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基础医学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5 20:38:20

基础医学教育

基础医学教育篇(1)

一、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基础教学建设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基础医学院部,始建于1959年。作为校本部最大的教学单位和科研基地,学院承担着学校各专业学生基础医学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七个硕士学位点(培养范围涵盖了基础医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前三年的学生管理等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思路,以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基于原有学科设置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学科间的合作渗透不够;部分学科人才梯队断层,高学历教师少;多数学科经费投入有限、设备落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力量薄弱制约学科发展等,我们以国务院新颁布的学科专业设置为蓝本,以原有的硕士学位点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学科建制的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原学科结构进行调整重组,组建七个新的学科系及三个公共教学部,旨在促进学科间优势互补,交叉渗透,共同发展;推动新兴学科脱颖而出,保证其发展空间;让有形及无形的资源充分共享,缓解投入不足的矛盾;形成院内、院外跨学科科研群体,増强科研实力,争取大课题,多出成果;强化学位点建设,争取博士点及新的硕士点。经调整重组后各个新的学科系基本上均具有专用或专管共用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详见调整后的基础医学院学科结构),増强了学科的活力

 

本着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学校逐年増加对教学的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i设建成了包括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在内的能适应高水平高起点科研要求的国内一流的实验基地,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省级基础课综合实验室,如形态学科综合实验室、机能学科实验室、人体解剖学综合实验室、病原生物学综合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信息处理实验室等,并已分别通过了省级合格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为加快学科发展,确保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准硫高效、有序地运转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伟二、大力提倡教授上讲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我们鼓励教授上讲台,承担本科生主要课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近三年来正副教授参加本科教学的比例达100%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均具有硕士榑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务,所有新教师授课前均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同时通过聘请院土知名学者、海外校友等进行讲学、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素质教育论坛系列讲座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学院坚持作好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及校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考核工作同时通过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以同等学力申请榑硕士学位;参加教师进修班学习;国内重点院校进修访问;选派到国外科研院所培养研修;脱产或半脱产参加外语强化培训提高班以及岗位培养、参加本校研究生课程学习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以改善队伍的总体结构,努力弥补人才断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同时注重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两年来共引进3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师资,分别充实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免疫学系。学院现有部级青年

 

骨干教师3人,入选国家及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3人,分布在6个不同的学科系,校青年骨干教师43人己获博士学位者10人,硕士学位者48人目前在读博硕士学位教师12人,公派出国研修11人这些中青年骨干师资力量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的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师资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将为保证学科发展的良好趋势提供人才后备力量。为帮助新师资尽快成长,我们实行了新师资的导师制I对于每一位新师资,学科系都安排一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负责对其进行培养。要求新师资熟悉教学常规,介入本学科教学全过程,做到理论课全程听课并作好记录,实验课全程跟课并写出完整的实验课教案,由导师负责修改并做重点讲评。在整个培养工程中,注重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导师的检查督促、指导及示范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导师榜样力量的影响及其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传、帮、带作用,可以促进新师资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进一步牢固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为青年教师独立进行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几年来,我们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1998年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三门课程的实验课进行调整重组,打破学科壁垒,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最大限度地达到资源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从正常(生理)病状(病理生理)、治疗(药理)三个不同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和优化,大胆删减和増补,以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为切入点,突破传统分段式、分隔式的教学格局,将前后内容贯通穿插,増加了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共开设实验项目16个,其中验证性实验10个,综合性实验6个(占37.5%),如《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呼吸运动的影响因素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缺氧与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等同时面向重点班学生开设设计性实验3个(占18.8%),如《影响心脏活动的因素》、《影响家兔血压的因素》等,对学生的主动思维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经过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后的机能学实验室,摒弃了传统的经验式附属型的管理模式,实现人力、物力的充分利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以点带面,推动了基础课其他5个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重视教材建设,大力提倡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各学科基本上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系列教材”由基础医学院专家主编、参编或编译的各种全国发行的教材约15种,部分用于研究生及本专科教学。如《分子医学》、《骨骼肌肌病病理》、《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病理学实习指导》、《英语基础教程》等。

 

