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3 23:58:15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因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美国等高校开始设立朋辈辅导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全体学生。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职业辅导。朋辈辅导机制越来越健全,朋辈辅导得以推广。

20世纪末期,“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词出现在我国大陆高等学校。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朋辈辅导员成为了一支高校不容忽视的助人队伍,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及意义之后,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对培养与恰当发挥朋辈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显得很有必要。

二朋辈辅导及运行机制

(一)朋辈辅导的概念及特点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格雷和霆多尔(Grey & Tindall,1978)对朋辈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学、教学,以及人际间的帮助活动。

加拿大的朋辈辅导中心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高职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者从事心理援助工作,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简便有效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是高职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二)高职学生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高职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制度;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个人成长制度;朋辈辅导员工作运行、成效评估与督导制度;各系心理成长部(含系心理成长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三朋辈辅导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一是朋辈辅导员培训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培训课程与培训新方式。培训一批批心理健康意识强、自助能力强、有助人意愿与能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发挥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朋辈辅导工作运行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方式,应对各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朋辈辅导工作评估与督导机制的研究。

三是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快速反应与联动目标。努力做到班班有朋辈辅导员活动,个个寝室有助人者的身影,学生能得到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让朋辈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一般心理问题能疏导、严重心理问题能识别与转介、心理危机能及时发现与零距离报告。

四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目标。形成专业与非专业、专职教师与学生辅导队伍、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五是整体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营造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生活的适应力、学业的满意度,整体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专业性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朋辈辅导有别于人们的日常聊天与开导。教师应本着科学态度,遵循心理咨询的规律来指导与培训朋辈辅导员。

二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在选拔、培训、开展工作与督导中既要尊重朋辈辅导员,同时也要尊重被助者。在助人中要秉承自助原则,要始终将帮助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放在首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困扰与问题的解决是助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双向负责原则。朋辈辅导员既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被助者负责;督导老师既要对朋辈辅导员负责,也要对被助者负责。

四初步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系部,在全院选拔与培训朋辈辅导员,先对入选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如SCL-90、人格测查,经过三个月的专题培训后,再进行测查,前后对比后确定合格朋辈辅导员,并颁发聘书。

第二,对合格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培训。主要是针对本班与本寝室同学开展工作,熟悉工作流程、体会工作方法、定期汇报工作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案例分析、回访辅导对象等方式,评估朋辈辅导工作并促进朋辈辅导员进一步成长。

第三,前期重点以人文系和花艺系为试点,培养和发现个人成长较快、助人技能掌握较好的朋辈辅导员,推动本寝室、本班、本系部朋辈辅导工作的落实,并在全院召开优秀朋辈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推动朋辈辅导工作有效运行机制的形成,成功后再根据各系具体情况进行推广。

第四,在朋辈辅导员培训中,除进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外,更注重解决学员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员去体悟、去化解、去提升,并完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第五,在朋辈辅导工作的督导中,我们采用周一会诊制,每个心理咨询师分管一个系,分头搞好各系的会诊,就具体案例听取朋辈辅导的感受与个工作汇报。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并引导本系朋辈辅导员继续了解学生中凸显的某类问题,在认知、疏导方法等上面得到提升。然后,专兼咨询师一起对本周会诊交流感受和意见,让朋辈辅导工作有章可循,有师在导,真正让朋辈辅导员在助人中提升了自我,在自我提升中有更多能力去帮助同学,并在学期期末召开一次成功案例交流会。

第六,我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与朋辈辅导QQ群,连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朋辈辅导员,注重平时交流,为朋辈辅导员自身健康保驾护航,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学理论与工作技能支持。

第七,培训朋辈辅导员策划与主持班级心理主题班会与团体训练,这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推动心理主题活动的常态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可行性。我院以前只有4位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心理讲座,只1位老师能组织团体辅导与训练,这对于七八千在校生、60多个班集体,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言,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我们对朋辈辅导员中一部分组织与主持能力强的学生培训其策划与主持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寝室心理沙龙、团体训练,让他们组织寝室、班级甚至院级心理主题活动。通过1年多的努力,各个系部、班级涌现了一批能策划与组织心理活动的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89场。心理主题活动要求达到“三有”:活动前有策划方案,活动中有辅导员与院级朋辈辅导员观摩,活动后有总结提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每年的5月与10月定为各系心理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人负责方案的指导与现场评比。

总之,只要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规律,严格筛选与培训,科学管理与督导,高职朋辈辅导员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为朋友、同辈的心理健康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听———朋辈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32-03

一、引言

为了促成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完善人格,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专项经费,等等,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也进行了多个领域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匮乏,一个学校往往只有1~2个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生多师少”的局面多少限制了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仅靠一名专职教师和兼职咨询师上几节选修课和进行辅导,所能惠及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很少想到专业助人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1]

学校心理咨询面对的实际困境以及学生群体的求助特性,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思考更加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自2003年开始,有学者引入美国、台湾以及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撰文介绍“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2]部分高校着手将心理咨询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校园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改变以往学生只能作为咨询对象、心理咨询只是少数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的助人活动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

希望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的文献综述,从人员选拔、培训、体制建设、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回馈等方面进行整理,为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特点

1.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同学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它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

从中文翻译的字面理解,“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由于人们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半发生在朋友和同辈身上,因而朋辈心理咨询对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理帮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或者半专业的心理助人活动,和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半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术,朋辈心理辅导虽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自发性和义务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能力认同感,并不借此获得经济报酬。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自发产生,具有义务性。

(3)简单有效和直接干预。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彼此容易接纳,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4)覆盖面广。在专业心理辅导中,一般的专兼职咨询师依据其个人能力所能帮助的学生,往往只占具有求助动机学生中的少数部分。咨询师无法主动接触学生,不能直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苦恼和困扰。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却可以和学生们直接在一起生活,并能适时发现有需求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帮助。

