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8 16:08:37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1)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内容分析;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66―04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承担者――信息技术教师,经过十余年的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信息技术教师经历过什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今后走向如何等需要去总结和思考。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落实之际,有必要系统总结和梳理十余年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经验,从而更好地推动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师研究进展与问题

为了全面获得国内十余年来对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历程研究进展,本文采用一种适合对传播内容进行现状分析或意向分析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来开展研究。

1.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镜像站点,采用“篇名”为检索项,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检索词精确匹配,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检索了从2001―2012年间学术期刊网上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文,共检索到260篇,其中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6篇,最终确定有效研究样本为254篇。

(2)研究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关键是设计分析维度,进行评判记录。在设计分析维度上,根据样本内容分析和目前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关理论来确定分析维度。通过仔细分析,最终确定按照文章发表的时间与数量、文章内容主题两大类。依据时间与数量,分析十余年学者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程度与趋势。依据论文内容主题,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在成长与发展中受到了那些方面的重视,以进一步展望未来信息技术教师的走向。在量化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已确定的维度,统计分析单位在每个维度中出现的频率并做好评判记录。在遇到不好确定归属维度的时候,进一步分析讨论并请另外的研究者一起商定,以确保内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评判记录的结果采用Excel2003进行分析。

2. 研究进展

(1)数量

从数量上看,近10余年学者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并不稳定,变化比较明显(见表1)。

表1关于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文数量统计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总计\&数量\&1\&9\&6\&13\&18\&26\&45\&23\&29\&13\&36\&35\&254\&百分比(%)\&0.39\&3.54\&2.36\&5.12\&7.09\&10.24\&17.72\&9.16\&11.42\&5.12\&14.17\&13.78\&100\&]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在这12年里,核心期刊(含教育技术专业核心期刊)共发表的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文为44篇,占总篇数的17%;教育技术专业期刊共发表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文93篇,占37%。由此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得到更多权威人士的关注,而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信息技术教师成为关注的对象之一,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2)作者类型分布

对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相关情况,具体见表2所示。

表2作者类型分布情况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中专、中师、职校\&各级电教馆、教科所、教研室、培训中心\&中小学与高校全作\&单位不明\&合计\&数量(篇)\&145\&61\&10\&16\&11\&11\&254\&频率(%)\&57\&24\&4\&7\&4\&4\&100\&]

从表2可以看出,在254篇文献中,有145篇的作者来自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占57%;24%的作者来自普通中小学校;7%的作者来自各级电教馆、教科所、教研室、培训中心等;4%的作者来自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4%的作者来自中专、中师或职校。由此可见,来自高校的研究者是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群体,而来自一线中小学及中小学与高校合作的工作者占得比重较小。

(3)研究主题的特征及分布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近十余年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文献资料,将研究内容分为10个主题:①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③ 职前信息技术教师培养;④ 职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⑤ 信息技术教师素养或素质方面;⑥ 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地位、作用;⑦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或科研;⑧ 信息技术教师现状调查;⑨ 信息技术教师应对的挑战;⑩ 其他方面(主要是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坛等)。

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而课程改革又是这十余年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最大变革,因此我们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两个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又作了进一步细化,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

表3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研究主题\&数量

(篇)\&百分比

(%)\&合计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本身的研究\&专业认同\&6\&2.4\&22.1\&专业发展现状\&7\&2.8\&专业发展模式、途径、策略\&30\&11.8\&专业发展多角度审视\&10\&3.9\&专业发展影响因素\&3\&1.2\&促进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教师知识\&8\&3.1\&8.2\&教师能力\&9\&3.5\&教师效能、信念\&4\&1.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理调适方面\&3\&1.2\&8.7\&专业素质方面\&9\&3.5\&角色定位方面\&4\&1.6\&课改认同方面\&3\&1.2\&冲突与挑战方面\&3\&1.2\&职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32\&12.6\&12.6\&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或科研\&\&31\&12.2\&12.2\&信息技术教师素养或素质方面\&\&26\&10.2\&10.2\&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地位、作用\&\&23\&9.1\&9.1\&信息技术教师现状调查\&\&23\&9.1\&9.1\&职前信息技术教师培养\&\&4\&1.6\&1.6\&信息技术教师应对的挑战\&\&4\&1.6\&1.6\&其他方面\&\&12\&4.7\&4.7\&总计\&\&254\&100\&100\&]

