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际关系测试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7 21:21:40

人际关系测试

人际关系测试篇(1)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化输配电网络运行效率及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结合输配电网络的结构特点,注重微机保护装置的合理设置,确保这种保护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等能够满足相关生产活动的各种需求。因此,需要对各种微机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进行必要地分析。

1 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概述

作为一种重要的C语言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在长期的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为相关软件性能的优化及开发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需要对这种开发平台有着必要地了解。具体表现在:(1)LabWindows/CVI的功能非常强大,通过对灵活性强的C语言的有效使用,为平台运行中数据采集分析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优化了平台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服务功能;(2)该开发平台通过对集成化开发环境、交互式编程方法的合理运用,丰富了其中的库函数,促使C语言的各项功能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减轻了开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了自动化测试环境的优化;(3)在该开发平台的支持下,可以为基于良好的测试环

境、高效的数据采集系统、监控系统等组成结构一体化软件开发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服务,增强了软件开发环境实际应用的良好性。LabWindows/CV的主要特点有:开发中所涉及的程序交互性强;拥有丰富的库函数,相关仪器的控制作用效果良好;包含了开发中所需的IVI仪器驱动程序,外部接口功能完善。

2 微机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要点分析

2.1 测试系统组成结构分析

结合现阶段微机保护装置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中的硬件产品种类繁多,充分地满足了相关生产活动的实际需求。像BI、BO、I/O板等各种扩展板,实际的应用范围正在扩大。因此,结合微机保护装置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的相关要求,需要建立性能可靠的测试平台,确保测试软件使用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兼容性及良好性,优化测试系统软件长期使用中的服务功能。

通过对该测试系统结构的有效设置及合理分析,可以为测试装置、测试平台、相关软件、测试通道等组成部分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可靠地保障,促使测试系统组成结构使用中能够达到微机保护装置的具体要求,全面提升该保护装置的整体服务水平。

2.2 测试系统软件框架分析

微机保护装置工作中对测试系统软件的可扩展性及灵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测试系统自身未包含测试流程实施中所需的各种参数,而是按照合理的方式将这些参数保存在相关的配置文件中。系统运行中可以通过对各种配置文件的访问获得相关的数据,并结合以太网接口的作用,实现对测试设备的实时控制。当测试系统运行中需要对被测设备之间保持正常的通信模式时,需要加强对各种外部工具的合理配置。因此,需要注重微机保护装置相关的测试系统软件框架的有效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FTS系统组成结构的合理设置。为了确保该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其中的配置文档、外部工具、各种测试程序等进行有效地设计,完善测试设备的服务功能,增强FTS系统的适用性。

(2)明确测试系统不同层的功能特性。该测试系统包括顶层应用层及底层驱动层。底层驱动层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各种测试设备进行实时地控制,确保测试设备能够与被测装置之间保持良好的数据交互效果,确保各种配置文件可以进行正常地解析,结合应用层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关的接口函数;顶层应用层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各种测试条目,像报告是否顺利地生成、人机交互效果是否良好等,优化了测试设备正常工作中的自检功能,保持了测试作业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高效性,促使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使用中能够达到微机保护装置的各种要求,消除微机保护装置使用中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

(3)注重通信测试、开出量测试、通道测试等结构的合理设置,确保测试系统软件框架使用中能够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各种需要,实现软件框架的优化设计。

3 基于VISA硬件驱动设计要点分析

注重性能可靠的Agilent硬件测试设备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测试系统的运行效率,确保测试系统在微机保护装置测试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作用效果,实现对微机保护装置的不断改进,加快智能化、集成化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步法,推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VISA本质上是一个接口软件,是虚拟仪器系统正常工作中接口功能的良好反映。VISA使用中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总线、工作环境、操作平台的束缚,并对底层的相关协议进行了屏蔽。在统一方式的作用下,为LAN、USB等系统进行了科学化配置、测试等,并包含了硬件驱动设计中所需的控制函数,促使设计人员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无需考虑相关通信协议的要求,确保了设计工作的高效性。

结合微机保护装置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的要求,需要对基于Agilent VISA的硬件设备驱动程序进行合理地设置,增强各种设备驱动程序设置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1)选择相关的函数对虚拟仪器进行实时地控制,确保虚拟仪器能够处于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2)结合读写命令函数的作用,增强测试系统的性能可靠性,确保系统运行中能够对相关被测设备的数据进行正常地读取。

4 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测试过程分析

为了对微机保护系统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综合地评估,需要对该测试系统软件的测试过程进行必要地分析。以通道校准为例。具体的测试过程体现在:(1)在测试系统的支持下,对被测模拟通道的相关配置软件进行读取,获取其测试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参数;(2)加强对测试通道结构特性的深入分析,对通道的ID、单位、接线类型等参数进行采集,通过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的作用,对通道参数进行科学地分析。

5 结束语

通过对LabWindows/CVI平台的合理利用,增强了微机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为现代化微机保护装置保护效果的增强及使用寿命的延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未来输配电网络组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微机保护装置工作中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的优化设计,加强对这种测试软件的科学使用,充分地满足微机保护装置正常工作的各种需求,降低输配电网络运行中的故障发生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人际关系测试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软件测试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缺口达到30万,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软件测试人才教育相对滞后。但实际上,很多学习了软件测试课程的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业内专家称之为人才的“结构性过剩”[1],因此,滞后的原因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开设软件测试课程时间的滞后,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与实际需要的差距产生的滞后。随着外包开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在代码和文档方面的规范性、技能和工具的熟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些要求正是软件测试人才教育的薄弱环节。如何顺应市场需求,培养出企业所需的软件测试人员,成为《软件测试》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软件测试》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软件测试人员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大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及IT培训机构纷纷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各种软件测试的教材也相继出版发行,但教材中技术实现的内容较多,对常用的软件测试文档书写介绍很少,对自动化测试工具基本也是简略介绍其功能。在实验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配套的软件测试实验教材问世,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大量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完整的系统案例作为支撑,就难于用恰当的实例来解释相关理论,更难设计出实用有效的实验内容,导致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

二、《软件测试》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法律、医学领域培训中,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成熟,案例教学法受到其他专业领域的重视。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与知识为导向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为最终教学目的。

“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测试思想和基本理论,熟悉多种软件的测试方法、相关技术和系统的软件测试过程,学会编写测试规格说明书,测试报告,并学会使用几种流行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用系统的工程化的案例作为理论课教学载体和实验课教学的实施对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并通过实验掌握测试的技能和技巧。

三、案例教学法在《软件测试》课程中的实施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实际工作中企业对“新人”的培养模式及实际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若干系统案例对学生进行测试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以“经验者”的身份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

(一)根据学生特点规划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缺乏整体项目开发经验,我们主要针对初、中级测试工程师设计教学内容。而针对高级测试工程师和测试管理者担当的工作,比如测试计划的制作、各种设计的验证、测试评估和总结,需要经历初中级测试工程师的实战,积累大量经验才能承担。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只在理论教学中简单讲述,不在实验教学中安排实验内容。

(二)根据教学阶段选择案例素材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式选择如下三个案例进行教学:

(1)选择经典案例设计的“被测软件系统”作为软件测试基本技术的案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

(2)选择以C/S模式实现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作为软件测试过程、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文档书写相关内容的案例。

(3)选择以B/S模式实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面向对象测试、网站测试的案例。

在理论课教学中主要以“被测软件系统”、“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作为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网站测试和面向对象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这样,进行完理论教学,学生对案例系统的功能基本了解。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在测试中需要的代码、开发规范、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书、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具备了以上资料,便可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将理论教学中讲述的测试技术和测试文档的书写方法运用到案例的测试实验中。

(三)模拟实际项目完善案例系统

现有的软件测试教材,通常会在最后章节给出一个案例,对该案例利用教材上介绍的各种测试方法针对性地进行测试用例设计。但是,教材对案例的描述基本只限于项目背景介绍、子系统介绍、子系统性能及可用性要求方面的内容,基本没有提供可运行案例系统的代码,同时也缺乏必要的供测试使用的文档。大量的案例参考书中,有可运行的系统代码却没有测试必须的较完备的文档。实际工作中,软件测试过程与软件设计周期有相互对应的关系,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分别对应软件设计中的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因此,要完成一个系统的较完整的测试过程,不仅要提供被测系统的完整代码及数据,还必须提供全套的设计文档。

针对以上三个案例系统,我们首先补充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书、部分模块(单元)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书,力争陆续完成整个系统的完整设计资料,以供学生测试使用。

(四)针对测试技能训练设计缺陷案例

为了检验学生的测试技能,在不同的实验中,人为地在案例中设计针对性的缺陷,锻炼学生检测故障的能力、故障描述能力以及跟踪定位缺陷的能力。在测试技术实验中我们人为制造各种缺陷,让学生通过白盒及黑盒测试技术去发现缺陷,并学会根据不同的软件设计选择最佳的测试技术进行有效、高效的测试。在软件测试过程实验中,人为拆散系统,让学生自行设计桩模块及驱动模块,搭建单元测试环境;提供给学生零散的单元模块及概要设计书,让学生利用集成测试策略实施集成测试。

(五)选择适当测试工具进行案例测试

教材上简略介绍了十几种测试工具的功能,但实际使用方法缺乏资料。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代表性的CodeReview、Nunit、QTP三种工具进行代码检查、面向对象测试、录制测试过程及编写测试脚本,帮助学生掌握常用工具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测试工具的实现原理,启发学生从不同的侧重点去思考测试自动化工具的设计及实现方法。

四、后续教学改革构想

(一)教学进度的调整

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通常和理论课同步或迟后几周进行。对于“软件测试”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果与理论课同步进行,前期的实验内容安排就缺乏理论支持,如果比理论课迟后几次,即在讲述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后开始实验教学,就可以将各种测试方法融入实验中进行。但由于软件测试过程及技术、测试文档书写相关内容还未讲述,实验内容的安排显得孤立,没有整体感。为了让学生体验软件测试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实施过程,将理论课讲述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完整的案例中进行实验,就需要系统地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再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进行实验。

以后的教学中,拟打破传统的周4学时,即理论2+实验2的排课模式,将一个学期分为理论上半学期,实验下半学期,上半学期周4学时用于结合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下半学期周4学时针对理论课讲述的案例进行实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系统的软件测试实验。

