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4 22:15:24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1)

登高、赏菊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更是诗人们在重阳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孟浩然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写道:“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没有直接写重阳节,可面对眼前的佳景,却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期望着和朋友登高聚饮。诗引而不发,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并让人感受到浓郁的重阳气息。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晏几道的“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阮郎归》)等等写出了重阳赏菊簪花的情思情趣。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抒发了作者的不老童心。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2)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4句诗写的就是传统节日——重阳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多彩浪漫,情趣盎然,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内容。

1 2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3)

现在就请大家随着我讲述来了解重阳节的来龙去脉,今天是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许有些同学对这个节日的起源还不是很清楚。让我一起走近传统节日—重阳节。

人们登高望远,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这一天。思念亲人。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原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大概在魏晋时期。

因为与“久久”同音,九九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最为熟知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4句诗写的就是传统节日—重阳节。

丹桂飘香,金秋送爽。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多彩浪漫,情趣盎然,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内容。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赏菊及饮酒。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制无定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4)

赏菊及饮酒,源自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隐居南山,视为知己。每至重阳,南山坡上处处野菊绽放,芬芳如云,他欢喜地采下,回家酿制酒,自酌自饮,好不逍遥。“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文是心境的渗透,只因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们便记住了菊,也记住了陶渊明。

明代鲁渊《重九》诗:“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已知建德非我土,还忆并州是故乡。蓬鬓转添今日白,犹似去年黄。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文中表达了离乡老人在重阳节这天,仰望长天一行行归雁,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就更深了一层。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重阳序上赋白菊》,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可谓,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年龄只是一种标记,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李清照的词轻慢温软,灵动飘逸,充满意韵。《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里的黄花即黄菊。重阳佳节,正是与亲人团聚的日子,而此刻陪伴她的只有美酒与黄花,丈夫远在异地,这让李清照倍感孤独与凄清,思念如潮水,侵蚀着她的心,风疏雨骤,草木摇落,整个人憔悴比黄花还要消瘦。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5)

江西省景德镇市景航学校初二班(333039) 叶胜男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 《采桑子.重阳》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吟咏诗词,真是别有情味。

重九日正值仲秋,金风送爽,菊蕊飘香。就像人们把艾、菖蒲和端午联系一样,也和重九密不可分,所以重九也称作“菊节”、“节”,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无菊非重阳了。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写过咏菊诗:“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又如《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对所作的较早的赞赏。

唐代赏菊风盛,咏菊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王绩“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崔善为“霜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皇甫冉“不见白衣送酒来,但令黄自开”;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门门有。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九九重阳,门门,可谓独占重阳。孟浩然咏菊更见其悠闲自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中唐诗人元稹的赏菊诗却别有新意,与众不同:“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由于此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当作者的好友白居易读到之后,即写下了:“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晚唐才子李商隐大有怜香惜菊之意:“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郑谷则写出独具风韵的一道咏《菊》诗:“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首句即告诫王孙公子莫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直截了当,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的鄙夷。诗篇把人格化,突出它的高尚气节。通篇不着一菊字,却句句有菊,清香四溢,爽人心脾。

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更是对爱赞有加:“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到了宋代,重阳节完全堪称节、赏菊节。赏菊风盛,吟咏必多,可谓数不胜数,俯拾皆是。佳作有如宋•史铸《咏翻集句》:“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女才子李清照填的词《醉花阴》,更是刊称一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代以后人们依然重视重阳赏菊。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有一首咏重九的《风入松.九日》:“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建似常年。” 在作者看来,重阳之日,只要有黄花,即可赏心悦目,实为一大快事,不要叹恨无钱。

明代开国文臣高启诗作《晚香轩》:“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才子文征明留有咏菊诗:“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历久弥新,菊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文人才子的生活中。而花市赛菊、插枝、挂灯、饮酒等重阳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明清。清朝乾隆皇帝游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流下“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佳句。古城开封等地,早已形成“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菊山花海彩云飞,古城巨韵动九州”的热闹局面。

近现代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们,也爱菊如斯。臧克家《菊畔香》云:“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6)

重阳节的节日介绍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古人的习俗登(dēng)高(gāo)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饮(yǐn)菊(ju)花(huā)酒(jiǔ)

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7)

传统节日重阳节介绍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古人习俗有哪些登(dēng)高(gāo)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饮(yǐn)菊(ju)花(huā)酒(jiǔ)

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8)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绿杯红袖趁重阳。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李白《九日龙山饮》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 丘浚《咏菊》

六曲屏山和梦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重阳节古诗《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沉醉东风·重九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译文: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

作者: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

重阳节古诗解释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注释

⑴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⑵“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⑶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⑷“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⑸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⑹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⑺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⑻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9)

