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益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4 19:01:09

公益心得体会

公益心得体会篇(1)

办理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类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公益诉讼案件,是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的重要职责。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专门从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我有义务更有责任承担起这项职责。结合我区工作实际,我认为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自觉融入、服务和保障大局。找准检察公益诉讼与全区重大决策的契合点,积极服务,精准发力。持续聚焦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守护好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支持。系统梳理总结试点以来公益诉讼工作实践、制度机制建设情况、办案成效、困难挑战以及典型案例,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支持,推动解决突出问题。推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的专项决议。通过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决议突出、细化检察机关监督办案重点,为着力解决检察机关调查核实难、鉴定难等突出问题提供具体有效的制度依据。

二是强化办案规范化,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切实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精准监督、智慧借助、统筹发展以及全面平衡充分发展的理念。把提升办案质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办案数量规模与质量效果的关系,在挖掘新动能、持续加大办案力度、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确保数量稳升基础上,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质效提升上来。坚持效果导向,注重以个案办理推动行业和区域相关问题的集中整治。稳妥、积极进行“等”外探索。对于政策有明确要求的领域,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基础上进行个案探索。对于其他领域涉及面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符合公益诉讼立法精神又没有适格主体提起诉讼的侵害公益突出问题,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取证、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向党委、人大专题报告等多种方式,做足做实相关工作后进行探索。深化“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专项监督活动、“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和内蒙古2019河湖“四乱”清理专项行动。提高案件线索收集和研判能力。准确把握履职中发现线索的要求,注重通过12309检察服务等系统内外信息和管理平台,通过中央环保督察、审计、巡视巡查等专项监督信息,通过新闻舆论、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公共信息,拓宽视野,创新方式方法,借助科技手段拓展线索发现渠道,提高收集和研判效率以及精准化程度。统筹推进跨行政区划公益保护协调机制。总结推广“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成果,做好河湖“四乱”清理工作。深化东北三省一区河湖流域水资源、森林资源保护协作,与山西、河北、辽宁检察机关持续开展“祖国北部绿水青山蓝天护航联合行动”等区域性协作机制。

公益心得体会篇(2)

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是1969年开始建设,1975年正式投产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中重型商用车制造业务,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合资组建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后,东风汽车公司原中重型商用车资产及业务全部进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中重型商用车事业部。 2009年7月,东风商用车公司了以"DFCV-863振兴计划"(2009-2012)为核心的中期事业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到2012年,公司本部实现东风天龙系列销售8万辆以上东风天锦 系列销售6万辆以上,成功打造dCi11、EQ4H、EQX7等3个自主品牌的发动机,销售收入将达到293亿元。通过"863振兴计划"的实施,东风商 用车公司将达成"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第一阶段事业计划目标,即:把东风商用车做成中国第一品牌,使东风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份额保持国内第一,并实现国内 领先的收益率。以此为基础,到2015年,把东风商用车做成亚洲第一品牌;到2025年,实现"世界前三"的品牌目标,东风商用车批量进入世界成熟市场, 创造全球领先的收益率和品牌价值。

为了完成“863振兴计划”提出的目标,东风商用车公司制订了涵盖了商品规划、技术研发、国内 外营销、动力总成等在内的十大措施。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风商用车的动力总成目标,其已确定到2013年内制发动机装车比例达到40%以上,动力总成系统对经营绩效贡献度达到27%以上。这意味着不久东风商用车也许将建立自己的包括车桥、发动机、变速箱在内的动力总成公司。此外,在国内营销网络上,东风商用车将以营销创新的方式确保2013年本部国内销量达到12万辆。提升网络营销力方面,东风商用车计划到2016年增加网点105家,网络总量达到 386家,单店年销量由目前的180辆增加到420辆。

听着东风商用车事业部长铿锵有力的介绍,一幅幅宏伟的东风蓝图逐渐在我们眼前清晰起来,对进一步深入了解东风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更是充满了期待。

洁净的环境,精细化的管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忙中有序、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在这里你感觉不到热火朝天的忙碌,在这里你体会不到烟尘滚滚的生产现场,在这里你甚至可以看到清新翠绿的小岛,在这里你还可以在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边上看到整洁干净的自助售货区,这就是东风公司装配厂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装配车间的班组办公室,墙上一幅幅工作流程图组成了东风公司精密的生产工艺,流程化的生产工序,人性化的班组建设制度引起了参观学员的浓厚兴趣,大家争相询问,东风公司的班长也非常热情详细的解答了我们的问题,交流不断深入渐入佳境。我也慢慢懂得精益生产的精髓,原来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包含“一个目标”、“两大支柱”和“一大基础”。“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是准时化与人员自主化。“一大基础”是指改善。改善是精益生产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改善就没有精益生产。

公益心得体会篇(3)

参加公益活动服务心得体会范文1

长江社区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南岗区“1536”的发展战略。在此次活动中,始终把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放在首位。争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打动广大居民及身边人,共同来爱护环境、保持卫生。

一、用行动感染身边人

在活动中,长江社区工作人员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爱心有时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我们在认真做好此次公益活动的同时,也不忘在活动中大力宣传环保,力争让更多的居民群众加入到我们环保的队伍中来。为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尽一份力。

长江社区始终让环保的理念灌输在整个活动中,并把环保的旗帜在一次高高举起。在全民环保的今天,长江社区全体工作人员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着环保的理念,还凭借着自己的环保感念让更多的居民群众关注到环保的活动中来。要让辖区的内的每一位居民都明白环保的概念对我们每个地球人的真正意义。

二、分工明确、落实到位

长江社区党委为了让此次活动,能够在居民中得到大力的推广,采取了分工分片的原则,进行活动。为了保护环境,把长江社区环境卫生得到提高,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长江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放弃了休息的时间,经过了周密的安排,长江社区进行以“洁净如家走进社区”为主题,在小区内开展了这次公益活动。

首先:把社区工作人员分成四组。

其次:发给他们捡废旧书报和废弃塑料瓶等废物的工具。

第三:指定存放废物的地点。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大家分散开始工作。从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干劲十足。对他人来说有的垃圾很脏,躲都来不及,可是我们都把这些收拾得干干净净了。一些死角都进行了清理。整个社区的废品都进行了有效地处理。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工作我们停止了此次清理垃圾活动,当垃圾车来收走了我们四个多小时的成果时,大家的脸上仿佛出现了胜利的笑容。我们把这些垃圾袋分给队员让他们按每家一个进行分发。让他们可以把垃圾放在垃圾袋里不要到处乱仍。垃圾袋分发完以后,我们就在社区门口进行关于保护环境宣传,前来参与的居民越来越多。

经过六小时的活动,我们长江社区此次公益性活动圆满完成了。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返回社区,此次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社区工作人员吃苦难劳的精神和居民群众对保护环境的关心。

参加公益活动服务心得体会范文2

暑假我参加了由“半亩花田——纪念田维”组织自发的爱稀客公益组织的活动,主要网络宣传工作,其实工作本身并很累,在网络媒介上用的力量宣传,工作很小,却也很有意义。

爱稀客是肺动脉高压人群设立的,主要资金用来对肺动脉高压捐款的公益慈善组织,现在基金会还未能设立,的规模,我国是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较多的国度,现在统计在案的有100人左右,而我所做的现在爱稀客主要的宣传工作。

宣传主要是让更多人来肺动脉高压,病,人,从而在基金会创办后可以的募捐,从而资助的肺动脉高压患者。

肺动脉高压是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稀有疾病,我在向别人传播前到肺动脉高压患者看似与常人任何区别,在常人看来没的走六分钟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眼里那是的挑战,肺压过高,她们无法与常人一样行走,只能慢行,并且很容易缺氧,治疗费用极度的高,最便宜的也要20_元每月,而要想让身体稳定就要上万每月的药物,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在外国可以免费的治疗项目在我国让每个家庭都可以倾家荡产。

为此,病人学生都出国留学,为的是享受国外的免费治疗。就了“有药没钱治,有家不敢回”的奇怪。

我明白了,每患上肺动脉高压的治疗都会在2—8年内死亡,也说她们中间的每人都在与死亡赛跑,每人,手中都有计时器,看着死亡的。她们不敢说,,人会相信。

做实践我最喜欢的实践,就算暑假结束了,我也要做下去,这是我所喜爱的,现在方法原因不大,我会努力做下去,最后相信会。

我的体会,我觉得有时候也许关怀就在的身边,身边其实就会有那样的需要去帮助的人们,而,也应该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去帮助别人,这是最的。

