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服务业发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0 10:52:20

服务业发展论文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1)

1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漳州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选择。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启示,也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历程显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由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服务业共同推动。“十五”期间漳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均高于全省的14.1%、泉州的14.4%、福州的14.7%,但由于漳州服务业增长一直乏力,制约着漳州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0.5%,低于厦门15.3%、泉州12.3%、福州11.5%)。2006年服务业增幅回升到11.8%,但仅高于三明、宁德而居全省第7位,依然是漳州经济快速增长的软肋。纵观近年来漳州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漳州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尤其是工业)、三产业共同推动的,1992-2006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6%、49.4%(工业为46.2%)、33.1%。今后发展也只能靠第二、三产业两轮同时驱动最后达到由第三产业为主推力。但2006年漳州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4.1%,低于全国的39.5%、全省的39.1%,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壮大地方财力的现实要求。2006年漳州地方级财政收入仅为泉州的36.9%,其中营业税也只占泉州的36.2%。

(2)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漳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尽快有序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对于农业地市的漳州来说相当重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的整治,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漳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与46.6%,分别比2000年下降7.5、5.1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的39.3%与45.3%、全国的35.8%与43.0%。

(3)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和增加就业。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服务业吸纳了49.1%新增从业人员。而目前漳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48.2%,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会下降,服务业必将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二是要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12%的目标,也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2006年漳州单位GDP能耗下降2.1%,没能完成下降2.4%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工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工业单位能耗是服务业的6倍多)。同时近年来漳州工业投资呈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为此,漳州节能降耗不仅需要从工业等单耗中挖掘潜力,更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

(4)加快服务业发展可助推漳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现实条件下,利用优惠政策把投资欲望强烈的社会资金引向发展服务业,这既可摆脱投资困局又能刺激消费需求上升,从而起到培养和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作用,最终是经济增长在平稳发展中完成投资与消费两大力量的转换。这对于消费率远低于全省、全国的漳州而言尤其重要。

2发挥中心城区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是实现漳州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中心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心脏所在。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条件,对于生产要素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发展起着“磁吸”作用。可以对外部区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即“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半径也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即“扩散效应”。2006年漳州市区服务业占全市的比重从1985年的17.7%上升到2006年的35.1%,GDP所占比重也由15.5%上升到25.2%。

(2)中心城区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和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基地,2006年市区服务业比重达49.0%。城市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科教文卫体等服务部门聚集在作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的城市、城镇;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都以城市、城镇为基地。2006年市区批发贸易业、科教文卫体及公共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37.2%、36.3%、31.3%。

(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大大增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显示,服务业的差异越来越大,已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发展差异最大的产业。服务业的产出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远远大于农业或工业的影响,且服务业增长速度对GDP增长速度的影响也大于农业和工业。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加大经济发展差距。

(4)漳州中心城区已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期。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认为,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2006年漳州市区人均GDP达到3946美元,经济增长进入由工业带

动逐步转向由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服务业将逐步成为推动城市向纵深推进的后续动力。

3中心城区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着辐射与带动作用的发挥

自1985年撤地设市以来,漳州这个闽南中心城市致力于改革与发展,加快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在推进海峡西岸生态港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气息与古城风韵融合,城市经济的特色彰显。但由于中心城区规模不大,服务业量小层次低,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不足。

(1)经济总量偏小,对县域带动作用不够明显。2006年市区GDP仅为厦门的15.5%、福州的22.5%、泉州的44.4%、莆田的52.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四个市区的17.7%、20.0%、53.1%、86.0%;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厦门的13.1%、福州的18.8%、泉州的48.8%,居第4位,经济影响力还较小,核心地位不突出。同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中心城区,而二、三产业发展偏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回落,影响辐射力与带动力。

(2)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综合竞争支撑不够。一是金融保险业规模偏小,支撑力不足。2006年市区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仅为厦门的5.7%、福州的8.3%、泉州的20.8%,占服务业的比重也低于这些地市。二是房地产业总量不大,带动力仍不够。2006年市区房地产业增加值只占厦门的12.5%、福州的15.6%、泉州的44.4%,由于市区地域空间的狭小,公共设施建设受到影响。市区的剧场影剧院、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客运总量分别居全省各市区的第7、5、8、9位。三是高技术领域进展较慢,推动力不强。市区普通高等学校3所、低于泉州市区的10所。2006年市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分别为泉州的23.2%、61.2%、87.9%,与福州、厦门更不可比。(3)空间狭小人流量不大,消费拉动作用较为有限。近几年漳州中心城区在规模扩大和城市框架拉开进展较为缓慢,2006年市区常住人口58.87万人,仅高于南平居全省第八位,而且城镇人口扩大的速度大大低于泉州与莆田。空间狭小使得贸易规模不大,2006年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泉州的46.8%、厦门的25.1%、福州的14.3%;旅游消费辐射力不够,接待过夜旅游人数与福州、厦门、泉州、南平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3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动漳州服务业发展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一是要继续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重点在龙文区培养一批物流园区,整合建设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辐射广的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二是积极构建以滨海渡假旅游为龙头,形成以市区文化商贸旅游为核心,以生态、朝圣旅游为辅助,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的漳州旅游产业格局,提升漳州旅游业发展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环境吸引力,加快人才的培育和集聚,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电子信息、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的人才,为做大做强临港工业、落实依港兴市培育人才,聚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

(2)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尽快做大建成区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要按照漳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定位(闽东南花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做好城市建设,以新区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建设与发展市区小城镇,尽快做大市区建成区规模,建设大漳州。争取在较短时间内,配合实施新市中心东移的发展战略,抓住新市行政中心即将东迁的契机,龙文区4个城镇建成区要严格按市区规划,以自身功能定位,主动成为新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3)加快工业产业集聚,重点培育总部经济,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漳州市区目前有产业集群7个(全市13个),但规模小、具有带动能力的大型名牌企业不多。为此,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加快产业集群尤其是重化和高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企业生成和服务中心等,使中心城区成为创新型企业家的沃土、科技型企业的摇篮、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将其培育成为撬动漳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2)

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及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中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因素中,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促进变量.②江小涓、李辉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③顾乃华利用省际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起点规模、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对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影响.④雷小清发现服务需求总量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⑤陈银娥,魏君英发现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消费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着大于生产业.⑥

纵览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的对策也可行有效,但当前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低的总体性研究上,而对于服务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此外,总体层面直接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可能造成同类影响力量反方向的相互抵消,难以发现深层原因.

