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娱乐消费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9 17:27:51

娱乐消费论文

娱乐消费论文篇(1)

目前,业界比较认同狭义的娱乐新闻定义是:娱乐新闻是关于影、视、歌等大众文化的娱乐作品或明星人物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而广义的娱乐新闻则是指报道娱乐行业的新闻,涉及影、视、歌领域。

实际上,娱乐新闻在我国产生之初的实际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现象。本文主要结合理论上新闻的定义和实践中媒体的惯常做法,旨在针对新闻实务中的这一现象进行剖析与研究。

一、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的主要表现

娱乐新闻“概念泛化”是指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娱乐新闻超越了原有的理论界定,即实践范围大于理论范围。这一现象应区别于“泛娱乐化”,因为“泛娱乐化”的主体是非娱乐新闻,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泛娱乐化”主要是指非娱乐新闻借鉴娱乐新闻的形式,对非娱乐人物或事件进行娱乐化的处理。

娱乐新闻“概念泛化”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娱乐新闻的报道领域拓宽

依据上述定义,娱乐新闻局限于影、视、歌等大众文化领域的人物或事件,也就是说,仅涉及娱乐行业。但就目前的媒体实情来看,体育明星、文化名流、媒体专业人士等也逐渐出现在报纸的娱乐版上、广播电视的娱乐栏目中、新闻网站的娱乐频道里。中国娱乐网是一家专门提供娱乐资讯的网站,它的栏目设置中专辟“体育花边”一栏,可见娱乐新闻对体育明星关注之深。文化名流出现在娱乐新闻之中也屡见不鲜,如杨振宁与翁帆的忘年婚恋,王朔屡传绯闻,易中天开“百家骂坛”,于丹遭追拍冷对记者等。媒体专业人士专指与娱乐行业无关的媒体从业者,如非娱乐新闻的主播、严肃访谈节目的主持人等。近年来关于主持人的绯闻不少,而这些往往被列入娱乐新闻进行报道。

2、娱乐新闻报道内容的重点偏离定义本身

按照娱乐新闻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形态来看,“娱乐行业中有关娱乐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的制作、完成、流通消费等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娱乐潮流、娱乐事件、娱乐人物的动态等等”是娱乐新闻报道的重点。但是目前的娱乐新闻却并非如此,娱乐人物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占据了大半江山,“隐私八卦”正成为娱乐新闻的主体部分。以2009年11月17日人民网的娱乐专区为例,其显著位置共18个新闻标题链接,其中仅7条属于原有定义中的娱乐新闻,而且全被放在第9条以后。这也是对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现象的印证。

3、娱乐新闻的报道手法向非新闻写作的“主观写作”发展

娱乐新闻从属于“新闻”这一大类,因此,它应该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真实、客观。换句话说,也就是娱乐记者应保持中立,不发表偏向于任何一方的评论,只提供客观、平衡的信息,在写作中消除“存在感”。但事实上,娱乐新闻却并非如此,娱乐记者本人在新闻中随处可见,口述一般娓娓道来,间或发表感慨。这种写法偏离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使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特性被削弱,可以说,这也是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的表现之一。

二、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的原因分析

1、解读“娱乐新闻的报道领域拓宽”

很多人在提及娱乐新闻涉足体育、文化等领域时,都持负面评价,将其与“泛娱乐化”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娱乐新闻魔爪伸得过长的表现。其实,这一现象自有其合理性。有一句俗语叫做“文体不分家”,在新闻行业,此语经常用来暗指“文艺和体育水融,难以明分”。许多报社设立“文体中心”采写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网站开设“文体”专区囊括文化、娱乐、体育等内容。应该说,学界和业界在探讨“娱乐新闻的报道领域拓宽”这一问题时,所持的立场是不同的。学界多将“娱乐”视为名词,即上文所述的狭义;而业界则是从娱乐新闻的广义出发,即“娱乐”是动词,“使人轻松、快乐,供人休闲、消遣的,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都是娱乐新闻。根据这一定义,娱乐新闻与体育新闻、文化新闻乃至社会新闻都产生交集,它们中能供人消遣、使人愉悦的软新闻稍经修饰便足以成为娱乐新闻。因此,体育明星、文化名人、媒体专业人士等见诸娱乐新闻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2、解读“娱乐新闻报道内容的重点偏离定义本身”

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归因于“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出现。我国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在其著作《消费文化学》中这样定义“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国家曾经流行过的一种消费思潮,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

在新闻学的研究语境之下,消费主义对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闻消费取向的转变上,即受众的喜好由“硬新闻”向“软新闻”过渡。“软新闻”在满足受众的如窥私、探密等某些欲望上比“硬新闻”更有优势。同时,受众在“软新闻”中可以获取炫耀性的符号价值,如时尚、潮流等,享乐亦包含在这一过程之中。具体到娱乐新闻,受众倾向于获取明星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形式通俗、趣味性浓厚的信息,而并非娱乐产品、人物、事件的专业性强的新闻。可以说,前者是受众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自然选择。

消费主义对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及日常消费。二是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围绕自身产品(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毫无疑问,明星的私人生活是传播消费主义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甚至引领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向。同时,明星的私人生活也具有相当的“可消费性”,是大众所期待的内容。所以,“娱乐新闻报道内容的重点偏离定义本身”的现象,可以说是大众与媒体在消费主义时代合谋的产物。

3、解读“娱乐新闻的报道手法向‘主观写作’发展”

对这一现象的解读可以有两种方式:

(1)娱乐新闻的自我澄清或曰自我纠正。娱乐新闻最大的问题在于真实性。目前许多受众读娱乐新闻纯粹是为了用笑料来愉悦心情、用审丑来平衡落差,至于其真实与否,受众要么不闻不问,要么在心底承认其虚假。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娱乐新闻的公信力十分低下。这与娱乐新闻普遍缺乏新闻来源、广泛运用猜测有关。譬如娱乐记者常用“传”、“曝”等字眼,但究竟谁“传”、谁“曝”往往没有交代,而紧接着,却有绘声绘色的现场描述。而当前娱乐新闻出于本能的自我澄清或自我纠正,刻意在新闻文本中出现“我”(记者本人)的身影,以此强调新闻来源的可靠、相关见闻的真实、后续推测的正确。但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其可行性值得探讨。

娱乐消费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019-06

李西建(1955-),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文化理论;

张春娟(1975-),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陕西西安 710062)

按照学界的基本看法,把生态学思想引入传播研究或媒介研究领域,并提出“媒介生态学”这一概念的,是多伦多学派的领军人物马歇尔·麦克卢汉,但使用与阐释这一命题的却是纽约学派的主帅尼尔·波兹曼。自“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这一定义和范式被提出后,它就成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基础分析框架。有感于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显示的深刻的文化反省与理论预见,结合消费时代人类生存境况与文化形态的种种变化,本文以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为主旨,结合消费时代“泛娱乐化”现象,进一步探讨媒介生态学的另一理论面向及其未来。

娱乐消费论文篇(3)

所谓“娱乐”,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使人快乐或消遣;快乐有趣的活动。娱乐是追求刺激、满足好奇心,或追求休闲,丰富情趣。娱乐是人的天性,休闲娱乐成为生活的主题。商业与娱乐结合,产生所谓的“娱乐经济”。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席卷全球经济的大潮,人类正在进入“娱乐经济时代”。而媒体的产业化是娱乐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整个娱乐经济的引擎。当今时代,娱乐文化无所不在,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也成为这个时代大众消费的主要精神产品。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①。无论是娱乐内容,还是娱乐形式,都是为了娱乐观众,或是娱其身,或是乐其心。所以,娱乐本身无可厚非。这里所讨论的娱乐化内涵主要指娱乐泛化或泛娱乐化。笔者认为,“泛”所指的含义,不但包括泛滥,而且也含有普遍、同质化的意思。“娱乐”既可以作动词,表示一种状态的改变;也可以作名词,表示存在的一种行为状态,它本身是一个中性词,甚至含有一定的褒义。“化”放在“娱乐”之后,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则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可见,在“娱乐化”一词当中,“娱乐”是名词,但接了一个“化”字之后,整体又转变成了动词,更接近于“娱乐”一词的第一层意思。所以,“娱乐化”一词本身是中性偏褒义的,但对媒体泛娱乐化的不同阐述当中,各家的说法差距很大,甚至理解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引起了各种论争也在意料之中。