这我的感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慈善事业的行动中去。

参加公益活动服务心得体会范文3

今天我们去了__镇居委会,参加他们组织的敬老院活动。说实话,这里的敬老院十分破旧,完全不能和__敬老院相比。而且请的工作人员实在是不够,以至于那里的阿姨们要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

然后我们几个就去帮忙打扫。特别是一些栏杆上面都积着厚厚的灰尘。然后我们去打水,每人拿了一块抹布,开始擦了起来。我们两个人一组,一个楼面分成三份。阿姨一份,我们两份。打扫了快半个小时之后,有几个年纪比较轻的奶奶们,居然也开始帮我们劳动了。虽然只是做一点轻松的活,但是我们却被感动了。

这次活动,总共经历一个半小时。应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所以我们各个大汗淋漓。但是我相信每一位参加这个活动的同学,今天绝对是个不错的日子。助人为乐总是好的。本次活动,大家都受益匪浅。

经过上次的活动之后,有些同学和那里的老奶奶可以算是一见如故,但因为总总原因,并没有可以和奶奶们好好交流的机会。所以我们再次去了敬老院。

依然是两人一组,负责和一位老人谈心。或许是敬老院的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单调,所以起先我们只和一位老人聊天。到后来越来越多的老人们自发的加入到我们的聊天中来。 她们有对于自己年轻时经历的回味,也有对自己的家庭的描述,当然也有对现在生活的埋怨。特别是一位年纪只有48岁的叔叔。他因为生病而被送到这里。他已经来了快半年了。在这里除了吃饭,看电视,就是睡觉。他之前是一位很喜欢爬山游览风景的人,再加上他的年纪是这里最小的,和上了年纪的老人根本就聊不起来,所以他的脸上总是有着一种淡淡的寂寞。

公益心得体会篇(4)

公益者,公共利益之谓也。公益有关社会公众福祉和共同利益,其中多指卫生、济贫、救灾等群众福利事业。“公益”为后起词,“五四”运动后方才出现。“只有外国人说我们不问公益,只知自利,爱金钱,却还是没法辩解。”此话出自鲁迅先生《准风月谈――外国也有》一文,这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公益”一词。事实上,我国古代的圣人们早就倡导“日行一善”“乐善好施”,期望大家每天都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积德行善,帮助别人,有益社会。应当说,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提倡向善仁义、扶助弱者、讲求公益的民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在加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人同情弱者,关心弱者、帮助弱者的向善心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加上新闻媒体的热情宣传和积极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我国的公益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4月,《凤凰周刊》首席记者邓飞,先后联合500名媒体人和国内数十家媒体,与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倡议志愿者每人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营养午餐,很快得到众多好心人的积极响应,至今已有贵州、河南和湖南等贫困地区的77所学校近万名小学生,每天都能在校吃到“一饭一菜一汤一蛋”的免费午餐。9月8日,国务院总理在河北张家口为教师做报告时称,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中央政府明年将接手贫困民族地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数千万乡村儿童从此将免于午餐饥饿。在新闻媒体和众多媒体人的参与和推动下,民间的公益行动最终变成了国家行动。与此同时,“老兵回家”(帮助流落在缅甸、云南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找家行动)、“微博打拐”(“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大爱清尘・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等公益行动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这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欣慰,感到高兴,受到鼓舞。

从媒体和媒体人新闻活动的层面来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强化公益意识

公益就是仁慈、仁爱、向善、行善,就是扶危济困、帮助弱者,就是作贡献、献爱心。媒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公益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公益行动,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和媒体本身来说,是一项能够获得双赢效果的善举。近年来,我国的新公益格局已成雏形,每一个公益事业的参与主体即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政府、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新闻媒体、软件设计人员和学界等,纷纷跨界合作,合并生成一条紧密联系和互动的生态链,成为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新闻媒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承载社会爱心和发扬公益精神的良好平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在当下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媒体参与并组织的公益行动也是一项媒体“外塑形象”、主动出击的竞争策略,是媒体在新闻竞争中争取主动权的重要途径,也是媒体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但在目前情况下,媒体及媒体人对公益的认识尚需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做理想公益上,一心希望通过新闻传播,将相关的事件放大,使其不停地得到社会的关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弱势群体捐款上。媒体和媒体人应尊重公益事业的运作规律,按照公益事业正规的操作流程,重点在整合全社会爱心人士的群体力量,推动政府主动参与,在相关方面实行有力度的改革,在稳妥解决社会问题上下功夫。

媒体代表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公益则代表着社会的仁爱和善心。媒体与公益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公平、正义、仁爱、善心的融合和升华,就是一种良好社会资源的完美整合。我国的新闻媒体应该对公益事业倾注更多的热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公益事业的提速发展作出有效的努力。

二、突出公益宣传

专业公益媒体必然以其特有的阵地优势和运作方式,全力以赴地宣传公益事业,传播公益理念。普通新闻媒体投身公益事业的主要手段,则是下大力气搞好公益宣传,着力提高全体公民对社会的回馈意识,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营造和谐的社会风尚,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社会意义,并积极参与其中。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以《公益时报》为代表的许多专业公益媒体,特别是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网等公益网站,在公益宣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纷纷开设公益专刊、专栏和相关的频道、栏目,以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倡导公益、宣传公益,调动全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激发全社会的爱心与传统道德感。《南通日报》等一大批媒体还推出了大量公益广告,这些媒体毫不犹豫地摒弃了功利主义的商业宣传模式,犹如夜间那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中那些同情、向善、友爱和互助等美好情愫。

媒体的公益宣传,没有停留在简单地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上,而是注意带动和影响更多的普通人去当公益志愿者,从思想深处确立起为他人服务、为社会献爱心的理念,并在行动上践行“日行一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公益事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2009年,趁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之际,《长江日报》与“绿色江城”环保组织共同策划、发起了“行走江湖”志愿者活动。6月28日,与《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的颁布同步,《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市水务局、环保局、团市委,以汉口江滩为志愿者活动基地,发起“爱我百湖”大型公益活动,开始公开征募志愿者。当天,《长江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新闻导读,并用两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活动背景、内容及参与方式等。在以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长江日报》共推出8个整版,100余条消息、通讯、评论、图片、图表和示意图,大篇幅、多角度报道“爱我百湖”大型公益活动中的人和事。报纸公益宣传的浩大声势,迅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激发了广大市民关心公益、热心公益、投身公益的积极性,由10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40支护湖队,在召集人的统一组织下,活跃在护湖行动的第一线,志愿者们争为“绿色江城”建设奉献爱心和热诚。《长江日报》紧密结合公益活动所进行的有效的公益宣传活动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另外,大连电视台为沉迷网络少年解除网瘾的“真实挑战”公益行动的宣传,陕西电视台关于大型系列电视公益活动《朝阳行动》的宣传,都是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成功案例。

公益心得体会篇(5)

正能量的传播源

互联网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着传播信息的作用,这也让在其上活跃着的组织都带有了一些媒体属性,广告也就因此成为互联网企业营收的主要手段。而依傍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速度,各种理念、思想、主义也都快速地传播着。在此基础上,公益广告在这一领域也悄然兴起,让社会的正能量得到更加迅速的传播。

2013年1月,中央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外宣办等7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的意见》(文明办[2013]1号),按照意见要求,中国网络电视台成立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牵头设计制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作品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刊播。

到10月25日,由中国网络电视台发起的公益广告创作组织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最终在京成立。其希望在于可以汇聚公益广告的创作力量,为民众带来更多公益广告作品,并能为公益广告的制作提供理论支持和行业指导,确保公益广告作品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的创作主旨。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防止水土流失、停止吸烟、低碳生活、节约能源等社会广泛关注的理念,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而既有的网络形式也获得充分发挥。视频作为最容易理解的形式其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诸如社交网络等流行的网络形式也让公益意识更好地广而告之,而同时借助艺术的形式,公益道德的美则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让受众有更鲜明的感性认识。

