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4 06:47:43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1)

    对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一词本身含有“反省”之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这是“反思”与“思考”的主要区别。换句话说,反思也就是从新角度、多层次对教学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规律,获得新的发现[2]。

    (一)体育教学反思的内涵

    体育教学反思是指体育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内容、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揭示体育教学问题、促进体育教师思考、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活动。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它能够通过提高教师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学反思既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体育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思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主要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方面的反思。因此,也可以说,体育教学反思实质是教学主体不断探究与解决体育教学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体育教学合理性,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反思的特征

    教学反思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思维,教学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拓宽思维通道、优化思维过程[3]。体育教学反思具有创新性、发展性、批判性、互动性等特征。首先,体育教学反思具有创新性。体育教学反思不是体育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体育教学情况,而是一种具有研究意义的反思。它用科学的方式解决体育教学主体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问题,追求“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使得体育教师能获得创造性思考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其次,体育教学反思具有发展性。体育教学反思的发展性是指通过反思促进师生的不断发展,在反思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可能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反思既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本人“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使自身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三是体育教学反思具有批判性。反思思维实质上是批判性思维,经常批判的、反复深入的思考问题,师生的知识构造就会更完善、更牢固,思路就会更开阔、更灵活,见解会更深刻、更新颖。学生在批判中学,教师在批判中教,改变传统教学仅仅是接受或是继承。四是体育教学反思具有互动性。教与学两方面相辅相成,仅仅有教的反思或是学的反思远远不够,教与学的反思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体育教师的反思应建立在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的接受程度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等。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合作、互动,能加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反思不是白费力气,而是明确指向于体育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想出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之道,并且尝试不同解决方式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和梳理出教学经验中蕴含的教育原理,使教学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这也为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转变为“教育家”角色打下基础。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全面、多元地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外,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需要明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并且尝试描述自身的教育行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往往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盲点,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教师往往更多从客观环境的角度,从外在于自身的角度进行反思,而很少对隐藏在自身内部的,支配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进行反思,进而也很少对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理念理应成为教学反思的一个主要内容。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键,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3)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体育课改的最终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及教师的教学技艺是很重要的方面。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深知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各方面――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时刻关注着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也非常重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技艺在师生课堂教学互动中得到提升。

1、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认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仅仅把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这样的课堂现象显示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当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有一定功效的,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功能看,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如果忽视了学生情感、能力、价值观的培养,就大大地削弱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影响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终身持续地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教学艺术在师生教学互动中生长

2.1、主动交流,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有充沛的精力与体力,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建立平等、友爱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运动环境,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开阔心胸去理解学生,然后再敞开胸怀去关爱学生,去信任学生。这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首备条件。教师要利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渲染课堂环境,“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

2.2、游戏互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让孩子喜欢体育课我以“游戏”为“家常饭”,以“竞赛”为“家常菜”,力图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例如在教学水平一、一年级学生30米快速跑的教学时,利用语言、情景导入法开始学生们的森林之行,过小桥(用前脚掌着地通过两条平行线,体会前脚掌着地的动作。)爬高山(大腿抬高模仿爬山动作,体会大腿高抬的动作要领。)小动物们都跑过来欢迎我们了。他们要和我们一起来联欢,进行趣味跑步。(学生自己模仿想模仿的动作动作)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要想跑得快,必须要加强手臂的摆动和大腿的积极高抬及前脚掌的蹬伸,)……通过这一竞争性的游戏,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课后,我的感受是:游戏互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学生看似玩,实际上做的是30米快速跑的动作;形式的变换,让他们在欢快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对于孩子们,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教师不断地讲解、示范,学生排着队不停地轮流练习要强得多。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爱玩的天性,学生主动地“玩”、快乐地“玩”、投入地“玩”,“玩”出素质、“玩”出能力、“玩”出品格。

2.3、开发能力,教学素材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不能与生活割裂开来,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该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体育教学素材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学练课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将学生与大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校园、学生与家庭及自我的关系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总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习目标大胆开发教学资源,因而许多新的教学内容也就产生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投掷垒球的教学,我们可以从投纸飞机、投羽毛球、投乒乓球等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开始,让学生尝试,做到教具、游戏等穿插安排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每位学生都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又如听过的水平二三年级一节优质课中的“立定跳远”教学。首先,由教师引出主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我们生活中的弹簧吗?它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习一项像弹簧一样的体育项目,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学生在疑问中对这个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1)创设情境:出示弹簧,“怎样才能使弹簧弹起来?”

(2)问题:①假如我们要使“弹簧”弹起来,首先应该做什么?(身体向下压)

②力量出于哪里?(屈膝下蹲)

③弹簧压下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学弹簧压下去的样子?(全蹲或半蹲)

(3)学习目标的提出:学生模仿弹簧怎样“弹”起来

(4)自主探究和尝试练习。

通过这一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学,经过学生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并进行自主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怎样能像日常生活中的弹簧一样跳起来:在深蹲和不蹲时,用不上劲,跳不远;而在半蹲时跳得是最远的,就像弹簧的伸缩原理一样,力量用得过小弹簧的反弹力就小,力量过大,超出弹簧的承受范围,弹簧被压坏,在弹簧的承受范围内,弹簧的力量越大,反弹越大。学生们从弹簧伸缩演示中悟出道理,体会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并把它运用到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中去,反复强化,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学更是一门探索不尽的艺术。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长。教师只有不断总结、反思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梳理和提炼,形成课堂教学“叙事”,反馈到教学实践之中,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国培计划(2013)”―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义务教育阶段)》刘星光主编,新华出版社2005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4)

结合新课标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我们认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自主空间,提倡“玩中学、玩中练”;让小学体育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在师生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是一种在户外进行的教学双边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达到思维与活动紧密结合,体育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其次小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各不相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三要根据新课程精神和教材特点组织教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技艺在师生教学互动中生长

1、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有充沛的精力与体力;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建立平等、友爱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运动环境,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开阔心胸去理解学生,然后再敞开胸怀去关爱学生,这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首备条件。教师要利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渲染课堂环境,“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间,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

