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9 01:43:29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1)

一、前言

同望WCOST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集编制估算、概预算、招投标报价及工程量清单等工作于一体的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因其方便的多用户管理、直观的操作方式、快捷的定额项目选取与输入功能、丰富的计算基数和多种计算手段,方便的补充定额编制等功能,近年来在我国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单位和机构得以广泛应用。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系(下文简称“我系”)在刚建立时就将同望造价软件的操作和学习列入实训教学计划中,将其作为高职高专的公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将学习的造价编制等理论知识融会运用于软件中,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行业先进水平接轨,在上岗时能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

二、 我系近两年同望造价实训课程开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展情况

三年制工程造价专业总体教学计划中同望造价软件实训课程共占了二十四课时,均安排在第五学期,且教学和实践操作全部在我系实训机房完成。在02、03级实训教学中,我们就将同望公司编写的《同望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用户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作为实训指导书,该书对于刚接触软件的学生来说直观易懂。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重点在如何编制造价文件上。根据《手册》的说明及实际要求,我们将如何编制造价文件总结成为十大步骤:

在其中贯穿一个预算编制实例讲解,让学生上机反复操作练习,逐步掌握每一个步骤。

在实训课程中,学生对操作造价软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肯学好问。因为系机房能满足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进行操作的要求,并在实训最后一个课时安排了一个实例的操作考核并评分。考核表明学生通过二十四个课时的同望软件实训,基本都能独立操作完成一个简单的造价文件的编制,并得出工程总造价。

2.存在的问题

通过两个年级同望软件实训的教学,我们发现虽然在实训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拓性,但达到让学生灵活运用软件,编制预算文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一,实训课程每年级仅二十四个课时,学生操作需占很大一部分时间,实训教师根据《手册》讲授,往往只能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不能从概预算编制的理论和原理上进一步加以引导,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其二,实训中安排的实例较少。实际编制造价文件中根据实际情况有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实训课程中已有的实例虽具有代表性,但仅只让学生照搬该实例模式,若换一种形式出题或遇到其它实际情况,学生将会觉得下手操作困难。

其三,因同望软件是一个专业性的商业软件,购买费用较高,学生课后练习只能到实训机房,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同望造价软件实训的改革

针对于前两年同望造价实训课程取得的效果及仍存在的问题,我系在04、05级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准备在06级教学中不断完善实行。

1.编制了适用实训教学的实训指导书。2005年暑假,我系几位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及实训教师通过总结前两年同望实训教学中的经验,并结合社会及专业要求,重新编写了一本《同望公路造价软件实训指导书》,作为学生使用的实训教材。该书在原《手册》的基础上,更加精炼易懂,且增加了四个分项工程实例,分别是土石方工程、盖板涵工程、路面工程和补充定额的编制,能使学生在编制练习中体会不同工程的编制过程及注意事项,从而熟能生巧,更进一步巩固操作方法。

2.将同望软件实训与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实训相结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在05、06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实训,该门实训课中有大量的概预算编制实例,要求学生在实训室中查相关资料和定额手工编制概预算,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编制两个角度,掌握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原理。在概预算编制实训课程中,我们同时安排了同望软件实训课程,让学生在一定编制理论的基础上,学习软件操作,从而能更好地将编制原理和软件操作灵活运用,且要求概预算编制实训中的每个实例手工编制完成后均需再输入同望软件编制,实际增加了同望软件实训的课时,学生从中对比手工编制和软件编制两种方法的差别和结果的差异,从中明白概预算编制不会有完全标准的结果,由于编制人员、编制方法、编制过程的不同都将造成的结果的差异。如此反复练习,从而达到熟练编制造价文件要求。

3.普及同望造价软件学习版。由于同望软件购价较贵,学生难以承受,我系和同望公司联系,购买了专供实训教学用的学习版软件,并多次请同望公司的专业人员来到实训课堂针对操作的实际问题指导答疑。学习版软件由一名实训教师管理,可为自己有电脑的学生安装并在课余时间指导,方便了学生课余时间练习和各种设计的完成。

4.要求毕业设计用软件操作完成。05、06级的毕业设计是根据实际工程图纸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预算,要求设计预算用同望软件编制。此时,具体的分项工程项目均需由学生自己根据图纸的理解确定和选择,对学生掌握软件的运用要求更高。让公路造价专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时能将同望软件的操作和运用成为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具专业水准和社会竞争力。

四、结束语

随着公路工程的日新月益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造价这一专业在公路工程实施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使用自动化的软件快速、准确编制造价文件必将成为行业的趋势。因此,如何使高职高专公路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掌握公路工程造价的基本技能,灵活运用造价软件,适应社会的竞争和需要,将一直是我们造价实训课程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2)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3)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4)

2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

通过调研、走访、学习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托财经类院校在经济、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总的建设方案指导思想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配置与建设、实训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和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课程关系、夯实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践体系建设。为保证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质量,构建质量保障与反馈体系,总体建设结构如图1所示。

3课程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1)梳理课程关系。通过划分课程群,梳理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和制定大纲,确保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知识衔接合理,保障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避免知识点缺乏或知识点重复,以及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

(2)夯实课程内容。通过梳理好的课程关系,筛选课程内容,保障课堂内容充实。为增强对课内内容的巩固,在课外开展“软件工程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以及认证类课程等作为补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软件开发素质。

(3)教学方法建设。按课程群划分,组织同类课程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现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精炼教案内容。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激情为出发点,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实训课程的作用,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4)课程教材建设。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目前采用“内编外引”的方式,做好教材的自编与挑选工作。在软件工程类课程中的教材都要求是重点教材,规划教材或原版外文类教材,选择质量高、特色鲜明的教材。

(5)实践体系建设。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与课程群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训练课程划分五个层次,分别为基本训练、基础理论训练、专业训练、工程训练和创新训练。使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由浅入深,程序规模由小到大,开发队伍由个体到团队。实训环节中还考虑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充分结合,共同设计和建设课程群中的实训项目。

