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群众体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2 21:47:31

群众体育论文

群众体育论文篇(1)

1、培养信念。人的成长与进步,需要有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作引导;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需要由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群体共同打造。每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升起,运动员在流泪,中国人在高呼。泪,因激动而流;呼,因激情而呼。体育往往是在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这是体育工作的内在优势。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群众体育活动,对于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锻造灵魂。有了远大的理想,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锻造高尚的情操,这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核心和灵魂。和谐社会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它是以人的由衷的、自觉的行为为根本要求的,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是一种物质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体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所具有的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

3、提供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的持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为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体育工作抓得好,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强,工作局面就容易打开,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总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有效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动员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4、服务大众。同志曾深刻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他进一步论述,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最后离不开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离不开人的体质。这些深刻的认识提示我们,体育工作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关注“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功能和作用;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牢记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殷切嘱托,明确体育工作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体育战线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为大众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体育硬件和软件,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服务质量。

二、与时俱进,正确认识新时期群众体育的特点

关心人民身心健康,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是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党的三代领导人发展体育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同志要求“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同志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构建和谐社会,提倡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多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当前,群众体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口,并呈现几方面的特点。

1、观念的大碰撞。体制的转换必然带来观念的转变。要做好新时期的群众体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做好“和谐”文章。一是要破除狭隘的体育发展观。要破除体育工作难有作为的思想,破除就体育抓体育的套路,跳出体育抓体育,把体育工作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去把握。二是要破除政府包办的体育发展观。要积极面向市场发展体育,依靠社会办好体育,依托协会激活体育,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三是要破除小而全的体育发展观。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做到有进有退、进退有序、循序渐进。对经营性群众体育活动,凡是能够交给民间去办的一律交给民间去办,凡是能够推向市场的一律推向市场运作。四是要破除等、靠、要的体育发展观。要面向市场,依托市场,依靠市场,借助市场力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2、主体的大转型。目前,在体育领域有两个方面的动向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国外的名牌体育俱乐部、重大体育赛事纷纷进军我国,在沿海很多地方已经着陆,正在向内陆城市拓展。今年国际高尔夫球大师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一级方程式赛车和世界摩托车锦标赛在中国举行,这证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存在巨大商机,人们对体育比赛越来越感兴趣。二是体育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开放进程明显加快,民营资本大量进入体育领域。不仅是体育产业经营主体的民营化、社会化趋向十分明显,包括体育项目承办主体、体育活动组织主体的民营化、社会化趋向也十分明显。对此,我们要认真思考依靠谁来发展群众体育,怎样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问题。

3、功能的大拓展。体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反映在体育的功能上,一方面体现为体育对经济的反作用;另一方面,体育,尤其是体育产业,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基础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健康生活的渴求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体育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空间。同时,市场经济是开放型 经济,需要“中介”资源的牵引拉动,尤其是需要体育的包装,通过重大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举办,金牌运动员的代言,以提高知名度。

4、载体的大推动。群众体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有活动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影响力,有影响力才有生命力。在很长的一个时期,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群众体育活动一直在“打打闹闹、蹦蹦跳跳”的小圈子里打转转,从而严重地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我们要按照大办体育、办大体育的思路,注重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时,载体的推动,不仅表现在体育的本身,而且推动了社会其他层面的建设与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

三、拓展思路,把握群众体育发展的着力点

在当前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转变过程,即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从相对封闭状态靠行业垄断向对外开放凭实力参与竞争转变;从单纯的事业发展向事业、产业发展并重转变。新的变化要求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启动新的措施,开创新的局面。

1、突出主体。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体育工作的重点。群众体育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将全民健身活动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切切实实为市民办好事、办实事。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二是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三是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提倡科学健身,完善成年人体质测试;四是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全民健身的权利和义务,以《体育法》为龙头,完善配套法规,促使全民健身依法管理、规范管理。

群众体育论文篇(2)

关键词 高校羽毛球运动 学校体育文化 群众体育文化 价值

一、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现状

羽毛球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因其娱乐性强、观赏性高、健身性好、老少咸宜,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安全性高、运动负荷容易调节、运动寿命长、人员容易组合、场地器材要求不苛刻、方便开展及社会对其认知、认同程度高等特点和优势,被广大大学生所喜爱,在大学中广泛普及,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中教学、课外锻炼和训练竞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羽毛球入门容易,轻巧、易上手,“具有简便、观赏、娱乐、强身等特点[1]”,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学生对该项目喜爱的程度被列第三位[2]”,“在我国东部、南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几乎成为第一运动项目,逐步成为高校主流体育教学课程之一,选修羽毛球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高校已成立了羽毛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拥有自己的校羽毛球代表队[3]”。“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羽毛球活动的人数总占比87.7%[4]”,“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羽毛球选项课,并且是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羽毛球课已经成为众多学生首选的项目[5]”。

二、体育文化阐释

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袁大任先生对体育文化作了这样的定义:“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6]”。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杨文轩先生认为,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和创造的物质产品、所习得的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人们的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思想道德、体育制度、体育文化产业、体育物质产品等等。体育文化的范畴包括:体育的器物文化、体育竞赛文化、体育休闲文化、健身文化、体育伦理道德文化、体育文学艺术与影视文化、体育收藏文化、体育建筑文化、体育组织与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文化形式[7]。

作者认为,体育和体育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是体育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体育植根于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以体育的存在为前提,推动体育运动向健康、文明、先进方向发展。体育文化其实就是体育运动本身和与其相关的领域里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包括物质层面、制度、方法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我国体育文化的范畴以竞技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和名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

三、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价值分析

(一)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指出,大学体育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进行全面教育,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核心是建立体育意识,只有具有良好体育意识,才能自觉、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是建立良好体育意识的前提,是自觉、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开展的非常广泛,普通群众参与度很高,社会对其认知、认同程度也很高,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也易于引导大学生选择参与羽毛球运动。

一旦大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往往就会被羽毛球运动固有的特点和优势所吸引,很容易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或产生强烈的成功喜悦感。反过来,这种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和成功喜悦感又极大的刺激了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再次投入到羽毛球运动中,在反复不间断的实践中深化对羽毛球运动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高羽毛球运动水平,进而上升到一种心理倾向和心理需要,形成爱好,使参与羽毛球运动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积极行为,养成习惯,乃至终身。

