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九九帝国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8 08:41:47
九九帝国篇(1)

西汉九江郡始设置于秦时,其时治所在今寿春,领有汉初庐江、豫章之地,西汉时因淮南王国的三次废立,九江郡的身份随之发生变化,先后在王国属地和中央辖境之间转换,最终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归属西汉中央管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境域内部分地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史记》对于九江郡的境域变化有零星记载,散见各章节;《汉书・地理志》(下文简称《汉志》)记载了成帝元延绥和年间的政区,只是并没有记载之前的政区沿革状况;《水经注》《太平寰宇记》对于郡内各县地望亦有相关记载。前辈学者对于秦汉政区地理已有诸多研究成果,辛德勇先生的《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论述了秦时九江郡的沿革;周振鹤先生的《西汉政区地理》,备述西汉前期九江郡的境域变迁;马孟龙先生的《西汉侯国地理》,重点梳理了九江郡境域变迁中出现的侯国,同时多采用周说。这其中对于九江郡的政区沿革,可谓是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揣冒昧,希冀其中尚有可以完善之处。

1 郡地及侯国变迁

(一)秦至高帝时九江郡变迁

九江郡始置于秦时,至高帝十一年时,曾先后成为英布、刘长的王国封地。因此这里需要首先梳理一下九江作为秦郡时的境域变迁。

对于秦郡的考证,清代学者曾有过长期的研究,辛德勇先生在其论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的第一章《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中有详尽的综述。清人各家观点不尽相同,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三个郡的具体郡目,而多数人认同的三十三个郡中,九江郡正在其中。据辛德勇先生的观点,秦始并天下时设有四十二郡;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这次调整中,有二十七郡沿用旧名且境域基本未发生变化,其中包括九江郡。则可以认为,至少在秦始并天下(前221年)时,九江郡即已存在。[1]69―71值得注意的是,各家关于秦三十六郡的观点中均未涉及庐江、衡山、豫章三郡。

而在辛德勇先生的论述中,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其论著中认为秦始皇三十三年时,对原有秦郡做出调整,变三十六郡为四十八郡。其中从九江郡分出衡山与庐江二郡,另外辛德勇先生认为豫章郡亦可能在秦时已从庐江郡中析出,唯其时间和境域所辖县不详。即庐江、衡山、豫章三郡皆是从九江郡中析出,秦始皇三十三年时,原有的九江郡分为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对比汉高帝六年英布受封淮南国时领有四郡,此观点似可成立。

据《史记秦汉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三年十月,高祖至灞上,称元年。十二月,分楚为四。按索隐为西楚、衡山、临江、九江也。项籍自立为西楚霸王,即楚国;另立项国,分为衡山、临江、九江,衡山封番君吴芮。高祖五年,分临江为长沙国,吴芮徙王长沙,衡山、九江属淮南国[2]775―797。庐江郡依《太平寰宇记》记载为秦置,[3]2249由此可见衡山、九江、庐江确为秦郡无疑。

对于豫章郡,辛德勇先生在论述时,认为庐江郡秦时南部都尉治所在南昌,位于庐江郡中部偏北,去庐江郡南界较为辽远,似乎不十分合理,因而推断秦时在庐江郡南部既已设置豫章郡。[1]86―88而在其给出的秦四十八郡郡目中,豫章郡并不包含在内,似有遗漏。豫章郡按《汉志》为高帝置。[4]1593对于辛德勇先生观点中的“南部都尉治所在南昌”,《元和郡县图志》:“南昌县,望。郭下。汉高帝六年置。”[5]《太平寰宇记》:“南昌县……按《豫章记》云:‘汉高帝六年,大将军灌婴所筑。’”[3]2101皆可说明南昌县置于汉时。若秦时即有治所,则汉初可不必再筑城置县。抑或灌婴是在旧城基础上改建新城,亦未可知。按传世文献记载,此处认为南昌县与豫章郡皆置于汉时。因此可以认为,九江郡在秦三十三年后,分为九江、庐江、衡山三郡。汉高帝时,于庐江郡境内析置豫章郡。高帝六年英布受封淮南王时所辖四郡,即是这四郡秦汉之际的范围。后文讨论的九江郡,即是在秦时分置后的九江郡境域。

(二)文帝时期所封侯国及郡地变迁

淮南厉王子侯国。孝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四子为侯国。《汉书・王子候表》:“(右高后)阜陵侯安,淮南厉王子,八年五月丙午封,八年,为淮南王。安阳侯勃,淮南厉王子,八年五月丙午封,八年,为衡山王。阳周侯赐,淮南厉王子,八年五月丙午封,八年,为庐江王。东城哀侯良,淮南厉王子,八年五月丙午封,七年薨,无后。”[4]422―433《汉志》阜陵、东城属九江郡,安阳属汝南郡,阳周属上郡。