(二)相关课程连贯教学

软件测试课程是伴随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在此之前,软件测试隶属于软件工程课程进行教学。由于软件测试伴随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软件测试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必须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拟采用课程连贯教学法,通过编程语言课程、软件工程、编程实训课程、软件测试课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同案例、跨学期的方法进行连贯教学,即在某一编程语言教学中引入案例,进行案例片段程序的讲解,在软件工程课程中进行系统设计,在实训课程中实现案例,在软件测试课程中进行测试的一系列训练。这样,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关联起来,了解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让学生通过两至三学期的时间去消化几门课程的同时,体会一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五、结束语

各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都相继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给软件的测试带来了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提出软件测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为理论及实验教学积累实用真实的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德宝.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教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人际关系测试篇(3)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AFC系统的综合测试是在AFC系统的所有子系统测试(PAT)、144小时连续测试、系统测试(SIV)等都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为检验系统的适应性、可靠性,模拟系统的真实环境进行的测试。目的在于测试AFC系统的功能(用户需求)、性能(设备可靠率、设备完好率等),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法规以及企业的需求,是否满足集成商对于用户的承诺。具有任何模拟测试、软件测试无法比拟的实效性,是开通前必须进行的验证性测试工作。由于测试牵涉的内容细致、数据要求严格、设备接口多,必须有严密的组织和精心安排,以及周密的测试方案。通常首条线路运营方会找第三方进行系统测试,西安地铁在独立实施AFC系统的综合测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测试内容及目标

1.1测试对象

ACC系统、一卡通系统、线路中心系统(LC)、车站计算机系统(SC、车站所有终端设备(SLE):TVM、BOM、AGM等。

1.2测试内容

1.2.1系统的互联互通功能;

1.2.2模拟乘客实际购票进、出站检票的流程,检验系统功能、参数指标;

1.2.3终端设备、SC、LC、ACC、一卡通系统间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验证ACC清分数据的正确性;系统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

1.3测试目标

1.3.1一般要求连续测试3个月以上,测试量越大越好,严格按照运营后的管理要求进行操作;

1.3.2设备完好率:≥98%,交易故障率:≤0.2‰,数据统计误差率(包括与一卡通对账数据):≤0.1‰(以上均为参考指标);

1.3.3各种情况下的票价、扣费机制是否全部符合计费原则;

1.3.4检验AFC系统管理流程以及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是否达到实际运营需求;系统是否达到开通试运营的相关指标及条件。

2.测试方案

2.1通信连接以及传输测试

在综合测试前首先确认AFC系统与通信系统的接口保证。由各个车站设备产生预知的数据,经车站以太网传送到车站计算机,再由地铁骨干网送达中心,中心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由中心生成预知数据经地铁骨干网下达车站,再由车站计算机下达SLE,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以上测试确认数据在整个系统中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2参数测试

参数包括:时钟同步、运营时间参数、票价表、操作权限参数、黑名单参数、软件更新等项目。通过参数正确性测试,保证系统的各项测试和运营在统一的参数支持下运行。

测试方法通常有基于功能的黑箱测试和基于结构的白箱测试,黑箱测试用来检测是否有错误,白箱测试用来发现并定位错误。

2.3与外部系统的接口测试

AFC系统与、一卡通、供电、FAS、综合监控等外部系统有密切联系。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总体设备调试进度,合理安排相关测试。接口测试前,双方厂家需对以下内容进行测试确认:命令/数据格式、交易格式、通信机制和异常处理机制的检验,并提交各自的自身完整性测试报告。

2.3.1 清分系统与一卡通

西安地铁目前采用的是内部小清分系统,主要用于系统各项参数的下发、各类数据的上传、制票管理、黑名管理、密钥管理。从清分中心发送的运行参数文件,要求线路的设备运营模式显示一致;CC向清分中心系统发送设备原始交易文件,要求清分中心能正确处理CC按照一定的频率发送的原始交易文件;验证CC的处理性能, 以及清分系统接收清算文件是否准确。

2.3.2与FAS(防灾报警系统)的接口

关键是与车站IBP盘上的火灾联动功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直接接受防灾报警系统的指令, 启动售票机、闸机进入降级模式,方便及时疏散乘客。

2.3.3与综合监控系统的接口

中央通过综合监控系统,实现所有非行车类设备的集中监控,包括AFC系统设备的客流数据、设备状态、模式情况等。测试方法为点表测试法,难点在于出现问题后的原因判断。

2.4运营模拟测试

运营测试核心:以各类实际的车票为载体,用穷举法列出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车票的使用情况,根据不同车票的使用状态,实现系统内全部票种及设备类型,设备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以及对SC、CC系统的整体功能,交易清分等进行全部测试。

2.4.1测试要求

AFC是面向普通乘客的交互设备,其使用、输入具有离散性,因此测试的输入、输出不仅有常规的状态,更要尽可能地反应出系统边界效应。方案设计时,要考虑能够全面的将系统的输出及内外部状态、因果关系引出,构造直观、可操作的输入、输出数据和操作指令。

2.4.2测试程序

基础测试文件是保障测试完整的重要手段,需提前对所有设备测试过程进行规范定义,包括:BOM、GATE、ATVM、E/ S、SC、CC的测试文件。通过实际的车票、客流以及故障模式流程测试,将所有设备的功能验证有机结合,实现真实的验证测试。

2.4.2.1车票测试

设定最小测试单元样本:4个车站、 62台TVM、12台BOM、108个通道闸机。每个车站为一组,每组14个人,其中10个为专业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分为4个小组,包括TVM 2人、BOM 2人、AGM进3人、AGM出3人,分别对应单程票、计次票、工作票四种票种),4个为模拟乘客。共计发售单程票1280张,其中,TVM发售200*4张,BOM发售120*4张;共计走票2500次(155+75+95)*4+(145+70+85)*4),所有测试用例覆盖了3个票种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以下11种情况:

1)本站进站,本站出站;

2)本站进站,其它车站出站;

3)无进站记录,其它站出站;

4)无出站记录,其它站进站;

5)已有进站记录,再次进闸:

6)超时:本站进站,其它站出站;

7)超程:本站进站,其它站出站;

8)测试既超时又超程:本站进站,其它站出站;

9)测试过期车票进站:本站进站;

10)测试损坏车票:本站进站;

11)车票损坏:本站进站。

每个单元完成退票20次,更新车票145次。

根据测试需求,可将单元方案进行复制,在人力满足的情况下,进行尽可能大规模的测试,提高测试量,增大边际值出现的可能性。

2.4.2.2客流测试

客流测试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带一定压力的模拟客流使用AFC设备,验证设备的稳定性。客流测试分为17组,每组10人,各组组长1人,故障记录及处理1人。设备补币补票、人员配车票、备用金均按实际运作进行。所有设备均要发售,尽可能覆盖2元、3元、4元票价的车票,操作涉及售票、充值、补票、异常处理。注意事项:除压力测试外,尽量均衡使用所有设备。

压力测试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利用模拟乘客对设备进行大负荷的使用,检验设备的稳定性,通过大客流压力测试对系统故障分析,确认系统稳定性、设备CPU利用率、存储子系统利用率、网络资源利用率是否与厂方提供的报告一致。

2.4.2.3模式测试

模式测试主要是降级模式测试以及相应的故障处理。降级模式主要包括进出站次序、时间免检模式、车费免检模式、列车故障以及紧急模式模式等。当SC发出降级指令后, SLE需在规定时间内接受到指令并执行相应动作。对降级模式进行测试和演练, 不仅可以验证设备是否按照所设置的模式状态投人运作, 还可以提高相关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2.4.3测试分析

每天测试结束后,现场数据测试人员核对设备交易记录、检票类设备交易记录、设备水单、SC统计报表数据,双人签字确认;中央数据测试人员完成对终端设备水单、SC、LC、以及一卡通清分数据的核对工作,双人确认;分层验证交易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形成收益数据核对报告。

AFC维修人员收集由现场的设备状态观察员和数据测试人员记录的设备运行记录表,按照TVM、BOM、AGM、SC、LC等分类统计分析,根据相关标准、合同条款以及厂家测试报告,形成设备运行状况报告。

各级测试人员对站务人员、维修人员的业务熟练情况、故障处理能力提交的业务分析报告。通过测试让一线人员提高操作水平是测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3.标准依据

国家标准:《GB 50381-2010-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行业标准:《CJJ T 162-2011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检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DG TJ08-2037-2008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检测规程》、《陕西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地方标准》、《终端设备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等。

4.结束语

结合具体设备、人员、外部需求等制定优秀的测试的方案、关键点以及控制措施,对实现更加准确的测试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西安地铁开通前AFC综合测试共进行了20万人次的购票、过闸操作,完成站级设备9类功能53个测试点的调试测试,AFC系统功能验证点421项,发现共发现重要问题48项,一般性问题210项,并基本完成整改。设备完好率、交易故障率、交易数据准确率达到开通要求,各级各专业人员也通过实际操作处理,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根据开通后的实际运作情况,在超大客流的压力下,数据传输出现延迟、设备故障率呈几何级上升,特别是涉及乘客交互操作的设备故障情况激增,显示出原测试方案的压力测试量仍显不足,集成商经验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要做好AFC系统的综合测试,还需要总结更加细致全面的运作经验,重视边际效应,完善测试方案。

人际关系测试篇(4)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设备在实际测试应用中,由于设备与系统本身不仅具有较强的目标探测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全天候连续工作的特征优势,尤其是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红外热像仪在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些站场侦查或者是站场监控、火控制导系统中的应用尤为突出。但是,红外热像仪在实际测试应用中,由于测试系统本身容易受到测试环境因素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外界的移动以及温度、气候、风力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影响下,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精准度会很大程度上的受到影响,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发展带来很大的不便。本文就主要结合红外热像仪性能测试系统特征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从温度变化条件下,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不确定性出发,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论述。