电视媒体娱乐化的问题及影响

所谓电视媒体的娱乐化,是指随着社会资讯的日趋丰富,电视观众对生活观念和电视节目需求的转变,电视媒体在内容上更加趋于大众化、通俗化,关注度高的题材,在形式上更加轻松多样,追求愉悦、幽默、搞笑以及轰动效应。②近年来由于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减弱,“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电视媒体开始由传统模式向娱乐化转变。伴随经济发展,社会剧烈变动,电视节目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综观电视媒体娱乐化的火爆,当下的电视媒体普遍存在低俗化、娱而不乐、刻意模仿、片面跟风、偏重感官刺激、缺乏文化内涵等突出问题。稍加留意便可发现,当前电视媒体普遍存在一种“收视为上、娱乐为王”的倾向,或者变相娱乐化,这一切导致泛滥的娱乐节目越发为了娱乐而娱乐或者为了金钱而娱乐,存在着不少庸俗、媚俗现象。其主要表现有:

价值观念的变化。商业文化谋求利润的本质决定了它所操纵和诱导的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青少年真正需要的,甚至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青少年文化的异化现象。只重物质价值、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的倾向,会逐渐导致社会风气偏离、道德规范弱化,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其实,主流社会应该推行一种健康、合理、向上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而不是让夸张、疯狂的娱乐表演占据青少年的心灵。

文化和人文气息的缺失。由于缺少文化含量和人文气息,电视媒体丧失了文化本性,让有文化的观众疏离了电视,让电视人进一步追求无聊,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去作独立的、尖锐的思考,导致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步履维艰。③单从新闻类节目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娱乐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时尚,许多媒体紧跟潮流,争相模仿。本来,在新闻传播内容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无可厚非,但是漠视许多事关百姓的重要信息,而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作娱乐化处理,则是内容取向上的明显偏差。时下颇为流行的“说”新闻是受众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是说的姿态、说的方式却是五花八门,这可能会导致电视媒体主阵地的缺失、主功能的弱化和主渠道的阻滞。

其他各类型的节目也纷纷披上娱乐的外衣或者打上娱乐的烙印,从气象节目、体育节目、法制节目到社会类节目等,都用娱乐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内容和形态的严重对立和矛盾,既影响了节目应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助长了观众的功利和浮躁心态。④这种走向的是非曲直终将自有定论,但笔者的确难以苟同。

电视媒体娱乐化的成因

大众文化以媒介为载体,以大众的愉悦为手段,将市场规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中,电视无疑是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最佳传播载体。我国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由于过分重视电视的宣传功能,电视被赋予更多的是教育作用,其“提供娱乐”的功能处于补充的位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电视媒体经历了社会职能解放、政治环境宽松、政企改革、自负盈亏、角逐收视率等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在此社会背景下,电视媒体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

经济体制转向是电视娱乐化的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受众的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视的娱乐与服务功能被更多地发掘出来,娱乐的背后是财富的狂欢。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单纯的计划经济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市场经济逐渐纳入到国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体产业化也在进一步探索。媒体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受众的需要主导着报道的模式和风格。“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左右着媒体的发展思路,从宣传为本到以观众为上帝,媒体如此迅捷的转向是对国家体制转型而作出的呼应。

全球盛行的消费文化对中国电视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后,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开始流行,这就是消费主义的流行。一般认为,消费文化是指:“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⑤同时,“文化通过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群体关系。在前一层含义中,消费作为一种个人的需求和选择,直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后一层含义则意味着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它已成为身份识别和社会群体认同的方式”⑥。可以说,消费文化核心的内涵就是消费观念的转变,符号化的消费和意义的消费替代了纯物质的消费。电视作为视觉文化最好表现形式的载体,与消费文化所倡导的“视觉至上”原则不期而遇,从而消解了我国电视过去信奉的深刻性,导致电视媒体日益趋向于泛娱乐化。

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失调。中国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与演进,同整个社会价值趋向的变化和文化观念的更迭密不可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民众原有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当自给自足的农业生存方式以急剧裂变的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活形态以及市场经济体系加速前进时,整个社会工作的着力点和工作重心都聚集到社会动力机制的转型与革新上来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行为与其利益之间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利益、收入、财富等不再是丑恶和禁忌的对象,而成为可以努力谋取的目标。相对以效率提高为主要衡量尺度的动力机制的建设来说,保持社会运转平稳均衡发展的平衡机制建设却被相应忽视与搁置,呈现出滞后甚至是缺失的状态。⑦两者之间建设进程失调的结果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动力机制的非正常发展。价值观念的改变则引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竞逐,进一步催生个人欲望的急剧膨胀。

总之,电视泛娱乐化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上的空缺,也有媒体内部经济上的原因,更有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它是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但是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任其这样长期发展下去。

电视媒体娱乐化的重新审视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媒介产品都不可避免地蕴涵有某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传递和塑造着某种文化。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占据了人们相当多的闲暇时间,各种娱乐化的节目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人们的思想领地,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提出挑战,特别是从国外移植的节目样式中,西方的价值观充斥其中,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电视娱乐化的客观作用:

电视娱乐化是对消费社会某种程度的回应。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或相信,“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⑧。随着大众社会的到来,大众可以消费信息,同样也可以消费娱乐。消费社会推崇的是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的信条,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者身份的大众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他们不必再像过去那样接受精英们为他们安排的一切,也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言不由衷地膜拜、敬畏和顺从,而是可以有所选择、有所决定甚至可以坚定地说“不”。如此语境下的电视,权力精英们掌控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消费社会给大众一个自由选择、决定的机会,电视娱乐化就是消费社会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的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机会的一个最好表征,以及验证大众地位得到提升或实现的一个最好佐证。

电视娱乐化是文化多元的折射。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电视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延续,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也是文化多元的折射。在人们习惯对任何东西都要划分等级的今天,文化被划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处处受到批判的语境下,电视娱乐化的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无法避免非难,说它是庸俗文化、快餐文化、用过即扔的文化,甚至是垃圾文化,因为“它让人满足而非给人启发,恣肆放纵而非超凡脱俗,敏于反应而非潜心沉思,逃避道德指令而非温顺地俯就于它”⑨。这一切指责几乎都来自精英文化阵营,根本原因在于精英们感到自身地位在大众文化支配的世界中受到了威胁,那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优越感受到了挑战,这也是电视娱乐化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总之,电视娱乐化倾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肯定“电视娱乐”的正面意义时,不能忽视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要适度把握电视媒体娱乐的“度”,不能抱着“娱乐至上”的理念,不能过分看重媒体的经济效益,抛弃媒体责任,误导道德伦理。电视娱乐节目要蕴涵一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内核,应该在触及人的心灵、情感上多努力,做到既能“娱身”又能“娱心”。要摆脱格式化、脸谱化,不能一味模仿他者,而应尽可能地多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加快娱乐节目的本土化进程,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养分中的娱乐元素,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做出符合国人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的原创娱乐节目,在绿色理念的追求下,极力打造中国电视的“绿色娱乐”是电视媒体也是电视人的使命之一。

注 释:

①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李新民:《中国电视的大趋势》,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 85页。

③熊凤:《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文化思考》,《湘潮(下半月)》,2007(3)。

④武健:《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探析》,hi.省略/ ,2007年4月8日。

⑤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⑥郁方:《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变迁与特征》,《学术研究》,2005(7)。

⑦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7(1)。

⑧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娱乐消费论文篇(4)

