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2 08:06:33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1)

2、高分群体比较单薄,120分以上仅55人,高分暂时看不到优势:

其中140分以上3人;130—139分10人;120-129分42人

3、中间层人数高度密集110-119分67人;100-109分131人;90-99分143人;70-89分210人.

4、后进面比较大:60分以下低分人数50人

5、各班成绩相对比较平衡.

二、高二期中考试理科数学试题及各题得分情况的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考查内容为“基本算法、统计初步、排列组合、概率”满分100分,第二部分考查内容为“函数、三角、数列”满分50分,

试题难度:第一部分为0.73;第一部分为0.61;

各题得分情况如下表:

平均分

选择

填空

15题

16题

17题

1819题

20题

21题

22题

总91.26

41.64

13.32

5.61

6.02

6.41

4.81

3.83

4.53

3.87

前73

优560人

优170人

优187人

优256人

优316人

优160人

优43人

优76人

优10人

各题得分与同类学校对比:

(1)选择题得分比较理想

(2) 第15、16、17题作为模块考基础题得分太低.

(3) 第20、21、22题作为能力考查题得10分人数很少.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以上数据分析体现出:基础知识的巩固、计算能力的训练、书写规范的指导需一如既往地大力加强;高分段单薄反映出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有待重视,面对较大的后进面须加强思想疏导和教学的管理,严格要求学生.

四、教学策略:

1、巩固推进——加强新知识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提高熟练程度,做到理性把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趋于理性的直观。

2、注重回头——充分利用广州市水平测试资料,将其合理分配到每天的训练中,提高对旧知识熟悉的同时,提高对数学思想的把握.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2)

科技期刊是积累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科技期刊在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成果推广、宣传党的科技政策以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福建省科技期刊的数量发展、结构分布、质量水平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办刊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探讨发展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福建省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福建省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数量发展状况

据笔者从福建省新闻出版局网站、中国知网和维普资讯网等公布的相关资料统计结果:至2007年底,福建省共有公开发行且仍在出版的科技期刊76种(不包括高校非自然科学版的综合性学报),占全国5387种科技期刊的1.41%,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20位。从76种期刊的创刊时期看。建国前创办的有2种,建国后至“”前创办的有8种。“”期间创办的有6种;“”结束后,福建省科技期刊出版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仅1977~1979年就创办了7种;20世纪80年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方针的指引下,福建省这一时期科技期刊创办数量达到了高峰,共有41种期刊创刊,占76种期刊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平稳增长,共创办有10种;新世纪以来,福建省科技期刊以“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为主,新创办期刊2种,停办1种。总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发展迅速,在这期间创办的期刊占目前总数的80%,科技期刊数量的总体发展趋势与全国相似。

结构分布情况

一、主办单位情况

76种科技期刊中,由研究院(所)主办的最多,达26种。学会(协会)主办的有22种,高校主办的有21种,行政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主办有5种,医院主办有2种。说明福建省科技期刊主要由研究院(所)、学会和高校主办。76种期刊中,由全国性学会、研究所和部属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有10种,占132%。办刊数量最多的单位是福建省农科院,共办有7种科技期刊,其他依次为福建农林大学(5种)和厦门大学(4种)。

二、刊期分布

福建省科技期刊按出版周期分,以季刊最多,达34种,占总数的44.7%,其他依次分别为双月刊(20种)、月刊(17种)、半年刊(3种)、半月刊(1种)和年刊(1种)。

三、学科分布

76种期刊按所属的学科分类统计显示:工程技术类19种,农林牧渔类19种,医药卫生类11种,基础科学类10种,综合性学术类7种,综合性科普类3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期刊有7种。

四、层次分布

科技期刊按其性质可分为学术类、技术类、科普及和综合指导类。76种期刊中,以技术类所占比例最多,达36种,占47.3%;其次为学术类(30种),占39.5%;综合指导类和科普类分别为7种和3种。30种学术类期刊中有3种是英文版期刊。

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一、获全国优秀期刊奖情况

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和分别于1992年、1997年举办了两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在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选中,福建省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农学院学报》、《福建农业科技》和《台湾海峡》4种刊物获得三等奖;在1997年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选中,福建省的《福建林学院学报》荣获二等奖,《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结构化学》、《福建医药杂志》和《福建中医药》5种刊物获得三等奖。2000、2003和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先后举办了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福建省仅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和《中国共患病杂志》2种期刊获得第二届百种重点期刊,而第一、三届国家期刊奖,福建省没有期刊获奖。五次的全国性优秀期刊评选,福建省共有10种科技期刊12次获奖。总体而言,福建省科技期刊获全国性优秀期刊奖的数量偏少。

二、入选“期刊方阵”情况

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组建“中国期刊方阵”。福建省共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医药杂志》、《福建建设科技》、《台湾海峡》、《结构化学》、《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版)》、《中国共患病杂志》、《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和《水利科技》10种科技期刊进入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占全省76种科技期刊的13.2%。而同期我国科技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比例是16.6%,福建省略低于全国科技期刊的平均水平。

三、入选核心期刊情况

对我国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比较权威的有三种:一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科技核心期刊版)》;二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三是由中科院文献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经统计表明,福建省共有16种科技期刊入选三大核心期刊系统,占全省科技期刊总数的21%。其中《结构化学》等7种全部入选“三大系统”;有4种同时入选“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有5种入选“科技核心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

四、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

科技期刊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反映了期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程度和影响力。笔者依据“维普资讯网”公布的相关资料,经统计显示,福建省共有20种科技期刊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占全省科技期刊总数的26.3%。其中有一种被SCI收录,即《结构化学》。被国外数据库收录较多的学术期刊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6种收录)、《中国共患病学报》(5种收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5种收录)和《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种收录)。

五、影响因子统计情况

影响因子是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笔者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5~2007年版的资料,经统计表明:福建省15种科技核心期刊2004、2005、2006年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360、0.371和0.438,而同期全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386、0.407和0.444,说明近年业福建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上升,影响力逐年提高。且上升的幅度要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度福建省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0.438)已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0.444);2006年度超过全国影响因子平均值的福建省学术期刊有:《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福建林学院学报》、《福建农林大