影响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来看,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为主的生产业和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的消费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的增长主要与工业化水平相关,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需求就越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的变动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人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人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从而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服务业的需求越大.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部门垄断越少,政府干预越少,服务业就越发展.

分析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于找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浙江经济特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得出度量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五大因素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我们以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Y,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理论构建了经验模型,以待实证检验.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经验模型为:

式中,X1为生产服务占GDP的比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GDP的比重代表生产发展的程度X2为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消费发展的程度X3为非农业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5为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采集1991~2008年度相关数据,其中:Y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数表示,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1991~2005年的X1、X2是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中表1~16全省生产总值构成数据所得,2006~2008年的X1、X2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X5以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其中1978~2000年按户籍统计,2001~2008年按所在地统计X1、、X2、X3、、X4均以百分比表示.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服务业发展模型的参数值.估计结果如下:

T检验:回归结果中变量X2、X3、X4三个因素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三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变量X1、X5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着的.

F检验:F=1329.362,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F值2.51,则认为该方程通过方程显着性检验.

R2=0.999868,R2-adj=0.999836,均大于0.9,说明该方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自相关性检验:D.W=2.8532,在n=18,k=5显着性水平为5%时,dL=0.71,dU=2.06,dU<1.622690=D.W<4-dU,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结论与对策

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对浙江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影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下:影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30.96122点.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在GDP总额中生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26.01170点,对服务业增长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现代服务业指数1.87580点的增加.消费发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与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负相关关系,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服务业增加额指数下降74.95757点,这与实际经济发展经验不相符,也与产业正向关联的理论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服务业消费的挤出效应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将下降85.9992点,城市化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负数的增长,这也与产业正向相关的理论相反,这可能的原因是与城市化水平标准统计方法不科学有关,即城市化统计中只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城市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质量要求经济、城市功能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歧视性政策,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创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文化卫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建设,是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注释

①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③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3)

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及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中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因素中,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促进变量.②江小涓、李辉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③顾乃华利用省际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起点规模、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对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影响.④雷小清发现服务需求总量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⑤陈银娥,魏君英发现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消费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着大于生产业.⑥

纵览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的对策也可行有效,但当前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低的总体性研究上,而对于服务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此外,总体层面直接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可能造成同类影响力量反方向的相互抵消,难以发现深层原因.

影响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来看,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为主的生产业和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的消费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的增长主要与工业化水平相关,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需求就越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的变动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人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人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从而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服务业的需求越大.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部门垄断越少,政府干预越少,服务业就越发展.

分析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于找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浙江经济特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得出度量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五大因素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我们以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Y,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理论构建了经验模型,以待实证检验.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经验模型为:

式中,X1为生产服务占GDP的比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GDP的比重代表生产发展的程度;X2为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消费发展的程度;X3为非农业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5为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采集1991~2008年度相关数据,其中:Y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数表示,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1991~2005年的X1、X2是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中表1~16"全省生产总值构成"数据所得,2006~2008年的X1、X2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X5以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其中1978~2000年按户籍统计,2001~2008年按所在地统计;X1、、X2、X3、、X4均以百分比表示.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服务业发展模型的参数值.估计结果如下:

T检验:回归结果中变量X2、X3、X4三个因素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三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变量X1、X5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着的.

F检验:F=1329.362,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F值2.51,则认为该方程通过方程显着性检验.

R2=0.999868,R2-adj=0.999836,均大于0.9,说明该方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自相关性检验:D.W=2.8532,在n=18,k=5显着性水平为5%时,dL=0.71,dU=2.06,dU<1.622690=D.W<4-dU,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结论与对策

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对浙江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影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下:影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30.96122点.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在GDP总额中生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26.01170点,对服务业增长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现代服务业指数1.87580点的增加.消费发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与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负相关关系,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服务业增加额指数下降74.95757点,这与实际经济发展经验不相符,也与产业正向关联的理论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服务业消费的挤出效应;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将下降85.9992点,城市化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负数的增长,这也与产业正向相关的理论相反,这可能的原因是与城市化水平标准统计方法不科学有关,即城市化统计中只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城市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质量要求经济、城市功能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歧视性政策,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创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文化卫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建设,是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注释

①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③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4)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世界各国的共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

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球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服务业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OECD(经合组织)的30个成员国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也达到了69%。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超过50%。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服务业成长的主导因素。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手段,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崭露头角,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

生产业已经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流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经济越发达,这一现象越明显。生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服务业自身结构,而且提升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一些跨国公司由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球500强企业中的56%从事服务业。

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作为服务业的高级表现形态,规模日益庞大,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初步估算,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3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服务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长强劲,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深入,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质量逐步改善。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一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达10万亿元,占GDP的40.1%。一些大中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服务业就业迅速增加。2007年,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2.49亿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2.4%;过去七年净增5100万人。三是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面向生活的服务业门类增加,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快速拓展,传统服务业改造加快,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四是服务业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长期以来由商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商贸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先导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吸纳城乡新增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服务业每三个业态中,至少就有一个是商贸服务业。至2004年年底,作为商贸服务业主体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大门类营业总规模也占全国所有第三产业营业总额的30%。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开放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09亿美元,25年间增幅超过56倍。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7位,进口的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5位。

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40%,甚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生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三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服务业外资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重不到1/3,远低于制造业;四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落后。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服务业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从国际上看,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与当初制造业相类似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猛,跨国购并大潮迭起,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05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比重约为70%。

从国内看,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国民经济的发展释放出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也产生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大量延伸需求。扩大对外开放将推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商务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发展现代服务业任重而道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在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今后,商务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重视程度,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引导和规范商贸服务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发挥财税杠杆的引导作用和其他政策措施,对商贸服务业提供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信息服务到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

(二)加强基础建设,引导行业发展

商务部将加快推进商贸服务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尽快建立统计体系,增强行业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各地商务部门也将推动制定与当地商贸服务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相关配套标准,加大贯彻力度,指导企业规范经营。

(三)创新发展模式,改进发展方式

各级商务部门将通过政策导向和促进服务,引导商贸企业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带动各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要积极引导广大商贸服务企业树立现代服务理念,引入现代流通方式,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商贸服务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

(四)加强促进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商务部将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商贸服务业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做好各种促进服务。积极引导广大商贸服务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内涵,改善服务质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五)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合作

