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9 13:04:46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1)

在新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案例教学己成为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法己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系统地掌握化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积极探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化理论为实践,学以致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编写案例和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既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的概述

(一)案例教学的产生和来源

案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也被称作范例、实例、个案和个例等。案例最初用于医学界,是医生对病案、病例和医案的专有用语。案例教学在西方源远流长,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产婆术”,被后人视作案例教学的雏形。由此,苏格拉底开创了案例教学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最先将案例教学运用于法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佛?哥伦布?兰戴尔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将案例教学引入法学教育,并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教材,赋予案例教学法现代气息和现代意义。哈佛大学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改进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案例教学在世界各国的开展和运用。目前,案例教学被不同程度地运用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日益成为各学科进行教学、培训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遵循教学规律和受教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典型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向受教者再现真实的教育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良性互动,加深受教者对所学内容的领会,提高他们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和形式。

(三)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

案例教学方法要求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员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这些技能通常是管理者、医生和其他的专业人员所必需的案例还可使受训者在个人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为使案例教学更有效。学习环境必须能为受训者提供案例准备及讨论案例分析结果的机会,必须安排受训者面对面地讨论或通过电子通讯设施进行沟通。但是,学习者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沟通并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由于受训者的参与度对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化学教学案例的特点

化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化学教学情境的描述(以《乙醇的性质》为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化学教学方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化学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化学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物质结构的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如《乙醇的性质》中,酒精是我们生活常见的化学物质,在介绍他的物理性质时,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酒精的物理性质等,从而归纳出纯的乙醇的性质。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化学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化学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化学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学生对《乙醇的性质》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不但使学生了解乙醇的常见性质,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乙醇的应用,进而推出其他醇类物质的应用理论性知识,通过具体的时间经历,使理论和实践得以完美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体现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学科价值

化学式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注重实践,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学科的理论性体现了一种宏观的、全局性的学科特点。学生只有充分关掌握了化学理论知识,同时关注说呢改变和化学有关的生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由于理论知识是从事实中来的,那么在教学时就应该让这些知识回到现实中去,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习者充分认识到化学的实践性学科价值。

(二)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已有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既成定论和标准答案,一味地用已有的教育研究成果中既有知识息武装学生的头脑,无视学生的困惑心理和思想矛盾,严重束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呆滞,陷入灌输化学理论知识的囹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案例教学法侧重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非单纯的知识获取。“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打破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定势,拓宽他们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同一个案例。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闪现出的思维火花,也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促使灵感或顿悟生成。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两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即“例——规法”和“规——例法”。“例——规法”是一种从特殊证到一般规则的教学方法。而“规——例法”是从一般规则到特殊证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应是因材施教、灵活掌握。

(一)借用案例巧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犹如戏剧的开场白,也类似于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在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导入设计得好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导入需要一个恰当的案例,案例是一个学习的背景,最重要的是根据案例所设计的问题,这个是实施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问题的设置能够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中,我首先举了一个真假黄金的生活事例,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用化学方法区分真假黄金,那次课教学效果相当不错。所以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导入新课,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使他们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并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巧妙地把学生带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认知条件。

(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

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案例。在讲授某一问题时,插入一些案例,这样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易于理解理论问题,而且这样的讲授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时,教师组织学生从现实中去找事例来进一步论证理论的正确性,这就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胜心以及表现欲,由此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三)课堂结束部分巧用案例

在每一节快要结束之前,当学生学习完一些理论知识之后,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结合之前学习的理论以及案例中涵盖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巩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云洲.案例教学:一种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1(4).

[2]强光银.《中学化学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社,2004

[3]彭秋明.《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2)

1.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上来看大多数案例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与学习.案例教学中涉及的案例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贴近社会,大大缩短了化学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的距离.根据实际问题来设计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案例教学通过观察、讨论、设计、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转变为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案例教学能够将真实典型的化学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做出本能的反应.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析、思考、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并且案例分析法还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获取新的知识,并且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来改变传统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3.以学生发展为本

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教师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学生可以从自身学习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并且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提出质疑.也可以通过提供新的论据来进行辩驳与讨论.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兴趣与动机.因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

案例展示可以作为教学前的引导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学中的事实举例出现.案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给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还可以使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在多媒体放映仪器上,可以播放音频材料,教师还可以讲案例编排为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等.例如教师在进行氯气的知识点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寻氯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以选择一个小故事来进行举例.故事中小明在家使用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清洁厕所,但是小明觉得只用一种清洁剂洗不是很干净,所以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小明中毒被送往医院.教师在讲完小故事后,学生产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自然的过渡到氯气的教学点上了.