4解决的关键问题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改革;分阶段课程;工程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在国内1900多所普通高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40所左右的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几乎包含了SWEBOK的全部领域。在教学中为了教学课时的安排和突出重点,通常是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为主,再加上各种条件的限制,较多地强调理论学习,所讲授知识相对当前的新技术来讲有些滞后,虽然也有一定的实践相配合,但实践与当前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再加上由于软件工程的优势在训练学生的小型项目上体现不充分,学生普遍认为软件工程就是画画图,学与没学差别不大,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使得软件方向的学生只重视编码,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重视不够,建模方法使用混乱,文档不规范,影响了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能力相差较大。这些暴露出的问题说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结果不令人满意,教与学的付出和收获没有成正比,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此外,随着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软件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丰富,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改变这一现状,适应技术的发展,对现行的“软件工程”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以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为课程目标

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大部分院校通常会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仅局限于应用型人才是不够的,这是由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即它是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工程特色,与应用领域结合紧密)决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工程型应用人才。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应具备软件工程师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软件工程”来说,课程目标应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促进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调整课程结构,不断强化工程能力

现行软件工程课通常是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进行教学,在内容上,以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为主,辅以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项目管理的一般知识;在方法上,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均有;课程安排,通常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课时通常较其他专业课程多,配套的实践课通常是与理论在同一学期完成,课时较理论课时少,题目一般较简单。在保留现行课程教学优点的基础上,主要从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工程实践、规范文档三个方面进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

3.1调整课程结构,延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这里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不是要打乱软件生命周期,而是增大课程的时空跨度,将原来在一学期内开设的课程扩展为两个学期的课程,增加案例教学与实践训练题目的综合度,进一步充实课程内容,通过连续性教学的刺激,使工程的意识和方法得到正强化。从而在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具体措施是:将现行课程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阶段,基础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主,高级阶段以实践为主,适当补充理论,两个阶段之间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课程基础阶段的内容是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目的是让学生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内容、结构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课时数可以在50~60学时之间。理论讲授以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为主,注意小案例的运用,配套实践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包括对Visio或者Rose等工具的使用。课程基础阶段应尽量早地开始,可以在第四或第五学期,这个时候程序设计课、数据结构等重要前驱课程都已经开过了;更重要的是,在其后的其他课程学习中,特别是实践环节,很多时候都要用到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强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工程意识。

课程的提高阶段主要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实践训练,仍然是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以较综合的贴近实际的软件项目进行训练,包括完整的软件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强化训练中,把软件工程课的基础知识与包括软件程序设计技术、项目管理、数据库、软件测试等各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文档和程序系统为手段,提高工程能力,形成一定的工程素质。提高阶段课程应稍后一些,可以在第七学期,以学生课外完成为主,课堂上主要是答疑性指导,课时数可以在40左右,在实验室进行。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比如较新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开发方法和CMM的实施等。

在进行课程结构调整时,必须注意两个阶段的连续性,否则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后果。注意到在两个阶段课程之间的长达两三个学期的时段,因此必须有相应的课程安排与之配合,这就是知识与能力不断线原则。课程安排可以是在其他课程的实验里面规定使用基础阶段所讲授的内容,也可以是单独的课外实践,一定要保证正强化。

3.2加强工程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是当前毕业生的一个软肋,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造成当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低潮”。只有从低年级开始大力加强以“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为代表的实践环节,提高能力,才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这里以课程提高阶段的实践进行说明。

课程提高阶段的实践训练是整个课程的总结,课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综合实践,因此,在进行实践训练安排时,训练形式、内容、要求等都很重要,用于训练的项目要有一定的规模和综合度。

实践训练在一学期之内完成,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组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按软件生命周期分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也可再分为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与改进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要进行验收,验收时尽量推行学生论讲,最后阶段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对每一阶段都要严格要求。

实践训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与改进,其中,可以需求分析与详细设计为重点。方法上应以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为主。除编码外,每一内容都应有相应的文档训练,而且对文档应严格要求,在小组完成项目后,应该有一个总结报告。根据专业的特色和条件,训练的项目最好与某些应用领域相结合,这样能使训练更接近实际。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此外,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中小IT企业的方法和管理,可以建议学生在详细设计和编码阶段写程序员日志(或叫开发日志),提前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

软件测试对软件环境和师资条件要求较高,有条件时可以使用WinRunner、QTP等软件进行训练,条件不具备时,可以使用JUnit等进行单元测试训练。

在学生负担不重而且有相应的条件时,可以按照CMM2实施,从中抽取初五个关键过程: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与监控、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对其加以改造或者适当降低要求进行训练。

3.3文档的规范化引导

软件工程的文档编写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好多学生都认为太麻烦,这是因为他们对文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整个“软件工程”课程中都要强调并加强引导,在各个验收阶段要严格要求。

软件文档的标准本身对师生来说就是一个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跟IT业界是有距离的。很多主流的文档格式或者说模版,比如CMM标准的文档,如果没有跟企业合作的话,是很难了解或拿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照国标GB-85系列来进行。

实际上,对学生的文档规范性引导,并不是一定要有了最新的业界标准文档格式才能进行,因为格式这个东西很容易学会,关键是要训练学生常规的编写经验,培养文档意识,把文档作为验收的内容和阶段结束的标志。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详细地给学生讲解怎么写文档,需要注意些什么,在验收后一定要对学生的文档进行点评,对典型问题要注重回头看,教师要用自己的严谨、负责的态度感染学生,突出文档规范的重要性。

4结束语

“软件工程”课程自身的综合性以及在软件工程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对“软件工程”课程必须以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单纯地以“软件工程”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内容,而是综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多个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加强文档训练,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度,稳步推进,才能有效改进目前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6)

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学完一学期系列课程之后,通常就进入到综合实训阶段。在该阶段,实训老师根据学生所学的主干课程下达一些软件项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完成这些项目。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和测试能力。但由于软件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项目的分析、设计、编码、运行维护,采用上述形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的应用能力,特别软件企业中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1]。如何让学生进入企业后尽快的适应企业岗位?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岗位的重要性。为此我们采用了“软件工厂”[2]综合实训模式。这种实训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软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软件工程的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成员沟通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岗位奠定基础。

1“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内涵

“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就是实训教师和聘请的软件企业专家按照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岗位要求,把学生置身于模拟职场的实训环境之中,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完成软件项目的一种实训模式。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就可以安排4周的课程综合实训,到学生作毕业设计,可以安排8周的毕业设计综合实训。学生在“软件工厂”中可以感受到规范的项目开发流程,积累了项目开发和团队合作经验,学生毕业后很容易实现跟企业的无缝对接。