商贸服务领域要加快利用外资步伐,鼓励和引导境内外企业通过采取合资合作、战略联盟、业务协作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根据内地与港澳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相关补充协议,促进港澳与内地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鼓励中国现代商贸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兴业,学习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技术。积极开展中外政府间、行业协会间以及现代商贸服务企业之间广泛的、多种形式的合作。

(六)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出口

我国已着手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促进机制,使政府管理更加务实、高效。各部门将研究制定扶持政策,简化工作程序,为企业发展服务贸易创造条件。同时,商务部将在加大开放力度、制定鼓励政策、建立促进体系、打造整体品牌和推进重点地区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8%和20%以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制定了中部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服务业作为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新兴行业,必将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5)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现代服务业增速较快,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服务业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服务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品;服务业吸纳就业数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服务出口增速加快,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本文选取我国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服务业发达省份和地区,研究其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过程及规律,以期对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进行比较和借鉴。

一、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GDP增长速度快,总量较大

如1978年广东GDP为185.85亿元,2006年达到26204.47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论文百事通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31053.34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为66086.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6%。

2.三大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相应地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23.6%、31.6%、18.6%、19.8%提高到2006年的42.7%、68.9%、50.6%、36.3%。如2006年广东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42.7%,三大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演变为2006年的6∶51.3∶42.7;江苏省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36.3%,三大产业结构为7.1∶56.6∶36.3(见图1);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增加值8364.53亿元,2006年达到9837.42亿元,增长15.2%。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2487.3亿元,已经占到GDP的比重为67%,2006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5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的比重为70%。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5.8∶44.1∶50.1变化为2000年的3.7∶38∶58.3,2006达到年1.3∶28.7∶70。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3.服务业增加值较高,占全国的比重大

200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82971.97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四省市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29869.78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36%。

从这几个省市来看,2006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排全国第一位,分别为26204.47亿元和11195.53亿元;江苏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45.08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849.23亿元,在全国排第二位;山东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77.3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187.26亿元,在全国排第三位,占本省GDP的比重是32.6%,三大产业结构为9.7∶57.7∶32.6。

2007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1%,比其他省份和地区(东、中、西部)高出30个百分点。

二、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

我国发达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较早,速度不断加快。从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及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来看:

1.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速度快,结构趋于合理

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最初是由流通部门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带动,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服务业增加值也在不断上升。随着国家对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商贸餐饮服务业增速放缓,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下降,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增速加快,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如广东省深圳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速不断波动,从2000年的增速16.2%,2003年降到15%,到2007年的增速32.4%;但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业增速在波动中降低,从2000年的增速11.9%,2004年的增速10.5%到2007年的增速9.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增速在波动中迅速提高,从2000年的增速12.9%,降到2004年的1.2%,到2007年的增速47.8%;房地产业2006年增长5.3%,2007年降到-4.8%。2006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00.32亿元,增长15.9%;2007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88.47亿元,增长10%。

2006年深圳市服务业增加值2655.88亿元,增长13.1%。其中流通部门占服务业增加值35.83%,仍然带动本地区服务业和经济增长;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服务业增加值34.0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30.13%。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3314.44亿元,增长15%。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下降为34.35%,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比重上升为38.8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6.81%。

2.从事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多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农业单位12个,占总产业活动单位的0.02%;从事工业的单位20680个,占26.9%;从事服务业的单位56187个,占73.08%。服务业中流通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9621个,占38.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24878个,占32.3%;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18078个,占23.3%,其中房地产业5717个,占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329个,占8.2%;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产业活动单位5898个,占7.6%;公共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589个,占3.3%。

3.私营经济占服务业的比重高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从事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共270145户,占深圳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4.8%。其中,流通部门,包括从事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及餐饮业个体经营户22098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77.5%。而批发和零售业189076户,占66.3%,住宿和餐饮业29913户,占10.5%;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4109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14.5%,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953户,占13.7%;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个体经营户713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2.5%;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930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0.3%。

三、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

就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来看,2006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6.07%,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5.91%,原因是这两个省份工业基础雄厚,市场活跃,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占比也在30%以上。比较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2.34%,流通部门占33.03%;上海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0.52%,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占40.14%,说明这两个地区除了具备和广东、江苏一样的工业基础外,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快,特殊的地位和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和上海吸引了国内外投资,加快了两个地区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中、西部地区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借鉴

1.调整经济结构,保持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

调整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产业政策及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增长,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村生产潜力;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重点,保持第二产业适度增长;把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根据各地特点全面规划、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本地服务业,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断挖掘城市服务业增长空间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山区的服务业增长。

2.着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化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性消费,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以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2005—2007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由787.36亿元上升到1037.11亿元。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都超过40%,说明甘肃省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是拉动甘肃省服务业产业增长的首要因素。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20.87%上升到2007年的21.87%,上涨1个百分点。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服务业也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7.87%上升到2007年的18.21%。其他服务业变动不大。说明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额小、涨幅慢。服务业增加值内部结构中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政府投入和增加值有待提高。

3.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推动居民整体消费结构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障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事关中国21世纪发展的“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为此,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等等。尽快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扩大的局面,通过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民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建设农村和边远地区基本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单位和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确保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对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的引进、改造。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增加卫生机构、医院床位数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满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影响[J].财贸经济,2006,(10):45-52.

[2]胡景岩.对服务贸易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7,(4):4-8.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6)

一、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平台

新世纪里,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

第一,建设“天人合一”的居住区。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从量到质的飞跃。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将不满足于现有的条件,向往的是“天人合一”的环境,关注的是居住质量,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生活。因此,新世纪的居住区建设,应当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到房地产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中,人才能营造出中国“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的需求。首先要充分应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既考虑居住者相互联系、增进邻里间活动与交往的机会,又考虑每户甚至每人都有自身隐私、不愿公开的心理需要;其次是应用生态环境学理论,从社区选址到建设都要注意保持区内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以保持原有地形的起伏与湖泊的走势,依自然环境来铺设道理等;再次是应用美学理论,即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来表列社区美观的建筑风格、生态环境的保持、小品的形式与布置,使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最佳地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应用智能化技术,以微电脑实现客访、防盗、防火、防警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自动检测空调系统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压等参数;水、电、煤气表出户计费;保健、家庭办公等功能。从而使居室、教育机构、文化娱乐、商业配套、休闲等场所,都让人感受到一种高雅文化环境的氛围,使居住者产生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