徐厉松兹侯国。高后四年四月(前184年)置。《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集解》徐广曰:“中邑侯朱通、山都侯王恬开、松兹侯徐厉、滕侯吕更始、醴陵侯越。””[2]402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废。《史记・惠景贤候者年表》:“高祖四年四月丙申,夷候徐厉元年。……建元六年,候偃有罪,国除。”[2]988另有《集解》作祝兹,汉表作祝县,属庐江。《索隐》汉书作琅e,《考证》祝兹即东海即丘县。[6]1426―1430此处在庐江郡,则应是松兹。

汉文帝十六年时,刘安以故淮南国之九江郡受封为淮南王。淮南故地所辖四郡,分别归属淮南、庐江、衡山三国。周振鹤先生认为,文帝十六年至元朔五年,淮南国国界为北临淮水,南濒大江,西南为衡山国,以弋阳、潜县、天柱山、居巢一线为界,东南临长江,东北为临淮郡。[7]52

(三)武帝元朔年间郡地变迁

汉武帝元朔五年,淮南王刘安因罪受罚削两县。《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元朔五年……请废勿王,上不许。请削五县,可二县。”《史记》《汉书》未有明确说明所削县为何处。周振鹤先生认为,削县之时,淮南东邻江都国,西界衡山国,南濒庐江郡,北临汝南、沛郡。按两县不能削入其他王国,当归属汉郡中央辖境,而汝南郡原属淮阳国,居淮水之北,不会有淮南地。然而《汉书・地理志》所载汝南郡却有淮水以南之弋阳、期思二县,是该县必为淮南国所削无疑。元朔六年,衡山赐王子终弋候刘广别属汝南,[2]1107元鼎五年免侯后,恐即并入弋阳县。[6]51则至少说明元朔五年,淮南王刘安所削两县为弋阳、期思二县。

(四)武帝元狩年间侯国

汉武帝元狩元年,刘安谋反事泄,国除,为九江郡。《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安自刭杀。……国除为九江郡。”[2]3094九江郡归入汉中央辖境。

六安侯国。据《汉志》记载:“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4]1638汉武帝元狩二年, 分九江郡封胶东康王少子为六安王,辖五县。《汉书・武帝纪》:“三年春……立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封故相国萧何曾孙庆为列侯。”[4]177《汉书・地理志》:“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莽曰安风,县五。六,故国,皋繇后,偃姓,为楚所灭。”蓼,故国,皋繇后,为楚所灭。安丰,《禹贡》大别山在西南,莽曰美丰。安风,莽曰安风亭。阳泉。”[4]1638周振鹤先生认为,六安国所辖五县,全部在弋阳、期思县以东,说明六安国辖境为九江郡分置。其地故属刘安之淮南国。《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未至,淮南王安自刭杀。……国除为九江郡。《集解》徐广曰:“又为六安国,以陈县为都。”[2]3094同时在集解注文中也提及又为六安国,也可说明六安国分自九江,为刘安淮南国故地。[7]52《汉书・地理志》认为“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4]1638周振鹤认为有误,本文赞同周说,采用《史记》的观点。

东城侯国。文帝时封淮南厉王子良为东城侯,薨,无后。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遗为东城侯,元鼎元年,为孺子所杀。[4]445

当涂侯国。征和三年,封魏不害为当涂侯。《史记・建元以来候者年表》:“当涂《索隐》表在九江,魏不害,以圉守尉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侯。”[4]3094该表中并未说明魏不害受封时间,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征和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九月,反者公孙勇、胡倩发觉,皆伏辜”,[4]210则当涂侯赐封时间当在征和三年。

《汉志》九江郡各县沿革及地望表

按《汉志》,九江郡辖有十五县,后分置六安国。各县置县前沿革、置县时间及其地望见下表1。

参考文献

[1]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5]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70

[6]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

[7]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九九帝国篇(2)

中国皇家宫殿建筑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代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哲学思想的艺术作品。而宫殿建筑中所偏爱使用的建筑的尺寸和形制并不是偶然而为之,这其中包含着的不仅是出于建造本身的实用性,更多的是反映着中国封建帝王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意在剖析中国现存古代宫殿建筑中对特定数字的选用的内在心理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1 数在中国古代的神秘性及其心理意义

