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6 20:21:05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1)

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连贯性,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新旧之间的联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其教学目标要求十分明确,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一般会通过与新闻传播机构的联合调研,确定相关职业与岗位所需能力结构,并将岗位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结构图转化为专业教学目标,以满足新闻传播一线需求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设计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并重,相互配合,共同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岗位能力服务。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虽然离不开相关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传授,但会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会涉及多学科的整合,而不是着眼于单一学科知识系统地讲授,主要是按照新闻传播岗位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而在新闻传播实习实训中,侧重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依据实际传播需求,进行整合处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为完成某一项实际或仿真的新闻传播任务,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的理解能力、角色的扮演能力以及任务的胜任能力,而在这类能力的运用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传播理论,提升传播素养。

二、教学方式:工学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与新闻传播行业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之间存在脱节,是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方式的一个主要弊端,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在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缺乏。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院校教师懂传播理论不熟悉新闻操作;聘用来自行业的教师,懂新闻操作不熟悉传播理论。虽然教育部和力推新闻传播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实行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加大力度逐步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结合,但是在人员互聘之后将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将学生新闻传播类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传播的实践实训结合起来,结合的效果主要看能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认识;能否让学生在看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后,提高他们学习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否让学生通过与新闻记者的接触,跳出校园学习的局限,增强对社会新闻传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体会新闻传播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否让学生在新闻传播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中,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他们新闻传播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责任心和新闻传播判断力;能够让学生借助实践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三、教学内容:项目导向

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大多按学科架构形成教学体系,按章节结构传授教学知识。此类教学内容主要注重的是知识理论的传授,而不利于学生新闻传播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参照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中的工作流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符合学生今后工作环境的项目,以项目为导向,重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开发,主要以新闻传播中产品与服务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学会完整的完成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开发,需要做到以新闻传播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参照点,确保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核心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技能;另外,需要为学生设计围绕项目运行的所需要的综合化教学情境,以保障项目的仿真度或者真实性。项目确立后,对于承担项目的小组,需要对学生的角色基于真实新闻传播岗位的不同进行分工,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任务、提出计划、组织实施、检验评估”等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展开项目实施。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新闻传播工作项目中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受教师的外部控制,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控制,学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行动,锻炼学生从多种可能性的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锻炼学生对新闻传播工作任务的结果预测预判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以项目为导向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新闻传播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与行动能力,特别是新闻传播行业最为看重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管理:加强反馈

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主要在于加强教学反馈工作。传统的新闻传播类教学,其教学反馈较多以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中在组建中,需要以教学反馈作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条件,认为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信息的反馈收集与传统理论讲授型有所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由于教学场所不固定于教师,有时甚至是在校外,因此,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得具有随机性,而这也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增派人员,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参照有关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来看,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分为三个阶段:实践活动开展前的教学策划信息搜集,实践活动开展中的教学开展信息搜集,实践活动结束后的教学总结信息搜集。而如果从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来分,又可以分为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行业新闻传播产品与服务的实际生产营销情况;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个人职业能力是否在实践性教学中有所提升。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2)

在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好新闻传播专业,业内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一、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进入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或“陪衬”的地位。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也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发展历史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而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短,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整个学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于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

2 师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低于财经类优势学科。财经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实践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和稳定的模式。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显得不足。从师资上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第一类师资虽然积累了一些中文的研究成果,但派不上用场,需要重新开始。第二类师资,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工作要求与高校差距很大,进入高校后,高校所要求的“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第三类师资由于毕业时间尚短,学术积累有待时日。这样一个师资队伍,在财经院校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势。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财经类的传统专业相比,各个环节还不够完善。许多还处在探索、修改过程中。