2.设疑问答,引发思考

在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后,教师应该立即设疑问答,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宜一次性将问题全部问完,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来回答最后的问题.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洁厕灵不能混合起来使用呢?是不是因为洁厕灵中含有硫酸呢?接着,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来进行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如下图所示的孔洞内分别放置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硝酸银溶液.并且在如下图所示的中间的大孔中滴入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稀硫酸,马上将盖子盖上,然后观察盒子里面的现象.如图1所示.

通过教师提问回答,学生的学习思维被大大激发,认真的观察实验,并且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归纳其中的化学原理.

3.班级交流,归纳整合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写全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班级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学生之间存在争议的问题.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再次迸出火花,还能够出现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学生在班级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说出五个孔洞中出现的不同反应.干红纸没有出现明显反应,而湿红纸出现了褪色.蓝色试纸先变成红色,然后出现褪色;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物.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3)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0-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其中创设学习情景包括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情景设置,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生动的情景素材引入学习课题、设置学习软环境或交流讨论的平台、调节学习气氛,激起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创设学习情景的重要方式。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判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化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

2.1 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案例化为剧本,进行角色表演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中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具体加以论述。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氯气的性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自BTV-7生活频道的一段视频,其中主持人报道说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厕所时使用了84消毒液,但还嫌不够干净,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造成主妇中毒,送往医院急救。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2.2 设疑问难――引发思考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84消毒液和洁厕灵(含硫酸)不能混合使用?随后围绕问题教师利用以下自制仪器(下左图2),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四周的五个孔内分别放入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8滴氢氧化钠溶液、4滴硝酸银溶液,然后在中间的大孔内快速滴入8滴84消毒液和6滴稀硫酸,立刻将盒盖盖上(下右图3)。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他们认真地做着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努力发现其中的奥秘。

2.3 指导探究――小组合作阶段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即“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修正、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2.4班级交流――归纳整合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 (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 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时,针对各组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

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氯气的性质。

2.5 总结评价――提升认识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继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84消毒液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后,给家长提出一些使用84消毒液的注意事项,并说明原因,这个问题的创设就使得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到的氯气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了整合,同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这也恰恰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具体如下:

3.1 编制案例,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所在

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案例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固然有效,但不应千遍一律,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 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的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经形成的知识或观点,还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像案例中的人物那样去作出反应,因此案例教学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或经验,是“做中学”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能被学生立即运用到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3.3 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身临其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寻求知识或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与传统教学中“举例说明”大相径庭,举例说明仅仅是让学生感知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观点,仍然是一种“灌输”。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4重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案例本身表述的客观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以及案例教学多采用自主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着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可以预见,有了培植创造的“土壤”,就不愁创造力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

3.5突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但都不是“完人”。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将自己融入群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增强了凝聚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出群体的“合作力”。

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低;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案例不够典型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林格论. 课堂教学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隆瑞.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3]邢军. 案例教学法[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2004.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4)

“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而创设的新型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中,乃至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1】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之pH的计算可设计如下“概念性”变式:

问题1:求常温下0.01 mol/L的盐酸溶液的pH。

变式1:常温下,0.1 mol/L NH3・H2O溶液,其电离度为1%,求其pH。

变式2:常温下,pH=1的盐酸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变式3:常温下,pH=13和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的pH。

变式4:常温下,将100 mL 0.1 mol/L HCl和100 mL 0.3 mol/L的NaOH溶液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变式5:常温下,将pH=2的HCl和pH=12的NH3・H2O等体积混合后,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变式6:常温下,将pH=2的盐酸稀释10倍后,求其pH。

变式7:常温下,将pH=12的NaOH溶液稀释100倍后,求其pH。

变式8:常温下,将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后,求其pH。

教学评析:通过这一变式题组,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情景下pH计算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溶液pH的计算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也能很好地实现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变式教学法”主要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

【案例2】有NaCl和NaBr混合物16.15 g,溶于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33.15 g沉淀。则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8.5% B.50%

C.52.8% D.82.5%

解法1:设NaCl的物质的量为x,NaBr的物质的量为y。

58.5x+103y=16.15143.5x+188y=33.15

解得:

x=0.1000 moly=0.1000 mol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5%

答案A。

解法2:

以上过程实际上是将NaCl和NaBr中的Na+全部换成Ag+,这是导致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原因,可依此用差量法解题。

解得:x=4.6 g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5%

答案A。

教学评析:解法1思路很清晰,只是解方程组要耗费一些时间,而且有可能出错。相比较而言,解法2着眼于固体质量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思想较为深刻,解题过程也较简单。当然解法1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学生很容易想到,因此两种方法各有特色。

【案例3】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第28题第(4)小题:测试纯碱产品中NaHCO3含量的方法是:准确称取纯碱样品Wg,放入锥形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到无色(指示CO32-+H+=HCO3-反应的终点),所用HCl溶液的体积为V1 mL,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变橙,所用HCl溶液总体积为V2 mL。写出纯碱样品中NaHC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NaHCO3%= 。

答案:■×100%。

学生的错解多为:(1)■×100%

(2)■×100%

(3)■×100%

分析:错解(1)将总体积V2当成了后滴加的体积,错解(2)(3)将样品当成了只含有Na2CO3和NaHCO3。

(1)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老师启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依题意,能否判断样品中除Na2CO3和NaHCO3外,还有其他杂质?

