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1 19:36:09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1)

现在全国各高校都逐步重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呢?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方法,并结合近些年来的切身的教学体会,给出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希望给计算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帮助。

1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1 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2)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协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3)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荐阅读: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2 建构主义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09-02

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近年来,突破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双语教学模式在引入新思维、新方法、新资料等方面具有优势,天然地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因而对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总结行政管理专业以双语教学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型教学及其与双语教学的适应性

(一)研究型教学及其双语需求

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它融合科研与教学于一体,教师凭借其自身的科学研究经验,在教学中以问题启发、专题研究、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自主研究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均强调,要开展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研究必须是面向国际、面向前沿的,这就要求以双语为教学媒介,广泛涉猎外文资料,广泛接触学术前沿。因而,以双语教学作为研究型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是现代大学教学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需要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类专业、自然科学专业来说。

(二)双语教学及其研究本质

双语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以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两种文化背景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具创新的思维、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

近年来,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它采用两种语言开展教学,授课内容也紧贴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因此在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上都对研究型教学有益,表现在:教学内容以国外实践和学术新发展为主,跟踪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前沿意识;外文教学资料丰富,特别是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助于更新学生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辅助、学生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研究的主动性。可见,双语教学的本质就在于研究和探索,它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有着内在联系。

(三)研究型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结合

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多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培养中,人文学科的研究型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一般的研究性教学研究大多讨论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模式分类、研究型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等。而有关如何在双语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研究极为稀少,有关如何应用双语课程的优势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较高,二者相加则难上加难。至今,我国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中,或者以研究型教学成果见长,或者以双语教学示范课为优,而专门的研究型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尚未出现。

行政管理相关专业是我国为适应公共管理的专业化、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培养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而设。要想在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提高我国政府及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必须实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也必须专注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研究型管理人才。因此,在行政管理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中,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意义重大。

本文将以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总结多年来以双语教学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一些设想。

二、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

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公共组织培养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了解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从事组织规划与决策、人事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与制定等活动,具备组织协调、公文写作、电子政务处理等多方面技能的专业人才”。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的推动下,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的行政管理理论、实践和方法。为此,课程组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已成熟地开设了“管理实务”双语课程,同时在“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上也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这些课程已成为研究型教学的良好载体,授课中研究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的主导模式。

(一)以双语教学引导学生的前沿研究意识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与当前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实践动态紧密相连。在双语课程中,课程组紧跟各国公共管理发展趋势,介绍各国公共管理改革新问题、新挑战、新动向,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选取分析视角进行主题讨论,比如对欧元债务危机与福利制度改革的讨论等,其他问题如环境治理、养老金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政治选举等。这些实践问题不仅具有时效性,也具有持续性,有力地促使学生跟踪国际公共管理实践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以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前沿研究能力

在以上主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讲教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公共管理规律性知识。比如通过对美国政府债务上限调整的讨论,分析政府债务的合理规模和民主制度运行框架等;通过对欧元债务危机与福利制度改革之间的关联,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对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实践的分析,讨论养老金模式的经济效应及其背后隐藏的“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等。这些讨论都紧紧围绕当前公共管理学术发展前沿,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同时,教学中,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外文学术文献,通过对前沿文献的查找、阅读、跟踪、研究,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以双语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学中,通过双语的主题讨论或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发讨论、主动实践。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分析,主讲教师并不加以约束,也不给出具有倾向性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观点辩论,形成思想交锋。主要目的在于,形成头脑风暴式的课堂氛围,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对养老金改革实践的分析,学生可以从经济学视角比较各养老金模式的优劣、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基金平衡的关系,也可以从分配正义、代际正义等伦理学视角进行分析。

此外,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双语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实践中也增进了研究型教学的效果。

(四)以双语教学训练学生的研究方法

双语教学中所使用的大量外文文献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前沿问题领域,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实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使用技能,比如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经济学与伦理学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问题紧密相连,相比传统的研究方法课程更生动、更具体,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展望

(一)注重双语教学与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

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最终取决于科研创新的程度。从本质上说,双语教学仅是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媒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研究型教学水平提高,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必须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可以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将科研课题贯穿于日常教学,以问题带动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

(二)提升双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方面,应加强双语教师的研究型教学能力和方法培训,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或研讨会,加强研究型教学方法交流。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项目、论文和著作的绩效评价与经验交流促进科研创新。

(三)加强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

学生的外文水平也影响着双语课程中研究型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课程设计、学分制激励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

财政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后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与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相对应,财政学作为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财政学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共检索到论文2420篇(截止到2015年9月)。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最早出现于1996年,此后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35%,如图1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张安富于2012年发表的“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一文。文中提出“应强化研究型教学的意识,转变教学范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1]。从检索结果看,研究型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物理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等学科,如图2所示。例如,于歆杰等在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中进行研究型教学,认为研究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2]。

范钦珊等提出在基础力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需做到“教学内容重在学术深度、教学过程重在启发与互动、课外学习重在研究、考试考核方法重在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重在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重在自主设计”。李桂娥借鉴剑桥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2]。范钦珊等指出清华大学自2001年就开始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3],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侃等运用课堂观察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本科课堂上实际体现的研究型教学主要表现为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氛围、鼓励批判和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激发探求欲、结合当下应用实际、介绍研究过程和成果等五个维度。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尽管目前本科财政学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仍以教师为主,偏重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如果片面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那么多媒体教学不过是从黑板作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方式依旧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财政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例如任传普、郑洁[4-5]。然而,受限于本科生财政学课程案例教材的缺乏,案例教学效果目前仍难以保证。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在当前的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缺乏对财政学研究前沿进展的跟踪,缺乏对当前公共财政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释,使得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浮在表面,不清楚政府为什么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不理解政府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调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的规律的教学目的[6]。

