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养生哲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6 06:08:20

养生哲学论文

养生哲学论文篇(1)

哲学领域关于天人关系的上述见解势必会对传统养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养生学直接以人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养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深厚底蕴。事实上,天人关系也确实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一席特殊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视为传统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哲学基础。

早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奠基作《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水》)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可见古代养生家在天人关系学说的影响下,已经直观地感觉到人类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能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既然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也就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相通相应的关系。所谓“人与天地相参”,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在传统养生文化中,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得到充分印证。

1.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会随着四季的交替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还认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意思是说,人的内脏的生理功能分别与四季不同的风向相联系,不同季节的风向往往会引起相应的内脏器管发生一定的病理反应。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体的生理过程是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相同步的。

(2)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人身法天象地,悉与天地造化同途。《素问》:‘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又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天地有昼夜晨昏,人身亦有昼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其间寒暑之推迁,阴阳之代谢,悉与天地胥似。’”上述观点的核心,就是把天地视为一个大宇宙,把人体当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息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3)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我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老子》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指阴阳二气冲荡而化合成万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一,同样也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正强调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事实上,在传统养生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中,人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死等各个阶段,都被归结为“气”的发生和聚散的必然结果。

也许正是因为古代养生家充分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统一关系,所以无论在养生理论或实践方面,他们都极力主张把研究人体与探讨自然统一起来。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正是上述主张的典型概括。

科学发展史曾经一再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采用的哲学认识方法的性质又会对该学科的理论及实践产生深刻影响。考察中国养生文化史可以发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也就是说“天人合一”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相通,皆以“天道”,为“人道”之根本,天人是相互贯通的;二是天人相类,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都是相似的。如《吕氏春秋・知分》曰:“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人既是天之阴阳所化生,故天人同类而相应。这便是古代养生家探讨人体奥秘的理论武器。如前所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养生领域一般转化成一种关于天地与人体各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对应的所谓“天人大小宇宙”理论。古代养生家往往依据这种理论,从观察宏观的外在大宇宙入手,来指导探索人体的内在微观“小宇宙”。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就指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虚吾心,运吾神,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曰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环列,皆为吾摄入一身之中,或为吾之鼎器,或为吾之药物,或为吾之火候。反身而观,三才(日、月、星)皆备于我,盖未尝外吾身而求之他也”。至于《黄帝内经》对人体构造的认识,更是明显地带有“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影响的烙印。《灵枢・邪客》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总之,在《黄帝内经》作者看来,自然界这个大宇宙有什么,人体小宇宙也就必然会有一个部分或一种机能与其对应。这种对人体奥秘的认识,今天看来尽管包含了不少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测成份,但它的产生对于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确立,无疑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理论依据。

养生哲学论文篇(2)

2009年以来,南京大学施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这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积极开展国际比较研究,深入分析欧洲和美国6个世界一流哲学系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哲学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发展趋势、国内大学哲学系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等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进而通过有针对性的改革,努力缩小差距、弥补不足,在进一步优化完善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世界一流哲学系的人才培养理念与举措

在此次国际比较研究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收集、分析了欧洲、北美和东亚十余所大学哲学系的本科生培养方案,重点是欧美6个世界一流哲学系: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剑桥大学哲学系、牛津大学哲学系以及哈佛大学哲学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这6个哲学系所拥有的哲学传统迥然不同,但研究表明,它们在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举措方面却高度趋同。

1. 不过分强调哲学的专业性,鼓励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复合

牛津大学哲学系明确指出,“在本科生层次上,把哲学作为唯一的学位对象进行学习是不可能的”。虽然没有同样的文字表述,但其他5个哲学系都认同这一理念,并结合自身的传统与实际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鼓励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复合,提高本科生的跨学科竞争力。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单独的哲学专业之外,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设立若干哲学辅修专业。在这个方面,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PPE)项目、哈佛大学的“心脑与行为轨迹”(Mind, Brain and Behavior Track)项目非常有代表性。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则坚持德语世界的悠久传统,要求本科生必须选修两个专业,其中哲学专业所占比重最多不能超过75%。虽然剑桥大学哲学系明确不提供类似的辅修专业,但它要求哲学专业本科生在第三学年选做古典学专业或神学专业的论文,从而在事实上进行了学科交叉。

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论文写作

以重要的哲学问题及其答案为主体的哲学知识,当然是哲学系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不过,与系统完整的知识掌握相比,这6个哲学系显然更加看重学生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这些能力包括:理解哲学著作和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符合特定哲学传统的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作为注重能力培养的一个集中体现,它们都高度重视(学位)论文写作:都有辅导论文写作的制度安排,英语世界的4个哲学系主要依靠导师辅导,而德语世界的2个哲学系则有专门的写作与论证课程;英语世界的4个哲学系把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竞赛获奖论文作为以优等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而德语世界的2个哲学系则为学士学位论文赋予更高的学分,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主修哲学毕业需修满120学分,学士学位论文计10学分,海德堡大学哲学系需修满180学分,学士学位论文计12学分。

3. 以模块化的课程群设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鼓励哲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跨专业的交叉复合培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那么,如何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相对有限的课程资源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呢?这6个哲学系的共同选择是模块化的课程群设计,即将部分或者全部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课程群模块,每个课程群模块包含1门或多门相关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业规划进行模块选择。柏林洪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将所有专业课程都划分进特定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其中选修模块主要根据研究方向(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二级学科或若干相近二级学科)进行设计;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特定的课程形式和考试形式,并且是按照模块而非课程进行总体考核。英语世界的4个哲学系则主要是对高年级的选修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

