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4 08:36:06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1)

【正文】

做学生全方位的“辅”“导”“员”

——2020年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张新,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现任学生工作处助学办公室科员。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辅导员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一件光荣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新进辅导员,在没有培训之前,我简单地认为辅导员只是一个学生管理中的辅助角色,从事的工作仅仅是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督促学生学习、协助解决他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等一些琐事。但是,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通过各位老师关于辅导员工作实务、常见问题、经验分享的介绍,让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深感辅导员工作的艰辛与责任。因此,通过这3天的辅导员培训,我对辅导员有了新的认识:

一、从工作作用的角度全面认识辅导员的“辅”

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出发,辅导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引领,这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杨蓬处长在培训中强调,辅导员不是学生的“保姆”,除了帮助解决相关学业、生活问题外,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在培训学习中,对于王建东老师讲的,大学生面对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存在对历史英雄人物的错误解读、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思想弱化的问题,都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作为辅导员如何做好理论引导,让学生有耐心的听进去、学下去,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在现实中,我们需要自身做好基本功,作为非思政专业的老师我还需要“补太多的课”,今后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足够的理论支撑才能指导学生,真能起到“辅”的作用。

二、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深刻认识辅导员的“导”

辅导员要加强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面对许多不同的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辅导员需要具备全面的处理问题能力。在郭双院长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培训中,让我更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之前做学生的我,并没有了解到学生间存在这么多的情感、心理问题。但通过培训,让我明白作为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的重要性,真正能够为他们的心灵思想引“导”。

三、从岗位身份的角度清晰认识辅导员的“员”

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记得副校长冯多在讲话中强调,今天我们带的这些学生,在许多年后都是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能够培养出一批什么样的人,也就决定了明天我们国家的样子。所以,作为辅导员不仅仅是老师这么一个角色,更承担伟大工程的“施工员”、伟大事业的“质检员”、伟大斗争的“战斗员”、伟大梦想的“服务员”的职责,为国家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许多具体工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念,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如何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充实理论知识;严明工作纪律,诚以待人、严于律己;工作中增强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例如在彭杰处长的讲话中强调,学校对于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视,今后还会有“辅导员工作室”等一系列活动,大家作为新入职辅导员应该增强学习能力,发挥自身优势,将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加强理论知识,积极申报项目,学习先进典型。

总之,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深知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也使我认识了所肩负的光荣而伟大的历史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身作则,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讲究工作方法。勤奋工作,富有奉献精神,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坚守教育初心永葆育人情怀

——2020年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李子玄,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现任水产与生命学院2018级辅导员。

2020年12月,我参加了学校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班。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通过基础培训课程和户外素质拓展等形式,围绕当前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常见问题解析、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等进行了学习与探讨,感悟颇深。让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了一个更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也体验到了辅导员之间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内涵与价值,这些将对自己今后在水产与生命学院有针对的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立足本职工作,加深认知理解

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各位培训老师在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学生管理及评奖评优实务、大学生资助政策、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政策及保险业务办理流程解读、征兵工作流程、智慧团建工作、第二课堂月份认定工作等层面的讲解,尤其是通过四名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老师的精彩分享,使自己对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让我感受到辅导员不仅是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上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在未来任职水产与生命学院的辅导员过程当中,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深刻认识自身工作的内涵与价值,深入学生群体并融入他们。尤其今年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下,高校日常学生的管理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抗疫情、稳秩序、保教学成为了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我不仅要密切关注疫情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的新发展和新动向,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学生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和工作态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僵化、不停滞,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身心更加健康,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创高校大学生工作新局面。

二、服务理念常在,工作常做常新

在岗前培训的启动仪式上,副校长冯多为我们全体新入职辅导员做了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题报告,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高校辅导员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新时期大学生工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者,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者及学生健康安全的守护者。作为水产与生命学院的辅导员,在未来我要常怀服务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专业学习的兴趣、创新发展的冲劲以及使命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尤其要探索00后大学生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争做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业上辅导学生、行为上教导学生、心理上疏导学生、就业上指导学生。

同时,我将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活力与激情,用心去探索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其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策划者。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工作细致、态度端正、创新性强,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使学生怀有“一次师生缘,一生师生情”的情怀。

三、提升业务水平,加大创新力度

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比较多,这就往往会造成我们只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杨蓬处长的精彩报告,使自己充分认识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能沿用以往简单而又粗暴的做法而不顾大学生思维方式新的发展特点,应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创新载体,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采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交往实际、社会实际,实践育人,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郭双院长关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主题报告,使我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将对我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思想上偏激、心理上脆弱的学生需要我们特别关心,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

四、瞄准努力方向,认真做好规划

正如王建东老师所讲的那样,辅导员是把每个学生改变作为自己人生的事业,这样的事业是在重复中成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从这个基点出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自己的工作方向,并为之不懈加以努力。

(一)是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专业知识的储备

通过向书本、向网络拓展学习渠道,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向富有经验的辅导员请教,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自己处理应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层面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是善于观察和分析,及时总结辅导员工作规律

在日常工作中,善于把握工作重点,多观察、勤思考,全面把握学生动态,做到日常工作具有预见性,进而提高辅导员日常事务的工作效率。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2)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第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特殊角色,辅导员工作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培训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使得我以后的工作方向更为清晰,工作目标更为明确,工作工作方式方法得以有效提升,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经过培训,深刻地感觉到自身工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感受最深的是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转变和如何实现学生成才成长的同时也促进自我成长。

一、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就是事情多、杂、琐碎,需要时刻具有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想,具备服务学生的意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但是仅限于点上的工作,而不能提升到面上,缺少前瞻性和深刻的总结,这也是为什么我工作的提升空间总是有限的最根本原因。听了张长乐教授关于领导的艺术的讲座,收益匪浅,提升自己的境界,尊重角色,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之一。李伯钧教授的执行力报告,更使得我的思想境界和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以前工作上的困惑与苦恼随之也得到了明确的答案。执行力所具备的科学性、理解性、认同性、思想宣传工作、可操作性、权威性和可评估性深刻地诠释了以后工作方式转变和提升的目标和方向,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化的东西要量化,量化的东西标准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树立学生工作的全局观,增强学生工作的责任感和树立作为辅导员的荣誉感。