3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难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科研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报纸、期刊排版系统、激光照排机、印刷机、一定数量的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地位,一般学校都不肯花大本钱投入在非重点学科上,致使实验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多为重点学科淘汰下来的设备,不能与社会同步,使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上手慢。有的学校虽然设备能与社会同步,但种类不齐全,有些设备总量又不够,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难于获得重点项目的支持。一则,新闻传播专业确还不具备与学校优势学科相抗衡的总体实力。二则,即使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学校也担心报上去竞争不过其他的综合性大学,因而不如推荐经济类、管理类的学科更稳妥。这样,大额的经费往往都集中于优势学科,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奖励教学、科研、支持学科建设。而新闻传播专业,除了正常的办公经费以外,几乎得不到任何大额项目经费的支持,仅靠精神鼓励,缺少教学、科研的物质激励机制与手段。一方面,管理者面对捉襟见肘的有限经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虽然总体也在不断发展,但与优势学科相比,则相对落后。

5 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于优势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并不低,但就业的总体质量却不及财经类的专业。用人单位在个体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接受综合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财经类毕业生由于“师出正门”,因而许多人能够找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用人单位的不重视,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总体协议就业率低于前者。

二、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

1 设立经济新闻方向,变劣势为优势。财经类院校的强势在于经济学、管理学,若能利用这一优势,在新闻学专业设立经济新闻方向,这样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培养出特色人才。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回访和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许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首先是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类的报刊、杂志大量涌现,即使是综合类的报刊也有较大版面的经济栏目。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分别设有经济台、经济频道、经济栏目。网络媒体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内容。以前经济节目、栏目的编辑、记者大多是学经济的。虽然经济学的功底较好,但他们到媒体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熟悉编辑、记者的职业特点、工作流程及操作技能。而经济新阐专业的毕业生就省却了这个“见习期”,上手快,能够直接进入角色。在媒体,这两种人还可以取长补短,产生互补效应。从目前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只有少数毕业生能进入省级大媒体,多数毕业生只能在市级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或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这些单位机构小,人手少,需要毕业生来了就能上岗,独当一面,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再从就业市场来看,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经济学功底,又懂得新闻业务,在与综合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更有特色,更有专长,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样,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就变劣势为优势,走出了制约自己的瓶颈。事实上,各个专业类大学都在尝试这种办法,如青岛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新闻方向、有些体育大学设立了体育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都设立了经济新闻方向或经济新闻专业,已初步尝到了“甜头”。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重要内容还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这种尝试在专业类院校中还是少数,多数还在徘徊观望状态。

如何保障经济新闻方向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经济学的基础课必须由专业课教师“原汁原味”开足,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经济学的延伸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经济学的时代感和前沿问题的把握。新闻学的专业课也要作适当调整,如新闻评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可改成经济新闻评论、经济新闻采访、经济新闻写作,这样就把经济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避免了“两张皮”。在实践教学方面,尽量带学生到经济类的专业报刊或电台、电视台的经济台、经济栏目、经济节目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学业上的不足,从而回到学校以后更加努力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2 聘请业界人士做与课程有关的专题学术讲座。新闻传播专业,除了请这类专家做“一般性”的学术报告以外,还要请与各门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业内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这是由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决定的。如新闻评论课程,河北经贸大学就聘请了河北省著名新闻评论专家、河北省唯一韬奋奖的获得者、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储瑞耕先生做了关于新闻评论的专题讲座,由于是课程讲座,有的放矢,学生听了“解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等都要请名记者、名编辑做与课程联系紧密的专题学术讲座,其他专业课也是如此。甚至有些专业课的时段(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时段)还可以让媒体的从业人员去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与社会同步,消除“滞后效应”。