那是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立定跳远和接力跑游戏。做完准备活动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自由分散开地练习立定跳远。突然,一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张运他一次也不跳,还故意用小石子砸我们。”我问:“他为什么要砸你呢?”但我定神一想,这个张运是个很淘气的同学。“他还打了我一拳呢!”嘴快蔡明大声说,语气有些愤怒。当我带着怒气走向张运的时候,却看到他那若无其事的样子,真想好好批评他一顿!但我克制了,心想:以前曾批评过他,但却不管用,为何不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呢。我灵机一动,想先听听他的心理话。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练习,你看他们练得多认真、多欢快啊!你怎么能用石子砸人呢?”“我不想跳,我跳不好……谁叫他们嘲笑我呢!”说话间表露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情,说完转身过去,背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问:“那你体育课想活动什么项目呢?”“想跑步,我50米比他们快!”“跑步?行啊,一会儿就有接力跑啊!”我说,“我要和他们单独PK”他说。他是想单独挑战其他小朋友,那就给你个机会吧,我说:“好!你去准备吧,一会我给你个机会!”接力跑前我专门安排了这次挑战赛,结果,张运真的跑得比其他同伴快。下课时,他乐滋滋的,我抓住时机与他谈了心。后来,张运同学还真成了我的小助手呢。

你给孩子一份理解和关爱,他就会对你产生依赖和信任!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敞开胸怀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他们,他们会逐步接纳你,更加尊重你。这样的例子发生了几次,我总是把握时机,与孩子们走近,与他们成为朋友。

2、玩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让孩子喜欢体育课我以“游戏”为“家常饭”,以“竞赛”为“家常菜”,力图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

记得那是我从中学转到小学上的第一节课,教材是立定跳远,我采用较为“程式”的方法进行技能教学,结果学生练得垂头丧气。课后我经过与同事交流,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调整,第二堂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样是立定跳远课,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今天想不想做游戏?”同学们急切地回答:“想!”。“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叫做‘剪刀,石头,布’。我接着说:“游戏的方法是这样的:各人自己找朋友,两个同学一组,先设置好起点,然后通过猜拳‘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胜负,赢的一方双脚蹬地向前跳一次,输的一方原地双脚向上跳一次。每五次为一组,最后看哪人离起点远,距离者胜,距离最远的将赢得全班总冠军。大家一听游戏中还要比赛,一个个跃跃欲试。一会儿各自找到了朋友,学伴间玩得既紧张又活泼。一会儿找同学测量,一会儿找老师评判。15分钟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大家练得满头大汗。这时我再评价同学的跳跃动作,请做得规范和跳得远的同学出来示范的讲评……通过这一竞争性的游戏,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课后,我最深的感受是:学生看似玩,实际上做的是双脚用力蹬的立定跳远动作;形式的变换,让他们在欢快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对于孩子们,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教师不断地讲解、示范,学生排着队不停地轮流练习要强得多。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能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

这次教学启发了我,后来我通过合理的创编、科学的安排,推出一些游戏性、竞争性强的学习内容,采用“新、奇、活”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玩,在玩中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在玩中逐渐养成自主意识、纪律观念和组织能力。

例如:球类教材是低年级重学内容,既是发展学生技能、技巧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的重要手段。如果按常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孩子们虽能掌握部分技术动作,但学练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孩子们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自我创编,我把小篮球的运、传、投编成两人或集体练习的游戏,并制订简单的规则,以比赛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练技能。

3、自主,教学互动的发生点

给孩子们空间自主选择内容,是体现课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其一是给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低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兴趣广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教师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组织,师生一起做同一活动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终身学习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是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 间。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运动员,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活动,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花样,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别提有多得意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孩子。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年级的体育课,原本的教学计划是前滚翻和迎面接力游戏。在上完了前滚翻练习后,我就准备组织迎面接力跑游戏,却发现由于几个学生病事假,各组人数不均等;加之迎面接力已练过几次,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分组赛跑,胜负已了如指掌。我想了想,说:“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有能力、也肯动脑筋,本课还有15分钟时间,我想让你们自由支配,但有个主题,那就是快速跑;还有个要求就是要玩出花样,并注意安全!”同时又说:“有什么要老师帮忙的尽管找我。”这样一说,全班同学一下乐开了花,纷纷按照他们自己商量好的活动方案活动起来。不一会儿,几个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们想赛跑,你来给当裁判,好不好?”我马上答应了。别看他们人小,比赛起来可不含糊,跑起来还真像个小运动员,有一股拼劲呢!得了第一名的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跑得快,我想参加学校田径队,你看我可以吗?”“当然可以了,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有拼劲,我想将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运动员。”其他几个同学也说:“我们也要参加田径队。”看着孩子们天真又向往的表情,我真开心!再回头看看其他孩子,一帮帮、一群群练着自己喜欢的项目,一个个都特别带劲。下课前5分钟,我引导他们对游戏活动进行了总结,个说得头头是道。

原来的教学预设被打破了,临时生成的主意却得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同学们练得有组织、有方法;有的学生想成为运动员;还有的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

4、期待,教学成效的增长点

体育与其他科目一样,学生存在先天体质、能力和心理上的差异,要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后进生”才是最需要体育和多参与锻炼的人。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来弥补或消除“后进生”的缺陷。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简化要求,使其在初步体验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树立信心。特别要提出的是,对个别因为身体因素不能达标的学生,可以选项测试,防止发生因测试不合格而对体育课产生心理阴影,久而久之他们会远离体育活动与课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稍有进步时,当学生顺利完成某一动作时,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总能让其体验到进步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倍感自信,激情满怀。

例如:在上跳高课时,一个叫李玉琴的女生由于害怕总不敢跳,反复说教仍然畏缩不前。我就请来班上个头最矮的女生张小文,讲明让她做陪练的道理,让小文来做陪练,把横竿换成了橡皮筋,并将橡皮筋下降到李玉琴能跳过的高度让她试跳。当她第一次跳过橡皮筋时,我立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鼓励她继续努力。这时李玉琴脸上的表情明显由恐惧变为惊喜,又跳过一次后逐步身体放松了下来,跳高动作也逐渐成型。这时候我一边鼓励她一边升高橡皮筋的高度。经过一次次练习,张小文逐步被“淘汰”了,而李玉琴兴致却越跳越高,第二课堂课时主动向我提出要将橡皮筋换成竹竿。就这样,李玉琴在我和同学不断的鼓励中,在不断的练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越跳越勇、越跳越高。最后,她成了全班过竿动作最漂亮孩子。