2“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的特点

2.1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在“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中,学生以“做”为主。软件项目任务下达后,学生就开始在“做”中学,在“做”中训练技能,在“做”中积累经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2.2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实训教师和软件企业专家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现代实用技术市场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教学,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加上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加强了学生和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零距离”上岗奠定了基础。

2.3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职业性

“软件工厂”是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岗位要求设置的,“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体现了职业性。学生在项目团队中担任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程序员、测试员等,并且在开发不同项目时,让学生轮换角色,这样学生对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一个项目由多人组成,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为他们以后尽快适应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全面而重要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的实施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从专业课程开始的第一个学期一直到学生做毕业设计,都采用了“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1遴选“软件工厂”项目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遴选了一系列软件项目(如图1所示)。根据学生的开发能力,项目难易程度和要求应有所区别。在学生刚学专业课程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知识技能有限,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难度和规模较小的模拟项目,项目分析和设计结果由“总经理”给出,学生只需负责项目的编码、测试和技术支持工作。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除负责上述工作外,还参与项目的分析和设计工作。直到最后,学生参与开发行业的实际项目。

3.2开办“软件工厂”,组建员工队伍

以班为单位,创建一个与真实软件企业环境相似的虚拟软件工厂,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位学生担任不同的项目开发职务。具体的职务安排按照软件企业的岗位去设置。图2提供了一个“软件工厂”简单的岗位设置情况。

总经理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承担,负责各个项目组的协调工作;要求项目组的成员服从项目经理的安排,各司其职,团结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项目。

项目经理由学生担任,负责一个具体项目的管理工作,组建项目团队并分配成员任务,保证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系统分析师由学生承担,负责与客户进行沟通、项目需求的提取和项目设计。

程序员由学生承担,负责项目的编码。

测试员由学生承担,负责项目的测试。

技术支持员由学生承担,负责项目的技术培训和安装维护。

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需要让学生承担多个项目角色,如项目经理同时承担系统分析师,程序员同时承担技术支持人员。更换项目时实行角色轮换制,如这个项目担任程序员,下一个项目担任项目经理,以便让学生熟悉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3.3制定“软件工厂”的规章制度

根据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职责,“总经理”和“员工(学生)”共同制定“软件工厂”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软件工厂”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如:“员工”必须忠于职守;讲求团队精神;严格服从“项目经理”分配的各项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任务;工作期间不做与项目开发无关的事,尤其不能玩游戏、聊天[2]。

3.4考核“软件工厂”员工

在综合实训中,对“员工(学生)”的考核包括两个方面: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员工”平时表现,如实训纪律、出勤情况、实训态度,占30%,由总经理和项目经理着手考核。终结考核主要考核员工完成项目的情况。对于模拟项目,由“总经理”会同其他项目组的项目经理一起考核;对于实际项目,由“总经理”和客户一起考核。为了让“员工”们互相学习,在终结考核中,必须进行项目演示和答辩。在项目演示和答辩过程中,所有的“员工”都要参与并可以提问,了解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考核员工不仅仅是给项目组“员工”一个评价等级,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工作。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

4“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的意义

4.1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软件工厂”中,引入了企业的实际项目,聘请了企业的专家,按照企业的开发流程组织项目开发,所以“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就是对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实践。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之中,需要不断实践和学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实践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

4.2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软件工厂”中,采用了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承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学生取得了经验,了解了实际项目的实施过程,避免了学生要等到毕业后才开始“知识重构”,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结语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开始采用“软件工厂”综合实训模式,在该实训模式中,“软件工厂”创造了一个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提高了我校软件专业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他们一上班就能上岗工作,不少学生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业务骨干。在以后教学中,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步伐,加强和企业专家的联系、沟通,让“软件工厂”更接近真实的软件公司,甚至把“软件工厂”办到软件企业中。

参考文献:

[1] 钱宇虹.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项目开发综合实训开发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20):175-178.

[2] 黄秀娟.“软件工厂”式项目教学实践研究[J]. 职业圈,2007(14):61-63.

Discussion on the Model of Software Factor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Model

ZHOU Pangrong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7)

软件产品,特别是行业解决方案软件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用户购买软件产品之后,不能立即进行使用,需要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软件技术、软件功能、软件操作等方面进行系统调试、软件功能实现、人员培训、软件上线使用、后期维护等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将这一系列的工作称为软件项目实施,软件项目计划书。大量的软件公司项目实施案例证明,软件项目是否成功、用户的软件使用情况是否顺利、是否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软件产品本身的质量,软件项目实施的质量效果也对后期用户应用的情况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项目实施规范主要包括项目启动阶段、需求调研确认阶段、软件功能实现确认阶段、数据标准化初装阶段、系统培训阶段、系统安装测试及试运行阶段、总体验收阶段、系统交接阶段等八个阶段工作内容,每个阶段下面有不同的工作事项,各个阶段之间都是承上启下关系,上一阶段的顺利完成是保证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的基础。下面将按照每个项目实施阶段分别介绍。

二、项目实施方案介绍

(一)项目启动阶段

此阶段处于整个项目实施工作的最前期,由成立项目组、前期调研、编制总体项目计划、启动会四个阶段组成。

此阶段主任务:

公司:在合同签定后,指定项目经理,成立项目组,授权项目组织完成项目目标。

公司项目组:进行前期项目调研,与用户共同成立项目实施组织,编制《总体项目计划》,召开项目启动会。

商务经理:配合公司项目组,将积累的项目和用户信息转交给项目组。将项目组正式介绍给用户,配合项目组建立与用户的联系。

用户:成立项目实施组织,配合前期调研和召开启动会,签署《总体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协议》。

1、成立项目组

部门经理接到实施申请后,任命项目经理,指定项目目标,由部门经理及项目经理一起指定项目组成员及成员任务,并报总经理签署《项目任务书》。

2、前期调研

项目经理及项目组成员,在商务人员配合下,建立与用户的联系,对合同、用户进行调研。填写《用户及合同信息表》。在项目商务谈判中,商务经理积累了大量的信息,项目组首先应收集商务和合同信息,并与商务经理一起识别那些个体和组织是项目的干系人,确定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如何满足和影响这些需求、期望以确保项目能够成功。