由表3可见,在这十余年的成长与发展中,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关注和探索。从文献数量上看,学者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程度存在不平衡性,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发展30.3%、职后培训12.6%、教学与科研12.2%、素养与素质10.2%、角色与地位9.1%、现状调查9.1%、课程改革8.7%、其他方面4.7%、职前培养1.6%、应对挑战1.6%。

从数据上看,最受关注的就是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占到30.3%。由此可以认为,受教师专业化发展大潮的影响,学者们积极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既有从专业发展本身出发,探讨有关专业认同、专业发展模式、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多角度审视专业发展的问题,也有从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知识、能力与效能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其中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开展的研究最多,占到22.1%,并且从内容上进一步分析,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途径、策略等方面,占到11.8%;围绕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的研究较少,占到8.2%,并且从内容上看关注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方面的相对比较多,占到3.5%。

信息技术教师相对其他的教师群体来说,比较年轻,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因而关于职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与科研、应具备的素质、承担的角色与地位等文献相对比较多。另外,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学者们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围绕新课改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以应对这一挑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文献数量看,关于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比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领域,其他领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探讨比较少。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多领域、多视角去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

(2)从作者类型分布上看,高等院校是研究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力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尽管离不开理论上的探讨与分析,但缺少来自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会导致研究缺乏实效性,也会影响到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主体性。应该多调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倡导高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学科专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分析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从研究主题上看,已有的研究虽然围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文献梳理的结果看,真正关乎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并不多,没有提出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另外,已有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现状逐渐被边缘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很少从全局出发去分析和解决边缘化问题,更没有从专业发展保障上去考虑。

二、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发展路径的思考

已有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在当前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该何去何从?笔者结合十余年来信息技术教师已取得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展专业发展的客观实际,认为未来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与走向应该在国际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引领下,立足实际,着重从发展主体、发展途径和发展保障三个方面去促进专业发展。

(一)从专业发展主体看――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与适切性

从专业发展主体看,传统发展观习惯于把教师作为一个外在于发展的客体,忽视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1]。当前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已有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扩展[2],因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不能仅停留在“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上,还应该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不能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客体对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至今虽然已经十余年了,但相比其他的课程来看,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方面的经验不够丰富,再加上课堂教学具有情境性与多变性的特点。因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就是要从自身出发,多关注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学习、多反思,针对问题积极开展课堂行动研究,从而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和适切性。

(二)从专业发展途径看――加快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提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很容易想到合作教学、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等人们常提到的方式,但这些方式是面向整个教师群体的,对于作为教师专业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未必完全合适,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笔者根据前期的调查认为,应该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加强反思三个方面抓起。

1.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关系到教师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自主成长,对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提升教师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3]。从信息技术教师来源看,多数是由学习其他专业的人员转过来的或半路出家的,科班出身较少,由于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欠缺,自然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或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信息技术教师,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会在课堂管理、教学策略和学生参与上对信息技术教师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效能感[4]。因此,需要从课堂管理、教学策略和学生参与方面多探索和研究,尽可能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

2. 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从教育技术学或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就是要把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成既懂教学又懂技术的专家,并且能注重综合性知识的应用。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等多方面的学习。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看,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了解前沿技术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看,已有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方式都还无法满足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不管是从培养目标还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以及教师培训,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关于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促进专业发展。

3. 加强反思

反思历来被看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之前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过相应的调查,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年纪轻、职称低,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经验,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师梯队还没有形成,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并且缺少像其他学科“传、帮、带”的教研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反思,才能找出一条行之有效地教学和管理的经验与方法[5]。

(三)从专业发展保障看――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安全感与成就感

1. 关心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解除后顾之忧

正在深入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本身及社会地位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应有的安全感。由文献和调查得知,信息技术教师受到课改的冲击较大,一方面他们要面对课程改革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充当起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任务繁杂。另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结构复杂,既有科班出身的,也有其他学科转过来的,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缺少专业发展应有的安全感。因此,应该多关心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创设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实施人文关怀,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安全感[6]。

2.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

受升学率的影响,目前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里多数被认为是副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无法摆脱“副科情结”,被边缘化,职业声望低[7]。从社会地位看,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角色多、任务杂,很少能享有像其他“主课”教师那样的进修或培训机会,各种奖金、福利等待遇普遍比主课教师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热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社会地位低。这些都不利于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应有的成就感。因此,应该像关心其他教师那样关心信息技术教师,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其待遇和声望,增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十年中,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当前的实际情境下,应该多领域、多视角去关注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专业化进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春芳. 主体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19-21.

