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市场分析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5 20:45:12

市场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报告篇(1)

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 宏观社会环境分析

3. 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4. 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环境对办公市场的影响

二、 办公宏观市场分析

1. 上海总体办公市场分析

2. 行业宏观发展态势分析

三、 区域办公市场特征分析

1. 区域概述

2. 供应、销售(租赁)、空置分析

3. 销售(租赁)价格分析

4. 产品特征分析

5. 主力客户分析

6. 典型案例分析

四、 项目地脉研究

1. 项目地块特质分析

2. 项目地块周边市政、规划情况分析

DiYiFanWen.com第~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 项目初步定位建议

市场分析报告篇(2)

2002年全球最畅销的200种药品中,有8种是降血脂产品;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第二的药品全是降血脂药品,分别是辉瑞的Lipitor(阿伐他汀)和默克的Zocor(辛伐他汀)。令人瞩目的是,降血脂药品在过去的5年中,仍保持着每年9%的快速增长态势。在降血脂药品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现代病——高脂血症的高发病率。

在过去二十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食物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中国人的膳食组成仍然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消费已经出现了大幅度上升,而谷类和薯类等植物性食物的消费却呈下降趋势。中国人膳食结构的变化,带来最显著的效应就是——高脂血症发病率的不断提升。专家估计,全国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间,血脂偏高的比例大约在10-20%左右,估计中国的高脂血症患者高达9000万。

高血脂的高发病率,已经在中国人的疾病模式中体现出来了。卫生部《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中显示,中国人死亡原因中,约32%死于心脑血管病,也就是说,2002年每三个死亡的中国人中间就有一个死于心脑血管病,而这些心脑血管病患者,绝大多数死于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硬化。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前2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变为现在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其中心脏病死亡率已超过日本。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高血脂在整个21世纪,都会是中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高血脂,将成为中国人整个21世纪的心病。

既然高血脂能够带来动脉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病。那么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降血脂”。医学已经证实,降血脂可以减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因此近20年来,降血脂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极为重视的课题。

中国有9000万高血脂患者,也就是说中国有9000万需要降血脂的人,这是个多大的市场?只要每人平均每年服用100元的降血脂产品,降血脂市场就能达到100亿元的规模。

二、坑人的陷阱

庞大的市场、国际药品市场上降血脂产品的成功先例,这些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企业家的神经。从卫生部检索来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国家已批准的近3000种国产保健食品中,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三项上的就占2/3,其功能含调节血脂的保健品则不少于1000个。而在市场与保健品高度重合的OTC市场上,降血脂类药品总数也不低于200个。除了国产保健品、OTC产品,市场上海充斥着大量的以降血脂为诉求,而没有批号的产品,这些产品中既有“进口”的洋保健品,也有本土的健康食品。

如此众多的降血脂产品,市场表现怎样呢?和众多产品瞄准降血脂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降血脂市场现实的购买力却非常惨淡。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综合多方面信息估计,在中国的OTC和保健品市场上,2002年降血脂类产品的总体销售额还不到10亿元,而这其中,估计50%以上被OTC药品分割,其次是包含多种保健功能的常规保健品——如交大昂立的昂力多邦、大蒜油等。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充满诱惑的降血脂市场,已经让不少企业折戟沉沙——在这些企业中间,既有一些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如青娜油软胶囊、三将金力源胶囊、大连珍奥核酸的珍奥脂舒平、北京天曲、各种大豆卵磷脂、大蒜油、螺旋藻等;也有一些大名鼎鼎的企业,如大名鼎鼎的太太药业、成都地奥、盘龙云海等。

多年前,某降血脂产品曾在上海投入了3000万元,却很快销声匿迹。接着华盛集团的攀达康浮出水面,打造“血管清道夫”品牌,狠炒美国科技概念,大造声势地做了一些空中和地面的降血脂科普教育工作,开始反响不错,但很快便后继乏力。

盘龙云海的排毒养颜胶囊是概念营销的杰出代表,销量连年高居保健品榜首,这促使盘龙云海雄心勃勃将第二个产品定为降血脂产品——诺特参。但试销投入了1000多万,基本上都打了水漂。现在人们只能偶尔看到零星的软文,或者变相地降价促销。诺特参承负了太大的希望,结果却是更大的失望。

2001年底,雄踞南方的太太药业突然发力,推出汉林清脂,以任达华主演的电视品牌广告开道,主打“收入高、血脂高”的中年男人,但市场表现平平。或许是意识到宣传方式有误,或许是因为后续推广资金吃紧,2002年底汉林清脂开始转向报纸硬广告。其平面广告是典型的“广告公司”风格,诉求对象也转到了更年轻的办公室白领,但依然无疾而终。

分析以上产品,可以发现几大特点:

1、全国性操作,主攻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市民保健意识强,消费能力足,科学素养较高。这种选择性的进攻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2、投入资本大,尤其是广告力度大。

3、渠道完善、营销队伍成熟、操作手法熟练,各种资源都很到位。

然而,在这么多资源的衬托下,他们依然沉沙折戟,难怪OTC降脂市场被称为黑洞!

三、夹生的市场

对于习惯了炒做概念、大规模广告轰炸,然后进行快速收获的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降血脂市场让人捉摸不透:为什么众企业前仆后继的努力、却迟迟难以启动市场需求?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可怕的陷阱,还是诱人的馅饼?

降血脂市场迟迟难以打开局面,是因为这个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的市场的特性。

1、消费理念不成熟。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高血脂是怎么回事儿,有什么危害,还不十分清楚。有调查称,在高血脂人群中,知道自己患高血脂的只有25%,高血脂人群中,了解高血脂危害的只有20%左右。更糟糕的是,即使比较了解高血脂的患者,采取措施的也非常少。这就是降血脂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极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单纯的“降血脂诉求”,就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汉林清脂的失败原因正在这里——市场人员过低估计了市场开发的难度,造成了高知名度、低购买率的状况,市场自然难以为继。

2、慢热型疗效

东宇血平康的恐吓策略,虽然避开了降血脂教育、节省了大量的传播费用,短期内投入产出比比较合理,但消费者并没有被真正说服——他们不是为了降血脂而购买产品,而是为了快速消除症状。但降血脂属于慢效果产品,消费者在服用过程中间,很难感受到广告承诺的效果,这样一旦广告停止投放,销量就会快速下降——只要不说服消费者,降血脂就不会有积累。

因为产品效果消费者感受不到,症状切入、承诺疗效、不讲道理的蒙古派突击法,注定是不适合降血脂市场的。

3、夹缝型定位

在降血脂产品中,金日心源素是少有的成功案例。金日采用的策略是忽视降血脂教育,直接诉求降血脂的后果——保心健脑。在传播上,金日投放了大量的报纸、电视广告,这些广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直接诉求保心健脑、避开市场教育。

为了让金日的保护心脑的功效被消费者接收,金日举行了大量的活动,如专家巡回举行科普讲座“健康千里行”、传统的社区义诊、举办社区“文艺营销”等等,从多方面强化产品的疗效承诺,并配合广告提高品牌美誉度。应该说金日通过大量的活动,成功地把长期承诺“保心健脑”落实到消费者的美誉度上面。金日的运作也显示出降血脂市场慢热特性——为了避免这种局面,金日干脆避开了血脂,直接陈述结果。

金日心源素的成功,显示了降血脂市场的第三个特性,降血脂产品最容易打动的消费者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但这也意味着要和处方药争夺市场。

四、虚幻的需求

为什么降血脂是慢热市场?为什么说降血脂保健品是在和药品争夺市场?这是由高血脂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高血脂是慢性病,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只有无声的后果“动脉硬化”,等到血管堵塞70%以上的时候,患者才能感受到症状——因为高血脂缺乏症状,一旦发病又会带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高血脂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消费者难以感知,是降血脂产品开发市场的壁垒;而一旦在医院中检查出高血脂,更多人会在医生的推荐下选择药品——在这种情况下,OTC和保健品显然机会不大。

降血脂市场不成熟,市场呈现慢热特性,在需求最迫切的消费者群体上又要面临处方药的挤压,这就是为什么众多降血脂保健品和OTC产品表现不佳的原因。

五、后继者迷惘

尽管降血脂保健品、OTC产品面临处方药的挤压,但应该看到,在南美洲、亚洲等与中国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市场上,非处方药的销量要占到药品零售总额的40%以上。这证明,在中国市场上,降血脂的保健品和OTC药品,仍然有极大的生存空间。金日心源素(其市场主要在华东、华南)近几年的良好表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个别先行者的成功,尽管降血脂市场还有点涩,尽管已经有众多实力企业折戟沉沙,尽管市场仍不成熟,但仍然有大量的厂家瞄准了这块丰厚的市场。根据对市场的监测,降血脂产品在北京、广州等一类城市,也开始逐渐升温,从运作产品种类到广告投放量,都开始缓慢上升。

在未来的几年中,仍会有大量的保健品企业介入降血脂市场,从总体上看,降血脂市场将保持快速上升态势。原因是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媒体、民间组织、厂家等共同推动的健康教育,导致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高血脂的危害。尽管降血脂市场开发难度较大,但仍然充满机会,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富矿,只是埋得深一些而已。市场在升温、企业界仍然充满热情,这个市场到底能不能做,如果能做,又该怎样做?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附:降脂市场实情概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在7%以上,总体趋势是北方大于南方,城市大于农村。目前我国约有高血脂症患者9000万人,其中约有3600万的患者在使用降脂药物。还有46万冠心病病人需要进行控制血脂的治疗。此外,患有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等症状的患者也因血脂水平偏高需要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时,由于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消费支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降脂类产品的需求居高不下,因此降脂类产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而且是日益增大的市场。根据资料显示,国内降脂类产品大约有10多亿元的市场,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各中西药厂的进入。目前降脂类产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类是降脂药品,如血脂康、舒降之、复方丹参片等;另一类是具有降脂作用的保健品,如螺旋藻、卵磷脂、鱼油等。根据夸克公司于本年度9月份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七个重点城市7000多个高血脂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1、目前降脂类产品市场仍然以药品为主,消费者主要的购买途径是医院。

2、随着中国老百姓自我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降脂保健品市场和OTC市场正在持续升温。可以预测,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OTC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降脂产品的战场最终将从医院转向OTC零售市场。同时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国外药厂将把更多、更新的降脂产品介绍到国内,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3、消费者对降脂类产品的消费模式主要有两种: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和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下面将结合夸克公司的部分调查数据对以上两种消费模式进行阐述。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保健观念较强的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重视日常的身体保健,具有较强的预防意识,平时会服用一些保健品进行治疗。在患病后,除服用药品治疗外,还会服用保健品进行调理。通过消费者“最常购买率”排在前五位的品牌可知:昂立一号、卵磷脂、深海鱼油等是消费者首选的降脂类保健品。通过综合这类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与态度等数据,发现这类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消费模式如下: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保健观念还不太强的城市,如西安、武汉等,消费者对高血脂这类症状基本没有预防意识,通常都是在患病后才进行治疗,服用药品是他们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消费者“最常购买率”排在前五位的品牌可知:胶股兰总甙片、地奥心血康等是消费者首选的降脂类药品。

4、对比以上两种消费模式可知:

A、就品牌忠诚度而言:a) 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的品牌忠诚度较低,消费者较易受广告等因素的影响而更换品牌;b) 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则有很强的品牌忠诚度。

市场分析报告篇(3)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65-02

虚拟商品是指通过相关网站或网络游戏购买到的非物质性物品,这种商品的价格普遍大大低于实际商品的价格,消费者通常为虚拟社区或网络游戏用户,需要以购买虚拟商品来增加自己的满足感。据以往研究指出,中国在2010年中关于虚拟商品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约50亿美元(WebMediaBrands,2012)。由此为我们想要研究此项课题的契机点。

文章针对的测试是虚拟商品的购买行为与假设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为了检验这些假设的可能性因果关系,其中因变量月花销水平和购买行为频率与独立变量(例如价格、收入、喜好)进行了一一对比分析。我们的前期研究计划就是由我们对研究报告的假设建设而来,这篇研究报告其实也为预测虚拟商品市场走势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和预测,对于国内外投资商都是一份含金量价值高的商业研究报告。