体验成功尤如征服高山奇险,能给孩子们带来冲动和动力;而不断地体验进步或成功,就会使孩子们不断朝着新的目标迈进,尤其是集体竞赛性活动,尤其能体现这一点。

5、开发,教学素材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不能与生活割裂开来,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该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体育教学素材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学练课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将学生与大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校园、学生与家庭及自我的关系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的视野拓宽了,总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习目标大胆开发教学资源,因而许多新的教学内容也就产生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复习立定跳远时做到积极缓冲、落地轻巧,我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场景:体育老师领着学生“外出郊游”,大家来到一个郊外池塘边,老师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聆听落叶的声音。然后在音乐声中,用让学生用绳子摆成各种形状的树叶,老师让学生站在“池塘边”用立定跳远的方法跳到自己的“树叶”上。这时老师问:“我们脚下的树叶是漂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应该怎样上去?”同学们热情高涨,齐声回答:“动作要轻巧!”老师带着学生在欢乐的“池塘”中尽情玩耍,从1人练习到2、3人组合练习,从跳一张树叶到连续跳几张树叶,学生们玩得高兴极了。这样充分把生活中的情景交融到立定跳远教学中,产生了十分显着的教学效果。

学校的教学设施是有限的,可是师生的想象是无限的。平时,我很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教材化开发,设计出一些适应小学生活动的内容、与学生活动能力相适应,产生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如:我针对学校乒乓球球台数量不足、学生乒乓球技能较差的实际情况,将球和球拍移出球台,围绕球和球拍创编出单人、双人、三人和集体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型练习和游戏。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再如把学生日常喜欢的玩具、喜爱“九子”游戏引进课堂,并引导学生利用玩具作为创作元素进行游戏活动形式创编,从而不断改善和完善了玩具的功能,使它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服务。

三、结语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学更是一门探索不尽的艺术。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长。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梳理和提炼,形成课堂教学“叙事”,反馈到教学实践之中,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5)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最多只是狭隘经验的累积;能够坚持不断教学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不断增长。”然而,很多体育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时却很茫然,不知道对课堂教学哪些事件进行反思,认为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没有反思的价值。这就直接导致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那么如何改变普遍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比较差的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广泛阅读”为载体,提高体育教师的反思理论水平

生活中不乏一些人这样评价体育教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介武夫而已”。虽说这句话略显偏颇,但也折射出部分体育教师的不足之处――读书少。体育教师读书少,眼界不够开阔,理论水平不够高,这也正是制约我们体育教师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

读书多了,眼界开阔了,理论水平也就高了。反思就有了方向,反思就有了深度。所以,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我们体育教师要多读书,广泛阅读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础和源泉,广泛阅读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反思理论水平。

1.读教育理论书籍

一个好的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事件的深入分析,传递给人们一种价值选择,同时能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这背后离不开较强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其根本就是缺少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因此,体育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书籍。比如,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有《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视角来解读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2.品名师课堂艺术

除了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等,体育教师还要读人,品各类刊物中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经验等。

我市的体育学科教育相对于体育教育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杭州……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培养的学生素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只有多多揣摩他们设计的课堂,才能在本质上迎头赶上,减少差距。笔者几乎用心研读每期的《中国学校教育》《体育教学》等刊物,书本比较全面地展示各地优秀教师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并落实在课堂实践中,展示他们如何理解、把握和处理教材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无论是现在教师极少关注的广播操教学,还是似乎早已被遗忘的队列教学……还有耳目一新的创编游戏。书本以名师视点阐述他们的理解和思考,接着以精彩的课堂案例加以点破,最后通过专家“深度对话”为我们作引领。令笔者爱不释手。

体育教师如果能长期接受先进理论的熏陶,享受崇高人格的陶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就会游刃有余,进行反思时就会更加精辟、独到!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增强体育教师的自觉反思意识

体育课堂是我们体育教师的主阵地。只有抓住课堂,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因此,提倡体育教师要做到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要进行教学反思。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是小学体育教师打好课堂成功战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查缺补漏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新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一个微过程。体育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效果等都了然于胸,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顺利而且高效地进行。

初步撰写完教案后,体育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仔细自我发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等,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通过备注的形式标注在教学设计空白处。如,教师在前滚翻教学时,课前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团身紧、滚动圆”的技术动作掌握上有难度。教学时,设计了“看谁最有本领”为主题的夹绳子练习,要求作一个前滚翻同时绳子夹在腹部、下颚不脱落,此时,孩子们兴趣高盎,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本领,练习时自然地团紧身体,既减少学生无效、盲目作前滚翻的过程,又使整节课融会贯通,充满新知学习的巨大快乐。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体育教师课前所思、所想。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反思,也是极易被忽视和不值一提的环节。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一个微妙过程。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尤其是体育课堂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地,教学中的“意外”更是层出不穷,因此,给体育教师的课中反思意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及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怎样应对策略与措施更有效”等。

如,在一次校本教研公开课上,李老师在场地上用小垫子摆成了一个半圆,准备课堂练习用,正在做准备活动时,忽然来了一阵风,把摆好的垫子全刮乱了。听课的老师想上前去帮忙,都被上课老师婉言拒绝了。只见他用口令指挥学生两人找一块垫子围成一个半圆,并把刚才的准备活动全部改成坐在垫子上做,虽然动作有点简单,但学生对这种新的练习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李老师在突发事件面前急中生智,沉着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彰显了李老师过人的课中反思能力。

