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9 12:19:35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1)

【论文摘要】 煤炭企业坑口选煤厂的生产成本由入洗原煤成本和加工费两部分构成,其中原煤成本为不可控成本,加工费包括材料费、水电费及其他费用,属于可控成本。文章分析了生产成本的构成,提出了通过全面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可控成本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选煤厂成本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论文关键词】 坑口选煤厂; 可控成本; 成本监控; 成本考核 煤炭企业从矿井中直接开采出来的煤炭叫原煤,原煤在开采过程中混入了许多杂质,而且煤炭的品质也不同,内在灰分不同的煤炭混杂在一起。洗煤就是将原煤中的杂质剔除,或将优质煤和劣质煤炭进行分类的一种工业工艺。洗煤是煤炭深加工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序,经过洗煤过程后的成品煤叫精煤,它一般具有灰分低、硫分低、发热值高的性质。经过洗煤过程后所产生的产品,一般分为甲级精煤、乙级精煤、中煤、煤泥、矸石。通过洗煤过程,可以降低煤炭运输成本,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煤炭企业坑口选煤厂生产是典型的多步骤、多产品生产过程,从原煤调入到产品外运是不间断的,属大批量、连续性作业。生产步骤或生产环节主要由受煤、筛分、破碎、洗选、储存、装运、循环水处理等主要环节构成。因此,做好选煤生产成本分析,将有利于成本控制和内部考核,提高选煤厂经济效益。本文就煤炭企业坑口选煤厂生产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控制选煤生产成本的方法。 一、选煤生产成本项目分析 作为煤炭加工企业的煤矿坑口选煤厂,生产成本有入洗原煤成本和加工费两大部分。入洗原煤成本为不可控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90%以上。加工费主要包括材料费、水电费、职工薪酬、折旧费、修理费和其他成本等。 (一)不可控原煤成本 坑口选煤厂大多入选本矿或附近矿原煤,其成本由上一环节原煤生产成本和实际入选量确定。一般在集团型企业,集团公司制定内部入选原煤内部结算价格,根据不同煤质,给出不同灰分等级的原煤结算价格,灰分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结算价格随着下降,成本则根据入选原煤的实际灰分范围所对应的价格进行结算。入洗原煤成本与加工费有较大关系,煤质好时,原煤成本虽高,但设备处理能力强,事故费用、修理费等却下降;相反,材料费、水电费、修理费等要大幅度上升。尤其是煤质较差时,可选性大大下降,不仅回收率很低,而且材料费、水电费、修理费等成本要大幅度上升。 (二)材料费 选煤厂材料指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主要材料包括重介选煤用磁铁矿粉、浮选用药剂、煤泥水处理用药剂以及设备配件等等,占整个材料费比重的80%以上,是控制成本的重点。 一是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对坑口选煤厂消耗量大的磁铁粉,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和招投标制。集团公司物资管理部门首先对磁铁粉供应厂商进行考察,根据其经济实力、产品质量、价格、信誉等因素确定准入厂商。二是在准入厂商范围内聘请招标公司组织招投,最后确定供应厂商,达到质优价廉,控制成本的目的;对主要材料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控制消耗量。三是对辅助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采取总量控制的办法,核定全年消耗量。一般造成材料成本超定额的原因,主要是原煤质量差,灰分高,含矸量大,设备磨损严重,配件更换频繁,主要材料超出消耗定额。其次,物资价格高,质量差,造成成本上升。 (三)水电费 水费是由当地物价部门核定水价,根据实际生产用水量计入生产成本的。电费是由国家电力部门核定电价,根据实际生产用电量计入生产成本的。近年来,水电费价格不断上涨,水电费成本总体是上升的趋势。水电费成本控制,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减少损失浪费;二是要采取避峰用电,降低电费成本。当企业生产任务量大,满负荷生产时,调荷避峰生产难度就会加大。 (四)其他加工费 其他加工费包括职工薪酬(包括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折旧费、修理费等支出。对职工薪酬的控制,主要通过定员定岗,加强职工专业培训,提高职工技能,进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来降低人工成本。对修理费控制,主要通过加强对设备维护保养,减少返修率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2)