3、编制《项目总体计划》

《项目总体计划》是一个文件或文件的集合,随着项目信息不断丰富和变化,会被不断变更,主要介绍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里程碑、可交付成果。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项目描述,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里程碑、可交付成果。所计划的职责分配(包括用户的);

沟通管理计划,确定项目干系人对信息和沟通的需要:即什么人何时需要什么信息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将信息提供给他们。质量管理计划,确定适合于项目的质量标准和如何满足其要求。如果有必要,可以包括上述每一个计划,详细程度根据每个具体项目的要求而定。未解决事宜和未定的决策。

4、启动会

项目组与用户共同召开的宣布项目实施正式开始的会议。

会程安排如下:

共同组建项目实施组织,实施组织的权利和职责;双方签署《项目实施协议》。

项目组介绍《项目总体计划》和《项目实施协议》,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里程碑、可交付成果。所计划的职责分配(包括用户的);

项目实施中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的质量如何控制;

项目实施中用户的参与和领导的支持的重要作用;

阶段验收、技术交接和项目结束后如何对用户提供后续服务。

(二)需求调研确认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向用户调查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包括管理流程调研、功能需求调研、报表要求调研、查询需求调研等,实施人员调研完成后,会编写《需求调研分析手册》,并交付用户进行确认,待用户对《需求调研分析手册》上所提到的需求确认完毕后,项目实施人员将以此为依据进行软件功能的实现,工作计划《软件项目计划书》。如果用户又提出新的需求,实施人员将分析需求的难度及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是否给予实现。需求调研阶段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进行需求调研准备

2、编制《需求调研计划》

3、内部评审是否通过《需求调研计划》,项目组、部门经理、商务等人员根据合同要求和项目实际情况对《需求调研计划》草稿进行评审,如评审通过,则在稍后的时间内签署,如评审不通过则重新修改。

4、用户是否签署《需求调研计划》,如用户签署《需求调研计划》,则作为以后需求调研工作的指南。否则重新修改。

5、《需求调研计划》是否有变更,如果计划存在变更,则执行变更控制流程,否则按计划进行后续工作。

6、编写及发出《需求调研通知》,项目组编写《需求调研通知》,确定进行需求调研的相关事宜,发给用户,为顺利完成需求调研工作做准备

7、需求调研,项目组以《需求调研手册》为依据,从业务流程、单据使用、打印格式、报表查询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和全面的调研,并搜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8、需求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的结果,项目组和公司其他技术部门将进一步进行分析,确定合理、可行的需求,将分析结果形成《需求分析报告》草稿。

9、内部评审是否通过《需求分析报告》。项目组、部门经理、公司其他技术部门的人员对《需求分析报告》草稿进行评审,如评审通过,则在稍后由用户签署,如评审不通过则重新修改,直至内部评审通过。

10、编写及发出《需求分析报告确认通知》。项目组编写《需求分析报告确认通知》,发给用户,确定进行需求确认的相关事宜,告之相关部门及人员安排好工作,准时参与需求确认工作,为顺利完成需求确认工作做准备。

11、用户是否确认《需求分析报告》。如果用户确认,并签署了《需求分析报告》,则需求调研阶段工作结束,进行后续的软件功能实现的工作;如没有确认,则进一步进行调研、分析,直至用户最终确认并签署《需求分析报告》。双方签署了《需求分析报告》,需求调研工作结束之后,如果用户提出新的需求或是变更已有的需求,则执行需求新增及变更流程。

(三)软件功能实现确认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项目实施人员根据需求调研阶段确认的《需求调研分析手册》中的用户需求内容进行具体软件功能的实现工作。在软件功能实现的过程中,项目实施人员将记录软件实现的详细过程。便于公司售后服务之用。每一个实施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记录、存档。按照调研要求的所有功能实现完毕后,项目实施人员将编制《软件功能确认表》,将定制好软件功能待用户确认,用户根据《软件功能确认表》上的功能逐一确定软件功能是否达到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功能,项目实施人员将会记录下来并进行功能修改,直到满足用于要求。

(四)数据标准化初装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项目实施人员指导用户进行系统标准化资料的准备工作,并对用户进行初装资料的软件操作培训,以便用户能够及时的将标准资料录入系统,初装完成后,项目实施人员会对资料初装的情况进行核查,为以后具体业务功能的开展做好基础。

(五)系统培训阶段

系统培训阶段工作是整个项目实施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工作,用户对软件的操作功能是否熟练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软件应用效果,所以软件公司和用户双方要对此阶段的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项目实施之前对用户的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和规范的产品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达到让用户了解软件产品,最终自己能够解决使用中的具体的问题。

此阶段的培训工作中将用户参加产品培训的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技术层、操作层,对不同层次的用户参加产品培训人员的培训内容分别是:

决策层:领导在实施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决策查询。

维护层:系统维护知识、操作方法。

操作层:操作方法。

具体的培训工作流程为:

1、调研培训信息:在培训开始前3天由用户实施负责人,将参加培训的部门和人员情况填入《受训部门汇总表》、《受训人员情况一览表》。

2、编制培训计划:结合调研结果,与用户实施负责人商议具体培训内容、时间,场地,人员等。项目组编制《培训计划》。

3、签署培训计划:用户签署《培训计划》,进一步确认培训安排。

4、发培训通知:培训开始前2天,按照签署的《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时间,场地,人员等信息通知用户实施负责人。

5、搭建培训环境:公司项目组在培训开始前,将培训环境搭建及检查妥当,将培训提纲及培训手册准备好。

6、组织培训:公司项目组培训负责人与用户实施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按培训制度严格考核。由用户将考勤情况填入《培训人员签到表》。

7、培训考核:公司项目组培训负责人与用户实施负责人组织受训人员参加上机及理论考试。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8)

一、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近三十年,根据财政部的规划,预计2010年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程度将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财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财务软件已达30多个,财务软件从简单的核算型发展到了集财务、业务于一体化的综合型财务管理软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小型企业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一些大中型的重点税源单位已开始使用集企业供应链、生产管理及财务管理于一体的erp软件,不仅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产、供、销集成化的管理。还有一些跨国企业使用国外的erp系统,内部采用局域网进行连接,总部和其他关联机构采用广域网方式连接,数据都存储于总部,信息高度共享。由此可见,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会计电算化新环境对税务稽查工作的新要求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深化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给税务稽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稽查的内容必须扩展

