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水文地质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9 15:19:40

水文地质学论文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1)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www.lw881.com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13-01

在岩土工程学领域中,水工环地质以及岩土工程学理论的形成,最早是从相对比较分散的水文地质和工程理论中结合发展与延伸形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关的理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指导性作用和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来看,完整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等,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现,并且各理论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将对于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1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1.1 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对于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要从世界性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和我国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概述。而世界性和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包括水文地质核心理论、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环境地质核心理论。首先,世界上水文地质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世纪50年代中期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发展至今,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在解放之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都是空白,后来随着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别才在我国首次进行建立和实现,并且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是前苏联教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材,并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80年代逐渐转移到地下水开采上,后来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在面临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正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阶段中,当代的水文地质理论应用也全面的进入到了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及管理、利用发展时期,并且形成了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量化以及社会的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理论系统。其次,世界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并且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我国工程地质学理论随着大型工程建设需求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工程地质的勘查,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需求,得到飞快发展,并且在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水平上,逐渐进入到世界前列。最后,环境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世界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环境地质同步。

1.2 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分析

世界岩土工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发展大浪潮。其中,第一次发展浪潮是岩土工程的出现,它的时间比较早,达到数十万年;第二次发展浪潮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第三次浪潮则是以太沙基土力学名著的发表为标志;最后,第四次浪潮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出现的。我国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最早以改革开放后为起始,主要将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环境相互结合,实现生态岩土工程形成基础上,与水文地质学以及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等结合学科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

2 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1)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水文地质理论体系最早形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地下水资源寻找技术为核心理论,并且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工农业发展以及现代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服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贡献。目前,我国的水文地质基础理论比应用技术发展要快,整个理论体系分为三大类型,即标准规范和手册类、标准教材、行业学术理论的研究刊物等。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技术也在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开创与发展成果。在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工程地质理论体系最早是应用在环境地质研究中,而环境地质学理论成果是以适应工程地质为主。

2)岩土工程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应用,与其核心理论形成几乎同步,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它是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实际应用主要是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主,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技术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对于工程建设尤其是岩土工程施工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其应用与发展分析,有利于促进在岩土施工建设中进行应用,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发展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强,牛振波.论当前我国水工环的现状及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办法[J].魅力中国,2009(29).

[2]姜志良,韩晓敏.切实提高水工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服务于矿产勘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3]谢万兵,肖刚.关于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对地方产业发展作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4]杨亲民.太原市1:5万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2009(1).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形成

1.1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

水文地质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水文地质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找水工作遍布于祖国大地的每个地域,积累了丰厚的地下水资源成果资料。渐渐地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进入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新阶段,如今,当代水文地质理论的应用全面进入了水资源科学调配、科学管理、科学利用、水文地质理论已形成了水文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以及技术量化与社会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协调系统。

1.2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

我国工程地质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起步的。从工程地质缺少到基本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条件的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又从基本适应到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所有部门的需求,尤其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水利工程、电力工程、铁路工程、港口桥梁、隧道工程等大量重大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发挥了超前性、全面性和广域性的服务功能,其理论成果为规划、设计、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1.3环境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

中国的环境地质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工程建设进程加快,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农村到城市,表现在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矿山及山地区域的透水事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问题频发,西北草原沙漠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凸显。环境地质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与任务:开展环境地质调查,制订治理地质灾害规划及其对策。

2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

我国岩土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把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环境相结合,形成生态岩土工程,并在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学科基础上,与土木工程学互相渗透,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独立学科。学科通过高新技术与高新理论的发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迸,形成了一个综合化、分层与深层化完善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创新体系,并且与世界接轨。从岩土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勘察、设计、计算、施工、监检测量、材料设备维护等均建立绿色环保、生态环境岩土工程总成。

2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及发展

2.1水文地质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我国水文地质理论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基本形成。核心理论以找水打井应用技术为中心,为工农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与应用技术得到飞跃性发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指导全国性地下水资源调查、勘查、监测与保护,取得的成就巨大。

水文地质学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为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发展与相关类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已得到了全面广泛地应用和发展。现代水文地质学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相应产生的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对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现代应用数学与水文地质学的结合,特别是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模型研究成为水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使水文地质学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许多新的分支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岩溶水文地质学、遥感水文地质学、环境水文地质学、医学环境地球化学、污染水文地质学以及数学水文地质学、水资源水文地质学。新技术、新方法都得到普遍应用,推动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水文地质学应用于城市,为城市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决策起到了先导作用。

水文地质学应用于农业,有效利用地下水解决农作物及植物生长需水短缺的问题。水文地质学科为生态农学、土壤学、乃至农作物及植物基因改良技术起到了推动进步发展的作用,生态农业试验基地硕果累累。

水文地质学与岩土工程建设息息相关,特殊岩溶及岩溶地下水问题是当代水文地质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岩溶复杂的桩基础工程更不可忽视。水文地质学科在工程建设别是地下工程中的各个领域都是不可或缺,众多的地下建筑工程与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出现,或者水文地质问题的修复,都有应用专门水文地质学科技术与其他学科技术交叉的水文地质工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

2.2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工程地质理论体系应用早于环境地质。1949年至1979年为工程地质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期的启蒙至初期阶段,称为奠基阶段,主要以工程地质学科为主的理论应用体系。基本工程地质勘察经验成果应用到工程地质这门学科从理论上和技术上不断发展革新,这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规模不大,环境地质问题不突出。自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的30年中,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进入了高层次的活跃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是国民经济与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也是人口与资塬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时期。工程活动的空间和规模迅速增大,从而产生了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