古代人缺乏科学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技术,因此他们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来揣测天神的意思,解释周遭的凶吉祸福。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神灵安排控制,一切自有定数,而神就是用数来表达其意志,正所谓“神虽非数,因数而显”。[1]因此数字对中国古代人来说就有了神秘的意思,借助数字可以窥视天意,推往知来。

最初人们利用灼烧龟甲,通过灼开的裂纹来推测人事的凶吉。周代后开始人们开始借助数字来占卜,其中《周易》是流传至今的国学经典。其中有大量关于数字的描写,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余。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2]其中对天数,地数的概括对之后中国宫殿建筑的布局和造型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阴阳和五行随后充当起了解释和预测历代帝王命运和朝代更替的手段。与五行对应的五色、五音、五季、五方、五帝等也相应地成为了帝王的附会或者禁忌。如秦接替周,在五行上属水,则秦朝崇尚黑色,服饰全部是黑色。

中国古代的占卜方式不仅止于此,观星是另一个沟通人与天的有效途径。占星术士通过星辰移动,日月之行来与天帝对话,接受天帝的旨意。古代皇帝称为“天子”,受命于天。汉代董仲舒甚至提出:“人之为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3]人既是天之子,那么人界的数字必然与天界的数字一一对应,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每肢有三个关节,天每时有三个月;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们甚至通过观察星象,构建出了一个与人间相似的天庭之象。古人把天空分成几个区域,与人间的地区相互对应,当星象发生变化,其对应的地区也会有感应。

在构建的天庭中同样存在着神秘的数字,包括四兽之像,二十八宿,五官三垣,十二次分野等等。而古代皇帝出于祈祷皇权稳固,昭显尊贵地位的心理往往会在建造其宫殿之时运用宇宙数字。

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特点,自汉代以来绝大多数都以奇数开间,各类古塔的层数也是奇数,而明代皇家祭祀之用的天坛圜丘从石料的大小件数到一切尺寸都采用奇数。史料有记,《礼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尚书?大传》:“天子之堂高九雉,公侯七雉,子男五雉。”[4]这不仅反映的是古代建筑从尊崇的礼仪秩序,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对特定数字的偏爱。

中国古建筑是否自古以来就遵循奇数开间的的形制呢?而采用奇数开间的建造技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些殷商时期考古复原的遗迹中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的建筑多以偶数开间为主。商人崇拜偶数,“以八为纪”。这其中的原因似乎与占卜的易爻有关,爻分阴阳,所用的数字只能是双的,不能是单的。西周中叶以后,在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八九之替”的现象。[5]随着中央集权和皇权制度的日益巩固,中央为尊的帝王心理愈发的体现在宫殿建筑之中。天子的宫殿开始采用九开间,奇数开间的制度也一直延续到清朝。

2 彰显皇权尊贵的心理

中国古代皇帝是神圣的,唯我独尊的,所谓“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是受命于天,统领天下百姓的大家长,理应享受这世上最为尊贵奢华的住所。自秦始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阿房宫起,中国古代帝王建造宫殿之术愈发精湛,宫殿也愈发巍峨高大,壮丽恢弘。 宫殿的体量之大,装饰之精美已远远超越了其功能性意义,更多的是为了彰显帝王天下之主的至高无上地位,起到皇权显赫的震慑作用。而如今阿房宫毁于一旦,未央宫遗迹断壁残垣,大明宫往日之辉煌只能重现在人们的想象之中,仅剩下保存较为完整的,能让世人一睹其雄姿,回味其雄浑气势的宫殿建筑只剩下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了。

九九帝国篇(3)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即光明佛母摩利支天菩萨圣诞。见佛即转,佛光普照,祝福天下的老人们祛病消灾,健康长寿,心想事成!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xx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九九重阳节,天气网祝愿每位父母和家人健康快乐!祝愿全天下的老人节日快乐!在尊老、敬老、爱老、孝老之风日益醇厚的今天,老年人在子女晚辈的祝福和陪伴下,尽情享受着人伦亲情的快乐。

有关重阳节的历史故事

故事1:丹朱修建重阳店

据研究人员考证,西峡重阳店最早是由尧的儿子丹朱所建。丹朱为尧的长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统帅大军征伐强大的东夷诸侯而获胜,巩固了尧的地位,为建立陶唐王朝立过大功,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

考古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中介绍:尧欲指定王位继承人,大臣放齐说:“帝子丹朱开明,可登帝位。”尧认为丹朱“不守德,好争讼”,“不足以授天下”。那时,人们把孝德作为众德之首。尧认为舜有孝德,决定把帝位传给舜,并由舜代尧执政。尧怕丹朱与舜争夺帝位,派丹朱驻守丹江和汉水交接处的丹江口,并派舜领重兵驻于黄河北岸,监控丹朱。为了防止舜从北方攻击,丹朱在丹江边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为国都,与国都配合,建九层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并在正北建朱阳关、紫荆关、重阳店,来保护都城丹朱城。