在会计电算化新环境中,所有的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手工会计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但是,如果系统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硬件不符合要求,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那么输入的原始数据即使再准确,经计算机按给定的程序处理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我国目前财务软件繁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有的财务软件公司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设置了一些功能,弱化了内部监控,如反记账、反结账、清空年度账等。因此,税务稽查内容不再局限于会计数据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进行审核,包括系统内部控制的检查、系统安全检查、系统合法性检查、系统操作规范性检查,更重要的是软件功能和正确性的检查。

(二)税务稽查的手段必须革新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纸张介质逐渐减少甚至无纸化,更多的或完全是新的载体,如硬盘、软盘、磁带、光盘等磁介质或光电材料。这些载体上存储的会计信息是肉眼看不到的电子信息,并且信息量非常大,如果继续采用人工手段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核查,将会严重影响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实现税务稽查手段的电算化,是税务稽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税务稽查手段电算化的实现一方面依靠计算机税务稽查软件的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则需开展计算机辅助税务稽查。

(三)税务稽查的方法必须改进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财务数据记录、存储、修改和删除都是通过计算机中的数据库功能来实现的,数据容易被人为修改、删除,而且一般不会留下痕迹,传统的稽查线索基本消失。随着财务软件在技术上的日新月异,稽查人员在检查这些数据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各种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这给税务稽查取证工作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在稽查的线索和内容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仍然采用常规的稽查技术和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稽查目的的。因此,必须基于财务软件的各种功能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对常规的稽查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提取各种所需要的会计数据,才有可能对所获得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稽查结论。

三、税务稽查人员现状

税务稽查工作的主体是税务稽查人员,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新环境对税务稽查工作的新要求,稽查人员必须具备和掌握除税务查账知识外的现代化综合技能,熟悉财务、税务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熟悉财务软件的日常处理流程以及系统参数的设置,才能够运用专门的查账软件进行系统的测试,或运用计算机辅助稽查技术去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财务软件。只有这样,税务稽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一般办公软件的运用对稽查人员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但是既精通计算机又精通财务软件的综合型税务稽查人才却非常欠缺,很多人对财务软件仍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稽查人员还是要求被稽查单位的会计人员操作财务软件,将所需的一些会计数据通过打印机打印成纸质资料,然后再针对纸质资料进行手工核查。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式,为企事业单位弄虚作假提供了机会。虽然少数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水平及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稽查人员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能够直接打开财务软件亲自将各种会计资料打印出来,但也很难保证稽查结果的正确性。因为在新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如果不是对财务软件的程序、功能有非常深入地了解,即使稽查人员现场打印,也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见目前大多数稽查人员已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税务稽查工作的要求,加强财务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升税务稽查人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已非常迫切。

四、常规培训模式的缺点

目前税务稽查人员的培训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是与高校合作,依托高校资源建立培训基地;二是税务部门自身组织培训。从节约社会资源角度,前者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笔者所在的三峡大学与当地税务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依托大学的实验室资源和师资,对税务稽查人员进行轮训。在最初的培训过程中,立足于受训主体是税务稽查人员,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作为其中一门课程来讲授,讲授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财务软件进入相关系统,根据稽查要求快速查询打印所需的凭证、账簿、报表,并通过对证、账、表的分析和核对来获得稽查的线索和证据。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在帮助税务稽查人员快速熟悉财务软件界面,利用计算机辅助稽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对财务软件的功能模块结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系统处理流程、账套设置、用户权限分配、系统参数设置、账证表文件的存放路径和之间的勾稽关系等缺乏系统地介绍和培训,造成了税务稽查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得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从而无法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软件的正确性、程序有无舞弊和漏洞、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五、构建换位培训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税务稽查和企业会计电算化其实是一种对立关系,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把受训主体假设为会计人员,以此为基础来设计培训模式,将克服传统常规培训模式的缺点,有利于提升税务稽查人员适应会计电算化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出既有较高水平的财务会计知识又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复合型税务稽查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查账技能及业务素质。这种换位培训模式的构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环境

利用学校已建立的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对企业财会部门的职业环境进行仿真,设有组合操作台,提供各种实验用的原始凭证以及账、证、表、单等会计专用工具。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硬件方面配有服务器一台、微机60台、教师操作台、多媒体投影仪、打印机,软件方面配有用友u-8系列erp软件、金蝶k3系列erp软件、税务稽查查账软件。

(二)培训内容

1.手工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根据某企业某年最后一个月的财务资料,要求学员以一名会计人员的身份完成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与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账项核对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手工账务处理流程。

2.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培训中心提供的大型用友u-8系列或金蝶k3系列erp软件和一套某企业的仿真综合实验资料,要求学员完成账套设置、人员权限分配、基础档案设置、总账系统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总账系统的期末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购销存系统初始设置、购销存日常业务处理等实验项目,熟悉企业的实时财务核算、供应链、生产制造等业务。

3.税务稽查查账软件实训。利用税务部门提供的税务稽查查账软件,要求学员熟练操作查账软件,完成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读取和转换,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抽样、查询、排序、分类、汇总,从而发现涉税疑点,确定稽查方向。

(三)培训方式

采取课堂讲解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理论教学与实验均在实验室进行,将培训内容分解成各个模块,教师边讲解学员边练习,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而且练习资料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实现了仿真化,从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了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建立一套教学绩效评估体系,对每个模块应掌握的知识点都进行标识,并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实施培训全过程监控,对学员的培训结果进行量化考核。

为适应不同学员的情况,培训还可以进行模块化组装。例如,如果学员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基础,可以只选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如果培训时间有限,可以只选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培训模块。另外还有针对制造、商业、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等不同行业的仿真练习资料可供选择。这种菜单式的培训方式灵活方便,实用性较强。

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换位培训模式,税务稽查人员会计知识基础更加扎实,对企业财务和业务流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能真正体会并掌握到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精髓,从根本上提高税务稽查技能。“用友”和“金蝶”erp软件是我国工商企业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际工作中纳税人可能使用其它软件,但是大同小异。税务人员只要熟练掌握一套erp软件的管理与使用方法,就可以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财务软件,从而适应不同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晓鸣.浅谈税务稽查如何适应企业应用财务软件新环境[j].财会月刊,2008(26).