②若不含有其他杂质,本实验可进行哪些简化或去除哪些多余的条件?

③若有其他杂质,是否会对本实验产生影响?

④若其他杂质存在会影响本实验的测定,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说明才使此高考题更科学严谨?

(2)共同探讨,明辨是非

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形成以下共识:

①如没有其他杂质,称取样品Wg,只要用甲基橙或酚酞一种指示剂进行一次滴定就可求出NaHCO3%。若用两种指示剂两次滴定,则不需称样品的质量就可得出结果。因此,从该实验的设计原理来看,应含有其他杂质。

②若含有能与酸起反应的其他杂质,则本实验不能计算最终结果。该题对杂质未加任何说明,不够严谨科学。题中应加上“含有不与酸起反应的其他杂质”的说明。

(3)变式训练,激活思维

根据以上分析和上题的错解情况,设计如下变式训练,激活思维、加深理解:

变式1:某Na2CO3样品中只含有NaHCO3杂质,溶于水后滴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所用HCl的体积为V1 mL,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变橙,所用HCl溶液的体积为V2 mL。求ω(NaHCO3)。

ω(NaHCO3)=■×100%

变式2:某Na2CO3样品中只含有NaHCO3杂质,取一定量的样品溶于水,若滴入酚酞指示剂,用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V1 mL;若滴入甲基橙指示剂,用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V2 mL。求ω(NaHCO3)。

ω(NaHCO3)=■×100%

变式3:某Na2CO3样品中只含有NaHCO3杂质,称取Wg样品溶于水,滴加酚酞指示剂1~2滴,滴加c(mol/L)的HCl溶液V mL刚好反应完全。求ω(NaHCO3)。

ω(NaHCO3)=■×100%

变式4:将上题中的酚酞换成甲基橙,写出求解n(Na2CO3)和n(NaHCO3)的方程组。

2n(Na2CO3)+n(NaHCO3)=■106n(Na2CO3)+84n(NaHCO3)=W

变式5:某Na2CO3样品中除含有NaHCO3杂质外,还含有不与酸反应的不溶性杂质。现称取样品Wg,溶于水后滴加酚酞指示剂,用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V1 mL;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总体积为V2 mL。求不溶性杂质的质量分数:

ω(杂质)=■×100%

教学评析:在习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变式教学”,打破学生脑海中固定的解题模式,避免传统教学“题海”战术引发的思维僵化和思维定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寻找多种多样的问题解决途径,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变式教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高三化学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使知识网络化,思考问题更严密、迅速,解题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能熟练把握各个知识点在各模块中的呈现方式和特点。

【案例4】高三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复习:

问题1:10 mL 0.1 mol/L氨水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大小顺序。

变式1:10 mL 0.1 mol/L NH4Cl溶液与5 mL 0.2 mol/L NaOH溶液混合,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NH4Cl改为CH3COONa,NaOH改为HCl又如何?)

变式2:向10 mL 0.1 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少量的稀盐酸,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3:向10 mL 0.1 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中性,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4:向10 mL 0.1 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反应,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5:25℃时将pH=11的氨水与pH=3的稀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如何?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6:如果已知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仅是NH4+、Cl-等4种离子,除上述两种外,还应有哪两种离子?该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是什么?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7:常温下将0.01 mol NH4Cl和0.004 mol NaOH溶于水,配制成1 L混合溶液。判断:溶液中共有多少种粒子?溶液中有哪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0.010 mol?并计算溶液中:n(NH4+)+n(H+)-n(OH-)?

变式8:问题1:10mL 0.1mol/L醋酸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大小顺序。

变式1:10 mL 0.1 mol/L CH3COONa溶液与5 mL 0.2 mol/L HCl溶液混合,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2:向10 mL 0.1 mol/L醋酸中逐滴加入少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3:向10 mL 0.1 mol/L醋酸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至中性,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4:向10 mL 0.1 mol/L醋酸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反应,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5:25℃时将pH=11的NaOH与pH=3的CH3COOH等体积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如何?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6:如果已知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仅是Na+、CH3COO-等4种离子,除上述两种外,还应有哪两种离子?该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是什么?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7:常温下将0.010 molCH3COONa和0.004 molHCl溶于水,配制成1 L混合溶液。判断:溶液中共有多少种粒子?溶液中有哪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0.010mol?并计算溶液中:n(CH3COO-)+n(OH-)-n(H+)?