当今强大的工程地质学活力,来源于广大工程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复杂的环境地质条件下,解决了众多地质问题,从而产生了土体结构力学、土体水文环境地质学、地质灾害环境学、城市工程地质学、城市环境土工学、矿山环境地质学等学科,发展了工程地质,解决了工程地质与工程建设脱节问题。应用工程地质学的新目的与任务使工程建设和运营最大限度地并保护环境长足发展。当今,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吸收现今科学思想丰富自身理论,深入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为国家国土规划与资源开发、城乡一体化的各类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还为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问题的急救抢险以及灾后的经济评估或者灾害后的恢复重建等系列的环境地质技术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当代环境地质学科技术与理论水平已达到世界行列标准。当人们认识到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城市环境地质理论的发展依靠得天独厚的现代城市标准发展空间与现代科学新理论新学科紧密结合,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相应产生的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对环境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3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的岩土工程工作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深入到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中的。岩土工程学是一门新的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独立学科。它是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是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应用到工程建设诸多领域。在工程建设中,他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渗透,高度集成与应用后形成岩土工程。我国岩土工程应用理论步入到法规技术标准后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质量审查机构已成立,建立了执行建筑施工图审查标准办法,配套的岩土工程各类技术规范与规程及其法规三十余部相应出台。实施岩土工程及注册师制度后,打破了过去专业过细过窄的界限,拓宽了岩土行业技术人员全面掌握多学科知识,同时拓宽了技术知识服务领域,全面提高了岩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岩土工程与世界同步发展,已进入到第四次浪潮。

纵观岩土工程学科及其技术理论上有的发展与创新。横观岩土工程在诸多领域仍然研究不足、探索不清。基础施工中涉及岩土结构、地下水问题解决不准。例如,湖北劲牌有限公司保健酒基地二期联合车间工程地下建筑抗浮问题。因地下水问题评价不清。基坑周边地下水补给、排水条件未查明而未提供抗浮水位,也未作抗浮设计,更没有施工抗拔桩,地下室的地下基础为梁板式钢筋砼筏基基础类型。一栋四层的车间工程主体完工后,因地下水作用使地下室整体上浮,梁板开裂,后经处理基础的修复费用达数百万元。

3结语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都是地球地质大学科的支学科,两个支学科的共同持点与目标相互一致,都是怀抱地球,面向大自然,为地球的永生及人类与大自然生命的存在,用自身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去了解自然与改造自然。这就是本行学科共同持点与目标。水工环与岩土学科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互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同属自然科学。用学科过硬知识与技术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学科的理论体系还得依靠多支学科合作,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水工环与岩土工程技术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都将有新的重要突破。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4)

引言:水工环地质学科与岩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的理论体系核心是通过原始的分散型、局部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理论成果革新,然后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普遍性,全局性,集中型科技创新与发展,并得到了高度综合与集成而形成的当代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

一、水工环地质的概述

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变化和被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崇的大背景之下,各国都将其引入更广阔的空间。伴随着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全球经济、资源、环境,各国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和部署都进行了调整,相对的,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的内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界限在传统意义上被打破,现在发展的趋势就是对水工环一体化的研究,它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信息量大、功能多样的态势不断出现,环境地质学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二、水工环问题的防治对策

深入了解,因地制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以下分别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三个方面阐述具体的防治对策:

(一)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工业活动的日趋频繁,使用水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在不断遭受污染,水质恶化破坏地下水的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水文地质问题,所以必须做好防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一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该达ND级以上的储量要求,并且论证开发利用的条件以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在开发利用是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开采的过程中时刻了解地下水含量变化以及空间变化规律,并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过度开采底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导致含水层变千形成降落漏斗,对于已经形成降落漏斗的区域应该及时采取人工回灌等补救措施。对于水质污染问题必须要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查明主要污染源并且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对水质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二)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策略

工程地质问题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例如泥石流、地震、滑坡、岩溶以及崩塌等,这些都会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防治工作的关键就是要事先做好地质勘探工作。调查工作区域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作出客观评价。主要的防治对策要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采取适宜的防治方法。

(三)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策略

近年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环境地质研究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进行防治时首先需要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正确估价。对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的地质条件进性客观评价。另外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对重点防护地区要进行环境地质调查以及脆弱性评价。