1研究方法和数据计算

研究主要针对于现有的中国虚拟商品市场状况,采样于北京工商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近250名学生,这250名学生分别来自15个城市和地区,由研究人员随机选出。主要的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问题调查,例如学生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年龄。第二部分为主题研究,问题包括学生是否有购买虚拟商品的经历,以及虚拟商品的哪些属性会导致一些频繁的购买行为。

11数据采集和建库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和精确性,本次研究的抽样技术采用的是比例层叠法而不是常用的随机抽样法和系统抽样法。由于样品接触的局限性,研究人员这次仅仅关注于北京和河南的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从2011年的6月到9月,为期三个月的暑期实践,研究员完成了数据收集工作。采用的数据的收集方式为问卷调查,将问卷通过人人,QQ和相关网上问卷网站(Survey Monkey 和问卷星)进行分发。因为大多数调查对象为研究员的朋友和同学,所以反馈率几乎达到了100%,这也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大大的帮助和便捷。

由于这项研究针对的是中国在校大学生对虚拟商品的需求因素,所以就先将调查对象按照教育水平进行划分,共有三个层面,分别是: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采集到的样本数为186个,经过筛选实际应用样本数为182个。在数据采集工作完成后,开始对有效数据进行编码以便于将来的数据录入和技术分析,为了将文字性数据转化为变量,我们用数字将数据进行了分类。首先列出所有的调查问卷变量,然后进行缩写改编,这样有助于节省数据录入时间。由于需要对各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准确描述,我们做出了概念分析框架。

12统计步骤

数据在数字化编码后录入计算机,然后运用EXCEL和SPSS 软件进行测试和分析。EXCEL 用于简单的数据录入和单一关系分析,制表和制图,例如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和学历水平比例等;SPSS软件主要被运用在t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首先,用计算机计算出数据库中的主题数据的频次。

2结果分析

游戏奖励成为了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游戏开发商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游戏创作和商品开发的过程中增加购买用户的游戏奖励(例如更多的虚拟货币和游戏装备的获得)以刺激玩家的消费。快速提高游戏中的地位这个因素共有57人选择约占全体人数的50%,由此可以建议游戏开发商增加虚拟商品购买用户的PK几率,加快经验值增长速度和增长幅度。通过这道问题得到目标人群最在意的考虑因素是游戏奖励、快速提高游戏地位和虚拟游戏外观,这样就可以在游戏开发阶段,有目标的进行创作和调整,将投入成本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以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

把样本数据按照性别分成两大类,可以看出女性玩家无论在任何消费水平中都大大低于男性玩家,平均为每个水平消费的20%左右,因此网游企业就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方面加大对男性消费群体的了解,因为男性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产品消费是一个意愿性更强的群体。其次,从消费人数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小于50元的人数为57人,在价位为50~100元的小组中人数为32人,约占总人数的79%。因此网络游戏开发商就可以在商品定价时参考价位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并且可以将价位为50~100元的商品进行大量设计开发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由此可以推测出两个因素导致以上结果。第一,相比于网吧和校园的购买虚拟商品次数,在家的购买次数大幅增加,说明寒暑假中大学生网游时间相对较多,并且在家得到零花钱的数目和次数增加。第二,在网络游戏的时间长短分组中,3小时以内的人数较多,可以大概推测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借助于课间休息,晚上睡觉前进行网络游戏的概率较大。因此游戏开发商可以参考以上数据,增强在学生寒暑假的期间和晚上的游戏宣传力度,加大游戏稳定性的维护力度,加大游戏奖励频率和力度,开发更多虚拟商品种类,以达到吸引更多玩家和刺激更多消费的目的。

3结论

根据近期的市场情况和网友商家广告投放趋势,从而预计2015年网络游戏产业仍会保持当前发展的势头,而推动网游产业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能移动终端拥有量仍表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这对用户对网络游戏的接受度有着积极地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国内网游企业竞争力和品质的大幅提升的影响,网络游戏的海外市场出口收入也会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IChartsWhat age group spend more on virtual goods?[EB/OL].http://wwwichartsnet/chartchannel/chart/2012/what-age-group-spend-more-virtual-goods[Accessed 22/01/12].

[2]USA TODAYSpending on virtual goods continues upturn[EB/OL].http://contentusatodaycom/communities/gamehunterspost2010/05/spending-on-virtual-goods-continues-upturn/1[Accessed 23/01/12].

市场分析报告篇(4)

(一)全球经济整体缓慢复苏

2013年,全球经济呈现整体缓慢复苏、个体走势分化的重要特征。由于经济复苏的进程不一致,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相同。美国国内关于财政平衡的纷争不断,欧洲财政紧缩的步伐有所放缓,而日本还在竭尽所能地进行财政刺激。美联储已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欧洲和日本坚持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鉴于赤字和债务风险加大以及通胀压力,财政和货币政策趋于谨慎。

1.欧洲经济步履蹒跚,债务危机波澜不惊

2013年,在连续多个季度经济萎缩后,欧洲经济终于在第二、第三季度实现了正增长,欧盟前三季度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1%、0.4%和0.2%,欧元区前三季度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2%、0.3%和0.1%。总体来看,欧洲经济摆脱了衰退,欧债危机有所缓和。

2.美国经济逐季走高,财政平衡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2013年,美国经济总体向好,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复苏基础较为稳固。前三季度美国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1.1%、2.5%和4.1%。失业率下降,就业市场有所改善。美国失业率从2013年年初的7.9%逐渐下降至11月的7%,为2008年11月以来的新低。总体来看,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有力,宏观政策执行有惊无险,为2014年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3.世界贸易活动大幅回暖

2013年12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报收于2277点,较2012年末的699上升1578点,涨幅为225.75%。总体来看,世界贸易活动大幅回暖。

(二)国内经济平稳和缓增长

2013年,中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逐步退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同时,努力保持货币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当规模,基本逆转2011年以来实际GDP增速逐季递减趋势(见图1)。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7%、7.6%、7.7%,意味着中国经济连续第八个季度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高于全年均值0.2个百分点,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这是该指数自2013年6月以来首度出现回落。

图1 中国GDP同比增速(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变动和收益率情况

(一)中债指数整体大幅下跌

2013年中债指数整体大幅下跌。其中,上半年平稳上升、下半年大幅下降,收益率曲线先降后升。截至2013年12月末,中债综合指数(净价)为96.07,较上年同期下降4.65%,中债综合指数(财富)为145.89点,较上年同期下降0.5%。全年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基本呈现分段特征:第一阶段,1―5月,中债指数缓慢上行;第二阶段,6―12月,中债指数震荡下跌。

第一阶段:中债收益率曲线缓慢下行。年初,在巨量外汇占款的影响下,流动性亦显温和。在经济下行预期推动下,收益率曲线在前4个月呈震荡下行状态,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下行约13BP,至3.44%。

第二阶段:中债收益率曲线一路飙升。6月,在准备金备付、国内外流动性收缩、财政缴款延后以及季末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流动性持续紧张,短端收益率在资金面的影响下上行幅度较大,长端收益率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相对稳定。7―10月,中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整体来看,中债收益率曲线大幅上行,中债净价指数悬崖式下跌,二级市场交投大幅萎缩。11―12月资金面继续维持中性偏紧格局,基本面也不利于债券市场,由于年末资金面紧张,中债收益率曲线缓慢上行。总体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约111BP,至4.55%。

(二)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2013年,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两次大幅波动。第一次出现在6 月中上旬,导致波动的原因较多,既有美国退出QE 预期等带来的外汇市场变化的影响,也有节日现金投放、补缴准备金、税收清缴等时点性因素的影响;既有金融机构在流动性风险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有外部“唱空”中国的噪音引起的市场预期变化等情绪性因素,还有监管政策集中出台的叠加影响。在此情况下,Shibor隔夜利率和Shibor7天利率最高分别达13.44%和11%。6月下旬以后,随着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市场利率,以及时点性、情绪性因素的逐步消除,货币市场已恢复平稳运行。第二次大幅波动出现在12月中旬,导致波动的原因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其中SHIBOR隔夜利率最高时达到4.51%,SHIBOR7天利率最高时达8.84%(见图2)。

图2 2013年以来Shibor变化趋势(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债券市场发展规模

(一)债券市场年度发行总量增速放缓

201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含央票)87016.27亿元(见表1),较2012年增加7218.72亿元,同比增长9.05%,相比2012年增速下降了2.61个百分点。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新发债券1150只,发行量共计56453.94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64.88%;在上海清算所登记新发债券2000 只,发行量共计27845.02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32%。在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331只,发行量2717.30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3.12%。

从中央结算公司新增债券的券种结构来看,2013年发行国债13374.40亿元,同比增加11.15%;发行企业债券4752.30亿元,同比下降26.88%;发行政策性银行债19960.30亿元,同比下降6.73%;发行商业银行债1117.00亿元,同比下降71.60%。政策性银行债和国债的发行规模居主要地位,二者发行量合计约占发行总量的59.05%(见图3)。

表1 2013年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发行量(亿元) 发行只数

全市场 87016.27 3481

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债券 56453.94 1150

上海清算所登记托管的债券 27845.02 2000

中证登登记托管的债券 2717.30 331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上海清算所网站、Wind资讯

图3 中央结算公司2013年各券种累计发行量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编者注:去掉图中“记账式国债”、“地方政府债”后的空格)

从中央结算公司新发债券的期限结构来看,3―10年期中长期品种发行量占比达56.30%,0―3年期短期品种和10年期以上长期品种发行量占比分别为39.40%和4.30%。

(二)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继续平稳增长

截至 2013年12月末,全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达到29.4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8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3.39%。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为25.91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87.89%;在上海清算所托管总量为2.69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9.11%;在交易所托管的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总量为0.88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3%。

(三)债券市场交投活跃度明显降低

2013年,债券市场现券和回购交易结算270.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相比2012年增速下降了31.5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场现券结算量为43.23万亿元,同比下降45.40%;全市场回购交易结算量为227.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69%(见表2)。

中央结算公司结算量为195.90万亿元,同比减少10.32%,其中现券交易结算量36.98万亿元,同比减少47.81%;回购交易结算量158.93万亿元,同比上涨7.68%。上海清算所统计交易结算量共计10.84万亿元,同比减少8.64%,其中现券交易结算量5.24万亿元,同比减少32.28%;回购交易结算量5.59万亿元,同比上涨35.73%。交易所统计债券交易结算量共计64.08万亿元,同比上涨71.15%,其中现券交易结算量1.01万亿元,同比上涨71.39%;回购交易结算量63.07万亿元,同比上涨71.14%。

从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的券种结构来看,信用类债券现券交易结算量比重达49.90%,结算量同比减少37.03%;政策性银行债券现券结算量比重为30.98%,结算量同比减少42.57%;央行票据现券结算量比重为2.51%,结算量同比减少87.24%;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现券结算量比重为13.74%,结算量同比减少48.38%。2013年商业银行柜台结算量18.72亿元,较上年增加24.88%。

表2 2013年债券市场现券和回购交易结算情况

结算量(亿元) 结算笔数(笔)

全市场 2708193.56 1071957

中央结算公司小计 1959018.18 947451

现券交易 369752.31 457536

回购交易 1589265.88 489915

上海清算所小计 108363.41 124506

现券交易 52413.56 85098

回购交易 55949.85 39408

交易所小计 640811.96

现券交易 10091.12

回购交易 630720.84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上海清算所网站、Wind资讯

2013年债券市场运行特点分析

(一)债券市场监管和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强

2013年初,为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保护参与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并全面展开对“影子银行”的重拳治理。8号文意在控制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和委托债权等商业银行非标债权资产业务的迅速增长,从而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

进入2013年二季度,“代持养券”等灰色利益链问题引发了债券市场对交易方式和交易机制的反思。自此债市彻查揭开面纱,银行间监管迅速升级。

7月,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8号),要求银行间市场全部债券交易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达成,交易一旦达成,不可撤销和变更。此举进一步规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行为。8月,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12号),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券款对付结算规则,要求市场参与者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市场效率。

(二)债券市场创新不断涌现

2013年债券市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10月、12月相继发行了首单永续企业债及永续中票。其中13武汉地铁可续期债发行规模为23亿元,首个计息周期票面利率为8.5%,接近上限定价,以每5个计息年度为一个周期,约定发行人赎回时到期。虽然在目前债券市场发展趋弱的大环境下,永续债券的市场需求不甚理想,出于对流动性、资产配置、会计处理等方面的考虑,投资者目前仍持谨慎态度,但从市场发展来看,永续类债券的推出有利于丰富我国债券市场产品序列。