[2] 冯建军.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3] 洪秀敏. 自我效能――由内而外影响教师专业发展[N]. 中国教育报,2008-6-28(3).

[4][5] 赵嵬.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内涵、现状及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0,(6):97-99.

[6] 舒慧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审视[J]. 教学与管理,2010,(5):29-30.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3)

2009年4月20日~5月15日,我们在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崇文区、宣武区的部分中学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46份,问卷回收率76.7%,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97.2%。有效问卷中,初中、高中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7.8%、62.2%;男、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6.4%、63.6%。数据采用SPSS 11.5处理。

1.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态度

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较高认同感,只有小部分教师表示不太喜欢当信息技术教师(2.3%)。但是,对其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比较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教师各占50%,分歧较大。

在专业发展计划方面,仅有初步想法的教师占54.5%,有具体的发展计划的教师占一部分(34.1%),还有小部分的教师(11.4%)没有想法。这表明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专业发展前景有初步认识,但是在如何使自身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方面缺乏计划性。

在专业发展动力方面,所有教师把“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作为动力之一,大部分教师(78.3%)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发展动力之一,选择这两项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调查显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以外,还承担了一些其他工作,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学校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的管理工作(50%)、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42.9%)、解决全校的计算机故障(40.5%)。其次是校内网的维护(38.1%)、帮助学科教师做课件(38.1%)、行政工作(35.7%)。

2.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最需要的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前沿知识(81.4%)、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67.4%)、教育实践经验知识(55.8%),对教育研究方法(25.6%)、教育理论知识(15.6%)方面的需求不是很大。这表明了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关注能够对他们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而对于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太关注。

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是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68.2%)、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65.9%)。可见,信息技术教师首要关注的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更新学科知识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能力。其次是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有50%的教师提到了这一点。此外,还有教师(38.6%)提到需要提升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说明在实践中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科知识需要更新(65.1%),其次是教学过程不易控制(48.8%)、教学理念需要更新(46.5%),相比之下,技术实践能力不足(32.6%)、教学计划难以实现(27.9%)等困难不太突出。因此,如何及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完善学科内容是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如何控制教学过程、更新教学理念是让许多教师感到有压力的事情。

3.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情况不错。绝大多数教师(95.5%)参加过在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科专业知识(55.2%)和教育教学技能(44.8%)两个方面,均与教师的教学直接相关,但培训中并不涉及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内容。

大部分教师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86.4%),但是近一半的教师(40.9%)只参与过1~2次课题研究,参与科研的机会有限。此外,信息技术教师的情况也不容乐观,38.6%的教师从来没有发表过论文,发表过1~2篇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4.1%,发表了3篇以上论文的教师所占比例仅为27.3%。

尽管国内已经建立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网站和论坛,但是,经常浏览网上论坛的教师并不多(27.3%),大部分教师(52.3%)表示会偶尔浏览网上论坛,还有一些教师(20.4%)很少或从不浏览网上论坛。而参与网上交流的教师比例更低,只有极少数教师(6.8%)表示经常参与网上论坛的交流,部分教师(38.6%)偶尔参与,大部分教师(54.6%)很少或从不参与网上论坛的交流。可见,网上论坛在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二、结论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对其职业价值具有较高认同感,但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分歧较大,在个人专业发展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计划。尽管已有一些学校区分了信息技术教师和电教员、网管员等的岗位职能,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仍要承担机房管理、故障排除等工作,不能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造成了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的非连贯性[1]。此外,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普遍不受重视,边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2],使得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不强,很难在专业发展方面做更深入的思考和规划。

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围绕实际教学需要来权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主要关注那些能够对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他们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并不强烈,普遍关心如何及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在控制教学过程、更新教学理念方面感到困难,希望加强如何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方面的能力。此外,信息技术教师非常渴求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前沿知识,甚至超过了他们对于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这也许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日新月异,课程标准也一时难以确定,课程内容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牵制了教师的大量精力去适应这种变动[3],而很难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所致。

第三,在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与能力方面的需求,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北京规定中小学教师每5年必须参加一轮在职培训,能够较好满足信息技术教师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需求,但是如何解决教师不关注理论而又希望更新教学理念这样的矛盾、如何帮助他们及时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是在职教育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科研的机会和取得的成果有限,不符合强调教师的实践反思、行动研究等教研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总趋势。此外,网上论坛在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如何利用论坛构建知识共同体、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建议