1、红外热像仪性能测试系统分析

1.1 红外热像仪性能测试系统的特点

红外热像仪在实际中的发展应用实现时间比较早,主要包括发展应用初期的光机扫描式成像热像仪以及发展至今的凝视型成像红外热像仪,在红外热像仪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红外热像仪系统设备的成像质量以及性能指标参数,是红外热像仪设备系统技术提升进步的重要标志与表现。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红外热像仪系统设备性能情况的评价过程中,进行红外热像仪性能评价的主要指标因素包括红外热像仪的信号传递函数以及红外热像仪调制传递函数、红外热像仪噪声等效温差、红外热像仪最小可探测温差、红外热像仪最小可分辨温差等。目前,在实际测试应用中比较常见的、并且测试应用比较多的红外热像仪设备,主要是由欧美一些国家生产的红外热像仪设备等,这些红外热像仪设备在红外以及可见光成像等方面的性能指标参数都比较高,并且这些红外热像仪设备在实际测试应用设计中,对于测试系统的测试影响考虑也比较综合和全面。

1.2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红外热像仪设备以及测试系统在实际测试应用中,比较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从而对于红外热像仪设备以及测试系统的测试精准度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比如,在进行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实际应用设备中,需要充分满足所设计的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对于实际测试应用的需求、以及测试应用方便、准确等的满足,就需要在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同时兼顾测试应用环境以及测试操作人员等因素情况的影响作用下,实现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测试应用设计实现。通常情况下,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应用在受到上述测试环境以及测试操作人员等因素的影响下,还容易受到测试系统外部的移动或者是震动等情况的影响。其中,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测试应用中的测试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测试过程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风力作用变化等,都会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精准度造成一定的影响,造成测试系统不确定性的存在。下文主要以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温度条件变化下,测试系统不确定性变化进行分析论述。

2、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温度测试不确定性分析

2.1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温度测试原理分析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进行实际测试应用中,主要是根据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所接收到的测试目标场景辐射以及测试环境反射辐射、大气辐射等辐射情况,实现对于测试目标的测试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均匀测试环境中,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环境温度是一种等效的辐射温度,而在高温辐射环境下,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环境温度,与实际环境以及高温辐射源在测试系统的测试目标处所产生的黑体辐射温度才是等效辐射温度。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实际测试过程中,等效辐射温度值和测试环境中的辐射源温度以及面积、与测试目标距离等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进行环境温度的测试过程中,如果进行测试的温度变化范围一定时,就可以将红外热像仪对于黑体辐射温度的测试结果依照幂函数计算方式进行拟合计算,并由此可以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所测试目标的真实温度情况进行计算得出,如下公式(1)所示。

同时,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温度测试过程中,不同测试目标测试发射率和测试目标真实温度之间的关系变化曲线,表示如下图1所示。

2.2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温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进行温度测试过程中,对于测试系统测温精准度的影响因素条件,在进行测试系统测温不确定性的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测试目标发射率以及误差情况对于测试系统测温不确定性的影响中进行分析,如下图2所示,为测试目标误差情况对于测温精确度影响变化图。

此外,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测温不确定性的分析,还需要从测试系统测温过程中的环境等效辐射温度以及误差值、测温中大气温度以及误差情况、甚至是测温过程中的所有参数以及参数误差等,对于测试系统测温精准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实现对于测试系统测温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的分析实现。

3、结束语

总之,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不确定性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提高红外热像仪测温系统测试应用中的准确度,对于提高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应用水平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人际关系测试篇(5)

软件开发团队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团队对测试的重视与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软件质量是各种特性的复杂组合,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软件测试来验证软件是否满足了需求,验证产品是否满足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

复杂的项目和有限的工期,要求测试人员用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进行软件测试。测试人员组成的团队,需要有效而明确的管理。软件测试管理是一种活动,可以对各阶段的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流程、测试文档等进行跟踪、管理并记录其结果。随着软件产品的迅速发展,软件复杂度逐渐提升,这给软件测试带来了更多挑战,测试的组织与执行成为软件工程的重要部分。

借助工具,可以使测试管理可视化,协助测试顺利进行。在IT企业的软件测试团队中,结合软件测试理论与方法,适当选择工具软件,可以促进企业工作规范化,提升团队工作效率,让多人协作完成复杂测试工作成为一项管理清晰、目标明确的系统工程。

1 Quality Center简介

Quality Center是HP(惠普)公司的软件测试管理产品,该产品前身是Mercury Iteractive(美科利)公司的Test Director,后被惠普公司收购,正式命名为HP Quality Center(后文简称QC)。QC是一个基于Web的测试管理工具,可以组织和管理应用程序测试流程的所有阶段,包括指定测试需求、计划测试、执行测试和跟踪缺陷。此外,通过Quality Center还可以创建报告和图来监控测试流程。

QC功能比较丰富,善用QC可以完成复杂的测试管理工作。相比其他过程管理与缺陷管理软件,QC是一个“重量级”的软件帮手。介于使用成本的限制,更适合于企业级应用。在系统测试的组织与管理方面,更显优势。

2 使用QC管理系统测试

QC软件模块较多,本文从最实用模块入手,主要包含版本管理、测试需求、测试版本管理、测试用例、测试执行与缺陷管理六个方面,完成整个测试过程的监控、管理与执行。下文将通过图文描述,展示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方法。该测试方法的解决方案经过实际系统测试工作的检验,是一种有效的测试管理手段。

2.1 权限管理――自定义中的“组”

测试管理的主体是“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在测试团队中有不同的分工,测试经理、测试用例设计人员、测试用例执行人员各司其职。根据项目复杂度的区别,人员配置会有不同。

测试经理的职责是制定测试计划和进度并及时反馈、建立与维护测试基线、团队成员能力了解与工作安排等[4];测试用例设计人员应掌握项目的具体细节和操作流程,设计出合理用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员复用情况。管理与设计人员需要拥有操作QC的较高权限。测试执行人员根据设计的用例进行执行,对整个测试需求、用例的修改需要较为慎重,所拥有的权限应较低。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人员分工设施操作权限。

设置权限的方法如下,管理员账号登陆,点击右上方“工具”--“自定义”,出现权限管理界面。点击“组”,可以建立或修改权限分类。点击“项目用户”,可以添加、编辑和删除用户,并确定测试人员所属的组。

2.2 测试需求――QC中“需求”模块

项目需求不同于测试需求,不能够指导实际的测试工作。而如何将项目需求转化为测试需求,考验着每一个测试经理的工作能力。使用QC,可以清晰地梳理测试需求,是需求处理工作的得力助手。

QC支持以树状结构建立需求,并为每一个需求分配ID。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以将“需求”模块用作测试需求的梳理,结合整体需求文档建立所需要测试的需求。每个功能需求均须有测试需求对应,根据实际情况,功能需求可能需要对应多个测试需求来进行测试。

2.3 测试版本――QC中“版本”模块

测试工作非一蹴而就,测试需求与用例都可能存在多个版本。可以在QC的“版本”模块建立相应的测试版本。版本名可以根据项目具体需要确定。在版本的下一级建立循环以表明测试的轮次,可以在每一轮次中,记录本轮次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

这里提供一些实用技巧:

当系统测试只涉及一个基线时,可以使用“轮次_基线”来命名测试轮次当系统测试包含几个基线时,可以使用“轮次”作为测试轮次名,在详细信息中写明所有系统的基线。在“详细信息”中写明所有系统的基线。

可以在每一轮次中,记录本轮次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

建议使用“系统名_模块名_基线日期”来规范基线名称。

2.4 测试用例设计――QC中“测试计划”模块

用例编写是测试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测试计划中包含所编写的所用用例,并可以控制用例的版本。介于QC的测试实验室部分展示不方便,所以实际的执行结果,也会体现在测试计划之中。

2.4.1 从“需求”导出“测试计划”中的用例

“需求”模块可以直接转换为测试计划中的用例或者文件夹,右键点击要转换的需求,选择“转换为测试..”,之后会弹出对话框,可以根据需求粒度,来选择转换方式。可以将最底层子需求转换为设计步骤、测试或主题。当需求较复杂,未拆分到具体步骤时,建议选择的是“将底层的子要求转换为测试”。转换后,测试计划中,就会生成与需求对应的测试主题,根据具体需求可以增减主题,调整目录结构,设计具体的测试用例。

2.4.2 关联用例与需求

设计用例时,可以让用例与需求关联,这样可以清晰显示测试需求的覆盖度与完成度。在每个用例中,点击“需求覆盖”,然后点击“选择需求”,右侧会出现具体的需求,选择相应需求则可以将此需求关联到用例中。

2.4.3 用例设计

具体到每一个用例,可以分为“步骤名称”“描述”和“预期结果”三个部分。不同项目对此三个模块的应用方式不同。以某具体项目为例,定义用例编写规范如下:

步骤名称:以步骤编号开头,并简要描述步骤执行的意义

描述:此步骤执行的具体方法,根据此描述,可以指导测试的输入

预期结果:这部分填写实际测试结果,记录真实的测试情况

2.4.4 保存每一轮次的用例

QC的测试实验室模块对测试结果的保存有待优化,所以,在非自动化执行的测试中,建议项目选用测试计划模块保存用例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选择在测试计划中呈现具体的执行结果,即将“预期结果”填写为实际执行结果时,一定要注意:对于多轮测试时要复制测试计划中的用例,并单独与轮次关联和命名。

2.4.5 测试执行――QC中“测试实验室”模块

QC设计测试实验室模块是希望用此模块来记录实际测试的执行情况。但因为展现不清晰,所以,实际测试结果记录在了测试计划的“预期结果”中。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项目具体调整。此外,测试实验室还有以下作用:管理每一轮测试所执行的用例,监控本轮次用例状态、测试进度,以及分派测试任务。

测试实验室可以根据测试计划,来建立测试用例集。通常,测试计划的树状结构和测试实验室的树状结构是一致的,测试计划中最底层文件夹,对应测试计划中的一个测试集。当然,也可以建立一个测试集,将测试计划中所有的用例放置在一个测试集中,并分配测试给相关测试人员。具体建立测试集的方法如下:根据测试建立测试文件夹,在测试文件夹下建立测试集,并使用“选择测试”将测试计划中的测试用例拖入相应测试集中,分配测试给相关测试人员。

在测试过程中根据测试用例的实际执行情况,由测试人员将测试用例的状态置为:

测试未执行,状态为“No Run”

测试正在执行,状态为“Not Completed”