因此,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而言,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更广的受益群体,更加灵活多样,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有时比专业咨询更加有效。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大陆高校在实践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并对朋辈辅导的实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辅导双方的成效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朋辈辅导员的成效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在决定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之前,选拔合适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制定有效的培训体系对选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是科学、有序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朋辈心理辅导的首要受益群体是参加培训的朋辈辅导员,钟向阳、胡浩民等对华南地区某高校39名大学生参与朋辈辅导培训的研究表明,经过为期六周的系统培训,参与学生对朋辈辅导的认识和适任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一般症状上,参与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偏执等因子的得分培训后显著低于培训前。[4]王海荣、崔建华、叶琳等对93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效果检测、[5]伍翔研究了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66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6]上述研究均表明,对于参与朋辈辅导的学生而言,辅导前和辅导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经过培训,学生朋辈辅导员可以从事一定的朋辈辅导工作。同时,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适应环境等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对于建立助人互助的校园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对受辅导学生的成效研究。也有对朋辈辅导员进入辅导领域后,对受辅导学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何树德将叙事治疗和朋辈辅导相结合考查朋辈叙事教学的效果,结果发现以学生朋辈带领的方式开展叙事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使得辅导双方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和相近的价值观。相对于教师辅导,小组的兴奋性更强,参与学生报告自己的收益很大。[7]曾艳、王烁等推行了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一对一同辈互助制度,并对此进行实效分析。对大一168名受助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朋辈辅导员很好地帮助自己度过入学阶段、得到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帮助、变得更加开朗、扩大了交范围的分别约占到受调查人数的91%、78%和63%。以上研究表明,于朋辈互助群体的相似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受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新生适应阶段,朋辈互助的咨询模式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高效、及时地适应大学生生活,有力地弥补专业辅导人员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2.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培训体系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相关人员总结出适合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员需要具备的特质是:耐心、温暖、风趣和亲切;不喜欢咨询员具有的特质是:缺乏了解、缺乏兴趣、攻击性、追根究底、权威性、不亲切、道德取向和优越感。[8]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大多通过自愿报名――相关测试――面试――录用的程序来进行,也有研究者要求自愿报名的学生提交一份自我成长报告,以了解报名者的成长历程,作为选拔的参考。

在建立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6],[9]基于不同培训目标的朋辈心理辅导培训有着不同的内容与体系,综合了解,一般均会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对心理咨询以及朋辈心理咨询基本概念与定位的知识传授;二是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三是心理咨询基本流派以及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的学习;四是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培训均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形式,综合运用团体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方式,一般一次培训的时长为6~8次,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朋辈心理辅导的培训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分享,容易为学生所所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1.我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我校目前所施行的学生朋辈辅导主要集中于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个层面的工作。

(1)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本土化朋辈心理辅导的新模式,在我校得到了积极的推进。自2006年以来,我校坚持在全校班级设立1~2名班级心理委员,并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经过4年来的努力,校内各班均保证有一名心理委员,并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与培训、上交班级心理记录,心理委员与辅导教师的沟通也促成了几例特殊案例的关注与会谈。应该说心理委员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校三级心理预防体系。

(2)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活动开展。作为学生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校心理协会承担着我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工作。通过电影观摩、讲座组织、特色活动演练等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现有朋辈辅导模式存在的不足

严格意义上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我校并未获得建立,现有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和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辨识精神异常现象和危机事件,以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它们虽不是定义中的朋辈心理辅导,但却是对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一种补充。现行模式下的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是:目前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主要形式以全校心理委员集中授课为主,参与人数较多,能够统一集中接受培训的时间较难协调,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培训方式也主要以讲授和知识讲解为主,对于心理辅导的态度和技能等知识的要求较高、专业化程度较深的能力培养来说,缺少培训课时和培训人员;其次,系部二级网络管理、运行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相对滞后;另外,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训、管理、督导和咨询等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尽管有着较多的困境,我校对半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在首届大学生心理文化节开展的“心理聊吧”活动以及成立朋辈互助中心,由中心成员带领学生举行的团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首批朋辈辅导员进行了九次心理课程的集中培训,对于参加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朋辈心理辅导的进一步探索

尽管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存在一定争议,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及时发现需关注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了解、早预防,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社会、家庭的损失和痛苦。同时,我们也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制度的开展不仅需要设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也应对于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过程形成相应的体系,才能科学、有效、专业地运转。王嫣、周贤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提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工作的三个途径.该途径也可视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朋辈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其对于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朋辈心理教育和朋辈心理互助的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进一步的培训和督导;二是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且适合从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学生,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督导,使之成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五结语

朋辈心理辅导以其贴近学生群体、符合学生咨询需求特点的特性,正越来越引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制定一个科学、严谨、专业的选拔、培训体系,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备一定咨询素质的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而正面的作用,相关研究得出的体系建构机制可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教育评论,2003,(6).

[3]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向阳等.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8).

[5]王海荣等.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效果检测与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6]伍翔.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

[7]何树德.朋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09-03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国际接轨的日益深入,目前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生适应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缺乏针对性、个性、持久性和主体参与性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新生适应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即朋辈心理互助。一种新型帮学手段“朋辈辅导员”制度在高校内推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员是指高年级优秀学生以朋友同辈身份为新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因此,探索大学新生配备“朋辈辅导员”,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对新生适应性入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朋辈互助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员的招聘、培训、选拔、跟踪、管理、督导、考核评价等环节,都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制度,以保障心理互助员工作的科学性。近五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逐步探索,对朋辈辅导员的招聘、培训、选拔、跟踪、管理、督导、考核评价等环节建设了一套朋辈心理互助完整体系,通过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完成新生适应性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希望能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及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朋辈心理互助体系建设

(一)朋辈互助人员招聘选拔体系

朋辈辅导员作为新生的领路人和陪伴人,直接与新生面对面接触,对于新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和重要影响。朋辈互助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辅导员的选拔是实行朋辈互助的前提条件。朋辈辅导员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需要政治素质好、心理素质好、学习能力强,这就决定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胜任朋辈辅导的工作。

具体说朋辈辅导员应具以下要素。

1.政治信念坚定

朋辈辅导员要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才能给予新生正面指导,增强新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憧憬。

2.学习成绩优秀

朋辈辅导员自身角色首先是一名学生,本职工作是学习,作为学生学习必须刻苦勤奋,成绩优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新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引导新生学习方面有榜样性。

3.沟通管理能力良好

新生朋辈辅导员,学院又称班主任助理,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具有较好的沟通、组织、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做好新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开展班级工作,减轻班主任和辅导员和工作压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关文献总结适合从事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人员需具良好的人格特质,待人热情、真诚、善解人意、对受助者无条件积极关注;具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己,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理解宽容别人、热心助人。朋辈辅导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给予新生积极影响,增强新生心理素质。

根据对朋辈辅导员的要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体系通过自愿报名——相关测试——面试——录用的程序制定,见表1。

(二)朋辈互助人员培训体系

朋辈互助建设的重点步骤和关键环节是有针对性的培训,朋辈辅导员的培训质量好坏是决定朋辈心理互助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构建一套系统实用的心理培训体系,朋辈辅导员培训内容应包括个人自我成长课程、朋辈互助理论和技术训练课程二大类,如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应对、咨询基本技巧、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情境性实践等,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识别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咨询技巧。同时促进个人自我成长,培养专业倾向的工作态度,增强自我认同、自我觉察、自我接纳等。根据朋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需要,培训内容分为个人自我成长、政治素质、朋辈心理互助基本知识、团体心理互助技能、日常工作流程等板块。培训形式采用小组讨论、个人分享、团体活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分享,激发他们对朋辈辅导员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在工作中获得自我成长与帮助同学双赢成效。

根据朋辈互助人员的身份和工作特点和要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制定了以下培训体系。