3 强化师资的专业技能。上文谈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分为三类,除从媒体调入高校的以外,其他两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致使许多教师在讲到“操作性”的问题时“心里没底”,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出台了:50岁以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教师,凡没有专业对口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都要到对口实际部门脱产工作锻炼半年以上。并把此项内容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分值。对教师的实践锻炼也要有具体要求,实践完毕要提交实践报告,并出具用人单位对本人工作的鉴定。学院也要对教师的实践进行不定期检查,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经过锻炼的教师,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感性认识增多了,讲课更有底更自如了,同时也为科研提供了一手资料。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3)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新闻理念、新闻意识,更要培养学生新闻实践能力和素养。这就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一定还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然需要实践基地作为支撑,让学生有一个锻炼和实习场所。通过实习实训一来可以发现现有专业教学的问题,为创新找到突破口。二来通过实习实训也能够让学生知道如何就业,应该有哪些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经验准备。对于社会而言,许多专业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价值。但专业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提升。发挥专业所长,适应社会发展,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价值的创造,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学生未来迅速进入角色、适应社会、发挥特长有直接可观的价值,这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要求。(二)对接行业人才需求。当下电子产业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这一变革,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已无法满足当下新媒体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要改变“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建设也是对接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新闻传播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师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就是不合格的产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十分必要。(三)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新闻传播行业涉及领域较多、关系较为复杂,对于尚无工作经验的专业学生来说,参与实习实践活动是他们接触行业的途径。但实习基地是否成熟,他们在实习场所的表现、感受却直接影响他们对本专业及行业的认同感,即对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接受、认可和践行。因此,实习基地对专业学生而言不只是一个接受锻炼的场所,更是磨练心智、心理形成的地方。在实践期间,大多数专业学生会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条件,在有效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以后的就业做铺垫和提供参考。可以说,专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走出理论课堂,走向实践应用,是完成从理论迈向现实的第一步。专业学生实习完成后,加深了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了解了社会的需要,认知自我、准确定位,又是一次认识的提升。

二、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4)

1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现状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地改变。媒体业发展至今,原有的对立性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竞争模式,实现了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也逐渐趋于复合化,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能力提升加以探究以使新闻专业人才能够符合媒体行业人才质量需求。在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现状调研中显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政策后,65%的被调查人员对媒介融合有大概的定义认知,而且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意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有6成调查者认为从业过程中受到了媒介融合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掌握新旧媒体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更多的青睐,同时与新媒体有关的岗位也要求员工不仅在媒体渠道,更要在传播内容上敢于创新,以好的媒体平台为依托,推出更加优质的传播内容。调查还显示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文字等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甚至大于跨学科的教学改革。

2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调查状况来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有着诸多的弊端和急需改进的地方:(1)现如今大学教育对新媒体及媒体融合方面的知识传播较少。(2)跨学科拓展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媒体融合的把握仍停留在“拓宽媒体渠道”方面,忽视了内容的深层次要求。

3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对策探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就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同时拓宽媒体渠道认知和加快媒体融合教育方式,双向提升。

3.1注重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

融合时代媒体行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其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包括充足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从多方面把握实际媒体渠道、媒体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传播实际效率。关于“复合型人才”的界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复合型人才为立体性的,不仅需要文笔出众,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能够准确及时地将内容传播出去[1];其二,复合型人才具有高能性,需要采集传播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制作成传播内容;其三,复合型人才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具备制作传播内容的素质,也需要确保内容的有效传播。例如在近年来的新闻领域中,“全能记者”非常受欢迎,还有一些“背囊记者”,在承担传播新闻信息责任的同时,还要背着移动工作站,采集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另外,“全能记者”不仅要熟练运用传播技术,还要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特点,如形态不同的信息、理念不同的信息等等,都要囊括多重知识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在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播,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让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向其他专业领域延伸,做到不同学科专业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也需要在教学的指导下拓展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行业要求。而我们提出的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到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就是让学生以一名从业人士的身份参与到学科学习和实践训练中[2]。项目教学就是将满足就业人员需求的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让愿意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项目运行规则展开活动,将传播学专业知识渗入到项目内容中,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项目空间中更好地学习,还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课程内容,从而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充分整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2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上也要注重教育模式的转型。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到媒体融合时代,但是,媒介融合落实到具体运作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媒介融合环境中,媒体的运行必然会产生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将媒体融合专业教育模式构建起来,以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前瞻性,从而有效指导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建议高校采用媒介融合专业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索,并根据本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构建起来。具体在运行中,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学的前三年,对学生进行跨媒体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获取经验。进入到第四年,就可以对学生从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进行专业培养。此时,学生就会从专业的角度把握传播内容,过程中与其他的媒体形式充分融合,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具备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重点把握内容的专业能力。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对不同形式的媒介都要充分了解,在平台上采用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再加以符合传播性的内容,将新闻传播中媒体障碍打破,这样传播内容得以突出,才能做到双向媒体融合。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在进行信息传播中,就要能够根据新闻传播需求采用相应的媒体形式,重点把握传播内容;学校在对新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并尝试着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此教育方向下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要求。