1.创设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与外部环境支持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受到阻滞[4]。学校环境是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外部环境。与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不高[5],甚至有时候连正常的课时都难以保障。在职称评定方面,很多学校将班主任工作定为职称评定的必达项,而信息技术教师却很少有机会担任班主任,这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师职称评定时难以逾越的障碍。此外,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科研的机会少、承担的工作杂,使他们无法专心钻研教学、深入思考个人的专业发展问题。因此,学校需要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有利环境,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岗位职能,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活动,制定可行的信息技术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并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交流活动。

2.构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

近年来,谋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6],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贯穿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全过程。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后教育有较好保障,但职前教育非常匮乏。现在,越来越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开始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等方面有其特殊性,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但目前专门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设课程或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导致学生职前准备不足,极易造成他们入职阶段的不适应,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相关专业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的课程。

职后教育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教育形式则是职后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已有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如果仅获得相关知识并不能对他们的专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面向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后教育应该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实践、反思,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抽象的理论讲解,提倡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参与式培训、案例研习等方式,来促进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不受重视,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地位较低,人数较少,使得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归属感。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由信息技术教师和有关专家组成,他们可以经常围绕信息技术教学和个人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分享资源,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建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对于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和学的集体智慧、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效能感、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将大有裨益。

在实践中,已经建立了基于校本或校际信息技术教研教学组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例如在学校内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学区为单位的定期教学交流活动等,既有一线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交流,也有专家与一线教师的面对面互动。也许,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建立这样的信息技术专业发展共同体,它的重要职责是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支持服务,就像英国所建立的科学学习中心一样,每个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与来自各个学校的教师共同商定所需要的资源和专业发展方案[7]。

此外,教师知识中有许多知识是个体的、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它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网上论坛、Blog等网络形式可以促进教师去反思,将隐性知识显性化[8][9]。计算机网络还可以将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联系起来,拓展交流空间,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各类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和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网上的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龚道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

[3]陆永来,王珏.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困顿[J].现代教育技术,2005(6).

[4]王少非.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

[6]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4).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4)

职业压力是指由于工作问题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诸如紧张、挫折、沮丧)的负面情绪体验。适度的职业压力对维系职业活动、完成职业目标是必要的,而压力过大会有很多消极影响。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即不稳定的情绪,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疾病增多,损害身心健康;消极行为增多,易冲动;教学态度消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减轻过度的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能否以健康的身心状态完成本职工作的迫切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分析

造成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过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社会及学校、教师个人。

(一)社会及学校因素

1.知识更新加快。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不断学习各种技术手段和教育理念,更好地优化教学。

2.分配任务多,多重角色冲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nrcce.com ) 中的一个帖子形象地刻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状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时真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我总在满课的同时还要经常熬夜为同事制作课件,如果电教员忙不过来也要承担录像的任务;老师们的计算机出了毛病,会风风火火地找我来修;机房的卫生要常打扫;学生的竞赛活动要加班辅导;老师们做课,有时要不厌其烦地讲解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时还要充当打字员……”

3.上级检查,达标评比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水平为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每次检查,信息技术教师就开始更忙碌起来:检查教学设备,拟定、完善学校信息化方案,帮助公开课教师制作课件。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

4.考评标准模糊,业绩难以量化。

其他教师的考评都有明确的标准,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考评标准并未完善,加之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本身就不明确,人们对哪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并未搞清楚。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难以量化,是困惑他们的主要问题之一。

5.课堂混乱。

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存在下列现象:学生玩游戏、聊QQ,却不喜欢听课;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且配置低、故障率高,影响使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 “混乱”——辩论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任务,其他人无事可做或惹是生非;学生对互评、自评敷衍了事。这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的一部分“问题”,还有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

(二)个人因素

1.专业职能不过关。

专业职能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就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能力、课程整合能力、驾驭信息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如此多的知识能力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掌握,使他们常处在紧张的状态,知识能力不能面面俱到。

2.自我并不认同该学科,感到课程前景暗淡。

由于来自社会学校的外在影响,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产生怀疑,感到课程前景暗淡,似乎自己并不认同该学科,这样在工作中自然没有积极性,不会取得某些成就,进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

3.对工作本身缺乏兴趣。

兴趣是做好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甚至对教书缺乏兴趣。考评的时候不能有很好的成绩,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很多时候心情沮丧。