伴随社会的发展,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得以建立。在体验经济时代中,用户体验至上的营销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及应用。娱乐营销作为一种以注重用户体验为核心要素的营销方式,随即成为无数企业的新宠。

然而,娱乐营销对于企业品牌的推广,产品销量的促进,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到底是不是每个产品都适合这样的传播形式?这样的传播有无规律可寻?又会有怎么样的弊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试从对凡客平面广告的分析中找到一些答案。

一、巴赫金狂欢理论下的“凡客体”

凡客诚品由原卓越网创始人陈年先生创立,2006年网站成立,2007年10月18日凡客诚品正式上线运营。2010年5月韩寒、王珞丹出任凡客诚品形象代言,广告语以“我爱XX,我不爱××,我是××我不是××,我和你们一样(不一样),我是XXX”的80后式个性调侃口吻出现。在再生性、互动性、娱乐性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凡客广告文案以简单易懂,便于模仿复制的语言形式出现,势必加强了传播和被记忆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一文案结合代言人的个性特点,以一种戏谑主流文化,娱乐大众的方式,体现凡客草根,个性,低价但不廉价的品牌诉求。

然而,凡客广告语出人意料的被网友以再创作的方式恶搞模仿后疯狂传播。2010年7月,网友PS了一张黄晓明的“闹太套”凡客体,并将其发到豆瓣相册里,后来这张图被网友多次转发。受模仿凡客诚品广告恶搞黄晓明的PS图影响,各类名人的恶搞图片纷纷被网友放在网上,凡客体因此迅速走红。

凡客诚品广告的推出,企业以塑造平民化的个性品牌为诉求,消费者意外性的恶搞凡客广告,制造凡客体,网络推波助澜,媒体的争相宣传报道,制造出了“凡客体”这一娱乐形式的“凡客诚品广告”,且不论“凡客体”的出现,是网友意外的乘兴之作,误打误撞地造就了凡客的走红,还是凡客诚品自身的幕后推导,它所带来的全民恶搞凡客,造句体风靡网络的现象,对企业来说,的确可称得上是一次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娱乐营销。

娱乐营销作为软性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具有企业,媒体与消费者,三者间互动的显著特点。由企业提供平台,消费者主动参与其中,媒体传播报道,构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其营销方式,主要是通过娱乐元素引起消费者兴趣,使消费者从情感上认同品牌,因而购买品牌或服务,消费者获得产品利益和情感利益,由此加强了品牌权力,从而引导消费者重复购买。

现今,已不是大众只作为受众接受信息的单向传播时代了。在泛娱乐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创新搞怪,表现自己,这一点也正好为凡客诚品恰到好处的利用,凡客体模式被网友自觉娱乐PS,正好与公司希望传达的“真实的自我表述”这一主张相切合,也只有让受众或顾客提供自己想法和内容的互动,才是良性的互动,才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网民恶搞凡客体的热闹现象背后是一种主张全民性,平等对话的自娱自乐的“狂欢式”娱乐精神,也正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体现。在狂欢的过程中,暂时取消一切的等级关系,人们在狂欢的过程中自由平等的交往。这样的精神状态正好符合了当下公众的消费心理,因此成为了娱乐营销所追求的情境。现代狂欢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媒体狂欢:集中式新闻炒作,①才有可能聚集人气;进而是观众狂欢,集体无意识跟风;最终是消费狂欢,冲动性抢购流行。而凡客体的走红也正是因为网民疯狂恶搞PS的狂欢,媒体的大量报道炒作,最终进入消费狂欢阶段。通过全民狂欢扩大传播效果,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基础,增加对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在此阶段,凡客诚品的文案广告是一次成功的娱乐营销。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挺住体”

2011年5月,凡客签下代言人黄晓明,推出了“挺住体”,广告语采用了此前网民PS凡客广告时,恶搞明星黄晓明的文字。此广告中,黄晓明不避讳“不是演技派”也不忌讳“Not at all”,字幕解说中大方地拿自己的缺点开起了玩笑,轻松自嘲地解读出有得必有失、有点无奈但又必须坚持的心态。这一广告也体现了凡客诚品将娱乐营销进行到底的态势。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逐渐开始追求尊重需求,或更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凡客的“挺住体”广告也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此前“凡客体”走红网络引发了一场娱乐狂欢,而恶搞凡客体的文字作为网友们娱乐化的智慧火花,被凡客诚品以广告文案的方式推广,被网友戏称为“挺住体”,企业通过提供娱乐性的内容或借助各种娱乐的方式和手段,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真正参与其中,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使消费者在娱乐体验中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了其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的娱乐营销方式也有一定得借鉴意义。

娱乐消费论文篇(5)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7月10日上午,刘某将车停在某酒店外的停车场,到酒店就餐完毕后发现自己的车辆丢失,当即联系酒店并报案,但至今未找到窃贼与汽车。刘某认为,酒店有保管客人财物的义务,车辆在保管期间丢失,饭店应承担赔偿责任。刘某与酒店多次就赔偿事宜协商无果,故诉至人民法院,要求被告酒店赔偿车辆损失。被告酒店认为,其既未拿到车钥匙实际控制车辆,也未交付保管凭证,故并不成立保管合同。法院经审理认为,是否成立保管合同,关键在于保管物是否交付,是否处于保管人实际控制范围之内,是否交付了保管凭证,而本案并不符合这种情况。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原告刘某的诉讼请求。

上述案例只是近几年来发生的众多机动车遗失的典型形式——在宾馆、饭店、商场等消费娱乐场所消费时丢车索赔案中的一例,此类案件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在学术界与司法实践的认识普遍的存在差异,各法院在审理中执法标准不尽相同。

二、关于停车场地的类型化分析

明确停车场地的类别是确定和界定失车纠纷法律性质的前提,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在此讨论停车场地的类别。我国停车场地大致可以将停车场地分为专业停车场、公益停车场和消费停车场。专业停车场是一种专门从事停车服务经营活动的停车场,需经工商部门等级注册和公安部门审批许可,以停车服务为主业,有专门的内部从业人员及专门设备和场地。公益停车场多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诚实规划的要求修建的,在马路边、闹市区等空地划出停车线的停车地,一般没有专人管理,供人们免费停放车辆,但也有一部分属专人负责收费管理的。对于免费停车且无人管理的公益停车场,目前不存在任何争议,发生失车事件后,均由车主自行负责。而消费停车场是指由宾馆、饭店、酒楼、商场、影院等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的停车场地,一般有专门的保安人员管理,做停车导引等工作,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类停车场地多是免费的。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三类即消费娱乐场所以获取营利为目的而为消费者提供的停车场。

三、对关于消费娱乐场所停车场地经营者与车主之间法律关系的现有理论的分析

(一)保管合同说

保管合同说认为在停车场经营者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停车服务中,只要机动车车主与机动车停车场双方约定,机动车车主交付机动车、停车场经营者保管并返还机动车的,当事人之间成立保管合同关系。该学说认为,在法律上区别保管合同的有偿性和无偿性的意义在于保管人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1)在车辆保管合同是有偿的情况下,停车场经营者作为保管人承担的是过错责任,衡量保管人是否有过错的标准是善良管理人标准。只要保管车辆被盗是由于保管人未尽到善良管理人应尽的注意义务造成的,保管人就有过错,就应当对保管物的毁损、灭失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论保管人是故意还是过失,是轻过失还是重大过失。(2)在车辆保管合同是无偿的情况下,保管人相对来讲应当尽的注意义务和所负民事责任范围较小一些。《合同法》第374:“……但保管合同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在车辆保管合同为无偿合同时,保管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取决于保管人的过错程度,在保管人仅有轻微过失的情况下,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将消费娱乐场所经营者和机动车车主之间的关系定性为保管合同,实际上是割裂了消费与停车之间的关联性,毕竟在一般情况下在该类停车场停车是因消费行为这一目的而附随发生的,而且在实践中很多时候,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停车服务都不再另外收取费用。因此,在这类消费合同关系中,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停车场地是因消费行为而附属发生的行为。从这一层面上来讲,保管合同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二)场地借用合同说