测试执行完成并通过,状态为“Pass”

测试失败,状态为“Failed”

2.5 缺陷管理――QC中“缺陷”模块

使用工具管理缺陷,可以清晰地向开发人员反馈问题,记录问题沟通和修改状况,是测试历史过程的重要参考。

缺陷由测试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进入“缺陷”模块,点击“新建缺陷”,并根据提示填写“摘要”、“测试版本”、“测试轮次”、“测试日期”、“测试者”、“模块”、“缺陷状态”、“严重程度”、“原因分类”以及“描述”,并将缺陷与引发此缺陷的测试用例关联起来。在笔者工作过程中发现,缺陷的描述越清晰对开发人员定位问题越有帮助。

一个完整的缺陷描述应包含以下元素:

测试数据:运行该测试用例时建立的数据,如指令内容、输入字符串等。

测试步骤:执行该测试用例的操作过程。如果是前台程序,需要详细描述打开界面的title、录入的内容、点击的按钮等;如果是后台程序,需要详细描述测试环境(服务器、环境变量)运行的指令、SQL语句等。

期望结果:根据需求确定该测试用例的预期。

实际结果:测试用例执行后的真实结果 试用例执行后的真实结果,可以用文本形式或截图形式来展现。

3 结论

QC工具拥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会给测试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通过企业级项目测试的应用,发觉QC最大的优点是使得工作分配与测试用例完成情况可视化,并可以清晰地梳理测试用例等。而同样有QC带来的缺点,最显著的缺点是网页反应慢,操作耗时长,贴图不方便,内容导出困难等。

在笔者工作的测试团队中,同样一个项目的测试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甚至所属不同城市。这时,测试的管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多人合作的项目测试,使用QC管理带来的好处完全弥补了它的不足。使用QC进行系统测试的维护和管理,能够达到降低沟通成本、明确任务划分、实时反馈测试问题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秦,何进,张涑贤.软件过程质量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吴慧韫,李卓群.基于H 模型的软件测试管理应用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1):1993-1995.

[3]Black.R,龚波.软件测试过程管理[M].北京:及其工业出版社,2003.10:1-53.

人际关系测试篇(6)

关键词 :语言交际能力;商务英语词汇;网络教学平台

基金项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项目化的商务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JY007)

作者简介:王玲,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跨文化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11-04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采用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得英语学习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根据此要求,各高校逐步进行了网络和多媒体的英语教学改革。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得建立和开发为学生学习和教师传授提供了很好的互动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者自主性得到充分提高的同时,激活了学习者的积极性,调整学习者的适应性。然而,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商务英语学习资料及阅读资料的完善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商务学习项目的建立是在一定语言基础之上的,所以,语言交际及语言运用在网络平台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才可以完成网络学习任务,达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习者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将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薄弱环节(即词汇学习)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来分析网络平台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听力词汇和阅读词汇学习的研究分析,以期待找到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的好方法,实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商务英语学习的最优化,加强并完善语言交际能的拓展与提高。

一、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本院经济贸易系大一和大二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旨在调查分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关于听力词汇量和阅读词汇量的关系研究。本研究旨在研究和探讨分析以下三个问题:(1)在网络平台学习过程中商务英语听力词汇和阅读词汇的区别,听力词汇量与阅读词汇量的关系;(2)在网络平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两种词汇量掌握程度的关系,两种词汇量的相关关系差异;(3)网络教学平台中商务英语词汇难度级别增大,学生掌握的听力词汇量与阅读词汇量减少,语言交际能力下降,词汇学习效度的相关关系也可能越低。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是本院经贸易系的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国际商务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2个专业2个年级168名学生。他们是从高考英语成绩高低排序,通过一年跟踪调查研究并且根据平时测验成绩来抽取英语水平相同的238人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的。在168名受试者中,大二学生98名,大一学生70名。

2.研究工具。本研究是一个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下的相关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参考华东范大学舒运祥教授的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和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自行设计了英语词汇测试题来测试分析,通过网络平台中的阅读词汇和听力词汇的测试结果数据来分析,进行比较。试题分别为A卷和B卷,被测试者分为两组进行交叉测试(the counterbalancing tests)。具体的测试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1]

3.测试试卷的设计。根据剑桥商务英语考试要求及教学大纲中列出的词汇要求随机抽取2000个词汇,在每个词汇的下面列出4个汉语单词,要求学生选出与英文意思相同的汉语词义。按照剑桥考试级别标准将学生的词汇掌握程度分为1~5级抽样分级进行。并用同样的方法编出A、B、C三套测试题,每次各抽取2000个单词,同时,将学生分为3组,进行交叉测试。然后,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2]如下A卷册是词汇的数据选择。(见表1)

汉语选择项是参考《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和剑桥商务英语应试词汇选编来选定的。对一词多义的词选择对学生来说频率最高、最常用的词义,对其他的3个干扰模糊项,选择原则有三[3]:(1)所选择的词是否与正确答案的难易程度一致;(2)所选择的词是否是与正确答案保持唯一性;(3)所选择的干扰模糊项词汇与被测试的词汇的相似度要涉及语音和拼写两方面。即被测试的商务英语词汇的拼写和语音应该和干扰模糊项的词汇的拼写和语音有相识之处。(见表2)

根据以上的方法,用完全相同的方法编出B卷C卷。A、B、C卷分别包括阅读测试试卷(R)和听力测试试卷(L)。分别用字母代表,即AR、AL,BR、BL,和CR、CL。阅读测试试卷和听力测试试卷的测试项和选择项基本一样,不同之处是:阅读试卷的英语单词出现在试卷上供学生阅读,选择一个与之对应的正确的汉语词义。听力试卷和平时测试时的听力测试基本一样,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听”词来迅速选出一个英文单词,并写出中文。测试试题编排好后,随机抽取80名商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用A、B和C阅读试卷对他们进行摸底测试,并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三套试卷的设计编排难易程度基本近似。[4]

4.测试研究的方法。随机抽取168名学生均分两组,Ⅰ组合Ⅱ组,均为84人,其中国际商务专业学生54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30人。然后将A、B卷的测试试题分发给168名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交叉测试设计分析。(如表3)

分别将两组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多媒体语音室,按照上表的交叉设计,把A卷的听力测试试题在网上发给Ⅰ组的学生听(即ⅠAL);在把A卷的阅读理解试卷在平台上发给Ⅱ组的学生读(即ⅡBR);电脑倒计时15分钟后自动关闭测试系统收回试卷。之后,再发B卷的阅读测试题给Ⅰ组学生读(即ⅠBR),而同时将B卷的听力测试题给Ⅱ组的学生听(即ⅡAL),时间仍然为电脑倒计时15分钟后收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阅卷系统阅卷与整理。将Ⅰ组84人的听力答卷和Ⅱ组84人的听力答卷合并,同样的方法也将阅读试卷合并。再将收集的168份听力词汇测试答卷和168份阅读测试答卷中的商务英语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分开。在英语语言测试中,交叉测试的主要优点是避免了听、读同一套试题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不可靠因素,同时,还能衡量检验测试试题的难易程度及调查对象的同一性。

二、语言交际能力测试结果分析与检验

学生测试的结果分析利用SPPS统计原件对其全部试题做了单项分析,分析并了解测试试题设计的难易度和区分度(利用舒运祥教授的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并用因数分析法和两分法计算A、B试卷各两套测试题的效度,同时用库德—查理逊公式21(Kuder-Richardson Ⅱformula)计算了两份试卷4套测试试卷的有效度。(见表4)

其中试题的难度指数P越大,试题的难度指数越小。P越小,试题的难度指数越大。答对题的人数RⅡ指数越小,试题可靠度越低,RⅡ指数越高,试题可靠度越高。[5]

根据以上的统计数据结果表明:(1)从测试试卷答对题的人数来看,B卷听力测试试题的可靠度为0.86外,其余3种试卷的可靠度均为0.90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试题是很可靠的;(3)从测试答卷的平均分来看,听力测试均分在近100,阅读在134分。测试者听力达到0.50,阅读达到0.69,即听力为50%,阅读为69%。说明测试试卷难易度适中。符合学生基本水平测试,满足大纲要求;(3)从测试试卷的区分度来看,AR试卷达到0.51,满足区分度在0.4以上的要求。BL卷0.37,比所要要求达到的0.3高出几个点。因此,数据表明,测试试题很好地检验了学生实际掌握词汇的情况,为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高与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数据;(4)从测试结果的平均分来看,第一组的A卷听力测试(ⅠAL)和第二组的B卷听力测试(ⅡBL)平均分相似(99.25和101.86),第二组的A卷阅读(ⅡAR)和第一组的B卷阅读(ⅠBR)的平均分几乎相等(132.13和133.56),说明本测试试卷设计的测试试题之间无明显差异,有效度很高。

三、语言交际中词汇学习的效度(validity)分析

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和考试质量的高低的标准包括考试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可靠性和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效度、信度和可靠信。根据以上学生所学习词汇,掌握词汇量的测试分析,可以看出,从学生总体的听力词汇平均分和阅读词汇平均分来了解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可以推算学生在学习词汇过程中,哪些是弱项,哪些是强项。(见表5)

显然,学生掌握的听力词汇量比阅读词汇量小很多。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学习英语时间的长短也决定了掌握词汇量的多少,说明听力学习及训练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听力词汇的掌握自然就弱。相对于阅读词汇量大的学生,听力词汇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学习英语时间的长短决定词汇量掌握的量的多少。上表中学生总体的听力测试词汇平均分为100.51,阅读词汇134.85.实际词汇量的掌握应该在1286和2779。再从听力词汇和阅读词汇的相关系数(见图1)可以看出,听力词汇和阅读词汇虽然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但区别还是相当大的。这点验证了本研究的Q1问题,及商务英语听力词汇和阅读词汇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商务交际中,学生的听力词汇量普遍较小,无法完全实现交际。同样,从图1中的相关系数比较中也可以验证我们研究分析的Q2问题,在网络平台学习中听力词汇学习与阅读词汇的相关关系,学习两年英语的词汇量比学习一年的词汇量大,同时,阅读词汇量大的学生听力词汇量也比较大。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时间比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时间长,且掌握的词汇量也大,故听力词汇测试和阅读词汇测试结果也较好。图1中的总体听力词汇和阅读词汇的平均分都是0级最高级、1级较高、2级次之、4级最低。说明随着词汇学习难度级别的增大,词汇掌握量减少,词汇学习有效度降低,听力词汇和阅读词汇的相关系数也降低。验证了研究问题的Q3设计的成立。从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来看,在网络平台语言测试系统中,词汇的测试是基本而实用的语言学习工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四、结论

词汇的学习包括多方面,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四个侧面,忽略其中任何一个侧面都会导语言交际的失败。由于语言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感念,所以,教师只可以通过测试学生的语言行为,词汇运用及学业考试等间接地推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语言运用中的词汇学习及语义概念就至关重要了,有了词汇就有了交流的基础,有了语义概念就有了交流的有效度。完成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和效标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相结合的最大效度。外语测试的效度也均从这三方面来评估测试效度的高低。学生获得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并不等于获得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交际能力是通过语言能力来体现的。词汇的学习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元,而语言能力即包括正确使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能力。因此,语言学习与教学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语音、语法、词汇的学习、训练与测试是重要的起点,实现商务交际的根本。

参考文献:

[1]ELTS.英国英语测试口试面试和写作评分等级表[J].国外外语教学,1984(4):25-30.