3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运用的情况以及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中,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第一,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研究型学习为理念,以推进课程论文写作和PPT演示为手段,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在“导论”教学过程中增加中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数据搜集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并在该章内容结束后列出若干课程论文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行选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搜集数据、分析问题,并在课程结束后提交课程论文。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组建“财政学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吸引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型学习。围绕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财政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开展科研训练,通过“干中学”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以“收入分配的衡量”为例,按照自然班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围绕“在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演示,演示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如图3。

第二,以研究型考核方式检验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研究型考核方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需要研究型考核方式来进行检验。课题组将通过课程论文质量、课堂PPT演示效果、期末考试成绩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死记硬背,鼓励自由探索、提倡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财政问题。课程论文质量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学习态度、任务量、创新性、内容质量和撰写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堂PPT演示效果采用德尔菲法,教师评价(权重60%)、学生自评(权重20%)与同学互评(权重2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将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将客观题比例控制在20%以内。课堂PPT演示效果的教师评价以PPT演示前的准备情况、PPT演示情况、PPT演示结束后的互动交流情况三方面的考核相结合,合理分配各项权重。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均采用课题组设计的量规表进行评价。量规表的设计侧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四大项,每项再设计2~5个二级指标,如图4。

总之,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包括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和PPT展示,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以及口头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2]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90-92.

[3]范钦珊,殷雅俊,陈建平,等.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5):23-25.

[4]任传普.案例教学在《财政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177.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4)

一、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1.实行研究型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培养了36个诺贝尔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积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革命性转变,实行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2年7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北京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国内大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本领不错,但写起论文来往往不如人家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这里,潘校长所讲的教学模式就是目前我们不少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这种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倚重于教师的作用,因而,普遍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等问题。其教学效果也由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大受影响,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这种尴尬教学现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行适合时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实行研究型教学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关心社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即使是权威的专家和教授,也不可能对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给出令所有学生都满意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生活,并通过“研究”使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促进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4.实行研究型教学也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高校学生,一方面,正处于从青年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型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上述学习和tl,理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研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就一般程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兴趣和爱好确定选题;二是选题确定后,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自主开展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三是论文完成后,学生们首先在学术小组内开展研讨,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四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展开研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五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还要介绍和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的学者也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2.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

(2)在师生关系上,研究型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师生的关系由“主动一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一主动”的双向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

(3)在教学内容上,研究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

(4)在教学形式上,教学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或讲授,或自学,或实践调查;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5)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研究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各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外许多一流大学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研究型教学一国外一流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国外,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关键之一是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时,能学到更多东西,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在美国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非常盛行。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讨论课是美国高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美国的许多高校不仅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而且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即使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煞费苦心地使作业题目具有研究探索的价值,极力反对学生在做作业时照抄照搬某书某人的观点,强调学生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为此,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等。

由于美国许多高校能够将研究型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因而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普遍较高,这在国际上也是被普遍承认的。

2.研究型教学——国内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目标,并且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形成了很多新的思路,找到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特别是在加速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的转变方面已取得共识。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起步最早,认识也最为深刻。

清华大学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就是通过“创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清华大学选择了200多门课程开展研究型讨论式教学;在课程考核方面,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创造性地建立了“数码印刷工作室网站”,使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实施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即SRT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的各种学科竞赛也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在实施“寓学于研”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际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开放型原则。研究型教学就其内容来说,是开放的。进行研究型教学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和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因特网采集最新的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3)研究性原则。研究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进行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科学研究,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获取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创新性原则。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开展创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

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为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得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准备环节:学会自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必然要大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要通过自学教材和适当借阅一定量的参考资料,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做到基本的掌握和理解。为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使学生保持高昂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内容包括:①自学内容要达到的识记目标;②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③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能力目标;④提供相关的参考或工具类书籍。同时,还必须以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督促和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推动其自学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2)主导环节:教师的课堂设计。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有效调控,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课题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科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的匮乏,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课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又要对基础性的、典型的和重点的知识问题有所侧重。②疑难解析。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而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材料的限制和社会经历等又很缺乏,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在自学、研究过程中对许多概念、理论理解不深或理解模糊,这必然会直接影响着“研究过程”的展开和深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时进行疑难解析,帮助学生搬掉“拦路虎”。③创设课堂研究氛围,控制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的研究气氛,适当介绍一些不同角度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积极思考,获取新知。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控制教学进行的节奏。

(3)中心环节:学生的主体探讨。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开展主体研究,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是课题材料的阅读。课题研究材料的阅读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一般来说,材料越丰富,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的论证。学生们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一理论推演一形成基本的观点。这不仅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尝试运用各种基本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方法转化为能力。三是问题讨论。在课堂上,学生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展开讨论。这既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更全面地把握基本知识,加深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会使学生兴趣激增,大脑思维空前活跃,有利于新的问题、新观点产生,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殖”。

(4)反馈环节:建立研究型教学评估机制。评估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需要有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对研究型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要建立由专家、领导、学生、专业教师、授课教师相结合的“五维评估”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是要改变课程考试“一支笔”(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操作性考核等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考核评估考核的实施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具有灵活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研究型教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树立起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且还包括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胜任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指导,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使中能够处于学科的前沿。再次,要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课程讲授内容的精选、开放式与综合型问题的设计、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科学研究、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等,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只有具备了相当科研功底的课程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作支撑。

(2)研究型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内容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由于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说,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统一教材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应主动剔除过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及时引进、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等新的教学内容,把封闭的教材变为开放的教材,把积淀凝固的“知识库”变为富于生命力的“知识流”。同时,教学方式也要根据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实现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现实性较强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一般来说,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应该先做一简单而系统的综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做到基本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文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独立写出专题报告,最后课上答辩或讨论,并由教师做出点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1.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忽视都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空中楼阁式”的研究是不可取得。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长期来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同学生们进行沟通,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浓厚兴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走向“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3。注意“量”和“度”的把握

