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9 17:36:49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1)

1.教学交流。专业课程领域,教师有较高的权威性,学生会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探讨。特别是教学能力较强,功底深厚的老师,往往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师生交流学习问题、学习心得与困惑的过程中,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其师”并“信其道”,是良好交流的基础。

2.针对性谈话。以解决学生问题为目的的交流,多带有紧迫性。多采用一对一面谈的形式。

3.非功利谈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学生才会认同你。可以和学生交流各类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双方像朋友一样,交流自然愉快,多在课外进行。

效果分析:这种面对面的传统的交流方式因其发生及时便捷,有真实的情感交流,仍为师生交流的基本方式。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是顺利交流的重要因素。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的态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所以有效沟通建立在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信任、接纳对方的基础上。学生能认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愿意和老师沟通,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心理状态,站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去沟通与交流。

二、善用辅助手段,使沟通渠道丰富多样

1.用文字走进学生心灵。周记是教师探求学生心灵的窗口。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琐事,探求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让他们真正感到自己的老师不仅仅是良师,更重要的是益友。

2.班级活动的激励作用。教师平常就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辩论会、运动会、社会实践、节日晚会等活动,创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把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方向转化为班级氛围和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与学生的交流。

效果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往,对教师敬而远之。消极情绪控制与封闭的内心往往相伴,而文字或活动交流往往使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与学生主动交流的愿望,能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防范心理,尤其是与老师有严重对立倾向的学生。班级活动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亮点,进行鼓励赞扬,这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心理沟通的基础。但文字沟通与活动沟通进行过程较长,需要教师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要学生视自己为自己人,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走进学生心灵。

三、使用现代技术,让沟通超越时空

1.网上聊天,师生交流无障碍。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方式,腾讯QQ是学生与教师交流中普遍喜欢使用的一种通讯工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在课余时间或者是放假的时侯,学生可以用QQ很快联系到老师和同学,一些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会选择创建一个班级群,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把自己生活中的灵感、学习的困惑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网络即时交流的联系方式既方便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也提高了开放教育的教学灵活性。学生乐于接受的交流方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2)

一、人际沟通能力的内涵及其在酒店从业中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过程。沟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酒店工作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主要是指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上级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并对此发送与接受的准确性,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初从事的都是酒店一线的服务工作,即直接为客人提供各种服务工作。纵观各大酒店的人事招聘信息,酒店各部门在招聘员工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那就是“人际沟通能力强”。据徐娥对上海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酒店中有68.75%的岗位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可见,人际沟通能力在酒店从业中非常重要。首先,服务人员必须准确把握客人的需求,而客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性,这就需要服务员与客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其次,酒店提供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酒店各部门间和相关岗位工作人员间的及时沟通与配合来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可以说较强的沟通能力是酒店员工出色完成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沟通能力的高低也往往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其他能力的正常发挥。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调查显示:约80%以上的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心理上的困扰,学生在沟通方面的心理压

力甚至超过了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也同样存在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现象。笔者就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了调查。一是向学生实习单位了解情况。走访了18家实习酒店,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我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评价较高,但普遍反映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二是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有7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在工作中人际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三是向在校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需要大幅提高。

三、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

由于酒店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人际沟通技巧等非智力因素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的第一交际手段。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是与他人交往的基本前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注重信息和交际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是开设“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普通话”等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是组织朗诵比赛、演讲活动、专题讨论会、主持人选拔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促进求职语言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育,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建议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多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一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组长,负责与老师、组员和其他项目组进行沟通、协调,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二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模拟迎宾、点菜、上菜、就餐服务等服务项目,学生轮流扮演服务员与客人的角色,在模拟服务中,扮演服务员的学生必须主动与客人沟通才能了解客人有什么服务需求,通过角色模拟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只有多说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让对方接受自己,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当有一方在表达时,另一方必须专注倾听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而人一般都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用心听别人的。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故事情景、游戏展开、场景演示、多媒体展示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发倾听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倾听,从而形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他人所想,理解至上。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在酒店服务过程中,服务员必须站在客人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客人,才能耐心对待客人的服务要求,诚心地为客人提供服务,虚心地接受客人的批评。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主要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中,在学习“处理客人投诉”时,采用角色扮演法,学生分别换位扮演“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客人”投诉时万般刁难“服务员”,“服务员”必须耐心服务,直到客人满意。通过角色互换,学生分别体验了“服务员”与“客人”投诉时的心理,真正体会到客人是因为服务员的服务不完善而投诉、服务员也确实不容易等角色情绪。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别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当事服务员,我会怎么想?”“如果我是当事客人,我会怎么样?”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学会遇事换位思考,从而提高在工作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课外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5.培养学生自身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是人际沟通的助推器。个人的人际魅力强,在社交中就受欢迎,其人际交往能力就越强。大学生要提升个人的人际魅力,就要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我们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际魅力的培养。如通过“形体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形体素质;通过“礼仪”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礼仪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通过“职业形象设计”培养学生恰当的形象定位;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识;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最终,让学生达到通古知今、熟知内外的学识层次,谈吐优雅、仪表得体的形象层次。这样将有助于和不同的人沟通,游刃有余地谈论不同话题。