三、水文地质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我国水文地质理论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基本形成。核心理论以找水打井应用技术为中心,为工农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国拥有近400个大中城市以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在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中,北方利用地下水占80%至90%,其中,农业用水中地下水平均占38%,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与应用技术得到飞跃性发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指导全国性地下水资源调查、勘查、监测与保护,取得的成就巨大。目前,我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大于1984年评价的8716.84亿立方米/a,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随着科学的发展,水文地质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开创了若干新领域,例如: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与工程学院及湖南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等专家、学者在八五期间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洞庭湖区构造沉降一淤积系统分析”进行攻关,对洞庭湖的演变、构造沉降、泥沙淤积与筑堤围垸三方面作用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多学科、多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得出湖区年总构造沉降量为1.88亿立方米,大于当年1.61亿立方米的年总泥沙淤积量。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并没有缩小,而是扩大了,这一攻关项目的成功,得到中国工程院陈梦熊、谢鉴衡、袁道先等9位专家教授的鉴定认可。对张人权等的研究成果高度评价:“其运用多学科联合开展湖泊演娈系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创了生态环境水文研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洞庭湖生态环境水文研究新途径新领域至今还在延续新内容与新课题,例如2009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陈国金研究题为“江汉一洞庭湖平原区洪灾形成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在对江汉一洞庭湖平原区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构造沉降作用,泥砂淤积作用,人类工程作用及管涌崩岸作用之间有密切关系,对洪灾形成的影响和控制,提出了在地质作用条件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水沙重新分配的防洪减灾思路与对策。水文地质学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为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发展与相关类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己得到了全面广泛地应用和发展。2005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林学钰、廖资生、赵勇胜、苏小四编著的《现代水文地质学》刚一书问世,标志水文地质学由传统的理论向现代生态水文地质理论发展标准目标转型。现代水文地质学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相应产生的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对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现代应用数学与水文地质学的结合,特别是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模型研究成为水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使水文地质学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许多新的分支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岩溶水文地质学、遥感水文地质学、环境水文地质学、医学环境地球化学、污染水文地质学以及数学水文地质学、水资源水文地质学。新技术、新方法都得到普遍应用,推动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结束语: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都是地球地质大学科的支学科,两个支学科的共同持点与目标相互一致,为地球的永生及人类与大自然生命的存在,用自身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去了解自然与改造自然。水工环与岩土学科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互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同属自然科学。用学科过硬知识与技术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学科的理论体系还得依靠多支学科合作,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水工环与岩土工程技术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都将有新的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5)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属于岩土工程学领域的一部分,早期的两种理论比较分散,分为水文地质和工程理论,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1]。并且这个理论在近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理论发展出的施工技术也越发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力的指导着岩土工程施工建设。

一、水工环地质理论

(一)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

1856年发表的达西定律被认为是水文地质理论形成的雏形,后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到现今已经拥有了悠久的历史[2]。我国的水文地质起步较晚,主要是因为我国限制条件较多,这些限制条件也阻碍了水文地质的发展步伐,我国相关学者经过不断努力,在1952年终于将水文地质理论引进地质学院进行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文地质教材[3]。

(二)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地质也加快了其发展步伐,我国的工程地质理论不断完善,现今已基本成熟,这也表示我国工程地质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已经有能力指导我国的工程建设。工程地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成熟的工程地质理论有力的推动着工程地质工作的发展,也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铁路工程和电力工程等领域。

(三)环境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上的环境地质理论正式形成的时期,我国的环境地质理论紧随世界潮流,跟上了世界环境地质理论的发展进程[4]。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环境地质工作就是全面调查分析这些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我国曾在召开的地质环境大会中将我国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展示,同时也展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以地质学科体系为基础,显著提高了问题的解决效果,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成果。

二、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

世界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分为4个阶段[5],第一个阶段要追溯到数十万年前岩土工程出现的时候;第二个阶段的发展出现在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第三个阶段的发展以太沙基土力学名著为标志;第四个发展阶段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理论结合了工程地质环境与岩土工程,以生态岩土工程的形成为基础,全面结合了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等学科的理论最终形成了独立的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

三、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一)水文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从我国水文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体系的标准已经趋于成熟,并且这些理论开始被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建设中,同时不断的应用也推动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水文地质理论体系对各个领域都适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好坏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水文地质理论体系被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这个理论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中对地下水资源的应用更加合理,保证了农业生产不再缺水,农产品的回报率显著增加,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得到了增加。我们都知道,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地下水资源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节约用水。

随着水文地质理论的发展,其应用已经不仅仅在于本学科相关领域,逐渐延伸到了其他领域,《现代水文地质学》一书的发表将我国传统的水文地质理论转变到了标准目标体系,使得水文地质学紧密结合其他学科,这些结合不仅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水文地质理论通过结合其他学科创造了数值模拟方法,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延伸到水资源,将定性研究的水文地质学发展为定量研究。数值模拟方法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水文数值,还能够了解社会经济效益系统关系。

(二)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环境地质最早应用工程地质理论体系,应用效果明显。工程地质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理论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工程地质理论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理论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个发展阶段中,经济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导致人口问题以及环境问题被忽略,矛盾的突出使得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理论体系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三)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较大了发展,为了实现土木工程领域的更好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我国开始逐渐将岩土工程理论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中,岩土工程理论的应用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岩土工程作为一类新型学科,学科性质强,同时也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科一样,同属于基础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中,随着学科间的融合,才逐渐发展成为体系化的岩土工程。工程建设对于岩土工程理论的应用促进了该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些与岩土工程相关的下属学科也不断出现。岩土工程理论被应用于岩土工程建设中,对于建设中发现的理论上的问题,相关学者专家进行了及时的纠正,然而目前该理论在利用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不足。其中包括地下水在工程建设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岩土结果出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更高。而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施工时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水文地质资料,对地下水的变动情况未能得到足够的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告诉人们在应用某些理论时,不仅要满足社会生产需求,还要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只有兼备这两点,经济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促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对岩土工程的施工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断研究这些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有助于拓宽理论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效果,从而促进工程的建设、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加紧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进行改善,保证理论能长久有效的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朱聪林.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运用[J].地球,2015,(6):65-65. [2]姚永亮,贾丽娜.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1-11.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6)