研究目标确定要有针对性,对重点、热点知识,学术界有一定争议的疑点知识开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准备过程都要充分,并且要保证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

4.教师是研究的“主导”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5)

1.引言

为了能够对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作一总结,以指出现有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国期刊网上所发表的关于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回顾和评述了近10年来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状况,以期使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2.研究方法

2.1文献范围

我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主题为搜索项,以“新型翻译教学模式”为检索词,对1999―2008年间发表的有关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检索、收集,然后对其进行阅读、整理、分类、筛选,最终确定26篇文章作为此次研究的参考文献。

2.2分类

经过认真阅读、分析、研究这26篇文章,我按文章主要分布期刊、发表年代和数量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对其进行统计,其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上述两个表格的数据显示,结合对文献内容的具体分析,我认为至少可以归纳出近10年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以下五个特征。

(1)总体上看,近十年来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成果呈递增趋势,如表一所示。这体现出我国学者对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呈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

(2)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受其种种弊端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增加,并发展迅速,如表一所示,2004―2008五年间所发表的关于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数占所研究文章总数的84.6%,足以说明其发展迅速这一点。

(3)在近10年发表的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文章中,《外语界》上发表的文章占了15.5%的高额比例。由此可见,其外语教学的栏目在很大程度上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学术对话的有利平台。此外其他外语类核心期刊,如《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等也正体现出对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4)非核心期刊所发表的关于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占全部文章的比例比核心期刊所占的比列大得多。如表一所示,非核心期刊为65.5%,核心期刊为35.5%。

(5)近10年我国对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种类逐步增多,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如表二所示,目前关于新型模式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已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情境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互动型、运用媒体技术和网络等多种模式。

3.近10年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状况

3.1基本发展趋势

近10年来我国翻译教学模式正朝着由单一到多样、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由被动性到主体性、由传统手段到网络高科技手段等诸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新模式。

3.2教学模式的研究

3.2.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多种名称。如万宝林(2004)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王宇(2003)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朱山军(2006)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等。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相反,强调翻译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朱山军(2006)从该模式所基于的系统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结合一次短文翻译的教学实践,论证了该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实施的可行性。王宇(2003)的文章主要是从理论准备、实施原则及自己所设计的具体操作步骤等三个方面,介绍了他为探讨该模式所做的一次尝试。

3.2.2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

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是符合当今“任务时代”潮流和我国翻译教学实际的一种模式(曹曦颖,2008)。万宝林(2004)认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工作任务不是变轻而是加重了。其主要工作就是进行任务设计,建立“任务资源库”。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朱越峰(2004)则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提出了自己关于该模式的几点思考,指出该模式是一个任务参与解决的过程。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以“主题活动”为线索、“合作式学习”为原则,进而达到发展翻译能力的目的。

3.2.3情境式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

万宝林(2004)和朱山军(2006)都认为,以文学翻译为默认教学内容的传统翻译教学,让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文学翻译的基本技巧和评价标准。当他们走向社会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时,往往感到难以适应。因此,翻译教学应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3.2.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就如何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而做的研究。如陈秀(2008)、叶苗(2007)和熊俊(2008)等人做的研究;一类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就如何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而做的研究。如谭业升(2001)、赵颖(2006)和赵征军(2005)等做的研究。这两类研究的区别是:前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一个方面的微观研究,其模式有具体的名称,如交互性模式(叶苗,2007)或互动性模式(陈秀,2008;熊俊,2008);而后者是基于整个建构主义理论所做的宏观研究,其模式没有具体的名称。

3.2.5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翻译教学和研究也必然要走向信息化。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便成了近10年最引人关注的翻译教学方法。师新民(2006)从剖析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问题入手,介绍了四种信息化翻译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简单应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和自行设计学生自学自测课件等。

3.2.6其他模式的研究

其他模式主要有张小波(2006)的案例教学法、苗菊(2007)的过程教学法和向荣(2006)的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张小波根据翻译教学的特征,引入案例教学法,认为该模式体现了课堂与社会、理论与模拟实践的结合,符合高等教育的目标,有益于学生为社会服务。苗菊则从翻译能力的成分出发,探讨了翻译教学的过程教学法,指出该模式能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主动者。

4.问题与思考

4.1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方法问题

近10年来,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仍以思辨性和经验性为主。定性研究占绝大多数,实证性研究较少,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这是导致非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所占比例比核心期刊所占比例大的原因。如果能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会更具可信度。对此,我认为,一方面应加强现有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科研方法的不同,为研究人员的整体研究素质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坚持每年举办科研方法培训班,促进科研方法的普及。

4.2新型模式的实施问题

近10年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可喜的变化,提出了不少新型模式。但是应该理性地看到,目前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绝大部分新型模式刚具雏形或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实施这些新型模式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如何在实施新型模式的道路上扫清障碍,排除困难,真正实践这些新模式,并推广到全国各大院校,还需要广大学者继续讨论和研究。

4.3师资培训问题

不可否认,翻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例如:师资结构严重失衡。同时,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翻译教师严重匮乏。目前翻译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也是影响新型模式不能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认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从眼前着手,从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青年教师中选拔双语能力强,对翻译课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在职进修或进行专门培训,以应教学之急需。

5.结语

尽管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虽然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方法问题、新型模式的实施问题及师资培训问题等。但是,随着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在我国日趋频繁的对外交流的大背景下,新型翻译教学模式受到更多的关注,我国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在未来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秀.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5):44-46.