[2]刘润清.语言测试的方法和理论[J].现代外语,1980(4).

[3]徐强.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命题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人际关系测试篇(7)

关键词:软件测试;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project driven;experiment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6-03

0 引言

软件测试在很早以前就是软件工程里的一个课程。但近几年来才被国内的软件行业及软件公司所重视。因而出现需要大量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所以国内的很多高校因市场的需求,开设了相关的软件测试专业或方向。但很多学校的开设的软件测试的课程只停留在基本理论的学习,或者测试工具的介绍上,以至于毕业出来的学生只能满足最底层的测试工作。而较高要求的测试岗位很难招到人。所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软件测试人才,是学校的当务之急,软件测试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1 传统测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课时少,课程结构单一。传统软件测试是以软件工程原理的一个章节来讲的。讲课的课时也就4个学分。老师授课只是对测试基本的概念及流程作讲解,内容偏重理论且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比较大,在实际测试工作中无法入手。现如今对软件测试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对软件测试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如此单一教学内容,让学生今后胜任软件测试的相关工作是不现实的。

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一直以任课老师讲授以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重点讲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但软件测试的相关课程在实践方面要求有较强的动手的实践能力。如在讲解黑盒测试、白盒测试中的测试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时,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保证测试用例的完整性,这需要引入实际的生产案例来练习。再如在讲解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时,在讲解单一类的测试、容器内的测试、数据库持久层的测试时,如果老师在授课时只是讲理论,没有引入实际的生产案例,学生很难体会到课程的挑战和乐趣,缺少主观主动性,学习效果较差。这样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很难学以致用。

2 项目驱动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应是一体化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2]。

项目教学法由以下内容组成: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或商业经营等活动有关系;学生可以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能共同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3][4]。

3 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实验教学的意义

以软件行业发展需要为依托,面向软件开发(敏捷开发)过程中对软件测试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现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科优势,以主干课程建设为突破点,开展项目驱动软件测试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构建和实践面向应用型本科软件测试人才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具体的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优化测试相关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打造以项目驱动软件测试实验教学的专业特色。测试相关主干课程体系优化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是项目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直接反映专业课程建设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5]。因此,面向软件工程和软件实践背景,开展“项目驱动软件测试实验教学”,对于丰富和完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应软件测试行业中“高素质,高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形成学科专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②以主干课程教学组织与团队建设为着手点。制定主干课程建设的方案和措施,通过课程示范作用,带动本专业相关其他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狠抓主干课程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用案例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环节,夯实了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并为该专业今后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③以点带面,扩展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在主干课程中适当引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软件工程案例分析,可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竞争力。从长远来讲,这项成果会进一步提高我校该专业的人才综合素质, 进一步提高该学科专业综合竞争力。

④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及提高就业档次。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希望能推动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善广州大学该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软件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及提高就业档次。

不管是站在专业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培养的角度,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软件测试人才、解决学生就业的目标来看,教学改革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4 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软件测试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优化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强化主干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 “测试理论+测试方法+测试工程”三位一体的主干课程培养体系,并开展长期的跟踪实践,努力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完善“强基础、重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4.1 软件测试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随着软件行业对软件测试重视,软件测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就业人员的需要。需对软件测试的课程体系进行扩展、优化。如图1软件测试教改实践课程体系所示。

软件测试基础:本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学习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涵盖软件测试的思想、流程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白盒测试方法、黑盒测试方法以及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等知识点。

高效单元测试:课程以最典型的单元测试框架JUnit为例讲述了单元测试的方法和最佳实践,介绍了在java软件开发中使用junit进行测试的原则、技巧与实践,深入阐述如何编写自动测试。课程讨论了实践中的测试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用mock objects进行隔离测试、用ant和maven进行自动构建、Cactus进行容器内测试的方法、对java应用程序、数据库应用程序等进行单元测试,以及Parasoft Jtest的使用。

WEB项目应用测试:由浅入深、全面、细致地阐述了如何使用开源测试工具来完成Web自动化测试,便于学生轻松掌握Web自动化测试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课程将教如何使用Selenium、WebDriver、Jmeter、Badboy搭建起一整套稳定、高效、低成本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结合应用实例展示web应用项目测试的过程。

软件测试质量与保证:软件测试质量与保证是面向软件测试方向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习软件测试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软件质量的认识及质量保证的重视,主要从软件质量的概述、软件质量工程体系、软件质量度量、软件可靠性测试、软件质量标准、全面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展开对软件质量保证的深入学习。

性能测试与优化管理:从测试项目实战需求出发,讲述了性能测试技术和软件性能测试工具应用的实战知识。引入项目案例,详细讲述性能测试方案实施、性能测试计划制定、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性能测试脚本开发、性能总结、性能优化管理及相关交付文档。

软件测试综合项目实训:本课程综合应用软件测试方向各门专业课程,以一个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过程有深刻地理解,包括测试需求的获取、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测试缺陷、测试评估及报告,并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对团队协作的体会及文档的协作能力。

移动应用程序测试:本课程将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以智能终端和4G业务规划为基础,介绍手机测试的方法和实践技术,主要内容;手机设备软硬件的现状与趋势,手机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技术与方法,手机软件体系结构与手机软件测试技术和常用测试工具。

4.2 项目驱动实验教学的实施方针

由于课程深度的不同,项目驱动实验教学的方针与过程也不同。其主干课程项目驱动实验教学的实施方针如下:

《软件测试基础》由于是基础课程,课程涉及的基础概念比较多,且为低年级的学生。所以实验教学的案例要以单独、经典的小应用实例为主,以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为目的。

《高效单元测试》软件测试专业课。课程涉及代码级软件测试方法与技术。课程从应用程序的角度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单元测试:表示层单元测试、运用层单元测试、数据层单元测试。从这三个方面再拆散成若干个小实验以便对应相应的理论知识。在实验案例选择的原则要以高年级完成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为主,其原因是这样的项目实例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上课的更有效果。

《WEB应用项目测试》软件测试专业课。课程主要讲解Web自动化测试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在项目驱动实验教学实例的选取了一些比较完善并同学比较熟悉的系统,比如学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或学院的邮件系统。学生对这些系统的业务比较了解。做自动化测试比较容易上手。

《软件测试综合项目实训》是一个以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综合项目实训课程。在实验教学的实例选取上要求要接近企业的工作要求。所以项目组在设计用例时,直接向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要来需求和被测项目,并设计成实验教学,以便学生在最接近现实的环境中作项目实训。

《移动应用程序测试》软件测试选修课。课程主要讲解移动测试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在项目驱动实验教学实例的选取上,把学校组织参加比赛的移动应用项目拿来测试,这个项目影响较广,学生对业务比较了解也比较。

5 小结

如何正确处理系统性理论知识体系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其解决的基本途径是:重视实际能力培养,强化软件测试工程案例教学,重视课程配套的课内课外各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专业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差、满足不了高要求的根本问题。如何搞好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和主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其解决的基本途径是:以测试相关主干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着手点,建立完善的主干课程体系,发挥主干课程的带动效应,可达到以点带面效果,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不先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宰光军,任两品,刘燕.复合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

[2]张世泽,刘同先,丁升选,吕淑敏.浅议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和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168-169.

人际关系测试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037-03

1简介

随着全球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的软件产业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矫健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而信息化为全球经济发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各软件公司越来越重视软件产品的最终交付质量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在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中,测试作为保证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

而今,虽然世界经济与信息已经全球化,但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测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内的测试活动中,软件测试一般由专门的测试小组进行软件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及验收测试等。所有这些相关测试都将根据预先设定的测试流程及测试用例按步进行,不仅如此,测试用例一般都将给出预期测试结果,作为最终测试通过与否的判定标准。因此,软件测试曾被形容为“基于大量测试用例的程序行为的动态验证”。

2检查式测试与度量式测试

目前,在特定的软件项目中,测试人员将根据不同的系统特征及测试目标,选择不同的系统测试方法,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回归测试、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及兼容性测试等。对于上述的多种测试方法,本文将其总体的划分为两类测试情况:检查式测试和度量式测试。

2.1检查式测试

通常一个测试用例包含如下几个基本要素:需求追踪、测试目的、测试准备、测试数据等。在这种类型的测试中,测试用例一般直奔一个明确狭隘的目的――验证系统的某一项功能是否正确实现。因为这种测试用例对正确的结果有设定或者有一定的预知,因此测试是明确的,而且可控性也很高。测试结果的输出表现为通过或者不通过。在此把此类的测试称为检查式测试,它属于一种先验性的测试,通常所做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功能测试等都属于此类测试。

2.2度量式测试

度量式测试没有太多的先验性,结果一般基于某种量化的数字而产生。一般是为了针对软件某一特定功能周边的多项指标进行的量化度量。这种形式的测试往往出现在系统级测试和应用阶段的数据收集。度量式测试往往不会直接给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然而这类“模糊”的量化数据比检查式测试更具有稳定性,对把握软件的总体质量或某一特定功能的具体细节更具有价值。这类测试多发生在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测试中。