(二)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开展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指出,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羽毛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项目,没有身体接触,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所以有较高的安全性。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性运动项目,老少咸宜,可以全面增强人的体质。

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上肢准确的击球动作要靠准确的判断和下肢脚步的快速移动到位才可以顺利完成的,这就必须有精准的判断力、速度素质、力量寨质、灵敏素质。多拍的回合和调动,前后场的移动又都需要较好的耐力素质,经常从事此项移动就可以增强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提高上下肢和躯干的活动能力,有效的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突显健身价值[8]。

羽毛球训练能减少学生体重,加强脂肪有氧代谢,降低体脂率,降低身体质量指数(BMI),对改善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具有良好作用。能使上肢肌纤维变粗,增强上肢肌肉的力量;羽毛球训练可增强学生心肺功能,改善耐力素质、快速反应能力和下肢爆发力,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9]。

羽毛球运动非常易于和大学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羽毛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相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成全程化教育。体育社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能够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体育社团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也有助于大学生坚持锻炼[10]。

学生课内学习羽毛球运动的技术和理论,课外相互交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过老师的指导、课内的学习、课外的相互交流、学习后,再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反复学习、实践、交流,全面增强人的体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规定,学校是组织实施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要主体。

大学生是参与全民健身的重要群体,高校体育对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既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其社会化进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羽毛球运动需要与同伴或与对手合作才能进行,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成为了以健康为主题的新潮体育,成为了公关和社交的重要方式[11]。羽毛球作为集运动和娱乐为一身的运动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其固定的社会价值[12]。

《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同时规定,“全国性社会团体等,可以根据需要举办相应的全国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单项体育协会应当将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这就要求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可以根据需要举办相应的全国性大学生羽毛球比赛活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应当将普及推广羽毛球运动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二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超级赛;受教育部委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负责组建中国大学生羽毛球代表队,成功参加了十二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并且都取得了好成绩。这说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很好的贯彻了《全民健身条例》,很好的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同时也说明羽毛球运动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非常好的载体,高校羽毛球运动很好的担当起了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责任。

(四)有利于我国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发展

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了羽毛球运动功能和价值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羽毛球运动的体育文化价值的体现。林丹多次说过,羽毛球运动最大的危机是只有专业化和精英化,没有实现职业化和大众化[13]。

羽毛球运动是我国开展的非常好的体育项目之一,其社会化、商业化程度在我国也相对较高,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也已经进行了3个赛季。本赛季,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在职业化推动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和进行了改制,人们看到了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向职业化方向的努力,有了这些积极变化,以“培养新人、锻炼队伍”为目的的羽超,仍然有望成长壮大[14]。

(五)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

《奥林匹克》第二条基本原则规定,“体育与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均衡发展”。萨马兰奇也曾经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体育文化。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主旨的概括是:友谊,卓越,进步。

羽毛球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高校羽毛球文化。高校羽毛球文化也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要羽毛球运动与文化、教育均衡发展,要为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要体现友谊,倡导卓越,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与文化要均衡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羽毛球选项课、选修课是高校羽毛球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羽毛球理论知识,羽毛球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羽毛球文化的宣传。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开展羽毛球文化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和师资,采用适合本校的方式开展课外羽毛球锻炼。校内羽毛球竞赛不但推动学校羽毛球活动广泛开展,而且促进学生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提高,还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的目的。校际羽毛球竞赛活动既能促进校运动队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能找出问题、不足和差距,促使学校羽毛球工作更上新台阶。

(六)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体育公平竞争的理念――让规则来规范竞赛的一切,给社会的有序竞争树立了榜样。

体育竞赛是在严格的统一的规则下公开进行的,人人都可以自愿参加,其结果得到每个参加者和全社会的认可。

体育是传递公平竞争的载体、手段和桥梁,使人们从本能欲望的竞争升华到社会性的竞争,为现代人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提供了有效的培养途径[15]。体育是传递公平、公正、公开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促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汇聚到一个共同的体育理想、共同的体育价值观、艺术价值观之下,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和协调,甚至使一些越轨行为得到抑制[16]。”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团结的一个重要纽带。当社会成员具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无法替代。体育已经成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它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越来越少,社交范围越来越窄。羽毛球运动倡导公平竞争理念,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羽毛球运动能够促进人们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调和人际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羽毛球运动凝聚团队协作精华,培养人的团队协作精神,调动、激励、鼓舞人的敬业与进取精神;羽毛球运动直接改善人的交际能力,成为了以健康为主题的新潮体育,成为了公关和社交的重要方式,让人们认识、结交了许多的朋友,有利于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的形成。羽毛球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价值是:能够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能够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能够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我国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军,张红云.北京市高职院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2] 曾五一,顾俊杰等.南京市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

[3] 张守平.新疆普通高校开展羽毛球运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4] 安丽娜.山西省高校羽毛球选修课现状调查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5] 曾忠文,徐小荷.南宁市高职院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1(10).

[6] 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7] 杨文轩,冯霞.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8] 陈学钰.羽毛球运动对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价值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2.31(15).

[9] 李彦龙,常凤.羽毛球运动对体育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

[10] 潘秀刚,陈善平等.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

[11] 石金亮,任莉英.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探讨[J].大家.2010(3).

[12] 韩伟.羽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健身价值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16).

[13] http:///20121225/n361452531.shtml.华商报.林丹侃出奥运战略危机[EB/OL].2012.12.25.

群众体育论文篇(3)

群众体育的管理

是指群众体育的管理者遵循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最佳的方法和手段,对群众体育工作进行组织、宣传、计划、检查、评定的工作过程。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是针对有组织的群众体育而言的。它是管理者对未来的群众体育工作进行的安排和部署。在制定群众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确定未来群众体育的目标,也要具体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因此,在群众体育管理活动中,计划既是对未来群众体育发展目标的展望,又是通往群众体育发展目标的桥梁。

身体锻炼的原则

是人们长期身体锻炼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身体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身体锻炼参加者在锻炼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身体锻炼原则应贯穿到身体锻炼的全过程,指导身体锻炼过程的各个方面。

自觉积极性原则

是指身体锻炼参加者在充分理解身体锻炼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进行身体锻炼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是指在身体锻炼中,要根据锻炼者自身的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既能使身体产生一定的疲劳,又能承受,并能与休息合理地交替。

持续不间断原则

是指锻炼者按预定的锻炼计划,持之以恒,不间断地从事身体锻炼。

针对性原则

是指在身体锻炼过程中,根据锻炼者的个人特点以及季节、地域等客观条件,合理地确定锻炼内容、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运动负荷,使之符合实际需要。

