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提升工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1 20:08:31

提升工程论文

提升工程论文篇(1)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提升工程论文篇(2)

2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时应遵循的原则

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是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重要目标,但与此同时,也应符合国家的规范要求,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首先,建设工程的设计过程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有效的、法律范围内的手段进行设计和工程的实施。其次,应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行业要求,对于人才的分配、材料的配置、机器的使用都应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不断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在遵循设计原则基础上,有效提升工程的设计质量。

3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大监督力度,规范工作流程

目前,在市场体制经济化和利益化的驱动下,很多并不具有该专业设计资质的公司也加入到了工程的设计行业中,极易导致工程设计不专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政府监督部门应加强管理,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整顿水利水电工程内部结构中不合理的地方,严格审查与处理并不具有设计资质能力且非法垄断的公司,改变设计行业中鱼龙混杂的情况,从而促进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让公司在合作中成长,在竞争中提高。

3.2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设计创新意识

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是否过关,设计人员的工作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人员作为水利工程设计的主体,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水平与设计创新能力。因此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在选拔设计人才时,应全面考核,考验面试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其次,对于公司的设计人员应采取定期培训考核的方式,不断激发设计人员的内在潜质。

3.3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应增强服务意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使施工单位与业主达成共识,有效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业主的合作交流。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施工单位与业主的观点态度不同,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施工单位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业主进行沟通,了解业主对工程的要求,从而改进工程中的不足,并使业主进一步了解本工程的设计,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共同获益,同时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提升工程论文篇(3)

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工程化"师资队伍实践水平的提高必须寻求校企合作,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企业定期为教师开展培训班,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过程。支持教师参加岗位职业资格培训,强化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我系逐步建设一支熟悉行业企业需求、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同时,企业可以推荐专业骨干教师与高技能人才承担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队伍高素质、高水平。组织“双能型"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整个工程实践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化教学能力。对于工厂实践教学我们将学生带到工厂,利用工厂的生产设备,聘请生产一线的企业工程师现场授课,比如玻璃窑炉的实验课程,我们就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依据企业的窑炉现场讲解整个窑炉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非常生动形象,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工程化实践能力。同时现场教学也增强了学生“工程化"思想,在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成为工程师,将来能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程化"教育中学生体会和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基本分析方法,提升综合实践素质。

二、促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一直是工科专业的薄弱环节,如何借助“工程化"提升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工程化方面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工程化方面的培养,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基本仪器设备的添置与更新组建成工程中心,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满足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满足相关专业内涵与外延拓展需要。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利用蚌埠玻璃设计院等具有丰富工程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智力资源,利用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安徽鑫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安徽德力集团、凤阳珍珠水泥集团、海螺水泥集团等企业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工程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61-1

水工环地质工作和岩土工程的发展对于相关地质调查和研究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国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地质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地质工作中水工环地质和岩土工程的理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也对当代的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1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

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地质工作及工程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为我国新技术的发展与新型人才的培养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进行分析。

1.1水工环地质理论应用

水工环地质地质理论在地质勘探和基础设施的施工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地质勘探的同时,查明矿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在地质勘探探明相关资源储量的同时,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让所探明的地下资源转变为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

在这一工作过程中解决人类社会得以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问题,同时也促使了水工环地质理论应用适用性的提升。

在水文区域地质调查、专门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水资源勘探和工程地质等方面水工环地质理论的应用就有了突破性进展。

并且在综合勘查手段的利用、提升矿山工程地质评价水平、促进城市建筑工程地质勘探的有效开展等方面都有着不俗表现,从而为我国的地质勘探和相关工程建设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基础。

1.2岩土工程理论应用

岩土工程(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是西方国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新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工程技术理论。岩土工程的发展历程已经超过五十年并且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岩土工程的进行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地上工程、地下工程、水中工程,这些工程被施工人员和研究人员统称为土木工程。通常而言岩土工程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岩体与土体工程性质的求解、建筑所用地基类型及地基牢固程度研究、工程边坡对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等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岩土工程理论作为地质工程学的重要分支,其理论基础和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地质学价值和工程学价值。我国的岩土工程的进行已经有了很长一时间,并且在工程建设方面已经较好的实现了市场化和现代化,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岩土工程自身所特有的行业分散、集中度过低的问题始终存在。

因此岩土工程的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促进岩土工程的发展与进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重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并抓住理论发展的机遇,在完善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岩土工程的健康发展。

2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发展

水工环地质理论和岩土工程理论在当代的应用为相关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的研究者还应当对其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2.1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

随着我国地质学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通常而言,地质勘探是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的主要应用方向。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地质勘探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初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等三个环节上。

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在初测环境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勘测位置准确度的提升、覆盖地区范围的扩大和水下测量精度的提升。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初步设计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设计技术与应用水平的提升如磁性勘测技术的应用等。水工环地质理论在技术设计环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体及围岩稳定性的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及迳流情况,地下水渗透活动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及提出解决方案等。

通过对以上三个环节完善水工环地质理论的发展,对于相关技术勘查的进行、综合测试结果精准度的提升、勘测误差的减小的重要意义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2.2当代岩土工程理论发展

岩土工程施工水平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岩土工程理论发展的支持。在学科设定上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分支,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岩土工程理论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与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在完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学科适用性的不断提升,并且在岩石、土木工程的相关技术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岩土工程理论发展主要可以使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等环节得到很大收益,其提升范围涉及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

与此同时,当代岩土工程理论的发展对于房屋、市政、能源、水利、道路、航运、矿山等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建设水平和地质工程水平的不断提升,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在地质勘探与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我国的工程标准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在当代若要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应当不断对自身理论体系进行发展与完善。

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的勘探、工程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进行合理的发展与完善,从而促使我国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吕会敏.试论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技术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7):44-46.