(三)朋辈互助人员督导评估体系

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他们将投入具体的工作中,对朋辈辅导员的管理和工作督导是保证此项工作有序性、实效性和有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1.规范队伍人员

建立朋辈辅导员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个人成长报告、学校聘书、个人信息表等。

2.建立保障机制

给予朋辈辅导员校内外“合法”地位,学校批文朋辈心理互助委员会类同学校学生会、团委一样的学生组织,新生朋辈辅导员即新生班主任助理,任期1年,主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处理日常班级事务,学校给予一定固定津贴补助。

3.规范朋辈辅导员工作任务指标

(1)填写好班级工作日志。朋辈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军训期间就开始工作,朋辈辅导员工作日志有利于掌握学生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让各二级学院和学校尽快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特殊个体给予关注。

(2)组织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在军训期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对全体新生班级朋辈辅导员进行集体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培训,让受培训的朋辈辅导员作为领导者,各班级军训教官为助手,心理老师督导,在每班开展新生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加快同学的互相认识,促进相互了解,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培养班级集体意识。完成团体辅导活动后撰写活动总结,收集学生感想。

(3)定期组织心理沙龙。每月1次心理沙龙,各班级可以根据本班的特点确定不同主题。

(4)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当觉得有困难的及时转介心理健康中心。

4.开展定期督导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朋辈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各二级学院2周1次,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月1次,同时根据个体的需要提出申请,进行个体督导。在督导中帮助朋辈辅导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局限,实现自我成长。采用个案督导或成长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从“同行”的经验中反思自己的实践,体验心理教育,提升自己心理教育的理念。

5.考核评价

专业人员还要对朋辈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实际效果的评估,如设立考评细则、奖惩制度等。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心理测评、院系评价等5项指标进行考核。朋辈辅导员综合评价=工作任务*30%+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40%+心理测评10%+院系评价10%,最后综合评价分为优秀朋辈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指标,学院以20%的比例选出优秀朋辈辅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朋辈心理互助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从朋辈互助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管理、督导、跟踪、考核评价等环节构建一套完整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而且大胆地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应用和创新,经过实践和观察,发现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有着许多优势,在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实效。

(一)解决了人员配置不足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持续性要求与一线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配备不足存在矛盾。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需要持续地对新生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但是现有的辅导员队伍1:300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1:3000的配置方式,让他们无法深入地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而要真正解决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适应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仅仅靠现有的辅导员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互助是远远不够的。每班级配备2名朋辈辅导员(1男1女)和新生是同学、朋友关系,有着自然的信任,朋辈辅导员与新生在同一环境中学习与生活,是和大学新生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并可以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或上报信息,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重要补充,解决了人员缺乏问题。

(二)丰富了适应性教育的内容

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按照传统主要列入学生管理的工作范畴,其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专职辅导员。入学教育内容大多集中在对学校环境、学校规章制度及自己专业的了解,很多专职辅导员无法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规划和方法上给予必要的辅导与建议,无法拓展适应性教育的视野与空间,较好地应对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不适应现象。而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包括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教育四方面。朋辈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辅导的新生一致或相近,他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也大多相似,他们同样经历了环境和生活的适应,可以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经历感受和专业学习经验帮助新生。同时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老师会讲授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课程,真正使得适应性教育内容全方位。

(三)保证了适应性教育的持续性

从时间上看,传统的新生适应教育时间定位在新生刚入学的一两个星期之内,但是此时新生刚入学没有对大学生活形成感性认识,许多学生还处于好奇阶段,这样的适应性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每班配备2名朋辈辅导员,任职1年,他们跟随新生整个大学一年级的生活,适应性教育也将持续一年。朋辈辅导员一是可以帮助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老师的压力,二是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对于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作用,让学生感觉身边总有一个人在陪伴自己成长,保证了适应性教育的持续性。

(四)创新了适应性教育工作模式

从工作形式上看,我国传统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采用讲座、上课为主。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以不同形式带来更有效的效果,通过团体心理适应性训练、心理沙龙、成长小组、经验分享辅导等形式相互评析,相互提醒,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讨论,主动分享,获得自我成长发展。特别我们抓住新生入学的初的关键期,在军训期间特别推出为新生量身定做的适应性团辅活动,利用军训的教官和朋辈辅导员在新生每班级开展展性训练,教官和朋辈辅导员的朋辈的力量促进同学认识,增强班级集体意识,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五)打造了学生的锻炼平台

朋辈辅导有利于朋辈辅导员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在新生来校后从军训的期间开始,朋辈辅导员有大量的事务性、解释性和指导性工作要完成。在给予新生支持和帮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朋辈辅导员的责任心、自我效能感。朋辈辅导工作要耗费优秀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培养朋辈的协调安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朋辈需要主动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方向乃至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这有助于激发朋辈辅导员爱校荣校的知遇感,激发爱国热情,并在此过程中协助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并影响到广大新生。因此,朋辈辅导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教育平台。

三、朋辈心理互助体系下步工作的思考

朋辈心理互助贯穿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始终。通过5年的不断应用和完善,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的朋辈心理互助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革和完善。如何加大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组织的吸引力,像学院学生会和团委那样吸引有潜质的优秀学生能主动自愿的加入朋辈辅导员队伍;如何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具体个案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没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选择哪些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采取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结合的评价体系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高校朋辈互助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许多研究是我们后期探索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谢燕兰.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1).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10-01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商讨、训练、引导等形式解决团体成员相似的心理困惑;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是咨询师与众多人员一起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由团体带来的动力学因素,其受益面和受益的人员较之个体咨询更广,能更有效率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3]。

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作用

1.1 认知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强化了团体成员对积极的人际情感的认识。不仅一些特意安排的活动强化了成员对积极人际情感的注意,同时,由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氛围以及一些特殊的规定(如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使团体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人际情感氛围,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更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系。

(2)团体心理辅导促使团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团体对于个人的意义。在团体中自己能敞开心扉,能够在新环境中与不熟悉的人交流,在其他学校内的场合也能主动发言和与人沟通交流。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成员的自我开放水平和自我开放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团体成员在自我开放方面的提高对于改善其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3)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成员对自身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于团体成员是有意义的。

(4)团体成员在认知方面提到的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在冲突发生时怎样去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调适心理。

1.2 情感方面

(1)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自在感、自卑感、不信任感和抑郁都有所降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个人的孤独感、不安感都有所降低。

(2)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对学习、人际关系的自信心有所增强能更好地信赖他人,与人交往。

1.3 行为方面

(1)不少团体成员反映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并且能运用正确的认知方式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2)通过使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人际沟通技巧等,较好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效率

2.1 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2 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为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2.3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3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优势

3.1 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交往的情感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者容易找到共同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找到风雨同舟的感觉,使个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3.2 团体心理辅导使团体成员互相学习,在认知、情感、行为上都得到直接的帮助

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成员可以相互学习,交换经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劝告,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团体心理辅导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成员反省自身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团体成员提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其他团体成员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及时、圆满的处理。