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

是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锻炼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锻炼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身体锻炼,提高锻炼者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在身体锻炼中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心理训练手段,还可改善注意强度,克服情绪紧张等心理障碍,提高具体的心理素质。

健身运动

指为强身健体而从事的身体锻炼。通过锻炼,增强锻炼者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健身运动可根据个人特点和爱好选用锻炼内容,既可采用竞技运动项目,也可采用日常生活中有锻炼价值的动作。

健美运动

指在健身的基础上,为增加身体美感而进行的锻炼。通过练习形成良好的体形和姿态。

医疗体育

又称康复体育,指病患者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医疗体育的内容,即根据疾病性质相应采取的手段。一般采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为提高康复效果、缩短疗程而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按运动处方进行定量锻炼。

矫正体育

指某些人为了弥补身体缺陷或克服功能而进行的身体锻炼。练习内容,应针对身体的特殊性专门安排,如轻度驼背可做脊柱弯曲矫正操,近视眼可通过眼保健操适当恢复视力或控制近视加深。

娱乐体育

指为了丰富生活、调节精神、欢度闲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娱乐体育以消遣、娱乐为目的,内容选择以个人爱好为前提,如游戏、球类活动、郊游、钓鱼、打猎、登高等。

防卫体育

指为提高防身和应变能力而进行的身体锻炼。这种锻炼既可强身,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如摔跤、拳术、擒拿、攀登、爬越以及各种灵敏性、自我保护性的专门练习。

重复锻炼法

群众体育论文篇(4)

 

群众文化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文化行为,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群众文化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功能。群众文化集娱乐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获得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目的。理想、道德教育是比较严肃的主题,单纯地运用政治宣传教育的方法来进行,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进行政治宣传教育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就能够极大的增加宣传的吸引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使人们在得到高尚趣味的精神享受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正是因为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它同时符合群众文化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的功能。

群众文化的对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较之专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显著优势就在于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无论是其服务的对象,还是其活动本身的直接参与者,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修养、不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民族的人,都是群众文化的服务对象,都可以成为群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因此,群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突破了对象制约性、区域制约性和时间制约性的全“开放”宣传阵地。利用群众文化来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其实际的教育效果就可以提高到一个更加有效的程度。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希望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文化显示出特殊的功能。比如:举办知识竞赛、演讲会、故事会、书法、美术、摄影、集邮、集体音乐舞会、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以及各种球类、棋类竞赛等多种多样活动,用美的旋律塑造各自的形象。把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到更高阶段。使这些有益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提高群众文化事业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群众体魄,努力用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去占领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活动阵地,用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引导他们追求科学知识,发展他的智慧这才能对国家综合治理,安定团结,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透过群众文化来提示人类灵魂和民族精神的本质,其艺术感染力、社会感召力、精神影响力是巨大无穷的。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多元化,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几部电影,几部小说,几部歌曲,精彩纷呈的艺术空间,色彩斑斓的文化样式,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特别是现代科技、电、光、声波的冲击,文化市场的空前活跃等等,都给我们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无论是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还是群众文化艺术研究与辅导,都离不开创新二字。一个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特别需要当代先进思想的灌注,没有当代的先进思想,民族精神就得不到发展。

群众文化将是21世纪中国最有前途最大亮点的文化艺术之一。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资源十分深厚,群众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积累了世人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程,是文化工作的重心所在,也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群众文化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内函和形式,在理想、道德的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需要。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对于培养人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中,“参与”是第一性的,而接受主体的求新意识,又是刺激其文化参与心理的动因,这就引出了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内容的创新,就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人;形式的创新,则是要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用以传播先进文化的群众文化设施的“二次创业”已势在必行,并应将其纳入城市、集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努力使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成为所在地区的“示范工程”“标志工程”。

群众文化运行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合拍。但是,因为群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主体属性,又规定了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把有利于建设先进群众文化列为检测其运行机制的最高标准,而不是简单的借鉴、引进、沿用市场经济运行法则。群众文化理论创新,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用以探索建设先进群众文化的真谛;二要在群众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情况,汲取新经验,提出新思想;三要形成群众文化理论家和群众文化实践家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新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也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并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群众文化事业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群众文化的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

群众体育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5)08 - 0078- 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2015.08-036

[本刊网址]http://

中国的政体建设和发展有两条基本路线: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理论路线,建设共产主义国家;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两条路线的维系和运作,都离不开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创设。自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个新政策,以践行群众路线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遏制、反腐倡廉为实际行动,力求在肃整党内纪律的基础上加强政民联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然而,政体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非单一的,在强化党内建设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政民一体,推动中国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群众教育平台的创建既是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配套环节,又是落实十精神、践行群众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特点

(一)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基本内涵

群众思想教育是建立在践行群众路线基础上的,而践行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理论的奠基,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准绳。可以说,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群众即成为了共产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将党建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以来内建和对外的主要指导思想。群众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指向,其中,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建国前的群众思想教育是为了赢得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赶走侵略者,军阀统治,建立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群众思想教育是为了实现万众一心,一是要让人民群众认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宗旨和理念,二是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恢复家园面貌;改革开放时期的群众思想教育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客观认识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中共为群众谋福利的决心;而当前的群众思想教育,则是为了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因此,群众思想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是顺应时展趋势,实现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

(二)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

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坚定和理论上的清醒,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理论中的唯物辩证主义。但实践证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借鉴唯物辩证主义的基础上开创了新局面,其中,无论是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是的“三个代表”观,都将群众作为党建的根基。在当前,唯物辩证主义由“两个辩证”表现出来,其中,一是政党“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辩证关系,这表明依靠群众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二是贯彻落实思想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辩证关系,各级领导干部来自广大群众群体,也必将要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岗位”、“职位”和“职能”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从大的方向来看,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而从细节来看,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都是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石。

(三)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基本特点

在当代中国,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既然是思想教育,就包含了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两大群体,其中,施教主体的岗位、职能、规划、教育方法等都对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构建制造了障碍。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各地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群众思想教育的最大特点。

二是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理念是源于我国各民族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素养,中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能力不一,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多元媒体的普及也为城乡居民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带来了影响,相对来说,乡镇群众的政治观念较为落后,而城市群众的道德观和政治观较为均衡。因此,实施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当前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立的主要途径。