教学评析:通过创设这样一组变式问题组,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探索问题的进程。该题组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容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就感,而且在层层问题的设计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通过这样一组变式题组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这一内容在“纵向”上得到非常深刻的理解。

【案例5】高三化学小专题――“Fe3+”专题复习

问题1:如何证明FeCl3发生了水解反应?并书写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如何证明FeCl3的水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问题3:配制和贮存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盐酸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4:FeCl3与NaHCO3、Na2CO3、NaAlO2不能共存的原因是什么?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5:Fe3+为什么只能存在于pH

问题6:直接加热FeCl3溶液得到什么,再灼烧得到什么物质,如要由FeCl3溶液得到FeCl3固体需要如何操作?

问题7:在FeCl3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Fe、Cu、H2S溶液、Na2SO3溶液、KI淀粉溶液,写出会出现的现象及离子方程式,并说明体现了什么性质。

问题8:往过氧化氢中加入FeCl3,有什么实验现象?如何运用对比实验证明Fe3+起到催化作用?还可以加入哪些物质?

问题9:往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有什么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问题10:如何验证所得液体是胶体?

问题11:所得胶体中有何杂质?如何证明?

教学评析:通过以上11个问题的“变式”导学,集盐类的水解、水解平衡的移动及应用、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化学中离子的检验和鉴别、催化剂的选择和验证、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于一体,使学生对“Fe3+”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再认识。传统小专题课都是先罗列知识,再列举例题,使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通过以问题“变式”出现,使学生有一种主动去解决的欲望。对于高三复习课,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知识间的联系。教师不仅要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设计问题,还必须从不同的知识点的衔接处去设计问题。多从知识交汇点处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系统性和在“横向”上的完整性。

四、“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变式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变式教学,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根据实验的内容和作用,可把变式实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变式实验分类及界定

将“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①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与实验的结合点;

②进一步增加实验的科学性和研究性;

③加强实验的设计性和探索性。

【案例6】“为什么硝酸铜溶液呈蓝色,而铜与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发现问题】无论是以往的教材还是高中新课程都安排了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硝酸铜溶液呈蓝色,为什么铜与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

【提出假设】可能是因为生成的NO2气体在溶液中呈黄色,与蓝色硝酸铜溶液混合在一起而呈绿色。

【实验探究】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研究:

变式实验一: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少量的水,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变式实验二: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变式实验三:对比实验:取纯硝酸铜蓝色溶液,向其中通入NO2,观察溶液是否变绿色。

【得出结论】实验结果显示:

①随着水的加入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②加热后,溶液也逐渐变为蓝色;

③在硝酸铜蓝色溶液中通入NO2,溶液将逐渐变为绿色。

教学评析:这是一个探索性变式实验,通过这样一个探索性实验的“变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快乐和意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各种变式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得到启发和深化,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性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变式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题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变式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能为了“变”而变。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应重视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任务,运用变式进行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在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所设计的变式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现规律并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使之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王乐尧.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与案例分析[J].杭州化学年会论文,2010.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5)

一、通过新闻报道选取案例资源

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人们实践,回归生活。课堂教学中通过关注新闻报道中的细微事件进行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新闻报道具有影响大、时效快的特点,用新闻事例进行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眼当前社会,我们可以发现在新闻报道中能够援引的资源非常丰富:由中国船长被扣押引发的中日新一轮外交关系冰点让国人开始的抗日游行,让我们体会到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在汶川地震及灾后重建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核心的坚强力量;在美元贬值的影响中,我们体会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等。当然,用新闻报道做案例资源,并不是拿来即用的,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剪裁加工纷繁复杂的时事信息。也就是说选用新闻报道时,要结合教学目标需要、适度延伸、开启思维、生动表述、回归生活。当前政治教学中倡导立足教材,广泛撷取有助于教学的资源,我们可以从新闻报道中挖掘熟悉的、平凡的生活细节作为案例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二、通过平面传媒选取案例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信息传媒走向多元化,报刊杂志作为平面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电视广播等传媒方式相比,平面媒体的信息量更大,涉及的范围更广,这些优势使得报刊杂志成为辅助政治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日常接触道德报刊杂志有新闻类、休闲类、专业类等类别。新闻类报刊杂志主要是报道当前的新闻事件及相关评论,在政治教学中引入这些鲜活的新闻事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类期刊是指专门进行学术性探索和研究的刊物,这些刊物都是源于实践的,对现实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除了期刊,在教学中还要开拓视野,尝试从众多的杂志中选取案例资源,对寓意较为深刻的、符合教学的文章,在课堂上可以结合相关知识让学生感悟;对时事信息,可以设置为时政探究题,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通过广告语言选取案例资源