第二,提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这是一种新趋势,更是一种新挑战。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最终的顾客是居住者,居住者的满意才是衡量物业公司工作的最终标准。无论是顾客、发展商还是物业公司,对物业管理越来越关注的是服务质量,服务质量自然而然地成为关系到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市场竞争使物业管理行业正经历着从经验式的管理向理性管理的转变,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一方面要更新服务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不断捐纳优秀人才、建立系统化的人员培训、学习、进修和深造制度,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和时间等资源,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员工管理政策、服务方法、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培训教材等进行系统化的、文字化的规范。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市场迫使物业公司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硬件管理上的同时,注重如何进行对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从完善居住者的居住生活出发,提供高水准的服务;以诚恳、守信、积极的态度对待居住者;关心居住者,满足居住者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居住者的理和心理需求,进而为其提供更细致、更周到、更体贴的人性化服务。

第三,营造具有中国特钯的“人文”居住环境。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物业管理在注重高质量、高水平服务的同时,把“感情投资”看作是物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力求把自已变为社区群众的核心,使人们信任、依赖与求助于它;利用公众假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为居住者提供广泛的交流机会,以此推动和协调物业区居住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建立起互惠互利、和睦共处的邻里关系,在居住区中创造出没有“陌生人”的理想家园,增强居住者对居住区的归属感。

二、运用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手段,开拓进取,提高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还有国际性的竞争。在竞争中形成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多元竞争的局面。如果没有意识上、思想上的制高点,也就难以占领市场竞争上的制高点。因此,国内物业管理走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是时代的呼唤。1、专业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先决条件。专来化体现在专业技能和专业分包两方面。因此,要求物业管理企业首先要折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员工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是唯一能提供竞争争优势的潜在力量。员工管理是服务行业的核心工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根本途径只能是进行员工管理。通过抓好管理人才的培养,解决“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邓盾、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培训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企业长久发展的问题。其次,要做好分包工作的评估和考核。不型物业管理企业除配备小修所需的人员外,将保安、清洁、维修等项目以合同的形式发包给专业公司、承包商去做,而物业公司将代表居住者监督各类专营公司的工作,这样,物业管理公司成为物业管理的组织者,按合同进行管理协调、考核评价。

2、规范化管理是增强服务质量观念的前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引进国外已经成熟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思想、方法,以科学的手段规范管理。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明确规定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能、每一类工作的操作步骤、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由“人治”变为“法治”,让每一个员工工作都有章可循,才能确保工作质量,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调查分析顾客的真正需要,科学地分解、组合管理服务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管理工作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

3、科学化管理是创造企业高效率的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是被现实证明的真理。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运作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普及和运作,为实施智能化小区管理和节约管理成本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新技术手段为有实力的物业公司提供了新的竞争资本。研究和应用新的物业管理技术,全面提升管理服务平台,节约服务成本,将会为物业管理企业提供新的竞争手段,谁领先掌握了这种手段,谁就能有效地占领市场。国内市场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市场的逐步形成,给物业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谁先掌握科技,谁就能够把握市场的脉搏。物业管理企业一要建立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落实电脑化管理。利用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在记录、查询有关物业管理资料的基础上,参与物业管理决策,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状况,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重复的工作,节省人力,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二要采用网络科技,实现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建筑在21世纪将成为国际都市的潮流,物业管理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引入网络科技手段,才能发挥智能建筑应有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三、实施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和品牌战略,赢得市场份额

目前,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主要方向是品牌战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一批规模化、集团化的企业。优势强化的企业优势互补和优势叠加,能够形成立业的“航空母舰”,从而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才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

首先,品牌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助产士”。品牌是企业的招牌,是企业的信誉,更是企业发展的“助产士”。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一定要有自已的品牌,必须把产业发展汇入到这一潮流中,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要树立品牌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到“一个品牌可以带来一方市场”的市场选择,把提高质量创造品牌的重要性列上发展议程,并切实将名牌意识融入企业的经营行为当中。从质量竞争、集团经营、技术创新、宣传推广等方面入手催生品牌。通过较准确的市场定位,创造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体现自已的品牌特色,从而创造出企业的品牌效应,不仅有助于与广大的直接相关的公众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也有助于在不直接相关公众中树立威信产生亲和力,造成“慕名而来”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7)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三大基本特性:高新技术性。现代服务业是高新技术应用的产物,科技含量高。如电子商务就是采用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通过电子银行和物流服务系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服务业;知识经济性。现代服务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如教育业、科学研究业、文化业、会展业、电信服务业等;新兴性。主要是指新业态,即由于高新技术作用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新兴服务业态。他们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产业的素质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如物流服务业是新兴的和从传统商业和运输业中衍生而来的。

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是同时具备上述三大特性;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只需要具备某一特性的宽泛标准。也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还包括应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本文所讨论的现代服务业属于广义的现代服务业。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央做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以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1.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39.1%;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2.46亿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12.2%提高到32.2%。但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仍然偏低,现代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也不及传统服务业。

从中部地区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如表1所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资源优势明显: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正在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带,东部沿海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争相到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西的各类开发区落户;中部正在加快建设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城市圈、城市群和经济带,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对现代服务业的思想认识比较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由国际分工造成的国际背景与全球化的分工体系给我国中部发展服务业的空间较小;政府职能单一造成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全球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落后(如表2所示),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产值比重仍在下降;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仍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在全球经济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中部崛起的科学选择。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需求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当今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曾经过物质生产部门长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阶段,正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和高国民收入这“双高”产生了对服务业的强劲需求,拉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本土和海外两个市场共同滋养了当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例如,我国的上海始终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广州作为“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助推了较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经济的滞后,尤其是大部分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尚不发达,农村市场范围广,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对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发展的需求还不旺,拉动作用还比较小,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还比较低,导致产业价值链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二)产业布局

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断将本土的物质生产部门向海外转移。他们出于资源能源消耗、劳动成本、环保和争夺未来全球经济主导权等多重考虑,均通过国际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加快其本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例如日本在近20多年已陆续将钢铁、水泥、汽车、家电等部分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和我国;而中国香港则将80%一90%的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及附加值较低的工序转移到内地珠三角地区,使香港本土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85%。应该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与“世界工厂”不无关系。同样,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制造业的“中移”导致的中部地区产业布局变化也影响了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