3.3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度[5]。

3.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 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5)

一、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内涵与建设意义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一身份和角色定位不仅说明了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而且预示着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只有职业化了的辅导员才具有工作稳定性,这是因为辅导员实现了职业化,也就意味着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获得了承认。

1.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拥有共同事物的特质和相同身份与特点的感觉的群体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和思想沉淀的联合体,是有关人员共同的本能和习惯,或思想的共同记忆,是人们对某种共同关系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直接自愿的、和睦共处的、更具有意义的一种平等互助关系。”因此,高校辅导员共同体是由高校或辅导员发起,辅导员自由自愿参加,以相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爱好为纽带,以开放包容、合作互助、完善自我为组织理念,以有意义的共同愿景为目标追求,以促进辅导员个人与高校以及整个教育事业协同发展为落脚点的辅导员团体组织。

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身份同质性,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成员主要是在高校从事辅导员职业的教师,这种相同的业缘关系促使辅导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经历,工作中的喜怒哀愁以及要求进步和认同的渴望拉近了辅导员之间的距离。第二,思想相近性,辅导员共同体的建立与维系主要得益于具有相同或相似思想的人的追求和努力,只有思想相近才能把志同道合的人凝结在一起,才有共同致力于某项事业的思想动力。第三,自由自愿性,辅导员共同体最大的特点为它是一个自治性的组织,没有外在的强制力,完全根据辅导员个人自愿来参与活动。第四,平等互,辅导员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等级差别,组织负责人主要依靠魅力型权威协调集体和组织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互质,即让辅导员在集体活动中相互帮扶相互支持。第五,富有活力,辅导员共同体的共同愿景让大家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发出辅导员追求愿景实现的无限潜能,因而可以说,辅导员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2.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意义

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对于辅导员自身来说,一是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学识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共同体为不同高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柔性化的交流平台,由此可以拓展辅导员学习工作的视野,可以在与其他辅导员交流经验和分享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学识,同时把交流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来提升职业能力。辅导员“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individual effort) 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communities of learners),

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二是有利于辅导员价值认同和职业归属的塑造,辅导员共同体中成员亲近的业缘关系可以给辅导员塑造以“家”的感觉,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帮助,有助于其更加全面地认识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价值,从而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三是有利于辅导员身心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共同体多样化的集体活动有利于丰富辅导员的业余生活,消解辅导员在工作中的不顺心,在共同体中寻找心灵安慰,在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中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塑造辅导员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四是自治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养成,辅导员共同体秉承的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其自治性有利于辅导员自制能力的提升,自治中的合作互助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养成。

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对于高校发展来说,一是有助于辅导员岗位管理水平的提升,辅导员共同体为高校提供了除行政管制之外的另一条柔性的对辅导员管理的渠道,这一柔性的管理渠道有利于辅导员终身学习理念和积极主动工作习惯的养成,而这是行政管制渠道所无法比拟的,从管理发展史来看,柔性管理是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二是有助于辅导员培养成本的降低,辅导员共同体能够把分散的辅导员凝聚到一起,能够提升辅导员的自治能力,能够帮助辅导员消解工作中的压力。三是有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辅导员通过共同体增进的专业学识、职业技能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有利于高质量大学生的培养,有助于高校创建一流教育单位。

二、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原则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原则

(1)自主自愿原则。高校辅导员共同体是辅导员自治团体,辅导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自主自愿加入共同体,参加共同体的活动,也可以不参加共同体活动,甚至直接退出共同体,共同体组织对其没有任何限制。辅导员的个人意志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让辅导员自由自愿地参加有助于其增进学识,因而这是辅导员共同体建设的首要原则。如果外力加以强制的话,辅导员容易因为意志被压制、诉求被搁置、时间被挤占等原因而变得消极怠工。

(2)合作共治原则。辅导员共同体成员地位平等、权利同质,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可以平等对话,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秉承合作共治,辅导员“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事间不断经过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来完成的”。合作共治是辅导员共同体治理结构的重要体现,是共同体治理必须遵从的原则。如果离开了合作共治,辅导员共同体很可能沦为单项灌输型或者动员型组织,难以保证辅导员的意志获得尊重或吸纳,容易挫伤辅导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共享互利原则。辅导员加入共同体和参加共同体活动一般都是抱着某种利益诉求去的,如想从其他辅导员处借鉴解决工作难题的经验,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开阔眼界和增长学识,在共同体寻找职业认同和心理慰藉,等等。辅导员共同体满足辅导员现实需要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对辅导员的吸引力。然而,如果每个辅导员只从自己利益而不顾及共同体整体利益或其他辅导员利益的角度来思考是否参加共同体活动,则共同体难以持久。辅导员共同体是所有参加者的集体“财产”,需要共同维护。这就要求共同体成员不能只为己,也要为他和为整体。共享互利是辅导员共同体持久存在的要诀。

(4)开放包容原则。辅导员共同体并非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而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除了辅导员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外,还允许其他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以及学生家长参加一些有关教育发展的活动。同时,辅导员共同体可以不受校际、城际、省际等限制,可以组建某一高校的辅导员共同体,也可以组建某一城市高校辅导员共同体联盟,更可以组建省域内或者全国性质的高校辅导员共同体联盟。此外,辅导员共同体必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为辅导员队伍的庞大使共同体成员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关注焦点等难以得到统一,甚至相差较大,只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才有可能让这些拥有不同背景和特质的辅导员凝聚在一起。开放包容性是对辅导员共同体的发展机制建设提出的重要原则。

2.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必要的参与时间问题。任何团体的组建和团队活动的组织均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辅导员共同体的持续运作离不开辅导员的定期参与。然而,辅导员岗位的基层性和多部门管理状态使辅导员工作呈现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特点,从而使其工作任务繁杂,甚至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许多高校规定辅导员必须全天候住在校内,并且连续在岗3~5年。此外,由于辅导员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活动造成的缺岗往往因为无人顶替而使得大量工作任务被堆积,留待辅导员返岗后继续完成。这就使辅导员外出参加活动成为其工作的新增负担,让辅导员更无暇关注于业余活动。因此,辅导员共同体的建设需要给辅导员必要的参与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政府或高校制定辅导员参加业余活动权利与时间的保障机制。

(2)必要的行为约束问题。“对于同一个共同体来说,相互接触和交往的人越少受到约束,他们相互间就越是作为他们的愿望和能力的自由的主体。”可以说,约束越少越有利于共同体成员愿望的实现和能力的自由发挥。然而实践证明,如果辅导员共同体不受到任何约束的话,那么共同体则相当涣散,共同体活动则很难开展,共同体的服务价值很难顺利实现;如果约束的过于强烈,共同体则演变为僵硬的管制系统,同样不利于共同体功能的发挥。共同体的约束力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共同信念和默契情感。因此,辅导员共同体建设必然要求提炼辅导员的共同信念作为共同体的集体意志,同时选拔出具有魅力型权威的负责人主持共同体的日常事务,并召集成员共同制定团体约定,为共同体的维系提供必要的约束力。