丹朱为什么要在重阳店建立要塞?为什么以“重阳”命名?重阳店在朱阳关和荆紫关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阳关和荆紫关只是它的侧翼,起辅助作用。古人重阳轻阴,阳的地位比阴高。最大的阳数是九,九代表万物之大、之高,因重阳店在战略上处于核心地位,在军事上有从旁边防卫紫荆关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视它,把它起名为重阳。

丹朱建重阳店的时间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20xx年,说明重阳店的建店时间有4000余年了。因舜最后继承了尧的帝位,名声远扬,丹朱则慢慢被后人遗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阳店是确信无疑的。

故事2:重阳公主与重阳店

重阳节文化迄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在西峡至今流传众多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重阳公主的传说。

据《汉书》记载,东汉安帝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恰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讨回公道。

九九帝国篇(4)

法国统治越南,正如英国对印度,荷兰对于印尼一样,是采取着“分而治之”的策略,即利用殖民地不同宗教和种族的分歧来达到帝国主义统治的目的。

越南人民的独立运动,从法帝入侵便开始了,特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反抗流血中,有名的“安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种子却更广的植进人心。一九一七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使越南先进知识份子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一九三零年越南共产党诞生了。自越共成立的第一天起,它就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一方面要法帝国主义的统治。另方面又要消灭国内封建皇室的统治,以争取越南民族的独立和民主。从一九三年到四年,越共经历了一段异常艰苦的路程。到日本侵犯越南,越督德古在法国维希政府指导下向日本可耶的投降之后,越南人民更身受日法尔个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在共产党领导下,越南人民对日寇进行整整四年的艰苦游击战争,建立了广大解放区。为了团结各爱国党

九九帝国篇(5)

西汉

公元前一三九年至公元前一二六年,武帝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张骞、甘父首使西域,经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至阿姆河上游。公元前一二一年,武帝元狩二年,河西战役,霍去病二袭祁连,浑邪杀休屠来汉,设武威、酒泉二郡。公元一一九年,武帝元狩四年,张骞二出西域,至乌孙赤谷城(今伊塞克湖西南),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公元前一一一年或稍晚,分武威、酒泉地,更值为张掖、敦煌。

公元前二年,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伊存口授浮屠经。

东汉

公元六十七年,明帝永平十年,中天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至洛(一说明帝遣蔡迎之),敕建白马寺。二僧译四十二章经。此为中土佛教译经建寺之始。公元一七零年,灵帝建宁三年,建大安寺。公元一九三年,献帝初平四年,笮融建寺于广陵。

三国(魏)

公元二二九年,武昌建慧定寺。公元二三八年,苏州建通玄寺。正始中,竺法护出家,人称“敦煌菩萨”。公元二四一年,金陵建保宁寺。公元二四二年,建业建建初寺。公元二四九年至二五六年,嘉平中,敦煌太守皇甫隆“教做耧犁,又教衍溉”。公元二六零年,甘露五年,朱士行求法,西行出塞至于阗。

西晋

武帝时,竺法护随师西行求法。其徒竺法乘后随其在长安、敦煌译经。公元二七五年,河仓城建成,即今大方盘城。公元三一二年,金陵建甘露寺。公元三一四年,长河建莲花寺。公元三一六年,建康建禅林寺。公元三一七年,建康建白马寺。

东晋

公元三四零年,庐山建归宗寺。公元三四四年,建康建延业寺。公元三四七年,剡州石城山建隐岳寺。公元三四八年,金陵建庄严寺。公元三九九年,安帝隆安三年,法显出敦煌,度流沙,经鄯善、于阗,越葱岭后,入北天竺、中天竺。停六年返程,取道海路,另辟一径。是为中土西行求法第一个到达印度且成功携经而返的人。

六国

(公元三一三年至三七六年,前凉张氏,汉族。公元三七六年至三八七年,前秦苻氏,氐族。公元三八七年至四零零年,后凉吕氏,氐族。公元四零零年至四二零年,西凉李氏,汉族。公元四二一年至四四二年,北凉沮渠氏,匈奴族。)公元三四五年,前凉太元二十二年,张骏在敦煌设沙州,领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公元三四五年至三七六年,前凉沙州刺史扬宣在州南修扬开渠,长十五里;又在州东修北府渠,长四十五里。敦煌太守阴澹在州西南修阴安渠,长七里。公元三六六年,前秦建元二年,乐傅、法良于莫高窟始凿崖造龛(依公元六九八年,武周圣历元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说)。一说莫高窟创于东晋永和九年或前凉永乐八年(即公元三五三年)。公元三八五年,前秦建元末,苻坚“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户”。