广告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语言,虽然我们不经意但这类语言通过各种媒体弥漫于我的生活环境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对各类广告语言,高中生并不陌生,有的涉及这个话题时还会滔滔不绝,兴趣倍增。因此,通过广告语言选取案例资源也会产生独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借助广告语言的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不必专注于介绍广告中涉及的商品。在教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时,教师可以牛奶广告引入:有人饮用牛奶时,广告中旁白问是牛奶吗?当事人故作玄虚说不是,是特仑苏为了彰显此牛奶的独特之处,广告中还加入“并非所有牛奶都是特仑苏”。其实“牛奶”和“特仑苏”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但这则广告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这一原理,犯下了与“白马”非马一样的错误,但是引用于教学中能借以反证观点。广告中蕴含的哲学案例资源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多挖掘、多思考,借助最好的广告语言将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

四、通过名言古训选取案例资源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生活与哲学》中在内容编排方面比较独特,借助名言警句方式添加了哲学家对某一知识点的论述。这些论述有助于学生领会哲学观念的深刻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实,名言古训蕴含着丰富的汉语言文化,在教学中用名言古训作为案例资源会使人们对先哲们的思想有着特殊的感悟。但在教学中使用的名言古训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民间谚语、古典诗词、成语故事等都可以拿来用。在教学“辩证法思想”时,教师可以用《韩非子》一书中收录的很多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郑人市履,其中也有很多诸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样的哲学名言。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宝贵的案例资源,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既能发扬传统文化,又能加深对现实的认识。

五、通过学科间的知识融通选取案例资源

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融通的,这给我们选取案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因此,政治教学中选取案例应该走多元化路子,不仅要专注于固有的学科领域,还要尝试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丰富本学科内涵,从而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如《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派别的划分”,教材中引证的荀子、王夫之、朱熹的观点,他们的哲学思想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详尽的阐释。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科间的知识融通,可以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屈亚红.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6)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通常是教师对地理知识作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对地理原理作一一的印证,教学依然没有摆脱教师讲授的模式。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是强调以地理知识为载体,以获取结论过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地理现象,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在案例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注重案例材料的选取

教材是精心编写的内容,内含丰富的知识点,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开展教学,能够将知识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生活非常贴近,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感受地貌的壮丽,对于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在分析案例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城市功能区分”时,教师可以利用所在的地区为例,讲解功能区的概念,展示城市的地图,利用周边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教师还可以展示学校的建筑物名称,让学生根据之前讲解的内容进行划分归类,接着再展示学校的平面图,看看学校在建造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些建筑物要集中建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学生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课堂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课堂学习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结合时事导入,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时效性。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世界上每天都有有关地理现象的报道。如果教师能够加入时事元素,便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高中生对于时事已经开始有所关注了,但是自身却缺少理性的分析,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以时事作为例子,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理性地看待时事。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是否听说过酸雨?最近,北欧大面积森林受到酸雨的侵害,如果北欧国家想要保护好森林,同学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措施。学生积极思考,但无非都是从本国出发,没有什么别的提议。这时,教师接着讲:北欧将英国告上了法庭,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明显与学生的思维相冲突,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并且追问教师为什么。这时教师再导入知识点,学习的效率会提升很多。又如教学“水污染”时,教师可以以日本的水俣病导入,首先展示日本的地域风貌,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水污染?更为奇怪的是,当地居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口齿不清走路摇晃,大喊大叫,指出这些都是由于水源问题导致的,倡导学生要积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三、认真阅读案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案例不仅能带给学生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视野会更加开阔。学生一般在分析问题时,所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只会从几个常见的角度进行分析。相反,如果多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对待问题的看法会更全面。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交待清楚,引导学生在分析时要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着找到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仔细阅读案例。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时,教材中将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归纳为10种左右,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先分析一下,如何描述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不同的气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全面,那么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气候的形成肯定不是单一的原因,那么在众多原因中主要因素是哪些,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气候,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才能解决。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组员间合作打开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案例中,尝试运用多种思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逐渐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

