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8 23:34:22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

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组织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评价设计等每个部分都要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总体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细致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这一系统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教学设计要能有效落实高中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高中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沿着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知识的运用这一主线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感受语文文化,增强语文意识。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来实现。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情,了解现有的教学条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了解学生。一方面要清晰地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等情感意志方面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语文知识掌握得较熟练,有的学生则对语文知识掌握得较生疏;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反应机敏,有的则沉静内向,举止沉稳;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很强但耐性不足,有的同学则沉稳有余但悟性较差……还有诸如性别差异,地域差异等等。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如何合理制定符合各班级的教学目标,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进行深刻地思考。

现有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连贯等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必然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学内容编排体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尺度,明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每一节课所应有的教学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

以上几个方面都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新的收获。

二、教学设计在内容上要呈现梯度和适度,力求贴近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对象依然是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的教学,要做到有效教学中的“有效”,首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易学”、“有用”。两方面相互促进,彼此巩固,这能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特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承认这种差异、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应该针对差别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以“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适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都有所获。这样,才能维持、巩固学生的“想学”、“愿学”心理,延续学习过程中的“乐学”心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认知内容有梯度地灵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要循序渐进,预设问题要有多个应对方案;教学时间的安排要适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和交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和知识水平,把来源于社会生活热点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合作研讨、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语文”与“用语文”融合在一起,并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先投影探究的问题,学生合作讨论,发言交流,教师点拨评析,师生共同探究该词的思想内涵。投影的三个问题:

1.词中上片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如果把周瑜换成诸葛亮好不好?为什么?

3.下片“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周瑜的英雄形象是否协调?

其中前两个问题是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的;而第三个问题主要是针对语文学习能力强、反应快的同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以点带面”的作用。这样的“梯度”设计和教材内容编排密切相关,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适度”的要求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关注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要求的多层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的充分互补性、学习方法上具有的典型相互协作性、教学结果的多样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就会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灵活地选用教法是实施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把握好每一个教学进程,教师要突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处理,转换角度,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便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何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一)提倡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布置一个共同的中心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中的重点是“任务”,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的动机。“任务”要想吸引住学生,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来进行设置,并且最好能够紧扣文本而又源于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获得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时,本人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考虑到刚入高一的学生文言文基础相对较差,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了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第一步先利用阅读期待,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探讨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这样就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需求;再鼓励学生探索烛之武说话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容易完成了,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紧张有序,有独立思考、相互协作,也有老师的点拨指导。问题较集中的地方笔者再统一进行答疑,整堂课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培养协作精神的“协作引导”教学方式

“协作引导”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和辅导,合作和探究,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负责引导;学生的分工要具体明确,便于完成,并注意不同个性同学间的搭配和协作。

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诗歌《夜归鹿门歌》时,决定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笔者让学生结合注解及课后练习研究探讨,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合作研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充分发挥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热情很高。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反馈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答疑解难,并及时评价和展示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启发同学间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组内的任务。

四、教学设计中对“教与学”实际效果的评价要有效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成果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有着教学成果展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独特的评价方式来体现这些特点方能检测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关注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况,及时地展示教学成果,关注过程性评价。实时呈现教学成果既能有效检测教学效果,也具有示范和鼓励、评判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有自评、生评和师评等多种形式。语文教师要全面评估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任务完成其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更大的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步掌握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特点和具体实际,不要拘泥于表面形式,应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思维上。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存在着不足,但如果思路清晰,见解独特,在评价时也要给予肯定。

总之,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有面向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也才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序有效进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汉林,马金星,赵亚夫.高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2)

语文是一门集知识与艺术融入一体的学科。教师如果想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堂导语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课堂导语要突出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课堂导语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语文情境的创设。创设语文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利用课堂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如果我们把第一节语文课当作是一场演出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导演只能把精彩的“台词”提供给学生,学生才能带有激情的投入“演出”,才能获得全新体验和,同时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演员”的角色定位。

例如,在讲解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语文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不妨尝试通过以下课堂导语实现“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同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伊始,通过设计精彩的导语就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我先是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文章对于作者的这种心情是如何叙述和表达的?