2.3优缺点比较

在我们日常的测试活动中,检查式测试通常是测试活动的主要构成,其优点显而易见:直接、高效、易管理;缺点则是:随机性强、单薄、易陷入惯性思维等。而度量式测试是以定量的数据作为基础,经过分析,测评式的检验软件质量。其优点是:稳定、可靠、测试方式丰富灵活等;缺点是:耗费资源、测试设计复杂、对软件质量提高具有间接性等。参见表1:

表1检查式测试与度量式测试优缺点比较

测试类别 优点 缺点

检查式测试 直接、高效、易管理 随机性强、单薄、易陷入惯性思维

度量式测试 稳定、可靠、测试方式丰富灵活 耗费资源、测试设计复杂、对软件质量提高具有间接性

3重视度量式测试

在长期的测试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检查式测试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系统缺陷,但是在软件某一部分或者其整体已相对稳定和完备的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度量式测试以发现系统更多的潜藏隐患,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虽然“尽可能多的测试”一直为业内所认同,然而同其他的软件相关活动一样,进度和成本控制往往是软件测试中最直观的压力。检查式的测试作为测试的主体方式,往往会受到测试人员的青睐,其测试力度也不言而喻;度量式测试则只是在最后阶段被简单的运行几次,甚至只是用来验证一下之前的检查式测试结果而已,但用户长期的实际使用会让很多潜藏的问题冒出来,也会使一些小问题变成严重问题。因此越是重视软件质量,越是应该花足够的时间做一些度量性测试。在测试时,当碰到进度急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早地进行度量式测试,重视度量式测试的重要性。

4度量式测试的主要应用场景

下面列举两种情况,概述度量式测试有别于检查式测试的几个主要应用:

4.1 度量式测试可以发现潜藏隐患,而检查一般只能找出显现的问题

检查式测试有着明确的标准,正常或出错显而易见,而且一项功能在一个版本一般只测一次。度量式测试不会简单的一次性做出正常或则出错的结论,而是客观的持续记录软件相关部分的状况,比如内存使用情况、数据库的操作、网络流量、关键操作的时序等。比如软件的“死机”问题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事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严重影响软件使用的问题,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有一种数据专门采集的是各种死机的情况;包括死锁、非正常操作、软件外部影响、底层操作系统出错等,根据死机原因分析提取需要关注的关键数据,确定隐患的所在,作出系统改进的办法。这一类的可靠性或者失效性分析在其他工业测试中运用较多,而软件中较少。

4.2 度量式测试能够获取软件的使用细节,用以改进设计模型并专注于测试的重点

有一类度量式测试并不是针对于找出一般性的问题,而是专门用于了解软件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状况,用于对系统下一版本的改进。这种度量式测试多出现在β测试阶段,在找出问题的同时也会根据实际的应用重新调整开发设计。比如互联网的上的应用软件,多数都是互动操作,通过度量式测试用户登陆后对软件的操作方式、习惯、各模块实际运行频度差异等,可以对系统之前的设计模型加以改进,甚至发现新的需求。

此外,由于度量式测试的前期,数据的采集一般不需要太多主观灵活的判断和分析,因此更利于自动化的介入,这样可以充分的调集正常工作时间和人力外的其他资源(如设备,网络等),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所以在一定的基础上,及早的在项目过程中引入合适的度量式测试,可以使得项目的测试效率更高。

5度量式测试在医疗曝光系统中的应用

在日常的测试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度量式的测试类型,特别是性能测试中;同时在自动化测试中也会接触到此类相关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实例。下面我们将简单介绍在医疗曝光系统可靠性测试中应用度量式测试为了解系统性能、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发现系统隐藏缺陷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医疗曝光系统是病人在进行医疗曝光时,医院放射科所使用的数字拍片系统,其可靠性测试需要对系统在实际使用中最常用和关键的流程进行可靠性评估,发现并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出现的隐患。下面是它一次完整操作的基本步骤:

5.1完成准备工作

从病人信息系统中提取指定病人记录:

在本地目录中找到该病人;

在曝光系统上进行曝光;

当预览图像出现时,在图像查看窗口接受并打开图像;

返回主菜单。

我们希望系统对这一组核心操作的可靠性达到连续3000次正常处理,这里包括系统能完成3000次以上连续的处理,保证每一次的结果正常,每一次的各分步结果正常,同时也能达到一定的处理性能。这样我们要对每一次的结果和过程进行记录,它既有利于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也能在出错的时候提供更具体的重现环境。

5.2记录系统每一次运行的基本数据

包括每一次运行的具体时间及其各部分运行所用时间:

运行时刻;

病人编号;

本地查找病人记录所用时间;

从曝光到图像预览所用时间;

从曝光到完成所用时间;

整个流程所用时间。

以下是系统运行时产生的一组基本纪录(单位:秒):

8/11/2009 4:37:26 PM 53 3.953 12.031 22.375 52.047

8/11/2009 4:38:18 PM 54 4.106 12.032 25.844 52.031

8/11/2009 4:39:10 PM 55 4.001 11.985 22.328 52.032

8/11/2009 4:40:02 PM 56 3.985 12.125 22.407 52.031

……

8/12/2009 8:08:24 AM 997 0.937 13.891 21.828 62.766

8/12/2009 8:09:27 AM 998 0.906 13.891 21.688 62.718

8/12/2009 8:10:38 AM 999 1.266 13.891 29.469 70.735

8/12/2009 8:11:41 AM 1000 1.109 13.828 21.891 62.625

从记录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当前的运行次数,了解一次完整的基本操作的所用的时间。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长,系统运行一次完整流程的时间会增大,这表明其中可能出现了内存泄漏等问题。

5.3对系统部分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图1显示了CC Application Coordinator 进程的内存泄漏情况,当然内存泄漏具体起因需要更多的分析。

5.4得出测试结论

下面是在这次可靠性测试中发现的问题:

5.4.1ID000542350 在系统曝光状态为已准备就绪时,有时曝光可能不发生这是平时测试中一般不会遇到的问题,在大量的循环中我们可以通过数据了解曝光失效的存在以及它的频度,从而给开发一个直观的认识并最终消除,最后的验证也是通过多次的可靠性测试验证(3000多次未发现)。

5.4.2ID000542351 在系统曝光2000次后,系统性能下降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可靠性测试中碰到的问题,性能下降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趋势,通过对每次循环的时间记录,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出现性能下降的负荷和它的缓急等。

从上述的应用可以了解到,度量式测试在测试系统性能、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发现系统隐藏缺陷上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在系统的性能测试及自动化测试中,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系统性能瓶颈,进而构建提高系统性能的解决方案。

6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说,检查式测试和度量式测试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和差异性的测试偏向点,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针对项目中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测试需要,测试人员可以选择相应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将检查式测试与度量式测试相结合,协同发现系统潜在的各类缺陷及隐患,必将大大提高软件测试的高效性。

在实际的度量式测试过程中,有效的数据采集对测试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都能提供相当大的帮助。特别是用采集的各种现场数据来代替测试人员的人工记录和判断,对于提高自动化测试的有效性也必不可少。在测试活动中如何设计合理高效的收集数据种类和方式,如何将检查式测试与度量式测试恰当结合起来,以提高测试效率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Khaled M.Mustafa,Rafa E.Al-Qutaish and Mohammad I. Muhairat.Classification of Software Testing Tools Based on the Software Testing Methods[C].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Dubai,UAE:ICCEE.2009.

[2] Michael R. Lyu. Handbook of Softwar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M].NJ.USA:McGraw-Hill.Inc,Hightstown.1995.

人际关系测试篇(9)

[作者简介]周玉兰(1971- ),女,广西恭城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论。(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85-02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上的东西方,是相对而言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地球这个整体。同样,跨文化交际的东、西方文化,没有孰优孰劣,孰对孰错,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类文化这个整体。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跨文化交际是每个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要求人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跨文化能力,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我们只有在了解别人时,才对自己更加了解。张爱琳在《跨文化交际》课本的第一章强调不同角度、他人性、参照物、比较在认知事物时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由于测试不仅评估而且反拨教学,因此搞好课程测试是一项迫切的任务。笔者在此粗谈一些看法,旨在抛砖引玉。“跨文化交际”选修课是集语言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课程,要谈课程测试,首先应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原理。

二、语言测试的基本原理

根据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评估事物分两分判断法和连续判断法。语言测试标准包括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语言测试按评估标准和判断方法分三代体系。第一代是科学前的主观的两分法的量化评估,依据结构主义语言学,标准主要是准确性,内容考“记”形式,综合运用的试题没有真实语境。第二代仍然依据结构主义语言学,更强调准确性,把形式的准确性孤立于语境和情景外,甚至剥离了意义,流利只是脱离语境情景甚至意义的语言形式结构操作的熟练问题。这一代体系是科学的高度客观的两分法量化评估,与之相适应的,是离散项目测试题型。第三代根据中介语言学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目标语是一种过渡性的中介语,学习的过程是中介语越来越接近本族语者的过程。语言测试不是正确与错误的问题,而是学习者到目前为止能用目标语做什么事、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做得怎么样是一个从最坏到最好的连续概念。因此,语言测试应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评估的对象是交际行为,评估标准是交际的有效性,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每个具体交际行为对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要求到什么程度,要看实际的情景。这一代是连续判断的质的评估。

语言测试的效度指测试是否站得住脚、是否能成立,所考的是否是该考的。其中内在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指测试是否考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结构效度指测试是否以有效的语言观(包括语言运用观和语言学习观)为依据,是考试的原则理论的效度,是各种效度之本。第三代体系的结构效度指所要测试的能力,是否以对交际需要的有效理论为依据。第三代还提出了超考试效度,其中实效效度指测试能否判别受试者能不能胜任某项交际任务,反拨效度指测试对教学有什么作用。

测试的信度指测试的结果分数对受试者的表现而言的可靠程度,包括分数是否公正而客观地反映了试题的作答,试题是否给了受试群公正而客观的作答机会。信度的保证包括试题的量和质。量是指抽样够大,覆盖面合理。质是指考试结果的分数要具有人分散度,即分数呈正态分布,这就要求试题的区分度高,难度适中,没有偏颇性,适宜于受试群。信度的保证还要求评分标准一致。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测试的现状