四、引发案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的思维沿着具体的问题情境产生不同的解决办法可以引发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学生在分析一个知识点之后,接着再从其它角度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典型性,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城市化”时,由于城市化的概念很广泛,学生在分析例题时,可能想到的是城市之中的地理文化,但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还是人口,那么人文因素就占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人文因素也要进行分析。思考城市的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哪几个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时要去思考的,通过思考,明白不能因为地理方面的因素占得多,就全从地理因素出发,还要进行人文角度、交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这样一个典型问题:面对“民工潮”,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想要进入城市?他们的涌入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分析时,学会从城市与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进一步挖掘其它知识,从多个角度出发,先分析表面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全面分析之后,再尝试着去分析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内容,答案可能会更加全面。

五、重视案例归纳,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

著名的布鲁纳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的过程,从而让教学活动具有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是社会调查、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等活动。对于一个地理案例,我们在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更要重视对案例的归纳,尽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育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否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我国很多地方雾霾污染严重,并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危害。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设计“空气的变化、原因及对策”的案例开展研讨:

1.调查雾霾的污染情况如何?雾霾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2.调查本地区10年以及20年前的空气变化情况。

3.认真分析引起空气变化形成雾霾的原因是什么?

4.你能找到解决雾霾的具体措施吗?

结合上述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观察、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活动。这样,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资料,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来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这样的案例便具有了一定的教育价值。

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经过教学的长期检验,才能为教学服务,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7)

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的数学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体现,而是很多知识的综合。但是因为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很多时候综合性的知识难以运用起来,所以综合性的题型便成为了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化归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难题。化归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对于教师而言,使教学变得更加简单有趣。

二、化归原则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1.熟悉原则

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问题,以便利用我们熟知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 x3+(1+)x2-2=0.

题目中要求三次方程,但是我们熟悉的是二次方程的解答,所以我们要把陌生的三次方程转化成熟悉的二次方程来解决。我们把x看作成一个已知数,把看成未知的。

则设n=,原来的方程就是x3+(1+n)x2-n2=0.

得出n=-x或者n=x2+x,所以x= -或者x= (-1+)或者x= (-1-).

这样我们就运用熟悉化的原则将我们所不熟悉的问题顺利地解决了。

2.简单原则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综合性的题型,利用化归原则将问题进行简单化。

例 设N,M,Q做三个不等的不为零的数,并且给出n+=m+=q+,证明n2m2q2=1.

这样的题目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求解,是无法解出得,我们将它简单化,把n+=m+,求n2m2=1,所以mq(n-m)=m-q,nm(n-q)=m-n,nq(m-q)=q-n,三个方程相乘结果证明n2m2q2=1.

3.直观原则

比如通常遇到的一些看似抽象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化归的直观原则来解决问题。

例 x,y,m,n是正整数,求证,,中任意两个数的和大于第三个数。

刚刚看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好像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解决,但是抛开数据,我们知道“任意两数之和大于第三个数”我们可以类比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我们可以将以上数据构造成三角形的三个边,使为AB边,为AC边,为BC边,所以这样的数据等式就成立了。我们就运用这样的图形的方法将问题直观化,进行求解。

三、化归方法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1.配方法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我们用得最多的办法就是配方法,在实际解决较难较复杂的问题中,合适的配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化归的配方法,很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 双曲线k:4x2-9y2-8x-18y-5-n=0,准线方程为=9+,求n的值。

在这样两个方程式看起来并不密切的题目上,我们必须转变思维,对现在的形式进行化归,对x和y进行配方,把它们化作标准的形式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转化后的方程为-=1。这样方程就很容易将未知数n的结果求出来。

2.分解法

分解法是教我们把数学中所出现的方程式或者是图形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部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逐一进行解答,最终整个问题将得到解决。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8)

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化归思想指的是当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通过采用转化以及变化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解决相关问题。化归思想的本质就是将新知识通过转化的方式转变为已知的知识。

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继而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会将未知转化为己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能力。相关的教学实践显示,高中生如果掌握化归思想,那么就能够更快地提升其解题能力。

一、化归思想的其中三个原则

(一)简化原则

简化原则,是指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通过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答的问题,以促进解题效率的提高。关于简化原则的案例,笔者总结如下。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1 中的“函数值域”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函数值域的解答过程中,由于函数概念过于抽象,故而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难度较大。基于此,就要根据简化原则,借助几何图形的概念进行解答。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以得知:点(2cos x,4sin x)在轨迹方程的椭圆上,故而在进行值域求解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椭圆上的点与点(4,-1)连线的斜率。基于此,学生可以借助几何图象进行相关的解答,并最终确定值域的范围为。