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构筑多媒体教学平台,取得良好效果2001年以来我院先后组织开展了5场基于PowerPoint和Flash等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列讲座,激发教师自行设计、制作课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件制作的水平。2001年12月率先举办了首次多媒体课堂教学比赛,通过互相观摩与交流评议,达到互相促逃共同提高的目的。迄今,基础医学课程本科理论课教学90%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部分学科(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己初步完成实验室局域网教学系统的构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教学。

 

増加对专业外语的要求,积极为推动双语教学作准备,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部分主干课程对本科重点班的学生要求用英语标注实验报告中的图示;节选英文原版教材中的部分章节提供学生阅读并翻译成中文;理论考核中的不同题型均有一定比例的专业术语以英文形式出现通过海外校友国内兄弟院校等渠道,收集、编写部分专业课程英文教材,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为推动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于2002年12月利用周末时间举办了双语教学竞赛。来自9个学科系的11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段相对完整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学院全体教师均到场观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准的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科研活动开展间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不言而喻只有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脉络和前沿知识并将其引入具体的教学环节,才能不断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撑高水准的教学。目前学院拥有三个研究中心一一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细胞与发育工程研究中心、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以及肿瘤研究室、基因工程研究室等省内著名的科研机构。1997年以来,学院承担部级、省级厅级科研120多项,其中部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580万元(含配套经费)研究内容涵盖了神经干细胞培养、幽门螺杆菌的分离鉴定、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哺乳类动物细胞发育主干技术及实验模型研究、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结构改变与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关系等前沿领域获13项科研成果奖,其中福建省科技二等奖、三等奖9项;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3人400多篇,其中国家一级刊物近200篇。

 

论文在SCI源刊物发表学院在肿瘤分子生物学、感染与免疫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优势互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挖掘教与学的潜能

 

基础医学教育篇(2)

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基础医学教育篇(3)

    作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认识不足的现象,难以适应当今医学事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务人才,还要培养出一批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技能的医学研究人才。科研素质培养是指对提高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应变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以何种方式启蒙基础医学学生的科研思维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教学改革内容。

1.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形式的改变,医学教育还是会面对或者已经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

首先,随着社会医疗模式的变化相应的我们在进行基础医学教育时也要相对应的进行改变和调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髙,致使医学教育内容上越来越复杂,学习难度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在基础医学教学时比以前有难度上的提髙,一旦跟不上社会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改变,医学教育将会停滞,也无法教育出与社会医学相适应的医学人才。

其次,我国目前人口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并不低于某些发达国家,但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分布很不均衡。而全国排名在前的二十几所医学院的毕业生几乎全部瞄着城市大医院,定位为专科医生,形成“人才拥堵”。基础医学教育如何根据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生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大考验。

第三,基础医学的教育教学还存在着和实际不相适应的方面。如:大纲要求的水平与医学生实际工作需要和教学内容不相适应、教育系统内部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的重视相对不够,基础医学的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髙,这些都使对基础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及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思路分析

    2.1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医学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平台

    教学和课程是医学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是完善医学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平台的重要举措。教学内容更新主要体现在课程门类的增删,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教学资源的变化,“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应该关注两个议题: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二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互动问题。在优化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共识。关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互动问题,可以通过重点学科建设、重大课题攻关以及重要实验室搭建等方式,为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资源。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就是要主动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积极推进,努力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2.2构建创新实践综合平台,培养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

    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医学院校应“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学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依靠产业应用来丰富教学内容。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综合平台,开放式接受师生参与科研和生产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育医学生的科研素质。

2.3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要想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这其中,实验教育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医学源于实践,对于医学实验的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并学会在探索中自我发现问题,这其实就是科研素质的一部分。

2.4强化医学文化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类健康为其出发点与终极目标,在当前“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医学文化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求医学院校强化医学文化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髙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一方面,它旨在开阔医学生的视野,突破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融会贯通、见识广博的人才。另一方面,它又开阔了医学生的心胸,如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自我。

基础医学教育篇(4)

当前,我国医患矛盾加剧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据卫生部统计,仅在2010年全国医闹事件共发生17243起,比2006年前多了近7000起。2010年以后趋势并未缓解,各种医患纠纷、伤医甚至杀医等医疗事件层出不穷。仅2012年,全国公开媒体报道的恶性袭医事件高达22起。2013年12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1个部门启动为期1年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但仅仅依靠政府的严打不是解决扭曲的医患关系问题的根本途径。事实也是如此,据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6月至8月三个月仅湖南省内就发生3起医患纠纷事件。医患关系严重扭曲一方面表现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缺失,甚至丧失理智;另一方面直接导致医疗卫生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恐慌感,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医学生对医生的职业认同感,他们还没有真正感受到成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之前,就已经感受到“白大褂”的危险,这必将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2.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3.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基础医学教育篇(5)