学学报(自然版)》、《结构化学》、《福建农业学报》和《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

存在问题

上述统计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发展较快,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些学术水平高、出版质量好的优秀期刊、核心期刊。但也应当看到,福建省科技期刊总体实力不强,与全国有关兄弟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水平也滞后于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福建省科技期刊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平衡。优秀期刊、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学术类期刊,以及国家部委直属单位和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期刊,而数量众多的技术类期刊普遍表现特色不强,优势不突出,福建省至今尚没有办出一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普类期刊。第三,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条件发展和科技工作的重要信息源,尚未引起福建省一些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的充分重视,科技期刊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总体不足,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福建省科技期刊的整体素质。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省经济和科技基础较为薄弱,国家部委(院)直属科研单位和高校偏少,这也是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较少、总体实力不强的客观因素。

发展思考

一、发挥经济优势,增加科技期刊投入

2007年福建省GDP比上年增长15.1%,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12位,人均GDP在全国排名第10位,全省呈现出经济提速发展的态势。而目前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在全国仅排名第20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整体实力都较薄弱,可以说福建省经济上是强省,科技期刊方面则是弱省。科技期刊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效益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政府的支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福建省应充分发挥本省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增加科技期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直接投入,为全省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与保障,促进福建省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布局,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结构体系

福建省科技期刊的布局,基本仍是传统学科、专业结构所形成的格局,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建议当前应进一步调整优化福建省科技期刊结构体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优势支柱产业领域、特色产业领域和涉及环境资源、循环经济、服务“三农”等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建立与福建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知识支撑的科技期刊新体系。

三、争取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优质稿源是确保期刊质量的基石。与全国性科技期刊相比,地方性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福建省科技期刊要提升质量水平。就要千方百计争取优质稿件。一要为优秀论文开辟快速发表的通道。对于属国家重大、重点基金项目的论文和高质量的论文,编辑要尽快初审和外审毕并回复作者,并优先发表,以优惠措施吸引高水平的论文。二要及时掌握福建省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跟踪国家和部省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前沿课题的进展,编辑要深入科研第一线,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主动向创新团队专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约稿,为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提供保障。

四、制定激励政策,保障编辑队伍的稳定发展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1-0030-04

各地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国家对本地区的政策优势等。其中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和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培养适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必将产生大量新职业岗位群,使劳动力市场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由此带来高职教育与区域主导产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定量分析唐山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效用,有助于适时调整高职教育改革方向,更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唐山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协同性

(一)唐山市产业规模及结构

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居河北省第一位。据唐山市统计局数据,2013年唐山市生产总值6121.21亿元,占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1.63%。目前,唐山市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且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偏低。如图1所示,近五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稳定,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第二产业增速最快。根据唐山市统计局数据,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63.4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4亿元,比重为58.7%;第三产业增加值1964.39亿元,比重为32.1%。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为46.09%,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为35.5%,唐山市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13.99个百分点,低于河北省3.4个百分点。

(二)唐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唐山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是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的。2000-2003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在唐山设立了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等职业院校。这4所院校中3所院校成立之初分别整合了来自于唐山钢铁、煤炭、陶瓷产业的职工教育资源,如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主体来源于开滦职工大学,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体来源于唐山职工大学(陶瓷分校)和唐山高级技工学校,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原唐钢职工大学基础上创办的。而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唐山农业学校、唐山商业学校、唐山卫生学校、唐山财贸干部学校合并成立的。可见,在唐山高职教育起步之初就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为目标。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专业大类进行划分,唐山4所院校2013年开设专业81个,其中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3个,占专业总数的3.7%,实际录取人数329人,占录取总数的3.77%;第二产业相关专业38个,占46.92%,实际录取人数3799人,占43.55%;第三产业相关专业40个,占49.38%,实际录取人数4596人,占52.68%。而2013年唐山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9.258.732.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适应第一、二产业的偏少,适应第三产业的偏多。见表1。虽然这种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未来能够为唐山市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但在一定时期会造成唐山市第一、二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二、唐山高职院校三次产业相关专业与产业内部结构的适应性

唐山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以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等五大传统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中钢铁化工和装备制造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新兴产业中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环保产业已成为唐山市新产业增长点。唐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匹配度存在偏差。见表2。

首先,唐山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具备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的意识,专业方向比较集中。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相关度高;第二产业中五大主导产业相关专业占到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总数的97.37%,录取数占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录取总数的92.68%;第三产业中40%的专业和50.83%的录取人数集中在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

其次,专业设置和招生录取情况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匹配。一是第一产业3个相关专业为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都集中在林业和牧业,第一产业中农、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均未涉及。二是装备制造、建材业专业设置数目和实际录取人数均偏高,而钢铁业专业设置数目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重均低于其增加值在第二产业内部所占的比重,能源、化工相关专业的招生录取人数严重偏低。唐山市第二产业中钢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建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7.95%、12.83%、8.46%、5.49%、3.61%,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总和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8.35%。钢铁业产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7.95%,相关专业却只有2个,录取比重仅为3.19%;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2.83%,专业数量占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数的47.37%,录取数更是达到54.12%,比重偏高;化工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比重与产业增加值比重相当,但是实际录取人数仅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录取数的0.53%,意味着未来化工业的技能型人才供给将出现较大缺口;建材业增加值占3.61%,专业数的比重达到21.05%,实际录取人数比重达到32.01%。三是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2.5%,相关专业设置数目相当,但是实际录取人数只占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录取人数的7.81%。批发和零售业相关专业设置比重和实际录取数比重都远高于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说明专业设置存在冗余,未来的人才供给面临过剩。

三、唐山高职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效用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创造了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饶骏峰指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基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研究唐山市高职教育对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促进效用,对探求实现唐山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两方面,考虑到实证研究中指标的可测量性、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因此,主要侧重从唐山市高职教育发展中数量的增长方面,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唐山市高职教育发展的数量增长即规模,以唐山市普通高职院校实际招生录取人数来反映,记为HE;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记为SI。由于唐山市4所高等职业院校成立及招生的时间不同,故选择样本区间为2004年至2013年的年度数据。唐山市产业结构数据来源于唐山市统计局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3),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数据来源于4所院校的招生部门。

由于指标量纲较大,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时间序列SI、HE取对数,新序列分别记为LSI、LHE。

(一)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效力

在目前宏观经济计量分析中,Granger所提出的协整方法已成为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主要工具之一,且通过线性误差修正模型(ECM)刻画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调整机制,这就是线性协整方法[3]。为检验两变量是否协整,Engle和Granger提出了两步检验法,即EG检验。