4. 以高强度的课程研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就课堂教学的形式而言,这6个哲学系的专业课程都分为两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座课(Lecture/Vorlesung)和研讨课(Seminar Discussion)。在德国,后者还会细分为初级研讨课(Proseminar)和专业研讨课(Hauptseminar)。两类课程的分布规律是:研讨课多于讲座课;越到高年级,研讨课的比例越高。不仅如此,6个哲学系都对研讨课作出了非常完整细致的安排,学生只有完成大量的课前准备和后续工作(其所用学习时间通常是上课时间的2~3倍甚至以上),才能跟上课程进度,进而修完课程,获得学分。因此,尽管6个哲学系对学生的专业学分要求都不高(略低于国内哲学系要求),但学生的学习压力却很高,课堂表现也更积极主动,其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5. 完善的导学机制助力学生成长

由于对学生入学不设置任何专业门槛,所以,这6个哲学系都设立了完善的导学机制,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学习状态。低年级的导论课、高年级的辅导课和某种形式的导师制是它们的共同选择。一提到导师制,人们就会想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似乎只有它们才有导师制。其实,除了实行学院寄宿制的前述三所大学哲学系外,其他3个哲学系也都实行某种形式的导师制,安排专门的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业和人生指导。此外,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还把参加专业学术俱乐部作为导学机制的一个补充部分。

6.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能力

培养目标决定考核方式。这6个哲学系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能力掌握与提升。传统的闭卷考试依旧存在,但主要是写小论文,以考察学生对特定哲学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论证能力。在德语世界,这主要用于模块结业考试;在剑桥大学哲学系,这主要用于每年春夏季的学年(阶段)结业(升级)考试。对于大多数课程,6个哲学系采取的都是综合评价方式,即对平时表现(出勤率和课堂发言情况)、课程报告、作业或课程论文等分别赋分,然后按照比例合成最终分数,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掌握等形成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中,一个学生要想获得高分,就必须全程参与、积极思考、主动表现。

二、国内哲学系与世界一流哲学系之间的差距和不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哲学系即开始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教育部所属重点大学哲学系已经基本实现“破旧立新”:“破旧”就是破除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前苏联模式对国内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消极影响;“立新”就是以英美世界一流大学哲学系为主要参考对象,初步确立了新的、与国际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此次国际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国内一流哲学系与世界一流哲学系之间依旧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不足。

1. 僵化封闭的哲学专业观念破而未除

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国内哲学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明确的专业观念,即强调哲学是一个与其他专业不同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学说体系,因此,在实际的培养模式设计中,总是习惯于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在哲学与其他专业之间树立起了一道人为的、难以逾越的“藩篱”。此前几十年走的弯路已经充分说明,哲学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专业,但它绝不是一种可以脱离思想知识体系其他部分的孤立存在。经过近20年的反思,这种僵化封闭的哲学专业观念已经被打破,但并未被彻底根除,其突出表现是:哲学至多愿意与文学、历史学这两个相关学科进行有限的交叉融合,这连古典时代“文史哲不分家”的水平都没有超过!就更不用说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认识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了。而与后两者的交叉融合恰恰是当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未能完全落到实处

任何好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的的。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把学生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更要落到实处。国内哲学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都承认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重要性,但关键在于落实不够到位:只是在方案中承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并未能够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保障;对论文写作在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估计不足,因而未能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专门的帮助与辅导;教学方式依旧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研讨性、互动性不足,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未能制定完善的导学机制,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生发展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帮助,等等。

3. 课程设计的观念依旧落后,课程体系落后于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世界一流哲学系更多地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模块化的课程群设计。相比之下,国内哲学系的课程设计考虑更多的还是教师教学的需要和便利,而非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多还停留在单一课程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课程群的高度。如此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自然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

4. 考核评价方式还比较传统单一

近年来,国内哲学系也在积极引进、推行综合评价方式,但往往因为教师缺乏足够的培训,未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或导致评价流于形式,或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准确,引发学生不满,其结果要么是无法继续推行,要么是变成形式主义。因此,国内哲学系目前的考核评价方式还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于是,学生的学业情况还是依赖期末的几张试卷进行评价,而占据学分成绩榜首的也还是那些善于记忆的学生(特别是女生)。这显然与哲学学习评价的实际不相符合。

三、关于进一步推动国内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

2009年以来,南京大学哲学系顺应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大势,比学赶超世界一流哲学系,在进一步优化完善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我们特将这些经验与思考简要汇报如下,以供国内同行参考。

第一,只有在学校层面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条件下,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是可能的。对于具体的哲学系而言,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是相应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哲学专业中的体现。对它的改革必将涉及到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安排。事实上,如果南京大学不推行全面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提出要彻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不可能启动的;即使我们有非常强烈的改革意愿,自发强行启动改革,改革也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彻底。

第二,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基本理念的改变入手。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还是从哲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看,除了专业的哲学研究工作者外,哲学专业还应当培养那些具有较高理论思维能力、能够从事复杂现实问题分析或理论宣传工作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一旦在这种基本理念上实现彻底改变,纲举目张,我们就能在顺利实现一系列重要观念的调整,把交叉复合人才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养生哲学论文篇(3)

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自觉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从本质上讲,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它是教师借助哲学的概念、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理解、澄清和研究教育领域的基本或重要的教育现象、关系和问题。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职业生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认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和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育信念理应是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教育哲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把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其研究内容是必然的选择。教育哲学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教育意义和价值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对从教应该树立怎样的信念有清醒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体现的是教师的追求和精神,是形成教师判断力的内在依据,它是使教师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来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思想信念和发展方向。有无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准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有无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学者型教师和教书匠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说:“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老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

