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启发式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2 05:21:13

启发式教学论文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但是对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误解,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启发式教学就是“我问你答”。很多教师上完一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问号满天飞,课堂内容讲的毫无章法,课堂效率极低,他们认为多提问,学生多参与就是启发式教学法,这明显是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误解。“学则需疑”是著名的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的,而课堂提问应该是把课堂中最典型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要在学生“口悱悱”时候及时有效的提出,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启发式教学。第二,启而不发。经常听到教师说“启发启发,启而不发”“启发不发,还不如填鸭”,这些都是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启发包括教学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想弄清楚,但还弄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就不要开导学生,所以,启发不是指学生的反应,而是在教师教学中的行为指导。最后,启发式教学法只是一种简单的“法”和“式”。很多教师都只是从字面上简单理解启发式为一种法和式,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方法。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过程中应该积极点拨,激发,引导。更有部分教师不清楚启发式教学精髓,他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理论水平足够,不用启发式教学也能上好每一堂课。如果语文教师不能仔细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即使学富五车,语文也很难真正教好。

(2)与谈话法相混淆

谈话法就是教师以对话的方式向学生叙述知识。谈话法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意识中形成各种明确的结论,它鼓励学生自觉的回答,而不是从主观上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在教师传统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还是被动的。谈话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得出课本上的现成的结论,不关注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锻炼。因此,谈话法只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方法,不能和启发式教学法的思想等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

(1)留白、情景式教学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上的留白,不要害怕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不要一上课就不厌其烦的讲解课堂内容,以至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兴趣。教师精心留下留白可以让学生放飞思绪,让学生冲破课堂约束。但是教师一定要有准备有筛选,不能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阻碍学生的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课堂留白能起到一种悬念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2)提问、点拨式教学法

在启发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答案不能很容易得到,一定要学生经过思考努力获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教师的问题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难度,角度和步骤,还要考虑实际情景中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在提问的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疏通思路,培养良好的习惯,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中的马虎。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93-02

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启"字从户,从口,即开启意思;"发"字亦含开启之意。"启发"即可理解为:开导指点,使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它来源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其原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造成学生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因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教师立足于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状态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其内在潜能,启发其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吸收,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2.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传承与发展

在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 ,他所提炼的教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程度是意味而深远的。战国时期,出现在一部关于教育学专论的《学记》在涉及到启发式教学时,曾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这就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牵着学生走,而要善于通过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其中的奥秘,而不是把答案排在学生面前任其消化。而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展至今,教育实践中启发式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作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指导性的教学思想,使得启发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武汉大学的演讲会上,用大公鸡吃米的事例做过一个别开生面的演讲,帮助人们形象认识这一教学原则,告诉人们启发式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要继承与创新地运用好启发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如何坚持启发式教学 , 提高课堂的提问艺术呢? 下面结合语文教学 , 阐述坚持启发式教学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途径和方法。

3.1 创设情境是前提。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愿地探求知识,将勤学好问与善于思考结合起来。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具体表现在教师用真情流露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恰到好处的环境布置来渲染气氛,形成一种意境,使所讲内容栩栩如生,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来增强他们的情绪记忆,从而受到教育。

例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中,如果单纯的用语言来讲述天游峰多么险峻多么难爬,学生是不能真正地理解。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天游峰的实景图让学生看看这美景后,他们有什么感受,然后再出示一个强壮的年轻人与一位精瘦的老人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这个情景注意力立马被吸引过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对他们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问学生:"这两个人物你们觉得谁更有力气?"他们都说:"年轻人。"接着我一步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着。"这位老人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年轻人爬上天游峰时会大汗淋漓,而文中的扫路人是一个70岁的老人却如此地轻松自如呢?""同是看风景为什么游客会觉得累,而老人只想把风景看一遍又一遍?"……学生纷纷回答 ,气氛热烈。这堂课启发的非常到位,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景,很自然的体会到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在悠闲、热爱劳动、豁达开朗、勤劳、健康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与体验。

3.2 自主探究是主旨。俗话说"过程决定结果",也就是说好的结果要有好的开端和好的过程。" 质疑一启发一解惑"是人的思维规律 , 也是课堂基本活动程序。但在 "填鸭式"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顾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特点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教学,造成教与学严重脱节,双边互动变为教师的单边"演说",所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生的个性风采欠缺,思维不能健康发展,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学生成为分数和书本的奴隶。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由发表意见,对学生有见地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充分体验"思索--收获"的幸福 ,在求知的道路上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习兴趣必然会更加高涨 , 思维更加活跃。

