨迷惘。他们的职业角色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第二,教师对自己充满信心,职业信念逐步建立,专业态度更为积极稳定。教师逐渐度过了入职阶段的心理危机期,那些由于职业不适而带来的心理压力逐渐减小。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开始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由于实践经验的增长,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的职业信念逐步提升,并发挥热忱,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职业活动中。总体而言,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满意度,对待工作更加热心积极,并渴望形成自己的风格,追求建立专业形象。

这一时期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第一,充分认识到教师对于职业的热情、表达自我以及接受学习的强烈愿望,创设环境让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积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并提供有关培训、进修机会,使教师得到充分发展。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的活跃交流,能在学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促进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第二,仍需继续加强对职业发展期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这一时期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感受与体验,对于实践中的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应注重增强教师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与主旨的领悟,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同。第三,促进教师自觉、灵活地实践职业道德要求,增强道德实践能力。为此,师德建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不是单纯讲授各种规范条文。例如,可以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生动活泼的案例,使教师认识到在实践中应如何践行职业道德要求,培养教师实践职业道德规范的敏感性与主动性。第四,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信念与职业期待。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判断增加信心,使教师的职业信念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教师生涯重新评估阶段(从教17―21年)

经过近20年教育教学工作,多数教师已步入中年,扮演多重角色,承担着更大的社会、家庭责任,职业与生活压力增大。职业理想动摇,成长动机低落,职业倦怠现象在教师群体中比较明显。教师生涯发展进入了重新评估期。教师对职业进行重新评估会导致两种结果:有的教师可能会对职业重新做出选择,从事其它职业;而有的教师,经过重新评估,克服各种困难,继续选择教师职业。教师对职业的重新评估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影响到教师此后的职业发展状态。关注教师职业评估阶段的特点进行专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第一,要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注重引导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职业幸福感,提升专业信心,增强职业信念。例如,通过交流,了解教师对职业的怀疑与退缩的心理和行为,排遣教师的疑虑,以优秀的案例鼓舞教师。第二,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无力感、倦怠感,为教师提供相应帮助,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例如,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讲学,开阔教师的视野。第三,学校应建立畅通的渠道,让教师自由、充分地表达对于学校建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通过领导者与教师的双向沟通,推动学校良好道德气氛的形成。对于在这一阶段能够坚定职业信心,关注学校发展,以积极的行动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应鼓励他的专业判断,推动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四)教师生涯稳定阶段(从教22―27年)

进入生涯发展稳定期的教师的特点在于:经过前一阶段对职业和对自我的重新审视,部分教师职业信念更加坚定,对学生、同事、家长的专业责任达到较高水平,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职业中,并重视专业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除此之外,仍有一部分教师职业发展停滞,处于生涯发展的高原期。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教师逐渐满足于成长发展阶段所获得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技能,精神上产生惰性,对待职业的激情与热情衰减,只求以原有的基础来走完职业生涯。而且,由于教师步入职业生涯的后期,感觉到以后很难有机会提升自己,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变小,主动发展的愿望也变小了。第二,即使教师投入很多精力于实践中,但却发现效果不明显,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感觉好像职业发展走到尽头了,再往前也难有太大的提升,因而奋斗的锐气被削弱了。因此,这一时期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使教师度过职业生涯的高原期,实现持续发展。第一,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推动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状态。例如,为教师制定富有吸引力且具有挑战性的培训计划,帮助教师更新知识与技能,倡导并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第二,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地实践职业道德要求。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应该由道德规范的知会转向对道德实践活动的强调,鼓励教师灵活、机智地实践职业道德要求,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领悟、内化职业道德要求。

(五)教师生涯退出阶段(从教28年―退休)