[2] 张玉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税务稽查[j].信息系统工程, 2008(6).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9)

1 概述

随着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使软件在高新武器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逐步凸显。首先是由于软件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以致大大超过了硬件;其次是由于软件不但能执行以前由专门硬件执行的许多功能,而且还能执行光靠专门硬件几乎无法执行的功能。软件在装备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一旦发生质量问题,造成的影响将是极为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软件质量已引起了军方各级装备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软件管理水平,增强软件研制能力,提高质量消除隐患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研制单位必须加强软件研制能力,保证软件质量,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

2 国内外软件研制现状

2.1 国外软件研制现状

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软件危机的发生,软件研制过程引起了国际软件界的高度关注,自1968年提出软件研制能力以来,为了解决“大多数组织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开发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软件”的问题,人们开始寻求更先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但是结果却一直无法令人满意。直到1987年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以W.S.Humphrey为首的研究组,发表的研究成果“承包商软件工程能力的评估方法”,该成果经过四年的应用实践在1991年发展为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1.0版)。它把软件过程按完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描述了不同完善程度的软件过程的不同特点。这个方法描述了软件过程不断改进的科学途径,使软件开发组织能自我分析,找出尽快提高软件过程能力的策略,因此得到国际软件产业界和软件工程界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美国许多承担政府重大软件项目的公司,如休斯飞机公司等,都一直在按照CMM模式不断改进软件过程以提高软件过程能力,又如洛克希德・马丁信息系统与全球服务分公司已于2009年通过CMMI5级认证。其他国家如日本、印度等的许多大软件企业也在按照这种模式发展。

2.2 国内软件研制现状

我国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绝大多数软件开发工作处于软件工程化前期的状态,软件过程很不完善,软件过程能力很低。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员角色混乱、比例失调,经常存在一人分饰多角现象;二是需求分析不足,直接影响设计和编码质量,国内1条需求对应1000行软件代码,而在美国则是1条需求对应10行软件代码;三是重功能、性能设计,轻安全性、可靠性设计,国内安全性、可靠性设计所占比例只有5%,而国外安全性、可靠性设计占40%。四是软件研制单位的测试和验证工作不充分,而国外非常注重软件测试工作,软件测试经费占所有研发费用的50%以上。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大型工程的迅速发展,如何改进软件过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科委等职能部门也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推动CMMI在中国的实施。目前,不少承担国外软件项目或打算与国外竞争的软件单位,如鼎新、浪潮通软、东大阿尔派、用友、金航数码等公司都已经通过了CMMI认证。

在军用软件领域,2003年总装备部以CMM为蓝本,编制了军用软件成熟度模型(GJB5000-2003)标准,并开展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价试点。2005年,总装备部颁布了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规定和军用软件定型管理办法。其中,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规定在第四条中明确提出:“总装备部按照国家军用标准和有关规定对软件研制单位进行软件研制能力评价,并以合格名录形式予以。未达到规定的软件研制能力要求的单位,不能承担软件研制任务”。2010年2月,空军装备部、中航工业、中电集团联合下发空军重点型号软件研制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推行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价。由此可见,各级装备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软件研制工作,自2003年总装颁布军用软件研制能力评价工作相关标准,开展评价工作以来,经过十年的努力,国内军工行业已有上百家研制单位通过了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相应等级的评价。

3 软件研制能力提升方法

为了解决军用装备软件研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将通过以推行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GJB5000A)评价为突破口、以实施型号软件工程标准和规范的方式深入贯彻软件工程化思想,通过对研制单位软件研制现状分析、建立健全软件研制组织、梳理现有软件研制流程、建立软件研制规范体系、开展软件工程基础技术培训、选择试点项目全面落实GJB5000A、GJB2786A、GJB438B等软件工程标准的要求,提升软件研制能力。

3.1 推行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GJB5000A)评价

军用软件研制能力评价是我军为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而开展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我们将以在型号中推行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价作为突破口,按照模型的要求,分析软件研制现状、制定具体的提升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软件研制组织、设立软件研制及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梳理现有软件研制流程、建立软件研制规范体系、开展软件工程基础技术培训、选择试点项目全面落实软件研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全面提升软件研制能力,使软件研制工作达到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价的要求。

3.2 实施型号软件工程标准和规范

软件工程标准和规范是实施型号软件研制能力的依据和准绳,也是确保军用装备软件研制质量的技术保障。因此为了便于型号软件研制单位和软件开发人员实施,我们型号总体单位要根据型号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标准和规范,并配有特定的培训教材,开展大量的培训工作,并选择研制单位和项目进行试点。从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研制过程、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设计标准、软件需求标准、软件编码标准等方面,系统地规定了型号软件研制工作,确保我们型号软件开发过程规范化。

4 软件研制能力提升措施

通过在研制单位建立健全相应组织、开展现状差距分析、梳理软件研制流程、建立软件研制体系、搭建软件研制平台、加强人员技术培训、贯彻实施标准要求等工作任务,达到提升软件研制能力水平的目标。具体措施如图1:

4.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根据软件研制能力的要求,梳理和完善组织机构。确定主管软件研制任务的公司级领导和公司级部门,设立软件总师等相关管理岗位,全面负责型号软件的研制工作。要成立满足GJB5000A二级要求的组织机构,包括管理领导组、工程过程组、配置管理组、质量保证组、测量与分析组等,并明确落实各级组织职责。

4.2 开展现状差距分析

研制单位应组织单位内拥有一定软件研制工作经验的人员,同时借助外部力量,比对国内、外同行业软件实施优秀的企业,开展软件研制能力现状差距分析工作。从组织资源、技术能力、人员技能、研制流程等进行全方面的对比分析。明确自身弱点和长处,形成差距分析报告。

4.3 梳理软件研制流程

研制单位应结合软件研制特点,根据软件研制能力要求和GJB2786A、GJB5000A等软件工程标准的要求,系统梳理软件研制流程,使软件研制流程规范化、显性化,并结合信息化手段将软件研制流程纳入平台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收集整理本单位内现行软件研制的各项制度、规范,按照项目管理、工程管理、支持管理进行分类;其次通过与执行人员沟通了解分析现行制度、规范的实施问题;最后结合软件研制能力和各项标准要求,明确现行软件研制的各项制度、规范存在的问题和待改进方面。