在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上,各位民间手工艺人各显神通,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而相同的是其间洋溢的公益意识。名博沙龙主席一清、泥人张彩塑高级工艺美术师林钢与主持人欧阳夏丹、任鲁豫一起,再现了《我的梦·中国梦》公益广告作品的创作过程。著名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宋雪君先生、著名广告所人莫康孙先生都在现在共同探讨了公益广告内涵的传统文化与情感底蕴。一位来自关公故里山西运城的剪纸艺人更带来了带来其数年磨一剑做出的关公生平剪纸,关公生平历历在目,图下文字一字一句都是工工整整地用剪刀剪出,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

传统精神与现念

在制作和刊播公益广告的过程中,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创造性地将年画、彩塑、剪纸、农民画等中国优秀民间艺术形式运用到公益广告中,创作出了一大批用富有中国特色,清新别致,引起国人共鸣的优秀作品,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同。

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在长期经验中愈发认识到,要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和刊播,进一步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水平,就必须广泛邀请业界专家、知名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和优秀民间艺人等加入,组成智囊团,成为核心创作力量,为公益广告创作和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确保公益广告作品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的创作主旨,更好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为宣传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因此,中国网络电视台公益广告中心艺术委员会应运而生。

在著名作家冯骥才担任顾问的这份委员会名单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陕西、河南等地的农民画家,也可以看到各地的民间剪纸艺人、天津泥人张的美术师,也有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外孙,这是央视网4月底至今在各地深入调查,汇集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泥人张彩塑、河北邱县农民漫画、上海徐汇皮影戏、上海金山农民画、浙江嘉兴秀洲农民画、陕西户县农民画、河北蔚县剪纸、河北武强年画、山西运城剪纸、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画、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山西临汾葫芦画、山西临汾郑家剪纸、河南舞阳年画、江苏无锡惠山泥人、上海丰子恺漫画、天津蓟县雕塑、哈尔滨阿城版画等36个地区的8种艺术门类,并最终融会贯通,将之运用于公益广告创作,中国的传统艺术与现代公益得到相互贯通,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得以发挥广大。

据悉,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将采用分批聘请的方式,逐渐云集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艺术家、民间艺人、广告专家学者、导演、文学家、评论家、书法家、作曲家等加入其中,共同参与精品公益广告创作,同时对公益广告作品进行评审和研讨,为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建言献策。仪式上,首批聘请的50位艺委会委员接受了荣誉聘书。中国网络电视台总经理、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主任汪文斌表示,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的成立,让公益广告创作有了固定的阵地,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中国彩塑公益广告创作必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内容才是王道

据悉,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主要职责有:聘请相关艺术家、文化大家、广告专家、非遗传承人、优秀民间艺术家成为艺委会专家成员,并授予荣誉聘书;邀请艺委会专家成员定期召开内容策划会,对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建言献策,或就某个选题进行指导并参与创作,对公益广告作品评审和研讨,并提供理论支持;不定期举办公益广告创作主题的讲座、公益广告主题培训、艺术研讨会,提升对公益广告的鉴赏力和创作力,促进艺委会的发展和活力;促进与政府有关部门、各文化艺术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从而提升中国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等。

公益心得体会篇(6)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物流企业管理多是属于“企业领袖制”,单凭老板个人决策。物流企业公益营销整体意识不强,甚至缺失。当前有些物流企业也会偶尔开展一些捐赠落后区域教育以及扶贫等公益活动,但是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真正做到与品牌结合,贴近市场,并保持延续性。具体表现在,公益活动中,当受到媒体关注时,企业负责人更多展现的是个人层面的东西,不能上升到“企业第一”的境界。另外,很多企业以为公益活动做完了就万事大吉,而不懂得去利用媒体进一步扩大宣传。殊不知,公益活动开展后,如果得不到传媒的曝光、扩大影响半径,公益活动就不能在更大的范围里去感染受众。

当物流企业遇上公益的机会时,关键之处不是要不要公益营销,而是要怎样去公益营销的问题。最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如何结合物流企业的自身特征去有效开展公益营销。

树立公益活动的品牌意识

企业的决策者把公益营销作为营销的重点时,需要认清一个问题,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是纯理想主义的慈善事业、捐赠事业,公益活动就是企业的大型公关推广活动,需要整体规划,需要精心策划、认真执行。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公益营销是营销,而非公益。真正的策略性公益,应该既能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又能增进社会福利。”企业公益活动一定得上升到企业层面。要让客户感叹“真、善、美”之余,感受得到品牌的存在。刚刚起步做公益活动的物流业,切记片面理解公益活动概念,公益营销远不止于简单捐赠一点物资、钱款,而应该把公益活动与品牌及企业联系起来。

具体来说,树立公益活动的品牌意识就是要在活动中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一贯追求。公益活动的形式有许多种,捐助教育、关注环保、扶助弱势群体等等这些举措都可以考虑开展,也通常都会有很好的社会反响。如果在着手进行公益营销策划时,重点选择其中能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一贯追求的活动,就会使公众通过活动对企业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从而公司的形象会更加深入人心。

创意与行业特点相结合

近年来,以捐赠灾区、爱心助学等为主题的公益活动随处可见,真正能够让人记住的却寥寥无几。企业公益活动的创新,不需要奇思异想,关键需要分析企业优势、行业特点,结合市场特点来做。

根据物流行业自身特点,比如拥有大量的运输车辆和全国分布的营业网点等等,策划一些托运活动。DHL中外运敦豪2003年开始至2007年,公益营销成为营销策略的主攻之一。结合行业“运输”、“传递”这一特点,启动“爱心快递”活动。

体现当前社会热点

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问题,企业公益活动如果考虑切入这些热点,能极大地提高人们对活动的兴趣和关注度,活动成功的概率就高多了。如当前我们比较关注环保,而这一项又正与物流企业相关度比较高,这时候就可以组织一些公关活动,比如提倡绿色物流、开展节油运动、减少尾气排放等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公益营销要有长期性,最好要让媒体也参与进来,以便进一步发挥公益活动的效力,公益活动对企业来说,比单纯的广告和降价促销等活动更有长期效果和扩散效应,而且成本花费可以自己控制,有多少资源就出多大的力,看菜吃饭不会超支。对物流企业而言,该想想如何去做好公益营销了。

部份物流企业在国内开展的公益活动

FedEx:多次携手奥比斯“飞机眼科医院”在国内多个城市免费开展防盲治盲方面的善举,以及牵手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在上海、北京和广州开展了“儿童安全步行”的主题活动。

UPS:UPS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全球志愿者周”活动,为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了一份爱心。

TNT:“TNT行走天地间”每年TNT分布在63个国家的员工在同一天通过慈善义走为全世界的饥饿儿童筹款,协助缓解全球饥饿问题。

DHL:启动“爱心快递”活动,曾免费为“非典”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运送未来得及打点的生活用品。

公益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公益广告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特殊广告。我们一般将那些不同于商业广告,旨在引起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关注、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和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的广告称为公益广告。其中,人本性是公益广告最为本质的属性,即其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传统媒体视野下,公众对话语权占有的相对有限性、对公益广告效果反馈的无力性,均使得公益主题和受众之间不能形成良好互动,无法获得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效果。

web2.0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交流、互动、分享的人性化元素,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应用模式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充分实现了用户建立关系、提升个人价值及发挥影响的心理需求。公益广告借助社会化媒体这一传播平台,以崭新的互动传播模式吸引受众,实现公益广告信息和受众的心理双向互动,这不但能使公益广告从政治和道德说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借助受众主动参与及自发口碑传播,敦促其以正确的观念和行为配合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这一前提下,文章将重点探讨在社会化媒体视野下,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要始终坚持以公众为导向,同时要积极营造“意见领袖+全民参与”的公益广告传播氛围,并最终促进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

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现实需求

互动传播指地位平等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以相互了解、相互影响为目的的信息双向交流活动。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者主导”、“受众中心”观念日渐凸显,消费者内在的互动意识也随之强烈地表现出来,传播必须创造人们可以及时分享信息传播喜悦的空间,才能满足人们互动化的心理需求。如今,信息时代的网络和数字传播新技术对广告及广告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以网络广告和互动营销为代表的广告互动传播已成为最具生长潜力的广告方式,受到广告业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公益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它提倡社会道德责任,引领公众自觉的公益行动,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和商业广告不同,消费者既是公益广告的直接对象,也是公益广告的活动主体,消费者对公益广告的关注意识越强,参与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公益广告对社会的引导效应,促进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②因此,针对公益广告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全体社会公众进行传播互动,成为公益广告传播的总趋势。