一、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现阶段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学生高中英语水平中等,对于英语方面的学习没有进一步加深,缺少学习和记忆,知识储备没有延续性,造成时间性遗忘。学生常常出现知识点混淆,词汇语法缺失等问题,并且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较差,英语综合素养较低,久而久之,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效率和进度会持续性受负面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积极性较差,尤其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影响较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对相关英文药学文献和药品的阅读和识别都造成阻碍,一些医用名词翻译与单词原因往往不尽相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决定着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广度,对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起到关键作用。

(二)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英语意识薄弱

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对高职公共基础英语课程的不重视,造成今后工作和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客观方面上,现代医学以西医为主,势必要接触西方药品药学技术知识,那么对于掌握和学习用途、忌讳、成分等都有一定帮助,从主观方面看,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医学医护行业需求大量高素质人才,对外语尤其是英语人才需求占很大比例。所以加强高职公共基础英语课程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渗透是极其必要的[1]。这就出现了参与学习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出现了偏差,采用了传统英语学习的方式,学习效率不高,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身体压力较大,对其他课程的课业负担也有些沉重。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英语意识薄弱,英语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开展教学工作。

(三)教学缺少实践性,与医学专业紧密性较差

在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设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偏向于应试教学,与医学专业的联系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复杂名词和困难语法积极性较差,加上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的内容很难应用在医学专业,很多学生的英语思维不适用于医学专业领域,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二、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服务医学专业教育

(一)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服务医学专业几种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化程度的提升,高职公基础英语教学与服务医学专业教育都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根据教学方案设计寻找相适应的应用策略。

1.“互联网+”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应用最广的“互联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始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状况以及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法,集问题与主体为一身,发散学生思维,帮助构建应用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2]。线上教学方法的全称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主要是在教学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节处理,贯穿教学过程的重难点,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对于问题本质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学习的是解题方法和思维技巧。对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服务医学专业教育的应用来说,可以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看待医学难题,转换思考角度,有利于高效解决问题,对于医护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2.线下教学法

线下教学法是:TBL(Task-basedLearing),全称是任务型教学法,着重调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和技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能力和人际交往。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服务医学专业教育主要通过PBL+TBL结合,展开互动教学。如最常见的医学检查的种类有哪些,医学检查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医学检查会用到哪些不同的仪器等等,教师通过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行在课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搜索相关文献和书籍,找寻答案[3]。并且可以利用学习软件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随时问询,教师能够随时进行指导。相关软件还具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方案,改进学习方法。比如对于医护细节操作可以通过观看正确视频了解相关实践操作,再通过观看存在操作失误的视频来锻炼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升反应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先主动学习,翻转课堂,让学生先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通过教师进行纠正和引导,完善学习成果。这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英语应用服务医学专业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因为学习模式与传统英语教学不同,需要转换思维。

(二)微课、慕课教学技术手段应用

微课、慕课课程是指容纳了单一重难知识点的小型教学指导视频,针对某一块教学内容做针对性指导,或者难以在课堂开展的教学内容作出特定演示和示范。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新时期现代化信息教学的产物,应用效果成效显著。尤其是针对英语、数学、化学、生物等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的知识点灵活运用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慕课教学具有灵活性强、便于携带,权威性强、专家讲解,知识性强、有助于学习,约束性小、学习时间灵活等特点。尤其是在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服务医学专业教育探析的过程中,以《新职业英语——医护英语》教材的Unit2ReadingA为例,在线下TBL课堂教学中适当嵌入微课教学手段辅助,比如ReadingA中有大量涉及到医护专业英语的概念和仪器的单词:CAT-scan(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X-rays,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IV(静脉注射),Contrast(造影剂)等等。