张智敏处长做的全面把握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报告,总结出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围绕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从三个层次,借助九个平台,以六个点为抓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从点到面,横纵相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刻阐述了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内涵。这些是辅导员日常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工作,以前只是闷着头去做好每项工作,缺少系统性。这次培训从思想上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为以后自己工作提供了思路,一定要树立全局和整体的观念,要有面上总结的习惯,点面结合才能促进工作效率有更好的发展提升。

二、学生管理与自我成长的双重提升

1、树立良好的管理服务理念。

理念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心态问题、认识问题,辅导员工作是有规律可遵循,有方法可创新,有事情可作为,有理论可研究。树立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权益主体和发展主体,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如帮助贫困生解决勤工助学、申请助学贷款;组织大型课外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注意了解倾听同学们对学校工作不足之处的建议,对合理的及时向系里和学院反映等。总之,要从全局着想,从点滴处着手,保障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

引导和服务的思想应该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我们要将对学生的“强制管理”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有效管理,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障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辅导员的角色应是引导者,包括对学生个体或群体所进行的学习引导、生活引导、交往引导、人格引导、发展性的引导等。努力做到尊重、关心学生,理解、体谅学生,信任、接纳学生,逐渐建立起一种体现关爱――公正精神的教育模式。

注重制度建设,培养民主氛围。要让学生干部真正理解“制度约束”的意义,理解制度建设是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各项班级制度。同时,积极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把“公开、公正、透明”作为班委的工作作风,一要细心倾听同学呼声,二要服务同学需要,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中开展工作。工作要讲究方式,谈心活动要善于选择时机,找准问题。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谈心方法。责任心是驱使我们积极工作的原动力。我们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把辅导员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要把这份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奋斗。如果我们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做细致,就容易导致发现问题不及时,从而影响班级建设。

2、具备自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意识。

基于角色定位,当前的学生工作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要求很高。辅导员应强化文明修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除了争取培训交流的机会,还要在自我要求上下功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仅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原理,而且要谙熟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专家。

首先,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具备较强的日常组织统筹管理能力,要分清工作主次、轻重缓急、记录在册,逐一落实,力求有条不紊。

其次,善于发现问题以及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为高校当中突发事件的发生率相当高,例如:意外伤害、违规违纪等等,是否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或者问题的苗头,合理的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对于辅导员来说相当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得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些平时隐藏起来的问题就好比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因此需要我们经常的与这些特殊群体谈心,发现问题,并且随机应变的处理好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

再次,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因为学生工作面非常广,常常需要与学校部门的同事接触,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使这些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也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这助于在学生当中开展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名辅导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成绩,我们不能被繁杂琐碎的工作压倒,不能被突发事件吓倒,更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让我们有条不紊的处理日常事务,处变动而不惊,知难而进,笑着翻越困难这座大山。

最后,辅导员还应该掌握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例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例如:哲学、美学等;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知识,例如:文艺、体育、历史、科技等;计算机技能和互联网相关知识是我们必需掌握的一项工具,我们不仅仅需要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的工作信息,还需要利用互联网来了解时代特色,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开展工作。以上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3)

尽管本次培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中山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又有河北师大、河北金融学院等普通院校的办学特色;既有教育部思政司刘司长对中央文件的详解,又有辅导员培训处葛书记对辅导员工作的细谈;既有经验丰富、从辅导员岗位一直到中央党校的陆士桢教授的精彩讲座,又有年轻有为、刚大学毕业到河北师大任辅导员的杨博老师的激情汇报;既有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介绍,又有心理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既有大学的职业规划,又有人生的长远设计。可以说本次培训让人受益匪浅,我个人有很深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 把我内涵,做好本职

“辅导员”顾名思义,以“辅”和“导”为主,即: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辅导学生;在行为上,教导学生。起初我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做的来,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要倒好一名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既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文字办公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心理开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喝酒能力。看到这些能力,我认为辅导员这个岗位是成就伟人的基石。虽然有人说辅导员工作很累,往往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甚至晚上值班熄灯后仍要工作,可事实上,辅导员在这个岗位上实现了锻炼自我和成就自我的价值。再加上国家对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待遇一再提高,职称也实现双向选择,这无不说明,辅导员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辅导员如果都能把服务学生的本职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相信我们国家的新一代将更加出色。

二、 做事细心,安全第一

虽说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要完成这项工作,不是靠一张嘴就可以解决的,它是需要我们去做到实处,办到细节,从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听了河北师范大学学工部李部长对近来马加爵事件、美国枪击事件以及上海女大学生宿舍着火跳楼身亡事件的详细分析后,才恍然大悟,其实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跟平时辅导员工作细心不到位有关。因为每件事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它都是由“量”集约到一定“度”而爆发。在这当中,我们辅导员要在“度”来临之前把事情解决,当然这个“度”是很把握的,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可能伤亡一名学生对学校来说只是万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说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据调查,西安一所学校的一名学生身亡给家属和亲戚带来10到13年的心理伤痛,由此可见,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那么将来的人生计划将无从谈起,因此对辅导员来说,我们是学生一线的直接负责人,我们的任务相当重,家长、学校把孩子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时刻脑中警惕:安全第一,要把所有的隐患熄灭在萌芽状态。

三、 以人为本,深爱学生

当前,中央一再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来教育当代大学生,那么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必须做到三心“爱心、诚心、责任心”。首先我们要学会爱我们的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思想多么恶劣,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动态变化的,要想使学生的思想转变,并具备爱心,我们自己必须要塑造良好榜样,只有让他感觉到周围爱的存在,他才可能去向别人施爱;也只有人人都向这个社会施出了爱,人间才会充满爱。其次,要对学生诚心,真诚的跟他们去聊天,去谈琼瑶的浪漫爱情,去分享足球场上的欢快笑语。要让自己在平时里能以朋友身份和他们相处,这样他们才可能会把往日最不愿透漏的苦闷说给你,从而把你当作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这样他们也就最爱听你的话。最后,我们要具备责任心,谁都知道辅导员的工作最累,没时没点,可我们仍在坚持自己的岗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对学校、家长、学生有一份责任。