(3)必要的内外压力问题。辅导员共同体的发展除了依靠辅导员发自内心要求、自我发展的冲劲外,还需要基于共同愿景实现的外在压力。内心的自我发展诉求能够让辅导员不断地警醒自己借助各种方式去提升自我,为自我愿景的实现做好思想准备和鼓足干劲;共同体共同愿景的实现依赖于对每个成员行为的鼓动和规约,使其为共同愿景的实现做好自己应该分担的任务。总之,对于高校辅导员共同体而言,必要的压力可以激发出辅导员的无限潜能,可以增强辅导员依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进辅导员共同体的凝聚力。

三、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对策

1.搭建活动平台,拓展辅导员共同体活动空间

辅导员共同体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广阔的平台来实现,因为平台的质量和活动空间的大小极大地影响着辅导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帮互助的效果。根据辅导员工作学习的特点,有必要搭建以下五个平台:一是常规性的辅导员共同体集体聚会平台,主要开展辅导员定期的互动交流活动、集体学习活动、情感互慰活动等;二是常设性的网络在线资讯互动平台,给辅导员提供一个随时了解共同体发展信息的渠道、与共同体其他成员及时交流的便捷方式;三是由教育官员、高校教育主管、辅导员共同参与的教育发展协商平台,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地方政府教育发展的意向、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把大学生的学习动态与现实问题及时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从而增进教育管理与教育实际的契合度;四是校际、城际、省际高校辅导员外联平台,帮助不同性质、不同地域的高校的辅导员加强联系,扩大辅导员共同体的活动空间;五是辅导员共同体研究平台,协助研究辅导员共同体的发展规律与现实发展路径,为辅导员共同体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2.完善团体规范,规约辅导员共同体弥散行为

共同体建构“在于在人们相互契约的普遍性中确定一种绝对的命令,还在于它主动积极地涉入每一规范的形成过程”。这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辅导员共同体需要一定的行为规范;二是这些行为规范来源于成员结成共同体的相互契约中的共同意志;三是这个共同意志具有绝对命令的性质,对所有成员均具有约束力。因此,完善辅导员共同体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召集所有或者绝大多数成员协商行为规范的规约精神和制定方向,由专门的规范起草小组草拟,公布的规范内容和条目需要征求大多数甚至全体成员的同意。第二,行为规范应该包括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常设机构的运行原则、团体活动的开展准则、行为奖罚规则、准入与退出制度等。第三,规范的宗旨不是为了限制共同体成员的正常参与行为,打造统一的行为模式,而是规约部分成员的团队涣散行为,规避不利于共同体发展的行为。

3.建构互利机制,强化辅导员共同体向心聚力

辅导员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共治、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平台,只有让广大辅导员感觉到在共同体中能够得到学识拓展、能力提升、心理慰藉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等他们所期待的事物,他们就会有很大的参与积极性和强烈的团体归属感,从而强化了共同体的向心聚力。互利机制的建构,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开展多样化或多元化的活动,增加辅导员之间的接触面和提高相互之间的交流质量,从而增加共同体成员的互利存量。其次,定期邀请共同体成员感兴趣的领域的名人或其他共同体先进分子与之近距离交流互动,扩大辅导员共同体互利的增量。最后,明确辅导员共同体互利机制,一是共同体活动主题的设定要考虑到大多数辅导员的利益诉求;二是辅导员要以交换的观念参加活动,即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不能只想着自己需求的满足,也要尽量对他人诉求予以回应;三是设立补偿机制和后续跟进机制,当某一辅导员的诉求在此活动中没有得到或难以得到较为圆满的回应时,可以从彼活动中进行补偿性回应,或者在活动后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后续性回应,以保证互利的真正落实,获得辅导员的切实拥护。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6)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p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01-03

一、朋辈辅导概念

1.朋辈辅导的概念。所谓的朋辈辅导员,是指高等学校中除现有的、专任教师(导师)队伍、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学生骨干队伍之外的第四支学生工作队伍。他们主要是高校学生中在思想上积极上进、学业上成绩优秀、生活上乐于助人的一批优秀学生。所谓朋辈辅导,就是朋辈辅导员为周围同学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与身边同学的良性互动,实现学生“他助―互助―自助”的成长模式。

2.朋辈辅导体系构建的意义。当前,一方面体现在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是集中在大学生专业文化课程上,对于学生面对学习竞争压力、就业压力下,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类社会思想的传播更加迅速,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公众思想多元化趋势越加明显,加之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技术的一个群体,因此,伴随着思想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也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学习盲动性、生活目盲目性、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学生个体层面,已经逐渐形成一系列的链式反应,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试图寻找一个倾述的对象,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交流方式或者合适的交流环境,以往生活在一起的朋友和同学们,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倾述对象,但却因为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指导,使得朋辈辅导的优势被忽视。而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对于其他同学出现的问题,有愿望也有热情去帮助其他同学,但苦于没有完善的系统指导,进而也就放弃了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的本应有的善意。从而形成了有人需要帮助,有人有帮助他人的意愿,却苦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实现。高校朋辈辅导体系的构建,就是为广大学生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通过朋辈辅导体系的建立,让广大学生树立“自我、自律、自觉”的自我教育理念。一方面,这不仅是对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帮助意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前期铺垫工作,使得大学生学习与工作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在构建朋辈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部门鼓励学生参与,并且尽可能多地提供参与机会,不断地培养提升被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及认同感,朋辈辅导体系要对整体参与活动进行全程的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在参与中达到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朋辈辅导体系辅导过的学生也能得到综合能力提高,形成“自我教育理念”普及的积极有效作用。

二、朋辈辅导员体系构建

1.朋辈辅导员甄选标准。朋辈辅导员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素养。朋辈辅导员原则上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主动运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以及方法论来指导自己。其次,朋辈辅导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开展学习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领会并且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热爱朋辈辅导员工作,对朋辈辅导员职务有认同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具有服务奉献于同学的精神;同时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能量的思维,能够应对人生负面的经历,并转化为正能量传递给需要的被辅导学生。最后还要具有比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辅导员做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2.朋辈辅导员培训机制。朋辈辅导员必须经过一定辅导和培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辅导技能才能上岗。朋辈辅导员必须掌握基础的心理咨询知识、技能以及辅导期间注意事项。朋辈辅导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心理培训、影视著作欣赏、小组讨论会、名家讲坛、个案情景模拟等方方面面的可能涉及到的实例,都可以灵活的穿插在培训辅导过程中,以此来适应当下高校学生群里心理活动等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切实培养朋辈辅导员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由于不同阶段的朋辈辅导员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给出不同方式、步骤的培训方案,由浅入深,由基础知识过度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层面。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朋辈辅导体系要注重发挥朋辈辅导员主动性、创造性,以此使得培训工作高效、创新的发展。每一期的培训圆满完成使得这样一批批优秀的朋辈辅导员就可以接替毕业离校或因其他原因离岗的人员,从而实现朋辈辅导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动态性的发展体系。