(二)开设“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课程,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

建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途径,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矛盾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意识

辅导员指导学生在班级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如“人体”拷贝、我说你画、寻找有缘条等,开展一些协调性的活动,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提高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意识。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那些在学校表现活跃、喜欢与人沟通、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其人际沟通能力较强。而相反,那些在学校孤芳自赏、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在工作中其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为学生营造一些相互沟通交流的环境,在实践中锻炼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品格与技巧,促进学生之间加强人际沟通,从而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可以组织如学生社团活动、班级联谊活动、课外兼职、假期社会实践考察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际沟通机会。

(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这些心理原因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再加上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内心困惑及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因此,学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以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六)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多用口试、面试方法考核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3)

摘要: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应该敞开心扉,主动地去迎接他们;经常与他们交往,以诚动人、以情动人;在课堂教学中用游戏的方式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自由组合来进行心理沟通;结合生活实际,来扩大与他们的沟通空间。更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感知来挖掘沟通情趣;从家庭人员中的生活情趣来挖掘;从身边的一些细微处出来挖掘。

关键词:班主任;低龄儿童;真情;真诚;沟通;交流;空间

众所周知,作为低年级班主任与儿童心理沟通和交流,是教学中不了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班主任的你应该怎样与他们进行接下来的旅程呢?为此我发表几点浅论:

一、创设情境,搭建心理沟通平台。

每新学年开始,那些刚刚还在父母怀抱中撒娇的“皇子”“公主”们,突然进入新的环境,对于新环境的一切人与事都充满了好奇;对于读书、学习更是充满了兴趣,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显得盲从、迷惑。而教师,特别是时时与学生接触的班主任,就成为他们的引导者、学习榜样。无疑要与这些幼小的心灵进行长久的深层次沟通和交流。那么,怎样才能与他们进行合作呢?

1、敞开心扉,主动地去迎接他们。敞开心扉去接纳这些幼小的纯洁的心灵,主动的与他们谈心,给他们讲解一点点的迷惑;并认真去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的去与每一位小伙伴沟通交流,以此来引起彼此心灵的共鸣。我深信,敞开心扉的去爱,主动的去赢得他们的友谊,就会让学生逐步向我靠近,当我真诚的付出时,收获的必定是那幼小的孩子们更多的信任、亲近。

2、经常与他们交往,以诚动人、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主动以真情、真诚去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如每到下课时间,我就利用那对学生来说十分珍贵的十分钟来与他们一起玩他们想玩,讲他们想讲;并在其间通过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名人,伟人的故事,来纠正他们出现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习惯;并以自己的言行身教来影响他们,让那些幼小的心灵能有一个真诚的我,以便模仿学习。如课外活动进行跳绳时,先制定临时规则,违反规则就得退出,不得耍赖;为此我以身示范,并依次让他们明白不管是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活动规则,即使活动操作人也不的违反。从中更能感觉到教师的真诚,让他们能进一步的亲近你,与你心灵相通。

3、在课堂教学中用游戏的方式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同样适用。通过二十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用游戏的方式来教学能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加深入沉迷其中,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已经到了很好的发展,凡问题都以形象思维为首要解决方法,而以游戏的教学方式恰恰符合此规律;因此在课堂中我往往以游戏的方式来作为学习知识和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切入点,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也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我的意见和对他们的批评。

二、引领儿童自主心理沟通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想要自己的自由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只属于自己,不被其他人干扰,也不愿意与所有人共享。作为刚入学的小伙伴们来说,虽然对什么都还是懵懵懂懂的,但他们也往往有很强的空间意识,这一自由自主的空间对他们来说仍然重要。你想要探知他的动向,就应该让自己融入他的空间,去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1、充分利用儿童的自由组合来进行心理沟通。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及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玩在一起,往往玩得好的也就那么几个;他们常常一起哭笑打闹,只要进行活动大多会说:老师,我要与“谁”“谁”“谁”一起做等之类的话。因此我逐渐明白了,要想学生有知我者“某某老师也”这种感觉;就要去认真的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如在读课文比赛时,我会请一个代表,然后让他来自己找配合者;在作业展览时,让他们自由发表对其他作业的意见;在对某个问题进行拓展时,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选择讨论伙伴。以此让他们知道老师的“好”,以便让老师分享他们的更多“秘密”。

2、结合生活实际,来扩大与他们的沟通空间。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看起来非常简单,要真正做好却要花点心思来研究。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衰乐。教师还要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任何情感都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逐渐锻炼培养起来的;与他们去一起走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他们的厌恶需求;只有跟他们在实际的距离中走进,才能在心灵上逐渐靠拢,进而与他们零距离沟通。

三、多层次、全方位挖掘心理沟通情趣。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向朋友一样以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询问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向长辈一样关爱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话题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共同学习的互助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方式得到学生的信任,亲近来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各方面进步。