(三)采用新进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将诸多的医学转悠名词或者是临床技术、检测操作制作成相应的微课、慕课视频,特别是某些大型、贵重医学医用仪器无法在带进课堂,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其使用和检测方式等具体操作。能够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细节操作,同时对于学生理解仪器部位和技术名称的专用英语名词有着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产生形象记忆。相比较传统课程教学,仅仅是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解释,学生的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也不到位。比如对于静脉注射的细节操作,教师可以搜集网络教学案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找到具体的操作图示和视频,展开生动形象的教学[4]。同时,微课、慕课视频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服务医学专业这两者的融合也做的十分到位,以往的传统教学只能通过教师不断强调,才能加强学生的的理解和记忆,一旦学生听课质量不高,走神或分神讲话讨论,就会遗漏相应的知识点。而微课视频教学能够将两块内容融会贯通,合二为一,让学生同时进行学习,并且学生对于掌握不完全的知识点能够课下找老师拷贝教学资源,进行强化学习。

三、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服务医学专业教育策略探讨

(一)加大重视程度,加强教学资金建设

学校需要重视高职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服务医学专业教育这一教学工作,加强教学资金建设,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学改革,深入教学模式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同时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参加相关座谈会演讲会,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加强微课、慕课的应用教学,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人才进行教学指导,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学习优秀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加强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

教师要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信息化教学,学习信息化技术教学实践操作,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学习微课、慕课的视频制作和教学策略研讨。同时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聊天软件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使用网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比传统的面对面沟通交流减少了压迫性和紧张感。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班级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对于医学用语和医学实际操作不了解的地方进行辅导,同时了解到学生的易错英语知识点,进行细化分类,归纳错题,统一讲解。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况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能够有助于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

基础医学教育篇(6)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当前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承担着重大责任护理人才的基地,应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而这些正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一些医学高等院校也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并未完全突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无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在高职院校进行普及,因此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1)教学理念落后,实验教学定位较低。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忽视了实验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不到提高。(2)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仍然是按学科设置实验室,实验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负责,实验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实验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而且不同学科的实验室之间有实验设备陈旧、重复配置、资源浪费等现象。(3)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目前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约为2.5∶1,并且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开设为主,缺乏护理内容相关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按照详尽的实验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4)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对于现在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过程的评价,因此应加大实验教学考核的力度和广度。

2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2.1设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首先按照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将学科相近、实验仪器设备可共用的实验室进行重组合并,按形态和机能建立综合实验室,构筑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学科共享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如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维护、标本切片制作等由专业实验技术人员负责,通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设立,建立了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的实验室,便于管理,利于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而且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2改革实验教学理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以夯实学生的基本技能,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总体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有机融合起来。(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适度采用分组实验、病例分析、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2)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专业内容有机结合。(3)实验室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学生自主报名、经过实验技能选拔,挑选一批学生参与到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怎样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科研的兴趣。(4)将网络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校园网和精品课程网站中开设一些实验教学栏目,结合视频、模拟软件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基本操作技能和新的实验技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还可开展网上答疑、电子实验报告,虚拟实验设计等,实现师生网上互动。这种“理论、实践、网络”三位一体化教学,不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视点,同时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

2.3优化教学内容,改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重复交叉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重组,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应用性实验。为了满足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应当编写适合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报告。在编写时,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前期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培养相结合,突出学以致用,为满足护理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2.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1)为了更能规范化地监控、监督教学过程,应当纳入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组织听课等手段结合起来,对教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改革实验课程考核办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每节实验项目的出勤、课堂技能达标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评价的成绩。而结果评价”包括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笔试考核成绩,这种二者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基础医学教育篇(7)

传统中医教学讲究“非其人勿授”。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悟性是不能教授他们医学知识的。过去还有一种说法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意思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步入医学之门。但是现在的职校生,大部分情况下是传统教育所不愿意选择或者不愿意选择传统教育的,不具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这样的学生去学中医这样一门非常依赖于其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科,实在是勉为其难。

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尤其是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要在短时间内想学了就能灵活运用,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讲究一个“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强制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在中医的课堂教学中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学生本来就有的厌学情绪更加浓重。

3.部分学生对中医教学模式不太认可

很多学生对西医的课程非常认可,因为西医往往是多媒体直观教学,学生上课可以听明白,但在中医课堂上,很多学生如坠梦中,或者干脆入梦中。一些学生据此认为西医他们更容易接受。

