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二年级体育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1 08:10:02

二年级体育教案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1)

完善推行《年级工作考核方案》、《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建立班级考核内容及指标体系,促进班级管理工作;以习惯养成教育为落脚点和突破口,指导各年级组分年级段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在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中实行“绝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承诺。

(2)在班主任队伍中开展“我尽我责”的教育活动,倡导每位班主任都要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时坐班,深入了解班情,采取妥善办法解决处理班级问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班主任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对班主任进行管班培训,尤其是对小学部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从管班方法和工作态度两方面入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跟踪、监督、引导、评估,促使小学部班主任工作效力有所提高。

3、班级管班工作,规范完善三个考核方案,并认真实施。

(1)《年级组长工作考评方案》

(2)《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

(3)《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

4、习惯养成教育

(1)小低年级组以《入学宝典》学习习惯为重点,逐条训练。

(2)小中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课堂纪律、课间秩序、专心听讲、在家自学为重点,长期坚持训练。

(3)小高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学习、勤奋学习为重点。

(4)初一年级以行为规范、学生常规、听讲、复习、预习等习惯为重点。

(5)初二年级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课外阅读、行为规范为重点。

(6)初三年级以行为规范、勤奋好学,主动学习为重点。

5、学年末开展“优秀年级组长”、“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学期末开展“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评选活动,进行奖励。

6、家长学校工作

(2)组织召开家长会一次。

7、结集印制有关班主任工作制度和要求,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8、安全工作

(1)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每周一),开展禁毒防毒、水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2)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制度、安全事故问责制度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3)组织法制教育活动。

(4)严格执行保安值勤制度,加强学校保卫工作。

三、具体活动安排

8月份:组织初一新生军训。

9月份:(1—4周)

1、 开学教育、稳定秩序

2、 安全教育

3、 组织学生看电影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 检查各班级学生仪表着装。

10月份:(5—9周)

1、 组织新分配老师、新调入老师学习

2、 启动初二年级的课题研究

3、 安全教育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 家长学校开课

11月份:(10—13周)

1、 中段考迎考工作

2、 组织召开家长会

3、 法制教育

4、 组织学生看电影

5、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12月份:(14—17周)

1、 家长学校活动

2、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3、 交通安全教育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1、 期末迎考

2、 评优奖励

3、 安全教育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高校已经开始或正在实施或逐步完善二级院系管理,教学档案的管理内容也日益复杂多样,本文针对新时期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

一、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

1.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对确保和提高新时期教学档案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从1999年以来制定了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政策,使得招生人数在10年间由1998年的108万猛增到2009年的610万,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规模的大发展,成为世界上在学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这被外国媒体描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由于师生(尤其是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必然使得在教学管理中占有核心主体地位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业务量激增,教学档案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对当前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高校发展战略调整和教学改革对当前形势下二级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随着高校优化合并和规模化的发展,很多大学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二级院系跨两个甚至多个校区进行教学活动成了常态,使得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呈现更多的复杂性、多元化。目前,伴随全国大部分高校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日益扩大,更大程度地发挥“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跨学期、跨专业、跨院系、跨校区甚至跨学校进行选课,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延期毕业,这也对教学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时间跨度的延续性和采用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教学档案管理方面,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开始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二级院系办学自、党政管理权、财政权力等进一步加大,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笔者所在单位广东药学院为例,一些教学文件的制定、实施等都由各二级院系完成,原本由学校教务部门管理的一些教学文件都下放至院系管理,如教学任务书、教学进程、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学籍、学生成绩等,因此,二级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目前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制度不够健全合理,缺少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建立与学校及二级院系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机构是做好高校二级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相当部分高校的二级院系没有建立档案室或资料室,也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档案员,导致教学档案没有专人管理,职责不明确,教学档案的收集及整理存在严重的不及时、不完整及流失现象。

2.重视程度不够,档案意识薄弱。二级院系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学单位,承担着艰巨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高校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学评估背景下,从学院领导到教职员工更是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忙于具体的教学事务,对教学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把它视为教学管理的附属工作,在评估检查时,往往临时突击,应付差事,草率

3.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创新模式。高校档案管理目前还是遵循老一套的管理手段,学校档案馆(室)作为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业务指导部门,对各二级学院的监督指导不到位,不及时。另外,由于大多数高校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二级学院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力度缺少适当的衔接点。

三、完善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档案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改革需求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办公自动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应当实现网络化管理,借助互联网、校园网及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教学档案信息平台,实现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的无缝连接,档案管理人员依托网络一方面实现对教学档案的及时收集、迅速整理、全面存储、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实现与处于业务指导核心地位的学校档案馆(室)密切沟通,完成教学档案信息的上传下达,使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高效、安全、智能化的网络模式。

2.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并完善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规可循

二级院系作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施行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档案馆(室)的业务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制定教学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高校师生对所在二级院系的依赖程度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使档案管理体现专业知识、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让拥有本专业和学科知识的教师专家自主制定或完善涉及自己专业和学科范围的教学档案的规章制度,包括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的分类、保管、鉴定及利用等方方面面,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实现对教学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

3.转变思想,加强宣传,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增强档案意识

从二级院系领导到档案管理员,都要转变以往“档案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对教学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自身工作对院系教学档案的积累和开发利用的责任,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内部刊物等,宣传教学档案的价值和巨大作用,使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教学档案存在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调整,切实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搞好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工作。高校的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重视二级院系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可以安排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加强对教学档案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业务指导,由学校档案馆(室)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案卷辅以详细讲解和操作指导。同时将教学材料的归档工作同教职员工的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奖励评优等挂钩,激发二级院系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3)