1、从学生的认知、感知来挖掘沟通情趣。“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教师,要与这些幼小的心灵打成一片,与他们很好的进行沟通交流,就应该不厌其烦的去引导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你很在乎他们,很希望与他们沟通交流。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4)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提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沟通与交往课程是新课程一大亮点,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法,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沟通交往课分布在小学一到六年级,各个年级平均是每周3节,占总课时比例的6.8%~6.6%,位于课程比重排行第四位(语文24.8~24.3%,数学16.7%~16.6%,体育与健康、艺术各占9%~8.8%并列第三位)。沟通交往课不仅出现在课程设置中,而且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地位与语文、数学是等同的。可见,聋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方案》中,强调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即不单独提倡某种教学理念,也不贬低某种理念,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适合什么,就安排什么”。因此,沟通交往课应根据聋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

一、师资与课程

1.聋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聋人手语为载体,是聋人群体进行文化传承和相互启迪娱乐教育形式之一。

手语课大体分为三大板块:老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反馈信息。通过理解、内化的过程,激发聋生沟通的愿望,培养其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初级阶段培养沟通交往能力的细化目标之一。

聋人教师参与的课堂充分展现了“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人’,说‘自己想说的话’”的特点,是培养聋生沟通交往兴趣最好的途径。

2.听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2006年,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适应盲、聋学生发展的课程调整与开发研究》做了一个关于聋生发展及发展需要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有98.6%的学生希望能够走出学校与外界进行交流。听人教师承担着将聋生引领进入主流社会的责任。由听人教师承担的沟通交往课的目在培养聋生与健听人的沟通交往能力,传授与健听人群沟通交往的技能技巧。教材可以是语训教材部分内容,可以是聋校教材中的句式练习等。听人教师承担沟通交往课,有利于促进聋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建立两种语言转换的桥梁,促成聋生与听人进行沟通交往的实现。

3.聋听合作――文化课

这里指的文化课是针对聋生开设的讲解“聋人文化”、“听人文化”的专项理论课。

在聋、听的交往中,聋人“说话”很直白,喜欢询问隐私,没有礼貌……这些感受都是源于聋、听文化差异。聋、听人群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会和矛盾。聋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主流社会,就一定要了解主流社会的文化,知晓两种文化的差异。聋生的需求要求承担课程的教师熟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势在必行。

二、学生活动与课程

1.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是阅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阅读的内容来看,我们找不到手语阅读材料,呈现在聋人面前的都是主流社会的语言和文化。让聋生借助读加深自我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整体地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感受、领悟和品位,推动聋生书面沟通能力的形成。

提供给聋生的阅读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阅读兴趣;有直观的图片,能从图片中大概了解文本的内容;适合采用多种形式给予反馈。

2.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亲子活动、手拉手活动、共建活动等,是聋人社会与听人社会的初步融合。将在课堂中逐渐培养的沟通交往能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习”的理念。但是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与特定的人取得联系,需要学生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必须得到活动相关人员的支持,需要主流社会的接纳。

三、内容分布

聋童要接触两类人:聋人和听人(包括会手语的听人和不会手语的听人)。如果说聋童在学校里和老师和同学之间多少还有一点因经常性接触产生的默契而易于交流,那他们进入社会后可能会因交流不畅而孤立。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聋生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

1.小学低段

小学低段的聋生主要交往对象是家长、老师、同学,听力较好的聋生与其它听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多。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聋生言语发展特点,在低段初期主要发展聋生第一语言,采用聋人手语为载体,对听力状况较好的聋童采用个训方式发展口语;中期,继续发展第一语言,建立手语与汉语的联系,初步渗透汉语句式;后期,继续发展第一语言,进一步建立两种语言的联系,培养阅读兴趣。总的来说是:以聋人手语为载体,辅以汉语(书面语、口语、手势汉语),注重个别化教育。

2.小学中段

小学中段的聋生主要交往对象是同学、老师、家长、亲人、邻居等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由于交流范围的扩大,他们对短信交流、网上交流、文字交流等有了极大的兴趣,使用汉语交流便成了他们最急需的交流方式。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的内容应以听人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为主,帮助聋生树立沟通的信心,建立良好的两种语言的转换体系,掌握沟通交往技巧,培养与听人的沟通能力。

3.小学高段

聋生的生活圈子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阶段应为聋生开设文化课,以便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世界;为聋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同时开展主题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进行集体疑问解答和个别疑问解答,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活动。该阶段应更注重沟通方法、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聋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沟通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聋生情况,沟通交往课的开设向小学以上的阶段延伸也是必要的。

沟通交往课是一门综合类课程,具有灵活性、可变性、极大的包容性等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内容在聋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课程的内容、方式均应根据学生的身理、心理、听力状况有所取舍和补充,真正做到“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5)

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将互动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教学策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沟通应该是充满活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保证。

1. 交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动机源于人与人之间了解的需要,沟通主体为了得到对方信息或想让对方了解自己才与对方发生互动。