提升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道桥施工;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92-02 

道桥施工项目发展速度在不斷加快,整体建设规模也在扩大,但由于整体道桥施工项目的结构和运行技术框架较为复杂,需要相关人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这其中,防水路基面是道桥施工项目的重点,也是维护整体路面质量的重要参数,需要项目管理人员高度注意。 

一、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面施工必要性 

(一)道桥防水路基面受损设计需要集中处理 

在道桥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要从影响因素入手,集中升级项目整体的科学性和合理化结构,确保控制模型和管控层级之间能形成有效管理机制和管控要求,并结合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参数,确保道路桥梁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项目监管人员能有效管理防水路基面的质量。究其原因,在道桥施工项目开始前,相关设计人员在对防水路基面参数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没有对防水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导致整体环境结构和运行维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整体管控层级和管理要求之间没有建构系统化防水机制,也就导致防水结构自身出现了问题,加之温度的改变也会导致路基面出现工程裂缝。 

另外,在道桥项目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自然气候建构数据分析系统,不仅要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也要对当地降水信息以及化学污染程度等基本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确保设计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价值,只有从参数设计的基础层级出发,提高整体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一定程度上提升道桥防水路基面的综合质量,避免其出现基面受损的问题。 

(二)道桥防水路基面受损材料需要集中处理 

在对道桥施工项目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化分析时,技术人员要保证对施工整体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和综合处理,特别是针对道桥施工项目的预算结构。由于一些工程项目中有些人员为了工程成本造价的最低化,会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或者是工程项目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水平不过关,导致道桥施工项目中的基本材料不符合实际标准和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致使整体设计结构不达标,也直接致使道桥工程施工中防水路基面出现裂缝和受损。 

例如,有部分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在运行相应技术参数和管控系统时,没有向材料中添加有效的防渗材料,就算是添加了,一些防渗材料的参数和调和比例没有达到相应标准液的参数标准,依旧还是会影响整体技术结构和施工质量,最终导致整体道桥工程的防水路基面不能具备良好的防水功能和运行机制,整体桥面出现了裂缝和质量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路面的保护作用,降低其使用价值。[1] 

(三)道桥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需要集中处理 

在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结构进行系统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系统运行结构和项目管控层级进行集中分析,并且保证整体结构和操作流程符合实际需求,也要符合成本管控要求,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的优化,提升整体施工项目的运行质量。另外,相关人员只有提高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重视程度,才能保证系统化运行维度和项目管控措施的有效性。从根本上保证工程项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并且优化管控层级和管理系统,进行集中梳理。从施工单位对项目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集中升级系统化处理的效能。特别是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施工过程中,相关项目研究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建构更加有效的施工技术运行框架,保证防水涂层结构的有效性,减少其不规范问题发生的概率。 

二、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概述 

(一)建构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要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设计参数和施工环境进行集中分析,建构切实有效的管控和处理机制,确保整体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处理系统,也要将其发展层级作为基本的运行参数系统,强化质量和项目处理能力。[2]只有选择具有相应资质以及设计能力的单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体项目的管控效果和管理质量。最重要的是,在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主体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在保证经济性能的基础上,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维护整体项目的运行结构,保证最基本的防水功能得到有效落实。另外,在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进行综合分析的工程中,相关技术管理人员要秉持专业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和综合管控能力,充分融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念,确保管理层级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优化。 

除此之外,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保证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设计层级贴合实际社会需求,才能保证整体设计结构中排水系统发挥常规化功能,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水文条件、水利基础设施以及气候条件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也要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融合。[3] 

(二)选取适宜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 

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运行过程中,要想从基本上升级其运行效果和实际价值,就要从项目设计目的出发,进行集中的解构。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主要是为了阻断水的通路,确保道桥工程项目对水的渗透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以项目设置的目的为材料选择标准。另外,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中,防水层位于混凝土层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物质之间的粘合度给予一定重视,确保其应用价值和质量符合实际需求。基本的防水材料具有较为明显的材料优势,能实现无缝防水功能以及拉伸强度的有效恢复。因此,在实际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运行过程中,防水材料的选择和应用要结合当地环境和具体施工要求。但是,要着重注意的是,我国建筑市场仍然存在市场集中度低以及同质化竞争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项目负责人提高警惕,强化材料选择的流程,并且保证防水效果和经济成本之间能形成平衡态关系,集中解决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需要处理的问题。

另外,在对材料进行集中选取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运行流程,切实维护项目运行结构的有效性。首先,要保证基本材料是无缝防水材料,从根本上规避项目中运行参数的不稳定性。[4]其次,要保证材料具有较好的粘合度,提高整体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优整体材料的实际价值,保证各个参数结构符合实际需求,才能大批量投入使用。 

(三)有效规范工程作业 

要想保证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基本质量,升级工程项目运行操作的稳定性和标准化是最基本的操作,相关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贴合项目发展规律,保证整体控制结构和控制要求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第一,要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混凝土操作系统结束后,集中对表面进行拉毛处理,切实维护系统的运行层级和管控要求。只有提升防水层和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混凝土结构之间的粘合度符合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积水隐患的最小化,也规避不同层级结构之间发生脱落问题。但是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拉毛的粗糙程度并不统一,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表面结构能得到有效升级,减少整体运行结构的安全隐患。第二,要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防水层施工项目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路基结构平整牢固,也要保证系统不会出现凹凸面,且内部不存在油污或者是垃圾。只有提升对系统管控结构的重视程度,并且强化项目质量以及标准化运行流程的完整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整体水平。[5] 