1.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通过Eviews6.0软件,运用ADF法检验各对数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整理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所选指标的对数序列LSI的ADF统计值大于置信度为99%、95%的临界值,LHE的ADF统计值大于置信度为99%的临界值,故而在置信度为99%的水平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ADF统计值均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2个对数化的序列均为I(1)序列,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2.基于回归方程残差的协整检验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协整回归,得到回归方程(1):

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则(1)式体现的回归不是“伪回归”,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是协整向量的一致估计,残差估计为I(0)过程。对(1)式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统计值为-3.219891,小于置信度为99%的T值-2.847250,说明残差序列平稳,以上长期均衡关系稳定。检验结果说明,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效力。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变动1%,第二产业比重变动0.06%。但是由R2可知,方程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只有56%。

(二)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效力

通过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发现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引入误差修正模型(ECM)判断因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回归方程(2):

由(2)式可知,误差修正项为-1.2221<0,T值为-4.399795,统计上显著,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反应了动态模型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力度。短期来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波动时,其非均衡误差以-1.2221的速度经过误差修正后最终实现长期均衡。但是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的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影响并不显著。

(三)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因果关系确认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能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对序列LSI和LHE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置信水平为95%,最佳滞后期为1。

由表4可知,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高职教育规模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其相关信息能对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较好的解释。但是唐山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是高职教育发展格兰杰原因,其相关信息变动无法有效引起高职教育规模变动。

基于以上量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唐山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偏多,实际招生录取人数比重偏高。这种专业设置情况虽然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但在一定时期内会造成第二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短缺,而第三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过剩。

第二,唐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匹配度存在偏差。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偏向林、牧业。第二产业中相关专业设置及招生录取人数偏向装备制造和建材业,而对传统优势产业――钢铁业的关注不够。能源、化工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录取人数严重偏低。第三产业中与交通运输业有关的专业招生人数较低,与批发、零售业相关的专业招生情况较好。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唐山市高职教育力求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关注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相似专业集中度较高,忽略了产业结构内一些重要产业的需求,从而导致匹配度不够。另一方面,从生源角度,随着高考录取分数的下降,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更倾向于选择入职门槛较低、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就业面更广的专业,而对于如冶金、能源、化工等学习难度大、就业范围相对单一的专业普遍缺乏兴趣。

第三,根据协整检验,唐山市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高职教育规模变动,产业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误差修正模型能够反映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1.2221的力度作反向调整,将非均衡状态回复到均衡状态,唐山市高职教育和产业发展长期存在均衡关系,即使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也会受到一种引力约束使其向长期均衡靠拢。但是高职教育规模的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影响并不显著。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能够证实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

参 考 文 献

[1]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发行公司,1992.

[2]饶骏峰.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J].技术经济,1999(8):9-11.

[3]斯维特洛扎・T・维特夫,等.金融计量学:从初级到高级建模技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in Tangshan

Tang Shuling, Yue Ying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7-0026-05

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是高校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资助来源,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不可或缺的补充[1]。因此,此类项目的总体立项研究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包括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该项目中与职业教育研究相关的项目共计170项,其中,2006年5项,2007年4项,2008年3项,2009年10项,2010年16项,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均为24项,2015年36项。本文以“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包括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不包括2009年以后的专项任务、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为对象(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研究内容与研究人员两个角度分析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一、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职业教育研究的性质与特点,笔者将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大体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综合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根据上述分类办法,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作了初步分类分析。

(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综合研究

人文社科研究,包括教育研究,通常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是教育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因此,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以适用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分类分析。理论研究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学科化;而应用研究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实施与推广,防止职业教育脱离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项目分类过程中,一些研究项目兼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特点,笔者将其归为综合研究。

表1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属于理论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58%,属于应用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26%,属于综合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16%。尽管依据立项项目的名称予以分类存在一定的归类误差,但是,从上述数字还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项目占有主要地位,反映了职业教育研究偏重理论研究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得益于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推动。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职业院校改革,都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职业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2]。

(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是分析教育研究总体特征时常用的分析框架,在分析职业教育研究内容时,可以作为区分研究选题大小的依据。职业教育的宏观研究一般指关于职业教育体制、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管理等具有全局意义的研究,职业教育的微观研究一般指关于职业院校内部的办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的研究[3]。

表2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属于宏观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70%,属于微观研究的项目约占30%。在所有年度中,宏观研究在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中占有主要地位,而微观研究始终占有较小比例,二者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宏观研究占有重要地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的微观研究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专任教师与研究人员始终关注着职业教育的微观研究领域。

(三)分研究领域的研究

伴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日趋多样化,针对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研究正在逐步发展。依据关键词对教育研究领域作分类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泰希勒、马尔科姆・泰特、别敦荣等,都曾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作过详细研究[4][5]。笔者借鉴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将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分为20个,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总体情况见表3。

表3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从总体上看,部分研究领域的立项项目较多,如“职业教育管理”46项,约占总数的27%;“职业院校人才培养”22项,约占总数的13%;“职业教育制度(体制)”17项,约占总数的10%;“职业院校教师”14项,约占总数的8%;“职业院校管理”12项,约占总数的7%;“职业院校校企合作”11项,约占总数的6%;上述6个研究领域的项目总计122项,约占总数的72%。部分研究领域,如“职业院校科学研究”“民办职业教育”却出现了空缺。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所有研究领域的项目在数量方面都没有出现明显增长,一方面可能是十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没有充分聚焦,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样本总数偏小,没有反映出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性特征。尽管如此,上述数据表明,“职业教育管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制度(体制)”“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院校管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等领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研究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科学研究”“民办职业教育”等研究领域受到的关注较少。

二、研究人员分析

在研究学科及其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中,往往对研究人员的构成作分类分析,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参照指标。由于职业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参与人员比较多样、涉及的学科较为复杂,因此,分析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便于把握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由于所获得的项目信息有限,笔者仅从研究人员工作单位的性质、工作单位所在地区及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

(一)研究人员工作单位性质

工作单位是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来源,工作单位承担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的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作单位在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能力、学术地位和科研管理水平。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仅面向高等学校开放,据此,根据高校层次与类别的不同,笔者将高校分为重点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除重点高校以外的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专科学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等4个类别。