二是2013年12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了同业存单。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发行10只同业存单,发行规模340亿元,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在内的10家银行成为首批试点机构。该创新品种的推出有利于进一步引导、规范同业存款等线下业务,使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丰富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负债产品。

三是12月发行的国电电力首次以中债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基准利率,约定当期的基准利率为簿记建档日以及重置票面利率日前5个工作日的5年期国债收益率算术平均值。该创新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实质性推进。

(三)公募类信用债券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私募类债券发展较快

信用类债券整体平稳发展。截至2013年12月末,信用类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81%,占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总量的45.60%,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05个百分点。信用类债券存量规模9.02万亿元,同比增长22.49%,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规模的31.5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62个百分点。

其中,公募信用类债券快速发展的势头未能延续,主要品种发行量有所减少或仅小幅增加,企业债、中期票据发行量同比分别减少26.88%、15.17%,短期融资券发行量同比小幅增加4.48%。而私募债券发展迅速,自2011年5月首批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PPN)推出之后,近两年来PPN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2月末,PPN存量规模9432.88亿元。2013年共发行PPN5668.08亿元,同比增长48.64%,占当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类债券发行总量的14.75%。

自4月份央行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以来,做量、代持、隐藏利润亏损、利益输送等不合理交易行为被压缩,信用债流动性下降。从交易结算量来看,信用类债券全年现券交易量为21.06万亿元,同比减少37.03%。

(四)银行理财产品及货币型基金发展迅速,债券型基金市场有所萎缩

据Wind资讯的统计,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为44587款,比2012年增长了37.7%。据《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突破10万亿元,较2012年的7.1万亿元至少增长40.8%。无论从发行量还是管理资产的规模来看,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均出现了快速扩张。从预期收益率来看,2013全年平均预期收益率达4.69%,相比2012年的4.46%,增长了23BP。虽然年初银监会 8号文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进行限制,下半年又遇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且随着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同业存单推出等利率市场化具体举措的推进,对银行理财产品产生了一定冲击,但从各项指标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投资者认可的相对安全的财富管理工具,在2013年再创辉煌。

另外,在年中和年底两次货币市场利率异常大幅波动的冲击下,货币基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借道互联网平台、电商的创新型货币基金横空出世,货币基金规模、业绩双丰收。根据Wind资讯数据,货币基金成为2013年基金规模增长的主力。截至2013年12月31日,货币市场型基金份额为8798.77亿份,同比增加1723.88亿份,相对于其他基金类型(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其他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份额规模增加最多。在资产规模方面,货币基金也是资产规模增长最多的类型。截至2013年12月31日,货币基金资产净值达到8832.30亿元,同比增加了1756.89亿元。且在QE退出预期引发的资金利率高企以及下半年资金面偏紧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平均3.96%的较好收益。

相比货币基金的风光无限,债券型基金则表现暗淡、乏人问津。随着2013年下半年债券市场的急转直下,债券型基金上半年累计收益迅速缩水,全年平均收益仅为0.82%。在基金份额以及资产规模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2013年12月31日,债券型基金份额达2828.65亿份,资产净值达2840.37亿元,分别低于货币型基金的5970.12亿份、5991.93亿元。

(五)债券发行成本有所上升

2013年上半年债券发行利率平稳,但下半年以来,债券投资需求减弱,发行利率不断走高,发行成本有所上升。

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各期限招标利率均于11月份达到历史高点,部分期次政策性金融债由于发行利率过高而推迟发行。如国债50年期招标利率由5月份的4.24%上升至11月份的5.31%,上升了107BP,创50年期国债发行以来的新高。国开行政策性金融债10年期由4月份的4.15%上升至10月底的5.04%,上升89BP。

信用类债券发行成本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以主体评级为AAA级的5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为例,前半年发行利率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4.5%至5%的区间内,但下半年以来发行利率节节攀升,至11月已超过6%,最高达6.4%,较年初最低水平4.84%上升156BP。2013年主体评级AAA的5年期中期票据平均发行利率5.08%,较去年的4.78%上升30BP。同时,交易商协会对中票及短融的发行利率指导虽已放开,但发行利率仍高于二级市场利率,一二级市场仍存在一定的点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主体评级AAA的5年期中期票据一二级市场平均点差10BP,较2012年收窄5BP。

上述中期票据发行利率走高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货币政策中性偏紧,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面较为紧张,尤其在6月份出现货币市场利率异常大幅波动之后,市场流动性预期极其谨慎,使得债券投资需求减弱,利率上行。二是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等监管考核压力之下,越来越多地走向表外业务以缓解表内压力,这使得货币乘数扩大带来资金借贷市场的高度繁荣。而随着2013年对理财和同业业务的监管,表外业务收紧,高速扩张的货币供应失去了源头,带来了资金面的紧张和收益率的上行。三是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逐渐提高,为维持原有的利差空间,商业银行对债券投资的期望回报率有所抬升,而作为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商业银行拥有债券市场的定价权,这带来了债券市场利率中枢的整体抬升。

(六)债券指数基金进一步发展

虽然2013年债券型基金市场表现较为低迷,但对于债券指数基金(以下简称债指基金)来说,因其风险分散、收益相对稳定、管理成本及交易费用相对较低、方便投资者配置等受到市场关注,并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末,当年已发行的7只债指基金规模超过220亿元,是2003年的近23倍。随着境内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近年相关监管机构对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与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扩容,债指基金未来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

图4 2003―2013年指数型债券基金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编辑注:图例“发行支数”改为“发行只数”)

为更详实、完整地反映中国债券市场价格走势特征,中央结算公司对中债指数不断完善,已日渐形成指标丰富、覆盖广泛的指数体系。2013年,中央结算公司先后了中债-5年期国债指数、中债-5年期金融债指数、中债-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增信债券指数、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中债-高信用等级企业债指数、中债-2012年新发行债券指数、中债-高收益中期票据指数、中债-高收益企业债指数、中债-企业债AAA指数、中债-企业债AA+指数、中债-企业债AA指数和中债-企业债AA-指数,共计13只。与此同时,中债指数在债指基金的应用方面也持续增强。多家基金公司采用中债指数作为跟踪标的指数,发行了债指基金,例如易方达中债新综合债券指数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国联安中债信用债指数增强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等。根据2013年12月末的数据,中央结算公司每日285条中债指数以及近5000个指数相关指标。

此外,中央结算公司不断完善中债VaR产品,如: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中债VaR产品,大幅提高了系统运算效率,并为部分银行类、证券公司类用户开通定制组合VaR服务,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要。

(七)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

市场分析报告篇(5)

2013年上半年,报刊广告总花费TOP5的行业占比达66.6%,相比于2012年64.5%的TOP5总花费占比,集中度略有提高,而这主要得益于2013年上半年房地产广告份额的增加。上半年房地产行业依旧占据报刊广告投放的首席,其次为零售及服务性行业。而汽车行业报刊广告投放不尽如人意,以25.5%的两位数速度跌出行业排名前三,滑落至第四位。另一方面,以旅游为支撑的文化娱乐休闲行业的广告投放微涨4.3%,进入前三位,个人用品亦代替化妆品/浴室用品进入前五。由此可见,与个人消费娱乐相关的行业广告投放正逐步占据报刊媒体广告投放的重要位置。(见图2)

报纸广告投放降幅放缓,地产行业表现强劲

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花费整体下降8.7%,广告量下降18.5%,继续维持跌势,但跌幅放缓。整体看,第二季度报纸媒体广告投放力度有所增加,降幅亦小于第一季度。其中,排除春节因素影响的1月和2月,传统意义上的小高峰4月和5月为投放增长表现较好的两个月,跌幅相对较小。

1.重点支撑行业房地产发力,食品饮料继续保持增势

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的广告行业资源依旧集中在房地产、零售及服务业、文化娱乐休闲、汽车这四个行业中,花费总占比达到74%,而在报纸媒体广告投放TOP5行业中,除房地产行业与文化娱乐休闲,其余行业均下降,汽车业降幅最大,达29.6%。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在“新国五条”政策的影响下,二套房受限,广告主发力新楼盘,使得地产广告有所抬头,实现了17%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报纸媒体广告投放下滑的程度。但是,下半年地产行业能否继续保持大力度的报纸广告投入仍需观察。另外,食品饮料行业在2013年上半年的表现依旧抢眼,实现14.3%的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报纸广告增长的动力之一。

2.各区域报纸广告市场均面临困境

从地区来看,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市场不容乐观,华东、华北、华南居全国报纸广告投放市场的前三位,这三个区域占据了全国报纸广告总量的近70%,对半年度的趋势影响非常大。而降幅最大的地区恰是华东地区,降幅达到15.1%,其中,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为26.8%、20.9%、19.0%。不独发达地区,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地区的表现亦令人担忧,华中以及东北地区的跌幅亦超过华北和华南,达到两位数。西南地区则是唯一实现了微小增长的区域,其主要报业竞争市场之一的重庆地区更是取得了14.9%的增长。(见图3)

3.主要广告主报纸广告投放情况

和去年同期相比,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投放TOP10广告主中,国美与苏宁依旧位于前列,同时保持了微小的增幅。随着汽车行业广告投放的不景气,汽车品牌由去年的4席减少到3席,上海通用汽车跌出TOP10。地产行业仅恒大地产进入TOP10,可见地产行业集中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中小开发商亦占有一席之地。

杂志广告市场初显负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以来,传统杂志停刊转版的消息接连传出,而杂志广告市场亦遇冷。梅花网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杂志媒体广告花费整体下降7%,广告量下降10.4%,杂志媒体广告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增长势头,呈现负增长。整体看,与报纸相反,杂志媒体第二季度降幅大于第一季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杂志负增长更加明显。

1.2013年上半年主要行业趋势

从行业来看,化妆品/浴室用品、个人用品、服装三个行业占据了杂志广告50%的份额,TOP5行业集中度达到70%,其中,3个行业皆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服装与汽车行业更是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重点行业中,个人用品保持与去年相当的投放力度,微增1%。位居第五的文化娱乐休闲类广告投放逆势增长25.6%,其中,除了旅游带来的广告投放增长之外,体育文化活动也钟情于杂志广告的投放。

2.时尚美容服装类杂志半壁江山不动摇

2013年上半年,即使时尚美容服装类杂志广告投放花费整体下降了9.2%,但这也没有撼动其半壁江山的绝对占有率,其广告主主要集中在化妆品、服装以及个人用品行业。同时,汽车行业以及文学文化艺术行业亦为杂志媒体贡献了8.9%以及13.5%的增长率。从上半年来看,《世界时装之苑》以及《时尚伊人》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个人对自我需求的提高,财经类资讯的地位凸显,以管理、时事调查、市场调研、经济分析擅长的经济管理类以及新闻时事评论类杂志稳定了自己的广告投放,上半年分别实现1.3%以及1.4%的微增长。

3.主要广告主杂志广告投放情况

2013年上半年TOP10杂志投放广告主主要集中在个人用品、化妆品以及汽车行业。和去年同期相比,路威酩轩与欧莱雅(中国)依旧位于前列,并且保持着5%与9.3%的增长,宝洁则跌出了前十。虽然汽车行业在杂志上的广告投放下滑比较严重,但TOP10广告主中汽车行业仍能占得四席,当然,除了上海大众外,其余车企均出现负增长。

小 结

2013年上半年,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消费市场购买力整体上升态势趋缓,广告主信心不足,预算紧缩;另一方面,面对着新媒体的不断冲击,报刊媒体广告份额不断被压缩,同时成本也在提高,报刊媒体发展步履维艰。

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报纸媒体广告投放虽然继续着跌幅,但随着节假日消费的拉动,跌幅亦有所放缓,而下半年亦还有“金九银十”以及圣诞、元旦双节拉动,预计文化娱乐休闲与食品饮料等个人消费娱乐的行业会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不过,我们对下半年地产行业能否持续发力持怀疑态度。

市场分析报告篇(6)

2002年“快速增长,供求两旺,形势大好,问题不少。”

2003年“调控,规范,搞活;问题与 发展 同时存在。”

2004年“政策年,稳中有升。”

2005年“重新洗牌,品牌竞争、资本竞争。”