3.3 寓教于乐是关键。泰戈尔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不是单单的传授知识。"因而快乐,不仅仅是作为教育教学的形式存在,而且是作为核心价值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潜心研究,精心备课,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精心设计,尤其要在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学习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让快乐教育浸润每一个师生的心灵,让爱和欢乐伴随学生的一生,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温馨的家。

3.4 教学手段是辅助。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如果能够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幻灯片、录音等进行辅助启发教学,平时教学中遇到用语言只会越描越糊涂的问题让一张张图文并茂、形声结合的图片取而代之,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让学生在直观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知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这个创举,我通过幻灯片的演示,把用两人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面推的行车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媒体,色、形、声结合,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想通过类似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能生产出一个"复制品",而无法打造出一个新的"创造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启发式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反思,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做到不仅有"启"之名,更有"发"之实,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3)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启”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指导、解释,使其清楚。《工程力学》、《机械基础》这样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内容多,理论教学学时在普遍减少,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那么对教师来讲,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发散式的教学方法,它是对一个物体采用不同的分析模型,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实践,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挖掘思维潜质,形成独立观点的方法。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答案,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那么针对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弱点,应该怎样进行改进呢?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因此,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一、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

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二、采用设疑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打破老师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产生疑问、思考疑问、解释疑问,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

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来说,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课堂管理模式、科学健康的课堂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有科学的授课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四、启发式教学要善于突破

传统教学落后于时展的主要弊端在于:施教者往往低估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只强调认真刻苦,不讲究方法,造成学习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状态;没有灵活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缺乏建立在人体生理和心理研究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手段。教学的关键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并有所创新。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常查找缺漏,找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说,在课堂上,除了注重问题的创设之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

五、学会把舞台交给学生

启发式教学要做到两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具体实施过程可以这样来做:(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5)总结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学习的效果。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4)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学习的方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够指引学生较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般来说,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得到提高,进而成为创新性的人才。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启发式教学通过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将学生的智力和系统知识的学习进行结合;第二,启发式教学通过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可以将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联系;第三,启发式教学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形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

二、目前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启发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是较为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还没有一套比较固定的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仍然得不到提高,可以说,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效果不好,也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甚至还会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要通过提问学生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这种认识是相当肤浅的,也没有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本质。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都会进行提问,实际上并不能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还可能限制启发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只关注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一些教师的结果启发式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问题前,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答案,因此,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进行回答,这种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过程。可以说,这种只关注结果的现象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使得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正确性相当依赖,不利于思维的发展。

(三)提问的片面性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教学水平和经验的不足,在驾驭课堂时出现能力不够的现象。再加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他们很难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教师对问题的启发也存在片面性,有些教师觉得只要是提问就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因而,他们不管提问的质量水平,在每节课的过程中,提问成了必修课,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提问恰到好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不能只依靠这种形式,而是要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在这种环境下,能更好地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思想感情的启发下,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能用期待和鼓励的言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教师要能充分体现课堂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创造一定的环境,进而使学生能在比较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注重学生的层次性,有针对地开展教学

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的不同,使得学生的层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性出发,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入地进行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在问题的启发下,进一步进行思考。而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还要从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区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存在难度较大的问题,就留给比较优秀的学生。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把握问题的简单复杂和具体抽象原则,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真正地学到新知识。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5)

(一)帮助学生建立流体力学的思维方式

《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及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运动规律,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因此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日后工作和学习当中遇到关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时,无从下手。鉴于此,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流体力学知识体系,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具备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机械化记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需要在《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总结,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形成鲜明形象的记忆;与此同时在课后练习中需要增加综合性,促进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是《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流体力学规律。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试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严重背离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作为教学活动关键核心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方面机械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同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课程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诠释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分析。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疑问都应该及时提出,向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问锻炼学生的探索欲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还应该增加主动性,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去钻研。这样学生才会有问题意识,可以提出问题,而不是在别人背后去解答问题。另外,设置问题情境要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或工作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以及前瞻性,通过不断探索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激发起学生发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流体力学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流体处于平衡及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加强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联系。总之,只有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切身地投入自身全部的精力想方设法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教师则完全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讲解,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引工作,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是检验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对知识运用的最佳方式,借助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环节中,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提问以后,就需要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到结论。在安全的保障下,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去做,积极探索。这样会对学习更有帮助,而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此外,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组合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当假设足够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入实验室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真正独立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四)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前提。而长久以的来灌输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高高在上的形象,让不少学生产生畏惧感,这也使得学习氛围过于凝重、刻板甚至拘束。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掉以往死气乏味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通过营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等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流体力学讨论研究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以及动手操作中完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课堂气氛做到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6)