二、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广阔深邃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范围。教师的教育视野愈开阔,思想就愈全面、深刻,对于教育实践也就愈有意义。教师的教育应以多元博学的思想知识为基础,立足本国,纵览古今,把握当前,放眼世界。王国维认为,教师要重视旨在探讨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人文教育,要培养人格独立的人文旨趣。为此,他说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价值失落之后的时代,必须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切忌不可重犯“教权专制”、“罢斥百家”的文化专制主义错误;二是具备跨文化的学术胸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型。在引入西方现代型科学知识,破除传统文化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同时引入以形而上学眼光衡量文化意义的现代型文化价值取向,以打破功利型实用性的传统文化价值框架,民族文化独立性格才有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帮助教师的教育视野既反映时代、针对时代,又可以创造时代、超越时代,努力养成自己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理念,从而主动掌握和化解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形成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进而真正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当然,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时候,必须依赖深厚的哲学素养,开阔视野,充分考虑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教育观念。事实上,教育哲学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依据,使我们对人类的存在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正如石中英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奈勒也说:“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用比较广阔的眼界看待这些问题。

三、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促使教师沉思教育行为在思考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就会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透过繁杂的教育现象直视本质,具备教育的睿智、能力与勇气,从而把握教育工作的核心,能科学地去实践,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师是与时俱进、富含时代特色的。“一个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能够很快在多样性中把握住那个‘一’,很快在复杂中把握那种简单,能够以一驭万”(石中英语)。相反,不具备起码哲学素养的教师就把握不了工作核心,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机械地模仿、简单地重复,容易陷到“事务主义”里边去。而且自己常会感到疲惫不堪、应接不暇。实际上,任何领域成功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与技术,他们会寻求

思想性的东西,从而主动把握实践的灵魂。所以,一个不懂教育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拥有它就能以最少时间、体力和智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养生哲学论文篇(4)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会状况, 各种不良现象不断出现,这势必弱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甚至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离,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让其确立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 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弯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在哲学教学中加强对自然和社会本来面目的全面和科学的阐述,能让学生更正确、更真实地理解和认识世界。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要求大学生们必须具备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必须做到文理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有哲学及人文知识,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会对个人的长远发展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哲学所研究和探讨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所提供的知识是有关世界整体的最根本的知识,而不是局部现象和特殊经验的知识。哲学知识和具体科学知识相互融通,才能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哲学知识是任何专业人才都不能缺少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是大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增强了,其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随之提升,就能够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运用哲学来指导专业领域里的疑难问题。

3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形成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目前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不文明的恋爱行为、诚信危机、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取向偏差、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淡漠、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等,致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世界整体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特别是提供给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根据和指导。哲学世界观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包含着伦理学,伦理学也历来是哲学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只有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分辨善恶的能力和水平。

4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为时代主流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面临着人生的抉择、理想的追求、专业的学习、求职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社会责任感与竞争的压力,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6%~25.4%左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同心理科学的训练有密切关系,但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更主要地是依赖于良好的哲学素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基本生活态度,同时还决定着人们的心智结构,决定着人们对待各种环境和生活压力的态度。因此,大学生要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5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型思维、权威型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自我贬低型思维等状况,很难对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认识和评价,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冲破这些思维方式的束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等特点。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哲学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在于让学生接受批判精神的熏陶,培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不僵化、不保守的批判精神,从而使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二 大学生哲学素质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1 改革哲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校最为核心的人文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上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要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就需要在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哲学专业有必要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技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法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社会哲学、生物哲学、技术哲学、体育哲学、宗教哲学,等等。这些课程不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普遍开设,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哲学类课程。公共哲学类选修课程要突出哲学的应用性,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它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和探讨专业学科中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的问题,能突破专业的局限性,拓展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视野。

2 改革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哲学教学内容改革要同中国的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一,编写符合学科专业实际和学生素质培养的教材。哲学教学改革的许多新成就只存在于学术杂志、专著、学术会议上,并没有真正走进哲学教材。教师要破除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在教材中注重研究具有基础性、现实性、前沿性和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第二,教学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不断为社会、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需要人们去研究和解决,同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又不断诠释和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不断地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第三,加强人文精神的教学和研究。在哲学教材、教学、考试等诸多环节中人文精神淡薄,缺乏人论及其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人的实际生存问题、价值问题等进行专章论述,增进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应成为哲学理论的生长点。第四,增加哲学史方面的知识。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介绍历史上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以及问题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积极把中西、古今哲学素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中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3 改革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方法多表现为传统的灌输式、教条式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采用“原理+实例”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当成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只是用实例去论证原理或用理论去解释实例,失去了“以理服人”的精神力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教师就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第一,运用多元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针对理论和现实提出的问题,运用对话式、辩论式、讨论式、延伸式、情感式、问题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将“满堂灌”变为师生双向交流过程。通过诸多教学方式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心智。第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理论的教学方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知识,实践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和应用哲学的研究,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创新人才。

4 改革哲学课程的考试方式

养生哲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32-02

一 概念界定

(一)教育哲学

1 教育哲学的概念

教育哲学的概念有很多也存在着歧义,但是如黄济先生所说的“大家公认的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王坤庆在其书中将教育哲学定义为:“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道德基本问题,或者将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在本文中笔者运用的是王坤庆对哲学的定义。

2 教育哲学的特点

第一,教育哲学具有实践性。所谓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服务,也要为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实践服务。因为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要受到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制约,所以也要为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服务。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教育生活。

第二,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主要是因为教育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它既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也不会增加人们的认识,它的作用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认识框架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

(二)教师

1 教师的含义

教师的含义有很多,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在本文中,笔者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其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2 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其他职业人员不可替代的。其主要的作用有: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生产者。人类的发展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和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并传授给下一代,以起到发展和延续社会的作用;同时教师整理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类科学文明成果的相互渗透,继续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文化思想。第二,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的推动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出许多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会参与社会物质生产,因此教师是以“生产生产者”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生产者的行列。此外,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兼顾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等任务,这样起到了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教育哲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而不是大众所理解的空洞的理论堆积、对教育实践毫无用处的学科。它对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育哲学的作用。