论文摘要: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是生产型企业的发展根基,笔者提出降低采购成本,控制材料消耗,强化计划管理,降低仓库储备等方法,加强物资供应管理工作。 论文关键词:成本控制;生产企业;物资供应管理 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作为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在生产运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生产型企业的根基,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质量、企业效益,如何加强对供应与采购部门的管理始终是企业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降低采购成本,控制材料消耗,强化计划管理,降低仓库储备”等方法。 1 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是企业用资金向市场购买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涉及物资买价、采购费用等材料成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买价,占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大,能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降。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降低买价是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 1.1 了解相关规则及行业信息 为保证能采购到质优、价廉的货物,应了解市场最新行情、最新动态和相关行业政策及规则,以便更好地掌握主动权,不受供应商片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可以采用加大市场考察力度、将供货商的货物种类、质量、价位及优惠政策等一一摸清,可以择优选择,为公司节约采购资本;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不必惊慌,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为公司挽回损失。 1.2 降低买价 1.2.1 及时付款获取价格折扣 某些供应商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常会采用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购买者及时付款,供应部门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获取优惠价格。 1.2.2 批量采购获取差价 批量采购和批发的意思差不多,批发当然会比零售便宜得多了。 1.2.3 在价格回落时购买 许多物资都有一些价格变化规律,比如季节性等,在销售淡季买入供应物资,能节约不少采购资金。 1.2.4 大宗材料和设备。用招标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 这两种采购方式可以让供应商产生竞争,企业从而在其中牟取利润。 1.2.5 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签订长期合同 与诚实守信、重视信誉的供应商长期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质量,还可以得到付款和价格的优惠。 2 控制材料消耗 材料消耗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条件下,为制造公司产品或完成公司某项生产任务而消耗的材料数量。 设定材料消耗定额就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控制企业生产消耗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只有做好材料消耗定额即成本控制,才能谋求最佳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煤焦企业的材料指煤炭产品所耗用的各种材料,具体包括木材、钢铁管、配件、专用工具、劳保用品、建工材料、油脂及乳化液及其他材料。 物资供应部门应根据相关部门确定的材料消耗量设定合理的消耗定额,不盲目扩大消耗定额,严格考核材料消耗定额。 3 强化计划管理 为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确定各种物资需要量而编制计划,是企业进行采购工作和开展物资供应工作的依据,是做好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强化计划管理,可以将物资供应量精确化、细致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从而提高公司效益。 强化物资管理包括确定物资需求量、计划库存量、期末储备量、确定物资采购量、组织实施物资供应计划等。 4 储备 储备就是为了避免特殊情况的出现而额外储存的各种物质资料,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要求,具体到生产企业包括各种原料、工具、成品等。储备做的好,可以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正常生产,为公司赚取更多利润,可以在同类产品短缺的情况下,足额供应市场,从而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同时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储备是必要的,但不能无节制地储备。如果储备超过了公司生产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储备的各项费用,比如仓储费、保管费、装卸搬运费、折旧损耗等,对于有保持期的材料、原料更要承担保质期过期,原材料过期废弃等危险。储备管理的目的就是在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达到储备物资在数量上的最小化。 要做到数量上的最小化,可以推行零库存的管理方法。实现零库存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4.1 变相储备 变相储备就是不采用库存储备的形式,而以其他形式达到零库存。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3)

二、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意识

第一,对控制成本的目的认识不清。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但部分精细化工企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盲目降低成本,而影响产品质量甚至耽误生产。第二,对控制的内容和范围把握不明。一些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往往只限定于生产环节,而在产品研发、采购、销售等环节实施的力度不够。

(二)成本控制手段陈旧、方法单一

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原材料品种特别多,其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当政治和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时,会影响原材料的价格,企业采购材料时,要全面考虑价格风险和采购时机。精细化工生产企业需要大型机器设备,采购、保养、使用、维修设备也是企业应该控制的内容。产品具有明显的化学性,如石油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性、氟气、氯气等具有挥发性和毒性;酸碱类具有腐蚀性等等,在运输、储存以及成本控制管理时要考虑到这些特殊性,而不能盲目减少成本而提高安全风险。但很多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控制成本过程中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到本行业的特殊性,成本控制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时展提出的要求。其具体表现有:重复建设固定资产,没有严格的实施库存管理,生产工艺比较陈旧落后等。

(三)企业不重视成本核算分析

部分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并不重视成本核算分析,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成本核算范围和内容比较狭窄。一些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认为知识产权、环境资源等无形资产不能起到控制和约束企业成本的作用,没有对其进行科学核算。在核算中没有涉及到安全保护成本、环境治理成本,所以企业成本核算体现出核算范围窄的问题。第二,缺乏科学规范的核算方法。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开展核算时,依旧运用传统核算方式,分开列支企业的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其核算缺乏全面性和精确性。此外,信息化管理的缺失和落后,也制约成本核算的发展及其准确性和实效性。第三,成本核算分析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成本核算是企业决策和优化管理的根据,应用不足让成本核算分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三、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完善成本控制的策略

以适应性、节约性、操作性、责权利结合为基本原则,提出优化和完善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一)运用创新意识,重视成本控制

精细化工的特点是“新、精、特、专”,其批量小、品种多、科技含量高,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科学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法规,了解并运用国内外企业研究成果。如创新和改革存货管理制度,降低库存材料所占的资金数量;设置科学有效的产品消耗指标,运用科学的定额用料制度,全面控制人工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要重视并大胆进行成本预测,提高预测水平,制定科学的成本计划,合理进行成本分配与分析,从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成本控制模式与核算方法

第一,制定完善、统一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企业财务目标为基础,按照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业务预测,制定出科学的成本控制标准。按照此标准将整体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相应的部门和个人身上。第二,按照管理要求和经营特点,运用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采购方面要建立多渠道、有效及时的供应机制,在采购时要简化流程、重视质量,运用信息平台选择供应商并实时监控原材料价格。在生产方面,要提高对人工、材料的控制,优化生产流程和作业,严格管理材料的支取、补充、退还,提高机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监管。在库存方面,制定有效的管理计划,经常盘点仓库,检查物资的安全,对闲置和废弃材料要及时处理。第三,创新与改革成本控制方式。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不断完善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设备,学习科学技术,放弃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增强企业的效益产出和生产率。

(三)建设信息平台,增强成本核算与控制能力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4)

关键词 成本 成本控制 产品价值链

成本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低于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涉及很多的内容,例如人事,物资,生产,质量,财务等等,这些管理无不与成本管理密切相关,成本像一只无形的手,存在于企业管理的每个过程,因此,成本控制做的好不好,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自14世纪产生成本会计开始,成本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成本控制阶段,现代成本控制阶段,作业成本控制阶段及价值链成本控制阶段这四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价值链成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由于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武器之一是“产品价值链”,所以说产品价值链成本控制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最为有效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