处于职业退出期的教师的特点在于:教师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教学岗位和自己的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经过反思,有的教师可能想早点离开工作岗位,而有的教师则开始留恋职业生活。想早点离开工作岗位的教师,在心理上开始为退休或离职做准备,对待职业的热情渐渐消退,工作劲头下降。尽管多数教师仍能恪尽职守,但职业期待较低,教育教学方面因循守旧。而留恋职业生活的教师,珍惜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发挥自己的余热,对教育教学活动仍保持着较高的积极主动性。这一时期教师的专业道德状态对于学校的风气以及其他教师的道德状态都有重要影响,因而针对这些教师的师德建设仍然不能忽视,其重点在于:首先,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调动教师保持对职业的积极性。不能因为教师即将退出职业生涯而忽视他们的专业发展。例如,鼓励教师总结道德实践经验,将经验奉献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又如,注重在恰当场合提到这些教师的贡献,这既能充分体现对他们的尊重,同时又能对年轻教师产生示范、激励作用。其次,提供交流渠道,促进处于职业退出期的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交流,既发挥老教师的余热,使老教师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能以老带新,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道德成长。总之,要重视处于教师生涯退出期的教师在学校师德建设及学校良好风气形成方面的作用,给予这些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尊重,延缓教师的职业衰退。

三、教师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尊重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专业道德建设

在教师生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尊重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有研究者将道德学习分为三种状态:依从性道德学习、认同性道德学习与信奉性道德学习。“依从性道德学习是社会规范的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是一种非理性学习,属于社会价值内化的初级阶段。”“认同性道德学习是社会规范的一种主动接受状态,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属于道德理性学习。”“信奉性道德学习是社会规范的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通过将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价值,实现道德学习的人格化过程。”[4]研究发现,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在于:入职期的教师尚处于依从性道德学习状态,发展期的教师逐渐向认同性道德学习状态过渡,重新评估期的教师一般停滞于认同性道德学习状态,稳定期与生涯退出期的教师一般已经达到信奉性道德学习状态,在价值层面上认同专业道德规范。[4]由此看来,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遵循教师对于专业道德的理解、认同与内化的规律性过程而进行。对于入职教师,应注重使其全面了解专业道德规范,依照专业道德要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处于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应注重使其领会专业道德要求的主旨与内涵,促进教师向认同性道德学习发展。对于已经认同专业道德要求的教师,则应推动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灵活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己,逐渐向信奉性道德学习转化。对于已经达到信奉性道德学习状态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保持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尽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教师并不是被规律所束缚制约的,也不是在职业生涯中慢慢等待发展。在尊重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和教师生涯发展特点基础上实施的专业道德建设,能在推动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构建贯穿教师生涯的一体化的师德培育模式

第一,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贯穿教师生涯始终。教师发展是终身的,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也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过长期发展,能很好地胜任教师工作,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发展就可到此为止。于专业道德的发展而言更是如此,“臻于至善”,终身发展。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贯穿教师生涯发展的始终,从教师入职开始,直至教师退出职业生涯为止。

第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具有针对性。教师生涯发展的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展核心和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处于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平不同,且对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需求。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与问题进行,加强针对性,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在教师生涯发展的五个阶段中,尤其应该关注教师生涯进入期以及重新评估期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因为教师生涯进入期关系到年轻教师的职业目标、职业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确立,是将一个懵懂的新手引入职业生涯的关键期。而教师职业评估期是教师在心理、态度、情感、信念等方面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能否做出合理的调适与选择,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前进方向。

(三)关注教师专业道德的“最近发展区”,加强各阶段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衔接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维果茨基的理论出发考虑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不仅仅是关注教师当下所处的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只囿于解决教师所处生涯发展阶段的问题,还应考虑教师临近的下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探讨教师专业道德的“最近发展区”,调动教师发展潜能,推动教师向前发展。

教师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孤立与截然分开的,它是教师在内在专业结构方面不断更新、演进的连续过程。教师是以渐进成长的方式经历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而不是骤然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阶段。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既要针对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又要加强各个阶段师德教育的衔接性,每一阶段的核心发展问题是否解决以及解决的程度如何,都对后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师德建设要综合考虑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在针对生涯发展某一阶段的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时,结合下一阶段的教师的发展水平对该阶段教师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为该阶段的教师克服下一发展阶段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准备。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的、主动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外在力量的强制过程,任何外在的发展要求都必须通过教师的主动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以促进教师主动地专业道德发展为旨归。

参考文献:

[1]刘捷.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启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1):6―12.