三、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整体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技术监管人员要对整体项目进行集中统筹,確保管控层级和管理系统之间能形成有效的互动。相关管理人员要提升对材料的管控力度,也要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提升整体项目的管控参数和系统化运行结构,进一步对材料管理以及混凝土结构管理进行集中分析,特别是在摊铺操作前,清理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可以利用高压冲水方式进行处理,确保脱落的部位能及时利用沥青进行补充。[6]另外,也要集中强化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项目运行效率符合实际需求,强化其责任感和工程质量意识,保证施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整体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质量得到优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运行过程中,要从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两个层面提升整体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切实维护工程项目的运行流程,维护系统的管理要求,也能实现整体施工技术的进一步优化,相关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工序进行集中管控,做到提前预防以及提前诊断,从而在提升项目防水性能的同时,保证运行结构和运行系统更加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任文亭.对道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6(3):159. 

[2]张兴国.对道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21):219. 

[3]刘奇斌.论道桥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32):281. 

提升工程论文篇(6)

1.茅以升科技思想产生背景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他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书香之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好学上进,善于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茅以升深受感染,坚定了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之后,他便把建设自己的祖国视为己任,更加努力读书。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之后,茅以升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去美国留学。1917年,他不仅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还荣获了该大学奖励优秀研究生的“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1)。

在求学过程中,各位指导老师的思想使茅以升深受启发,并且在今后的一生中,不仅自己坚守老师的正确指导思想,而且试图不断把这些思想发扬光大。比如大学时的恩师罗忠忱。此人曾留学美国学习土木工程,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因此他的教学方法也很西化,讲课注重逻辑性且言简意赅。而且,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会出其不意地考学生,而且严格限制时间。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交卷,判为零分;若计算结果没有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判为零分。他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的绝对准确。因为将来在工程设计中,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事故(2)。从后来要求人民大会堂的工程设计方案中一定“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可以看出,罗老师对茅以升做工程设计的严谨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比如当时在桥梁力学界有所建树的康奈尔桥梁系的主任贾贝克,他对茅以升在科技思想上非常重要的影响是注重实践。他曾对茅以升说:桥梁这门专业,实践更为重要,没有实际经验等于什么都没学会。在茅以升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茅以升特别强调做工程要边实践边学习,这与贾贝克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2.茅以升的主要科技思想

2.1新科技方法要依自然规律而提出,利用已有的客观条件解决问题

在中国,茅以升这个名字始终是和钱塘江大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它是由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3)。然而,这个成就的取得相当困难。由于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几乎无法实现。1933年,在资金紧张、设备简陋、国内政局不稳可能随时停工的条件下,茅以升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在工程实践中利用自然规律,突破了80多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些新型的施工方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在建桥过程中,茅以升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打桩。根据测量,当时一共要将1440根长桩准确地埋进江底。虽然为此特别制作了两只能起重140吨的打桩机船,但是因为江底泥沙中有砂砾层,轻则打不下去,重则桩会折断,这种力度很难掌握。这个难题让茅以升和其他工作人员很焦虑。后来看到有人拿铁壶浇花时,流出的水向花坛猛冲过去,把花坛中的小块泥土冲出一个小洞,突然给了他灵感。他利用钱塘江水多的优势,把江水抽到高处,再向江底猛冲,把泥沙冲出一个洞后再把木桩放到洞里,然后用汽锤击打。通过在工程中使用这种利用自然优势打桩的方法,茅以升使打桩的效率提高了30倍。

在建桥的过程中,怎样把桥墩筑好也是一大难题。钱塘江水深流急流沙厚重,厚重的材料放在流沙里一般会随江流的冲刷往上流方向移动。为此,茅以升利用江底的水压,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使其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把箱里的水排走,让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最后在沉箱上再筑桥墩。尽管方法已经设想的比较全面,但因浪潮和江流的猛烈冲击,放置沉箱仍会发生“乱窜”的情况。于是,茅以升和工作人员仔细研究江流和海潮的规律,趁涨潮时放下沉箱,落潮时借潮水之力让其迅速就位。由此,解决了筑桥墩的问题。

在钱塘江上建桥,利用江水的优势来辅助运用在了很多方面,很多科技创新思想也都由此产生。而这些,都是光学习书本、学习理论知识无法创造出来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更容易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思路找出应对方案并检验,再在实践中得出检验的结果。茅以升处理工程难题,不是想要通过征服自然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善于利用自然的力量,顺势解决。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这种科技思想是非常正确的。

2.2科学为生产服务,理论需通过实践转化为成果

茅以升所从事的工程建设领域,尤其需要产生实际的成果。仅通过研究理论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是不可靠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可能存在理论研究时假设存在的诸多理想状态,实施过程中总是有意想不到的外部因素干扰。例如在钱塘江大桥筑桥墩时,若只通过思考放置沉箱是否可行,而不是通过实际放置,就不会发现海潮的干扰作用。因此要想理论和实际成果不脱节,就应该把理论研究放到实践操作中去检验,不然只研究理论,不出成果,只会导致空想(4)。