作者:方珍珍 许怡岚 孙波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5)

abstracta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re applied disciplines tha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tudies as well as of humanities, gre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actual things.

key word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of bright people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和产业和广告业呈几何级数飞跃 发展 ,传媒事业、广告产业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大为增加。在这种背景下,

三 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首先,在师资建设、培养和管理上,我院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组织教师在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采取各种方式获得业界工作经验。WwW.133229.COm目前新闻、广告 教育 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老师真正涉足于新闻、广告业而具备实际操作的经验,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从事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书本理论到书本理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也无多少实践经验,实践的课程过少,也非常单一。而新闻和广告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行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读者、客户、鲜活的市场,必须具有丰富的实操能力和客户经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具备一支掌握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院送出多位老师参加高校和行业举办的短期培训,多位老师取得了全国广告学人才、新闻学专项能力培训的结业证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专业教学师资结构中的短腿问题。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教学设备固然重要,但设备不足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加大 经济 投入解决,而教师队伍的解决却需要实施中长期的建设战略。目前,我院新闻传播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大量从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中挑选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则希望直接从业界适当引进高层次精英人才或者自己培养现有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业人员的加盟可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作用。在学校支持下,我院今年聘任了多位行业资深人士为特聘教授,并准备继续在这方面加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6)

abstracta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re applied disciplines tha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tudies as well as of humanities, gre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actual things.

key word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of bright people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和产业和广告业呈几何级数飞跃 发展 ,传媒事业、广告产业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大为增加。在这种背景下,

三 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首先,在师资建设、培养和管理上,我院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组织教师在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采取各种方式获得业界工作经验。目前新闻、广告 教育 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老师真正涉足于新闻、广告业而具备实际操作的经验,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从事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书本理论到书本理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也无多少实践经验,实践的课程过少,也非常单一。而新闻和广告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行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读者、客户、鲜活的市场,必须具有丰富的实操能力和客户经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具备一支掌握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院送出多位老师参加高校和行业举办的短期培训,多位老师取得了全国广告学人才、新闻学专项能力培训的结业证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专业教学师资结构中的短腿问题。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教学设备固然重要,但设备不足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加大 经济 投入解决,而教师队伍的解决却需要实施中长期的建设战略。目前,我院新闻传播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大量从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中挑选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则希望直接从业界适当引进高层次精英人才或者自己培养现有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业人员的加盟可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作用。在学校支持下,我院今年聘任了多位行业资深人士为特聘教授,并准备继续在这方面加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7)

面对新世纪、面对新传媒技术、面对信息网络时代,我国传播学界对信息技术和新闻与传播类专业教育二者之间的探讨日渐多起来。但综观这些论述,一个明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信息技术仅仅定位成提高新闻与传播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工具;把它仅仅看成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比如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教学等,也就是主张信息技术和教学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种定位是比较低层次的,直接导致信息技术的工具化、边缘化倾向,使新闻与传播类专业教育界不能充分认识和释放信息技术的巨大潜能。因此,将信息技术提升到与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显然这种整合将突破学科教学的局限,而深入到学科管理、学科资源和学科教育教学环境等各个层面与各个环节。目前这种研究和探索在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是一种有益尝试。将社会资源引入到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培养中来,在国内高校专业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先例。但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将它进行收集、分析、综合,并提炼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工作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