在国外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生产(即生产者服务)比重较大,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而我国生产比重仅占28%左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金融、信息、通讯等高层次服务业已开始出现“服务外包”的明显趋势。中部地区的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大,而且承接外包的环境条件、保证手段缺失,加之东部相对发达的服务业抑制,在国际分工乃至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后靠,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

(四)基础设施

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服务、生产、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均对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生产和公共服务需要大量的投资。但是,中部地区的多年的政策限制与投入不足,拖住了现代服务业的“后腿”。以安徽省为例,安徽服务产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但与社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2007年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资料显示,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5.9亿元,比2006年增长44%,但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0.9亿元,比2006年增长6.4%;第二产业投资2281.2亿元,增长54.4%;第三产业投资2713.8亿元,增长38.2%。

(五)科技水平

现代服务业的高新技术性使科技水平的支撑力量凸现。一方面,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从而壮大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等离不开现代服务业人才。中部地区尽管有武汉、合肥、长沙等科技中心,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不仅新的专业技术人才少,而且许多高科技服务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10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因此,中部地区应以贯彻落实“意见”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引导、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创造有利环境,培植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从而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影响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采取如下的战略举措:

(一)加强引导以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既要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倡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更要研究制定更好地促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着重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此,一是加大财税扶持。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和列入国家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的服务业行业实行财税优惠,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充分发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领域的投入。三是加大用地支持。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生产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四是完善价格政策。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体现价格公平。

(二)着力发展生产业

近几年来,中部地区尤其是各省城市圈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业等方面的服务业有了长足进步。现在的重点应大力发展生产业,其中应首选金融保险业和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金融保险方面,保持金融业持续发展,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注重发展中小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同时,可以将武汉打造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带动一批商贸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物流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武汉、郑州、合肥、长沙等大型物流枢纽,实现同产业、不同产业和地域内共同配送或统一集中发货,达到运输配送最优化,实现运输和库存集约化;二是大力开发和应用绿色物流技术,推广应用物流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技术,进一步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物流技术的差距。

(三)积极承接国际与国内服务外包

承接服务外包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为促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成长,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优惠政策在现代服务外包行业的覆盖面,并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分类优惠政策。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确立发展重点。各省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的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三是发挥基地城市的带动作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立足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管理营运中心等,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四是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及品牌。通过发展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其做大做强。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法规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运用信息技术对服务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途径。要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加快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提升和改造,推进专业市场信息技术外包。

例如,中部地区专业市场的经营模式比较传统,信息化程度不高,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大部分市场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添置购买硬件设备阶段,实际应用多限于网上浏览信息。因此,要加大专业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工作。

(五)加强服务业市场监管

服务质量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证条件。中部地区要按照各省的“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纲要,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突出重点,发展特色服务业;同时,要加强和引导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规范服务业各行业标准,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护服务业市场秩序,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六)切实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相衔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树立服务业集聚区的特色,体现各个地方的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形成错位发展;要依托制造业产业基础、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主业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一批集聚区品牌;要完善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要正确处理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开发区、周边制造业企业的融合,积极发展金融、会计、审计、会展、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资源集中、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服务业发展载体。

参考文献:

1.曾培炎.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N].人民日报,2008

2.王晓红.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N].人民日报,2007

3.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J].商贸论坛,2004

4.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8)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经济商圈的核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凭借较为完善的通讯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学科齐全的服务外包人才储备库等优势,软件外包业发展迅速。据上海市外经贸委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软件出口9.9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1年到2006年软件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64.59%。上海软件外包业已经成为中国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一、上海市软件外包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1.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鼓励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营造服务外包发展良好环境。

2.跨国公司资总部经济带动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

上海市2007年9月已累计批准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8家,外资研发中心215家,全球六大专业服务外包公司中,IBM、惠普、EDS、埃森哲都已落户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策略已见效。

3.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提高了上海软件外包业的整体实力

2005年上海软件对外贸易联盟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地区软件行业合作联盟。联盟在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发挥区域优势,互通信息,共同发展软件外包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4.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服务外包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上海市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等领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软件产品出口、来料加工、系统集成、整体方案和软件服务并举”的软件外包产业链。

二、上海软件外包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障碍

1.软件企业自身承接能力仍较薄弱

目前国内外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软件企业的自身承接能力仍较弱:一是外包总体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二是巨型外包企业缺乏,国际化程度不高;三是出口软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偏低;四是核心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弱;五是整个产业链不完善,公共信息提供渠道少,尤其以欧美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接包渠道不畅。

2.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软件出口的价格优势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至2008年6月19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超过了20%并继续升值势头,对软件外包企业构成了巨大压力。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包企业从事的仍然是利润低、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外包业务,人民币升值使外包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被抵销。

3.软件外包市场竞争加剧,本土企业发展更为困难

全国各地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不断推出,加之内地较低的运营成本优势,国内软件企业不计成本、竞相压价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同时中国外包企业还要面临本土化的跨国外包公司的冲击。2005年上海市软件外包出口业务中,外资企业占了90%,可见本土外包企业居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三、上海市软件外包发展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海“十一五”期间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上海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要达到1200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经营收入的近八分之一;软件出口达到20亿美元,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这种状况下,对上海市软件外包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加大政府扶持作用

(1)健全法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机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软件发包企业对接包企业所在地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2)政府服务外包,提升外包企业形象。目前政府服务外包还停留在IT等设备维护外包的低层次阶段,距离公共服务等核心内容外包有较大差距。因此可以试行将咨询、投诉等内容进行外包,这样既为外包企业开辟了新市场,也提高了外包企业的形象。

(3)以组织会展、驻外机构扶持等多种手段支持服务外包。上海有很多驻外机构,可以通过这些驻外机构经常联系、服务外包的信息,加大政府的公关力度;上海的会展、论坛在全国会展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上海国际商业性展会每年已达300多个,借助这些会展和论坛,积极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大力宣传本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优势和能力,提供品牌效应。

2.外包企业应尽快提高外包业务层次、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日韩外包业务的核心业务承接。上海是国家首批认定的部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软件外包以软件出口为特色,其中日本是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国,对日出口占上海软件出口总额的60%。目前相对成熟的对日韩的业务外包,因长期的合作关系,现在已经有条件对其核心业务进行规模开发。积聚能量做大做好韩日软件外包业务,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过程管理能力,促使所承接的软件业务沿着价值链向软件设计与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等产业链的高端发展,不断提高中国软件外包的品牌认知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形成中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2)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拓展欧美国际市场。一些有规模、有品牌的企业应该开始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分支机构,尤其是在欧美设立地区,拓展与欧美关键性用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商业习惯,以此更加贴近发包市场,为客户量身定做需求解决方案,使客户满意度达到最大化,起到双赢的作用。