二 教育哲学对教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地把握、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灵活机智应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新境界。教育智慧具有个体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智慧。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哲学,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价值选择与判断,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担负着传递知R、培养品德的重任。因此,其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递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哲学发挥作用。“教育哲学有助于教师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没有哲学思考的教师是一个盲目的教师,虽然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做的对与错、好与坏也无从判断”,而一名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的,不会出现任何盲目的行为,从而寻找教育的真谛。对教育真谛的追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展现。它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教”之幸福。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具有教育哲学的知识,具有哲学的素养,这样在师生关系中才会表现出对学生的“爱”。一个拥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教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同时对学生会一视同仁。哲学是“爱智慧”之学问,因此在哲学中充满了爱与智慧。一名拥有哲学素养的老师会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所谓正确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建立充满“爱”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热爱学生,在热爱学生的同时也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课下师生如同朋友。在这样充满爱的关系中,教师的教学效率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会学会对其他人也充满“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近些年教育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其兴起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一名专家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也应该具备出众的能力。广博的知识不仅包括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应该具备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名专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质疑、创新、反思并接受新知识,不断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其不断完整,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专家型教师之所以有以上行为,是因为其具有教育哲学的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不具有教育哲学的知识与素养,不会改变其专业知识结构,也不会进行反思,只会肤浅的认识知识,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全不会有任何发展。因此教育哲学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专业情谊的发展,而专业理想又是专业情谊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专业理想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包括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同样是教育哲学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一名具有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一定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样教师具有了正确专业理想,就保证了准确的精神支柱,因此会取得良好的专业发展。

(四)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学目标都是在不断变化,教师上课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反思。教育哲学的知识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只有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正常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思考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而且还应该思考其背后问题如教育信念、教育追求等问题。教育哲学就是教师的一种反思生活,它在不断追问教育教学实践背后的问题,来挖掘事物的本质。一个具有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反思能力要强于没有哲学知识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可以触及到教育的根本,回到教育的最原点,来探寻教育的本质。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五)有利于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依据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所制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是具有哲学素养和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就会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发现在教W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同时,因自身具有哲学素养,从而会具有哲学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又会把握住教学的整体方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 教师所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全面的、正确的,也就实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具有教育哲学理论知识的教师有利于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 提升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职前培训对教育哲学的关注

教师在入职前都要进行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但是,教育理论的培训主要是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理论,对于教育哲学的相关知识的关注相当少。这就使得即将入职的教师缺乏教育哲学相关知识,从而不利于其入职后的教学工作。因此在职前培训就要加强的教育哲学的关注,这样即将入职的教师就会拥有一定知识,有利于其入职后的发展。

(二)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意识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相关的意识,其才会采取行动。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哲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并组织探讨,这样教师的哲学素养会慢慢地提升,同时自身想要提升教育哲学素养的意识也会加强。教师自身由被动的接受变为愿意为之,这样教师的教育素养会很快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主动地运用教育哲学的相关知识,促进教育教学的良好的发展。

通过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多方面的采取策略,教师的哲学素质与素养的培养会被提上日程,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也会得到提高,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哲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其对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教育哲学这门学科,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会取得巨大的进步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珉,郎华儿.论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J].师资培训研究研究,2004(3).

[2]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养生哲学论文篇(6)

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自觉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从本质上讲,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它是教师借助哲学的概念、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理解、澄清和研究教育领域的基本或重要的教育现象、关系和问题。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职业生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认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和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育信念理应是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教育哲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把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其研究内容是必然的选择。教育哲学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教育意义和价值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对从教应该树立怎样的信念有清醒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体现的是教师的追求和精神,是形成教师判断力的内在依据,它是使教师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来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思想信念和发展方向。有无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准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有无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学者型教师和教书匠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说:“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老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

二、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广阔深邃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范围。教师的教育视野愈开阔,思想就愈全面、深刻,对于教育实践也就愈有意义。为此,他说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价值失落之后的时代,必须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切忌不可重犯“教权专制”、“罢斥百家”的文化专制主义错误;二是具备跨文化的学术胸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型。在引入西方现代型科学知识,破除传统文化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同时引入以形而上学眼光衡量文化意义的现代型文化价值取向,以打破功利型实用性的传统文化价值框架,民族文化独立性格才有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帮助教师的教育视野既反映时代、针对时代,又可以创造时代、超越时代,努力养成自己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理念,从而主动掌握和化解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形成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进而真正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当然,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时候,必须依赖深厚的哲学素养,开阔视野,充分考虑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教育观念。事实上,教育哲学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依据,使我们对人类的存在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正如石中英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奈勒也说:“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用比较广阔的眼界看待这些问题。

三、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促使教师沉思教育行为在思考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就会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透过繁杂的教育现象直视本质,具备教育的睿智、能力与勇气,从而把握教育工作的核心,能科学地去实践,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思想性的东西,从而主动把握实践的灵魂。所以,一个不懂教育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拥有它就能以最少时间、体力和智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养生哲学论文篇(7)

今日世界之发展进步趋向于一切以经济好坏作为评价指标,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浮躁期,追求金钱和感性利益的声音容易压倒哲学家的思想徘徊的脚步声。人们为精彩而又变化多端的物质世界所吸引,”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所炫目,“似乎无暇反思和琢磨‘深奥的’哲学问题。”哲学成为了不合时宜的学问。但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总称,它能够丰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获得谋生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素质,才能更好地审视人生,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而缺乏哲学审视的生活等于失去了人生追求的航标灯。

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话: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广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开展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和完善人格素质的哲学素质教育。

一、哲学素质的内涵

哲学素质是人学习和掌握哲学理论,并进行哲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指导作用,“是对主体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和提升。”哲学素质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发展和人生成长至关重要,是健全人格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一)思辨