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具体指针对某一公益广告主题,通过新颖独特的表现方式与受众深入沟通,引起受众主动参与公益广告活动、主动讨论公益广告信息内容,并主动分享其互动感受,本质上是一种公益广告传播主体与公益广告传播受众之间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类人际的公益广告传播活动。较之于以往单向传播的公益广告活动,公益广告互动式的信息传播一方面使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了主动的信息参与者和寻求者,提高了受众参与度;另一方面也使得公益广告传播主体基于对受众接触点的分析,获取即时反馈,精确测定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不但有利于整体国民公益意识的提高,还能够促成公益广告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构想

创新的互联网业态时刻在发生,以微博、社交网站、定位服务、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维基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便是近年来新媒体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社会化媒体是Web2.0时代的重要传播介质,它依托于互联网络和社会网络,是用户社会交往和信息分享的平台。该平台给予用户极大的参与和交流空间,用户既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也是信息内容的制造者,并有权选择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向。随着聚合平台、社交功能、移动方式的兴起,社会化媒体进一步实现了人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为公益广告传播的全民参与提供了现实土壤。

第一,参与性将推动公益广告由信息感知到行为实践的效果转变。广告的互动传播,无论是基于传统媒体还是早期web1.0网络环境,传受双方都是以相互了解、相互影响为目的,侧重通过交往获得情感的支持和关系的升华。然而,公益广告作为社会文明的旗帜、国家理想的标杆,时刻影响着公众的社会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除注重精神交往的互动外,更应关注公众基于理性的真实参与,即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在心,更在于行。

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媒体、企业、公益组织为辅的传播主体构成。其中,政府通过公益广告来辅助国家意识的传播、引导舆论、加强管理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特殊力量,虽然从管理的高度保障了公益广告的健康有序发展,但其单调的推进方式严重制约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企业和媒体多是借助公益广告伦理道德的传播来树立形象,展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间接获得市场利益,公益广告的内容主题往往围绕重大社会热点事件而展开,较难汇集民意以传递文明。公益组织虽坚守公益理念,在公益广告传播中最具持续性,但公众认知度较低、资金匮乏、传播渠道受限等不利因素却往往使其“心有余而力不足”。

用户创造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价值。倡导为用户创建一个参与表达、创造、沟通和分享的环境,激发感兴趣的用户主动地贡献和反馈,使用户具有极高的参与性。社会化媒体的参与性推动了公益广告传播主体的个体化转变,公众基于话语表达需求的自主参与成为公益广告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微博为例,它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说社交网站最大的贡献是把世界各地的人联系起来,那么微博的意义则是在于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现阶段,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已经成为承载民意表达和网络舆论的最大平台。在科技与文明齐头并进的今天,公众可以借助微博、转发、评论等功能生成对公益广告运动更为丰富多样的观点与见解,也许就传播个体而言只是在尽微薄之力,但无限长尾个体的力量汇集起来将可能创造巨大的传播价值。不但推动了公益广告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促进了公众从信息感知、交流到实际公益行动的落实。

第二,平等的交流方式有益于保障公益广告社会责任的落实。公益广告传播公益理念,倡导公共意识,是点亮社会责任的明灯。它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的传播内容,以促进公众的道德养成和社会教化为核心追求,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为本质目的,为社会公众构建了一个行为的“拟态环境”,成为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来源。

公益广告社会责任的落实得益于“对话引导”而非“强硬说教”,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平等交流的方式无疑为其准备了条件。较之于传统媒体和web1.0时代的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提供了双向传播,还将传播者和受众放到了信息传播的同等地位,使得信息的表达方式从“传播”变革为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

Responsible Young Drivers是比利时一家针对年轻驾驶员安全意识教育的公益组织,鉴于每年因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发短信而引发上千交通事故,该机构选择和驾校的教练员合作,拍摄以开车时不要用手机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广告以驾校考试为创意内容,年轻人一边开车通过测验,一边根据教练员的指示利用手机发送信息,结果毋庸置疑,很多学员都表示无法做到。最后,广告文案画龙点睛提示受众:边开车边发短信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如果你也同意,请帮我们转发这条广告!该公益广告利用视频分享网站接触公众,摒弃了说教般的口吻与司空见惯的恐惧式诉求,炮制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广告主题,并借助平等交流和口口相传,增强了公众对公益广告的黏性,也确保了公益广告社会责任的实现。

第三,强社交性创新公益广告“人人互动”传播模式。在传统媒体单向传播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只能依靠广告前的市场调研和投放后的效果评估而延时实现。随着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其得天独厚的交互特性使得公益广告传播主体与受众实现了直接对话,变劝服式、被动式的公益广告信息为实时性的话语沟通,大幅提高了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效果。现如今,网络传播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媒体时代,所谓的社会化媒体,其实所依托的主要是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网络的网络基础。③社会化媒体将互联网用户的真实人际交往及行为方式聚合于网络服务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社会关系来组织个人门户,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公益广告传播可以以用户的个人化信息为中心,以社会关系为脉络,带动公众对公益广告所设置的话题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及自主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以裂变式的速度带动公益广告信息的分享与交流,不断激发更多的公众对公益广告互动参与的热情。公益广告传播基于社会化媒体强社交性这一特点不但可以实现与受众的“延时互动”、“即时互动”,还可以进一步实现“人人互动”,创新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模式。

第四,信息公开性有利于生成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公益性是公益广告的本质属性,即公益广告应该以公益为唯一的传播目的,而禁止私利对公益资源的占用。虽然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媒体的把关失责和企业利义间博弈的失衡,导致公益广告商业化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公益广告的公信力。公信力正是以公众的评价为逻辑起点,着力强调了在主客体间主体公众的认知决定作用。④公益广告提升公信力,将有助于弱化其商业助力后的社会不利影响,并增强公众对传播主体提供的公益理念的信用体验及价值认定,进而激发公众互动参与的热情。

社会化媒体演进至今,为公益广告公信力的提升搭建了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并借公益广告信息的完备性和对称性生成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构想

所谓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实为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前提保障:一方面指公益广告受众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开性,强化对于公益理念的主动追寻,并自由对公益广告进行评论、分享和反馈,积极发挥自身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指公益广告的传播主体面对失信行为随时曝光的信息公开机制,保证公益广告传播的公开、公正、透明,积极聆听公众的实时反馈,调整完善公益广告的创意表现,实现与公众更近距离、更直接、更有效的互动沟通。

第五,连通性将实现公益广告整合传播。作为一种实战性极强的操作性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思想是将与企业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即企业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以及手段为企业传达统一的信息,从而使目标群体对企业形成一致的认识。整合传播不但深受商业广告推崇,同时也是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有效策略。在统一的核心公益理念下,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来进行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形成公益广告的效果最大化,这就是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大的连通性,能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使之成为深化公益理念传播的理想平台。

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编织自己社会关系网络的手段,因此,较之于注重资源与内容整合的传统整合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视野下的整合传播更为注重关系为王,强调传播渠道的多元交融与完美互动。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整合传播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媒体功效,为公益理念的扩散搭建一个完整、立体的信息网络,强化任一单一媒体所无法实现的传播效果,并使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与冲击力得到保持和发展。

社会化媒体视野下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社会化媒体丰富了公益广告传播的信息渠道,无疑为中国公益广告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公益广告传播在中国不仅受到了政府越来越高的关注与理解,更加带动了传媒与企业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对公益广告信息由感知到自主传播、付诸实践再到舆论监督的互动式沟通平台。然而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不可避免地将面对更多挑战。

首先,社会化媒体中信源众多且分散,如何引发足够的关注成为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首要难题。其次,社会化媒体中信息节点众多,口碑的力量将公益广告信息以病毒繁衍的方式在互联网放大、扩散,使得公益广告的内容和传播方向极难控制。最后,社会化媒体允许更多属于公众的声音出现在公共舆论空间,因个体网民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不同,极易出现公益广告舆论引导无序的状况。