四、 职业规划,塑造人生

上小学的目标是考上好的初中,上初中的目标是考上重点高中,上高中的目标是考上名牌大学,这似乎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孩子上学的一贯思路,那么考上大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经济危机加上600多万的毕业大军,可能导致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在听了河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韩教授讲述从企业规划到本校的职业规划后,我深受启发,觉得我们原来实施的职业规划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修正:①职业规划要抓住“职业”二字: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不再是学同样课程,而是分专业学习。首先我们要培养大家对专业的热爱,对自己将来的岗位做出合理规划,立出职业目标,奋发实现。②做到人职匹配: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测试性格特征的工具,如:Holland法, Past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特征,从而做出相对应自己性格的职业规划,这样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③可操作性强:不要规划一些不现实的目标,在大目标的前提下,设立多个阶段目标,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自己努力能完全实现的。④要长期持续下去:我们鼓励学生做职业规划,目的不是为了比赛而制作,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如何去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学习,不光在学习期间,也包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这样当学生找到自己在大学里的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去上课、去学习,不需要老师的强逼硬拉。

五、 掌握心理,扶助贫困

在所有的报告中,政治青年学院陆士桢教授的讲座最为幽默,她对80后、90后的新一代做了详细分析,从她那里我了解到新一代的所作所为是可以理解的。80后、90后对政治需求更加直接;对成功要求更加强烈;对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对社交需求更加广泛。从这“四个更加”来看,他们这一代主流是乐观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价值趋于功利,道德素质差,心理障碍多等,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要加强与他们交流沟通,通过交流我们要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等基本情况,从而能够真正做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你就不会遇事与学生发脾气,反而认为学生心理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现象并非疾病,接着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教育和引导,最后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不容易,要交清学费更不容易,因为目前大学生当中贫困生居多,对于这一批特殊学生,我们要给予特殊照顾,除了合理颁发国家奖、助学金外,可以再增设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例如:可以学习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把每年的军训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我校目前也是国家示范,相信我们的学生完全能胜任。这样既锻炼了大学生,又减少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学习河北金融法学院成立“信用局”,通过购买债券筹集资金,实现资金的两种用途:储存生息和资助急用或贫困生。总之,我们要挖掘学校的一切有效设施,充分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实际问题。

六、 加强班风,力争特色

在这方面河北金融学院做的很好,因为一个学校没有一定特色和学风是在社会上难以维持长久,相应的一个班也要有特色和良好班风。辅导员要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他们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利用起网络资源,为班里建立一个班级网站,制作出特色班史,让大家互相珍惜大学这段美好光阴。还要把特色跟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班级荣誉感。相信在一个好班风的笼罩下,同学们一定不会敢于落后。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4)

巍巍岳麓,浩浩湘江。今年暑期有幸被学校安排到中南大学参加湖南省2016年度高校辅导员暑期上岗培训班,为期五天的学习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到大学生安全稳定管理,从班团文化建设到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理论研究到辅导员队伍发展脉络,全方面的阐述了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职业内容定性以及职业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向我们传递了他们极其宝贵的工作经验,包括一些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为初入辅导员岗位的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也给我们的实际工作解答了不少的困惑。现在就本期培训专题,我作一个概括性的学习总结,以便在以后工作中能够尽其所用。

一、 引导好理想信念这一方向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上的钙,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和成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网络环境让大学生接触了多元化的价值文化,加上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自我判断能力欠缺,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形成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应该善于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环境和更好地澄清事实,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多学历史,多关注时事,尤其是与国家利益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新闻热点,建立他们对国家、对政党的信心和信任,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内心建立一道坚强的防护墙,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可靠接班人。

二、 抓好网络这一阵地

目前我们的教育对象为90后、00后的大学生,他们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更是他们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他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唾手可得的便利与无忧无虑的娱乐,在爆炸式的信息时代里,大学生因为知识有限、经验不足很容易判断错误、迷失方向,这个时候作为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就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抓好网络这一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了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中南大学团委书记胡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目前中南乃至全国共青团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平台,分析了当下95后甚至是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给我们日常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本人也特别重视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建立了以QQ为主阵地、QQ空间为重要场所、微信朋友圈、个人微信公众号为辅助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网络话语体系增强关注率和互动性,以期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建设好班团这一文化

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说过,"无论怎样的教育,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体给他的教育更多",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党团组织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党团组织与班级活动也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策划出一个学生会喜欢、导向正能量的班级活动也是我上岗一年来的最大困惑。在本次培训中,中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建华老师脉络清晰的给我们支了很多绝招,分享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工作中,我们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班级活动都有,包括主题教育类、成长辅导类、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和艺术文化类,但是最后活动的效果却甚微,这主要还是因为活动设计和组织方面的问题,在活动设计时,我们往往习惯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来进行设计,前期缺乏深入的调研去了解参与者的兴趣特点,对于活动组织团队,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很难保障活动效果的达成。通过刘建华老师的引导,虽然对于以后活动形式的开展还需要多加学习和探讨,但是对于活动设计和组织我受益匪浅,要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对他们的训练和培养,既可以避免活动开展出现参与者过少的尴尬局面,也可以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开展什么活动,必须要注重保障安全,这是一个活动是否成功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四、 把握好安全这一底线

安全是辅导员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工作的底线和重点,确保学生安全是辅导员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厅维稳办副主任周绍峰、中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吴晓林、机关常委常务副书记陈玉如3位老师分别从高校危机事件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学生安全的教育与管理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不仅有冰冷的学生安全事故数据敲醒我们的忧患意识,更有急智的危机事件应对方法和系统的危机处理机制指导我们如何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如何合理理清责任,如何有效进行舆情控制。通过学习,我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更加注重,尤其目前处于暑假期间,学生会遇到的安全隐患比比皆是,特别是部分在外面打暑假工的学生,交通安全、签约权利维护、饮食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问题都有可能出现,为了能够进一步确保学生的安全,我在放假后的一周时间安排了各班班长对班级同学的去向做了详细的登记,尤其对于在外打暑假工的同学,登记内容包括工作公司名称、所在城市、薪资、工作时间等,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定位到学生所在属地,其次通过与家长加强联系,对于一年来挂科率、违纪率较大的同学进行了家校联系,并通过微信、QQ向家长交代了大二学期需要了解的事项,包括开学时间、学费、专业学习介绍、奖助学金、学生管理条例等内容。安全工作应该时时抓、重点抓,多学习案例及优秀的工作方法,确保学生零事故。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5)

二、培训使我对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认知更加深刻。辅导员不仅是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者,更是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所以,作为辅导员,要立足本职工作,深刻认识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与价值,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环境与学生心理、价值取向的新发展和新动向,融入学生群体、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工作态度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僵化、不停滞,优化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