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可以称为思辨。哲学区别于其它具体学科的根本就在于它的内在思辨性。哲学家贺麟也曾说过:“哲学重在思想的训练和理智的活动中研究、怀疑、讨论、辨难、探求思索的过程,而不一定重在问题的根本解决和所得的结果。犹如学习体操,或爬山旅行,人们重在体育活动的过程和身体的锻炼,而不重实际的收获和问题的解决。在这意义下,哲学也是只问耕耘(思想研究)不问收获(得出结论、结果)的。哲学家只是爱智者,追求真理的人,而不是智者,自命已经有了智慧、得到真理的人。”思辨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深刻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推导、合理的分析。

(二)批判和反思

任何思想总是以某种理论假设或前提为基础的,有些理论假设经过证明还成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公理”。人们在思考问题或者处理事情的时候,也许会不自觉地、甚至毫无察觉地使用“公理”。而哲学总是敏锐地审视历史、关注现实、反映时代,是同为避免思想僵化而进行的不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哲学总是把人们的日常意识、科学知识和艺术观念等作为再思想、再认识的对象,不断反复地批判审视这些人们已经视为理所当然的“公理”,反思到思想的起点和源头。

批判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意味着对于一般的理性能力的审理、考察和反省,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这两大批判形态。无论是精神批判活动还是实践批判活动,都能够促进人类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而实现自身的超越。反思一般是指人们精神的自我活动和内省,是人们对自身或自身所进行的活动的认识、思考。哲学的反思活动是一种贯穿和体现批判精神的思考,它在观念上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并在观念上构建人所要求的现实的精神批判活动。它既为实践活动提供改变世界的理性图景,又为实践活动提供满足人的需要的目的性的要求。哲学反思,就是把“思想”作为“问题”予以追究和审讯的思维方式。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说:“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批判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逃避这批判的。……因为只有经得起理性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能博得理性的尊敬。”康德的这种看法,同时也表明了反思思维与理性批判精神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三)实践创新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宣称:“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贺金瑞教授也在《论哲学素质及其培养》中谈到:“在当代,凡属具有创新意义的哲学研究都不是重复而是开拓,不是解释而是创新。”因此,哲学发展的根本在于通过实践提出的新的问题,开拓新的领域,研究再实践并得出新的结论,哲学就是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自己发展和运动的。哲学家正是依托于对人类已有的一切认识成果进行全面、深刻的检讨和再认识,以及对人类实践发展的最新状况和成果进行科学地概括和总结,才使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可能。立足于实践的批判和反思,是哲学思维和创造活动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因为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哲学知识的实践性要求理论的论证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而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对照上,能够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高职院校进行哲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更应该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哲学素质的培养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终身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高职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要发展和锻炼理论思维的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人通过感官活动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一切信息,都要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进行整合加工,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方式。哲学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人“学会思考”,借助于从抽象到具体、实践到认识等一系列哲学反思性的思维方式训练,使人形成强大的理论思维能力。对高职学生进行哲学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培养他们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使他们善于从大量繁杂的经验材料中认识和分析对象的本质、规律,从而提高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把握和认知能力。

(二)培养高职学生的批判和反思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培养技术素质、轻人文素质,以一种“技术至上”办学理念将自身看成是一个职业训练场,把教育的使命简单化。二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绝不会只是生产线上只知道执行程序而没有自我思考能力的“机器”。哲学起源于惊异,“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高职院校进行哲学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批判和反思,从而“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进而全面地反映现实、深层地透视现实、理性地解释现实、理智地反观现实、理想地引导现实。”学会哲学的追问,对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提出问题,进行批判、反思,实践论证。批判反思精神是哲学思想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哲学素质教育让大学生接受哲学批判反思精神的熏陶,从而善于思考探索,绝不唯书盲从。从批判反思中产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政治思想引导下,坚定不移地树立起方向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他们定位人生方向、确定人生价值标准,明确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转贴于

(三)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5月26日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大学教育最需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未来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联系更加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更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培养“需要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多学科专业教育所形成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形象思维学科所培养的想象、直觉、联想等能力。”高职生普遍缺乏这种寻根究底的思维能力,而哲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一旦形成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高职院校哲学素质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哲学素质教育就是一个促进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理论转化为思想觉悟,并自觉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高职院校在突出能力本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高职院校学生哲学素质缺失,哲学学习兴趣不足等现象,培养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高职院校哲学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一)丰富哲学素质教育内容。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素质教育不应该是苍白无力,空洞肤浅的,其内容选择既不能深奥到学生无法理解,也不能浅显到对学生思想没有任何启发。因此,哲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开展哲学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这些理论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一理论而非死记硬背,而且,通过介绍中外哲学家们提出哲学问题、思考和辩论问题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哲学的高度看待问题,用哲学的方式分析问题,在哲学的层面解决问题。

养生哲学论文篇(8)

哲学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任何学科、任何教育方法都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是哲学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对世界观具有反作用,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逐步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哲学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明确只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为人生价值标准,达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生目标。通过哲学理论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阶级分析方法,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挫败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筑起反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当代社会要求每个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主要有: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共产主本文由收集整理义道德观念;热爱家乡、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热爱集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行为;舍己为人、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质;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意志;讲文明、讲礼貌、讲诚实、艰苦朴素、尊老敬贤、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面对各种错误观念冲击的时候,能够站稳政治立场,明辨是非善恶,学会如何做人和如何与人合作。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让他们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大学生。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唯物辩证的思维能力