3.课后反思

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有着鲜活思想的小学生。教学内容的完成高效与否,往往由小学生身心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所以,教学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教师预料以外的“意外”。因此每次课授完后,做到每课必思、每课必想,需要教师把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课堂出现的闪光点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认真的剖析、思考,设计新教学,以增强实际教学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反思水平的目的。A.反思成功之处:一节课上完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如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情境创设;有效的课堂组织;及时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B.反思不足之处: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对待。如:教学时比较顾及离教师比较近的孩子,而那些离教师比较远的孩子就会被忽略;教师的示范面没有充分考虑全体学生;队伍的调整很繁琐;各环节时间上没掌控好;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手段不恰当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作深刻反思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C.反思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之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反思一下自己对教材挖掘是否深入,研究是否透彻;课堂上把握是否合理;对学生学情和已有知识是否了解。抓住学生的困惑,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判断问题难度的大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然后对症下药,今后教学效果定会十分明显。D.反思教学中学生创新性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体育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独特见解,并将学生的好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可打破教师固有的思维定向,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E.反思教学再设计:每教完一节课后,教师就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取舍,考虑各环节下次的教学思路,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教学艺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以“教研活动”为纽带,培养体育教师共同反思的习惯

随着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强大,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区里区外大大小小的教研会轮番上演着,以教研活动为纽带,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交流等,培养体育教师共同反思的习惯。

1.专家引领,共同反思

专家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解剖我们的课堂,他们的阐述不仅在理论上支持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育教师要抓住每一次外出学习机会,细心体会,用心揣摩,反复推敲,取其精华,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在平时的区内各种教研会中,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一线专家,如体育教研员、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需要教师自己学会多请教、多学习,才会有专家和教师的语言的碰撞,思想的交流,真正的成长。如每次的区内体育教研会,教研员会前布置教研任务并安排几位有着非常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观察团。观察团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手,关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练习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语言,练习时间和次数等元素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并要求每位听课老师撰写听、评课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和互动交流,最后教研员进行总结和引领。这样,课堂中存在我们教师心中的疑难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烟消云散了。看来,我们的想法毕竟粗浅,离不开专家的引导。

2.同伴交流,共同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光靠个人的独立思考是不行的,同伴交流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同伴交流时的表达可以让思考的问题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重要的是,从同伴交流中得到的启发和再思考,又可以随手记在课本或者教案的旁白处。因此,同伴交流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交流是对教学反思的提炼和升华。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小学体育教师组内更多的是通过磨课进行同伴交流。同伴要上公开课,先是在体育组内进行磨课几次,通过组内教师的共同关注、共同交流,寻找课堂的创新点,大伙儿一起找问题、解决问题。如,今年一位新教师在我们学校挂职学习,要上一节新教师的汇报课,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能让新教师在教学中大放异彩,我们组内体育教师出谋划策,群策群力。从教师的语言和体态,从课堂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过渡语,每一个细节……最后的定稿都是在我们每位教师的交流中诞生的,结果实属不易。正是应了这句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只有这样,将专家引领和同伴交流碰撞产生的智慧进行沉淀、消化与吸收,力争将这些智慧内化到教师的思想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总之,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只有做到广泛阅读书籍,提高理论水平;平时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逐渐养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创造性见解的习惯,才能使自身的反思能力得到发展,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6)

职前教师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还要丰富实践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通过反思将教育理论转化成未来的教育行为,因而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已被视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职前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实践,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促使各教师教育院校对教育实践课程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无反思,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效能低下,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促进和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效果甚微,同时严重影响了师范生专业情意、专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因而无法达到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初衷。

一、职前教师培养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与动向

(一)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困境

培养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要责任,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有效地提高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却存在诸多问题。1.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清,形式单一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教育实践环节对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学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教育实践的效果。《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也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许多学校采取顶岗实习或自主实习的形式,在毕业前让学生去某校顶岗实习或回家乡自主实习一学期,完全处于“放羊”状态。一些学校虽进行分段式的教育实践,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但几个阶段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甚明确,内容缺少衔接,没有形成序列,更严重的是实践过程反思环节缺失。凡此种种现象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师范生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实践效果无法保证。2.教育实践课程反思内涵缺失传统的教育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理论高于实践且能够指导实践。然而,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会使理论的指导意义短暂失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冲突。“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是导致教育实践缺乏反思内涵的内在原因。[1]理论的理想性与非理想的实践相碰撞时,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对所学的理论乃至自己的专业意向充满怀疑。此时应是学生进行实践反思的最好契机,也最需要高校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价值取向和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反思环节缺失或反思简单化,导致职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要求无法真正落实,不利于实践性知识形成,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一,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要求落实不到位。教育实践活动是职前教师反思的源泉。师范生在实践行动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从而显性化后,与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及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自己新的实践性知识,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2]这种行动中的反思需要指导教师的积极介入,需要给学生以反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需要提供行之有效的反思工具或支架,但现实中,教育实践反思管理往往过于简单化、肤浅化。很多学校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课程大纲往往都会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反思要求,如“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师生并进行反思”,“听课之后要进行反思”,“实习生课后必须有反思”,等等。但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并没有在专业层面上给师范生提供技术性的建议或框架,以至于实践反思要求流于形式、止于文件。第二,实践反思缺位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实践性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3]同样,实践性知识也是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本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思考,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职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反思可以加快职前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进程。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其后续发展将大受限制。加强教育实践反思,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实践效能,快速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的理论水过来又促进了其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他们就是在这种良性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中,建立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加快着专业化的进程。[4]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动向

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较之其他专业人员,教师所遇到问题的情境性、对象的独特性、题解的复杂性、面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另外,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专业人员”,它是针对人们把教师当作传授一定的知识或训练一定技能的“技术熟练者”而言的。[5]职前教师不仅有“经历”,更应该有“体验”,不仅有“经历”和“体验”,更应该有反思。职前教师对基于已有“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可以理解为对行动的反思。[6]职前教师在“经历”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应该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此次经历我体验到什么,发现了什么,与所学的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我可以与别人分享什么观点,我参与实践的态度与策略是否合适。这样的反思之后才会有“体验”,才会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才会不断取得进步。那么,如何让职前教师在经历与体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反思能力,确保实践成效,为其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实践支持?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也许能为此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针对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不到位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实践过程中的行动反思是取得实践成效的有力保证。“分段”是内容与形式,而“反思”则是精髓与实质。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课程不同的实施阶段,按设定的模块任务及要达成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进行反思、研习活动,其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和反思交互转换,从而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并从中检验自身素质,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呈现一个整体且螺旋上升的趋势。

(一)“分段”: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形”