3.朋辈辅导的形式和内容。①大量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相关形式课程。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课程以及活动,是对广大学生积极引导,增强大学生自我、自觉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样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把现实的生动事例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从大学生内心出发,通过心理课程的相关辅导,使得受辅导的人员感触更为贴切、更为形象。朋辈辅导体系注重培养辅导教育的过程是对大学生形成“他助―互助―自助”良好循环的有力保障,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朋辈辅导实施的重点步骤和关键环节是有针对性的培训”。②“自我教育”理念的培养建立。高校朋辈辅导体系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具有主动性、高效性、自觉性、亲近性、被认同性和有安全感的特点,开展方式灵活方便。高校朋辈辅导体系可以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般性成长问题,同时开展一定程度的危机心理干预。另一方面,朋辈教育辅导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提升被辅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中间开展建立和谐、友爱、互助的良好学习生活氛围起着积极作用。中国有句俗话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高校朋辈辅导体系的构建就是在传承着这个理念,朋辈辅导体系的每一位参与人员通过系统的培训,形成自我不断提高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建立主动的引导方式,提高广大学生自我、自觉的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心理影响又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心理培训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并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理念,积极帮助受辅导者的同学自我发展,确立正确的、具体化的、与实际相结合的自我教育的目标。③拓展朋辈辅导体系互动交流渠道。朋辈辅导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的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方式进行和大学生主体的互动交流,如:邮箱、电话、书面信件、短信、微信等不同方式,去帮助不同的人群,一方面扩展了帮助的渠道;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部分大学生的隐私。同时,展开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建设、广播情感交流栏目等相关类型的交流平台,可以加强、加大朋辈辅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度,既做了宣传,又从心理角度增加了大学生对朋辈辅导体系的认同感。

三、朋辈辅导员考评与激励体系

对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展开定期的考察评定工作也是朋辈辅导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朋辈辅导体系的考察评定工作,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发挥朋辈辅导员主动性总结,自我考核评定;二是通过他人即就是朋辈辅导体系、受辅导人员反馈相结合来给予综合评定。同时为了充分调动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要建立朋辈辅导员考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鼓励和表彰,从而提高朋辈辅导的整体质量。

考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两个方式就是书面测试与实际工作测试,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书面笔试的形式考核朋辈体系中的成员理论知识的熟识程度,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实际的工作效率上考核朋辈辅导体系中成员实践能力。同时建立一个动态的考核机制,在每学期的学期中间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从那些被培训的群里视角出发,进行学期中动态考核,以此加强考核结果的科学性。

激励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对优秀的朋辈辅导员予以奖励:一是设定专门的奖金制度,对于优秀朋辈辅导员予以物质奖励,并且对物质奖励设定不同层次的奖励方案;二是对考核合格的朋辈辅导员给予校内各部门毕业实习机会;三是从优秀的朋辈辅导员中选取优秀学生代表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加强该部分优秀人群社会实践机会和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对考核合格者颁发聘用证书。但如果出现考核成绩不合格的人员,需要及时进入朋辈辅导体系的再培训环节中去,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特别的辅导提升,从而形成选拔―培训―上岗―考核―再培训的动态循环培训体系。

四、朋辈辅导员体系构建实践案例

本研究选取某学院进行了试点,基于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朋辈辅导模式,根据朋辈辅导员的甄选标准选拔出了第一批朋辈辅导员,邀请了就业指导专家和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等,主要开展心理培训、影视著作欣赏、小组讨论会、名家讲坛、个案情景模拟等,对他们加强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朋辈辅导员,从而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学生和学院的纽带作用,协助学院对全院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学业督导、生活向导、心理辅导、职业指导等。

1.把朋辈辅导体系建立与学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同时作为朋辈辅导员和学生党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项工作使学院更好地建立起了科学、实用、规范的优秀党员培养和考察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监督和模范作用;有助于加强学生党员的锻炼,使他们心存光荣感和责任感,起好带头作用。

2.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先锋模范作用。朋辈辅导员队伍建立后,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教育、座谈汇报等活动,用模范的事迹感染人、模范的力量引导人,使学生们感受到偶像并不遥远、模范就在身边,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一个奋斗的参照系,更好地激发学生追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学院掀起“找模范、学模范、做模范”的热潮,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路历程的转变。同时朋辈辅导员们进一步结合自己的特长,以各种形式亲自参与到活动的策划中,将服务同学、帮助同学相结合,实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拔尖学生,提高总体培养水平。

3.加强朋辈辅导传帮带作用。朋辈辅导员凭借其丰富的校园生活经历和各方面优势,与低年级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生活向导、心理辅导、职业指导,使低年级学生尽早确定人生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通过品学兼优的朋辈辅导员为低年级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竞赛、就业等方面的“领航服务”。通过充分发挥朋辈优势来帮助和激励低年级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4.朋辈辅导体系的建立,既可以缓解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又发挥了校内优秀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优势。朋辈辅导员由于人员数量较多,而且都是优秀的在校学生,他们更加了解和贴近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能够切身的影响其他学生,在开展朋辈辅导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入朋辈辅导员机制可以有效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掌握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不断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朋辈教育平台的构建,能够健全和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

总之,朋辈辅导体系丰富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理念出发,通过构建朋辈辅导体系并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以期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目标。实践证明,朋辈辅导体系是对专业教师队伍管理模式的必要和有效的补充,对于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减少校园危机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戴树根.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2).

[3]张淑敏.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1).

[4]傅美芳.试论自我教育目标的导向功能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5]杨婉秋,张满堂,李辉.朋辈心理咨询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作用[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1).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8)

一、心理辅导培训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必要性

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群体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的一系列改变。大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所带来的冲击:扩招带来就业压力的增加、阶层差距的扩大带来的生存焦虑、社会不公带来的心理失衡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来的迷茫等,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数不断增加,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因精神或心理类疾病所导致的休学、退学人数不断增多。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16.5%,[1]这个比率还有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心理的健康水平、人格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非常匮乏,在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在1:500,甚至更高,而我国高校,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少数高校能达到1:5000的比例,这还不考虑近年来大量新入职的新手咨询师。可见,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知识水平,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辅导员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现在高校大学生主要是95后,这是一批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必然有着新时代的气息。因此把握这种气息,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脉搏,是走近学生内心,贴近学生心灵的必经之路。提升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