通过哲学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念;坚持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树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观念;坚持质量互变规律的观点,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观点,树立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遇曲折而不馁的观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树立社会主义的改革观念;坚持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观点,树立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观念;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的观念。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辩证思维的能力,才能有利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限于专业知识领域,它需要在大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和环节中体现出来,哲学理论课对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科学。它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对待所学的专业知识,突破各种具体学科的局限,把握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第二,它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智能因素的发展。哲学促进大学生各种智能因素发展,最突出地表现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大学生突破思维的固定模式,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智能因素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但是创新要获得成功,还必须发展和发挥非智能因素的作用。非智能因素是指个人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情感、意志、兴趣、品格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锻炼大学生的创造性意志。

(五)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学校是通过学校的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来开展教育活动,有的学校是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课去培养学生的人格,他们都忽视了哲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哲学具有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通过哲学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心胸,帮助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冲破狭隘、自我中心及情绪化的束缚,塑造健康人格。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方法。哲学教育能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和道

德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他人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哲学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哲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要通过哲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只有在哲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哲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哲学学科的特点,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说教,不重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的哲学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问题,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不大。这两种现象都有偏颇性。学习哲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能动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专业知识的领域的创新教育,更重要的是哲学教学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学之中。这就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变传统的知识教育理念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以及探究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宏观把握问题的能力、驾驭学习和工作环境的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二)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体系,一般都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有些内容与中学政治课相重叠,要改革哲学教学内容,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材体系,要对哲学理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其时代性和开放性。在整合过程中要把哲学教材与哲学原著、中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史、社会学、社会问题和最新科学成果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教材与哲学原著的结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典作家理论精髓,深入把握哲学理论大厦的根基;哲学教材与中西方哲学史结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哲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哲学教材与自然科学史和科学最新成果结合,能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哲学教材与社会学和社会问题结合,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知识,进一步了解社会,为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认识水平。

(三)改革教学模式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能力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占领课余时间这块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第一,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讲座,运用哲学观点回答和分析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去延伸和补充第一课堂的内容,巩固第一课堂的效果。第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教片和演讲录像等,观后要运用哲学观点写出书面分析和评价文章,这样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逻辑思维素质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讨论会和演讲会,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辨别真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哲学理论加深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既能指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又能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现象。

(四)改革考试方法

哲学考试不是仅考哲学的基本要点,而是要通过考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哲学考试试卷中要在确保试题符合大纲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试题的难度和数量,增加主观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要尽可能地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方式;选择试题要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试出题要注意到题型设置、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信仰测试相结合;考核可以采用笔试和面试、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相互弥补测试中的缺陷;笔试、闭卷只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它不能测试出学生的应变能力;面试和开卷考试,它能够弥补前一种考试形式的不

养生哲学论文篇(9)

1 教育哲学的概念 

教育哲学的概念有很多也存在着歧义,但是如黄济先生所说的“大家公认的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王坤庆在其书中将教育哲学定义为:“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道德基本问题,或者将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在本文中笔者运用的是王坤庆对哲学的定义。 

2 教育哲学的特点 

第一,教育哲学具有实践性。所谓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服务,也要为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实践服务。因为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要受到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制约,所以也要为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服务。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教育生活。 

第二,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主要是因为教育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它既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也不会增加人们的认识,它的作用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认识框架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 

(二)教师 

1 教师的含义 

教师的含义有很多,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在本文中,笔者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其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2 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其他职业人员不可替代的。其主要的作用有: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生产者。人类的发展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和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并传授给下一代,以起到发展和延续社会的作用;同时教师整理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类科学文明成果的相互渗透,继续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文化思想。第二,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的推动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出许多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会参与社会物质生产,因此教师是以“生产生产者”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生产者的行列。此外,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兼顾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等任务,这样起到了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教育哲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而不是大众所理解的空洞的理论堆积、对教育实践毫无用处的学科。它对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育哲学的作用。 

二 教育哲学对教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地把握、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灵活机智应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新境界。教育智慧具有个体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智慧。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哲学,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价值选择与判断,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担负着传递知識、培养品德的重任。因此,其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递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哲学发挥作用。“教育哲学有助于教师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没有哲学思考的教师是一个盲目的教师,虽然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做的对与错、好与坏也无从判断”,而一名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的,不会出现任何盲目的行为,从而寻找教育的真谛。对教育真谛的追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展现。它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教”之幸福。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具有教育哲学的知识,具有哲学的素养,这样在师生关系中才会表现出对学生的“爱”。一个拥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教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同时对学生会一视同仁。哲学是“爱智慧”之学问,因此在哲学中充满了爱与智慧。一名拥有哲学素养的老师会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所谓正确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建立充满“爱”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热爱学生,在热爱学生的同时也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课下师生如同朋友。在这样充满爱的关系中,教师的教学效率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会学会对其他人也充满“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近些年教育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其兴起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一名专家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也应该具备出众的能力。广博的知识不仅包括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应该具备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名专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质疑、创新、反思并接受新知识,不断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其不断完整,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专家型教师之所以有以上行为,是因为其具有教育哲学的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不具有教育哲学的知识与素养,不会改变其专业知识结构,也不会进行反思,只会肤浅的认识知识,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全不会有任何发展。因此教育哲学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专业情谊的发展,而专业理想又是专业情谊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专业理想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包括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同样是教育哲学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一名具有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一定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样教师具有了正确专业理想,就保证了准确的精神支柱,因此会取得良好的专业发展。 

(四)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学目标都是在不断变化,教师上课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反思。教育哲学的知识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只有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正常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思考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而且还应该思考其背后问题如教育信念、教育追求等问题。教育哲学就是教师的一种反思生活,它在不断追问教育教学实践背后的问题,来挖掘事物的本质。一个具有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反思能力要强于没有哲学知识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可以触及到教育的根本,回到教育的最原点,来探寻教育的本质。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五)有利于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依据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所制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是具有哲学素养和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就会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发现在教學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同时,因自身具有哲学素养,从而会具有哲学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又会把握住教学的整体方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 教师所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全面的、正确的,也就实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具有教育哲学理论知识的教师有利于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 提升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职前培训对教育哲学的关注 