4.中医基础理论和当前的生产工作实践有一定的距离

当前的中医理论教学只重知识的讲解,而较少讲解知识的运用,造成学生即使学会了也无处可用的局面。汉方制药的司跟立先生曾经到河南医药高级技工学校和老师讨论当前的中医教育是不是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的问题,但没有结果。并且传统中医讲究的是个体化,而现代的企业生产经营中讲究的是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有着的矛盾。

5.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欠缺

当前在医院中已经很少看到只用中药的中医和只用西药的西医,无论是中西药结合,还是中西医结合,这样的一个两者互相借鉴乃至于融合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很遗憾,至今没有看到哪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中西医结合这门课程,也没有一本教材是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教材。即使部分职业学校同时开设中医和西医,但是这样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中医讲究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宏观的内容,而西医学讲究的是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微观的内容。即使是大学生同时学起来也是非常吃力,更何况是这些文化基础知识本就薄弱的职校生去同时学习这样两门医学课程。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受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实际情况,只是按照大纲亦步亦趋,不能够帮助学生补足学生缺失的环节。

2.传统的理论课程离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又不能够将书本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部分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措施,造成学生厌学。

3.社会环境问题

这两年中药的注射液的问题,还有“张悟本事件”,都使一些舆论将矛头指向中医。

4.中医理论的误用

中医基础理论中虽然包含这很多养生和治病的法则,但是“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中医基础理论的博大精深使其返璞归真,真正对中医理论研究透彻的却又少之又少。部分学生学了一星半点就使用,往往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对中医产生怀疑。更何况一些学生只是学了一些中药的功效,连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很难分清,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误用。

5.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已经从清末到现在讨论了上百年的时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

1.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的基础薄弱,那么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尽可能教授简单实用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先把基础知识补足。

2.丰富教学手段

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图片甚至影视片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在实际环境中讲授中医药知识,如讲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讲解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效果会更好。

3.在中医课程中加入西医的元素

基础医学教育篇(8)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 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 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 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 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 to bedside ) ” 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 ”的双向通 道研究[4,。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 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 “从实验室到 临床”的概念0 ,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 化医学这一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 的 Zerhouni EA 在NIH路线图计划(NIH roadmap) 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 目标®,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 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 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 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 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 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 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 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6]。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 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 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 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 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 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 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 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 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 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 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 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 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 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 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 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 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 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 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 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 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 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 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 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 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 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 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 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 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 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 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 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 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 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 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 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 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 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 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 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 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 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 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 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 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 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 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 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  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 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 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 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 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 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 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晡教学,进一步 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 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 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 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 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 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 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 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 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 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 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 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 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 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 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 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 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 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 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 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 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 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 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 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 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 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 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 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 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学 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 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 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 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 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 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 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育篇(9)

转化医学属于医学研究范畴,在健康产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地位。转化医学是将临床治疗与基础医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医学思维模式。以组学芯片及基因组遗传学为基础的生物信息学科会和自动化通讯技术、医学理论保持密切互动,能够加快医学研究向工程运用方面的转化,有效缩短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距离。为对转化医学发展进行全方位研究,我们首先应对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间的关联进行明确。

现代医学发展史已经揭示,未来医学能否实现突破性发展全赖于与其他学科结合与交叉的程度,而转化医学正是这个理念趋势下的产物。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中一重要范畴,是指将临床治疗与基础医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医学发展模式,该模式试图打破临床医学与基础学科间的鸿沟,发生交叉与关联,从而产生一个双向、开放、连续的新型医学发展方向。转换医学的优势虽然明显,但若是单纯依赖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或者体系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将其与基礎医学教育之间关联起来发生化学反应。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转换医学与基础医学教育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待能为其未来发展做出可借鉴的理论研究成果。

1、转化医学与基础医学教育理念间的关联

由于医学教育研究体系与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基础医学研究应用性与针对性相对较弱,并对临床价值发现反馈造成直接阻碍。而转化医学模式的出现,使得该项问题得到了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科研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有效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为现代医学教育与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作为转化医学发展基础,基础医学教育会从教学阶段开始,对人才进行临床与基础双重内容培养,通过对转化医学能力与理念的运用,提升人才综合能力水平,从而为转化医学研究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科学研究与基础医学教育能够为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提供可靠支持,通过教育手段对医学实践与科研进行指导,将科学发现运用到医疗实践之中,不断提高国内医疗水平,确保能够为病患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以基础医学教育理念和转化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通过对基础教育理念进行优化的方式,可以弥补转化医学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带动转化医学的发展。