一、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一)成本控制概念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起来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之前及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采取的一系列预防与调节措施。成本控制室一种为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与成本降低并不是一个概念,成本降低,是指为了不断降低成本而作出的努力,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被称为相对成本控制。而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因此又被称为绝对成本控制。通常,成本控制主要是管理问题,而成本降低主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通常,对外财务报表成本仅指生产成本,即狭义的成本;广义的成本即企业中位产品定价与确定生产要点是的产品成本则包括研发成本,设计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配送成本及顾客服务成本六大块。其中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及产品生产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价值链,单纯的产品生产在当今社会中不容易形成竞争力,只有将产品价值链有效整合,从整体方面把握成本控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成本控制的历史演变

成本会计萌芽于14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成本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成本控制阶段,现代成本控制阶段,作业成本控制阶段及价值链成本控制阶段这四个阶段。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是以“产品”为中心,往往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节约,而忽视了企业生产过程之外的其他成本控制,传统的以产品成本降低为核心的成本控制已经难以支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成本控制阶段是一个以“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阶段。然而现代个性化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引发了作业成本发的兴起,使得现代成本控制逐渐转型为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控制阶段。但是,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之一是“产品价值链”,因此,产品价值链成本控制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最为有效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

二、产品价值链成本控制特点

产品价值链观点把价值链看做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工艺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增加价值,更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体系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例如供应商、企业合作者以及顾客等等,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而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这里的价值不仅仅是有形的顾客价值,比如产品或服务,更应该将顾客的满足感考虑进来。

(一)为企业提供事前控制

基于产品价值链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控制的事后追踪、分配管理,更提供了一种事前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知识、信息等等因素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可以直接而准确分派到具体产品成本中的费用所占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再加上作业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成本控制也变得更困难。而产品价值链分析可以帮助找到各作业与产品成本之间的联系,为成本控制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二)源流成本控制思想

产品价值链成本控制阶段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在于企业成本发生的源流,即企业产品设计和产品规划设计阶段,所以价值链成本控制更加重视产品的设计这一环节,而不是等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再千方百计的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压缩料、工、费等成本,单纯的从产品生产环节来控制成本,成本减低的空间不大,并且还容易造成生产过程中的偷工减料,从而使得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而在产品的设计和产品规划阶段就开始实行成本的控制,既确保了产品的低成本生产,又保证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高质量。

(三)有助于企业识别战略环节

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事实上来源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能真正的创造价值的活动,称为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若要获取竞争优势,尤其是保持竞争优势,则主要基于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链环节上的优势,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能控制整个价值链。但是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高低的战略环节因企业和竞争环境而异。进行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能让企业更加清晰的识别到哪些环节才是企业的战略环节,并针对不同的环节进行不同的控制。

(四)避免企业短视行为

传统的成本控制的目的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减少支出和降低成本,这是成本论成本控制的狭隘观念。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应当将成本控制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并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即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单纯的产品成本控制,而应当站在产品价值链的高度,从整体上进行成本控制,找到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及产品生产这七大环节之间的联系,更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活动。

三、产品价值链成本控制方法

人们可以采用一定方法和手段,对生产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限制,使得它按照人们所希望的状态发展,因此形成成本控制。所以从总体上看,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的可控性与其发生的空间和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成本控制有一个可控范围和时间的问题。

(一)价值链分析

首先应当确定企业的价值链定位和成本定位,因此,需要进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师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第一步,通过对企业内部与外部不同形式价值链分析,识别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或者是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其优势劣势,从而准确的进行企业价值链的定位及价值链成本定位,以确保其优势竞争地位。此处的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合理成本投入和耗费的控制。

(二)价值链成本的驱动因素分析

从价值链成本控制行为出发,弄清楚价值链成本的驱动因素,以利于对价值链成本控制。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了价值活动的不同成本,因此,控制成本的驱动因素、重构价值链以及寻求一切低成本来源,是任何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并取得净重优势的关键。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常同时受到很多成本驱动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成本驱动因素之间往往相互影响,这一点是企业要注意的。

(三)制定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标准

为了便于对实施价值链成本控制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确定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标准。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观念,价值链成本控制标准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资源投入标准和资源耗费标准,控制标准的种类则主要是成本驱动因素的控制标准,因此应该包括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控制标准和生产经营性成本驱动因素的控制标准这两种标准。

(四)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形成过程

依据价值链成本标准,通过对价值链成本的驱动因素控制实施价值链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观念和现代成本控制的基本原理,在成本控制标准制定的基础上要有效的控制成本形成过程。就对价值链成本控制来说,是要求有效的控制基于价值链的资源投入成本的形成过程和资源耗费成本的形成的过程,但是价值链成本形成过程控制并不完全同于现代成本控制所说的成本形成过程控制,它主要是对价值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控制。

(五)基于成本控制的价值链优化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提供最大的顾客价值,要从成本控制角度出发对价值链进行重组或优化。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最主要目的是要通过价值链成本控制打造一个优势价值链,并培育价值链成本优势。因此,加哈自恋成本控制将会通过价值链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以及控制辨明关键价值链单元和环节,从而重新构建价值链,打造优势的价值链,也就是进行价值链优化,包括外部价值链优化和内部价值链优化等。

四、结论

本文将现代产品价值链理论运用于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成本观和价值链成本控制观,价值链成本控制要同时从不同的范围、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的角度来选择成本控制方法,从而实现一个“创造价值――成本投入――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旨在运用现代产品价值链理论,以产品价值链创造为出发点,打造和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标,始终从价值链整体优化这个角度来确定企业的成本定位,进一步实施基于价值创造与提供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吴从署.现代成本控制的观念与内容.湖北财税.2001(5).