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了“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下简称通知)①。新乡医学院贯彻“通知”精神,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有十个年头,回顾这些年来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历程,总结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遵循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顺利、成功进行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1.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专门负责教育技术培训的部门——课件制作室,是新乡医学院的一项明智之举;每学年都要开展多媒体软件设计大奖赛更是对于全校教师的一种激励政策。组织上的协调和充足的经费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硬件设施的配套。学校最早建设的是学生机房,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后来各系部都配备了电脑,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现在,学校已经将所有办公室、教学楼、实验楼、家属区全部连接起来,构建了资源库、邮件系统、电子备课平台、综合管理等平台服务器。建立了办公、管理、教学一体化的校园网络系统。

二、合适的培训内容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1年通过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②把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分为三个级别,培训对象分别是普通教师和具有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愿意从事教育软件设计和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师。培训内容分别是基本理论和技能、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网络课程与开发。

根据新乡医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我们决定采取分层分级培训模式。培训级别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另外设需求班,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1.初级班。主要是面向新入职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论、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理论;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与使用;③最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

2.中级班。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取得“新乡医学院教育技术培训初级班合格证”的教师,或者是虽然没有参加初级班的培训,但是已经具备初级班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教学设计理论;②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③高级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④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⑤计算机系统维护知识。

3.高级班。培训的对象是已经参与过前面的培训并通过考核,或者是具有较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一线教师。高级班是一种高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②网络课程制作(Dreamweaver);③三维动画制作(3DMAX);④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

4.需求班。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学科特色比较强,追求专业化,所以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培训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师的特色化的需求,学校每年都下发《教育技术培训内容需求统计表》,将教师的需求融入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总体设计中。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不同级别的培训班虽然面向不同的对象,并且培训内容不同,但教学方法都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③这种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反思并实践的教学方法④。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鼓励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2.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方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四、严格把好培训的质量关

1.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受训教师都必须参加结业考试。考试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主要是考查教师对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及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情况,每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操作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主要是综合考查教师对于所学理论和操作的综合运用。题目一般是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和开发一节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一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可以只把大的框架搭建好),其中要求用到所学的软件。

2.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为了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学校每年都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大奖赛设PPT课件、Flash课件、网络课程、视频剪辑四类,每个类别都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另外还设有组织奖和最受学生喜爱作品奖。获奖作品由学校直接报送参加该年度省级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通过举行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整合,推动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中的有效应用。

注释:

①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4-87.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53-02

多年来,根据区教育局下发的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出可操作、能落实的镇级教研方案,在方案的引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系列体育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镇级体育教研优势,促进全镇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一、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

依据区、片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我镇各校实际情况,制订出镇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详见表1。

二、实施建议

1.主题鲜明,形式创新。

镇级教研要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训练、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创新学校特色,借助网络,搜集资料,自主研修;校、镇构建网络平台,微信、论坛、QQ及时互动、研讨、交流;定期集中开展备课、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大课间现场展示、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

2.搭建平台,提升能力。

根据教研方案,每月开展主题教学、竞赛活动,各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开专题讲座,兼职教师听、评课,二次备课。兼职教师上提升课,专职教师听评课,搭建竞赛、研讨平台,不断研磨,提升教师能力。

3.过程翔实,成效显著。

教研过程要做细、做实。严格按照方案,把握时间节点,每月月初下发活动通知,定人、定题、定点、定校,明确职责;月中研讨、交流、小结;月底召开各校教研组长会议,针对问题,研讨、修订、完善方案;月末收集活动资料,整理、归档。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5)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是应用于指导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纲领,其内容为使得所有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所有学生包括男同学和女同学、技术好和技术差、超常生和低常生、带残疾和非残疾等等;接受的体育教育包括体育课程、运动比赛、娱乐活动、锻炼身体等等。

2.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标准依据

美国的体育教育标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目标、合格体育课程标准、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和学习活动机会规范标准。

(1)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接受过体育教育的人,这也正吻合了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对这个体育教学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六条内容标准,即有身体素质、有体育知识、有运动技能、有社会能力、有价值观念、有锻炼习惯;第二层次――四个年龄阶段,即学前至二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六年级至八年级、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第三层次――两大成果,即对学生的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运动技能方面掌握了基本移动技术动作)和其他若干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移动性身体活动中展现出协调跑、跳、滑动作)。

(2)合格体育课程

合格体育课程包含四要素:确保学生学习机会、采用多级测量评价、安排适宜教学内容、合理体育教学策略(包含所有学生、最多活动时间、及时评价反馈、最佳课时计划、适宜课堂管理、课后体育作业)。

(3)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

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包括5大类别、35个项目、68-70个标准、每一标准含2个方面内容。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适宜教学的5大类别,即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测量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大纲计划;第二个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的标准,即课堂建立、练习组织、课堂安全、残疾学生、机会均等、学生多元、竞赛合作等;第三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每一标准的2个方面,即适当教学和不当教学(例如,对待残疾学生,适宜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参与融合性身体活动,不当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观看其他人进行练习)。

(4)学习机会规范标准

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文件的类别包括10大类型、每类含不同标准、共80-82条。10大类型包括合格教师、大纲计划、健康安全、课堂人数、场地设施、器材物质、时间安排、科技手段、测试评价、课程评价。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标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每一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大化。

3. 美国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宪法依据

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中看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依据,美国宪法第十四条:每一美国公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体育属于幸福范畴,每一美国公民都有参加体育的权利;参与体育须受教育,每一美国公民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美国公民包含学生,每一美国学生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

二、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新模式

根据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美国提出了最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三元结构。

三元结构是由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和融合体育教学。

1. 三元结构――常规体育教学

常规体育教学是不系统考虑个案教学的传统体育教学。其主要特征是:学生能力相似、集体教学方案、同一体育课堂、相同体育活动、相似教学方法、统一学习目标、考虑差异水平、设有个案教学等。例如有氧教学采用的就是同一化教学,运动发现教学就考虑了学生差异水平,但并不要求个案教学计划。