注:以上均有具体分析资料。

二、山西省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一)2003年山西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003年山西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一级商品房市场需求增幅大于供给增幅;商品房价格继续增长 ;新建商品房购买对象以个人为主;商品住宅空置面积逐步消化;土地开发投资强劲扩张。

(二)2004上半年山西房地产市场分析

1、供给分析 然而,在供应结构中却有局部失衡现象,表现为:一是高价位、高档住房在市场供应中所占比例较高,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与 经济 适用房比例偏小,但市场需求总量却较高;二是大户型、大面积住房面积供应总量较大,而中、小户型和中、小面积住房供应不足,但需求量很大。据市场调查显示,目前根据太原市一般购房者的经济实力,可购买的住宅面积为70平方米,而市场主力房型为100至120平方米。

2、销售分析 从购房者组成来看,外地居民购买商品房占18%、本地 农村 人口购房占17%、本地居民占65%。

同时,由于高层、大户型房屋供应量过大,土地价格较高导致房价居高不下等原因,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商品房空置。目前,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15.47万平方米,空置一年以上(含一年)面积为7.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3.61万平方米,办公楼空置3700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空置3.33万平方米,其它用房空置1500平方米。

3、房价分析 上半年,太原市新建商品房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4872元,同比增长8.62%,其中住宅均价每平方米2948元,同比增长4.6%,每套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40万元。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而言,上半年太原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0元,同比增长13.3%,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涨幅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涨幅,且低于全国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国际经验认为,房价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就会产生严重泡沫。目前太原市房价远离警戒线,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供销均呈现增长态势。 4、存量分析 5、拆迁分析 6、消费者分析

在太原市7月份举办的“住在龙城”房展会上,主办单位进行了一次房地产消费结构问卷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分10大类46个小项,涉及到购房者的职业、年龄、家庭年收入、购房用途、置业情况、购房首选、购房需求时间、欲购房区域、承受价位及户型要求等方方面面。经过主办单位整理、汇总、统计,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164份,被调查者详细地对调查表中各项内容进行了认真填写。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太原市80%的购房者年龄在40岁以下;高达75%的购房者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在一年内有购房愿望的家庭占总数的65%;79%的家庭能够承受的商品房价位在每平方米1800元以下;求购户型为二室一厅的购房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短期内购房意愿强烈。

此次调查问卷发放数量大,调查内容丰富,涵盖了购房者购房需求的方方面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反映的情况与太原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为太原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的 参考 价值。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太原市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住宅供应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价过高,二是面积过大。太原市房地局的统计数字表明,上半年太原市的住宅平均价格已达到2900多元,远高于调查显示的1800元以下的水平,导致工薪阶层望房兴叹;开发商为吸引高收入阶层买房,争相盖大房子,相应提高了购房总价,适合工薪阶层购买的面积在80平方米左右的中小户型非常少,更是把一些急需购房的老百姓堵在房地产市场的门外。这个调查结果和太原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情况比较吻合。

因此加大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确定合理的房价,把工薪阶层作为房地产市场购买的主力人群,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利的。

7、竞争态势分析

太原房地产市场面临变局 ,最近几年,外地开发商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山西房地产市场,目前比较知名的外地开发商就有好几家,比如山西大唐房地产开发公司是由海南第一投资公司投资组建;太重大唐房地产开发公司是由厦门大唐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太重房地产公司合资组建;正在柳巷进行大规模商业地产开发的山西宝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自东北;另外两家国内知名的开发商广东振鹏投资集团和天津顺驰公司也已经落户晋中市。有业内人士称,晋中只是他们进入太原房地产市场的跳板,一旦机会成熟,他们随时会进入太原市。 北京房地产传奇人物、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表示,他想拿到一块500~1000亩的土地在太原开发房地产。预计,一两年之内,外地开发商将一窝蜂涌进太原,本地开发商面临生死考验。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发达城市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北京待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涨价,国内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向二级市场转移,而太原这样的省会城市正是国内大型开发商关注的重点目标。

和全国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太原市的房地产市场还比较落后,从供应角度看,虽说这几年太原市的房地产市场有了很大发展,但没有创新,房子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要盖高层全是高层,要造水景全是水景,没有一点儿个性。太原房地产还处于功能产品 时代 ,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还停留在只能满足一般居住需求。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从房价上就可以看出它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状态。在平均房价不超过3000元的时候,房地产肯定是处于功能产品时代,房价只是地价和房屋基本造价的总和,购房者要求的是房屋质量和功能,房子也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功能性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就应该细分市场,产品档次有所提升,从功能产品向建筑产品过渡。也就是说,房子要具有两个功能:商品性和文化性。房地产市场既要有满足低收入阶层的功能性产品,也要有满足高收入阶层的带有体验价值和文化品位的产品,这样的房子绝不是简单的水泥和钢筋,也不是开发商种几棵树、植一块草坪、造一处景观。正是因为太原房地产还处于功能性产品时代,还没有真正的高端产品,因此就有很好的发展机遇,很多外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就是这一点。太原房地产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没有划分,竞争不激烈,房子好卖,发展空间很大。太原的开发商,房子好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竞争,不用作秀,广告做的很少。作为房地产广告中效果最好的户外广告的发展和利用情况就可以看出太原市的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

吸引外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另一大因素是:山西有一大批潜在的高档商品房消费群体,这是许多开发商梦寐以求的最宝贵的资源。山西拥有一大批有钱人,可这批人都到北京买房子去了。山西人在北京买房子出手大方是出了名的,背着整麻袋钱买房。与此同时,太原有些楼盘销售情况不好,还有许多空置房,这是为什么?许多专家认为原因还在开发商身上,产品太单一,商品房的个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购房者对住宅的需求与现实供应有很大差距,供应与需求脱节。如果太原有真正好的楼盘,完全可以吸引全省有钱人来太原置业,好房子不愁卖不出去。

正因为以上两大原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山西太原,山西的房地产企业面临洗牌,太原市现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00余家,但真正成规模的几乎没有。在经过年检的公司中,只有不到1/3的公司有项目运转,1/3正在四处寻找项目,还有1/3处于休眠状态;房地产企业年平均开发量不到1000万元,山西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不到800万元,这对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来说如同小孩做游戏,那么少的资本金只能在太原买三四亩地,更不用说搞开发了。现在银行又提高了房地产行业信贷门槛,对于靠银行资金买地开发的房地产公司来说更难生存。外地有实力公司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山西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水平,提高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成片开发、规模开发,还可以带来新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这对太原房地产行业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目前山西的政府也认为,外来开发商的介入将有助于提高太原房地产开发商的竞争力,淘汰一批开发企业,对抑制房价上涨,制止开发商违规开发、欺诈销售,提升产品档次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太原房地产市场有其特殊的一面,外来开发商能否服水土还是一个未知数,目前市场上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外来开发商的大量介入会导致太原土地价格大幅攀升,房价上涨,让本来就买不起房的工薪阶层更加买不起房。

外地房地产公司渗入太原房地产市场,最担心的还是本地中小开发公司。首先表现在产品的品牌效应上。对于目前还没有形成品牌的本地开发商,知名房地产品牌的介入会吸引大部分消费者的眼球;其次,中小开发商将被挤得没有市场空间。由于外来投资者具有资金实力和城市运营商能力,可以进行城市大规模成片开发,本地中小开发商肯定在土地拍卖中处于劣势,或者根本得不到土地,最后被迫退出市场;再次,由于本地开发商的开发理念滞后,宣传包装不到位,产品单一,建筑呆板,开发出来的楼盘将无力和外来开发商抗衡,可能会增加现房存量,开发风险加大。 三、当前全省房地产市场 发展 存在的突出 问题

1、我省房地产投资势头趋缓

根据全省房地产市场 分析 暨中低价位住宅建设工作汇报会上了解到,在国家加大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背景下, 目前 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趋缓,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

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逐月回落。2003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至12月份逐月增幅分别为80.4%、85.8%、63.1%、53.8%、50.8%、49.9%、48.0%、48.3%、49.7%、41.3%,增幅趋缓。 为了完成投资开发项目,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开发商纷纷自找门路,寻找资金来源。据了解,目前开发商的项目资金中,自筹资金占到了近四成,贷款比例下降到了14%,比全国21.9%的平均水平低了近8个百分点。 2、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明显下降。 3、完成开发土地面积出现负增长。 4、融资成为山西地产业当务之急 据估算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商业银行信贷,房地产市场的各个环节都有与银行有直接关系。限制房贷政策的出台,使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感到资金压力加大,希望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房地产投资资金。 我省房地产商大多属于二三线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金腾挪余地较小,因此对央行的政策反应比较强烈。普遍认为,这将限制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有碍全省地产业的发展。由于我省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除银行信贷外,没有更多的金融工具,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部流程都有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这样一来,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致使已开工项目不能按时竣工,新项目不能接手,使开发商陷入困境。

省房产咨询中心的专业人士指出,我国房地产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另外,企业上市、资产证券化抵押、发行债券、基金、信托等也是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些方式并不能真正 应用 到房产融资中。就我省的现状而言,房产商不能惟一指望银行信贷,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寻求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最终把“121号文件”演化成市场创新的动力。

资金来源一:本地资金 一些矿主说出了他们外迁的原因,我省的投资环境比较差,政府职能部门权力意识浓厚、服务意识淡薄,转变职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缺乏实质性进展,无论从软硬环境上都无法与沿海城市及其它大城市相比。

这么大的资金外流量,对于外省市是很好的资金来源,而对于我们的山西经济却是不利的。客观上形成的“外面进不来,自己留不住”的被动局面目前,对于这些社会上有大量资金聚集,已经引起了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政府可能采取会一定的政策,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获取这些本地的投资资金。

资金来源二:外地资金

建立融资平台进行招商引资,同外地发展较好的房地产行业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外资银行新的金融产品。但是他们与外地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遇到一个难题:缺少适合沟通的平台。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为了提高山西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加强与省内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是可行的。最近省内有关部门举办了房地产融资方面的论坛,将邀请国内一些业内知名的人士、国外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专家来山西,阐述他们的融资理念、融资渠道,并与我们的房地产企业接触,洽谈更多的合作项目。今后每年都将不定期地举办这种论坛,为我省的房地产企业提供一个为省内外、海内外沟通、交流、引进资金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平台。

5、房地产管理上的“三个不顺”

近年来,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但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不相吻合。房地产“梗阻”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管理的“三个不顺”。

管理体制不顺:据介绍,目前山西省涉及到房地产管理的部门有计划、房地产、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管理程序不顺: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导致房地产开发管理程序不顺,没有形成计划、规划、土地供应、开发的有序管理过程。

政策落实不顺:据袁纶华介绍,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发达城市,住宅开发都是房地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衡量一个城市房地产发展状况、人均住房面积及其发展速度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各国政府在解决普通居民住宅方面都有各种优惠政策。

为促进住宅产业的发展,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国家、省里出台了一系列经济适用住宅开发的配套优惠政策,但许多政策在各地执行时往往执行不下去或执行时变味。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成本大幅增加,进而转嫁到购房者头上。政策落实不顺挫伤了开发商的积极性,导致山西省普通住宅价格增长过快,开发速度缓慢。

因此,特别重视和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对太原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决定性意义。

6、首先是地价可能上升。

随着国务院《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用地使用权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时限的到来,太原市所有的经营性用地都必须到土地市场公开拿地,标志着房地产开发商拿地的方式必须是“公开出让”。其次,国家有关房屋拆迁一系列政策和实施规程的相继出台,对惯于通过土地划拨或强行拆迁获得低成本土地的房地产企业来讲无疑是“釜底抽薪”。另外,太原市还有半年的农用地禁止转建设用地审批的“冷冻期”,也限制了土地供应。下半年国土资源部仍将保持对土地市场整顿的高压态势,牢牢把紧土地供应关口。这些政策极可能使地价继续走高,从而加大房地产开发的成本。

7、清欠力度加大、用工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房地产开发企业负担加重。

过去开发商习惯依靠建设施工单位垫支来搞开发项目,国家清欠力度的加大消弱了开发商对垫支的依赖,1~7月,太原市房地产企业应付款的增幅由去年的增长67.8%到下降0.8%。上半年钢材、水泥、玻璃等建材价格上涨,公路限制超载,提高用工工资标准使成本增加,将会造成开发企业的新一轮“洗牌”。

8、房价上涨 影响 企业利润的增长。

1~7月份,太原市商品房平均售价上涨19.5%,这样会抑制居民的住房消费,加之信贷收紧,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需求受到限制,将影响开发企业的收入及利润增长,进而影响开发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

