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辅导员工作要点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1 10:59:46

辅导员工作要点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1)

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认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如何开展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这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结合工作实践对辅导员工作作初步探讨。

一、主抓学生干部,搞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基石。如何建立一支合格的班级干部队伍?作为一名新生辅导员,我认为,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可量化的班级干部考核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对每个班级的干部采用同样的量化考核标准,可以使学生工作的成绩具有可比性,并明确落实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的组织原则。

二、积极创新制度建设,用制度进行管理

“管理出效益”,而管理得好不好直接由制度决定。因此,要搞好班级管理,必须进行制度建设,而且不能总是拿着老制度进行因循守旧的管理,应该针对新的情况进行制度创新,用新的办法进行管理。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觉性相对较差,诸如爱睡懒觉,随意旷课,教室、寝室卫生状况不好,等等。辅导员老师作为管理者,应该做到“对症下药”。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相应的班干部包寝负责制和教室班干部值日制等。相信在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下,班级之中的种种不良风气定能有所改观。

三、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积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信任你,听你的话,所以关心学生是比较重要的。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是良心活,你找学生谈话的次数是没有要求的,你去十次宿舍和去一次宿舍,在外人看来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但是学生心里却有不同的感受,经常问问学生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和学生一起谈谈理想,等等,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怀的温暖,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有利于更多地了解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做思想工作。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就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开学一个多月以来,我参加了我所带的四个班级各自组织的以“筑梦”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谈理想,谈人生。而轻松活泼的游戏环节更是将我与学生们紧紧融合在一起。

四、加强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心理剧,如《大灌篮》、《美丽心灵》等,观看一些具有励志和挫折教育的影片如《阿甘正传》、《当幸福到来时》等,同时,引导他们以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为题材自编心理剧,同时举办一些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印发一些有关如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并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咨询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不是一件丢人或不正常的事情。这样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感到迷茫时,除了想找辅导员和同学倾诉外,还会去心理咨询室求助。比较严重时,要及早求助于心理医生。辅导员和周围同学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同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不可以随便给他们贴上类似精神病和抑郁症的标签。

2.法制教育方面。一般来说,学生做到了知法,就更能约束自己守法,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法制教育方面,主要是在定期开班会时穿插一些案例,让他们了解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类型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做这方面工作时,尤其要注意不能存在漏洞,比如那些经常不参加班会和团日活动的学生、性格特别孤僻的学生、由于父母一方经常不在家而家庭教育有疏漏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犯错误。

五、努力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能力与素质。这些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宣传能力。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而坚定的政治素养,并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善于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在学生中的蔓延,更应具有较强的政治宣传能力,以抵御不良思潮对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2.兼具服务与指导能力。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能从管理越来越明显地转向了服务,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服务,也为大学生的未来铺平道路。然而服务伴随着指导,要使新时期的高职学生接受我们的服务和指导,必然首先要使学生接受我们的引领,这就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所应兼具的服务与指导能力。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将朋友与师长这两种面对学生的身份有效地结合,并真正实现亦师亦友。

3.熟练使用网络交流媒体。网络时代的辅导员不但要以传统的模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要能够综合利用E-mail、BBS、QQ、BLOG(博客)、微博等网络交流载体。例如,利用QQ建立班级群,可以让班级所有同学在群里进行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同学们喜欢,同时也能拉近辅导员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在BLOG里,辅导员可以写下工作日记和生活感想,可以发表自己对眼下一些时事的看法,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公布奖学金、贫困补助、就业、专转本、自考等相关信息,而同学们可以随时在辅导员的BLOG里留言和咨询。BLOG的最大特点就是隐互,在BLOG中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分别,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者,同学们也不用担心有人会认出自己,因此他们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也会大胆地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要。

总之,我们应认识到,新时期高职学生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富有战略性和艺术性的工作,既要放眼群体,又要聚焦个体,更要依势以策。为此,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善于总结,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2)

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逐渐加快,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这样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贫困家庭学生人数在绝对数量上的增加。由于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所以贫困生在校期间表现出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低,情绪不稳定,思想偏激,对社会的观点和看法偏执,人际关系淡漠等不良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作为与在校生密切接触和指导学生成长的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贫困生思想问题的成因

1、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学生来自不发达地区,其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学生家庭收入低,这是贫困生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次,由于一些学生家庭的原因导致贫困生的产生,例如:父母就业问题,家庭成员长期患有消耗性疾病,父母离异等原因,致使支持学生日常学习的经济来源渠道受阻,导致的经济困难;再次,一些农村学生来源于多子女家庭,家庭负担本身较重,这也是造成贫困生大量存在的一个原因;最后,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不断深入,各项学习费用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这也导致学生家庭负担的不断加重,贫困生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2、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及的成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自卑、焦虑、思想偏激等特点,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要要从其心理特征和成因上进行仔细地分析和鉴别,这是丝线政治教育的根本基础。首先是自卑心理,进入高校后贫困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体现出经济上的拮据,特别在高校阶段,学生处于青年期的开始,心理上过分自尊的特质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对外界评价非常敏感,贫困生通常用回避的方式掩盖或者转移他人对自己的注意,长此以往,贫困生在性格上会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不敢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压力。其次是焦虑心理,贫困生的焦虑心理最主要的来源是对经济条件的过多担心,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同时也要面对困难的经济现状,例如:学费、生活费和社交费用的来源,这些经济上的烦恼会长时期伴随他们,使他们处于一种长期的焦虑状态中。过度焦虑的心理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精神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最后是偏执心理,贫困生一般来源于社会弱势群体,其各项利益经常会受到不良侵害,作为已近步入成年的大学生在成长中经历了社会的不良侵害后,对学校的不良现象也产生了通感的效应,这些负面的影响往往会严重扭曲贫困生的心理,导致他们偏执心理的产生。在他们眼中,社会是黑暗的,学校是虚伪的,人生是虚无的,这是对学生成长极大的伤害。

二、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其次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再次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三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最后,解决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是我国政府的责任,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要点

1、扩大融资渠道,千方百计寻求建立各种助学体系。首先,继续推行奖学金制度,在高校设立了奖、贷、勤、补、减多项措施的助学体系,用好这个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是高校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其次,开拓勤工俭学的渠道,鼓励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合理去的经济条件上的改善。最后,推行助学体系的建立,应该放眼整个社会,将贫困生的服务引向社会、企业和社区,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有效辅助他们日后的就业。

2、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范围内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引导学生不歧视贫困生,同时贫困生也要逐步培养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及社会责任感。特别应该加强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以坦然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

3、引导贫困生克服各种不良心理。如前所述,贫困生往往倾向于自我封闭,不愿意敞开心扉与外界交流,这样不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他们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通过交朋友的方式真心对待和关心他们,以心交心,以情动人,比较容易拆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走出自我,说出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集体中去。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让他们感到你在刻意地怜悯、帮助他们,否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被瞧不起、被伤害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4、进一步细致化和长期化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贫困生内心敏感,遇到困难也不愿意求助他人,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贫困生生活及学习情况,仔细观察贫困生情绪变化,敏感地察觉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困惑,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贫困生的心理解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解决一个又会冒出另外一个,有时下了很大功夫,却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付出十二分的耐心,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在工作暂时没有进展时不能失去信心,而是要长期坚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通过辅导员不懈的努力,贫困生最终会敞开他们的心扉,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 农秀丽,闭剑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2] 沈剑平.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4.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3)