由此可见,社会化媒体视野下,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要始终坚持以公众为导向,一方面,认真研究公众对社会化媒体分享的行为走向,积极洞察他们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基于“民意”挖掘出能够激发公众互动参与热情的公益广告主题,并借助娱乐性、个性化的创意表现形式强化公众对公益理念的认同。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意见领袖在公益广告互动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意见领袖+全民参与”的公益广告传播氛围,并最终促进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572014BC24)

【注释】

①王珊:“广告互动传播模式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页。

②陈正辉:“公益广告的社会责任”,《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第22页。

公益心得体会篇(8)

其实,公益和慈善是属于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公益更多强调的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慈善更多的是形容强弱(相对而言)之间的,一种发乎自我修养、起源怜悯之心的行为。

可以说,公益是全民的。公益事业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标,为了公共利益的一种“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一个国家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部分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全民素质水平的高低。

慈善是属于成功者(强势群体)的。作为“慈善”行为的主体,本身更多是属于在社会活动中获得较大利益,基于一种自我修养或内心需要而作出的“强者”对“弱者”的帮扶、施舍(此处施舍不含任何贬义)。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部分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精英文化的状态。

专家指出,公益的产生起源于政府和企业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公益行为是出于一种追求正义的心理进行的追求社会分配更合理的目标;公益考虑的范围要比慈善宽泛很多,符合“功利主义”的某些特征。为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公益更多是一种组织行为,提倡用全民参与的方式解决某些政府或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公益行为的产生,除了爱心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相对慈善而言,可谓大善。

慈善是一种起源于爱心,出于怜悯心理进行的施舍行为,是社会的高道德标准;

慈善最典型的代表行为是古代遇到灾难的时候地主乡绅的“粥棚”行为,很典型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施舍表现;慈善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部分在现有社会体制中,既得利益者出于自我修养或者是为了更有效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作出的一种行为(在古代,由于信息的不完全,若某个局部区域灾荒态势太严重,就有可能产生所谓的“暴乱”,地主乡绅的利益将得不到保障);慈善是一种不为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爱心行为。慈善在一定程度而言,更强调的是个人修为,一般来说,是一种个体或小群体行为,组织效率较低。

由此可见,慈善,善的是自我;公益,善的是大我。

全民公益时代来临

公益事业是最适合“众包模式”的行业,可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高效生态圈。这其中,我们要做到三点,即利益共同体共识――告诉别人你应该为这些利益共同体付出。这是公益行为劝募过程中的第一要务,将“捐赠人”与“受助人”进行利益圈绑定,要让“捐赠人”认为自己和“受助人”是同一利益群体;社会需求共识――告诉别人要怎样付出;担当者共识――告诉捐赠人,你也应该付出。从“三个共识”可以看出,公益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消减人类个体的极端自私的属性,利益共同意识、社会需求意识、担当者意识的普及,将对“改造人性”起到重大的作用。

传统的公益的模式,虽然也强调“授人以渔”,帮助穷人自力更生,但是其程序不外乎先有人不论以什么手段大量积累财富,然后再捐出来做公益。新的模式旨在从一开始就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一些“既得利益”精英的觉醒,他们推动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悄然进行,政、商、知识界、媒体以及平民联合推动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即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微公益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依托网络平台,广泛开展扶贫济困、赈灾救孤、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微公益活动。同时,发挥微公益网络捐赠的优势,设计方便、快捷、安全的捐赠流程,方便群众开展微公益捐赠,激励人人参与公益,实现微公益“以微薄之力、让世界更美”的公益目标。

点滴行动,汇爱成海。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推出小额捐款及力所能及的活动拓展公益事业。如招商银行联合多家公益机构推出的小额月度捐赠计划,客户可通过招商银行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捐赠1元、11元、111元或日捐1元(每月30元)给壹基金;“壹家人月捐”倡导每人每天1点爱,壹家人互相关爱、彼此关怀的公益互动模式,即“每1人+每1天+每1元=爱的365天”。客户善款将用于支持壹基金在“儿童关怀与发展”“灾害救助”和“公益支持与创新”3大领域的行动。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许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我们应该倡导人人公益,践行可持续公益路径;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公益大家庭,世界因为您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美好。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公益,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做公益就是捐款和捐物。其实不然,公益的形式有很多种。崔永元认为,公益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能将公益当成好人好事,它只是一个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中国首善”曹德旺则认为,做公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达到和谐,人与人友好相处,大家一起才开心,这才是最终目的。

姚晨于2013年升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亲善大使。她的工作就是探访难民营,给难民带去希望,同时也让人们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感受战争的残酷;陈坤的公益项目叫“行走的力量”。该项目是通过行走的方式,让参与者在枯燥、陌生的环境里跟自己的内心待在一起,这是为数不多的一种心灵公益项目。它可以让我们放缓生活的节奏,在行走中提升自己,静下心来思考,重新发现自己。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曾经指出,只为追求财富而活着是可悲的。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没有国外的企业家那么热心公益事业?中国的企业大多都发展10多年,对他们而言,第一个目标(追求更多财富)还没有达到,所以他们不会考虑新的追求。但实际上,为了追求财富而活着,是很可悲的。我相信再过10年,中国会有更多的成功的企业家,将自己的财富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公益心得体会篇(9)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推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把信息公开仅看做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却忽视了公众在这一过程中的切实体验,而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体验,即公众对政府的信息获取体验、信息真实性体验以及利益相关性体验,不仅反映了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其规则进行公开检验的成效,也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态度,更反映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大小的问题。如果政府信息公开得不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和认可,那么不仅实现不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价值,而且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损毁政府的形象。在此意义上,厘清公众体验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剖析政府信息公开中公众体验的结构以及改善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公众体验,是当前我国政府开展信息公开工作的关键。

一、政府信息公开中公众体验的价值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种政治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相关主体目的的必要手段。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换取”公众的认可,而从公众的角度看,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实现自身的政治价值追求。但无论哪一方主体目的的实现,都离不开公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体验这一关键环节。

1.从政府的角度看,公众体验是政府信息公开政治目的实现前提

政府信息公开是有特定政治目的的活动。政府信息公开是基于特定目的而开展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但这仅仅是就政府公共性而言的,从政治的角度看,政府信息公开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政治统治的需要。任何政府的有效统治都离不开合法性支持。合法性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它赋予命令以权威和约束力的特性,因此合法性是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政府合法性的获得并不是政府单方面意志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它来源于公民的认可,但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公民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理性人,不会在未付出任何成本或未获得任何收益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认可给予政府,于是在现代社会中,通过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利“换取”公众的认可就成为政府获取合法性的一个必要手段。而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公民知情权,为政府赢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因此,通过推行信息公开赢得公民对自身的认可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目的。

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目的是要“换取”公众的认可,但公民对于认可的“支付”是建立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自身有着良好体验基础上的。

首先,公众体验是政府信息公开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机关向公众公开其在管理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信息的行为。仅从定义看,似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这一过程实际上包含着两类不同的行为,一类是政府做出的信息公开行为,另一类是公众做出的信息接收行为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反馈行为,就两类行为的关系而言,政府信息公开行为是公众做出信息接收和反馈行为的前提,公众信息接收和反馈行为是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直接结果和目的,两类行为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全过程,政府和公众都参与其中形成互动,任何单方面的行为都不能保证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必然性决定了公众体验环节存在的必然性。

其次,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体验是公众政治态度选择的基础。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目的是获得公民认可,公民认可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实际上是根据外界提供的关于政府的信息进行选择的结果。任何公民面对政府的信息公开活动,基本态度选择有认可和不认可两种,但无论是选择认可还是选择不认可,其都需要一定依据,依据就是来自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体验。公众参与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体验,一旦体验产生,他就会把它与自身对于信息公开的心理预期作比较,根据存在差距与否以及差距的大小来选择自己的态度。

最后,公众体验的性质是政府信息公开政治目的实现的决定性条件。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体验包括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两个基本方面。当现实体验与心理预期基本一致时,公众产生积极体验,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持肯定态度,从而增加对政府的认可;而当现实体验低于心理预期时,公众就会获得消极体验,其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持怀疑态度,此时,不仅不会增加其对政府的认可,反而会减少其对政府的信任,从而带来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只有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保持公众现实体验与心理预期的一致,才能使得信息公开工作为政府赢得合法性,实现政府的政治目的。

2.从公众的角度看,公众体验是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政府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公民作为者,从根本上说,其目的的实现才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最终价值归宿,而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众价值的实现必须以自身的体验为手段。