[2]熊兵.论成本观念.青海金融.1999(8).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5)

因此, 在外部经济形势相同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非常重要。所以,中小企业应引进先 进的成本控制理念、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多数中 小企业经营者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的成本控制建设。而在企业管理中,成 本控制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 上探索中小企 业成本控制的建设方案, 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目标; 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探索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方案对 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从成本控制的意义入手, 描述了当前中小企业对成本控制中存在的 问题及表现, 并简要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问题上做的更好, 促进中小企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 展。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成本控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后来,美国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 运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进行成本控制分析的一般 方法。

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通过对成本信息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成本控制定义为"在战略管理 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1995年, 欧洲的克兰菲尔德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一种控制模式,该模式认为 成本控制工具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行业态势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 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珀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 度为核心的成本控制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 作业成本法。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团体,追求的是经营利润最大化,开展各 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进行成本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 手段。

对于经营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更是企业获得利润乃至关乎 生存的关键因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 生的各种耗费中的概念表明了生产成本的产生方式。而根据会计恒等式“利润= 收入—支出”, 及生产型企业生产成本占支出比重大的特点,可以推出生产成本 对企业的巨大影响。作为生产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产品销售收入,而目前 企业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取得高销售收入实在不易, 要取得经营利润, 降低成本更为合理。因此,着重研究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方法的研究,才能使企 业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3、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绝不只是简单的削减成本,而是个系统工程。单纯地削减 采购成本同样会给公司带来很多的风险,如质量风险、及时供货风险、技术风险 等。

因此, 采购成本管理必须综合考虑公司的战略及长期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发 展。

本文将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国外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二)国内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企业采购成本发展历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购批量小,缺乏规模优势 (二)采购制度不规范 (三)采购方式落后 (四)市场起伏剧烈,价格波动大 (五)采购经验不足 (六)企业的采购规划设定的不科学,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实行规模化采购从而降低单次采购成本 (二)合理运用电子商务,降低采购成本 (三)谨慎采购,减少资金占用 (四)构建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 (五)开展第三方采购 (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采购成本控制五、结束语

4、主要参考文献

(1)吴悠.零售企业如何控制采购成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9.3

(2) (英)泰勒(David Taylor).生产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精益方法.2019.3

(3)张静;魏国辰;刘沈艳.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问题研究.2019.04.10

(4)芮建斌.IT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2019.02.01

5、完成措施及进度安排

2019 年 11 月 15 日—2019 年 12 月 08 日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9 年 12 月 09 日—2019 年 04 月 27 日撰写论文初稿。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6)

控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165-03

产品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成本控制是否有效,最终将影响到企业运营及其赢利水平。因此,如何加强产品成本管理提高产品成本控制水平,既是经济学家和企业经营决策层永恒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产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它是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可以指一定时期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而发生的成本总额,也可以指一定时期生产产品单位成本。而传统产品成本控制,是指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在成本计划阶段预定标准成本,按照标准成本对实际成本形成过程中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对于出现的偏离标准的差错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实际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或劳动耗费,被限制在预定标准范围内。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控制,以保证达到企业降低成本追求目标利润的目的。在标准成本法下,传统产品成本控制运作程序如图1所示。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产品成本控对企业制造成本的管理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这种传统的产品成本控制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已不适应当今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产品成本控制侧重于短期效益,缺乏战略管理目标。传统产品成本控制主要是运用成本会计方法实施的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是依据前一个生产周期的实际成本制定的标准成本,成本的管理停留在数据管理层面。成本控制过程等同于成本核算过程,是一种事后的会计结果。正是由于传统的产品控制是以一个生产周期为管理目标的,因此,即使在产品控制过程认识到了管理问题,也很难及时给予更正,只能等到下一个生产周期再作调整,这样就会导致成本控制侧重于短期效益,缺乏成本战略管理目标。

第二,传统产品成本控制信息反馈滞后,缺乏市场前瞻性。传统产品成本控制过程,是一个直线型的成本管理活动,主要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管理。企业内部参与成本管理的部门很少,管理范围狭隘,各部门只需在实际发生费用和成本支出后将各数据汇报到企业财务部门即可完成这一过程。在这种传统产品成本控制模式下,企业财务部门汇总反馈给管理决策层的成本管理信息已是实际发生的产品成本,信息反馈相对滞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可供借鉴意义的信息有限,缺乏产品市场的前瞻性。

第三,传统产品成本控制弱化了企业管理,缺乏全面成本管理理念。传统的产品成本控制,只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忽视了原材料供应过程,产品销售过程乃至整个企业内外部关联的成本管理。企业各职能部门任务直线单一,通常表现为:采购部门只需按照清单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生产部门只需使用原材料批量生产出产品,销售部门只需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等等。在这种传统的产品成本控制模式下,企业各部门之间极少发生联系和信息沟通交流,使得企业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分散作战,难以形成统一、高效、协调的成本管理链,弱化了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