4.4 建立软件研制体系

结合软件研制流程的梳理结果,组织建立一套系统的、条理清晰的、易操作和管理的软件研制体系。首先,通过流程的梳理了解现行流程的不足和不适用,结合标准要求,确定软件研制体系的层次架构;其次,组织本单位内具有软件工程基础的人员进行编制,编制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统一认识;再次,软件研制体系需要通过有关人员的认可,通过评审、试行的方式了解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进行修订;最后,组织软件研制体系文件的宣贯培训。

4.5 搭建软件研制平台

结合研制单位开展的信息化建设,整合软件研制工具,适当增补,统一部署、规范管理,提高人员及设施配置水平,并按照软件研制管理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搭建软件研制平台,确保软件工作可视、可控。

4.6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针对软件研制和管理人员,开展相关规章制度、软件研制体系、软件工程标准(国军标)、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可靠性技术、软件安全性技术、软件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软件重要度分级技术、软件验证技术、软件开发工具、软件管理工具等培训。提出策划技术能力提升的培训计划,并监控培训计划的实施,及培训效果的考核,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4.7 贯彻实施标准要求

选择试点项目,严格按照已经颁布的体系文件进行实施,并对贯标项目实施进展进行监控,确保满足GJB5000A评价的各项要求。定期开展内部审查不断促进软件研制能力的提升,达到军用软件研制能力评价的要求。

5 总结及展望

本文从装备软件的发展出发,深入剖析了装备软件研制的现状,但由于软件本身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并且长期以来军用装备软件研制的管理和开发人员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管理和控制手段缺乏,致使军用软件质量一直是制约军用装备质量的瓶颈。为改变军用装备软件研制的现状,本文给出了软件研制能力提升的方法和措施,它将改变我们软件研制单位软件开发工作模式,实施精细管理,但它仍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持续改进软件研制能力,进而提高军用装备软件质量。

参考文献:

[1]闫宇华、王黎明等.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国人民总装备部批准.GJB5000A-2008.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49

0 引言

为了适应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不断提高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自2010年以来,国家逐步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白皮书,地处苏州服务外包发达地区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而不断探索和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逐步形成品牌特色[1]。作者在自己的成果—文献1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ITSS、软件外包岗位规范和流程、技能需要等,以准职业人为目标进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不断更新“产学并行”实训模式、实训理念和实训途径,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的界定

“产教并行”一般要以产品和真实项目为载体,生产与学习融为一体,学生以员工的角色,在实际生产和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行业规范和岗位标准进行学习和工作,例如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模式必须遵守ITSS、软件编码和软件测试岗位规范、按照软件研发和编码岗位流程进行学习和生产,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能够开展“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该专业具有真实的教学、实训、生产环境,即太仓-健雄国际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入住苏州吉耐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菲优雀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太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完全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实训条件的企业化,校企融合开展项目研发、服务、生产和人才培训,为专业群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为此,“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软件技术专业开展和实施[1,2]。

2 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内容的选取

要实现“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首先就是要有标准化、真实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产品或真实项目,否则就无法开展“产学并行”的实训教学,结合苏州地区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业务规范和岗位标准,对应软件技术发展,主要选取实战性、真实、生产性强的项目作为骄教学内容载体,进行内容组织和设计,建成以真实项目或软件产品为核心的“产学并行”项目资源库,支撑产学并行实训教学,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照软件技术专业特点和产业标准,建议将教师的社会服务和研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的软件系统、企业成熟的软件产品等资源,作为产学并行的教学载体,实现企业化教学内容建设和组织。

2.1社会服务和研发项目:主要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承接的企业研发项目和社会技术服务项目。

2.2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协议要求,可以将企业真实项目在课堂内通过实训完成,既节省了成本,又训练了生产性技能。

2.3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指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和各类竞赛项目,此类项目真实性强,技术性高,比较适合学生技术创新和整体训练。

2.4获得软件著作权的软件系统:教师和学生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研发的获得软件著作权的软件系统,此类系统具有通用性和独特性双重效果。

2.5企业成熟的软件产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经企业允许,将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软件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学生可以全面体验企业生产过程和基于产品质量的工作过程。

3 具有“产学并行”教学能力教学团队建设

“产学并行”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产教研”融合能力的教师,而“产教研”融合能力的教师必须经过不同寻常的过程才能训练和培养出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教师培养:

3.1通过“师徒结对子”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处理能力。新教师和年轻教师要跟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名师和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结对子,不断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处理、教学把控等能力和技术,锤炼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2通过“校企融合”来培训教师,提高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只有深入企业一线,基于企业化资源,校企深度合作进行培训,才能训练和培养出合格、能胜任“产学并行”教学的教师团队。例如:参加Google培训、北大青鸟、合作企业研发和培训。

3.3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结对子,不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结对子可以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技术服务和在企业一线挂职训练(与企业对接),这将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4树立终身的网络学习习惯,软件技术学习通过网络可以学习到大量、有难度、经典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只是在遇到问题才想到百度,根本没有体验到网络空间、专题、论坛大而丰富的专业技术资源,必须培养教师树立牢固的网络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4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流程设计

经过教学研究和改革,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产学并行”教学模式最合适的教学流程是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流程,经过团队近年的研究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流程主要总结如下[1,3]:

4.1导入项目场景

引入项目背景,给出项目任务,提出项目问题,通过项目问题引导后面的学习和训练。

4.2项目技术贮备和引导

通过项目问题,进行项目分析和技术方法分解,通过其他项目或示例进行技术和方法学习训练,并拓展一些相关知识和技术,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等手段进行知识和技术学习。

4.3项目场景中完成项目

在掌握项目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对项目场景进行设计与完成,充分体现“产学并行”的训练形式。

4.4相关项目训练

体现知识和技术的巩固性,提供相类似的项目供学生深入学习和训练。

4.5技术总结和重点问题

总结项目训练情况,归纳重点技术、方法和知识,对技术难点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

4.6知识训练

不仅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兼顾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将来升迁和就业面奠定基础。

5 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课程考核

“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基于真实项目或产品进行训练,这就要求仿照企业化的管理进行课程考核,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技术特点和要求,采取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形成性考核将是最有效的选择[5,6,7]。