1.教育实践阶段职前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主要指各种原理类知识,通常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是师范生根据课程学习结果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后者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以及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7]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实践课程,为强化教育实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规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则相应地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教育实践模块(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的实践时间明确设置为18周。而这18周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而是要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也就是要按课程目标将这18周实践落实到不同的学期,不同阶段的实践有不同的实践目标和任务,且各阶段侧重不同,但前后连贯,形成序列。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做法如下。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有两周的教育见习,第六学期则有10周的教育实习,共有五个阶段18周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根据实践进行的时间先后分别将其命名为“实践一”、“实践二”、“实践三”、“实践四”和“实践五”(见表1)。师范生在某个实践阶段参加教育实践并进行行动反思,获得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实践性知识可以用来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并进一步检验,如此往复,其中不仅有实践经历,更有实践体验和反思,师范生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逐步提升其实践性知识,其教育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2.教育实践模块内容“分段”只是形式,如何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任务和目标才是教育实践课程的重点,这是确保实践成效的关键。各阶段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必须与职前教师的培养标准相符,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场资源的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活动”,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能教”、“能管”、“能研”的小学教育优秀人才。因此,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的内容分成如下六个模块。认识学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研究学生,并逐渐形成管理学生的能力。熟悉学习环境。了解校情,观察分析学生基本学习环境(校园、教室和课堂),尝试学习环境布置,对学习环境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紧密关系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获得对学习环境的全面认识。参与教学实践。通过听课、议课、备课、试教等实践,熟悉课堂教学规范,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并进行及时反思,提升从教能力。尝试教育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深入研究,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组织班队活动。观摩班队活动,组织班队活动,逐步明确班队工作的基本理念,熟悉班队工作常规,初步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对自己在班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研究,提升班队工作技能和实施能力。批改设计作业。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课外答疑辅导、布置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熟悉相关工作规范,对学生作业现状及自己的相关工作进行反思。以上每个实践模块任务又分解落实到不同的实践阶段,每个阶段都侧重某两三个模块内容的落实,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全程层进,螺旋上升。

(二)“反思”: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神”

结合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际情形,参照陈向明教授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理论[8],我们认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主体——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问题情境——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训及教育见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令其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行动中反思——师范生必须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帮助下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杜威意义上的“经验”,并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行动具有指导意义;信念——通过行动获得的新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提升为一种信念,通过师范生的后续行动被验证为有意义的、可行的,并能指导其后续行动。其中,“行动中反思”是关键性的要素。1.实践的过程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是一个包括“目标和任务——行动和分析——反思和实施——总结和提升”的螺旋发展的实践行动,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通过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行动进行不断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从而养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的从教能力。“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要求职前教师在各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实践任务,进行实践行动,与各种实践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的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反思结果,反思结果继而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四要素”的呈现方式契合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行动过程,两线共同推进,促成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例如,在“实践一——观察学习环境:教室环境布置”阶段,我们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第一,明确目标:研究作为学习环境的教室环境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促进作用。第二,设置任务:观察某班级的教室环境,画出教室布置示意图,提交反思报告。第三,实施行动:观察某教室的环境布置,进行记录。第四,经验反思:教室环境有什么特点(整洁、安静、舒适、美观),墙面布置是否符合该学段儿童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区、角创设内容是否丰富,是否便于儿童观察、操作,环境布置儿童参与情况,是否使用废旧材料,制作是否简便、易行,你有什么改进建议或措施,等等。第五,总结提升:总结教室环境布置的原则、要求和方法,如果让你来布置,会怎样设计。2.实践的反思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师范生的主体思考,通过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因此,行动中反思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教育实践各阶段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梳理,可以帮助师范生逐渐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要让师范生明白,反思并不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比如,可以围绕某个实践环节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何时何地出于何种目的做(经历)了什么,与预期有何差异,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做得最好的是什么,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来一次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当然,要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积累,需要指导教师的引领,需要一个支持反思过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最后每个人通过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结构、形式和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这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例如,为了让师范生尽快熟悉小学生,了解小学生,把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在“实践二——了解学生”这一环节,安排了一次访谈学生的反思性实践。要求每名师范生访谈三名小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如学习生活、课堂体验、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等)进行访谈,每生用时不少于15分钟,事前拟好访谈提纲,做好访谈记录并整理,最后提交访谈报告。我们给学生提供参考的反思内容及步骤:通过访谈你发现了什么,获得什么体验,你对学生有何新认识,这种收获与学校课堂上学的理论有何关联,你觉得在学校里学习教育理论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实践反思活动,师范生很快就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

三、“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指导能力过硬的指导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等条件的支持。

(一)建设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是师范生接受技能训练、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从根本上讲,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实践“练”出来的,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教育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分段”进行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组织工作压力的增加,所以需要建立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U-G-S)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培养,共同达成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取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小学签订协同培养人才协议,已建立二十多个常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两个特色教育实践基地,保证了“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打造指导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

要使“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指导能力强、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教育实践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需要高校与中小学的良好互动。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立了高校与小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大学教师到基地学校挂职做“访问学者”,参与指导小学的教学、科研活动;聘请小学优秀师资担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还建立了“地方名师资源库”,开设了《地方名师大讲坛》课程,邀请地方小学名师进入高校课堂,担任实践专家,或为学生示范,或围绕当前小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讲座,或与高校教师联合为师范生讲授实践课程,成为高校的兼职教师。

(三)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评价角度全面,可操作性强,还需要有形的成果材料去体现实践的成效。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主要通过《教育见习手册》、《教育实习手册》监测师范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根据手册所展示的教育实践成果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自评、小组评、小学导师评和高校导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四)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要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育实践者,职前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性实践,在反思性行动中学会反思,并管理自己的反思。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们的做法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实践反思方法与步骤,让学生在某阶段的某环节的教育实践后收集资料,记录实践的过程、经验、证据,亮点、疑点、难点,进行思考分析,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加工。还要通过与同伴、教师讨论来梳理自己的思绪,检验自己的想法。让反思由内省转向外显、互动,再继续自省,最后形成反思性报告。(见表2)在“实践五”阶段,我们要求学生至少备课上课八课时,课后反思:备课、上课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通过备课、上课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大学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是否符合,你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满意,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形成了什么观点,这对你今后的专业发展有何意义。这里思考的问题包括表2中的“描述”、“分析”、“评估”、“迁移”等几个步骤。依据行动研究理论,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反思应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变化联系在一起。[10]教育实践中的行动反思是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及反思意识、反思能力提升的康庄大道,安排合理有序的教育实践环节是取得实践成效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蒋璐敏.丰富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反思之内涵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2,(4).