[2]谭业升.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刍议[J].山东外语教学,2001,(4):13-16.

[3]万宝林.论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4,(2):78-80.

[4]叶苗.翻译的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7,(3):51-57.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6)

20世纪60年代,斯腾豪斯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本世纪初,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的要求。国内研究者对“研究型”教师形成了一些共识,主要包括四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

二、我国中学“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随着“教师研究”运动的深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已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并在各级教师培训计划中得到推行。 然而,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作为教学研究者的素质存在严重不足。

对于职前教师发展现状,教育课程体系中缺乏对职前教师研究者素质培养类的课程,梁庆认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不突出,职前教师资格培训质量不保证;姚玉环也指出,职前教师教育由于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科研体验等方面的缺失,造成了与研究型教师目标的不适应。对于在职教师发展现状,培训目标和内容体系中缺乏对研究者的定位,致使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研究者意识比较缺乏,教学研究能力较低,很难承担起教学研究者的任务;刘润清提出要把注重师资培养研究看作是今后五年外语教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把它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温勇、宋广文则认为,教师科研素养、教师培训和学校评价等诸多因素阻碍着“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钱晓霞联系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指出身处一线的教师由于缺少学科理论上的指导和研究手段上的训练而无法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三、我国中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为实现国内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职前教师教研素质的培养,张虹和姚玉环等学者建议要重视职前教师研究者意识的培养,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科研类课程设置;提供机会让职前教师接触教育实际,观摩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组织职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改变教学模式,突出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参与、反思和实践基础上多样化的培养路径;改革评价模式,构建一个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针对在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温勇、蒋芸、钱建芬等学者提出:在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可总结为校本培训,依托教师所在学校的现有资源,建立教师科研团队,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我国中学“研究型”教师研究的现存不足

由于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历程较短,加之学界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关注不够,使得有关“研究型”教师的系统研究明显不足。从已有文献看,该研究领域存在着以下三大问题:

1.研究内容缺乏深层分析。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型”教师研究大多浅尝辄止,缺乏深层挖掘。第一,在阐释“研究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上,以蒋芸、温勇、宋广文等为代表的学者,虽从各自的研究视角阐述了“研究型”教师应具备的特征,但缺乏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证;第二,在探讨“研究型”教师的素质上,研究者虽从不同视角指出“研究型”教师的素质应包含哪些构成要素,但未阐明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第三,在探究“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上,研究者虽指明了“研究型”教师的成长途径,但缺乏充分阐释和解析。

2.研究范式缺乏多元综合。就教育研究范式而言,有质性研究范式与量性研究范式两大类,当下,两大教育研究范式在“研究型”教师问题的研究中明显分离。其中,质性研究范式多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途径收集资料,运用文字描述的分析方法来反思问题;量化研究范式则多通过量表问卷或结构观察等途径收集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联系。尽管各自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过程中“质”“量”分离与问题肢解,造成现实中“研究型”教师问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均较为偏狭,从而使得相关研究在理论层面缺乏深度,在实践层面缺乏力度。

3.研究成果缺乏操作策略。审视已有相关研究,可知其成果的操作性明显不足,一方面,已有研究重描述轻操作:①已有研究尚未关注“研究型”教师的操作性定义;②有关“研究型”教师素质与特征的研究鲜有操作性成果。另一方面,已有研究重思辨轻策略:①学者们在肯定“研究型”教师的时代价值时,大多从思辨角度阐释其价值何在,鲜有彰显其价值的策略说明,使得“研究型”教师的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者们在探讨“研究型”教师的成长问题时,通常局限于阐释成长的路径与障碍,鲜有履行相应路径与克服相应障碍的具体策略探索,使得“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在实践中缺乏实用的操作指南。

五、我国中学“研究型”教师研究的未来趋势

在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背景下,“研究型”教师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研究什么与怎样研究,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的未来方向与指南。

1.深化理 论探讨。由于我国“研究型”教师研究相对较晚,使得相关理论积淀缺乏,基础理论贫乏。正如前述,“研究型”教师的价值、内涵、特征、素质与培养等探讨大多处于应然状态,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反思。为丰富“研究型”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探寻有效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之路,应当深化“研究型”教师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深入挖掘“研究型”教师的价值,揭示“研究型”教师的内涵,继续探讨“研究型”教师的特征,进一步探究“研究型”教师的素质,探寻“研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

2.拓展研究视野。为了提高研究成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已有“研究型”教师研究在研究范式上的“质”与“量”分离,造成相应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缺乏深度,在实践层面缺乏力度。为此,在“研究型”教师问题的研究中,要拓展研究视野,做到“质”“量”结合,既注重立足于直觉归纳与哲学思辨之上的细致、深刻的质性研究,也注重立足于理性逻辑与实验观察之上的客观、公正的定量研究,更注重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综合研究。

3.提出可行策略。当下,培养“研究型”教师已是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目标与追求,但由于缺乏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相应操作策略,导致实践过程中“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举步维艰。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研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相应操作策略呢?在对有关“研究型”教师的本质内涵、素质结构与行为特征等的认识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还不甚透彻的当下,切实可行的做法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首先,从操作层面挖掘“研究型”教师的本质内涵;其次,系统探讨“研究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与行为特征;最后,从操作层面探寻“研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和培养模式。

近年来,教师的成长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应是一个研究者;教师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中学教师的研究内容应主要集中于中学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以实践问题研究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教师在学校中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每个力图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自觉追求。总之,探索培养“研究型”教师不仅可以丰富教师教育的理论,而且也能为教师成长指出一种有效的成长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冠英.谈外语教师的素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1).

[2]陈玉平.研究型教师应具有的个性品质[J].教育探索,2006,(2).

[3]蒋芸,边玉芳.试论研究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4,(8).