[2]檀传宝.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7,(3):5―11.

教师专业篇(8)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和普通教育一样,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正是在教师专业化成为现代教师发展之典范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多一份审慎的思考,多一些追问和反思。

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专业化最早由英国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宣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教师培养、任用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相应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培养制度、任用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与普通教育相差无几的地方在于,职教教师同样需要具备深厚的教育功底、优秀的教学能力以及扎实的学科知识,不同的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职教教师还必须掌握关于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甚至具有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知识。

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职教教师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教师专业化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教教师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战略反映了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程度,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切需要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力量。同时,职教教师专业化可以改变教师职业性格的封闭保守、知能结构的僵化陈旧、思维领域的世俗功利,以及创造个性的萎缩凋谢等现象。总之,职教教师实现专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为社会提供服务。

职教教师专业化的措施。一是政策的大力支持。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了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如最近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是继2012年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之后,教育部印发的第四个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其次,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成为“双师型”的职业教育教师,将“业务精湛”作为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目标。

教师专业篇(9)

随着治国理政新方略逐步落实,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社会的有机构成稳步提升,民生需求结构更加多元化,这些发展态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为此,国务院于2014年5月份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1],给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总的纲领。职业教育改革是系统化的工程,而教师专业化发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程度则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范式,不仅难以形成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学界共识,也导致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分歧。因此,很有必要梳理并融合各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范式,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内涵,最终以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效度和进度,保障顺利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式融合

 

按照学科逻辑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领域,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交叉学科,其最主要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因此,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也形成了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尽管这两种研究范式表面上看来似乎相互对立,实际上有着内在的关联逻辑,因此具有融合的可能性。

 

(一)社会学——群体维度的研究范式

 

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主要从教师群体的职业在社会专业分工中的地位来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首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整个社会繁荣发展的事业,而教育部门从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也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这种分化主要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物质财富生产、精神财富生产以及两大社会财富生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生产的专业部门。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教育部门主要承担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生产,而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更加紧密,它主要通过技能开发来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产业工人,他们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大多处于两大社会财富生产链的一线。

 

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首先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最适合的产业工人,因而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这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二,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依靠市场机制和法制体系(抑或行政命令)的合作行为,各大专业生产部门之间必须通过相互交换产品才能满足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自身的长足发展。当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生产的规格和数量需要与社会其他产品的生产部门进行协商,而这种协商可能是通过市场机制和法制体系形成的高度自觉的和主动的合作行为,也可能是通过行政手段形成的被动的合作行为。

 

因此,尽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但并非职业教育教师群体固步自封所能达到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职业教育领域与社会其他部门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是职业教育的教师群体以及社会其他群体等多个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教师个体使自己的职业素质逐渐趋向精专的过程,而是必须要使整个社会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促进社会繁荣和进步的职责,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社会各部门跨界合作才能实现的专业分工结果。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必须获得社会认同。社会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同感主要是看教师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或者说教师的社会地位,这主要有两种衡量的标尺:其一,通过由社会分工体系和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教师在社会财富生产中的贡献度进行自发的价值评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判焦点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形象、经济贡献、政治地位、薪酬待遇和教师职业能力的社会排他性等方面。因此,自上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就相继出台法律,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薪酬待遇。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款规定,“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但是,教师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职业的社会排他性则需要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够决定。

 