三是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多元化。受区域差异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人与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所不同,因此,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也应当满足区域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差异要求,呈现多元化特点。

二、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当前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问题梳理

自十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各级行政部门的努力之下,全国各地的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不足,而当前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采用一视同仁的教育方式,对受教主体的内在差异重视不足。从现状来看,我国的群众思想教育很难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许多行政、党政机关仅以贯彻落实上级号召为组织实施群众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了解地方群众的实际情况,不听取群众的心声,采用相同的方法,怀着相同的目的,如此,则导致了群众思想教育的形式化、官僚化。

第二,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形式单一。调研证实,目前很多党政机关的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只有电视、手机、报刊媒体和群众大会等基本形式,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资源极度缺失,严重削弱了群众教育平台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教育手段缺乏实效性。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群众思想教育还停留在陈旧、老套的工作模型上,首先是生搬硬套上级部门的政策文件;其次采用说教的方式,缺乏创新。如此,则导致了地方群众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低,群众思想教育形式化现象严重。

(二)当前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问题的主要成因

有果必有因,导致各地方群众思想教育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先是领导者的重视不足,很多政府领导者以种种客观原因来解释群众思想教育的效率低下,这种推诿责任的做法造成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也为群众思想教育制造了障碍。其次,教育资金和人才的短缺也是导致群众思想教育受阻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青海等地群众思想教育迫切而又困难重重。

三、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创新思路

(一)多策并举,为群众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提供保障

要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有效性,让教育平台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要首先解决阻碍平台建设的一些问题。其中,对于各级领导者的重视问题,应当树立起“欲教人,先正己”理念,由上级领导部门监督管理,必要时对下级部门领导者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考察各基层领导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措施,建立起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优秀领导班子,解决一切难题,建立起完善的群众思想教育体系。其次,对于一些经济困难地区因资金和人才短缺所造成的群众思教平台问题,政府部门应一方面节约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开辟多个途径积极筹集教育资金,如加强与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政企互动合作,共同推动本地的群众思想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要大力培养基层干部,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方面解决人才短缺的难题,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也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这又有利于增强群众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有效性。

(二)凡人善举、打造正能量传播平台

凡人善举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其背后是优秀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凡人善举是一种正能量,党政机关应利用凡人善举,打造正能量传播平台,以更好的实施群众思想教育,提升群众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施教主体可围绕三个途径来打造凡人善举正能量传播平台。其一是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建立地方“凡人善举”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一个免费、开放的凡人善举阅览媒介,让凡人善举通过互联网来传播,将其打造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地域文化。其二是在区域内设立“凡人善举”公共宣传栏,将社会上的凡人善举正能量通过宣传栏展示出来,让区域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思想教育信息,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是在村、乡、镇等基层设点,采用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委派制,在基层设立凡人善举宣传窗口。一方面,通过基层窗口的设立,来挖掘基层优秀的教育人才,培养群众思想教育的基层力量;另一方面,也可发掘基层的“凡人善举”案例,如尊老爱幼、为群众利益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个人或集体,等等,如此,则有利于通过身边的“凡人善举”来感化群众,提升基层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从而构建起完善的群众思想教育平台。

(三)多元互动、打造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梦宣传平台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是群众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表面来看三者虽然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目标指向,但内在是一脉相承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因此,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是构建群众教育平台的一部分,带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理性认识,党政机关在组织和实施群众思想教育时应以宣传为主要手段,以加深人民群众对三者的认识为目标,采用多元互动手段,来创设三者的宣传平台。

其中,一是要寓教于乐,针对区域内的地域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和政治、,以传统节日、民俗等文化项目为载体,将群众思想教育与多姿多彩的文娱节目相融合,在继承区域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继承与创新结合,使地方传统文化活动既不失民族特色,又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适应群众思想教育的要求。二是要创新教育方法,群众思想教育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地总结与升华,因此,在搭建群众思想教育平台时应紧密联系群众,探索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了解群众的心声,让创新教育方法能够发挥教育功能。三是要将群众思想教育与当地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全面渗透道德和政治教育,将群众思想教育从学生抓起,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

(四)集思广益、打造政民互动平台

群众思想教育中的受教客体来自广大基层,而教育与受教是双向的,因此,在组织和实施群众思想教育时必须要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为群众搭建一个表达建议和意见的平台。首先,党政机关需要向人民群众公开电子邮箱、信箱、网络主页、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多个渠道汇集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并设立专职岗位来接收这些信息,以备及时反馈和处理。进而,电视、手机、报刊、杂志等媒体是打造政民平台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可定期向社会征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或中国梦的稿件,定期在电视、报刊或杂志上刊登出来,如此,则能够有效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更乐于向政府部门倾诉情感,表达建议和意见,从而为实施有效的群众思想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结语:总之,群众思想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展共产主义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只有全面加强群众思想教育,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继而,也才能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群众体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41-02

群众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本体特征。研究总结群众文化的本体特征,对搞好群众文化工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为此,本文对此发表几点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为了系统地研究与解读群众文化的本体特征,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四个层面,分层次地进行研究。

一、意义重大性

群众文化的第一个本体特征,是意义重大性。

群众文化不仅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一切专业文化或精英文化,都来自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母体与源泉。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宣传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部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年代里,精神文明就人们的思想、精神范围而言,标志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程度。具体体现在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的高尚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自然也将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努力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一是努力培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观念。而这两方面恰恰离不开群众文化。”[1]因此可以说,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没有群众文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由此可知,群众文化意义的重大性,是群众文化的本体特征之一。

二、主体广泛性

群众文化的第二个本体特征,是主体广泛性。

群众文化的主体,即群众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广泛性的明显特征。

从年龄上看,从学龄前儿童到中小学生、大学生,再到广大青壮年、老年,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

从职业上看,从工人、农民、商人、军人、医务工作者、教师,到学生、教授、科技工作者,不分职业与职务,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

从民族上看,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各少数民族,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

从性别上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

由此可知,群众文化主体的广泛性,也是群众文化的本体特征之一。

三、内容丰富性

群众文化的第三个本体特征,是内容丰富性。

群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与文化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密切相关。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2]

单从“文化”的狭义内涵来认定,群众文化的内容就已经十分丰富了,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教育