二、心理辅导培训作为提升辅导员胜任力途径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胜任力特征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即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基于对胜任力的理解,麦克利兰进一步提出关于胜任力的冰山模型,按照这个模型,知识与技能浮在水面之上,是外显易改变的,这也是对胜任者的基本要求。价值观、个人特质、自我形象、需求与动机则深藏在冰山下部,属于胜任力中的内隐部分,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心理学家Spencer(1993)也提出胜任力特征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可以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开来的任何个体特征的结合。[3]国内学者仲理峰、时勘(2003)提出胜任力特征即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包含了知识、能力、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这六个层面。[4]顾倩(2004)在《大学辅导员胜任力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中对辅导员胜任力进行了研究,提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结构包含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职业忠诚感、个人魅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心理辅导能力、理解尊重学生程度、原则性、参与能力12个维度。[5]郝英杰(2007)从能力、素质、人格魅力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CCR模型。[6]邵凤雨、张鹏(2008)认为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由工作态度、价值观、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四个维度构成。[7]纵观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对于胜任力的定义还有很多的分歧,但也得到很多一致的结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胜任力包含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内在的动机以及个人魅力等。顾倩(2004)则将心理辅导能力也作为胜任力的一部分。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胜任力的提升应该从这些基本的特质入手,高校在辅导员培训中也应该以这些特质的改变和提升作为培训的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心理辅导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非常的合适的手段,因为这些特质在心理辅导中都能直接得到提升。当然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仅仅是心理辅导培训的效果之一,加强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不仅仅能提高辅导员应用心理学知识来辅导学生,更能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同时心理辅导知识的获得,也能某种程度上让辅导员更好地认识自己,利用心理学知识为自己服务,获得个人的成长。已有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重点大学辅导员知识的掌握情况高于普通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显著地高于兼职辅导员,获得优秀称号的辅导员也显著高于未获此称号的辅导员。[8]

三、心理辅导培训在提升辅导员胜任力特征中的作用

(一)心理辅导培训能扩展辅导员的知识基础

辅导员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方法。目前,95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朝气蓬勃,更加独立,个性更加鲜明和张扬,也更容易冲动,他们身上既有80后、90后大学生普遍的特征,同时也有新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时代在变迁,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在变化,他们的群体心理特征也同样发生着改变。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他们,更准确地掌握这个群体的发展规律,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而心理辅导培训能满足辅导员知识学习的需求。在心理辅导培训中,《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不仅向辅导员传授心理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也培养辅导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学生。《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能帮助辅导员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在学业问题比较普遍的985、211大学来说,学业辅导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异常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类的课程则可以让辅导员掌握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知识,帮助辅导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对学生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做出评估,并寻求资源,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医院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及时有效地帮助精神心理疾病类学生,避免精神心理问题转变为危机事件的可能。同时,危机干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帮助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中,能够更加冷静、沉着,有效应对、化解和处理危机。当家长因学生问题向学校求助时,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帮助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科学的知识、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家长,帮助缓解家长因孩子出现问题带来的焦虑,为学校、院系、家庭三方合作应对学生精神心理问题打下基础。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说,尽管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已经从本科生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然而,学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对辅导员岗位所需知识的增加,因为大部分的辅导员都不是思政相关专业毕业。也就是说,不管是本科、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其在辅导员工作中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因此,心理辅导培训对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也恰好和其工作的对象是一致的。心理辅导培训能让辅导员用一个更为科学的视角来看待辅导员工作和学生,而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成长经验来引导和指引学生的成长。

(二)心理辅导培训为辅导员提供工作中必要的技巧

以学生为本,走近学生内心,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是一门需要技术和技巧的学问。长期以来,辅导员一直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说教、指导、引领一直是辅导员对待学生的方式。然后这个方式在面对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大学生,有时很难取得期望的效果。现代大学生需要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但是他们更渴望被理解,被倾听,被关注。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里,他们更希望得到的是温暖与安慰。因此,辅导员需要调整传统的与学生交流的方式,采用更人性更容易触动内心的方式来面对学生。心理辅导培训中,辅导员需学会和应用积极关注、共情、真诚、尊重、理解、解释、面质等知识和技术,这些技术就像辅导员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帮助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能站在学生角度,感受学生之所感,真正的去理解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关注每个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相信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也能帮助辅导员在面对有问题的学生家长的时候,可以利用家庭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理解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意义。找出家庭各成员在学生心理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妥善运用家庭治疗技术,去扰动问题学生的原生家庭,让家庭成为学生改变的资源。让家长不仅意识到家庭的问题,更为家长科学的应对学生问题提供了一个途径。

(三)心理辅导培训帮助辅导员自身成长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9)

一、推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将考核合格者安排至院系、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相关工作。通过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另外,推进朋辈心理辅导,还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思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铜仁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以学生为中心在院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一方面,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将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主持人辐射至全校开展活动,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则监督、指导各学院各班级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的过程监督、结果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了解整个活动过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思路。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显得非常有必要。

1.培训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心理教育及心理援助骨干

每一级新生进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知全校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学生志愿、班级推荐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心理委员的人数、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成为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及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等等。

2.招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深入培训

通过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一系列培训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班级心理委员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等,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解析、游戏体验等方式,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掌握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中注重朋辈辅导员自我心理成长,以“自助助人”的思路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准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获得对加强对自我的认知,知晓自己在助人行动中自我的角色与位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3.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心理督导

培训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培训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朋辈心理辅导员证书。朋辈心理辅导员接下来赴所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每周将所开展情况向指导教师汇报,并接受相应的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创设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成长(张淑敏,2008)。在后续督导中引入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的模拟练习:将所有成员分成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求助者,一人扮演心理咨询员,一人扮演观察员。求助者扮演好个案角色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员根据个案的心理状况进行咨询,观察员对整个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个角色轮翻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使大家对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有了深入的感触,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会如何观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心,以及如何倾听、重复、澄清、反映、询问、自我开放、具体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模拟培训,使朋辈辅导员在训练中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体悟,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反思培训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1.总结培训过程,强化培训效果

每一次培训后,均要求心理参训者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将心得汇编成简报,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加强学生对培训知识、技能的内化。通过学生总结材料的反馈,使教师对培训效果加强了解,为培训反思提供了事实材料。从在他们的培训心得中,也体现出了参与培训的效果,如他们对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如何在班极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如何去发现班级同学潜在的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的观察和帮助、如何进行干预工作理清了一些思路。