二、价值链理论产品成本控制简述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变幻莫测,怎样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品成本控制应运而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应用价值链理论可以使成本控制和价值链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保证企业能够运用价值链理论,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成本控制,从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和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出发,寻找成本控制的合理方法,从而使企业获取并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7)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给您以下参考,您还可以在论文频道里看到其他有关论文方面的资料。 论成本管理办法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 认真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通过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挖掘降低成本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管理应实行归口管理责任制 1、生产部门:负责制定备品备件定额,运行材料消耗定额,检修材料消耗定额。努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挖掘设备潜力,提出年度、季度的运行、检修、设备大中小修费用计划。 2、安保部门:负责安全保卫及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提出年度、季度消防、警卫、民兵训练等费用计划。 3、人劳部门:负责制定劳动定额,控制工资总额和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范围及标准。根据属地原则,制定社会保障措施,控制社会保障支出,提出年度、季度工资及劳保费用计划。 4、物供部门:负责制定工器具消耗定额,做好节约代用、修旧利废工作。 5、办公室:负责低值易耗品、电话电信的管理工作。提出年度、季度低值易耗品购置计划及电信电话费用计划。 6、总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物和福利设施等管理工作,提出所管辖资产的年度、季度修理费用计划。 7、财务部门:是成本管理的综合部门,汇总编制成本计划;掌握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控制成本;参与制定有关成本的各项定额;如实核算成本,并进行综合分析。 三、成本的开支范围及标准 1、工资:生产管理人员及由本单位组织安排工作并支付工资的临时工等的工资及津贴、补贴;按国家规定的各种假期工资;按规定发给的超产奖、安全奖。 2、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范围和提取比例提取的费用。 3、折旧费:按应计提固定资产原值,采用平均年限法及规定的提存率提取的费用。计提折旧的依据为月初应计提固定资产原值,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给您以下参考,您还可以在论文频道里看到其他有关论文方面的资料。 论成本管理办法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 认真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通过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挖掘降低成本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管理应实行归口管理责任制 1、生产部门:负责制定备品备件定额,运行材料消耗定额,检修材料消耗定额。努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挖掘设备潜力,提出年度、季度的运行、检修、设备大中小修费用计划。 2、安保部门:负责安全保卫及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提出年度、季度消防、警卫、民兵训练等费用计划。 3、人劳部门:负责制定劳动定额,控制工资总额和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范围及标准。根据属地原则,制定社会保障措施,控制社会保障支出,提出年度、季度工资及劳保费用计划。 4、物供部门:负责制定工器具消耗定额,做好节约代用、修旧利废工作。 5、办公室:负责低值易耗品、电话电信的管理工作。提出年度、季度低值易耗品购置计划及电信电话费用计划。 6、总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物和福利设施等管理工作,提出所管辖资产的年度、季度修理费用计划。 7、财务部门:是成本管理的综合部门,汇总编制成本计划;掌握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控制成本;参与制定有关成本的各项定额;如实核算成本,并进行综合分析。 三、成本的开支范围及标准 1、工资:生产管理人员及由本单位组织安排工作并支付工资的临时工等的工资及津贴、补贴;按国家规定的各种假期工资;按规定发给的超产奖、安全奖。 2、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范围和提取比例提取的费用。 3、折旧费:按应计提固定资产原值,采用平均年限法及规定的提存率提取的费用。计提折旧的依据为月初应计提固定资产原值,当月增加的固定资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8)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项目;成本控制

Abstract:

With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c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real estate project, people on the project cost awareness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cost, analyzes on the life cycle analysis of the project cost control model. This study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certain theoretical meaning, hope this research for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of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cost control management mode bring certain enlightenment function.

Key words: the life cycle; Project;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F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成本的定义

CCA中国成本协会的CCA2101:2008《成本管理体系术语》标准中第2.1.2条中对成本术语的定义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应付出的资源代价:应该付出但目前还未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资源代价是总合的概念。资源是指凡是能被人所利用的物质。在一个组织中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里的成本是广义的概念,不是狭义的概念。

二、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在项目中,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成本分类。按照全寿命周期的阶段可分为:决策阶段的成本、设计阶段的成本、施工阶段的成本、运行维护阶段的成本、回收报废阶段的成本。按照成本控制的对象可分为:目标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按照成本类型可分为:资金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

二、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特点

项目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期限长的特点,项目需要经过策划、设计、招标、施工、销售、运行维护、回收拆除等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随着每个阶段内容的不同也发生着变化。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费用,比如土地购置费、拆迁补偿费、设计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共设施配套费、运行维护费等。由房地产项目全寿命周期多种类型的成本分类来看,地产项目具有多阶段性、多主体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项目要进行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

(1)多阶段性

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由多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成本在各自的阶段中具有独特性,各阶段的成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总和就是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最优的成本控制并不是找出各阶段的最小成本,将其简单地相加,而是从全寿命周期内统筹的全面的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得到最优的成本。每个阶段相对对立,又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所发生的成本影响后的每个阶段的成本。

(2)多主体性

房地产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主体较多,通常包括企业、社会、消费者(或使用者)。企业包含投资方(地产商)、施工方、设备供应商和中介咨询企业;社会是指社会大众,各级政府是其委托人和人;消费者是项目的直接购买者和使用者。

(3)复杂性

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房地产项目的成本研究对象,内容多样,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多。不仅需要考虑投资方在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的成本,还要考虑消费者者和社会在运行维护阶段和回收拆除阶段的成本。

三、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目标

(1)实现房地产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持续改进。

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可以找出项目成本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成本影响因素分析,寻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改进途径,从而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目标。