2. 三元结构――特殊体育教学

特殊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个案化的教学。其特征是:根据个人能力、确定不同课堂、选择不同活动、采用针对教法。例如某一学生肌肉萎缩不能站立,就要对这名学生进行力量练习的个案化教学。个案化教学的教学计划需由多人参加的法定会议制定,包括学生在校校长、常规体育教师、特殊体育教师、其它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兄妹、被测学生本人、学校医生护士等。

3. 三元结构――融合体育教学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6)

笔者近三十年的从教生涯,与学校德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班主任近二十年,同时先后兼任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长等职。长期坚持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期通过研究,逐渐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并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系列化、课程化,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德育创新,提升德育效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专人开展有关“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一条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和培养道德能力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的载体。

一、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系列的有效途径

通过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并邀请省市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专家到校指导,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活动方案》。方案中拟出的年度德育主题活动分为三个系列:七年级系列是认识自我、习惯养成教育,突出习惯;八年级系列是青春疏导、学习自信教育,突出挫折;九年级系列是理想职业、感恩家校教育,突出意志。三个年级组结合系列主题又分别进行了子方案的设计,即年级组方案。各班主任再结合本班特点设计每个主题班会方案,即班级方案。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方案——年级组方案——班级方案”的三级方案系列。

在各级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为明确思路,形成共识,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讨,共同设计和修订,并通过教师大会宣讲,分发方案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级方案成了全体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提高了方案的认可度、接受度。

在实践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各班级主动优化活动方案,增加活动内容,验证活动效果,使德育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越发科学和丰富,同时,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在,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系列方案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指针。

二、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规范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举措

在课题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经过充分研究并得到全体教职工认可的德育制度和工作计划;德育处出台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德育主题活动方案和安排;其他部门也有相应的德育要求。这一举措,规范了“全员德育”要求,明确了各自德育任务。

其次,加强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无论是校级德育活动、班级主题活动,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呈现,学校都有相应的检查、记录、考评、公示和表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公示,每学期都有评比表彰。这项工作增强了德育活动的计划性,克服了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保证了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激发了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三、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培养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为教师征订了多种报刊杂志。同时,共同研究和构建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过程,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把班主任培训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一个部分,并将其纳入对班主任考核的范围。学校先后进行了多次以德育工作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这些培训对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基础性工作,再辅以检查、考核和表彰等手段,使学校呈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德育意识增强,操作规范,还涌现出许多创新性工作案例。教学课上,“寓德于教”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全校教师的整体德育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7)

一、“教科研”的内涵

“教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而言,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条件,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探求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真相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中的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过程。本文中的“教科研”,专指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所以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要解答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据此,“个人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便成为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当今,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育矛盾层出不穷,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科研”。为此,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科研”工作要求,其最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新理念,学会思考,创新方法,提升质量。同时,教育行政的推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外驱力。归根结底,“教科研”已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科研”变得玄虚

然而,面对“教科研”,不少一线教师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正确认识,缺少实践勇气。于是,“教科研”便成为一线教师的额外任务和沉重负担,整天疲于应对。闲聊时,许多一线教师能说出内心所想,表达个人观点,但一提到写论文、做课题、搞调查,许多一线教师茫然了。一般来说,他们对自己至少有三点质疑:一是质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二是质疑自己方法的妥帖性,三是质疑自己语言的流畅性。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不仅找不到写论文的素材,更缺乏积极的自我构思;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认为“教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自己不具备进行“教科研”的素养和能力,从而对“教科研”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一线教师不会写论文,害怕写论文,不想写论文;一线教师不会做研究,害怕做研究,不想做研究。于是,“教科研”变得玄虚起来。

三、让“教科研”回归教育教学实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们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如何充分激发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内驱力?如何让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变成论文,变成课题?关键在于:让“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教育教学实践,让“教科研”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内心,让“教科研”成为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让“教科研”的过程和成果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推器。

“教科研”应是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这是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市教科所”)的一贯主张。自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就致力于“教科研”方式的创新:从“个人课题”研究的开创,到“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与倡导。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市教科所促进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引导一线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寻找问题;二是引导一线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三是引导一线教师积极构思,在写论文、做课题时不仅有话可说,更有理有力地阐述,充满自信地表达。

四、“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经过近九年的实践和探索,南京市教科所已形成了以“个人课题”研究为主体,以“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为两翼的教师“教科研”发展战略,让“教科研”走进基层学校,走近一线教师,实现“教科研”的落地生根。

1.“个人课题”研究:倡导一线教师研究身边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部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校级课题研究,往往与一线教师的研究旨趣、研究需求、研究内容相去甚远,以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所谓的研究中,经常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为此,南京市教科所经过探索,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了一种立足现实、具有实效的课题研究方式――“个人课题”研究,帮助一线教师“种自己的田,结自己的果”。

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首次提出“个人课题”研究的概念。“个人课题”研究,即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或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旨在倡导一线教师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例如“作文教学问题”“课堂导入问题”“班后段教育问题”等。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和提炼,进而提出有价值的课题。

2005年,南京市教科所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从宣传发动、申报立项、过程指导、结题鉴定、成果运用等方面对“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着重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2006年,“个人课题”研究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经历了培训、申报、评审立项三个环节,重点是摸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程序。在“个人课题”研究首次尝试时,全市共有2 200余名一线教师申报项目,其中1 625项被批准立项。

2007年,第二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指导方略。与2006年相比,申报项目成倍增长,达到4 200余项,全市有1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2 200项批准立项,方案的质量显著提高。

2008年,第三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建立“个人课题”研究的三个层级,即校级、区县级、市级。“个人课题”研究申报时,采用“自下而上,逐级立项”的方式。与2007年相比,申报项目超过10 000项,全市有2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

2009年至2010年,第四期和第五期“个人课题”研究继续推进,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匿名评审。此外,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2011年,第六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此外,第三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召开。2012年,100个重点“个人课题”研究项目立项,并展开研究。此外,第四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甘肃兰州召开。