2、优化基础医学教育理念,带动转化医学发展

2.1优化基础医学建设,适应转化医学

作为医院与医学院校建设的关键,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通过优化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工作,能够提高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并为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做好准备。在具体优化方面,一要按照转化医学发展需要,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进行调整,并以转化医学思想为依据,对科学建设进行指导,同时也要注重临床工作与基础培养的结合,保证人才发展的全面性;二要优化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按照转化医学特点,将多学科融合在一起推动医学发展,有计划的对新课程进行开设,增强对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此外,对实验课程系统进行优化,改变以往医学科学分隔的问题,实施科学交叉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便通过综合性实验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个人创新意识进行强化,以为转化医学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2.2优化基础医学教学,培养专业人才

现阶段,由于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教学要求并不相同,医学院校在教学中难免出现理论与实践部分存在脱节现象,这并不符合医学改革要求,更不利于转化医学发展。为改善这一状况,完善基础医学教学,相关部门需展开新的尝试。首先通过运用问题学习模式,引入实际案例的方式,带领学生对案例展开研究,利用案例帮助学生内化学科知识,使他们能够将临床与理论学习结合在一起,保证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其次,加大临床教学比例,尽早地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实际诊疗活动,确保学生在应对临床问题时,可以将实践与理论有效融合起;最后,结合医学热点与转化医学理念,组织有关的医学科研讲座与其他学术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科研意识,为转化医学科研发展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转化医学相关内容的阐述,使我们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相关从业人员应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理念对转化医学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要对基础医学教育理念进行不断优化与调整,确保可以通过增强基础医学科建设与优化基础医学教育等手段,切实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保证国内整体转化医学水平,确保我国医学领域在世界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宁,杨琳丽,张艳芬,等. 转化医学视域下的本科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9). 

基础医学教育篇(10)

一、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基础教学建设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基础医学院部,始建于1959年。作为校本部最大的教学单位和科研基地,学院承担着学校各专业学生基础医学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七个硕士学位点(培养范围涵盖了基础医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前三年的学生管理等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思路,以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基于原有学科设置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学科间的合作渗透不够;部分学科人才梯队断层,高学历教师少;多数学科经费投入有限、设备落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力量薄弱制约学科发展等,我们以国务院新颁布的学科专业设置为蓝本,以原有的硕士学位点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学科建制的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原学科结构进行调整重组,组建七个新的学科系及三个公共教学部,旨在促进学科间优势互补,交叉渗透,共同发展;推动新兴学科脱颖而出,保证其发展空间;让有形及无形的资源充分共享,缓解投入不足的矛盾;形成院内、院外跨学科科研群体,増强科研实力,争取大课题,多出成果;强化学位点建设,争取博士点及新的硕士点。经调整重组后各个新的学科系基本上均具有专用或专管共用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详见调整后的基础医学院学科结构),増强了学科的活力

 