基于此理念,1954年,茅以升率先提出“生产教育和研究的三位一体”,即“产学研”三结合的观点,并在他所主持的铁道科学研究院中贯彻执行,要求科研人员为生产服务。他认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出关于新技术的建议,在工农业生产中试行推广,以便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改造,或者生产新品种,实行新措施;二是提出科学上的新理论,以便逐渐形成新技术,为将来的生产服务。总的来说,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为了生产,包括今天的和明天的(5)。”

茅以升对此做了一个生动的类比:如果基础科学是棉花,技术科学是布匹,那么生产实践就是衣服。科学的最终归宿还在生产的运用,棉花、布匹的最终归宿就是做成衣服。为了提高科学变为生产的转化率,他提出了“习而学”的思想,打破传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建议学生边实践边学习。他把桥梁专业学习内容按学年分为四个阶段(6):第一年级,新生在造桥工地和桥梁工厂各实习半年,练习绘图;第二年级,前半年学习与桥梁有直接关系的理论课程,后半年在施工现场实习,晚间阅书及绘图;第三年级,前半年在学校学习较为基本的理论课,后半年在施工现场实习较为负责的施工、管理和设计等项目,晚间阅书及绘图;第四年级,全年在校学习基础科学课程并在实验室做实验。在现场实习时,必须有各种教师(教授或者工程师)协助布置每天工作计划,讲解工作内容,并安排有经验的工人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发掘新的解决方案,其结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创造出新产品。

不仅如此,为了尽快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契合,加快教育界与产业界的互动,茅以升还设计了弹性化的学制管理,即在每一学年结束后,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是否需要继续接受理论知识来选择是否直接开始就业。这种弹性化的学制管理,可以将拥有不同层次理论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安排在各个岗位,将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不同层面的实践中去,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快不同层面工程项目的开发,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这种理念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产学研”,概括起来说就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通过合作,将科研理论通过开发,变为实际成果推向市场。

2.3生产要为科学服务,引申为国家要为培养科技人才而实施激励政策

茅以升所提出的生产要为科学服务,主要是指生产要为科学提供器材、输送科技人才等。但是,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得到的。优质先进的科技器材需要大量资金购买,没有国家的资助,个人难以承担;杰出的科技人才如果仅占少数也是不够的,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力量的提高,需要杰出科学家和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如果没有国家的激励政策,难以确保大多有科技天赋的人愿意从事这一工作。

从茅以升自身的经历来说,也处处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政策。由于茅以升之前的学业优异、能力突出,国家给他提供工程人员、经费、器材,助他修建钱塘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让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修建完毕,给他应有的职位、赞誉和待遇,让他在受褒奖、无后顾之忧的条件下继续努力工作;同时,由于对他的信任,给予他培养更多科技人才的机会……想要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国家的激励政策作用相当显著。

3.总结

利用已有的客观条件,依自然规律解决问题;强调“产学研”,提出科技要为生产服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认为生产要为科学服务,是茅以升的主要科技思想。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茅以升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并为科技思想与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提供思路。这些重要的工程科技思想对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研究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瑞婷.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茅青.我们家的人和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

[3]茅以升.钱塘江建桥回忆[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3-15,22

[4]吴大中,赵远东,盛毅等.电路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徐炎章.论茅以升的工程科技思想[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2年5月

[6]鲍健强,翁默斯,钱佩忠.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注释:

(1)李瑞婷.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茅青.我们家的人和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

(3)茅以升.钱塘江建桥回忆[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3-15,22

提升工程论文篇(7)

摘要院文章主要基于高校教师“不升即走”制度,运用博弈论的知识,探讨在完全信息的视角下,建立高等学校和教师博弈树,研究影响高校教师努力程度和高校激励程度的变化因素,最后通过高校业绩进行评估。并整合教师最优的努力程度、高校最优的激励程度和高校业绩三者联系,总结出“不升即走”制度在高校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院博弈论;博弈树;完全信息;不升即走

中图分类号院G64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50-03

0 引言

博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又被称为对策论,它是对研究主体的行为进行预测以及对实际行动进行优化的一种标准分析工具。“不升即走”是国内外很多组织中常见的用工制度,该制度指的是员工在工作中做的不够好,没有被提升反而自动被解雇的过程[1]。在经济、文化、教育高速发展的社会,“不升即走”的用工制度更为广泛存在,近年来,“不升即走”制度普遍的存在于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高校教师等职业绩效考核,用工单位对招聘人员进行培训,只有在试用期阶段达到了制度标准,才能够转正。

关于“不升即走”制度,郑彬(2007)介绍了“非升即走”用工制度涵义的基础上,从劳动经济学角度综合分析该制度的组织利弊,同时深入探析它对员工的影响[2]。李仕明、唐小我(2004)基于博弈论的相关理念构建了企业线性业绩模型和线性激励模型前提下的企业股东与经理激励—努力博弈分析模型,并且对完全信息模式下股东与经理激励—努力动态博弈均衡进行了全方位解析,对求解获得企业经理努力变量、企业股东激励变量和经理业绩分享系数量的取值、变化范围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范围广泛的分析,力图为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借鉴[3]。此外,李玉光(2005)认为教育实习不仅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当体现出基础教育体系中“局中人”的利益均衡。教育实习过程中“局中人”利益错综复杂,成为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横断面”模型。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分析探讨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问题,以促进“局中人”在教育实践中“对话”和“理解”,进而获取“局中人”的最大利益[4]。当然,顾天安(2014)提出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优化应以改善基础制度环境为原则,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整合人才的选拔激励机制,以推动“非升即走”制度的发展和完善[5]。而应飚(2003)则是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思想和模型,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的若干方面问题,建立了高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几个博弈模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变迁的演进博弈模型、高校人才招聘策略的博弈模型、高校师资劳动力产权化过程的演进博弈模型、高校教师个体利益和组织利益博弈模型、高校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投资效益的博弈模型。应用所建模型,分析了浙江大学以岗位任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的原理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筛选机制的一些改进措施[6]。之后,刘小霞(2010)运用合作博弈理论,探讨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可能的合作关系,提出了一些高校应该考虑的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以及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激励为最优的建议[7]。从上述文献能够发现,大多学者都是研究“不升即走”制度单方面的研究,或是从博弈论的角度泛泛地进行探讨,并未深入的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是在现实中高校和教师很难形成一种恰当均衡,而文章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基础上较好地分析和权衡高校与教师的关系,达到高校能够“物尽其用”、教师“人尽其才”的最佳均衡,提出一套适合高校“不升即走”的思想框架。