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把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三、有得于知识前后衔接,便于学生总体把握知识脉落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3)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无论是知识点的灌输还是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效率,应当充分研究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状况、心理特点等采取更加恰当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针对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应当适当提高表扬的频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各项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营造良好环境,体现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

二、 充分融入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教师需要借助于教学手段的帮助,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各学校加大了教学设施投入,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了普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要准确定位信息手段的作用,认识其重要性、实用性,将其作为语文教学开展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自主创新,出版社发行的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多么精美,都不能完全切合教学实际。所以,广大教师应当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本地区特点,制作更加切合教学实际的课件,同时要对课件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使用契机等进行周密设计。使用的频率要控制恰当,使用契机上重点抓住教学导入、信息演示、情境创设等环节,在多媒体运用的内容上要精心选择,精心挑选与教材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

三、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参与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样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做出准确判断,哪些方面体现、怎样体现要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为了有效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教师应当设计独立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课前预习环节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设计时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提纲,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研究、自行寻找问题答案,等等。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促进作用,让师生互动成为主旋律。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抓住课堂这一重点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精炼、高效、互动,将教学环节充分整合,充分考虑教学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认真分析,逐一突破,确保教学设计科学有效,为课堂高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广泛兼顾学生语文基础差异

高中生的语文基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经过了前面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兼顾学生的差异,既要准确判断,又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学生进行中职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研究 王海璧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应当突出其工具性职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性格品质的不断完善。

一、平等对待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对弱化。与专业课程相比,学校安排的课时不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习惯于开展单向灌输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权威,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压制,师生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因此,要想确保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同学生“平起平坐”,更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转变过去那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各项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科学全面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当着眼于学生前一阶段的综合学习状况,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其次,在科学划分层级的基础上,要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以及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流程,从课堂提问到作业设置,都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目标。考试考核环节也要采取差异性的方法,让语文教学活动体现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点,确保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分层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兼顾了学生差异,才能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提高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五、 聚合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4)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学生的母语,是最基础的语言。可是,中文谁都会说、会写,为什么还要系统地学习语文呢?因为语文是系统化的语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继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会说中文和写中文,而是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由于高中语文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语文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石。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中文阅读,还是英文阅读,阅读文章的结尾都会设计几道课后习题,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更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关注度,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反之,如果阅读的文章没有设置问题,学生在阅读时就像走马观花,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至于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另外,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文章设置了问题框架,很多学生就是根据问题去阅读,只会重点关注问题涉及的部分,忽视问题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势是区分文章的重点与非重点,恰当合理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精髓;它的劣势在于学生只重视问题涉及的部分,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那么学生就无法领悟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问题设计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缺陷

 

虽然语文教师已逐渐认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教师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和重点,很多教学问题设计不合理,没有理清阅读的中心思想,造成提问无效。而这个问题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长期存在的难题。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与专业技能,才能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问题;第二,有些教学问题设计脱离了生活实际,与自然规律相悖。问题设计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问题设计,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语文阅读问题成为教师首要解决的难题。

 

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的目的,即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模式化了,学生只要学会做题就行,凡事可以不求甚解。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问题设计是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文章,所以教师要提炼出文章的精髓,并以此设计问题,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文章的精髓,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5)

传统的高中语文作业多是以课后完成辅导书或是讲义上的习题为主,还有就是布置各种背诵、积累的任务。然而在“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下,课前作业和课堂作业的设计也是语文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善语文作业设计,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来完成,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系统化,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转化,提升语文能力。

例如,在教读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李将军列传》时,课前我设计了预习导学案。首先是知识回顾,设计四到六个词语解释以及两句文言句子翻译,回顾之前所学;其次是关于本篇文言文的知识背景介绍,以及部分相关的历史文学常识的填空;再次是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填空,还包括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子以及句子翻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行根据课本依次填入即可;再就是分析该篇文言文的结构层次,我以树状图的形式,根据文章内容建立好框架,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文章的结构,最后设置一个思考题:思考李广悲剧的成因。通过这样的导学设计,让学生的预习更有目标和方向,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少教多学”课堂奠定基础。