表4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普通高校获得的研究项目均占总数的42%以上,两者共占总数的88%,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主力军;重点高校获得的研究项目仅占总数的11%,说明重点高校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关注度不高;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的研究项目仅占总数的1%,与高职高专和普通高校存在显著差距。第二,从年度发展趋势上看,“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主要由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承担,高职高专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的研究项目较少;“十二五”期间,高职高专超越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绝对主力,在五个年度中均获得了半数以上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的研究项目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变化。笔者以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职院校近几年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壮大、水平提高、实力增强所导致的,而且与高职院校大力引进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博士人才有关,“来自高职院校的作者新增力量明显,意味着研究力量的类型已开始转换”[6];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原本在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的实力较弱,申报教育部的研究项目存在一定难度。

(二)研究人员工作单位的地区分布

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地区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生产力。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地区分布不仅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区域延伸度和普及范围,而且能够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及其差异。

表5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工作单位的地区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与相对集中的特点。项目负责人工作单位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江西、河北等,其中江苏、浙江为第一梯队,获得项目远远超过其他省份,这与江浙两省拥有较强的职业教育研究实力是分不开的;广东、江西、河北为第二梯队,获得项目略多于江浙以外的其他省份;其他省份为第三梯队,获得的项目较少,有些地区获得项目甚至为零。由于样本总数偏小,上述数据无法反映出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之间以及第三梯队内部的显著差异,也就无所谓成因分析。一般来说,获得项目数量与所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成正相关关系,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地区获得的项目平均多于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

(三)研究人员年龄结构

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的年龄结构不仅是分析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青年学者担负着职业教育研究的未来希望,其研究能力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笔者将青年项目占总数的比例作为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的分析指标之一。

表6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青年项目占总数的比例与非青年项目存在明显差距,表明职业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还没有占据主要研究地位,研究竞争力有待提高。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年项目的增长势头较为明显,“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十二五”期间迅速增加,2015年更是获得了半数研究项目。究其原因,青年项目的增长,一方面,与职业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队伍壮大、实力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与项目管理部门支持、鼓励青年学者参与职业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关系。青年学者代表着职业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青年项目的迅速增长寓意职业教育研究的良好发展趋势。

三、结论与讨论

(一)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总体特点

近十年来,职业教育研究的项目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十二五”期间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成倍增加;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需求;职业教育研究中的宏观研究在所有年度均占有较大比例,与近些年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倾向于关注宏观问题有关;职业教育研究内容日趋多样化,但重点集中在“职业教育管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制度(体制)”“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院校管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等方面。

(二)职业教育研究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

职业教育研究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区域不均衡。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研究实力较强,获得的研究项目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实力较弱,获得的研究项目较少。二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高校分布不均衡。“十一五”期间,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拥有较好的职业教育研究基础和资源,获得了大部分研究项目;而高职高专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由于研究实力较弱,很难获得研究项目。“十二五”期间,高职高专后来居上,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与普通高校一起承担了大部分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而重点高校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职业教育研究项目数始终保持较少的稳定趋势。

(三)职业教育研究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存在紧密关联性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5)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62

1教学背景

高等数学(Higher Mathematics)是理工类大学本科生的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我国的各大院校历来十分重视高等数学的教学。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 每学期在校领导的带头下,教务处和理学院组织专门的教学巡视组,定期对全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教学检查。各学院也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高等数学单元考试。并且每学期全校组织全体学生的期中和期末高等数学统考,试卷进行严格的统一批改,理学院进行排名和奖励等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水平。

高等数学(上)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既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过渡性章节,也是整个高数的基础所在。其中函数的极限是高等数学所有内容的理论基础,本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第二章函数的连续性这一小节中截取出来,即函数间断点类型的判定。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函数间断点定义,函数间断点的分类依据,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利用相关知识点熟练的解决各种有关函数间断点的问题,并且在解题过程中,思路清晰、论据正确、过程简明;学会使用简单的作图工具画出复杂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判断函数的间断点种类。

22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展示历年研究生入学统考中所出现的间断点类型相关的题目。目的是体现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复习函数连续性,归纳总结出函数间断点定义;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对间断点有初步的认识,总结通过图向学生展示函数间断的分类情况;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例题,巩固相关知识;最后解决本课程开始展示的历年考研真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真正理解本节的知识点。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克服“畏难”情绪,建立积极的求学态度。引导学生渴望学习,积极进取,特别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材分析

31作用与地位

函数间断点处于函数连续性这一小节,本节是对第二章中极限内容的总结和应用。能够思路清晰,论据正确,过程简明地给出函数间断的类型,一定要充分理解函数的极限。本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2教学重点间断点的定义、间断的类型、分类依据、归纳汇总。

33教学难点

间断的分类依据,第一类间断点中可去间断点与跳跃间断点如何分类?第二类间断点中无穷间断点与震荡间断点的定义。

34课时要求

间断点分类1课时(45分钟)。

4教学过程

41引言

从历年期末考试和考研真题引入本节内容,突出本节内容的重要性。提出问题,为后面的内容留作伏笔。

42复习

44例题

结合各种类型间断点,给出相关例题,并分析判断间断点的类型。然后利用作图软件,作出函数图像。结合函数的图像,给出各种间断点在图像上的直观表现,解释各间断点命名的依据。例如:跳跃间断点的直观表现为函数图像发生跳跃。

45练习本课程开始给出了若干考研真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题目。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6技巧与能力结合本节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的数学软件例如Maple,应用数学软件作出简单的函数曲线图。例如画出函数f(x)=[SX(]x[]tan x[SX)]的图像,通过图像可以直观准确地找出函数的间断点并判断类型,如下图所示。

函数曲线

47总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更高的要求。

5教学特色

(1)结合历年真题,提出问题;

(2)归纳汇总间断的类型,分类依据等到一个表格,从而简明清晰地给出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3)结合数学软件,画出函数图像,从而直观、准确地判断间断点的类型。体现了新时期教学手段的丰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教学效果

结合本节作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回访,释疑解惑。对教学效果给出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6)

二、申报理由

从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 积极负责任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师德高尚,为人师表,谦虚谨慎,任劳任怨,勇挑重担,服从工作安排,尽职尽责,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好,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学校及学生满意, 2000年8月被评定为中学数学二级教师。担任过高一、高二和高三的数学教学任务,其中任教高三数学2年,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获得“校级先进班主任”称号;2001-2002学年度第一学期获得“校级先进班主任”称号;第二学期获得“先进学科老师”称号;承担过高一、高二和高三数学尖子生培训和全国数学联赛培训工作;2002-2003年在南海一中工作,担任高三(4)班班主任,高三(4)、(5)班数学科任,第一学期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称号;其中担任班主任工作4年,至今任现职已满3年,符合有关规定,现申报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