(3)加大CMM、ISO等各类认证力度。通过各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能力,尤其是大型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和交付保证。

3.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协会(NASSCOM),这是服务外包走向国际市场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虽已建立,但在沟通联系、解决困难、扩大宣传、组织研讨会、组织展览、关注国际市场动态、保护企业利益、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呼声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专委会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也需政府在体制改革中予以进一步明确和释放。

4.重点拓展离岸外包,全面发展境内外包市场,实施承接与转包并举的外包策略

外包业务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离岸外包和境内外包。离岸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而境内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同一个国家,因而外包工作在境内完成。

上海市城市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企业研发能力较强,同时商务成本也比较高,适合发展技术含量较高、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研发环节和软件市场开拓环节,因此要加强软件外包的承接与转包作用,对外积极承接离岸外包,对内向国内二、三线城市发展转移境内外包,与内陆地区同步起跑,和谐发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链。外包企业这样既可以从离岸外包中获得较大的利润,又可以借助服务外包转移的经验来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上海软件外包业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还要考虑软件外包业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要以提升上海软件外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为核心内容,提升上海软件外包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地位,并最终形成承接外包到转移外包,并以发包作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绍坚: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07,(6)

[2]中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

[3]李岳云:国际服务外包趋势与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J].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7,(3)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9)

顾客在就餐过程中最为重视的有两方面,一是菜肴质量,二是服务质量。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标准化服务是将就餐对象统一对待,提供同质的菜品与统一形式的服务,实行无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虽然目前较先进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餐饮业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毕竟只是一个标准,仍受到国情、经济状况等方面很大的影响,因此较理想的运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就当前大部分餐饮企业的服务模式执行现状来看,个性化服务会受到资金、场地等多因素的制约,并且当代所付诸实践的个性化服务多是只为少数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标准化服务同样受就餐人群、菜肴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前厅与后厨之间、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均很难达到标准化的同步服务。从这两类当前主流服务模式会发现,餐饮业服务已经不仅仅是消费者与服务供应者之间的互动,更是消费者与整个服务传输系统的双向沟通与互动。传统的服务模式多停止于消费者离开消费场所。这样的服务模式仅仅可以保证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次满意或不满意的服务,而并没考虑到客源的延续性与扩大化,对于顾客就餐过程中消费信息、服务信息以及后续信息的采集与整理系统并没得到完善,因此无法准确地对顾客的消费动向、喜好及建议等诸多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由此可见,在服务链条中,缺乏系统的顾客信息整理系统、延续性的服务的中断是当前服务模式中存在的明显缺陷。

2、员工流动性大,服务可持续性较低

近年来,随着餐饮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员工流动率一直居高不下,员工的高流动率一直是困扰餐饮企业经营者的难题,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餐饮业的员工流动率不应超过15%。根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33家二至五星级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调查统计,近5年饭店业员工流动率分别为25.64%、23.92%、24.2%、22.56%、23.41%,平均流动率高达23.95%。一项统计表明,国内一线城市地区的酒店餐厅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更有甚者高达45%。员工的流失会给酒店或餐厅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是过高的员工流失率将会给餐饮企业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首先高频率的员工流失会使酒店餐厅的运营成本受到一定的损失,餐饮企业的员工从招聘到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作为支付雇员更换工作的成本,同时还要为招收新员工支付一定的更替成本。其次员工的频繁流失可能使酒店餐厅业务受损,削弱其服务的持续性,从员工心理上来讲,一些准备离职的员工在其未离开原职位期间,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以往认真负责,从而影响该餐饮企业的服务质量。此外,员工离开后,餐饮企业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去进行下一轮的人才招聘及雇用,它将间接地影响到旅店和餐馆的服务质量。同时,流入和流出的工作能力上,总有一个缺口,对于损失优秀员工的酒店餐厅在服务质量上将是长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看,高频率的员工流动对餐饮企业发展创新的影响也是极为长远的,一部分的员工流失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员工变动,不仅会造成客源的流失,整体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降低餐饮企业服务创新的开发效率。

3、对创新的投入缺乏精确估算

餐饮业的服务创新不止是在思想上、营销策略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也会表现在经济方面和人力资源方面。许多餐饮企业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对周边及更大范围地区的餐饮市场缺乏全面正确的考察认识,一味地追求新意,而忽略了消费者的认同程度及市场可行性。所以在进行创新的同时,要在投入与产出上做出合理正确的经济预算,并结合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好充足的准备,降低投资失败对餐饮企业带来的风险。目前餐饮企业进行服务创新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一方面进行创新服务的餐饮企业大多定价较高,一旦出现价位低但是服务相当的餐饮企业,前者便很容易被淘汰,其前期的投资也将化为泡影,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对餐饮市场前景估计不足也是导致服务创新受阻的原因之一,许多餐饮企业只根据眼前的利益对原有服务或策略进行一定创新,没有考虑长远利益便付诸实践,这样很难经受住时间与市场的考验,到最后甚至连成本都无法回收。

4、创新内容俗套,缺乏新意

目前国内餐饮业对于服务创新的形式有很多,从环境氛围、菜品设计、服务艺术、菜单设计、附加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开拓创新。但是长期以来的创新多有“跟风”的通病,效仿别人成功的案例,例如看到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国内广大的青少年市场,便效仿其店面装修、就餐方式、服务模式等,但是这些效仿的餐饮企业完全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餐饮特色,缺乏自主的服务模式创新,因此盲目的模仿和过时俗套的创新,很难推出新意,也不可能维持酒店餐厅的长久经营。再如,许多餐饮企业忽视所在地区的饮食习俗、喜好,忽视人们日益重视的健康需求,一味地追求受到好评的粤菜、西餐、川菜等外部元素。不仅用料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进行菜品的创新,也很难在原有的服务元素中加入可以进行创新的内容,无法营造长期受到顾客欢迎的就餐环境,因而也就缺乏了较稳定的客源。