期刊作为承载社会重要的社会资源,在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传播、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以其特有的连续性、内容广泛、有限的容量承载着无限的内容、报道及时等特点决定了期刊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传递、交流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学术信息的媒介,期刊所的学术质量是保证期刊发展的关键。

一、选题

期刊是反映学科学术水平与发展方向,及时报道学科重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的载体,也是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媒介。期刊刊登反映较强学术性与理论性的论文,将最新的学术成果真实、清晰、准确的及时传递给读者,同时读者又会转化为作者,为期刊撰写高质量、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促进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

期刊要反映较高的学术性,就要求编辑具备良好的学术鉴赏力,善于敏锐地捕捉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信息,始终将期刊的选题方向确定在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积极发表反映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具有领先学术水平的论文,从而保持期刊的学术领先地位。

编辑所具备的学术鉴赏力直接影响着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编辑要随时掌握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不断更新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掌握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时了解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理论与新方法,紧跟学科前沿信息,进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选题策划,发挥期刊的学术宣传与导向作用。为弥补编辑对学科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新观点、新理论与新方法无法及时充分理解与掌握的弊端,可通过作者与编辑的双向作用,邀请学科内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和学者作为期刊编委,在为期刊撰写高质量、高学术水平论文的同时,还可参与期刊的选题策划,协助编辑策划出与学科研究趋势紧密结合、反映学术发展动态等高水平的选题。

二、组稿

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学术水平上,论文能否反映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信息,直接关系着期刊的学术水平。论文依托期刊为载体进行传递知识,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不仅促进了期刊学术水平的发展,还将通过期刊把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传递给读者,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进而转化为作者为期刊进行供稿。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论文,更离不开高学术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只有期刊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选择阅读,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作者为期刊撰稿。因此,如何进行高学术水平、高质量论文的组稿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期刊在做好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组稿,可以从有计划地进行组稿和有目的性的进行约稿两个方面进行。

(一)有计划地进行组稿

编辑应善于敏锐地捕捉学科前沿信息,掌握学术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充分掌握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时了解新观点、新理论与新方法。可以利用期刊网页及期刊封底等刊登近期期刊所关注的选题方向、热点问题及征稿启事。编辑要及时更新期刊网页的基本信息,让作者与读者及时掌握期刊的动向、关注方向以及近期策划专题的动态等。同时,编辑还要关注作者与读者的相关留言,及时解答问询,认真分析作者与读者提供的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进行新一轮的选题策划。

(二)有目的性的进行约稿

约稿要从选题和选作者两个方面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约稿。编辑在确定了选题后,可与选题所涉及的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系,以科研院所或院系为单位进行专题约稿。同时,还可以就所确定的选题,邀请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特约撰稿。另外,编辑可以先选定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与其共同进行学术交流,分析学科前沿信息、学术发展动态及现状等,进行专题策划并进行约稿。

编辑要善于利用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以及一些学术活动,会议上通常会利用一些专业性、学术性、成果性都较高的优秀论文进行学术信息交流,而且还会涌现出一批有为的年青学者,这些都是期刊的宝贵财富,更是编辑需要及时挖掘的。编辑有义务、有责任去积极培养年青学者,引导他们走向成熟,逐渐成长为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同时成长为期刊专题作者的后备军。

三、审稿

期刊的学术质量单靠充足的论文还不够,还需要刊登高学术水平、高质量的论文,这就要求期刊健全审稿制度,重视审稿工作,对论文学术质量严格把关。审稿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将具有高学术水平、高质量的论文从众多一般论文中挑选出来,这一环节是决定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编辑进行论文加工处理的基础。在审稿过程中,期刊要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和编审三审制,并结合期刊自身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的论文审稿原则,运用更适合期刊学术质量发展的审稿方式。

(一)严格进行初审

严格进行初审是把好论文审查的第一关,也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期刊编辑要掌握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及学科前沿信息,及时发现和了解近期出现的新观点、新理论与新方法。在对论文进行初审的过程中,编辑要围绕论文的政治性、学术性、成果性、创新性、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及可读性等进行严格审读,善于发现具有高学术性与高质量的优秀论文。

编辑在进行初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对于自己看不懂、解释不清的论文,不能轻易给予否定,要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本着向作者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利用编辑所特有的职业敏感,及时发现具有抄袭、剽窃以及毫无创新性的论文,坚决予以剔除。在初审中,会发现有些论文具有新意和独到见解,利用全新视角、全新观点或全新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阐述,但在阐述过程中,写作水平欠佳,对观点存在表达不清、语序混乱等问题,编辑应与作者及时沟通,协助作者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培养符合期刊发展方向的作者。

(二)专家审稿

论文在通过初审工作后,编辑就要准确选取论文对应的专家进行论文送审。找准审稿专家,是实现高质量审稿、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也是决定论文是否采用的重要环节。审稿专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高低,优秀的审稿专家可以及时发现并肯定在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指导性的优秀论文,也会及时发现学术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内容或论点有错误的论文。

在审阅过程中,审稿专家应对论文的学术价值、成果价值、创新性、科学性、准确性及严密性进行评价,并要核实论文中所涉及实验资料的真伪,所选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所创建的模型是否严谨,所引用公式的书写、计算是否正确,所推导的公式是否严密,所使用的专业名词是否准确,并要仔细斟酌所引用理论与论文所述内容的相关性与逻辑性。审稿专家在对论文进行审阅后,要对论文进行总体评价,认真清晰的填写审稿单。明确论文是否可以发表,指出论文所具有的学术性、成果性及创新性等,还要指出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所推导的公式、所创建的模型等在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所处的位置,是否位于前列。同时,审稿专家要在审稿单上列出论文在公式推导、数据计算、理论引用、模型创建等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与修改意见。