二、《家畜繁殖学》案例库建设

《家畜繁殖学》的繁殖理论和家畜实际生产密切相关,在整个《家畜繁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教学、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三种教学环节共同完成,不仅注重理论教学,同时还要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讲授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同时还要将家畜繁殖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和有特色的技术进步,以及新的学术理论和概念引入课堂。在《家畜繁殖学》实验课上,通过家畜繁殖理论教学与繁殖基本技术操作、训练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家畜繁殖学》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繁殖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到家畜生产的第一线,丰富实际知识,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加固家畜繁殖基本理论,训练繁殖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启发性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最新家畜繁殖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为学好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进行《家畜繁殖学》的启发式案例教学,首先要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目前,在学校的硬件方面,绝大多数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了由12个以上典型案例组成的《家畜繁殖学》案例库,制作了25个以上教学小动画,或小视频,丰富了授课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将学生引入家畜繁殖的生产实践情境中,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最后,教师通过以典型案例制作而成的多媒体课件,配合小动画或小视频,讲解正确的解决方案,加深学生对家畜繁殖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传授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根据家畜繁殖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和教学小动画,或小视频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家畜繁殖技术,以及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李井春等报道,在《家畜繁殖学》教学上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案例配合PPT进行案例式教学。我们采用的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采用典型案例,同时采用PPT配合教学小动画或小视频进行教学。

三、应用情况及问题

(一)应用情况

根据《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对其中某个章节的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等因素,编写12个典型案例,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将内容分成12部分。将准备好的案例在上课前1~2周通过邮箱或QQ发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熟悉和了解案例,同时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自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讲解重点知识,然后选派代表对案例内容进行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控制讨论的气氛和节奏。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的案例进行总结,采用PPT配合教学小动画或小视频进行教学,给出该案例比较典型的解决方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要求。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如语言表达,以及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和结论的准确性等进行打分,作为该学生的平时成绩。并且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讨论。

(二)存在的问题

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改变了以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典型案例的选择、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学生的角色和责任、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及协调等,这些是需要教师下功夫处理的问题。

1.典型案例应该示范性强,并且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虽然相关的书籍、网络和各类音像制品等都提供大量的家畜繁殖学案例,但这些案例不能拿来就用,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素质,经过反复加工整理,精心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家畜繁殖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更新案例内容。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发言,并且适时地诱导学生、启发学生。学生在天马行空地联想下去的时候,要及时刹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不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使案例讨论始终围绕主题顺利进行。同时,教师需要经过良好的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要充分肯定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思维独特学生的见解,又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课前学生必须充分熟悉和了解案例,同时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自学教材,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在实施案例教学初期,由于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需要学生在课前花费一定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会出现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见解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内容,而是活灵活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加深了记忆。

4.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启发式案例教学不能完全代替讲授式教学。《家畜繁殖学》有的重点和难点是不能完全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理论教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关键是怎样把理论讲授从填鸭式变成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7)

一、精选授课内容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基础

会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正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在全面熟悉会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从许多复杂现象中,经过理论提高,概括出较稳定的规律性的知识,完成授课内容的精选。学生掌握了这些精选的教学内容,就有可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利用共性规律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达到训练智力的目的。精选授课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第一,明朗结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次开课时,教师要将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脉络经纬、相互关系介绍清楚,让学生对会计课程的整体框架在宏观上有所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第二,清晰要点:会计教师要抓住会计课程的要点,即会计的实质问题,掌握会计的灵魂。小到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大到会计政策的变更,教师都要能够深入浅出地授予学生其实质。

第三,突出重点: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多数人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要让学生从众多的会计知识中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就要将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向学生介绍清楚。