二、山东省餐饮业发展服务创新的策略

1、餐饮业发展需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服务补救措施

餐饮业是一个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日常消费水平的提高,行业中的服务质量问题逐渐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如何对一个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也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研究。一个餐饮企业只有对自身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才可以在不足之处寻找创新点,这些都是餐饮企业进行服表1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务创新或其他创新的前提与根本基准所在。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影响最深远的当属1988年Parasuraman等人提出的服务质量的五个构成因素,并逐渐形成发展成熟SERVQUAL评价模型。SERVQUAL评价模型的五个评价因素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它是评价消费者对某一特定企业服务质量感受的一个量表。通过评价主体,也就是消费者的打分进行评定,包括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和实际感知值。二者的差越大,则服务质量的评价越低;相反差值越小,服务质量的评价就越高,评价的数据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依据。对评价指标的评价采用Liker7级量表,由评价主体———顾客对服务前后的实际感受进行打分,以1-7的分值,由非常差到非常好。根据所得评分分析评价指标,结合餐饮企业实际情况,对服务质量评价较低的服务项目进行总结、改进。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可以使餐饮企业清晰地看到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研究改进策略,从而更有利地促进餐饮企业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创新。服务是一项生产与服务同步进行的活动,期间具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出现服务失误不可避免,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失误,都会造成消费者的不满,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口碑。服务失误的根本起因是服务质量的差距,服务质量是促进服务创新的根本评价指标,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当所进行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与顾客的期望值产生一定差异时便会出现服务质量差距,于是便产生了服务失误。目前一些经营状况较为良好的餐饮企业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并形成了通过服务补救促进服务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每一个餐饮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都应该脚踏实地从每一项服务细节做起,在失败的服务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补救措施,在发展创新中不断壮大。

2、餐饮业发展需向实施标准化、工业化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山东省餐饮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有一套标准化体系来支撑,这不仅有利于鲁菜的推广发展,更有利于鲁菜餐饮企业的对外扩张。2010年,成立山东省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鲁菜分技术委员会,对鲁菜进行深层次整合,用标准助推鲁菜产业化经营,促进鲁菜再度崛起。今后鲁菜标准化发展应注重标准化体系的推进与完善。在现代社会,餐饮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必须采用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即从产品生产到产品供应、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采用工业化流程。工业化流程的建设需要依赖于科技建设一条龙流水作业系统。餐饮业工业化发展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能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选择。我国的餐饮企业在工业化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些产品的工业化还远远不足。

3、餐饮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及开展体验营销

品牌是企业财富价值的一部分。餐饮企业对品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品牌可以帮助餐饮企业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推进企业的社会扩张,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当前,鲁菜餐饮企业的品牌建设首先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深化对品牌的认识,深刻认识品牌的价值和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建立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向市场提供一个优质的产品,确定产品的理念、设计风格等,树立企业形象,建设CIS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影响力,确立品牌的市场知名度。

4、餐饮业发展加强高级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国际化扩展

要改变人们对餐饮从业人员的传统认识,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加强社会对餐饮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从事这一行业。山东省人民政府对餐饮业的发展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很多大专院校都相继成立了与餐饮有关的科系,如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下设旅游管理学院;济南大学、青岛旅游管理职业学院、烟台商业高级烹饪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等均设立了烹饪与营养专业,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的烹饪与研究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好评。餐饮企业的做大做强,要走连锁化、集团化、国际化的道路。国际化扩张往往需要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因此,在省内建立连锁集团企业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基础。连锁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协同运作,集团成员之间资源共享,能够节省成本和费用。优势互补,能够提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能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一些实力强大的省内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合资、合作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拓宽经营领域,进行行业整合,建立连锁企业集团,形成量化优势。餐饮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可以通过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他企业的“短板”,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外扩张。山东省餐饮企业国际化扩张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在海外开店,凭借优势特色,打开一个个新的市场。二是收购兼并国外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这样做可以减少进入海外市场的阻力,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融合与企业长期发展上。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10)

1.1.1市场化、商业化特征显著提升

与传统的基层农技服务不同,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市场化、商业化特性更为突出。传统农技服务带有明显的计划指令特征,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缺乏推广工作的内驱力。而当前社会化的一主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更多动力直接源于市场需求,同时技术支出遵循商业化规律,实现附加增值式的有偿服务。以种子门店和大米加工企业为例。种子门店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争相寻求和排它性适合本地区种植推广的新优水稻品种,并组织力量,大力宣传、示范规范化技术,技术推广市场化特征非常明显,力求品种和技术迎合农户需求,最终通过提高销量实现门店效益最大化。大米加工企业则积极开展订单农业,推行“一站式”服务,提供生产农资、资金保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提供农产品回收保障,解决困扰农户无序生产中出现的资金、技术与市场销售问题。类似种子门店与大米加工企业的基层农技推广实体越来越多,这种服务体系市场化、商业化特征是传统体制所不具备的。

1.1.2技术渗透力和转化力明显提增

以商业化、市场化为特征的社会化的新型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是基于生存与发展动力下的有偿推广体系,因此在服务深度和转化力度上更具说明力。对于商业推广实体而言,检验技术渗透力和转化力的直接证明就是实体所获得的效益回报。纵观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从三系杂交水稻到两系杂交水稻,从常规油菜到双低优质杂交油菜,从烦琐的两段育秧到轻简化水直播、旱直播,从全程人力耕种到机械化管理,短短的20多年时间,新型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的渗透力与转化率显著提增。而推进这一系列技术的主体不再是农技站,更多系企业、合作社、农资销售商作为。

1.1.3技术来源渠道广,专化性强

社会化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细分程度高,技术来源丰富、先进、专化。比如水稻种植,种子、农药、肥料、装备均源自不同的专业服务提供者,每一个服务提供者必需具备足够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中标,这种聚合了竞争优势者产品、技术或服务的生产,理论上更符合农户需要,更迎合市场需求。由于服务提供者仅限于在某一细分领域的钻研,因此,技术的专化度高,针对性强,能真正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相关数据表明,上世纪90年代后,传统的乡镇农技站专业技术人员每站平均才1~2人,可断定是无法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的,即使能够全而广,至少技术的深度不可能得到保障。