一、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服务。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任务重、事情杂,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分解好各项工作,主要安排如下:

(1)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如:统一时间星期二上午办理学生证遗失手续、每周一9点前上报工作总结等。

(2)做好每周事务性工作的安排,主要包括:学生证补办、下宿舍、学生谈话、随堂听课、学生违纪处理等。

(3)引入有关新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经常性召开网络会议,解决学生日常问题。为日常管理工作上新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

(4)每月召开班级主要学生干部会议,培训有关工作方法,布置有关新任务。

(5)努力抓好学风建设工作,形式多样的开展学风建设各项活动。

二、以党建带团建,不断加大党团员发展考察力度,充分发挥党团员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坚持每月一次考察的党建工作制度,全面对学生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核,主要包括:课堂学习效果、课堂出勤率、班级学生对其的反映情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

(2)提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水平,定期每月举行一次政治理论学习会、讨论会等,使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强化政治理论意识,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和所要发挥的作用。

(3)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参与学生管理,形成学生党员每月一次联系工作汇报制度,将自身所联系的同学和班级或宿舍有关情况向系学生党支部、团总支以书面形式汇报。

(4)建立学生党员联系普通学生制度,根据我系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党员进行分组、分班级、分宿舍建立联系关系。

(5)做好每季度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收集工作,要求全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对待思想汇报工作,切实从自身实际出发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6)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员发展监督机制,对学生党员进行全方位的登记、记录。

(7)以党建带团建,党团合一,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党员、团员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加强与广大毕业生的联系,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意识,促使广大毕业生成功就业,顺利毕业。

本学期,毕业生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确保毕业生顺利成功就业。开学初,要进一步统计好在校学生中未就业的学生名单,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相关问题,及时提供相关就业信息。

(2)加强与广大毕业生的联系,谨防学生在外实习陷入传销组织,影响人身、财产安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及时传达学校对毕业生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工作安排。

(3)及时督促广大毕业生上交就业协议书,以便系部、学校统计就业率和帮助学生办理报到证,按照学校要求在月日前,各班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就业任务。

(4)做好广大毕业生返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安排好各项毕业生活动,让广大毕业生轻松、愉快、文明离校。

(5)进一步帮助广大毕业生做好其他有关工作,如:教师资格证办理、毕业补考、论文答辩等。

四、深入细致的做好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定期举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会,充分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积极帮助“后进生”解决实际问题。

(2)做好每天一人的谈话工作,深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

(3)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听课、走访,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坚持每周两次听课并有记录和每周四次下宿舍走访解决实际困难等。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性活动,增强广大学生的公益心和道德水准,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工作能力。

五、与学校保卫部门加强联系,经常性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提高学生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直以来,本人非常重视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等工作,认为,学生安全了也就是学生工作成功了一半,结合目前的学生素质和思想变化,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与保卫部门的合作,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每月开展法制安全教育讲座,教育广大学生切实保护自身的人身、财产等安全,禁止学生以春游等名义集体出去游玩。

(2)积极开展反、反传销等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公益活动,让、传销远离广大学生。同时,开展、传销等行为在我系的排查活动。

(3)建立系、班级、宿舍的安全防控体系,要求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加强与班级、宿舍的联系,及时反馈信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建立学生安全工作应急反应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

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帮助广大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广大学生健康、愉快的学习。

(1)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解决实际困难。

(2)充分利用计算机系学生工作聊天室和网络会议等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与各班心理委员的联系,全面了解班级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同学建立咨询档案,以便同学日后加以改正和提高。

(3)加强兼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兼职班主任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广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4)定期邀请心理教育专家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广大学生自身排解忧郁等不良情绪提供知识保证。

(5)经常性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压力。

(6)经常性关心关注单亲、父母离异、孤儿、身体残疾、家庭贫困等几类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七、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办好《计算机文化报》,宣传和弘扬典型,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计算机文化报》在我系的各项工作中,应该起到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为我系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供平台,《计算机文化报》在本学期继续坚持每月一期出版的办报方针,全面而有效的宣传报道我系在各项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有以下工作要开展:

(1)定期召开编前会,对编辑、记者进行技能培训,确保记者团队伍的稳定。

(2)坚持版面形式和内容正面宣传不动摇的方针,做好材料的收集和编辑工作。

(3)加强与《工程通讯》、《经贸星空》、《数理之声》、《外语红苑》、《人文之光》、《新余高专报》等校内媒体的联系和沟通。

八、协助级班主任做好本学期各项班级管理工作。

本学期,要继续做好级毕业生班级的各项工作,加强与班主任的工作联系,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努力做好本学期的各项班级管理工作,本学期,2005级主要是就业工作。

九、协助学生工作处宿舍管理科做好B1栋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宿舍管理方面,从本学期起,每周至少四次走访学生宿舍,结合学校宿舍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情况,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学生宿舍学生党建工作,真正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4)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a)-0155-04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与本科院校相比,医学高职院校起步晚、办学层次和类型较特殊,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为全面了解医学生对辅导员队伍整体认识状况和实际工作情况,2012年3~4月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成员,对省内3所医学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组以3所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医学类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学生用)”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0份,回收率为98.3%。问卷包括25项调查内容, 涉及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所需辅导员的帮助、对辅导员认可度及评价、对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培训以及考核等方面。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32名医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并对座谈会所得到信息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心中辅导员应具备的品质前3项为:“沟通交流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占83%;“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占61%;“阅历丰富,能够做学生人生导师”的占57%。另外,学生也对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年龄、学历及所学专业也有较高的要求(表1)。这说明学生对辅导员的需求不仅仅是从自己专业的学习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关注辅导员素质和平时的工作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医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是较为合理的,希望多一些高学历的、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要求辅导员最好能够有亲和力,与同学们经常沟通,有较为丰富的阅历,可以给学生正确的人生指引。

2.2 医学生与辅导员的交流情况

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应该是大学生最亲近、最应信赖的人。但调查中发现,在辅导员与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情况交流上,每学期3次以上,时间累计超过2 h的只占53%(表2);问及学生遇到困难向谁求助时,选择大学同年级或高年级同学的占32%,家长占23%,辅导员占21%。由此可见,辅导员与学生真正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学生遇到困难时,求助最多的是大学同学和父母,选择辅导员帮助的不到1/4,这势必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使辅导员难以真正起到帮助同学、解决学生困惑的作用。

2.3 医学生对辅导员沟通、帮助的需求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辅导员与学生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为面谈,占51%,其次为电话沟通,占35%;多数学生认为建立辅导员与学生深度谈心制度“非常必要”;希望获得辅导员提供帮助的前8个项目为:“协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及时解答思想上的疑惑问题”、“在我最困难时给予鼓励”、“在入党方面提供指导”、“代表同学利益与学校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在我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协助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表3)。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需要与辅导员进行面谈,形成谈心制度,强化双向沟通;希望辅导员能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要求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解答思想上疑惑、困难时给予鼓励、入党上提供指导等多方面给予帮助。