群众文化中的文化教育,包括成人自考辅导、电大、夜大各种培训中心等等。

(二)科学咨询

群众文化中的科学咨询也十分抢眼,例如农技咨询、农贸咨询等等。

(三)文学活动

群众文化中的文学,包括各种文学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活动)的阅读与业余创作。

(四)艺术活动

群众文化中的艺术活动,包括各种艺术形式(二人转、相声、小品、戏曲、戏剧、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书法、摄影、绘画、工艺美术中的剪纸、泥塑,冰灯制作、刺绣等)的艺术活动。

(五)卫生

群众文化中的卫生,包括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等内容。

(六)体育活动

群众文化中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球类(篮球、乒乓球、台球等)、体操、健身操、太极拳等活动。

(七)思想教育

群众文化中的思想教育,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活动。

(八)道德教育

群众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其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

由此可知,群众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更是群众文化的本体特征之一。

四、形式多样性

群众文化的第四个本体特征,是形式多样性。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完美结合,才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样,群众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也是同步一体、互相匹配的,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形式的多样性;而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并促进了内容的丰富性。

具体分析,群众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个体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首先是个体活动。例如个人读书、看电视、看报纸或杂志、上网等等。

(二)集体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同时是集体活动。例如扭秧歌、跳迪斯科、合唱、音乐会、排演小品或戏剧、表演二人转或相声、业余文学创作小说(诗歌小组、小说小组、散文小组)、业余艺术创作小组(摄影小组、绘画小组、书法小组等)、科技讲座、科技咨询、比赛(扑克比赛、麻将比赛、棋类比赛等)、球类比赛(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台球赛等)、集体操、健美操、健身操、太极拳、太极剑等等。

(三)行业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还有行业文化活动。例如企业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军营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商业文化活动、旅游文化活动、餐饮文化活动、茶文化活动、酒文化活动、婚庆文化活动、殡仪文化活动等等。

(四)空间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又可按活动空间(地点、场合)的不同,分为社区文化活动、田间文化活动、楼道文化活动、家庭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等。

(五)时间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按活动时期的不同,分为晨练文化活动、晚练文化活动、节日文化活动、假日文化活动等。

(六)年龄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按参与主体年龄的不同,分为少年文化活动、青年文化活动、老年文化活动等。

由此可知,群众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同样是群众文化的本体特征之一。

群众体育论文篇(7)

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宽广的实践价值。

一、主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在动力

实践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实践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之所以具有实践价值,是因为理论创建主体需要大众化的理论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特点,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这两大价值的生成。这种价值生成来源于理论创建者和人民群众这两大实践主体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表面上看其实践对象是理论的大众化,但作为主体的理论创建者,正是在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中具有了直接经验,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基础,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并使之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逐步深化、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当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因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提高人们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正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实践价值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是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从实践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殚精竭虑、有目标分层次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基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自主认同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看,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既是其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能否获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应当考虑人民群众这一接受主体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两大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实践价值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体现。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能动性发挥。主要体现在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更能为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发挥,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运用。人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它集中地体现了人思维的自由。有了这种思维自由,人在实践过程展开之前就对实践结果进行观念的确定。并在客观规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在各种可能的结果中进行选择和应用。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使之大众化。目的在于应用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而人民群众运用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目的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的结合点就是发挥两大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两大主体的能动性发挥的实质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然后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而人民群众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可见,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指向了中央领导集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指向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激发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二、贴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内容的大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特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贴近了人民群众基本道德素质提高的需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文明风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最后,当代青年要成为“四个新一代”思想,贴近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要求。指出,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思想贴近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要求。回答了当代青年如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为广大青年谋划了今后一段时期总的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形式的大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形式。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形式方面的大众化,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服务群众是贴近群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在农民问题上,既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又加大了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的力度;在义务教育问题上,从2007年起,在全国城乡逐步实行全

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上,既逐步建立了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逐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住房问题上,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实践主体的大众化,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人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其发挥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在的动力为依据的,这种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感召大众的力量,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具有的“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具有进行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吸引大众的力量。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备了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回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消除人民群众种种社会疑虑的特点,因此,具有吸引大众的力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实践的力量。理论的实践力量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力量,体现在人民群众在理论指导下解决思想认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形成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三、一脉相传: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前提

确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肯定,就是对其独立性、能动性、实践能力的倡导和重视。

马克思思格斯非常关注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人始终是主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不是指人自身孤立存在的某种特性,而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而这种本性的最高层次是发展需要。列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组织力量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进行自己的宣传和鼓动。所以,列宁经常提醒社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政治停滞时期,还是在革命高潮时期,深化和扩大对群众的影响这项工作总是同样必需的。在形式上,列宁倡导要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非凡的说服力。简单明了的论据,简短通俗的词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专为加深听众印象的令人头晕的手势和力求效果的词句,这一切都使列宁的学说远胜于通常“议会”演说家的演说。

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他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他认为,向人民群众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真知,使教育内容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而且可以沟通双方感情,可以熟悉教育对象的生活和语言。从而产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也非常重视,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主体的利益需求,又要注重主体的层次性。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方法上,他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层次来展开,同时,他也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应接近人民群众。强调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

四、功能诉求: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理论创建主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深人群众,了解群众,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2年12月,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并谆谆告诫全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两个务必”,强调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叫。中共十六大以来,、等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厂矿基层,同人民群众话家常,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为形成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了群众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理论创建主体制定密切党群关系的政策方针。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200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2009年,党中央转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和《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这些都是倾听群众声音、关心群众疾苦、排解群众困难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党员干部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主体力量,如果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欠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很难达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转变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需要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引导。因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转变工作作风的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教育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契合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需求并使之走向大众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共产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广大共产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那么,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然也就不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重点主体应当是全体共产党员。

应当看到,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环节是多样的。如组织全体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全体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组织全体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等。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因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求不能把理论教条化,又要求不能把理论庸俗化,在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时,应当贴近全体党员的生活工作思想实际,从而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认同,首先应使广大党员要在感情上接受,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真、善、美时,就应当运用大众化形式激发全体党员的情感共鸣。