第四,浅化难点:许多的会计问题涉及到其他专业课程,此时教师要尽量精简知识范围,在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体系内进行讲解,不宜太多扩展延伸,使学生在攻破会计难点的同时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第五,追踪热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会计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如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热点问题,并展望学生未来的从业环境,让学生在学与用之间找到结合点。

二、启发式会计教学的灵活运用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会计专业课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效的启发式会计教学法。

第一,示范启发式:学生的感性知觉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接受一种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尤其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让学生正确理解会计知识的内容和内在规律,示范启发式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介绍会计凭证、账簿的种类和填制时,先让学生传阅一些会计工作中常用的真实凭证、账簿,再通过图表进行分类讲解,然后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对实际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会计凭证、账簿的分类和填制理解得更全面和透彻,也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类推启发式:从会计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顺序上来看,通常都是上一次课为下一次课做准备,而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此,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为新知识开路,以找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在《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如某企业月初资产总额是100万元,本月发生四笔经济业务:一是销售商品,收到货款存入银行20万元;二是以银行存款支付下季度保险费3,000元;三是从银行取得借款30万元;四是张某借差旅费2,000元。问该企业月末资产总额是多少?教学中只需要启发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已学习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第三,相互启发式: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从而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会计课的教学中,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深,甚至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仍不得要领。此时教师一不能急躁,二不能再用同一方法讲授,否则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不妨尝试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谈一谈对该问题的理解,因为学生之间的语言和心理状态是相互接近的。

第四,案例启发式:案例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对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增强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十分有效。如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学习中,列举正反两个公司的操作案例,要求学生分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八个方面的具体运用和相互关系。正反两个不同公司的案例,紧扣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接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中深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第五,提问启发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地巧妙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在紧张而又有趣的思维活动中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如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学习中,通过对不同折旧方法的介绍、计算和比较,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不同方法所需提供的数据有哪些异同?二是哪一种折旧方法对当期费用的影响较大?三是哪一种方法符合谨慎性的要求?四是哪一种方法有利于企业当期纳税额的计算?教师要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期待的目光和适当的点拨。

第六,比较启发式:比较能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课堂教学中的生动对比,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鲜明的记忆。如在学习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时,通过对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的比较,让学生全面掌握在物价上涨或下跌情况下,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所产生的影响;在学习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时,通达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企业的产品生产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

第七,激励启发式:就是要唤起学生钻研学问的兴趣和勇气,让学生树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学习热情,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引入知识圣境,让学生了解会计热点问题及发展形势,激励学生开阔知识视野,积极思维、主动思考。

实践证明,多种启发式会计教学法的配合运用能调动内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对重要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利用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处理会计实务,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主体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在互动中共进退的过程,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其知识精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启发式会计教学中除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启”的作用,更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学生在预习中可标注一些知识点和疑难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对照老师授课过程中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逐渐就能自己提出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巩固和加强,能锻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坚持课后复习不仅可保证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承上启下,更能锻炼自己利用前后所学专业知识处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互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悟性和学习动机,对同一问题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的“群英会”,学生可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知识的建构。

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分析思考、动手操作;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真正做到“以学论教”、“为学而教”、“以教促学”。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8)

教学如果仅仅停留于课本本身,则很难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际效用,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没有实践应用的空间和机会,自然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与实际的联系,不能重理论脱离实际。最好能够列举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的确确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益处和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函数图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再单一地将图像看作一个单独的图形,要启发学生将函数波谷式的起伏看作生活的一场旅行,有浏览在最高处景点也会有低海拔的低谷,这就引发学生积极地计算函数中的最值问题,可以将数轴上的每个点想象成一个国家或者城市,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课堂气氛也相对活跃,教师讲解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2.直观教学

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不够殷实,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更加注重直观的教学。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和定理,最好能够举直观的例子或者借助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理解。譬如在讲解立体图像体积容积计算时,不要一味地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可以选取相似的事物或者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运算起来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图案,这对于开发学生的立体思维很有益处。

二、精心设计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课堂氛围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践。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存在数学基础较差,甚至部分学生不自信的情况。要多鼓励,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营造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实现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上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思考,大胆举手发言。还有就是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依据学生的情绪在教学进程上适时进行一些调整,当发现学生普遍存有疑惑时,就不要进行下一环节的讲解,而要用一定的时间做一些巩固复习和习题答疑。当发现学生精神不够集中时,要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树立起其课堂主人翁的姿态。