2.4 医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及评价

调查发现,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满意度最高的是“管理水平”,其次是“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表4)。在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程度上,73%的同学认为“辅导员工作非常辛苦,效果好,同学们满意度很高”。在评价辅导员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的角色定位上,50%的同学认为“80%以上辅导员能做到”。由此可知,辅导员做的大量工作,是非常辛劳的,同学们是给予肯定的。

2.5 医学生对辅导员教学、培训的看法

从调查中得知,有7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承担教学任务。在对“辅导员如果承担教学任务,应该承担哪些课程”的选项中,选择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党课团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表5)。在辅导员应该加强哪些方面培训上,有4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能力”。这说明,同学们希望辅导员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力。同时,对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6 医学生对辅导员考核工作的认识

从对于辅导员考核调查中发现,同学们的选择具有明显的一致性。65%的学生认为“对辅导员的定期考核非常必要”,有80%的同学认为“辅导员工作考核中应加入学生评价环节”。这说明学生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客观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促使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7 医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建议

从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同学们对学校、辅导员组织开展的活动印象最深的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占25%,其次是“特色主题班会”,占21%。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同学们认为辅导员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发挥班团和学生会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发挥辅导员自身作用,重视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开辟新型宣传阵地,如建立网站等(表6)。同时,强调辅导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对学生未来就业方面做出更好地指导。

3 讨论

3.1 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文件精神,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为目标,以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不断改进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工作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敬业爱岗、结构合理、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辅导员队伍[1-2]。严格落实辅导员岗位配备要求,努力改善辅导员学历结构,建立辅导员工作规范,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全面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任务,坚持做到以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为重点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以学业指导、生涯规划辅导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指导;以专业化管理服务为重点的学生事务管理;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重点的生活指导;以妥善处理涉及学生各种冲突、矛盾为重点的校园稳定工作。建立辅导员工作规范。根据学校工作周期性规律和学生工作特点,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条例,制定辅导员工作规范,建立《辅导员工作手册》。同时,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实行学校和系(部)“双重领导”体制[3]。

3.2 强化辅导员与医学生的交流沟通

沟通是教育的前提,辅导员只有在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育[4]。面对学生中各类复杂的思想矛盾和具体的实际困难,除了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外,更离不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的沟通和理解,靠和风细雨、细致入微的说服和帮助,及时有效地疏通和引导,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生工作的力量,体会到组织的温暖和学校的关爱。大学生都渴望受到重视和尊重,渴望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渴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希望辅导员是一个能够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帮助自己的好朋友,增强与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辅导员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随堂听课”、“与任课教师联系”等制度,以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规范工作程序。要坚持辅导员进住学生公寓制度,健全以辅导员为骨干,以公寓学生党团组织、自治组织、后勤管理机构为依托的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提升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要通过辅导员身份角色转变,以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构建广泛的沟通渠道,合理选择沟通方式;注意学生反馈信息,防止沟通出现静态特征;加强辅导员沟通技能训练,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等,真正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3.3 切实转变学生教育管理方式

要全面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群体,随着90后成为高校学生主体,辅导员的工作面临革新,高校学生已经不是简单的受管理群体,这些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善于个性表达、渴望自我管理、渴望被肯定、渴望自我展示、注重维护隐私和有主见但还没有形成定见等。因此,辅导员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摒弃一切与新时代所不相容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面对具有新特点的学生,辅导员必须不断更新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与教育模式,坚持“学生本位”思想,将“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即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置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依靠学生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地运用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认真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需要做的不同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实现思想教育与科学管理的有效融合[5]。同时,努力建立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克服把学生纯粹视为教育的对象,思政工作就是在政治上、道德上纠正学生的偏差,就是单向的规范人、教育人的工作理念。辅导员只有与学生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师益友的关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引路人。

3.4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收入水平和待遇

学校在收入分配中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保障辅导员待遇,确保辅导员能专心致志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提高辅导员薪资标准,合理确定基本工作量,使辅导员工作量与其收入成正比,确保辅导员实际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学校同等条件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建立专项津贴,根据量化标准与实际情况,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无形支出予以适当补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将辅导员明确纳入教师编制,从职称、工资待遇、住房补贴等各方面予以倾斜。

3.5 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采取集中培训、定向培养、重点资助等形式,分期分批对辅导员进行系统轮训,使辅导员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学历、职称结构明显改善。重点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生活指导等职业化培训,鼓励专职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和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要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题培训,强化骨干培训,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研究经费,组织编写辅导员培训教程,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经费和有关鼓励政策。鼓励辅导员攻读与工作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支持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党课团课等课程教学工作。

3.6 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评价体系

学校制订符合实际的辅导员考核制度,使辅导员队伍考核“有章可循”是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6]。根据辅导员岗位要求与特点,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常规工作与突发事件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完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考核办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考评制度,形成学生、系(部)、学校评价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对考核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奖励和评优鼓励,将辅导员表彰纳入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对于优秀辅导员要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干部选拔中予以优先考虑。

3.7 构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发展平台

采取有效措施,冲破辅导员的“职业尴尬”,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指导[7]。要结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他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一部分辅导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专家。通过成立辅导员工作论坛、工作室、工作沙龙等载体,建立专业团队、科研团队,配备专业导师,以课题立项、工作交流研讨等方式,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焦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要合理设置辅导员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完善评聘办法,破格晋升工作业绩突出的辅导员,还要依据辅导员的岗位特点、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的级别待遇。同时建立辅导员合理流动机制,把工作表现优异,干有能力、学有专长的辅导员选拔到党政管理岗位,推荐到教学、科研岗位,使辅导员真正将其工作当成一种职业、一种事业来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R].教社政[2005]2 号,200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 号,2004.

[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2006.

[4] 刘观金.福建省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19):222-223.

[5] 唐家良,季怀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及其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72-74.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92-01

随着2010年3月我校被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为普通高等护理专科院校以来,在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相应地对我校的辅导员工作有了更多的要求。现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和工作体会,浅谈一下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以及对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一、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 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以看出教育部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教师和干部,辅导员具有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身处教育、服务、管理学生的第一线,与学生交往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高校辅导员承载着莘莘学子、家庭乃至国家的未来。因此,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要清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想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育人使命,自身就必需是多面手、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难点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难点。

1.辅导员自身心理压力在不断地加大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内涵也在不断扩展,这些变化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去学习和适应,寻求合适的工作方式方法。面对众多的学生,尤其是现在个性鲜明、多元化明显的学生群体,都要求辅导员有应对学生新特点,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政队伍,也是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根本性保障,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多重压力。一是工作压力,二是角色职责的压力。再加上辅导员自身面临的经济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这些压力逐步地影响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明晰

辅导员职责宽泛,以致辅导员队伍在评价、考核中无章可循,难以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标准。随着工作内容的不断拓展,自觉不自觉中被冠以“什么都做,就是不用上讲台教书”。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就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往往都归责于辅导员。这其实严重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3.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辅导员对其管理的难度相应地加大。

三、对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概括上讲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党建工作以及就业向导等方面。辅导员在具备良好素质的前提下,做好辅导员工作要注重整个过程的管理,量化工作,做好分割,在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1.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学生日常管理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辅导员要利用年级大会等多种场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刻苦学习,同时制定晨读与晚自习制度,督促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要通过召开安全与纪律教育大会,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纪律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学生在校安全。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能示范带动全体同学,以点带面。辅导员应充分信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中的带头作用。对学生干部管理要明确责任,根据特长安排工作,做好良性运转,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比如评优和入党要优先考虑,此外,辅导员要经常性地与学生干部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干部工作中的存在的误会和分歧。