在借用合同中,出借人只承担容忍借用人使用出借物的义务,出借物的保管义务在借用人一方。主张消费娱乐场所停车场地经营者与车主之间法律关系为借用合同而不是保管合同的理由是,停车场经营者无法对车辆进行控制占有,这一现象说明不符合保管合同保管物转移占有的特征,同时车主构成事实上对车辆的控制,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在不通知经营者的情况下随时将车开走。在场地借用合同说的的情况下,停车场只需将指定车位交由车主供其车辆停放,就已经履行完毕其全部义务,因此其对车辆此后发生毁损灭失不应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

四、消费娱乐场所设立停车场的行为属于附属商行为

附属商行为又称辅助商行为,是基本商行为的辅助行为,指行为本身并不能直接达到营业目的,但可以对基本商行为的实现起辅助作用的行为。人们适用这样的格言:附属行为随主要行为。在现代商事企业中,多数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因而往往都是基本商行为与辅助商行为相结合。基于以上对附属商行为的阐述和笔者自身的一些理解,以下是对消费娱乐场所设立停车场作出的一些说明和分析。

对于消费娱乐场所而言,其本身作为商事主体的主要目的即是营利。因为“商行为本质上为市场行为,其本目的在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即营利性”。在当今社会,可能很多设有停车场的消费娱乐场所为消费者提供车位的同时并未收取任何的费用,因此有人认为设立停车场的行为没有营利性质。但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以上对附属商行为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说法有欠妥当,因为此时消费娱乐场所的营利性的体现并不在于收取停车费这一直接利润,他们的这一行为实质上是为自己增加了获取利润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其营利性的间接体现。

就拿前面的案例来说,刘某到酒店就餐时,笔者认为其在酒店内消费的价金中实际 上已经包含了酒店向其提供停车服务的相关费用。因为类似此类能够为客户提供专门停车场所和服务的酒店,在通常情况下餐饮制定金额较一般小饭店和餐馆高出许多,同时消费者也可享受其提供的优质的服务。此处的服务应当作一定的扩大解释,不能将其仅限定在酒店内,同时也应当包含类似停车服务在内的其他服务。由此分析就会发现,酒店提供停车服务的行为应当就是附属商行为。因为酒店是一个商主体,有商人的身份,然后是在酒店的经营活动中为了方便自己管理而实施的,所以符合附属商行为的构成。

当然,此处笔者认为应当对一种特殊情况作出说明,即可能存在机动车车主只是把车停在消费娱乐场所的停车场内,而并未到该场所进行任何的消费行为,那么此类行为是否会影响消费娱乐场所设立停车场的附属商行为性质呢?笔者认为,商事主体设立停车场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增加其营利的可能,是其硬件设施完善性的一种体现,但这种可能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使该商事主体获得营利。例如,两个条件相当饭店,一个设立了专门的停车场地,一个没有,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拥有专门停车场地的那个饭店用餐。因此,无论机动车车主在停车之后是否在饭店用餐,实质上都不能改变消费娱乐场所设立停车场的附属商行为的性质。当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被盗的责任承担问题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将此排除在上文所述情况之外,不作过多探讨。

五、消费娱乐场所机动车辆遗失纠纷责任承担分析——基于附属商行为的归责原则

商事严格责任是商事交易安全原则的基本内容之一,指在商事立法中,为维护交易的安全,对交易双方当事人,分别课以特别严格的责任,其背后的法理就是交易迅捷原则应当让位于交易安全原则。学术界有人曾指出,即使顾客主观上存在一定的过失,也不应当免除消费娱乐场所的责任。因而同样以严格责任来作为附属商行为的归责原则,更强调商主体得到义务性,强调其严格的义务,对于保障非商主体及公共的利益,保障交易的安全,维护社会的秩序都是大有裨益的。

如前所述,消费娱乐场所为消费者提供免费停车场所的行为属于附属商行为,基于附属商行为的这一严格规则原则,笔者认为在关于消费娱乐场所机动车辆纠纷的责任分配中,应当援引这一规则原则,在顾客没有重大过失或故意的情形下,应由消费娱乐场所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可能有人认为,这一责任分配有显失公平之嫌,认为消费娱乐场所并未收取停车的费用,且赚取的营利还不一定很多,但是一旦车辆被盗,则要赔偿几万至几十万不等,这二者之间不是一种合理的对价关系,有违公平原则。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可取,暂且不论消费娱乐场所不收取停车费的行为并非单纯的无偿停车,即便在消费娱乐场所承担赔偿责任后,其因承担赔偿责任而而蒙受的损失也是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理赔的方式去弥补。因此,笔者认为,在关于消费娱乐场所机动车辆遗失纠纷的责任分配中,消费娱乐场所应当承担严格责任。

六、结语

附属商行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行为本身并不能直接达到商主体所要达到的营业目的,但其可以对基本商行为的实现起辅助作用。消费娱乐场所为顾客提供停车服务可以视为附属商行为,停车场经营者未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但是由于这一行为的辅,它主要依附于消费娱乐场所的主要营业行为这一基本商行为,因此应认定其属于商行为。若将诸如文中所述的案件都行为归入到商法调整的范畴,成为基本商行为的辅助商行为,就可以解决消费者诉求无法满足的窘状,遗憾的是我国商法领域并未引进基本商行为与附属商行为这一区分规定。确认类似在消费娱乐场所免费停车或免费寄存等的法律性质,确认附属商行为的法律地位,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交易的健康发展,对于商法以及商事交易的发展,对于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整个上平经济的发展无疑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超、高志强.遗失车辆民事赔偿相关法律问题分析——以消费娱乐场所机动车辆遗失案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6).

[2]董士忠.论停车场地经营者在机动车被盗案件中的民事责任[J].安阳师范学院,2007.

[3] 段雅荣.车辆在停车场所丢失、毁损的责任认定[J].审判业务,2008.

[4] 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6.

娱乐消费论文篇(6)

一、前言

娱乐营销就是借助娱乐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与消费者实现互动,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从而促进产品或服务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从娱乐营销的原理分析,其本质是一种感性营销,是通过感性共鸣从而引发客户购买行为。

然而在今天的商业文化中,感情上的联系总是发生在经济联系之前,当我们满足了客户感情上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对产品的需要时,我们创造的就不只是一个客户,而是一个狂热的追随者。

娱乐营销的形式是多样的,它包含与电影、电视、广播、旅游和探险、艺术展、音乐会、主题公园等相互融合的各类营销活动。比如迪士尼乐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童话乐园,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聚集于此,在享受着童话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认同了迪士尼品牌所带来的品牌价值。

二、娱乐营销在现代广告传播中被大量应用的原因

2.1渴望娱乐是人的天性

无论是谁,都会对快乐有一种天性的追求,并贯穿在人的一生的每时每刻。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享受娱乐,参与娱乐。快乐地生活,生活得快乐,幸福就是快乐。大家愿意花钱买乐子,千金买一笑。因为笑一笑,十年少。

2.2娱乐可以有效吸引注意力

如今人们不会过多关注惠普电脑与联想电脑CPU速率相差多少,也缺少兴趣去了解康佳电视与长虹电视谁的分辨率更高,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人们只感兴趣哪一个品牌能提供更多的精神价值,或者说更能够取悦他们。而对于企业而言,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通过娱乐化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互动,在欢声笑语中将品牌精神与品牌信息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他们,无疑是最佳的营销选择。

2.3危机中需要娱乐

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以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而推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与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本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必然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然而每一次金融危机,却都是娱乐产业上扬的时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口红效应”。

三、娱乐营销在广告传播中应用的合理性

3.1娱乐营销的趣味性

当娱乐化精神成为一种时代的新风向标时,广告传播的途径也必随之改变,我们也必须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广告的本质——广告不再是将冷冰冰的产品硬介绍给消费者,而是用娱乐化色彩为产品注入情感的因素,营造一种让他们感到欢愉的氛围,让消费者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主动去购买产品。