三. 下面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总结

(一). 在教研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传授给学生,1999年-2000年,我教高一(5)、高一(6)班数学,高一(5)班班主任,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我刚毕业,经验不足,但是我有新观念、新思想,还有精力旺盛。开学我拟定四关:第一关:教材关,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觉得处理不当的地方就去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他们的热心指教下,我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填补手上资料不足,我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杂志,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第二关:吃透学生关,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作为老师,是学生信得过的朋友,跟学生交朋友,以情动人,学生因“亲师”而“信道”,会对你所教科目感兴趣。第三关:上课关,我是从学生过来的人,学生喜欢怎样的课我心里清楚,备好一节课,不一定能上好一节课,还需要你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照本宣科不符合时代要求,我们需要创新,怎样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才是最重要的。我喜欢讲一些数学史,创设数学情景,拟定一些开放型题,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第四关:信息反馈关,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就忽约了学生的心声,每一次考试后,我都会叫学生给我提出意见,综合反馈回来的信息,重新拟定教学计划。我在进步,学生也在进步,付出总会有收获的,这一年,我所执教的两个班,中段考、期终考数学科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排在前茅,在组织竞赛方面,开平一中数学科每个年级都开设尖子班,每周一节课,尖子生的培训工作由本年级的老师负责,我主动承担高一尖子生的培训工作的全部,这一年在第十一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本年级有16人获奖(1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我所执教的班有6名同学获奖,他们分别是:二等奖:关石链;三等奖:梁文江、张妙仪、关思贤、张焕堂、周卫明;因而我被“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组委会评为“数学教育优秀园丁”。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7)

西方学者总体上从四个视角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Katz等人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下降问题,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大量增加是造成其自身就业难的主要原因;Freeman基于过度教育的理论认为,高才低就和高才低不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下降。Paglian M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Betts等人通过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大学生对薪资过高的期望导致了大学生的失业。

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就业难原因的探析、就业难影响的分析、解决就业难对策的研究。其中对于就业难原因的探析的研究最多,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全国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211”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选择在地级市及以下城市就业的比例为40%,而实际就业比例为17%。①可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过大。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采用东北财经大学“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相关对策”课题组,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对全国63所高校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此次抽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本科生3566人,硕士生1061人,共计发放问卷470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4597份,有效回收率97.8%。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社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入情况、大学生工作搜寻变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基于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研究,本文选取大学生就业期望单位性质、期望就业城市类型、期望起薪、对专业是否对口的期望要求以及是否选择工作五个变量。

(二)数据分析

(1)对就业单位性质选择的期望。对于将来期望的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有1277人,占总数的35.81%;选择国有企业的有991人,占调查总数的27.76%,选择外资企业的有808人,占到22.66%;选择到私营企业的有435人,占11.92%,愿意到部队就业的人数为37人,占总数的1.02%;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的只有29人,占总数的0.81%。从数据可以看出,选择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就业地点的大学生最多,大于所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良好的工作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福利;另一方面受传统的大锅饭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意识里还是觉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较为体面。事实上,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薪资水平要低于企业员工的薪资水平。选择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居于次位,这与近年来国有企业员工的过高收入是相关的。而私营企业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虽然薪资水平较高,但未被大学生所认同,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收入过低,吸引的大学生还不到占总数的百分之一。然而,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政策的扶持,广大的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2)对就业城市的期望。就业的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第一步,在4597份有效问卷中,1792人选择到省会及以上城市就业,1612人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只有162人选择到农村就业,分别占总数的50.25%、45.21% 和 4.54%, 可见,由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便利的基础设施,较多的工作机会,省会及以上城市的就业人员的就业选择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大城市入门的障碍和较高的消费水平及巨大的就业压力,仍有45.21%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小城市就业。但事实上,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调查,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全国大学生的事实就业所在地,以地级以下的中小城市居多。以2007届毕业生为例,2007届毕业生毕业选择在“北上广”就业,而三年后选择离开“北上广”的比例为22.2%。

(3)对就业起薪的期望。期望起薪在2000元以下的大学生580人,占调查总数的16.27%;期望起薪在2000元~3000元的有1414人,占总数的39.65%;期望起薪3000元~4000元的有791人,占总数的22.18%;期望起薪在4000元~6000元的有715人占总数的20.15%;期望起薪在6000元以上的有66人,占总数的1.85%。大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在2000元~4000元的人数为61.83%,可见大学生的薪水期望和现实工作中的薪资水平是一致的,这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有1.85%的大学生的期望薪资水平在6000元以上,大学生对毕业以后的薪资水平的期望是日渐合理的。

三、结论

通过对全国的4597份大学生问卷数据的统计,选取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变量进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的期望就业单位类型以国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主,占到总数的63.51%,私营企业只占到总数的11.92%,这与我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需求量小,广大的私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多是相矛盾的。第二,大学生的期望就业城市中,省会以上城市所占的比例过大,这与大城市对人才的容纳量不相符,期望到农村和基层就业的人口的比例过小,而我国的农村和基层是最需要大学生的。第三,大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在2000~4000元的占到61.83%,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基本合理,这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相关的。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的就业的政策力度

目前,我国制定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还是不够的。虽然,国家制定了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暂时吸引了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但是并没有出台长期相应的配套措施。部分大学生一旦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就跳到城市进行二次就业,农村和基层成了大学生二次就业的跳板。因此,在薪酬水平上要制定不低于城市的工资水平。

(二)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大城市的发展已渐进饱和,对人口的容纳量已接近界限,而广大的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容纳量还很有很大的空间,而促进我国的整体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只有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吸引人才,吸引大学生就业。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长期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水平要远远高于私有企业,这就导致大量的大学生不愿意到私有企业就业。因此,建立覆盖城乡一体的无差异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关键。

注释:①数据来源于麦可思课题组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8-95.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8)