近九年的探索,一路走来,一线教师对“个人课题”研究情有独钟,热情不减。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课题”研究符合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个人课题”研究的选题强调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以解决教师身边的问题为指向;二是“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从学院风格转向具体实践,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三是“个人课题”研究的程序简约,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五步研究法”,即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2.“教育案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描绘身边的个案

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学,整日和学生们打交道。从课堂里的对话到课堂外的交流再到社区中的互助服务等,可见教师生活在一个个教育事件中,行走在一个个教育情境里,而“教科研”就是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件和真真切切的情境进行分析与研究。于是,在2008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推出了“教育案例”研究,倡导教师把一节成功或失败的课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南京市教科所对“教育案例”研究进行规划,从“教育案例的内涵”到“教育案例的特点”再到“教育案例的体例”,为一线教师清晰地呈现了“教育案例”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教育案例”研究,即对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感性叙述和理性分析。可见,“教育案例”研究包括四个关键点:一是要有“实例”,二是“实例”要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三是要有对“实例”的感性叙述,四是要有对“实例”的理性分析。总之,“教育案例”研究的倡导,使一线教师对身边的典型个案善于发现,精于描绘,勤于反思,乐于研究,让一线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教科研”就在身边。

“教育案例”研究的推出,为一线教师找到了进行反思的有效路径。从2008年至今,广大一线教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理念、写作规范、研究路径已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参加“教育案例”研究评比的一线教师逐年增加。

3.“教育叙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

2009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提出“教育叙事”研究,倡导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通过叙事的方式开展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即讲述“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改实验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旨在呈现具体、真切、生动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表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另外,“教育叙事”研究有四方面需要强调:一是强调题材的鲜活有趣,二是强调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三是强调主题的鲜明深刻,四是强调语言的亲切感人。

“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其根本在于:倡导教师关注、记录和体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倡导,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崭新的反思和研究路径,促进一线教师在“叙事”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行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摆脱“追求功利”的困扰,拉近一线教师与“教科研”的距离,让更多一线教师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科研”,从而逐渐找到研究的感觉,体验研究的快乐。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the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l of two-level college in medical college.Methods: The cause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rchives,providing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rchive management system,to specify the scope of teaching archives,t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archive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archive management workers,and to highen supervision of the teaching archive management .Results: Tren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rchives and promoting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normalization . Conclusion: insisting in som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need of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of two-level college.

Key words: Two level college;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of standardization

二级学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二级部门,承担了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在新形势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二级学院在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很大改变。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管理与实践、教研教改等的真实记录,是二级学院体现教学职能的必要资料,是反映二级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及经验与成果。笔者在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院从事了8年教学质量监控及教学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二级学院三级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模式,探讨了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对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广东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下属的12个教研室(原有21个教研室,近几年教研室的归属有变动)近8年来的教学档案管理为研究对象,对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进行了探索。我院在2004年-2005年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教学档案的准备中发现教学档案资料不完整及收集整理不规范、欠科学等情况。基础医学院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及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定相关条例,明确规定了二级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

2.研究方法。第一,制定、完善科学、可行性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学实施与质量管理办法》,其中在《广东医院基础学院若干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并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教研室的常规工作和教研室主任年度考核及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内容。第二,具体教学档案内容方面。教学档案要反映教学工作全过程,是教学工作和管理实施过程的痕迹体现,是教学研究的数据库,教学文件和过程管理资料均为教学档案的内容。在基础医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条例中,教学档案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研室人员组成及变动情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集体备课计划及记录;试讲和课评的安排及记录;教案范例;教学改革方案、计划;教学研究;教学评估;教学研究论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实验指导;学生考试试题;学生考试成绩;教学总结与考核等。第三,明确教学秘书教学档案管理的职责。自2004年9月起,基础医学院聘各教研室教学秘书为兼职教学档案管理员,明确了教学档案管理职责,教学秘书经培训上岗。为了保证一校两区的教学档案质量,一个教研室在湛江、东莞校区各设置一名教学秘书。基础医学院给予教学秘书适当的补贴,其教学档案工作可以折算为年终考核教学工作量课时。

二、结果

1.二级学院重视教学档案建设是教学档案三级管理规范化模式的关键。在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中,基础医学院作为二级教学管理部门是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的核心,负责对所属教研室的教学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控、检查。基础医学院自2004年9月,由院领导牵头组织基础医学院各课程专家,在原有的教学管理有关文件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有效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及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教学档案管理的要求、目标,形成了对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模式,并长期坚持严格执行管理规范化。

2.准确、及时收集、整理教学档案资料是确保教学档案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基础医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教学档案准备过程中发现各教研室教学档案缺失严重,针对该问题基础医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教研室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阶段及时收集、整理教研室教学档案,并进行归档处理。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专家在学期初、中、末对各教研室教学档案进行监控检查,确保教学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结合二级学院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是教学档案规范管理的保障措施。根据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教学档案准备过程及时发现各教研室教学档案存在的问题,结合评估指标的要求基础医学院不断完善教学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教学档案建设的内容。在学校范围内首次提出在所属各教研室设置有教学秘书担任兼职教学档案员的制度,提出了教研室教学档案收集与管理的模式,对教学资料的形成、收集、分类、立卷、保管、统计、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整改,使教学档案的管理责任到人,保障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和使用科学性。

4.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是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手段保障。由于教研室教学秘书的工作量大、责任重,人员变动频繁,基础医学院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做好教学档案管理的交接班工作,每学期由教学科牵头组织对教学秘书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培训。教学质量监控组专家定期深入教研室指导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按统一原则、要求定期加强对教学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情况的监控指导,做到及时查缺补漏。

三、讨论

1.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需要长期性坚持。基础医学院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在准备评估教学档案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我校于2005年11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的结果,评估专家对基础医学院教研室教学档案进行抽查,评分为优秀。这是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成果。基础医学院在以后的7年中继续坚持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在不同的申报工作中教学档案检查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长期性坚持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结果。