三、培训使我对如何开展学生工作更加明确。作为辅导员,首先,我们要力争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业上辅导学生、行为上教导学生、就业上指导学生。其次,要多动脑,善意开展寓教于乐的班级文化活动,发掘学生的活力与激情。例如每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团学活动等。要用心去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从而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和策划者。再者,要工作细致、态度端正,富有责任心,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辅导员是把每个学生的改变作为自己人生的事业,虽然辅导员日常事务较多,但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简单而又粗暴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新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载体,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采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交往实际,贴近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实践育人,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一定层面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造就凡人,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正常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培养圣人,使大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两者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6)

从学习中我总结了以下心得体会:

1、辅导员应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只有辅导员自身具备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感染学生,起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也只有辅导员自己牢记使命,才能有信心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树立远大理想。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7)

模拟第一次班会现场,看到“新生们”那样子刁难辅导员。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人和事都将不会是我所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也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做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行,如果你没有准备充分那你还去做什么。模拟第一次班级周活动中,老师点评了我们每个组所设计的班级周活动。那让我深深的明白第一次班级周活动是有多么的重要,我们必须要明白新生所需。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去给予,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样的活动同样需要充分的准备的才行。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8)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并吸收社会资金举办的一种国有民办本科教育机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以后,独立学院这种新型的办学形式首先在江浙地区崛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独立学院在全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愈十年。至2008年,在校生已达186.6万,占民办高校的53.4%,至2009年5月,中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的三分之一。在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时刻,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管理办法》,这是独立学院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的问题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独立学院因其资金来源、办学体制和机制与公办院校有很多的不同,使它一方面,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需要一支职业素质高、业务素质硬的辅导员队伍,两者的有效契合,才能保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健康、快速的稳步发展。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方面,独立学院现阶段发展的特点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自2005年至今,是独立学院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阶段逐步转变的时期,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录取的本科新生,毕业时要统一授予独立学院学士学位,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至此,独立学院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也进入了关键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特色化将成为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一本层次学生而言,三本层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薄弱,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自我管理能力弱。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更是为付出高额学费、代表学院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的第一直接提供者,因此,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等职业素养,更要有紧紧围绕独立学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相比较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办学历程短、校区新、学费高,大多数是年轻的校区,辅导员队伍缺少“以老带新”的经验传承,培训体系也极不完善,而且大多数独立学院最初选聘辅导员的目的,是为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招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以本专科为主,年龄层次也普遍在22~25岁。由于缺乏对职业的长期认同感,又找不到职业方向,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普遍呈现出了流动性大,极不稳定的状况。因此,目前的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现阶段竞争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科学规范、与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相适应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科学化、系统化是独立学院特色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前提

依据教育部24号和2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工作部门必须将辅导员培训工作作为中心重点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在培训计划确定前先行进行需求分析,确立目标,分层次、分方向、有步骤地实施培训工作。我们必须首先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来确保培训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辅导员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专门部门和相关责任人承担培训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工作。而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工作规范、有效进行的前提。如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的制定,培训的组织机构和实施方案设计、培训的内容和模块设计、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反馈制度,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的制度建设,等等。具体举例来说,培训效果反馈不仅是反映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的有效保证。因此,必须从培训效果的硬指标、软指标共同反馈培训的质量。鉴于高校和企业的不同,培训效果的硬指标可以设定为辅导员出勤率、培训内容的有效性等,软指标可以设定辅导员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上课方式、培训师上课风格的认可度等指标。每次培训结束后,一方面,我们都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分析培训中好的方面及不足之处,形成分析报告,以便在下面的培训中,加强对培训效果的控制;另一方面,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培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我们将辅导员参加专题培训的情况明确纳入到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当中,鼓励辅导员认真研究参与培训内容,并将培训的重要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能力。对积极参加各类校内专题型课程培训和各类交流型实践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辅导员将作为评优和外出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以此来有效提升培训效果,从而使辅导员培训工作能够科学化、系统化地构建。

三、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块化设计

1.围绕独立学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适应的辅导员培训目标

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只是帮助辅导员厘定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策略。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决定了辅导员培训目标也必须特色化,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架和培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有特色,最终将体现在对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教育服务工作的水平上,亦能促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特色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培训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有专门的工作领域;三是要强调专门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四是要有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培养的设施;五是要对职业能力有专门的测验和测试;六是要有过硬的专业团队;七是要具有企业家的创新进取精神。其中对职业能力有专门的测验和测试就需要辅导员获得相关专业资质的认定,才能从事相关的学生咨询服务工作。与此同时,获得相关专业资质认定也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激励辅导员朝职业化方向发展的有效策略。

2.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进行特色化的培训模块设计

除鼓励辅导员进修高一级的学位以外,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培训应该更强调实践性和与社会需求的融合性。南航金城学院积极探索独立学院辅导员特色培训体系,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施,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以模块化运作的培训体系。一方面,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辅导、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向为系统培训的着力点进行团队建设,每学期初形成专题培训方案,按学期对辅导员进行分方向的校内课程培训,在培训中实行学分制,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帮助辅导员系统的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让辅导员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选定自己的主修方向,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鼓励辅导员在该方向上进修高一级的学位或者取得相关的权威从业资质认定。另一方面,我们搭建了横向和纵向的团队交流学习平台,横向上建立辅导员年级组论坛制度,不仅加强了同年级不同专业辅导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帮助辅导员掌握各年级学生工作的共同特点及规律,而且能开拓辅导员的工作视野,汲取其他辅导员的成功经验,从而梳理出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纵向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辅导、人力资源管理四个职业发展方向组建团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为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和与企业社会的融合搭建平台。

仅靠简单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辅导员对培训效果的诉求,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性、经验性、业务型、开拓型等特点,我们在培训方法上还采用案例研讨、学术沙龙、《他山之石》简报制作、月讲评公开课、同行交流、走进企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发职业发展主题沙龙、地区家长会、企业家沙龙、校企合作见面会、辅导员暑期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型的学习交流平台,及时帮助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

我们在实施辅导员专题培训的同时,与相关专业资质认定相结合,为辅导员的职业通道发展开辟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在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专业资质认定过程中,采用了校内资质认定和校外资质认定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辅导员在通过校内各类专题培训取得相关资质认定的基础上,推荐其参加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省级和部级专业资格的认证培训,费用由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取得不同等级相关专业资质的辅导员可以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或者开展不同等级的相关专业的工作坊、团体辅导、咨询等工作,增强了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增强了队伍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构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修正模块化的培训体系内容和形式,方可加快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进程,让辅导员们在培训中提高素质与能力,掌握新理念和新管理方法,不断推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9)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标志着我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分制推进,就业制度改革等方面引起思政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内容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高辅导员破解工作难题的能力,并通过科学的培训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与辅导员专业化