2.反思培训过程,明晰工作方向

在培训中,虽然遵循“学生为中心”建构培训路径,将发展与成长的落脚点实践于学生,但一系列的培训后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学专业领域是零基础,理论讲解学时比预期的多,就使得实践练习的学时减少,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虽然将大家组成三人成长小组,给他们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心理辅导个案,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个案的心理失衡状态、探索可能的干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分身乏术并未能对他们的活动开展逐一进行查看,给予点评、建议。第三,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将在班级实践中去获得经验与成长,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丰富及自身能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自身心理能量的“枯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理可能会受到影响,给自己带来一定困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不断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思考。现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提出一些思考。深化“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助人理念是“授人以渔”而非“以鱼”,只有使受助者提高认识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终获取心理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助人行动时,需要秉持中立原则,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边界,勿过度自我卷入,在助人前选学会自我保护。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导致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苏英姿,2006)。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助人的责任,助人时可能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出现心理衰竭情况,这些问题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是极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为了避兔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讨论朋辈心理辅导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出现时给予疏导,或通过技能训练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处理自己出现的问题。强化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积极心理学旨在从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出发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资源和优秀品质最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目标(王芳,2013)。这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谋而合,均旨在挖掘求助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重在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在于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拥有这些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督导还在于将这一批人打造成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的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潜移默化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榜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管理等环节,其中培训打造是最关键部分。今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夯实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打造具有较高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准专业型”的朋辈心理咨询辅导队伍,更大限度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为学校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秋农.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206)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0)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39-02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激烈的竞争,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作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有待学习和加强。

从工作性质角度来讲,辅导员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容易掌握学生的个体资料,而且,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属于适应和发展性问题,真正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的问题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与基本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具体工作中的实践锻炼,辅导员有能力做好大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面临的困难

1.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

心理辅导与辅导员找学生谈话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上有共同点,都是通过谈话来完成,但是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助人自助,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需要扎实的心理专业知识。心理辅导涉及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心理学占比重最大。但目前高校具有心理学相关背景的辅导员只占少数[1],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从现实性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高校需要建立培训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体系,使辅导员能系统而深入地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2.权威感和信任感缺失

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师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咨询对象对咨询师的信任,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权威形象的建立,对咨询效果有很大影响。辅导员一方面存在专业知识的缺乏问题,另外一方面,学校对辅导员多方面事务工作的摊派,导致辅导员在部分学生眼里被认为是“保姆”、“生活指导员”,从而降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在咨询过程中也不容易建立信任,从而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

3.职业原则冲突

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规范规定:咨询师不得与咨询对象建立咨询以外的关系。从咨询的效果而言,咨询以外的关系对咨询效果有负面影响。但辅导员与学生首先是一种师生关系,其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比如奖助学金的评比,干部的任命等等。这些都属于咨询外的关系。此外,辅导员传统上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以灌输式的说理代替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倾听,在学生遇到各种矛盾和困惑时,辅导员很容易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提供各种建议,希望他们少走弯路。这与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原则”相悖[1]。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不能接受,并且要指出并修正,这与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尊重”相矛盾。这些矛盾点都不利于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和成长。也让辅导员在做心理辅导工作时存在困惑。

4.事务工作繁重

辅导员的工作中包含大量的操作性和常规性工作,一方面是机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个人认识上的误区。很多辅导员认为把眼前的工作完成就好,学生不出事就行,对学生的心理规律缺乏总结和思索,每天的时间被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和临时性的应急工作占据,对于心理辅导的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把握,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2]。

5.经验主导――队伍偏年轻化,缺乏社会阅历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辅导员队伍里面工作超过四年就已经是老资格的辅导员了。由于队伍缺乏稳定性,政策的导向也使得大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转岗做专职教师或者党政管理干部。年轻的辅导员固然有活力,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却缺乏对社会的感悟能力,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上,还是以自己的经验对主导,更多地把心理辅导等同于聊天,谈心,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心理咨询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在对社会问题有深层次的感悟基础上,大部分年轻的辅导员生活阅历尚浅,在心理辅导工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二、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优化的途径

1.自身学习,提升自我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渡人和陪伴者,因此辅导员需要特别注意对自身的学习和素养的提升。辅导员应该特别注重对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多关心时事、多思索社会问题、多听有关专题报道、多接触学生,积极考察自己和自己的世界观,不断掌握新的理论,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地结合,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够使辅导员明晰概念、厘清思路、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区别,同时又能够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对方服务。

心理辅导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辅导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努力和自身的素养。辅导员应当对各种各样的情景和观点能产生出相应的反应;应对多种世界观都能理解;能对咨询对象负责,为其保守私人秘密;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界限,懂得合作与交流;能认识到自己的反应对他人,尤其是咨询对象的影响,做到尊重,坦诚相待。这些方面都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学习。

2.将心理辅导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

心理问题的产生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影响其思想认识和心理行为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辅导员更快地了解咨询对象的问题背景及人格特征,减少收集资料的时间。对待普遍性的问题,辅导员可以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入手。例如,对待困难学生,辅导员可以给贫困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协助安排“一对一”的学业辅导;对待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帮助提供团学、社团工作的锻炼机会;对待就业焦虑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等等。辅导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从源头上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难关。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显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辅导员来讲,可操作的显性课程集中在第二课堂,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外,辅导员工作中还可以引入多种心理辅导形式。如,借用团体辅导的活动和形式,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建立班级凝聚力;采用班级辅导的形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像学习方法,培养自信等;采用个体咨询,深入把握学生思想状况,解决个体化问题。

二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可借助形势与政策课,党组织生活等工作,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生存、价值、责任、义务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起因。辅导员也可以利用团学活动,建立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团学活动作为有益补充。最后,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需秉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以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4.构建信息网络

辅导员在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拥有广泛的信息网络来收集学生信息。首先要建立一套信息通畅的学生干部信息网络,借助心理委员、班长、团员干部、党员干部来做好学生信息的获取及追踪工作。另外,特别要借助当前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建立开放式的师生交流渠道,以适应当下的时展需要。最后,辅导员自身也要有专业的网络支持,主动与相关心理辅导机构建立联结,了解心理辅导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将学习常态化,固定化。

三、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目标的定位

1.辅导员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辅导员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系统中的地位,一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家庭、治疗机构的力量,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心理问题,及时转介。

2.选择合适的辅导对象

胜败乃兵家常事。心理辅导工作从成效上来看,往往不尽如人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需纳入心理辅导的范围,辅导员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在选择咨询对象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3]:不存在人格障碍。有求助的动机,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行动自觉,能够执行辅导过程中的行为矫正方案。匹配性良好:咨询对象与辅导员相互接受程度良好。

以上有任何一个条件不相符,都会造成咨询结果的失败,例如,人格障碍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应尽快转介;学生自己没有求助愿望,不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辅导员的帮助和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在矫正行为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不能坚持,不遵守家庭作业的约定,将使行为改变终止;来访学生与辅导员的价值感有冲突,匹配性不好,直接破坏咨询关系的建立[4]。

因此,辅导员在做心理辅导工作时,要有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设定。期待过低,将错过解决学生问题的宝贵时机;期待过高,会增加挫败感以及面对学生问题时的自责,这些情绪不利于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要和学生一起正视存在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及时转介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

四、小结

辅导员在工作中学会运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和知识来处理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升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分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区别,合理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对于心理辅导的对象要合理筛选,帮助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的对象,能力范围外的对象要及时转介。对心理辅导工作建立合理期待,才能构建辅导工作中需要的自信,将心理辅导工作内化为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徐丽君.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困境与出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