2.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对保证、提高教学群体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基础医学院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使教研室及教师对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动配合检查档案管理工作,按照教学档案的内容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教师。经近7年的努力,基础医学院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前相比有显著地提升。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促使教师认真书写教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撰写教学论文,教研室认真组织实行集体备课、课评、试讲等教学环节,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需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交流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信息交流的需要,特别在目前高等医学教育扩招后高等医学院校的管理中此矛盾更为突出,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是教学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教学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教学档案数字化和管理智能化,最终在基础医学院范围内形成教学档案资源共享。对于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将申报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红敏,罗志勇,王丽群等.对教学医院教学档案规范性管理的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10:133-136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15-04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蔡 蕾(1968-),女,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高级讲师、校长助理。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及课程开发。(广东 广州/510240)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ZJK027) 《校企合作下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可以看出,中高职教育,是不同层次同一类型的教育,培养目标同向,培养途径相似,只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高低之分。中职生培养重在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高职生比中职生有更深的理论知识、更成熟的心理素质,重在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目标的同向和层次上存在的高低差异,决定了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等很多方面能够相互贯通、相互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教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省中高职衔接做了大量的工作,2010年启动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转段考核的试点项目,组织部分省重以上中职学校及重点专业与高职院联合做五年一贯制专业教学标准方案,对中高职分布在制造业的重点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衔接都在研究试点中。但目前中职和高职很多课程仍是重复的,存在较为严重的中、高职两张皮现象,高职教师认为中职安排文化课太少,学生文化基础太弱,到了高职后学习一些课程困难较大;而到了专业课学习阶段,中职3+X考上的学生很多专业内容已学过并动手实操过,又有明显的专业学习优势。中职教师认为学生本来不喜欢学习数理化和外语才来到中职学校,他们对专业课、动手能力强的实训内容感兴趣,若还要增加学生文化课学时会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削减专业课时同样会造成学生职业能力下滑,使中职生好就业、就好业的效果趋弱,这样,中职学校必然不会过多采纳高职学校的意见,坚持走自己摸索出来能走通的“老路”。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由于相互沟通不多,造成了专业不对接、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部分技能训练课“倒挂”,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不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上,没有从顶层设计思考中高职如何连贯、统一步调地考虑评估工作的开展及指标设计的衔接,这样势必会造成各学校在师资、实训场所建设、教学内容分层、校企合作资源、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等方面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指路航标,是推进各层次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动力源,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中高职院校在协同发展、相互融通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与机遇。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分析

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工具”,是评估方案指导思想与评估导向的集中体现。评估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任何一项评估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都期望评估产生预期的导向作用。可评估最终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是评估方案、实施过程、参与者理念、素质、能力,以及政策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简单随方案制订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如建筑工程建设中的设计蓝图,标志着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由“水平评估”方案跨入了“工作评估”方案一个新的阶段。“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规范院校管理,因此评估方案、评估指标全面具体,强调量化指标较多,这对于许多新建、升格、合并组建的院校来说,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可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规范管理已经不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摆在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面前的紧迫课题是怎么样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内涵,怎么样服务社会、办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所以评估方案要以引导学校抓内涵、抓改革、抓核心竞争能力为主要目的。

正是因为评估目标的变化,促使“水平评估”方案向“工作评估”方案完成了过渡,不再提供面面俱到的、教科书式的指标体系,也几乎不设量化指标,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导院校步入“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良性轨道。“工作评估”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是六个字:贯彻、推动、形成。贯彻,指的是要把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贯穿于工作评估方案制订的全过程,体现在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全过程,促进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指的是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在内涵建设上彰显其类型特色,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推进院校依法自主办学。 形成,指的是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国家层面的工作尚未开展,暂以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例进行分析,下面表1为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对比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评估方案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2个;中职毕业班评估方案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高职评估结论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类,不评分和优秀等级;中职毕业班评估结论为分数,划分为“优秀”“良好”“不通过”三类。与中职毕业班评估方案相比,高职评估方案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议三个一级、二级指标中的评估细项要求明显高于中职评估方案中的要求,高职评估方案中把教学管理单列为一级指标,考察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学运行平稳、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完善、机制运行与效果。

中职毕业班工作评估方案中把学生质量排在第一位,约占55%;教学工作排在第二位,含教学管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技能竞赛为四个二级指标,占25%;学生工作排在第三位,占15%;三项合计为95%。该方案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相比,突出抓主要问题,体现实用、有效、易操作的特点。遗憾的是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对一体化融通的指标仍为空白。

三、一体化融通的思考

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层次、生源、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既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提高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要达到中高职有机衔接,唯一选择是对中高职教育及评价过程进行一体化融通设计。目前,在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基本取得共识: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行业指导的衔接、教师培养的衔接、校企合作的衔接。一体化融通设计就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让中高职培养人才工作形成系统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一体化融通设计的核心,中高职院校要明确各自办学定位,科学管理确立各专业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制定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制定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分别由中高职院校组织实施。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设计有利于中高职一体化融通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也是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认识这点并不难,问题是落实看似在院校,实质却取决于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对中高职一体化融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设计,让中高职院校通过指标体系了解在办学中各自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一体化融通的评估方案时尽可能地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重在机制探索,讲求实际效果。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1.中高职一体化评估新方案可以统一中高职评估方案中的一级指标。目前一级指标高职有7个、中职有4个,以保证同一类型教育的评价关注点的连贯性;二级指标可以按各层次办学特点设置不同。

2.增加对中高职院校联动开展专业讲座、师资互派、师资培训、联合做教学研究、实训场所共建融通、高职对中职专业建设帮扶等方面的内容增加为二级指标,引领中高职学校真正有效联动起来,对中职生、师资水平提升都有好处,增进高职教师对中职生的了解,是双赢局面的良好开端。

3.通过跟踪升入高职后的中职生的学习情况来反馈出中职学校专业办学水平的情况,在评估指标中加入相关高职对中职的办学水平评价,中职对高职帮扶情况、效果的双向评价。

4.教学质量形成于过程,评价在社会,因此可以在新评估体系中加大第三方评价的权重,中职可借鉴高职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及数据平台中一些运行效果较好的做法。