[4]梁庆.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的根源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5]刘润清.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十五”规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6]钱建芬.研究型英语教师角色探索研究[J].中国知网硕博论文库,2009.

[7]钱晓霞.教师研究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

[8]司桂凤.研究型教师——教师发展的方向[J].基础英语教育,2005,(4).

[9]温勇,宋广文.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7)

一、现行会计类研究生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在搜集和整理会计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会计研究方法跟会计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构成了会计理论的核心。目前,只有少数著名高校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设置了会计研究方法论课程,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第一,会计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忽略会计研究方法论。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目前,以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的蓬勃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取代以往会计学研究的规范性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

第二,会计教学观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的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有的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下层特殊研究方法,有的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也有的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生教学仍停留在某一种或者几种研究方法的教学上,缺乏针对不同会计研究目标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的理念。

第三,会计教学依然强调应试教育,忽略文献阅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由于较复杂的会计问题基本上都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而必须放在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因此,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功底,而且还需要掌握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大量文献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在新形势下,会计类研究生必须接受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包括数理统计理论与计量经济学运用能力的严格培训。

二、会计类研究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领域,人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内在、必然与本质的联系。探索这种联系一般是从提出理论假说开始的,之后经过理论假说的模型化(理论模型的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阶段,最后发展成为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就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观测的统计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从事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数量规律的研究,并以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科。其特点是把经济理论、经济统计数据和数理统计学与其他数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的规律。弗里希(Frisch,1933)和他的计量经济学会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考虑的是数量统计和统计推断工具在经济理论所阐释的经验关系中的应用。

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确定《计量经济学》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水平成为对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学科教学开始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术研究方面,《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所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多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大量运用了各种计量经济模型,不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很难在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了。由此可见,对于会计类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自己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会计类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列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分析工具,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定量分析的能力,故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上应放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上半学期开设,也便于学生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论支持。但是考虑到目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大部分来自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不一定在本科四年级学过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一般做法是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计量经济学有三种层次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分别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学习对象。考虑到大部分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本科课程是文科类数学教材,数学基础相对理工类学生较差,故上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从初级计量经济学开始。

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计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征与地位,了解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科中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第二,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原理;第三,熟知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第四,能够建立和运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问题。

对于研究生来说,仅仅掌握初级计量经济学肯定对做学术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在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中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比如时间序列分析。现实经济中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利率、汇率等数据也存在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性,经典方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存在严重缺陷。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方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全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动态计量经济学和有条件的异方差自回归模型(ARCH)等。现在时间序列分析已成为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领域,但时间序列分析需要学生具有随机过程的先修课程为基础,这是所有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没有涉及的领域。所以,在强调经典方法假设条件的同时,可以概要性地介绍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不满足经典方法的假设条件,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重应用、淡化理论,比如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就是这样处理的,该书可以作为重要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向学生推荐。此外,面板数据(panel data)作为目前学术研究的主流研究工具,是横截面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的综合运用。作为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之间的跳板之一,应当对博士研究生予以重点介绍并尽量掌握其原理和实践方法。

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方法

首先,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理论课定位,强调方法先于实践。原理与概念是首要的,否则就可能失去方法的科学性与数量分析的严肃性。要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提出理论假说、理论假说的模型化、样本数据的收集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阶段,要能够对模型的检验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面对会计学研究的各种经济管理现象,在建立了一定的模型之后,不是所有模型能够一次性通过检验的,如果模型通不过检验,要能通过检验结果分析建模的哪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反复对模型进行修正,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建立的模型才能够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律,模型的参数估计才是科学的、可靠的,据此做出的研究结论才能少犯错误。

其次,计量经济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如果忽视实验教学,抽象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会计类专业在本科生录取时采取的是文理兼收的方式,在本科教学时学习的经济数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一部分研究生的数学功底不够扎实,缺少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又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学生学完理论后不具备解决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典型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应注重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部分,黑板教学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教师尝试用过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但效果都不大理想,原因是理论教学注重推导过程,教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在实验教学部分,大量的数据处理、图表显示和分析报告的讲解,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本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金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8)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设置有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2014年4月修订与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的调查中,我们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结构有以下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存在“过空过大”现象

 

对于人文管理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继续教育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以下的遵循原则: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尽量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选题。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过空过大”。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存在“过空过大”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论文选题把握不当,选定的论文题目范围太宽太大,难以收集第一手资料,难以展开撰写。[1]论文内容不充实,不符合培养要求和目标。有些学生什么资料好找就选什么题目,选题理论性太强,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分析、论证,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搜索”“剪切”“粘贴”等功能,摘抄、堆积而拼凑毕业论文,甚至存在抄袭现象。

 

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选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预警研究”“薪酬调整机制的探讨”“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论企业品牌战略”“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研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们认为就成人教育的学生而言,以上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是很大的研究题目。

 

二、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的毕业论文

 

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应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从而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符合成人教育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而选择修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已在单位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类专业采取成人高考(业余、函授)、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习的形式。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前已在管理等岗位工作了多年,积累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2期望把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

 

由于很多学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本科阶段,不少学生已尝试结合所学习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毕业论文阶段,他们期望借助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实践的问题。因此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更大,更期望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理论知识积累尚不足

 

成人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很多学生工作相当忙,又有家庭负担,工学矛盾使学生很难有时间保证系统专心研究管理学基础理论。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学校在教学与考试上降低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学习与接受的知识面较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积累上有欠缺,理论分析能力显得不足。

 

(二)管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

 

管理学科是直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社会性。[2]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以管理类课程理论为基础,联系社会实际分析较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特有的管理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实践。

 