再如,课堂作业的布置主要是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限时完成,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布置课堂作业能够及时巩固学生所学,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

完善高中语文设计,让语文学习更具系统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开放的作业设计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灵活多变的开放性作业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之前,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课外资料,研读课文,交流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文中值得探索的地方,自主设计问题,小组内部汇总,整理出有价值的或者组内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将自己的见解预先写下来。在课堂教学时,我预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答疑环节。首先,由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接着,大家共同思考,由其他组回答。然后,提问小组再给出组内思考的答案,对回答内容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完善内容,阐发或拓展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集全班的智慧解决问题,让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更自主。课堂答疑环节十分精彩,学生的问题既有发人深省的,也有另辟蹊径令人眼前一亮的。

在“少教多学”的教学背景下,开放的作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学习取材于生活,也要用之于生活。此外,语文作业不仅仅是书面作业这一种形式,教师要将生活融入到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联系社会生活,创设情境,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发展一致,使得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了解社会时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例如,实践性作业是要教师走出纸质作业的局限,在设计作业时侧重以活动为主体,以活动的形式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比如,在李密的《陈情表》一文中,主要有三个角色,分别是祖母、君王和李密。这篇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自然,作者融情于事,既表达了自己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抒发了自己与祖母之间深厚的亲情。其笔调真切感人,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这种情感,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三个角色,以君王、祖母、李密的口吻对相应的段落内容进行复述。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进行调查访问,询问他们在面临人生中重要的抉择时,是怎样选择的,当时又有着怎样的心境。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6)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创设相关场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融入到相关的教学情景中,从而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态度。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设计。

1高中语文情景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教材具有一定抽象性,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在文章中,这就使得部分高中学生在分析文章时,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情景设计能够很好的将作者当时的情趣和意象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和文章主旨。就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而言,通过情景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就语文学科性质而言,语文形象和情感紧密联系,通过情景教学创设相关情景,能提供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自然之美。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设计十分必要。

2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

2.1情景创设不够生动

情景教学方法具体应用过程中,很多时候仅局限于形式,教师设计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仅根据现有例子实施,这就造成整个课堂教学比较古板,情景创设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2难以有效发挥学生想象力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目前在开展情景教学模式时,通常是教师主导课堂,这就造成学生的想象力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也不能有效地吸收知识。

2.3教学主线不突出

情景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为教学过程服务,以便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具体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通常只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忽略教学主线,突不出教学重点,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3.1以文本为出发点,优化情景教学导语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更好的提起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就要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在导语设计时要注意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要考虑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这是情景教学的重要导入。如学习《赤壁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提供和赤壁有关的资料,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事先观看电影《赤壁》,吸引学生学习赤壁的兴趣,加深对赤壁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2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教师提前将课程内容画面整合在一起,将文字、图片等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还可以通过动画设计,将静态图片动态化,将学生设置在一个声音、形象和画面为一体的情景教学环境中,实现“情景教学再现”,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理解文章主旨,破解教学难点,采取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增加课堂容量,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月光下荷塘的优美图片,同时播放凤凰传奇歌曲《荷塘月色》,采用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月夜荷塘的美,还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校园或者生活中寻找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3角色扮演,突出主线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依靠字面理解文章内容是枯燥单调的,也难以真正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同时有些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目前的生活现状很遥远,学生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要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存在一定困难,而角色扮演是情景教学设计的一个最优选择。如《孔乙己》的学习,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都选出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表演。通过不同小组的表演,让学生描绘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也突出了教学主线,将枯燥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增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情景教学模式能以直观的方式弥补高中思维能力的不足,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学中可以创设的教学场景途径特别多,如语言描述、角色扮演、多媒体创设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实践去实施。

作者:马茹英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7)