四、原因分析

1、城市房屋拆迁行为规范,成本增加,1日城改造步伐减缓。《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条例》中均规定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拆迁补偿安置,不得挪做他用,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管。这种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拆迁行为, 由此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一次性投入量,致使开发商不愿开发涉及拆迁的建设项目旧城改造步伐减缓。

2、国家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定了“五个不准”。我省去年宣布暂停经济适用住房供地,致使开发商很难取得增量土地进行开发建设。

3、国家控制投资过快增长效应。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受此影响,投资额递减。 5、清理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拖欠款。房地产开发商拖欠工程款也是清欠工作的主要部分。原来那种仅靠银行贷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 自己筹一点,便可进行的房地产开发的这种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这样减少了开发商资金来源渠道,降低了开发商的开发投资能力。

另外,我省经济不发达,底子薄,房地产业市场不够活跃,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相对落后等因素,也是造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减缓的重要原因。

五、政府拟采取的政策措施

中国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其实还是有政府来主导的,在山西尤其如此,因此对政府已经和将要出台的政策要多加重视,根据山西政府的有关文件,可知今后全省房地产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 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认真落实国务院《通知》和省政府《决定》、《通知》精神,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住房消费,强化政策引导,创新发展环境,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培育合格主体,建设精品小区,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创新房地产业发展环境

总量增长, 需求转型,生产方式变革和政策完善,标志着房地产业已经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要按照省委和省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总体部署,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2、以贯彻2002年22号和2003年重2号文件为重点,建立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认真贯彻22号和12号文件精神;针对目前存在的“三失控”现象,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销售等诸多环节的管理。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加快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宅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

3、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手段,营造良好房地产市场环境

一是要建立以销售价格、建设标准、小区环境为主要 内容 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房地产开发企业。,二是要坚决贯彻《山西省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销(预)售市场监管。三是要本着优化环境,搞活流通的原则,整顿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规范中介服务。四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坚决打击开发经营中出现的违法违规开发、合同欺诈、面积缺斤短两、虚,假广告等行为。五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94号)精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拖欠工程款的问题进行彻底清理。六是坚持以德治业,建设诚信行业。

4、以贯彻落实《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条例》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

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以《条例》实施为契机厂以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维护各方主体权益为目标,认真贯彻《条例》的各项制度,做到办事权限合法,办事程序合法,依法做好拆迁工作,完善补偿安置政策,坚决杜绝野蛮拆迁和恶意拆迁,切实推进城市房屋拆迁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5、以培育新型产业为目标,加快物业管理业的规范发展

要把物业管理作为新型产业加以培育, 以“扩面提质”为中心,全面提高物业管理质量和水平。一是以增量物业管理带动存量物业管理,促进存量物业与增量物业共同发展,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二是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从体制上解决建管不分的弊端。三是大力推行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 引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整体水平。四是以创示范项目为手段,提升服务品质。五是加强住宅共用部位和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管理监督指导,确保维修基金的合理利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在以上采取的政策同时,政府会进一步加强宏观调空;加快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进一步调动居民住房消费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研究防范投机性购房的政策措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六、对2004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 发展 趋势预测

(一) 目前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2002年,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若干 问题 的决定》;2003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 又及时下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 经济 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的通知》;2004年,为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下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的通知》。这些政策为促进我省的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和 社会 进步中的支柱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山西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的供应,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新建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450万平方米,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指明了全省房地产工作方向和要求,为房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房地产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3、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

2003年,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005元,同比增长1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加,预示着我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将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改善住房条件上。

4、房地产市场供求环境的发展

从2003年及,2004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情况和空置房屋面积的消化形势来 分析 ,房地产需求和供应基本持平,有些月份出现需求大于供应的情形,说明我省市场销售旺盛,有着良好市场前景。

5、宏观政策 影响

当前,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清理拖欠工程款、整顿土地市场等重大举措的推进,总体上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规范房屋拆迁行为,有利于保护拆迁当事人和相关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公平透明、竞争有序的房地产开发市场环境。全面清理拖欠工程款,有利于维护社会信用秩序,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建筑 企业 公平竞争,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从而降低房地产商品生产的社会平均成本;更利于保护广大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利益,使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预期稳定化,从而提高其消费(包括住房消费)能力。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从源头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二)存在的不利因素

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②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③消费观念亟待转变

受“无债一身轻”的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方式仍是“量入为出,略有节余”,购物总是攒足了钱再买。多数人购房采用家庭积蓄资金和不足部分向亲友借款的方式,贷款消费、贷款购房的新型消费理念尚未形成。

(三)市场供求预测及价格分析

1、房地产供求预测 据省城调队调查,我省78.5%的城镇居民通过房改拥有了自主产权的房屋, 即使按所有的房屋均为成套住房 计算 ,我省城镇户均住房成套率仅为0.785,小于1,说明我省尚未解决最基本的家庭住房需求,仍处于以住房消费需求为主的住房短缺阶段。

目前,居民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需求、外来人员购房总体上呈加速增长趋势。受租赁市场日趋活跃的影响,投资,哇需求 (购房后用于出租)有所增力口。未采几年,城镇建设和房屋拆迁的任务依然较重,拆迁带采的需求仍将是住房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随着拆迁程序的规范化、补偿水平的合理化,拆迁的进度会有所减缓,成本可能会有所力口大,带来的住房需求有可能缩减,特别是今年将较为明显。因此,预计总体上2004下半年住房需求总量仍将保持增长。

2、价格走势分析

市场分析报告篇(7)

报告要点:

1.预计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765万台,市场规模相比上年增长301.64%;

2. 2013年前三季度全球25家可穿戴设备企业获得投资,中国占比12%;

3.中国可穿戴设备最受关注十五款产品,医疗健康为重点细分领域;

4.产品形态以智能手表为主,市场认可度高;

5.用户对可穿戴设备市场一知半解,好奇心为主。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90万台,2012年增长到230万台。可穿戴设备市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也随之火热,预计2013年市场出货量将达到765万台,增长232.61%。

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中国的可穿戴市场也迎来快速增长,可穿戴设备也将全面的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下一个市场热点。速途研究院预计,2015年该市场出货量将达到4430万台。

2013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出现大幅度增长,达到24.5亿元,相比于2012年的6.1亿元,将环比增长301.64%。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迅速升温吸引了众多企业厂商以及消费者,但是就目前来看,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正待领导者的出现。

根据统计到的2013年前三季度中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获得投资的25家企业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得到投资商的一致肯定。其中映趣科技、康康血压和土曼百达3家中国可穿戴设备企业获得投资,虽然投资金额相对于美国企业来说较少,但是这也向我们宣告了其对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肯定与看好。

通过分析主要可穿戴设备企业的产品以及未来计划等因素,总结出现下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分布。其中智能手表由于其低成本、便携性以及消费者肯定等因素,其市场占比最多,为62.8%。其次智能眼镜(11.4%)、智能戒指(8.1%)、智能腕带(7.5%)等也都是市场关注的热点。

下图详细列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最受关注的十五款产品。

整体来看,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主要的产品形态以智能手表为主,手环、项圈等为辅,功能分布在娱乐休闲以及健身、医疗健康领域,企业多在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速途研究院预测,运动健身、医疗健康将成为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

市场风风火火的发展着,但是用户对于该市场则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调查显示,过一半的用户表示对于智能设备完全不知道,26.7%用户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11.3%用户比较感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心也给予了该市场的发展一定的推动力。

用户认知可穿戴设备的途径主要有网络浏览、朋友推荐、新闻推送、实物接触、报纸以及产品会等方式。主要形式还是来自于网络浏览,占比50.1%。

市场分析报告篇(8)

2012年,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在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令的影响下,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年增幅仅为5.7%,为近年来罕见低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5.5万亿元,相比去年四季度,内需短期有收缩,年中有望逐步企稳。3月份CPI为2.1%,低于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减弱。对外贸易也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反弹回升的势头,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11.3%,高于GDP 7.7%的增幅,同时也远远超出去年同期1.5%的增长。(见图)

电视媒体恢复增长网络增长进入平稳期

一季度增长主要靠电视拉动,去年年初由于受到限娱、限广等广电政令调控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恢复增长,增幅13.2%,高于广告市场的平均涨幅。其中央卫视收入额和时长均有增加,地面频道收入增幅缓慢,广告时长缩减。广告投放继续向全国性高端化品质化平台聚焦。电台广告收入稳步增长13.6%,继续引领传统广告市场涨幅。继报纸后,杂志也出现负增长,纸媒堪忧,需要更快进行数字化、电子化步伐。网络(不包括搜索类)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比增长18.8%。(见图)

“大消费”行业依然集中传统平台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

行业方面,日化、食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饮料、药品“大消费”行业继续传统广告投放市场的主力军团。除了商业及服务性行业和药品投放依然缩减外,其他三大主力行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来自春节因素的影响,食品和饮料增长显著,增幅均超过20%。日化行业10%的增长稳居投放额霸主,其中欧莱雅是中国广告市场一季度投放刊例额最大的品牌,但增长减速。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不仅在传统媒体投放最大额的投放,在互联网上也是投放冠军,并保持快速增长。除了主力行业增长外,酒类、清洁用品、房地产和交通行业一季度增长也表现强劲,房地产虽然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但对比去年同期呈现24%增长,房地产市场已然回暖。而在去年同样低迷的交通行业也有25%的增长。家电家居行业从一季度的投放表现看,依旧低迷。(见图)

互联网广告投放市场上,交通、网络服务类、食品饮料是主力投放行业。食品、饮料、酒类、医药、日化、个人用品等传统行业增长显著,继续加速在互联网传播。尤其在传统媒体上投放缩减的医药行业,在互联网上有62%的高增长投入。部分行业的媒体传播转型,值得关注。(见图)

市场分析报告篇(9)

品牌关注格局: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汉王以42.2%的关注份额位居首位,领先排名第二位的盛大22.1个百分点;第五名之后品牌的关注份额均在5.0%以下。

产品关注格局:盛大Bambook白色经典版以高达13.9%的关注份额成为本月最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型号;汉王黄金屋(2GB)的关注份额也相对较高,为12.8%;入围十款电子书产品的市场报价差别较大。

产品特征分析:501-1000元电子书产品的数量占比和关注份额均最高;大多数消费者喜好6英寸显示屏电子书,其关注份额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屏幕尺寸产品的关注份额。

案例分析:2012年1-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纽曼品牌关注排名一直在第三到第五间徘徊,但关注份额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在4.0%-11.0%之间波动。

一、品牌关注格局

汉王位居关注榜榜首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汉王以42.2%的关注份额位居首位,领先排名第二位的盛大22.1个百分点;纽曼位居第三位,关注份额明显较低,为10.4%;索尼与爱国者关注份额分别为5.4%、5.1%,分列第四、第五位;其他品牌的关注份额均在5.0%以下。

(图)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

二、产品关注格局

(一)产品热门型号

盛大Bambook白色经典版最受青睐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中,最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型号为盛大Bambook白色经典版。此款产品本月的关注份额高达13.9%,6英寸显示屏,支持WIFI、3G上网和USB连接PC上网,600*800像素分辨率,市场报价为499元。

汉王黄金屋(2GB)的关注份额也相对较高,为12.8%;此款产品支持WIFI IEEE 802.11b/g上网功能,6英寸屏幕尺寸,800*600像素分辨率,市场报价为999元。其他产品的关注份额均在5.0%以下。

(图)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产品关注排名

产品:Bambook白色经典版盛大电子书产品特性:6英寸关注份额过六成

市场报价差异较大

本月,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十款电子书产品的市场报价差别较大。其中,排名第四位的汉王E920电纸书的报价最高,大2830元,此款产品支持WIFI上网功能,9.7英寸屏幕尺寸;排名第五位的纽曼E读6220(4GB)报价最低,为498元,6英寸显示屏;居于首位的盛大Bambook白色经典版报价相对较低,为499元。

六款6英寸入围产品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十款产品中,有六款产品的屏幕尺寸为6英寸,市场平均价格为689元;此外还有两款5英寸屏幕产品,报价均为575元;另外两款屏幕尺寸分别为9.7英寸和8英寸,市场报价分布为2830元和1950元。