管理研究论文按论文的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型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和学术论争型论文。基础理论型论文是运用科学抽象、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的论文。学术论争型论文是就管理问题的不同观点开展争论的论文。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成人教育学生发挥其长处,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密切结合,更有利于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已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整合教学资源,实现送教上门,打造“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已探索与实践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是联合行业、企业创办直属班,学生群体都在同一企业工作,具有共同的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关心企业的发展,有共同的企业研讨问题。因此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更欢迎。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论文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与他们的工作实际和专业有机结合,选题宜小而具体。[3]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选题规模应适当,应选择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工作实际,能够独立完成的课题。

 

在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中,我们认为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广州欧康公司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州海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南建公司提高客户装机满意度的研究”“ST零售企业经营的市场定位研究”“广东省空调行业销售管理策略研究”“通信代维企业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研究”“中铁十六局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广州萝岗区经济适用房工程质量监理研究”等研究课题,是属于管理类专业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选题。

 

四、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

 

在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撰写规范中示例了某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录。从“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一文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了解该生撰写论文的思路。该生结合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实际情况,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管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研究结果很有实际意义与借鉴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该生能较好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也展示了该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成果。

 

“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正文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国内外文献综述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包括了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第2章允升公司概况与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通过对公司员工的结构与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的描述,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章允升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章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对策与实施建议。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提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的思路和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及实施的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结论是对整篇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本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89-03

一、引言

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授型教学模式提出的,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1]。

刘赞英等[2]提出我国应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研究型教学的经验,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把研究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措施包括:将科研信息、科研成果和科研思想引入教学内容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密切结合,为学生创设问题和参与情境以实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3]。研究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未来的创业能力[4]。

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5]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来,很多高校都开展了研究型教学,但是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效果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包括:管理者认识存在偏差;教师认识错位和积极性低,传统心理定式和行为习惯制约,素质滞后,工作时间和精力限制;学生思想观念问题,学业负担重,依赖授受式教学,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实践中存在畏难心理;学校教学管理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培训不到位,课程与教材体系僵化等[6,7]。陈刚等[8]认为保证研究型教学顺利地进行,需要从研究问题、学习资源、研究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5个关键要素入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研究型教学过程。张兰华等[9]以工程制图的研究型教学为例,认为研究型教学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而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组织形式、考试形式的改进。

虽然目前有很多关于研究型教学的研究,但从学生角度观察与总结研究型教学实施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强度》专业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介绍了其实施方案和目的,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测,以了解研究型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本文以所开展的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探索,是对在专业课程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二、研究型教学实施方案

《航空发动机强度》课程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在大四上学期所学习的一门专业课,共计32课时,2个学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转子叶片强度计算、强度计算、叶片与振动、发动机振动与平衡四部分内容。原课时分配为4课时实验,28课时理论授课。由于这门课程的教材年代较早,教材内容陈旧,不能满足现代工程设计的要求,因此,应教学改革要求,以2011级培优班为试点开展尝试性的研究型教学。在传统授课的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希望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目前比较实用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本课程原有的28课时理论授课压缩至20课时,多出的8个课时作为课堂讨论时间(4次课),在课堂讨论的前一周布置讨论题目,学生必须根据题目进行文献调研,整理后提出本组的主题,撰写研究报告(包含论题、背景、方法、结果分析、结论),并准备汇报PPT,在讨论课上向全班同学讲授本组的研究情况。学生共有27人,分为9组,每组需完成3个题目。汇报时,每组必须由不同的同学汇报,以保证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汇报机会。另外,要求每次汇报需由团队协作完成,选1人进行汇报。每组学生汇报结束后,由教师带领,对汇报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加强和深入理解讨论题目。最终的成绩评定中降低了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将其由70%降至50%,其余50%按实验成绩10%,平时成绩(含考勤和课堂表现)10%、讨论课汇报和研究报告30%的比例进行分配。

上述实施方案的核心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讨论问题,题目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基础上,希望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和交流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工程实用方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过程,加强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培养,同时训练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此外,为了调查本次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倾向与感受,为后续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在课程结束时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得到26份有效的问卷调查结果,以下为一些问卷调查的结果。

三、研究型教学实施效果调研

(一)学生对研究型教学的态度

关于本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学生自学加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教学模式,有50%的同学非常认同,认为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锻炼能力;42.3%的同学基本认同,认为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趣,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仅有8.7%的同学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

关于对传统模式与教学模式的选择倾向性,仅有11.5%的同学认为“老师讲,学生听”的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更为合适;26.9%的同学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动机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更为合适;53.8%的同学认为讲授式教学为主,研究型教学为辅的模式最适合本课程的教学;另外有不足7.8%的同学认为应该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讲授式教学为辅。

关于采用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问题,有30.7%的同学认为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很有必要;53.8%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必要;11.5%的同学认为一般;而只有3.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关于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的问题,有73%的同学愿意推广;15.4%的同学表示无所谓;11.5%的同学表示不愿意。

课堂上让同学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有84.6%的同学认为这种方式可以锻炼个人能力;7.7%的同学认为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可以克服;仅有7.7%的同学认为太紧张了,不愿参与。采用了研究型教学方式后,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关于班级的整体氛围,53.8%的同学认为大家都很努力完成任务,互相有竞争;43.4%的同学认为很累,但大家都在坚持;只有3.8%的同学嫌这种方式太麻烦,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做。

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本门课程实行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效果是很不错的,在学生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大部分同学表示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本门课程,同时愿意这种教学方式推广至其他课程,并且大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锻炼个人能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效果。

(二)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的调研是考察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的收益。在本门课程中所采用的老师提出问题,自己与团队一起进行探索研究的这种方式,30.8%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培养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9.2%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帮助。在通过这种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学完这门课程对拓展学习思路的作用的问题上,11.5%的同学认为没什么作用;34.6%的同学认为其作用仅限于本门课程;但53.8%的大部分同学反映发现了更多的学习方向,也有能力去独立研究任何感兴趣的内容。