一、上海市税收超GDP增长现象的概述

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此后伴随着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税收收入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税收收入弹性从1995年的0.87到达2011年的1.45,17年的弹性均值高达1.25,出现了税收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现象。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每年纳税数额巨大,从1994年到2011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且税收收入增长率大于生产总值增长率,税收收入弹性基本大于1,呈现上升趋势。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国内学者多将其归纳为制度、经济、政治等因素。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视角下,采用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我国税收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兴趣,并从各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陈东等(2013)从税收征管角度,建立随机生产前沿模型,认为税收超长增长的根源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且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安体富(2002)从经济、政策、管理和税款虚收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税收的超长增长和减税问题。乌兰(2010)认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税收的增长,从分税种角度看,工商业增加值,企业效益等因素也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谷寒梅(2008)对税收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协调税收增长和GDP增长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罗春华等(2010)用两种方法测算了税收征管因素对税收超GDP增长的贡献率,认为符合实际的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应该居于4.1%和4.4%之间。古丽娜尔 (2010)认为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有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税收结构优化及税收征管水平提高。陈修玲(2010)运用因素分析法对税收增长的经济因素和宏观税负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速度是合理的,但长期下去是有害的。

本文研究上海市税收超GDP增长现象,不同于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将在产业结构视角下进行研究。

三、实证检验

我国1994年实行了税制改革,因此本文选取上海市1994年至2011年税收收入、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数值进行研究。根据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市GDP每年高速增长,税收收入也逐年增高,且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同时,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均逐年增高,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小,并逐年降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大。因此,在本部分实证检验中,首先检验上海市生产总值是否为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接着检验三大产业中哪几个产业对税收收入的变动程度影响较大。

(一)上海市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影响的OLS模型分析

上海市生产总值为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之和,因此本文选取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ln(tax)=-4.40+1.26×ln(gdp)(1)

t=(-26.87) (68.00)

R2=99.66% F=4623.69

其中,tax为上海市税收收入,gdp为上海市生产总值。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常数项和上海市生产总值前的系数即税收收入弹性是显著的;方程拟合优度高;整体是显著的。采用序列相关LM检验,发现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再采用White异方差检验,发现方程不存在异方差。方程只有一个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根据回归结果,上海市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影响显著,税收收入弹性为1.26,即生产总值增加1%,税收收入就会增加1.26%,说明税收收入的确超过生产总值增长。同时,上海市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的解释程度高达99.66%,因此本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三大产业分别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程度。

(二)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影响的VAR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本文将选取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及税收收入数据,建立VAR(2)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记gdp_1、gdp_2、gdp_3分别为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tax为上海市税收收入。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并便于对最后结果进行解释,对上述变量采取对数形式,分别记为ln(gdp_1)、ln(gdp_2)、ln(gdp_3)、ln(tax)。VAR理论要求模型中每一个变量都是平稳的,下面将采用ADF方法检验上述序列的平稳性,具体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gdp_1)平稳,变量ln(gdp_2)平稳,变量ln(gdp_3)二阶平稳,变量ln(tax)一阶平稳。因此本文将使用ln(gdp_1)、ln(gdp_2)、Δ2ln(gdp_3)、Δln(tax)这四个变量来建立VAR模型。由于税收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因此模型中按照变量重要程度重新排序为:Δln(tax)、Δ2ln(gdp_3)、ln(gdp_2)、ln(gdp_1)。根据滞后长度标准检验,本文将建立VAR(2)模型。具体结果如公式(2):

Δ

ln(tax)

Δ

ln(gdp_3)

ln(

gdp_2)

ln(

gdp_1)=2.57

1.28

1.27

l0.21+-0.53 -0.48 1.08 0.13

-0.14 -1.00 0.55 -0.76

-0.09 0.54 0.71 -2.15

0.145 -0.39 0.47 1.45Δ

ln(tax)

Δ

ln(gdp_3)

ln(

gdp_2)

ln(

gdp_1)+-0.39 -1.30 -0.55 -1.64

-0.10 -0.60 -0.24 -0.10

0.06 0.11 0.58 1.40

l-0.11 -0.68 -0.35 -0.72Δ

ln(tax)

Δ

ln(gdp_3)

ln(

gdp_2)

ln(

gdp_1)+ε1t

ε2t

ε3t

ε4t(2)

经检验上述模型中大部分系数的t统计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再检验模型平稳性,采用AR根方法,即如果模型中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落于单位圆内,说明模型稳定。单位根图形检验结果如图1。

从图1中看出所有单位根都落于单位圆内,说明本文建立的VAR(2)模型平稳,四个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能够进行下一步分析。接下来将对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1.格兰杰因果检验

基于上述VAR(2)模型,对上海市税收收入、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波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在10%显著性水平下,税收方程中,第三产业产值波动不是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产值波动是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三大产业产值波动联合起来是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三产业方程中,税收波动不是第三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产值波动是第三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但三者的联合波动是其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方程中,税收、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及三者联合波动均不是第二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一产业方程中,税收及第三产业产值波动都不是第一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产值及三者的联合波动是第一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

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第0期分别给一个正冲击,变量的波动情况如图2。

从图2(a)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变量Δ2ln(gdp_3)一个正向冲击后,Δln(tax)在前9期内正向波动,在第4期达到最高点,从第13期开始小幅负向波动,29期后趋于稳定。说明第三产业在前期对税收收入有促进作用,后期对税收收入有小幅度阻碍,但总体会促进税收收入增长。

从图2(b)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变量ln(gdp_2)一个正向冲击后,Δln(tax)在前3期内正向波动,第2期达到最高点,第4期到第5期负向波动,第4期达到最低点,此后一直正负波动,到30期趋向平稳。说明第二产业冲击对税收收入的作用是交替进行的。

从图2(c)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变量ln(gdp_1)一个正向冲击后,Δln(tax)在前9期内一直负向波动,在第3期达到最低点,后期有小幅度正向波动,第25期开始趋向平稳。说明第一产业的冲击对税收收入并没有促进作用。

3.方差分解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每一个产业结构冲击对税收收入变化的贡献度,本文接下来将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最大,约在40%左右,在第15时期达到最大,为45.58%,随后有减小趋势;第三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次之,约为20%,并且贡献率一直在增大;第一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最低,一直维持在6%左右。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4~2011年上海市税收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VAR(2)模型,从产业结构角度阐明了上海市税收收入超过生产总值增长的现象,结果发现:上海市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总值的增长,且税收收入的弹性较大,为1.26,超过1,确实出现了税收收入超过生产总值增长的现象;来自第三产业的冲击在前期会给税收收入带来同向较大的影响,后期有小幅度负向影响,总体影响为正向影响,来自第二产业的冲击会给税收收入带来正负交替的影响,来自第三产业的冲击对税收收入主要带来负向影响;在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程度中,第二产业的贡献程度最大,呈现抛物线状态,第一产业贡献度次之,但呈现递增状态,第一产业的贡献度最低,为6%左右。因此,上海市在面对税收收入超生产总值增长这一现象时,要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税收进一步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如金融业可以创新产品种类,同时要保持第二产业稳定增长,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

参考文献:

[1]陈东,刘金东.从税收征管角度看我国税收超GDP增长――基于随机生产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

[2]安体富.如何看待近几年我国税收的超常增长和减税的问题[J].税务研究,2002(08).