〖解〗依题知,点(2cos x,4sin x)在轨迹方程的椭圆上。

因 sin x2+cos x2=1,所以题中所求值域就是椭圆上的点和点(4,-1)连线的斜率。

设切线方程为 y+1=k(x-4),将其与椭圆联立,得判别式为 0,即

4x2+[k(x-4)-1]2=16

(4+k2)x2-(8k2+2k)x+16k2+8k-15=0

[-(8k2+2k)]2-4(4+k2)(16k2+8k-15)=0

12k2+8k-15=0

(2k+3)(6k-5)=0

故取值范围为

(二)转熟原则

所谓的转熟原则指的是在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将陌生的知识转换为熟悉且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而以此为基础帮助解答题目。事实上,数学题目尽管类型较多,但是其解题方式以及思路都存在着相似性,故而为题型之间的转换提供便利。总体而言,借助转熟原则进行相关作业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在遇到陌生的题目时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以高中函数教学为例,学生在解答“求解 x”一题的过程中,虽然三次方的方程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存在解答的难度,基于此,为解题的便利性,需要学生加强对转熟原则的运用,将 x 设定为己知量,将 a 设置为,从而将原式转换为求解 a 的二次方程“x3+(1+a)x2-a2=0”,继而实现对 x 值的求解。转换完成的方程式可以进一步化简为(x-a)3=0,即得 x 的值为。

(三)直观原则

在利用直观原则进行化归思想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变为直观的图形问题,继而促进相关问题的有序解决。

以高二理科教材选修 2 中定积分的一个例题为例,计算下列定积分:

〖分析〗这个例题被积函数都是一样的,可是积分的上限、下限不一样,通过计算结果发现,可以利用梯形的面积来表示这几个导数的结论。

(1)当对应的曲边梯形位于 x 轴上方时,定积分的值取正值且等于曲边梯形的面积;

(2)当对应的曲边梯形位于 x 轴下方时,定积分的值取负值且等于曲边梯形的面积的相反数;

(3)当位于 x ?S上方的曲边梯形的面积等于位于 x 轴下方的曲边梯形面积时,定积分的值为 0。

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了解定积分的值不一定等于曲边梯形的面积,但要注意条件,画正弦函数的图象来分析就是直观原则。

二、化归方法以及案例分析

(一)配方法

在高中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作为常用的解题方法就是配方法。相关的实践显示:配方法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实现对于复杂问题的解答,继而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诸如在进行题目“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 11,其 12 条棱的长度之和为 24,求长方体对角线长度”解答的过程中,需要将几何题目转换为数学表达式,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 x,y,z,则,以此来求对角线长 。在实际的求解过程中,需要借助配方法进行具体的解答。

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 x,y,z,由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 11,其 12 条棱的长度之和为 24”得

由此求得对角线长度

(二)分解法

此外,在借助化归思想进行高中数学学习以及解题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对配方法的运用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对分解法的使用。所谓的分解法指的是将题目中所出现的方程式(图形)进行分解,将复杂的问题转变为几个简单的部分,从而促进相关问题得到高效解决,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函数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化简复杂的多项式继而将之转变为合理的几个组,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解答。

如例题,已知函数 ,其图象在 x=2 处的切线方程为 3x+2y-11=0。

(1)若函数 f(x)解析式;

(2)若函数 y=f(x)的图象与的图象有三个不同的交点,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三)换元法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9)

化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物质从分子、原子层面上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在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由于高三的特殊性,无法很好的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但又有大量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需要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和记忆。如何做好高三化学教学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传统的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点、疑点、难点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等教学难题,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比较低。近年来,随着“微课”等一系列全新教学方法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表明,微课可以很好的解决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各类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满足新课程标准和实践要求,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为主要呈现方式,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精彩教学视频。即微课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以微视频的形式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和辅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辅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同时还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资源之间的相关联加以呈现,建立一个个小的、彼此联系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应用更加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微课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而来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四类特点:

1.短少的教学时间

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顺应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微课的教学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一般都只有五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最长也不超过十分钟。

2.精炼的教学内容

微课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W环节开展教学工作,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相比于内容复杂、繁多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教学内容更为精炼、简要、突出。

3.适宜的教学容量

一般来说,一个微课教学视频通常为大小为十几兆到几十兆的小视频,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或下载相应微课教学视频,查看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4.情境化的教学资源

微课的教学主题只有一个,教学主题明确;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但比较完整,教学内容简要。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分解为多个单元,并整合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辅教学资源,使每个单元的主体明确、内容简要,建立一个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的系统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质量更高,使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师可以从优质的教学案例中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三、实验类微课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应用

在进行微课教学的案例设计时,应根据以下要求进行案例设计,使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1.巧选题,题小而精

俗话说一个辉煌的开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证。微课主题的选择是微课案例设计的关键,微课主题应选择范围尽量小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的、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做到选题的小而精。

2.智选材,字简而明

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不能用大篇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对内容进行叙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表达教学内容,应在进行微课案例设计时应做好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材料的选择。较多的文字说明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不能很好的注意到教学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应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叙述微课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41-01