在“不升即走”博弈过程中,参与博弈双方的高等学校与教师构成了一种博弈。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文章提出解决这一制度的关键是均衡高等学校与教师的博弈关系,其主要思想是教师的努力程度取决于高等学校的激励水平(提升或是不提升),设置恰当“提升”标准对高校业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提升工程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关的理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指导性作用和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来看,完整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等,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现,并且各理论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现象也比较突出。

一、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对于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要从世界性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和我国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概述。而世界性和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包括水文地质核心理论、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环境地质核心理论。首先,世界上水文地质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世纪50年代中期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发展至今,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在解放之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都是空白,后来随着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别才在我国首次进行建立和实现,并且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是前苏联教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材,并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80年代逐渐转移到地下水开采上,后来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在面临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正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阶段中。

二、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是我国的地质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目前地质勘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了能够使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我国很多地质高校都将水工环地质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地质勘探人才,同时也做出了很多科学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具体来讲,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自身的发展方向主要如下所示:

(一)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

由于新时期下社会发展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向逐渐开始转变,向着更加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且随着信息科技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工环地质的工作技术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这在促进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为其注入了一些新的科技理论,促使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当前的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其重点发展内容依然是地质勘探,并且发展方向逐渐体现在三个阶段上,即初测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技术设计阶段。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在初测阶段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勘测位置准确度的提升、覆盖地区范围的扩大和水下测量精度的提升。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初步设计阶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设计技术与应用水平的提升如磁性勘测技术的应用等。水工环地质理论在技术设计阶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体及围岩稳定性的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及径流情况,地下水渗透活动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及提出解决方案等。这三个阶段促进并完善了水工环地质理论的发展,对于相关技术勘查的进行、综合测试结果精准度的提升、勘测误差的减小的重要意义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开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工环地质工作开始由早期无节制的开发各种资源,开始逐渐转变为节能环保的重要基础工作环节。现如今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更多的是注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的解决以及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土地规划设计等领域中具有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尽管当前水工环地质工作逐渐转移了工作重心,但是其在地质勘探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并未受到影响。从整体来看,当前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应用最多的领域仍然是地质勘探领域和工程建设领域中。例如矿藏探明、采矿技术条件分析、工程水文地质评价、水利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

三、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发展

水工环地质理论和岩土工程理论在当代的应用为相关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的研究者还应当对其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一)当代岩土工程理论发展

岩土工程施工水平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岩土工程理论发展的支持。在学科设定上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分支,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展。岩土工程理论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与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在完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学科适用性的不断提升,并且在岩石、土木工程的相关技术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岩土工程理论发展主要可以使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等环节得到很大收益,其提升范围涉及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当代岩土工程理论的发展对于房屋、市政、能源、水利、道路、航运、矿山等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

随着我国地质学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常而言,地质矿产勘探是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的主要应用方向。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地质勘探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初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等三个环节上。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在初测环境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勘测位置准确度的提升、覆盖地区范围的扩大和水下测量精度的提升。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初步设计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设计技术与应用水平的提升如磁性勘测技术的应用等。水工环地质理论在技术设计环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体及围岩稳定性的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及迳流情况,地下水渗透活动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及提出解决方案等。通过对以上三个环节完善水工环地质理论的发展,对于相关技术勘查的进行、综合测试结果精准度的提升、勘测误差的减小的重要意义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作为地质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与地质勘探相关的社会发展行业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使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并丰富其理论体系,将一些新兴科技理论融入到现有的地质研究理论体系中,在提高地质勘探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提升工程论文篇(9)

一、前言

对于实现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干部队伍的发展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干部队伍作为组织的核心主体,其工作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能力,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很多研究者与企业的管理者在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计划的实施与辅导、绩效考核的评价与绩效结果的运用等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提升了我国干部队伍的绩效管理水平。但是,较少有基于组织与员工关联程度与忠诚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干部队伍绩效管理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工作嵌入这一概念引入到干部的绩效管理之中,分析工作嵌入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有效激励干部队伍并提高其工作绩效。

二、工作嵌入理论概述

(一)工作嵌入概念界定

工作嵌入(job embeddedness)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Mitchell于2001提出的,用来表示员工个体与工作内容的嵌入程度。工作嵌入理论一经提出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对于工作嵌入的核心概念已被广泛认可,其核心结构变量包括三个核心维度,即联结、匹配和牺牲,其含义如表1所示。

