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6 14:27:52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1)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2)

为进一步阐述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动因,我们需要对其具体影响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动因具体情况如下:

(一)研究生人数(Edu_M_N)与教育经费(Edu_Fin)

一个国家的创新靠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服务贸易的创新同样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因而不断增多的研究生数量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贸易行业最为显著。因此,不断的人才积累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积累能够有效的提升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能力,从而加速推动其国家的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引领服务贸易领域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进而支持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而教育经费的支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而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较高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会增强人力资本要素禀赋的充裕度,从而形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而推动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二)外商直接投资(FDI)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投资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在FDI进入的过程中,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新的管理经验、新技术和新知识,一方面为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新技术和新知识有助于增强服务贸易产品的创新能力。伴随FDI进入,还会产生竞争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竞争效应促使企业改进服务产品生产效率、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和创新服务贸易产品。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促进资本输入国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开发水平。因而FDI能够增强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能力。

(三)保险费用(Ins)

在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各种风险,而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效规避风险的手段,从而使得服务贸易能够在意外的情况下正常有效的发展,因而能够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四)研究发展经费(R&D)与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Sci_N)

研究发展经费投入是进行科研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充足的研发经费投入可以有效推动服务贸易研发技术进步。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则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是进行服务贸易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因而研究发展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的增加能够推动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设定模型的需要,选取我国1987~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时序数据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相关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1》、《中国统计年鉴》(1987~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87~2011年)。在实证研究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动因分析过程中,我们选择历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研究生人数、教育经费投入、FDI、保险费用、R&D、R&D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作为解释变量。表1就这些解释变量作进一步的阐明。

(二)模型设定

根据前面的分析框架,为实证检验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影响作用,本文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设定如下形式:(略)。

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分析

在实证分析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影响作用时,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一阶差分之后均为平稳的变量。

(二)协整分析

在平稳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影响作用进行协整分析时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影响作用的协整检验结果来看,在5%显著水平下,无论是迹检验结果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都表明存在0个协整向量的假设被拒绝,因此,我们可以得出Serv_Exp与Edu_M_N、Edu_Fin、FDI、Ins、R&D、Sci_N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服务贸易出口与研究生人数、教育费用、FDI、保险费用、研发投入、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

(三)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动因的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首先有必要分析每一个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研究生毕业人数(Edu_M_N)、教育经费(Edu_Fin)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研究生毕业人数与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在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教育经费与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之间同样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呈现出正向关系,亦表明伴随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究其缘由,我们研究发现,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创新性人力资本的增加,从而推动服务贸易的创新,进而影响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教育对培养人才特别是创新性人才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而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为培养人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而教育经费的增加能够影响到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即伴随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电子信息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影响最为突出,高水平、高层次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扩散,而且还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因而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持续强劲增长。

从保险费用(Ins)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保险费用对服务贸易出口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呈现出正向关系。保险费用对服务贸易出口的拟合优度达到0.98,表明保险费用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即保险市场的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促进作用影响显著。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化解市场风险的手段,从而使得服务贸易能够在意外的情况下都能够正常有序健康的发展,因而能够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

从研究发展经费(R&D)、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Sci_N)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研究发展经费、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研究发展经费是服务贸易创新的重要条件,一定数量规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则是服务贸易创新的必要保障。发达国家不断增加的研发经费投入、数量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与服务贸易创新能力强劲方面有密切联系的事实证明研发经费投入水平、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对服务贸易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一个国家科研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该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开展“863计划”、“973计划”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直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服务贸易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在前面研究得出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都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的增加都能够促进服务贸易持续强劲增长。但是,这些变量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是否从整体上也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因而有必要从整体上研究这些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如表5所示。

从解释变量研究生毕业人数逐步增加到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来看,都通过了F检验,表明这些因素从整体上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影响显著。拟合优度从0.826增加到0.997,也就是在这些解释变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对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解释能力越来越高。亦表明伴随研究生毕业人数、教育经费、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过程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有效的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事实上,自改革开放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保险市场的不断完善、科研水平与实力的不断增强,因而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外资利用程度的深化、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飞跃,进而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增强了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强劲增长的能力。

服务贸易出口的前景与潜力分析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3)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考试中心2011年度对外经济与贸易研究课题立项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A-11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36-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企业也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对理论扎实,操作能力强,聘用后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情有独钟”。“国际经济贸易”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实训实践一直以来都是未能有效解决的课题。通常,其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从书本再到书本,纯粹纸上谈兵;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训实践场所,此类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训实践的缺乏导致地方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操作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与当前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两个方面的建设。因此,从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稳定、专业、规范的实训基地,对地方院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要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和关键。