课堂师生有效交往沟通是指教师或学生将所欲传送的种种讯息,借助各种媒介,传达给对方,并发出预期的反映结果;由此反映结果再回馈给对方,从而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在教学中,师生相互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思维的冲突,在有效的沟通中实现双赢,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 有效交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交往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2.1 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共生,让课堂氛围富有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师长,不少教师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往是单向的,封闭的,师生之间很少有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交往沟通。交往沟通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学生的情绪,保证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促进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2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是其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进行合作。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而是一种师生不断交流共享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建立有效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3 课堂有效交往沟通,是实现现代教学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有效沟通,强调活动参与者之问的倾听、理解,实现信息及时反馈,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沟通是教学的本质。没有沟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由此可见,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课堂有效交往沟通,是实现现代教学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2.4 有效交往沟通,焕发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

有效交往沟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把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五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通过创设情景,促进有效交往沟通,努力创造教师激发热情,学生激发活力,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光彩的活力思想政治课堂。

3. 课堂有效沟通的策略:活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落实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能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3.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交往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交往沟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利,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增进师生友谊,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民主参与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以其激昂的语调,幽默的语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交往技巧,温文尔雅的教态、自信而又平和的语气、优美的示范动作,还有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都启发和激励着学生自觉学习与主动配合。民主、宽松的氛围是沟通的基础,是师生互动和真情交流的温床。

3.2 构筑教学环境这一师生有效沟通的空间与舞台。

沟通环境,一般来说,有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

当今社会已进入多媒体的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教学环境已日益复杂化,它将深刻地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如挂图、漫画等,以增强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小品演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角色参与。通过组织上述活动,创设情境,设置疑难,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刺激学生求知欲,同时通过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大胆表现自我,陈述己见,让学生在生生、师生讨论、探究、互动中使得各自的思维都得到激活、激发他们的参与行为,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学会交往的核心是学会相互理解与沟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除自我中心达到彼此理解与交融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积极表现给予及时地表扬,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手势和一个信赖和赞赏的眼神传达给学生,都可以拉近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心理距离。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灵共振的情感磁场,让学生快乐地参与互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3 以课程和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沟通。

教材是师生联系的纽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蓝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设置必须要依托教材和合理的课程结构。如果脱离教材,偏离课程要求,再热闹的活动设置也只会流于形式,那样就会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我们既重视教材研究,又要重视教材的开发与拓展,构建结构合理、完整和谐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极强,它包括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和深刻的教学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同时教材中的许多哲理、事例、人物、名人名言等都是教学的好素材,都可以用来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政治教师要深刻地领会这些有情之“理”,在教学中正确地表达这些“理”中之情,引领学生体验政治课理论中的“情”。 在“ 情”与“理”的交融之中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3.4 通过价值传导引领意义的建构。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功能性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摒弃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充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悟,调动学生的参与,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引领学生参与对话、合作、沟通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甚至哗众取宠,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于不顾,使得教学严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做好引发学生结合鲜活的社会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展开思维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始终要牢牢地坚持政治学科确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同时还要充分关注教材背后的意义世界,带领学生从图文并茂的教材进入,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教师能把教材背后这个意义世界看得多远,学生就能跟着走多远。通过价值传导引领意义的建构,牢牢坚守中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

3.5 以情感作为持久的驱动力。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情感教育贯穿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得不到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横亘一堵无形的铜墙铁壁,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体现。激发学生情感,给学生尽情表达情感,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师生的双方活动,在情感的相互感染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师生之间以情染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中师生双方获得精神的沟通与意义的共享,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探索发展的欲望和能力,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魏亚琴,往教学:个性的 我实现――论“交往教学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4):32 34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4

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余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都十分有限。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实现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能够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方法进行探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感觉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一)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

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制定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因为学生的很多学习情况,仅仅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观察是难以得到了解的,只有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要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十分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也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如果能够把握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特点,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个教师都有其个性特征与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可能不为一些小学生所接受。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明白教师的用意,可能会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展开学习活动。

二、实现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表面看想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只要教师能够与学生谈心就可以。实际上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有丰富的内涵,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积极性。小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并不强,有些小学生即使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因为小学生对教师已经存在敬畏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为了使师生之间能够顺利的进行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教师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更近,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际上课堂教学时间是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上有很多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时,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例如:在教学中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言,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学环节是实现师生之间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重视。

(三)营造一种平等的师生沟通氛围

在师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二者地位的平等,这样沟通才更加有效。在小学生心中老师是严厉的,因此如果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尤其是使学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会影响教师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四)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实现途径的多样化,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走出误区。

课余时间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实现途径的多样化,既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也可以通过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有效。

(五)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7)

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园,这一群体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他们既是经济物质大幅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

沟通能力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我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在合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将近40.1%的“90后”大学生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认为这是一件难事;14.3%的“90后”大学生独立性值低于大学生正常值,有明显的依赖心理。“90后”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等,以上情况容易导致迫切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着手,根据其特点“对症下药”,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