首先,体验是公众在政府信息公开中进行政治认知的必经环节。公民的一切政治行为都建立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之上,因而政治认知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必备要素,通过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获取政治认知也是公民行为目的的内容之一。政治认知是政治行为主体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政治体制、政治权力、政治规范、政治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它是个体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领悟与判断,而不是单纯的政治知识了解。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府信息公开过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增加政治认知,但显然,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仅仅获得相关信息并不意味着政治认知过程的结束,因为信息是中性的,无法和公民的价值目标相联系,因而只有通过公民主体对相关信息的处理,也即经历过一个体验的过程,才能把政府行为与公民价值目标真正联系起来,政治认知过程才真正得以完成。

其次,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公众体验是公众重塑政治心理的重要途径。所谓政治心理就是指人们对政治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活动、政治行为以及政治现象等所表现出来的内心感受。政治社会中公民都有特定的政治心理,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也是公民的需要。政治心理是在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是政治社会化的产物,随着政治认知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因而随着外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心理也是公民价值内容的一部分。无论对于青少年还是成人来说,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参与政府信息公开过程,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新的政治认知,这些政治认知要想重塑公民的政治心理,就必须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形成切实的体验,进而根据体验的性质做出价值判断,并将这种价值判断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成为政治心理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公民来说,要想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重塑政治心理,就必须经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体验过程。

再次,公众体验也是公民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对自身者地位确认的前提。知情权本身对于公众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其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权利的实现给公民一种主人翁地位的心理暗示,而这也是其作为者积极行使其他权利的积极推动因素。公民作为者,其地位并不仅仅停留在法律规定的层面——法律规定仅仅是者地位确立的前提——还在于者在心理上把自己当做者,也即具有主人翁的自信。这种主人翁的自信需要在政治实践中不断获得积极体验才能慢慢确立。政府通过公开信息实现公民知情权,是实现公民体验主人感觉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有利于塑造公民的主人翁精神,真正把自己置于国家者的地位上。

最后,公众体验是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众享受政府满意服务的一种方式。公民主人翁地位一旦从心理上确立起来,他就会意识到政府为自己提供信息公开服务是政府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就有权享受作为公仆的政府人员为自己提供服务而带来的愉觉。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政府服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公民的一种公共消费,而公民作为一般理性人,福利作为个人需要满足程度,其支付的公共消费的目的肯定不在于减少自己的福利,而在于增加自己的福利。具体到政府信息公开来说,也可以看做是公民的一笔边际公共消费投入,要想使它增加公民的福利,就要求它给公民带来享受或满足的心理体验。显然,如果缺乏一个体验的过程,公民的福利就不会实现。因此,公民公众体验也是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众享受政府满意服务的必然要求。

综上,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目的的实现,还是公民自身价值的实现,都需要经历一个公民体验过程,这一体验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成效。

二、政府信息公开中公众体验的结构

在政府信息公开中,根据诱因不同,公众的体验可以分为信息获取体验、信息真实性体验和利益相关性体验三个方面。其中,任何一种主观体验都是建立在一定价值基础之上,因而公民的每种体验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没有价值标准衡量的体验不具有积极与消极的性质区别。同时,公民积极体验的产生,需要政府提供响应价值得以实现的保障条件,因此每种体验及其价值的实现也都对应着一定的保障条件。公众体验的结构如图1所示:

1.信息获取体验

信息获取体验是指公众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基于政府的行为表现及态度而产生的感受,其内容包括:(1)政府对信息公开的态度。当公众获取政府公开的信息时,会直接体验到政府对待自己以及其他公民的态度,同时也可以间接地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全面性、公开方式等方面的把握体验政府对待信息公开工作的态度。(2)获取信息的难度。公众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会对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少、程序的复杂程度、获取信息的时间等方面有所体验,从而对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有大概的体验。(3)信息公开操作的合理性。通过信息获取,公众会对政府公开信息的环节、时机、方法、途径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关于环节划分是否严谨、时机是否恰当、方法采用是否科学等方面的体验。

公民的信息获取体验是建立在以政府责任心为其核心价值基础之上的。公众信息获取体验是在与政府直接或间接互动中产生的,而良好的互动以各自扮演恰当角色为基础。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而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是政府的基本义务。因此,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众希望政府扮演好它应扮演的角色,积极履行它的义务,这就考验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去迎合公众的期望。只要政府表现出足够的责任心,即使操作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公众也可以通过与政府进行沟通得以解决,因此政府责任心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信息获取体验的性质。

公民的信息获取体验是以政府良好的行为态度作为其保障条件的。信息公开中政府承担着维护和实现公民知情权的责任,但这一责任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信息公开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之中。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公民希望政府以负责的态度、合理的操作使自身容易地获取信息,一旦政府行为态度方面的表现与公众希望不符,公众认为政府缺乏责任心,公众便会产生消极体验。因此,政府良好的行为态度是公众积极信息获取体验的必要条件。

2.信息真实性体验

信息真实性体验是公众关于政府公开信息的可信度的感受。公众在获取信息后,会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理性、经验、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方法对信息的真假进行判断,这时就产生信息真实性体验。

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即某些信息在政府公开之前,公众对它们所知甚少,因此公众也就无法把政府公开信息与原始信息进行对比,以证实政府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要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只能依据自身既有体验作为标准来进行。信息真实性体验的内容包括:(1)基于对以前政府信息公开的体验所产生的信息真实性体验。公民对公开信息的真实性体验,并不仅仅取决于孤立的一次政府信息公开活动,而是与之前的政府公开信息行为紧密相关。公众既有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体验,作为一种习惯因素影响着人们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态度,如果之前政府所公开的信息屡次出现失真问题,那么公众所产生的这种对政府公开之信息不信任的感觉将带到下一次政府信息公开活动中去。(2)基于现实生活体验而产生的信息真实性体验。政府公开信息(如CPI、人均住房支出、工资增长幅度等方面的信息)如果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公众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就可以“验证”政府公开的信息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虽然这种个别体验不一定能够代表一般情况,但实际上却决定了个体对政府公开信息的真实性体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个体对政府公开之信息的真实性体验会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传播,当这样的个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形成局部甚至整体性的舆论,从而形成整个社会质疑政府公开信息真实性的现象。(3)基于既有知识和经验所产生的信息真实性体验。在被证伪之前,人们既有经验和知识一般以假定正确的方式存在,它们是人们再认识的基础,也是人们检验新知识真假的基本依据。公众在接收政府公开的信息时,会用自己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来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与既有经验和知识相一致,这些信息为真,相反,便为假,于是便产生信息真实性体验。

公民的信息真实性体验是建立在以政府信息可靠性为其核心价值基础之上的。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即使政府所做的工作再多,如果公民得不到真实信息,其知情权也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从公民的角度看,公民希望政府在公开信息时,拥有可靠的信息源、可靠的信息获取方法、可靠的信息传播途径及可靠的公开方式,因此在信息真实性体验中,可靠性是其关心的核心价值,可靠性存在与否决定着信息真实性体验的性质。

公民的信息真实性体验是以政府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技术作为其保障条件的。政府公开的信息总会受到一系列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其真实性并不能绝对得到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传递者也可能会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对信息进行干扰,造成信息失真,因此应通过健全规章制度确保信息传递者规范操作。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信息来源复杂、数量庞大,并且具有动态性、传输环节多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类信息,必须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这意味着必须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确保信息来源、处理、传递的可靠性,使公众产生积极的信息真实性体验,因此制度和技术是政府保障信息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3.利益关联性体验

利益关联性体验是公众在认识政府公开信息对其利益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产生的感受。其内容包括:(1)利益关联度体验。利益关联度是指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利益联系的强度。从理论上说,任何政府信息公开活动都涉及公民知情权的实现,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每一个公民的利益。但公众往往有搭便车心理,当政府信息公开与自身没有直接联系时,一般不会积极主张自身知情权的实现。因此,当政府公开某些信息时,公民重点关注政府信息公开活动是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利益。(2)利益关联性质体验。利益关联性质是指政府信息公开活动对公众利益造成影响的性质,包括损益两个基本方面。当公民通过利益关联度体验获悉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时,便通过各种途径查明政府信息公开对自身利益带来的是损害还是增进,当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时,便产生了利益关联性质的体验。(3)利益损益强度体验。通过利益损益体验,公众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给自身利益带来的是增进还是损害,那么带来多少利益的增进或造成多少利益的损害便成为公众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当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时,便会产生利益损益强度的体验。