1.课程内实践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开设一些实训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来巩固、理解、运用之前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过程,可以依托软件平台开展课程内综合模拟实践,如使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等来创造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中的各种单项技能,解决外贸业务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提高其外贸实践能力。

在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试、报关员考试、外销员考试等,做到课程内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培养、提高学生“国际经济贸易”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得到外贸企业的首个“敲门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就是带领学生到外贸相关领域如进出口企业、海关、港口或开发区等进行实践,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国际经贸的认识程度,使其了解国际经贸活动的一般要求以及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相关要求。

专业实习往往可以融合几门国际经贸类学科内容,如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和外贸实务流程等,可以很好地模拟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消化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它教学环节和全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现场实习,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习外经贸活动中。[1]这种实习远离学校,是真实的企业体验,实践内容也是企业的真实工作,主要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使其提前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双重锻炼。

毕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体统一到实习基地实习与分散个人到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熟悉并巩固进出口业务与国际贸易流程,包括外经贸业务各个环节的内容、操作和技能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出口业务,包括贸易磋商、签约、履约等相关各个环节;各种外贸单证的知识与制作,各种主要贸易术语的报价及其计算等。(2)了解外经贸公司、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企业背景、隶属关系、各项规章制度、发展过程、货源组织、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经济效益核算等内容。(3)了解国家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及管理措施,及本地的国际经贸状况。(4)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情况。

毕业实习要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一般可选择行政事业机关中的涉外经贸管理或服务部门、有涉外经贸业务的企业或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办的服务贸易企业。[2]此外,实习岗位可选择以下几类,如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助理、报关员、单证员、外汇结算员等。这些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对实习者的国际经贸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要求全面,可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及发展,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撰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某些领域的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是再一次地在实际环境中验证、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确保各实训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学校应将上述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确定必要的学分,同时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

二、“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教高〔2012〕4号文件要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稳定、规范的实训场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设:

1.学校自建实训基地

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根据自己特点及需要,自己投资建设、自己管理。这种实训基地要充分体现实用性、真实性原则。要最大化的再现真实的企业情景,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各项流程,使学生始终以企业职员的角色参与实践教学,将学习和工作深度融合。例如,可以建立校内国际经贸仿真实训实验室,成立虚拟进出口公司、报关公司、报检公司、货物运输公司等相关部门,按照国际贸易流程,分学期、分批次让学生在相应的“公司“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个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提高其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3]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很多的外贸企业精简人员,缩小企业规模,现已不具备大规模接收实训学生的能力,因此与这类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其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当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主要依赖于与行业协会、大型进出口公司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通过行业协会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推荐及介绍,与有进出口业务的大型企业建立双向的、长期固定的实训基地,学校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给学生做出鉴定;同时,可以适时的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4]通过这样的双向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指导,为企业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共建的合作模式稳定、持久,可以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值得借鉴、推广。

3.校校联建实训基地

通过共同出资,资源共享,校校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也成为一种潜在的合作形式。这种模式下,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校优势资源,弥补自身资金、设备、场地等的不足。例如,可以有几个学校按照资金比例共同投资建设国际经贸实训基地,基地按照真实的公司模式进行运作,体现现代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建立实训基地,学校都必须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设立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加强管理和考核,使实训基地不断巩固和提高,充分发挥其实训实践教学作用。

三、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实训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训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高效、合格的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他们是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的保障。

“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训实践教学由于其特殊性,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实训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理论,了解外贸业务流程及外贸企业的运作过程,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外贸企业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参与国际经贸业务,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考虑从外经贸企业聘请或引进业务员和管理人员来充实实训实践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教师派往国外进修学习。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旨在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的经济人才,而其中实训实践教学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实训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在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地方院校需构建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发展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新形式的、更深层次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训实践教学能力及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旺,郭常亮.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

[2]房朝君.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2011, (3).

[3]戈雪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2, (1).

[4]方杰,李玲娣.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2, (2).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4)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 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 然后再理解, 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 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 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 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 是基本功, 基础不牢, 专业难精。一般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 必须长短兼顾, 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 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 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 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 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 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 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 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 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 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 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即11 国际商务英语, 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1国际市场营销, 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1 电子商务, 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1 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 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 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 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 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 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 例如, “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 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 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 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 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 例如, wto规则,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 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 没有必要重复开设, 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 这既节省大量课时, 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 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 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 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 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 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 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 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 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 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 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 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 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 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是学院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 说明当前经济论文" target="_blank">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 而非关税壁垒,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 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 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 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 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 收集实际的案例,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 而且非常实用, 让学生学得踏实。