从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上来说,65.4%的同学认为研究型教学的方式使得他们掌握了学习和研究方法,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而34.6%的同学认为提高不明显。当学生在进行调研和学习时,遇到难题或不理解的地方,有73.1%的同学选择去图书馆或数据库查找文献资料;26.9%的同学询问同学或讨论;没有同学选择联络老师。

通过研究型教学方式,同学们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有42.3%的同学认为自己最擅长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而38.5%的同学更擅长通过整理文献选取主题,并撰写研究报告;也有7.7%的同学擅长制作本组汇报用讲稿;另外11.5%的同学更擅长公众表达,向老师同学们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相对于传统教学,69.2%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这门课中的主要收获在于培养了课题调研和甄选文献的能力;19.2%的同学认为是培养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26.9%的同学认为是锻炼了公众演讲能力。

针对以团队为形式进行汇报的方式,38.5%的同学认为在完成研究型任务的过程中,团队协作充分发挥了作用,通过团队讨论选择文献,确定研究内容,解决问题和难点;而57.7%的同学认为团队协作虽然有作用,但协作程度不强;还有3.8%认为团队协作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在本门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后,大部分同学认为对自己有帮助,培养了研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研究思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同学在完成研究型任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锻炼了相应的能力。从目前反馈结果看,这种方式里面,团队协作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有待增强。

四、研究型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关于本门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7.7%的同学认为所给题目对本科生太难,不知如何研究;11.5%的同学认为题目难易程度适中,但和教学内容关联不大;80.8%的同学认为题目难易程度适中,并且和教学内容关联密切。因此讨论题目的设置还是合理的,但是还需进一步增强和教学内容的关联。

相对传统教学方式,采用这种研究型教学方式后对学生学习负担的影响也进行了调研。57.7%的同学认为确实加重了学习负担,因为要花费更多时间准备课程研究内容;11.5%的同学认为由于讲授课时的压缩,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自学课本的内容,因而加重了学习负担;但有15.4%的同学认为没有感觉到负担加重,甚至有15.4%的同学认为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轻松。

关于学生的负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调研。调研发现,38.5%的同学需要花费3~6个小时准备所汇报的题目,61.5%的同学需要花费1天以上的时间准备所汇报的题目。而对于协助本组同学准备汇报的时间,则呈现两级分化的特征,15.4%的同学花费1小时以下,23%的同学花费1~3小时,26.9%的同学花费3~6个小时,34.6%的同学花费一天以上的时间协助同组同学完成汇报。从这组数据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准备自己负责的汇报时普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大部分同学在协助同组同学的汇报中也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实现了团队协作的初衷。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采用研究型教学后,由于教师讲课课时压缩,导致课堂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能否承受和适应的问题。42.3%的同学认为可以承受,并且这样更加充实有趣,可以学到更多知识;38.5%的同学认为还可以承受,课后会看书复习;还有15.2%的同学认为不能承受,讲课节奏快导致听不懂跟不上,学习压力很大。总体来看,大部分同学是可以承受的。

而关于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考核和评价,53.8%的同学认为并不存在忧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限于死记硬背课本知识,非常公平;19.2%的同学有一些担心自己因为课程汇报表现不够优秀而影响成绩;19.2%的同学认为这种讨论课时口才好擅于演讲的同学占优势,无法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7.7%的同学认为判断是否更加优秀没有指标,更加主观,虽然形式不错,但考核方式仍然是由教师主导。总体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对考核结果存在担忧,因此,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也是研究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本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建议,30.8%的同学认为讨论课时不充分,需要加长;46.1%的同学认为讨论课题不满意,尚需改进。另外同学们还有一些其他意见:课本的基础知识仍需扎实;教师也可以多讲一些实例和知识拓展;同学报告的内容较短,难以消化,因此讨论也不深入,比较难以系统掌握;学生研究内容应该更深入,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大家所讲内容,进行点评和讲解,如此才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研究题目难度设置适中,学生大部分要花费一天左右的时间准备汇报,协助本组同学汇报的时间要比自己负责汇报的准备时间少;大部分同学可以适应研究型教学改革后所导致的授课课时压缩的影响,小部分同学对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存在一定的担忧,认为主观性较强。

五、结论

本文介绍了《航空发动机强度》专业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效果的评测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提出研究讨论题目,学生自学加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接受程度较高,反响较好,大部分同学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培养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根据问卷调查征集的学生意见,建议今后在实施此类教学模式时,研究题目设置应更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且难度适中,同时应该增强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6):62-65.

[2]王岚,等.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研究型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7,(4):72-74.

[3]毛自朝,赵昶灵,梁艳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J].高教论坛,2009,(11):24-28.

[4]郭晓云.略论高校研究型教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264-266.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edoas/website18/31/info139...37K,2008-05-28.