笔者所在院校采用大学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中张爱琳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测试出题难,因为作为一本为高等院校大学生编写的教材,该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生词多、专业术语多、抽象的基本概念多、文化理论多,学生颇感吃力。按第二代体系出题,即考查学生对抽象基本概念、零碎的表面的文化知识的死记,首先违背了测试的效度原则,即结构效度原则、内容效度原则、实效效度原则和反拨效度原则;其次违背了测试的信度原则,即信度规定的试题的“量”和“质”的保证原则。

1.效度低。课本25页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规定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样出题首先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相悖,没考查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流”,没有实效效度;不符合《要求》的规定,内容效度不高;所依据的结构主义语言观本身存在效度问题,故结构效度较低;徐强谈到的测试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会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一些意义不大的东西,而没学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反拨作用。

2.信度不高。抽样不够大,覆盖率低,大多数只抽到抽象基本概念、零碎的、表面的文化知识的内容,不能做到“量”的保证。区分度不高不能把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和差区分开来;试题偏难,特别是抽象的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偏颇性大,有利于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不利于擅长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适宜性低,大学本科生都是经过三年高中考入大学,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基本能胜任该课程的要求,按第二代体系出题不适合他们已具备的高素质。因此,试题的“质”也存在问题。

如何做好课程测试,笔者搜索了近十年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现,目前对该问题还没有研究结果,只是在《跨文化交际》课本的总序中提到“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中出现了……课程测试不规范……”。下面笔者提出一些拙见。

四、“跨文化交际”课程测试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课程测试应以第三代体系为指导。

1.内容方面。一要剔除抽象基本概念的考评。教材的每一章或多或少都有对基本概念的定义、特点、成分、功能、重要性等方面的阐述,如关于交际、非言语交际、文化、价值、语言、思维等基本概念的阐述。对基本概念的阐述通常情况下在文字上比较晦涩、抽象,即使不难理解也难以记住,而且这些概念性的知识不是跨文化交际的事实现象,因此如第三部分所述,考查这方面的内容会导致测试考查死记硬背的功夫,与跨文化交际实际内容相去甚远,从而使测试失去效度和信度,因此在测试中应剔除这方面内容的考查。

二要减少零碎的表面的文化知识的考评,因为这些知识不是跨文化交际的主流,测试应挖深层次的、主导性的内容,真正从广度和深度上考查学生,达到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课本的前言说明“本书……具有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读者不难发现,纵贯课本的主线是东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语篇模式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因此测试应着重这些内容。

2.题型方面。一是知识性的内容,采用客观题。课本里有很多事实性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家是孔子、老子、墨子,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包括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分为两分法的世界观和整体性的世界观,一般来说,西方文化的世界观是两分法的世界观,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是整体性的世界观;价值观包括人性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时间价值观、人际关系价值观、权利价值观、性别价值观等,以及中西方文化在这些价值观方面的一般取向。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具体的内容,适合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既保证了测试的实效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反拨效度,保证了信度要求的抽样合理、覆盖面大、难度适中、适宜于受试群的原则,也有利于评分的客观性和便利性。

二是思辨性的内容,采用主观题。笔者认为,闭卷的问答题、论述题不适合广西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因为这些学生的英语主要是强在输入,尤其是阅读方面,输出能力非常有限,只限于写一些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难以把握专业性较强的稍长的文章,其专业词汇、论述能力还有限。所以闭卷的问答题、论述题不符合信度要求的难度适中、区分度高、适宜于受试群的原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采用开卷的问答题、论述题。提供一些英文的思辨性的跨文化交际材料,让学生在纸质词典的帮助下,用中文回答和论述。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翻译、归纳材料。不允许学生带电子词典和手机,因为这两种工具上的句子翻译功能会妨碍对学生能力的考评,且机器翻译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开卷英译汉的问答题和论述题,可以考查出学生对相关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理解,不仅保证了测试的高效度和信度,而且能测试出学生的语言能力,而翻译能力本身就是《要求》里规定要提高的语言技能之一。不能采用开卷的问答题和论述题让学生用英文作答,因为学生在作答时,有可能对相关理论不是很了解,也看不懂英文材料,只是把材料照抄下来,这样的测试没有信度。

三是加大主观题的题量与分值。《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的总序谈到该套选修课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本的前言讲述该书的特点是:广泛吸收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课文和练习都通过对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阐释跨文化交际的思想和理论,突出启发性和实用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和实际交际能力。因此,出题时应按照《意见》的精神,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这就要求主观题占较大比例,笔者认为卷面和分值都占2/3比较合适。

3.评分方面。客观题的评分不用赘述,笔者认为主观题的评分应参照国内外大型考试方法,即第三代体系的交际法的评分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看答题的意义的要点的全面性,论述的逻辑性,论据的充分性,内容的丰富性。其次,看答题的结构、层次是否清楚分明。最后,看答题的语言。准确性,即语法方面,不做对与错两分法的判断,而根据准确性的不同程度作连续性的判断,主要看学生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了。流利性在笔试里看语言的流畅程度,是否合乎英文习惯,是否唆或疙疙瘩瘩。得体性看答题的文体是否符合情景。

本研究只是在该领域非常粗浅的初步尝试,只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阅读及翻译能力,还有很多不足,如该课程的听说、写作能力如何测试等,都有待于众多的专家学者去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01-22.

[3]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人际关系测试篇(10)

尽管现代语言测试的历史不到100年,但语言测试已经历了3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阶段;第二阶段是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或现代语言测试阶段;第三阶段是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或后现代语言测试阶段。目前语言测试正在转向交际语言测试的阶段。存在于中国的三大语言测试受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影响也都作出了相应的改进。改进之后的大规模语言测试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学习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语言交际理论对大规模语言测试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两门互相交织的学科的共同作用而不断发展的。语言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更为准确,并因此促进了语言教学。同时,语言教学的实践使得语言理论不断发展。建立在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语言思考成果的基础上,从索绪尔开始,经过布卢姆菲尔德到乔姆斯基,语言学家开始区分语言研究的两个领域:语言(系统)、语法(结构)、语言能力;言语、意义、语言运用。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否认语言的社会功能。虽然乔姆斯基的这种论点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支持,但很多语言学家对把语言看成是纯科学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更多的是社会功能,语言只有存在于社会实践中才有意义。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思考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运用,这也使得交际语言理论在语言本质理论发展的同时也有所发展。人们对语言本质和交际语言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提出了批评。他对“语言”和“言语”提出区分并认为语言能力实际上就是语法能力(或称语言知识)。“语言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它是一种能力”,但“并非是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乔姆斯基所阐述的语言能力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狭义的、表状态的概念,因为这种解释忽视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他否定了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能力”。

其后,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与乔姆斯基所说的交际能力是对立的。他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他所认为的语言交际能力的4个方面:语法知识、心理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实际存在的知识可以看出海姆斯所认为的语言能力同语言运用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关系密切。乔姆斯基和海姆斯对语言能力解释的对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乔姆斯基是一位理论预言学家,他关心的是如何生成和理解语言,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人脑,而海姆斯是社会语言学家,他更关心的是语言的实际应用与操作。为“语言能力”概念的发展作出另一贡献的是语言学家韩礼德。他创立了功能主义语言学说。韩礼德认为,语言的功能可分为概念、操纵、启发和想象四大类。在语言实际使用中这些功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必要将理想化的知识和实际运用分开。他认为学习语言就是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来行使语言的这些功能。海姆斯和韩礼德对“语言能力” 的再定义使得“语言能力”不再是脱离社会和使用环境的孤立的语言。

之后,语言理论影响了语言教学的发展。不仅仅功能主义的语言学者和形式主义的语言学者展开对语言能力的讨论,语言教育者也开始探讨语言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从事语言教学的学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应该包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应用。这样的思考也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的测试不能只有语言知识, 而应该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卡纳尔和斯温在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基础上又扩展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在1980年提出了语言交际模式:一是语法能力(即掌握语言规则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二是社会语言能力(即交际者能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言语的能力);三是语篇能力(即能根据不同的语言载体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思结合起来,组构成语言篇章的能力);四是交际策略能力(即为提高交际效果而有意识采用的各种技能,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技能)。然而,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说明各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如何结合构成综合的交际能力。此外,该模式也未说明这种交际能力如何转化为交际行为。

最后,语言测试学者巴赫曼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了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巴赫曼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情景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巴赫曼,1990)该模式由语言能力 ( 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功能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 (评估、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 ) 和心理——生理机制3个部分组成。巴赫曼的这一模式比前人的学说更全面、更系统。尽管巴赫曼在1991年和1996年所发表的著作中,对语言交际能力又有了不同的解释,但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

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的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只是停留在对语言表面现象的重视,只重视了语言的形式而没有注意到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从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的最初认识到巴赫曼关于语言交际能力构成的最新模式,反映了语言学家对语言及语言能力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规模英语语言测试的变化

每一个大规模语言测试的背后都一定有理论的支持。目前存在于中国的有影响力的大规模考试包括托福考试、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三大英语考试的理论支撑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1.托福考试的变化

托福考试所遵循的语言测试理论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并正在转向第四个阶段。旧的托福考试主要受到以拉多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整套体系,该体系有一定的结构。各种语言都能从结构上分解成小的语言单位,语言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部分,语言测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测量应试者的语言能力。比如语音、语法和词汇可以单独测量,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可以单独测量的。旧的托福考试也考虑了社会语言学的因素,所以在旧的托福考试中也包括了对语言进行综合测试的内容,这样的综合测试是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总之,旧的托福考试在语言测试界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曾被称为语言测试的“托福时代”。

然而, 随着语言测试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频繁,人们不能满足单一的语言技能的测试,因此,新的托福考试应运而生。新的托福考试是建立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基础上的。这个理论的发展是随着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海姆斯) 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而发展的。托福考试经过这样的理论变革,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形式知识又考查了考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下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变革也同样说明语言测试必须反映真实语言环境和准确的任务完成。