(2) 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 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考证实训, 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综合训练, 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 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 到完成市场开拓, 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 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 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 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 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 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 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 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协议式的, 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 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 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 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 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5)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6)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7)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46

根据笔者从近三年南通市商务局与南通市人才市场联合举办的多场外贸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了解到,许多外贸企业为缓解欧债危机对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纷纷高薪吸引外贸人才,并加大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无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外贸工作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综合技能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大部分不能立即胜任工作,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具备外贸企业岗位要求的各项技能。

1 国际贸易岗位设置及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包括中职、高职、本科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单证员、核销员、外贸会计、涉外秘书、外贸经理助理等。笔者从人才市场了解到,招聘中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货代员,其他岗位对应聘者知识能力、从业资格的要求较高。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岗位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

从表1可看出,较高的英语水平、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熟悉外贸业务流程、较强的沟通能力是毕业生从事这些岗位的基本要求。而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由于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及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上岗初期完成工作任务有较大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方面,应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切实培养学生各项技能,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高职院校基于岗位要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的建议

2.1 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第一,外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希望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高职院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计划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以企业家讲座指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和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第二,对外贸易工作流程性强,强调团队合作,相互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同事的沟通,与货运、保险、商检、海关等机构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必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商务沟通、商务谈判课程时可以邀请外贸业务员参与授课,传授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沟通技巧。

第三,外贸业务中函电的处理、单证的制作、与客户的交流都离不开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英语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课时,最好邀请外籍教师任课;二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熟练的办公系统操作能力是外贸人员必备的基础技能。如熟悉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电子邮件处理往来函电;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出现在对外贸易中,学校应增设电子商务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运作模式。

2.2 以技能培养为抓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专科的本质区别所在。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对理论性知识只需作基本介绍,以“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环节,多方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

第一,增加实践课时比重,加大实训资源投入。从外贸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看,高职院校应增加办公软件操作、英语听力口语训练、外贸英语函电、单证制作、货运实训、报关报检操作、外贸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训软、硬件的投入,购买与行业岗位要求最为贴近的软件并及时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拟操作环境。

第二,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渠道。校企合作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请进来”,约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介绍行业最新动态、工作经验、创业经历等;聘请行业能手担任实训课程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传递最新行业信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校本教材编著、实验实训室建设,参加课题申报、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制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走出去”,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赴合作企业交流学习、顶岗锻炼,吸取行业最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机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第三,鼓励学生考证,开展“课证融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参考指标,以技能证书、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标准之一。上述国际贸易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为帮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顺利取得这些资格证书,学校应开展“课证融合”,在平时授课时即融入行业考证内容,强化技能教育,为学生顺利就业增加砝码。

2.3 以地方经济为依托,打造行业特色专业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对既熟悉对外贸业务又有行业基本知识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特色行业,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融入行业知识的介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为毕业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又服务了地方经济。以笔者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南通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的出口约占南通出口总额的1/3,各类招聘会上,纺织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南通的高职院校可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过程中,将纺织行业特色嵌入专业实践教学,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融合到纺织外贸业务中。

参考文献:

[1]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9)

一、研究综述及意义

本课题主要针对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在转型升级中出现的问题,以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以现代国际加工贸易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等相关前沿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研究建设成果,借鉴沿海发达省份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和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成果,考察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各类加工贸易和产业转移的企业发展情况,研究如何提升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内涵才能真正有效对接湖南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对湖南新型加工贸易格局的构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为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殊专业的建设和提升,进而促进该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积极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针。湖南作为中部大省,怎样利用国家提倡服务外包,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发展加工贸易,并形成符合省情的自有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沈玉良、孙楚仁的《中国国际加工贸易研究》,重点进行国内外加工贸易形势比较以及几个发达省份的加工贸易模式比较分析;兰勇的《加工贸易对湖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则主要从实证和机理两方面对湖南省的加工贸易对经济的拉动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目前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国际合作如杨楚欣2011《澳大利亚TAFE课程体系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研究如吴敏良2013《国际商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等方面展开。

综合上述两块研究成果来看,尚未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进一步体现专业建设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因此,如何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个角度来更好地指导国际商务类专业尤其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同时将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带动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以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为契机,在职业教育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将湖南省与江苏或浙江等某个沿海发达省份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和加工贸易转型省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教育部十一五中长期规划和商务部等相关政策和法规,将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的提升和湖南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发展进行有效对接,同时通过计量模型的构建和测算,对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影响湖南经济发展的程度做一个经济预测,从而为湖南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也为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2)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与湖南省产业转移关系分析;湖南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国际商务专业方向创新的效用分析;湖南省与浙江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工贸易发展对比分析;新型加工贸易促进湖南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考虑风险的加工贸易模型的假定及说明;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以及测算结果的导出;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社会辐射作用与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及产业转移的关系研究;湖南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升级对拉动国际商务类毕业生就业的效用分析。