主要研究问题

2002年9月8日,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一百周年上的讲话》指出,要“进行教育创新……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这段讲话,为当代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探索工科特色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是要研究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如何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整合优良的社会资源,结合工科院校自身的优势,来改造新闻传播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办新闻传播专业的新型之路。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主要有:

现代信息技术的性质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运用的现状趋向;

大开放格局下,社会资源可供选择的类型、方式及成本效益;

我国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工科院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设计、试行并完善信息社会条件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我国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自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创立以来,其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呈现出“四个为主”的鲜明特点,即办学主体以综合性院校为主,教学内容以新闻理论为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专业面向以报刊、电台等传统媒体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一批工科性高校也纷纷开设该类专业,今年,我院也开始招收新闻学专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工科院校如何办新闻传播学专业,就成了当前高校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据调查,综合性院校的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已有许多不协调的“音符”。工科院校办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如果继续走综合性院校的道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将使自己丧失特点与优势,而且在起步阶段就会落后于时代。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同时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探索工科特色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高举“创新”这一时代主旋律,紧紧抓住工科院校办文科专业如何办出自己特色这样一个工科高教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探寻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大开放格局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的经验教训也必将为当前高教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探索工科特色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系统整合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培养计划,在工科院校突出工程与实践特色,并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是顺应时代对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这种系统化的研究尚不多见。支撑性理论主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社会资源系统理论、传播理论。

将信息技术系统整合到专业培养中去,形成新型教学培养模式。信息技术一日千里,在教育应用中也即如此,在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重点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技术与工程的思想教育、系统化教育,使培养方案优化,人才社会实用化、能力全面化。

将社会资源引入培养方案之中,使学生更接近实际、接近社会,缩短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的人才与设备资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服务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改造传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开放式社会化教育与培养,学生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事实证明,只有在工科院校采用新型的培养模式,才能完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探索工科特色的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满足现代信息与社会人才需求条件下的要求。(注:本文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2004年10月。

3.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约翰・V・帕夫利克[美]著,张军芳译:《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

5.戴元光:《传媒 传播 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6.申凡、余奇敏:《新世纪呼唤文理渗透的新闻传播人才――简析理工为主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7.沈正赋:《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办学模式与特色刍议》,《今传媒》,2005(12)。

8.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 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 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 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 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 年10 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 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 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 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 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 个,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 个,广告学专业232 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 个,传播学专业24 个,在校生规模有15 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 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 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 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 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 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 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 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 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 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 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 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几年高校新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 各类专业院校也在大力拓展专业面, 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办学已经打破本专业与综合类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专业院校都在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办学渠道。财经类院校也开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 设计培养具有财经类学生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开始了跨大学科设置新专业的尝试,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财经媒体、财经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有生命力,其制造出的“产品”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接受。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远远高于所开设专业本身。

二、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新闻的学生反而没有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媒体工作,新闻学博士不会写通讯等等, 这是目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本质可能在于我们的新闻教育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到底将来做什么, 这些院校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教材选择综合类重点高校的教材, 与财经类各专业毫无关联,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一般来说, 正确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往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个目的进行教材的组织, 教师的训练,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而现在的财经新闻教育是基本没有目的, 学生所用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因此,也就造成财经新闻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上也缺乏明确性。

2.教师的实践机会少。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 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 这句话足以说明实践经历的重要。然而当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越来越严格, 如果一个学期没有教学任务, 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需要, 学校对教师的科研量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再一方面,因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 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论文网 LunWenData.Com]