排名

产品名称

容量

尺寸

上网功能

价格

1

盛大 Bambook白色经典版

-

6英寸

WIFI,3G,PC

¥499

2

汉王 黄金屋(2GB)

2GB

6英寸

WIFI IEEE 802.11b/g

¥999

3

索尼 PRS-T1(WIFI版)

-

6英寸

支持WIFI

¥959

4

汉王 E920电纸书

-

9.7英寸

支持WIFI

¥2,830

5

纽曼 E读6220(4GB)

4GB

6英寸

-

¥498

6

汉王 N510II电纸书

512MB

5英寸

-

¥575

7

汉王 N800电纸书

512MB

8英寸

支持WIFI

¥1,950

8

盛大 Bambook全键盘版(二代)

-

6英寸

支持WIFI

¥579

9

艾利和 story(2GB)

2GB

6英寸

-

¥599

10

汉王 N510精华版电纸书

-

5

-

¥575

(表)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最受关注的十款产品及主要参数

(二)产品价格段

501-1000元关注份额过半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中数量占比最高的产品价格段为501-1000元,其关注份额也最高,为50.5%;500元以下低价格段产品的关注份额近1/4,而相应的数量占比不足两成;1001-2000元产品的数量占比为20.4%,关注份额为12.8%;2000元以上高价产品的关注份额及数量占比均最低。

(图)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不同价位产品关注与数量比例分布

(三)产品屏幕尺寸

6英寸关注份额高达60.1%

本月,中国电子书市场中,6英寸屏幕尺寸产品的关注份额高达60.1%,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屏幕尺寸产品的关注份额,可见,大多数消费者喜好6英寸显示屏;5英寸屏幕尺寸关注份额排名第二,为14.7%;其他尺寸产品的关注份额均在5.0%以下。

(图)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不同屏幕尺寸产品关注比例分布

产品:E读6220(4GB)纽曼电子书

案例分析:纽曼501-1000元最受关注

三、案例分析-纽曼

关注份额略有波动

据ZDC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纽曼品牌关注排名一直在第三到第五间徘徊。在1-4月份,纽曼稳居第四位,5月份降至第五位,6-7月份回归第四位,本月再创新高,位居第三位。

从2012年1-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纽曼品牌排名与关注比例走势分布图可知,纽曼的排名虽保持在第三到第五位之间,但关注份额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在4.0%-11.0%之间波动。本月,达到1-8月份的最高值,10.4%,较上月上涨1.4个百分点。

(图) 2012年1-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纽曼品牌排名与关注比例走势分布

501-1000元产品最受关注

本月,中国电子书市场纽曼在售产品有30款。其中,20款501-1000元价位的产品关注份额最高,为48.4%;4款500元以下产品,关注份额高达47.5%,在不同价位类别产品中,其单位产品的关注比例最高;1000元以上的产品有6款,关注份额仅有4.1%。(来源:199IT 编选:)

(图) 2012年8月中国电子书市场纽曼品牌不同价位产品关注与数量比例分布

市场分析报告篇(10)

1、卷烟销售情况

2019年8月份一部共销售卷烟422.7箱,其中工区线125.04箱、航空线118.3箱、南郊线94.71箱,信息员线84.65箱。 一部线路均属于城市市场,卷烟零售商户的品牌涵盖面非常广,最多的能够达到150多个品牌,最少的也有50多个品牌。市场主销牌号还是黄金叶(帝豪)、黄金叶(硬红旗渠)、黄鹤楼(软蓝)、芙蓉王(硬)、玉溪(软),利群(新版)、南京(红)、云烟(紫)等,但由于市场调控因素,一些品牌投放量较少,每周都订货的零售商户基本够卖,大部分都是零盒销售,成条销售的话货源不足,如遇到订货日缺货了,零售商户的销售就会断档。

2、市场库存情况

市场分析报告篇(11)

国家统计局月末公告,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较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实现连续第九年丰产。同时,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11267千公顷,较上年增加694千公顷,增长0.6%。

11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42.47(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上涨0.1%;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31.55(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降1.26%。

本月,国内经济走势依旧在底部徘徊。10月份CPI为1.7%,维持在“2%以下”,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的PMI为50.2,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虽有起色但形势依旧严峻。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11月份,我国小麦行情整体呈稳中有增态势,主要表现在产区涨幅明显,销区价格稳定;面粉加工企业承压前行,小、散企业受原粮价格高企、面粉出路不畅影响,经营惨淡,大、中企业也在勉力维持,为保住面粉市场份额而不惜让尽利润;受养殖行情及面粉加工量影响,麸皮行情基本稳定。月末,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小麦生产数据,小麦总产量达12058万吨,较上年增产318万吨。

一、供需矛盾凸显行情持续升温

11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稳中有升,个别地区受供应偏紧影响涨幅明显。据市场信息,河北、山東、河南北部、江苏中部、南部等地区粮库收购价在1.19-1.22元/斤,河南中部、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中部、北部、湖北大部等地区收购价在1.17-1.2元/斤,相比上月末,各地小麦收购价格涨0.03-0.05元/斤。各地面粉企业收购价相比粮库收购价还要再高0.01-0.03元/斤。

分析认为,市场有效供给趋紧是导致小麦行情稳步走高的主要原因。从供应层面来看,由于今年托市收购价格水平提升,市场行情较好,农民售粮积极性相对较高,社会整体收购量高于上年,目前,主产区农户手中剩余存粮平均不足三成,而可供上市流通的更少,市场于是出现了“轮换尚未开展,农民几无存粮”的青黄不接的现象。而对于连接原粮仓储和面粉加工之间的贸易环节,由于涉及到存储成本、资金利息以及运输费用,再加上适当的利润,小麦入厂价格也“水涨船高”。

从需求层面来看,自从进入面粉消费的传统旺季,面粉加工企业多采取“维持库存,随用随采”的方法,但由于小麦价格不断上涨,而面粉价格又因市场竞争而难以上调,导致多数中、小面粉企业不得不动用自有库存来维持市场供应。目前,这些面粉企业自有原粮库存水平快速下降,只有外购才能维持生产,个别大型加工企业自有原粮虽然充足,但作为年底储备,也大量从市场采购,共同导致需求回升。

相比产区,南方销区行情整体处于平稳态势。一方面有国家移库小麦定期定量的投放,满足当地加工需要;另一方面,南方面食需求量相对较少,主要是饲料对原粮的需求,而自从新玉米上市,价格显著低于小麦,饲料企业对小麦的需求也随之减少,缓解了南方市场的供需紧张状况。

二、临储交易向好指导意义增强

11月初,国家对“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细则”再做细节上的补充:对于2012年新投产的面粉加工企业,通过地区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并出具新投产和加工产能等相关证明材料后,即可参与临储小麦竞价交易。普遍认为,调整后的新“细则”将有助于更多的新面粉加工企业参与国家政策粮食采购,缓解市场压力,对于稳定市场行情有一定作用。

在现货价格高位坚挺、市场粮源供给有限的背景下,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据统计数据,本月周均投放量400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50万吨;周均成交量达88.6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30.2万吨;周均成交率达22.1%,较上月提升5.4个百分点;成交均价为2157.54元/吨,增长18.51元/吨。其中,河南市场以及销区移库小麦相应数据有显著提升拉动了整个成交情况。

分析成交情况较好的主要原因,除投放量稳定在400万吨、投放区域稳定在20个省份以上这两个因素外,市场现货流通偏紧,地方加工需求不减也是重要的原因。从成本上来看,临储小麦以及移库小麦的交易底价加上出库费用再加上短途运输等杂费,具有较为明显的价格优势。而在目前较高的参与热情烘托下,通过竞价交易的方式,也使得临储小麦交易的成交均价更具参考性和指导意义。

三、多重因素偏空强麦积重难返

本月,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主力1305合约在上甸围绕2550元窄幅震荡,中旬出现断崖式下跌,最低跌至2460元,跌幅达4.2%,创2010年8月份以来最低水平。尽管下旬回吐部分跌幅,月末收报于2508元,但颓势尽显。

分析认为,基本面偏空是导致强麦期货探底后寻找新的价格定位的主要原因。由于上年优质麦“快涨急跌”的行情让很多贸易、仓储企业“很受伤”,加之今年市场上优质麦现货供应宽松,需求平稳,而较大的进口量又阻断了华北优质麦南下去路,导致优麦行情缺乏支撑,当前华北地区优质小麦的面粉厂收购价在1.18-1.24元/斤,和普通小麦价格相当。

同时,市场中多达5万多张的强麦仓单也让行情积重难返。经了解,这些仓单成本多在2500-2520元/吨,与现货优质麦相比没有任何价格优势,尽管有分析认为仓单数量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对市场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减弱,但依旧巨大的仓单数无疑会拖累强麦期价向上的速度和幅度。

当前小麦较好的种植形势也是影响强麦1305合约走势的原因之一。今年的秋冬种已经结束,据农业部门信息,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冬小麦播种面积均较上年有所增加,主产区种植面积累计增加约100万亩左右。同时,具备综合抗性好、稳产高产等特点的优质麦品种使用率较高,加上播种基础扎实、农机作业率高等特点,当前出苗情况整体良好。

四、进口小麦减少美麦高位调整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2年10月份我国进口小麦35.038万吨,环比减少17.4万吨,但同比增加29万吨。本月进口小麦分别来自澳洲、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占比48%、34%和16%。截止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356.51万吨,澳洲小麦占三分之一,主要是其小麦价格较低。

本月,国际小麦行情走势呈“μ”型。上半月因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利空,今年的干旱对作物造成的损害不如预期那么严重,高盛的报告将CBOT小麦期货三个月价格预期从10.25美元调降至9.5美元,导致美麦连续6个交易日下落,美麦指数最低跌至840.4点,为近4个月来新低。在经过低位徘徊之后,美麦快速走高。主要是因为国际谷物理事会的最新报告预计,由于黑海地区小麦减产、澳洲籍欧盟小麦产量预测数据下调等因素,2012/13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54亿吨,较上月预期下调100万吨,同时比上年减少4100万吨。尽管在月末由于美软红冬小麦市场的交割数量高于预期,现货供应比预计要宽松,盘面下跌,但全球供应趋紧的现实依旧支撑国际小麦高位运行。

综上所述,供需偏紧的现状依旧是推动行情走高的主要动力,但也应该看到,目前较为火爆的普麦行情也许会引起政府有关机构的关注。由此建议相关企业在后期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2012年新收的托市小麦合适投放市场,投放区域和投放底价如何确定;二是临储小麦的投放数量和移库小麦的投放区域是否会进一步增加或扩大;三是临近元旦和春节,国家是否会采取其他措施来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预计12月份,国内小麦现货行情将依旧有小幅提升,面粉的加工、企业的备货都将加剧市场供需的紧张态势;明年1月份,春节放假因素将使行情将高位趋稳;2月份开始,企业届时将有较大数量的补库需求,但市场供应渠道和供给数量也将会较之前显著增加,供需紧张状况将显著缓解,价格稳定。

玉米

11月份,国内玉米整体稳定,个别地区略有涨跌。東北地区玉米临储政策正式并启动,但对市场影响有限;华北玉米价格整体平稳,由于质量较好,外运销区数量不减;销区饲料及加工企业对玉米需求平稳,“随用随采”的方式限制了价格涨幅;南北港口因到货量先少后多因素影响,成交价格先涨后跌。玉米饲料消费维持平稳,深加工行业持续低迷。国家统计局公告,12年全国玉米产量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玉米单产提高明显,从5748公斤/公顷提升至5955公斤/公顷,增幅达3.6%。

一、玉米临储启动执行料对市场影响有限

本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通知”称,将在東北三省及内蒙继续实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根据地区不同,玉米(国标三等)收购价格为2100-2140元/吨,较上年提高140元/吨,临时收购起始时间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市场情况研究决定,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30日。时隔不久,国家粮食局即开始部署临储玉米收购工作,要求指定库点按照规定价格公开挂牌收购,对农民交售的玉米做到应收尽收,不限收、不拒收。

从政策对東北地区实施的影响来看,预计对整体市场影响有限。一是当前東北三省及内蒙的玉米市场价格不一,能够满足启动临储条件的仅有黑龙江省;二是直到目前東北玉米价格始终是维持平稳走势,气候原因导致東北玉米的上市量较少是其一,另外,关外深加工行情又遇低迷的经济形势而难以提升;三是今年黄淮海地区玉米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好于上年,加上東北玉米上市时间推迟近一个月,東北玉米销往南方销区的数量将因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填补空缺而减少;四是临储政策旨在调剂库存、缓解农民销售压力,而非影响市场供应及价格走势。