[3]乌兰.产业结构视角下中国税收超GDP增长问题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04).

[4]谷寒梅.税收增长超GDP增长的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2).

[5]罗春华,吕普生.税收征管在税收超GDP增长中的贡献――测算方法、分析及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01).

[6]古丽娜尔・阿不都拉.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02).

[7]陈修玲.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10).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9)

一般来说,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习、参加活动以及参加一些以锻炼为目的的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进行量化,并根据诸方面各自不同的重要性,赋予一定的权值,进行分阶段累加,或者全过程按照时间线的进展递减其在整个结果中的权重,从而获得一个数值化的结果,这类工作,通常以“综合量化测评”之类名之。本文将按照此一思路,进行一个4年制全日制高等院校学生综合测评管理数据库概念初步设计。

限于文题和篇幅,综合测评的目的此处不行赘述。通常,我们将考核高校学生项目分为两大种类,分别为日常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其应包括的数据项:

日常考核(宿舍卫生,教室卫生,上课出勤,自习出勤,早操出勤,班级活动,院系活动,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院系工作);

阶段性考核(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实习成绩)。

以上两项可以按照4:6的比例分配在总成绩中的权重。该数据库中除却用于记录学生信息基本的实体之外,其他实体可以描述为:

A:测评成绩(姓名,日常考核成绩,阶段性考核成绩,总成绩);

B:日常考核成绩(姓名,宿舍卫生,教室卫生,上课出勤,……,总成绩);

C:阶段性考核成绩(姓名,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实习成绩,总成绩);

基于这样一种简单的量化,将得到一个“测评成绩”的总的结果,并且在数据库中设置各项所占的权值,从而实现对各项工作侧重倾向。所以,数据库应还包括下表:

权重设置(a 项权值,b项权值,c项权值,d项权值,e项权值,f项权值……)

并且在以上B、C两表中添加x项权值项。(E-R图略)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S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041-03

Grey Correlative Degree Analysis of the Photosynthetic Indexes and Yield of Different Types of Spring Rape

JU Xia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China)

Abstract: The grey relational degree of yield per plant of rape with its component factors and the photosynthetic index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as analyzed by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lique number of main inflorescenc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of yield per plant(r=0.726 1), followed by the grain number per silique of secondary branches and main inflorescence; while the number of branches and the silique number of each branch were not highly correlated with yield per plan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synthetic indices and yield of different spring rape cultivars(lin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ophyll content of rape peel during pod stage and yield of rape was the lowest. Due to the high yield advantage of hybrid rape and on the basis of high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 of yield per plant of hybrid rape and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t flowering stage, high yield production could be obtained by increasing the yield per plant through promoting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t flowering stage.

Key words: spring rape;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cal indexes; yield;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grey relational degree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作物产量90%~95%的干物质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一种作物一个品种有其固有的光合特性和遗传特性,因此研究和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一直以来都是作物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我国西部地区是全国油菜的主产区,其光、温等气候特点与春油菜的生物学特性相适应,保证了油菜优良品质的形成和生产优势地位的确立[2]。油菜生理包括光合生理、种子生理、营养生理、抗性生理、发育生理以及水分生理等。油菜的干物质增长速度、产量形成等均由每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结果所决定。油菜一生中的光合面积、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产物的运转、分配、积累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研究不同生育期油菜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关系,明确其影响机理及基本规律,对改善油菜品质、提高生产力及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1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国家春油菜改良中心试验田进行,供试材料为青海省近年主栽的春油菜品种(系),分别为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7号、青杂5号、青杂2号;白菜型油菜:青油241;甘蓝型常规油菜:青油14和No.46;芥菜型油菜:青海芥菜。在植株长出6片真叶时定为幼苗期,植株开花量达到85%时为盛花期,角果量达到80%时为角果期,按不同生育期,选择晴朗无云的一天在09:00~11:00自然光照条件下用LI-6400XT光合仪每区随机选取10株油菜,定株测定每一区样本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叶片(苗期和盛花期)或角果(角果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完成后取相应叶片、角果带回实验室,用80%丙酮作为提取液,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按Arnon[4]的公式计算提取液的叶绿素浓度。收获时每个品种(系)选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定产量相关指标。

利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按邓聚龙[5]的方法,利用DPS统计软件分析光合生理指标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供试油菜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指标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单株产量与千粒重明显高于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将7个油菜品种的单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主序角果数、主序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一次分枝每角粒数、二次分枝数、二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每角粒数、千粒重看成是一个灰色系统,以单株产量为参考数列,9个产量构成因素为比较数列,分析油菜各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以此判断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子的关联系数(r)顺序为主序角果数(r1=0.726 1)>二次分枝每角粒数(r8=0.642 3)>主序每角粒数(r2=0.613 4)>一次分枝每角粒数(r5=0.582 1)>千粒重(r9=0.536 9)>一次分枝数(r3=0.493 7)>一次分枝角果数(r4=0.445 9)>二次分枝数(r6=0.333 2)>二次分枝角果数(r7=0.261 3)。

2.2 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系)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表2是各类型油菜品种(系)各时期的光合生理指标,将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系)单株产量及光合生理指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看成是一个灰色系统,以单株产量(表1)为参考数列,各生育期光合生理指标(表2)为比较数列,分析各类型油菜品种(系)各时期光合生理指标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