其二,通过社会顶层部门出于对社会总体繁荣昌盛前景的考量,主动运用法律、制度和行政手段等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进行人为的界定。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3],并将教师的职业与医生、律师等其他专业性鲜明的职业并置起来看待,且认为教师职业是受该专门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4]。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教师对自我发展的主观体验,而是由职业教育教师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社会财富生产中所能承担的责任的大小所决定的客观估量。

 

总之,社会学——群体维度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在整个社会专业分工体系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评判教师在社会专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教师对社会财富生产的贡献程度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排他性等。

 

(二)心理学——个体维度的研究范式

 

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主要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的维度来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首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专业人员,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水平,从教育教学领域的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由于教师是“学校中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5],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6]然而,绝不可以狭隘地将教师的专业素质局限于教学方面,并将教师专业化定义为“教学专业化”或者“教学职业化”[7],从而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界定为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8]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普通的受教育者在接受必要的教师教育后,获得教师从业资格,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现时代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社会民生的生活和消费需求、产业经济有机构成的工艺、技术和规范等变迁趋势,不断通过教学反思、校本研修、校企合作进修和培训等专业素质提升模式,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革新专业规范、提升专业道德素养、积累专业经验,实现专业自主和专业自觉,最终成长为具有与自己的教学领域相关的娴熟的生产性技能和教育教学才能的专家型教师。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9]全面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理应包括文化——知识层面、能力——技能层面、道德——规范层面和生理——心理层面。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教师个体在同行中的专业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事实上,作为职业的教师,本来就是组织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结果,因此能否成为教师必须得到同行的承认,而能否获得更高的专业地位也需要获得同行默许或者相关制度的认可。教师行业的管理组织由来已久,早在中世纪教会教育时期,欧洲的教师职业必须获得教会方面许可,否则会受到教会开除教籍、逐出教会等严厉惩罚[10],到十二世纪时,西欧的经济和工商业逐步繁荣,各种手工业的同业行会和商会逐渐成为以城市为中心的西欧社会的控制力量,在此基础上,西欧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重大发展,中世纪大学组织开始出现,并形成了学生行会或教师行会两种相互对立的大学自治组织,从此中世纪大学认定教师准入资格的“执教授予权”和新教师的入职仪式就职礼(inception)就开始逐步脱离了大学所在城市的大教堂主教所垄断的教权,转为教师行会的俗权[11]。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教师同行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有些甚至成为教师治理的政治力量。以美国为例,为了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1857年费城成立美国教师协会,1870年,美国教师协会、美国中学校长协会、美国师范学校协会等联合组建成立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NEA)[12];几乎与此同时,1897年芝加哥也成立了教师联盟,并于1916年发展成为美国教师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AFT)[13]。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地位不仅仅是教师的同行评价,同时也成为国家层面的教师管理制度。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包括教师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开始实行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技术职称制度[14],这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层面教师择优录用教师从业人员以及教师同行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的重要依据。

 

总之,心理学——个体维度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在整个教师的职业群体中评判教师个体在同行中的专业地位、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等。

 

(三)两种研究范式的内在融合逻辑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范式对其现实层面的路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尽管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分别给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路,然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其逻辑契合点就在于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发展水平和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目标。因此,这种内生的逻辑关系足以融合两种研究范式并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概念,既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静态的发展的目标和结果。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主动的专业学习,逐渐成长为具有娴熟的专业教育教学素养的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的学习和努力是促进和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主观条件,而教师组织层面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教师教育体系和良好的专业环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这两个条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且相互促进。

 

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门职业(专业),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的认可的这个发展结果[15]。从这层含义上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终是为了使教师这类职业达到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病一样是专业水准和被社会认可的社会地位。

 

然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教师个体力量能够达到的境界,作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或者说一种职业达到专业化的水准,必然主要是一个社会化的职业分工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概念。

 