(二)主要观点。(1) 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明确规定了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中部省份应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这为湖南省提升现有加工贸易内涵,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2)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成功申报与前期建设为湖南省提升现有加工贸易内涵,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格局提供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3)将加快湖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后续建设进行对接研究,既是经济发展对更高级别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理念。

三、基于新型加工贸易转型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全面修订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加工贸易的环节众多,涉及的国际商务类专业及典型岗位也比较多,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研的分析结论,结合相关各岗位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适应外经贸产业转型升级的岗位需求,并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

(二)深度对接产业园区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本专业已经初步构建了以郴州等加工贸易园区为平台的“四方联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与校企合作企业或商会会员单位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针对具体的行业或地区,以“订单班”的形式定向展开人才培养,将 “走岗―仿岗―轮岗―顶岗”在六个学期穿插,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图1:“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图

四、2014年湖南省加工贸易形势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根据湖南省商务厅的商务情况通报,湖南省2014年1-8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183.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50.6亿美元,增长41.6%,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7.6%,增幅较1-7月加快4.7百分点,而9、10月的加工贸易占比更是有所提升,进出口371.6亿元,增长34.1%。快速增长的加工贸易也拉动了对国际贸易毕业生的需求,根据《201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截止2014年10月份,全省各类进出口企业5256家,预计需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35000多人,其中加工贸易类国际贸易人才与12000人左右,此类人才需求主要以郴州、衡阳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地区为核心,未来两年还将向湘潭等在建新型保税区扩展,人才需求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利用国际贸易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积极对接新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满足湖南省对加工贸易人才的需求,反过来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优化改造也是强有力的助推器。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10)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1、 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研究

2、 中澳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3、 日本加入TPP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4、 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5、 区域贸易协定演进研究

6、 欧盟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

7、 中日韩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

8、 东亚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合作发展机制研究

9、 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0、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对中国对外经济的影响研究

11、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12、 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13、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关系研究

14、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15、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6、 国际贸易规则发展新趋势及中国的应对

17、 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分析

18、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

19、 印度对外贸易结构研究

20、 全球价值链与世界经济失衡相关性研究

21、 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研究

22、 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

23、 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24、 TPP高标准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涉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25、 TPP的发展前景分析与中国对策研究

26、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对我国经贸影响及对策分析

27、 中国和英国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

28、 中印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29、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

30、 中俄贸易总量,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31、 以中俄边境口岸贸易转型为起点带动中俄自贸区发展研究

32、 泰国水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研究

33、 越中边境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4、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5、 TPP国际贸易投资规制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36、 TPP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7、 泰国水果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服务贸易毕业论文篇(11)

高校对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协整分析,以河北省为例,研究河北省高校对于外贸发展的服务。协整理论从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入手,探究非平稳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提供了解决方法。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和代表性,高校人才培养的指标可选取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除此之外,高校的数量以及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也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产生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可选取进出口差额来反反应。

所用数据取自《河北省统计年鉴2007》。用Y表示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用X表示高校的发展情况,X包括的指标包括: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人数X,各指标如表1:

表12007年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与河北省高校相关数据

年份

进出口差额(+.-)

(单位:万美元)Y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人)X

河北省高校数(所)X

河北省高校专任教师人数

(人)X

1990

153353

22762

50

13585

1991

163554

23406

50

13226

1992

143375

23387

48

13372

1993

92255

22130

54

14250

1994

144541

27491

52

14740

1995

180466

36388

47

14808

1996

197566

41837

45

15514

1997

239032

42234

46

16656

1998

200346

40562

46

16622

1999

165876

39606

48

17263

2000

217910

41255

47

19414

2001

217450

15871

63

23707

2002

252239

62910

75

28091

2003

287834

107562

83

34542

2004

515438

143148

87

39235

2005

578238

183213

86

46538

2006

714322

207566

88

47428

资料来源:《河北省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做出河北省进出口差额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时间序列图,如下所示:

(a)河北省进出口差额时序图(万美元)(b)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时序图

图1河北省进出口差额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

(二)平稳性(ADF)检验

考虑到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数据,不能直接用来建立回归模型,为了避免伪回归,揭示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对非平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协整理论,两个序列之间要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它们必须是具有相同阶数的单整序列。可采用ADF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本文运用EViews5.0软件对变量lnY、lnX、lnX、lnX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滞后项数P按照Akaike信息准则(AIC)来选取。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变量l

nY、lnX、lnX、lnX平稳性检验 变量

ADF检验值

置信水平

检验形式 (c,t,k)