3.加强重点学生教育管理

这里所说重点学生主要包括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员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帮助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方面,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切实执行学校相关政策,把各项助学金都发放到困难学生手中,真正让贫困生感受到国家及学校的关心。同时,辅导员要采取集中开会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同学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完成学业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动力。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员要经常与这些同学进行谈心,以最大的耐心和最诚恳的态度听这些同学的诉说并进行鼓励和正确引导,同时让班干部、党员与这些同学更多的沟通交流。通过这样一系列形式,使他们树立健康的心理,更好地完成学业。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员要组织他们同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对于个别学习特别困难、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要找其进行谈心,并组建帮扶小组,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这些同学,使其恢复信心,逐步提高成绩。

4.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辅导员要掌握就业政策,熟悉就业流程,对学生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结合学生个人情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积极收集就业信息,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指导。做好学生推荐省内省外实习等工作,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总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在培养学生成长和成才路上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要清醒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面对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难,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素质和能力,肯定自我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把握工作主旋律,为学生成长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裴成功、袁智强.浅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科教文汇. 2007

[2]余德淼.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队伍建设.硅谷.2009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6)

2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虽然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辅导员的数量配比也做出了相应的约束,但是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2.1缺乏责任心,不安心工作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一般来源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以及不满于现状的工作,导致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辅导员对本职工作不满意。很多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自己职业生源中的一个过渡,而没有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自己毕生的事业来看待,从而辅导员在工作时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管理中,而是将精力放在如何转换到别的岗位或部门中;二是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比较繁琐,而且没有所谓的“大事”,因此辅导员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样他们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例如辅导员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处于情面因素,采取得过且过的方式,甚至一些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时,他们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及时开导学生,结果造成学生的成长出现问题。

2.2奉献意识不高我们不可否认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非常大,而且从事的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但是辅导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却不高的现实,但是其决不能成为辅导员消极工作的理由。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会以薪酬福利等作为自己工作业绩差的借口,其实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辅导员的奉献意识不高。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公共价值,以至一些辅导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商业活动,影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2.3创新意识不浓由于辅导员工作具有平凡与繁琐的特点,导致辅导员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首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影响着辅导员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工作的繁琐影响着辅导员的创新激情,辅导员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甚至常常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辅导工作的创新问题;其次辅导员的业务理论功底比较差。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文化层次结构分析,发现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学科专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样导致他们的理论基础功底不强,进而会影响到辅导员对具体工作的创新。

3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辅导员工作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要重视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且将其纳入到高校重要议事日程中,组建以高校党委领导负责的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构,强化高校各个部门的职责,落实师德师风的建设责任;其次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师风规章制度。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制定符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规则制度,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约束辅导员不规范的行为。

3.2加强对辅导员个人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辅导员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针对高校辅导员所存在的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问题,我们要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只有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才能保证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影响到工作,也不会将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学生;其次培养辅导员的团结协作精神。高校属于一个大家庭,其成员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后勤管理人员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因此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求辅导员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处处以学校的大局为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主。

3.3完善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辅导员的个人魅力是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与感染学生的重要因素。完善的个人魅力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与完善辅导员的个人魅力:首先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应对各种事务的处理能力;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分析与总结自己的缺点,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正。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缺陷,但是关键就是要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最后辅导员要注意为人师表,诚心实意关心学生成长,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进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的导师;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帮助学生进步与发展。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7)

[作者简介]陈小花(1980- ),女,广东河源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66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77-0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给予了确认,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辅导员管理的新途径,保证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顺应高校辅导员自身成长的诉求。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管理方式

(一)职能型管理

“职能型管理的特点是按专业分工设置管理职能部门,各部门在其他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命令,每一级组织服从上级的指挥及听从几个职能部门的指挥。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功能,缺点是容易出现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破坏统一指挥原则。”①我国部分高校辅导员目前的管理方式,就属于职能型管理方式,即学校和院系对辅导员进行双重领导,辅导员编制在各个院系,院系分党委对辅导员进行直接管理和领导,学生处只负责宏观上的指导。②

这样的管理方式优势有两个:一是工作效果可以得到保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同步效应,大量效果是在实施教育之后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并且在“诱因”的激发下才会呈现显著变化。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部和院系对辅导员队伍的长期、有效的管理,使这支队伍保持相对稳定,掌握学生的规律,使得各项工作的效果基本得到保障。二是工作效率相对比较高。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助贷、违纪、就业以及学生的突况等一系列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各院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而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兼管理与服务于一体,凡涉及学生的事务性的工作都与辅导员有关。因此,将辅导员归口于学生工作部和院系管理,可以使辅导员工作效率相对比较高。

职能型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辅导员教师身份管理缺失。因辅导员的业务指导部门是学生工作部,而日常工作安排、人事关系、年终考核、组织关系又受院系负责的双管体制限制。学生工作部作为校行政管理部门,是非教学部门,在教师的课时、科研、职称管理方面出现无人理、无人管的状况,容易造成高校辅导员职能不清,管理混乱,辅导员作为教师身份在教师的群体中难以找到其恰当的位置。二是对辅导员的“重用不重养”。学生工作部和院系的双重管理,均是强调辅导员业务工作落实的情况,辅导员职称上硬件要求的课时、论文、职务职别的评定却不属于学生工作部和院系的管理范围,这就造成了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着“重用不重养”的状况。

(二)直线职能型管理

直线职能型管理方式是现实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吸取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长处,避免了其短处。以直线指挥系统为主,同时利用职能部门的参谋作用。领导集中,职责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高,既保证了组织的统一指挥,又有利于专业化的管理。目前我国个别高校的辅导员管理是使用这种管理方式,即学生工作部和二级学院对辅导员双重管理,编制归学生处管理,各学院对辅导员只进行日常工作的领导。学生工作部对全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安排。

直线型管理方式的利处体现在对辅导员最简单、最便捷的管理。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基层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深入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生活在学生身边,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高校学生的管理顾名思义归学生工作部和各院系管理,因此由学生工作部和院系对辅导员进行管理,在辅导员的工作业务管理上最简单,也最便捷。

直线型管理方式的弊处体现在学生处行政部门不能给予教师身份的认可,忽视本职工作、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导致定位偏差和辅导员职业认同差,辅导员或只做思想政治工作,或只管具体事务,出现“只重一头”的现象。

二、辅导员队伍扁平式管理新方式的探索

目前,辅导员队伍管理采用的职能型和直线职能型两种管理方式,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初期阶段性的产物。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它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不能充分体现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功能,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多部门管理之下,工作千头万绪,不仅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活动指导工作、行政事务工作,还要承担一些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更要时刻准备着处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整日疲于奔命应付繁杂事务的辅导员容易在身份认同上出现窘境,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呼唤管理方式的设计应该更加注重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扁平式科学管理的探索和推行势在必行。

(一)扁平式管理方式的内涵

扁平式管理,亦称扁平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意在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扁平化管理强调以工作流程为中心、企业信息的充分交流以及企业资源与权力的适当授权。扁平式管理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使用,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二是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该管理结构的主要优点是“管理层次少、管理人员人少,有利于节约管理费用,也缩短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距离,利于改善和加强纵横沟通;也有利于促使下属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同时,由于纵向沟通距离缩短,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提高效率。但由于管理幅度加大,可能加重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下属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否则容易出现失控的现象。” ③