(一)“90后”大学生沟通的行为特征

1.沟通手段多样化

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90后”大学生都倾向于网络、手机沟通,而不习惯于书信、面对面等传统的沟通手段。“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在网络沟通工具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是QQ、人人、飞信等,目前最具人气、最火爆的微博、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

2.沟通语言网络化

“90后”大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适应新鲜事物的群体。在沟通语言的选择中,既喜欢使用“网络体”,如凡客体、3Q体等,也不排斥使用传统文字,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比较快。在调查中,95.3%以上的“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3.沟通对象特定化

“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大部分集中在同学和朋友等同龄人中,40.8%的“90后”大学生会选择与家长和长辈沟通,21.2%的“90后”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在沟通对象的性别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性别没有明显差异,但从调查数据比较上看,与异流占一定程度的优势。

4.沟通技巧单一化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与家长或长辈交流,尤其是谈及学业相关话题时,多数会报以“知道了”、“不错”、“还行”等作为敷衍;还有因为同学之间感兴趣的话题不同、观点不同造成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而不能畅所欲言。这也明显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沟通技巧上相对单一,内心有想法,但是由于难以抓住话题的切入点,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等很难实现有效沟通。

(二)“90后”大学生沟通的心理特征

1.沟通态度个性化

调查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认为班级活动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参加,可见,“90后”大学生对于集体活动往往会结合自己的“审美要求”考虑是否参加;参与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选择与家长交谈时简短回答“寥寥几句”的占49.1%;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选择了与家长“滔滔不绝”地交谈,占17.8%。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会有选择性地参与集体活动,对家长或长辈的态度良好,但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中会突出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态度和方式。

2.沟通意愿强烈化

问卷调查显示,86.5%的“90后”大学生愿意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集体活动;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过程中,没有学生选择不回答家长的问话,即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交谈中都会有所表达。从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主流”的“90后”大学生并不喜欢“落单”,还是比较认可集体活动,并且参与积极性较高,与社会大众给“90后”大学生贴标签的“沉默”、“孤僻”、“与别人合作是他们的软肋”并不很相符。

3.沟通表达情绪化

影响沟通的因素很多,例如空间距离、对象、个性、方式等,而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交谈氛围和交谈对象对沟通交流的影响最大,虽然交谈方式也会对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有部分学生特别在意。在接受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与老师的沟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25.3%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紧张感;61.6%的“90后”大学生感到与老师的沟通中有紧张感,但还是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仍然存在少部分学生不敢与老师沟通,或者在沟通中很紧张,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沟通障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4.沟通类型多元化

在沟通类型的选择上,选择随和型的大学生占35.8%;偏好幽默型的占36.6%。调查数据显示,随和型和幽默型两者占较大比例,说明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类型还是积极的,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较大的问题,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90后”大学生选择傲慢型,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新环境后会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进行定期的交流,多是为了表达各自对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一些看法。调查中,选择因为比较寂寞才与人沟通的占34.1%,而选择因为个人爱好的占54.1%。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乐于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抒发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不同感受,也说明了“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

二、针对“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的应对

(一)实现由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90后”大学生在平时沟通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在公开场合发言,有一些心事也不愿意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当前“90后”大学生的沟通行为及心理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真正站在“90后”大学生的立场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多走进学生的寝室,多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实现由以往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富有新意的教育载体,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人际沟通的时间,尽量减少人机交流的时间,让“90后”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向互动,从而在大学期间实现人格独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现由整齐划一到激发个性的转变

进入大学,面对的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化环境,而不是中学式的标准化教学,这正是激发“90后”大学生个性的最佳时机。课堂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更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教育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深入钻研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还需要在课堂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努力实现课堂内容变实、课堂形式变活、课堂对象变主动的积极效果。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开阔,想象力和话语权较强;追求新鲜体验,高度支持原创,讨厌抄袭和模仿;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特点。针对以上“90后”大学生的特征,不仅在课堂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需求,在课堂外也要搭建新平台,寻求新载体,并结合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给予经费支持、提供硬件设施等途径,鼓励在专业学习、学术创作、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各类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个性发展。

(三)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多向沟通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在不断增强,陈旧的单向灌输式沟通方式亟需向双向沟通,甚至多向沟通转变。师生需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研究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真正做到打开学生的心扉,不仅传播教育思想,也要在交流中得到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敢于抒发真实的想法。

由于“90后”大学生喜欢参与有创意的集体活动,并且在沟通对象的选择上倾向于同龄人,所以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引入团体辅导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团队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间的互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团队辅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和小活动,使得原本陌生的个体能够很快地相互认识,并且形成团队意识,既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也激发团队归属感。在观察、体验、表达、互动中,个体可以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如何形成,人际沟通如何进行以及各种微妙的人际反应,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增进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实现由网下引导到网上疏导的转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网络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同时利用网络载体打造交流的平台。首先,要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沟通方式,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其次,要关注网络上的焦点新闻和流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沟通的过程中和学生有共同语言。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90后”大学生热衷的QQ、人人网、飞信、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增进了解,建立信任关系。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引导的同时,也要通过组织各类集体活动让沉溺网络的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增强与身边同学的交流合作。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更好地利用网上疏导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受过风雨的洗礼。“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成长,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于70后、80后群体,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质是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是适应于国情与时代而存在的。但正是因为“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沟通方式和特点,在大学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如何寻求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成为当前最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这样的教育受众,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更应该“投其所好”,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培养“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8)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33-02