3.高水平教师引进难。教师学历门槛抬高, 加大了高校从媒体一线引进人才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待遇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差距缩小, 一批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多仅有本科学历。他们加盟新闻院系,对学生来说是福音,但学校从提高教师队伍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考虑,宁可进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历的博士,甚至是与新闻传播学科不沾边的博士。所以,财经类新闻院系从媒体一线引进教师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办好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主要原因, 目前要改变这样的状态, 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想把这个专业真正办好办成,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专业师资问题。这里所说的“师资”,是融合型的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这类师资应该是既懂经济学理论, 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师资,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但这个问题还必须加以解决。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应该是:第一,选派教师到财经新闻媒体挂职工作, 特别要注意从应用经济学的专业师资中选派有一定新闻工作基础的优秀骨干教师。第二,财经院校要加大从财经新闻媒体引进教师的工作力度。第三,将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举办课程讲座, 或是有选择地安排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承当专业课教学, 这样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第四,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引导。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五,选派新闻学教师到国外名校作访问学者,在进修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水平等等。

三、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

1.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将财经类的课程置于“前在”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各类大众传媒所扮演的角色越发具体。这就需要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培养出带有浓厚本专业色彩的新闻工作者, 以满足财经专业传媒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为了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经济学基础, 又懂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开设新闻专业课程之前,开设有关经济学的相关课程, 打好经济学学科基础, 以引领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从事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工作。

2.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多是照抄照搬新闻传播学类名牌院校的传统模式,缺少个性。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 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 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反映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报道, 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 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做深刻剖析的新闻工作者。因此,财经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专业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除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外,重点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经济学主干课程的学习指导, 进而提高他们用经济学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3.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财经新闻媒体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经济又懂新闻,既懂得WTO 法则又懂传媒市场规律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有专家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 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播与制作于一身,一人顶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建设, 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模式,开辟一条典型而又独特的应用经济学+新闻教育的办学路径。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外延,那就是“复合型的人才,国际性的眼光”。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眼光。[论*文*网]

参考文献:

1.何天云:“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载《新闻界》2006 年第6 期。

2.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3 年第1 期。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9)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媒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各高校也纷纷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目前,全国400多高校设置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等新闻传播类专业近600个,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高校的快速扩招及传统媒体需求的减缓,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正面临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企业在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题地位突显。,随着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大多数企业设置企业文化专职部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品牌策划、企业内刊、网站建设等等,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作出适度调整。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要立足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按照企业设置岗位的职能及岗位技能要求,突出职教特色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及动手能力,以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对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二、高职层次新闻传播教育应偏向传播学

正确区分传播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教育部现在的学科目录:一级学科是“新闻学与传播学”;二级学科是两个“新闻学、传播学”;三级学科只有新闻学下列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学、广告学”,传播学下未列有分支专业。在信息化社会中,一切领域都迫切需要信息和传播的专才。为此,培养大批信息和传播的“通才”,就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和方向

高职层次新闻传播教育应偏向本文由收集整理传播学。随着新闻主媒介对新闻传播人才要求的提高以及企业、社区、社团等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增大,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这一新形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技能要求,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途径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偏向传播学方向,按照企业岗位技能模块和技能要求,设置品牌策划、信息传播、cis系统等课程,并结合职业院校特色,侧重于岗位实操及技能培养。在人才培养途径方面,加大企业岗位实践力度,把课堂搬进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参与到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来,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

高职院校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应贴近社会大媒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涵盖了新闻出版、报刊杂志、广播影视、广告印刷、网络传播等各类文化产业。

信息传播是任何企业、社团组织维持正常运转、建构单位形象、扩大自身知名度,拓展业务范围的关键策略,信息传播已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重视。特别是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深入推动,综合信息的准确、快速、全面传播在公司中的经济价值体现得日益突出,企业纷纷设立专职岗位甚至专职部门,负责企业信息、传播,对综合信息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信息生产机制,同时也引起了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调整,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不再把培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方向,而是培养一种泛媒体人才,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三、高职院校新闻播传类专业设置应坚持“大传播”为方向