1.大学生思政工作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

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明确定位。现阶段在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和社会体制转型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由于社会外部环境的多元化使得他们的个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研究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等特点,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学涯规划、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这都需要专业化素质才能有效进行。而当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整体比较年轻,许多是由刚毕业的学生担任,或由本校的学生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他们往往是由学校到学校,虽然易于同大学生交流,但缺乏社会阅历,在进行“人生导师”定位时力不从心,更多是凭借专业知识和思政技能承担“知心朋友”的角色,并在不断专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人生导师”的角色。

2.辅导员培训机制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辅导员中大部分是由非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的人员担任,虽然在进行选聘的时候,他们都是具备各个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综合素质较高,甚至不乏高学历人才,但由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他们刚进行辅导员工作时很难全面理解和把握工作规律,工作效率和质量很难保证。另外,思政工作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在职前只能靠零星积累,而要保征辅导员孥业素养的形成必须依靠岗前培训和职后培养。即使是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专业化要求形成T型的知识技能架构,即既要专又要博,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科学性要求

1.辅导员培训机制需要规范化、系统化。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及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文件对辅导员的培训方面都有明确要求,高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必须有详细的培养规划,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2007年9月,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上海市的辅导员培训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制定了《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实施办法》,依靠高校,成立了7个培训基地和5个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目前,上海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已成系统化,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构建了分层次的培训体系。从培训层次上分,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横向贯通。从培训方式上,满足教学、科研、实践交流三位一体的不同要求。从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嗣绕学生事务管理、主题教育、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不同专题进行。

而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并不容乐观,学者焦文铭、陆林研究发现辅导员培训缺乏系统规划。不少高校对于辅导员培训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对于培训以走过场、搞形式为主,随意性较强,缺乏计划,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可以依托省部资源,立足校本培训构建分层次培训体系。

2.辅导员培训机制需要和辅导员生涯发展结合起来。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培养满足辅导员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因此在辅导员培训机制中,各高校应要结合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相应层次的培训,辅导员可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锻炼职业技能,激发发展潜能。一部分专职辅导员经过培训,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确保辅导员骨干力量的相对稳定。同时把经过培训,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其他岗位输送,

3.辅导员培训机制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培训机制既要满足辅导员整体的需求,又要满足骨干辅导员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可以按年级、资历和工作分工将辅导员进行分类,针对各类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进一步鼓励和培养一部分辅导员提高专业化程度,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复旦大学培训基地于2008年举办了全国首期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以开放性、研究型课程为主,注重实践,坚持小班化、个性化和长效化,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为发现和培养继续深造的辅导员提供了平台。高级研修班成为提升培训层次,促进辅导员队伍金字塔建设的重要方式。

4.在培训机制中搭建专业支撑平台。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建设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事务人员培养的规范化。美国高教标准促进委员会了“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硕士水平培养指导大纲和专业标准”对学生事务管理的硕士课程的内容、学分、范围、层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知识面涉及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的历史和哲学原理、生涯发展理论、个人和团体干预、学生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等相关领域,实践和实习也是课程的重点。国内高校可以针对校情立足辅导员培训基地,由学科骨干和专家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和导师,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及博士点,纳入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为辅导员提供进一步深造机会,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支撑,促进辅导员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一研究型”转变。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实践性要求

1.在培训机制中侧重实践性学识的培养。

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很难从“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实践和直 接经验的方式获得。高校辅导员在岗前培训和各级职称培训中主要以课堂培训为主,学习了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这些“显性知识”只能满足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求。而思政工作中有很多“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文化性等特点不容易通过课堂传授获得。因此,在培训计划中各高校要通过分析辅导员岗位的胜任特征因素,寻求和发展令辅导员获取“隐性知识”的培训方式。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不应停留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而应融合这些知识展开对于问题情境的“反思”,解决复杂情境问题所应具备的“实践性学识”。

2.在培训机制中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培训效果。

有学者提出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进行应用体验式教学,通过拓展训练、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表现方式来落实体验教学效果。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方式能将知识技能尽快结合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案例教学和分析、小组讨论与实战模拟、心理游戏等方式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辅导员可以尽快掌握心理咨询技巧,了解并熟悉常用的测评工具,学会应对突发心理事件的心理干预能力。在培训中各高校还可以采用教育技能比拼、集体宣誓、才艺展示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另外,实行辅导员导师制在培训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推进培训的实践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自2007年以来推出了以工作坊形式进行辅导员培训,通过个案交流、分析研讨、专家点评等方式,搭建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南京大学在辅导员培训中教授“九分割”艺术疗法,对于收集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心理动向有针对性的作用。

“融技术于课程的教师培训”是从国外刚刚引入中国的先进培训理念,通过以任务驱动、培训导师为促进,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重视评价反思等方式扩展创造思维,有效整合技术与课程,这大大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训模式。辅导员承担思政方面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在培训中可以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高效地使用技术等。其实是通过信息技术学会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方式转变。

四、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开放性要求

1.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以培训机制的开放性保证前瞻性。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要求辅导员不断反思工作现状,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敏锐把握思政工作趋势,积极对大学生特点的动态发展进行科学研究。在培训机制中,各高校需创设辅导员论坛。促进辅导员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深度访谈和广泛研讨的形式,推动辅导员总结和寻找创新思政工作的载体和手段,以适应工作的新变化。

2.以开放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培训工作。

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是实践与合作。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大力建设和引进师资,充分整合校内、政府机关资源、培训机构及兄弟高校等四个方面的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辅导员培训。各高校应利用培训基地的资源整合优势,在导师制的引导下,让辅导员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

3.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必须结合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辅导员的培训机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辅导员培训机制必须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进行。高校辅导员的选聘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这是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基础。高校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完善学生辅导员考核制度,可使辅导员工作目标明确,为辅导员培训提供动力和针对性。辅导员双轨制、评聘教师和校内外交流等发展机制,则为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因此,作为辅导员建设机制的一部分,辅导员培训机制必须和其它关键环节联系起来系统考虑,构建长效机制,理顺辅导员从进到出的体制,从全局上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建福,周娟娟.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2]翁铁慧.培养专业化的大学生辅导员.职业技术,2007,(6).