(二)扁平式管理的运用链条

目前非扁平式学生工作管理的链条是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校级党委职能部门、校行政职能部门、校团委、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在这个行政链条中对辅导员具有直接、间接业务指导或有工作指派关系的部门一般有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校办、党办、学生工作部、财务处、校团委、后勤部门(公寓管理中心、校医院)等。这种分散的业务领导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使辅导员处于被多头管理的境地。此外,这种管理链条直接强调的是对辅导员“用”的管理,而未能涉及辅导员“养”的管理,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扁平式管理即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成立由校党委直接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包括学生工作部、二级院系、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行政系统管理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和日常事务等;党委系统管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人事调动等;党政协调管理辅导员的准入制度、培训制度、业绩评价、职称职务升迁等相关制度、队伍建设等。学校党委和行政管政策、管方向、管宏观,各二级院系管条件、管待遇、管工作。 这样可以避免辅导员队伍被多头管理,忽视身份、只用不养的情况。

(三)高校辅导员扁平式管理的目标

根据管理学的原理,目标管理是确保执行力、实现管理成效的方法。借鉴扁平式管理在企业的运用,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可以设定以下目标:一是有位才有为,实现双重身份的培养。高校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积极为辅导员创造“有位”的环境,进一步激发辅导员的“有为”,保持队伍的战斗力。二是有为才有专,实现双线成长与培养。结合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让辅导员在教师和干部身份上得到双线的成长,双线的认可,双线的“有为”,继而鼓励每位辅导员都在双向成长中侧重的专长领域,并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直追求的事业,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三是有专又有职,实现职业化、专家化培养。强调对辅导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辅导员的身份、角色进行科学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评价体系,重视辅导员个人发展,培养专家型、职业化的辅导员。

(四)高校辅导员扁平式管理的原则

目前,针对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管理时,应注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相结合。但管理作为一个行为,应该设定一定的基本原则,为管理的实施提供一定准则,让执行有章可循。我们认为应该设定以下几点原则:

1.“严”,制定科学的准入标准。选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的基石。高校辅导员人员选聘时在教师身份方面应要求具备学科的专业水平、通识文化水平、一定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伦理和心理方面的人格等。在干部身份方面应要求高校辅导员原则上应该是中共党员,道德品质高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作风正派,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等。

2.“实”,构建规范的管理体系。作为委员会成员的教务处、社科部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直接的管理,明确辅导员的教学职责,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教学安排、工作量统计、考核等,规范辅导员的教学管理。在日常学生工作事务管理方面,作为委员会成员的学生工作部、二级院系对辅导员进行直接的管理,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学生日常事务工作进行统一安排、统一统筹、统一管理。制定相应科学的考核、激励体系,并就其日常管理工作、学风建设、就业服务、心理咨询等相应工作的管理要求。

3.“高”,探索辅导员队伍的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加强整体规划统筹考虑,要研究推进辅导员双重身份的交叉融合,提高教学水平,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公共理论课与思想教育理论课的任教实践机会;同时增强辅导员的业务水平,确实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还要创作条件,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实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优化。

4.“专”,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委员会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一方面,要制定倾斜政策,充分利用全国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的优势,加快辅导员学历、学位层次。另外,还要将辅导员的学历、学位提高纳入全校师资培训计划,享受与专业教师同等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重点培养骨干,实施辅导员名师工程。积极树立辅导员队伍的品牌形象。首先,对辅导员中的骨干分子进行重点培养,强化辅导员基本功的提升,包括教学技能、开展主题教育班会能力、谈心技能,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次,加强辅导员实践学习的培训。让辅导员走出去,到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国内重点高校挂职锻炼,增长见识,拓展工作思路。再次,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素质。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安排辅导员参加国内外脱产进修学习、参加专题会议等。

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的特殊性,赋予了其管理方式也应该有其特殊性,我们应结合两者特点,构建一种“用”“养”相结合的扁平式管理新方式,实现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科学管理。

[注释]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师生比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一个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工作负荷高的状态,导致了辅导员的学习、工作被日常的繁琐事务取代,广大辅导员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稳定,更是 12 小时上班,手机 24 小时开机待命。在这种状态下辅导员往往身心疲惫、工作热情逐步减退,变得麻木、冷漠,出现了对各项工作应付了事、执行力弱化的情况。同时,辅导员阅历不深、经验不足、研究不系统与时代环境变化、学生素质变化、学生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辅导员工作专职而不尽专业,从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实来看职业化发展中的专职配比、资格认证等已具备,但内在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精神方面,尚不系统、即不完备也不显著。这些都在客观上对辅导员的能力和精力提出了极限性挑战。

由于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一些辅导员对自己职业角色缺乏职业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为辅导员职业声望低下,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是认为辅导员工作性质特殊、内容重复、事务繁忙、琐碎、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很难激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三是目前有部分辅导员存在分流问题,队伍流动性大,工作缺乏稳定性,职业寿命短,大多数辅导员不愿意一辈子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很多高校,辅导员职称发展瓶颈仍然存在,由于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标准、职称评定的学科支持,辅导员队伍很难评上高级职称。此外,职业化发展后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出现了流动过快的趋势,“辅导员”成为了某些人职业发展的跳板和某些部门的“人才蓄水池”,辅导员随时随地都面临着转岗、轮换的可能,而轮岗、抽调走的又是辅导员队伍的骨干力量,长久以往,不仅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稳定,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2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必要性

辅导员沙龙作为推动辅导员探讨工作、交流经验、共享成果、提升工作能力的平台,是高校改进大学生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性尝试。该活动旨在通过专题研讨、主题发言、交流讨论、学习走访等多种贴近工作实际的形式启迪思维,共享经验,从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意识、自主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辅导员队伍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工作内容变化多端,工作方法形式多样的高校教师群体,他们可以在最短时间体察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对学生问题做出最及时的反应。高校辅导员群体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依靠。为辅导员创造交流平台,是总结创新性学生工作成果,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内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都率先将沙龙形式引入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辅导员沙龙作为增强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和提升辅导员执行力的有效措施应运而生。2006年,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辅导员沙龙”,旨在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辅导员队伍研究工作、交流经验、共享成果的互学互动互助氛围。大家热烈讨论研究诸如“大学学习的适应与转变”、“如何看待社会潜规则”、“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等课题。这种课题研讨活动使辅导员们掌握了很多有利于开展学生工作的方法理论,而且对辅导员工作产生了持久热情。

合肥师范学院辅导员协会(前身是安徽教育学院辅导员协会)成立于2006年10月20日,是安徽省第一家辅导员协会。该协会先后组织辅导员集体备课会、组织辅导员开展各类集体观摩、学习考察活动、协助学生工作部组织辅导员培训、辅导员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各类辅导员征文大赛、辅导员系列讲坛、演讲比赛、迎新年晚会等学生成长导航活动并开展旨在增进辅导员内部友谊交流的文化活动。经过7年的打造,该协会已成为辅导员交流沟通的温馨家园、辅导员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辅导员沙龙意义深刻,每一位参与的辅导员可以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这里倾诉,在此交流平台上,辅导员工作得以平稳有序发展。辅导员可以在沙龙里交流工作感受,沙龙是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专家化的需要,为辅导员搭建交流平台,很有意义,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分享经验,使辅导员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宽。