娱乐,娱乐,自然首先就是要乐,而且不应只是单纯的自娱自乐,而应该是娱乐大众。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企业、产品、品牌、市场推广等,只会呆板无趣的自言自语,别人也会漠然以对。相反,如果把企业、产品、品牌、等融入到娱乐活动中,让它变的像戏剧一样有趣,自然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前提是在广告传播中所加进去的“娱乐要素”要有趣味性,如果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所加入的“娱乐要素”索然乏味,令大众无动于衷,自然也就达不到娱乐营销的效果。

3.2娱乐营销的互动性

娱乐营销在广告传播中所提供的极好帮助就是互动性强,消费者参与性高。只有在广告传播中互动才能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也正因为如此,娱乐营销更注重企业、消费者、潜在消费人群、等共同参与其中,才能最大化的产生价值。

在超女活动的流程中,蒙牛的参与度比我们以往所理解的赞助企业都要高。湖南卫视的台长曾说过,谈到蒙牛对超女节目的支持,基本上是一切资源都可以配合。许多时候节目的设计也需要有蒙牛的高级经理来拍板做决定。同时超级女声活动的另一个成功关键就是观众可以参与评选——现在的观众(消费者)需要的娱乐并不仅是被动的看,他们需要有一种体验的效果。而在超女活动中让观看的观众用短信对选票选手进行投票,自然也就引发了观众惊人的参与热情。

3.3娱乐营销的创新性

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面对众多厂商的轮番轰炸,再好的东西也难免出现“审美疲劳”。同样当你与客户在感情上建立了联系,他们也将期待体验再次更新。保持神秘感,不断创新则成为持续成功的关键。因此,现代广告传播活动才会越来越注重创新,过去“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今天已经越来越少,消费者对新的需求可以说是“贪得无厌”。超女的运作里非常突出的是方式、方法的创新,例如利用短信让观众参与其中,选拔的时候通过PK晋级,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的。

要以创新式娱乐方式来满足大众娱乐化心里,如果娱乐营销的方式总是一沉不变的“老三样”,消费者就会不屑一顾。例如手机业的TCL钻石手机、化妆品业的可采眼贴、饮料业的乐百氏脉动、汽车业的QQ,均是在给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之后获得消费者认同的。

四、结论

时势造英雄,英雄又造时势。只有敏锐的观察消费者心理转变,走在时代潮流前头的企业,才能够适时抓住时代的机遇而迅速崛起。企业要在广告传播中成功运用娱乐营销活动,应该对时尚潮流、消费者娱乐心理保持高度主动性和敏感性,注重人们新的娱乐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密切关注社会 潮流的发展动态、焦点事件及心声现象,整合电影、电视、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娱乐资源,找准娱乐载体与企业品牌的嫁接性,打好娱乐营销活动的基础,带给广告传播崭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娱乐消费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14-02

2010年7月,凡客诚品(VANCL)邀请新生代作家韩寒、演员王珞丹出任形象代言人,并设计了一版独具个性形象的广告。然而,随着这版广告的推广,网络上出现了大批恶搞的帖子,形象代言人也被换为芙蓉姐姐、郭德纲等,“爱……、爱……、爱……,我是……”被网友戏称为“凡客体”。作为服装类电子商务网站的典型代表,凡客诚品虽被网友恶搞了一把,但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却是获益良多。网友口中“好玩、有趣”的“凡客体”以数倍于普通广告的效应,使得凡客诚品不光赢了人气,更通过“80后”网友的广泛参与彰显出其个性品牌形象。

这正是网络时代娱乐营销的魅力。

1 娱乐营销的概念

早在2005年,蒙牛酸酸乳携手湖南卫视共同打造的《超级女声》在中国掀起了娱乐营销的初潮,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娱乐营销巨大的增值潜力。“切记我们不属于餐饮,我们是娱乐业。”麦当劳前总裁的话犹在耳边,提示人们重视“娱乐”在营销中所起的作用;而如今,“所有的行业都是娱乐业”,娱乐营销已经成为当下各行业必须具备的商业态度之一。

但娱乐营销的到来绝非偶然。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爆炸性信息和日趋白热化的社会竞争压力使得人们需要以一种轻松、舒适的姿态来进行消费。对于企业来讲,裸的商业叫卖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客户需求,感性共鸣的营销方式则更能引发客户购买行为。“产品往往是同质化很高的,而娱乐带来的快乐感受往往是不同的”。从本质上来讲,娱乐营销正是一种感性营销,它将娱乐因素融入到产品与服务当中,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和形式,实现与客户的情感联系,以此来促进产品销售,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2 网络时代娱乐营销的形式与特点

2.1 更开放的娱乐心态

受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中国人的娱乐性在以前是相对保守和落后的,而互联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使娱乐变得主动和轻松。“娱乐”也被众多触角敏锐的商家所使用,以愈加开放、独特的创意来吸引顾客。如杜蕾斯——带有些许私秘性、敏感性的产品,不能做很多公开广告,但它在遵从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巧妙定位,其官方微博自称“杜杜”:有些小清新,小坏坏,以幽默传递一些性知识,也时不时说个笑话。它依托微博所推出的火腿肠热贴、怀孕事件、鞋套雨夜传奇等以轻松、娱乐的姿态将单纯的“性”回到有趣、平实的生活中,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2.2 更立体的互动效应

“三位一体”和“互动”是娱乐营销不同于以往营销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网络的互动性与多媒体性使得这种特点被放大了很多倍。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感知与欣赏,还可以充分、主动地加入体验与创造,而企业通过精心策划的主题,运用巧妙的方法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在这种高度共享的娱乐体验中进行融入式营销,其效果远远要优于简单的冠名赞助与硬性植入。如伊利在2012年奥运会时期安排了“开心看奥运,伊利火炬激情传递”活动,吸引了超过640万网友的参与;搭建虚拟的伦敦街道场景,网友上传自己的照片登载在红色大巴上,进行虚拟互动。这些都成为奥运期间网络上的超人气活动,伊利的品牌价值和美誉度也由此一路攀升。

2.3 更新颖的表现形式

今天如果你没有织“围脖”,那么你就“out”了,“用一句话随意记录生活,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微博”已成为当下很多年轻人的习惯做法。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户。不难看出,微博、微电影、论坛、视频网站、交友网站、话题营销等娱乐方式已远超出传统媒体的传播效应,微时代的魔力开始迅速蔓延。一些赶潮的企业也开始抓住“微”力量来成就品牌内容的“大理想”。不难看出,娱乐紧紧追随热点与潮流,娱乐营销也一样。

3 网络时代娱乐营销存在的问题

3.1 娱乐高于营销

一些企业在利用娱乐事件营销时,只注意到了娱乐事件的热闹,对消费者娱乐的生活方式和娱乐的表达方式缺乏洞察,盲目地将热点事件与品牌建立关联,但往往忽略了观众的关注点。像今年的“杜甫很忙”事件:语文课本上的杜甫被恶搞,时而骑白马、时而切西瓜……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它是网友寻求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众多网友的参与使得它很“娱乐”,但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跟“杜甫很忙”建立关联。当“杜甫很忙”被代言常州某一楼盘时,消费者并没有买账,而是更多地发出了“文化经典很受伤”的感叹,这样的娱乐营销完全失去了传播的意义。

3.2 使用手段单一,缺乏有效整合

论坛很火暴,企业就专盯论坛;微博很热闹,企业就只看微博。虽然紧跟潮流的步伐,但使用手段过于单一,没懂得利用好各方资源,也就不能有效地将品牌形象与娱乐营销手段结合起来。其实,娱乐营销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印刷媒介等,还可以同时与体育、旅游、艺术、音乐会、主题公园等相互融合,奥运会、迪士尼乐园不是把全世界的眼球都吸引过来了吗?娱乐营销不是简单找到一个形象代言人,或举办一次活动就可以把消费者牢牢吸引住,它应该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在有效整合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战略联盟,才能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和持续性。