(2)实现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统一。

通过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不仅可以实现总体工程造价最低,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社会影响良好的目标;还可以实现符合环境标准要求下的成本最低,经济-环境的协调均衡。

(3)实现项目寿命周期内全社会成本最优。

通过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不仅可以实现投资者和建造者的成本最优,还可以实现消费者、社会公众在项目的运行维护时期的成本最优,从而实现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全社会成本最低。

四、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手段

房地产建设项目是复杂的系统工作,实现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目标需要的手段有多种方式,主要分为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

(1)技术手段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将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以技术优势获得房地产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最优。

(2)经济手段

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促使全寿命周期各成本主体进行积极有效地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3)法律手段

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和合约的手段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对于违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成本控制方式通过法律进行严格的控制。

(4)文化手段

通过文化教育、道德规范等方式约束规范全寿命周期各成本主体的行为,提高行业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道德水平。

五、基于全寿命周期分析法的项目成本控制模型

综上所述,通过对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各种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模型,见下图1。

图1 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型

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是一个过程系统,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在不同的控制阶段(决策、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回收报废等阶段),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技术属性、经济属性和管理属性的具体特点,以成本管理理论、工程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理论、寿命周期理论、财务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文化手段等控制手段,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成本控制技术路线出发,实现以全寿命周期各阶段费用合理分配和控制,实现房地产项目开发总成本目标为目的,最终实现房地产项目在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持续改造,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经济-生态均衡发展,全社会范围内的成本最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信平.工程成本的确定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唐祥忠,王文静.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成本管理价值工程的实施[J].经济师,2011,(01):176~177

[3]张云松.建筑项目价值工程的适用性[J].建筑监理,2012,(12):15~17

[4]刘丽卿.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2,(24).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9)

一、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行为产生的背景

以往,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程序时对机械化的规章制度和既定程序的依赖性很强,正如同在当时的经济形态下物质资源的占有对生产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如今社会已经慢慢步入知识型和信息型的经济形态,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能力还是内部控制活动,对物质资源和机械化制度及程序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弱,而对企业的主体——人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人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一致化的倾向。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行为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形态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新型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及素质的培养和成长为目的,通过内部控制行为使员工培养出讲究诚信和道德的高素质企业文化价值观,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会计舞弊风险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论,又称知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以人为本是认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模式和控制过程。对企业来说,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企业和人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本文提出的以会计舞弊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正是以舞弊的主体——人为核心,设计符合企业和员工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最终实现企业与人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时刻以“以人为本”作为转换的指导思想和认识根源。

三、以人为本是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基础

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主要是从以制度为核心的传统内部控制模式向以人为核心,以会计舞弊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进行转换。因此,在转换过程中,企业必须时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转换的基础。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需要企业员工的支持,如果企业员工都认同企业行为模式的控制,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把自己当成企业控制的主体,具有主人翁精神,企业才能实现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真正转换。以人为本,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能够有效地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管理是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理论基础人本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物本管理应运而生的。传统的物本管理模式以物为中心,即使是关注到人,也是探讨如何对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的劳动方式进行改善,或者是对群体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组合,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传统管理理论强调的是科学、理性和技术,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效率、产量和利润,人只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同资本、机器处于相同的地位。然而这种管理理论已经明显不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大环境,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已经开始逐渐步入以人为本的新型态管理模式,因此,只有选择人本管理作为理论基础,才能有效实现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

(二)人性本质是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价值观基础关于人性,不论是中国古代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还是西方世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考,都表明了一个观点:人的行为受到其人性本质的影响,人性本质是其行为和思想的价值观基础。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指出:“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必然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以及人的假定。”对企业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而言,人性本质同样不可忽视,通过分析传统的企业价值观和人性价值观的区别以及人性价值观对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影响,将能够有效论证人性本质是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价值观基础这一观点。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中,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和管理决策时,也一直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直接动力,从而形成了围绕经营利润和企业成长发展为核心的传统企业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宣扬企业整体的利益至上,员工和管理层都是为服务企业而存在的,必须服从和遵从企业为其安排的职责以及企业设计的各种规章制度。然而长久以来,确定企业存亡和兴衰的因素更多地倾向于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自身体现的品牌价值及企业文化。从哲学角度来看,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针对人性本质和员工素质成长的人性价值观观点。这种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人为本”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让员工拥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感。过去人们一直觉得,要防止会计舞弊风险,就必须通过设计各种强制性的制度和规范来约束员工。然而随着安然、世通和巴林银行等舞弊事件的曝光,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法律、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性的弱点。换言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能够从人性深处形成和改变人们的意识和思想,这是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以人为本对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影响

(一)人性本质价值观对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影响对企业而言,树立以人性本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将有助于企业加速推进以人为本,以会计舞弊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进程,从而加快实现企业与人的共同目标的实现。人性本质价值观对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根本上建立起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和作为企业主体的认同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价值观主张通过制度和规范对员工进行约束和管理来实现员工对企业的绝对服从,人性本质价值观倡导企业关注员工的真实需要和精神文化的培养,令员工与企业更加契合,继而使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的管理及控制模式,最终有效实现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

(二)以人为本对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具体影响要建立以会计舞弊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原则,以人为本对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具体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强调以人为本对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的重要影响,必须要增强企业所有员工对规则、制度的遵从的自觉性。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时,必须把人放在控制的中心地位,努力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和创新型的企业文化环境,使得员工能自觉学习、主动合作、善于沟通,并以此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里所指的员工包括企业的全体员工,只有全体员工都能够清晰并切实地遵守规定和约定,才能使“规定”和“约定”发挥其指导、约束、规范现代企业及企业员工行为的作用。