2.雅思考试的变化

雅思考试一直遵循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原则。同“托福模式”比起来,“雅思模式”的语言测试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注意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基于考生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直接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雅思考试分为普通培训类考试和学术类考试。 普通培训类的考试文章基本上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广告、报纸、说明等,这些材料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理解这些文章就能证明考生具有在英语国家的生存能力。除内容外,题型也是多样的,不单单只有多项选择题, 还包括配对题、简答题、完成句子等,这些就避免了考生为应试而应试。学术类的考试也同样遵循了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原则并且体现了语言测试必须真实的原则。美国著名语言测试专家L·巴赫曼指出:“测试的开发和使用不是在毫无实用价值的心理测量的试管中进行试验;测试必定是为满足某些需求而开发的,这些需求可能是教育体系内部的,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需求”。学术类的考试考查了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而不仅仅是对语言技能单纯地考查。目前的雅思考试在理论支撑上还是采用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所不同的是,雅思考试更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和互动性。

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变化

1987年开始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个“标准关联的常模参照测验”。没有改革之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语言学理论上主要依据的是结构主义原则,把所有的语言能力分成听、说、读、写并分项测试。尽管考试中含有综合测试,但主题还是分项的结构测试。从测试理论的角度说,改革之前的四、六级是属于结构主义和心理学的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考试。

2006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从题目上来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理论支持由结构主义转向了交际主义测试的阶段。虽然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的归属,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学业测试”还是“水平测试”是人们争论的主要话题。但目前《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要求》,考试与教学没有挂钩,这显示出中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向“水平测试”过渡。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形式上向交际语言测试的方向发展,即将推行的机考的题目材料来源于真实的本族语场景,并且口语测试的形式采用如托福考试一样的配对考试形式。

大规模语言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从三大考试内容、形式的变化来看,它们正在向交际语言测试过渡。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广大教师来说,掌握测试理论,了解测试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发挥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采用有效的测试手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首先,要科学对待测试。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大纲,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转移到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对话部分时,多选用模拟一次导游、一次谈判、参加一项体育活动、一次学术专题讨论等类似交际情景展开对话,鼓励学生大量使用交际语言进行实战操练。在课后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并加大包含学生交际语言的应用和提高交际语言能力的专题练习、情景练习、对话练习等测试操练项目。这些将为他们应对日后生活和工作所要面对的实际语言交际环境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分级水平测试来进行分级教学。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英语能力、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分级教学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课堂效率也更高。最后,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跟进测试,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考试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重点、难点,明确测试所要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所要测定的各项语言能力,规划好项目的编排和权重。

除了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外,交际语言的测试在社会层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很多父母和社会教育机构也开始重视学生和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应用和提高,鼓励学生重视口语和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寻找和提供更多语言交际实践的机会。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三大英语语言考试随着时间的变化,正逐步向交际语言测试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测试的内容、语言测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所依托的测试理论都在发生变化。同时,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背景指导下的语言测试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也在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桂诗春. 语言测试: 新技术与新理论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3).

[3] 韩宝成.LyleF. 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5).

[4] Bachmann,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Bachmann,L. F. 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 [J]TESOL Quarterly,1991,Vol.25, No. 4, Winter.

人际关系测试篇(11)

二、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理论基础

根据李晓菊(1979)的划分,语言测试经历了科学前测试体系、结构主义测试体系和交际测试体系。科学前语言测试体系把语言看成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规则,苛求语言形式的准确,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法规则、阅读原著和双语互译,因此,科学前的语言测试不包含口试。结构主义测试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该体系强调测试体系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重视口头语言的句型结构,主张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为了提高评分的信度,结构主义测试体系提倡客观题。交际语言测试体系以交际语言能力为基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交际能力。

结构主义测试体系和交际口试体系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例如,从测试的目的和内容来看,交际口试的面要比结构主义覆盖广。从考试的题型和交际模式来看,交际口试更能体现交际的真实性和交互性。从评分方法来看,交际口试更能反应考生的真实水平和交际能力。但从实施的角度来看,交际口试的命题和评分要求高、难度大,而结构主义测试的最大优点是命题容易,评分信度相对较高,对考官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在实践中往往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三、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组织形式

从测试的组织形式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直接型口试、半直接型口试和间接型口试(刘润清、韩宝成,2000)。直接型口试就是通过让学生开口说话对其口语能力做出评估,考官当场评定考生的成绩。直接型口试有面试、会话、讨论等多种形式,其中面试用得最多。半直接口试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考前把事先准备好的试题进行录音,测试时考生根据录音要求进行口语活动,如朗读、独白、对话或讨论,考官不当场评分,而是待考试全部结束后根据考生的录音评定成绩,如磁带录音口试和计算机辅助口试。间接型测试是通过笔试的方法来测量考生的口语水平,如通过辨音、完成对话等来检查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通过笔试的方法无法真正地测量考生的口语水平,而半直接型口试的实施难度又比较大,因此,直接型口试成为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最常见的方法。

四、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相关研究

1.测试形式

在实施不同形式的口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三种考试各有利弊。邹申(2001)认为,面试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在内涵上也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具有比较高的表面效度,但其评分过程却存在缺陷。熊敦礼等(2002)进行的大规模录音口试研究认为,录音口试的优势是节省人力、物力,考生的口语水平不受考官的语言水平和情绪的影响,而且相同的考题可使测试信度得到保证,不足之处在于语音资料的不足和录音磁带的不清晰可能引起评分的困难。金燕、郭杰克(2002)通过面试和录音口试的对比,认为录音口试较面试更为经济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能采集到更多的语言样本,但缺乏真实口语交际中的交互性。邱东林等(2005)通过三次大规模的口语机考实验后认为:计算机口试的优势首先是省时省力和简便;其次是客观公正和考试的各种数据、资料、考题易于保管。不足之处是设备跟不上、效度不高和形式受局限。蔡基刚(2005)在分析计算机口试的信度、效度及可操作性后指出,计算机口试的特点是:有利于开展大规模考试;题量和考试时间有所减少;组织实施效率高;评分人员队伍可大可小;考试成本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人们还对非面试型口试与面试型口试的可替代性进行了研究。金燕、郭杰克(2002)通过录音口试与面试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0。蔡基刚(2005)通过计算机口试和面试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085。这说明半直接型口试可以替代直接型口试。韩宝成(1995)认为:考生的测试行为不仅受其语言能力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测试方法的影响,因此,学生能否接受不同形式的口试也是可替代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丙梁(2007)通过计算机口试与面试的比较,发现尽管语言基础不同的学生对不同测试形式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适应程度,但大多数同学认同计算机口试。

2.测试任务

测试任务的选择是决定测试信度和效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丙梁(2008)通过对我国12种外语期刊的检索分析,归纳了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任务(见表1)。吕长等(2006)对不同任务之间的效度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把测试任务分为A、B、C三类。A类任务包括短文朗读、看图说话,B类任务包括基于短片的任务(如配音、观点陈述等)、即席讲话(给定题目),C类任务包括对话、小组讨论等。A类任务主要测试学生的语音、语调,B类任务重点测试学生的连贯表达能力,C类任务测试学生根据根据对方的讲话内容和情景恰当作出反应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A、B、C三类任务之间呈高度相关,反应的大致是同一能力,故其之间可以相互代替。

表1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任务

3.评分方法

如前所述,直接型口试是当场评定学习的成绩,半直接型口试采用考评分离的方式,即在考试结束后根据录音评分。评分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把口语分解成若干要素,如语法、内容、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准确度、词汇等,评分人员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的要素分别评分,各要素得分总和即为总分。综合法是评分人员根据一定的标准,凭总体印象给考生打分。分析法的优点是信度较高,综合法的优点是效度较高。为了提高评分的信度和效度,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性的综合评分。实践证明这种评分方法科学、客观,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杨慧中,1999)。在分析现有评分方法不足的基础上,张文中、郭晶晶(2002)和易千红、曾路(2004)建议在口语测试中引入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建立模糊子集的方式进行评分,为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评分提供了新思路。

4.信度和效度

信度与效度是语言测试中两个互补的因素。信度说明考试结果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效度反映语言行为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邹申(2001)对直接口试和间接口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认为直接口试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而在内容效度上两者似乎都存在一些问题。金燕、郭杰克(2002)对大学英语口试和录音口试进行了对比测试,两者在评分信度和内容效度等方面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蔡基刚(2005)进行的面试和计算机口试对比测试发现,计算机口试无论在效度和信度方面都将超过目前四、六级面试型口试,在考试成本上也有较大的降低。这些研究表明,口语测试形式的发展是在不摒弃信度的前提下寻求效度的不断提高。

5.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是反应语言测试社会效果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Bachman& Palmer,1996)。根据高丙梁(2008)的总结分析,测试的反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反应在对教学的指导上,如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重视文化的导入,重视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在加强口语能力培养的同时,不放松语言基础学习;口语测试和口语教学要相互联系,保证测试对教学产生有益的作用。第二个反拨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上,例如,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第三个反拨作用体现在对教学管理层和教师教学理念上,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成功开展,不仅促动学校管理层,也使许多英语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发展趋势

本文讨论了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基本理论、测试形式和相关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口语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口语测试从过去重视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转向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第二、口语测试形式更加丰富,从过去单一的面试发展到面试、录音口试和计算机辅助口语测试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第三,测试任务的选择更加灵活宽泛,从过去的朗读、复述、看图说话发展到今天的交谈、讨论和辩论。第四、大规模口语测试受到重视,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积极参与大规模口语测试研究,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口语测试的研究。随着测试理论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大学外语教学通讯,2005(1).

[3]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邹申.试论口语测试的真实性.外语界,2001(3).

[6]熊敦礼等.大学英语大规模录音口语测试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7]金艳,郭杰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型口语考试效度研究.外语界,2002(5).

[8]邱东林等.大学英语听说机考尝试.外语界,2005(4).

[9]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测试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外语界,2005(4).

[9]韩宝成.Lyle 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11]高丙梁,计算机口试与面试的比较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7(4).

[12]吕长等.大学英语口语侧试任务的效度研究.外语界,2006(3).

[13]高丙梁.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热点评述.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

[14]张文忠,郭晶晶.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现代外语,2002(1).

[15]易千红,曾路.口语测试评分模板的设置与应用.现代外语,2004(1).

[16]Bachman,L.and Palmer,A.1996.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杨惠中.大学英语口语考试设计原则.外语界,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