教师在入职前都要进行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但是,教育理论的培训主要是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理论,对于教育哲学的相关知识的关注相当少。这就使得即将入职的教师缺乏教育哲学相关知识,从而不利于其入职后的教学工作。因此在职前培训就要加强的教育哲学的关注,这样即将入职的教师就会拥有一定知识,有利于其入职后的发展。 

(二)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意识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相关的意识,其才会采取行动。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哲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并组织探讨,这样教师的哲学素养会慢慢地提升,同时自身想要提升教育哲学素养的意识也会加强。教师自身由被动的接受变为愿意为之,这样教师的教育素养会很快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主动地运用教育哲学的相关知识,促进教育教学的良好的发展。 

通过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多方面的采取策略,教师的哲学素质与素养的培养会被提上日程,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也会得到提高,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哲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其对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教育哲学这门学科,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会取得巨大的进步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珉,郎华儿.论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J].师资培训研究研究,2004(3). 

[2]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养生哲学论文篇(10)

[作者简介]李彦军(1979- ),男,内蒙古赤峰人,南京理工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元现代性境遇与文化强国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7200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78-02

一、技术哲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技术哲学是一门关于技术过程的根本观点和普遍规律的学问,侧重于对人类改造自然过程的总体性思考。作为独立学科分支的技术哲学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尽管相对于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而言它成型很迟,但随着技术要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技术哲学已经成为当今科技哲学研究范畴内发展迅速、较为活跃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技术哲学素养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目前还没有十分准确的、被学术界公认的定义。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技术哲学自身正处速发展之中,其研究内容正在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正在不断完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技术哲学素养的探究,以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审视技术哲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及功能价值,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哲学素养的体现。参照哲学素养的一般逻辑概念,技术哲学素养应理解为一定的技术哲学知识、技术哲学思维能力与技术哲学品格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体。而所谓工程类大学生的技术哲学素养,指的是工程类大学生的技术哲学素质和修养,即运用技术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去把握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从而能够在一定高度上观察技术现象,考虑技术问题,开展相关技术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对基本的技术哲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物质观、技术观,这是培育工程类大学生技术哲学素养的核心问题。二是高层次的理论思维能力与水平,主要表现为工程类大学生对技术发展过程应具有的高度抽象概括能力和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三是良好的技术道德操守,主要表现为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优精神的培养,以及面对现代科技提出的伦理问题。

二、培育工程类大学生技术哲学素养的现实意义

1.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高等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紧扣时代主题,按照现阶段国家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中外哲学家们对“哲学”一词的本意解释看,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毫无疑问,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从产生伊始就是要给人们以智慧,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一切。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分支,技术哲学从诞生之日起便对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不可小觑的巨大作用。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引导广大工程类大学生以技术哲学的观点考察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审视技术的社会价值与负面影响,以便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创造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2.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无论在体制和规模上,还是在质量和效益上,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培养造就拔尖人才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而造成这种窘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教育,还需要伦理道德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等非专业知识教育。因此,培育工程类大学生的技术哲学素养,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界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尝试,对于提高我国工程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我国科技人才的国际认可度,建设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工程类大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需求。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使用强大动力机的近代体系迅速建立起来,技术进步之迅速是史无前例的。工业社会的极度扩展以及向信息社会的快速过渡,对社会成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作为自身成长的现实需要,越来越多的工程类大学生已经在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包括哲学素养。而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工程类大学生在致力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有关专业学习、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一是广大工程类大学生在进行自身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面对前人积累下来的浩瀚科技知识,如何根据自身实际状况有取舍地加以消化吸收?二是在各门学科日益融合、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广大工程类大学生如何立足自身专业的学习,寻找切入点,尝试学术创新?三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广大工程类大学生如何正确地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真正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学以致用”?上述这些问题,恰恰是工程类大学生技术哲学素养培育过程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正是工程类大学生自身竞争力提高的过程。

三、培育工程类大学生技术哲学素养的路径选择

培育工程类大学生的技术哲学素养,必须结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受众的实际状况进行。在新形势下,工程类大学生的技术哲学素养培育工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开展基本的技术发展史教育,引导工程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史观。技术史、技术的历史学研究是构成整个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知识领域,是技术哲学的基础,技术哲学应当是技术史研究的总结和概括。人类的技术发展史浩淼博大,记载着涉及人类生存的材料、能源、信息三大物质基础领域的重大技术事件及其相互联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关于技术发生、技术发明、技术管理等的历史经验,当然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技术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与苦痛,以及理性的狂欢。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技术发展史上的许多技术发明家之所以能颇有建树,多有发明创造,这与他们深谙技术发展史、能够触类旁通有很大关系。因此,引导工程类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顾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的发展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对于扩大工程类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技术哲学素养很有帮助。一方面,开展客观的技术本身的演化史教育,帮助广大工程类大学生系统地了解技术本身的演化兴替过程,特别是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中主导技术以及以主导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群的更迭过程;另一方面,开展主体的技术概念的演化史、技术的认识史教育,帮助广大工程类大学生了解技术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了解相关的技术概念的生成、发展、演化与嬗变。

2.普及必要的技术哲学知识,培养工程类大学生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工程类大学生必备的技术哲学素养,是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创造性地开展专业学习和技术研发工作的重要前提。掌握系统化、理论化的技术哲学基本观点、概念和原理,是培养工程类大学生良好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有助于他们在完成大学学业后用科学的、正确的、优化的技术思维、技术方法、技术手段开展技术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服务社会文明进步,从而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哲学知识的掌握,不是对技术哲学概念、原理等死记硬背,不能把学习技术哲学变成死记一些脱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脱离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养成的哲学教条,而是通过对技术哲学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后进行独立思考,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内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内涵,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来学习技术哲学。因此,应引导广大工程类大学生通过对技术哲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哲学普及教育,广大工程类大学生可以使自己有一个善于获取技术知识、运用技术知识、更新技术知识的头脑,树立起立足实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思维方法,以及既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又能摆脱陈旧观念和僵化思想束缚的创新意识。