商务沟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相互的信息传递交流,设法建立商务方面的共同性,相互理解、支持,最终达成一致的意向,实现合作。商务沟通是商务活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商务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是每个商务工作者必备的一项技能。掌握了沟通技能,有利于融洽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商务沟通的有效性。然而,在商务活动中,有许多的问题却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的,需要注意和克服。

1 商务沟通的障碍与克服技巧

沟通障碍是指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失真、错误或丢失的各种因素。导致商务沟通的障碍主要来自于环境、信息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三个方面:

1.1 环境障碍

在商务沟通中,常因周围的噪音,场地的温度、空气、装饰布置、交流时间、交流人数、相处的空间距离等,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干扰着沟通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沟通,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较好的环境场景,采取恰当的形式进行沟通。

1.2 发送者的障碍

(1)交流目的不明确。在信息的发出前,没有精心策划,在交流中常常出现面对交流对象不知道该说什么,怎样说,甚至偏离主题。所以,在商务沟通中,一定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对沟通的信息做详尽的准备,始终要把握交流沟通的主题。力争与对方达成共识,实现沟通的目的。

(2)表达不清楚。这是很多商务工作者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由于条理不清晰,重点不突出,表述不完整,常使对方产生理解偏差,造成商务纠纷。所以,在沟通前,要把问题梳理清晰,讲什么,怎样讲,哪个先讲,哪个后讲,避免几个问题同时讲。

(3)沟通时机不当。信息沟通,既要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又要注意交流对象的情绪。信息传递不及时,就失去了信息的价值,但传递时交流不看对象的情绪、重视程度等也会影响沟通效果。所以,在商务沟通中,要把握时机,抓住商机,该成交时,就要把握好成交机会。

(4)沟通对象不对。商务沟通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在商务沟通前,要做好调查,要把握好目标顾客。比如选择目标顾客,就要找到有需求、有购买决定权并有支付能力的人。

(5)沟通形式单一。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商务沟通中,面对着形形的客户,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交流对象,选择不同的交流形式。在沟通前,要收集对方的信息资料,了解其心理特征、知识背景、文化习俗、观点立场等,沟通中要适应对方的思维框架,发现对方的关注点,达到有效沟通。

1.3 接收者的障碍

(1)过滤、添加,导致信息失真。在商务沟通时,不能完整听对方的陈述,只听了只言片语,然后按自己的理解意图进行过滤加工,造成商务沟通障碍,产生分歧,失去客户。所以,在商务沟通中,要学会积极倾听。专心、完整、客观、移情地听。要倾听对方所表达的全部内容和细节,并正确理解对方意图,避免遗漏。

(2)认知水平,导致理解偏差。由于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和语言的差异,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表述,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影响了有效的商务沟通。

(3)心理定势,因为对某人或某事已有自己心理定势,形成个人看法、意见或偏见,常先入为主,与对方产生隔阂,使沟通失败。所以,要学会理智客观地倾听,不带有个人的情绪,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为寻求合作而放弃偏见。

(4)思想、文化差异。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生长环境不同,习俗文化的各异,所受教育和社会阅历不同,形成了思想和文化的差异,导致思想上的隔阂与冲突。在商务沟通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能容忍不同观点。相互尊重是实现沟通的前提。无论能否成交,都必须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共同协商,实现公平交易。

(5)忽视反馈。沟通就是在相互的信息传递反馈中实现的。在商务活动中,不注意及时反馈,常导致对方放弃合作意向而失去商机。及时反馈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反馈是商务沟通双方都应主动建立的机制,有异议要及时提出,有意向要主动争取,有分歧要相互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有可能实现商务合作。

2 商务沟通中的禁忌与克服技巧

在商务沟通中,常因一些个人习惯和心理紧张情绪等小节问题把握不到位,影响了有效的商务沟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许多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形成了沟通中的禁忌,主要表现在倾听、口语表达、文字表达、非语言动作等几个方面:

2.1 倾听的禁忌与克服技巧

作为一个商务工作者,学会倾听是必备的一项技能。事实证明,在商品推销中,导致推销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推销人员说得不好,而是倾听不够,没有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和意图。所以说,不善倾听导致的失误比不善于表达产生的问题多得多。在倾听中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

(1)心不在焉地听。在客户说话时,东张西望,心神不定,频繁地看表或玩弄东西,心不在焉,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这样客户就会感觉到冷漠、不被重视,不会给你机会与你合作。