二、减轻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产生压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压力的缓解也需要社会、学校及个人共同努力解决。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从多渠道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其限制性,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合理适度的专业化期望;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知能,完善自己素质。

(二)人际关系良好,并促成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与其他学科教师和睦相处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与本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并未建立,各信息技术教师要多交流,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并从有经验的同行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

(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身的定位明确。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是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把课教好,此外还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但推进信息化绝不能仅靠信息技术教师,还有赖于所有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可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独立完成课件。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做出些成绩,赢得认可。

(四)建立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评标准。

由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信息技术教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人员,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规范及考评标准,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得到公平的量化。

(五)在欠发达地区,学校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加理解认同和支持。

经常听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家长的抱怨:“没开信息技术课,孩子就不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好像是信息技术课的错,所以会对信息技术教师“深恶痛绝之”。凡事过犹不及。上网聊天是交流获取信息的手段,初识电脑学生很容易对这些新鲜玩意感兴趣,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等的虚幻世界。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向学生强调计算机的实用方便性,引导学生关注游戏背后的技术,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明白与其沉迷于别人的游戏,不如自己开发更有乐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还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信息技术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信息素养高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3] 陈红,黄宇星.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

[4]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5)

唐得圆老师担任学校三至六年级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每周有十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她一直坚持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理念,立足课堂,问课堂要效率,认真从事着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她坚持贯彻“轻负高质”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外,她鼓励、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她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更要让学生用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科,经常有各级各类的学生作品比赛,学生能否在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和他们的基础是否扎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课都不放松,坚持抓学生的基本功。然而,光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她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早晨、午间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竞赛学生。近年来在她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分别在区科技节和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她还获得市小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奖”。

二、以研促教,增强科研能力

唐老师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业务水平;坚持“以研促教”的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她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由她撰写论文、案例,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区获奖。论文《生活即教育“玩”亦即教育》获省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论文二等奖;《小学信息技术(logo程序设计)辅导初探》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获区第22届中、小、幼学科教学专题研究论文三等奖。案例《将信息技术融入其它学科、融入生活》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三等奖。课件《图形拼组》获区第十一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二等奖;《我是什么》获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三等奖。由她负责的课题《基于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logo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区的立项课题。

三、服务为本,做好网管工作

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网管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唐老师的肩上。网管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唐老师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长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网管,其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时间。从制作网线到网络布局、从网站的建设到防火墙的设置,她都虚心好学,亲历亲为。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6)

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例如培训方法、培训策略,以及培训模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文章基于近几年山东省诸城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实践,总结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IT capability)培训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提高技术培训质量的主要方法。

一、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主要因素我们总结为以下三点,即培训团队,培训内容,培训法则。

1、培训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和手段对保证培训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训工作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国家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责任心高的教师团队,是提高IT培训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培训旨在培养学员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培训老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因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要由高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团队组织与管理。

2、培训内容

在培训的内容上,第一,IT培训首先要培训老师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知识、IT课程知识、信息技术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安全知识等等。第二,需要培训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培训前,老师们需要进行调研,从而明白学员的IT知识和水平,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培训什么内容(what)和怎么培训(how)的两大问题。

3、培训法则

近年来,对培训方法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许多实践和学术上的成果,培训方法主要有:核心培训方式、案例式培训方法、专家引导参与式培训方法、混合培训方法、反思培训、以及校本培训方法等等。其实,大多数培训机构是选择一种培训法则,没有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学习起点以及培训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模式的混合。

二、目前中小学教师IT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期的文献阅读以及工作阅读,我总结和归纳了如下三个凸现的问题。首先,培训目标、培训过程与评价方式不一致。以往的培训过程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如只注重讲授操作技术,并没能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和教学,更未能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目前信息技术被当作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教、去学、去测试的现象非常明显。测试是否合格、是否制作课件作为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的评判标准,这并不能很好体现培训的主要目标。

接着,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明显。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师资培训机构承担,由于授课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了解并不多,他们也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结,另外,培训课时相对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传输,有些花大量时间讲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其结果并不能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并不能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事实上,只灌输理论,不合乎中小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忽视教师现存的教育理念。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通常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将现代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够被大家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标准。根据认知的相关理论和法则,真正指导个体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本身内在的认知结构。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措施