3.3 恶意营销

每天,娱乐事件层出不穷,明星八卦、名人丑闻、热闹事件等大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一些企业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不惜恶意散布不实消息以达到炒作的目的,如此,真相难以被还原,娱乐变成了“愚乐”,娱乐营销成了恶意营销:胡乱编造一些无中生有的丑闻,撰写攻击帖子,在热门论坛上发帖炒作,煽动网民情绪;或联系点击量较高的个人博客撰写无中生有的事件,并进行“推荐到门户网站首页”、“置顶”、“加精”等操作,这些严重违背了娱乐营销的本意——注重客户体验、实现与客户的情感联系。

4 企业开展娱乐营销的策略研究

4.1 以人为本,把握目标受众心理特点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情感上的满足也显然是较高层次的需求。企业必须充分考虑目标顾客的心理要求,从公众的意识深处去捕捉与消费者共同娱乐的方式,通过娱乐的方式引起客户情感的共鸣。娱乐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既然“神马都是浮云”,何不让自己在追求享受的过程中“飞一会儿”?正如体验经济所提倡的,“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4.2 有效结合,打造娱乐化营销品牌

如何建立品牌娱乐化的元素和品牌价值的有效结合?“娱乐化营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即品牌顺应娱乐活动自然融入而不露痕迹。换句话说,就是让观众了解你,但是不反感你的出现方式。消费流行随时而变。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应对这种多“变”?品牌!品牌所暗含的核心价值、气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其实任何一种品牌都可以找到娱乐的核心诉求,关键是如何将这种诉求有效、持续地传达出去。如美宝莲在前不久进行的“BB控”活动中,选择了曾轶可代言,喊出“我是曾轶可,我敢裸BB控”口号。这是一位通过选秀节目从平民蜕变为明星的典型代表,自然、健康、不做作,这和美宝莲“美来自内心”的品牌理念很符合。在这种状态下,由她代言的娱乐营销节目容易被人接受,其间植入的品牌也不会显得过分生硬。

4.3 挖掘资源,整合不同的娱乐载体

在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游戏、微博、SNS(社会网络)、Web2.0、移动互联网等创造了传统媒体乃至传统互联网媒体无法比拟的全新传播方式,“以兴趣为聚合点的社群”、“开放的平台,活跃的用户”类似的字眼开始更多地出现。那么,企业该如何做?华谊兄弟等三方联手打造了“娱乐社交+”,利用娱乐内容和社会化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客户提供精准有效的产品和品牌化服务;游戏娱乐界的企业创办了CDBC(娱乐产业合作论坛),共同探讨游戏娱乐营销的发展方向。娱乐的方式千变万化,娱乐营销的方式也千姿百态,关键在于以合理的宣传节奏、选择有效的宣传渠道、配上有效的宣传手段、把一些恰当的宣传主题推送给精准的目标受众。

4.4 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并重

人们对娱乐总是喜新厌旧的,尤其是喜欢“好玩”、“有趣”的网友。娱乐营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持续关注。当娱乐因素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时,企业必须培养创新的精神,不断创造出新的娱乐方式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娱乐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令竞争对手无法仿制的品牌资产。像蒙牛酸酸乳,在短短6年之内,凭借“超女”、音乐风云榜、音乐梦想学院、音乐故事剧等多元立体化的娱乐营销策略带动了销售量的不断攀升,其“音乐、梦想、公益”的品牌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它的营销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追随潮流,而更多地通过丰富的内容将品牌牢牢地契合其中。其实,娱乐营销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时尚潮流的发展脉搏,在立足企业自身资源及优势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把对娱乐趋势的“敏感”变为营销效果的“新鲜”,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中将娱乐营销不断推向高潮。

变革是互联网永远的主题,娱乐营销亦如此。美国经济学家沃尔夫在《娱乐经济》一书中指出:“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能以娱乐的方式进行,极少有什么业务能逃脱娱乐因素的影响。”同样,社会化的变革也正在改变娱乐营销环境。对于企业而言,我们必须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时代的时尚潮流及消费者的心理转变,通过娱乐化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最直接的互动,在带给消费者精神享受的同时将品牌内涵传达给他们,这无疑是最佳的营销选择。

娱乐消费论文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群众体育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以社会积极投资兴办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构成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迅速发展。围绕群众建设娱乐消费的热点,健身房,武术馆、保龄球馆、台球房、轮滑场,水上乐园、垂钓园等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大众健身娱乐业是一个极具开发的巨大的潜在市场。

一、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背景

美国有杂志撰文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据美国学者预测,体育与休闲、健身娱乐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健身娱乐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将在美国GDP中占有一半的份额。仅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及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预见不但已成为现实,而且现实生活比预期发展的还要快。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及健身娱乐社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也已经看到了这种社会的曙光。我国距这个时代虽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劳动力发生大转移,为人们的体育健身娱乐提供了时间和物质基础;政府支持消费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1995年起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国家又实施“三个长假日”,现在有推行小长假制度,人们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些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体育健身娱乐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形成的休闲产业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并成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拉动内需的新机遇。

二、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趋势

1.健身娱乐业呈规范化发展趋势

健身娱乐业作为一种产业,近20年来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迅猛,逐步进入一些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其生产总值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左右。相应地,其经营管理亦达到相当的水平,各项管理制度与法规也比较完善。健身娱乐业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产业。由于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有关制度与法规目前正在讨论制定之中。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健身娱乐业必将取得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2.健身娱乐业项目呈全方位发展态势

健身娱乐所包罗的经营项目繁多,从桑拿、按摩、保龄球、网球等较高档的项目到各类舞蹈、游泳、器械健身、健美运动、台球等较普及的项目;从民众直接参与到各类培训、咨询、指导,几乎全部纳入健身娱乐的经营范围。部分企业还开设了武术、气功、,乃至拳击、室内模拟高尔夫球等独具特色的经营项目,呈现全方位发展的总体态势。

3.体育健身娱乐业呈日渐兴旺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的消费发展看:我国的健身娱乐业总体呈日渐兴旺的发展态势。据广西某高校体育研究部门对经营体育健身娱乐5年左右的场所(该场所为校内体育健身场所)调查结果表明:其平均每天接待消费的人数为:第一年100人,第二年115人,第三年150人,第四年200人;第五年为260人,平均每次消费的时间为:第一年1.5小时,第二年1.8小时,第三年2.0小时,第四年2.3小时,第五年2.5小时。数字表明,居民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趋势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

三、新形势下消费者体育健身娱乐的动机与消费分析

1.健身娱乐动机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属于健身娱乐的占到66.6%的比例,这说明绝大多数人参加健身娱乐场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健体强身和健身娱乐,而从健身工具管理部门调查了解,个人对健身娱乐需求比例较高,团体健身也占也小部分,而用于经营的比较少,这就说明,健身是个人对运动强身健体的需求,个人有强烈的健身动机。

2.健身娱乐的群体及其消费水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健身的主要群体是中青年为主,这部分人都处于工作阶段,长期以来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体育健身娱乐的重要性,因此,这一大群体的健身娱乐欲望和参与程度较高,占到80.8%,绝大部分参与这就是这个人群了。另外表2也显示,职业和阶段分布表明越是白领和有钱的人越参与程度较高,均超过30%,如经理阶层、个体经营者,他们的闲暇时间也较工薪阶层要多,并且长期办公室工作和劳累使得他们觉得健身的必要,另外青年学生锻炼身体也占了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保障,学生锻炼身体有益于学习和生活。城镇居民和离退休者健身娱乐的只占有少部分,这个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健身娱乐的参与程度不高。

从消费水平来看(表3),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如150元以上的就占到50%左右,而且投入少的占的比例非常少,所以说明消费者在健身娱乐方面的消费还是舍得付出,并且听现场调查消费者也表示今后的投入将逐渐增加。