1.1.4时代性强

基于改进的社会化基层农技服务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与生产力协调的产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已不仅限于温饱,对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拉动农业技术迈上新台阶。高品质优质油菜、优质大米刺激了水稻、油菜的育种变革,全国各地每年审定高品质、高产量的水稻和油菜新品种达几百个之多,而与品种和技术推广配套的服务同样欣欣向荣。由于农村劳动力结构、土地资源、投资主体、生产成本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变化,着眼于集约化、轻简化、机械化、专业化、生态化的生产技术成为时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事上,比如种业、米业、油业、药业、肥料等多个行业正在全国掀起一股以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庄、种植大户为营销方向的热潮,正体现了现行综合农技服务体系鲜明的时代性。

1.2不足

1.2.1商业化特性导致体系功利化偏重

由商业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商业化特征更为明显。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是为经营服务的,而企业拥有的品种或技术一般来说具有指向性,个性突出。企业在宣传品种、技术时,由于产品特性、文化理念、营销思想上的区别,导致向市场提供的服务具有片面性、趋利性。这类面对基层的服务有一部分甚至有意回避产品或技术的不足,过分夸大产品或技术的功能。而处于企业下游的基层农技服务实体、部门或个人的效益也与产品销售直接挂钩,所以基层技术服务传达者也会沿袭厂家的宣传。而作为应用者的农户在专业、信息的掌握上与厂家和经销链是不对称的,相对处于弱势,不排除利益受到相应的挤压。社会化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的这种商业化特性应通过企业自律和行业监督予以解决。

1.2.2以政府为主体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结构失衡,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每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但是资金的支持结构是否合理有待斟酌。除政策性补贴外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农业事业、企业、科研机构硬性环境建设,用于支持、激励基层农技团队或个人开展技术探究或实践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却严重不足,很多领域甚至缺失。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受措,不愿尽力投身其中,影响了服务的创新、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服务在传统观念上很难与销售业绩并论,企业也只愿意保留配合产品销售必要的技术服务,且很少将技术服务提升到应有的认识高度,同样忽视了对技术服务实施人员的激励机制。

1.2.3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缺乏必需的政策性引导

包括企业、种子农资经营者、养殖业服务、农机具服务单位或个人,也包括部分农业经济人,这些非政府组织基层农技服务群体,从整个农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所提供的服务缺乏长远性、有序性、可持续性,是一种基于自身体系发展需要而自发组织的服务。政府在立足于地区农业产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保障机制尚未确立,缺乏对地区需求技术体系的策划、引导和组装。比如,轻简化农业是未来农业集约化的依托技术体系,尤其是平原地区,但是许多地区基于轻简化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仍未摆上政策支撑的台面,仍只是作为一种产品促销工具游离在企业推广活动之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创新作为一种软指标很难成为政绩体现而为地方政府所忽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农技公共服务体系中缺乏相关的专业领头人,或者即使有专业领头人但并不具决策权力和组织魅力所致。

2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趋势

2.1社会化的基层综合农技服务体系格局即将形成

纵观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体系,综合表现为社会化服务程度高、主体多元化特征。日本采用“官民结合”的二元协同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由政府行政农业服务与地区行业农业服务相结合,也称政府主导的普及指导体系与农协主导的营农指导体系,二者在身份属性、资质、服务内容、经费来源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这种二元协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对日本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美国自1940年步入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的农业高度发达阶段,形成成熟的依托政府、合作社、私人公司三个层次的社会化农技服务网络体系,即公共农业服务系统、合作社农业服务系统和私人农业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虽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相当差距,但从农业发展需求和市场条件来看,农业产业对体系化、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综合技术服务体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体系中的职能将更为科学而且明晰

从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来看,无论是何种结构的服务网络体系,莫外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两大主体。两大主体在服务的义务内涵、内容范围、经费来源上有别,应分工协作、相互补充,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作为政府主体,应着重于行业服务宗旨、服务方向的指导,引导、整合、宣传符合时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非政府主体应着眼于技术创新,并主动开展技术示范、技术转化和实现工作,在打造产品科技附加值的同时推动农业技术革命。成熟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最终分工明晰,各司其职,各展其能。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11)

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偏低。2010年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52.3亿元,占服务业和地区GDP的比重分别为51.88%和2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虽然已达51.88%,但规模仍属于偏低水平;占地区GDP的比例只有20%,可见目前现代服务业没有成为支撑黑河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占的比重较大,但他们在服务业整体中的比重仍属于偏低水平。

(二)现代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强。黑河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偏少且有些企业刚刚落户黑河,整体经营规模偏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有的企业人数不足50人,甚至一些小企业的人员在个位数以内,承接业务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第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规范。目前,黑河现代服务企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具有品牌认证的企业较少。第三,现代服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一些企业对其服务对象信息不全,导致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对现代服务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由于黑河市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总量、居民收入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对现代服务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产业融合力不够。现代服务业会向工农业生产领域渗透,形成工农业生产服务化的趋势,这是产业融合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农业方面,缺乏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融合,没有延长和拓宽农业产业链条,很难提高黑河市生产农产品附加值。在工业方面,由于黑河市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这种落后体现在企业数量、企业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等多个方面,所以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缺少必备的基础条件与融合的路径。

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朱晓青、寇静(2011)认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包括:以改革和创新为推动力、集中打造核心产业群和产业集聚区、调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产业融合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努力开拓市场、推进新城和北京都市圈建设、提高综合效益。[1]向荣(2011)认为呼和浩特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主要包括:加强规划引导、培育新兴行业、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培养高级人才、扩大投资力度。[2]吴玲(2012)通过研究昆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加快服务业集聚载体建设、强化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主辅分离、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推进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建设等策略促进昆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3]方丹、李江蛟(2012)综合考虑常州市各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相互关联特征,构建常州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通过重点发展生产业、推动新兴产业的融合式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式发展等策略来发展常州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4]卢涛(2012)通过比较和借鉴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包括:突出“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生产业、突出功能布局,大力促进各区县错位发展、突出集约和辐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突出政府调控,大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智力保障,大力开展公共教育和技能培训。[5]笔者认为,探索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等多个因素。

(一)制定和完善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1.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一是应安排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对现代服务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实施品牌战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与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积极调整政府预算结构、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现代服务企业。三是税收方面,在需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企业的培育期,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来黑河投资,应考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2.落实价格政策和土地政策在价格政策方面,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企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现代服务企业用地的比例,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企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6]3.完善准入机制,促进现代服务企业加快集聚根据实际情况,对现代服务企业在注册资本、工商登记等方面适当降低门槛,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对采用连锁经营的现代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