三、讲练结合

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很好地衔接在一起,练习是对课堂效率最好的检验,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进行启发式的发问,让学生作答,这样一问一答学生就有了练习的机会。同时课程进行大半段后,一些学生精力并不是很集中了,可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再次集中注意力。

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中专学生在数学方面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得法成绩不好,学习的热情自然下降,甚至有可能放弃继续学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质,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时寻找适当的时机渗透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教师要多观察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瓶颈和难点在哪里,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渗透一些听课的关键点。譬如,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并不是其余学生的自由时间,而是要他们听该同学的解题思路,考虑是否和自己的相同,多多拓宽自己的思路,思维发散对于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86-01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常用的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如,讲《济南的冬天》时,提出: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课文从什么角度,使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特点?为什么文中 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试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顺着济南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山景和水色。用2、3、4段文字写冬天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温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以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二、发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唐雎不辱使命》时,可发问:秦王难道真心用较安陵十倍之地交换安陵吗?其目的究竟何在?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秦王“以大易小”是骗局,想不动一兵一卒吞并安陵。有的讲秦王只不过是找借口,达到侵略的目的罢了。有的讲是由当时的情况决定的,他想统一天下。有的讲秦王“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明确:唐雎出色完成使命,维护国土,难道全部归功于他有胆有识吗?通过启发:学生认识到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与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三个人物性格特征都有了解。

三、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和录象幻灯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感染力,图文结合形成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使学生找出特点规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讲《竹影》时,让小学生观察该教材的封面和彩图《风竹图》(李方膺)这两幅画,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为什么不用绿颜料画竹?为什么可用笔蘸朱砂来撇竹?启发学生认识到:中国话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践相关。

四、情景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课文内容易于理解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而献身,将他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虚飘飘)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李公朴被害后,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慷慨淋漓大骂特务)进行情景启发,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反动派必然灭亡。他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好气长存的“大勇”。

五、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人物特征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对知识内涵和外延加深认识。如,讲《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进行对比。这两篇文章,从内容上都与学习有关,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吕蒙因接受孙权的劝告,在繁忙的军事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最后变得平庸无奇。

六、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更深层的把握文意,同时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大有好处。

七、朗读启发

教师在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有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感情。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10)

2组织实施

为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加大他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系统能力,我们把“生产者-消费者”实验的组织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布置任务、课内检查引导、课后收集反馈。

2.1课前布置任务为加大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我们在实验课前向学生明确实验任务并提供相关API函数的简单说明,要求学生学习资料并思考“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实现的方法。

2.1.1明确实验任务在理解“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线程技术模拟实现一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假设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等效,即:只要缓冲池未满,生产者就可将产品送入缓冲池;只要缓冲池非空,消费者就可以从中取产品进行消费。

2.1.2提供学习资料由于大多数学生在本次实验前未接触过多线程编程,因此我们向学生提供一些与伪代码中各操作相对应的WindowsAPI。“生产者-消费者”实验涉及到创建生产者与消费者、操作信号量及使用临界资源。我们整理了与之对应的三类函数供学生预习,分别是多线程操作函数、信号量操作函数和互斥量操作函数(通过互斥量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临界资源互斥访问)。多线程操作函数包括创建线程的函数_beginthreadex()和等待多个线程结束的函数WaitForMultipleObject()。信号量操作函数包括创建信号量的函数CreateSemaphore()、申请信号量的函数WaitForSingleObject()和释放信号量的函数ReleaseSemaphore()。互斥量操作函数包括创建互斥量的函数CreateMutex()、申请互斥量的函数WaitForSingleObject()和释放互斥量的函数ReleaseMutex()。当生产者和消费者完成所有工作后,需要销毁线程、信号量和互斥量等资源。线程、信号量和互斥量都是内核级资源,用CloseHandle()函数销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对上述函数进行简单说明,学生需要借助互联网等资源学习它们的具体使用方法。

2.1.3提出具体要求提供预习资料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应考虑哪些技术细节?