公元三八七年至四零零年间,后凉敦煌太守孟敏在州南修孟受渠,长二十里。公元三九五年,后凉麟嘉七年内乱,“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公元四零零年至四二零年间,西凉昙无谶由中印度经宾(今克什米尔)、龟兹(今新疆库车)、鄯善(今新疆若羌)至敦煌,熟悉汉语。公元四零五年,西凉建初元年,李改都酒泉。公元四二零年,北凉灭西凉。

公元四二一年,沮渠蒙逊再度攻破敦煌,屠城。公元四二三年,北凉沮渠蒙逊迎“圣人”昙无谶于姑臧(今武威)译大般涅盘经等十一部经书,奠定大乘教在河西广布的基础。其后,宾高僧昙摩密多(法秀)在敦煌闲旷之地“建精舍,植柰千株,开园百亩,房阁池林,极为严静”。

北魏

公元四三九年,太延五年,北魏攻灭建都张掖的北凉,标志北方的统一。继而北魏在河西、凉州、敦煌设镇。敦煌镇都大将辖昌西戍、乐涫戍、酒泉军、张掖军。公元四四零年,太延六年,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五世纪四十年代,北魏连向鄯善、焉耆、龟兹用兵,俱获胜,丝路南道打通。公元四四二年,北凉沮渠氏余部撤出敦煌,敦煌旋即被李之孙李宝占据。李宝遣其弟为使去平城要求内附。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公元四四四年,北魏召李宝往平城,敦煌置于北魏治下。公元四四六年,太平真君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道士寇谦之、崔浩策划下大规模灭佛。五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柔然称霸西域,北魏势力后退。河西敦煌在柔然、吐谷浑的夹持下屡被寇逼。公元四五二年,文成帝继位,初复佛法。公元四七四年,孝文帝延兴四年,朝中屡议弃敦煌,不从。五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车兴起,与北魏呼应,击破楼兰。公元四八五年,太和九年,穆亮任敦煌镇守大将,“政尚宽简,赈恤穷乏”。公元四九四年至四九五年,孝文帝移都洛阳,西域胡僧到洛阳者多达三千,龙门石窟大规模营建,佛教进入兴盛时期。公元五一八年至公元五二二年,敦煌人宋云西取道青海远赴天竺。公元五二四年,正光元年八月,孝明帝下诏:敦煌郡改名瓜州。

公元五二七年,孝昌三年,崇信佛教的明元帝四世孙元荣出任瓜州刺史。元荣大兴佛事,莫高窟始有成批洞窟修建。今编号二四六、二四八、四三一、四三五、四三七窟或为元荣所开。开窟活动延及西魏大统十年,即公元五四四年。

西魏

公元五三四年,北魏武帝奔长安,高欢另立孝敬帝,史称东魏。公元五三五年,宇文泰鸩杀孝武帝,另立文帝,史称西魏,控制敦煌。

北周

公元五五七年,宇文泰三子宇文觉废魏自立,建北周,是为闵帝。公元五七二年,宇文泰四子宇文邕杀宇文护,亲掌政权,是为武帝。公元五七四年,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诏废佛灭法,将关、陇、梁、益、荆、襄地区几百年来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把数达百万的僧侣、僧户、僧图户编为均田户。公元五七七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又取淮南。武帝誓“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公元五七八年,武帝猝然去世,志未酬,但已打开全国统一局面。

隋文帝与独孤后佞佛,奉佛教为国教,制订了保护佛教的法律条文,凡破坏佛像者以“不道论”或“恶逆论”。公元五,开皇九年,隋灭陈,敦煌画塑始有内地风格。公元五九四年,开皇十四年,隋文帝命翻经所沙门法经等人撰大隋众经目录七卷。仁寿年间,隋文帝遣中使至瓜州崇教寺即莫高窟建舍利塔。隋炀帝为晋王时,受戒为总持菩萨;带兵统一江南后,命军队押运经像往长安,计有“宝台四藏,将十万轴,因发弘事,永事弘通。”公元六零七年,大业三年,改瓜州为敦煌郡。公元六零八年,大业四年,日本至德太子第二次遣小野妹子为使赴隋,特选僧、请安、慧隐、广齐等同往。隋炀帝命鸿胪寺四方馆接待,并召悟真寺高僧净业等人入馆教授佛法。公元六零九年,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于河西盛会西域二十七国首长。公元六一三年,大业九年,凿二八二号窟,现存隋代洞窟九十四个。