以上表格资料来源:广西中医学院体育教学部调查研究报告。(共调查200个,消费者男性占60%、女性占40%)。

3.东西部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发展差距明显

据有关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属综合型的为53.8%,与西部地区的39.4%相比,超出十几个百分点。仅从经营项目的类型上比较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从经营性质统计和投入资金统计的比较中更能反映出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在这一领域里存在的差异。例如,东部地区体育健身娱乐业投入资金在50万元以下者为40%,西部地区则为60%;资金投入在1000万以上者,东部地区为26%左右,西部地区却不足10%。当然,这一结果仅是从回收到的材料中统计而来的,虽不可以偏盖全,但仍可以对此状况有大致的了解。

四、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对策

1.体育健身娱乐业必须树立“服务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基本理念

体育健身娱乐业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必须凸现人情化、人性化、人道化。关心、爱护人是所有一流服务共同继承下来的传统。无论是营利性、非营利性的、政府的、私有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组织,决定其服务成功的关键因素都是对顾客的服务。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定位其实质应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体验生活过程,着眼于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人的素质和价值的提升,着眼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体育健身娱乐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体育健身娱乐经济才能真正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于“黄金”而忽视体育健身娱乐中的人文关怀,那必然会使更多的“黄金”流向无用之处。

另外,任何一个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要持续发展,都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只是企业内在精神的延伸或外观显现,企业精神才是形象的核心和根本。与企业硬件要素相比较,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具决定性的意义。作者认为体育健身娱乐业必须在“以人文本”的理念指导下,树立这样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共赢。

2.多方面促进体育健身娱乐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本文从政府、体育健身娱乐业组织部门和个人服务三方面去探讨体育健身娱乐业如何适应体育健身娱乐经济的发展。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观念,鼓励人们追求不断提高精神生活品质和美化生存环境的体育健身娱乐业消费观,在全社会倡导人们去选择和追求健康、积极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倡导循环消费、绿色消费。

制定适合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特别是要以法律形式,给予劳动者以积极的健身时间。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体育健身娱乐机会。除此之外,加强人才的培养,还有规范场所的管理等等。

(2)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组织部门方面

所有体育健身娱乐机构必须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时刻以“能为顾客做些什么”为指导思想,为顾客提供一种“益处”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服务或产品。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一个反应快捷的组织,只有时时洞察顾客的需求,才能保证顾客来源,才能及时顺应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以大众消费为主体,以个性消费为突破口,关注新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群体,实现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多层次、个性化,保证人们体育健身娱乐生活的丰富性和高档性。

(3)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工作人员个人素质方面

工作人员必须寻求不断学习的机会。目的是及时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了解顾客的心理和需求等,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增加自己的灵活性。因为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工作人员对待的不是机器,是无数个不断变化的人,他们每天招待的人可能都不同,所以对待每个顾客的方式方法都不同,所以必须灵活,为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可以根据每位顾客的需求采取灵活的个性化服务方式。

时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意识,对每一位顾客付出爱心。无论是盈利的还是非营利的体育健身娱乐业组织中的从业人员,都必须有这种让大众感到幸福的情怀,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内涵在于帮助、好客、服务等。对于工作人员,他们工作的真谛在于“帮助”“指导”和“娱乐”对他们来说都仅仅意味着用心去帮助自己的顾客。

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顾客发掘他们的体育健身娱乐爱好,让顾客最大限度的感到体育健身娱乐时的自由愉悦心态。人们在体育健身娱乐中,都在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似乎迷茫,在这里,体育健身娱乐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引导人们学会并热爱这些活动。

参考文献:

[1]宋瑞:休闲消费和休闲服务调查.国际经验与相关建议[J].旅游学刊,2005(4)

娱乐消费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娱乐营销在企业品牌传播中的应用

收录日期:2013年5月22日

随着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十分渴求娱乐放松身心。娱乐作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逐渐被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生产和销售。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为适应人们生活的旋律,各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刺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营销也顺势而发,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和手段,创新营销模式,将娱乐元素导入营销,娱乐营销随之产生。与此同时,使品牌广泛传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娱乐营销与品牌传播的概念

所谓娱乐营销,就是借助娱乐的元素或形式将产品与客户的情感建立联系,从而达到销售产品,建立忠诚客户的目的的营销方式。而品牌传播是指通过广告传播、营业推广等手段将企业设计的品牌形象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以期获得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同,并在其心目中确定一个企业刻意营造的形象的过程。娱乐营销就将企业的品牌传播与娱乐相结合,改变了传统营销中严肃、呆板的一面,营造了一种轻松有趣的环境。娱乐营销的本质是一种感性营销,通过感性共鸣更能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激起消费者的兴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认可并接受企业品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形成品牌忠诚度。

二、娱乐营销在企业品牌传播中的应用

1、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知名度是指目标消费者知道品牌名称或品牌标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今天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差异缩小的趋势下,产品进入了“同质化”时代。“价格战”、“促销战”、“渠道战”等一系列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之后,企业发现这些手段并不能有效引起消费者注意和购买。很明显,传统营销模式已不能激起消费者需求,而娱乐营销给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营销思路。曾有专家指出:“产品往往是同质的,而没有一种娱乐带来的快乐都是相同的。”所以,要想使企业脱颖而出,就要从无形产品中去找突破点,用品牌代替产品传播,并以娱乐为载体,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席卷消费者的视觉、听觉、感觉和思考,引起消费者注意,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

2、提高品牌认知度。品牌认知度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具体指消费者知道品牌更具体的一些信息,如品牌内涵、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所属产品有哪些及这些产品的特点、品牌广告的内容等。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满足了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外,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尤其在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人们渴求娱乐,希望通过娱乐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人们在消费时也想更多的追求产品的附加值,而娱乐营销借助娱乐元素可以传达品牌精神与信念,无形中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激发感情共鸣。

3、提高品牌忠诚度。品牌忠诚度是品牌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品牌产品过程中的心理满意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重复购买与使用行为。娱乐营销使企业、媒体、公众三位一体,企业、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企业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宣传自己的品牌,又能亲自为企业招募人才。再次,媒体所做的节目本身既避免了一些只见娱乐不见品牌问题,也没因为商业味道太浓而削弱节目本身的娱乐性,还有利于节目宣传推广。而这一过程中也满足了公众对娱乐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娱乐内容都来自于公众自身制造,同时通过人们的不断参与,品牌信息就随着娱乐内容的广泛传播而得到扩散,而娱乐营销恰恰包括这三个主体。三者相结合,最终提高了品牌忠诚度。

4、提高品牌信仰。品牌信仰就是对某种或某些品牌产生极高的、持久的消费忠诚度,并建筑在消费行为之后获取愉悦与归属感的消费精神活动,属于企业品牌打造的最终阶段。而品牌忠诚是品牌信仰的基础,现在一些品牌已经有了自己的稳定忠诚消费者,如何把他们转化为自己品牌的信仰者,使自己的品牌能够成为常青树,超越品牌生命周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参加职场招聘真人秀无疑是一种不错的营销方式,尤其是其性价比比较突出。

5、提高品牌美誉度。品牌美誉度是知晓品牌的目标消费者对品牌持肯定与赞赏态度的比重。美国娱乐业顾问、经济学家迈克尔·J·沃尔夫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消费者的时间如此少、口味又如此善变的世界里,企业应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呢?一旦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企业可以加进些什么来提高产品的价值,使产品更具吸引力?答案只有四个字:“娱乐内容”或“娱乐要素”,也就是企业需要提供消费者可以参与的娱乐体验。传统的营销和沟通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企业的发展。顾客已经开始根据公司提供的体验来判断一件产品、一个品牌,甚至一个公司。根据现在商业发展的特征总结出:所有的行业都是娱乐业。要想成功,就必须让企业和消费者建立一种感情上的联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秋锦.品牌传播娱乐化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向北.企业职场招聘营销为哪般[J].市场观察,2011.7.