文学是人类社会思想生活和感情发展历程的记录,也是人们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媒介载体,只有阅读欣赏一个国家的文学,才能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当下有的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对语言的深层结构尤其是语言背后的文学价值挖掘还不够,学生尽管有扎实的词汇和语言基本功,但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尚显不足。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历史知之甚少,在阅读中没有形成文体意识和文学素养。

一、渗透文学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文学素养是语言的核心素养。它是承载语言技能、知识、文化和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掌握了目标语的文学,也就附带学会了语音、词汇和语法。(2)提升学生人文视野。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和涉外交流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渗透文学素养是扩大学生人文视野,提升学生人文内涵的必然之举。(3)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文学和情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文学宗旨是传递一定的文化和价值观,文学往往是语言的经典流传之作,具有感染性和正向性,渗透文学素养能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心理特质,从而使学生发展成心智健全、情智共生的和谐之人。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的方略

(1)从教材解读中发掘文学价值。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编写的,教师要有解读、研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文学素材进行提炼,让文学素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8Unit1介绍了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远大前程》,此文以一个平民的笔触和视角,描述了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多种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体悟文本的深刻内涵,摄取其中的文学营养。(2)拓展文学资源育人价值。实现从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的转变是英语改革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在介绍文本背景或导入文本时嵌入文学的材料和内涵,让学生带着情感、态度去欣赏文本,内化主旨,分享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6Unit2Reading主标题为“寻找幸福”,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欧•享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学生在课外认真品味此文学作品的意蕴,了解到一对年轻、贫穷但很恩爱的夫妇从泪水中依然寻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即便悲伤但充满了温暖,故事传递了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价值取向。然后,由此导入文章的主阅读部分,学生因情而读、因感而思,增强了学习效果,提升了语言能力,感悟了语言内在美。(3)创设文学欣赏语言学习活动。“语言是学会的,练会的,不是教会的。”文学更是如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就要让学生在目的语语言环境中神游,于文学语言的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中找到情感和人文的着力点。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目的语语言的表层结构深入过渡到深层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欣赏语言的美,体悟语言的情,感悟语言的魂。常见的语言活动有多种,如编写故事,创造性地让学生复述故事,或对原故事进行改编,也可以另起炉灶,借力原故事的篇章结构等。其次,可以开展填词填空,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或难度较大的语言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节奏感。第三,影视评价,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和学习观,不能视看影视剧或电视为浪费时间。优秀的英文电影既有良好的语言再现,也有很好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在学生看完后针对影视开展听说活动或读写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4)开展评判性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最大承载者,教师要以时代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来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考量文学作品的前世今生,从而取其精华,提升自我鉴赏力和识别力。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8Unit1的主题是文学欣赏,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借用后殖民主义的语言和思维来分析评判《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以及星期五的不同人物形象。

三、结束语

借力高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与教材编写、教师水平、学情和评价等诸多因素有关,需要学校在各个层面上共同推进。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语言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最强动能。

参考文献:

[1]傅山云.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8)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语文教师必须对教材能够透彻而深入地进行理解,能够设计出针对具有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自学内容,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并把重难点和疑点以提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思考。“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和运用就是要以这些自学项目为根据,通过应用微视频教学课件,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地挖掘出来,表扬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的语文能力。对学生自学项目内容的设计不但可以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更能使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翻转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既要体现出美观性,又要考虑到实用性。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从而真正体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意义。让学生在“翻转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时,要及时掌握学生产生的疑问,并对疑问给出详尽的解答。对于“翻转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和学生产生的问题,语文教师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能够进行及时总结和归纳,从而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偏差,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顺利地完成自学项目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可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解答学生自学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对于最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交给老师,让老师统一解答。