结论

1%

5%

10%

lnY

-1.609621

-4.667883

-3.733200

-3.310349

(c,t,1)

非平稳

lnX1

-1.929069

-4.667883

-3.733200

-3.310349

(c,t,1)

非平稳

lnX2

0.134796

-3.920350

-3.065585

-2.673459

(c,0,1)

非平稳

lnX3

-0.471686

-3.959148

-3.081002

-2.681330

  (c,t,1)

非平稳

lnY

-4.122996

-4.728363

-3.759743

-3.324976

(c,t,1)

平稳

lnX1

-4.428411

-4.728363

-3.759743

-3.324976

(c,t,1)

平稳

lnX2

-2.639446

-3.959148

-3.081002

-2.681330

(c,0,1)

非平稳

lnX3

-1.991143

-3.959148

-3.081002

-2.681330

(c,t,1)

非平稳

lnX2

-5.062174

-4.004425

-3.098896

-2.690439

(c,0,1)

平稳

lnX3

-3.549247

-4.004425

-3.098896

-2.690439

(c,t,1)

平稳

由变量lnY、lnX、lnX、lnX的平稳性检验可得,lnY~I(1)、lnX~I(1)、lnX~I(2)、lnX~I(2),lnY和lnX为一阶单整序列,lnX与lnX为二阶单整序列,表明河北省贸易顺差Y与河北省高校数X及河北省高校教师专门教师人数X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granger因果检验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用回归分析工具处理一个经济变量对其它经济变量的依存性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经济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要认清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还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或是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进行判断。granger因果检验假定了有关y和x每一变量的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中,检验要求估计回归方程:

(1)

式中和是常数,为白噪声序列。如果不全为0,则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模型中变量所取得滞后期长短异常敏感,因此应避免滞后阶数选择的主观随意性。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Y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X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格兰杰检验结果

原假设

样本数

滞后期

F检验

P值

结论

X1 does not granger cause Y

16

1

14.4672

0.00219

拒绝H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1

16

1

0.43755

0.51986

接受H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X是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Y的granger原因。 而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Y不是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X的granger原因。因此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河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只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四)高校人才培养对河北省对外贸易的长期影响状况弹性测度

由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可知,lnY和lnX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OLS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即协整回归lnY=lnX,斜率系数测度了Y相对于的X的弹性,即给定的X的百分比变化引起的Y的百分比变化。两变量的长期关系模型如下:

lnY=5.652458398+0.6214428655*lnX(2)

t=(6.927669)(8.198563)

R=0.817555D.W.=1.795057F-statistic=67.21644

用EG两步法对lnY、lnX两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对于两个协整变量来说,均衡误差必须是平稳的。为了检验其平稳性,将ADF检验法用于协整回归的残差,即用OLS法估计方程:,检验回归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若是平稳的,则两变量是协整的,做出残差序列的时序图,如下图所示:

图2残差序列的时序图

根据残差序列的时序图,选用不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的项的检验方程。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为1,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

ADF检验值

置信水平

检验形式 (c,t,k)

结论

1%

5%

10%

-3.868376

-2.728252

-1.966270

-1.605026

(0,0,1)

平稳

检验结果显示,序列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确定为平稳序列,即~I(0)。上述结果表明,lnY和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5.652458398,-0.6214428655),由此表明长期关系模型的变量选择是合理的,回归系数具有经济意义。计量模型中的斜率系数=0.621,表明从长期来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增加0.621%。

(五)高校人才培养

对河北省对外贸易的短期影响状况弹性测度 根据格兰杰定理,如果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ECM的思路是,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这是由于误差校正机制在起作用,防止了长期关系的偏差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大。将长期关系模型中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重新加以构造,并将长期关系模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用OLS法估计下面的方程:

(3)

对短期动态关系中各变量的滞后项,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检验,在这个检验过程中,不显着的滞后项逐渐被剔除,直到找出最佳形式为止。通常滞后期在=0,1,2,3中进行实验。用表示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lnY=0.01279543078+0.3348190806*lnX+0.2550760116lnY-0.784825793*e(4)

t=(0.194771)(2.438605)(1.062393)(-2.754431)

R=0.460318D.W.=2.087284F-statistic=3.127452

上述回归方程表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短期变动与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存在正影响。在短期,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河北省对外贸易增加0.335%。由于短期调整系数是显着的,表明河北省每年对外贸易顺差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78%被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