在对论文进行专家审稿的过程中,选准相关专家是相当重要的,专家只有在对口的专业研究领域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论文的亮点以及细微问题,提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修改意见。编辑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搜集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相关信息,建立动态审稿专家数据库,充分了解审稿专家的专业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和审稿质量,按专业、学科及科研方向等信息进行分类,方便编辑日后按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选择论文所对应的审稿专家。在进行专家审稿过程中,逐步筛选认真负责、审稿意见明确、学术水平较高的审稿专家,建立一支知识渊博、学术水平与洞察力高、鉴别能力强、学风正派、具有高尚科学道德的审稿专家队伍。对于具有不同专家审稿意见的论文,编辑要仔细进行研读,客观公正的对论文进行细致分析,有鉴别地对审稿意见进行取舍,不可盲目的决定录用结果与修改意见。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关的理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指导性作用和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来看,完整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等,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现,并且各理论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现象也比较突出。

一、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对于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要从世界性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和我国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概述。而世界性和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包括水文地质核心理论、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环境地质核心理论。首先,世界上水文地质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世纪50年代中期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发展至今,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在解放之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都是空白,后来随着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别才在我国首次进行建立和实现,并且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是前苏联教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材,并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80年代逐渐转移到地下水开采上,后来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在面临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正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阶段中。

二、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是我国的地质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目前地质勘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了能够使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我国很多地质高校都将水工环地质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地质勘探人才,同时也做出了很多科学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具体来讲,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自身的发展方向主要如下所示:

(一)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

由于新时期下社会发展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向逐渐开始转变,向着更加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且随着信息科技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工环地质的工作技术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这在促进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为其注入了一些新的科技理论,促使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当前的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其重点发展内容依然是地质勘探,并且发展方向逐渐体现在三个阶段上,即初测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技术设计阶段。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在初测阶段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勘测位置准确度的提升、覆盖地区范围的扩大和水下测量精度的提升。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初步设计阶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设计技术与应用水平的提升如磁性勘测技术的应用等。水工环地质理论在技术设计阶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体及围岩稳定性的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及径流情况,地下水渗透活动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及提出解决方案等。这三个阶段促进并完善了水工环地质理论的发展,对于相关技术勘查的进行、综合测试结果精准度的提升、勘测误差的减小的重要意义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开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工环地质工作开始由早期无节制的开发各种资源,开始逐渐转变为节能环保的重要基础工作环节。现如今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更多的是注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的解决以及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土地规划设计等领域中具有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尽管当前水工环地质工作逐渐转移了工作重心,但是其在地质勘探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并未受到影响。从整体来看,当前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应用最多的领域仍然是地质勘探领域和工程建设领域中。例如矿藏探明、采矿技术条件分析、工程水文地质评价、水利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

三、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发展

水工环地质理论和岩土工程理论在当代的应用为相关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的研究者还应当对其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一)当代岩土工程理论发展

岩土工程施工水平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岩土工程理论发展的支持。在学科设定上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分支,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展。岩土工程理论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与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在完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学科适用性的不断提升,并且在岩石、土木工程的相关技术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岩土工程理论发展主要可以使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等环节得到很大收益,其提升范围涉及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当代岩土工程理论的发展对于房屋、市政、能源、水利、道路、航运、矿山等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

随着我国地质学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常而言,地质矿产勘探是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的主要应用方向。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地质勘探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初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等三个环节上。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在初测环境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勘测位置准确度的提升、覆盖地区范围的扩大和水下测量精度的提升。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初步设计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设计技术与应用水平的提升如磁性勘测技术的应用等。水工环地质理论在技术设计环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体及围岩稳定性的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及迳流情况,地下水渗透活动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及提出解决方案等。通过对以上三个环节完善水工环地质理论的发展,对于相关技术勘查的进行、综合测试结果精准度的提升、勘测误差的减小的重要意义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作为地质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与地质勘探相关的社会发展行业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使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并丰富其理论体系,将一些新兴科技理论融入到现有的地质研究理论体系中,在提高地质勘探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33-03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Zhang Yongbo Zhang Zhixiang Yang Junyao Zhao Zhihuai Zhao Xuehua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situation is proposed,including new curriculum,setting up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order,curriculum content reform,selection of reasonable teaching materials,increas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teaching,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Key Words: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Innovation capability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其前身是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75年第一届招生,1997年国家专业调整时取消,2004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山西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恢复招生。作为目前山西省高校中惟一一个水资源类本科专业,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发展方向,针对山西山丘区多、干旱缺水、污染严重、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及水循环系统严重破坏等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开设的课程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并且有机地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起来培养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取得了较大成绩,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但面对新形势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教学环节中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适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录调整的需要以及满足工程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工程创新人才需求紧迫的要求,有必要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对提高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已有学者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进行了诸如课程体系、实践等教学改革[1-8],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仍然较少,而山西省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从水利工程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说,必须进一步加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才能为我省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1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以及实验、实习等环节来完成的,培养具有水文与水资 源、水与地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水文与水资源、水与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方面的勘察、设计、规划、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近年来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本科生及授课教师的调查和访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有综合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先开综合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后开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总体上讲,这种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同期开课或课程顺序颠倒,造成一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次序不清,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2)有的课程无法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感到学的有些杂乱。如《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前者属于学科基础课,后者属于专业课,两课程之间本应该有很好的递进关系,却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再如《水利工程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概论》,前者属于学科基础课,而后者属于专业课,却把课程顺序颠倒了,将前者安排在第六学期,后者安排在第五学期。另外,对于所开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属于环境工程的专业课,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前期《环境学》等基础课做铺垫,学生总体上感到该课程偏离本专业,对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