[2]李梁.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4).

[3]高芳.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4]梁延秋.师范生反思能力:内涵、特征与价值——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教师教育论坛,2015,(5).

[5]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

[6]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0.

[7]李莉春,孙海兰.教师实践性知识之生成过程:一项案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3).

[8]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7)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这样一些教学行为导致小学体育教学低效。

一、重主体,轻主导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练得多,教师讲得少、示范得少,表面上看学生练得不亦乐乎,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无目的地练、不知所措地练,这样一堂课学生即使有三十分钟练习,也是徒劳。因此,要提高认识,教师要再次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重形式,轻效果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另一方面,游戏教学的形式化。体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重形式,轻效果”的误区,主要是由于小学体育师资配备不齐和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所决定的,因此加强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配备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三、重达标,轻教学

对于小学体育而言,达标成绩和运动会名次往往是评价其工作好坏的单纯标准。为了追逐这方面的名利,有些学校就把它们当作体育工作的中心,所有体育课都围绕着它们转,有的教师想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可是力不从心,结果教材的内容就被打入“冷宫”,体育教学被异化,摆在了次要的位置。因此,学校领导在观念上要树立全局体育观,重视体育教学,从多元化的角度评价体育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处理好达标与教学(指体育教学和语数教学)的矛盾。

四、重技能,轻科学

教师注重的是纯粹的教学过程和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表现在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等方面的科学性规律指标却较为轻视。这体现在备课时的“应付性”,教学中的“无视性”和课后的“冷漠性”三个方面,有的老师甚至在这方面从未考虑过。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科学性,从主观上重视科学性,使教学中的量化与质变统一协调,达到预计的教学目的就并非难事。

五、重上课,轻反思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8)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99-02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而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就是校本教研。肃宁县第二实验小学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一、建全机构,完善管理

为了增强校本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首先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完善了以校委会为中心,教导处和教研组长为指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组织网络。为保障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教研制度。学期初学校各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学期末写出本学期详实的教研总结。把校本教研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要求教师做到五勤:勤学习、勤思考、勤研究、勤实践、勤动笔。整个过程中,领导成员经常深入教研组指导并参与教研活动,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总结,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向书本学习。学校建成了教师阅览室,每年为教师订阅大量教育理论书籍和教育教学期刊及教育教学录相光盘,为每个办公室订阅《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教育报》,供教师自由阅读。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读书活动。如:好书推荐活动,导读式学习——“同读一本书”活动,读书沙龙活动。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成为了教师们一种好习惯。

2.走出去学习。学校每年都要带领教师外出学习,沧州市内曾多次到青县实小,河间一小,沧县兴济镇小学,沧州市育红小学,新华小学参观学习。辽宁的盘锦,山东的烟台、龙口、德州实验小学,河南濮阳的子路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三河市,都留下了他们学习的足迹。外出学习,使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找到了差距,提高了认识。

3.专家引领。河北教育厅的韩清林厅长,全国JIP实验指导专家闫玉龙教授,市教育局沈局长,都曾来学校指导教科研工作,给教师们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县文教局的局长、教研室的业务主任及各学科教研员多次到我校深入课堂听课,并亲自参与教师教研活动,与教师平等交流,为学校教研指明方向。

三、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坚持开展同伴互助式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把全校教师分成五个大教研组,以教研组教研为主体,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从备、说、讲、评四个环节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1.单元集体备课。为了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个教研组规定时间地点,由教研组长负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个人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同头几位教师分单元集中备课。目的是以强代弱,整体把握教材,找准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基本的教学方法。每课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补充、质疑、争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备出自己的特色。

2.互相听评课。每周每个教研组推出一节公开课,本组教师全员听课并当天及时集体评课,其它教师自由选择听课。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认真备课,争取为教师们提供有研讨价值的课例。听课教师要提前熟悉教材,认真听课并写好听课记录。一分为二的对课例作出点评。互相听评课活动真正实现了互助交流,合作提高。

3.滚动式课例研究。——由“会诊课”到“研讨课”到“精品课”。在集体互相听评课基础上,学校又进行了滚动式课例研究活动,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教案并进行复备,同时写出课后反思,在其他班再试再上,同组再评再上,直到满意为止。

4.开展一帮一,师带徒活动。随着校本教研的开展,学校形成了互助互学的氛围,在学校引领下,一些水平稍差的教师主动请优秀教师帮扶指导。一批骨干教师也主动指导年轻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师带徒、一帮一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同时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1.开好四种课:①研讨课。对听课过程中有研究探讨价值的新课型,全校集中听课,研讨交流,为教师提供新思路、新教法,同时纠正典型问题。②观摩课,对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较成熟的课全校观摩,集中点评,为教师指明课改方向。③自录课,每学期为重点提高的青年教师进行课堂录相,先自己对照反思,然后教研组集体评课指导。④评优课。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创新杯”会课大赛,每位教师拿出自己最得意,最能代表自己教改成果的一节课,学校组成评委会集中评选。对研讨课、观摩课及会课大赛优秀课教师全校表彰。

2.进行四种比赛。每学期举行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优秀课件制作评比,优秀教改论文评比,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师在交流和展示中得到提高。

五、强化反思,完善自我

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反思,反思每个教育教学过程,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①课后反思——课课有小记。②教学过程反思——每周一教学随笔。③学生思想教育反思——每月一德育案例。④读书学习反思——天天写读书笔记。⑤教研反思——每次活动必写心得。⑥教改反思——每学期一教改论文。这些反思,将教师置于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实践者的位置,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持续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9)

[作者简介]胡晓静(1980- ),女,山西平遥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师教育、第二语言习得。(陕西 西安 71012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研究课题“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职前英语教师教育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JK033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84-02