基于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的形成性考核,是从产品最终合格角度出发,严格把控各个生产阶段,进行严格阶段验收,才能保障最终的合格。软件技术专业课程采取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考核方式,首先将软件产品规范、软件工程流程和ITSS嵌入到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结合ITSS进行软件项目阶段考核、阶段验收和阶段测试,最终进行软件产品的验收与评价等考核工作,考核主要包括:课程考核计划表、项目考核表、阶段验收表、加分表、最终验收表、成绩汇总表等组成。

课程考核计划表主要说明该考核的组成、考核次数、考核评分标准、验收评价标准、考核要求、考核计算方法等。

项目考核表对项目进行分段式评价,将团队合作、职业素质的考核贯穿其中,可以作为子项目进行分解后考核。

阶段验收表主要阶段验收是根据项目设计计划书、阶段目标进行的验收,是保障最终产品合格的有效环节,验收不仅是评价,还要提出整改和修订意见,以保证最终的软件质量。

加分表主要鼓励学生通过创意设计大赛、创新训练项目等形式进行软件技能训练,取得优秀成绩和成效,作为加分依据,也是鼓励和培养专业特长生的有效方法。

最终验收表是核心部分,采取答辩、专家评价和软件测试的方式,按照项目需求和ITSS标准进行验收,对于严重不合格软件将一票否决制,对于符合要求的软件项目,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成绩汇总表对以上各部分成绩按照计划表的要求和规范进行计算汇总,得出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

6 结束语

作者在原来的“产学并行”教学模式研究基础上,结合ITSS进行了“产学并行”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从教学组织、教学流程、教学师资、教学考核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给出了一个适合产业发展、符合专业特点和标准、工学结合鲜明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翠苗,杨正校.高职软件技术“产学并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24-25,29.

[2]朱翠苗.基于ITSS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10):64-66.

[3]郑广成.MVC和.NET相结合的高职课程形成性考核系统开发[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01):57-60.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32-02

1 背景

工信部近日印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了10项发展重点和8项重大工程。而据业界预计,到2015年,我国软件行业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出口突破600亿美元。

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外包人才的缺口从结构层次来看,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但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需要经过相当的项目知识与技能培训。超过60%的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适应外包企业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很少,大学毕业生常常需要企业花大力气培养,而企业希望招来就用,不愿自己培养人才增加成本。本软件开发、测试实训室应此目的设置,目标培养中低端软件人才。

3 建设实训中心项目的可行性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四个特点:一是教育性质和目标不同。重在对准备就业的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陶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和劳动素质教育。二是教育内容与要求不同。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为主,重在让学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学有专长,毕业后投身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目前尽管有部分学生升学,但就总体看,其教育内容与要求未变。三是课程模式与结构不同。其课程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结构注重强化学生技能的应用性、针对性和职业性。四是学校功能与任务不同。要求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必须具有实训实操的条件,否则职业教育很难获得应有的效果。

4 软件开发和测试实训室建设目标

软件开发技术实训可以包含四类实训课程:

软件开发实训:包括完整的生命周期的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阶段实训:选取软件生命周期其中某个阶段独立工作(例如编码工作)的实训;

软件测试实训:包括软件开发过程随行测试和独立的软件测试技术实训;

软件项目管理:这是关于软件技术高级培训。

实训装备:

硬件设备:5组服务器;50台工位电脑;网络和交换设备;5组光盘刻录、扫描仪和打印机等辅助设备;1套投影和无线扩音设备;互联网接入;软件平台:Windows 和Linux服务器平台,mySQl、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J2EE和.net开发平台和课程相关的软件工具;LoadRunner 、WinRunner等常用测试工具;项目管理工具MS Project;办公系统 Ms Office 管理软件:实训管理软件

实训方法:采用模拟企业运营方式将教练和学员混编成项目组方式完成软件开发和测试实训;打破学科界线和知识体系,以项目目标驱动安排教学内容,编制教材和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来源于合作企业以往的实际项目,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原项目分解、重组、封装形成教学课件,以实际项目文档为基础编制实训文档。

实训课程:本实训室分设以下类型实训课程

素质教育类课程:敬业精神、团队合作

企业标准类课程:ISO9000和CMM认证,企业化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类课程:项目管理方法和项目管理系统使用;

软件开发、测试类课程:包括软件生命周期理论、文档编制和理解、软件工具、编码和测试方法、系统部署、和版本管理等;

实训过程:

先期培训:素质类、企业标准、项目管理、背景知识等

基础培训:由教师教授课题涉及的基本方法、工具和规范;

开题培训:由专业项目管理人员做课题报告,解释项目要点;

5 实训课题:软件开发实训

本实训室培训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测试人员,实训方法可以将学员分组,在同一项目中分别承担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工作,也可以独立执行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实训课程

软件开发实训包括一下实训模块:

1)背景和基础知识:包括软件开发规范,软件企业ISO9000和CMM认证,学校软件工具等;

2)搭建开发环境:能够配置自己的软件开发环境,包括安装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包;能够配置自己与别人的协同开发环境,包括网络配置,文件共享,安装远程打印机等;

编写代码:使学员能够读懂详细设计,掌握开发工具的配置与使用,掌握开发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数据结构,了解简单的算法,会设计简单的界面,并应用常见控件,具有数据库编程的初步能力;

图1

3)测试:使学员除了掌握测试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学会编写单元测试案例,编写单元测试文档,在执行单元测试的时候,记录测试结果,并分析错误原因,以利于下一步的调试。

学员应掌握以下具体技术、平台和工具,Windows系列和Linux操作系统;Visual Studio工具;Borland 公司工具,SQLServer,Oracle ;Apache+tomcat,Web Logic 等;TCP/IP,创建网络连接,网络打印;基于UML的详细设计文档,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单元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设计测试案例等;执行测试并调试错误,系统和配置技术;

软件测试实训包括以下实训模块:

计算机及常见操作系统、软件设计语言基础、 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基础、软件测试基础、自动化测试:包括OSI模型、TCP/IP模型及常见网络协议,常用软件平台、工具使用LoadRunner 、WinRunner测试工具使用,各种测试规范

6 总结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综合应用各种新技术的系统软件功不可没的,软件开发和测试使全社会的信息管理、信息检索、信息分析达到了新的水平,因此,学习软件开发、测试的相关基础知识,对于信息时代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杨文宏,李心辉.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