1.2 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

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总体上比较符合教学规定,但也有个别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以至于学生们感到课程安排有点零乱。如同样为专业课的《水资源工程勘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床水文地质学》,分别由三位主讲教师进行授课,但由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考虑不够,将《矿床水文地质学》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课,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工程勘察》被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课,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矿床水文地质学》之前还没有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专业知识,在学习《水资源开发利用》之前还没有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专业知识。由于前期《水资源工程勘察》专业知识的缺乏,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对《矿床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内容不好理解。这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的状况,已阻碍了学生对地下水专业知识的巩固,导致课堂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1.3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大。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是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加上授课教师之间没有做好沟通,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部分没有进行适当的协调和删减,造成部分课程内容已由某一位老师前期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另一位老师后期又在课堂上进行重复讲解。如《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勘察》这两门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是地表水勘察这一部分,包括水文测验、水文调查和水文实验等。再如《水文与工程物探》《水资源工程勘察》这两门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是水文地质物探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4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多年来,由于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无法开展正常的实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致使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文地质学基础》,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原理容易理解,但深入掌握并灵活运用就困难,这是因为学生无法在实验室进行达西渗流实验、潜水模拟演示实验、承压水模拟演示实验、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演示等实验,对地下水缺乏感性认识。再如《地下水动力学》,由于学生没有在实验室进行过裘布依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坝基渗流水电比拟实验、非饱和带水运动实验等实验,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学生虽然学了许多水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机会进行水文测验和水文实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训练,降低了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或进一步深造的实验实践能力。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严格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专业发展需求,以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同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就业等为前提,科学优化和重组课程体系,筛选符合当前教育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课程,为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即包含地表水又兼顾地下水的特点,提出新形势条件下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新增课程

在确保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所设课程总门数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本学科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勘察》两门课程在地表水勘察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可删除《水资源工程勘察》,新增《水文地质勘察》,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方法及最新的技术。考虑到目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年)的出版,结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特点、地下水环评人才短缺以及环评单位对地下水环评人员的迫切需求,可删除《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新增《地下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并把《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作为教学参考书,使学生掌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为其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考虑到《水文地质勘察》与《水文与工程物探》内容的重复以及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可删除《水文与工程物探》,新增《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使学生多掌握一项水文地质新技术,增强其未来应用同位素技术从事水文地质勘察的能力。

2.2 设置合理课程次序

为了体现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必须对不合理的课程次序进行相应调整,理顺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循序渐进,真正所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此,把《土力学》安排在第五学期,《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安排在第六学期,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对《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巩固。把《水利工程经济学》安排在第五学期,《水利工程概论》安排在第六学期,确保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经济的基础上,对各项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把《水文地质勘察》安排在第六学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床水文地质学》安排在第七学期,确保学生在前期掌握了《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后,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矿床水文地质学》的调查评价方法。

2.3 课程内容改革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但课程教材更新却相对较慢,其中的一些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改革,删除一些课程中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要突出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深入浅出,能够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前沿性的新视点,把原来分散的课程内容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区域尺度非均质性、断裂带渗透性、海洋―陆地界面处的地下水等内容,与学生分析和探讨这些因素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循环、水质和可持续性利用的影响。在《水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水文、化学、生物过程的耦合及水文和地球化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目前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在《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理论》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有机污染物的野外最有效的降解路径及强放射性废料的地质处置等内容,增强学生在水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自我创新能力。

2.4 选用合理教材

合理的教材对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严格要求本专业教师对所授课程选用合理教材,必须是国家规划教材和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且教材名称与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一致或接近,对于未纳入国家教材计划的非正规教材或正规出版的书籍,严禁用做教材给学生使用,可作为课程参考书使用。通过选用合理教材,不仅避免课程知识交叉重复,而且能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可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接受学科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山西省矿山开采对水循环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实际,加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材建设,通过申请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下达的教材指标,组织主要骨干教师编写出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知识与技术知识兼容的《矿床水文地质学》《水文水利计算》等专业教材,为学生课堂的学习提供更符合实际的教材,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5 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实践性很强。通过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及山西省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整体水平落后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共建设有6个实验室,包括气候气象实验室、饱和与非饱和带水实验室、水文工程勘察实验室、水文实验室、水环境污染与修复实验室、矿山水文地质实验室,并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使实验室能开设出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如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土壤入渗性能测量实验、浅层水流流速测量实验、达西渗流实验、潜水模拟实验、承压水模拟实验、裘布依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坝基渗流水电比拟实验、地表水溶质迁移转化实验、水质分析实验等。同时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科研转化教学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学和科研非常重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授课教师都从事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校基金、行业基金及其他横向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诸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径流趋势预测、水资源、水环境、水污染、土壤、水土保持等不同方向的专业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被EI、SCI收录及他人参考引用。针对水文与水资源教师在科研上的优势,提倡各位授课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通过科研转化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各位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从教师的科研成果中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课程体系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新增课程、设置合理课程次序、课程内容改革、选用合理教材、增加实验教学及科研转化教学。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 2005(1):56-58.