公民利益相关性体验是建立在以政府代表性为其核心价值基础之上的。在利益相关性体验中,公民一般遵循理性“经济人”的行为模式,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解读判断自身在这些信息产生的政治过程中的损益,如果获益,则会进一步判断是否获得了应得到的益处;如果受损,则会进一步判断这些损害是不是必然的和应该的,自己的损失能否得到补偿。在做出上述判断的基础上,公众就会对政府对自己利益的处置方式产生一定的体验,如果利益得到合理的维护,即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只要政府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公民一般也不会产生消极的体验,因为公众体验到了政府对其利益的重视;如果部分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政府不予补救,或者在公众获得利益时,却没有获得应得的足够利益,这些都会使得公众产生消极的体验,因为政府在处理公众利益的过程中没有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所以,往往不是公开的信息告知公众的利益损益决定着公众的体验性质,而是政府对于公众损益的处理方式决定着公众体验的性质。因此,与其说公众在体验其利益的损益情况,倒不如说公众在体验政府代表公众的程度,因此政府代表性就成为公众利益相关性体验的核心价值。

公民的利益相关性体验是以政府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作为其保障条件的。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民认为在信息产生的政治过程中政府真正地代表了自己,便会产生积极的体验,这要求政府必须增强自身的代表性,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处理各种公共事务。这显然是以政府对于公众利益诉求的把握为前提的,这意味着政府的价值取向必须与大多数公众的价值偏好相一致,才能真正站到公众的立场上去。

三、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改善公众体验的必要性及其路径选择

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时,政府及其人员往往缺乏积极性,表现为对待信息公开工作的消极态度和行为上,如忽视规章制度建设,排斥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待前来获取信息的公民态度冷漠,缺乏公民获取信息的流程指南和指导,禁止公民对信息进行质疑等等,这导致了信息公开工作形式化。政府及其人员消极对待信息公开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缺乏职业道德,对工作漠不关心;2.对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持应付态度;3.认为政府信息公开不利于自身权力的行使,损害了自身既得利益。

从制度的层面看,由于我国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时间不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这使得政府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过程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导致信息审查工作被忽视、人为干扰因素难以排除等问题,使得难以从制度方面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从技术的层面看,我国政府组织一般为科层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过分强调遵从的结构,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于是在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政府难以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即使购买了一些先进的信息设备,由于人员配备和制度建设落后,这些设备也往往难以得到运用,这就使得政府在获取、处理、存储和信息的过程中,难以从技术的角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而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价值取向的偏失难以保证公众获得积极的利益相关性体验。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应以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但一些地方政府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价值取向却偏离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在:1.以上级考核为主的政绩考核体制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以政绩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在以上级考核为主的考核机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会就转变为追求政绩的最大化,但政绩的最大化并不一定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于是当在政绩最大化原则指导下所开展的一些所产生的信息,在公开时可能会面临着公众对于政府价值取向的质疑。2.不规范政治操作中对某些特殊群体或个人利益的照顾。由于当前我国权力监督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在很多领域还存在、现象,通过暗箱操作的方式,或者在干部任用中任人唯亲、买官卖官,这些信息一旦公开,势必会影响到公众对于政府代表性的体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施政的宗旨,对于信息公开工作也同样应该坚持这一宗旨。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每一环节来说,都应保证为公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公民在信息公开中任何一个环节或方面的消极感受,都会造成公民不良的整体感受,从而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政治价值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没有得到实现,反而经常出现质疑的声音,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在政府信息公开中获得了消极体验,这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因此,改善当前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公众体验就非常必要且迫切。笔者认为,其具体的路径选择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改善信息公开中政府的行为态度,增强政府责任心。改善信息公开中政府的行为态度,让公众在获取信息时感受到政府负责任的态度,可以避免公众产生消极的信息获取体验。这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建立硬性责任约束机制。

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应做好:首先要加强行政道德和奉献精神教育。加强行政道德教育是改善行政人员行政态度的一个基本途径,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学习,使行政人员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2.加强党性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使行政人员认清自身的角色并不是权力的垄断者,而是公众的服务者,从而更加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3.加强先进事迹的宣传,通过典型示范效应,调动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加强组织内部的行政文化建设,形成行政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组织文化氛围,激发行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5.对个别思想落后人员进行个别指导,帮助行政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其次要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教育,帮助行政人员弄清楚信息公开的政治意义,使其认识到信息公开工作的好坏与否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强弱,进而关系到政府执政的基础是否稳固;同时,帮助行政人员弄清楚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价值在于帮助公民实现其应有的知情权;另外,还要帮助行政人员弄清楚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其他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正确认识信息公开工作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

在建立硬性责任约束机制方面,应做好:1.责任分配机制。明确划分政府信息公开各个环节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如果多人或多个组织共同承担责任,则应分清责任的主次顺序。2.责任检查机制。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分配以后,为了保证责任的落实,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各个监督主体的权力及监督的方式,及时发现信息公开过程中的失责问题并予以纠正。3.责任追究机制。在责任检查机制的基础上,应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没有履行职责、不尽责等问题,导致严重后果的,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并引进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可靠性。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问题主要由两类原因造成:人为的原因和技术的原因。人为的原因则是由于人的故意而造成的,它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加以解决;技术的原因需要通过技术改进来加以解决。

公益心得体会篇(10)

微公益是普通民众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发扬传统美德、传播公益理念、践行公益行为、展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公益行为,是一种新型的公益慈善模式。微公益的“微”,既指以微博等新媒体作为公益的发起平台,又指善行之微、发起者地位之微。微公益以“不以善小而不为”作为公益理念,强调全民参与、点滴成河,积少成多,传递爱心。

一、微公益与社会传统公益

(一)微公益与社会传统公益的着力点不同

微公益与社会传统公益的主要区别在于“微”字,即举手之劳,小事做起,将助人为乐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创造价值。“免费午餐”、“大爱清尘”、“衣加衣”、“给孩子加个菜”、“民间打拐”等这些民间公益活动,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提倡“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微公益理念,鼓励公众发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强调积少成多。同时让参与者体会到帮助他人、传播爱心带来的快乐。社会传统的公益组织更加注重的是物质上的帮助,规模相对较大,形式化较重,透明度相对不高,但社会传统公益对社会具体需求的扶持力度大,号召力较强,是整个社会公益的主要支柱。

(二)微公益与传统公益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同

微公益的组织机构相对松散,甚至无固定的组织机构。它是人们自发的公益活动,所以它没有特定的组织者,只要愿意,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自发的组织或大或小的公益活动。社会传统的公益组织活动一般都有特定的官方或者半官方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在特定的准则和规范下进行操作。所以微公益通常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运作,发起慈善和公益活动,传统社会公益通常是以自上而下方式运作。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一方面目前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信息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将难以可持续发展。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只是新时代公益活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展。

二、微公益的参与途径

微公益主要表现是微博公益,依靠社交网站、微博等形式来信息,将微公益的求助信息以传播者为中心向其他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人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微公益的活动中来。微公益的本质是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大家产生公益意识,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这样才能起到公益所追求的“公众付出、公众受益”的效果,提醒大家关注公益,建立公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微公益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在利他行为的激励下,能够让人们产生同情心的信息具有更强的传播效益,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回应和参与。通过归纳和总结,民众参与微公益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公益理念传播

(二)求助信息和线索的、转发、宣传

(三)汇款、公益拍卖、物品捐助、以物换物

(四)志愿者

三、微公益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我国微公益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了新浪微博,各大主流网站也都相继成立了微公益平台,如搜狐、中国青年网、腾讯微博、凤凰网、以及很多专业的微公益网站,同时很多的企业、媒体也参与进来,组织了很多微公益主题的活动,如联想微公益大赛、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等。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2010 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微公益”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公益模式,通过微公益来传递公益信息,号召公益事业。但是目前微公益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社会对微公益组织及其行为的信任程度不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使得网络微公益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在涉及到人生财产安全的时候,民众对由网络发起的公益活动存在着较强的防范心理。