齐参加赛琴尼伯爵探险队至敦煌莫高窟;同年俄国动物学家尼古拉・普尔热瓦斯基至敦煌。

公元一九零零年五月,藏经洞被道士王元发现,并以其中水月观音数卷赠县长汪粟庵,汪又转其中部分于甘肃学正、金石学家叶昌炽,叶判其为唐物,谏运省城保管,藩台衙门不听。

公元一九零二年,日本佛教净土真宗西本愿寺第十二代教主大谷光瑞组织日本第一支中亚探险队,进入我国新疆,其成员有渡边哲信、堀贤雄、本多惠隆、井上弘国。

公元一九零三年,大谷光瑞自喀什回日本奔父丧,探险队成员到叶尔羌(今莎车)、塔什库尔干、于阗、库车、库尔勒、焉耆、吐鲁番、乌鲁木齐和河西,盗剥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许多壁画。

公元一九零五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切夫在黑城(即哈拉浩特,西夏黑山威福军司,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三十里)盗掘后,于十月至敦煌,以六包日用品为饵骗换手写本两大包。

公元一九零六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高足保罗・伯希和组织远征队来华,成员有负责测绘的路易・瓦兰博士和摄影师查尔斯・努艾特。八月至喀什。六周后至库车,先后在吐木休克、库车等地发掘八个月,发现“早期库车文字”。

公元一九零七年二月二十一日,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自古楼兰遗址出发,沿罗布泊南丝路古道,穿越库姆塔格沙漠,经阳关,于三月十六日至敦煌。五月二十一日,再到莫高窟,以四十块马蹄银骗购神幡绘画五桶,文书廿四箱。此批经卷绘画后藏于伦敦英国博物馆。

公元一九零八年三月,伯希和一行至敦煌,以五百两白银骗购六千余件精品;俄国人科兹洛夫率考察队至额济纳旗东的黑城,搞走大批手稿、印本、钱币、佛教法物;日本大谷光瑞组织第二个探险队,成员有十七岁的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六月自北京出发经库车(今乌兰巴托)于十月达古城(奇台县)、吉木萨尔,后分道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丝路南北道沿途重镇。

公元一九零九年,伯希和在回国前曾将已经运至河内的敦煌遗书中部分带至北京装裱。七月间,罗振玉在苏州胡同得见。伯希和又将一些照片复制品送给蒋斧、罗振玉,并在六国饭店展览文物。清廷电令敦煌地方封存洞内古物,严禁外运。十月间,伯希和回到法国,交敦煌文书予法国国立图书馆写本部;交绘画秀帛工艺品予吉美博物馆。同年,大谷光瑞决定派橘瑞超和英国随从霍布斯来做第三次探险。

公元一九零九年至一九一零年间,佛教艺术史专家鄂登堡在沙俄外交部资助下进入吐鲁番、库车,进行第一次探察,掠走不少古书。

公元一九一零年,清廷令甘肃学台将洞中残卷悉数运京,移存京师图书馆。运前,王道士藏掖多卷;途中,官吏多有窃劫;至京后,遭何振彝伙同其岳父李胜铎及刘延琛、方宗谦等人截取。移藏京师图书馆时,卷数为八六九七号。十月,大谷光瑞第三探险队至乌鲁木齐,又在吐鲁番发觉了阿斯塔纳墓地,然后至楼兰、库车、喀什。

公元一九一一年五月,大谷光瑞派吉川小一郎来华寻橘瑞超。

公元一九一二年元月,吉川小一郎与橘瑞超在敦煌回合,滞留两个月,自王元手中得到卷子经三百个。

公元一九一四年二月,吉川小一郎自新疆回国途中又到敦煌,再次搞走百余卷子。同年初,斯坦因再到敦煌,以五百两白银自王道士手中搞走五箱手稿,越六百卷;而后又至吐鲁番,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处割去大量壁画;又从阿斯塔纳墓群干尸身上割去许多丝绸。

公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一五年间,鄂登堡再到敦煌搞走一批遗书,含大量汉文、回鹘文写本,并有彩塑和绢布画、纸画。

公元一九一五年,斯坦因取道喀什出国,以四十五头骆驼载走织绣品一百五十万,绘画五百余幅。

公元一九二零年十一月,白俄军士四百人越境,被当局拘于敦煌洞窟,污损大批壁画。

公元一九二三年秋,由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兰登・华尔纳与宾夕法尼亚博物馆霍勒斯・杰恩组成的第一支美国“远征队”到中国。九月四日,自西安出发,经兰州、酒泉,于十一月十三日到黑城。十天后启程往敦煌,途中杰恩冻伤返京。此后,华尔纳以七十两贿,剥走壁画二十六方。