(2)假装倾听。有些商务工作者,敷衍对方,采取假装地听,根本没有留意对方说什么,难以捕捉客户传递的信息和真正意图,常常失去成交的机会。

(3)急于发言。在商务谈判和商品推销中,经常见到商务人士缺乏耐心,打断对方的谈话,急于表白自己的见解,造成对方的不快而失去客户。这就是对倾听的认识不到位。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处于尊重,应让对方把话说完。

(4)呵斥反驳。商务沟通中,经常遇到客户的看法偏激,怕上当而疑心等表现。这就需要建立与客户的信任感。多肯定对方,不要直接反驳客户观点,绝不应该呵斥、教训对方。当与客户的观点相悖时,不要争辩,设法转变谈话的重点,引导客户谈论更能促进销售的话题。

2.2 语言表达禁忌与克服技巧

在商务活动中,要顺利进行交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还要克服一些毛病和禁忌:

(1)夸夸其谈。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虽然是件好事,但与人交谈,朴实无华的语言更是心灵的表达,是美好情感的展现。[1]说话可以表明一个人处事的态度。夸夸其谈,表现的很强势,往往使对方敬而远之。

(2)指责批评。交谈时要明白自己与对方交谈的目的,就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寻求合作,化解分歧,使交谈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如果总是批评指责对方,令对方难堪,就会给客户心理压力,不利于交谈取得成功。

(3)诋毁他人。商务交往要以诚信为本,买卖公平。爱诋毁别人的人,就会让对方怀疑其品行。在商务活动中,不能为了抢生意拉顾客而诋毁别人的产品或服务。

(4)辩论争执。商业买卖要在良好的谈话氛围中才能实现。要体现公平、自愿。在商务活动中,与客户争辩,显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会令对方不快,放弃商务合作。

2.3 非语言动作禁忌与克服技巧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沟通符号,但非语言动作在人际信息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提出了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语言(7%)+声音(38%)+身体语言(55%)。由此看出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2]然而,在商务沟通中,往往由于个人素质和教养等因素,形成了有效沟通的禁忌,主要体现在动作、表情、眼神、空间距离把握等方面。

(1)表情冷漠,目光不专注。表情是所有非语言沟通形式中最重要、表现力最强的形式。在与人沟通中,如果能给对方一个灿烂的微笑,就会让对方感到亲切、友好,可信任,愿意进行交往。在商务交流沟通中,要目光专注,面带微笑,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样既体现了对客户的尊敬,又表现出个人的坦荡。

(2)手势动作太多。与客户交流时,手势的正确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运用太多,就显得不稳重,特别是不能用食指指点客户,那是非常失礼的。与外国人打交道就更要注意手势动作,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手势动作有很多的用意。

(3)身体姿态不雅。姿态反映着人的处事态度,传递着心理状态和情绪,也常常显示着一个人的地位与权力以及素质。在商务场合,优雅得体的姿态,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在商务活动场合,要展示出个人优雅、得体的举止风貌,站立坐行都要合乎规范,克服个人不雅小动作和过度紧张而出现的动作行为。在商务场合,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体现出良好的素养。

(4)仪表不整洁。在商务场合,穿衣打扮要体现出商人的气质,符合商务礼仪规范。穿着应大方得体,符合身份与场合;化妆要遵从淡雅、自然、协调、美观的原则。仪容仪表传递着一个人的个性、身份、涵养及其心理状态等多种信息。所以,要通过仪容仪表来体现个人的良好形象。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08-02

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职生赢得就业竞争的实力体现。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青睐会交流、善沟通、懂协作、人缘好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可以肯定地说,在专业水平大体相当的前提下,人际沟通能力就成了在就业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为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向近300家单位发放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回收的280份有效问卷中,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回答“贵公司最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中,无不例外地选了“人际沟通能力”一项;在“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最需要培养提高的能力有哪些”的问题中,用人单位也都选了“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探讨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是员工的必备素质;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够与企业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善于与人打交道,及时捕捉商机,获取各方面信息,既是员工自身得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能,又是企业提高服务品质、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渠道。人际沟通能力是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最被企业看重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然而,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和接触,感觉到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普遍欠佳。现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性格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有的学生由于天生胆小害羞,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的学生个性孤僻,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由于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很难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真正关心和帮助。本课题组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性格原因遭遇人际沟通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20.5%。例如,在2012年11月份的一次就寝纪律检查中,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名辅导员发现有一个女生躲在宿舍走廊尽头哭泣。经过长时间的交谈询问,才了解到该生是入学未满一个学期的2012级学生。该生由于对刚接触的专业生疏,感到学习较吃力,总担心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看到周围的同学却学得轻松自在,其思想压力日益加重,以至于抑制不住痛哭。其实,对新专业有生疏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这是多数新生的同感。如果该生能够及时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获知同学的感受,获得教师的开导,这种心理压力就能及时得到化解。