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从事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职前英语教师培训是英语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阶段。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主要由师范类高等院校承担,但是师范类院校在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方面力度不够,部分师范类院校甚至存在“去师范化”倾向,职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脱离实际,由于培养机制的问题毕业生不全是合格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职前教育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英语教师培养机制,保证教师入职前接受必要的专门训练。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外语教育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水平相对较低,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不达标,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职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不健全,因此英语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校虽不是师范类院校,但是这所西北地区唯一的外语类大学,为陕西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英语教师。英语教育学院的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这些学历水平较高、英语学科知识扎实过硬的毕业生将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师资的中坚力量。

一、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时间不够

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的学生都是实施四年制的培养模式,在这四年的时间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学好英语,还要学会如何教英语,学习的任务量很大,如何在不延长培养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这两个目标值得广大职前英语教师教育工作者深思和调研。

(二)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国职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对于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研究方法、教师意识、教师身份、人文素养等教师教育内容,没有明确而详细的描述,以培养通用人才为主要目标。

(三)课程设置不具体

现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英语学科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两张皮现象严重。英语学科课程在内容上片面追求自身系统的逻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它们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性和实用性,缺少与教育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课程类型上也明显存在重学科课、轻实践课,重分数课、轻综合课的倾向。

(四)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脱离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必要的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导致职前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一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实习也无法给职前教师提供充分的机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严重脱节。

二、构建中小学英语师资培养新模式

教师在教育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开始阶段。现行的培养模式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培养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

(一)优化课程设置

我们对职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做了如下调整:职前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英语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和ESP学科课程。将语言类课程进行简化和整合,突出外语师资培养特色,实现以教育为主体的语言学习,将教育学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实现有效融合,开发题材多样的ESP课程。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把中小学英语教学环境知识、英语教师基本专业技能培养融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将抽象化、范畴化的教学法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教师意识。

(二)实施反思性教学实践

反思性实践职前教师教育模式除强调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外,更注重他们专业意识、专业态度和专业发展自主性的培养。职前教师反思性实践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一教学思想贯穿于职前英语教师教育系列课程的全过程,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师反思性实践职前教育的理论准备阶段,反思性教学实践则是课程设置改革的保障措施。

职前英语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教师教育者最直接影响职前教师教学态度与教学方式,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对新教育教学理论的态度很容易被职前教师效仿、认同。职前教师经过长期的“学徒观察”容易对教学产生单纯的理解,只看到教师的外部行为,而忽略了其内部思考。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是持续终身的过程,而不只是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反思性实践是教师终身发展的基本形式,因此,培养专业反思能力应贯穿在整个教师教育阶段。把反思性实践纳入职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程体系,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课堂观摩反思、教学任务设计、教学实践操练、教学反思日记、教学行动研究是具体的实施措施。

1.课堂观摩反思。课堂观摩反思主要采取教师教育者授课、讲座、特级教师教学展示、微格教学实践等形式。职前教师将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课堂教学过程、记录英语教学课堂、填写课堂观察表、分析课堂录音、录像等。课堂观察的结果将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

2.教学任务设计。职前教师进行专业教学技能的系统学习,主要包括理解运用教材、课堂活动和任务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等。职前教师在教师教育者的指导下分析中小学英语教材,以中小学英语教材为蓝本,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备教学用具,构思整个教学过程。

3.教学实践操练。微格模拟教学和职前教育实习将尽可能多地给职前教师提供实践操练机会。职前英语教师在微格课堂演示自己的教学过程,把大脑中建立起的英语教学过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形式,练习各种教学技能,亲身体验和监控各种教学行为和策略。职前英语教师还将在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他们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检测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职前教师真正成为反思实践者。

4.教学反思日志。撰写教学日志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种有效形式。一位执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高级英语教师这样说道:如果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能经常抽出时间反思记录自己每天的课堂教学,那么花在这段时间上的心思所产生的效益绝对不低于课堂内常规教学所产生的效益。教学日志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把教学日志引入,旨在促进职前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

5.教学行动研究。对职前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是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行动研究将引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随时随地进行研究,教师不仅仅承担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的角色,更承担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参与课堂研究,可就教学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研究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利用课堂观察、建立学习者档案、撰写教学反思日志、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随时随地管理和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的不竭动力。教育实习过程中,职前教师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入手,运用问卷、访谈、课堂观摩等方式初步调查和分析自己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最终确定教学行动研究具体方案。返校后收集、整理、校对并输入电脑,汇集成职前教师行动研究语料库,这些资料将成为指导下一批职前教师的教学资料。

三、保障措施

(一)编写新的教材、教学资料,真正实现语言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兼容并顾,有效融合”

目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学资料跟国内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几乎一样,在此基础上,再加几门教育学的课程,语言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两张皮”现象严重,设计开发新的教材、教学资料势在必行。在语言课程教材中融入教育学知识,苏联、欧美等著名教育家有关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等英语文章都可以做教材素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做了一些删节和调整,这样新教材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凸显中小学英语教师人才培养这一最终目标。同样,教育学科课程可部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鼓励教师全英文授课,把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的理念贯彻整个教育学课程的讲授过程。

(二)建立职前教师“成长档案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模式

培养模式的革新带来了评价模式的变更,过去以课程分数、实习分数为主导的单一评价模式有很多的弊端,形成性评价应成为职前教师成长的主要评价模式。教师教育者给职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职前教师的试卷、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日记、微格教学资料及光盘、实结,甚至教学研究报告都保存起来,“成长档案袋”记录着职前教师的成长历程,是实现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学生实习成绩的鉴定上,也要改变过去单纯以分数评定实习效果的做法,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实结和实习研究报告。

(三)师资力量的重新布局规划

为了确保新模式的正常实施,需要引进一批教育学、教育管理学高层次人才,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在整个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等方面充当顾问角色。他们定期开展师资建设、师资培养的讲座和举办教学研讨会,提高教师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培养意识。对于目前在岗的英语教育专业老师,之前几乎都是英美文学专业、翻译专业及语言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些老师的职前教师培养能力亟待提高。有一位教龄长达25年的老教师感慨:“我都教书教了25年了,才发现自己不会教书,我的老师当时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学生,教书主要是根据经验和主观想象。”由于教师教育者专业能力的欠缺,有不少人不能很好地胜任中小学外语师资培养的重任,因此,要给这些老师提供国内外相关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水平。

(四)设计开发实践课程,力求课堂理论课程实践化;加强与实习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