由此,根据上面分析的因素和原因,我们提出了三项主要对策。第一,贯穿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始终的是改变教师观念。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注意做好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从而掌握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中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第二,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本途径是结合技术培训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是培养教师把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所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把技术知识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向教师演示如何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技术。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结合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力争做到学以致用,一切为教学服务。第三,为教师建立支持技术使用的社会关系网和学习团体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成功的关键。同事间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教师提高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2] 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7)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1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代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特点

(1)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能否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他的学习方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思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对教师素质、技能方面的要求

3.1 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斯大林)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理论等相关知识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必须站在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组织实用、高效的课程素材,使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自然而生动,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3.2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必须懂得灵活理教材,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巧妙的授课艺术修养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促成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完美整合,使多媒体教学课显得更加精彩纷呈,活泼高效。

3.4掌握独立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本领

教师必须能够独立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作品,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

3.5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活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听、练、查结合;同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点拨,力求做到“精讲、善导”,达到“激趣、引思”,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4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应当遵循以下几条的原则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为了追求快速高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4.1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语言模糊性的特点为学生解读课文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预示着课堂情形的多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尽可能完善地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出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机器转”的尴尬场面。

4.2 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中精力的投放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使用要适度。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才有可能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教学要求的授课形式。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始终都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千万不可喧宾夺主,主次本末倒置。

4.3一致性原则

语言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围绕着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也不应例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可以利用它声像结合的特点来创设情景,营造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它清晰且更替便捷的字幕来代替费时的板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可以利用它操作方便与容量大的特点,把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知识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整合,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再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较好地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5实践的效果

5.1教师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网络氛围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课件创作,资料收集,创作思路与控制等方面。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个人的特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课件编制,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等。

5.2 教研组教育科研氛围及校际交流

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强化教研。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全组所有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学校还有老师应邀参加全国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并做精彩说课演示,获得一致好评。

5.3教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经过几年的研究、培训、实践,很多教师已基本上能做到上述要求,并正在逐渐完善。课件使用率在近乎90%以上。

5.4教学效率提高

多媒体的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六年级语文课程的分块复习阶段,在课堂要进行知识总结与巩固训练等活动,若预先在计算机上设置好训练题,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加强了训练密度,提高了效率。

6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由简单的片断演示、发展到课件、积件、乃至群体,在直观性、交互性、智能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已逐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多年来,语文学科老师齐心协力,努力探索,从迷茫困惑中渐渐走了出来,将理论为教学实际所用,对理论的研究已经不再是生硬的教条与呆板的分析,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经不再是刻意的摆设,而是转化为一种自觉与迫切的需求,表现在操作上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心态上从必然渐渐走向自由,渐渐得心应手。但是,毕竟,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也必将是一个永远变化、永无止境,值得我永远边学习边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谢幼如,主编.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J].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3] 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9)

1.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素养的主要前提为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含义为个体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拥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对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应对信息需要。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和实践两个大方面,在信息情感上主要包括使用信息技术的情感以及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现眼光以及认知能力,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地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实践效果,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教师的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

教师信息素养的大方向取决于信息道德,在传播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可以损坏社会以及他人的权益。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每一位学生尽到自己的职责,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伦理精神。要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真实、善良、美好、积极向上的事物,在面对其他丑陋不公平的行为时,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教师的信息技能知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在于信息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信息源头和技术工具的掌握情况。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很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知识、计算机相关软件知识、如何设定程序、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等。与此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知识,如马克思思想道德知识、现代科学与现代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思想、行为语言表达素养等。在科学教育方面需要掌握教育与心理学的知识,还有就是学生学习和学习发展方面的知识。

4.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作为信息素养的最主要部分,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关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以下几点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研究教学能力,灵活运用相关教学设备维护管理学校与计算机室网络、做好教学评价的能力,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创新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提高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为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不管发展环境如何,优越还是匮乏,教师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持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达不到理想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1.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主要为:根据一定的设计理念,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根本,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所形成的学习模式。它是一种灵活、方便、自主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优点培养专业素养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网络信息是最强悍的学习信息资料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查找有利于自身学习的资料,还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网络学习小组,和其他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学问题,提高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建立网络日记,将自身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与教学经验发表在日记中,这样既可以让他人了解教育信息,还可以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解决问题与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方式,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形成一个自我导向,并为之努力。