二是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没有出息,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觉得低人一等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自我孤立、自我封闭,压抑、抗拒正常的交往需求,不愿、不敢、不想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久而久之阻碍了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三是家庭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长辈的溺爱,这种生长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自小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感觉,缺乏人情往来和对他人应有的尊重。脱离小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后,他们仍习惯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很少与他人交往,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由此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高职生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在抓好专业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一个人今后走上社会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否交际是由个人性格决定,不想也不愿去改变,因而缺乏积极与人沟通交往的主动性。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作用,认识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备的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巧妙设疑,通过回答问题、分组(下转第16页)(上接第8页)讨论、模拟情景、情节演绎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配合,使课堂成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这种灵活、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范围。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与众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班级内多开展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集体活动;鼓励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交友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广泛开展文体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才华的过程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原则,学会与人协作,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社交技巧、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传授、强化训练等方式,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水平。

(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积累社会经验,更能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调研,比如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对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结果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种适当加压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主动融入社会、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正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林琼.高职院校工科生沟通能力现状与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2(6)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10)

关键词: 高职;教育;学生;与人交流;心理策略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students;communicate with people;psychological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59-02

0 引言

职业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发展和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获取成功的关键能力。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校园中,与人交流中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困扰和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当代大学生特殊的生活环境、交往对象以及特殊的心理情绪等问题,塑造其正确的沟通理念,增强其沟通能力的心理策略,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与人交流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的交流表达能力,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条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教授就认为:“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其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培养双核人才,即‘拥有核心从业素质’和‘核心职业技能’的人才。”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也说过:“众多院校的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对于即将走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使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社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高职生的成才与发展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要想生活的好就要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来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

1.1 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

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可以说,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大多数都可归于沟通不畅。而如果能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在沟通交往中融洽相处,就可以使自己心身愉快的集中精力完成学业。

1.2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的关键期,大学是其正式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演练场”。他们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来互相了解、理解和认同。人际交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时常会感受到孤独、紧张、焦虑等情感体验,需要向人倾诉,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情绪,感受美好的生活。

1.3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九零后的大学生,有条件、有能力、也有热情来锻造自己的沟通魅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为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企业往往优先选择那些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

1.4 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大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 学生与人交流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我国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在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社团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最大。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2.1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因为我们认识并了解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一次或两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

2.2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一类人进行简单的概括或分类所形成的不正确印象,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有色眼镜。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观事实或交往对象时,有助于认识人、理解人;而当这种印象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的特殊性时,就会对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现象。“晕轮”原意指月亮周围的光环,比喻高尚的东西更高尚,丑陋的东西更丑陋。“晕轮”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性掩盖了真相,从而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误解。晕轮效应掩盖了人的本来面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3 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应掌握的法则

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哲学。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讲究一定的方法。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与形形的人打交道,要在各种场合中都能应对得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沟通之所以难,是因为在这个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中,人们不仅要传达各自的意愿,还希望求得对方的认同。而人又是一种思想复杂的动物,因此,在沟通中应掌握的法则主要有:

3.1 黑铁法则 “黑铁法则”要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通俗一点就是“你怎么对待我,我便怎么对待你”,就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你待人真诚,别人也会友善对你;你若恶言相向,别人会反唇相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能防卫意识。故要想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你就应该主动地向对方露出友善的微笑。

3.2 白银法则 也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人。在沟通中,很多人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并没有恶意,知道了这一点,就能更好的理解对方。

3.3 黄金法则 即“己所之乐,乐施于人”。以自己喜欢的、认可的方式对待他人。人的本性是希望让其他人认可、接受自己,当其他人不能理解、认可自己的时候,才会发生冲突。其实每个人只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让别人认可,喜欢自己而已。

4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中的心理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的智力观仅把智力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是狭窄的,事实上,每个人至少拥有七项智能,其中人际交往智能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卡内基强调:“一个人的成功,15%靠他的专业知识,85%则是依靠他的人际关系。”由此他曾断言:“现代成功人士80%都是靠一根舌头打天下”。而与人沟通中常用的心理策略有:

4.1 善于结交 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结,要想在这张网上四通八达,人就必须和其中更多的结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交往的过程。

4.2 善于表达 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式,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风趣,能使对方感到轻松愉快。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层面,而且意识只占1%,潜意识占99%。有效的沟通必然是在潜意识层面的,有感情真诚的沟通,就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4.3 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造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使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倾听时怀着善意、尝试着用微笑,赞美,换位思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就能达到良好沟通的效果。

4.4 善于处理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处理矛盾,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

4.5 善用职业核心能力 重视团委和学生会的组织建设和职能发挥,并赋予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职能,大力倡导和支持学生以专业和兴趣爱好为纽带组建学生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同时充分利用课堂、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培训、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5 结语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社交能力的问题。在大学校园里,通过良性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气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因此,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加强对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社会能力,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学生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 李有华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篇(11)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工程。很多成功的父母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拥有和谐的家庭和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

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号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不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措辞,这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家长处于强势,因此不愿意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也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带着怨气跟孩子沟通,因此这让孩子除了产生害怕心理之外,根本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命令多于商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经常处于不被尊重和被动说教的地位,因此很容易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