[3],严晓丹.职场真人秀节目娱乐化分析——以天津卫视《非你莫属》为例[J].新闻界,2012.10.

娱乐消费论文篇(10)

文化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消费就是其中之一。文化消费属于较高层级的精神文化消费。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了物质层面的消费,消费者才会考虑更高一级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对象。现代营销学的观点认为,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导向所生产、提供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由此可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消费作为基础和动力;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越高,越能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大多数研究表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如,屈学书和黄解宇从山西省文化消费、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资与山西省GDP 的关系出发,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文化消费相比文化投资对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效果,从而提出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应先从文化消费入手,通过文化消费来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1]。陈南岳,全少华等,通过运用计量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文化投资与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比文化投资更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促进文化消费需求入手,通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协调增长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2]。于泽,朱学义也是用相同的计量模型,利用地方经验数据得出相似的结论[3]。

自云南省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支撑。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35亿元,占到了当年云南生产总值的6.1%,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份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然而,在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迅速递增的同时,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931.4元,仅占家庭人均总支出的6.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一、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随收入稳步增长,但占生活总消费比例偏低。由恩格尔定律可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在全部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会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等其他方面消费的支出则会逐步上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自2005年开始至今,云南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保持在36%左右;家庭人均收入也保持每年13%左右的稳步增长态势。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为其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1998年至2012年,云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皆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而增加。如表1所示,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1434.3元,与2008年的732.95元相比,四年之间增长了近一倍。

图1 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

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统计数据发现,自1998年至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文娱用品消费和文娱服务消费之和)虽然整体有所增长,但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如图1所示,1998年的占比为6.79%,2012年的占比为6.71%,相隔十四年几乎没有变化,但期间各年占比存在一定波动性。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横向对比,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金额为931.4元,比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 乐消费支出数少了282.6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较为靠后。

(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改变

按照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性质,可以把文化消费区分为趋于“休闲”倾向的文化娱乐消费和趋于“学习”倾向的教育消费。其中,前者主要包含文化娱乐用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后者则主要包括学杂费、教材和托幼费等项目[4]。据调查数据显示,云南省城镇居民趋于“学习”的教育消费呈逐年下降之势,而趋于“休闲”的文化娱乐消费则呈现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来

如表1所示,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文娱用品消费和文娱服务消费之和)支出数逐年增长,同时在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03年起,教育消费占文化消费的比重下降趋势明显,而文化娱乐消费占文化消费的比重不但呈现上升的趋势,甚至超过了教育消费的占比;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比上升较快,且逐步超过了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部分的支出比。这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多媒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兴起和完善,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以及文化服务的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进而引发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同时,随着近年来政府加强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进一步拓宽了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此外,随着近年来文化旅游服务市场的不断完善,休闲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城镇居民家庭在闲暇时间的消费首选,从每年旅游黄金周的火爆情况可见一斑。

(三)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逐年拉大

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以及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结构和方式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有必要单独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云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均逐年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文化消费差距也呈现出逐年拉大的趋势,如2008年至2012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分别为10148元、11055元、12113元、13854元、15658元;文化消费差距分别为564元、621元、808元、1110元、1145元。这表明,云南省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存在较大缺口。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来

二、实证分析

目前,“居民的文化消费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观点已经通过相关学者的定量数据分析得到肯定。但在前人研究文献中,并未分别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在文化消费指标、文化产业指标的选取上,各研究文献也存在一定区别:如屈学书选取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作为文化消费指标;于泽、陈南岳均选择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包括教育、文化娱乐用品、文化娱乐服务)作为文化消费指标;其次,这些学者的研究均选取GDP作为衡量文化产业的指标。

经验数据的合理选取对实证结果的可信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云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重新对经验数据进行了筛选:以文化文物机构总收入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以城镇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之和作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衡量指标;以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作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衡量指标。经验数据通过《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来,如表2所示。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作为自变量,分别用TCC和VCC表示;选取文化产业为因变量,用CI表示。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将三个变量分别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nCI、lnTCC、lnVCC来表示。

首先,对三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从该模型回归结果的R2和F统计量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同时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从回归系数可知: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云南文化产业增加0.75个百分点;云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云南文化产业增加1.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相比云南省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对云南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

由于本文仅考虑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是否有促进作用,对其他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暂时不做考虑。因此,实证模型中并没有加入其它解释变量,从而可能导致云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指标的关系研究忽略了其它促进因素指标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云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都是明显的。

三、结论和展望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1998~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别对云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及二者对云南省文化产业影响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相对更高。

随着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拉大,同时,无论是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还是其他文化产品、服务企业等大多集中在城市等原因,导致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较为偏低且单一。当然,这也进一步说明,云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市场存在较大空缺,具有一定的促进提升空间。

因此,云南省应当注重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多开发和提供适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协调增长,这将有利于云南省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1Y090)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屈学书,黄解宇.以文化消费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科技和产业[J].2008(4)

娱乐消费论文篇(11)

知名文化批评学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近日在报章为大家解读当下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的新趋势。他总结中国有四大形式的娱乐狂欢:以影视为媒介的视觉狂欢,如影视剧和各种真人秀节目;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语言狂欢,“从论坛、博客、微博再到微信,越来越微,力量却越来越强悍”;以手机阅读为媒介的类型小说狂欢,从魔幻、玄幻、盗墓到言情,属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式浅阅读,只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灵危机”;以新闻为媒介的消息狂欢,“每天推出不同的主人公供我们消费。”由此不难看出,今天无疑已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

娱乐,可以说是消费社会的制作者。它给人们以偶像、明星、财富、商业价值这些梦想、愿望,但它主要诉求的还是人的各种欲望冲动和物质享受。娱乐化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欲望化的时代、时尚消费的时代。娱乐和欲望是孪生兄弟,或如一叶两面,欲望催生了娱乐和消遣,而娱乐和消遣又在满足着欲望。因此,娱乐文化本质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欲望化、物质化。娱乐文化这种本身的性质,便决定了娱乐文化不会去提升每个人的人格,完善自我,向人们提出高雅、深刻和创造性的要求,它仅仅停留在感受官能的阶段。

文化的本质,是能够给人类带来尊严、神圣和伟大,但是,娱乐文化却是颠覆了文化的这一本质的精神意义。所以,一些人就这样理解起娱乐文化——娱乐嘛,就是不需要什么神圣、崇高,快意地说,就是别拿文化当正经。在这种娱乐心理的支配下,一切似乎都可以娱乐地对待,而以娱乐态度对待的事物,你也不能当真。这里,文化成了什么?文化成了玩笑、游戏和恶搞!而一旦失去了美学的崇高感,远离了庄重和严肃的文化精神,我们衡量事物的标准也便娱乐化了,我们的心态便娱乐化、游戏化了……

这种娱乐化的情绪,一旦带入实际生活,对个人和社会,都会留下很大的弊病。过分沉溺娱乐,就会丧失对实际生活和社会公共义务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为满足日益贪得无厌的娱乐渴求,娱乐行业的空前增长,在我们社会中间也成为一种流行病了……当然,对娱乐文化在今天的发展,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视作洪水猛兽,但今天,人们在精神范畴、心理范畴,乃至生活中,刚健崇高的文化精神萎缩而阴柔之风盛行,对时尚诱惑的非理性追求,社会的奢华心态,欲望的无限膨胀,物质享乐奢靡之风等,却是不能说与娱乐消费无关的。

因此,我们的娱乐美学和原则应该是,“我们要坚定地捍卫大众进行娱乐的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但我们不提倡没有精神价值的纯肉身娱乐”。我们需要通俗,让娱乐变得更大众化,让老百姓喜闻乐见,但不能变成市俗、艳俗、媚俗的“低俗化竞赛”。而目前“从娱乐缺失到娱乐过度,中国大众文化陷入了空洞化的危机”,则更是需要我们十分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