(二)民众参与微公益的途径及方式不够丰富。普通民众都具备慈善和公益的意愿,但是每个人的参与和表达方式也都不尽相同。目前微公益的表达途径主要表现在公益宣传、志愿者、金钱捐助、物质捐赠等几个方面,对一些特殊需求难以满足。同时微公益平台也较为分散,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微公益的相关法律或者规定,微公益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如果要想让微公益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它进行保护,同时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微公益的良性发展。

四、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微公益事业

从“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到“公益慈善”再到微公益,雷锋精神的外壳,一直不停发生改变,但其本质从未改变,这就是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从个人的善行,到全民公益,雷锋精神在不断地发展延续。微公益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正义善行之风得以盛行。微公益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

微公益的点滴之善,是整个社会道德层次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见证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全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生公益,哪怕在社会底层,也能扬善心,做善事。生活处处皆公益,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给老弱病残让座,帮困助弱,甚至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每个人都可以温暖同胞,温暖世界。这正是全民公益之精髓所在,用善意善行创造价值,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公益心得体会篇(11)

公益营销,也称慈善营销、善因营销,是以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出发点,自行或通过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将企业发展与公益事业发展相结合,在为相关事业进行捐赠、资助其发展的同时,达到提高产品销售额、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社会形象的目的。随着宁波市“创建和谐企业”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整个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公益营销作为一种既展示企业社会责任感、又能拉近与市场情感距离的策略手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宁波企业的重视。同时,公益营销作为一种策略手段,其策略实施的动机及其实施效果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众多的外部影响因素中,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水平、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及其公信力对企业公益营销的影响比较明显,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分析宁波企业公益营销的外部环境。

1 宁波公益事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一个城市的公益事业发展水平,综合反映出当地民众、企业对待公益事业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反映出公益性社会组织、政府对待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在一个人人慈善、政府重视、公益性社会团体工作得力的环境中,企业的公益热情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由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从2011年开始,按照规模、结构、贡献、可持续性等四个维度,从社会捐赠、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志愿服务、政府支持、慈善文化6个方面设计了30个指标,对各城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量,被称为“城市爱心GDP”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从该中心的两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来看,宁波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011年的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家城市中,宁波是达到七星级的11个城市之一。其中,慈善文化指数排名第二,仅次于厦门。2012年的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全国共363个城市提交了本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数据,获得七星级的城市有27个,宁波蝉联“七星级城市”。其中,宁波捐赠指数与其他五个城市并列第一,项目指数排名第三。

2 全国范围公益领域的政策法规趋于完善

完善的政策法规对于规范相关主体的公益活动资格、活动范围、活动流程、营造公平规范的公益事业发展环境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涉及公益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红十字会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等,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目前,《慈善法》的起草工作已进入重要阶段。另外,各省市已陆续出台或正研究出台地方性的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在上述法律法规中,直接影响企业公益营销成本分析的是《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部法规规定:对企业通过具有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 宁波出台了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系列举措

3.1 出台《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1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的出台创我国副省级城市风气之先。在该《条例》中,与企业有关的奖励与扶持政策包括:①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条例》第36条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表彰奖励制度,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市人民政府设立“宁波慈善奖”,对慈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影响较大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予以表彰。②相关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条例》第38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兴办慈善实体,可以依法享受建设用地、税费、金融等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对慈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优惠。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条例》第39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事业,依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税务部门应当依据捐赠专用收据及时办理税收优惠,方便和简化办理手续。

3.2 定期举办各类“慈善奖” 目前,宁波已于2009年和2011年举办两次“宁波慈善奖”,先后有47家(未排除二次获奖的情况)企业荣获机构奖或组织奖,38位(未排除二次获奖的情况)企业家获个人奖,另有6家公司、10位企业家获特别荣誉奖,一位企业家获慈善事业贡献奖。除此之外,宁波各区、各级慈善总会另设有各类慈善奖,冠名为“XX区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企业”、“慈善之星”、“慈善楷模”等。这些评奖活动既是对企业(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充分肯定和褒奖,也是对慈善文化、慈善行为、慈善榜样的极好宣传,能很好地引导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3.3 推行《宁波市企业社会评价准则》 2012年,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台了《宁波市企业社会评价准则》,制定了《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倡导企业创建“和谐企业”,争做“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共有5项一级指标、39项二级指标,满分为1000分,其中企业发展占120分,劳动关系占450分,环境关系占140分,社会关系160分,企业文化130分。在“社会关系”指标体系中,有一项二级指标为“道德与慈善”,分值为40分。虽然“道德与慈善”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仅为4%,但该项指标的设立对于引导和监督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积极支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 ①出台政策降低公益性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宁波的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10月出台的《关于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不仅允许符合直接登记范围和法定设立条件但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同时对符合直接登记条件的慈善类社会组织降低了登记准入门槛,在注册资金、住所场地一时无法达到法定要求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申请减免。《意见》的出台将一批“无证经营的”社会组织合法化,同时也将带动宁波公益类社会组织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为企业公益营销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②通过公益创投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公益项目。2010年,海曙区、鄞州区在宁波市率先推出了公益创投。所谓公益创投,就是借鉴企业“孵化”和风险投资的方式,由政府出资,对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公益活动给予专项支持或扶持。2011年,宁波市各县(市)区有300多个社会组织在实施公益项目中获得了政府公益创投金的支持,总金额达800多万元。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宁波市公益创投事业蓬勃发展,使宁波市的社会组织数目大增,至2011年年底达到平均每个社区14个,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将为宁波企业的公益营销提供更多合富有公益项目运作经验的优质合作伙伴。

3.5 成立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 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成立于2012年7月,为非营利性机构,旨在为公益参与者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公益服务平台,采取“公益创投”方式,以项目为载体,主要通过项目征集、项目分类、项目、项目认购、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激励等环节汇聚公益服务需求、公益服务资助、公益服务生产等多方的公益服务力量,满足差异化的公益服务需求,在社会公益服务领域建立起多元、透明、竞争、专业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和实现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益营销方面,该中心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立之初,即为宁波手机卖场“迪信通”量身定制了一个“人人公益”项目。

4 宁波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纵观国内外企业实施的经典公益营销案例,其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可口可乐公司、宝洁公司等企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希望工程项目等。目前,在宁波市民政局注册的社会团体共501家、民办非企业247家,另有在浙江省民政厅注册登记的48家基金会。

4.1 宁波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一系列的慈善危机事件明显削弱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信任度。宁波的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善款来源及去向等领域加大了信息披露的力度,但也有部分组织资金运作不够透明,不够规范。2011年2月14日被正式注销的宁波市抗癌健康基金会,曾和一家广告策划公司联手进行慈善募捐,近一半善款作为“募集费用”转进了广告公司,公益性支出仅占年总收入的一成多。该基金会不规范的资金运作模式,既是对广大积极捐资的企业和市民善举的一种亵渎,也降低了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4.2 享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数量有待提高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指的是凡向具有该类资格的社会组织捐款的捐赠者准予享受优惠政策,即“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宁波企业在公益捐赠中,如果需要在所得税方面享受税收优惠,应选择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作为合作伙伴。宁波财税局公布的2011年度获得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共38家,其中,各类教育基金会数量最多,共13家,占总数的34.2%,其次为各级慈善总会,共12家,占总数的31.6%。因此,宁波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的数量偏少,而且这些社会团队的类型相对单一,不利于企业开展多样化的公益营销项目。

4.3 企业设立的私募基金会有待发展 目前宁波共有44家基金会,其中由企业(家)出资设立的基金会有11家。企业通过设立基金会开始更广泛地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结合宁波企业近年来在公益营销领域的投入规模与结构,参考国外私募基金会的发展水平,由企业(家)设立的私募基金将迎来蓬勃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企业公益营销的环境分析仅仅是基于宁波本市的现状,宁波企业如果要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开展公益营销(实际上也是非常必要的),则应该放眼全国及其当地的特定环境,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在公益营销领域的成功经验,在公益主题确定、合作伙伴选择、商业模式创新、公益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真正实现“通过做好事,把事情做得更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Z].2011-

08-05.

[2]宁波市民政局.关于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若干意见(试行)[Z].2012-10-10.

[3]杨静雅.宁波:800多万公益创投资金扶持社会组织[N].宁波日报.2012-02-16.

[4]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Z].2012-

02-08.

[5]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2012)[R].2012-08.

[6]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2011)[R].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