(二)工作嵌入的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

由于工作嵌入表明了员工个体与组织的关联程度,通过回顾相关的文献,归纳出工作嵌入的前因变量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以及个体认知、动机等心理因素;第二层次是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特征、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第三层次是指外界因素,包括社区等组织外部环境。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作嵌入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工作嵌入的结果变量研究表明,工作嵌入与员工离职行为、工作态度、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度均存在相关性。工作嵌入理论最早被提出来是用于研究员工离职问题,研究表明工作嵌入与员工的离职行为及离职意愿呈负相关;早期工作嵌入的研究多集中在离职模型的研究中,近年的研究表明,工作嵌人能够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动机,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工作嵌入也与员工行为与工作绩效相关联。因此近年来,工作嵌入的研究热点正在从离职领域转向工作绩效领域。

三、基于工作嵌入的干部绩效管理策略研究

现有的研究表明,工作嵌入与员工个体的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即员工的工作嵌入程度越高,工作绩效越高。因此,工作嵌入理论为组织进行绩效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过去组织较多地从绩效管理的流程本身来提升管理水平,但忽略了从工作态度和工作动机的角度来提升工作绩效。那么,将工作嵌入的引入干部绩效管理之中,建立基于工作嵌入的干部绩效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一)从个体层面提升工作嵌入策略

1、提升干部的组织身份意识

目前,企业对干部的培养大多数是基于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提升,较少涉及干部的个人认知与行为动机方面的引导。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胜任素质”理论中指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中的绩效好坏的要素,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这些要素不容易直接测量,而且提升较慢,所以往往受到企业的忽视。因此,企业对干部队伍的培养,不应仅关注其显性的知识、技能素质的,更应强调对隐性胜任素质的提升,如自信心和成就动机等。与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方式不同,对于干部的自信心、成就动机等隐性素质的提升,应以干部个体为中心,注重采取个体体验的参与模式,可以应用情景模拟的人才测评技术,如角色扮演。通过测评实施者与受训者沟通与结果反馈,使受训者对自己的素质能够进行客观的认识,达到自我评估、提高胜任素质的作用。通过对干部的个人认知与成就动机的培养,可以在个体层面上加深干部与企业的工作嵌入程度,改善其工作态度与行为,提升绩效水平。

为提升干部队伍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企业应树立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应减少监督程度,充分给予干部授权,增加自我管理。因为创新一定存在着风险,所以企业不仅要制度奖励制度来正面激励创新精神和行为,还应建立失败宽容体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允许创新失败。这种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会激励干部队伍的创新精神,提升自信心与成就感,进而加深干部与企业的情感联系与匹配,提升工作绩效。

2、提升干部的心理资本

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Seligman教授在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定义为个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能力。其中自我效能,也称自信,指个体在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激励来调动资源及采取行动;乐观,积极心理学界将其理解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或情绪,能够给个体带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优势及愉快的感觉;希望,是指个体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所进行的自我激励,希望可以带来完成目标的决心和刻苦困难的意志力;韧性,是指在困境和冲突中完成职责、寻求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

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提升的,并且心理资本发展的回报是非常巨大的。心理资本中包括的自我效能维度,可以通过“体验成功和模仿他人”和“说服和觉醒”来提高;乐观维度可以通过“树立信心”来提高;希望维度可以通过“目标和途径设计”和“执行障碍计划”来提高;韧性维度可以通过“构建资源和回避危险”和“改变影响过程”来提高。因此,组织可以通过实施目标管理法来有效地对心理资本进行干预。通过培训和辅导来提升干部达成目标的能力,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不断地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开发积极的期望,对干部的心理资本进行干预。心理资本可以提升雇员所感知到的与一个组织和其环境的相容性或舒适性,即工作嵌入的匹配维度。

(二)从组织层面提升工作嵌入策略

1、开展家庭支持实践

由于我国干部队伍的年龄构成情况,多数处于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家庭负担较沉重的阶段。为了帮助干部缓解工作职责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组织可以开展家庭支持实践。组织家庭支持实践可以分为正式家庭支持实践和非正式家庭支持实践两大类。一类是组织的正式家庭实践,是指由公司制定的有利于员工家庭成员的规章制度、行动章程,如实施家属成员医疗保险计划;增加哺乳期假、护理假和家庭旅游假等;发放结婚、生子、儿童节补贴及子女教育经费等;有条件的公司可以成立公司托儿所、敬老院等,为干部解除一部分家庭压力,为工作―家庭增益提供可能。另一类是非正式家庭支持实践,是指来自于非公司政策或制度所明确规定的支持,工会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亲子活动平台、开展邀请家庭成员参加的活动来增进公司与家属之间的沟通,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使经常得到鼓励和安慰等,提升干部的工作嵌入程度。

2、提供优厚的薪酬回报

通过对外部薪酬调查,将薪酬水平确定在市场的较高分位,制定出既能符合组织发展又能体现干部绩效结果的薪酬体系,同时兼顾在薪酬分配过程的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与信息公平来提升干部的薪酬公平感。较为优厚的薪酬回报可以为家庭生活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是个人价值的直接体现。优厚的薪酬回报可以提升工作嵌入的程度,因为个人离职将会丧失的感知到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心理上的预期利益。

3、自主的工作方式

干部队伍更倾向于对自我进行管理,在保持工作效果的前提下不喜欢上司对工作过程过多地控制及干涉。组织在与干部明确绩效目标后,可以充分授权,给予自,让其自由地选择工作的方式或方法,比如允许在灵活的时间、场所进行工作。自主的工作方式可以提升工作嵌入程度,即使之感知到的与一个组织和其环境的相容性或舒适性。