2.人本管理是依赖人的管理。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不仅需要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要重视引导和支持员工的学习,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有效防止会计舞弊风险的产生。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促使企业尽快形成以富有活力的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特别是对国内企业而言,受到传统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就需要企业用更人文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控制,把沉淀在人们心里的传统观念成为企业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积极因素。

3.人本管理是以员工为评价主体的管理。各项具体内部控制行为要考虑员工的意见,让员工了解其目的和意义,并积极汲取他们的合理建议,使内部控制行为模式更符合人性化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技能和道德素质,在内部控制行为模式中体现每个员工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有助于推动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推进民主管理。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内部控制行为模式中的作用,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将为建立以人文本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引导。此外,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企业还必须实现公开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公开化管理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感,增强团队精神,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内部控制行为模式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产生最高的效率,从而实现降低会计舞弊风险,促进企业平稳高速发展的目的。

五、人本主义在内部控制行为模式转换中的引导作用

人本主义强调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目标。对员工而言,特别是对管理者而言,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企业在实现以会计舞弊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时刻将员工置于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核心地位,努力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体现员工自我实现的价值,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文化,从根本上防止会计舞弊风险的产生,引导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有效转换。

六、人本管理及相关应用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10)

作者简介:杨光祥(1973-),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曹晓莉(1970-),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重庆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工商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3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67-01

一、“过程控制课程”概述

“过程控制”是一门与工业生产过程联系十分密切的课程,是大多数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其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在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过程控制”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运用自动控制理论,结合实际工业生产过程和过程工业生产过程的分析、设计、运行与开发研究工作。[1]

工业自动化在整个社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程控制”覆盖范围广,基本设计了国民生产中包括诸如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轻工、纺织等领域。[2]因而,“过程控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过程控制系统”经历了基地式气动信号控制系统、电动模拟信号控制系统、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和集散控制系统等几个阶段。[3]“过程控制”是控制理论、工艺知识、计算机技术和仪器仪表等知识相结合而构成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课程需要加深学生对过程控制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因此,“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实验非常重要,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加深对理论课程的认识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原有实验设备落后,已经严重老化,实验体系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而且实验设备所采用的技术是基于8位单片机的孤岛式自动控制仪表,已经远远落后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严重制约着本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性地教学改革,主要针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方面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增加先进性控制理论及设计验证实验,着重对传统实验设备替换和补充,开发出新型的实验教学设备,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势,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组织教师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

1.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主要针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其知识面、增强课后作业练习三个方面进行。其改革结构如图1所示。

在理论课程内容中,PID控制理论部分主要是讲述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及其动态特性等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形及生产过程示意图,并且增加了部分课题组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项目例子,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串级控制系统的章节就增加了生产纸浆的网前箱温度-温度系统,如图2所示。

PID控制理论部分相对学时比较多,实际的控制仪表应用则偏少,而对控制器的介绍相对比较少。因此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对实际仪表部分的介绍,增加了智能仪表、网络仪表等,主要讲述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这样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对工业生产所使用的基本仪器仪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以后工作打了比较好的基础。

学生作业一直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内容。考虑到实际情况,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大型作业和小型作业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学生对某一生产过程系统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的PID控制系统进行自行设计。比如采用串级控制系统、均匀控制系统等不同的结构,并且对所使用的执行器和变送器种类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课堂上选定几个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这样学生可选择的范围较大,避免了抄袭或应付式完成作业,又对现场应用的执行器有了一定了解,避免了空洞的讲解,学生收获很大。

2.实践教学改革

本课程设计有8学时的实验学时。由于原有THJ-2实验设备已经严重老化,部分控制系统已经不能够使用,因此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本课题组成员自行进行了实验设备控制系统的改造。在改造之前分析了当前能够跟上技术先进性的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由于DCS控制器是当今工业过程控制的发展方向和主流,[4]国外著名的DCS生产厂商及其产品均已进入中国,如日本横河电器公司的CENTUM-XL、美国HONEY -WELL公司的TDC-3000和瑞士ABB公司的Industrial IT等,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中。因此本课题小组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替代原有的独立式单片机控制系统,其自行开发的实验设备与陈旧部分可用的实验仪器结合,重复利用现有资源,避免了教育经费的浪费,其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深色部分是自行开发的设备,而浅色框代表可重复利用的旧设备。

在自行开发的实验设备中,课题组也自行开发出多个实验模块,从技术上进行全面升级,从实验范围上拓宽传统的PID控制,从理论上加强学生对传统PID的认识并拓宽知识面,使其接受与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前沿技术产品。经过实验设备改造和实验环节改革,学生接触的实验设备与现场实际相吻合,学生亲自动手校验、调节设备,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设备原理的理解,把理论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

三、改造实验设备及功能

对实验环节的控制系统进行自行改造升级,主要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替代原有旧系统,这样可以灵活开发出多种结构的控制模块及其他辅助模块,帮助学生更加充分进行实验环节。开发的DCS扩展功能库主要包括如下部分:RS485通信模块、模糊控制模块、预测控制模块、自适应控制模块、传感器类型库、LCD库、人机接口库、USB库和二次开发库。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灵活地配置和使用以上模块库,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控制仪表等原理的理解与实际动手能力。