3.弘扬良好的技术哲学品格,塑造工程类大学生高尚的技术道德观念。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技术文明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却发现其自身也陷入自己挖掘的技术陷阱中。绝大多数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技术开发、技术管理、技术咨询与决策等相关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将工程类大学生技术哲学素养的培育纳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以外,还应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帮助他们把握技术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和良好的技术道德观念。具体而言,高校应积极引导工程类大学生学会用技术哲学的观点审视技术,将社会价值分析理论、社会公正理论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精神与一切技术活动、技术行为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正确把握技术活动的航向,努力使技术真正成为人类的福音,而不是灾难。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科技活动、科技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发工程类大学生对所处技术社会进行哲学反思,对技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积极的思考,帮助他们树立生存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抛弃技术至上主义、技术决定论等片面观点,用全面、辩证、系统的观点审视技术变革,以及技术变革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4.组织广泛的技术实践活动,提升工程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优意识。技术过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此同时,科学理论需要技术实践的验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创新人才就是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吴文俊、王选等那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创业人才,就是像创办高科技快速成长型企业的施正荣、邓中翰等那样,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创优人才,就是像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李斌、窦铁成等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成绩。”创新、创业、创优“三创”人才的共同之处,除了在于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都具有刻苦钻研与开拓创新精神外,还在于他们能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需求,在技术实践中开展学术研究与发明创造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育工程类大学生的技术哲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技术实践活动,在形式多样的技术活动中增知识、长才干。具体而言,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工程类大学生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同时通过组织工程类大学生进行企业岗位见习、参与科研训练与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使他们在广泛的技术实践活动中增强创新创业创优意识,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局面贡献聪明才智。

四、结语

培育工程类大学生的技术哲学素养,是在新时期加强工程类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提高工程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益探索。目前,此项工作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具体实施层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积极关注,做到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并重,切实为提高工程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养生哲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06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上述列举诸多问题之所以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哲学素养的严重缺乏,并进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以真正树立。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哲学素养及其价值

(一)哲学素养的含义

哲学可理解为“爱智”,因此可作为智慧之学,它不是一种选定的、专门的、功用的知识体系,而是对世界和人类的整体性、基础性、批判性的把握。正如哲学所言,智慧不等同于知识,知识可以为人们提供具体的答案,而哲学却不能提供一成不变的结论。各门科学给人们提供具体的知识和生存的技术,而哲学不但包括知识,又对知识等一切现存的事物进行反思、批判,从而把人们带入到一个更宽广、更深刻、更崇高的境界。

哲学素养则是通过哲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的一种内在于主体身上,通过语言与行为尤其是特定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哲学意识,是人的一种稳定的思维特质和内在潜质,包括内在于人身上的哲学精神、哲学品格和各种哲学能力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是哲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客体意义的评价及看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否,主要表现为是否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世界,对客观世界及人自身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有比较科学的看法。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明白了哲学与哲学素养的关系。所以,我们不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但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是离不开基本的哲学素养的。我们可以毫不危言耸听地说,一个人所拥有的哲学素养的深浅,足以反映一个人素质的高低,足以决定一个人思考理解的深度,更足以决定其人生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大学生哲学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1.加强哲学素养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人的哲学,这门哲学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中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熟悉并掌握其哲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正确认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哲学素养培育,更能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哲学与各门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科学需要哲学来作指导,哲学需要具体科学作基础。所以,只有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贯通、融合时,才能促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哲学知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哲学素养的提升又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具备一定哲学素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做出正确的分析,进而顺利解决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哲学素养不高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均为大众口中热称的“90后”,全球化和信息化造就了“90后”大学生的鲜明时代特征。“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明显时代特征,其中便有不少方面都是致使他们哲学素养不高的根本原因。

(一)哲学素养培养方式跟不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变化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主张多元化、追求多样化的伟大变革时代。新的成长生活环境铸就了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他们思想解放且活跃、创新意识强烈、知识获取量大、信息来源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思想偏激、逆反心理严重、忽视理论学习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目前的哲学素养教育理念和模式还仅仅只停留在重视党和国家强调的主旋律上,并没有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哲学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以及多样化更多地进行结合,我们的哲学教育也急需与时俱进。

(二)功利主义影响让大学生内部蔓延“哲学无用论”

当前,功利主义随着市场经济走人大学这座“象牙塔”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很多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把金钱和财富视作人生价值的衡量尺度,一味追求眼前的物化利益和享受。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哲学是虚幻的说教,学哲学不能带来实在的实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哲学打人了“冷宫”。“哲学无用论”在当代大学生中间开始逐渐蔓延且大有“燎原”之势。

(三)当代大学生对追求知识和寻求学习方法主次颠倒

当代大学生渴求知识、渴求成才,追求学习上的卓越,却普遍忽视了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自身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其实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确立等,都需要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而当代大学生却往往忽视科学方法论的掌握,常常囫囵吞枣、不求所以地从一切渠道汲取各种知识,学习根本不得方法。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哲学素养

(一)提高哲学教师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其实是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剖析的,一方面是学生如何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教授。要想让学生学得好,首先得需要教师教得好。教师的教授如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实现哲学教育的创新。实现哲学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以趣引思、以化启思、以论导思、以行激思。教师应当转变哲学教学的理念,不应当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更注重对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专业研究方面,教师首先要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以专业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大学生进行哲学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并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倡导、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唤醒、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加强当代大学生哲学素养培养方面,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活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其中关键在于激起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乏味的哲学知识。

(二)让学生更多机会走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