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原则意见》,明确提出专业的设置与划分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体现三个原则: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适应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宽窄并存”;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鼓励不同院校对同一名称的专业设置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这三个原则,从宏观上给各个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2004年10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新闻传播专业类归在“艺术设计传媒类”,其中,新闻传播类设置的专业有10个。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67 艺术设计传媒大类

6703 广播影视类

670301 广播电视技术

670302 摄影摄像技术

670303 音像技术

670304 影视多媒体技术

670305 影视动画

670306 影视广告

670307 主持与播音

670308 新闻采编与制作

670309 电视节目制作

670310 电视制片管理

从以上10个专业可以看出,侧重传播学方向,侧重技术、技能的培养,符号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目标。

参考2008至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涵盖面集中在新闻出版、网络传播、广播影视、广告等行业,数码音像、印刷及会展行业则相对薄弱;新闻传播类专业名单呈增加趋势,2008年14个,其中新增设的专业有2个,2009年有15个,2010年有25个,其中新增设的专业有7个,2011年有35个,其中新增设的专业(*标注)有4个。

2011年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新闻传播类专业和新增设的专业(*标注)如下。

90117 广告媒体开发

590123 网络数字媒体

590155 网络营销

590222 数字媒体技术

610408 电子出版技术

610409 版面编辑与校对

610410 出版信息管理

610411 出版与电脑编辑技术

610413 数字印刷技术

610414 数字出版

610415 数字媒体设备管理*

620307 商务信息管理

620406 广告经营与管理

640107 会展策划与管理

640109 旅游传媒*

650209 电子政务

660151 文化艺术管理

660153 文化创意与策划*

670116 广告与会展

670137 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

670311 新闻与传播

670312 信息传播与策划

670313 传媒策划与管理

670314 现代传播

670315 影视灯光艺术

670316 网络新闻与编辑

6703017 舞台影视技术

670318 数字传媒艺术

670320 影视编导*

670330 电视摄像

670331 摄影

670332 作曲技术

670334 录音技术与艺术

670335 媒体营销技术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几年高校新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专业院校也在大力拓展专业面,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办学已经打破本专业与综合类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专业院校都在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办学渠道。财经类院校也开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设计培养具有财经类学生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开始了跨大学科设置新专业的尝试,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财经媒体、财经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有生命力,其制造出的“产品”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接受。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远远高于所开设专业本身。

二、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新闻的学生反而没有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媒体工作,新闻学博士不会写通讯等等,这是目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本质可能在于我们的新闻教育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到底将来做什么,这些院校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教材选择综合类重点高校的教材,与财经类各专业毫无关联,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一般来说,正确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往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个目的进行教材的组织,教师的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而现在的财经新闻教育是基本没有目的,学生所用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因此,也就造成财经新闻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上也缺乏明确性。

2.教师的实践机会少。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这句话足以说明实践经历的重要。然而当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越来越严格,如果一个学期没有教学任务,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科研量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再一方面,因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3.高水平教师引进难。教师学历门槛抬高,加大了高校从媒体一线引进人才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待遇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差距缩小,一批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多仅有本科学历。他们加盟新闻院系,对学生来说是福音,但学校从提高教师队伍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考虑,宁可进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历的博士,甚至是与新闻传播学科不沾边的博士。所以,财经类新闻院系从媒体一线引进教师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办好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主要原因,目前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想把这个专业真正办好办成,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专业师资问题。这里所说的“师资”,是融合型的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这类师资应该是既懂经济学理论,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师资,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但这个问题还必须加以解决。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应该是:第一,选派教师到财经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特别要注意从应用经济学的专业师资中选派有一定新闻工作基础的优秀骨干教师。第二,财经院校要加大从财经新闻媒体引进教师的工作力度。第三,将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举办课程讲座,或是有选择地安排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承当专业课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第四,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引导。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五,选派新闻学教师到国外名校作访问学者,在进修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水平等等。