1、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6、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10)

2000年延续不断

历史上首次出现重阳的说法,见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远游》,其中有一句是:“集重阳入帝宫兮。”这表明当时楚国王宫里已经有重阳的习俗。

到了汉代,农历九月初九庆祝重阳节的习俗开始在民间流传并固定下来。关于重阳节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宠姬戚夫人喜欢在九月重阳时节于长安宫边饮酒边对弈下棋,后来戚夫人被刘邦的正妻吕后害死,其贴身侍女贾佩兰被驱逐出宫,就将重阳这一习俗流传至民间。另一种说法则是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成仙之人,他收了一个徒弟叫桓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乡汝南将有大灾祸发生,你赶紧让家人都把茱萸绑在胳膊上, 登高山喝酒,可以破解此难。桓景依法照办,果然躲避了灾祸,从此九月初九重阳节驱邪避灾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代时重阳节已经成为官定的重大节日之一。唐顺宗明确规定,每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初三以及九月初九为三大节日,文武百官可以自己选旅游胜地赏景为乐,而且过重阳节朝廷是给封赏的,也就是“带薪休假”。

到了宋代,重阳节发展到顶峰,当时的南宋朝廷规定九月初九重阳之日,皇帝要专门出行游乐一番。明代重阳,皇帝需要亲登万岁山登高揽胜。

到了近代以后,重阳节出游的功能逐渐减弱,而九月初九的长长久久之敬老含义逐渐增加,最终变成了中国的老人节。

习俗历久弥新

在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重阳节具有各种习俗。

重阳节首先是节,重阳之日正式盛开之时。从汉代开始就有欣赏的端倪,到了唐代重阳赏菊发展到了顶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无穷节,长寿柏梁篇”,说的就是重阳节。被人称为“延寿客”,这样吉祥的当季花朵必然在重阳节这样的大日子出现。

重阳节同时也是茱萸节,自从汉代有了绑茱萸在身上可以辟邪的说法之后,每逢重阳大家都要插茱萸以驱寒辟邪。汉代开始,向百官免费发放茱萸成为制度,唐代不仅给官员免费发放茱萸,还连带发放饮食。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免费发放给官员也可以视为某种福利。

登高节是重阳节昔日最重要的载体。按照古人的理解,越高的地方阳气越重,因此重阳之日最适合登高。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和手下孟嘉等人重阳节登龙山赏景饮宴。孟嘉酒醉之后饱览高处风光,自己帽子被风吹掉了都不知道。这在古代可是非同小可,帽子被视为一个人的头颅,孟嘉“脑袋”掉了还贪恋景色,被人写文章讥讽,不过孟嘉也不是等闲之辈,立即写文章回敬讥讽者,文采获得满堂喝彩,此事传为美谈,是重阳节最著名的典故,在后世李白、辛弃疾等人的诗词里均有出现,重阳节由此也被称为落帽节。

同样是因为登高节的缘故,重阳节也成全了重阳糕。重阳节必吃重阳糕,即是取“糕”与“高”同音之意,重阳糕以稻米粉或粟米粉蒸制,有的还在上面装点上狮、虎、鹿等图案,并在糕点上点缀石榴、枣、栗等应季果子,还插上五色小旗,以寓意吉祥。宋代人在重阳这天,要在早上天亮时分把重阳糕放在儿女额头上,连说三遍:“愿我儿百事俱高!”

重阳节还是女儿节。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民间有已经出嫁的女儿在重阳节回娘家的习俗。

重阳节目前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敬老。在成为法定老人节之前,广西壮族一直将重阳节视为祝寿节,风俗之一就是年满60岁的老人在重阳节那一天,他的晚辈都要给老人的寿粮缸里添加粮食,直到添满为止,壮族人认为,这一缸满是后辈孝顺亲情的米,老人吃了以后能够延年益寿,消灾去病。

岁岁重阳情更浓

在成为老人节之前,重阳节的亲情功能就十分突出,2006年重阳节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丰厚文化遗存和浸透文化的人文记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目前存世的关于重阳的诗歌共有25首,而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最多,达360多首。纵观历史,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坡、王安石、李清照、关汉卿等大家都创作过重阳诗词曲。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重阳的亲情;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要的是重阳的恬静;李白的“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的是重阳的沧桑;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讲的是重阳的愁肠;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苦的是重阳的凄美。到了近代,于1929年土地革命低潮期,离开红四军岗位之失意,疟疾缠身之困窘,以一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闽西山区怒放的野丛中,淋漓尽致挥洒着革命的乐观与豪迈。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11)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小学重阳节作文篇【2】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最全质量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