4、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

干部队伍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注重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储备能力。组织应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推行全面的培训计划,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平台,提升干部的领导能力,为干部的学习成长提供工具性支持,感受到组织对其职业成长的关心,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三)从外界环境层面提升工作嵌入策略

工作嵌入可以分为工作内嵌入和工作外嵌入,工作外嵌入通常指个体与所生活社区的嵌入。尽管企业介入工作外嵌入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但企业依然可以从雇主品牌、企业服务等的角度出发,来提升干部的工作外嵌入的程度。

雇主品牌是指企业以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出发点,通过为雇员提供优质与特色服务,建立良好的雇主形象,从而汇聚优秀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建设。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信誉与地位,均可为企业雇员带来社会交往关系的地位、信息等资源,良好的雇主品牌更加可以提升干部与社区的联系、匹配,如果干部个体离开组织将面临的较大的牺牲或损失,从而增强工作嵌入。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生活保障方面的服务还提升干部与企业的工作外嵌入,如住房、子女教育等特色服务。企业可以为在职员工买房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为员工子女提供学费、医疗费用等。

四、结束语

工作嵌入理论为员工工作绩效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全新框架,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新的关注点。工作嵌入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工作绩效,这表明工作嵌入对员工工作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干部队伍作为组织的核心主体,其工作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将工作嵌入引入干部绩效管理实践中,分别从员工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及外界环境层面出发,通过提升干部组织身份意识、实施心理资本干预、提升组织支持感及塑造雇主形象来提升干部队伍的工作嵌入,以工作嵌入为中介变量驱动干部队伍绩效管理的提升,使之成为提升组织绩效管理水平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舒菲.“工作嵌入”模型对员工离职意向的预测效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6

[2]吴杲,杨东涛.工作嵌入的理论思考:社会网络、匹配理论和资源理论的启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9)

[3]蒋诚潇,罗文豪,陈刚.工作嵌入前因变量研究述评[J].经营与管理,2014(2)

[4]袁庆宏,陈文春.工作嵌入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

提升工程论文篇(10)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从整体角度来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1制造程序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原材料直接制作成半成品,处理重点是对原材料的材质及材料的利用率进行规划。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就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原材料的利用方式,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

1.2零件定位

在零件定位中,可以运用多种定位方式,而技术人员采用何种定位方式也会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为了提升零件质量,技术人员要结合定位方式与零件的加工需求,按照标准开展零部件的加工工作,这也是增加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量的主要手段。

1.3技术程序

这一步骤是将制造工序中已经获得的半成品直接加工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技术程序的加工要求更精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高。

1.4加工精度控制

技术人员在对零部件进行粗加工后,还要对半成品状态下的零部件进行细加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工的精度要求在于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等因素,为了真正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误差控制措施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提升产品的精度。

1.5装夹

对零部件进行装夹是将零件直接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在零件的装夹操作中,技术人员要保证零件固定位置的准确性,在确定好位置后,技术人员还要利用相关设计对零件进行深层次的固定工作。

2机械制造设计工艺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

从本质层面来说,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属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二者本身所属类别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就产生了工作中的误差。基于此,技术人员要将综合性作为整个机械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总结传统机械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制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

2.2整体性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要先对机械设计的方案进行制定。在制定机械设计方案时,技术人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入手,在确保各个部件合理的基础上,制定多个机械设计方案,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机械制造的最终设计方案。

3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措施

3.1提高设计标准化

制造工艺的核心是机械设计标准化,也就是在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中,保证技术人员设计的机械零件结构、规格达到高度统一,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机械制造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质量,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设计,以提升机械零部件产品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性能,只有提升机械生产企业与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3.2运用绿色制造工艺

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不断尝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改进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真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机械设计与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人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绿色材料的使用方面,从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共同保证机械制造与设计的系统化发展。

3.3提升加工精度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客观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技术人员应尽量减少客观差异,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精准度为准则,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确定机械制造中存在的潜在因素,以降低差异,提高防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关键在于对夹具进行调整,技术人员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降低误差值,确定误差产生的原因。目前,机械零件产品出现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内部应力、热变形及系统应力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内部应力和热变形两大因素。提高加工精度的流程如图2所示。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关键在于要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这两方面的分析都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合理化要求有关,因此,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际需求,系统性地分析各制造工序的注意事项,改进设计方法,根据工艺水平合理选择机械技术,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丰.机械制造工艺课考核方式的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3.

[2]说明[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3]胡迎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探索[C]//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4]关于印发2008年《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有奖征文获奖论文名单及证书的通知[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5]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6.

[6]张志恒.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C]//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2007.

[7]叶文华,马万太.双语CAPP中机械制造工艺语言机器翻译研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8]王文,陈云升.一种新型车床回转夹具[C]//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1.