公元一九二五年春,华尔纳再至敦煌,在群众与北大陈万里先生监视下,华尔纳无得而返。

公元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京师图书馆敦煌遗书移交北平图书馆,总卷数增至九八七一号。

公元一九三零年夏,福格博物馆请斯坦因代替华尔纳到敦煌劫宝,并迫使南京政府准其游览发掘。中国学界强烈抗议,斯坦因劫宝失败,溜回印度。

九九帝国篇(6)

北魏皇帝与九十九泉

九十九泉最早见于《魏书》。这是一部记载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的史书。九十九泉的所在地,北魏时称“武要北原”,现在称“辉腾锡勒”。九十九泉高居于灰腾梁(灰腾:蒙古语,寒冷之意)之巅。其实,密布于方圆几十里的灰腾梁顶上的大小泉池何止99个。这里有名目繁多的小海子,如石门海子、鸿雁海子、马尾海子、死牛海子,还有形状不同、水面宽广的大海子,如贾有海子、小青海子、狼鼠海子、调角海子等。每逢夏天到来,那一望无际的茸茸绿草,犹如连天的碧毯,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的野花,紫的、黄的、蓝的、白的、红的,装点在大大小小海子四周,犹如仙境一般。难怪古代北方民族的几代皇帝,都把这里当成他们的行宫别墅,常来观光。

拓跋当上皇帝后,经常来今察哈尔境内活动。道武帝天赐三年(406年)农历八月,他由平城出发北巡,来到了今察哈尔西四旗境内。一路旌旗林立,伞盖蔽天,车水马龙,浩浩荡荡。他行幸豺山宫,遂至青牛山(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然后西登武要北原(辉腾梁),饱览九十九泉秀美壮阔的风光。在文臣武将们的簇拥下,谈笑风生,赞美这草原上的奇迹,赞美这神奇的九十九泉。临离别时,拓跋命臣下建造石亭,立于辉腾梁上,做永久纪念。可惜,这石亭已无踪迹!

十年之后,拓跋的儿子明元帝拓跋嗣,也来九十九泉观光。27岁的拓跋嗣,年富力强,风华正茂。他率领着大队人马,先在牛川进行秋猎,然后临殷繁水而南下,风尘仆仆,经今察哈尔右翼中旗直奔九十九泉。由此可知,这九十九泉在北魏鲜卑皇帝的心目中,居于何等地位。

把辉腾梁上这些大小泉池命名为九十九泉,最早载入史册的,是拓跋鲜卑皇帝。

契丹皇帝与九十九泉

隋唐时期,今察哈尔境内主要是突厥人游牧的地方,突厥是由西北新疆一带兴起逐渐强大而向东迁移的游牧民族。隋唐时期与中原王朝长期和睦相处,对开发与建设这个地区有过一定的贡献。石人墓就是突厥人留下的遗迹。与突厥族同时出现,并且在隋唐时期逐渐强大起来的又一个游牧民族,就是活动于赤峰地区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契丹。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辽王朝。在立国之前,阿保机曾亲率7万骑兵,横越今察哈尔境内,来云州(大同)与唐河东节度使(节度使,官名)李克用相会,结为兄弟。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今整个察哈尔地区便成了契丹王朝的辖地。辽世宗天禄五年(951年),契丹第三代皇帝耶律阮登临九十九泉。这年六月,他在九十九泉举行夏捺钵(捺钵:契丹语,皇帝出行所在之地),避暑观光。八月,他召集各部首领,统率各路大军,聚集于九十九泉一带,商讨决策军机大事。

继辽世宗之后,来九十九泉的另一位契丹皇帝是辽兴宗耶律宗真。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九月十二日,耶律宗真集结各路大军于九十九泉一带,讨论部署征伐西夏的行动方案,前后达二十天之久。十月初,正式由九十九泉向西夏进兵。辽兴宗这次对西夏的战争遭到惨败。但为了进一步加强辽对西夏的军事控制,将大同府升为西京。今察哈尔地区便成了西京道的辖地。

九九帝国篇(7)

1、皇帝被叫做九五之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来源于《周易》;周易中64卦,以乾卦为首,而乾卦也是帝王的代表。乾卦六爻皆为阳,乃极阳、极盛之相,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

2、第二种是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故称之为“九五之尊”;