[3]高向东.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

[4]焦文铭,陆林.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5]陈洁.关于辅导员基地高级研修培训的探索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9,(4).

[6]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9,(4).

[7]杨晓慧.加强高校辅导员培养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高校理论战线,2008,(5).

[8]徐今雅.校本培训价值的实现.教育评论,2005,(1).

[9]周宪.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应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

[10]梁利苹.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11]唐家良.高校辅导员培训创新的若干思考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2008,(9).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10)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一文中提到“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加强辅导员培训对于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水平和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辅导员的具体培训需求是科学建构辅导员体系,提高辅导员培训实效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于2011年11月专门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上海松江大学城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对目前辅导员专业背景下的培训需求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支撑。

一、调研结果分析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也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此次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点的出现直接将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产生影响。

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师资学历有所提高,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较高

在本次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有47人,约占78.3%;具有本科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有11人,18.3%;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职辅导员有2人,约占3%,本科以下学历人数为0.可见,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辅导员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以前以本科为主的队伍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较专业教师群体而言,学历水平明显薄弱。

2.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匹配度低

在本次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39人本科或者研究生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中所带学院的学生专业不匹配,约占58.3%;21人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所带学院的学生专业挂钩,约占.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专业学生专业匹配度较低。

3.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不稳定

在本次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从事了四年以上辅导员工作的仅占40%;等待机会愿意转岗的比例达到了7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家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但是由于高校辅导员被认可度低、职称晋升困难等原因使得高校辅导员归宿感普遍较差,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稳定性较差,流动性比较大。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

1. 辅导员基本素质培训需求仍旧较高

高校辅导员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等工作,围绕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辅导员工作可谓是工作繁琐、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这样的工作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也将辅导员基本素质培训纳入了辅导员培训的重点。在此次发放的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目前非常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训、业务素质培训和心理素质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1%、88%和77%。这样的数据表明,高校辅导员对于辅导员基本素质培训需求总体来看仍旧很高,仍然是辅导员培训的重点。

然而,具体分析这三类基本素质培训需求的比例可以得出,在辅导员基本素质培训需求方面高校辅导员对业务素质具有了更高的要求,所占比例达到了88%,居于首位。由此看出,辅导员在培训需求方面更加注意与自身工作内容相关的业务方面的培训,希望在培训中加大对于专业技能培训、日常学生工作事务处理培训、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培训等;在此次调查问卷发放过程中,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训需求的比例仅占51%,较以往辅导员培训需求而言有所降低。这一需求的降低与高校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综合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次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党员辅导员所占比例达到了100%,这说明高校辅导员在上岗之前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这一培训需求已经有所降低;高校辅导员对于心理素质培训的需求仍旧比较高,面对目前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普遍认为有必要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需要强化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培训。

2. 高校辅导员希望改进陈旧的辅导员培训方式,更加注重辅导员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辅导员培训方式上,此次调查问卷设立了“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其他五种方式。在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这五种培训方式的认可度分别为30%、95%、70%、52%、18%。这样的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对于培训中的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方式需求度已经较低,高校辅导员对于“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培训需求已经有所提高。因此,高校辅导员培训应该更加注重培训方式的改进,提高高校辅导员培训方式的科学性,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 高校辅导员对于自身所学专业培训需求依旧较高

上文中提到,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呈现出的新特点之一即是高校辅导员本科或者研究生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匹配度较低。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这些专业不匹配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很难接触到自己原专业内容。而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相当比例的辅导员仍旧存在着转岗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能将自己原专业有所放弃,必须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自己原专业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此次开放性调查问卷中,所学专业与所带学院专业不匹配的高校辅导员中,占有95%的高校辅导员希望学校应该适当鼓励辅导员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参与自身原专业培训,并采取一定的制度措施保障这类辅导员有机会参与自身专业培训;约有5%的高校辅导员对此类培训采取无所谓的态度;0%的高校辅导员反对辅导员参与自身所学专业培训。

4. 高校辅导员更倾向于辅导员培训采取工作时间脱产集中培训的方式

在培训时间的需求方面,此次调查问卷采取了周末培训、寒暑假组班培训、工作时间脱产集中培训和其它四种方式。这四种培训方式所认可的比例分别为10%、12%、75%、3%.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培训时间上的需求非常集中,希望在工作时间采用脱产集中培训方式,他们不希望占用自己更多的私人时间。由于辅导员工作期间事情繁多、琐碎。脱产集中培训的方式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在培训期间暂时脱离工作上的大量事务,集中精力进行培训,提高自己的培训效果。

5. 高校辅导员更希望结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采取差异化培训方式。

由于目前高校辅导员都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科结构比较复杂。但是他们却都从事着学生工作这一相同的工作。因此,在这种不同的学科背景之下,高校辅导员希望培训内容实行差异化,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年限、职位需求、学科背景、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职业发展目标等,在同一工作目标的指引下,实行按需施教,实行可选择式培训,让每名辅导员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实现完全符合自身需求的培训。

二、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辅导员培训覆盖率低。在受调查的高校辅导员中,仅仅只有15%左右的辅导员参加过省级以上相关部门的辅导员培训。绝大数辅导员还停留在参加校级、基地等辅导员培训。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5%的辅导员希望有机会参加部级辅导员培训,他们更加希望接触高级别、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交流。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缺乏针对性。由于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时间、专业背景、学历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对于培训内容有不同的需求,按需培训则成为了必然。然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培训中,辅导员培训基本实行的是统一制,缺乏针对性。这样的培训方式难以满足辅导员成长的需要,不能有效的激发辅导员培训的热情,使得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影响了辅导员培训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不够优化。目前,高校辅导员存在着师资来源不够广泛,在调查中,有一名辅导员告诉我们“我已经连续三次在辅导员培训时参加了XXX老师的讲座了,我都已经不想再听有关这方面的专题了”,由此可以见看出,培训师资的优化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不断扩大培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师资的优化中,不仅仅需要有学术专家,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也可以担任培训师,普通辅导员之间工作直接的交流,相互担任讲师也可以是师资的来源。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改进

高校辅导员培训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首先要真正弄清辅导员培训的真实需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培训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员培训,真正弄清楚高校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培训只有细分受训对象,找出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这样的培训才会更有针对性,才能满足辅导员的实际需求,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受训对象进行分类:

第一,根据辅导员自身的岗位可以将辅导员分为专职辅导员培训和兼职辅导员培训。在专职辅导员中我们一般根据工作的年限又将专职辅导员分为新上岗辅导员和原在岗辅导员。目前,高校的新上岗辅导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这些辅导员往往缺乏的是实际工作知识。他们的培训重点则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学生工作相关政策介绍、学生工作基本内容、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技巧等从事学生工作的基础知识培训;而原在岗辅导员由于已经具备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他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实际工作水平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因此,原在岗辅导员的培训则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或者是实际工作需要,展开一些提高实际工作水平的培训;兼职辅导员由于除了学生工作事务以外还有许多自身的工作内容,他们的培训内容则应更多关注实用性,需要对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培训。

第二,辅导员培训应该注重个性化需求。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还存在“大锅饭”现象,真正注重辅导员个性化需求的比较少。因此,高校辅导员培训有必要在对辅导员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出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真正需求。例如:处于一线学生工作的思政类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也许更希望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得自身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更加专业化;而处于一线学生工作的非思政类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则更需要一些实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得自身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更加灵活;对于学生工作中、高级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则更需要学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发展战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因此,只有真正进行调研,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工作群体的培训需求。

四、结语

辅导员培训需求研究是提高辅导员培训效果的重要前提。对于辅导员需求研究只有真正深入辅导员群体中,坚持“以人为本”和“按需设训”才能真正研究辅导员培训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辅导员培训的经验,同时进一步对辅导员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科学的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洁.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针对辅导员培训的讨论[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05) ;

[2]郭怡萱,胡玉霞. 论“专兼结合”式高校辅导员队伍[J]. 消费导刊. 2008(18);

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篇(11)

[作者简介]钟向阳(1975- ),男,湖南耒阳人,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朋辈辅导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jk214)、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人本主义体验式培训课程研究”(项目编号:JG12077)和华南农业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朋辈辅导培训课程及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4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90-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60年代始,直到90年代,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简称“朋辈辅导”)在西方学校教育的运用到达高峰。90年代中后期,朋辈辅导被引入我国大陆。至2009年全国已有超过60%的高校建立了朋辈辅导员制度。朋辈辅导员具有信任、理解、情感以及时空的优势,使得朋辈辅导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特点。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朋辈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和重要教育模式。朋辈辅导在我国高校迅速推广,但也存在发展瓶颈。首先,科学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督导工作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朋辈辅导的发育不良和整个朋辈项目的成长挫折。其次,团体建设的问题亟待解决。朋辈团体人数众多,又是专业性很强的组织,因此,团队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朋辈辅导课程培训的设计,但是在内容上,主要是从培训者所擅长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出发组织培训内容,而且在形式上和时间设置上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管理上,普遍采取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缺少对成员人际交往和心理成长的关注。因此,在高校朋辈辅导模式被广泛应用的形势下,高校亟待解决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督导和团队管理上的发展瓶颈。

国外的朋辈辅导员训练模式相对成熟,已经发展出20多种教育课程。Vincent 和Peter(1983)对美国122所高校咨询中心负责人的调查发现,在朋辈培训中运用最广的是Carkhuff和Ivey的模式,其次是罗杰斯(Carl Rogers)的人本主义培训程序和基于Egan研究的系统。Carkhuf(1967)在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人际关系训练模式。Ivey(1971)将Carkhuff模式中的语言行为转成行为反应,而且增加了非语言的向度,发展出微格咨询模式。Egan(1975)提出了现实主义“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强调依靠当事人内在资源,并聚焦当下的问题,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正如Thorne(2003)指出,Carkhuff和Egan将罗杰斯的核心态度性条件化解成结构化的便于操作训练的步骤。

因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就是朋辈辅导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早在1951年,罗杰斯提出了“求助者中心疗法”,将辅导视为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成长过程。他还提出帮助者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对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非常重要,称之是促使求助者积极改变的核心态度性条件。到了19世纪60~70年代,罗杰斯将来访者中心理论从个别咨询扩展到团体咨询,发展出个人成长团体――“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也称“交友”小组)。所谓会心就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真实自我的链接与交流。他假设在一个彼此尊重、彼此以诚相待,大家有感同身受的理解的环境下学习时,自身的积极性能得到调动。本研究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框架,采用会心团体的方式构建朋辈辅导员培训模式,即会心团体的培训模式,旨在提高组员经验的开放性和自我觉察敏感性,进而促进自我的和谐发展;同时,创建良好的氛围,增强团队交流和归属感,使组员在体悟中学习和提高建立咨询关系的核心态度性条件。

二、朋辈辅导员会心团体培训模式的实验

(一)研究对象

华南地区某高校朋辈辅导员经过自愿申请和面试,最终20人参加培训,其中男生2人,女生18人,一年级10人,二年级9人,三年级1人,来自10个不同的学院。同时,随机抽取每位参加者的同专业同年级同宿舍的一位同学组成对照组。问卷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工具

1.自我和谐量表(SCCS)。用于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原因,共有35个项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因子。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可以得出SCCS总分。SCCS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2.情绪智力量表(SEI)。用来测量个体的情绪评价、表达、调节和利用,共含有33个条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含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4个分量表。SEI得分高者更少出现情绪障碍和抑郁,更倾向于乐观和善于冲动控制。

3.治疗关系量表(TRI)。 用来从治疗师的角度评价人本主义辅导关系中的态度性的条件,共含有20个条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含辅导者对求助者的共情理解、积极关注、无条件关注、真诚以及辅导者心理可接近性5个分量表。TRI得分高者说明在辅导关系中态度性条件越充分,越能促进求助者出现积极的人格发展。