新的课程模式要给职前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帮助职前教师课程学习过的理论课程实践化。模拟授课大赛、说课、集体备课、撰写研究报告等是不错的活动。职前教师培养院校要加强与实习基地的交流和合作,实习基地实习是职前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难得的实践机会,也是职前教师教学理论难得的实践化机会,一位职前教师在完成了一个月的实习后,在实习日记中这样写道:“过去观摩了很多老师、学生的教学课堂,自己也有微格教学体验,但走上真正的讲台,看到讲台下密密麻麻的同学,还是非常紧张。为了不辜负学生那如饥似渴的眼睛,我和伙伴们努力备好每堂课,在上课之前先试讲,认真改好每一本作业,这次实习我才明白了原来老师这个活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培养院校的老师和实习基地的老师要通力合作,加强交流,实现职前教师培养的“双导师制”。

四、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职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新模式,这一模式立足于国内英语教师师资培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优化了职前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英语学科和教育学科的有效融合,强调职前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帮助职前教师建构个人教学理论;另外,反思性实践纳入职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体系,更注重培养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探讨英语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红霞.对职前英语教师教学反思日志的分析与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2010(3).

[2]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 (3).

[3]韩刚,李庆.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改革:“3DR”课程方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韩刚,王蓉.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目标[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5]王芳,马云鹏.“教师学习”研究的发展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4).

[6]王蓉,韩刚.英语师范生的专业成长:“3DR”课程实验总结[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16

1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课堂常规问题,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小学生大多是6~12岁的未成年人,其思想还未独立,自我约束力也较弱,故很难约束自己认真上完一节体育课,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抓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2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分析

体育课堂常规主要包含: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及出勤、准备活动等内容[1]。这些内容既是维持正常体育课程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2.1 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的意义

在体育课程开始后,集合整队是最早的课堂常规。对小学生来说,集合整队能够将玩耍中的孩子聚集起来,且有利于号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师生问好则有利于学生礼貌、礼节的培养。

2.2 清点人数及出勤情况的意义

该环节是体育教师管理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点名方式,教师能够较快认识学生,并让学生受到关注。在师生较熟悉之后,则采取清点人数的方法取代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则能有效预防小学生由于擅自离开课堂而发生意外。比如,某位教师在课开始时先对人数进行了清点,在课中又集合对人数进行了一次清点,下课时再清点了一次,如果学生人数变少,就及时找出是谁缺席、为何缺席等,有效降低了学生由于缺席而发生意外的可能。

2.3 安排见习生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许多较调皮的学生装病而不出勤,若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便能大大减少该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安排见习生做相应的事,有效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必不可少。

2.4 宣布课堂内容及要求的意义

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及任务,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并做好心理与思想上的准备。比如,在上《立正、稍息》该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了集合整队、清点人数等课堂常规后,则应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任务是明白什么是立正、稍息,并能做好这两个动作。除此之外,教学还要利用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准备活动的意义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要有充足的准备。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的是,体育教学的实现需要活动全身大部分肌肉,属于一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身体肌肉的粘滞性,使人体温度升高,然后促进人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接受运动技能。同时,在接受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顺利完成难度与强度均较大的练习。除此之外,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能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创新课堂常规的形式,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即可。比如,有位教师曾经这样进行准备活动:在冬季上体育课时,学生大多怕冷而不愿意出去,教师便喊出一句话“老师今天设置了几个藏宝点,谁能找到就属于谁。”老师话刚说完,学生便活跃地开始寻宝旅程。待学生跑得满身大汗时,教师才宣布本节课的内容是“耐久跑技术”。由此可见,合适的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6 安全教育、检查的意义

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检查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弱,故教师应通过安全教育反复强调安全的要求,学生经常听则容易记住,进而大大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比如,教师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强调“上课期间,不能跑去楼顶玩”“不能和同学打架”等,学生在听多了之后便能在脑中有较深的印象,不仅能自己做到,还能有效监督身边同学的行为,对于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关于小学体育常规的若干思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开展体育课堂常规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是小学体育教师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以下是对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若干思考:

3.1 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师应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时尽量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比如,小学生喜欢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死板的内容转化为游戏,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3.2 广开言路,加强创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广开言路,加强创新。比如,积极收集可行性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常规,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向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学习,倾听他们的建议,并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有效课堂常规的同时,还应加强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课程要求。

3.3 实行“教学三维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及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2]。课前、课中及课后反思,称为“三维反思”。课前反思怎样根据新教材特点及小学生特点进行课堂常规;课中反思如何将着眼点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课堂常规有利于学生发展与否;课后反思要不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已落实。

4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实施,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且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体质锻炼,是小学生接受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实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时,教育者可根据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形式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篇(11)

一、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首先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本。而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献身教育事业的源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是什么推动了学生追求学尚的美感?是教师精神和道德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能使学生为之倾倒和激动。”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首先应教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他本身必须是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而小学语文教师的魅力主要是从其人格特征表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学生人格的“模板”。学生乐于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他们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模范遵守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行为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更应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小学语文教学,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献身教育,团结协作,严治学,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宣传社会的积极主流思想,用向善的心态看待社会,教育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建设社会,亲近社会,有利社会,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在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教育的政治方向是首要的。伟大的导师列宁说:“在任何学校,最重要的课程是学习的思想政治方向。它主要是由什么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都不能改变由教师所决定的课程方向。”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马列主义、哲学、进化论等方面的知识,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抑、执着的追求、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政治鉴别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能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理状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着力加强学生民族语言文化基本功的培养,主学生充分领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教育点,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采取个别、集体等不同形式,灵活运用心理、思想、品德、审美、劳动等各种教育方法,协调有关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以保证取得预期的最佳教育效果。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渠道,努力营造良好空间,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教师更应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并能深刻体验到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从而推动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并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三、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必须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会反思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升自己,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科学研究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越精深,讲课时越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传播知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教研意识,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一种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吸收、成长的过程。只有学习,才能增强的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观。学习能使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教学与研讨活动之中,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前反思是预设,预先设想教学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具有前瞻性;课中反思是对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调控,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学设计仅仅是设计,而教学实施应根据课堂现状作、做最佳化的调整,具有现实性;课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研水平。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