3、第三种说法则与中国的龙脉有关。相传中国有十四条龙脉,九条山龙与五条水龙。山龙分别是天山、昆仑山、峨眉山、秦岭、太行山、长白山、恒山、泰山、衡山,也就常说的四山五岳。五条水龙分别是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中华的龙脉是源于昆仑山,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山龙主贵贱,水龙主贫富。十四条龙脉九条山龙和五条水龙,构成了整个中国的龙脉地图,因此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

(来源:文章屋网 )

九九帝国篇(8)

1、虽然孙悟空是唐僧师徒四人中最厉害的徒弟,但是孙悟空使用的如意金箍棒确实没有猪八戒使用的九齿钉耙厉害,九齿钉耙原来是太上老君所锻造的兵器之一,九齿钉耙的锻造结合了五方上帝以及各路天尊的全部力量,才制成了这一把赫赫有名的九齿钉耙,比起孙悟空的金箍棒制造工艺可要复杂的多,因此九齿钉耙排名第一。

2、九齿钉耙是西游记十大兵器之一,这是太上老君送给玉帝的礼物,所以玉帝乃是九齿钉耙的第一位拥有者。九齿钉耙,虽然是一把武器,但是外表呈现钉耙状,因为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自古以来奉行着男耕女织的传统,太上老君将九齿钉耙敬献给玉帝,也是寓示着人间会五谷丰登,九齿钉耙表现的太上老君和玉帝对人间最美好的夙愿。

(来源:文章屋网 )

九九帝国篇(9)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则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7、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复辟,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8、炀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复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10、谯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11、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2、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

13、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

14、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肃宗长子,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

15、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孙,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6、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代宗长子,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至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7、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诵,德宗长子,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8、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顺宗长子,唐永贞元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在位;

19、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宪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至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在位;

20、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长子,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1、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2、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3、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4、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5、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26、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7、襄王李煴,肃宗五世孙,唐建贞元年(唐光启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宽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8、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9、德王李裕,昭宗长子,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九九帝国篇(10)

要说紫禁城,不得不从北京城的修建谈起。北京城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在元朝大都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成祖朱棣登基不久,在1406年(永乐四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是在1417年(永乐十五年)6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紫禁城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完工。

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前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后寝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

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这条中轴线在古代被称为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由于故宫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何谓“紫禁城”

紫禁城里的宫殿楼阁,千门万户,气象万千,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紫禁城之名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那么,为何把皇家宫殿称为紫禁城呢?大致有如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传说有关。皇帝自命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自然也是天子居住之地。《广雅・释天》日:“天宫谓之紫宫。”故皇帝居住的宫殿就被称之为“紫宫”。

第二种说法认为这与古时候“紫气东来”的典故有关。相传老子即将出函谷关,有紫气从东而来,被守关人看见。不久,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关前,守关人便知这是圣人,请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因此,“紫气”便被认为具有吉祥的含义,预示着圣贤的出现。杜甫诗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从此后,古人把瑞祥之气称“紫云”,把传说中仙人居住之地称“紫海”。紫气东来,象征吉祥,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紫”大有来头。另外,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故称之为“紫禁城”。

第三种说法认为“紫禁城”名称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讲究“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所以故宫是模仿传说中天宫的结构修建而成的。古代“皇垣”学说把天上星垣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用三垣(太微垣、天市垣和紫微星垣)中的“紫微星垣”代称天子(紫微星即北斗星,四周由群星环绕拱卫),处于三垣的中央。古时有“紫微正中”之说,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是人间的“正中”。“禁”则是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房间数的传说

紫禁城宫殿常以“九”为数。比如,故宫中“九龙壁”的图案是用九的倍数――二百七十个雕塑块组成;北京天坛三层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的石板、石块,其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等,这些作法源自《周易》的“阳卦奇、阴卦偶”之说: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也叫“天数”;二、四、六、八、十是阴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阳数,是“阳数之极”,它象征“天”。作为人间最大的皇帝“天子”,自然必须用对应的“九”了。另外,“九”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故用它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

九九帝国篇(11)

3、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生于公元前二〇二年,汉高祖刘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吕后死,周勃等杀少帝吕产,迎恒公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登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减轻刑罚;励行节约,兴修水利,加速农业生产,加强中央集权;驻军北方,增强边境防御。汉朝由此趋向安定繁荣。在位二十三年,卒于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霸陵。

4、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帝。生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岁登基。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繁荣,国内殷富,府库充实;同时实行“削藩”,任周亚夫平“吴楚七国之乱”,集权中央,削弱诸侯王之力量;国泰民安,世称文帝与景帝统治时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阳陵,坐东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