教师个体层面探讨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作为发展的自我参照系或者将教师群体内部成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作为发展的相互参照系;教师群体层面探讨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将其他社会职业群体之间的职业发展状况作为发展的参照系。因此,尽管教师专业化发展依赖于每一个教师个体的努力,但却是教师群体在社会分工中地位和责任的综合体现,“前者为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为教师职业专业化”[16]。

 

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概念,既是静态维度上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对比效应和结果,也是动态维度上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发展状态和过程。这就是说,教师专业化发展“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17]。

 

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既要关注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也要关注教师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即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境中[18]。事实上,教师个体层面的专业化发展是其群体维度专业化的基础,而教师群体能否在社会分工中占据重要的是位置,则还需要社会层面的制度设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充分条件的补充。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心理学测量指标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社会学测量指标两层内涵。

 

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既然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教师职业不断趋向和到达其他社会专门职业水准的综合概念,那么,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时期,就需要通过融合两种研究范式,在充分尊重和激发教师个体自主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院校和教师等层面来遴选全新的发展路径,最终构建起立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国家层面要建构能够保障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法制框架

 

就目前来看,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主要是《教师法》和《职业教育法》,前者主要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和奖励、法律责任等进行了纲领性的规定,后者主要对职业教育的体系、实施和保障条件等进行了规定,两部法律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均有所涉及,但是在可操作性方面则完全不能令人满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部法律已经不足以保障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部法律多个条款的措辞使用“应当”等虚拟语气词进行界定,法律的强制约束性大大降低,使得教育部门通过与社会其他部门合作建设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的力度十分疲弱;第二,没有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做出明确的界定,《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提供方便”[19];

 

《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2]等,但是这些法律条款由于当时立法的时代局限性,并没有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体系做出明确的规定,就连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和培养体系都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第三,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师职务制度界定不清晰,使得职业教育教师准入资格所必须规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规范等要求的衡量标准只能主要依托于学历证书,而日后的在职培训又没有相应的专业化发展标准作为对这些专业素质进行补救的依据。

 

因此,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逐步深入,必须加快职业教育修法和立法的进度,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款,修订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资格制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细化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设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从法制层面保障教师能够实现自主的专业化发展。

 

(二)社会层面要完善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合作机制

 

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需要紧密相关,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然不能脱离产业领域的有机构成变化,因此必须形成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目前的体制改革情况来看,需要国务院牵头,中央政府层面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联动机制。早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就提出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2004年6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21];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进一步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22];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再次强调“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1]。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在现有体制内的重要创新,有利于强化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和协调沟通。然而,这个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目前该机制的顺利运行主要需要靠强大的行政手段保障;第二,该机制主要关注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托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深化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潜力,使其能够在协调产业等部门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生产性技能等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形成长效机制,并以此建立市场机制导向和法律体系保障下的校企合作的教师进修制度,建立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等共同参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使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更加社会化的行动。

 

(三)院校层面要建设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环境

 

首先,职业院校要建立适宜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职业院校要着力改革内部制度,在人事制度方面,引进和选拔人才要不唯学历,在符合教师准入资格的前提下,要重点向具有应用性、生产性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的教师倾斜;在薪酬制度方面,要给确实到企业进修的教师必要的补助,并将进修时间折算为课时数计算课时酬金;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方面,要按照分类原则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进行考核,将教师到企业进修的时间作为教学课时考核,不以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各类型教师职务晋升的必要考核条件,给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空间,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在管理制度方面,要建立教师进修的轮循机制[23],给教师转换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以及到企业进修和培训提供灵活的制度安排,帮助教师度过职业高原期。

 

其次,职业院校要建立适宜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教学环境。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系统,将每位教师的教案、学材、到企业培训的案例和实践心得汇集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资源数据库,供其他教师参考和学习;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或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师提升生产性实践技能提供条件;引入企业专家,与校内的专家型教师形成合作机制,根据院校的教学专业编写校本教师进修教材,为新教师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以及其他教师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提供可资借鉴的学习材料。

 