3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辅导员沙龙的参加对象为在岗专职和兼职辅导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学院(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相关专业教师和特邀嘉宾。沙龙以专题讨论、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为形式,将主题相关的,或知识,或案例,或情景梳理展示给参加者,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并总结出一些可以探讨的焦点;参加者围绕主讲人的观点和提炼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高校应该如何应用辅导员沙龙呢?本文结合相关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选择合适的主题

这是辅导员沙龙成功的前提。沙龙常见于学术活动中,在青年学者群体内也比较流行,原因之一是他们积累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也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主题比较容易选择。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辅导员由于知识架构和社会阅历等不同,在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执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沙龙主题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坚持实用性和思想性。从辅导员日常工作着眼,选择一些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开展沙龙。同时要兼顾思想性,因为作为辅导员不但要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懂得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等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为学生释疑解惑,析事明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循序渐进。从辅导员自身谈起,为什么选择辅导员工作、心得体会、职业规划等,让困扰辅导员的一些重要问题能够得到很好地释放,增强对自身从事工作的认可度。三是大小适中。题目太大,则难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题目太小,则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讨论的展开,甚至导致学术沙龙草草结束。

3.2合理确定时间、地点和人数

这是辅导员沙龙不流于形式、不发生变异的关键。在时间选择上,不能与辅导员上班时间冲突,而只能选择晚上或者周末,但又要考虑到辅导员对家庭的照顾。一次沙龙的持续时间以两个小时为宜,过短则不利于问题的展开和思维的发散,过长则难免重复或者分散主题。另外,考虑到沙龙需要事先的准备和事后的总结,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频率不宜过高,一般以每个月不超过一次为宜。就地点而言,沙龙一词的本意为客厅或会客厅,应当尽可能在轻松、舒适的地方举行,例如茶室、咖啡厅、配有小型圆桌的办公室、不宜安排在教室、会议室等过于严肃和正式的场所。就人数而言,以五到十人为宜。过多则不利于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也不利于控制沙龙的节奏和进度。过少则很可能形成冷场,也不利于信息的聚集和思想的碰撞。

3.3妥善安排程序

这是辅导员沙龙成功的保障。总体而言,沙龙包括举办前的准备阶段、沙龙本身和结束后的总结与考核阶段。在准备阶段,要确定沙龙的时间、地点、参加人、主题和程序等,并将相应事项通知到沙龙参与者,并且要求他们作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准备发言提纲等。学术沙龙本身一般包括开场白、主题发言、自由讨论、总结四个步骤。在此阶段,主持人的控制和引导十分关键。如果有偏离主题,主持人应当及时阻止;如果出现冷场,主持人要及时发言以活跃气氛;如果争论过于激烈,主持人可以暂时搁置争议问题;必要时主持人还可以宣布茶歇,喝喝茶、聊聊天,吃点零食。另外,主持人应当记录每位发言者的思想闪光点,做好总结和点评,寻找不足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总结和点评应当以鼓励为主。

4如何加强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辅导员要集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与服务三位于一体。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会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开展思想工作。要千方百计拓宽知识面,通过阅读或者调研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督促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要进步。高校要以辅导员沙龙为载体、辅导员要以辅导员沙龙活动为契机,齐抓共管,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做好辅导员沙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辅导员沙龙建设,顶层设计是方向――针对辅导员沙龙制度建设存在的民间化、碎片化等问题,顶层部门应注意沟通协调,兼顾多重问题,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彼此矛盾。同时,积极推进辅导员沙龙队伍支撑学科的顶层设计,逐渐构建与辅导员沙龙工作相匹配的学科研究体系。要出实效,沙龙活动的开展一定要精心策划,设计好每次活动的主题思想,活动中主题思想突出。

(2)辅导员沙龙要制度化,制度改革是保障――高校应对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界定,积极推进辅导员沙龙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引导辅导员从繁忙的“非本职”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摆脱“保姆式”的发展模式,探索“人生导师型”的成长路径。

(3)加强辅导员沙龙建设,社会锻炼是方法――辅导员承担着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教化职责,其自身的社会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应积极推动辅导员的社会化建设,组织辅导员到政府、企业、社区等交流学习,增强社会化认知,使其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影响。所有辅导员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把好的做法进行总结。

辅导员沙龙活动自由、氛围宽松和谐,有利于辅导员之间沟通思想,交流经验。辅导员沙龙的举办,有效提升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执行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沙龙是全体辅导员的港湾,每个辅导员可以在这里谈心得,倾诉烦恼。同时,辅导员可以从沙龙大家庭里得到理解和支持。辅导员之间只有不断保持联系和交流,才会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整个辅导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辅导员沙龙必将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项目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项目名称: 以辅导员沙龙为载体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4JFYBC06

参考文献

[1] 王进才,李雄鹰.学术沙龙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探析[J].高教论坛,2011(7).

[2] 唐松林,左彩虹.学术沙龙与知识创新――兼对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J].高教探索,2007(4).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9)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119-03

一、高校辅导员的成长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成长,指的是一个具有一定阶段性、连续性的动态的发展成熟的过程,包含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的内涵。社会化指的是辅导员通过从事学生工作,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习得与辅导员相匹配的角色期待和规范,内化辅导员的社会价值标准,适应辅导员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个性化指的是辅导员的个性意识觉醒、人生体悟升华、工作艺术成熟、独特风格形成的过程。

从广义上理解,辅导员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过程。辅导员的社会化就是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辅导员工作水平,使自己成为辅导员大家庭中的一名合格成员。辅导员的个性化是指逐步形成个性的过程,即逐步形成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并由此构成了个体鲜明的品质特征的过程。社会化是辅导员成长的起点,没有社会化,辅导员就不可能胜任学生工作;个性化是辅导员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验的积累,方法的娴熟,辅导员的工作逐渐达到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地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出独特的个性化的风格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成长路径的阶段分析

1.入门学习期

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一年左右,即刚入职一年的辅导员。这个阶段是角色获得阶段,取得了“辅导员”的外部称呼,但由于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化水平较低,处于这个阶段的辅导员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繁杂的事务工作、新生的适应与调整、班集体和团支部的建设与规划、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让新任的辅导员感到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这个阶段辅导员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个阶段的辅导员,首先应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接受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开展岗前培训使辅导员了解学生工作的基本概况、工作方法、注意事项,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培训,使辅导员了解具体的工作方法等等。通过加强培训工作,让辅导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减轻工作的盲目性和不适应性。其次是通过开展新老结对、新优结对,给辅导员配备班主任和学生工作助理等,一方面给新任辅导员提供更多的一对一的经验传授与交流,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另一方面切实减轻新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2.调整适应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大概是工作了2-5年左右。进入这个阶段,辅导员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调整角色,更新自己的固有观念,适应学校和院系的工作环境,适应班级学生的现状,逐步适应辅导员工作的基本需要,他们在打破传统观念,调整角色期待的过程中会感到观念的冲突纠结,难以取舍,面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时会感到迷茫困惑。