二、突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不但要了解“翻转课堂”的性质和特点,更要掌握这种教学模式的正确方向和具体应用方法。“翻转课堂”就是利用微视频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掌握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和疑点,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过程。高中学生在课堂教学前,都会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因此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就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在“翻转课堂”上通过对话,了解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学生学习微视频教学内容,为老师的授课节约了很多时间,但老师要利用这些时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了解,以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和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9)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随着各行各业创新的呼声不断升高,情境教学的普及也成为新课改一种不可多得的好方法,它在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功不可没,但是由于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实际问题,情境教学也确实存在许多亟待整改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师在情境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师资力量相对年轻,后劲强,较为活跃,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较少,过度依赖教材,无法良好地驾驭教学内容,很多东西由于没有吃透,所以无法用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由于年轻教师接触教材少,对语文的研究方向把握不足,在对待情境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完全依靠教材,在课堂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去按照课后要求去做,形式和内容都相对呆板、僵化,使得情境教学最终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收效甚微,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能够很好地驾驭教材,帮助学生找到兴奋点,再加上情境教学的准备功课做得不足,那么就会限制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创新和应用。

2.现阶段我国高中生在情境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普遍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填鸭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如果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存在漠视的态度,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另外,部分学生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只是觉得学得差不多就行了,没有摆正心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些都为情境教学的实施和应用带来了重重阻力。

二、关于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优化的探索

实施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态度,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情境教学充分了解语文课本的内容,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试一试。

1.创造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任何学科的教学如果想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激活书本上的知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高中语文尤其如此,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将僵化的语文知识转换成新鲜的、有趣的知识,便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点对于教师的要求特别高,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课文的精髓内容心领神会,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做到对课文知识的触类旁通,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握住一切“偶然”的发生

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小惊喜”发生。教师平时要注意厚积薄发,一旦在课堂上有任何偶然的情况出现,都能够加以利用,从容应对。比如,当授课教师正按照课本上的既定内容讲授知识的时候,窗外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学生大都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窗外,表现得兴奋、激动,如果这时教师能够把握住机会,讲述一些雪中的趣事,如果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把学生完全引入一种情境教学中,这堂课就会很生动,也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中阶段是我国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阶段,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我国教育背景下,如果能够合理优化情境教学设计既能对日常教学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更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我们在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发现情境教学行之有效的良策。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0)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关于语文教学,他有两点基本认识,“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教者教什么,怎样教,语文的习惯又包括哪些?这些问题,我们教者一直在思考探索,高中语文新课标也给了我们一些比较明确的答案:通过使用语文(即语文实践)获得各种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表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这些习惯,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多作思考,在课前设计好各种教学过程来磨砺学生的习惯。套用吕老的说法,我认为,教者要“以三维目标为基本点,以主题活动为突破口”进行专题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充挥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我以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贯彻这一思路的。

一、教学设计前要有必要的整体教学思考――整体性

专题(单元)是―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单位,所以在专题教学前既要有对整个专题的通盘考虑,又要有具体的基于专题的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本专题的主题是什么?本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怎样?祈祷和平是人文素养的―个重要方面,个人在人生与命运、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思索中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选择。

第二,学生希望得到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和平,但怎样才能制止战争,拥有永久的和平呢?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学生们所关心的。

第三,能否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上随时发生的与之相关的事件引入学习过程中,成为课程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体现了什么样的要求,海因里希・伯尔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是为了什么?

第四,能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引向无穷的问题情境,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战争的惨剧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可让学生去搜集揭示战争惨剧的文字或影像资料,先让大家交流感悟,再让学生联系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写一则随感,以突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性。

二、明确专题教学的基本点――三维目标,增强设计的目标性

1.认知目标

(1)学习精巧构思和设置悬念的方法,学习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着重把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2)了解战争造成的苦难,了解引起战争的人性因素。

(3)学习图片的鉴赏方法,“画外音”(解说词)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辨证的思考。

(2)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能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情感目标

(1)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拒绝战争,向往和平。

三、要用以主题为中心的活动作为左右教学决策、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口,增强设计的活动性

学生的自主地位如何体现?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丰富多彩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有了上面的教学思考和三维目标的确立,我作了以下几点教学决策。

(1)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引入。我们都比较关注战争,因为战争的胜负对战争双方甚至整个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遭遇战争的人又是怎样的心态呢?引起学生思考,唤起学生心中的相关回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2)引发学生讨论。战争到底带来什么?