提升工程论文篇(11)

一、背景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我国自1990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专业学位教育迅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培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培养质量如何,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认可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保证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和广大专家学者从培养目标、招生方式、培养模式、质量评价等不同角度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职业能力的独特视角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成效、反思专业学位的培养效果,旨在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口”评价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为专业学位的发展完善提供参考。

二、职业能力概述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理论界还没有对职业能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国际劳工组织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2]。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则认为,职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国内学者则普遍认为,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综合国内外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体保持身心健康、防范风险的能力,以及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各种变化的能力”。该描述着重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并能应对各种安全威胁,二是胜任且积极完成工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细分为健康管理能力、人文素养(礼仪)、动手能力(操作\设计等)、信息感知和采集能力、分析能力(逻辑分析\数据处理等)、知识迁移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时间管理能力、发现问题和识别风险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适应和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以及生涯规划能力等二十一个方面。

三、专业学位教育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专业学位研究生(下称“研究生”)通常是有两到三年工作经验的在职员工,他们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道路,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具有明确目标的理。那么,这些研究生一般出于什么目的而选择专业学位教育呢?完成专业学位的学习后,他们的初衷是否达到?在他们的眼里,专业学位教育又有哪些方面值得完善呢?为此,本文选择电气工程专业历年的100位毕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职业能力为突破口,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

1.攻读专业学位的目的。

调研发现,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来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如电网公司、宝钢、西门子等,仅有12%的调查对象是来自私企或者是待业人员。对于攻读专业学位的目的,主要有三种:第一,单位有继续教育的资助,不用白不用,顺便读个学位、积累人脉,将来备用;第二,所在单位注重学历学位和能力,出于职业发展考虑,攻读专业学位提升职业能力,谋求更好发展;第三,因为现有的知识不能胜任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不得不自费攻读专业学位。

2.获得专业学位后的反馈。

调查表明,95%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攻读专业学位的学习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实现了自己攻读专业学位的最初目标,使得自己职业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对攻读专业学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具体而言,毕业生们觉得专业知识、分析能力、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五方面能力进步明显。(1)专业知识的提升,是众多毕业生的首选。通过访谈得知,自费攻读专业学位的同学,目的性明确,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经济付出来换取相关专业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当他们为专业学位付出较高的人力财力物力之后,他们努力寻求同价值的物质回报———专业知识和锻炼能力;而为了长久职业发展考虑攻读学位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良好的职业发展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基础,所以他们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那些顺便读个学位的同学,则是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增加是攻读专业学位而获得的重要“副产品”,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现在学习的专业知识比本科的时候学习专业课要有趣且更容易掌握。(2)除了专业知识的提升,分析能力、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也是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后得到较大提升的方面。毕业生们普遍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及其授课形式,是促使这些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专业学位的课程,不像本科阶段的课程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而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讨论、实际应用为主,加上大家都从事相关或者相似的工作内容,不仅可以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学习,还很容易在讨论中形成共鸣,因此大家的学习兴致比较高,都会积极投入讨论。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也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会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提供生动的案例供大家学习讨论,也会让研究生自己介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供大家学习讨论,甚至在课堂上集思广益协助解决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分享授课老师、同学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对问题的反思和案例总结等等。热烈的课堂氛围,春风化雨般地学习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大家的分析、反思、创新以及目标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3.用人单位高度认可职业能力变化。

对毕业生工作单位领导的调研,也得出了极其一致的结论。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领导认为,获得专业学位后的员工,在分析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创新能力、目标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方面有明显提升,比如看问题的角度,做事情的思路,对目标的把控等等,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工作中不一定立即用得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所以在领导的感觉上,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提升不是非常明显,只是偶尔发现他们掌握的知识的确比过去丰富。调研还表明,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领导给研究生攻读专业学位后职业能力的改善打出了83分的高分;93%的领导表示支持员工在职攻读专业学位,76%的领导表示将会对获得专业学位的员工委以更重要的任务并将关注他们的长久发展。可见,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员工在职进修持支持态度,并且对专业学位教育认可度很高。

4.除了上述被认可的职业能力之外,毕业生和所在单位

领导也在接受调研时提出了仍需要继续提升的职业能力。毕业生们特别期望通过专业学位的学习,还能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知识迁移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毕业生认为在专业学位学习过程中,行业、专业相关的国际化信息较少,基本都立足国内;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体现;由于工作经验、行业竞争压力、自身的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大家也很想了解应对各种风险的技巧。具体到培养环节,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认为,学校可以在“论文指导、继续深造、国际交流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毕业生所在单位领导则认为研究生在“发现问题与识别风险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感知和采集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不难发现,从专业学位教育的“出口”看,社会高度认可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尤其是毕业生对学习过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实现了自身目标,提升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增强了职业发展竞争力。

四、对完善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

根据毕业生所期待的继续提升职业能力和对“论文指导、继续深造、国际交流和授课方式”等培养环节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

(一)创新授课形式

改一位老师面对多个学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多位老师面对多个学生的授课方式。比如一学期的所有专业课完成既定授课任务后,保留一定课时用于上“大讨论课”。所谓大讨论课,比如半天或者一天时间,所有专业课老师同时进课堂,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给学生上案例课,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介绍自己的经验和遇到的各种难题,一起学习研讨,各种课题、以及每一个课题和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研究过程、项目管理经验等等,都在大讨论课上交融;对每一个问题,学生们除了集思广益,还有众多授课老师组成的“专家”当场会诊。除了每学期的专业课程可以这样上“大讨论课”,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也可以定期上“大讨论课”,即对毕业论文进行定期“会诊”,这样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各种难题,改善论文写作的进度,还可以大幅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工程博士招生结合

可以推选一定数量学习优秀、工作表现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攻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一方面,可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起到鼓励作用;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工程博士的招生渠道,吸收了更多优秀生源。

(三)和发达国家联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丰富的专业学位培养经验[4],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培养经验,邀请国外的老师来授课,选派优秀学生去国外参观学习,借鉴国外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还可以邀请国外相关企业的优秀高端人才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学术报告、座谈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Z].2010.

[2]IL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