还应当看到,面向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机制正在形成。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为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这是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需要;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强调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方式上看,用通俗易懂的平民话语代替艰深晦涩的理论文字是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用简明的理论观点代替繁琐的逻辑思辨是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用普通群众感知的具体生动的事例代替苍白无力的说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大众化。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入人心并化为行动的指南。教育方式的大众化是关键所在。总书记指出,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凹。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大量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如《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18题》《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等。上述通俗理论读物运用平和、平实的文风,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从而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一批理论工作者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生产了一批内容上通俗易懂、形式上严肃活泼的优秀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提供了精神食粮。2003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东安著的《世纪新风:画说“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朱匡宇著的(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画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编写的《图说<中国共产程)》、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八荣八耻:画说身边事:漫画本》、胡中梅著的《中华荣辱故事精选》、方健宏著的《画说和谐社会》、刘长明等主编的《画说科学发展观》、王福军著的《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图文集》等。

群众体育论文篇(8)

群众体育政策以社会群众体育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群众体育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群众体育发展方向,改善群众体育决策系统,提高群众体育政策制定质量,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政策目标,故其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双重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

1 群众体育政策的内涵

群众体育政策作为体育政策的一部分,可以作如下定义:群众体育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群众体育事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群众体育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群众体育政策是国家政权机构及政府体育部门,为了解决和处理社会群众体育问题,维护社会群众体育利益,实现社会群众体育目标,所制定的关于群众体育活动的一系列的原则、方法、策略、措施和办法的总称。群众体育政策以社会群众体育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群众体育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群众体育发展方向,改善群众体育决策系统,提高群众体育政策制定质量,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政策目标。

2 群众体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2.1职工体育政策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50年来,全国职工体育由各级企业体协形成的一套管理模式,成为贯彻落实《体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职工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办法,是我国职工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的延伸及补充。

2.2城市社区体育政策

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社区是城镇居民的主要聚居地,是他们进行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体育要依托社区,积极建设和开辟更多面向广大群众、便于居民参与的公益性体育场所,充分利用社区各类体育活动中心、健身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2.3农村体育政策

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群众体育的工作难点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做出超前意识的正确决策。领导体育意识的增强和普遍重视体育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健全的组织网络建设是开展农村体育发展的保证。体育经费的投入,是体育工作活动得到落实的保障。目前,农村体育的体育骨干主要是来自镇文化站、镇体育干部、乡镇企业的领导、职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各级体育部门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但今后还应该继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2.4少数民族体育政策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群众体育提供了极具特色的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的体育要体现全民健身的创新、特色和多元化,增强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

2.5残疾人体育政策

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保障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定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育运动会,参加重大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2.6妇女和老年体育政策

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重视关心老年体育工作。

妇女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加强。因此,增强广大妇女体质,积极动员广大妇女参与健身体育话动,不仅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着标志。

2.7军队体育政策

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国家体育总局将继续使用体育公益金支持部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02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2002年12月,四总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政联字第6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军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奋斗目标。2004年,总参谋部颁发试行新的《军人体能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军队体能训练内容、方法和标准。

2.8知识分子体育 政策

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而知识分子的素质无疑在整个国民素质中是最重要的。但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工作生活压力大。这样就对知识分子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体育不但能够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还能够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减轻心理挫折,调整不良情绪,提高人们的体力、体能、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 群众体育政策的特点

3.1群众体育政策的社会性(公众性)

在我国,制定群众体育政策的国家政权机关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它所制定和实施的群众体育政策,必然要为满足大多数人民体育健身和体育生活的需求服务。因此,群众体育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必须反映和关注社会公众的体育利益。

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实现行政型向社会型、福利型向消费型、场馆事业型向经营型、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逐步使群体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兴办经营性体育场所。

3.2群众体育政策的双重性

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纯粹的社会公益事业。学术界对群众体育解读的理论视角主要是生理学和社会学,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群众体育的生存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鲍明晓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群众体育是公益还是私益的问题。

公共部门经济学认为,一项活动属于公益还是私益关键看其产出的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如果产出的是公共产品就是公益活动,相应地提供这类产品的部门就应该是政府;如果产出的是私人产品就是私益活动,相应地提供这类产品的部门就应该是企业。从实践看,当下我国群众体育主体上是私益性活动而不是公益性活动。如果说群众体育是公益性活动那也是特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那一小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坚持认为群众体育是单纯的公益事业,但当今的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实力定位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在现实性上只能是以个人自主消费为主体的私益性活动。

3.3群众体育政策的实践性

群众体育政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践,我国群众体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而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制度和活动方式。近十余年来,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三边工程”(建市民身边的场地、设市民身边的组织、搞市民身边的活动)。

我国的城镇社区健身活动基本形成了“家庭健身活动、各晨晚练点健身活动、社区单位体育赛事、社区体育单项赛事、社区大型综合赛事“五位一体的健身活动格局。”一些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为周围的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和健身服务,还以其良好的体育设施、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其他社区的群众前来健身,社区体育俱乐部真正成为了群众“身边的组织”。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体育法规知识讲座[M].人民体育出版社.

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研讨会版社,2000.

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张厚福,罗嘉司.体育法学概要[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群众体育论文篇(9)

群众体育政策以社会群众体育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群众体育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群众体育发展方向,改善群众体育决策系统,提高群众体育政策制定质量,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政策目标,故其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双重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

1 群众体育政策的内涵

群众体育政策作为体育政策的一部分,可以作如下定义:群众体育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群众体育事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群众体育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群众体育政策是国家政权机构及政府体育部门,为了解决和处理社会群众体育问题,维护社会群众体育利益,实现社会群众体育目标,所制定的关于群众体育活动的一系列的原则、方法、策略、措施和办法的总称。群众体育政策以社会群众体育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群众体育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群众体育发展方向,改善群众体育决策系统,提高群众体育政策制定质量,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政策目标。

2 群众体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2.1职工体育政策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50年来,全国职工体育由各级企业体协形成的一套管理模式,成为贯彻落实《体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职工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办法,是我国职工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的延伸及补充。

2.2城市社区体育政策

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社区是城镇居民的主要聚居地,是他们进行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体育要依托社区,积极建设和开辟更多面向广大群众、便于居民参与的公益性体育场所,充分利用社区各类体育活动中心、健身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2.3农村体育政策

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群众体育的工作难点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做出超前意识的正确决策。领导体育意识的增强和普遍重视体育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健全的组织网络建设是开展农村体育发展的保证。体育经费的投入,是体育工作活动得到落实的保障。目前,农村体育的体育骨干主要是来自镇文化站、镇体育干部、乡镇企业的领导、职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各级体育部门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但今后还应该继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2.4少数民族体育政策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群众体育提供了极具特色的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的体育要体现全民健身的创新、特色和多元化,增强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