再次,职业院校要建立适宜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梯队结构。职业院校要积极建设教师梯队,利用校内二级部门、教研组、研究所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力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将良好的专业素质、专业经验和教育教学传统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形成代际传承机制;此外,职业院校还要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能手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与院校内部的专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和帮扶结构,给予给学校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指导的兼职教师必要的劳务补贴,形成能够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衔接的专业素质结构。

 

(四)教师层面要创造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群体氛围

 

首先,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系统中嵌入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反思和诊断功能,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职业学院要根据国家颁行的相关法律和标准,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要引入移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库的运算功能,开发适合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和教育教学反思的系统,并在能够足以保障教师隐私的情况下,邀请同行或者企业人士通过网络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在线诊断,或者根据国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标准等,通过信息技术和统计技术实现自动化的专业化发展状况在线诊断功能,为教师推送即时化的诊断结果,定制个性化的专业化发展课程,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情况能够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专业化发展的进度。

 

其次,职业院校要实施知识和经验管理制度,使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分工和企业职业领域的岗位分工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以专业(群)为核心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构成状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系统中搭建专业教学团队的知识和经验管理模块,深化同行群体内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高度共享,形成专业群体内部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和友好评价的氛围,促进专业群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但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不排斥专业学校内部的跨界合作,更不排斥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而是要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与学校专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各个团队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学习型组织。

 

最后,职业院校要完善具有多元评价和诊断功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共生机制[24]。职业教育教师承担着产业工人的培养重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其专业化发展水平最重要的综合指标,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除了教育领域中的同行评价外,产业领域中的用人单位最具有发言权,还有就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等重要的教育主体,也具有不可忽视的评价资格。

 

教师专业篇(10)

《纲要》在序言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必须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现实存在着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这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弱,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多以大中城市为主等等。因此,迫切需要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百姓。

为发挥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和谐教育、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纲要》精神,以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切实体现教育公平,让学生在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上学习、进步、成长,让专业化的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真正做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 大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纲要》提出,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要求教育改革要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由师德高尚、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核心,建立起城市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名学生。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有利于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有利于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有科学的态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聚焦课堂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的形成。

1. 促进教师队伍向研究型转变。教师不仅仅传播知识,而且还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更新知识,增强新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需求。因此,教师要主动探究,结合校本教研,编制校本教材,促使教师队伍向研究型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搭建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本校、本地研究组(室),把教师队伍建设成学习型、研究型、学术型的教育核心队伍。

2.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实施教师评价之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即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相应的考核评价、绩效奖励、津贴补助,依据德、能、勤、绩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以引导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为教育发展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3. 开展“三层次”教研活动。通过开展“三层次”的教研活动,提升不同层次的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第一层次,是向青年教师的实践层次教研活动,由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校内外学习、交流等,让年轻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后备军和践行者;第二层次,是面向中年教师骨干层次的教研活动。通过中年教师的教研引领示范,向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方向迈进。中年教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他们依据自身的特点,倡导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特长,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第三层次,是面向老教师的重点层次教研活动。鼓励老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将亲身体验提炼成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编辑成册,把所从事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通过论文、反思、专著、论坛等形式传递给其他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骨干力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开展“三层次”教研活动过程中,首先,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将广博的专业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转化为能力,将完整的课程体系传授给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灵活运用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结合国家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进行培训,形成覆盖省、市、县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其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各学科之间要有交流、研究、评比,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教改、创新实践等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每年对教师专业化水平进行评比验收,及时地鼓励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对老教师侧重经验介绍,多做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

三、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按照《纲要》要求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12个五年”要求,我县的教育要为全省新一轮的教育大发展发挥好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专业化队伍。

教师专业篇(11)