2.2课内检查引导与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不同,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在实验课上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从而完成实验。本阶段又可分为预习成果检查和总结引导两部分。

2.2.1预习成果检查实验课开始时我们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考察他们对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技术问题的思考。检查预习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教师的监督可以强迫学生独立思考,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有助于总结引导。

2.2.2总结引导根据经验,大部分学生会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思考,但可能不够全面。因此,在听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后,应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以共用缓冲池(包含10个缓冲区)的二个生产者和二个消费者为例,实现该“生产者-消费者”模型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技术细节。⑴该模型使用的数据结构;⑵程序的流程;⑶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具体操作。以上三个技术细节的实现是本实验的关键。学生在课前已经对相关函数进行了预习,因此我们并不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基于预习和已有的编程知识,尝试解决这三个问题。问题一:由表1中伪代码可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信号量同步,并互斥地访问缓冲池。因此,信号量和临界区是实现该模型必不可少的数据结构。问题二:程序的流程在main函数中设定。具体可分为数据结构的初始化、创建多线程和资源回收。其中,资源的初始化及回收可以直接调用相关函数,较为复杂的是创建多线程。讲解创建多线程的方法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每调用一次_beginthreadex()函数可以创建一个线程(用来模拟生产者或消费者),因此,创建多个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多次调用_beginthreadex(),这种重复执行相同的动作显然要用循环结构,从而引导学生写出创建多线程的语句。创建2个生产者和2个消费者的示例代码如下。上述代码中的ProducerFun和ConsumerFun分别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的入口函数,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将执行的具体操作,需要重点实现。问题三: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具体操作,即编程实现函数ProducerFun()和ConsumerFun()。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类似,我们以实现ProducerFun()函数为例,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ConsumerFun()函数的编写。在本例中,信号量empty的初始值为10,full的初始值为0,它们的最大值与缓冲池中缓冲区的个数相同(都为10);互斥量mutex保证缓冲池被互斥地访问。可根据生产者的伪代码对应写出源程序。函数ProducerFun()与生产者Producer的伪代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2.3课后收集反馈学生的课后反馈是对实验课的重要补充。可由课代表收集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感受和仍存在的疑问,统一反馈给教师。这种反馈能够加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并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在此阶段,可以向编程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示例代码,并对其辅导,尽量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启发式教学论文篇(11)

【abstract】 literature, with its diversified forms and recondite meanings, has long been a tough task for most chinese educators. however, literature theories always remain as a great help for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a significant branch of literature theories, to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of some english poems may, to a great extent, illustrate how to establish a posi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tmosphere in clas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aware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njoy life better. in all, this paper aims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to literature teaching.

【key words】reader’s response theory enlightening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ader

        一、序 言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 艺术 。文学在整个人类文明 发展 史中担任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把社会发展的经验和人类思考、行为的实践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后人则通过这些记录传承并发展着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意义是伟大而深刻的。诗歌是文学的一个显类。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对 英语 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对英美诗歌的解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2.教学实施过程

        (1)学生自发性初始阅读阶段

        根据读者反应论,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让读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去,并充分利用其想象力及固有的生活经历,将读者世界和文本世界尽量联系在一起,以期得到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因此,在初始阅读阶段,文学教学应尽量创造一个启发式的环境,让读者尽快投身其中。对于《秋》这篇诗作,本个案设计了一系列导入措施:首先,让学生听一段描写秋日美景的轻 音乐 (如《秋之落叶》等),同时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自己对秋日的幻想图。其次,让学生口头描述其头脑中的幻想图,这样就能形成学生对所学诗作《秋》的内容的一些预境。接下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秋日美景图,并由教师朗读该首诗,随后,学生一起朗读并在班级范围内讨论学生对诗作的一些初步理解。

        另外,对诗人背景的介绍也会对学生读者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具体阅读诗篇之前,教师还应该有侧重的介绍诗人的背景及写作风格,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诗作的真正含义。本个案亦提供了一些有关休姆的介绍以引导学生的阅读:休姆,著名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他是英国文学意象主义的先驱。其诗作素以精确、简练的用词和简单、具体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基督教控制的世界所持有的悲观态度。

        (2)语义及语篇解读即二次阅读阶段

        对任何诗篇深层次的理解无疑都是基于对该首诗中具体词汇、短语、特定句式的把握之上的,而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就可以称之为诗篇的语义解读。对于休姆的《秋》,在解决了少量重点难点词汇之后,阅读的重点就应放在具体意象的对比运用上,而这又属于对文本的语篇解读,它是形成对文本的最终解读的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本个案设计了如下流程图以解读此诗中的各种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