5.籍13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教师专业试行标准》的契机,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

6.中高职院校也可按设置相应的处室,一方面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应机构的管理指导,另一方面在中高职院校之间对接联系,互通有无,化务虚为常态。

我们希望新评估方案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量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唯其如此“贯彻、推动、形成”让中高职院校按总体思路来准确把握指标体系和指标内涵的指导思想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定位应该坚持三条:一是评软不评硬,软就是指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怎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评动不评静,就是评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学校管理、办学社会评价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度、贡献度;三是防止“优秀情结”,应重“建”轻“评”、重“积累”忌“突出”、重数据、材料真实有用。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院校提供材料的“查证”上,应该运用多种形式深度访谈了解院校情况,对主要评估指标作出价值判断。评估要大力提倡不搞形式、不做假、不影响教师及学生的正常教学和实践活动。评估专家可以转变角色,坚持在评估过程中从检查者转变为帮扶者,以“诊断”“开方”为主要手段和目的,同时给迎评学校带去新的思路和好的做法,要建立起“成果――原因――效率”的逻辑体系,从采集数据平台展示的结果、学校自评报告及日常运作原始材料,发现考察的重点与关键,进而分析、查找成因及时帮扶,评估现场考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探究成因、商讨对策,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评估专家的作用,也给上级部门评估专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及载体,是评价体系建设成效的显性标志,按照评估假设,当培养什么人解决后,如何培养人成为评价关键。教育教学评估,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后,我们深感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依靠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重视、指导、投入及学校自身努力践行来保证。这与企业质量管理同理,企业的产品质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来得到保证,外部监控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状态和保障效果的监督与评价。因此,今后对中高职院校进行外部评估的主要作用将是引导院校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不是代替院校去管理质量。

我们也关注到2013年教育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来属于高教司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划归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这样中职、高职在教育部内部已不再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这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在政策上是最大利好消息。广东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课程内容层面开展试点,已走在全国的前面,但在制度层面上的设计还刚刚开始,在中高职协同发展期间遇到了种种问题与障碍,在解决问题突破障碍过程中,对于办学硬件差的中职学校而言,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让我们反思中高职协调发展中共性的东西,摸索引领中高职一体化融通发展的最佳路径,带动薄弱中高职院校参与到这次中高职一体化融通发展的机遇中共同成长,立足创新制度举措完善质量评价系统,以评促建,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标准和基本教学质量,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助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10)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管理,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河北省普通小学学籍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普通全日制公办、民办和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完全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其他初等教育学校参照执行。

二、入学

第三条小学实行“按时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学校在新学年开始前一个月将服务区内适龄儿童登记造册,报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小学报市教育局普教科审核。经当地人民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小学最迟应在新学年始业前15天,将应接受义务教育儿童的入学通知书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凡年满6周岁(截至当年8月31日)的儿童,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凭实际常住户口簿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小学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小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服务区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认定学生实际常住户籍所在地应坚持学生户籍所在地与法定监护人户籍所在地相统一、学生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常住地相统一的原则。小学一般不接受不足龄的儿童入学。

适龄儿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入学者,必须在学校规定报到时间内申述理由,并持证明向学校请假。无故逾期一周不报到入学者,由学校报请地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并责令其送子女入学。

第四条适龄儿童需要免入学、缓入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市直经市教育局普教科)批准,学校出具免入学和缓入学证明。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入学、缓入学的,应当附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缓入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入学申请。

第五条凡年满6周岁的流动儿童,其法定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取得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同时取得就业证明或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可由其法定监护人持户籍所在乡镇(街道)户籍证明和原就读学校借读联系函(一年级新生入学需要户籍所在地原指定就读学校开具的联系函)等材料,向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申请借读学校。

流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流出学生建立并保留学籍。流出学生回流出地居住并要求回原学籍所在学校就读,学校不得拒收。

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招收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入学借读,并为借读学生建立临时学籍。

第六条小学应创造条件接收视力、听力、智力等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条件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小学按40—45人编班。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班教学。

小学入学分班应采取随机分配的办法进行,不得通过任何面试、笔试等方式为学生分配班级,更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

第八条小学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并管理学生档案。

第九条学生学籍管理的号码分为档案号和学籍号,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号码实行全省统一编号。(参见附件四《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号码编制使用细则》)

三、考勤和综合素质评定

第十条学生上课、自习、参加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都实行考勤。学生上学期间应按规定时间到校和离校。因故不能按时上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必须请假,否则按旷课处理。对旷课和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学校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批评教育。

寄宿制学校应加强对寄宿学生的管理,实行寄宿生在校考勤制度,确保寄宿生在校安全。寄宿制学校要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寄宿生作息制度,确保学生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第十一条学校应按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测评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综合素质评定包括学业成绩的考核和操行的评定。采用“等级+特长+激励性评语”的评价方式,实行素质报告单制度。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按学期向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报告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情况,并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意识。

第十二条学业成绩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成绩实行等级制,按优秀、良好、及格、待定四个等级评定。低年级也可以在综合测评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无等级评定,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学期成绩按平时学习成绩和考试或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学年成绩以第二学期成绩为主评定。学业成绩被评为待定等级的学生,应在下一学期开学时补考相应科目,并按补考后的成绩确定等级,作为测评成绩。

第十三条德育考查主要根据学生本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及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等作出全面的鉴定;文化课考试侧重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和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阅读单独设项考查,主要考查阅读量;体育考查侧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劳动课考查主要看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检查。

第十四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取消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学校命题(农村地区小学毕业考试可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心小学命题),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和数学。毕业考试、考查科目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英语课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期末考核采用等级制。学校不得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或张榜公布。

少数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学生申请、任课教师提名、学校批准,可以免予参加一门或几门课程的考试。