1 引言

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及其丰富的学科,政治学习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感觉枯燥与乏味,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基本兴趣与动力,从而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随之下降。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教育界在自身教育机制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意图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所学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直接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教学活动生动起来,做到政治教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1]。

2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2.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我国新课标的提出并不是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而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教学。一般而言,高中政治教学所授知识大多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抽象的理论化语言,单纯的依靠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知识并不能讲其很好的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所说的自主教学也并不是指的这些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非能力性技能,且这样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基于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发生在身边的形象案例加深对政治观点的理解与把握。

举例来说,我们在讲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时,可以为学生陈述处于时代前沿的创新案例,从而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做到合理的创新。如,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认识到了PC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了此方面的研发中,这些怀揣梦想的人突破了传统的科技,看到了创新的闪光点,也因此称之为联想,其英文名字“Legend”就是传奇的意思。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创新的内涵,同时也会受到鼓励和激发,从而促进其思想的全面发展。

2.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政治学习的本质要求、核心条件、基础要素才能自发的进行学习与探究。而生动的案例教学恰巧为学生将抽象知识到自身理解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与桥梁。如,一个杯子还剩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怎么还剩半杯水”,而乐观的人则会说“幸亏还有半杯水呢”,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呢?一方面,乐观与悲观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而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方面,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总揽全局,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既看到其不好的方面,又要认识其本身存在的合理价值。经过这个案例的讲述,学生们不仅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政治观点,也会将其联系到自身的行为中,从而改正以前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3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应用的分析

3.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学内容的实施不再以教师教学为主,而是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作为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认知,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全面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状况进行理论知识的探索,从而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标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深入贯彻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2]。如,教师在讲述“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政治哲学观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根据其在生活中所得的经验及对这一观点的大概认知进行沟通与交流。由于学生们存在个体的认知差异,因而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思想的碰撞与矫正,从而更好地体会这一高度抽象理论的准确含义。

3.2促进案例来源广泛性的增强

所谓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在于其案例本身背景内容的存在使得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自发的从多角度思考并分析问题。基于此,案例的选取与其蕴藏的内涵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取案例呢?什么样的案例才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呢?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媒介来接触外界的新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及报纸等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深刻挖掘时事内容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并以此作为案例进而辅助政治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广泛的收集各方面的案例来源,以教学内容为前提进行案例的针对性筛选。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做深入的调查,以便确保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创新,这样一来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也就起到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意义了。此外,案例的选取还要突出时代性与开放性,我们不能照搬很多年前的例子,进而混淆学生对政治观点的准确理解。

4 结语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新型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趋于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制度的实施。在案例教学法中,我们要做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促进案例来源广泛性的增强,从而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总体性提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篇(11)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新课改理念倡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正成为各级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巧妙设疑,学生自主探究,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探究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标志。探究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对于教学效率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过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做法,以便和同行们商榷。

一、正确理解高中化学的几个维度

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是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材

的整个体系,在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纵观苏教版化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知识的组织方式,整套教材是对社会中心、学生中心和学科中心的一个整合和创造。教材的社会价值就体现在演绎和传授方面,化学教学的学科中心是知识

技能和精神价值的迁移,学生中心则是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

高,发展学生的素质。所以在对教材三条主线的了解中,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体现社会性价值、学科知识体系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把握好教材的编写体系,可以居高临下地设置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

二、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1.探究教学设计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探究式学习尤其适合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系统分析,从全局的角度设置教学实践的具体方式和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对探究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筹划,在此期间,把一般教学设计原理进行整合后利用。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设计者,是一名导演,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探究,根据不同的教学环

境,灵活运用各种探究方式,以过程和方法为主要探究线索,周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强调知识的构建,注重技能的提

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这应该作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核心内容。例如在化学Ⅰ专题中“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之后,紧接着就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熟悉”的内容安排,那些精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了微观世界中。

2.形成知识迁移的实验探究

教材中的知识如何迁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并能运用其解决实

际问题,这是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探究课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以及知识的迁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实践探究强调内容和过程。探究内容就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只有知识的铺陈才是探究实践的意义,也是探究的基础所在,缺乏必要知识的探究活动,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学生今后开展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准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指导学生探究。

例如,教学“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应用”一小节时,内容为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铁离子,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

碳酸铜,调节溶液的pH值3~4,铁离子就会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当溶液的pH值超过5时,铜离子才开始转化为氢氧化铜沉淀。”教师设计溶液的pH值3~5,在常温下属于什么性质的溶液?铁、铜离子怎么会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能否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同学们积极地探讨和实践,最终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在高中阶段进行探究学习,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力的,同时探究也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探究实践的开展能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