四、结论

对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课程进行理论和实验的综合的教学改革,使得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上提高了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其动手能力,大大拓宽了他们的就业范围,也提高了其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方康玲.过程控制系统[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篇(11)

0 引言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是国际上通用的以控制食品安全卫生的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经济的、预防性的管理体系。是一个评估危害并建立控制系统的工具.其控制系统着眼于预防而不是依靠终产品的检验来保证食品安全。最近几年因动物屠宰加工问题频发生,导致其为不安全食品,引起了国家领导及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诉述了我市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概况、问题,提出如何深一步对我市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对策。

1 我国猪肉的供给背景概述

当今我市的养猪的规模化、现在化逐步的发展,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在动物食品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面上在降低了养猪的成本,减少了喂养期,提高了猪肉产品产量。但是使用过量药物会残留在动物体内,从而消费者误食其猪肉制品后,会在消费者身体内蓄积,有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甚至有健康及生命的危害。目前国家也有关兽药及药物添加剂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规定了最大残留限量,但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由于有些企业违法添加,加大了食用动物性食品致人生病的危险性。各地种猪和猪肉产品广泛交易,提高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对其防疾病和道路运输、交易市场提出更高要求。

2 国内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猪肉安全问题的分析

猪肉产品的安全不但由种猪的优良、饲料的组成,猪的身体健康情况、养猪场所的卫生环境,另外猪的加工、屠宰、道路运输及其制品的贮藏方发也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对猪肉制品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控制,才能更好的出产安全放心猪肉制品。质量安全因素有以下四点:①品种的选育。料与饲料添加。③产地环境污染。④疫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

2.2 政府针对生猪肉的管理

对生猪制品的法规不完全,多是部门规定的法规,常有出现同一类案件但处罚结论不一样的情况,不适合当今的要求。从采集样品到结论出来都达半年之久,问题出现,往往来不及查处却已经发生了。手段落后、设备陈旧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3 生猪屠宰生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用

3.1 生猪屠宰过程中的危害预防

①生化危害。②饲料危害。③屠宰过程中卫生危害。

3.2 具体危害分析控制点

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中依照分析结果。设定可以控制的并能有效地防止或消除食品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工序、点、过程或步骤。

3.2.1 屠宰选址控制点

规模养猪场污染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治的教训。结合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将养猪场污染的管理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3.2.2 运输储存控制点

当生猪从养殖地运输到屠宰场所后,在卸猪之前,动物检疫员应先向押送人员索要养殖地检疫证明和运输车及相关设备消毒证明,同时要知道养殖地有无疾病和用药、喂养情况及在运输中的健康状况。动物检疫员还要上车仔细观察生猪,核实生猪种类和数量,如果发现数目不符或者有中途死亡的,必须查明原因。如发现该批次生猪有疫情或可疑疫情,按国家相关规定处理。经查确无疫情的方可准予卸车。

3.2.3 防疫控制点

猪场安全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良好的小气候环境除了进行必要的绿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猪场的卫生清洁及消毒工作。

3.3 建立监控体系

3.3.1 建立源头监管机制

建立源头管理机制,把养殖的安全性纳入认证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源头管理机制可进行以下几点:①从种猪的喂养、成猪的屠杀过程、猪肉的加工、包装、贮藏及运输过程、到制成品的监管。②对养殖地点的农兽药的使用、饲料的种植、加工,生猪的养殖、屠宰、加工环境(水土、污染源、气象)等多方面监管。

3.3.2 验证程序的完善

因为我国对食品药物残留方面的研究和食品安全检测起步晚于其他国家,所以在检验人员、检测仪器、检验标准、及方法等方面追不上世界发达国家,我们必须要利用相关部门、食品加工企业的高度重视。通过国家强力对检验方面的支持及食品加工企业对检验人员,检验设备及检验方法的严格要求,建立完好的检验程序指日可待。

3.3.3 保持记录的准确和完整

建立有关HACCP活动的文件记录控制程序。对HACCP活动产生的纪录进行控制,提供呵追溯性,保存相关的证据,以利于以后的生产出现问题有利于技术修改。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用具、生产加工情况、监测、纠偏、产品出入、验证、处理、召回等建立完善详细记载并实行档案管理,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易查出原因,有利及时纠正错误和跟踪回收产品、最大限度地避免给消费者造成不可接受的威胁。

4 结论

猪肉是我国消费者食用最多的一类肉制品,加强对生猪宰杀过程的管理,对增加猪肉的质量率,保证我们食用肉的卫生,安全性起到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长期生猪指定点屠杀管制的经验教训,我国应该立即建立我国动物指定点屠杀管理体系,以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安全肉制品的需要。对于生活水平不断推进的今天,食品监督的机制也走向逐渐趋于完善的道路,但多数时候由于章程内容大而化之,与实际脱节,导致流于形式,所以,本文主要是从屠宰现状入手,并以现状中的一些具体缺口作为基础进行详细的讨论,为推进生猪屠宰的安全管理体系(既HACCP)的实践推行作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HACCP原理中的危害分析与微生物毒素的危害,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3.

[2]期刊论文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在液态乳生产企业的应用,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8(2).

[3]会议论文.HACCP与饲料危害分析,第一届HACCP理论和应用研讨会,2002.

[4]期刊论文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的原理及应用,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

[5]期刊论文果蔬汁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饮料工业2002,5(z1).

[6]期刊论文生猪屠宰分割工艺流程中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的应用,2008.

[7]会议论文罐头食品HACCP计划危害分析之要点第二届HACCP理论和应用研讨会,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