[6]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型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01):19-23.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10)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问卷主要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控和论文把关展开,过程监控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队伍配备、导师指导情况、教师实践基础,论文把关包括论文选题、论文形式、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论文审核。

(二)问卷调研与基本信息统计

本次调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为针对学生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抽样调查,定性为针对专任教师和导师的专家深度访谈;调查对象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专任教师以及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导师;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7日至11月5号,历时30天,回收有效问卷539份。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定量分析

(一)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全日制学术性硕士在教育方向定位上有明确的的区别,但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仍然有329人认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全日制学术性硕士并无区别,这个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61%。

(二)过程监控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过程监控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至关重要,但从满意度调查来看,满意程度偏低。从图1中得以得出,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队伍配备、导师指导情况、教师实践基础的不满意比重(包括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分别占59%、28%、54%、26%、31%、48%。

(三)论文把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关口,是研究生的代表性学习结果,是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从调查结果来看(图2),论文选题、论文形式、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论文审核的不满意比重(包括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分别占36%、39%、16%、9%、43%,其中论文选题、论文形式和论文审核不满意程度较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定性分析

(一)应用性目标被弱化,未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开来

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来看,培养过程中要把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向专门化、职业化和应用性方向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专门化、职业化和应用性的目标并没有得到落实,培养单位实际执行过程中,模仿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方式,偏离和模糊了培养目标,弱化了应用型目标。其中培养方案的设置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学位点设置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偏重理论研究和科学探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就是要求宽松些。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环节仍然存在“偏理论,轻应用”的情况。

(二)双导师制形同虚设,教学实践未落实

师资队伍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部分,其作用毋庸置疑。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主要沿用已有学术型导师,校外导师主要聘任专业领域相关工作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沿用的学术型导师队伍长期居于理论研究前沿,在指导过程中还是注重理论研究,远离实践。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实践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实践只是流于形式。

(三)论文选题实践性不足,缺乏论文审核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时间短,不少学生选题准备时间仓促,并且很多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还是按照学术型模式进行,导致他们学位论文仍然较大程度上地遵循学术型研究生的传统形式,毕业设计内容及方法难以体现应有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论文审核上也缺乏区别于学术性硕士的论文审核体系。学生无法精确获取专业型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教育部也无相应的规范,只能沿用W术性硕士论文的模式,这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无法体现出应该具备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提升的建议

(一)制订实践诉求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制订中既要考虑与学术性学位之间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标准的显著差异,又要结合其全日制教学方式的特点,突出其多元参与性与实践性,尤其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专业实践、论文撰写的时间比例与内容衔接。

(二)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教师队伍,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遴选标准,使得校内导师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校外导师能够充分深入学校指导学生实践。为了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势在必行高校应制定适用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考核标准,稳打稳抓学生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创新,将学生的学业考核焦点应放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培养过程上,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三)提倡论文形式多样化,健全论文审核机制

高校应倡导专业学位的论文以应用为导向,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专业实践或者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成果要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的选题与在学期间的实践学习相结合,并且在校内导师和校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定题。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论文标准尚不明确的问题,相关部分应制定详细的专业型硕士论文审核标准,使得导师在指导论文时有据可依,放心大胆的将专业型硕士论文往实践性和职业性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王健,曲鲁平.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

[2]万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李秀坤,李琪,高明生,孙凤义,宋瑞琳.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及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科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5).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篇(11)

一、课程教学模式

研究型学院本科课程教学模式应根据授课内容与听课对象不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从教学方法、授课方式、教学形式考核方法、监控体系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形成浓厚的研究气氛,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1.“研究式素质型”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是基于讨论式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核心和目的都在于它的研究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素养。研究式教学需要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其中需要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情境,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团队性研究的指导,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团队精神。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在发挥研究型大学师资和科研优势的基础上,将会呈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效果。通过互动式启发性的课堂,引入教师近期科研,以教师对科研的探索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求知心。这种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方式,将会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探索共同提高,使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发展前景广阔和谐。

2.“平台式跳跃型”授课方式。平台式跳跃型授课方式是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最佳方法,每门课程基本理论教师讲透,而对于一些技术和方法,在理论平台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跳跃方式,给学生留下空间和问题,由学生通过讨论、文献和实验等途径,得到结果和结论,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这种学习方式督促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多形式互动型”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学者愉悦地接受知识,但每天6~11节灌输式教学形式,学生势必产生疲劳与厌倦,结果出现“老师累的要死,学生烦的要死,效果差的要死”的局面。所以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的转化事在必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提问、主题发言、学生点评、学生主讲部分章节、辩论赛、找问题、改错误等形式开展互动教学。其目的是活跃课题气氛,增加学生上课主导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4.考核制度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打破传统的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为目的闭卷,采用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以及操作性考核等形式,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

5.课堂教学监控机制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创建研究型学院,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诸如,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建立教学咨询委员会;坚持学生信息员制度;坚持课堂教学秩序检查;坚持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和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坚持新老教师之间传帮带;坚持教学岗位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专家讲座、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

6.激励机制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通过政策引导教师承担教改项目,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鼓励专家教授积极为本科生开展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二、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和能力是高水平人才具备的两方面,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借助于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育过程,学生不但认识所要掌握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灵感,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提升。因此,探索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已不利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实施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如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各实验中心、实验室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并将其作为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自行选择试验方法,确定实验步骤,选配实验装置,观测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独立写出实验报告等。

2.实习环节。针对现行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象,有必要对传统的实习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以集中为主、学生自主分散实习为辅的灵活生产实习模式;根据学生未来毕业去向,选择去农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多种实习场所;鼓励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毕业论文内容应该贴近生产。

3.“第二课堂”建设。抓住重大事件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以“主题”研究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逐步将“第二课堂”的“主题”研究型学习渗透到“第一课堂”之中。通过制定活动计划、选择研究方案,在科技活动中,让学生实地研究,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学院把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各类学术和文化活动;通过定期举办课外科技活动,扩大辐射面和影响,使课外科技活动真正意义上做到“学院搭台、专业导演、学生唱戏”。

4.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为顺应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增强本科生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有必要开展系统的、完整的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如每年由专家教授提出一些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项目,通过双向选择,建立由教师指导学生为主的项目研究团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大二进入重点实验室参与感兴趣科研项目,通过2年的历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根据重点实验室需要,选拔优秀本科生做科研助手,协助开展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等工作,由学校按勤工助学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童蕊,胥青山.美国研究型学院运行机制的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09,85(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