幸福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满意是动态的,今日的满意会变成明日的不满意,从而又生出新的满意。因此,“真正的好生活应该是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真正的幸福应该还原为生活得更好”。[1]教师的专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好生活,这种好生活就是“教育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使教师在教育中过一种“生活的状态”,体现到生命的自尊、自由、自觉、灵性和创造,教师专业幸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精神性、内生性、关系性与理解性、创造性。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精神幸福。教育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师生生命的交流、沟通和影响。不仅教育过程本身是精神性的,教育的结果也是精神性的,表现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生精神生命的缔造者,其幸福建立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上,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恐怕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其“乐”的主要原因。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内生性的幸福。幸福之所以被作为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因为人是意义性存在,对意义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也是幸福区别于快乐的重要原因。人的幸福的动力在于人有精神追求和内在发展的需要,这种幸福就是一种内生性幸福或内源性幸福。有时候,没有物质生活的满足,只有精神和信仰的追求,如信仰宗教,也可以使人获得虚幻的幸福。虽然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全面真实的幸福,不过教师的专业幸福作为一种精神性幸福,源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一个人以内在的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就会增加。相反,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追求、碌碌无为,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厌倦、无聊、空虚。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关系性的幸福。教育劳动的成果必须建立在交流之上,必须通过对方才能肯定自身,这种幸福具有主体间的关系性。教师幸福的关系性,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幸福不是单方面的,它离不开学生的幸福。师生之间通过文化交往,从而相互欣赏,体验到一种友爱、仁慈、宽容的幸福。同时,学生的成功是教师劳动的产品,教师面对这种劳动产品,体验到一种结果的幸福。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的幸福也是双面的,既有奉献学生的幸福,也有收获自己的幸福。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教师的幸福是为他的、给予的、奉献的而不是索取的,并以“春蚕”、“红烛”、“人梯”等比喻教师的伟大。如果只是这样,就容易把教师的幸福工具化,丧失了教师应有的内在生命价值的重要一维。教师的幸福还表现在创造性的教育劳动也为教师带来了内在的尊严和欢乐,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不是“牺牲者”,教师的幸福不只是奉献,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赢利者”,教师的幸福也在于他生命的自我发展。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理解性的幸福。教师幸福的理解性是教师幸福的精神性与关系性的自然延伸。教师的精神幸福只有在师生关系中获得,而师生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单纯的认知关系和情感的关系,它所投入的是全部的人格因素,是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理解。“在理解中,主体之间相互开放,是两个心灵的实实在在的相遇,在相遇中发生碰撞也发生融合,在碰撞中融合”[2]。教师的精神幸福不仅在理解中生成,也是一种理解性幸福。大批在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他们只所以没有放弃,可能仅仅因为学生的一个问候、一句感谢、一个拥抱、一个深深的鞠躬,而被感动,在理解中他们获得了丰裕的精神幸福。一个得不到理解的教师,纵然有丰厚的物质待遇,也难以体现做教师的乐趣。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创造性的幸福。创造性幸福,是具有创造性的或有所创造的生活的幸福,也就是取得了创造性成就的幸福。与创造性幸福相对的是非创造性幸福,也称为消费性幸福,它以消费别人的创造成果而获得的幸福。[3]表面看来,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别人的创造成果,教师并没有创造新的精神成果,教师的幸福只能是一种消费性幸福,不具有创造性。固然,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幸福具有一定的消费性,但从根本上看,这种理解的偏颇是把教师定位为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不是一个“精神生命的缔造者”。从前者到后者,教师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教师的劳动是以知识而孕育鲜活的灵性生命,因生命的差异,而使教师的劳动无论在课程内容的重组,还是在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上,都必须表现出创造性。成功的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精心打造的“艺术品”,它饱含着教师无限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性幸福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如果没有满足前提的职业幸福,如经济待遇的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不可能有专业的追求和专业的幸福。从整体上来说,随着教师待遇的逐步提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教师的幸福就逐步转化为专业幸福,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已不是影响教师幸福的主要因素,专业幸福的影响因素成为主要的问题。

注释:

[1]江畅.幸福之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