二、東北雨雪影响上市华北行情持续稳定

11月份,東北产区雨雪不断,导致新作玉米上市量始终难以有效放大,尽管黑龙江地区国有收储企业已经开始挂牌收购临储玉米,其他地区仓储、深加工等企业也相继挂牌收储贸易粮,但由于多地玉米水分较高,整体来看,各地的收储数量较少。据市场信息,月末按照净粮折干价格折算,市场收购价格黑龙江地区多在2020-2080元/吨,吉林地区多在2150-2180元/吨,辽宁及内蒙地区多在2200-2260元/吨,相比上月末,大致涨幅在10-20元/吨不等。

東北地区价格基本稳定、略有上浮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临储政策从预期到落实,确定了市场价格底部,稳定了市场预期;二是外运量扩大,特别是港口需求扩大,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部分地区的价格;三是烘干塔开机率提升,标准水分玉米上市量增加,提振了收购价格。

本月,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稳定。由于上市量不断增加,加上前期一直挂牌收购的中储系统暂停贸易粮收购,尽管外运数量不减,但近段时期价格持续平稳。目前水分在14-16%之间的净粮收购价,河南地区在2120-2180元/吨,河北地区2140-2180元/吨山東地区2280-2340元/吨,安徽地区2140-2160元/吨,相比上月末变化不大。

三、南北港口先扬后抑销区需求维持平稳

本月,南北港口行情波动较为明显。北方港口方面,主要是受产区玉米运输影响,前期因汽运集港数量较少,港口优质玉米存量水平下降,贸易商纷纷提高收购价,并相应提高平舱价格;后期随产区玉米上市量扩大,运输条件改善,集港数量增加,港口价格随之回落至上月水平。月末北方港口如锦州港及鲅鱼圈港贸易商收购价在2350-2360元/吨。

南方港口前期因陈玉米变质现象突出,价格下跌,而采购企业青睐的新作玉米到货量却始终有限,导致新玉米行情坚挺有增。中旬之后,南方港口玉米集中到货,港口平舱价格稳中趋弱,加之贸易商对后期价格预期降低,多是“随用随采”,价格维持稳定。月末广州港口東北玉米成交价在2480-2490元/吨,广西港优质玉米成交价在2510-2520元/吨。

本月,销区采购华北玉米数量维持较高水平,東北玉米因上市量提升也有部分发往南方市场。但从销区整体行情来看,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因,一是产区价格基本稳定,在公路、铁路运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销区到站价格处于平稳状态;二是销区当前对玉米的消费量相对稳定,尽管当前小麦玉米价格逆转,但南方的中等偏下质量的饲料小麦价格相对较低,加上南方目前用量最大的华北玉米供应能够保障,所以销区玉米市场价格鲜有波动;三是玉米深加工及饲料用状况平稳,企业采购谨慎,也是导致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地区東北玉米到站价分别为2540元和2560元/吨,而河南新玉米到上述两地的价格分别为2380元和2400元/吨,和上月末价格持平。

四、进口玉米环比增加国际行情触底回升

据海关总署数据,10月份我国共进口玉米44.5万吨,较上月增加5.9万吨,主要以美国玉米为主;1-10月份累计进口455.7万吨。本月,我国玉米少量出口,约为600吨;1-10月份累计出口0.99万吨。出口玉米主要以援助形式。

国际方面,CBOT玉米指数本月中旬出现一轮探底,创两月来708.4点新低,主要是由于高盛将未来三个月CBOT玉米价格预估自每蒲式耳9.00美元调降至每蒲式耳8.25美元。之后,多重利好引导美玉米指数缓步回升至750点左右并窄幅震荡。据国际谷物理事会报告,将2012/1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估维持于8.30亿吨,因全球供应减少预计限制饲用和工业需求,但远低于前一年度的8.76亿吨。将2012/13年度全球玉米年末库存预估调降100万吨,至1.16亿吨,2011/12年度年末库存为1.34亿吨。IGC表示,2012/13年度库存将吃紧,尤其是四大出口国,四国结转库存料降至16年最低水平。

五、养殖利润逐步转好淀粉酒精难有起色

养殖方面,本月,生猪价格缓步提升,加之饲料价格有所回落,猪粮比稳定在6以上,养殖利润逐步转好。但应该看到,当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依旧不高,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一段时期内猪肉价格回升乏力,对饲料需求预计难有显著扩大。

玉米深加工方面,由于当前玉米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深加工企业普遍提升开工率,导致库存水平提高,而需求不旺、市场竞争等因素又导致企业利润回落。尽管最新公布的汇丰PMI初值从10月份的49.5%增长至50.4%,经济处于筑底复苏时期,但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复苏基础并不牢固。淀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行业与经济运行紧密相连,行业整体回暖有待时日。

综上所述,随着東北玉米上市量不断扩大,市场供给显著提升,尽管双节即将来临,但消费瓶颈依旧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观,养殖业、深加工业等行业对玉米需求将维持平稳。后期随着收购量的提升,以及农民惜售情绪抬头,行情或有回暖。预计12月份国内玉米行情整体维持稳中趋升态势,但涨幅微小,产区行情以稳为主,销区价格或略有提升。

稻米

11月份,国内稻米现货市场整体继续维持弱势,中晚籼稻收购价格保持稳定,粳稻价格继续小幅下探。新季中晚籼稻收购工作继续展开,成交活跃度有所减低,但收购价格依然保持最低收购价格上方;多省获批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得到稳定,价格跌势暂时有所减缓。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经过上一月的连续盘整后,本月波动幅度大幅增加,中上旬价格连续上涨,随后于月末出现了快速下跌的走势。南方主销区大米价格逐渐停止下跌,出现一定企稳态势。10月我国大米进口数量环比出现了明显回落,但仍远超去年同期。

一、籼稻市场运行稳定

根据国家粮食局公布数据,截至11月2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产中晚籼稻1266.5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0.3万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月底湖南江西两省的晚籼稻收获工作已基本结束。两省晚籼稻总产量超过去年,总体质量较好,单产高于去年,稻谷出糙率有所提高,种植面积也较去年有所提高。

今年新季晚籼稻上市以来,价格呈现高开低走,直到目前的稳定运行。在收购前期,加工企业由于经营利润较低入市积极性较低,而贸易企业由于对于市场行情发展方向较为担忧也没有大规模入市采购。后期随着部分储备企业入市收购,市场逐渐稳定,价格波动也逐渐减小。目前普通稻入库价格在1.20-1.35元/斤,优质稻在1.40元/斤以上。

当前的籼稻市场基本呈现价格稳定、活跃度较低的运行态势。一方面是收购企业和粮食经纪人对收购价格向下做了调整,另一方面是种植户对当前的价格很不认同,惜售心理进一步增强。总体成交量下滑,市场活跃度不高。由于粮农对当前价格不认同,就目前的价格加工企业和储备企业已经很难收到粮食。如果价格再向下运行,市场成交量将会更加萎缩,而农户的惜售行为也将更加坚决。因此关于籼稻托市是否会启动,笔者的观点是市场短期维持目前的价格可能性较大,托市启动基本无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南方阴雨天气对稻谷的晾晒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没有得到有效水分降低的粮食的后期保存将面临较大的风险。部分企业采用烘干设备进行处理,使稻谷水分降至安全水平,从微观看此举放宽了收粮范围,提高了农民的卖粮积极性;从宏观看,对于粮食丰收后的原粮损耗减少也意义重大。不过此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出于鼓励企业正外部效应溢出,有关部门可以适当推出补贴措施,来鼓励企业使用烘干设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整体战略。在扩大种植面积困难、科技助力单产增加边际效益低减的现状,减少粮食损耗的意义将愈发的凸显。

二、多省启动粳稻托市

新季粳稻上市价格高开后持续走低,价格连续下降的原因很多,但是粳稻产量连年增加以及今年稻谷水平偏高这两个因素最为关键。東北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格从1.50元/斤滑落至近期的1.35-1.40元/斤水平,低于国家年初制定的最低收购价1.40元/斤的标准,具备了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本月中旬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12]204号),最早于黑龙江省启动了粳稻的托市收购政策。随后吉林、安徽等省也相继启动了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東北地区相关文件中指出“鉴于本年度稻谷水分偏高,适当调低最低收购价收购水分扣量标准,对高于标准水分的粳稻,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0.6%,而低或高不足0.5个百分点的,则不计入增扣量。同时财政给予企业烘干费用补贴,最低收购价粳稻的烘干标准为每吨50元,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解决,并计入稻谷库存成本。”较大限度的保证了种粮农民和参与托市收购企业的利益,预计此举将在后期逐渐显现出其对提高市场收购积极性的作用。目前粮库已经开始入市收购,收购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执行,政策底已经出现。

虽然说粳稻托市起到了一定的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市场价格依然出现了小幅下跌,究其原因还是稻谷水分较高的影响。由于新季東北粳稻较往年水分偏高,加之市场供应充足,未来价格预期悲观,贸易企业并无意愿入市收购,而加工企业受限于加工利润不佳,也表现的十分谨慎。完全依靠储备收购的市场,严格按照收购标准执行,那么在今年水分偏高的情况下,价格下行也就显得较为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今年后期雨水偏多增加了收获成本,增加了晾晒难度,而低迷的价格更增加了农户的惜售心理。虽然有关部门适当调低最低收购价收购水分扣量标准,同时给予企业烘干费用补贴,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户售粮,但总的看市场价格仍然无法就此反转,短期内市场价格仍将保持弱势。应当说托市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丰收之后的卖粮难问题,其政策意义在于维持市场稳定避免粮价大幅下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2011年粳稻储备库存较高这一现实的基础上,一旦今年新季粳稻市场价格恢复到托市价格水平时,价格继续向上的推动力量将减弱。

三、早稻期货波动加剧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一改上月的窄幅震荡,走出了剧烈波动的行情。主力1305合约开盘于2698元/吨,中上旬价格连续上涨,最高到达2779元/吨,随后于月末出现了快速下跌的走势,最终月底收于2708元/吨,波动幅度急剧增大。

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最新的中国稻谷供需平衡表分析,预计新增供给为20700万吨,年度总消费量为20200万吨,年度结余进一步增加,总体供大于需状况未改。一方面早籼稻基本供需相对稳定,一方面进口米冲击依旧,虽然存在粳稻托市启动的些微利好支撑,但是此前的早稻期货价格连续上涨更像是短期的资金行为。由于市场整体情况较为清晰,缺乏基本面的利多因素和炒作内容,价格继续向上压力较大。而此时获利盘的出现更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下跌,更加证明了本次价格的波动是一次短期行为。预计后期继续维持区间震荡运行的可能性较大,短时间内出现趋势性行情的可能性较低。

四、进口大米环比下降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各类大米198.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47.8万吨。其中10月份进口大米10.8万吨,环比下降12.6万吨,但是同比仍然增加了9.2万吨。进口地主要来源于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其中从越南进口的数量占比仍为72%。近期越南大米价格有所上涨,与国内同等规格的早籼米价差接近0.10元/斤,价格优势有所削弱。另一方面,配额有限也是进口数量下降的原因。

综上所述,国内稻米现货市场后期稳定运行的可能性较大,籼稻价格由于卖方惜售而易涨难跌,粳稻价格政策底出现,但水分偏高问题仍然存在。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短期出现趋势性行情的可能性较低。当前南方大米主销区虽然消费状况没有出现明显提振,但是由于库存较低以及到货量减少的原因,市场价格已经开始停止下跌。预计随着春节前的备货期来临,大米市场价格将有可能出现小幅的上涨。

大豆

11月,USDA报告利空超预期,南美天气持续好转,美豆期价继续破位下跌,市场心态发生变化,需求开始走弱,大豆步入熊市下半程。大豆临储政策出台,临储大豆拍卖暂停,内盘大豆价格底部确认,国内油粕价格快速下滑,进口大豆压榨严重亏损。国产新豆购销全面启动,豆农惜售致购销不旺。

一、市场心态改变豆价步入熊市下半程

11月,美国农业部再次大幅上调美豆单产,令2012/2013年度全球大豆尤其是美豆的供给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加之南美天气趋于正常化,市场对于全球大豆供给紧张的担忧得到缓解。在多重利空的袭击下,美豆期价下破10月低点,月跌幅达7.01%,创下本轮回调的新低。