第十五条学生操行一般用评语的方式评定。评语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反映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学生具有教育、指导意义。评语由班主任拟稿,征求任课教师、少先队干部意见,学校领导审定。操行评定的结果应填入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通知学生及其家长。

第十六条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操行要记入学生档案。

四、转学和借读

第十七条学生有下列理由之一者,准予转学:家庭住址跨省、市、县(区)、乡(镇)迁移;在市、县的城区内或农村乡(镇)内家庭住址迁离原校服务区,且路途远不能在原校学习;由公办小学要求进入民办小学或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学习。

第十八条学生转学须由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转出学校同意,家长持转出学校函与转入学校联系,转入学校同意接收后,应立即将复函函寄(或家长转交)转出学校,转出学校收到复函后方可开具转学证(跨省转学除外)。经转出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登记后,拷贝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同纸质档案一并交学生带到转入地教育管理部门,转学申请和附件与转学证明存根等一并存档。学生监护人与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联系,经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接收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并为学生授予新的学籍号码后,转学学生凭原学校发给的转学证、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家长单位证明和实际常住户口簿到转入学校办理转学手续。转入学校收取学生档案并按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为其建立新学籍。

学生转入或转出均需统一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办理,农村小学报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市区(含三个办事处、开发区)小学报市教育局普教科。认定学生转出必须具备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申请、转入学校复函和转学证存根。认定学生转入,必须有转学证。毕业年级不允许转学。

跨省转学的要及时发送和收取纸质《学生学籍表》。转入我市的,要建立学生学籍电子档案信息。

第十九条学校对符合转入条件的学生应及时安排插班学习。对因转入学校额已满转学确有困难的学生,市直由市教育局普教科、农村由乡(镇)教育管理机构(或乡镇中心小学)统一安排。凡转学学生不能转入他校者,原校应允许该生回校学习。

第二十条公办学校一般不收借读生。如学校学额许可,学生在服务区内有居住条件和监护人,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准予借读:

1、父母双方长期在国外工作,需由亲属照管的;

2、父母双方从事野外或流动性较大的工作,需由亲属照管的;

3、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学生户口所在地工作,需随父母居住的;

4、父母双方均无法必履行或一方无法履行监护人职责,需由亲属抚养监护的。

5、流动儿童随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取得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同时取得就业证明或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

驻边防和海岛部队干部、支边干部、烈士的子女要求借读的,应予以妥善安排;华侨、港澳台籍同胞、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的子女要求借读的,应给予照顾;接受外国学生就读按教育部《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借读学生收费标准应按国家有关要求执行。

第二十一条适龄儿童借读,应向原户籍所在地学校申请,报乡镇人民政府(市直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批准,同时凭父母或其监护人所在单位证明和原校开具的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外地入学批准书、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一年级新生免)及在所要借读学校服务区内有居住条件的证明等向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向教育局普教科)申请借读,由乡镇人民政府(市直的由普教科)协调安排借读学校;或按新居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持上述证明向住所附近上学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学期中途一般不办理借读手续。借读生的审批权限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在新居地借读入学注册后,所在学校应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发给《接受外地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注册证明》,注册证明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交(或由接受学校函寄)常住户籍所在地的小学作为已入学凭证。未入学的,由户籍所在地的学校报告当地政府,并协同依法对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进行动员或处罚。学校应建立服务区内流动人口的适龄子女登记制度。

第二十三条借读学生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规定年限的教育,可在借读学校领取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证书。

五、休学和复学

第二十四条因病需治疗、休养,经乡级以上医院证明、学校核准者,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者,经学校同意并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后,将学生休学情况记入学生电子档案方可办理休学,由学校出具休学证。休学期限,一般不超过下一学年始业日期,届时不能复学的,应再办理审批手续。学生在一学期内,因病或特殊情况请假缺课时间超过三个月,跟班学习有困难,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休学,复学时学校可据其实际学历程度并征求本人及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意见后编入相应年级。

第二十五条在休学期间,其学籍予以保留,但不得转入其他学校。休学期满或休学期未满请示复学者,持乡级以上医院康复证明,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可以复学。到期不办理复学手续的,应动员其按时复学。毕业年级学生休学或复学均需报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

六、退学、辍学

第二十六条小学属义务教育阶段,除因病或因故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不允许学生退学。丧失学习能力必须退学的,其退学手续一律由市教育局普教科核准。

第二十七条小学应防止未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在校学生未经学校准假不到校,学校应及时进行家访,查明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敦促其到校;经学校督促后,三日内仍不到校,学校应与其所在的村委会或居委会联系,共同动员其到校;学生一周内还不到校,学校应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使其复学,做好巩固工作。每个月底,学校应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学生辍学情况,每一学期,学校应将学生辍学情况记入学籍表和学籍电子档案,并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七、升级、跳级

第二十八条小学实行年限教育,学生每学年末自然升入高一年级。

第二十九条小学取消留级制度。随班就读的轻度视力、听力和智力等残疾的学生应列为特殊教育学生,另行登记造册,填写特殊教育学生学籍表,并安排其到相应年级学习。

第三十条少数智力超常、操行优良、身体健康、参加高一年级考核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学生本人和其监护人申请,学校可准其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同时报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其是否达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跳级应在学年度开学时进行。

八、毕业

第三十一条小学对修完规定年限,或经批准跳级,确已修完全部课程的学生,发给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证书。少数智力超常、操行优良、身体健康、参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经本人和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申请,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学校可准予提前毕业,确定其达到了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九、奖励和处分

第三十二条对德、智、体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应给予奖励。奖励等级可分班级奖、学校奖和上级领导部门奖。学生受到校级以上奖励,应记入学籍表。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第三十三条学生严重违反《小学生守则》或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以及社会治安条例,屡教不改者,应给予处分。处分学生需由班主任提出,经校务会议讨论、校长批准,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三种。学校不得开除或劝退学生。对学生处分要事实清楚,要告知、允许学生申辩。学生处分不得张榜公布、不得召开学生大会宣布;学生对处分不服可以申诉。