[2] 李铎,李方红,方晓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4):127-129.

[3] 李小龙,姚多喜,杨金香,等.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59-60.

[4] 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5] 郭纯青,方荣杰,代俊锋.“三农”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4(11):60-62.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9)

由于学科历史沿革不同,目前国内的地下水科学有许多分支,其中属于地质科学分支的有水文地质学、专门水文地质学以及地下水勘测类的科学;属于水文科学分支的有地下水水文学,水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类的科学;地下水动力学以及渗流理论及其应用类的学科可以划归流体力学的范畴。我国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在历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工作方法方面已大大缩短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地下水水文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地下水方向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从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完整的水循环体系内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储存、运动、补给、排泄等特征的变化规律,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野外实验设计与实验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步骤、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水量平衡的基本分析方法,运动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站网观测资料和实验资料来了解地下水动态,并作出地下水资源的初步评价。

由于地下水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野外实践是其基本工作方法。因此,野外实践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从现阶段已有的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地下水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显然是不充分的。本文提出在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稳定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地下水科学的实际特点,提出在课堂教学开展“微实践”的教学手段,并且结合个人教学经历,开展试验性教学改革,分析了此次微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并对微实践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微实践环节教学方案设计

传统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是课堂理论教学。“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向灌输。教材过分强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应对传统教学理念与不断发展的教学群体,譬如,多媒体手段等新兴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授课教师关注的对象,并且得到了诸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实践教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者提出可以在维持现有教学方案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课堂微实践的内容,弥补以往地下水教学过程中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现状。

地下水水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想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却并不容易。这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初学者缺乏地下水感性认识,同时地下水科学具有综合性,只有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才能理解并掌握。地下水水文学课程中适宜于进行课堂实践教学的环节有水文地质特性实验、地下水渗流规律实验以及潜水与承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模拟实验。除此之外,包括抽水实验等的水文地质实验虽然也是地下水水文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但是在室内模拟实验的难度较大,因此,本次微实践环节对此知识点不予考虑。

本次微实践教学方案基于水文地质学基础和地下水动力学基本原理的课内实践内容,具体包括:(1)水文地质性质认知实践;(2)地下水渗流规律演示实践;(3)潜水与承压水的运动模拟实践。共计三次实验活动。微实践课程目标:增强学生对含水介质水理特性的感性认识,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较好地识记不同类型的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科研素养,并且训练学生基本的动手实践与计算分析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地下水水文学的基础工程问题。

本次课程微实践结合本人教学经历,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后,使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开展相关内容的演示与学生动手实践。单次微实践控制在一个课时之内,总计三次。为了准确评估教学效果,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本次教学对象共计本科生147人,其中57人报名参加微实践环节。

二、实施效果对比分析

根据参与微实践环节与否,将授课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普通组)。下面按照出勤情况(非实践环节的课堂出勤情况)和课程总评分结果来对比微实践教学效果。两组学生的出勤结果见下表。整个课程教学期间,除去微实践环节,共计以课堂作业、提问、点名等形式考察出勤情况4次,共计588人次。其中实到人次532人次,出勤率为90.48%。对比实验组与普通组的出勤结果可知实验组同学的总体出勤率和方差均要优于普通组。

下图所示为两组同学的课程总评分分布情况(上图为实验组,下图为普通组)。实验组同学平均分为88.45(100分制),标准偏差为7.433。普通组的平均分为83.13,较实验组低5.32分;标准偏差为14.14,比实验组的标准偏差高出90.23%。从直方图分布来看,实验组的同学总评分更加集中,异常值(极小值)较少,而普通组的同学总评分中尽管也有部分同学取得了优秀的总评成绩,但是仍有部分同学考核成绩不理想。

通过出勤情况和课程总评情况来看,实验组的同学普遍具有更高的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要高于普通组的同学。这里排除学生自愿参与的主观筛选因素外,课程微实践的主要教学效果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可以在感性认识上增加对地下水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地下水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些实际能力的掌握与增强,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下水课程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微实践环节的发展前景

在教学理念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地质学)课程向来是秉承以学生为本、实验室与现场并重,突出能力考察的教学模式。目前纵观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及课程现状,都是课堂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这往往是由于培养方案和培养经费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字已经体现在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通过我们开展的课程微实践活动,表明在不显著增加教学时间和经费的条件下,微实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改革,作者对地下水课程课堂微实践的发展方向和注意要点做了初步的总结。

1.微实践中做到师生互动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通常是“老师讲实验,学生照着做”。在时间较短的微实践环节中,更加要打破这种传统乏味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事先把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在微实践环节中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纲要性地演示。把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各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指导书,研究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各组进行提问和点评,让学生带着压力去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动手机会。

2.微实践中强调实例教学

在地下水水文学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将规定内容传授给学生,尤其是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经常有学生会问:老师,这个理论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应用?对于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许可以轻松解决学生此类的疑问。而对于多数年轻教师,要想圆满地解决学生的疑惑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微实践环节,学生更加直接地面对地下水问题,那么如何将室内模拟模型中的地下水文过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功课的内容。而且教师在微实践环节将实验与实际问题的内在关联解答清楚,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实际问题的看法,而学生的这些看法可能就会给教师带来教学的灵感,从而使教师自身水平得到提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微实践中重视能力的培养