11月美豆基本面维持偏空基调。利空方面,一是USDA11月报告将2012/2013年度美豆单产由37.8蒲式耳/英亩大幅调高至39.2蒲式耳/英亩,令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环比上升301.4万吨,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同比仅下降333.4万吨,同比降幅仅4%,使市场对今年美豆产量的担忧得到极大的缓解。二是南美天气好转。虽然9-10月南美大豆种植开局不利,但11月南美天气持续好转,巴西干旱地区出现持续降水,缓解了旱情。阿根廷前期降水过多地区出现晴朗天气,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尽管阿根廷局部降水过多导致种植进度放缓,但是大豆种植的时间窗口依旧存在。俗话说“旱谷涝豆”,大豆作为喜水的作物品种,阿根廷充沛的降水将为后期大豆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局部涝灾严重地区,部分玉米种植地块可能被迫转种大豆。三是南美天气预期持续好转,11月上旬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确认今年厄尔尼诺气候条件成中性,也预示着后期南美天气将朝着有利于大豆生长的方向发展。四是需求开始走软,美国农业部出口月末检验报告显示,截止11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23.8万吨,低于市场预估的160-175万吨区间,且为过去8周最低水平;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止11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净出口销售量为31.9万吨,低于市场预估的50-75万吨区间;同时美豆出口市场间歇性的出现了大规模取消订单、违约洗船的消息,显示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的疲软态势。

11月,宏观面呈现利多出尽、利空浮现的局面。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中共十顺利召开等利好消息公布后,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均呈现大幅跳水的走势。市场注意力转向美国财政悬崖等黑天鹅隐患,加之欧债危机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放缓,此类因大选和政府换届而延后的系统性风险问题正一步步逼近。在明确的政策利好出台前,市场可能维持震荡偏弱的走势。

11月资金面上,基金对豆类品种的态度依旧偏空,截至11月27日的CFTC持仓报告数据显示,11月基金全线减持豆类品种多单,并增持空单,豆油净空持仓持续上升,而大豆、豆粕的净多持仓持续下滑,说明基金对豆类价格的后期走势依旧看空。

二、临储政策使连豆陷入政策市

11月,连豆指数震荡下行,跌幅为1.16%,表现较外盘明显抗跌。本月市场盼望已久的临储政策颁布,大豆临储收购底价由去年的4000元/吨提升至4600元/吨,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临储大豆收购底价的公布,标志着连豆期价政策底的确立。但由于国产大豆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于食用领域,且多在主产区本地消化,因此国产大豆价格触底对豆类整体价格走势的影响有限。

相比外盘,国产大豆价格受到以下因素的支撑。一是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市场供给锐减支撑国产大豆期价;二是今年国产大豆出口形势良好,今年1-10月出口量为23.66万吨,同比增长42.3%,1-9月出口就已经超过2011年全年的出口数量;三是临储大豆拍卖底价大幅提升,人为抬高了国产大豆价格运行的底部,利好后期国产大豆价格走势;四是临储大豆拍卖在收购期间暂停,意味着2013年5月前国产大豆的政策供给中断;五是今年全球市场持续呈现粕强油弱的格局,说明蛋白相对短缺而油脂相对过剩,国产大豆因其高蛋白含量而有望受到市场青睐,并导致国产大豆相对进口大豆的溢价。

本月主产区临储大豆收购全面展开,但市场供需双方价格分歧较大,大豆价格上下两难。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1月25日,黑龙江、吉林等5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产大豆4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2.3万吨;11月21日至25日临储大豆收购量为0.83万吨。临储收购量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锐减导致农户惜售;二是11月进口大豆价格继续下滑,导致主产区油厂压榨亏损严重,压榨需求不旺。如果后期进口大豆价格没有起色,今年国产大豆购销仍将呈现政策市格局,国产大豆将主要流向临储库存。

三、成本下滑需求趋缓粕价继续探底

11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连豆粕指数月跌幅5.74%,合约持仓量大幅减少。豆粕豆油价格均走弱,但本月粕价表现更弱一些,油粕比值有所反弹。豆粕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跌,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700-3800元/吨,月环比下跌220-270元/吨。豆粕价格继续大幅下跌,一是受到进口大豆成本快速下滑、全球大豆供给担忧缓解的影响。二是价格大幅下跌后,饲料养殖企业采购心态趋于谨慎,企业的库存趋势由库存增加变为库存减少,需求因此走弱。

11月国内养殖数据依旧利多。一是生猪存栏高位企稳,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生猪存栏量较9月增长0.1%,同比增长0.8%,增幅较之前3个月明显放缓,10月份能繁母猪存栏较9月份增长0.3%,同比增长4.2%,仍处较高水平。二是猪粮比回升,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猪粮比价为6.25,连续9周处于盈亏平衡点上方,猪粮比回升有利于稳定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后期看来,一是养殖需求依旧高位趋稳,但增幅放缓的趋势已经形成,加之节日来临,出栏量增加可能导致后期养殖需求下滑。二是全球大豆供需转向宽松如果成为现实,豆粕供给紧张局面将大为缓解。因此,后期粕类反弹空间可能受限。

四、油粕价格下跌油厂严重亏损

11月底,主要港口进口大豆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4900-4920元/吨,月环比下降,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4500-4550元/吨,月环比下降。由于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跌,进口大豆榨收益维持在-500元/吨左右,最低时超过-650元/吨,国内油厂深幅亏损已成常态。由于内盘油粕价格跌幅大于外盘大豆价格跌幅,本月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幅度维持在一150至-400元/吨区间,在后期美豆期价缺乏上涨想象空间的背景下,点价负收益将抑制油厂的采购积极性。

五、10月大豆进口量微增豆粕出口依旧强劲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10月大豆进口量达到403.02万吨,同比小幅增加5.78%,月环比减少18.84%。2012年1至10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16.42%。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5.42万吨,同比大幅上升948.91%。2012年1至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激增183.22%。

从进口趋势上来看,我国大豆进口后期可能放缓。一是,前期进口量同比增加导致企业库存高企,熊市来临导致国内大豆去库存化。二是压榨收益持续亏损导致油厂大面积停产,去库存化阶段将因此而延长。商务部预估11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494万吨,去年同期为569.6万吨,如果该数据成为现实,11月进口将同比大幅下滑13.27%,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2012/2013年度中国进口量可能不及美国农业部预估的6300万吨。

后市看来,美豆减产幅度远远小于市场先前预期,市场对后期全球大豆供给的担忧得到有效缓解,如果未来南美天气不出现大的问题,南美大豆产量将创纪录新高,并重建全球大豆市场库存。11月的天气预报显示,南美当前及后期的天气较为理想,南美丰产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按照美国农业部11月供需报告描绘的场景,全球大豆供需将在2012/2013年度趋宽松。前期全球大豆供需转向宽松导致了大豆价格的熊市上半场,随着近期市场心态发生根本转变,全球大豆去库存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后期需求可能持续走弱,豆类价格走势将步漫长的熊市下半场。

食用油

11月份,USDA上调美豆单产,棕榈油主产国库存上升,国内植物油库存充足,基本面利空因素主导市场,国内外植物油期现货价格较10月份继续大跌,见阶段性底部并震荡筑底,小包装植物油价格也随之回落。贸易商采购积极性不高,国内植物油库存集中在油厂。

一、基本面偏空前题下宏观面风险也增加

11月份,基本面因素继续主导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行情。在内因偏空的前题下,国际市场宏观面也不容乐观。一是虽然希腊债务问题达成协议,欧债问题暂时缓解,但美国“财政悬崖”受市场关注,大宗商品市场做多意愿受到抑制。二是OECD下调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警告称如果欧元区和美国决策者不能有效解决自身财政问题来重塑市场信心,全球经济可能将面临新一轮衰退风险。预计未来一个月,宏观面上美国“财政悬崖”仍将是市场关注焦点,如没有具体解决方案出台,随着明年1月1日的临近,商品市场因避险情绪上升有可能出现大的波动。

二、利空尽释仍需消化豆油见阶段性底部

11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随期盘大幅下跌,见年内新低。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农业部在11月份供需报告中再次上调大豆产量,由9月份的同比下降15%的预期上调到11月份同比减少4%的预期,降低市场对后期美豆阶段性供给紧张的预期。二是全球棕榈油库存环比上升价格下跌,拉低整个豆油市场价格。三是国内植物油库存远超历史同期,大量的库存压制贸易商的采购积极性和国内植物油价格。

12月份,国内豆油价格将有反复,整体以弱势震荡为主,在高库存压力下,中间环节采购仍较谨慎,操作上建议先观望,不可急于进场。利空因素:一是10月、11月连续两个月国内植物油进口总量均达到100万吨(含棕榈油硬脂),是过去3年来月度进口量的最高水平,远超今年1-8月的53万吨的平均水平,再加上10-11月我国大豆进口数量接近1100万吨,也超于预期,因此我国包括豆油在内的植物油库存将进一步上升。二是国际市场豆油和棕榈油价差进一步扩大,国内外豆油价格很有可能受到棕榈油价格拖累。三是CBOT盘大豆虽已见阶段性底部1400美分/蒲式耳,但未见中长期底部1200-1250美分/蒲式耳,因此外盘暂时的反弹并不能说明捌点已出现。利多因素:一是在经历了从9月初到11月中旬两个来月的持续单边下跌后,市场向下看的空间已不大,一些趋势性资金可能陆续入市。二是油世界预计2013年一季度全球大豆库存可能降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明年2月份底前,国际市场大豆仍主要依赖于美豆,不排除资金在春节前后炒作大豆供给的可能。三今年春节在明年2月,市场备货旺市与全球大豆低库存时期吻合,双重因素有利于资金炒作。

三、继续处于比价劣势菜油价格受累向下

11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受豆油、棕榈油的拖累,呈稳中下跌态势,现货需求不畅,购销低迷。主要早由于植物油品种可替代消费,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居高不下,菜油需求受抑,处于竞价劣势。而在国内植物油基本面整体偏空,终端需求疲弱,国内豆油和棕榈油均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菜油价格也难幸免。

12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震荡筑底,菜油现货需求仍然不畅。操作上,现货随用随购,期盘可逢低陆续买入1305合约。一是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进一步扩大,菜油处于竞价劣势,不利于菜油需求。二是国内植物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在去库存化之前,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将受压制,国内菜油价格和需求也将受连累。三是进口油菜油到港成本环比下降,且进口油菜籽和进口菜油数量增加。不过,资金出于对明年将继续出台菜籽(油)临时收储政策,并继续提高收购价的预期,在当前菜油期价远低于现货价格,也远低于明年新菜油收储成本的情况下,资金将逢低陆续进入菜油期货市场,支撑菜油现货价格,并传递到菜油现货市场。

四、国内外库存均上升棕油跌至底部区域

11月份,国内棕部油期现货价格继续震荡下跌,价格见36个月新低,同时在港口高库存压力下,贸易商采购热情不高。一是棕榈油出口乏力,主产国马来和印尼的棕榈油库存量均环比上升,打压马盘棕榈油期价见三年来新低,并传递到国内棕榈油市场。二是美豆上市,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全球经济不景气,众多利空因素下国内外植物市场信心低迷。三是国内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植物油工业需求、餐饮和团体消费,而棕榈油作为主要工业用油和中包装主要用油,受到的不利影响最大。

12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反复震荡筑底,由于棕榈油内外盘向下空间已不大,操作上,现货市场建议随用随购,期盘可逢低陆续建中长期趋势多单。利空因素:一是部分企业加快将主产国棕榈油库存向国内转移,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将进一步上升,压制中间环节的采购热情和行情反弹幅度。二是由于棕榈油出口不振,市场预计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将继续增加,11月底达到260万吨左右水平,比10月底创纪录的251万吨库存上升3%-5%,预计马盘在12月中旬前多反复筑底。三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回暖乏力,棕榈油作为主要工业用油,需求难以明显好车,去库存化将是一较长期过程。利多因素:一是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棕榈油和其他主要植物油品种的价差均已在历史低位,这将抑制棕榈油现货的向下空间。二是根据往年规律,11月份至明年2月份,棕榈油产量将逐步下降,棕榈油实际产量环比下降,市场做空动力将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