本着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学校逐年増加对教学的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i设建成了包括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在内的能适应高水平高起点科研要求的国内一流的实验基地,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省级基础课综合实验室,如形态学科综合实验室、机能学科实验室、人体解剖学综合实验室、病原生物学综合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信息处理实验室等,并已分别通过了省级合格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为加快学科发展,确保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准硫高效、有序地运转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伟二、大力提倡教授上讲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我们鼓励教授上讲台,承担本科生主要课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近三年来正副教授参加本科教学的比例达100%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均具有硕士榑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务,所有新教师授课前均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同时通过聘请院土知名学者、海外校友等进行讲学、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素质教育论坛系列讲座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学院坚持作好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及校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考核工作同时通过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以同等学力申请榑硕士学位;参加教师进修班学习;国内重点院校进修访问;选派到国外科研院所培养研修;脱产或半脱产参加外语强化培训提高班以及岗位培养、参加本校研究生课程学习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以改善队伍的总体结构,努力弥补人才断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同时注重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两年来共引进3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师资,分别充实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免疫学系。学院现有部级青年骨干教师3人,入选国家及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3人,分布在6个不同的学科系,校青年骨干教师43人己获博士学位者10人,硕士学位者48人目前在读博硕士学位教师12人,公派出国研修11人这些中青年骨干师资力量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的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师资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将为保证学科发展的良好趋势提供人才后备力量。为帮助新师资尽快成长,我们实行了新师资的导师制I对于每一位新师资,学科系都安排一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负责对其进行培养。要求新师资熟悉教学常规,介入本学科教学全过程,做到理论课全程听课并作好记录,实验课全程跟课并写出完整的实验课教案,由导师负责修改并做重点讲评。在整个培养工程中,注重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导师的检查督促、指导及示范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导师榜样力量的影响及其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传、帮、带作用,可以促进新师资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进一步牢固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为青年教师独立进行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几年来,我们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1998年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三门课程的实验课进行调整重组,打破学科壁垒,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最大限度地达到资源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从正常(生理)病状(病理生理)、治疗(药理)三个不同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和优化,大胆删减和増补,以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为切入点,突破传统分段式、分隔式的教学格局,将前后内容贯通穿插,増加了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共开设实验项目16个,其中验证性实验10个,综合性实验6个(占37.5%),如《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呼吸运动的影响因素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缺氧与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等同时面向重点班学生开设设计性实验3个(占18.8%),如《影响心脏活动的因素》、《影响家兔血压的因素》等,对学生的主动思维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经过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后的机能学实验室,摒弃了传统的经验式附属型的管理模式,实现人力、物力的充分利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以点带面,推动了基础课其他5个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重视教材建设,大力提倡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各学科基本上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系列教材”由基础医学院专家主编、参编或编译的各种全国发行的教材约15种,部分用于研究生及本专科教学。如《分子医学》、《骨骼肌肌病病理》、《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病理学实习指导》、《英语基础教程》等。

 

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构筑多媒体教学平台,取得良好效果2001年以来我院先后组织开展了5场基于PowerPoint和Flash等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列讲座,激发教师自行设计、制作课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件制作的水平。2001年12月率先举办了首次多媒体课堂教学比赛,通过互相观摩与交流评议,达到互相促逃共同提高的目的。迄今,基础医学课程本科理论课教学90%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部分学科(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己初步完成实验室局域网教学系统的构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教学。

 

増加对专业外语的要求,积极为推动双语教学作准备,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部分主干课程对本科重点班的学生要求用英语标注实验报告中的图示;节选英文原版教材中的部分章节提供学生阅读并翻译成中文;理论考核中的不同题型均有一定比例的专业术语以英文形式出现通过海外校友国内兄弟院校等渠道,收集、编写部分专业课程英文教材,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为推动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于2002年12月利用周末时间举办了双语教学竞赛。来自9个学科系的11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段相对完整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学院全体教师均到场观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准的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科研活动开展间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不言而喻只有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脉络和前沿知识并将其引入具体的教学环节,才能不断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撑高水准的教学。目前学院拥有三个研究中心一一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细胞与发育工程研究中心、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以及肿瘤研究室、基因工程研究室等省内著名的科研机构。1997年以来,学院承担部级、省级厅级科研120多项,其中部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580万元(含配套经费)研究内容涵盖了神经干细胞培养、幽门螺杆菌的分离鉴定、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哺乳类动物细胞发育主干技术及实验模型研究、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结构改变与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关系等前沿领域获13项科研成果奖,其中福建省科技二等奖、三等奖9项;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3人400多篇,其中国家一级刊物近200篇,国外核心刊物35篇,有32篇论文在SCI源刊物发表学院在肿瘤分子生物学、感染与免疫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优势互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挖掘教与学的潜能

 

基础医学教育篇(11)

二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途径

1.树立终生学习的基础医学教育理念

树立终生学习的基础医学教育理念是提高医护专业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第一步。首先,作为医护人员培养教育机构的老师,要“学为人表,行为世范”,以终生学习理念教学的同时,不断钻研医学难题,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中落实终生学习。然后,在学生的期末考核中,不仅要有书面考试,还要加入面试的部分,通过老师对于学生全方位的考核以检查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终生学习意识。另外,作为医学类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终生学习的氛围。如完善图书馆的建设,鼓励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学生组织也可以通过举行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需要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建立PBL(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某学生在学医期间对于耳鼻喉科的学习特别感兴趣,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其学习能力、潜质,逐渐引导其进行耳鼻喉相关方向的学习,再为其设计相关的实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方向等也可以与耳鼻喉科相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自身感兴趣的方向上获得深入的发展,就能够自觉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