对于这个阶段的辅导员,首先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认准职业发展方向,尽早确立人生目标。其次要引导他们开展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感,谋划自我发展的前景。

3.成熟稳定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大概是工作6-10年左右。进入这个阶段,辅导员的角色开始稳定,能熟练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进入相对稳定状态。

对于这个阶段的辅导员,首先要加强专项技能培训与学位提升。这个阶段的辅导员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时,会激发他们较强的继续深造的渴求。学校应从关心与培养的角度,帮助辅导员进一步学习专项技能或进行学位提升,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课程深造等。其次要在辅导员的职称评聘中充分考虑其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不能把指标仅集中在论文、课题和课时上,要充分考虑到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将学术成就与工作实绩结合起来,对副高职及以下的职称评审应侧重工作实绩。最后,针对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工作倦怠问题,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降低辅导员的工作负荷与工作压力;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要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辅导员心理调节能力。

4.发展创造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大概要工作10年以上。这是辅导员的角色发展阶段,随着工作、学习以及思考的深入,辅导员开始有意识地探究学生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研究学生工作的经验与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游刃有余。从成熟稳定期到发展创造期,需要将工作实践思维转换为理论研究思维,难度很大,能否实现这个质的飞跃,是一般辅导员与专家型辅导员的根本区别所在。

对于这个阶段的辅导员,首先要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或提拔担任学生工作领导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或将其聘为辅导员导师,对刚入职的年轻辅导员进行工作指导、经验交流从而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其次是根据辅导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分工与分化,让这个阶段的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就某一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争取早日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辅导员内部因素

第一,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辅导员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道德品质是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基本品质,政治立场坚定,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道德品质良好,才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工作,这样才能保持成长发展的良好内驱动力。一个不热爱学生工作,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跳板”的辅导员,很难在辅导员职业上获得成长。

第二,专业素养。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学生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学生发展指导水平等。辅导员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熟练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这是辅导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辅导员获得成长的逻辑起点。

第三,职业发展能力。包括较强的职业成就感和较少的职业倦怠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研究能力等。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能力对于完善自身能力结构、体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的成长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2.外部环境因素

第一,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相应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等。自从2004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各省市也出台了上述两个文件的配套文件,明确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社会各界也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中的重要地位,辅导员迎来的职业发展进程中社会环境最好的黄金时期。

第二,中观的学校和院系环境。包括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落实和配套程度、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指导等。学校和院系的环境影响对辅导员的成长具有直接的关联作用。学校和院系为辅导员提供宽松的环境与良好的平台,积极引导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就能促进辅导员的快速成长,反之就会制约甚至是阻碍辅导员的成长。

第三,微观的班级环境。包括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学生成长进步带给辅导员的满足感、辅导员与学生共同进步等。这是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与满足感得到体现的终极保证,也是辅导员工作动力的最终来源和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辅导员正是在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中,在学生的成长中、在与学生的共同进步中收获幸福与成功,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推动自己的快速成长。

总而言之,国家重视、组织培养、学生认可的外部因素是辅导员成长的基础;热爱学生、自我提升、创新工作的内在策略才是辅导员成长的根本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辅导员的地位与作用是辅导员通过自身的工作业绩来证明和争取的,促进辅导员成长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内部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高校辅导员成长阶段特点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启示

高校辅导员的成长路径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不同的。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高校教辅导员成长路径各阶段的特点,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辅导员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引导他们不断实现各阶段的成长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一是对辅导员的成长进行分类指导。高校辅导员成长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辅导员要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入门学习期要侧重培训和减压,对调整适应期要侧重适应与规划,对成熟稳定期要侧重总结提升,对发展创造期要侧重创新创造。要高度重视辅导员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高原现象”,对此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是对辅导员实施成长性考核。在以往的辅导员队伍管理过程中,往往过多地使用奖惩性评价方式进行考核,是一种简单化的一刀切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比较性强、可操作性强,但是它最大缺点就是忽视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的差异性,用同一把尺子度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一个带过一届毕业班的辅导员和一个刚刚接手毕业班的辅导员一同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考评,显然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这种考核体系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化成长。为此,应改革现有的辅导员考核体系,针对辅导员所处的某个特定的成长阶段,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进行成长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要在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上下功夫,能对辅导员处于何种成长阶段进行事实判断,能对处于不同阶段的辅导员工作进行更具有包容性的评价,肯定成绩,实实在在;指出问题,一针见血,同时对其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与指导,提供意见与建议,既让辅导员感受到成绩的喜悦,又让辅导员感受到差距与努力的方向。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步伐,尤其要重视专家型辅导员的培养。要培养一批有志于学生工作,能够在辅导员工作一线静下心来、俯下身来、扎下根来,踏踏实实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骨干,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保障,引导他们沿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快速前进,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韩伟,刘利才. 高校辅导员成长特征探讨[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6-60.

[2] 韩伟. 高校辅导员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5):60-64.

[3] 任江林. 高校优秀辅导员成长规律探究[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74-77.

[4] 陈文海,陈岸涛. 高校优秀辅导员专业成长“三部曲”[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0):76-77.

[5] 李永山. 基于个体视角的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78-79.

[6] 韩伟,刘利才. 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阶段[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23-126.

[7] 何昭红,覃干超. 论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75-76.

[8] 何昭红. 试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角色与专业成长[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83-85.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形成了在校人数多、地域差异大、学生个性化等特点。然而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学生的增长速度,因此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了辅导员的一个负荷较大的挑战。组建一支具有“虚心、悉心、创新”特点的辅导员助理团队,探索一条在管理上以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为辅助的新型管理路线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一、当前辅导员助理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辅导员助理考核制度不完善

辅导员助理是近年来高校管理中出现的新角色,虽然和普通学生干部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当前高校还尚未形成一套独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考核制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核制度的监督功能与鼓励功能。一方面辅导员助理工作通常比较繁锁与零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就意味着不便于对其进行量化评估与责任划分;另一方面,辅导员助理多采用值班制度,存在频繁的班次交接和任务转接,没有统一的标准则不便于考核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从而也就无法保证纪律性强、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助理团队建设。在此情况下,建立规范健全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助理工作的效率,有利于保障他们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辅导员助理自我定位难

辅导员助理是由学生担任的,具有学生与辅导员助理的双重身份。而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辅导员助理需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自我定位。由于辅导员助理大多时候是在帮助辅导员传达工作安排和学习指令,是以左右手的身份协助辅导员完成部分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能够行使辅导员所赋予的部分职权,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助理难免会因为定位不当而产生“管理者”的虚荣心、“权力者”的浮躁心,从而不利于更好地为同学和老师服务,不利于学生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同时也或多或少地会减少辅导员的存在感。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助理应在辅助辅导员工作之余,更多地回到学生角色中,同时不忘助理的身份,用心观察学生们的动态,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协助辅导员工作。

(三)辅导员助理的时间安排与锻炼机制不成熟

辅导员助理工作任务重和工作任期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工作具有纷繁复杂、涉及人数多、信息量大、文化地域差异大等特点,辅导员助理需要长时间协助辅导员的多项工作,其中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动态观察、学生日常事务处理、各类信息汇总等工作。一方面,辅导员助理工作任务越重,花费的时间就越多,投入的精力就越疲乏,容易导致相应工作质量的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开展;另一方面,辅导员助理一般任期为一至两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学习和工作共同进行便会出现工作安排与学习比例的失衡,如果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其在学生中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辅导员助理任期过长,容易导致岗位缺乏新的人员、新的思路,剥夺了其他学生此类的锻炼机会等问题。