理论联系实践是地下水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论。实践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对水文现象感性认识上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概括。因此,实践环节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掌握及理解,但这一点也不能被滥用,否则就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不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要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探讨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与学科理论形成过程相反的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地下水现象作为知识兴趣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微实践教学环节应该重视从单一方法的培养到方法综合运用培养的高级阶段,也即是科研能力培养阶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寻求在体制范围内的微创新、微实践是教育事业改革的新方向。本文以地下水水文学现状教学体系为出发点,提出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入若干次体量小、灵活性强的微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对比分析,表明微实践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次研究仅是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领域做的微小尝试,其中不乏许多不足之处。作者对于微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实例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认识都还不够深入。微实践作为解决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这一问题的有益解决方案,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叶水庭.地下水水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87.

[2]张人权,梁杏,靳孟贵,等.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

[3]崔淑卿,陈娟,杨苏荣.我国水文地质学发展与现状[J].内蒙古水利,2012.

[4]束龙仓,陶月赞.地下水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梁四海,周训,方斌,等.“水文地质学”实践教学改革点滴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5.

[6]李铎,李方红,方晓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

[7]张升堂.“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

[8]张红霞,范玉洁,郭纯青.地下水水文学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的合理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10)

在论文写作中编造数据捏造事实,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请人捉刀等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年来身陷“抄袭门”者,多半顶着显赫的光环,或是教授、院士,或是校长,而且在剽窃案中,大多是他们的学生执笔操刀。由于论文数量和质量作为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大都与科研人员的职级晋升、学位申请、荣誉地位、奖金待遇等挂钩,与相关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也较普遍地存在,致使以论文数量衡量学术绩效的评价制度也饱受诟病。甚至有舆论认为,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体制下发表的论文大多是“学术泡沫”、“学术垃圾”。因此,为论文“减负”,让论文价值回归学术本位,就必须转变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只有把论文考核由“量”转到“质”,才不失为维护学术风气的治本之策。

水文地质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130-02

水工环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综合性学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能源的大量开发,社会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的增加,为社会经济提供能源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使得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发展。因此,水工环的问题是关系民生,保障人民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水工环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水文地址学科、工程地质学科和环境地质学科3个方面的问题的研究,深入的探索分析,使其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健康发展相协调,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 水工环地质研究的发展现状

水文地质学科的研究现状:

水文地质学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深入,研究范围不断地扩大。水文地址学科的研究对象越发的广泛和丰富。传统意义上的水文地质学研究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地下水的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以判定地下水的利用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研究工作也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而且不断地有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开发出来,促进了水文地质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

1.2 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现状

工程地质学科自从地质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发展迅速,已经具有了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科内容。工程地质学科为工程地质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步伐。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除了从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经验,而且还将国外先进的工程地质理论知识加以引进,结合我国时机的工程地质状况,建立了适合我国工程地质情况的新理论。

1.3环境地质学科研究现状

过度的能源开发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了全球各国的重要主题之一,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治理污染,防治自然灾害是全球各国的重要任务。环境地质学科研究主要以环境质量的评估、环境综合治理、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为基本工作,为国家的整体规划和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的环境问题的重视度的提高,环境地质工作成为地质学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现今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

2现今水工环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从现今水工环的研究工作来看,工作人员对水工环的内涵认识不够,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水工环地质问题的重要性,思想认识和社会发展脱节,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工作模式大多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研究,只着眼于当前的社会需要,忽视了对社会发展的方向分析,从而使研究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2 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水工环地质研究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技术落后、工作态度不积极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在研究工作中存在观念落后,认识不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只顾眼前利益的状况。

2.3 研究成果不能落实

在水工环研究的工作中,很多研究成果在研究出来后没能得到及时的落实,这就使得研究成果不能真正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只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够真正的将科研工作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2.4 缺乏科学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

现有的水工环有关部门的工作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各种规章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很多制度沦为了一纸空文,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工作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和健全。

3水工环问题的防治对策

3.1 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社会用水量的增加和水质的不断恶化,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地下水平衡被破坏,使得水文地质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水文地址问题做好防治工作势在必行。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为了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必须对地下水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和检测,对富水区的范围圈出。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计算和评价,对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对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做好规划,在开放过程中随时进行地下水的监控工作,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适量开采,防止开发过度。

3.2 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工程地质问题比较复杂,隐蔽性强而且危害性大。地质灾害关系重大,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工程建设有重要的影响。要做好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工作首先要做好地质勘探的工作。对地质构造、地壳的稳定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对地质的地形地貌、地质分布、地层岩体构造和发育程度、岩体成因、时代和空间分布等工程地质特征做好勘探和检测工作,对工程地质稳定性做出结论。以防治结合为基本原则,根据工程地质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防治。

3.3 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在进行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时要首先明确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工程开发的前景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区域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环境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重点地区要着重加以保护。重视对开发地区环境的监控,做好环境质量的控制工作,及时对环境问题进行预警,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环境保护或者治理。环境地质问题以保护预防为基本原则,促进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4结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消耗,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要良好的解决水工环中存在的问题,就要从三方面着手,把握问题重点,处理好水工环同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协调,共同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