学生在受处分后满一学期,确定已改正错误,进步显蓍者,经校务会议讨论、校长批准,可以撤销处分。处分撤消后,应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个人学籍档案中撤出。

十、管理职能

第三十四条普通小学学籍管理由地方政府所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普通小学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检查、处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和从事学籍管理电子化工作。学校专门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学生的电子档案并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要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学籍资料以学校为单位建档、管理,乡镇教育管理部门或中心小学负责全乡镇学籍管理。各小学应及时、认真地填写学生学籍登记表、健康检查表、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等,并将其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由教导处永久保存;学生学籍电子档案应及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于新学期开学后由学校收回,存入学生学籍档案。

学籍档案实行全省统一表式,由市或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具体要求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确定。

学生学籍号一经编定,便不得变更,直至小学学段结束。除座位表外的各类表册均应以学籍号为序。

学生姓名不得任意更改。确需更换,须持盖有公安部门户籍专用章的证明,到市教育局普教科办理更名手续。

第三十五条学生学籍表、学籍注册表均须在新生入学时建档、造册,由市教育局普教科验印后一式三份,市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存一份。

各学校要确定专人负责学籍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填写要认真、及时、完整,资料应齐全、规范、准确。

第三十六条各校新生名册及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等学籍变动情况应于新学年开学一个月内报市教育局普教科审批、备案。学生入学情况学年统计应与教育年度统计工作同步进行,在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进行。学期统计应在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汇兑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借读学生学籍由原学籍所在学校管理,借读学校建立临时学籍(内容同正式学籍),并注明借读字样,学生借读终止时,转原学籍所在学校登记、存档。

学生转学,由转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将学生个人学籍档案直接交、邮寄或密封由学生自带转入地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发生学生辍学、复学及转学、借读等情况,必须在一个月内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学生死亡、因故丧失学习能力的,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需附有关证明材料),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注销其学籍,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注明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所出具的纸质学籍材料,必须按规定加盖学校和市教育主管部门公章方才生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转学、休学、借读的学生涂改或重新制作学生学籍的有关信息和材料。

第三十八条任何学校均不得私自接收没有学籍证明和转学、借读等手续的学生。

第三十九条学生或监护人不按本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一经发现由有关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立即纠正处置。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有违反本规定行为,要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要对学校法人代表和相关责任人做出行政处分。

民办学校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手续学生的,视做管理混乱,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学生非正常死亡或发生重大事故,所在学校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并立即向教育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同时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上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十一条凡弄虚作假,乱开转学证书、假初等义务教育证书、假三好学生证明、涂改学籍档案的,对直接责任人应给予纪律处分,违法者要依法惩处。

第四十二条在执行本办法过程中,各乡(镇)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辅措施,但不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小学管理规程》相抵触,也不得违背本规定的基本原则。

第四十三条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要加强管理,及时总结分析,纠正和处理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二年级体育教案篇(11)

好的教学计划应该既遵照国家教学大纲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中专教学存在特殊性,有些课程的开设受场地条件和授课教师的制约,(比如体育场动迁、体操教练参加年度比赛等等)所以开课的时间经常作适当的调整以满足教学需要。通过广泛征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意见,通过教务科几经研究,本学期对中专三个年级教学计划均作适当调整,具体如下:

(一)、2010级(一年级)设置课程如下:(1)德育课1科:职业道德与法律。(2)文化课4科: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3)体育技术课2科:排球和太极拳(教授24式简易太极拳。因为太极拳在全国许多大学中专等学校已经成为必修课,所以这学期在一年级开设,准备普及推广。)因为体育场拆迁,没有场地上田径课,所以原教学大纲中的田径课改为其他学期上。(有场地之后开设)

(二)、09级(二年级)基本按原计划执行,局部做了调整。(1)德育课1科:哲学与人生。(2)文化课2科:语文、英语、计算机。(3)基础理论课1科:体育保健学。(4)体育技术课2科:网球、篮球。

(三)、08级(三年级)设置课程如下:(1)德育课2科:哲学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2)文化课2科:英语和计算机。(3)基础理论课1科:学校体育学。(每个学生上一节实习课,学校体育学为重点课程。)

二、完善教学器材

为保证体育技术课顺利进行,本学期拟定添置部分体育技术课的相关器材,由体育技术教研组提供所需教学器材名称及数量(计划购买网球100到200个)

三、加强常规管理

提高对教师及教学相关人员工作检查指导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以下两方面是重点工作。

1、严格检查教案,不合格教案坚决返回重写;

2、经常检查了解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

四、做好计算机水平测试工作

做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水平测试的组织工作。做好本校学生参加辽宁省计算机水平测试的考试工作以及本校学生的参加考试前的培训工作。

五、做好毕业生验印的材料整理工作

整理学生成绩,验印的各种表格等。

六、每月具体工作

二月份工作

1、制定全校实施性教学计划(2010-2011下)。

2、聘任任课教师,签订授课任务合同书。

3、编排校历,制定教学进程表。

4、编排全校课表。

5、编制教务科工作记录表。

6、编制教师工作手册。

7、打印各种表格、材料。

8、发放课表、教师工作手册、教案、教师用品(教案纸、红黑水性笔)。

三月份工作

1、组织补考。

2、检查教案。

3、检查各班级上课情况。(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月份工作

1、重点检查体育技术课授课情况。尤其安全问题。

2、开始计算机考试报名、辅导。

3、检查教案。

五月份工作

1、参加省26次计算机水平测试会议,组织全市各中专计算机考试工作。

2、组织本校学生考试报名、培训。

3、检查教案。

六月份工作

1、安排期末出题、复习。

2、维护计算机室(硬件维修、系统安装),为考试做准备。

3、组织省第26次计算机考试。

4、打印期末试题,印刷试卷。

5、检查教案。

七月份工作

1、组织期末复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