2.5残疾人体育政策

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保障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定如下: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育运动会,参加重大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2.6妇女和老年体育政策

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重视关心老年体育工作。

妇女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加强。因此,增强广大妇女体质,积极动员广大妇女参与健身体育话动,不仅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2.7军队体育政策

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国家体育总局将继续使用体育公益金支持部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02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2002年12月,解放军四总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政联字第6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军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奋斗目标。2004年,总参谋部颁发试行新的《军人体能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军队体能训练内容、方法和标准。 转贴于  2.8知识分子体育政策

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而知识分子的素质无疑在整个国民素质中是最重要的。但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工作生活压力大。这样就对知识分子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体育不但能够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还能够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减轻心理挫折,调整不良情绪,提高人们的体力、体能、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 群众体育政策的特点

3.1群众体育政策的社会性(公众性)

在我国,制定群众体育政策的国家政权机关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它所制定和实施的群众体育政策,必然要为满足大多数人民体育健身和体育生活的需求服务。因此,群众体育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必须反映和关注社会公众的体育利益。

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实现行政型向社会型、福利型向消费型、场馆事业型向经营型、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逐步使群体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兴办经营性体育场所。

3.2群众体育政策的双重性

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纯粹的社会公益事业。学术界对群众体育解读的理论视角主要是生理学和社会学,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群众体育的生存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鲍明晓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群众体育是公益还是私益的问题。

公共部门经济学认为,一项活动属于公益还是私益关键看其产出的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如果产出的是公共产品就是公益活动,相应地提供这类产品的部门就应该是政府;如果产出的是私人产品就是私益活动,相应地提供这类产品的部门就应该是企业。从实践看,当下我国群众体育主体上是私益性活动而不是公益性活动。如果说群众体育是公益性活动那也是特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那一小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坚持认为群众体育是单纯的公益事业,但当今的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实力定位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在现实性上只能是以个人自主消费为主体的私益性活动。

3.3群众体育政策的实践性

群众体育政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践,我国群众体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而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制度和活动方式。近十余年来,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三边工程”(建市民身边的场地、设市民身边的组织、搞市民身边的活动)。

我国的城镇社区健身活动基本形成了“家庭健身活动、各晨晚练点健身活动、社区单位体育赛事、社区体育单项赛事、社区大型综合赛事“五位一体的健身活动格局。”一些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为周围的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和健身服务,还以其良好的体育设施、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其他社区的群众前来健身,社区体育俱乐部真正成为了群众“身边的组织”。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2]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体育法规知识讲座[M].人民体育出版社.

[3]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研讨会版社,2000.

[4]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厚福,罗嘉司.体育法学概要[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群众体育论文篇(10)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宽广的实践价值。

一、主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在动力

实践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实践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之所以具有实践价值,是因为理论创建主体需要大众化的理论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特点,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这两大价值的生成。这种价值生成来源于理论创建者和人民群众这两大实践主体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表面上看其实践对象是理论的大众化,但作为主体的理论创建者,正是在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中具有了直接经验,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基础,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并使之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逐步深化、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当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因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提高人们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正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实践价值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是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从实践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殚精竭虑、有目标分层次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基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自主认同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看,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既是其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能否获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应当考虑人民群众这一接受主体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两大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实践价值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体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能动性发挥。主要体现在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更能为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发挥,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运用。人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它集中地体现了人思维的自由。有了这种思维自由,人在实践过程展开之前就对实践结果进行观念的确定。并在客观规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在各种可能的结果中进行选择和应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使之大众化。目的在于应用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而人民群众运用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目的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的结合点就是发挥两大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两大主体的能动性发挥的实质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然后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而人民群众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可见,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指向了中央领导集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指向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激发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二、贴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内容的大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特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贴近了人民群众基本道德素质提高的需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文明风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最后,当代青年要成为“四个新一代”思想,贴近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要求。胡锦涛指出,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思想贴近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要求。回答了当代青年如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为广大青年谋划了今后一段时期总的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形式的大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形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形式方面的大众化,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服务群众是贴近群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在农民问题上,既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又加大了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的力度;在义务教育问题上,从2007年起,在全国城乡逐步实行全

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上,既逐步建立了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逐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住房问题上,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实践主体的大众化,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人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其发挥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在的动力为依据的,这种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感召大众的力量,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具有的“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具有进行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吸引大众的力量。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备了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回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消除人民群众种种社会疑虑的特点,因此,具有吸引大众的力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实践的力量。理论的实践力量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力量,体现在人民群众在理论指导下解决思想认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形成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三、一脉相传: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前提

确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肯定,就是对其独立性、能动性、实践能力的倡导和重视。

马克思思格斯非常关注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人始终是主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不是指人自身孤立存在的某种特性,而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而这种本性的最高层次是发展需要。列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组织力量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进行自己的宣传和鼓动。所以,列宁经常提醒社会民主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政治停滞时期,还是在革命高潮时期,深化和扩大对群众的影响这项工作总是同样必需的。在形式上,列宁倡导要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非凡的说服力。简单明了的论据,简短通俗的词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专为加深听众印象的令人头晕的手势和力求效果的词句,这一切都使列宁的学说远胜于通常“议会”演说家的演说。

毛泽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他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他认为,向人民群众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真知,使教育内容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而且可以沟通双方感情,可以熟悉教育对象的生活和语言。从而产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也非常重视,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主体的利益需求,又要注重主体的层次性。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江泽民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方法上,他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层次来展开,同时,他也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应接近人民群众。强调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

四、功能诉求: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理论创建主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深人群众,了解群众,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2年12月,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并谆谆告诫全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两个务必”,强调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叫。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厂矿基层,同人民群众话家常,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为形成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了群众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理论创建主体制定密切党群关系的政策方针。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200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2009年,党中央转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和《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这些都是倾听群众声音、关心群众疾苦、排解群众困难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党员干部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主体力量,如果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欠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很难达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转变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需要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引导。因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转变工作作风的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教育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契合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需求并使之走向大众化。 转贴于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共产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广大共产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那么,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然也就不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重点主体应当是全体共产党员。

应当看到,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环节是多样的。如组织全体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全体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组织全体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等。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因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求不能把理论教条化,又要求不能把理论庸俗化,在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时,应当贴近全体党员的生活工作思想实际,从而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认同,首先应使广大党员要在感情上接受,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真、善、美时,就应当运用大众化形式激发全体党员的情感共鸣。