二、建设好辅导员助理队伍的思考

(一)明确辅导员助理的工作理念

辅导员助理应树立“坚定自己,愿意为你,愿意为这个集体”的工作理念。做好一个辅导员助理,必须坚定自己做学生工作的信念,有了工作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规定的事情完成,把困难的事情做得更出彩,把工作思路和模式进行合理创新。所以辅导员助理的工作理念应围绕助理、辅导员和学生展开,做到肯定辅导员管理的大方向,信服辅导员的管理方法,乐于、敢于并善于为辅导员服务,用心服务,以行落实;明确服务辅导员是辅导员助理的基本职责,辅导员助理的出色并非仅限于自身出色,更多的在于团队整体的出色、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出色。

(二)端正辅导员助理的自我定位

辅导员助理是集“聆听者、建议者、服务者”于一体的学生,是辅导员和学生连接的重要纽带。作为聆听者,一方面要聆听学生的情况,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将学生的相关情况反馈给辅导员,为辅导员的管理提供参考,对辅导员调整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提供依据,方便对个体进行“因材施教”;而另一方面则要求助理要聆听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更加准确、直接地传达和落实相应任务。作为建议者,辅导员助理要结合实际掌握的情况,为辅导员提出工作思路或方法上的不足,并立足学生角度提出可行性意见。作为服务者,为辅导员分忧的同时也要为同学们服务。辅导员助理要为辅导员分担日常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辅导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整体发展和个体交流上,使辅导员助理工作模式发挥到最大作用。

(三)发展辅导员助理新型的工作模式

辅导员助理应做到“虚心、悉心、创新”,心心相印,即:虚心了解辅导员助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悉心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在虚心与悉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做到坚持服务工作的始终如一,坚持走“管理提前化、事务制度化、服务亲情化”的新型辅导员助理工作模式,同时,实施“提前管理”。因为提前管理可以直接减少重大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除了“三心”以外,辅导员助理还需分工明确,明确辅导员助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扫除“服务”盲点。此外,采用亲情化服务有利于加强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助理最全面理解辅导员的管理思路;同时亲情化的服务有利于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便于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11)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内部机制、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涵盖入学教育、学习指导、生活指导、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职业规划、创新培养、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各个领域。这些工作中既有事务性的工作,也有专业化的指导,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医学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在五年制临床医学学生的辅导员配备中,目前一般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五年一贯制管理模式,一种是分阶段管理模式。

一、辅导员五年一贯制管理模式的涵义

随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诸多医学高校在配备五年制临床医学辅导员时,倡导执行辅导员五年一贯制的工作制度,即辅导员从大一开始所接手的班级一直负责到大五毕业,这一制度的最大优点是学生与辅导员比较熟悉,互相了解。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利于工作规律的掌握。

首先,五年一贯制中间时间跨度太大,不利于工作规律的把握。根据目前诸多院校医学生5年学制的状况,大一至大三为在校生阶段,大四至大五为离校生阶段。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不同,活动内容不同,由此,辅导员工作內容的侧重点不同,工作规律性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校生最突出的是大一阶段,此阶段是打基础的,是辅导员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年,重点内容是迎新、入学教育、学风、班风建设、实践活动等。如何做好大一新生的工作,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也有很多工作规律的。离校生阶段最为突出和重点的是大五,重点内容是考研、就业、毕业等工作,尤其是考研指导、毕业生信息网上录入、考研复试政审调档、招聘会、毕业工作等。可以说,大一和大五是两个特色鲜明的工作内容和规律截然不同的阶段。一个辅导员,五年一贯制的话,要经历这两个特色鲜明的阶段的话,中间要跨五年。比如,一个辅导员刚送完毕业生,有关工作程序非常熟悉,但是如果再从大一带学生的话,再带到大五就已经是五年以后的事情了,有关毕业的好多工作程序就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有时就容易出现工作被动的局面。也就是说,工作经验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其次,五年一贯制工作头绪太多,不利于专业化发展。辅导员的基本职责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其中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入学教育、学习指导、生活指导、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职业规划、创新培养、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学生党建和团建、奖贷困补、评优评先、违纪处理、学生组织管理、课外活动指导等各方面。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再加上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多头领导,随时都要接受学校各级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和系部布置的工作事务,使得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错位和越位,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太大,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思考自身的工作定位和思路方向,工作盲目性较大。因此,尽管政治辅导员做了不少辛苦的工作,但在心理上总觉得与大学生处在一种游离状态,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因此,在不区分辅导员所学专业以及没有工作划分,对学生工作从大一至大五所有事务全部包揽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以上问题。针对以上五年一贯制的缺陷,现提出辅导员分阶段管理模式。

二、辅导员分阶段管理模式的涵义

辅导员分阶段管理模式是指把学生的管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生阶段,一是离校生阶段。两个阶段的辅导员相对固定,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如下:

首先,有利于发现并遵循工作规律,将工作内容更加做细做精。根据在校生与离校生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在校生的辅导员重点考虑的是迎新、入学教育、学风、班风建设、实践活动等,可将大一至大三每年的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下来,更多的思考如何将每项工作开展的更好,工作经验慢慢积累并发挥更大作用,熟能生巧。离校生的辅导员重点内容是考研、就业、毕业等工作,尤其是学生考研指导、就业指导、毕业生信息网上录入、考研复试政审调档、招聘会、毕业工作等。两年一轮,时间长了,毕业生的很多繁琐的工作,也会有条可循,而不是手忙脚乱的应付,同样是因为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熟能生巧。这样,有利于辅导员发现并遵循工作规律,将工作内容更加做细做精。

其次,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和科研团队的成长。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相应的对辅导员进行不同的培训和学习。在工作内容熟练熟能生巧的情况下,辅导员才能从学生的大量事务性工作中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辅导员积极主动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满意度提高,增强了学生对辅导员信任度,此外,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使问题学生减少。

最后,有利于整个学生工作队伍的成长。学院的学工办也可将相关工作进行阶段划分,有专门负责在校生事务的,有专门负责离校生事务的,这样,开展和指导工作将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辅导员分阶段管理模式也有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大四以后,学生与辅导员不太熟悉,尤其是学生去见习医院后,与辅导员见面机会比较少。这个问题需要辅导员尽快去克服,见习期间每学期至少到见习医院4—5次,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见习期间,学生大多都是按照班级分点的,辅导员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见习医院情况,通过查阅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资料进行了解,通过到见习医院巡回轮转去了解学生,通过与在校生辅导员的沟通了解学生,尽快在最短时间内将所带学生熟悉和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再者,见习实习阶段的学生与前三年相比,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经成熟很多,他们更多的关注是就业和考研,因此有些方面不再需要辅导员事事躬亲,辅导员只需将主要的工作做好即可。

新形势下,作为高校理应根据本校的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与时俱进,建立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总结并确立一套系统合理,实用性强的辅导员工作路径,为辅导员工作提供规范化的工作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指导与服务,避免工作中过于盲目和主观臆断,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提升辅导员工作、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