三、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

1.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将财经类的课程置于“前在”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类大众传媒所扮演的角色越发具体。这就需要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带有浓厚本专业色彩的新闻工作者,以满足财经专业传媒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为了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经济学基础,又懂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开设新闻专业课程之前,开设有关经济学的相关课程,打好经济学学科基础,以引领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从事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工作。

2.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多是照抄照搬新闻传播学类名牌院校的传统模式,缺少个性。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反映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报道,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做深刻剖析的新闻工作者。因此,财经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专业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除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外,重点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经济学主干课程的学习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用经济学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3.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财经新闻媒体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经济又懂新闻,既懂得WTO法则又懂传媒市场规律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有专家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播与制作于一身,一人顶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建设,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模式,开辟一条典型而又独特的应用经济学+新闻教育的办学路径。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外延,那就是“复合型的人才,国际性的眼光”。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眼光。

参考文献:

1.何天云:“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载《新闻界》2006年第6期。

2.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篇(11)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几年高校新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专业院校也在大力拓展专业面,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办学已经打破本专业与综合类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专业院校都在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办学渠道。财经类院校也开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设计培养具有财经类学生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开始了跨大学科设置新专业的尝试,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财经媒体、财经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有生命力,其制造出的“产品”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接受。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远远高于所开设专业本身。

二、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新闻的学生反而没有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媒体工作,新闻学博士不会写通讯等等,这是目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本质可能在于我们的新闻教育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到底将来做什么,这些院校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教材选择综合类重点高校的教材,与财经类各专业毫无关联,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一般来说,正确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往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个目的进行教材的组织,教师的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而现在的财经新闻教育是基本没有目的,学生所用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因此,也就造成财经新闻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上也缺乏明确性。

2.教师的实践机会少。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这句话足以说明实践经历的重要。然而当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越来越严格,如果一个学期没有教学任务,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科研量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再一方面,因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3.高水平教师引进难。教师学历门槛抬高,加大了高校从媒体一线引进人才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待遇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差距缩小,一批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多仅有本科学历。他们加盟新闻院系,对学生来说是福音,但学校从提高教师队伍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考虑,宁可进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历的博士,甚至是与新闻传播学科不沾边的博士。所以,财经类新闻院系从媒体一线引进教师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办好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主要原因,目前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想把这个专业真正办好办成,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专业师资问题。这里所说的“师资”,是融合型的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这类师资应该是既懂经济学理论,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师资,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但这个问题还必须加以解决。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应该是:第一,选派教师到财经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特别要注意从应用经济学的专业师资中选派有一定新闻工作基础的优秀骨干教师。第二,财经院校要加大从财经新闻媒体引进教师的工作力度。第三,将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举办课程讲座,或是有选择地安排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承当专业课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第四,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引导。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五,选派新闻学教师到国外名校作访问学者,在进修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水平等等。

三、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

1.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将财经类的课程置于“前在”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类大众传媒所扮演的角色越发具体。这就需要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带有浓厚本专业色彩的新闻工作者,以满足财经专业传媒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为了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经济学基础,又懂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开设新闻专业课程之前,开设有关经济学的相关课程,打好经济学学科基础,以引领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从事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工作。

2.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多是照抄照搬新闻传播学类名牌院校的传统模式,缺少个性。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反映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报道,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做深刻剖析的新闻工作者。因此,财经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专业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除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外,重点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经济学主干课程的学习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用经济学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3.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财经新闻媒体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经济又懂新闻,既懂得WTO法则又懂传媒市场规律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有专家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播与制作于一身,一人顶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建设,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模式,开辟一条典型而又独特的应用经济学+新闻教育的办学路径。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外延,那就是“复合型的人才,国际性的眼光”。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眼光。

参考文献:

1.何天云:“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载《新闻界》2006年第6期。

2.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