(3)进行专题合作探究。造成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新知识。阅读小说和图片,解决存在的困惑。

(5)自主反思消除战争的方法。从问题的解决中反思自己,反思社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加深对提高个人修养的认识,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1)

在高中人教版2003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取多种形式爱情诗歌或者是汉乐府诗歌等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例如必修一中《雨巷》《再别康桥》,必修二中《诗经》《孔雀东南飞》以及古诗《声声慢》等,在语文教材中形成独特的风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正确看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文章主要选择《诗经》两首中的《氓》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一、 《氓》的内容解析

在《氓》中,刻画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形象,全篇可以看做女子对男子的控诉。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教授学生正确看待、理解人物形象。在《氓》中“我”是什么形象,对负心汉的控诉传递什么样的主题意义?在诗歌中存在两个矛盾,传递的是“男子都为负心汉”与“女子不要相信爱情”这两个信息。高中生对爱情主题的关注度较高,教师选择这篇诗歌不是简单的判断诗歌的主题,而是在探究诗歌主题所显示出来的价值观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教学。

《氓》中“我”的形象在控诉男子的负心后,并没有呈现出一个“怨妇”的形象,而是主动的思考、反省,找出自我痛苦的根源,并主动与过去分别,将女子身上的自尊、果敢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主动将积极的情绪、感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氓》中“我”是个自尊、坚强的女性,尽管渴望爱情,但并没有迷失在爱情中,而是敢于面对失败的爱情、婚姻,敢于对负心的爱人进行控诉;同时又对女性进行劝告,要严谨的对待爱情、婚姻,找寻良人,主人公的积极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

二、以《氓》为例探讨高中爱情诗歌教学

《氓》是一首含有丰富情感的诗歌,也是学生接受爱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落实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要将爱情诗歌中的积极成分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领、指导,对学生提供更好的爱情教育。

(一)朗读是情感体会的先决条件

教师在进行《氓》的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朗诵教学。朗读是体会情感的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不仅能够体会诗歌的节奏之美,还能够对诗歌所传递的情感进行体验。《氓》是《诗经》中比较经典的一首,其中四字一M,节奏感强烈,具有较高的音乐美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是能够体会“我”的情感,还能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加深诗歌的主要印象,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爱情等情感的美,获得较高的精神享受。

(二)质疑是形象分析的关键手段

在《氓》的教学中,教师针对人物形象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多元化的研究“我”的形象。在基本的了解诗歌的内容后,一般都要对诗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生在初步了解后,一般都会形成“女性是爱情、婚姻中的弱者”的形象。《氓》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宋代朱熹评论:“此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钱钟书言:“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当代鲍鹏山:“最完美的女性。”针对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根据多种想法进行讨论,分析不同的看法,由此得出现代的结论。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在问题的解答中,学生主要是借助自身的知识来思考,并借助自身的经验得出结论。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启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对“我”的形象进行想象:“我”最初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为家庭主妇,容貌逐渐衰老,在这一过程中,“我”与氓形成对比,氓的形象是什么?“我”的形象又是什么?“我”为何要控诉?借助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加强合作交流,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

(三)正面进行教育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上面的步骤后,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教育,让学生的知识理解升华为情感理解,让学生能够感悟诗歌的情感,正确的认识爱情,不断的提高生活自身的情感价值。

三、结语

教师在进行爱情诗歌的教学时,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审美基础上,要正确引导学生正视爱情,思考爱情。在学生的心灵中培育出高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面对爱情话题时,不再恐惧、逃避。也可以结合时下的爱情作品,让学生讨论、探究爱情婚姻,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给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体的分析,深刻品味作品,不回避作品中的爱情,结合其他的爱情诗歌教育,让学生正确看待爱情、婚姻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让学生在爱情教育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刚阳.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张崇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沈沉沉,粟斌.浅议高中语情诗歌教学――以《氓》为例[J].文教资料,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