还应当看到,面向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机制正在形成。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为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这是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需要;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强调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方式上看,用通俗易懂的平民话语代替艰深晦涩的理论文字是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用简明的理论观点代替繁琐的逻辑思辨是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用普通群众感知的具体生动的事例代替苍白无力的说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大众化。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入人心并化为行动的指南。教育方式的大众化是关键所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凹。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大量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如《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18题》《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等。上述通俗理论读物运用平和、平实的文风,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从而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一批理论工作者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生产了一批内容上通俗易懂、形式上严肃活泼的优秀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提供了精神食粮。2003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东安著的《世纪新风:画说“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朱匡宇著的(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画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编写的《图说

群众体育论文篇(11)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西部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会模式处于快速转型之中,西部地区大众的思维模式、行为观念、生活方式也都随之变迁,体育生活方式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接受。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一个中心城市,对整个西部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吸引及带动作用,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西部地区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形成东、中、西部群众体育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征集了众多专家、教授的意见,认为,在成都市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外驱动因素是: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舆论和大众传媒、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化程度、学校体育。本文的研究就集中在这一维度上,力图从外部环境来研究和分析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因素。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的确定

由于经济状况对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以成都市19个区县2014年人均GDP为分层抽样的标准,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锦江区、新津县、崇州市3个区县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社会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情况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10年至2014年CNKI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共217篇;并整理分析了相关理论专著,为本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提供依据与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27份,回收率达96.35%,其中有效问卷1830份,有效率为94.97%。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众多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对问卷所设问题确认率较高,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相关系数大于0.8,调查的材料可靠。

1.2.3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公民的体育权利作为“人权”的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肯定和保护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99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开始把政策侧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健身,并引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国家相关决策部门至此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多项群众体育发展政策法规。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也颁布了诸多群众体育发展政策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包含了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市场、体育竞赛等体育的各层面。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把发展和管理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有序发展。通过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调查可知:35.5%的调查者希望政府能颁布实施健全的体育法规和规章,以保证其体育权利。说明成都市大众的法制化观念日益强化,善于用法律的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该选项的中选频率在排序上仅位列第五位,排序位置较低。访谈中发现,群众对于政府颁布的各项体育法规的态度是认可和支持,但对于这些体育法规能否全面的执行和实施持怀疑态度,另一部分群众则对体育法规完全不知晓,说明部分群众还未意识到体育法制化对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保障。从调查的反映中认识到,当政府和其他决策部门在努力加强体育法规和规章建设时,只是关注于“有法可依”,而实际中,如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制度才是成都市群众关注的重点。

2.2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所谓舆论就是通常说的公论,公众的意见。它是以总体面貌出现的意见,是在有意见分歧时多数人意见的总和[1]。舆论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之间的中间领域,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能。在调查成都市群众在余暇时间安排上,61.7%的调查者热衷于新兴的网络传媒,49.6%调查者选择了看电视、电影,另外24.7%的调查者选择了看书、报、杂志。很大比例的成都市群众将新兴的网络传媒、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转播媒介作为自己度过余暇时间的手段和方式。大众转播媒介对大众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无声的、强有力的冲击。当体育这一社会大系统通过大众转播媒介这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如竞技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新闻,体育锻炼方法讲座以及体育法律宣传等,可以推断,大众传播媒介将对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并对成都市群众构建自身的体育生活方式产生久远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关于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有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宣传报道,而关于成都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或形成体育兴趣的因素调查中表明,有20.9%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是通过体育传媒的影响而形成的体育兴趣,主要通过新兴的网络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究其原因,我国处于工业化时期,大众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缺乏更多的资金,固定的时间和充沛精力去参加系统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训和体育信息学习,而体育传播媒介具有的及时性、自由性、低廉性和趣味性与成都市大众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匹配性,因此得到众多成都市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2.3体育场地设施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实施的两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均表明,缺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我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强调: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2]。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调查显示:有58.5%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建立与社区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而认为应尽可能开放体育场馆,合理收费的选择率也高达51.9%。这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位列所有选项中的第一和第二位。由此推断,如何促使更多的成都市群众投身体育锻炼,构建体育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物质层面的保障。在调查哪些因素导致成都市群众未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现,有19.2%的调查者认为缺乏锻炼场地,而因为缺乏体育设施未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为29.3%,两者选择率之和达到48.5%。可以认为,有48.5%的调查者直接由于缺乏体育场地设施而放弃参加体育活动。在调查成都市群众参与体育活动项目分类上,发现63.7%的调查者在参加体育运动时,选择不需要场地设施或只需要简易场地设施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跑步、长走等。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在成都市群众体育现状中,体育场地器材是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3]。解决成都市群众体育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的措施和策略是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有偿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共享,有偿体育场馆收费价格应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2.4体育组织化程度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提高体育组织化运作的规模和水平,是影响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和构建体育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4]。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体育锻炼更是群众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成都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布”中发现,成都市群众的体育参与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是以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和个人锻炼为主,两者的选择率分别为75.8%和41.8%。具有体育组织化雏形的单位锻炼和社区活动的选择率不高,健美健身俱乐部的选择率也只有15.4%。一方面说明成都市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组织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体育的组织化管理还未被成都市大众所接受。

2.5学校体育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两者相互融合,互为促进。表2关于成都市群众形成体育兴趣的因素分析显示,因为学生时期对体育的爱好而形成体育兴趣的比例为46.2%,排序在第一位。可以推断,学生时代是否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步入社会后是否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对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影响,可以延伸至如何让社会大众共享学校体育资源。虽然《全民健身条例》等国家政策引导性文件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出于诸多原因,学校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率却很低。在进行成都市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调查中,仅有7.7%的受访者选择了住宅附近学校场地作为其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虽然这个比例不高,且该选项的排序靠后,但至少说明成都市学校已逐渐打破其原有的封闭状态,成都市群众已开始尝试利用学校所包含的丰富体育场地器材来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1.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在加强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时,应不断完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制度。2.建议舆论和大众传媒应加大对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的转播与推广,加强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的普及和宣传。3.建议相关决策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体育场地器材的相关法规精神,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有偿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共享,有偿体育场馆收费价格应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4.成都市群众体育的体育组织化程度较低,但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规措施的颁布执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成都市群众体育的体育组织化的不断发展。5.学校体育有助于成都市大众体育兴趣的形成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随着成都市对学校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学校体育势必将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赵昀 周翔 王飞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