2.开展相关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含义为:在社会大环境当中(包含教育环境)对自我的反省与探究,参与人员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相关人员,主要目的是增进教育实践的合理程度与正义性,使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实践工作的效果。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是由浅至深的,其中包括很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关联、互相依存,这几个环节主要包括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和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合并,做出研究与讨论。如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以此做出研究。行动研究的主要实施过程为以下几点:第一,在中小学校的班级中选择30名学生,其中写作水平好的10名,写作水平一般的10名,写作较差的10名。第二,通过两节课的时间,让这30名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交卷,语文教师在所有学生完成后进行批阅,将30名学生通过计算机写作的文章与平常教学中完成的文章做出比较,比较结果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每隔一段时间,让这30名学生再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并对写作的文章与之前在教学中的文章进行对比,通过三次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记录。第四,得出研究结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通过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保证书写工整、整洁、清楚,还方便修改,可以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小学生的思维。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10)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将它与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实施等等进行融合,让它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而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经过有效的整合,原来的语文学科教学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双向驱动的过程。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有效整合的想法。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篇(11)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通过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网络教育等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大量事例,人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产生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建设的迫切需求,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但是,相对其他发展地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观念都相对落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要真正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这里,主要对云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做一个分析,同时,提出个人的培训设想。

一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由于教师的年龄因素、自身素质、所处地理位置等问题,使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和继续学习中难以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科学地使用教学媒体。

1 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缺乏科学认识。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根据AECT94定义解释: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小学教师要认识这门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2 缺乏对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认识。许多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先进技术,或者在教学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会使用这些技术。而我们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是: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3 对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被称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它的出现引起了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以及师生传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信息和观念相当落后的地区的教师,不但意识不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潜意识里排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性有两方面:(1)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并实践基础教育改革的必备工具。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出现,比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情感教育、四大支柱教育等观念,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观念认识;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的教学模式上是既以教师为中心、也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主模式,传统教学环境无法满足,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可满足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要求;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由于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发生变革;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比如:学生可利用技术自由的学习;可突破地区的制约,实现优质资源和师资的共享,缩短空间距离;教育、教学信息流通将更加快速、便捷。(2)教育技术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技术对教师自身的作用有四点:有助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准备“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但在现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由于在年龄、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了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存在差异。条件好的学校,中青年教师已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能满足上述需求,年长的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方面就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教师虽然有学习的激情和迫切的需求,但受经费、师资及硬件环境等因素制约,教师不能得到正规的培训,也不能接受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的培训。这样,教师即使参加过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由于受条件限制也很难有用武之地,而且难以达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要求。

三教师不能科学的应用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具备的情况下,还要具备教育信息的应用能力,即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许多教师难以达到这些要求。有的教师是“为用技术而用技术”,在应用中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在进行课件评比时,在制作课件中将各种技术都叠加在课件上,把教学课件变成了信息技术的成果展览,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没有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有的教师难以把握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最佳时机,不同时间的课件展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学生读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当学生先读原著时,一千个学生心里就有一千个形象的孙悟空,文字的魅力是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极大的发展,再看通过现代技术展示的具体人物时,学生只会把影视中的人物看成是他想象中某个人物众多形象中的一个;而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以课件的形式介绍《西游记》,让学生先入为主地接受具体的人物,后再让学生读原著或接触其他类型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觉得这个孙悟空怎么不象,或这个孙悟空就不是我认识的哪个,学生的想象思维受到限制。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不讲科学的滥用课件,却是适得其反的扼杀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折断了想象的翅膀。

四因地而宜的培训计划

云南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四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1 加强硬件投资,提供学习的环境

与发展地区相比,偏远、落后的地区,信息闭塞,经费紧缺,无论是教学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资,还是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都是少之又少。这样,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师素养等提高的速度就非常缓慢,与发展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教师因素引起的地区教育差距也会加大,这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这样的环境,更需要国家和地区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软件建设,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也能及时的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不断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同时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既能学习教育技术的有关知识,也能通过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达到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偏远地区的教师更要求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认识,使他们对由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当代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培训时要特别注意将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拉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3 注意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观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这个方面的培养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教学,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得教师学员们能够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的作用。

4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确保教师的继续学习。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教学中,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有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机会,确保教师要能够获得新知识。同时,还要求要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保证教师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闭塞,学习培训的机会少,教学水平相对落后,更需要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是多项技术、各课师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多项因素的综合。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可持续的获得新的知识、理论,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更好的扮演好21世纪教师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马启龙试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4

2 贾雪梅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和分析教育技术导刊 2005.9

2 段连鑫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基础教育 2006 .4

4 阮滢教育部师范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答记者问