2.2.1 甘蓝型杂交油菜 通过分析甘蓝型杂交油菜各时期光合生理指标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以此判断各时期光合指标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盛花期净光合速率(r6=0.561 7)>角果期蒸腾速率(r12=0.492 4)> 盛花期蒸腾速率(r7=0.460 6)>苗期净光合速率(r1=0.451 1)>盛花期叶绿素b含量(r9=0.444 2) >盛花期叶绿素总含量(r10=0.437 9)>角果期净光合速率(r11=0.436 7)>苗期叶绿素a含量(r3=0.435 3) >盛花期叶绿素a含量(r8=0.432 7)>苗期叶绿素总含量(r5=0.429 5)>苗期叶绿素b含量(r4=0.424 2)>苗期蒸腾速率(r2=0.410 8)>角果期叶绿素总含量(r15=0.316 8)>角果期叶绿素b含量(r14=0.312 6) >角果期叶绿素a含量(r13=0.302 9)。

2.2.2 甘蓝型常规油菜 对甘蓝型常规油菜各时期光合生理指标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盛花期净光合速率(r6=0.610 8)>角果期净光合速率(r11=0.518 3)>盛花期蒸腾速率(r7=0.493 0)>盛花期叶绿素a含量(r8=0.445 2)>苗期净光合速率(r1=0.436 9) >盛花期叶绿素b含量(r9=0.433 9)>盛花期叶绿素总含量(r10=0.431 9)>角果期蒸腾速率(r12=0.400 2)>苗期叶绿素a含量(r3=0.359 7)>角果期叶绿素a含量(r13=0.351 9)>苗期叶绿素总含量(r5=0.349 7) >苗期蒸腾速率(r2=0.349 2) >角果期叶绿素总含量(r15=0.345 1)>苗期叶绿素b含量(r4=0.327 0)>角果期叶绿素b含量(r14=0.237 1)。

2.2.3 白菜型油菜 通过分析白菜型油菜各时期光合生理指标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各因子的关联顺序为盛花期净光合速率(r6=0.697 6)>角果期蒸腾速率(r12=0.571 3)>盛花期蒸腾速率(r7=0.511 1)>苗期叶绿素b含量(r4=0.477 7)>苗期净光合速率(r1=0.434 3)>盛花期叶绿素b含量(r9=0.410 8)>盛花期叶绿素总含量(r10=0.409 2)>苗期叶绿素总含量(r5=0.401 8)>苗期蒸腾速率(r2=0.399 7)>苗期叶绿素a含量(r3=0.391 9)>盛花期叶绿素a含量(r8=0.374 6)>角果期叶绿素总含量(r15=0.319 5)>角果期叶绿素a含量(r13=0.316 7)>角果期净光合速率(r11=0.303 4)>角果期叶绿素b含量(r14=0.273 6)。

2.2.4 芥菜型油菜 对芥菜型油菜各时期光合生理指标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因子的关联顺序为苗期蒸腾速率(r2=0.712 7)>角果期净光合速率(r11=0.677 4)>盛花期净光合速率(r6=0.561 8)>盛花期叶绿素总含量(r10=0.502 0)>苗期叶绿素总含量(r5=0.482 0)>苗期叶绿素b含量(r4=0.474 6)>盛花期叶绿素b含量(r9=0.456 1)>盛花期叶绿素a含量(r8=0.441 5)>苗期叶绿素a含量 (r3=0.429 9)>苗期净光合速率(r1=0.377 0)>盛花期蒸腾速率(r7=0.362 3)>角果期蒸腾速率(r12=0.341 1)>角果期叶绿素总含量(r15=0.283 0)>角果期叶绿素a含量(r13=0.202 8)>角果期叶绿素b含量(r14=0.184 1)。

3 小结与讨论

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高产是油菜种植品种选择的主要目标。单株产量是由多个单一性状构成的复合性状,每个单一性状不仅对单株产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通过其他性状对产量产生间接作用[6-8]。本试验通过对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系)产量构成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的分析发现,主序角果数是单株产量构成的第一主成分,是主导因子,二次分枝每角粒数是单株产量构成的第二主导成分。在此研究基础上,今后可进一步从栽培措施等方面着手研究,通过增加两个主导因子来提高油菜单株产量,为油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光合作用是外界环境因子和内部生理因子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常受到外界生态因素和植物本身生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叶绿素含量是反映植物光合生理状况的一个基本指标,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a不但能吸收、传递光能,某些叶绿素a还能导致光化学反应,将光能转变为电能,而叶绿素b只能吸收、传递光能[9,10]。叶绿素a含量越高,光能转变成电能的数量会越多,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本试验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类型油菜品种(系)单株产量与光合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蓝型杂交油菜中,与油菜单株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为盛花期净光合速率,其次为盛花期和角果期的蒸腾速率,再次为苗期净光合速率,角果期叶绿素含量均与单株产量关联度不高;在甘蓝型常规油菜中,与油菜单株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为盛花期和角果期的净光合速率,其次为盛花期蒸腾速率;在白菜型油菜中,与油菜单株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为盛花期净光合速率,其次为盛花期和角果期的蒸腾速率,与角果期净光合速率关联度很小;在芥菜型油菜中,与油菜单株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为苗期蒸腾速率,其次为盛花期和角果期净光合速率,再次为盛花期叶绿素总含量。综上所述,供试所有类型油菜中角果期角果的叶绿素含量与油菜产量间关联度较低,与盛花期净光合速率关联度均较高。鉴于杂交油菜的高产优势,可以依据甘蓝型杂交油菜的单株产量与盛花期净光合速率关联度较高的特性,通过提高盛花期净光合速率来有效增加油菜单株产量,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耀文,王竹云,李殿荣,等.甘蓝型油菜角果光合日变化特性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5):174-180.

[2] 田正科.油菜在我国西部农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6):42-46.

[3]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油菜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08-125.

[4] ARNON D I. Copper enzymes in isolated chloroplasts polyphenoloxides in Beta valgaris[J]. Plant Physiology,1949,24(1):1-15.

[5] 邓聚龙.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M].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 杨安中,彭春华.油菜单株产量与若干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2):33-34,115.

[7] 高必军,李 平,江 洪.甘蓝型油菜若干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2007,22(1):137-144.

高二数学期中总结篇(11)

二、申报理由

本人从1991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1991-1994年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起至今于南海区第一中学任教。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1997-1998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1998-199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9-2000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2000-2001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2001-2002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2002-2003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7年主持南海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南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1997-1998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1998-199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1998-199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2000-2001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2001-2002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2002-2003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广西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1998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1999年已经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2000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2001年学习Flash软件,2002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2002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南海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2001年被评为南海市优秀教师。2003年当选为南海区中共党代表。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