4.团体气氛自评量表(SRGCQ)。用于评定团体的凝聚力,包括真诚、了解、尊重和接纳四个因子,共16道题,按5级评分。总分越低,说明团体气氛越佳。

(三)程序

整个课程依照罗杰斯“会心”团体模型设计,每单元不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固定结构。主持人在团体中创造安全、信任和真诚的气氛,努力做到移情式理解每个成员在团体中的“此时此刻”的交流。团体课程共6个单元,2.5小时/单元/周,广泛采用自我描述、定睛对看、盲人散步、信任练习、“热座”和正负反馈等常用方法,以及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知识串联等形式。整个课程由一位心理老师担任主持,配置两位学生助理,而学员随机分成两小组。实验采用前―后测一控制组设计,实验组接受团体培训,控制组不接受自变量处理,所有的学员在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进行测试,所得数据用SPSS17.0整理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朋辈辅导员的自我和谐和情绪智力的发展。从SCCS来看,实验组前后测差在SCCS总分以及自我刻板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可见,会心团体促进朋辈辅导员的自我和谐和情绪觉察的发展。罗杰斯将自我概念视为自己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基础。在自我发展变化中,首要表现就是个体经验的开放性。经验的开放性意味着个体不会采用僵硬刻板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经验开放性强的人,心理防御自然没有用武之地,能够觉察当下瞬间的体验。随着经验开放性增强,体验更加敏锐与丰富,面对各种刺激都能自我觉察,包括对人际交往中知觉力和敏感性的迅速发展。这样的个体会创造性地促进人格整合,达到自我和谐。

2.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和团体气氛的发展。从TRI来看,实验组前后测差在无条件关注、可接近性上得分和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可见,会心团体能促进朋辈辅导员的团体气氛和态度性条件的发展。会心团体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特别是在尊重和接纳方面,为参与者创造了安全、信任的氛围。这样,参与者就更容易放开自己,更愿意让别人接近自己,对别人更容易表现出无条件关注,整体上态度性条件也提高了。正因为参与者有了良好团体气氛和辅导态度性条件的提高,自我和谐和情绪智力也才会得到促进。正如罗杰斯所言:“小组成员的态度会从僵死刻板转向灵活变通,他们的生活方式会从一成不变转向寻求发展,从依赖他人转向依靠自己,从墨守成规转向富有创新精神,从谨小慎微转向接受自身的现实。”

三、朋辈辅导员会心团体培训模式的推广性

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学院,培训只有6个单元(15小时),相处时间相对少,而且也没有对共情和真诚等开展系统深入的培训,只是在活动中自然而然链接人本主义理论而展开讨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在真诚和共情、了解和关注等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变化。但本研究整体上结果显示,会心团体培训模式营造了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促进了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的形成,而且也提高其自我的和谐发展,达到了培训督导和团队建设两大目标,这证明该培训模式是有效的。会心团体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都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其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在协助人们成长和改善人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罗杰斯看来,会心团体能够创造一种关爱、尊重、宽容、理解、安全、自由、支持、鼓励的心理氛围,参与者就能自然勇敢地表现出真诚和开放,能够完全探索和表达自己所有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即可做出回应,最终达到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灵敏度。正如Kirschenbaum(1989)指出,对于罗杰斯的工作,广为人知的是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和冲突解决的技术,然而最为影响深远的是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和以这种理念为基础的治疗方式。当然,会心团体也被运用在朋辈辅导中的训练与督导中,并收到积极的效果。Gourdine(1974)等人还利用会心团体培训成功培养出朋辈辅导员促进者。会心团体可运用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督导和团队管理中,有效推动朋辈辅导工作的持续发展。

首先,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成长和人际交往新途径。会心团体帮助参与者变得“更主动、更灵活,更理解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经验持开放接受的态度,与别人更加接近,更能表达出亲密之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首任主席布根塔尔(Bugental)在总结会心团体的经验时指出,在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社会里,会心团体是使“人际关系重新具有人性”的一条大道,也是“针对当代生活的隔绝而进行的一种文化尝试”,进入会心团体的人不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他们感受人际关系带来的惊奇与兴奋、充实与满足、激动与成长。

其次,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提供持续有效的培训与督导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朋辈心理互助的主要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咨询方法主要强调帮助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由于人本主义的贡献,几乎所有的辅导理论都强调确立辅导关系是决定辅导成功的第一要素。但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建设性的心理气氛放在了首位,帮助者的态度第一,技术其次。本研究结果证明,会心团体培训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发展。这种在会心团体获得的积极的经验可以迁移到实际朋辈辅导工作和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去,成为一种“新的、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第三,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加强内部交流创建一个共同平台。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一般由校级―院(系)―班级―宿舍等层级组成,人数众多,有些学校多达几千人。除了专业老师的督导相对缺乏之外,朋辈辅导员不同层级之间、同层级之间也急需加强交流。如按照会心团体的基本要求,将朋辈辅导员团体合理划分为不同的“会心”小组,每个小组配置1~2位优秀的朋辈辅导员担任组长(促进者)。促进者是经过系统的会心团体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并能按照会心团体的基本原则安排小组的聚会的次数和频率,形成交流的共同平台,为每个成员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这样,朋辈辅导队伍就形成了有层次结构稳定的充满凝聚力和人文关怀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会心团体也可能被误用,特别是由没有受到训练和相应资格的人来担当促进者更容易使团体偏离方向,甚至导致参与者严重和持久的心理伤害。在团体成员的筛选过程中,Hartley等人认为应先考虑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加以筛选(screening for psychopathology),精神病患者、特定的神经病患者、歇斯底里症患者、处于危机中的个人等皆不适合参加团体。这就要求会心团体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促进者的素质培养以及专业老师的督导等方面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使其在合乎职业伦理和法律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

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培训和团队建设是长期的和全面系统的工程。在培训督导方面,一方面,要将团体的和个体的培训督导有机结合。Phillips(1962)等人发现在督导过程中,督导老师能够和学生一起管理整个面谈个案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并强化更多的面谈技巧。另一方面,还能将核心态度、辅导技能以及伦理规范的培训督导有机结合。Myrick(1992)认为培训要注重辅导朋辈所需要的技能。Lewis(1996)认为要注重保密、双重关系、风险评估、建立界线、清楚能力范围等方面监管。在团队建设方面,高校既有利用会心团体强化团队的归属感和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还要提供朋辈辅导员团队足够的物质和制度的保障,如充足资金的投入、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齐全设施的配置等。

[参考文献]

[1]黄建刚,包陶迅.心理委员工作的发展报告――第四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会工作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尤娜,潘福勤,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卡尔・R.罗杰斯.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张宝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英)索恩.人本心理学派代言人――罗杰斯[M].陈逸群,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美)文森特・J.丹德列亚,彼得・萨洛维.朋辈心理咨询:技巧、伦理与视角[M]. 中国人民大学朋辈心理咨询中心,译.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8]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9](美)夏洛特・布勒,埃伦.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陈宝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